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23 11:54:12

中学美术教育

中学美术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农村;美术教育;成长;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义务教育相关政策的逐步实施,农民收入普遍提高,家庭负担也相对减轻,国家实施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已有十年,可在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并没有引起普遍重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多数学校都只是重视高考所要涉及的科目,而美术课只是形同虚设,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也无暇顾及美术课程。

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现状通过以下几点表现出来:

一、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识落后,认识不到位

某中学一美术教师找到校长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美术课上需要的教具(毛笔、宣纸、墨等),校长用不耐烦的口气说:“画什么画哟,网上那么多漂亮的画,下载来打印就是!”这就是教育管理者思想落后的表现。

在很多人的思想认识中,认为美术就是画画,是一门技法,没有意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就有美育这一要求,但是大多数领导都忽视了“美”这个要求,甚至不知道“美”所包涵的意义,只是强调“智”的教育。

美术教育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下列价值:

1.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提高审美能力。

2.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

3.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4.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

5.拓宽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这些都说明美术课程的重要性,面对学校领导的不理解,首先要让其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二、农村中学美术教师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建立并完善美术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制提高美术教师师资的数量。农村美术教师大多是美术爱好者,没有很高的专业知识,政府可以组建培训美术教师的机构,便于和其他美术教师的交流、沟通。另外政府也要采取有效办法吸引专业的美术教师深入农村教学。

2.为农村中学美术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的机会。美术主要是指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造型艺术就是指传统意识的技法,而视觉艺术就是人们眼里所见的一切事物。如何来评判我们眼里所见物的“美”与“丑”这就离不开美术课程里的欣赏部分。只有老师懂得了欣赏才能交学生如何去欣赏。所以政府要为农村美术教师提供美术学习的机会,比如:组织农村美术教师多参加书画展览或自己办书画展。3.开展各种规模的教学研究活动。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重视美术课堂的教学优化,教师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新颖、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手段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4.定期对美术教师进行专业素质的考核。对美术教师进行专业素质的考核,让农村美术教师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5.专人专用,改变美术教师“师资”浪费的现象。在农村有些学校就算是有美术教师也会去上其他的科目,没有让资源的到合理地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学校应该要专人专用,发挥其最大的利用价值。

6.进行区域内的美术教师交流。如“城乡交流”、“学校交流”等方式以缓解学校美术师资不足的问题。

三、教育选拔制度因素

在农村农民过着的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农民迫于改变现状不让下一代也重复地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急于靠考大学来改变现状,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农村美术教育受到高考制度的影响,使学校领导、教师、家长都不重视美术这一学科,学生也受到各方面的压力放弃学习这一学科。

1.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排名”的影响。学校把美术学科放到次要位置也是很正常的事了。所以要想改变目前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现状,关键是应该首先改变目前的教育评价制度。

2.由于升学的压力,美术教学根本没有引起学校、社会、学生足够的重视。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体制下,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仍然是把应试教育作为首选。

3.美术教材在农村中学实行起来也有不少困难,中学美术教材内容安排方面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没有针对农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

4.城乡差异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城乡学校之间教育教学环境、条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的高考选拔制度对城乡学生来说是一场相同终点不同起点的比赛。

农村家庭教育达不到我们所预想的目标,在农村大多数父母会外出打工,让其子女留在家,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大多会有溺爱思想,在教育上的一些方式很不到位,也有些孩子要在七、八岁是才开始进入学校学习,这让农村学生在儿童时期在家庭教育上就晚了一步。在学校教育上,农村的教学环境、教学水平和城市都比之不足。

城乡之间既然是一场相同终点不同起点的比赛,那农村的学生就只有在起跑之后的路程中努力赶上起点高的城市学生,从而导致了农村学生只注重高考所要涉及的科目,而忽视美术学科。

农村美术教师要认清这一事实,在教授课程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只顾传授美术专业知识,而要让美术课程和其他学科相联系其来。

美术学科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和其他学科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比如:

中学美术教育范文篇2

一、积极应对农村美术教育的现状,建设和谐的美育体系

1.学校因素。许多农村初中仍面临应试教育的今天,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音、美等“非中考”学科产生了令人心痛的偏见,认为升学考试不考这些学科,在很多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学校虚设美术课或者是不开设美术课。针对如此现状,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向全体学生实施有效的素质型的美育,努力提高国民的美术文化素质。借助于课程改革的契机,发挥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的独特作用,努力完成我们热爱的美术教育教学。

2.家庭因素。大部分农村孩子入学前,很多家长以孩子善画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文化成绩来衡量其价值,这就使孩子也认为文化成绩是唯一主要的,其它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了。为转变家长观念,我试着采用以下几个办法:

(1)利用开家长会的有效时间,由我和班主任重点针对个别家长进行座谈引导。为家长分担孩子们成才的忧虑,一起展望美术学习的美好前景:①学生参加各类美术比赛活动获奖,在学习和生活中增强信心、提高素质;②美术学习报考大学时享受各种优惠政策;③美术是一门科学,美术学习就是铺设了自己成功之路的奠基石,明确艺术与科学的关系;④用自己考入美术大学的成功经验与家长交流,让他们明白美术学习的重要意义和美好前景。

(2)开发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构成乡土美术教材。采用家长听课、亲子互动的开放式课堂以及观看成果展等形式转变观念。使学生和家长共同融入学校,整体构建学校与家庭和谐的美育体系。

3.社会因素。农村孩子由于道德经验的积累少,认知水平不成熟,容易产生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事物认识不清,价值观模糊;盲目追求新潮,崇洋心态;一味享受,不思进取。社会是个大环境,我们很难直接改变,但是作为我———一个农村中学的专业美术老师,只能从自身做起,从课堂内外抓起,上好美术课,做好校园文化,循序渐进的以人格魅力、课堂魅力、校园文化魅力,感染学生、感染学校、感染社会。

二、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新法,建设和谐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东北地区、农村初级中学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选好资源,上好课。教材是统一固定的,但课程资源是灵活多样的。针对偏远山区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学现状,做到有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伊通满族自治县位于吉林省南部的伊通河畔,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满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记录了满族人文化发展的全部历程。拥有大量内容独特、类型极为丰富的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将满族文化作为美术教育的组成部分,不仅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而且更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期熏陶于这样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与个性。能够选择本民族的文化与艺术结合,适时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着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中学美术教育范文篇3

1.微课与网络相结合对美术教育的促进作用。微课是借助录屏软件,将图片、视频等优秀素材等融合在一起的课件,微课多与网络挂钩。教师可以将微课的素材、视频、学生作品等内容上传至学生年级或者班级的微信公众号,也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教学成果,这样可以使家长了解课堂教学,在评价板块提出宝贵意见,与教师互动。美术教师还可以这种方式与同行交流,获得一些关于课程设计的建议,并得到启发。有了这样的平台,教师可以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从而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2.微课可以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一般情况下,中学美术教学中相关美术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示范以及辅导完成。学生消化美术知识则主要通过美术作业完成。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的课堂讲授通常要花费大部分时间,有的内容还需要教师亲自示范,这样又花费了很多时间,学生的课堂美术实践时间较少,自然提高了学生消化课堂知识的难度。中学美术微课教学,可以通过采用计算机录制软件CamtasiaStudio及其他多媒体技术辅助,一节课中基本的美术知识点在10分钟左右就可以讲完,示范大概需要5分钟,这样剩余的大部分时间可以供中学生开展美术实践,并接受教师的课堂辅导,及时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美术创作。这样不仅可以活跃美术课堂教学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还能节约大量的讲述与示范时间,保证学生当堂完成相关的美术作业,及时巩固知识点。如果学生在课后有疑问,仍然可以通过网络公众平台学习该节微课,从而大大提高中学美术教学的效率。

二、微课对中学美术教育的作用

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微课可以使美术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通过制作微课,可以结合相关的知识点,整合视频、音频资料,将大量的范例、名师讲授内容浓缩到中学美术微课教学中,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教师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效率,引导他们主动理解、掌握重难点。如《走进壁画》一课,其教学内容复杂、烦琐,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将古今中外的壁画作品浓缩在微课中,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壁画。教师可以在课前活动中安排学生进行墙体壁画实践,并用摄像机拍摄整个过程,然后通过剪辑,加上字体特效,在课堂上播放。教师讲授完相关知识,还有大量时间供学生实践,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教学效果良好。2.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率。一般而言,中学美术教学中涉及操作的部分,如水墨画、水彩画、铅笔速写等,都需要教师当堂示范,甚至需要反复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绘画技巧,这往往需要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影响了中学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微课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摄像机将自己的绘画步骤录下来,然后通过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剪辑修改。在美术课堂上,一方面可以反复播放相关的美术示范视频;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及时进行美术课堂实践,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使学生及时巩固学习的知识,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公开课《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教学中,笔者充分展现了微课教学的效率,工笔画创作过程十分烦琐和复杂,如果一堂课上教师全程示范,时间是远远不够用的。所以,笔者采用微课的形式,课前录制绘画步骤的视频,集中体现工笔绘画的要点。这样课程教学时间紧凑,效率很高。这也加强了笔者研究、推广微课的信念。3.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微课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不仅包括视频教学,还是中学美术教学案例分析、情节模拟、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实操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微课的教学设计可以根据中学生学习美术的特点和能力开展,彻底改变以讲授为主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微课浓缩了很多知识点,往往是教师充分准备的,所以十分紧凑、实用。课堂效率提高了,时间自然充裕了,留给学生的实践时间也更多了,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得到提高,这也是微课的一大优势。4.加强师生的互动。微课是一种课堂教学的浓缩方式,将微课传播于网络,方便学生课后巩固学习。微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灵活、自主的学习机会,而且能及时反馈相关的美术课堂需求,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查缺补漏,及时地反馈相关的教学信息,巩固美术知识,是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同时,微课可以成为美术教育的存储空间,将一些教学资料拍照后保存,可以供学生课后欣赏自己的作品,并在平台留言提出相关要求,提高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联系。

三、真正发挥微课的影响和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微课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价值,但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用微课教学。有的课程内容只需要以往的教学模式就能取得预期效果。如《清明上河图》的鉴赏教学,笔者并没有使用微课,而是在教室里展示了一张放大版的《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一同欣赏,通过情境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再如,在鉴赏雕塑大师的作品时,笔者采用“模拟课堂”的形式,一边讲解雕塑的内涵,一边让学生模仿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造型,学生在模仿过程中乐此不疲,加深了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对其弊端也不能忽略不计,应以提升美术教育质量为目标,合理利用微课。

中学美术教育范文篇4

一、注重各学科的渗透性

美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有特色,但不孤立,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说许多理念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的内容,了解事物的本质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是难以表达清楚的,如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图像从视觉上、意识上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各科教学,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是拓宽审美教育的一条良好方法。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美术教师也大多固守在自己的思维空间里,千篇一律的上课,这与教师的教法有关。对于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师随之走进不同以往的课堂氛围,美术教师将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改变而重新寻找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结合了许多其他课程,涉及到音乐,文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在美术这一学科里学到除了画画以外的东西。

二、注重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协调性

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课程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有指向性、协调性和绩效性。它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当人的需要具有确实的目标并呈现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目标期望时,需要便转变成动机推动人积极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积极性结构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方面。基于这几个方面,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有力的调动。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谁画的鱼最大”教学中,创设学生捉鱼的机会,体验鱼的活力与手感;通过观看海洋热带鱼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学生对各种美丽的热带鱼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漂亮的大鱼的体验,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三、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滚动乐园”教学中,学生在把玩、抚摸水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水果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舒服;通过鼻子对水果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清秀与芬芳;通过滚动水果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圆,而且发现滚动的水果与静止的水果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圆与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四、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中学美术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在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中,人们大都认为美术教育是一门纯艺术的、单纯传授美术技能技法、培养艺术家的学科。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美术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传统的美术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新能力逐渐成为衡量优秀美术人才的关键因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日益成为教学的重点。一方面,创新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新课改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美术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

一、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不断发展的根基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影响国家和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当下,创新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艺术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创新能力也日益成为人才的核心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当前教育改革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创新能力包括个人的认识、情感、坚强的意志等众多因素。创新意味着不因循守旧、循规蹈矩、一成不变,杜绝纯粹的模仿。“艺术的特点就是创造性,个体的认知和感受不一样,视觉符号的表现也不一样。美术活动是创造性活动,不是技能模仿课。”①当今时代是一个发展迅速的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量的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是离不开教育的,优秀的美术人才更需要创新能力。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比较注重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相对而言,实践受到了忽视。美术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方面受到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一些学生善于模仿而没有自己的见解,重视提升自身的绘画技能而缺乏探索与创新的精神,绘画创作缺乏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解决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要使学生形成自身的见解,用创新思维进行创作,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和照抄。教师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写生,参加校园美术文化节和国内外的美术展。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二、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美术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更好地学习、生活。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美术学习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要采用多样化的美术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美术教学设计。此外,教师不能让学生局限于固有的美术教育中,要让学生多参与一些创新活动,创作出更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创作环境中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创作。创新能力的本质就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术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美术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美术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三、结语

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基本前提是提高对美术教学的认识。在具体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相应的激励、考核和评价机制。当下,一些学校引进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通过欣赏国内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各种画种的特点,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在新时期,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刘纹君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中学美术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美术教学新课程标准体验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一、注重各学科的渗透性

美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有特色,但不孤立,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说许多理念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的内容,了解事物的本质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是难以表达清楚的,如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图像从视觉上、意识上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各科教学,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是拓宽审美教育的一条良好方法。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美术教师也大多固守在自己的思维空间里,千篇一律的上课,这与教师的教法有关。对于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师随之走进不同以往的课堂氛围,美术教师将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改变而重新寻找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结合了许多其他课程,涉及到音乐,文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在美术这一学科里学到除了画画以外的东西。

二、注重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协调性

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课程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有指向性、协调性和绩效性。它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当人的需要具有确实的目标并呈现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目标期望时,需要便转变成动机推动人积极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积极性结构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方面。基于这几个方面,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有力的调动。三、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谁画的鱼最大”教学中,创设学生捉鱼的机会,体验鱼的活力与手感;通过观看海洋热带鱼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学生对各种美丽的热带鱼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漂亮的大鱼的体验,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四、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滚动乐园”教学中,学生在把玩、抚摸水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水果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舒服;通过鼻子对水果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清秀与芬芳;通过滚动水果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圆,而且发现滚动的水果与静止的水果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圆与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五、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中学美术教育范文篇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一、注重各学科的渗透性

美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有特色,但不孤立,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说许多理念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的内容,了解事物的本质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是难以表达清楚的,如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图像从视觉上、意识上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各科教学,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是拓宽审美教育的一条良好方法。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美术教师也大多固守在自己的思维空间里,千篇一律的上课,这与教师的教法有关。对于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师随之走进不同以往的课堂氛围,美术教师将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改变而重新寻找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结合了许多其他课程,涉及到音乐,文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在美术这一学科里学到除了画画以外的东西。

二、注重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协调性

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课程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有指向性、协调性和绩效性。它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当人的需要具有确实的目标并呈现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目标期望时,需要便转变成动机推动人积极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积极性结构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方面。基于这几个方面,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有力的调动。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谁画的鱼最大”教学中,创设学生捉鱼的机会,体验鱼的活力与手感;通过观看海洋热带鱼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学生对各种美丽的热带鱼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漂亮的大鱼的体验,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三、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滚动乐园”教学中,学生在把玩、抚摸水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水果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舒服;通过鼻子对水果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清秀与芬芳;通过滚动水果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圆,而且发现滚动的水果与静止的水果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圆与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四、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中学美术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美术教学新课程标准体验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1、注重各学科的渗透性

美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他有特色,但不孤立,他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说许多理念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的内容,了解事物的本质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是难以表达清楚的,如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图像从视觉上、意识上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各科教学,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是拓宽审美教育的一条良好方法。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美术教师也大多固守在自己的思维空间里,千篇一律的上课,这与教师的教法有关。对于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师随之走进不同以往的课堂氛围,美术教师将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改变而重新寻找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结合了许多其他课程,涉及到音乐,文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在美术这一学科里学到除了画画以外的东西。

2、注重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协调性

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课程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有指向性、协调性和绩效性。他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他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当人的需要具有确实的目标并呈现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目标期望时,需要便转变成动机推动人积极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积极性结构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方面。基于这几个方面,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有力的调动。

3、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谁画的鱼最大”教学中,创设学生捉鱼的机会,体验鱼的活力与手感;通过观看海洋热带鱼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学生对各种美丽的热带鱼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漂亮的大鱼的体验,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4、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滚动乐园”教学中,学生在把玩、抚摸水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水果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舒服;通过鼻子对水果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清秀与芬芳;通过滚动水果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圆,而且发现滚动的水果与静止的水果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圆与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公务员之家:

5、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中学美术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美术教育;主动性;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及否定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习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的词典解释是:“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跟被动相对。”“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有目的自觉自愿地学习。学习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可以后天通过家庭、通过学校的培养而获得。

一、学生学习不主动的原因

1.传统态度的影响传统上,大家都认为美术课是副科,美术课是非高考科目,美术课是可有可无的一种课。甚至,很多家长认为,高中上美术课是浪费时间的行为。自己的孩子进重点中学就是为了拼命读书考上好的大学。家长、社会上的这些思想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学生,导致开学第一堂美术课,就有学生做其他课程的作业。在期中、期末考试前这些复习紧张的时段,会有学生旷课,不到美术教室上课。

2.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上美术课。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这个问题虽然会回答得很精彩,因为多年的培养,让他们早已训练出了完美的答题技巧。事实上,他们对上美术课这件事,觉得没用,或者纯粹是觉得好玩,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

3.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很多学生一开始对新学校、新教师有强烈的兴趣,带着好奇走入美术课堂,学习积极主动。可是,不久就产生了厌学情绪,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被教师扼杀了学习积极性。有的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关注、理解,毫不顾及学生的喜好,用读书或者讲座的形式上课,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就此一点点消失殆尽。

4.知识基础薄弱由于一开始说到社会上的部分人,对美术课看不起,导致很多学生一直到高中,都没有经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甚至少部分学生基本就没上过美术课,他们以前的美术课都用来上其他课了。面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到的概念、作品、技巧,一片茫然,很难引起共鸣。

二、从学生方面解决问题的策略

1.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情况高中学生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初中学校,进入高中后最好先做份问卷调查。2015年9月的调查问卷显示,50%的学生基本系统完成初中阶段的美术基础教学,这其中20%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得到了良好的美术教育,美术素养很高,他们可以独立完成藏书票、泥塑、水墨画等一系列创作,对各种名画也有认识。但还有20%左右的学生,美术方面的知识少得可怜。

2.根据问卷调查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基础好的、基础差的学生尽量每组平均分配,这样分组学习、分组讨论时可以相互帮助。避免出现原来一个学校的学生挤在一个小组里,组与组之间水平落差太大,导致没有经过系统美术学习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三、从教师方面解决问题的策略

1.引入“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兴趣为基础,倡导实践性学习。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做课堂的主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越强烈,其行为也越明显。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改变学生的老观念,让他们从为老师学习、为家长学习、为分数学习,转变成为自己学习,对于能挑选自己喜欢的学,这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很重要的一步。

2.把课堂搬上互联网互联网作为承载知识的海洋,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给学生自学提供了源源不竭的信息资源。我们美术组设立了一个自己的新浪微博,学生和教师互粉,微博内容以转载为主,保持经常更新。有作品介绍、博物馆介绍、画家介绍,还有最新的美术方面的动态,时下流行的水彩画技法,漫画欣赏各种各样的内容。在研究性学习课程期间,要特别安排一些和学习内容有关的知识链接。学生会转载我们的微博,也会把他们认为合适的内容@我们,微博是作为教师给学生推开的一扇窗,通过微博,展示给学生更广阔的世界。希望学生通过阅读微博,去思考一些问题,联系一些知识,然后从一个点想起另外一个点,追求发现“知识”。网络是学生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不管是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甚至是与网上的陌生人,都可以相互交流。线上交流比线下交流更受学生欢迎,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结识不同的朋友,在聊天中见识到很多有趣的东西,丰富阅历。通过组合使用评论、转发、收藏等一系列功能,轻松解决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问题,串联起每位参与者(包括教师),建立蜘蛛网状的交流模式,促进信息的分享、传播和获取,极大地调动参与者的热情。引导学生在微博中形成讨论组,在其中讨论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共享所具有的学习资源,并把这种线上的团队合作延伸到线下课堂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进行开放式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不仅在课堂上,并且延伸到互联网上,让学生养成习惯,用互联网及时记录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体验并发表出来,等候各方反馈,这样可以拓展学生思路或者调整方向。学生用开展研究的过程、在开展过程中的体会、最后得出的分析、结论,以及研究成果在课堂上交流,也能到学校的网站上或自己的博客中。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是对成果的一种开放性评价。评价来自各方面,既有指导教师的,也有学生自己的和学生相互的,还有家长的。有时也会把学生的想法和作品,放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里让大家投票选出优秀作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碰到挫折,通过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能让其恢复自信、获得认同感、成就感。

中学美术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美术教育;发散思维;创新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美术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起到的作用是其他素质教育难以替代的。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中最重要的就是以求异、新颖、独特为目标的思维,即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提出的思维类型。发散思维指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地扩展开,通过多种思考,开拓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受已有的方式、规则、范围约束。它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思考、探索,追求多样性的思维,强调的是思维结果的数量和多样性。在创造性过程中,发散思维产生的是几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其中一些可能是新颖的。因此,学者通常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基本过程,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准之一。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表现在行为上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主要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种特征。流畅性用以衡量在一定时间内针对问题能给出的解决方案的多少。创造力较强者,其心智活动往往少阻滞、多流畅,能在短时间内针对问题给出较多的解决方案。产生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越多,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往往就越大。灵活性用以衡量针对问题产生的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的种类。一个人产生的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种类越是不同,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往往越强。独创性指针对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的独特程度,或者说不寻常的程度。在创造性特征中最重要的就是独创性。发散思维既是实现美术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突破口。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它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符合个体兴趣的活动往往能提高人的积极性,使人积极愉快地从事该项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培根曾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顺应其成长规律;其次要力求教学内容、构思新颖,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沿着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教师应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布置有灵活性的作业,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讨论,在相互交流中分享创作心得,捕捉创作灵感。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观察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的起始点和观察事物的落脚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观察事物的方法,使其学会用心观察,对事物形成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打好美术创作的基础。想象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形成新形象的思维方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对想象的重要性作出评价:“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②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内容,既能让书中的人物、风景、花卉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遇其事、如闻其声,又能把抽象形象转化成具体、可感知的形象。由此可见,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广阔的空间。如,教师可以结合现代家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实际训练,只为学生提供材料,不提供任何工具,不讲解,不提供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新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从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美国学者罗伯特•恩尼斯指出:“批判性思维是旨在决定我们信念和行动的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批判性思维崇尚大胆质疑,谨慎断言,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和轻信,努力保持理性;坚持多样性,考虑问题的不同方面,避免思维狭窄化和片面化。被称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家”的毕加索,既不愿模仿别人,又不愿重复自己,始终保持着批判精神,因而他的艺术生命力是旺盛的、永恒的。各种美术思想、美术作品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就需要学生打破固有思维的束缚,积极分析、研究、比较、质疑、论证、评价、选择、判断与批判,敢于求异,大胆探索,以批判性思维评鉴不同流派、不同作品,养成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艺术、以科学的态度审视事物、以发展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从批判到超越,形成独到的见解,成为美术知识、技能的表现者和创造者。

四、尊重学生的差异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男女学生之间有差异,学生个体之间也有差异,每名学生具有不同的智力特点、气质特点、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同样是美术专业的学生,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成长阅历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等,他们在面对同一事物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与看法,也会有自己的闪光点。因此,美术教师要具有开放的思想与包容的心态,尊重学生的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赏识与赞扬学生,鼓励他们扬长避短、各展其才,做到优势互补。同时,教师应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与创作的勇气,使其求异、求佳、求新,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教师要重视磨砺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其自觉、果断、坚韧、自制等品质。

五、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美学家朱光潜在谈到博学问题时指出,知识学问“有如金字塔,要铺下一个很宽广笨重的基础,才可以逐渐砌成一个尖顶出来。如果人手就想造一个尖顶,结果只有倒塌”。科学家贝弗里奇说:“具有相关学科甚至边缘学科的广博知识,那么独创性就会产生。”广博的知识是发散思维的前提,个体掌握的知识越多,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就越深,对知识的运用也就越灵活,这样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创造活动才有可能发生。大学生应通过学习专业课程与非专业课程(包括哲学、文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信息类学科等)拓宽知识面,延伸美术的涉及领域与范围,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交叉,厚植自身的文化底蕴,奠定扎实、宽广的知识基础;及时了解当代国际国内最前沿的艺术动态,主动接受艺术熏陶,提高美术修养与情操,发掘自身的艺术潜能;借助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综合图像、文字、声响等多种艺术展开设计,营造更完美的、具有创造性的空间。

六、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学以致用,知识源于实践,又最终回归实践。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逐渐完善知识体系,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与学校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灵感。第一,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写生基地写生。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融入自然,用心参与,观察生活中的一器一具、人们生息劳作的场景;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一草一木、蓝天白云、高山流水学各种美景。在学生观察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概括,通过记忆、联想、再现等,积累更多的素材。第二,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画展。博物馆、美术馆等经常开办画展,很多作品立意新颖,主题鲜明,富有真情实感。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这些作品,体会作品的独特魅力与创作者的情怀,进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激发创作情感。第三,教师应组织学生到电视台、报刊社、艺术设计公司、大中小学、艺术科研单位等单位实习,使其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教师应努力找出差距,立足于大传播、新媒体,探索信息时代的网络传播、数字媒体艺术、网络教育等新问题,增强学生的艺术感受、综合表现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

注释: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决定.

②许良英,范岱年,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284.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5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