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税收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23 11:54:12

跨境税收管理

跨境税收管理范文篇1

一、工作目标

综合治税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完善综合治税网络,依靠征管方式、征管手段、征管机制的创新,提高税收收入计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建立健全适应我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治税工作新机制,形成政府依法管税、税务部门依法征税、相关职能部门协税护税、纳税人依法缴税、社会各界综合治税的良好局面,实现“政府主导、财税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信息共享”的综合治税新格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二、指导原则

(一)依法治税原则。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社会综合治税活动中依法实施监督和协助管理,向税务部门提供涉税信息,必须依法办事,不得超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行使权力。

(二)客观公正原则。综合治税工作要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增强执法管理的透明度,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优化税收环境,保证税收征收管理的正常运行。

(三)监督制约原则。综合治税工作必须在区综合治税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监督以及税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

(四)积极稳妥原则。在各乡镇、各街道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建立健全区级、乡镇(街道)、村级(社区)三级综合治税网络,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

(五)综合治理原则。大力发挥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参与税收监督管理的重要作用,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税收制度法治化、税收管理社会化、税源监控多元化、社会监督国民化”的新型立体式、网络化的税源监控体系,共同促进社会综合治税工作。

三、组织领导

为使综合治税工作开展更加有序、高效,成立区综合治税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全区综合治税工作。负责建立健全全区综合治税工作组织网络,指导、督促综合治税各成员单位开展协税护税工作;定期召开综合治税联席会议,公布综合治税工作开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负责对综合治税各成员单位的协税护税工作进行考核。领导小组组长由区长担任,常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财政、国税、地税、发改委、经信委、住建委、农林水委、监察、审计、教育、科技、民政、卫生、文广体旅、人社、商务、统计、公安、国土、工商等部门以及各乡镇、各街道行政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综合治税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财政局,由财政局长任办公室主任。

四、加强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控管

(一)加强房地产业税收管理。加强对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收管理,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房地产或向购房者收取预收款时,须使用地税部门监制的销售不动产统一发票,按规定缴纳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有关税收。

(二)加强建筑业税收管理。对从事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及其他工程作业的建筑施工单位和个人要按项目管理的要求申报缴纳税费;外来承揽、中标的施工企业,要到税务部门办理报验登记手续。工程结束后,没有取得税务部门完税证明的,建设部门不予进行竣工决算。财政投资的工程项目,项目单位向财政部门申请支付工程款时,须出具各项目施工单位提供的当期发票和完税凭证。

(三)加强物流运输业税收管理。地税部门应加强与运管、交通、海事等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运输车辆(船舶)营运证的换发、车队管理、货运市场运行等情况,全面获取各运输企业的车辆数目、车辆型号及车辆变动等真实信息。国税、地税部门应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对企业抵扣增值税的情况进行交流核实。税务部门应对运输企业开票情况实行动态监控,落实“警戒线”制度;定期实地到运输企业的经营场所、仓库等地方巡查,认真审阅运输企业与委托单位的合同,全面掌握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坚决堵塞虚增运输收入、骗取增值税抵扣额的行为。

(四)加强服务业税收管理。税务部门要加强对餐饮业、娱乐业、洗浴、足疗、网吧、房屋出租等行业的税收监督检查,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要协助税务部门检查管理。对未按规定期限办理税务登记的业户,主管税务部门要责令其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的,经主管税务部门提请由工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公安派出所、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房屋中介机构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部门要及时向地税部门提供房屋出租信息,协助地税部门加强税收管理。

(五)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税收管理。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按照规定,统一使用地税部门监制的发票。卫生部门要加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认定管理。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医疗卫生收费取得收入的用途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税务部门。

(六)加强教育培训机构税收管理。教育主管部门要配合税务部门依照相关规定,将所有教育、培训机构纳入税务管理,按规定统一使用税务发票,应税收入按期足额申报缴纳有关税款。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教育培训机构收费情况、收费标准的监督检查,定期向税务部门反馈信息。

(七)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应税收费项目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经营性收费项目,要按规定进行税务登记和申报纳税,财政部门方可发放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应税项目应使用税务机关监制的发票。

(八)加强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管理。对各类科技、福利、劳服、外资、吸收下岗职工再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等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民政、人社、科技、商务、税务等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取消相应资格。

(九)加强对零散税源、异地缴纳税源的税收管理。建立和完善社会协税护税体系,加快个体税收征管社会化进程。推进各街道个体税收协税护税组织建设,成立街道财税所,统一组织协调本辖区内个体税收、零散税收的源头控管和纳税服务。税务部门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加强对零散税源、异地缴纳税源的管理,本着有利于税收控管的原则,健全完善税务干部委派制度。

(十)加强跨国税源的税收管理。税务部门要加强对跨国税源的分析,规范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建立与发改委、商务局、住建委、公安局、文广体旅局等政府相关部门信息互通互联制度,加大对企业跨境交易、投资、承包工程、提供劳务和跨境支付等业务活动的监控力度,切实维护国家经济主权。

(十一)加强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治理。公安机关要与财税部门密切协作,对税务机关移送的案件要积极侦查,严厉打击偷税、抗税、恶意欠税和发票违法犯罪等行为;财政、税务和审计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发票购买、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

五、综合治税相关部门主要工作职责

(一)事前税收行为审验。相关部门在办理纳税人特定事项时,要求其提供税务部门的纳税凭证(如纳税申报表、税收缴款书等)并审核验证,发现其存在应缴未缴、少缴税款等税收违法行为的,将信息反馈税务部门,待其补缴税款或纠正违法行为后方可予以办理。

(二)通力配合即时协作。根据税收征管工作需要,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相关部门要积极协助和支持税务部门依法履行职务,保障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堵塞税收流失漏洞。

(三)定期提供涉税信息。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根据自身职能职责,定期向区综合治税办公室传递涉税信息。

(四)组织协税护税网络。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根据组织收入工作的需要,完善协税护税网络,积极发挥财政所(财税所)职能,宣传和发动社会中介机构、村(社区)、物业管理企业等单位积极参与综合治税,定期向综合治税办公室提供相关涉税信息。

综合治税相关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和信息传递内容见附件。

六、工作制度

(一)建立综合治税工作例会制度。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综合治税领导小组会议,分析全区税收收入形势,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

(二)建立奖惩制度。建立健全综合治税考核考评机制,制定社会综合治税考核办法,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中。每年底由综合治税领导小组按照考核办法的要求,对综合治税工作中各单位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对在工作中不履行职责,导致税款流失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严肃查处。

(三)建立涉税信息共享制度。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税务部门做好本辖区、本系统的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明确一名精通业务的信息员,负责信息传送,通过网络、书面或电子信息等形式,及时提供本部门、本单位的涉税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税收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面广量大,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各部门要把综合治税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特别是成员单位要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的协调工作,确保综合治税工作顺利开展。

(二)明确责任,严肃纪律。各部门在综合治税工作中,要认真履行自身职能职责。涉及事前税收行为审验的部门,要严格执行,对纳税人未按规定纳税或有税收行为的,坚决不予办理;涉及即时协作的部门,应积极与税务部门建立协作制度,一经税务部门提请应当受理,不得借故拖延或变相拒绝;涉及提供涉税信息的部门,应定期及时准确的向综合治税办公室提供涉税信息。严禁区级、乡镇、街道之间相互挖税、混库行为,一经发现,除调整财政收入外,并扣减等额财力;区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税收秩序规范有序。

跨境税收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大数据;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是一种依托于网络运行的经济形态,对经济发展和传统的商品交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子商务是一种低成本、电子化、高效率的商品交易方式。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人们的购买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贸易模式的转型,跨境电子商务避税行为时有发生,不利于我国的税收管理。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采取相应的税收征管方法,让我国税收征管更完善,是众多专家学者亟待研究的课题。

1文献综述

宋玉群[1]认为,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货物交易的过程中,这种交易的隐蔽性会让我国税收征管更困难。何瑞雪等[2]认为,虽然跨境电子商务在全球一体化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加剧了税款的流失。那么,该如何完善税收征管政策?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张伦伦[3]认为,OECD的包容性框架的成员国应进行密切合作,找出最适合的税收政策。还有学者认为针对我国如今的电子商务平台,必须抓紧建立纳税平台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宋玉群[1]认为,对我国的税务部门而言,针对网络上出现的庞大信息,税务部门应建立自身完善的技术系统,筛选出自身需要的信息,以解决税款遗漏的问题。柳东梅[4]在系统分析了世界各国的数字经济改革的实践后,提出不再适合开征数字经济税这样的新税种,对数字经济的税收征管最主要的是要提升我国税收工作的数字技术水平。在数字经济下,税收征管仍然存在部分问题。如今学者主要是宏观考量了数字经济与税款的征管问题,而对数字经济下跨境电子商务反避税进行税收征管这一个点的讨论较少,研究不充分。文章重点分析了跨境电子商务税款流失和国际避税的原因,提出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税款征收的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2跨境电子商务税款流失的原因

跨境电子商务是基于网络发展起来的,不同的交易主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在商务交易的平台上进行购买交易,通过用电子结算的方式购买自己想要的商品,商品通过跨地物流及异地的仓储服务到达购买者手中[5]。跨境电子商务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1)B2B:企业到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与贸易交流,如阿里巴巴就是这种模式。(2)B2C:企业到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与贸易交流,天猫就是这种类型。(3)C2C: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货物买卖过程,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淘宝。(4)O2O:线上线下均可以实现的货物买卖。B2C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跨境电子商务在国际避税上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我国对跨境电子商务难以准确征收税款,这就出现了跨境电子商务的避税问题。跨境电子商务出现税款流失主要有以下原因。

2.1资金流向与商品流向不一致

网络交易的完成会使税务部门难以对收入进行精确监管,网络交易中资金流向与商品流向可能会存在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会导致税务部门难以准确核算销售额。比如,资金的流向是从消费者到电商平台再到企业,而商品的流向是直接从企业到消费者。这两者间存在的不一致性会导致税务机关难以把控销项与进项,从而导致税收流失。另外,对电子商务平台而言,尤其是买电子书时,商家直接将电子书通过百度网盘或其他方式进行传送,对这一方面的征管可能就会存在漏洞[6]。

2.2商品来源广泛

跨境电子商务存在于互联网上,互联网是一种无形的没有边界的载体。在购买东西时可能会在这个国家,也可能在那个国家进行货物的买卖。跨境电子商务这一种没有边界的买卖模式与传统的模式完全不同,因此税务机关在捕捉货物来源时,可能会存在技术上的问题,导致税务机关在货物的进与流转和买卖时会耗费更多的精力。

2.3海外代购对关税带来冲击

海外代购是当今互联网上随处可见的一种买卖模式,利用全球化的特性,给我国的关税工作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由于代购是个人到个人的消费模式,购买者通过自身的带货将货物从海外带到了国内,由于自身在运输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对东西的多少进行衡量,因此在过境时对这一部分物品会存在免税款的情况。因此,海外代购的这一模式板块会对我国的关税带来强烈的冲击。

2.4各种优惠券

App导致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存在困难现在市面上有许多可以领取商品优惠券的App、网站,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前可以领取一定数额的优惠券,这就导致许多商品的实际售价与订单价格不符,因此税务机关难以准确计算电商平台的实际销售收入,难以把控商家每一笔订单的精确价格,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也就存在很大的困难。

3跨境电子商务能国际避税的原因

跨境电子商务存在网络的无形性和网络的全球性,使税务机关难以对其进行准确评估,进而使跨境电商平台存在国际避税的情况。

3.1IP与店铺不对应

纳税要素难以确定主要是指会存在多个IP对应一个商铺店家,或者一个IP对应多个店铺的情况。那么税务机关在评估纳税人时就会存在对纳税人的定位不精确的问题,因此这种交易形式的网络性、虚拟性、全球性会加大税务机关在纳税地点定位的难度。

3.2存在监管漏洞跨境

电子商务平台会让每个店家在平台上进行个人注册,直接在平台上登记而不用在工商部门进行登记,这种监管模式使这一部分排除在外。因此,税务机关会对这一部分内容缺失监管。由于我国在税务监管上存在这一方面的漏洞,也让跨境电子商务在这一部分钻了法律的空子。

4数字经济下对跨境电商征管的必要性

大数据是指在互联网条件下利用大数据对各数据平台进行汇总,实现对税源的精确把控。在税收领域,一方面,税制的改革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税收管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税收管理与涉税服务在这一方面迫切需要创新。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一定量的数据收集与整理,但是在数据支撑决策与治理和服务上仍然有发展空间。在大数据时代下,税源的新特点导致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知识产品、虚拟产品不断涌现,税源出现隐匿化、虚拟化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税管工作因此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数据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保护数据的来源,无论是历史数据还是第三方来源的数据,都会囊括在大数据中,大数据使跨境电子商务在电商平台上进出的买卖得到有效监控,甚至可以反映电商以前的销售收入,从历史数据的对比中了解某电商的纳税情况。对税务机关而言,大数据的应用使其对电商的监控更有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商家不断转变自己的销售模式,税务机关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对电商平台进行有效监控。大数据的发展,无论是线上线下的经营模式还是网络中的电子支付方式,包括物流的进出都在大数据这个“法眼”之下。大数据能实现数据在申报纳税的及时性,也能对第三方数据的采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在数据与数据之间也会增强关联性,大数据能使税收的征管上更好地实现公平。大数据时代,税收治理的核心是信息的采集、分析,将以前台为主的税收征管模式转向后台的监管,聚焦税源信息和纳税人的行为管理。这样,大数据的不确定性才会大大降低。

5数字经济下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措施

5.1拓宽跨境电子商务信息的获取渠道

对跨境电子商务而言,首先要将数据的来源做到具体化与细化。因为电子商务依托于互联网,所以可以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控货物的来源、进货的渠道、物流的流转,以及发出的每一个订单。有了互联网的加持,对跨境电子商务的运转,在监控上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并且在信息的流转上,应仔细保存历史订单的内容信息,这样更有助于在第三方上有更多的信息共享。电子商务信息的获取方式,最主要的还是需要电商平台进行配合,电商平台与税务机关进行有效联动,税务机关才能更好地监控了解货物的走向,才会更有利于加强对电商货物收入的监管。

5.2对数据进行横向纵向比对,掌控电商企业的信息动态

税务机关对电商行业的了解,还是要通过数据说话。在大数据时代下,对电子商务企业而言,税务机关应将各电商企业的信息进行比对,做到横向与纵向的信息把控,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企业的发展轨迹,对一些只想通过刷单获得销量的企业也可以进行有效制止。

5.3利用大数据识别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

税收遵从度是指纳税人受自身意愿的驱使对税款缴纳的主动性高,就说明税收的遵从度较高,相反,如果对税款缴纳的意愿较低,就说明税收遵从度较低。为了有效提升纳税人的遵从度,大数据可以对电商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进行识别处理。对遵从度不高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可以对其进行税收相关知识的普及,同时严格监控此类电商纳税人,尤其是有税款偷逃现象的纳税人。有了大数据,可以对风险因子进行识别,让其与基准值进行比较,为税款的征收提供有力支持。

5.4税务机关应提升电商法的普及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以下简称《电商法》)在2019年时就已经出现,但是由于电商平台中存在的电商大多数是个体,贩卖的东西杂且多,价格低廉,所以对这部分商家的征税难度较大,征税成本较大,技术性要求较高。对电商而言,其税收遵从度较低,主动纳税的意识较弱。因此,税务部门要想对电商平台征税,就要将《电商法》进行大规模普及。《电商法》第七条指明:“国家建立符合电子商务特点的协同管理体系,推动形成有关部门、电子商务行业组织、电子商务经营者、消费者等共同参与的电子商务市场治理体系。”第十四条指明:“电子商务经营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依法出具纸质发票或者电子发票等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电子发票与纸质发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第十五条指明:“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在其首页显著位置,持续公示营业执照信息、与其经营业务有关的行政许可信息、属于依照本法第十条规定的不需要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情形等信息,或者上述信息的链接标识。”《电商法》的第十四条要求电商平台开具电子发票,并且认同电子发票与纸质发票具有同等的效力,这意味着对电子发票的认同度提高会更有利于税务机关对电商的销售管控,即使销售的东西在全国各地,但也可以对其进行监控。从《电商法》第十五条可以看出,电子商务营业者需要办理营业执照,并且将营业执照进行展示,这对消费者而言,提高了产品的可信度;对税务部门而言,征税的难度得以降低。《电商法》的通过,增强了税务平台与电商平台的联动性。《电商法》得到全面贯彻,最终还需要增强商家的法律意识,这需要税务部门在电商平台对法律的宣传全面且到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互联网行为的要求更高,对税务机关而言更是如此。培养全面人才最主要的是培养技术型与知识型相结合的人才。数字经济稳步发展,跨境电商的发展加快,税务人员不仅要掌握税务知识,更需要掌握计算机知识,只有税务机关的技术型人才占比大,税款征收的难度才能降低。因此,提升税务人员的素质与技术水平是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6结束语

税务应与数字经济的发展齐头并进。为了做好跨境电子商务税款征收工作,笔者认为,我国应稳步推进《电商法》,并随着时代的变化对其加以补充及完善,跨国企业应与OECD国家合作,讨论适合的国际税收政策,以减少国际避税可能。

参考文献:

[1]宋玉群.数字经济对税收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商讯,2020(1):167-168.

[2]何瑞雪,陈理飞.跨境电子商务国际避税问题[J].研究分析,2020(2):29-30.

[3]张伦伦.数字经济带来的税收挑战[J].公共经济与政策研究,2020(1):216-220.

[4]柳东梅.数字经济国内税法改革实践、启示及应对[J].财会月刊,2021(2):147-153.

[5]江月.数字税问题引来缓和窗口[J].宁波经济,2021(2):37-38.

跨境税收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避税;反避税;跨境电商

引言

在通讯科技日益发达的数字化背景下,电子商务影响了人们的经济生活,对政府的税收服务和管理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形成了更加高效快捷的电子通讯方式,交易双方不需要面对面便能完成交易的商务活动即称为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主要形式包括B2B、B2C、C2C。其中B2C是指电商企业直接与消费者之间进行商品或服务交易,也是我国政府税务部门需要高度关注的领域。电子商务具有虚拟性、跨空间性、隐蔽性的特点,它有传统商务方式更为复杂的商务模式,从而对电子商务的征税监管变得相对困难许多[1]。一方面,电子商务这种新型贸易模式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做出了许多贡献;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模式也在一些前所未有的角度上侧面加剧了国际避税问题,也赋予了国际避税一些新的特点。避税这个名词,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定义,从广义上来说,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的漏洞以减少或不承担原来应承担的纳税义务。跨国公司避税往往表现为在利润最高的地区盈利,并将其转移至低税收的地区纳税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各国电商企业为了争取最大利益,使用了形形色色的电商避税手段。

1、跨境电子商务国际避税的新方式

相对于传统商务而言,电子商务具有交易范围广泛、交易主体相对隐蔽、交易数据数字化、交易实时、高科技性等特点。在现行的《国际税收协定》中,许多传统商务模式下界定的概念在电子商务中变得模糊,很多电商借助制度上的漏洞减少企业的税务支出。正如《BEPS行动计划》中所述,现行国际税法规则并没有跟上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也正是国际税收正在迎接挑战。1.1利用转让定价避税。转让定价在国际避税角度来解释的话,主要是指位于不同税率地区之间的关联企业内部交易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从而存在利用税率差避税情况[2]。在交易价格与市场价格不一致的前提下,如果转让定价的交易双方具有关联方关系,则认为企业利用转让定价避税;反之,如果转让定价的交易双方并不具有关联方关系,则不视为利用转让定价避税。在电子商务中对关联方的界定更加困难,因为电子商务的隐蔽性和虚拟化,交易内容一般经过信息加密技术的处理,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更加隐秘。其次,税务机关对电子商务交易的价格信息掌握也不易,有时无法对比企业交易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差异。1.2利用常设机构避税。根据OECD税收协定范本的规定,缔约国A国的企业在缔约国B设立常设机构的情况下,A国企业的营业利润是应向B国政府纳税的[3]。但在电子商务贸易模式下,双方的交易跨越了空间的障碍,虚拟空间的数字经济迅猛发展,跨境电商在税收协定国不设立常设机构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正常完成交易,这很大程度上冲击了税收来源地的管辖权原则。电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下,很显然不可能主动去设立常设机构,东道主国无权对跨国交易人进行征税,企业从而通过利用常设机构避税这种方式减少了税务支出。1.3 利用国际避税地避税。避税地一般指对所得和财产采取较低税率或零税率的国家和地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在国际避税地注册一个公司进行虚拟交易,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即可以达到避税的目的。很多国内的企业在避税地设立网站,将实际交易的网页和服务器也设立在避税地。我国著名的电商阿里巴巴的注册地为英属开曼群岛,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规避部分纳税义务。在国际上,很多高税率国家的企业也将服务器建设在低税率地区。其次,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以电子现金的方式将来源于其他地区的所得直接汇入避税地联机银行,也达到了其避税的目的。1.4 利用电子商务的侵蚀性避税。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税收监管比较直接且容易实施。例如,税务机关可以核查企业的合同、票据、账簿等来确定企业所申报的利润、营业额等是否真实有效。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交易几乎全部通过数字空间进行,很多重要信息都进行了信息加密处理,电子凭证可以轻易被修改而难以发觉。税务机关获取企业财务信息的难度大大增加,甚至很多信息无据可查,这使得电商企业可以谎报利润等来达到避税的目的。另一方面,跨境电商通过隐蔽进出口货物交易来逃避关税,由此导致关税的大额损失。1.5 利用所得性质的模糊避税各国的征税规则。大都根据收入性质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税收规则,国际税收也是如此。电子商务最大的特点就是交易的无形化和隐蔽性,特别是各种数字化产品的销售。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按照交易标的物的性质进行划分的的方式无法直接适用于电子商务,电商企业可以利用所得性质的模糊来达到避税的目的。

2、我国应对跨境电子商务国际避税的建议

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立法起步较晚,在反国际避税问题上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但我们不可以直接照搬国外的立法。我们必须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国际经验来制定相关法律来解决电子商务反国际避税问题。2.1 拓宽“常设机构”的概念。由于虚拟性和跨空间性,传统常设机构的概念不适用于电子商务模式。按照现在常设机构的概念,有两个因素必不可少。一是营业机构,二是经营者[4]。根据OECD的规定,自动售货机、游戏机等自动设备可构成营业场所。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网址可以被认定为营业场所。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符合固定性的标准。一般而言我们认为网址和服务器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为了克服其流动性,各国应该加强针对服务器的管理合作。2.2 完善转让定价税收管理制度。我国政府应该完善电子商务征税的相关法律,使税务部门有据可依。针对跨国电商利用转移定价进行国际避税的情形,各国之间应该加强情报交流活动,只有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税收监管合作,才能更加充分的掌握跨国电商的经济活动和财务信息。通过更多信息的掌握才能在转移定价反避税活动中掌握主动权。2.3 明确所得税性质界限。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信息技术的处理,很多时候无法明确收入所得的具体性质。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向国际组织展开学习,根据电子商务的特征尽快制定出相关法律来进一步规定电商交易下各种收入如何界定其性质。在相关法律中,也可以增加一些关于数字化产品的内容等。2.4 加强跨境电商反避税的国际合作。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同时也要求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加强税收协调。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能完全依赖发达国家制定的税收规则,应当在国际避税问题中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到规则制定中来。想要解决国际避税的问题,就不可避免的需要建立境外交易的情报信息平台。一方面,税务部门应该优化调查技术以应对电商财务信息的数字化;另一方面各国的税务机关需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可以签订税收协定来解决国际避税问题,在多边协定的基础上互相交换该企业的本国的交易情况作为税务核查的依据。2.5 加强我国反国际避税环境建设。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反国际避税的相关建设,一方面要注意提高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加强日常工作中的反避税意识;另一方面也要推进税收征收管理程序的电子化进程,电子商务企业的财务信息大多都是电子化的,比如说电子票据、电子凭证等,税务机关在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核查时,也应根据企业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核查方式。

3、结论

在全球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广泛运用到经济贸易当中,电子商务应运而生。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的企业致力于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的减少企业的税务支出,企业称之为合理避税。电子商务模式下的高隐蔽性、流动性、虚拟性更是为企业避税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电商企业凭借互联网技术等手段使得税务机关确定纳税人和课税对象产生困难。本文具体分析了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收造成的冲击,具体表现为跨境电子商务国际避税的新方式,并提出一些我国应对跨境电子商务国际避税问题的建议。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应该在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上维护我们的税收利益。中国拥有广阔的电子商务市场而且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拥有无限可能,但是有关于电子商务的相关立法研究起步较晚,想要真正制定出完善的应对政策还需要政府和学者的努力。我们要利用好电子商务这个新生事物,为社会主义发展贡献能量,但也要保证我国的税收利益。

参考文献:   

[1]刘军.21世纪电子商务与税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68-72.

[2]廖益新.国际税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56-358.

[3]王裕康.电子商务对税收协定重要概念的影响[J].涉外商务,2000 (06):25-29.

跨境税收管理范文篇4

(一)依法组织税收收入

今年市局分配我局国税收入(含免抵)任务为184000万元,同比增长12%。县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了GDP增长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的发展目标。各单位要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经济税收发展趋势,深入开展税源调查,了解和掌握管辖区域的税源情况,既要做好应对复杂形势的准备,又要坚定完成收入任务的信心和决心。要严格执行组织收入原则,加强税收分析和预测,深挖税源管理潜力,不断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努力实现国税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持。

(二)深入推进依法治税

一是持续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深化应用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认真落实《税收执法考核子系统管理办法》,严把申辩调整质量关。坚持“有错必改,有过必究”的原则,抓好执法管理信息系统执法考核工作,定期核查各单位申辩调整和考核追究的落实情况,保证考核追究结果真实可靠,不断提高系统运行成效。

二是切实做好税收执法监督。认真落实总局《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抓好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检查、清理和备案审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切实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健全完善重大案件审理制度,认真做好税务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积极配合审计、财政等外部门的监督,促进税收执法水平的提升。

三是努力提高政策执行反馈和税收政策调研水平。对新出台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时效性强的问题,要随时发现、随时报告。要准确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加大现行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的调研力度,进一步提高分析质量,为上级决策提供参考。

四是深入开展税务稽查。组织开展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专项检查,严厉查处利用做假账、账外经营、虚假申报等手段偷税的违法行为,保持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高压态势,重点查处虚开和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利用虚开其他抵扣凭证骗抵税款的行为。大力整治虚假发票买方市场,对部分重点行业使用虚假发票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检查,建立发票整治长效机制。严厉查处大案要案,加大曝光力度,增强打击的震慑力,切实规范税收经济秩序。认真贯彻落实以查促管办法和“一案双报告”制度,对在查案中发现的征管问题和国税干部涉嫌违规、违纪、违法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税源管理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

(三)积极探索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

一是科学划分管理对象,实施分类管理。要根据省局、市局专业化管理指导意见,结合税源实际,积极探索研究专业化管理措施,灵活采用分规模、分行业、分信用等级等分类方式,科学划分管理对象,合理设置专业化管理模式和岗位,认真分析研究不同类型税源的经营特点,查找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确定监控关键部位,推进管理方法的专业化。在完善重点税源重点管理、中小企业管理一体化的基础上,积极实践个体工商户社会综合治税的新路子。

二是继续抓好预警评估系统深化应用。侧重机制的完善和运行的规范,强化预警评估系统应用成效督导考核,加大复审复核力度,对评估处理过程的合法性和程序性进行重点监控,提高预警信息落实质量。依托税收预警评估系统,定期开展税收征管状况分析,查找管理薄弱环节,提高征管质效。

三是加强税源基础管理。加强外部信息系统应用,及时将比对差异信息分配到税收管理员,督促其提高调查核实质量和信息反馈准确性。全面应用纳税人身份识别管理系统,做好纳税人身份验证工作。规范停业户、注销户、非正常户的认定管理,一律采取工作底稿制,切实分清责任。充分应用税收预警评估系统的提示功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辖区内的失踪业户。认真贯彻落实新发票管理办法,稳步推进普通发票开具数据信息的集中和应用。

(四)切实加强各税种和重点领域税收管理

一是加强货物和劳务税管理。在增值税方面,加强一般纳税人特别是商贸企业的管理,认真落实专用发票限量限额、财务明细核算等管理措施,切实防范虚开虚抵等违法行为。依托税收预警评估系统,深入分析一般纳税人零低申报的成因,认真研究对策措施。积极推行预约定耗和生产要素法评估,强化对农产品企业的管理。开展针对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企业尤其是可以开具专用发票企业的评估核查工作,规范纳税人原料购进、比例计算、发票取得开具等行为。在消费税方面,全面推行成品油消费税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成品油购销品目分析,认真落实油品检验、税额扣除等管理措施。在车购税方面,全面推行车购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为纳税人提供便捷、高效的纳税服务。加强与公安、车管等部门的协同配合,逐步形成信息互换机制。

二是加强所得税管理。探索企业所得税链式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所得税税源管理。继续深化所得税分类管理,对重点税源和大中型企业实施重点监控,完善核定征收管理办法,制定我县主导行业的管理措施。全面推行企业所得税电子申报,抓好汇算清缴工作,切实提高申报汇缴质量。加强对重组改制、并购清算等事项的管理。集中开展税收优惠、税前扣除政策落实情况检查。对税负明显偏低的行业要认真分析原因,开展重点评估检查。

三是加强出口退税管理。强化出口货物日常管理和系统内部监督,形成较为完善的出口退税内控外防机制。进一步完善出口退(免)税岗责体系和工作流程,加强征退税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深化应用出口退税审核系统,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进一步优化退税业务流程,提高退税效率。深化预警评估,加强对出口企业的审核复查,防范和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行为。

四是加强国际税收管理。规范非居民企业登记备案和源泉扣缴管理,跟踪监控重大项目中技术和设备引进情况。做好“走出去”企业政策辅导、税收抵免、协定待遇等环节的工作。进一步完善企业关联交易基础管理,落实《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建立健全跨境税源管理机制,切实防范和查处各种避税行为。做好税收协定待遇审核审批工作,提升税收情报交换应用水平,完善国际税收征管协作机制。

五是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落实《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和定点联系企业制度,建立符合行业经营管理特点的大企业评估模板。加强对大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建立实地走访和约谈制度,及时帮助企业识别、评估和防控风险。

(五)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一是加强纳税服务标准化建设。落实省局纳税服务业务规范,将纳税服务主要业务纳入标准化的轨道。推进办税服务厅标准化建设,统一规范内外标识、功能设置、基本设施和管理制度。实施标准化模式下的服务细分策略,积极探索个性化服务方式,提高纳税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加强纳税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网上办税服务厅”。进一步完善网上办税功能,实现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申报缴税、涉税审批、信息查询等涉税事项的多元化办理。积极探索和创新国地税合作的内容和方式,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资源整合。加强对涉税中介机构的指导和监管,发挥涉税中介机构在纳税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三是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规范投诉登记、受理、转办、核实、处理和反馈程序,确保投诉举报及时有效处理。加强税收法律救济,依法运用调节手段化解税收争议,探索建立纳税人权益维护仲裁机制。严格落实涉税信息披露、提供和查询等制度,依法保守纳税人秘密。加强纳税服务需求调研,促进纳税服务工作持续改进和优化。

(六)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优化班子结构,实现专业知识合理搭配和领导经验互补,提升班子整体素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竞争上岗与委任制有机结合起来,拓宽交流轮岗范围和层次,调动和激发不同年龄段、各个层面干部的积极性。

二是以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为着力点,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以提高岗位技能为重点,以专业化培训为主线,建立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和基层一线人员分类培训格局。以税务稽查、反避税、纳税评估、出口退税、税收政策研究、税收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为重点,加大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培养力度。深化教育培训管理系统应用,促进在线学习。深入推进学习型团队、学习型机关建设,营造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浓厚氛围。

三是以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为目标,深化国税文化建设。通过专题研讨、典型示范等举措,进一步弘扬国税核心价值理念和具有国税特色的文化理念体系和行为准则体系,引导、规范和塑造干部的言行举止。深入分析干部队伍现状,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县局将继续深化提炼符合时展要求、体现我县国税特色的文化品牌,各分局也要依托各自的文化品牌,扩大品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加强机关党建工作,激励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

(七)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一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修订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进一步强化领导班子和国税干部反腐倡廉的政治责任。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在严格检查考核、严肃责任追究、狠抓责任落实上下功夫。要将廉政责任制执行情况与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和选拔任用结合起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全面落实。

二是推进内控机制建设。要突出抓好排查评估岗位风险、优化权力运行流程、强化信息技术支撑、整合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等重点工作,有效防范和化解权力运行风险。认真组织开展惩防体系建设专项检查,促进反腐倡廉各项任务的落实。

三是深化廉政教育。突出教育重点,着力抓好对重要岗位和环节的工作人员以及一线执法人员的廉政教育,增强干部拒腐防变意识。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和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推进廉政教育“六个一”工程建设,积极开展达标创建活动。

四是加强领导干部监督和管理。深入贯彻税务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和税务系统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八不准”,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报告有关事项等制度,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力度,促进领导干部规范用权、廉洁从税。

(八)切实抓好行政后勤管理

一是提高工作效能。完善机关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秩序,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要增强为基层服务意识,加强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工作统筹,强化与外单位外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基层单位要严格贯彻执行上级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二是严格财务管理。继续实行预算执行情况月报季评制度,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率。加强基本建设管理,强化过程监管。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规范财务收支行为。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严格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和公开招标标准,提高采购计划执行率。

跨境税收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资金集中管理;价值创造;资金归集;税收管理

在经济新常态下,集团公司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和不确定的风险,迫切需要加强资金管控,以支持集团公司各项业务顺利开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资金集中管理是近年来大型集团公司常用的一种模式,但是由于操作经验不足、配套制度匮乏,子公司的积极性和配合度不高,资金集中管理的应用优势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为此,集团公司的管理层,首先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这一模式在多个方面创造的价值,随后根据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积极采取优化策略,真正将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在国内推广开来。

一、资金集中管理的定义

资金集中管理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资金汇总,统一调配”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各个子公司的营业收入,全部汇入到集团总部的“资金池”中;第二个阶段是集团总部根据各个子公司当年的经营状况,以及下一年度的预算方案,制定资金分配计划,从“资金池”中向各个子公司划拨资金,以支持子公司各项业务的开展。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集团总部对资金、资源的管控力度,避免了各子公司不合理使用甚至是违规挪用资金的情况,保证了资金结构安全,维护了集团公司整体利益。另外,集团总部会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做出最优的资金分配决策,提高了风险规避能力,支持集团公司实现长远发展。

二、资金集中管理的价值创造的途径和表现

(一)资源价值。集团公司的资金由于分散在若干家子公司中,使用效率较低,不利于资金价值的最大化。通过实施资金集中管理,集团公司可调动、支配的资金总量更高,这样可以通过科学的经营决策,投资一些前景较好、盈利能力较强的项目,实现资金资源的增值,帮助集团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二)成本价值。在集团公司内部,有些子公司因为经营不善或是需要扩展新的业务,急需要大量的资金。在经济新常态下,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导致子公司需要支付高额利息去筹措资金,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还有一些子公司,因为有较多富余的资金,但是不懂得如何投资,形成了沉淀资金。在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后,由集团总部根据各个子公司的实际情况,统一调配资金。将那些资金富余但是没有好的投资渠道的,划拨给急需使用资金的子公司,降低了财务成本,间接的为集团公司带来了价值。(三)融资价值。经济新常态下,集团公司也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一旦集团公司陷入财务危机,资金链紧张甚至是断裂,而又不能通过有效渠道进行融资,就会带来运营危机,严重情况下甚至会破产。在推行资金集中管理后,可以将各子公司闲散的资金统一收集起来,既可以保证集团公司现金流的稳定与安全,又可以提升对银行的话语权,在贷款时获得更高的额度,减低融资难度,发挥融资价值。(四)税收价值。公司每年缴纳的税费占据了收入的较大比重,合理避税也成为集团公司维护自身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下,由集团总部统一缴税,并且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的人才优势,编制更加实用的税务筹划方案,利用政府提供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避税能力,发挥资金集中管理的税收价值。

三、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集中程度不高。在资金集中管理应用经验丰富的西方国家,集团公司完全掌握资金的管理、控制和运营,根据子公司的资金缺口进行划拨,在维持子公司正常运营的基础上,将多余的资金全部收归集团总部。对比之下,国内的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程度不高,各子公司会截留一部分资金。其目的是继续扩大生产,增强子公司的发展能力。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子公司常常因为经营决策失误、资金浪费严重,造成了资金损失,进而让集团公司的利益受到影响。(二)对资金集中的力度不够。国内大部分集团并没有做到针对整个集团的资金漏洞进行管理,而是利用总部集团对子集团企业进行分层管理,再由子集团企业在各个单位阶层进行传达和行动批准,无法做到统筹管理以及对资金的使用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违背降低成本的管理目的。同时部分资金富余公司,将资金进行外借,沉淀在集团外部,这样给集团资金的调度和管理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三)资金集中的税收风险较大。我国企业所得税在集团内部是以法人为单位征收,意味着集团总部与下属的各个子公司,需要分别缴纳税费。这样即便是在同一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资金流动,也需要缴纳税费,但是双方执行不同的税率,到底应该参照哪一种税率,就成为争议的焦点,也容易引发税收风险。例如,作为资金借出方的母公司,执行税率为10%,而作为资金借入方的子公司,执行税率为8%,其中2%的税负差,就存在被税务机关判定为“转让定价”的税收风险。

四、提高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价值的对策

(一)提高重视资金集中管理的意识。虽然资金集中管理在国内引进和使用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但是由于理论研究较少、配套制度匮乏,还是有一些集团公司存在重视不足、操作不当的问题。在新常态下,集团公司的高层,必须要客观看待这一模式的多重价值,同时积极借鉴国内外一些公司在运用资金集中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发挥这一模式的应用优势,为资金管理、经营决策和战略实施提供物质保障。(二)借助信息技术系统实现资金归集。资金集中管理不仅仅是单纯的将各个子公司的资金归集起来,而是包含了资金收集流程的优化、资金重新分配的优化、集中管理监控的优化等一系列工作。为了让这些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资金集中管理也需要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引进第三方管理软件,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实现对集团公司整体资金、资源的监管,为资金的归集和运用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帮助。(三)引入永续债筹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发行符合规定条件的永续债,也可以按照债券利息适用企业所得税政策。发行方可以直接享受利息的税前扣除,将有助于成本测算及定价。如通过公募基金购买该类永续债,可对相关收益享受基金分红的免税优惠。发行永续债相当于为集团公司提供了一条新的资金筹措渠道,在优化资本结构的同时,让集团公司拥有更多可支配的资金,提高了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进一步发挥资金价值。(四)加强集团资金管理的税收管理。(1)避免集团间无偿资金往来税收风险。集团公司内部,无论是各个子公司相互之间,还是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无偿资金往来,都必须警惕因为资金转移带来的税收风险。作为集团公司的财会人员,要正确认识到:虽然财税〔2019〕20号文明确规定了集团成员之间无偿资金往来不征收增值税,但是并不等同于“免税”,除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税种,还是需要正常缴纳,以此来规避税收风险。(2)统借统还税收政策的运用。财税〔2016〕36号文的规定,运用“统借统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资金来源为金融机构借款或发行债券;②借款主体为企业集团或者核心企业;③借款单位分拨资金按照不高于对外支付利率收取利息。集团公司的相关人员,应当对照财税政策及相关条款,确定自身是否符合要求,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运用这一政策红利,提高税收管理能力,创造税收价值。结论:在新常态下,大型集团公司推广使用资金集中管理,是顺应市场形势做出的一种必然选择。无论是从国外的应用效果还是国内的实践经验来看,资金集中管理在提升资金利用率、创造多方面价值以及规避各类风险等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价值。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现阶段的资金集中管理还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营改增”以后我国税制变动频繁,也对资金集中管理的运用带来了影响。集团公司要在遵循各类制度、政策的前提下,丰富资金集中管理的操作与运用经验,为集团公司的壮大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杨爱华,李治堂.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研究——以F集团为例[J].商业会计,2017(14).

[2]罗杰思,陈慧敏.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8).

跨境税收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征管;解决对策

一、我国跨境电商平台海关税收监管现状

通常来说,海关监管是指海关为了有效提高对进出境活动的管理,为了实现对贸易活动的有效管理而开展的进出口申报、查验、征税制度等一系列措施。跨境电子商务属于新型贸易形式,国家根据形势需要,在制定扶持发展政策措施的基础上也出台了一系列跨境电子商务规范管理办法,跨境电子商务管理正趋于成熟、规范。目前,我国海关在进口监管方面正在逐步形成两种比较稳定的监管模式。一种是设置阳光跨境直购途径,主要是针对国内的用户在支付订单之后,商品通过国际快递的方式进入国内。海关能够有效抽调商品的具体信息,加强商品监管,方便税收工作的开展。另一种是能够有效发挥海关针对某些监管范围所具有的保税优势。电子商务公司把商品批量以保税的形式流入海关特定监管范围物品储存仓,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进行购买。而有关商品的信息则直接发送到“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平台”,将运输单号等信息填充后发送至海关进行审核,海关部门按照商品的有关标准进行征税,完税后商品将以物流的形式流通至国内的用户手中。[1]但是,市场上存在大量不规范“灰色”通关行为,如大单包税入境、水客带货、代购、海淘等,导致大量进口货源难以进入规范渠道,造成国家巨额税收损失。所以海关必须加强对于代购的有效监管,加大对于商品出入境的有效控制力度。

二、海关对跨境电子商务的监管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这给海关监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法规滞后造成严重后果

1.执法依据不足

时至今日,对于不断涌现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我国仍没有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税收法律法规。虽然目前已经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但各类通关监管做法散见于不同层级的法律条文规定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与我国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不适应日益凸显,推动其调整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出境快件监管办法》,海关总署2016年、2018年公告等法律法规,不够系统全面;海关行邮新政2010年出台的对于进出境邮件的限值规定,仍沿用1994年制定标准,已十分不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2]另外,在法例上的原则性规范标准较多,对于细则性的规范相对较少。目前有关跨境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只是在原有税法基础上的补充,调整范围较窄,调节功能有限,其采取的执法标准也不相同,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监管不力,很容易忽略监管失误问题。如针对海关入境的商品,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自用性界定,个人物品监管属性难以界定,这就使得在执法时无法真正有效开展正常的征税业务,偷税漏税现象就会屡禁不止。

2.税收征管体系不成熟

跨境电子商务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税收管理的准则。根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相关规定,对于从事经营活动的纳税人应该依据相关标准办理工商营业执照,而且要在自办理之日起30天内进行税务登记的有效申报。但是对于从事跨境电子商务活动的商家并没有对其自身申请税务登记等要求,造成征税部门无法按照税务登记来有效审核其经营平台。[3]随着电子商务化的虚拟程度不断提高,大部分信息都是以网络的形式存在,这就导致很多电子信息容易被篡改,这也给税收征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工作难度的提升,使得整个税收部门效率降低,造成税务部门无法按照正常流程对其开展有效的税收征收以及审查工作。

(二)海关对跨境电商的税收监管理念落后

造成严重后果现行的海关通关模式无法满足急速增长的清关需求。如C2C模式的物流碎片化导致监管困难,此模式大都是通过小型包裹邮寄,数量较大且相对零散。由于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监管措施,海关工作人员很难在现场短时间内通过主观判断出该包裹内的物品是属于自用品还是网购代购“货物”,加大了监管难度。[4]面对这种集虚拟性、无纸性、全球性等特点为一体且迅猛发展的新兴贸易形式,虽然目前海关已越发重视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税收监管,但传统思维方式、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新规则的缺失和监管理念的不适应都造成通关效率低下,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形势。

(三)缺乏综合素质人才,监管部门机动性差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年中国跨境出口电商行业交易规模达7.9万亿,较2017年的交易规模6.3万亿上涨了1.6万亿。[5]如此庞大的交易量,仅仅以这几年的招收人数完全无法应对如今高强度的工作量。可以说,现阶段很多海关相关人员的整体年龄较大,不能充分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也缺乏对于现代化税法知识的有效学习,这一现象使得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升,打造一支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团队十分必要。

三、完善海关对跨境电子商务税务征收的措施

(一)不断健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优化完善征收体系

1.应优先把我国电子商务方面的改革集中在税收法律的完善和优化方面。在发展前期,政府为了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经济不断趋于稳定之后,更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对跨境电子商务正规化发展起促进作用。

2.要结合我国跨境电商平台发展现状来编写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基本法。目前,国内税务法规中对于电子商务贸易行为的定义和概述相对模糊,所以说要对其具体定义和界定进行明确。使得各项税务征收的标准要求及内容更加细化,让海关等工作人员能够做到有法可依。

3.要设立完善的企业和个人数据库。实现对个人和企业的有效跨境贸易活动监控,能够随时抽调买卖双方的基本信息以及购物信息,为海关税务征收工作提供参考。对于商品赠送等问题要进行明确的规模和数量界定,不能让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要加强对于海关贸易活动数据库的有效监测,尤其是针对十分频繁的商品流通活动,要对其进行严谨的判定,避免各种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的产生。4

.要加强与涉税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我国税务征收机构、工商、财政、银行、海关、电子商务平台等不同单元对于税务征收的有效侧重和认知并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加强其内部之间的深入沟通和交流,这也是税收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前提,确保海关部门能够加强对于通关货物的税务征收的监管。

(二)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的海关监管理念

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行业存在效率要求高、数据处理需求大、涉及主体多、企业自管机制不完善等特点,势必要求海关税收监管理念创新,着力破解制约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当中深层次的问题和体制性难题。海关在针对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的监管时,应改变传统的税收监管理念,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提高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企业的资格把关,通过管好企业和个人来管好货物,同时加强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分析。将通关环节前伸,提高通关效率,顺应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特点,加强对数据的广泛使用,依靠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对通关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运用。利用相关数据情况,打造一个灵活完善的数据库,能够满足不同单位以及不同区域的信息共享。构建以风险分析为手段的新型监管模式,时时刻刻为海关工作提供信息保障,进而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稳定的跨境电子商务管理体系和规范,能够确保跨境电子商务活动的积极发展,建立一个符合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特点的立体式税收监管体系。[6]

(三)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的监管机构模式

1.税收监管机构模式创新

可以根据我国海关监管部门的具体状况,来对目前的监管体系开展梳理工作。一方面,要不断清晰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的有关标准和规定,充分发挥信息数据的有效作用,细化落实责任。确保做到责任能够追究到个人,有效把控风险。制定科学严谨的执法活动,防止因执法标准不同而造成的纠纷,确保执法的统一性。以信息数据为基础,针对不同的跨境电商模式施行不同的监管模式。以杭州海关为例,针对杭州跨境电子商务运营的实际情况,开展信息化活动的有效管理,海关对出口货物采取“分批出运、定期申报”模式,即对于从事跨境电商贸易行为的企业周期性地进行多份小批量的信息数据海关审批,防止产生退税和结汇等现象,从而有效减少企业的通过成本,提高企业纳税的积极性。[7]另一方面,海关要设立监管中心,确保各项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通过相关规范标准以及贸易活动总量来开展有效的监控。防止出现监管不力或者人力匮乏等方面的问题,最终确保海关执法的有效性。以广州海关为例,根据跨境电子商务监管涉及多个部门的特点,从有关部门抽调正式工作人员,专门设立临时机构,实施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由总关一级的跨境电商工作组负责该项监管工作,单位副职担任组长,形成了“总署决策—直属监理—隶属实际监管”的三级监管方针。与此同时,海关对跨境电子商务的现场监管按照不同的业务类别进行分工:一是由广州海关所属白云机场海关、南沙海关主要监管网购保税进口业务(主要在白云机场综保区、南沙保税港区)。二是由广州海关所属白云机场海关、驻邮局办事处主要监管直购进口业务(主要通过广州白云机场快件、邮递渠道开展)。三是由广州海关所属驻邮局办事处主要监管零售出口邮递业务(通过邮递渠道开展)。[8]

2.加强税收电子化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新型的海关税收征管模式应当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作用,不断提高我国对于税务征收的信息化水平。“电子税收”的有效成立能够确保对税务工作状况进行在线实时审核,真正提升其工作办事效率,降低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成本投入,加强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内部沟通和交流,有效提升税务工作的效率。同时,还可以从设备和人员两个角度出发,尤其是针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利用一系列的培训考核措施来提高人员素质水平,尤其是计算机方面的技能。各级税务机关可以定期分批进行培训,提高现有在职人员的基本素质,以适应新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形势对税务工作人员个人素质的需要,将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复合型税收人才,迎接电子商务经济对税收的挑战。

四、结语

跨境税收管理范文篇7

(一)对关税原则的冲击

关税作为一种典型税种自然需要遵守税收的一般原则,如税收公平原则、税收法定原则、税收效率原则等。然而国际数字产品贸易的出现对这些关税原则造成了巨大冲击。首先,数字产品和传统货物仅仅是依托的载体不同,数字产品基于数据流,而传统货物可能是基于光盘、磁带等有形物体,而在内容上两者可以没有差异。但是因为现行关税体制的征收对象是有形货物(跨国输电除外),所以应对传统货物征收关税,而不应对数字产品征收关税。仅因为两者的载体不同而采取截然不同的做法,这很难说是贯彻了税收公平原则,届时互联网将会成为最大的避税港,也将严重挤压传统货物贸易的生存空间。其次,数字产品很难在现行关税制度中找到自身的定位,而且除了美国等少数国家明确表明对数字产品免征关税外,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对于是否开征新关税税目是众说纷纭,自然也缺乏相应法律的规定。所以如果为贯彻税收公平原则而对数字产品征税,则在现阶段势必然会违反税收法定原则。最后,因为传统货物贸易中庞大的跨国公司和进出口公司的存在,关税多是针对少数确定纳税主体的一笔大额税款。而在国际数字产品贸易中由于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活跃,关税将变成是针对大量不确定纳税主体的众多小额税款,而这将有违税收效率原则。

(二)对关税征收监管的冲击

国际数字产品贸易由于其借助于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并且不依托于有形载体,这对关税征收管理造成了巨大冲击。一方面,国际数字产品贸易使得关税征收充满不确定性而难以下手,具体表现为纳税主体分散且虚拟化、纳税客体隐匿于数据流而难以分辨、纳税地点易转移、纳税时间模糊难以统一。而另一方面,国际数字产品贸易将对关税监管变得几无意义,具体表现为:1.采取无纸化操作使得建立在纸质凭证、账簿、报表上的海关管理缺乏依据。2.网上交易隐蔽性强使得海关很难发现每一笔跨境数字产品交易,避税偷税漏税无从监管。3.电子货币和第三方支付软件的大量使用使得海关很难监管跨境资金流的目的与去向。4.海关现今实行的以注册登记为基础的关税制度则很难让小微企业和个人成为纳税主体,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分类风险管理制度也将成为无根之木。5.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为“合理避税”提供多种选择使得海关防不胜防,如变传统货物贸易为数字产品贸易、变国际贸易为国内贸易、寻找避税港等。

二、各国关于数字产品贸易的关税政策

(一)美国

美国一贯坚持应永久性地对数字产品贸易免征关税以推动国际数字贸易的发展。1997年美国通过《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建议将互联网建设为免税区,应对通过网络交易的数字产品免征关税。1998年美国力促世界贸易组织(WTO)第二次部长会议通过了《全球电子商务宣言》,宣布对电子传输暂不予征收关税。此外,美国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签订双边协议约定对数字产品贸易免征关税。2003年美国重新修订《美国统一商法典》规定数字产品不受第二篇(买卖篇)的规制。②而对于美国如此坚持的原因,克林顿曾在第二次WTO部长会议上发言:“我们花了50多年的时间来推翻阻碍货物贸易的关税壁垒,而今天我们决不预先树起电子商务的关税障碍。”当然这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实际是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美国是数字产品的最大输出国,目前从事数字贸易的网络公司中美国占据三分之二以上,如果对国际数字产品贸易征收关税,那么毫无疑问最大的利益受害国便是美国。

(二)欧盟

欧盟由于在数字产品贸易上的优势不及美国那么明显,所以其关税政策也较为审慎。1998年欧盟发表《关于保护增值税收入和电子商务发展的报告》,视通过互联网销售的数字化产品为劳务销售,暂时先不予征收关税,但征收增值税。此外,欧盟坚持税收中立原则,原则上也不对从事数字产品贸易的公司开征新税。这番做法一则是为了保护其成员国的财政税收,二则是能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不至于在和美国数字产品的竞争中过于被动。但是欧盟并不同意对数字产品永久性的免征关税,因为如果将来对数字产品贸易适用美国主张的GATT待遇,关税壁垒则将变成欧盟保护其欧洲市场的最后凭仗。

(三)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作为数字产品贸易的净输入国,一般都主张对国际数字产品贸易征收关税。首先,免征关税将会直接减少以间接税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税基,使得国家税收蒙受损失。其次,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数字产品贸易中处于劣势,免征关税会使得对发达国家的产品输出缺乏有效控制,互联网也成为发达国家的一块“新殖民地”,这将会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

三、对我国数字产品贸易关税的建议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商的崛起,中国的电子商务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在2004年取代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信息技术和通讯产品出口国,但是此种领先仅是在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设备等领域。而在数字产品贸易方面中国仍难望美国之项背,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中国数字产品销售量仅占同内容传统形态货物销售量的0.02%,比美国同比低70倍。这主要是中国文化产业的羸弱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欠缺使然,而这两方面的改善又相对而言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所以笔者认为中国在现阶段尝试建立数字产品贸易关税制度仍有其必要性。

(一)短期内应暂不征收关税

笔者认为在短期内中国应继续不对跨境数字产品贸易征收关税,主要基于以下四点理由:1.从立法技术、征税技术、征收成本上看,中国客观上无法在短期内制定和实施可以有效规范国际数字产品贸易的新关税制度。2.税收公平原则和税收中立原则要求关税应对同一内容的数字产品和传统货物一视同仁。3.利于激发中国数字产品贸易的活力,推动产业发展。4.尽管WTO各成员国对先前作出的“对数字产品暂不征收关税的决定”是否延期仍然悬而未决,但大多数国家目前都未对数字产品征收关税。

(二)反对永久性免除关税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在WTO、亚太经合组织、亚投行等国际组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应该利用自身有利地位,从现今国家利益出发,团结众多发展中国家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国家所坚持的永久性免税主张。因为关税是不仅是国家经济主权的一种体现,也是国家保护国内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工具,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值得指出的是,这一切都是基于中国目前在国际数字产品贸易的定位而得出的结论。然而由于中国发展数字产品贸易的潜力较大,不排除有朝一日中国可能在国际数字产品贸易中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而需要转变立场。所以归根结底中国应利用好自身在国际组织中话语权为国家利益服务。

(三)着手进行相应关税制度改革

跨境税收管理范文篇8

一、大力组织收入,保持与经济协调增长

坚持组织收入原则不动摇,强化组织收入绩效考核。掌握全市税源形势,科学分配全年收入计划,加强重点税源监控,把握组织收入主动权,入库税收比2014年增长10%以上,与经济保持协调增长。

二、落实税收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以服务发展为己任,加大结构性减税政策落实力度,积极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依法、快速办理各项减免退税,增强落实优惠政策的主动性,帮助企业用活用足政策,促进企业经营提效和居民收入倍增,发挥税收调节经济、促进增长职能作用。

三、深化征管改革,提升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

稳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巩固前期工作成果,进一步夯实征管基础,为全面深化征管改革做好铺垫。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积极探索大企业专业化管理,提升风险应对成效,增强风险提醒和纳税评估的针对性。

四、规范税收执法,促进依法行政

加强执法责任制考核,合并实施执法督察、执法监察、效能监察、经济责任审计、综合巡视检查,加强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重点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督促各单位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实施整改。推进集约化稽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保障和优化税收执法环境。

五、加强效应分析,巩固“营改增”改革成效

加强“营改增”改革试点后续管理与服务,关注企业经营形势及其税负变化,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税负情况开展调研,了解改革试点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总结改革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对策,促进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六、改进纳税服务,构建和谐税收关系

贯彻落实中央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全面落实各税种管理,强化政策服务,重点做好政策解读、政策咨询、税收宣传、日常办税等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扩大网络发票推行面,巩固办税一体化平台应用,做好网络平台下的办税服务。不断完善行政集中审批方式,提升审批效率。加强纳税人权益维护,提升12366热线服务质量。

七、健全内部管理,推进国税文化建设

以机关党建和国税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落实党组织建设各项活动。加强国税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参加地方各有关部门组织的公益活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升税收管理与纳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塑造新形势下的国税部门新形象。

八、完成市政府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务

积极服务地方发展大局,认真落实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工作,全力做好政务公开和信息化建设,为优化我市经济发展环境做出积极努力。

第二篇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一)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在系统内持续兴起掀起学习热潮。把学习十八大精神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新党章和学习习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努力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取得实效。

(二)以党的十八大精神统领国税事业发展。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国税事业前进方向。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进一步发挥国税职能作用。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进一步创新税务管理服务体系。按照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国税干部队伍建设。

二、依法组织收入

(三)依法组织税收收入。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坚决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税收经济观,促进税收与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确保税收持续稳定增长。合理分配省局下达的税收计划,提高税收计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强收入计划执行情况的监控和考核,提高计划的执行水平。加强对税款上解入库流程的过程监控,确保税款安全、及时入库。

(四)深化税收收入分析。以经济税收关联关系为切入点,深化税收经济分析。选择经济税收热点,从收入规模结构速度、经济税收关联关系、行业和区域税负等方面开展重点分析。进一步深化重点税源监控,及时分析调研重点税源变化情况。建立跨部门联系协调机制,定期从统计局、发改委及行业主管部门获取经济指标等信息,为深化税收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做好2013年全市税收调查和减免税调查工作,并依托调查数据开展各类综合分析。

(五)强化税源监控分析。根据省局月度数据质量、申报情况监控通报和季度征管状况监控报告,依托税源监控分析平台,强化对疑点纳税人经济税源情况监控,严格核查、整改。进一步规范税收数据采集,完善税收管理工作规程,堵塞税收征管漏洞,提高税源监控水平。

三、深化征管改革

(六)科学分类分级。把分类分级作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重要内容,取消税收管理员固定管户制,税源管理方式向分类管事、团队协作转变。按规模将全市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中小税源两类。将税源管理职责划分为办税服务、日常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执法督察五类。分级管理职能,明确市局、区局、县局的职责和权限。市局负责市区纳税人的办税服务,补充税收风险分析,开展全市重点税源纳税评估,对全市重点税源和市区中小税源实施税务稽查,对省局推送的全市问责防控任务开展执法督察工作。区局负责辖区内纳税人的日常管理和中小税源的纳税评估。县局负责全县纳税人的办税服务、日常管理,全县中小税源的纳税评估以及中小税源的税务稽查案件检查和执行。

(七)实施风险管理。落实省局统一推送的风险应对工作。根据税收风险分析的结果,将税收风险分为四级,按照税收风险等级明确应对方式。对税源管理中的风险环节和事项开展风险核查。对经分析确有必要实施风险应对的,报经省局同意组织实施。全面应用风险应对工作流程,实现风险应对工作结果全方位的统计、分析和考核评价。

(八)加强大企业管理。加强企业年度关联业务往来报告的备案管理、重大涉税事项管理、分户电子档案管理。选择一户大企业试行风险管理制度,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大企业管理模式。引导和促进税务风险控制,制定相应的差异化管理措施。完善市局定点联系企业制度,召开定点联系企业座谈会,加强与大企业的有效沟通,实现个性化税收服务。根据省局评估任务,对部分大企业推行以税收风险预警为导向的纳税评估。深化纳税评估成果应用,检查评估结果执行情况。根据省局总体部署,开展以大企业和重点行业为对象的税收治理活动。

(九)集中办税服务。市、县局纳税服务部门统一管理办税服务业务。市局在市、县及九华山风景区各设一处办税服务场所,加快实现“一窗通办”。在江南产业集中区设立办税服务延伸窗口。推行集中审批,取消各区(分局)行政审批权,实行市局集中审批。对于纳税人各类涉税审批事项,实行“厅进厅出”,统一由办税服务部门受理、审核、调查、办结。行政审批办公室应主动加强与市局相关业务部门联系,降低审批风险,提高审批质量。纳税人出口退税的申报受理及审批结果实行“厅进厅出”,出口退税的单证出具(由办税服务厅直接出具的除外)、审核、调查(包括退税核查、疑点排查、发函调查、实地调查等)管理事项由出口退税管理部门负责。简化审批程序,逐步推行网上审批,提高审批效率。

(十)夯实管理基础。梳理、调整各类日常管理事项。县、区国税局按照分类管事的工作要求,围绕49项日常管理业务,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制度。综合运用网站、短信平台、专用信函等方式,整合、归并、集中实施各类调查、核查事项。依托税源监控分析平台,对日常管理中的风险环节和风险事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错、核查。进一步推广网络发票,符合条件的企业于8月底前统一使用网络发票。限制和压缩手工票使用范围,把发票管理重点从管好“票”向管好“信息”转变,提升信息管税能力。

(十一)强化纳税评估。推行分级集中评估,市局、县(区)局明确专门机构或组织评估人员分别对重点税源、中小税源开展纳税评估。根据市政府《市本级税收征管保障办法》,市局定期采集财政、工商、国土资源、住建委等部门涉税信息,并注重通过互联网获取外部涉税信息,加强申报信息和第三方信息的分析比对,及时采取对策和措施,堵塞征管漏洞,强化风险控管,提高案头审核水平。积极探索纳税评估向税务稽查移送案源的标准和机制,对涉嫌偷逃骗税以及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违法行为及时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

(十二)集约税务稽查。整合全市稽查资源,实施市级一级稽查。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稽查模式。逐步实现市级监控重点税源企业全部由市稽查局组织稽查。严格落实稽查工作制度,创新稽查工作机制,加强稽查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办案质量。加大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力度,有重点的开展专业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对虚开发票、骗取出口退税和偷逃税案件的查处力度。继续深入开展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突出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单位和医疗机构使用发票专项整治工作。

(十三)强化执法督察。优化执法督察职能调配,理顺职责划分和工作流程,充实执法监督人员,创新工作手段,提升执法监督效能。继续完善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与疑点信息库,强化数据分析,增强执法督察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认真贯彻落实总局新出台的《税收执法督察规则》,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重点针对发票代开、注销登记、委托以及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的专项执法督察。修订完善对行政审批人员、税务稽查人员的监督制约办法,研究制定对纳税评估人员的监督制约办法。与相关部门开展综合监督检查,形成执法督察合力。开展督察审计回头看工作,全面督促自查自纠,确保税收执法督察整改取得实效。

(十四)规范岗责体系。对各层级、各部门管理职能和各岗位、各环节管理职责进行调整和规范,建立符合内控机制要求的岗责体系。做好流程控制和工作衔接,从受理资料、操作事项、操作时限、传递关系和执法文书等方面予以明确,实现工作程序标准化。不断健全征管制度体系,进一步充实、完善纳税服务、税源管理等方面的相关配套制度。调整相关考核指标,完善税源管理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评价税源管理质量。

四、推进依法行政

(十五)全面落实税收政策。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宣传文化等增值税优惠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认真落实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调整部分消费税税率、改变部分消费税征收环节等政策,做好政策调整前的调研、数据采集、分析测算等基础性工作。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车购税征收管理办法》,及时研究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跟踪问效,落实和完善反馈报告制度。

(十六)加强货物劳务税管理。认真落实农产品进项税额限额抵扣办法。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农产品收购和两头在外等风险较高行业和企业的税收管理。严格执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办法和辅导期一般纳税人认定办法,突出对超标小规模纳税人的预警监控。深化异常发票审核检查。严格执行海关缴款书“先比对后抵扣”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对稽核异常抵扣发票的审核检查和处理工作,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的日常管理,加大利用发票偷骗税案件查处力度。做好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汉字防伪项目推行工作。认真落实新修订的《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服务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对防伪税控系统技术服务单位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卷烟、白酒等消费税重点税目的征收管理。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总局、省局统一部署,及时调整车购税价格信息采集方式,规范车辆配置参数采集内容,进一步加强车辆购置税管理。

(十七)加强所得税管理。加强所得税户籍管理,做好税种登记工作。严格备案管理,规范台账制度。强化核定征收管理,规避涉税风险。进一步推进分类管理,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加强涉税事项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制度,加强企业预缴方式管理,企业所得税年度预缴税款应不少于当年企业所得税入库税款的70%。加强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管理。强化汇缴数据分析、利用,做好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工作。不定期开展所得税政策落实专项检查,重点开展对高新技术等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以及税前扣除项目等方面的专项检查。

(十八)加强出口退税管理。全面贯彻落实《税务系统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工作规程》,规范机构及岗位设置。夯实出口退税管理基础,规范退税流程,开展出口退税管理督查。科学测算、合理调控退税计划,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及时办理税款退库手续。优化退税服务,继续贯彻落实重点出口企业外贸包保服务,全面落实重点出口企业联系制度。加强出口退税信息化建设,推广运行出口退税远程申报预审系统。研究布置出口退税分类管理试行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继续推进出口货物税收函调复函及纺织服装出口退税专项整治工作。加大退税函查力度,强化出口退税预警和实地核查,全面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骗税防范机制。

(十九)加强国际税收管理和反避税工作。按照省局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积极探索跨境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非居民企业管理。严格执行税收协定,规范税收协定待遇管理。开展有一定深度的情报交换工作,加强跨境税源管理,开展非居民企业税收专项调查检查。加强外资股权转让税务管理,重点协助九华山局处理好香港隆泰发展有限公司转让地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股权涉税事宜。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年度关联企业业务往来报告表》、《对外支付情况报告表》报送情况的专项检查。密切部门协作配合,加强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开展“走出去”企业调查,防范“走出去”企业的避税风险。

(二十)做好“营改增”改革后续管理与服务。依托省局税源监控分析平台“营改增分析”模块,按月开展政策实施效应分析,掌握全市“营改增”试点运行情况。开展营改增试点运行专题调研。做好营改增试点后的征管风险防范工作。建立健全行业指标体系,强化分析监控,加强重点税源管理。严格规范货运业代开发票行为。对拟在下一步“扩围”试点行业和企业开展调研,做好“扩围”试点前期准备工作。

(二十一)积极推动依法行政。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干部增强法治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落实省局制定的《税务行政裁量权行使规则》和《省国税系统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开展税收执法案卷评查,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强化税务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管理,完善涉税矛盾防范和化解工作机制,畅通税务行政复议渠道,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导作用。开展宏观税收政策研究,重点对小型微型企业税收政策和蔬菜流通环节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开展专题研究,做好税收政策效应分析评估和反馈报告工作。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积极探索依法行政绩效考核工作。深化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十二)强化税收执法监督。稳步推进人机结合的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利用税源监控分析平台,围绕落实选结构性减税政策和税收征管的关键环节开展税收执法监督。

五、优化纳税服务

(二十三)完善事前服务。全面总结《省国税系统2010-2012年纳税服务规划》贯彻落实情况。按照总局《“十二五”时期纳税服务工作发展规划》,统筹进度,明确措施,跟踪落实,切实发挥好对纳税服务工作的指导作用。开展纳税人服务需求调查,建立纳税人定点联系制度,实现纳税服务与纳税人需求良性互动。加强纳税人满意度分析工作,深入剖析我市国税系统纳税服务现状,完善“全程、全员、全方位”纳税服务体系,促进管理服务质量提升。加强税法宣传辅导,探索个性化宣传内容推送,完善分类辅导培训,增强宣传辅导的针对性、实效性。规范12366热线管理,提高热线接通率、回复及时率和答复准确率。及时更新12366知识库,拓展应用范围,提高咨询答复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推进风险提醒服务,做好省局交办的“税收风险提醒服务优化”项目建设,优化服务模式,整合提醒任务,完善考核指标。

(二十四)优化事中服务。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化办税服务流程,做好日常办税服务。精简办税流程内部流转环节,清理重复环节,畅通办税渠道,提高办税效率。加强办税服务厅建设,规范窗口设置,整合窗口功能,适时试行推广“全职能”窗口。调研“免填单”系统试点单位使用情况,拓展“免填单”范围,简化涉税表单填写,提高办税效率,减轻纳税人和基层负担。依托网络平台做好远程服务,扩大网上办税覆盖面。稳步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和办税一体化等多元化办税方式。认真落实办税服务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办税服务厅应急处理机制。加强涉税中介机构监管,发挥涉税中介的积极作用。

(二十五)强化事后维权。多渠道公开投诉方式,保障投诉人合法权益。完善投诉处理快速响应机制,规范投诉受理和处理程序,实施投诉事项事后回访。落实办税公开制度,履行一次性告知义务,增强税务行政处罚透明度,保障纳税人知情权。跟踪了解纳税人对风险应对的意见和建议。

六、加强队伍建设

(二十六)加强班子建设。贯彻落实省局关于市、县局领导班子建设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全市国税系统领导班子思想建设、能力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抓好制度建设,改进工作机制,完善组织生活,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内部制度建设。完善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机制,提升班子带动引领作用。

(二十七)落实人事制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探索实施竞争上岗与考察任用并举的选人办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适时开展全市国税系统科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县(区)局领导班子后备干部调整配备以及纪检组长交流调整工作。根据县(区)局领导班子职位空缺情况,选拔补充县(区)局领导班子成员,有序安排符合条件的县(区)局领导班子成员转任同级或晋升上一级非领导职务。建立人事部门基层联系点制度,推行人事干部面向基层一线双向交流任职。开展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调研,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抓好公务员录用、回避、退休管理。做好工资福利管理工作,认真落实津补贴政策。加强干部人事档案日常管理,开展干部人事档案改版工作。严格因公出国(境)管理,规范因私出国(境)审查和报批。

(二十八)加强机关党建。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党性教育为核心、道德建设为基础,加强党员日常教育与管理。按规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适时开展支部换届选举。制定《“五好”党支部考核评比标准》,完善党建制度建设。坚持“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发挥工青妇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税务文化建设,进一步提炼核心价值观,培育国税精神,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制作国税文化标识,丰富文化载体,提升干部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品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和促进系统文明创建工作。继续开展节日主题、志愿者活动、道德讲堂和双拥共建活动。认真落实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重点围绕积极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推进离退休干部文化养老、健全完善离退休干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机制、离退休干部学习活动阵地建设等课题开展调研。组织开展、书画、摄影、钓鱼等文体活动。落实总局离退休干部工作“阵地建设年”活动,完善软硬件建设。

(二十九)夯实人才储备。坚持学以致用,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分类别、分层级实施教育培训。创新培训选拔机制,积极探索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现代培训教学方法。以税收核心业务人才为培养重点,加强风险管理、纳税评估、反避税调查、税务稽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对青年税干的教育培养,鼓励新录用公务员自学会计、税收、法律、计算机等专业课程,组织实施会计、税收基础知识培训,打牢税收工作基础。坚持科长授课制。编撰岗位练兵教材,丰富岗位练兵题库,实施能手授课计划,深入推进本级岗位练兵培训工作。贯彻落实税务系统中长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探索建立专业人才库,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七、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三十)大力加强纪律建设。按照中央三个“决不允许”的要求,加强对纪律执行情况和上级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追究问责,确保政令畅通。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将廉政教育作为各级各类培训班的必设课程,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廉洁从税教育;面向全体国税人员重点开展典型示范教育、案例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和风险防范教育,着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廉政文化示范点创建力度,提升廉政文化示范点的层级,在三县一区局开展创建市级以上廉政文化示范点活动。组织实施对6个县(区)局及其所辖分局的综合监督检查,对贵池区局、东至县局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回头看”。严格执行《税务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加强经常性财务审计,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和离任审计。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问责等廉政制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三十一)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相关规定。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简报资料。坚持厉行节约,健全公务接待制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确保“三公”经费同比明显下降。严格执行“六个严禁”及相关规定,深入开展各项专项治理活动。切实加强效能建设,加大转变工作作风力度,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积极探索完善12366下户回访制度,进一步畅通纳税人诉求表达和民主监督渠道。

(三十二)惩治违法违纪行为。严格按照中央“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严肃查处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和损害纳税人合法权益的案件。严格落实《税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注重从巡视检查、执法督察、内部审计、税务稽查中梳理案源,严查违法违纪行为。继续加强与地方纪委、司法机关、外部审计、财政监督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和协调配合,有效预防职务犯罪。加大对案件查办工作的督促考核和责任追究力度。认真做好信访和举报案件情况分析,加强对典型案件的剖析和通报,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

(三十三)完善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全面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和内控机制建设。完善廉政风险内容、风险等级和防控措施,对廉政风险实施动态监控。进一步深化内控机制信息化建设,完善执法风险指标体系和风险监控流程。把规范行政裁量权和地方财政补助经费动态监控体系建设列入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选择部分单位开展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和内控机制建设试点。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和运行情况的检查评估。

八、规范内部管理

(三十四)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修订完善机关工作管理制度,加强制度落实情况检查。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省局有关规定,加强公文运行情况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加强市局重大决策事项落实情况督促检查,重点做好领导批示件落实情况跟踪督办。联合国际税收研究会做好税收科研工作,提高调查研究整体水平。落实信访、舆情、应急管理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妥善化解矛盾。加强信息宣传工作,提升载体层级。落实政务公开工作职责,严格执行保密制度。加强机关运行综合协调,做好会务服务和运转保障,加强外部联络,保障正常税收工作秩序。

(三十五)加强财务管理。加强预算管理,夯实预算编制基础,严格预算编报。加大预算执行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夯实会计基础,开展系统财务专项检查,完善财务管理。强化财务收支实时监控和监督检查。稳妥推进财务公开工作,丰富公开形式。完善公务车辆管理,严格“双控”标准。认真开展银行账户备案和年检工作。进一步规范会计档案管理。落实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提高公务卡使用率。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的跟踪管理,做好对贵池区局和经济开发区局合建综合业务办公用防、石台县局综合业务办公用房新建项目的监督指导。规范政府采购管理,继续抓好“采购目录、采购限额、采购方式和报批报备”等四个办法的贯彻落实。做好重大项目采购和批量集中采购工作,坚持依法采购,应采尽采。

(三十六)推进电子税务管理。落实“管理到位、网络畅通、数据完整、安全可控、运行平稳”的工作要求,加强应用系统控管,做好“营改增”、深化征管改革和内控机制建设等技术支持工作。按照统一规划,实施广域网络提速,实施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省内节点延伸,加强网络和视频系统运行管理。加强技术统筹,落实行政管理系统的整合提升。深化信息技术运用,扩容数据补充利用平台,提升数据利用实效,探索税企数据传输渠道,依托市局内部网站,集成教育培训网站版块。加大“四防”工作力度,强化信息安全和应急管理,完善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实施数据安全备份项目,制定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和处置预案。加强技术管理,落实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制度,增强市级运维力量,发挥市县两级协同运维作用,保障各类应用系统平稳运行。

(三十七)完善后勤服务管理。按照管理规范、降耗科学、保障到位、高效有序的要求,加强行政事务、机关安全、设备安全等各项服务工作,全面提升机关后勤保障水平。推广使用新节能灯具,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加强与社区、街道、市容、消防等部门联系,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园林式单位、平安单位创建工作。

第三篇

一、全力组织税收收入

(一)依法组织税收收入。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坚决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税收经济观,促进税收与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确保税收持续稳定增长。合理分配省局下达的税收计划,提高税收计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强收入预测执行情况的监控和考核,提高月度收入计划的执行水平。加强对税款上解入库流程的过程监控,确保税款安全、及时入库。

(二)深化税收收入分析。以经济税收关联关系为切入点,深化税收经济分析。选择部分经济税收热点,从收入规模结构速度、经济税收关联关系、行业和区域税负等方面开展重点分析。进一步深化重点税源监控,及时分析调研省局的重点税源风险预警通报。建立跨部门联系协调机制,在数据的“取”和“予”上做好文章,定期从统计局、发改委及行业主管部门取得经济数据、企业生产经营指标等信息,为深化税收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做好2014年全市税收调查和减免税调查工作,并依托调查数据开展各类综合分析。

(三)推进税收收入质量管理。协助省局研究完善增值税和消费税流失率测算方法。做好使用新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2014年税收会计统计报表制度的落实。加强对市、县区局会统报表数据的审核,提高会统报表质量。全面运行综合征管软件税收票证管理模块,增强税收票证管理信息化应用能力,提高税收票证管理水平。

(四)强化税源监控分析。根据省局按月的数据质量、申报情况监控报告和按季度的征管状况监控报告,依托税源监控分析平台,明确税源监控数据核查整改的要求、步骤、重点,核实、整改通报反映的问题,进一步规范税收数据的采集,修改、补充错项、漏项,堵塞税收征管漏洞,提高税收数据质量。在核查、分析过程中,发现税源监控分析平台指标设置存在问题的,及时提交省局以供完善税源监控分析平台指标。

二、着力推进依法行政

(五)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严格执行税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在转变税务管理方式过程中,切实保证相关制度、办法与上位法的协调一致。落实《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税收规范性文件意见征询及异议处理暂行规定》、《税收规范性文件备案备查办法》,认真做好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中的合法性审核、备案备查和清理工作,加强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异议处理和解读工作,积极引导税务行政相对人对税收规范性文件实施有效监督。

(六)强化税政综合管理。以服务税源专业化管理为导向,以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调查为主要手段,组织开展好税收政策效应分析评估和反馈报告工作。认真做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及文化体制改革税收政策的前期调研工作。积极做好外单位涉税征求意见稿的办理、回复工作。

(七)规范税收执法行为。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行政强制法,规范税务行政强制行为。结合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深化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全面推行的网上审批做好准备。遵循《税务行政裁量行使规则》,细化、量化各类行为的具体情形及其适用的具体条件、标准、幅度和方式,不断规范税务行政裁量权。修订、完善全市国税系统重大税务案件审理规则,发挥好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的事中监督作用。

(八)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理顺和完善涉税矛盾纠纷防范和化解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和运用管理与服务、疏导、教育等相结合的柔性执法手段,采取优化纳税服务,开展风险提醒,规范办税指引等举措,促进税务行政相对人自觉遵从税法,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继续贯彻落实《税务行政复议规则》和《省国税系统行政复议和解调解办法》,制定和完善行政复议调解、和解制度,注重运用调解、和解的方式,妥善处理税收执法争议,推进和谐执法。认真对待税务行政诉讼案件,既保障好纳税人寻求司法救济的权利,又维护好国税机关的合法权益。遵重并自觉履行生效判决和裁定,认真对待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

(九)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结合税务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好法律“六进”、江淮普法行、税收宣传月、法制宣传日等系列活动,普及税法知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一步开展好“在线咨询”等税法宣传工作。

(十)探索依法行政评价。结合税务管理方式的转变,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要求,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对依法行政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和综合评价,督促引导全市各级国税机关将依法行政要求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探索建立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下的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

三、完善落实税收政策

(十一)贯彻落实货物劳务税相关政策。认真做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各项准备工作,测算和分析政策变动对我市增值税收入和征管带来的影响,形成专题汇报材料。贯彻落实总局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实施办法,制定具体贯彻措施,认真做好扣除标准的测算报批工作,确保试点在我市顺利实施。贯彻落实总局、省局提高增值税起征点、资源综合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等税收政策,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地落实到位。贯彻落实总局新的军品行业税收管理办法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免税办法,认真组织开展全面清理和重新认定,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贯彻落实总局《卷烟消费税计税价格信息采集与核定办法》、《成品油消费税征收管理办法》、《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适时开展政策执行情况跟踪检查。落实修订后的《车购税征收管理办法》和《车购税价格信息管理办法》,确保新旧政策顺利衔接。

(十二)加强进出口税收管理。科学测算出口退税计划,做好退税计划调控,准确、及时办理出口退税。加强出口退税服务,加快办理退税审核、审批事项。推进出口退税信息化建设,做好征退税衔接,提高出口退税管理水平。试行出口退税分类管理,做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退税试点工作,推行出口退税远程自动网络预审系统。推进出口退税税库银联网改革,加强出口退税审核关注信息动态管理,强化出口货物税收函调管理。加强出口退税预警分析,深化行业退税分析评估,强化出口货物税收函调工作,建立健全防范骗取出口退税体系。

(十三)抓好国际税收和反避税工作。以维护国家税收权益为主线,切实强化跨境税源管理。强化反避税基础工作,加强关联申报、同期资料服务和管理。开展“走出去”企业调查,了解并尽力满足“走出去”企业的服务需求,防范“走出去”企业的避税风险。落实与市直相关部门建立的第三方信息制度,抓好第三方信息应用的跟踪运用和反馈评估。加大对高风险企业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的核查力度。扎实做好税收协定和国际税收征管协作等工作,严格执行税收协定,充分利用交换的情报加强跨境税源管理。

(十四)加强所得税管理。进一步推进分类管理,加强分类管理,强化重点税源监控。严格执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制度,加强企业预缴方式管理,预缴税款例不低于70%。落实新修订的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加强申报类资产日常管理。落实好延长对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严把优惠关口,强化备案审查。以加强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就地监管为抓手,强化对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的所得税征管。强化数据分析、利用,做好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工作。加强所得税行业管理,进一步优化本地重点行业所得税管理办法。

(十五)完善发票日常管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稳步推行网络发票,扩大网络发票推广面。以外部网站为依托,完善普通发票查询系统,扩大发票查询范围。做好户籍信息核实和申报方式确认工作,适时组织人力实施基础数据清理和校验。

四、深化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

(十六)全面推进试点。进一步明确市、县国税局税源管理职责、理顺业务流程、建立工作机制、转变管理方式。按照省局批准的实施方案,重组市、县局机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一级式、扁平化、集约化管理。市属区局、县属分局按行业划分承担纳税评估工作。个体工商户定额核定管理确定一个区局(分局)负责。所属县局的税务稽查工作由市局稽查局统一负责。

(十七)强化税源监控分析。根据省局按月的数据质量、申报情况监控报告和按季度的征管状况监控报告,依托税源监控分析平台,明确税源监控数据核查整改的要求、步骤、重点,核实、整改通报反映的问题,进一步规范税收数据采集,堵塞征管漏洞,提高税收数据质量。认真落实省局下发的风险应对工作任务。

(十八)加强大企业管理。协助省局做好“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流子系统”的试用、推广工作,实现横向有效协作和纵向信息及时共享。加强大企业年度关联业务往来报告的备案管理、重大涉税事项管理、分户电子档案管理等。选择一户大企业试行风险管理制度,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大企业管理模式。健全市局定点联系企业制度,提供个性化税收服务。开展纳税评估优秀案例评比,深化纳税评估成果在管理上的应用。根据省局总体部署,开展以大企业和重点行业为对象的税收治理活动。

(十九)推进集约稽查。整合全市稽查资源,全面实施市级一级稽查。推行分级分类稽查模式,逐步实现市级监控重点税源企业全部由市稽查局组织稽查。充实稽查力量,培养稽查专业人才,提高一线检查人员和具备独立查账、电子查账能力人员比例。坚持重大案情审议制度,试行已结案户复查制度,推行稽查办案绩效考核制度,对重点案件推行公告制度。建设信息稽查平台,建立、应用税务稽查案例库。深入推进税收专项检查,落实好总局各指导性行业专项检查、省局派发的风险应对以及重点税源企业轮查工作,突出总局指令性行业专项检查,有重点的开展专业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查处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加大对虚开发票、骗取出口退税和偷逃税案件的查处力度,做好加大对举报、领导交办、评估移送涉税案件的查处工作。深入开展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改进税收违法行为检举工作管理方式。

(二十)强化信息化保障。围绕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应用系统调整,技术支撑集中审批。研究建立相关业务本地数据库,探索市级数据的补充增值利用。技术保障业务和行政方面的个性需求。强化机房、网络、硬件设备和信息安全管理,加强系统运维,做好技术支持服务,保障信息系统稳定运行。探索专业化管理下信息化日常管理工作模式。开展数据恢复演练。实施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和信息安全建设,做好信息化项目推广运用。进一步完善网站管理体系,做好网站运维和安全管理工作,确保网站高效正常运行。

(二十一)优化纳税服务。加强办税服务厅建设,积极探索推行全职能窗口。试行办税服务厅弹性工作制度,落实导税服务、限时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提醒服务等制度。全面推行全省统一的办税服务流程,试行“免填单”服务,进一步推广办税一体化平台和自助办税服务,实施涉税事项集中审批,提高服务效能。落实国税、地税合作工作制度,加强联合办税,协同做好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优化服务措施,利用宣传栏、办税窗口、市局网站,12366服务热线等方式加强税法宣传。加强纳税人宣传辅导,探索推进个性化宣传咨询工作,强化对纳税人的分级分类培训辅导。从税种、行业、环节等方面,根据风险要点,把风险告知、纳税培训和专题辅导结合起来,引导纳税人提高自觉纳税能力。完善12366服务热线工作制度,强化坐席人员培训、管理和考核。参与“12366国税之声”投稿,加强纳税服务动态信息和纳税咨询热点问题的收集、整理和上报。进一步完善纳税人权益保护制度,推进纳税人权益保护组织建设,完善执法纠错机制,强化投诉处理,严肃查处侵害纳税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深入分析纳税人的服务需求,全面查找和改进薄弱环节,及时解决纳税人反映强烈的问题,切实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努力构建和谐税收关系。加强注册税务师行业监管,规范职业行为,强化质量监督,提升执业质量,充分发挥注税行业在服务纳税人、提高税法遵从度,降低执法风险、提高税收征收率,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税务师事务所和注册税务师等级认定工作,加强注税行业自身建设,推动注税行业健康发展。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二十二)提升领导班子效能。以提高领导水平和行政能力为核心,建设学习型、创新型、互补型、实干型、廉洁型“五型”领导班子。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切实解决在对待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的态度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围绕转变税务管理方式,加强调查研究,提升工作能力,落实工作部署,树立良好作风。坚持民主集中制,合理调整分工,完善组织生活,严格管理监督,加强年度考核测评,形成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廉洁高效的工作机制。适时组织开展班子建设工程实施情况专题调研,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十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继续深化以竞争制、限龄制、任期制、转任制、交流制等“五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组织开展县区局领导班子科级领导干部正职、副职后备干部的民主推荐工作。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需要,及时补充配备县区局和分类管理税源管理机构的领导班子成员。有序安排符合条件的县区局班子成员转任同级或晋升上一级非领导职务。开展部分科级领导干部交流调整工作,认真执行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公务回避、任职期满交流等制度。

(二十四)优化机构编制管理。根据省局批复,适时组织开展全市国税系统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机构改革,理顺职责关系,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管理机制。适时开展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调研,调整编制分配,加强编制管理。

(二十五)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积极完成上级各类调训任务与本级教育培训工作。拓展教育培训渠道,组织业务骨干外出开展纳税评估、财会知识、税务稽查等专门业务培训。依托税务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开展自学自训活动。选拔培养一批基层兼职教师。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尝试并采用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等培训方式。认真组织广大干部学习小企业会计准则,积极备战全国税务系统小企业会计准则抽查考试。

(二十六)深入开展岗位练兵。以税源专业化管理、财务会计知识为重点,做好本级岗位练兵工作。切实加强对各类岗位人员的培训,编写练兵教材,实施全员岗位练兵科长授课计划。加强各岗位类别人才库建设,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办法。探索岗位练兵由模拟练习到实战对练的新思路,争取岗位练兵成绩有新突破。

(二十七)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强化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党组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述职述廉、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制度,健全和落实重大事件及时报告制度,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管理。规范津补贴管理,开展工资津补贴管理软件上线测试工作。严格出国(境)管理。

(二十八)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主线,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切实推动《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在基层党组织的贯彻落实。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推出《国税机关党建》载体,抓好党支部“”等制度落实。挖掘先进模范事迹,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内涵。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二十九)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落实好离退休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确保离退休党员同志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各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要定期组织学习教育活动,继续深入开展离退休干部创先争优、选树先进典型活动,增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凝聚力。修订和完善离退休干部工作制度。积极组队参加和全力协办好全省国税系统离退休干部赛事活动。坚持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制度,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征求意见和建议。适时组织老干部就近开展参观考察活动。加强全省国税系统退休干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三十)推进税务文化建设。紧扣税收中心工作,围绕核心价值理念,构建核心价值理念体系,加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四个层面税务文化建设。积极参与总局、省局举办的各类文体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推进“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文明单位点滴行动、支持联系村和社区建设、军民共建等活动,适时开展书画摄影、兴趣小组、职工健身等活动,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机关文化氛围。培养、宣传先进典型,加强税务干部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完善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开展文明行业、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巩固全国文明单位工作成果。

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

(三十一)加强监督检查。加强对党的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中央与上级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市局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对各县(区)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执行情况的测评考核。开展全市国税系统综合监督检查。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预算管理、经费使用、基建工程、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重点环节的监督。围绕税额核定、注销清算、行政审批、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行政处罚等税收执法环节,加强执法督察、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修订对行政审批人员、稽查检查人员的监督制约办法,根据省局要求适时制定对纳税评估人员的监督制约办法。

(三十二)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组织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主题教育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大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力度。认真组织学习《反腐倡廉基础知识》和《纪检监察实务》两本教材。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廉政文化建设的载体和手段。积极创建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大力提升示范点的层级和品位,更好地发挥示范点的作用。切实加强无职务犯罪单位创建,进一步强化制度措施、组织领导、基础建设、活动开展,努力取得新的预防成效。认真加强对涉税舆情的收集、分析、研判和处置,高度关注网络舆情,统筹做好舆情引导、案件查处和应急管理工作。

(三十三)加强督察内审工作。对系统“三公”经费、办案经费的管理使用以及小金库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立等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意见》,加强国税系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对贵池区局、东至县局等2个单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开展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疑点信息核查工作。对一般纳税人认定管理、企业注销清算、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税务稽查等方面开展执法督察。

(三十四)完善和深化惩防体系和内控机制建设。完成惩防体系建设第一个五年规划,为制定第二个五年规划做好准备。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内控机制建设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意见》。坚持内控机制与税收工作有机结合,将风险内控的理念和要求,嵌入各项改革的谋划之中,嵌入规章制度的制订之中,嵌入工作流程的设计之中,嵌入信息系统的研发之中,嵌入“两权”运行的全过程之中。注重发挥信息技术在内控机制建设中的作用。认真探索研究税源专业化管理形势下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发挥信息技术在内控机制建设中的作用,借鉴省局研发的内控机制工作流程,修改、完善市局机关内控机制建设内容,推动各县(区)局内控机制建设,提高科技防腐水平。拓展已运行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风险预警和防控功能,把内控机制作为拟开发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项重要的功能需求和评估指标。结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对内控机制建设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三十五)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严格执行“六个严禁”,积极探索电话回访、监督卡反馈、第三方调查等监督措施,加大对纳税人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查处力度,严密防控滥用职权、办事不公、假公济私以及推诿扯皮、刁难群众、吃拿卡要报等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不正之风。继续深入开展六项专项治理,防止已经治理的问题反弹。充分发挥特邀监察员的作用,通过座谈、明察暗访、12366热线、群众评议、网络媒体等途径,拓宽社会监督渠道。积极参加地方政风行风评议和行风热线。

(三十六)加大案件查办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案件查办工作的意见》及《税收违法违纪处分规定》,严肃查处各类案件。加强信访举报工作,落实案件线索集体排查、“一案双查”等制度。建立健全案件查处的领导、协调、督导和考核机制,提高案件检查和审理质量。加大案件直查和督查督办力度,对无故拖延、压案不查、瞒案不报甚至弄虚作假的,严肃追究责任。建立健全税检联席会议制度,切实抓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加大案件剖析和通报力度,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和综合效应。

七、加强内部行政管理

(三十七)加强政务服务。不断提升综合文秘质量,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助手。周密安排局领导各类会议、局外活动、基层调研和走访慰问等活动。及时报告省局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贯彻落实情况。规范做好上级机关领导、兄弟单位主要领导来池调研接待工作。探索实施机关工作考核制度。加大领导批示件办理情况督查力度,督促各单位扎实落实信访办理。深化信息宣传工作,确保信息考核在市委、市政府保持靠前水平,在本系统争先进位。加强新闻宣传,注重引导加强舆情监测。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强化公开前的涉密审核把关。做好会务服务,加强公文运转、档案管理、保密信访、招商引资等日常政务工作。

(三十八)丰富税收科研活动。针对上级下达的年度课题,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开展调研。围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高质量完成各项调研任务。借助日报或其他新闻媒体,举办一期征文大赛。完善税收调研激励机制,建立并试行重点调研课题经费制度,定期开展税收研究的优秀论文评选及奖励。

(三十九)加强财务管理。严格预算编报,强化预算执行。加强部门决算编报、银行账户管理、会计档案管理,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规范支出管理。推进全系统公务卡改革,严格执行公务消费审核制度。落实资产管理办法,修订公务车辆、公务接待、资产管理等配套制度。加强车辆管理,严格公务用车配备新标准。规范“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实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出租出借收入缴库制度。规范政府采购,健全内控制度体系,修订和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落实财务公开管理办法和制度。压缩“三公”经费,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支出。加强对县区局、九华山培训中心业务指导,开展财务管理检查。加强基本建设项目跟踪管理,做好市局办公楼辅楼工程前期筹备工作。

(四十)规范后勤保障。大力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在全市国税系统推广使用新节能灯具,推进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建设低碳高效机关。按照管理规范、降耗科学、保障到位的要求,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加强与社区、街道、市容、文明委、消防等部门联系,抓好单位文明、卫生、绿化创建工作,努力推进和谐型机关后勤建设。

第四篇

一、全力组织收入

(一)保持税收稳定增长。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科学编制分配全年税收收入计划,确保完成全年税收收入预期目标。实行税收计划动态管理,实现由计划管理向质量管理转变。

(二)加强税收预测能力。改进预测方法,实行税款形态分类预测、重点税源分户预测,开展月度、季度、年度收入的分析预测。充分利用数据集中优势,前移收入管理环节,实现收入管理由入库数向应征数的转移。加强收入预测监控和考核,将收入预测执行情况纳入税收收入质量评价体系。

(三)深化税收综合分析。加强宏观税收经济分析,与相关部门建立数据信息交换制度,拓展数据来源。整合基础分析,做好重点税源情况和纳税人申报情况分析。加强重点区域和行业分析,做好增值税税收数据综合分析及行业税收征管风险分类、分级分析。定期通报分地区、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税负等情况。开展“十一五”时期国税收入盘点分析。改进丰富分析指标体系。分析经济税源发展变化趋势,提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相关建议。依托省局工作流系统,做好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下达工作,重点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且税负低于1%的一般纳税人商贸企业进行分析评估。

(四)强化税源监控手段。在做好省局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税源管理平台,逐步将全部纳税人纳入监控范围。整合重点税源、税收调查和减免税调查工作。完善税收调查网上直报系统,实行重点税源数据网上直报,与税收调查工作同步开展数据采集。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税收调查和减免税调查数据应用。开展日常征管状况分析与监控、落实及整改工作。

二、坚持依法治税

(五)规范税收执法。做好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审核工作。组织全市各级国税机关对制定的税收规范性文件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及时向社会公布清理结果。开展政策效应分析评估,提高政策反馈报告质量。制定税收自由裁量权行使规则。深化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行政审批系统上线运行做好准备。修订、完善全市国税系统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探索制定行政复议调解、和解制度,畅通行政复议渠道,注重运用调解、和解的方式,妥善处理税收执法争议。研究政策异议处理规则。分解落实“六五”普法规划。

(六)加强货物和劳务税管理。加强“两税”收入预测分析监控。开展棉花加工、机动车经销、运费抵扣等专项评估。落实增值税转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省局部署,贯彻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提高增值税起征点等政策。落实新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免税办法和其他增值税调整政策。落实《成品油消费税征收管理办法》和新的白酒消费税核价管理办法以及消费税调整政策。规范增值税减免税管理。深化异常发票审核检查。规范超标小规模纳税人认定预警管理。

(七)加强车购税管理。贯彻执行《省国家税务局车辆购置税税征收管理操作规程(试行)》。贯彻落实总局和省局有关加强车购税征管规定,规范办税操作。完善车购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八)加强出口退税管理。及时、准确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加快退税进度,确保退税质量。加强与商务局、海关、外管、金库、财政等部门联系,完善部门信息平台建设。做好出口退税预测、分析,准确把握退税计划。定期开展出口退税预警评估,核查部分敏感商品退税情况,坚决防范和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行为。完善全市出口退税管理工作规程,规范退税操作流程,加强征、退税衔接,加强出口未退税管理。出台《市出口货物税收函调管理办法》,重点做好出口退税货物税收函调管理。实行出口退税差异化管理制度,开展风险行业评估。

(九)加强所得税管理。开展所得税收入分析,落实预缴税款比例不低于70%的要求。规范总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落实备案管理制度,加强所得税优惠政策管理。完善分类管理,巩固和加强税源与税基管理,深化纳税评估,做好汇缴管理,建立覆盖重点行业的企业所得税管理体系,深化所得税专业化管理。全面推行所得税电子申报,加强所得税信息化建设。开展所得税知识网络培训及年度测试,培养壮大所得税人才队伍。

(十)加强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协助省局试用、推广“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流子系统”,实现横向有效协作和纵向信息及时共享;开展大企业税源分析,形成《大企业年度税源分析报告》,引导企业控制税务风险;加强企业年度关联业务往来报告备案、重大涉税事项、分户电子档案管理。选择部分大企业推行以税收风险预警为导向的纳税评估,加强纳税评估过程数据的利用和再利用,检查评估结果执行情况。开展非居民企业税收专项检查;规范税收协定待遇管理;开展情报交换工作;检查跨国公司关联申报情况;跟踪管理多贝玛亚索道有限公司税款追缴工作;实施反避税筛选、调查;加强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工作。

(十一)规范税收秩序。对房地产开发、小额担保、商务服务等行业开展专项检查。对矿山采掘行业进行专项整治。保持打击发票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高压态势,重点打击虚假发票“买方市场”。结合2014年所得税年度申报,对已结案企业稽查的涉税事项进行跟踪检查。突出大要案件查处,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三、服务经济发展

(十二)服务领导决策。密切关注国家调整的税收政策动向,积极开展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提高起征点等调整政策调查研究,测算政策调整对我市税收收入和经济的影响,为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提供决策服务。

(十三)服务重点企业。启用工作流涉税诉求模块,建立与大企业对话的直接通道;组织召开定点联系企业座谈会,优化大企业纳税服务。确立1-2个重点项目进行帮扶,落实《丰源工程二期规划》。

(十四)服务江南集中区。遵循便捷、效率原则,继续对江南产业集中区的新办企业实行直接管理,切实做好江南产业集中区企业的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

(十五)优化纳税服务。建立健全税法宣传需求分析机制、快速响应机制和分级分类培训辅导机制,规范办税服务厅咨询辅导区设置。简并涉税资料,实行“一次性”告知服务;规范纳税人常用文书填写范本,同步推出电子版本。推广短信提醒服务。开展纳税服务需求和纳税人满意度调查。在全市建立100户企业直接定点联系。加大个体工商户批量代扣力度;扩大办税一体化平台推广使用面。加强国、地税联合办税。依法公开涉税信息,及时受理、调查、处理涉税信访案件。加强对税务师事务所的监管。完成12366市级地方知识库建设。推进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开展“星级办税服务厅”和“纳税服务之星”评比。

四、推进管理创新

(十六)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借鉴兄弟市局试点经验,结合实际,制定《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探索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围绕税务机关核心业务,市、县两级成为税源管理和服务实体,市局机关业务部门参与税源管理和服务。报经省局同意后,按照大税政、大稽查、大服务、大政工、大监察的要求,整合内设机构,减少机构层级,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深化信息应用,加强系统运维,强化信息安全,提升硬件资源使用效率。根据行业特点研究分析税收风险点,推行基于风险管理的评估方式,加强税源监控。

(十七)优化集约稽查。进一步推行评估式选案、项目化检查、辩论式审理等稽查模式,完善重点税源企业分级分类稽查办法,积极探索新的稽查工作方法,优化推进集约稽查,提升稽查效率,降低稽查成本,确保查补收入入库率达到95%以上,选案准确率达到90%以上,案件结案率达到95%以上,总局督办案件协查按期回复率达到100%,协查信息完整率达到95%以上。

五、夯实管理基础

(十八)加强征管基础建设。参与全省国税系统税收征管业务规程编写,梳理传统的征管程序、操作流程,以纳税人为中心,减少不必要和无实际意义的业务流转环节和审批(核)环节。以普通发票全面换版为契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加大发票管理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加强普通发票管理;积极推广机打发票,以特殊行业为重点,强化机打发票的使用,适时推行网络发票试点;深化发票信息的分析监控应用;以外部网站为依托,完善普通发票查询系统,实现发票实时便捷查询。

(十九)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做好金税工程三期网络项目建设。加强系统网络管理,完善网络故障处理预案。认真开展安全三期建设。集成和整合已使用的监控系统,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实现数据多重备份。根据省局数据仓库等项目建设要求,做好各系统协同推行工作,深化信息应用,为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和信息管税提供技术支撑。构建市局运维体系,形成省、市两级运维模式。依托工作流系统,完善运维流程,及时纠正和防范系统应用中的问题。积极探索市局硬件设备维护新模式,开展市局机关硬件设备日常维护。搭建全市信息技术交流、互动平台。

(二十)加强财务管理。推进公务卡改革,实行预算执行按月报告分析制度,加强现金支付管理和财政预算执行监督。修订基建五年规划,强化基本建设项目过程管理。实施车辆购置预算和处置计划上报制度,落实车辆预算和编制管理规定,加强房屋建筑物处置管理。规范“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实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出租出借收入缴库制度。落实财务公开管理办法和制度。压缩“三公”经费,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支出。运行“政府采购信息统计和计划执行管理系统”,规范政府采购。严格实施协议供货的网上采购和二次竞价。

(二十一)抓好后勤保障。加大制度执行力度,进一步规范接待、会务、车辆、水电、物业等机关后勤事务管理,保障车辆出行安全、消防安全,维护机关正常运转。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努力压缩各项支出。抓好节能减排,提高资金和设备使用效率。加强横向和纵向交流,开展考察调研。加强与街道、公安、交警、消防、绿化委等单位联系,在相关评比中争先创优。

(二十二)做好政务服务。严格执行《市国家税务局工作规则》,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流程。按省局统一要求,修订公文处理办法,推行税务综合办公信息系统。加强保密、档案管理,认真落实新修订的保密法。健全工作督办机制,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完善系统目标管理考核,修订机关工作考核办法。规范工作运转,加强效能建设。

六、加强队伍建设

(二十三)加强人事管理。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需求,结合实际,稳妥做好机构调整及人力资源配置、轮岗交流等工作。积极做好对东至和石台县国税局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综合巡视检查、对贵池区国税局“回头看”等工作。适时开展科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妥善做好21名科级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满考核、公务员年度考核和新录用国家公务员的面试、政审、体检等工作。进一步做好党组的服务和中心组理论学习等工作。扎实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二十四)加强教育培训。抓好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税收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四类培训,力争年底,各类专业资格考试合格人数、税收执法资格考试通过人数、各类专业人才数、硕士以上学位人数、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在职人员比分别达到12%、100%、10%、4%、96%。编撰岗位练兵教材,丰富岗位练兵题库。选拔一批基层兼职教师。以税源专业化管理和财务会计知识为重点,抓好本级岗位练兵,争取新一轮岗位练兵有突破。迎接全国税务系统财务会计知识水平考试;选拔人员参加全省国税系统企业所得税专业人员考试。做好全市国税系统核心价值理念的推广宣传。积极参加税务文化月活动。

(二十五)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按要求开展市文明行业创建工作,确保顺利通过第五届文明行业评比检查。总结近年来评先评优工作,塑造先进典型,组织集中宣传,营造“学先进,赞先进”的浓厚氛围。

(二十六)加强机关党建。开展全市国税系统庆祝建党90周年相关活动,将庆祝活动和党员服务、党内帮扶、党内表彰等活动相结合。结合中心工作,创新活动载体,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及先进党组暨党建示范点评选表彰活动。推行各级领导干部联系点和点评制度,实行兑现公开承诺制度,落实群众评议制度。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团、妇组织作用。

(二十七)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检查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组织并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离退休干部精神文化生活。

七、推进反腐倡廉

(二十八)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惩防体系建设步伐,推进机关内控机制建设,在市、县(区)局机关全面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建立、完善、整合、健全和细化相关制度规定,建立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一岗双责”,把反腐倡廉各项工作逐项细化、量化到单位、部门和人员。强化检查考核,大力开展责任制执行情况和惩防体系各项任务落实情况的检查,严肃责任追究,加强考核结果利用。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加强理想信念和党性作风教育,坚持和完善廉政学习制度,创新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和主题教育形式。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加大廉政文化示范点创建力度,争创“无职务犯罪单位”。

(二十九)进一步强化各项监督检查。加强对依法组织收入、重大政策执行、厉行节约八项要求贯彻落实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领导干部监督管理,贯彻《廉政准则》和《税务系统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八不准”》,认真执行重大事件报告制度,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个人收入申报、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问责、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等制度。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度,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岗位、重要事项的“两权”监督,贯彻执行选人用人四项监督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督察、监察、内部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积极配合审计署南京特派办延伸审计。严查违纪违规行为,认真办理群众反映的违纪违法问题,加大市局直查和督办力度。坚持“一案双查”和“一案三报告”制度。加强与地方纪检监察机关、检察院等部门的协调。

(三十)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纳税人利益的不正之风,开展“强行指定税务、强行向纳税人推销商品或服务、强行要纳税人为亲属安排工作”专项清理活动。对严重损害纳税人利益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究责任。巩固作风纪律整顿成果,开展特邀监察员明察暗访、税收管理员述勤述廉、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活动。积极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广泛接受人大、政协及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继续做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集中整改和深化巩固阶段工作。

第五篇

一、突出收入中心,实现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确保完成收入计划。围绕省局下达2014年系统收入计划和市政府下达的市本级计划,树立“收税是国税部门第一要务、收好税是提升国税政治经济地位根本保障”的思想,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总结“百日百户”活动经验做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创新组织收入措施和办法。按月下达计划实施考核,实行重大税源增减报告、分析评估等制度。开展重点税源调查摸底,加强年入库税收100万元以上税户监控,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税源变化和资金动向,控制月预测误差率在合理区间。依托第三方信息,完善税源互动机制。巩固原有税基,依靠政策寻找税基,依靠管理扩大税基;抓存量税源,挖增量税源;抓显性税源,挖隐性税源。

二、突出信息管税,夯实征管基础

(二)加强户籍管理。利用工商、质监等部门提供的企业信息、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和国地税局交换的税务登记信息,开展管户清查,重点对街道、车站、商场租赁柜台、市场租赁业户、写字楼和住宅楼内经营业户、房屋出租等薄弱环节进行清理。对假注销、假停业、假失踪纳税人进行清查,防止漏征漏管。加强在建的“铁、公、机”工程项目清查,检查有无蚕食国税税基现象。严格执行注销、清算等制度,加强纯所得税户管理。实行服务前置,加强新设立纳税人所得税管理。对原增值税、所得税管辖不一致,改制后设立或注入外资的,及时纳入国税部门管理。

(三)完善互动机制。充分利用多方数据信息,加强行业和征管状况分析,以年度评估、行业评估为重点,实施多税种联动、征退税联动评估,重点做好房地产、建筑安装、矿山、批发零售、拍卖公司等企业评估。修订完善税源巡查项目、内容、下户频率和工作底稿等制度。清理检查小规模纳税人,比对分析发票使用情况,强化小规模纳税人认定管理。对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有偷逃骗税的,移送稽查部门立案处理。开展纳税评估稽查案例点评、优秀案例评比等活动。

(四)注重风险管理。基于内外不同风险,制定管理措施,防范风险,引导遵从。一是执法风险管理。分析税收执法管理考核子系统各项指标,尽可能发现因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不合理而导致的执法过错。继续运行自动预警、人工预警和日常预警机制,对系统执法过错进行预警监控。对政策执行情况反馈和税收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及时发现政策层面和执行环节的风险点,及时提醒国税人员防控税收执法风险。二是纳税风险管理。重点分析宏观税负、税收弹性增减变化趋势,研究全市经济税源发展及管理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行业税负,行业税负预警区间,筛选排查低税负企业,指导基层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源监管。开展税源异常点、风险点的分析,建立分析预警模型,完善行业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防止税收流失。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广泛采集企业的货物流、资金流、发票流等信息流,积极获取第三方信息,发挥数据集中的优势,加强信息共享,深化信息应用,依靠信息化资源推进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着力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依托工作流平台,维护应用系统和硬件设施;整合网络安全资源,深入挖潜技术,强化网络安全措施。三是研发发票网上查询系统,解决网上办税、税库银联网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三、突出分类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六)创新管理模式。全面总结石台县局征管模式取得的经验、成效,进一步完善石台县局“大集中”征管模式。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依据纳税人规模、行业、风险和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管理。对一般税源,对外按纳税人规模、行业,对内按重要管理项目、管理环节,实施分类管理。对重点税源,建立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专业化管理模式。试行大企业定点联系制度,完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措施。对年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纳税大户,日常征收等一般性管理事项实行属地管理;纳税评估等个性化管理事项,探索逐步由市局集中实施。对专业市场、零星分散税收,视情况依法委托。

(七)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借鉴公安部门户籍警、治安警、刑警序列划分的模式,实行按户籍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分类管理,逐步取消税收管理员固定管户模式。

(八)推行集约化稽查。整合市县两级稽查资源,实现人员统一调配、案源统一管理、检查统一实施、审理统一组织。实现业务流向市局集中、人员流上下互动、信息流有效共享;在实施环节上,做到选案权适当上收、大要案统一检查、谁检查谁审理、属地执行。按照税源层次和类别划分稽查范围,实行分级分类稽查;实行市县两级联动查办大要案;推行交叉稽查。统筹实施专项检查,重点做好药品经销、房地产、运输等行业检查。继续做好外来服装行业专项整治,巩固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成果。对税收管理薄弱区域、行业和税收违法多发领域开展专项整治,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

(九)强化执法监督。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以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手段,结合人工检查,开展税收执法检查考核,加强责任追究。组织实施税收执法检查,重点对自由裁量权比较集中的税前扣除、减免缓税、税务稽查等执法行为、程序进行监督检查。开展税务行政审批改革工作专项检查;开展税务行政审批清理,不断精简审批项目,规范审批程序;做好税务行政审批系统的试点与推行工作。落实税务行政复议规则,做好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建立健全防范执法风险机制,广泛开展税收执法风险防范教育,提高税收执法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四、突出政策落实,加强各税种管理

(十)加强货物和劳务税管理。组织实施丰源工程二期建设;加强“两税”收入分析和预测,增强组织收入主动性;认真开展增值税综合分析,对增值税税负异常、连续三个月以上零负申报、“四小票”异常等企业进行专项评估,重点是加强对商贸企业虚抵进项、虚开发票和运费抵扣异常企业的评估检查,探索交叉评估办法,加强评估后续管理;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两税”新条例、细则及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等各项税收政策,加强政策执行情况调研和跟踪问效,提高政策执行效果;加强固定资产抵扣真实性审核,建立健全分户管理台帐;认真执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管理办法》,规范一般纳税人认定管理;认真执行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即征即退管理办法,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退税管理;认真落实专用发票认证期限调整政策,规范抵扣凭证管理;积极推行网上报税试点,完善增值税纳税申报管理;积极做好2014年税收调查的交接工作。

(十一)加强车购税管理。抓好车辆购置税“一条龙”征收管理,注重税源监控和窗口审核。平稳运行车购税电子档案系统。完善服务功能,优化纳税服务,认真落实1.6升小排量车购税调整政策。

(十二)加强所得税管理。加强所得税收入目标考核,季度预缴率达70%以上。进一步夯实所得税税基,加强户籍管理和所得税计税基础管理,完善所得税台账,核实综合征管系统电子信息。完善所得税分类管理,制定房地产开发、非金属矿产品制造、采掘业以及商品流通等行业所得税管理操作指南。强化汇总纳税成员单位、总分支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特殊企业管理。推行所得税电子申报,申报面达85%以上。探索所得税评估检查新思路,力求低成本,高效率,评估面20%以上。探索房地产、供电等行业“属地+专业化”管理模式,逐步推行所得税专业化管理。探索参与企业财务监督、提高会计核算水平的方法和措施。

(十三)加强国际税收管理。开展非居民税收管理知识培训,完善非居民税收管理部门协作机制,加强非居民税收监管。开展涉外税务审计与反避税调查,深入解剖评估大型跨国企业,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税收规划等情况,建立健全大型跨国企业税收控管长效机制,实现强化监管与优化服务中提升税法遵从度。

(十四)加强出口退税管理。加强出口企业征退税衔接管理,下放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审批权限,完善出口退税操作规程。总结青阳县局试点经验,推广出口退税专业化管理模式。加强与商务、海关、外管、金库、财政等部门联系,保障退税信息畅通,加快退税进度。针对薄弱环节,定期开展出口企业评估,防范出口骗税。结合国家调整出口退税率政策,开展全市出口企业政策调研,及时掌握出口动态,准确把握“免、抵、退”税计划。

五、突出优化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十五)服务经济。以推进丰源工程建设为抓手,落实贯彻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等税收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税收政策的正面效应。研究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扶持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税收优惠政策,为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争取政策空间。继续做好GLG公司甜叶菊引种、加工招商引资工作。

(十六)服务纳税人。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服务理念,以满足纳税人合法合理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为目标,立足办税服务厅、税务网站和纳税服务热线“三大平台”,突出税法宣传、纳税咨询、办税服务、权益保护、信用管理、社会协作“六项重点”,在管理中发现、遵循纳税人的需求差异,合理配置征管资源,提供个性化、人性化、多元化的纳税服务,着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纳税服务体系,探索建立纳税服务需求的有效收集、需求的及时响应、服务的合理评价、服务的持续改进“四位一体”纳税服务互动机制,努力开创新时期纳税服务工作新局面。

(十七)服务基层。妥善安排基层经费,在人员配置上向基层倾斜,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落实“两个减负”,精减文件,压缩会议,整合报表,合理调度下基层调研时间和频率,控制视频会议培训范围,合理安排基层人员参加各类非涉税活动,让基层集中精力抓税收管理等核心业务。

六、突出增强能力、激发活力,推进干部队伍建设

(十八)增强能力和活力。一是提升人员素质,解决能力不强的问题。深化干部素质工程建设,围绕国税人员需求,开展岗位需求问卷调查,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分级分类别开展岗位练兵,建立有梯次的专业人才库,选拔并培训岗位能手及业务骨干担任兼职培训师,提高全员培训效果。开展应知应会知识技能培训,提高职工履职能力;开展科级干部更新知识培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领导艺术及管理能力;培训税收管理员、稽查人员约谈技巧,提高查案评估水平。二是优化人员配置,解决活力不够的问题。围绕班子建设工程,结合机构改革,合理调配县区局班子结构,理顺机关科室职能,发挥中层干部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加大岗位交流力度,适时安排县区局一般工作人员到市局挂职锻炼,市局科室人员到县区局挂职锻炼。实行竞争上岗等办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做到岗责明晰、组合优化,推动工作效率提升。同时,稳妥地开展对县区局巡视,积极配合省局做好对市局巡视工作。三是完善评价机制,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以省局和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工作为重点,以各类专项考核为补充,以建立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干部选拔相挂钩的工作机制为抓手,加强日常考核,防止年终评先评优与日常工作考核脱节。鼓励各单位争金夺银,争取荣誉,充分调动起基层、机关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十九)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贯彻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推进惩防体系和内控机制为重点,以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为抓手,落实“一岗双责”、“六个严禁”、“一案双查双报告”、向纳税人述勤述廉等制度。开展压缩“四项费用”执行情况检查。对建设项目和信息化建设进行专项治理。依托信息系统,深化人机结合,开展综合执法检查,发挥查案办案职能,防止为税不廉现象发生。

(二十)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建立日常沟通机制,搭建集群众座谈会、巡视检查、领导谈心、在线访谈等为一体的沟通平台,提高行政决策水平。加强机关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日常监察,增强行政管理联动,提高行政执行力。加强效能监察,对工作落实不力、多次出现重大失误的人员,严格按中央从严管理干部规定进行处理。

(二十一)加强机关党的建设。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贯彻落实党建工程规划为抓手,组织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机关党建水平。结合机构改革、人员调整,及时进行机关党委和党支部改选工作。

(二十二)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对“两个待遇”政策落实情况开展检查。引导老干部参加所在地支部、部门组织的活动,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组织参加省局钓鱼和麻将比赛等活动,组织开展赴外地参观学习和重大节日慰问工作。

七、突出规范管理,提升国税综合评价位次

(二十三)加强政务管理。修订机关工作规则和重大事项报告、外出考察等制度。完善机关责任制考核办法,以增强工作计划性为抓手,按季列表公布重点工作,按季进行考核,狠抓工作督查落实。整合调研、科研和国际税收研究会资源,挖掘信息调研深度,转化税收研究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依托内外网站,推行政务公开,积极做好“探索差异化管理”为主题的在线访谈。做好机要、保密、档案管理等工作。

(二十四)加强财务管理。理顺机关服务中心、培训中心关系,统筹抓好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固定资产管理、基本建设等工作。争取地方政府奖励,保证公用经费开支和个人收入,有计划推动资产更新换代,合理配置电子设备,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做好大病医疗补助、职工体检和住房补贴兑现工作,落实健康工程、安居工程。做好石台、东至县局财务审计、青阳、风景区局基建审计、池阳路办公楼维修、开发区局和贵池区局新建办公楼筹备等工作。

跨境税收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金融工具;混合错配;税收影响

一、混合金融工具与混合错配

税法通常将金融工具划分为“债务性”、“权益性”两种类型。若在债券、股票等基础金融工具的条款中嵌入金融衍生工具或加入不同法律形式的金融契约条款,会形成一种兼具债务与权益性质的新型金融工具,即混合金融工具①(HybridFinancialInstruments)。混合金融工具的本质仍是根据合同创设的,在规定的时间,转移规定数额的货币的权利和义务,但其经济特征通常与法律形式相偏离。常见的混合金融工具包括可转换债券、附有认股权证的债券、优先股等;广义上的混合金融工具还包括可交换组合负债等组合型证券。目前,各国税法对混合金融工具所得尚未形成一致的课税规则,不同国家可能依据“法律形式”,也可能采用“经济实质”原则征税。从而,同一笔跨国所得或同时被不同国家认定为“股息”及“利息”,适用不同的税收政策,产生“双重征税”或“双重不征税”的税收结果。如B公司利用混合金融工具向A公司借款并支付利息,此项交易在B国被界定为债权融资,利息支出允许所得税前扣除,而在A国被界定为股权融资,则A公司取得的所得可享受股息所得免税待遇。这种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对同一金融工具的属性界定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相关经济活动的税收结果与其经济实质不一致的状况,即为金融工具的“混合错配”问题。从结果上看,仅考虑单个国家(地区)时,国内税法对某一笔款项进行的利息税前扣除、股息免税等规定是合理的,但就跨国经济活动整体而言,经济主体的纳税能力与其税收负担不相匹配。在跨国交易活动中,纳税人可能会利用各国税制的差异及混合金融工具的特点进行税收套利,严重侵害了各国税收权益,引起了各国财政的关注。本文也主要针对跨国纳税人“人为”利用混合错配进行“税收筹划”,导致国家税源流失的问题展开分析,总结各国政策经验,为应对与解决金融工具的混合错配提供参考。

二、金融工具混合错配的税收结果与影响

(一)金融工具混合错配的税收结果。2010年,OECD在“混合投资报告”①中涉及了投资工具的混合错配,并在后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分析了混合错配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导致一笔所得同时在不同国家(地区)享受减免待遇,影响税法的效率、公平及透明。②MichaelPlowgian与JosephSeales认为,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开发筹划性的金融安排,利用混合工具,绕过税法规制,实现避税的目的。[1]从税收结果看,金融工具混合错配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国税前扣除,对应另一国不计收入;另一种是引入错配。[2]前者通常发生在两个国家之间,由于款项支付方所在国税法将此项支出视为利息支出进行税前扣除,接受方所在国税法将其视为股息所得予以免税,从而产生双重不征税。后者通常涉及两个以上国家,通过使用混合金融工具,在“实际债务人”与“实际债权人”之间“引入”第三方国家,以实现“混合错配”。具体来看,“一国税前扣除,对应另一国不计收入”又分为三种情况:单纯的金融工具支付、混合转让及替代支付。前两种类型是因为国家间对债权、股权、衍生工具的课税规则及转让资产受益人的确认规则存在差异而产生。“替代支付”是指在混合金融工具的转让过程中,购买方收到一笔替代转让资产的融资或股权的款项,而发行方所在国对这笔款项予以所得税前扣除,购买方所在国对此项所得予以免税。(二)金融工具混合错配的影响。1.冲击跨境活动的课税规则,侵害国家利益国内税法、税收协定及欧盟法规、指令等国际法律文件等都会对税收管辖权、融资问题等跨境活动的税务处理规则产生影响。关于税收管辖权的确定,通行的做法是将“财富的产生”原则作为课税的主要依据,即财富来源地通常优先课税。OECD报告提出,在财富实现之前的“产生”、“消费”等不同阶段,税收管辖权可由相关国家(地区)共享。[3]然而,随着混合金融工具的应用,出现了除来源国、居民国之外的第三方主体。如在引入错配情况下,因传统的借贷关系中加入了“中间融资公司”,产生了“形式上”的投资方。收入来源国、纳税人居民国等概念不适用于新兴的交易模式,原本的税收规则不断受到冲击,干扰了税收管辖权的实施结果。同其他税基侵蚀及利润转移行为一样,金融工具的混合错配会降低国内税收收入水平,增加税收征管成本。2.有损部分纳税人利益,影响竞争公平由于各国税制通常更有利于债务融资,并且国家间对债务、股权的税务处理不同,母公司可通过改变设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子公司的持股比例,降低集团公司总体税负。如集团公司的子公司所在国家(地区)税率较低,利用混合金融工具的混合性,母公司支付给子公司的“利息”可从应税利润中扣除,子公司收到的“股息”享受低税或免税待遇,集团公司整体税负下降。与国内的中小企业相比,跨国大企业更能够从此类“安排”中获利。相比之下,国内企业税收成本更高,不利于公平竞争。3.造成贸易扭曲,阻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由于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跨国跨地区流动,经济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开始超越国界,形成了全球范围的经济体。为应对混合错配,维护国家税收权益,各国调整国内税收政策又可能形成新的税收竞争关系。不适度的税收竞争会打破资源配置的均衡状态,税收环境的变化不仅会带来扭曲贸易与投资的风险,同时会影响生产要素的正常流动,或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

三、金融工具混合错配的应对

跨境税收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税务风险;“一带一路”;风险量化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国内“一带一路”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对外投资扩展业务层次,增加盈利渠道。然而,企业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对国际税收环境不熟悉的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和对国际税收制度不熟悉,面临双重征税、不当避税等国际税务风险。为此,需要预先对国际投资环境下的税务风险进行量化预警,在此基础上采取符合国际税制法律的手段进行税收管理,有效保护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收益,为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收获更好的经济效益。

1文献综述及对外投资企业概况

国外的相关文献中,针对企业对外投资的税务问题,Miller[1]将企业对外投资中存在的税务风险主要分为3类,包括宏观经济风险、中观行业风险以及微观企业风险,并强调风险会随着外部环境、内部战略变化等因素而不断改变。Cremer等[2]对企业投资国选择问题进行相关研究,指出国家税率与税收征管力度将会影响企业对外投资的选择,同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税收政策的关注点各有不同,生产制造型企业比服务型企业更关注税收优惠政策,新成立的企业比扩张型企业更关注投资国初始投资成本而非企业在该国的盈利水平。国内文献中,高玉荣[3]将国际税收风险分为两大风险,一是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财务相关风险,二是国内外税收政策变动的风险,这体现企业的国际税务筹划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和主观性,企业应对涉税过程中产生的税务风险始终保持警惕性。禹丁旸等[4]在对外投资风险中强调东道国的选择,东道国政局不稳定和政局干预可能导致企业对外投资业务失败,东道国的税收政策和民族主义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破坏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东道国的选择应做好事前尽职调查。针对“一带一路”背景,曹铃[5]认为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清楚、指导保护力度不足是导致企业在国际投资中利润不能完全收回的重要原因,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自2013年提出通过建立“一带一路”,构建多国家之间的区域协同发展以来,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2017年我国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200.8亿美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规模达到143.6亿美元。与对外投资额相比,走出去的企业在海外投资项目中的盈利效果却不理想,2017年通过海外投资盈利的企业数量不到整体的1/2,尚未包括盈亏平衡的企业。企业在“一带一路”下积极走出去,效果却不尽人意,其中税务风险是一定影响原因。

2企业对外投资中主要的税务风险

2.1国家环境差异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状况各不相同,其环境差异风险将会从不同层面影响国际项目的实施和展开,也可能因此产生税务风险。具体而言,首先是国家的税制不同。由于国情不同,所采用的税制有以增值税为主的税制体系或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体系,而不同的税制差异容易导致就一项境外投资项目征收多次税赋。其次是国家的法制状况不一。“一带一路”沿边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法制建设相对不健全,而东道国的税法制度是否完善、履行是否严格、实施是否透明,对企业的东道国投资收益能否得到保障有重要影响。最后是优惠政策,有些沿线国家不仅没有优惠税率,而且预提所得税税率要比国内高,对该国的投资将会增加企业税负压力。2.2后BEPS时期转让定价风险。跨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通常会选择通过转让定价减少税负压力。转让定价主要是依靠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税率差异进行节税操作。企业将利润转移至低税率的国家或地区的子公司,将盈利公司的利润转移至亏损公司,从而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通过转让定价,企业能够增加资金回笼速度、缓解税赋压力并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益。然而,国际交易市场上已经出现跨境企业利用转让定价躲避征税,给国家税收造成巨额流失。为此,2013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修订转让定价与税收协定的BEPS行动计划,旨在协调各国税制应对税制侵蚀问题。BEPS计划出台后,企业通过集团内部关联交易转让定价的风险增加,过程中的不合规行为将会受到国际税务机关的调查,该项反避税调查将会对企业的经营带来严重的影响。2.3双重征税风险。双重征税风险是跨境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面临的较为显著的税收风险,该风险产生于居民国与投资国采用不同的征税标准,对企业的同一笔课税对象进行重复征税,该项国际双重征税风险可能发生于多种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双重征税问题也将导致对外投资的企业承受更严重的税负压力,不利于企业海外市场竞争。为促进企业更好地对外投资,我国与诸多国家签订税收协定,企业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抵免法、税收饶让等方式避双重征税问题。然而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国际税收争议复杂多变,相关税收协定不完善,再加上企业对国际税制的相关经验不足,双重征税的风险依然存在。2.4税收优惠合规性风险。税收优惠政策是企业选择对外投资形式的重要参考,企业获取东道国的税收优惠需要执行一定的合规性程序。而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实现了解相关税收优惠,而是在合同执行期后才咨询当地机构,这导致企业在申报税收优惠时对相关的流程手续不清楚以及需要准备的材料不齐全,申请时长超出预期或因申请不规范而无法完全享受优惠政策。此外,也有企业采用间接控股方式投资,在是否享受东道国的税收优惠方面与当地税务总局产生分歧,享受不到相关的税收协定待遇。这种税收争议需要企业与当地政府进行谈判、仲裁等方式进行协商,为企业税收带来损失。

3对外投资税务风险预警

3.1风险预知。企业在选择税务筹划方式时应正确认识税务风险的存在。尤其是针对跨境投资的项目,涉及到的地理区域跨度较大、税种设置各不相同,因此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以及涉税项目的分类管理中应保持谨慎原则,采用相关项目的税收风险规避方式合理合法进行事前判断。企业做税务筹划时首先要对税务风险进行预警,而风险预知则体现企业对税务风险的把控能力。企业客观全面认识税收风险就需要收集与整理大量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税制法制,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变动,将税收政策、市场环境等变化信息与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相结合,判断税务风险性质,分析引发税务风险的关键因素。3.2风险控制。由于国际税收环境的复杂性,企业经营环境的多变性,企业对相关的税收风险进行了分析后,还需对预知的风险及时做出相应的控制准备,避免潜在的风险真实发生,是风险预警的实质步骤。当发现潜在税务风险时,企业应尽快寻找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关键性因素,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遏制风险的发生。企业可以通过设立税收风险预警系统、利用现代网络的信息整合能力,制定科学、便捷、及时的反馈系统,随时对税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监控。利用网络系统风险传达到经营者,提高风险控制的效率。

4对策和建议

4.1信息收集,尽职调查鉴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税收制度、发展状况以及政治环境的不同,企业投资的影响因素较复杂。企业在选择对外投资国进行投资时,应针对不同国家的差异选用不同方式的投资战略。这要求企业在决定投资方向前做好尽职调查工作,对投资国进行调研,通过中介服务机构或政府机关对投资国的税务进行风险评估,进一步熟悉该国的投资环境与潜在的投资风险。全面了解目标国的税收相关事项,包括相关的税收体系、优惠政策等,对该国的税收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尽量做好事前预防工作。4.2提高涉税防控能力。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可能遇到税收歧视、重复征税等问题,或接受关联交易转让定价的反避税调查。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就国际最新的税收动向进行定期培训,培养一批具备一定税收风险应对能力和税收战略思想、熟悉国际税收规则和海外交易的综合性人才,在企业对外投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能够在涉税风险进行全面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合规合法的防控措施,维护企业在外投资经营活动中的利益。4.3加强与政府税务机关的联系。“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并非我国传统上对外投资的国家,企业就沿线的国家或地区的税制情况了解有限,容易引发境外的工程项目风险、并购风险、反避税调查风险等。相关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方面信息的掌握对企业对外投资极为重要,而政府在更新、了解、收集相关信息的渠道和手段方面更丰富可靠。企业应积极从税务部门等相关部门中及时了解涉外抵免政策和税收饶让制度的更新,将已有的税收协定发挥最大的作用。4.4对海外税务风险持续性管理。由于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税收协定内容不断更新,企业对东道国的税务风险管理应持续进行和定期监督,并不断完善改进。企业除了在东道国需合法合规地进行税务筹划工作,还应密切关注东道国的税务申报流程以及合规性要求,建立信息化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利用专业化的服务网络将企业的税务、法务等部门紧密联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