中学艺术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26 08:15:24

中学艺术教育

中学艺术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中学艺术教育;德育;融合策略

中学德育工作对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塑造中学生的民族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德育方法还讲求委婉性、内涵性与示范性,从而表现出艺术性这一鲜明特征。因此,将中学艺术教育与德育进行融合,在德育工作中充分结合艺术教育的相关内容和方法,不仅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促进学生美学趣味与道德品质的和谐统一与全面发展。

一、德育与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关系

(一)德育与艺术教育内涵。德育是教育者依托特定社会或阶层的要求并根据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在遵循道德品德形成规律的前提下,根据一定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政治准则、法律和心理需求,利用相关方法和途径,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参与、身体力行,发展和完善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德育的本质是育德,其核心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艺术教育是以培养人的艺术情感、技能为目标,以审美为核心,借助音乐、舞蹈、文学、影视等各类载体,在向受教育者普及基础艺术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培养受教育者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其审美修养与艺术鉴赏能力,并将其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的人”发展为“审美的人”的教育活动。艺术教育的本质在于审美,其核心也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二)德育与艺术教育关系。从目标和任务层面来看,德育和艺术教育都作用于个体的精神领域,是社会意识形态和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明确并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社会功能层面来看,德育与艺术教育都对人与人的关系给予关注,强调通过改变或健全人的心理结构,实现个体行为与意识的统一。从二者发展的本质来看,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完善,而德育则为艺术教育提供支撑,即美和善都是人发展的重要价值标杆,艺术需要道德的支持,而道德则需要艺术的滋润。[3]

二、中学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意义

(一)深化课程改革。21世纪初,教育教学领域因知识生成特征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复合型、创造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愈加重视学科融合,希望通过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和壁垒,实施弹性课程讲授,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课程改革也主张教授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强调通过教学综合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与素养。在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便提出,基础教育领域应尽快扭转课程结构科目过多、过于强调科目本位以及缺乏整合的局面,提高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均衡性,从而满足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需求。[4]因此,促进艺术教育与中学德育的融合,是响应我国人才建设发展需要和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与途径。近几年,我国关于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新高考改革等文件对中学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新高考改革方案中提出的“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和壁垒,实施学科融合教学。(二)满足学生发展诉求。没有艺术的教育将是不完整的教育。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模式和工具理性指标主义的过度应用刺激了教育的功利性,从而导致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生活和教育关系产生疏离。单调反复的技能讲解和训练与机械化的知识灌输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艺术蕴藏着想象力、创造性、丰富的情感等诸多元素,同其他学科教育共同发挥着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作用,通过与其他学科进行渗透、融合,将更有利于唤醒教育教学的生命属性。因此,将艺术教育与德育进行有机结合,无疑对强调学生生命成长的主体价值、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艺术与德育、管理等工作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艺术生与非艺术生基于学科融合相互靠近和交流,促进学生基于学科融合的全面发展,缓解既有的偏科现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学生在道德、科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此外,以艺术特色为导向的学科融合,旨在从艺术特色出发,结合普通中学的办学特点,促进艺术学科教育与包括德育在内的其他学科教育相互渗透、融合,进而形成一种更加科学且富有针对性的学校教育模式,突出学校优势,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特色发展。[5]

三、中学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问题

(一)德育中忽视艺术情境的创设。德育中忽视和缺乏对艺术情境的创设直接降低了二者的融合效果。目前,在中学德育开展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仍然倾向于理论化的讲授和说明。与具体的情境创设相比,艺术的体现方式主要是教师通过运用自身的语言艺术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从本质来看,这也只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并未改变德育内容机械化讲授的本质。从结果来看,学生仍不能够真正理解过于理论化的内容。例如,对于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教师往往只是口头讲授历史故事,并基于历史故事阐述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引入。对于中学生而言,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传统教育方式仍然过于抽象,并不是真正将德育融入艺术情境中,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德育效果,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6](二)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手段单一。当前,艺术教育与中学德育融合的另一突出问题是融合手段单一。从既有的艺术教育和中学德育的融合看,并未在艺术教育中融入德育内容。对于前者,教师受限于专业技能,对艺术元素的引入主要集中在简单的图片、视觉文字等方面,融合手段较为单一,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既有德育的机械性问题。对于后者,中学艺术教师,如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师在课程中融入德育时,也主要是通过课前的口头讲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在具体的课程讲解过程中则并未结合、融入德育的相关内容,也无法确保艺术教育与德育的融合效果。[7](三)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载体匮乏。目前,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载体匮乏表现在,多数中学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载体主要是音乐和美术。具体来说,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引入音乐、美术等元素来提高德育效果。例如,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以音乐、美术作品为主要载体,通过阐述相关音乐、美术作品的产生背景、作品目的、作品意义等,教师将艺术教育与德育进行融合,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并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但长期单一的载体增加了教育的机械性,使学生逐渐失去对课程的兴趣。

四、中学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策略

(一)以艺育德、以德促艺校园环境的构建。中学应积极践行“以艺育德,以德促艺”的德育理念,立德树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时,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情感,注重对学生正确审美观念的培养,进而陶冶情操。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既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又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较好的艺术气质。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的构建,以环境育人。通过精神带动、理念引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校应凝聚师生合力,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实现师生和校园的共同发展。共同提炼办学理念、校训等,师生共同打造学校文化标识,如校徽、校训、校旗、校歌、吉祥物、校刊、校报等,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艺术创造力。师生也可共同参与到校歌的创作活动中,使学生能更加积极地投入艺术与文化的学习中,促进以艺育德、以德促艺校园环境的形成。(二)在德育中加强艺术情境的创设。教师在德育中加强艺术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促进中学艺术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艺术情境与氛围创设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将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人们易于接受的生动、直观、形象的个体感性。教师在德育中创设艺术情境,能够使情境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思想政治等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强化学生审美感受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德育课程中,教师在讲述我国饱经忧患的近代史时,可播放具有鲜明爱国主义精神的艺术作品———《黄河大合唱》,并对《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即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与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师以歌曲播放和聆听为主,让学生在聆听歌曲时产生心灵的震撼,并结合历史环境,阐述自身感悟,在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过程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陶艺制作来开展德育工作,育德于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陶艺制作的理论与操作性较强,需要学生了解初步的理论方法,培养自身的毅力与恒心。因此,在开展德育过程中,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陶艺制作,在了解陶艺艺术、参与陶艺制作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毅力。(三)丰富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手段。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效果,学校应丰富和创新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手段。除了既有的以图片、文字等形式开展的教育融合,学校还可以通过师生合作与德育实践的方式促进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在师生合作方面,教师在德育课堂上可选取与教学内容或表达主题相一致的歌曲进行播放、伴奏和演唱,让学生通过拍打节拍或伴唱的方式参与到歌曲的表演过程中。这既能够促进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德育教学中,又能够通过歌曲表演强化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的感情认知与理解,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积极引导。在德育实践方面,因多数中学生已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展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使社会实践成为外部的德育与艺术教育课堂,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强化自身感受,培养情感与协作精神。[8]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演出,为地区老一辈革命工作者,如老八路、老红军,演唱《走进新时代》《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颂新时代和美好生活的作品。此外,学校也可组织学生前往地区博物馆和烈士陵园参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并培养学生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或组织学生参与美术写生,将美术教学与德育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提高德育渗透效果。例如,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从场景、任务,到构图、配色,向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想象,并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的观看和讲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责任感,使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四)完善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载体。为进一步完善中学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载体,推动艺术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除了借助既有的音乐、美术等相关艺术载体外,还可以借助戏剧、舞蹈、文学、影视等载体。例如,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或社会热点、焦点短视频,并通过适当的讲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也可将多种艺术载体进行融合,提高艺术教育与德育的融合效果。例如,教师以《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文学作品为基础,辅以小提琴协奏曲,将故事情节作为线索,通过鉴赏乐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分清善恶、明辨是非,促使人格与情感不断完善。本文对中学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发现阻碍其融合的主要原因:德育中忽视艺术情境创设、融合手段单一和融合载体匮乏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通过在德育中加强艺术情境创设、丰富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手段、完善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载体等途径,破解中学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难题。学者们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研究,以促进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为中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文明军.新媒体时代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3):109.

[2]黄佳,黄振洪.探析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融合的发展路径[J].智库时代,2020(9):198-199.

[3]李红宇.浅谈美育与德育的整合[J].黑河教育,2020(2):77-78.

[4]董奇.浅析发挥德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6):71-72.

[5]胡富国.以德育人———高中班级管理艺术探析[J].学周刊,2020(2):161.

[6]石红立.艺术高中德育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性研究———以秦皇岛市第三中学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37.

[7]刘晓婷.试论德育与美育[J].艺术评鉴,2019(23):176-180.

中学艺术教育范文篇2

课堂教学寓教于学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反映的范围非常广,宇宙之大,芥豆之微,千里之遥,万年之长,文学都可以反映,不受任何限制。它既能状物,又能叙事;既能抒情,又能议论;既能绘声,又能绘色;既能触及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又能细腻地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它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甚至影视综合艺术的表现力还要强无数倍。但是,面对这门如此博大精深的艺术,我们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该让学生从何学起,不知道应该教给学生多少东西才恰当。其实,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循序渐进地教授文学艺术的基本常识,再指导学生去组合这些常识,文学艺术教育这块“堡垒”还是不难突破的。

初中一年级在讲授“选材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时,就可以拓展到“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层次,使学生初步明白作家写作必然要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概括和集中,必然要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加以虚构和想象,而不是对生活原样照搬,否则就失去了它的艺术性。为以后学生树立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审美观奠定基础。

在初中二年级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古典到现代的阶梯状递进。古典诗词重点讲授它的和谐连贯的音韵美与整齐规则的形式美,淡化和现代生活相隔太远的意象,突出古典诗词对现代诗歌的影响。这样既保留了学生对传统诗词的美好印象,又避免他们因年龄小、学识少而对“意象”纠缠不清,重复前人穷经皓首的老路;而现代诗歌的教学则重点讲授它题材的广泛性、形象的多样性、情绪的包容性等特点,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现实与朦胧、直觉与形象、感受与文字等基础知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心艺眼,这以后更系统地感知诗情画意、诗风艺苑播下“种子”。

初三的“小说”单元教学,是进行文学艺术教育的最佳切入点,这个单元的教学时间、教学容量可以扩充到课本容量的三到五倍,结合影视文化,从课本内容延伸到文学的起源、文学的源泉、文学的美感作用、文学的认识作用、文学的社会作用等,使学生对文学艺术的认识有一个粗略、大致的框架,激发他们的文学审美情趣,引导他们远望文学艺术殿堂之门,为高中阶段更深入了解文学语言艺术作好“引航标”。

课外活动添柴增温

课内学习掌握的文学艺术常识,由课外活动来巩固和强化,使学生感受到“艺术即生活”、文学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教育氛围。文学艺术教育在课外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施:

结局改写

学过的记叙文,由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原意的基础上,改写结局,互相交流,并且说出自己改变原文结局的意图和目的,经过教师点评,学生明白得失,积累创作经验。

简编原著

对于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作品,偏远农村初中学生没有条件去大面积汲取营养。但让持有不同类型作品的学生简编原著,在年级内、校内结集交流,可以加大普通学生接触文学作品的“面积”和机会,使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评论文学形象(人物)

对于没有图书馆,缺少阅览室的乡村学校,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接触与了解主要依赖“电视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论,各抒己见,人尽其言,在互相碰撞中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文学形象的塑造程序和“打磨”难度,并在写作过程中借鉴。

小小说竞写

把小说的创作弱化为记叙文来布置,适当增加人物塑造和锤炼的份量,让学生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展开竞写,锻炼创作能力,感悟“艺术源予生活,略高于生活”的内蕴,培养艺术感触细胞,促进艺术素质的提高。

手抄报制作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手抄报,让造型艺术(线描、上色、排版)与文学艺术水平较高的同学有机会展示自我风采、赢取尊崇之荣,会激发其他同学的良性“攀比”心理,从而在学习与生活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

谚语征集比赛

语言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中方言谚语有其独特的、不可取消的功用。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方言谚语,不断扩容,除了增加学识以外,还训练出一双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感的慧眼。

教师素质居高垂范

在常规教育渗透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实施文学艺术教育,则要求教师拥有更高的素质,不但文理皆通,还要艺体兼修,具备相应的艺术审美修养水平,并且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来,达到影响学生、居高垂范的目的。

向学生推介新书、新作

面对新人新作不断涌现的文艺世界,初中学生往往不辨良莠,有“饥不择食”的倾向。作为教师,首先挑选、鉴别出那些优秀的、精彩的、适合初中学生接受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起到“领路人”的作用。

自己积极创作新品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撰写一些影评、剧评文字,积极投发,让一定数量的“铅字”作品出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产生“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育效果。对学生、对自己来说都是一种“双赢”之道。

制作原著人物动画

中学艺术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中学教育;艺术教学;舞蹈教学

引言

在中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突破的方向有很多,但是如何选择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办法则更重要。音乐教学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是现阶段教师们最为推崇的。音乐这一门类相比其他的艺术类有着简单易操作、教学难度低等优点,但是仅从音乐这一个角度来说是不够的,为了辅助教学,适当加入其他艺术形式也是必要的,本文主要就以舞蹈和音乐这两方面的结合作为例子来展开思考。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融合程度过浅

综合艺术课程设计的初衷便是力求各个艺术门类的高效融合,将艺术的多样性体现出来;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没有做到综合教学这一基本点,粗暴地将舞蹈和音乐杂糅起来。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歌曲鉴赏后直接转向舞蹈鉴赏,中间不加入任何的过渡过程;或是将这些教学过程看作是任务,急功近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的学习感受。在这些错误理念指导下的综合艺术教学根本无法做到多个艺术门类之间的有效教学,还有可能顾此失彼,最后导致学生什么都没学好。每一种艺术门类之间都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下联系,教师粗暴地忽略这些联系是对综合教学的错误理解。对于音乐和舞蹈而言,它们两者之间的联系由来已久,倘若教师无法掌握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那么教学效果不可能会有提高的可能。

(二)过度强调艺术共通

忽略单科艺术的特征综合艺术课程能够有效施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每一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性,教师正确地把握这点就能做好综合艺术的教学。但是与第一点类似,教师对教学综合的过度强调也将破坏这些艺术门类之间的平衡,最后导致艺术教学效果低下。以民族舞蹈和西方音乐的教学为例,虽然我国传统民族舞蹈可以和西方音乐产生交汇点,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是生硬地将这两者综合起来教学,片面强调民族舞蹈的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共通之处,结果却忽略了民族舞蹈和西方音乐的独特魅力所在,虽然教师要重视不同艺术之间的综合教学,但是这种忽视艺术特色,片面强调共通的教学策略明显是不妥的。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设计好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教学对策,尽量兼顾到多方面。

(三)错误的教学引导

由于综合教学是多种艺术门类相互融合的古城,因此良好的教学引导使必要的,但是这一正是大多数教师容易犯错的点:教学引导思路的错误。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赏析西方的探戈舞蹈或是俄国的天鹅舞时,常常会利用类似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一舞蹈能让我们联想到什么音乐呢?”“这些舞蹈形式你们觉得是从什么音乐中感悟出来的呢?”,虽然这些问题可以将学生的角度由舞蹈转向对音乐的思考,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利用一种艺术形式来作为另一种艺术形式的铺垫或是出发点,这不是对这一艺术形式的不尊重吗?从教学引导角度来说,这一教学策略似乎是没问题,但是这种方式却将学生带入了一种误区,使学生觉得不同的艺术之间有主次之分,从而对这些艺术门类产生片面的想法,误解了艺术的本质,那么这种综合艺术教学就是失败的。

二、教学中的可行对策

通过上文的分析,教师们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错误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但是这又不免地让教师产生思考:如何克服这些教学难点呢?实际上,教师们只要从“艺术内涵”“教学形式”“艺术素养”这三方面出发就可以有效规避这些教学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就以“现代舞和音乐的联系”这一主题的教学作为案例,阐述自己对教学对策的一定思考。

(一)艺术知识、技能的高效教学

在课堂教学的开头,教师首先要思考如何在现代舞和音乐之间构建起联系,这一过程即教学的导入过程,为了避免上文中的错误引导现象的发生,教师可以转而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向学生展示现代舞的视频资料,例如舞蹈家金星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语言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而是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放在心中,在后面的环节再一一抒发出来。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实际上是将现代舞引入并让学生正面欣赏到现代舞的魅力所在,为接下来的意识知识、技能教学做铺垫。艺术教学并不是一种形式固定的教学过程,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很有可能盘活整个课堂。针对艺术知识、技能的教学,教师就要意识到拓展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在欣赏这一环节结束后,教学氛围已经渐渐营造了起来,因此教师就可以尝试着围绕《时间》这一舞蹈形式和作者金星展开教学拓展,将艺术知识传授给学生。诸如金星这位艺术家的生平轶事或是现代舞的基本概念等都是教师们所能利用的教学资源。另外,教师所选的教学知识要能够使舞蹈和音乐之间产生对比,在综合教学的同时又凸显出舞蹈、音乐之间的特点所在,避免以偏概全的现象发生。总之,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现代舞到底是什么?”

(二)多种形式结合教学

在学生已经对现代舞有一个清晰认识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尝试着将生活与艺术结合,并利用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将学生带入艺术教学中去。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言语展开教学:“现代舞原本就是艺术家们在生活中感悟而创作出来的,因此它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们也能从生活中想到什么事情能用舞蹈来表现的吗?”在教师这样的语言的鼓励下,学生们就能很轻易地将舞蹈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实现教学目的。艺术虽然是一门较为开放的教学门类,但是倘若教师在教学中不对学生多加关注也容易导致学生思考方向错误,最后教学失败。因此在学生思考的这一过程中,光靠学生自身是不够的,教师要尝试着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深化学生的思考程度,从而培养起他们的艺术素养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升华教学成果

虽然前面两个教学环节已经将学生完全带入艺术综合课程,但是对于音乐和舞蹈的融合还是还尚未深入,因此在这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所需要考虑的重点就是如何做到音乐、舞蹈之间的深度融合。从舞蹈角度来说,金星老师的《时间》这一舞蹈意在向我们展示出现代舞的优雅和内涵,并向欣赏者传达出“时间”这一概念。因此教师就需要针对这些要点有针对性的选择歌曲来与之对应,这其中《时间都去哪了》《光阴的故事》《童年》等与时间有密切联系的歌曲都可以作为教师们在教学中的好选择。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舞蹈《时间》再欣赏这些歌曲,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感悟其中的共通之处,并积极地鼓励学生表达出来,从而做到学习与体验兼顾。倘若课堂时间足够,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创编舞曲并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利用这种形式的课堂总结不仅能将课堂成果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还能有效升华教学成果,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本文从教学的误区、教学实际对策这两个主要方面抒发了笔者对现阶段综合艺术教学的一点思考。从这些思考过程中可以发现,综合艺术教学不仅仅只是一种素质教学形式向的教学产物,它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诚恳希望各位教师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在这方面积极探索,为我国艺术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家贵,王佩贤.论中学艺术趣味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

中学艺术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

在我国现阶段中针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程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特别是其教学方式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弊端,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不乐观的局面。

一、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艺术的表现概念以及相关意义

通过我国相关专家领域对思想政治教学艺术的相关探究成果的研究,来对其中的教学艺术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对其中有待完善的部分进行相应的探索、改善。

(一)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艺术相应的表现概念

1.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的表现涵义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目的和相应任务进行最大程度的实现,同时借助对教育对象所具备的思想理念以及政治看法、道德素养等具备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性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把握,使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够得到更加灵活化的改革创新,则是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相应的表现涵义。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艺术得以表现的主要内容则在于其方法艺术中的基础性,例如,语言的方法形式以及疏通性的方法艺术,还有其艺术中的职能性也显得尤为重要,能对相应的决策进行最为高效的判断,并且可以准确的把握住合适的良机,能够增强教育过程中的趣味性以及活跃性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相对的都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能对教学时间进行充分的掌握;另一方面还存在对效果进行全面的强化。另一方面要对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艺术表现的内涵进行全面的掌握,其中有两方面必须具备的要素。第一,思想政治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方式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教学方式以及艺术的前提条件下,中学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艺术,则相应的缺失较为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从而使得其科学中的方式及艺术性都不能得到相应精确化;因而思想政治教学方式的相应开拓和艺术性都能够将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艺术进行全面的呈现。所以要求在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模式来对艺术教学的模式进行有效的集合,从而进一步的将教学的成效性进一步的提升。第二,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艺术性与文学创作性质下的艺术性有着本质意义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艺术性质将抽象的理论全面的具象化,使受教育的人员能够对其产生深刻的理解认知;其中理论性的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性内容,在对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对艺术性教学进行应用要要针对相应的原则进行全面的贯彻遵循,要将其中的科学意义和价值意义进行高效的整合,能充分满足人们相应的需求,能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有着积极意义的引导,具备一定程度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价值,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一具有指导价值的理论可以最高效的将人们对于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进一步的加强;在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新课堂中,教师要对理论中的科学意义进行全面的展现,从而将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性质进行表达;从其实质意义方面来看,在中学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技巧性的将其中的创新意义和活跃度进行淋漓尽致的体现,实际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教育模式相应的提升至艺术的高度,使得其教学的成效性能够得到全面整体的提高。

2.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艺术的呈现特征

首先是其表现方面的审美特征。和其他方面的艺术模式有着同样的特性,具备着过于生动形象化的语言,都能使读者产生感情方面的心理共鸣,并深陷其中将相应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进一步的提升;在另一方面也是内在美以及外在美这两者最为高效的整合,全面的将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进行最完美的呈现。其次在于将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艺术中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利用最为灵活的方式来进行展现,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主体思想加以掌握,对其中的情感美加以体会,其中渗透性是展现思想政治教学艺术的主要特征,通常表现在现代的生活中以及现代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将传统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进行最大程度的改革创新,将人们的创新意识以及主体意识、自由倾向进一步的最大化拓展,将我国相应的社会意识发展形态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进行全面化的呈现。另一方面还在于其中所存在的复杂特征,由于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因而有着相应的复杂特征;虽然在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能将其内容进一步的具象化,将其成效性最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尽管如此,对某一部分的个体来说,并不一定是有效的,所以在中学思想政治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个体审美能力以及鉴赏水平的不同,使得其教学进程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方面的限制因素。

(二)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得以呈现的意义

首先是中学思想政治其课程性质的主要要求。在《课程标准》中曾经明确的强调在中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必然的途径,因此思想政治的教学课堂有一定性的关键地位以及意义。是人文社会学科以及德育课程以及其他很多因素的有效集合,其核心部分的价值意义在于能够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基础性的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特性和特殊性质都能得到全面化的展现,将中学思想政治的教学实效性以及高效性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其次在中学生的思想特性以及接受程度方面,对于思想政治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艺术的呈现有着必然性的意义存在。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针对思想政治教学这一门课程,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则是强烈的渴望更深刻的对思想政治展开学习,第二则是采取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第一因素的学生普遍都坚持认为在自身的成长、学习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将学习者本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对社会因素的辨识水平进行培养提升;但是第二因素的学生普遍都对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保持着敬而远之的心情,认为其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太过于枯燥乏味,不能对自身有过高的帮助,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普遍都是采取应付且敷衍了事的态度,只是为了应付应试教育。中学生普遍思维运转都过于灵活,且其思想动态化并且都充斥着不稳定的因素,尤其是现阶段中科学技术手段都日趋先进发达,使其在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学生都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心态以及主观能动性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教师要将教学方法进行最大程度的改革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应的教学艺术特征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在提高中学生的德育成效性方面能够充分的展现其教学艺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方式以及生活水平都得以提高,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中学生的价值理念以及道德意识等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在这种背景因素下,教师要加强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能够使得价值取向在发展过程中能在正确的轨道下发展,将教师本身的教学价值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都能得到全面整体的展现。

二、针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现状提出的相应发展战略措施

(一)将课堂的有效性渠道进一步加强

在中学生的价值理念以及道德意识得以加强培养的实效性渠道主要就在于将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新课程加强,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渠道中,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氛围的营造等都有着核心意义。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努力才将教学课堂进一步的打造,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本身的主体位置,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将学生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的发挥出来,无论是从教学模式或者是教学方式方面、教学理念以及学生本身的学习模式等都加以重视,使得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中的教学有效性以及教学实效性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提升。

(二)将课堂中的教学模式进一步的改革创新

通过对教学途径长期不断的探索研究发现,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式依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足之处,过于将教学过程中的严谨性以及系统性、逻辑性思维注重强调,失去了对学生本身性格特点的探讨以及对时代性特征的研究。当前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有着一定程度的实践性意义以及开放性意义,在当前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式难免会跟不上时展的脚步,因而很容易导致知识的教学和时代的发展轨道有所偏离。在这一背景因素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全面的提高对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视程度,充分意识到知识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实践,因而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准则进行全面的贯彻落实,注重学习中的技巧方式。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趣味性,使得学生可以全面的摆脱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增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意识。同时教师还有注重对课堂稳定因素的有效控制,使学生能身处于稳定的课堂下进行思想政治的学习,将学生的视野以及思维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拓展,来增强教学课堂中的高效率以及高质量。

(三)针对教学方式的改善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有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引导性的作用,同时还有着营造活跃性课堂氛围的重要作用。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这一课程内容中,虽然有着相应的严谨性以及逻辑思维的理论知识,但是活跃积极的内容转换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要充分的改善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枯燥乏味的负面教学氛围,将课本的讲解性相应的减弱,使中学生能拥有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以及自主能力,使学生的社会人文意识以及主观能动意识都能够得到加强。教师应该进一步改善教学方式的丰富多元化意义,坚持对每一种教学方式进行灵活的转换应用。首先要善于对教学的课堂情境进行构建,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并且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其积极性;其次要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学习准则进行贯彻落实,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时代特征的影响作用,使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得以产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于当下发生的时事政治,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使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认知能力都能得到加强;同时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将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意义提高,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都能够进一步的具象化,使得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应的加强,将思想政治的主要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完美的完成,推动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三、结语

中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意义,尽管在现阶段中部分的教学成效依然差强人意,但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以及相关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增添了现实意义,在为我国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大维.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探讨[J].考试周刊,2012(66).

[2]皮芬.浅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J].新课程导学,2013(24).

中学艺术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中学艺体生;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SWOT分析;构建思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多元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学习内容。对艺体生而言,学习环境也在逐渐得到改善,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对艺体生的考核要求较为严格,如何协调好学习和训练的关系,成为摆在艺体生教育面临的主要难点。从这一角度出发,建立“学训一体化”的培养机制显得十分必要。

1中学艺体生“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构建必要性分析

1.1中学艺体生对“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构建需求分析。中学艺考生是“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受众群体,其自身对“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需求程度,直接关系该机制构建和实施的效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成为主旋律,学生的个体意识和基本需求成为需要考量的核心内容。从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学校的大部分艺体生,都认为“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形成十分必要,在强烈需求、需求和一般需求方面占据较大比重,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学艺体生已经意识到当前学校现有的培养机制存在不足。“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能够有效调节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必将为中学艺体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为今后的艺体生考试提供支持。1.2家长对“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构建态度分析。对家长而言,对中学艺体生的支持及其对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理解,都将决定中学艺体生的发展。家长是学生开展学习行为、构建综合素质能力体系的必要保障。为此,对中学艺体生“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构建,也将中学艺体生的家长作为了调查的主体之一。从调查结果来看,家长对学校构建“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支持程度较高,占比超过半数,仅有少部分家长由于对“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理解不够充分,态度模棱两可。1.3教练和指导教师对“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构建认可度分析。教练和指导教师是引导中学艺体生走向全面发展的关键构成,也是训练计划的制定者和组织者。对高台县第一中学的教练和指导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教师都认为“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有其应有的价值,作用显著,值得推广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中学艺体生的培养依旧处于传统的培养机制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体生的发展。同时,教练和指导教师也更愿意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借助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发展的大好契机,助推“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形成。

2中学艺体生“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SWOT分析

2.1优势(Streagths)。中学艺体生“学训一体化”培训机制的构建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新时代社会主义背景下对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以体育领域为例,在“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全民健身运动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学校体育教育的环境也在不断优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学艺体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政策的支持为“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探索提供了必要支持。其二,素质教育的快速普及与发展。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试教育的弊端也逐渐被打破,开始重视在能力方面的调整。中学艺体生“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形成,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其三,走出“唯成绩论”的发展误区。中学艺体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打破了传统的“唯成绩论”的发展模式,为中学艺体生的成长提供了新思路。2.2劣势(Weaknesses)。中学艺体生“学训一体化”培训机制的构建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依旧存在。中学艺体生的发展,在教育现代化视野下受重视程度明显提升,但在“学训一体化”培训机制的构建过程中,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依旧存在,导致培养机制的构建过程存在“避重就轻”的现象,对培养机制的构建产生影响,如何去克服这种影响,还需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努力。其二,家长的“望子成龙”心理对艺体生的信念产生影响。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艺体生的发展。这一特殊群体,一旦家长缺乏重视,势必对艺体生的信念产生影响,使其出现迷茫和困顿心理,不利于艺体生的健康成长。其三,学校物质条件上的约束。部分学校,对艺体生训练和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的支持力度有限,导致中学艺体生面临的环境不良,导致“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3机遇(Opportunities)。中学艺体生“学训一体化”培训机制的构建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理论研究内容逐渐增多,为艺体生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在教育现代化视野下,学术领域关于艺体生方面的相关研究内容在不断增多,并且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管理等多个角度,这些理论研究的全面性,指导着教学实践的过程,也为当前中学艺体生“学训一体化”培训机制的构建提供保障。其二,教育现代化赋予了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逐渐成为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着教育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中学艺体生“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构建,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持,这样才能够发挥出艺体教育的内在价值。中学艺体生“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构建,面临一定的发展机遇,发展前景广阔。2.4挑战(Thtreats)。中学艺体生“学训一体化”培训机制的构建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学艺体生“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构建,要以艺体生为根本。虽然近年来艺体生的规模在不断提升,但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艺体生的生源和规模依旧有限。生源匮乏问题的出现,造成“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针对性不足,长期的优化与创新动力性不强,需要理性反思。其二,学生自我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持续存在,对培养机制的构建产生威胁。中学艺体生的发展方向明确,但与社会需求之间依旧存在一定的矛盾,这种对应关系的不明确,造成了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和限制了“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实效发挥。

3中学艺体生“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构建策略

3.1结合学生需求,制定可行性方案。中学艺体生是一个特殊性的群体,“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构建,要结合学生的自身需求制定可行性的方案。首先,要认真研究高水平、单招和统招历年招生所占比例,并结合艺体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保证训练的针对性、有效性,适应各类招生考试的基本需求。其次,形成理想的培养方案。中学艺体生的教育环境要根据学生的自主需求和对应学校的人才需求,实现针对性的调整,认真研究考试内容,吃透体育考试和艺术考试的大纲,对各专业的要点完成分析,明确考核侧重点。最后,优化“学训一体化”的培养环境,制定系统的周期性培养方案,确立培养框架,并按照训练框架和基本方案严格执行。3.2转变理念,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艺体生的培养,不能一成不变,需要坚持动态性,即在对中学艺体生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理念,确保培养目标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中学艺体生“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构建,转变理念是基础。学校方面,中学学校要意识到艺体生发展的重要性,并为此提供多元的政策支持、适当的资源倾斜,并鼓励教师去探索“学训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这些都将成为培养机制的关键所在。教师方面,要不断尝试和探索多元化的教学和训练方法,将更多先进的训练理念应用到培养机制中。同时,也要去了解艺体生社会需求的基本情况,了解艺体生的发展现状,从而针对性地做好培养。理念上的转变是基础,也同样十分困难,与社会发展需求保持一致,对中学艺体生“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取得实效至关重要。3.3定期做好对家长和学生的心理讲座与疏导。中学艺体生作为特殊群体,“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构建,能够实现长期发展,对艺体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需要注意,由于艺体生的发展环境还不够理想,面临挑战,使得这一群体面临较大的心理障碍。为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等相关工作。学校作为主体,可以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和艺体生参加有关心理疏导的讲座,传授家长心理疏导的方式方法,做好对艺体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调节。同时,对中学艺体生来说,这样的心理调节能够使其意识到学习和训练的重要性,克服心理上的压力,学会自我调节,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和训练,促进自我健康成长。3.4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方面的整合。针对中学艺体生的“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构建,要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资源整合上下功夫。(1)基础设施方面。无论是艺术教育还是体育教育,各中学都需要完善基础的设施,确保为艺体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在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中得以健康成长。(2)资源整合层面。在教学资源方面,除了教材资源之外,还要不断丰富学训资源,通过多渠道、多平台,积累更多内容,以便为中学艺体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3)师资资源方面,现代教师要不断实现自我提升,更新教学和训练理念,尝试更多元的教学和训练方法,满足“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基本要求,为中学艺体生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4结语

中学艺体生的健康成长与“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构建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前“学训一体化”培养机制的构建有其必要条件,但也面临一定的困难,艺体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学艺体生的发展打开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中友.以质量求生存,因特长而发展——浅谈我校培养艺体生之经验和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9(22):187.

[2]丁力,叶祥才.润数无声素养习得——在百日高考复习中培养艺体生的数学素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5):8,83.

[3]胡欣红.“艺术升”难倒艺术生,谁之过?[J].甘肃教育,2019(2):7.

中学艺术教育范文篇6

自1999年我国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多方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课程改革有效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与普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们逐渐意识到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美术课程作为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在中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校本课程的发展,中学艺术设计课程应运而生。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数字化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从平面到三维立体、从静态到动态的作品形式极大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法,新媒体技术为艺术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对中学艺术设计教育进行方式、知识与技法上的革新成为了目前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学界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关于中学生艺术设计教育的研究书籍,为中学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以期顺应新媒体时代下的人才培养策略,增强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中学艺术设计教学》由华文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作者为徐霞。作为中学美术学科校本教材,该书以课程改革精神理念为依据,充分结合了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作者在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教材、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开发。该书的编写立足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发展规律,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兴趣,意图追求趣味性美术学习模式的构建。《中学艺术设计教学》一书章节紧密,联系密切,对艺术设计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全书除编写说明及前言部分外共分为两个大的单元,即设计思维培养与设计基础训练。在设计思维培养这一单元中又细化为图形联想与创意图形两个章节。这一单元采用文字与图形结合的模式,直观的展示了运用联想设计出的艺术作品,极大调动了阅读者的兴趣。

设计基础训练单元分为四章,分别为黑白装饰语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图案设计。书中不仅有对相关概念及理论的阐释,同时还配以课堂练习、课堂实践等板块,将艺术设计教育中的知识、技法与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在知识点讲解后配以与之相对的设计联系,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者根据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引用了大量的图片进行说明与练习指导,色彩鲜明、造型多样的图案成为了本书一大特色,更为艺术设计教学提供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教学内容,对于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技术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创造性思维成为当今设计教育的重点。新媒体技术极大的丰富了视觉信息,摒弃传统设计教育中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将设计中的艺术与技术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以动态化的视觉去感知。其次,新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设计创作的效率,弥补传统教学中仅依靠理论与技法讲解的不足,为设计创作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以满足不同的创意需要。

此外,新媒体技术充实了教学的手段与方式,图片、文字、动画、视频、音频等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感官,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新媒体技术实现了艺术设计教学的多元化与主体化,提高了教与学的针对性,能够满足新时期对艺术设计的高要求。《中学艺术设计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对教学技能与方式进行了多种创新,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适用于中学阶段学生发展需求,与中学生年龄、情感、认知程度相适应。书中引入大量艺术设计图片,以系统完善的教学、生动有趣的设计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艺术设计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与实用性。

作者:周真 单位:包头师范学院

中学艺术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激情教学艺术

一、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情感的缺失

在中学教育方面,由于受到社会背景以及历史因素、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影响,教师在教育情感的融入方面极为的确实,由于受到外界相关因素的限制,是中学教学在其约束之下逐渐与人文、情感的本质相互偏离,虽然也有许多研究者逐步认识到这一缺陷,但是却难以找出适当的方法进行弥补,从而导致这种局面一直存在于中学语文教学当中。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危机

在现今的教育教学当中,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的情况,据《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相关调查看出,许多中学生在学习上最大的忧虑则是在其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从而感到孤独和恐惧;而对于学习来说,原本是一件令众多古人称赞不已的重要事情,但是现如今已经失去了其原本所具有的美丽,学习不再是人严重那弥漫温馨气息的香茗,不再是能够抚慰心灵的良药,而是在不断吞噬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性格以及青春的“魔鬼”,大大小小的考试逐渐使其丧失了原本的理想,庞大的作业就培训课程也在不断侵蚀其健壮的身体,至关重要的分数已经其对未来的希望逐渐泯灭。

(三)课堂激情的消退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它所追求的是对诗意的理解和追求,是对学生心底最为柔软的东西进行呵护的重要源泉,是为学生建立良好品质的重要基础,因此,激情才是赋予语文教学的重要支撑体,在课堂上缺少激情则会使得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注意力,从而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降低;没有了激情,追寻激情和高效率的课堂从而变成了空想,从而使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二、激情教学艺术的特点

(一)重视情感体验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激情的教学艺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的体验生活,将书本课程当中的角色通过情感上的体验去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角色的扮演和互换以及朗诵比赛等形式,来充分体现出教学中的互动情感体验,例如在讲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时候,就可以分角色进行朗读,以为同学扮演雨果,另一位学生扮演巴特勒上尉,从而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之感。

(二)强调感染性特点

“感染性”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运用自己生动而带有情感的语言、运用表情、手势、动作以及激情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课堂的活跃度。从教学语言的表现上来说,教师应当运用真是的情感语言去打动学生,在课堂授课过程当中,追求教学语言的变化以及感染性,运用音调、语速的变化去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兴趣;另外,从教态来说,教师应当将自己的眼神、动作、表情进行良好的结合,充分体现作品中的人物形态、神情以及心理特点,从而感染学生,是学生产生共鸣。

(三)注意教学的调控性

由于激情教学艺术所具有的感染性以及爆发性等情绪特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教学的调控性要求就相对比较高,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很好的控制双方的情感、情绪,就很容易导致教学课堂的混乱,从而影响教学的最终效果,因此在进行激情教学的时候应当强调对情感的调空能力和把我,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激情教学走上正确的轨道。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激情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这里的教学情境指的是师生之间营造出充满激情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课堂当中教师能够运用激情对学生进行起发和诱导和学生灵活的思维活动相结合,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再能让学生在课堂当中丢掉原有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运用舒畅、自由的心情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选准能够调动学生激情的“点”

中学艺术教育范文篇8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基本情况

现有中小学70所(小学41所,中学29所),学生5万余名,艺术专任教师296名(音乐教师144名、美术教师152名),外聘管乐、京剧等艺术教师72人。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对艺术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加之实施各项有效措施,中小学艺术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

二、中小学艺术教育取得的成效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教育局成立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在深入调研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中小学实际情况,制定艺术教育工作方案。以“抓普及人人享有,抓重点打造特色”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普及艺术教育和创建特色活动项目两项工程,以形式多样艺术主题活动为载体,以评选奖励机制为推动力,不断深化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水平。各中小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艺术教育管理制度,成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由分管校长负责,中层干部和教研组长具体抓落实,有计划开展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学生艺术培养和艺术特长生选拔、升学机制不断完善。

(二)中小学艺术教育普及性高、形式丰富

中小学积极组建校园艺术团和文艺社团,现有合唱队、舞蹈、京剧等近十个种类152个校园艺术团队,有573个学校文艺社团(音乐137个社团,美术128个社团,动漫、摄影、飞镲等其他类型308个社团),专用教室231个(音乐93个,美术84个,篆刻、版画等其他54个专用教室),2万多名学生参加艺术社团(其中音乐4700名学生美术4800名学生其他12000名学生),学生参与度近50%。

中小学每年以艺术展演、文艺比赛、校园艺术节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师生参与率达到100%。近三年来,学生艺术团先后参加了世界华人艺术节钢琴大赛、全国青少年书法绘画大赛、全国中小学生健美操大赛等活动。在第十八届“海门艺术节”游园活动中,中小学艺术特色校、幼儿园和青少年宫书画院的200名师生共同参加“‘艺术蓓蕾绽滨海’——少儿艺术才艺展示”活动,师生共同展示了书法、篆刻、版画、藏书票、剪纸、刻瓷、刮色画、面塑、丝网花、集邮等才艺,得到游园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赏。

(三)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初步形成

近年来,德育科积极推动校园艺术教育特色品牌建设,各中小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坚持艺术教育特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学生、家长、社会广泛认可。目前,一中心小学、上海道小学、实验中学和六中分别成立了铜管乐队,盐场小学的飞镲队、河头小学的落子队、浙江路小学的腰鼓队、向阳三小的秧歌队、桂林路小学和馨桥园小学的版画社等校园艺术社团初步形成规模。

德育科组织部分学校艺术教师到北京观摩学习,学习之后,各校借鉴先进的训练和管理经验,积极对各自的队伍进行节目的改进和创新。一中心小学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将传统的铜管乐坐式演奏改编为行进表演,使表演更具观赏性;浙江路小学的腰鼓和向阳三小的秧歌不仅保留了原有广场舞蹈健身的功能,而且经过艺术加工搬上了舞台,形成了普及与提高的有机结合。各校结合校情积极开展艺术特色品牌项目建设,涌现出了青少年宫的小海螺艺术团、一中社团、六中铜管乐、实验学校民乐团、草小京剧、浙小腰鼓、馨桥园小学篆刻、中心庄小学楹联、贻成小学藏书票、徐州道小学集邮等一批在全区、全市、甚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艺术教育学校。截止目前,全区已建成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学校30多所,占中小学校40%,其中小学达到20多所,接近70%。

(四)艺术特长生培养机制日趋完善

校园艺术教育立足全面普及,整体提升中小学生艺术素养,重点培养艺术特长生。各中小学校积极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使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项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爱好和艺术特长。今年,通过教育局组织考核认定的小学艺术特长生有797人,比去年增加241人,增幅43%,这也是连续第三年保持40%以上增长。共有133人通过市级中学艺术特长生认定,居滨海新区首位,实现连续三年10%以上的增长。今年共有31名小学毕业生通过初中艺术特长生考核录取,有13名初中艺术特长生被高中校预录。应届高考艺术类录取数量逐年攀升,今年有92名艺体类考生考入二本以上高等院校(2010年有43名,2011年有54名,2012年85名)。小学全面普及,初高中、大学有效衔接的艺术特长生培养机制日趋完善。

(五)中小学艺术教育取得显著成绩

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狠抓艺术教育,逐年增加艺术教育经费,本学年达到112万元(教师培训费用12万元、专业团队建设53万元、购置图书及用品24万元、参加比赛经费23万元),为深入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通过这些扎实有效的措施,使得全区中小学艺术教育逐年发展,变化很大,取得显著成绩,近3年来在各类艺术活动中获得116个部级、248个省市级奖项;实验学校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中心庄小学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校。

三、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特色

(一)以比赛促提高,全面开展校园文艺展演活动

近年来,教育局先后举办了中小学生艺术节、校园合唱艺术节、少儿舞蹈大赛、校园集体舞大赛等大型文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高了艺术教育水平。2013年6月初,教育局相继举办了合唱、器乐、舞蹈等专场汇演展评活动,全区60多所学校选送了150多个节目,2000多名学生参赛表演。经过选拔评选,推荐29所学校的60多个节目参加天津市文艺展演,目前得知至少取得两个一等奖,八个二等奖和八个三等奖,突破去年成绩(具体成绩下半年公布)。

上半年,结合滨海新区创建文明城区和海门艺术节活动,教育局举办了中小学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这次活动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学校参与度和特色活动展示。三十多所学校参与编排的九个节目,既有传统歌舞的创新演绎,也有充满青春活力的特色健美操和行进中的铜管乐演奏,更有京剧联唱、武术表演等国粹节目的创新编排,充分展示了学校艺术教育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二)结合责任教育,深入开展“五爱唱读”工程

教育局德育科坚持将艺术教育与读书活动、责任教育有机结合,在中小学生中深入开展“五爱”歌曲大家唱和“五爱”书籍大家读的“五爱唱读”工程,在增强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开学初,各中小学校广泛发动师生,精心选取歌曲和书目,调动学生参与合唱和读书热情。利用音乐课、晨读、大课间、午休等时间组织歌曲练习和读书指导,校园充满嘹亮的歌声和读书声。各中小学校纷纷组织开展“校园合唱节”,在班级合唱的基础上,成立校级合唱团,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此项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精神品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乐于读书的良好品质,营造出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艺术教育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

(三)发挥少年宫功能,拓宽校外艺术教育发展空间

青少年宫作为学生校外艺术教育重要部门,承担着中小学生艺术培养的重要职责。青少年宫现有声乐、器乐、科体、舞蹈、书画等33个科目培训班,每年为近万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艺术培训。青少年宫通过组织开展中小学文艺展演比赛、“爱祖国爱家乡”百米长卷绘画比赛、“我的T台我做主”环保服装大赛、“大美滨海”幻灯片比赛、“秋风送爽含珍艺、丹枫迎秋蕴真情”送高雅艺术进军营等三十多场文艺活动,使60多所学校的12万人次学生享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成立于一九九八年的青少年宫小海螺艺术团,至今共参加各类大型文艺展演比赛活动100多场,舞蹈《踏浪》等近二十个节目荣获全国一、二等奖;培养了宋佳(北京音乐舞蹈学校)、史丽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校)等十余名优秀艺术人才。青少年宫“永丰少儿书画苑”定期组织学生外出写生,举办师生书画展,积极推荐优秀学员参与市级比赛,为学员成长成才创设条件。

青少年宫充分挖掘自身艺术教育潜力,将校外艺术教育培训活动拓展到各中小学校,先后在新港一小、北塘学校、实验学校、一中心小学、草场街小学、上海道小学等十几所学校开设艺术、体育、科技等专业课程,满足广大基层学校学生的艺术发展需求,拓宽艺术教育培训发展空间,为青少年创设和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培养青少年艺术素养,提升艺术教育水平。

四、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不足问题

(一)学校领导重视艺术教育不够

有些学校领导对艺术教育认识浮浅,认为搞几个活动、出几个艺术尖子就是艺术教育;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认为艺术教育“白花钱”或“太烧钱”,不肯投入或经费投入少,不组织参加各项活动。一些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不够健全,没有完整艺术教育建设的规划,人员配备不足,艺术教师的研讨、交流活动很少,制约着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的学校没有艺术团队,社团种类少,参与学生少,艺术教育活动质量有待提高。

(二)校际间艺术教育发展不均衡

中小学在艺术教育发展上由于发展基础、重视程度、投入力度等多方面原因,存在着明显的校际间不均衡的问题。实验学校、六中等传统艺术教育强校,学校艺术教育特色突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创新,学生参与面广。相较于这些传统艺术教育强校,更多的中小学校对于自己的艺术教育发展还没有准确定位,还没有找到符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艺术教育发展方向,还处于特色建设的起步和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另外中小学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很大,明显不均衡,现各中小学艺术教育经费平均每校投入资金18096元,最多的桂林路小学投入20多万元,有6所学校根本没有艺术教育经费投入,有37%的学校艺术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有22%的学校艺术教育设备满足不了教学和开展活动的需要。

(三)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亟待加强

本次调研中,38%的学校反映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专业艺术教师,导致规定的艺术课无法正常开设,更无法组织开展学生艺术社团;32%的学校反映目前学校艺术教师缺少专业培训,艺术教师专业素养达不到学校发展需要。中小学艺术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在艺术展演中,学生服装整齐,而指挥教师却穿着休闲服装登场;有的指挥教师节奏把握不准,或有气无力一副病态。展演中个别学校学生演唱集体跑音;有的学校选送节目几年不变,这都说明中小学艺术教师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三)高水平艺术团队培养有待提升

近年来各中小学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是,目前仅有青少年宫小海螺艺术团在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显然无法满足人们对艺术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更与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艺术教育迫切需要打造更多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团体,从而带动艺术教育快速发展。但是作为各学校艺术社团骨干的艺术特长生培养却出现了报名和招收人数萎缩的情况,特别是高中艺术特长生招不足人甚至招不上人,这种现象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五、解决存在不足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艺术教育认识,完善艺术教育培养机制

全面提升中小学艺术教育水平,需要深化素质教育理念,尤其是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对艺术教育工作的认识。要使学校上下形成这样的共识: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不仅是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需要,更是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不仅要形式上的丰富多彩,更要保证内容上的赏心和悦目;学校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某一方面艺术特长,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熏陶培养健全学生完整的人格品质。

因此,要积极开展校长、艺术教师艺术教育培训指导,以研讨、学习交流、比赛、督导等形式,加大指导、评比、检查力度,不断提高艺术教育认识水平,丰富完善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加强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创建机制,完善艺术特长生培养机制,施行艺术教育评价奖励机制和艺术教师定期培训机制。

(二)严格落实课程标准,规范艺术教育课堂管理

各中小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务使艺术教育课开齐率和开足率达到100%,坚决杜绝削减、挤、占、挪用音乐美术课现象,确实保障学生美育教育时间和效果。各中小学校要积极引导艺术教师不断加强艺术课程研究,深入探索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结合学校实际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在普及艺术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学校特色艺术项目,使校本课程与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建设有机融合,相互衔接,递进发展。

各中小学校要在教育局配齐配足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基础上,做好日常管理和维护,为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艺术活动提供有利保障。

(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丰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各中小学校在认真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基础上,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各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地域艺术资源、教师特别是艺术教师专业特长和技能、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因素,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确定学生易学会、好掌握的艺术项目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各中小学校每年要有计划地举行各类艺术展演活动和校园合唱活动,有效组织班级人人参与;成立校级艺术社团,注重优秀人才培养和精品打造。以此活跃学校艺术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兴趣,陶冶学生艺术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四)注重艺术特长生培养,促进艺术教育持续发展

艺术特长生是各学校艺术活动的骨干力量,是有专业培养前途的艺术人才,扩大艺术特长生招生比例,既有利于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发展,也有利于扩大艺术人才培养范围。因此,在继续坚持小升初艺术特长生加分和艺术特长生免试提前录取政策基础上,增加艺术特长招生优惠幅度。建议将初中招生比例由原来的2%提升到4%(力争与体育持平),扩大高中艺术特长生招生学校数量(二中申请2014年招艺术特长生),同时进一步降低录取分数(由原来的5分(一中)、10分(紫云等)降到20分、30分),使更多的艺术特长学生享受到政策,激发家长和学生坚持艺术发展的动力,促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持续发展。

要建立完善小学、初中、高中艺术教育项目有序衔接发展机制,为艺术特长生专业发展建立制度保证。推广六中经验,以班级为建制成立乐团,特别是一中、二中这样的完中校,有利于项目持续发展,形成规模。

(五)打造精品艺术团队,引领艺术教育高水平特色发展

教育局要制定完善学校文化艺术特色发展评价考核和奖励机制,对艺术教育发展有序、形成规模、成绩突出的学校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各中小学在发展声乐、舞蹈、绘画等大众项目同时,要关注地域特色项目的发展,发掘传统文化特色,集中力量打造版画、铜管乐等特色项目。依托特色学校和校外艺术教育机构成立中小学版画工作室和中小学铜管乐团,积极推动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发展地域特色,培养艺术特长学生提供人才保障。

(六)强化艺术教育师资培养,促进艺术教育健康发展

教师是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各学校要按照《学校艺术教育规程》的要求,完善艺术教师评价考核办法,结合课堂教学、组织课外艺术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参与教研活动等多方面表现与实绩对艺术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督促指导艺术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支持艺术教师的理论业务学习,积极组织艺术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教研活动,鼓励支持艺术教师组织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同时,各中小学校要在配齐艺术教师开足艺术课程基础上,积极吸纳有艺术特长的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参与艺术教育的组织协调工作,不断壮大艺术教师队伍。

中学艺术教育范文篇9

一、多媒体:优化组合多媒体是多种信息传播的媒介。教学上的多媒体包括文学、图表、影视、声像以及计算机软件的运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把多媒体引进课堂,利用多媒体的有机组合和加工处理,发挥其交互性、集成性等综合功能,创设课堂教学的优良环境和氛围,增添教学内容的源头活水,扩大教学信息量。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能提供并展示许多教学所需的资料,调动各种感官功能,加强教学的整体效应。如上《琵琶行》一课,提供一段优美的琵琶曲,会使学生感到声情并茂,心旷神怡,“余音绕梁三日”,接受美感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特殊的活字典,能提供正音、带读、音乐合成的教学效果,为各类文字词典所不及。

这几年,语文教学实施情境教学,它除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外,还可以摸拟创设多媒体的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等综合因素,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积极。上《荷塘月色》一课,多媒体集形、声、色为一体,再现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创设广远的意境,为学生开拓无限的想像时空。

多媒体不但适用于语文群体教学,更适合第二课堂的语文个体学习。学生凭借多媒体的电脑、光盘,就可以自编程序,自控学习,提高学习技能和操作技术。换句话说,多媒体的大量信息传输,能够唤起学生个体大脑中的潜能,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电脑是多媒体的中心,引起许多语文教师的广泛兴趣,并运用其储存、修改、调用、重编、复制、检索等功能,提高教学效益。广州广雅中学语文教师黄永光,运用电脑编存教学纪要、一课一测、辅导材料、综合训练等专题。特别是按高考研究专题,编存高考题库,考试信息、题型研究、重点难点、规律方法等,编制《高中语文全方位训练》,用于从高一到高三整个过程的教学试验,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以音乐和动态画面,为语文教学创设相应的情境和氛围,有利于加强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广东珠海一中语文教师林小苹,根据不同教学目标,课文内容,设计情感类、形象类、愉悦类的配乐朗读,渲染课堂气氛,深化课文题旨,增强教学感召力。如上《菜园小记》,选择《南泥湾》这一历史歌曲的音乐录音,为课文的第10自然段朗读配音,使学生想像延安大生产运动时代,体会老一辈革命家当年那种“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又如上《向沙漠进军》一课,选择琵琶曲《十面埋伏》为课文第4自然段配乐朗读。那种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沙漠肆虐并侵袭城乡的强大攻势,学生就容易领会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这一事物的特征。当然,利用多媒体于语文教学,毕竟是一种辅助性教学。在应用过程中,既要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又要考虑具体语文内容的需要,不能喧宾夺主,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替代学生的想像思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学习和从事电脑使用、软盘制作、多媒体操纵和综合应用等现代信息载体的新的语文教学实验,拓宽教学视野,接受继续教育。

二、多学科:交叉渗透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兴学科有如雨后春笋,如系统科学、模糊理论、接受美学、现代思维学等。它们不仅传递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知识信息,而且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嬗变,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和热情关注,并进行了有益的实验研究。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改革,除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原理,通过对知识的感知、认知、理解和运用,不断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外,还运用新兴学科理论,通过文理交叉渗透,对知识信息进行系统控制,提高教学信息量,引导学生“从文学中吸取艺术性,从科学中吸取科学性”,“既从文学中,又从科学中吸取许多养分。”(伊林语)

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事、理、情、志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语文教师主张语文教学应当弘扬人文精神,提出要以接受多文化因子为前提,认为文化品种越多,对文化内容研究得越深,就越有可能通过随机的碰撞而出现“优化组合”,并让创新的观念闪闪发光。改变语文教学长期走“单行道”的弊端,犹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黑夜中的亮光,引导人们走出单行道的死胡同。

人文与科学,两者相互为用,相得益彰。张志公先生在答《语文学习》杂志的记者时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吃亏就在于没有科学性”。张先生并不反对“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但把它与科学对立起来,就走向了极端。”(《语文学习》1996年第2期)著名作家徐迟,自新时期以来,在科学题材领域里,以诗人的目光和文学家的情怀,在科学的王国里探隐索微,采摘到许多属于“绝顶上的灵芝”和“冰山上的雪莲”。曾经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在本世纪20年代就指出:“为沟通文理两科之界限,习文科名门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中之某种,习理科名门者,不可不兼习文科中之某种。”张志公先生最近提倡两个“全面发展”,即“培养跨世纪人才应注意德智体全面发展,智育应注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全面发展。”“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得加强。”(同上)运用新兴学科就是“沟通文理两科之界限”,“智育应注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全面发展”,就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走向。

新兴学科是以综合渗透性和边缘交叉性为主要特征。通过多学科、跨学科活动,文理交叉渗透,相互为用,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多囿于学科内部结构,未能超越传统语文教学的藩篱。许多学生学习语文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大都局限于狭小领域,不能以新鲜知识信息去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语文教学系统中的教材、教法、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等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利用系统论中的整体性、结构性、相关性等原则,指导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或以读促写,或以写促读,读读写写,听听说说,充分发挥它们之间的双向交叉渗透作用,建构听说读写系统工程。

特别是语文教材中的单元组合和安排,既有对传统语文教材编写的继承,又有新时期新学科的应用。许多特级教师所倡导的教学设计、课型模式,如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等,都是系统科学理论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具体运用。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模糊语言学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不同义词的辨析、多义词的选择;词类活用;双关、婉曲、含蓄等修饰手段等。文学作品的魅力之所以扣人心弦,就是寓形象、情感、意境于模糊集合之中。以上这些“模糊观念要比明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康德语)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极和审美极。后者通过作品的“召唤结构”,它的特征是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的空白,赋予读者参与和创造作品意义的权利,能够主动地召唤读者进入其中,填补空白,激发诱导学生的接受“期待视界”,发现与原有视界不一的、没有的、甚至是相反的意蕴,发现学生的创新期待视界。

八、九十年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他们已不满足于书本知识的“满堂灌”和课堂教学的程式化,也不满足于教师讲解的求同思维,要求培养和训练求异思维、多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1983年7月,联合国亚太地区举行的中学生、大学生作文比赛,题目是“环境,它对我意味着什么?”我国的康浩善于把语文知识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联系起来,沟通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阐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对改善环境的强烈愿望,揭示了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表现了对美好生活和文明生产的热烈追求。取得了唯一的优胜奖。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从一个领域引入另一个领域,从一个学科移植到另一个学科,都必须经过消化、吸收。科学的方法是开放的,能给人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但不能生搬硬套、囫囵吞枣。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克服片面性,增强科学性,继承优良传统,顺应改革潮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三、多风格:众彩纷呈这里所说的“风格”,是指教学艺术风格。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教学艺术上的基本特色,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于教学艺术风格,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意义。有人从教学方法的特色来概括教学艺术风格;有人将教学技巧和作风的结合视为教学艺术风格;还有人把个性教学结晶称为教学艺术风格等。这些观点都能给人以启迪。透过上述多方面的综合,都可以捕捉到教学艺术风格的信息内涵。

形成教学艺术风格,是每一位教师自觉的追求、探索和创造。一般地说,它都是先从摹仿开始,逐步进行改革、创新。随着摹仿越来越少,创新性越来越多,不断显示出稳定的艺术特征,涂上浓厚的个性色彩,使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日臻完善、充实和丰富。

教学艺术风格既有独特性,又有多样性。有的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有的教学逻辑严谨,富有说服力;有的教学情深意远,富于深刻的哲理等等。基于上述认识,有些教学论专家“根据教师在文学风味和逻辑风味上的优势的不同”,把教学艺术风格划分为“优美”和“壮美”两种类型。前者“往复回旋,婉转达意,言中有寓意,言外有深情,体物触情,细致入微,使学生感到愉悦和陶醉”,后者“刚健不挠,骨劲气猛,首尾相接,显示出教学过程的强烈的流动性和逻辑力量,传意达情,尽在言中,淋漓尽致,使学生感受到酣畅和振奋。”(董远骞等:《教学的艺术》)

语文教学艺术风格只有在语言环境中表现出来,作家创作,教师讲课,都需要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通过文学艺术与教学艺术,文学语言与教学语言,形成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特级教师于漪的教学就是如此。她的课“总是充满激情,意蕴深刻,常常是清词丽句,声情并茂,顿挫起伏,音韵和谐。”她说过:“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诚如该校陈小英老师所说,她的课能够用语言“粘”住学生。“于漪素以教学语言优美考究著称”,她的“教学语言十分独特,富有个性魅力”,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见《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2期)

教学艺术风格在不同教师身上有极大的个体差异。如宁鸿彬老师的精讲巧授,浓缩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蔡澄清老师的“点拨”技巧,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钱梦龙的“曲向”,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等等(详见《活的语文教育学》),编织出种种活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各有自己的教学基调、节奏、情趣,构成教学艺术的“链”和“潮,产生良好的总体效应。

中学艺术教育范文篇10

一、音乐教学艺术的形成前提

作为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学科,音乐不仅是一种听觉艺术,更是一种视觉艺术,对于学生来说,音乐教育是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目前的音乐教育由于学生课堂压力比较大,因此音乐课和课外的音乐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音乐课堂,可以带给学生提升审美能力的机会。学生在平常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影视音乐、电视音乐、网络音乐、音乐会等,但是这种音乐知识实际上并不具备非常强有力的教育意义。目前音乐环境错综复杂,成人音乐和学生音乐混杂在一起,成人音乐因为其刺激性、新奇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如果想要得到纯正优美的音乐审美情操的熏染,就必须要更加重视学校的音乐课堂教育。

二、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艺术欠缺之处

(一)音乐教学内容与现代音乐发展脱节。音乐是重要的艺术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音乐大国,拥有着丰富的音乐资源,但是在音乐教学方面,仍然存在着音乐教学内容与现代音乐快速发展的现实脱节的问题。目前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的曲目选择往往比较传统,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方面没有办法与时俱进。(二)艺术情操培养方面的欠缺。艺术是具有相通性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将初中阶段的所有艺术课程所形成的综合能力结合在一起,通过大脑的甄别、选择、吸收之后加以创新。然而目前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考试层级的要求,学生和家长往往对于艺术课的重视程度非常低,中国的艺术课教学——美术与音乐教学往往只是作为升学得分的手段,而不是真正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孩子在课业压力不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于音乐有更多的兴趣,但是在沉重的课业压力下,则有可能慢慢忽略掉对于艺术天然的喜爱。由于缺乏对于艺术通感方面的领悟和锻炼,初中音乐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够到位。

三、初中音乐教学艺术优化表现

(一)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概念。首先是在教学手段上看,丰富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的多媒体技术、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的教育概念和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地调动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诙谐亲切的氛围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就可以为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探讨对于音乐的审美体验,感受音乐之美。(二)概念和技能的学习有机结合。音乐是一门技能性的学科,但是有很多的理论基础,只有掌握好音乐的理论基础,才能够促进,初中生个性的发展。在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音乐老师应当重视对于初中生兴趣的培养,并且发现初中生对于某种乐器或者某种音乐形式天然的兴趣和亲和力。在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将概念和技能结合学习,才能够让初中生有醍醐灌顶之感,教师才能明白音乐教学的过程以及中学生审美意趣的理论基础从何而来。在音乐艺术教学中,让学生在音乐的课堂里感受到音乐之美,放飞想象的翅膀,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通过对于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合理的培养初中生音乐审美能力的路径,可以为全国各大中学的音乐课堂提供一条积极向上的奋进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严翰.关于初中学校音乐教育歌唱教学的一些思考:以太原市区初中歌唱教学调查情况为例[J].黄河之声,2016(14):16-17.

[2]吴琛燕.关于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问题串的几点思考[J].戏剧之家,2015(1):150.

[3]李艳.有关初中音乐教学艺术的相关思考[J].音乐时空,2013(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