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程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04-26 08:15:26

中学课程培训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基础教育;发展需求

说“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在二十一世纪面临的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动力。因此,加强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培训的研究,深入探讨教师培训相关规定和课程设置,才能更好地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帮助在职教师继续充电,使教师的成长与他们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使教师们从中得到提高,做到教学相长。

一、调研方法

为了解呼伦贝尔地区中学英语师资的现状以及师资发展的需求,找出民族地区中学英语师资在教育教学和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分析和探讨民族地区英语师资培训的途径和策略。课题组对参加呼伦贝尔地区2019年暑假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次发放调查问卷一种,即“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调查问卷”。问卷共设计了32道选择题,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教师教学情况以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情况;设计3道简答题,主要了解受访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活动的体会和建议。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42份。通过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课题组对目前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有了一定的认知。同时,课题组对部分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进一步了解它们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对继续教育培训的期望等。尽管很多中学教师都认为有参加继续教育的必要,但他们所提供的现实情况是: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有很多教学科研工作上的繁重压力和负担。如何很好地兼顾教师们的工作、生活与充电提高是继续教育培训要应对的难题。

二、调研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呼伦贝尔地区旗县一级、市一级和区一级的各所中学的英语教师。调查的内容涉及教师基本情况调查(年龄、学历、职称等)、教师教学情况(备课情况、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的情况)、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情况(参加培训的动机、学习内容和形式等情况)三方面的内容。回收调查表160份,有效调查表142份,有效率89%。(一)教师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接受本次问卷调查的144位英语教师受教育状况良好。90%左右的教师具有本科学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5.6%,呼伦贝尔地区中学英语教师学历结构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142位受访者中高级职称占28%,中级职称占52%,初级职称占17.6%。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中学教师职务是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合理的职称梯队和结构,有益于教学科研的传帮带和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另外,与职称相关的还有年龄。调查显示,受访者中年龄段在25-35岁的占29.6%,36-45岁的占43%;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比例。他们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力量,肩负着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任,也是在职生涯中接受更为系统的教育教学培训的主要对象。(二)教师教学情况。伴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进程,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首要任务。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中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参加培训等情况,课题组主要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调查分析:1.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2.当前教学中困扰教师的主要问题;3.教师改善教学效果的主要障碍。我国基础教育新英语课程在其基本教学观念中“提倡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在142位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为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教师还是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讲授和师生问答的授课模式,占到28.2%和47.2%。虽然新课标已经颁布和实施多年,但对“您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这一问题有28.2%和47.2%的受访教师选择的是采用“讲授和问答”的传统教学方式。这说明对民族地区教师新课标培训的工作需要继续加强,让新课标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能够真正融入教师们思想观念中,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受访者认为“改善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障碍”分别是:教学方法欠缺(54.9%)、教学技能欠缺(42.3%)、教育理念欠缺(40.8%)。这种排序表明,教师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演绎方法,更需要贴近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在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英语教师能明显感觉到知识的缺乏和能力的薄弱。在继续教育中,知识的更新、教学技能的提高自然成为英语教师的必然选择。(三)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情况。目前,呼伦贝尔市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主要是继续教育培训,形式主要是寒暑假短期培训。为了更好地了解基础教育阶段中学英语教师对继续教育认识的真实情况,调查问卷设计了“参加培训的动因”“希望在培训中学习的内容或课程”“目前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内容。这些问题的设计除了对了解英语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的认识状况提供判断依据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为培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相关反馈。这些问题均使用多项选择形式,调查结果采用百分比描述的方法。“希望参加的培训形式”中,受访者排在前三位的是:观看、评析名师课堂实录型(66.9%)、实地考察(60.1%)、观摩型和专家讲座、报告型(41.5%)。这些都表达了中学英语教师对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期望。本次调查在142位受访者中有56.3%的人感到了先进的教学理论的重要性,对新的教育教学感兴趣的受访者达到了70.4%,同时,希望能获得用于课堂的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能的人也占到了57%。教师的发展需要教育理论作指导,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前提之一。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都认为进修培训是必要的。对于参加培训的方式,66.2%的受访者愿意参加短期集中培训,43%的受访者愿意参加集中面授+远程培训,29%的受访者愿意参加脱产培训。而在回答“当前,您和同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的选项时,有58.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缺乏对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48.6%的受访者认为缺乏教育科研意识、途径和方法,还有27.5%的受访者认为缺乏教育学、心理学背景知识的支撑。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应该努力为教师在职培训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以达到培训的目的。

三、调研建议

问卷调查及访谈反映出了呼伦贝尔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英语教师而言,主要问题仍然是培训机会少,培训费用不够,以及培训的模式、内容和师资等与老师们的期望尚有一定距离。现将受访教师提出的建议归纳如下:(一)及时更新课程设置。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蓝图,课程设置也是关系到教师在职培训质量的一项基本工作。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因此,继续教育培训的目标和课程设置也要不断变化和更新。呼伦贝尔市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还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也未能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而且缺乏结合中学英语教师和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指导性课程设置。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师自身工作中的缺失和不足,对这些参加培训的教师来说,继续教育是他们走出去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唯一机会。因此,课程设置应适应当前中学英语教育现状与水平,满足中学英语新教材教学的实际需要,体现学科教学改革的理论、新成果、新方法和最新信息、最新趋势。各系列课程的组合要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避免整齐划一。如对毕业不久的教师,课程设置的重点应该放在应用类课程方面,而对于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优秀教师就应该以理论类课程为主。注重加强他们的学科或学科教育的科研能力,以帮助他们尽快成为学科教育的带头人,成为教育与教学实践型的专家。在部分学科课程安排上,初中、高中教师课程内容应有差别。因为,初、高中有着不同的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初、高中教师有着不同的培训需求。如果在课程设置上培训内容无差别,必然会导致培训的针对性差,而影响广大培训教师的积极性以及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呼伦贝尔市各旗县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教育基础和条件也有差别,对市区和来自农林牧区一线的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一点的教师,不要整齐划一的要求。针对不同情况,要准确定位。另外,在课程设置上还要较好地关注到中学教师的职级差别。因此,如何针对这些情况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和培训方式都很值得研究。(二)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出适合呼伦贝尔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模式,以丰富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理论。课题组结合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认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应遵循以下几点:1.针对性要强。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继续教育师资培训要面向全体参培者,依照他们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而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民族地区英语教学实践。培训中要能根据参培教师的不同需求,开发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并引导他们更有效地学习。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要体现在注意整体参培教师水平的同时,要关注个体差异。要善于引导参培教师针对自身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探讨,以帮助参培教师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从而促进他们深入理解新教学理念,总结实践经验,提高教育教学应变能力。2.理论要结合实践。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的理论研讨要与中学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相关的理论教学应尽可能地应用在具体的教学实例中进行阐释。对于中学教师而言,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从理论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培训中,专家或培训教师可以和来自一线的教师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培训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一线教学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每一专题的理论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教给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检验。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一来,一线教师通过交流、反思和合作学习,能够从专家那里得到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指导,及时了解到学术前沿新动态,学员们即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对英语教材实际教学的操作能力。3.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必须要根据成人学员在职培训的特点,要做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师生、学员间的多元信息共享交流,座谈、经验介绍、现场观摩、名师做课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都是很好的做法。学员们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进行理论探讨,而且亲身体验新课改的思想、内容和措施,从而改变自身的旧观念和旧的教学方法。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英语教师培训模式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才能收到好效果。(三)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继续教育的广泛性、开放性、社会性特点决定了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要搞好中学教师培训工作,一支优秀的培训师资队伍是关键。在呼伦贝尔学院这一培训基地最需要的师资应该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学者型教师。师资培训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及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力量进行优势互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多渠道、形成多元性、有较高素质的培训教师队伍。问卷调查显示:受访教师认为最理想的培训师资是有着丰富一线教学经验、教学水平高的中学教师,其次是有较高学术水平,能结合中学实践进行教育教学,并能给大家以很好的启发的大学教师。另外,研究表明:受访教师非常喜欢某一地区学科带头人或教研员和学员同上一课,然后进行学员对比评课这样的教学形式。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性地把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广大中学教师当成“听众”,而忽略了这些拥有一线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实践经验、带着问题和期待的资源。因此,应该通过建立教师继续教育优秀资源库等工作,建立本地区优秀一线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以及优秀教育教学管理者的档案,作为兼职教师备案,以备不时之需。

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英语师资培训和师资建设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课题组对目前呼伦贝尔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情况进行了调研,并结合相关教学、教师教育理论对如何加强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调研中发现在继续教育培训中,缺乏对蒙语授课教师的关注,没有专门针对蒙授英语教师的课程设置。这也必将影响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培训提高的效果。因此建议继续教育培训应加强和重视专业课蒙语授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并设立符合实际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有效的培训可以帮助各类在职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理论和业务水平,把培训过程作为一个探索、思考和认知过程,从而使教师们从中受益。今后,我们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为呼伦贝尔地区中学英语教师改革和师资培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菊.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的培训需求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2]梁承锋,张丹.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郝建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及教师发展研究与探索[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篇2

1培训方案制定

1.1前期调研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本期培训的培训方案及课程,专家组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全省近30个州县农村地区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师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80%以上农村中学没有设专职实验教师;50%农村中学不能按课程标准要求开出分组实验。由于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实验室管理很混乱,化学教师自己准备实验来上课,实验教学变成“良心工程”,凭良心和责任心来对待化学实验教学,因此许多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就是“说实验”和“画实验”;其次化学实验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处理不到位,许多农村中学对化学实验,尤其是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问题重视不够,新课程的理念也得不到真正的落实;而且有一部分化学实验教师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及实验改进能力较弱,对教材中许多疑难实验没有办法做出应有的实验现象和效果,但不知道问题的出处,也不知道如何改进。调研信息还显示,中学化学实验教师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问题很严重,学历水平普遍不高,教师专业素质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此外农村教师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教师职业倦怠感也很明显。根据调研信息,我们确定了本次培训的目标:通过短期集中培训(专题讲座、参与式交流和实践训练)、远程学习与跟踪指导、在岗实践研修等方式,针对性地解决基层中学化学实验教师普遍存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验教学问题;以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问题为中心、以中学教材中疑难实验为载体,培养一批具有中学化学实验室管理能力、化学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能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落实新课改教学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从而显著提高云南省农村基层化学实验教师队伍素质。

1.2课程设置

根据培训目标我们设定了以下四个模块的培训内容:模块一———教育理念与教师专业发展;模块二———初中化学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模块三———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模块四———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其中模块一,安排了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化学实验改革新视野、教师职业倦怠及自我调试等几个专题讲座,通过专家讲解与学员互动的方式,让学员真正地体会新课程理念,并学会调试自己。模块二,结合我省中学化学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介绍实验室科学管理、实验室的安全防护与环境保护,并且和学员进一步探讨如何使中学化学实验室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等相关问题,同时开设了中学化学实验中简单玻璃仪器的制作实操课。模块三,安排了一线教师为学员展示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实验设计与创新、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教学等专题,同时选择部分中学化学疑难实验、趣味实验、微型实验等让学员分组做实验,并安排学员到实验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学参观交流。模块四,安排了多媒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专题,主要从课件制作,实验视频录制、剪切,动画制作与应用等方面来提高学员多媒体操作运用能力。

2培训实施过程

本次培训共分为两个阶段:短期集中培训和返岗研修。集中培训于九月中旬开始,为期半个月,由于很多学员已经很多年没有参加过培训了,从自身来说,他们还是很希望给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素质,所以培训期间学员学习热情很高,态度认真,特别是一些实用性很强的主题讲座,学员积极和专家探讨交流,总体来说,本次培训实施的十分顺利。

2.1理论培训

主要以专题讲座形式介绍了: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实验室科学管理、实验教师职责;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实验设计与创新。并请一线教师和学员做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实验探究,结合教材实例向学员展示实验改进成果,鼓励学员在工作中要多思考,争取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这些讲座加深了学员对新课改的认识,一线教师的实例更是给学员带来了心灵的冲击。

2.2实验探究培训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初中化学疑难实验研究和趣味实验开展。疑难实验部分我们选取了碳还原氧化铜、电解水、面粉爆炸等实验让学员分组探究,共同交流,选用自己改进的方法来实验,最后进行展示,访谈中发现这种参与式、现场实践培训方式深受学员喜欢,这个过程中学员通力合作,互相讨论,集合所有组员的智慧来研究实验,效果非常好。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选取了几个和中学教材紧密联系的趣味实验跟学员分享,例如,固体酒精制作、济公扇等,实验中很多学员深受启发,反思自己教学中似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掘化学趣味性的特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实地观摩

组织学员到昆明周边实验条件相对较好,实验室配置较完善的中学进行参观,观摩分组实验教学过程,并请这些中学的实验员进行经验交流分享,这样的课程安排效果较好,有助于学员看到自己与优秀实验教师的差距,起到良好的反思效果。

2.4返岗研修

返岗研修为期五个月(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每五个学员分派一个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均为优秀一线教师或教研员,对教学一线的实际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项目组要求学员按时完成各项返岗作业,通过邮件或者信件寄给指导教师,最后由指导教师根据学员返岗实践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来综合评定学员返岗成绩。

2.5培训考核

学员成绩分为集中培训成绩和返岗成绩两部分,其中集中培训成绩主要由班主任依据学员集中学习阶段表现来评定,返岗研修阶段我们布置了以下内容,并根据学员完成情况进行考核:1.提交一份有关教育的书籍研读报告;2.对本校实验室建设(或改进)的工作报告(需加盖学校公章);3.向指导教师提交一份能体现其问题解决成果的实验教学设计案例;4.提交一篇实验教学论文。

3初中化学实验教师培训反思及建议

3.1参训学员遴选,严格把关

今年我省“国培计划”的第一个实验员培训班报道学员共37人,通过问卷调查统计知,只有13.5%为专职实验教师,8.1%为兼职理科实验教师,其他78.4%的教师均为初三化学教师,他们平均担任2-4个班的化学教学任务,并兼职化学实验教师,访谈中他们坦言根本没时间管理实验室,自己顶多算个钥匙保管员,同事都是自己准备实验,实验的开出率也很低。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他们并不是很愿意参加实验教师培训,对培训课程也不是很感兴趣,这样难免影响培训效果。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原司长管培俊曾在“国培计划”实施准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严格把关,做好参训教师的遴选,这是保证培训质量的一个因素。”[7]“国培计划”培训的应该是能起到骨干示范引领作用的教师,因此建议在今后的培训中项目办应该严格把关,基层学校也应该严格依据推荐条件,严格审批,推荐优秀的,有培养潜质的,能成为“影子”的教师参加培训,这样才能使“国培”彰显最大的意义,不浪费国家的经费,同时这也是保证“国培”有效性的根本。

3.2培训课程设置,紧贴需求

虽然是实验员培训,但考虑到培训主体的特殊情况,我们对课程进行了调整,访谈中学员反映其中基于新课程的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大家满意度较高,稍有欠缺的是关于初中化学疑难实验研究的专题没有编制培训讲义,这是在今后培训中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学员反映应该开设青少年心理研究的相关课程,以帮助他们今后教学中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此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这个问题,调查中学员反映主要是作为实验教师他们的待遇和职称得不到公平对待,鉴于此我们除了提建议之外,今后还应该增设一些教师心理自我调试课程。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篇3

关键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高辍学率,澳大利亚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普通高中实行职业教育培训,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全国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总人数的30%。本文介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的最新概况,以期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有所启示。

一、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最新概况

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为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及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自从1997年以来,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2004年全国有211885名11、12年级的高中学生参加了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培训,占所有高中学生人数的50%左右,是1996年参加此培训人数的4倍。

1.政府支持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澳大利亚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高中职业教育培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1)法律上支持除《职业教育法》和《培训保障法》之外,2003年澳大利亚政府同意修改1996年制订的《工作场所关系法》,以减少企业与高中制订职业教育培训标准时产生冲突与矛盾,《工作场所关系法》的修改也将会为更多高中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

(2)建立职业技术学院为了让更多的高中学生有机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澳大利亚政府2003年决定未来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4所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为7200名11、12年级的学生提供参加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的机会。新建立的第一所技术学院将在2006年开始招生,2008年时24所学院全部投入使用。

(3)建立国家机构2005年6月3日,澳大利亚政府咨询委员会同意建立一个国家机构,通过职业教育体系以关注高中职业教育培训,解决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时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4)实行奖学金制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澳大利亚政府2005年首次决定为450名参加高中职业教育课程及50名参加以高中为本位新学徒制的学生每人每年提供2000澳元的奖学金。

从1997年起,澳大利亚开始加大对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2005年,澳大利亚政府决定从2006年6月到2008年9月期间投资大约101亿澳元用来支持和扩大学校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另外,政府将与培训机构合作,自2005年6月起每年为7000个提供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的学校提供2590万澳元,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高中职业教育的支持。随着对教育系统以及对学校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投入的增加,澳大利亚政府对提供职业教育培训的学校以及学校的技术中心也提供了专门的经费,每年分别提供2130万澳元和400万澳元,用来改善学校职业教育培训的设备。除此之外,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每年也将提供2000万澳元用来支持和扩大高中职业教育培训,2006年时这个资金数目将会增加到4000万澳元。

2.课程设置

截至2005年,几乎所有的澳大利亚公立高中都开设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7070以上的高中学生参加了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行业、企业需要此类人才;二是此专业是学生感兴趣的。根据以上要求学校主要开设如下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商业、文秘、计算机、艺术、娱乐、体育、工程与矿业、建筑、纺织服装、制鞋、社区服务、健康教育、销售、第一产业、汽车、通讯、科学技术、制造业、设备、食物加工、金融保险等等。最受欢迎的职业领域有旅游与招待、商业与办公、计算机等,占2004年培训总人数的48%。

3.严格师资标准

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标准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师资既要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教育教师的标准(取得一定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要符合普通教育教师资格的要求。因此,各个高中在招聘职业教育教师时(包括兼职教师)都有一定的严格标准,例如:有3-5年的相关实践工作经历;至少获得4级职业资格证书;受过高等教育并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等等。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教师是从企业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者工程师,以兼职教师为主,只有少部分的专职教师。

4.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

澳大利亚2003年在《21世纪国家教育目标》中规定,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年级都要体验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后的高中阶段必须参加学校的职业教育培训,并且把学校职业教育培训作为高中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必须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课程才能获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也做出了相关规定,职业教育培训应该包括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并且作为学生获得高中普通教育证书的一个必要条件,学生通过学校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后,可以在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之内获得国家认可的VET(职业教育培训)资格证书。根据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字显示,2004年共有211885名11、12年级的学生参加了高中的职业教育课程,其中9%的学生获得了职业教育培训的三级资格证书(相当于熟练工人),65%的学生获得了二级证书(高级操作员),18%的学生获得了一级证书(半熟练工人)。

二、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的特点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澳大利亚的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取得很大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课程实用性强,内容多样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是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的。

学校所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是企业和学校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共同制定的,因此学生在高中所接受到的职业教育培训与具体的企业有关,学生从中可以获得具体企业的工作经验,所学到的技术实用性强,毕业后有优先获得工作的机会。另外,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培训门类很多,例如计算机、商业与文秘、旅游与招待、机械制造、建筑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选择。

2.学分灵活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特别灵活,学生在高中学习的职业教育课程所修的学分不仅在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继续学习时得到承认,而且在普通大学学习时也会得到认可,高中学习职业教育并不否认以后在学术性大学学习的可能性。在澳大利亚,30%左右的高中学生毕业后升入大学,70%左右的学生进入TAFE继续学习职业教育或者就业。澳大利亚培训局规定学生在高中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所修的学分到TAFE继续学习时也会得到承认,学生进入TAFE后可以按照原来的培训模块继续学习职业教育培训,一般学生进入TAFE学习职业教育培训要3-4年的时间,而在高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学生只需要2年时间就可以毕业,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学生的培训时间,为他们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是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受到越来越多学生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3.培训时间灵活

澳大利亚是联邦制国家,实行教育分权制,各州要求学生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同,塔斯马尼亚岛培训时间最长,为387个小时,澳大利亚首都地区培训时间最短,为112个小时。11、12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参加以学校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培训课程或者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参加新学徒制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企业里,每星期工作8-15个小时。假期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适当延长工作时间。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培训的启示

1.在普通高中阶段开设职业教育选修课,逐渐改变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脱节现象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具有初中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高中教育不仅要为大学输送人才,还要为社会培养具有高中学历的初、中级技术人才。而我国现在高中偏重学术教育,高中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输送人才。因此,在高中开设职业教育选修课,加强高中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联系,逐渐改变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脱节的现象,开设实用性职业课程,适合学生的需要。高中阶段教育既要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也要为一部分就业的学生提供职业教育课程。

2.实行高中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学分互换制

目前,我国相当一大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如果学生在高中听修职业教育课程的学分能够在大学或者高职院校得到认可,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职业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

3.实行全国统一资格证书

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对技能要求的各行各业必须持有职业教育培训证书才能就业,即使是研究生毕业,也要在TAFE培训半年,获得职业教育培训证书后才能就业,我国至今仍无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劳动部门,就业部门提供的证书不一样,学生参加资格证书考试时也很迷茫。因此,借鉴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提供全国统一职业教育培训资格证书,是吸引更多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一项好措施。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篇4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师院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薄弱的现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三条对策。一、强化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目标管理;二、强化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管理;三、强化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保障机制。

在师范大学生能力培养中,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对高师毕业生的大量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高师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教师职业技能,教学基本功不过关,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审视当前高师院校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师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存在偏差,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倾向较严重。这种倾向突出地反映在高师课程设置上。在高师课程体系里,学科专业课(指毕业后执教学科所需学习课程)占总课时的70,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教育专业课(指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学科教学法、教育实习等)所占比例则少得可怜,一般在10%左右。可见高师院校更为注重学术性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忽视、削弱师范性课程的状况。

2.教育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尤其缺乏中学教育实践经验及指导师范生从事技能训练的能力。长期以来,在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及理论研究上,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讲解、轻实际技能训练,重教育基本原理研究、轻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及课堂教学技巧、方法研究的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写文章、评职称上,对教学工作应付了事,不愿花费心思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至“高师教师的课堂教学已基本失去教学示范性这一意义”。

3.高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实施效果不佳。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结构单一、比例失调。与高师其他学科课程相比,教育学科课程门类少,课时少,其课时数在总课时中平均不到12%,与英国、美国、日本及前苏联、前西德等国家的平均数20~25%比,相去甚远,表现出严重的比例失调。第二,教学时间安排不当。教育专业课程一般都在三年级时开始进行,且集中在一年时间完成,除四年级的4-6周的一次性实习外,基本再无其他学习教育理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这种对教育专业开设时间既晚且短的做法,不利于师范生及时得到良好的专业思想教育,以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及早确立教师角色意识;也不利于他们及早受到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掌握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为将来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第三,教育实践环节弱,缺乏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虽然现在很多高师院校都开始注重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了一些职业技能训练课,但这些课程还未纳人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之中,使其不能从时间、师资、教材及教学设备、条件等方面得到保证,无法实现规范化、操作化、实效化。第四,目前所设的几门教育专业课程本身问题较多,诸如教学内容陈旧、空洞、乏味,教学方法单一、呆板,造成“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后果。这些都反映了高师院校教育专业课程脱离中学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它已严重影响到师范教育本身的发展。

那么,在目前情况下,如何解决高师院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不高的问题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建构一个合理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实施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对策,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粕一管理。要使高师院校毕业生的质量,符合国家教委1992年9月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首先应把它纳入学生的培养规格。鉴于现阶段学历证书侧重于体现文化程度的情况,我们建议建立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将其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准。明确规定,对凡修业期满而未取得“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的学生,视为“不合格”,不发毕业证,直到教师职业技能考核合格为止。当然,实行这种制度,必须讲求考核内容的规定性、考核标准的科学性、考核组织的严肃性和考核评价的公正性。可以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相信,只要坚持这个目标导向,并且严格把住考核发证的质量关,“基本要求”定会成为高师学生的自觉要求,“教师职业技能”也定会受到整个教师行业的应有重视。

2.强化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管理。要确保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质量,必须强化其过程管理。现阶段,关键应抓好如下一些环节。

(1)修订教学方案,把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和《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两个文件所规定的培训项目和基本要求,纳人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并摆到适当位置。当前第一步,就是设立专门的执教训练课程,如开设《课堂教学技术》、《班级管理学》、《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电化教育技术》、《中学教育管理学》等,作为学生的选修或必修课程。

(2)制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各门必修课的课程标准,使每门课程都具有系统的内容,科学的安排,有操作性强的训练规范和考核办法。同时,对教师、教材、教学设备和时间使用等也作出相应规定。

(3)修订高等师范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评聘办法,把“教师职业技能”作为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教师任职的重要条件,让教师们“率先垂范”,成为高师学生乐意效法的榜样。即可以先从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动手能力培训开始,从青年教师开始,以后逐步推开。为了鼓励师范院校从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学的教师专心工作,除了制定合理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承认其劳动价值外,还可参照农业院校评聘“技术推广教授”的作法,制定专门的技术职务评聘标准,承认其工作的特殊性,使他们的工作贡献与得到的待遇大体相等。

(4)修订高等师范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标准,把贯彻执行国家教委两个文件的情况作为必评内容,把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作为体现“师范性”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5)改进教育见习、实习办法,加强教育实践环节,锻炼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师范院校学生活用专业文化知识,锻炼教师职业技能,实现由合格学生向合格教师转化的重要途径,历来受到高师院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但是,目前“见习难、实习难”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要解决“见习难”的问题,一是要下决心建设好“附属中学”,发挥其应有的培养合格中学师资的辅助作用,以满足高师学生在校期间,配合学科教学法之类课程的学习而进行的零散的常规性的教育见习;二是应因地制宜,利用地方中学的条件,适当安排一些阶段性的分散的教育见习活动,以扩大教育.见习范围,增强见习效果。如可以利用寒暑假,采取“统一安排,自主择校,按要求活动”的方式来安排这类见习。即从学生进人高师院校学习的第二学期起,由学校根据教育见习计划,参照地方中学的放假、开学时间,一学期或一学年一次,统一安排开学后的第一周或若干天为学生到地方中学进行教育见习的时间。在假期满后,学生就按有关规定和要求直接到自己事先联系好的家庭附近的中学去进行教育见习,然后再统一返校汇报和上课。这样做,既简便又利于保证教育见习的质量。因为,每个学生,在家乡或居住地都有自己的母校,都有自己熟识、尊敬和乐意师承的老师,由他们根据教育见习计划和自身情况,自主联系选择教育见习学校和指导教师,一般都能称心如意。当然,见习学校和指导教师应相对稳定。有定点见习学校老师的传、帮、带,有家庭与亲友的照顾、督促,教育见习既有场地、机会保证,指导、管理保证,又有质量保证。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从教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巩固专业思想,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同时,通过这种经常性教育见习活动,又能密切与中学的联系,及时了解中学教育改革前沿的最新情况,有利于促进高师学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校地结合,共同育人,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解决“实习难”的问题,我们建议,最好将建立和管理“高等师范教育实习基地”的职责和权力交给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由他们统筹规划,择优布点,适当扶持,责任包干,建立起有一定质量和相应数量,能供本地区藉在校高师学生实习的“教育实习基地”。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多渠道筹集基地建设经费,产权归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这样做,既可以调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中学参与培养“自己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把办好“高等师范教育实习基地”作为自觉的需要和光荣的职责,又有利于激发高师学生练好教师职业技能的自觉性,有利于对实习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毕业后的择优录用。

3.强化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保障机制。好的制度,需要有好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作保证,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当前强化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保障机制,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拓宽信息渠道,各高师院校可考虑创办《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简报》,或在学报、校报上开辟“教师职业技能教学专栏”,作为专门的窗口和信息载体,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舆论支持,为有关部门、学校和教学人员等提供信息交流机会,使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能够持久、健康、有续地进行。

(2)“经费是教育的血液”。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程,现又处在“初级阶段”,除必要的物质条件外,从最基本的知识概念的表述,到关键环节的认识处理,都需要进行细致的探讨和妥善的解决,都需要可靠的经费保障。为此,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有关高师院校,都应在确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目标时,充分考虑其物质条件和经费间题。除了把有关设施、设备的建设、购置和常规的教学维持费与公、业务费的划拨纳人正常计划外,还宜筹划适量专款,特设“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奖励基金”,用以激励在这项工作的各个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或个人,大力支持创新性的各种科研探索,资助有实际意义的竞赛交流活动,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3)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调动有关学校师生参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举办校内的、校际的、地区的、乃至全国性的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这类活动,激励优胜,鞭策后进,促进交流,浓厚氛围,使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深人人心。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篇5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职业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优化

一、引言

我国在中学教育体系中,一直较为重视信息技术的教学。从信息技术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来看,信息技术是属于中学生素质教育及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方面,加强信息技术的教学,无论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还是对于提高知识技能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最早的信息技术教学源自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课程”,之后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修正,逐渐形成今天的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说,我国在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进入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之后,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对信息技术的教与学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比如,我们通常都说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这主要是反映在最为核心的几点特征上:一是以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表现为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应用驱动与技术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二是迎来以非结构化为主要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大数据处理和挖掘技术以及云计算等。三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互联网设备的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信息披露,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达到97.5%。

二、互联网时代对职业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也对职业中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课程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可能程度更深。这种影响可能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课程本身的影响,另一个是对于课程教学的影响。一是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在职业中学中,学生主要是以职业化发展为主要导向,素质教育的课程受到一定的影响。以本学校为例,由于是体育运动学校,因此学校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体育方面的课程上,同时体育锻炼占据了大量的学习时间。而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则容易受到忽视。但信息技术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知识和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化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学校方面进行综合衡量。其次,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大部分职业中学的学生容易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主要是由职业中学的特征决定的,而且信息技术课程可能比语数外等主要文化课程地位低。二是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影响。互联网时代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挑战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的挑战。在职业中学中,由于学生文化课程压力较小,因此学校一般不限制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从而学生有机会接触互联网,也能了解到较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信息和资讯。这对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课程教学形式的挑战。由于在职业中学中,信息技术课程不是主要文化课程,得到的教育资源也较少。因此,大部分教师沿用之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学习兴趣的挑战。由于大部分学生都能接触到互联网,因此,传统上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如何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课程应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可能对于职业中学来说,这一问题更为凸显。

三、互联网时代下优化职业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建议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的挑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应对,以不断优化职业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第一,建议职业中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是时展的核心技术之一,无论是作为基础设施之一的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还是作为数据来源的非结构性大数据或者大数据的处理和挖掘,都体现了时展的趋势。作为当代的职业中学学生,如果不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就容易被时代所淘汰。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是职业中学学生基本素养的核心课程。因此,建议职业中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的配置上适当安排更多的高素质的青年教师,在教学资源上多配置一些较为先进的计算机等。

第二,改革并创新教学模式。这是对职业中学信息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知识性教学模式中,由于职业中学并没有高考的学习压力,因此,很难通过仅仅是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去主动学习。如果要提升职业中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创新,比如采取微课、反转课堂、幕课等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手段上也应紧跟时代步伐而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三,进一步提升教师知识结构。教师知识结构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中学应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进修等工作,鼓励在职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历进修等,更新知识结构;也应提供更多的在职短训、讲座、参加研讨会等方式进行在职培训,提高对于信息技术新知识的认识和学习。

第四,鼓励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的融合。应当说,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会成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地位较为重要。职业中学学校应鼓励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进行融合,即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各门文化课程中去,比如近年来就出现了信息技术课程与职业中学的语文、数学和英语等课程的融合课程,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课程的设计方式值得在职业中学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启龙.关系转变视角下“互联网+”时代职业学校教育的系统化变革[J].职教通讯,2016(16):28-31.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篇6

按照山西省教育厅的部署,我市从20*年秋季开始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为切实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确保我市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顺利开展,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和《山西省人民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我省普通高中进行新课程实验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立足我市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逐步建立起顺应时代、充满活力、符合市情、富有实效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我市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本原则:按照省厅部署,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务实创新”的基本原则。实验工作由省整体部署、统筹规划,市、县负责本地区实验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形成“国家指导、省级统筹、市县组织、学校实施”的工作格局。各县(市、区)、各学校要积极进取,鼓励创新,探寻做好实验工作的有效方法;要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校制宜,稳步推进,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要注重研究新课程实验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努力创造具有我市特色的新课程实验经验。在全市整体推进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县区、不同学校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课程实验,争取三年达到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划目标。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

根据省教育厅部署,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是:

1、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针对我市普通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并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设置选修课程,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尤其要保证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学校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

2、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合作的教育环境,建立校内选课制度和学分管理制度,指导学生在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自主选择修习课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研究并实践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新型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形式,保持正常、规范的教学秩序,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有利于教师主动发展的教师发展机制,鼓励教师针对新课程实验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我市普通高中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5、认真规划、积极开发新课程实施所需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提高教师开发课程和课程资源的能力,促进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能力的提高,

6、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建立学生学业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方向、有利于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水平监测体系,加强对高中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测。

7、以课程实验改革为契机,加快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推动全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有个性的发展,满足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

三、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等级要求和工作重点

1、为保证高中新课程实验顺利实施,省教育厅对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的学校提出了三类不同要求,第三类为基本要求,第二类为较好要求,第一类为高水平要求(细则附后)。这三类要求是我省对普通高中开展新课程实验水平等级评估的依据。第三类要求是每一所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学校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20*年秋季获准招生的必要条件,目前还达不到第三类要求的普通高中必须在20*年秋季招生前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对达到第三类要求的市级示范高中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达到第二类(较好)要求,省级示范高中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达到第一类(高水平)要求。

各县(市、区)教育局要积极与所属区域内的高中学校共同研究,依据学校实际,对照三类要求对学校进行准确定位,做好实验规划,努力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提高学校的新课程实验等级水平。

2、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工作重点是: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各县(市、区)教育局组织要组织广大教师、教科研人员及其它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国家及省等有关新课程实验的文件,充分认识在全市普通高中进行新课程实验,是我市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延伸。进行新课程实验对于普通高中学校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改变,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发挥普通高中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和推进广大中小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改革和人才素质的各方面需要,提高全市人口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县(市、区)、各高中学校要增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目标任务、结构和内容,正确把握新课程的特点、实施程序和管理要求,保证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抓好师资培训,提高实验水平。各县(市、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组织全体高中教师、校长、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高中新课程实验培训主要由省、市两级组织安排。省级主要负责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教育学院有关教师、教研员、高中校长和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市级主要负责对所辖县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各学科任课教师的全员培训,县(市、区)负责配合省、市两级培训,加强对高中校本培训和教研的日常管理与指导;各高中学校负责组织教师参加省、市两级培训,同时整合与开发校本培训课程资源,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研究和培训。

(3)确立基地学校,提供课改示范。省教育厅已确定我市*一中、*二中和太行中学3所学校为省级新课程实验基地校,围绕新课程实验实施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学校层面推进新课程实施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市教育局也将确定5至6所市级新课程实验基地校,制定基地校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为全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高中学校实施新课程提供实践经验和典型示范。

(4)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管理。学校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各高中学校要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及省教育厅的学科指导意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在执行和落实国家课程政策计划和方案的同时,认真实施国家、地方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要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做好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和年度开设计划,逐步提高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创造并因地制宜开设好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改革教学管理,建立配套制度。新课程,新课改,新要求,在新课程实验中,从教学管理方面重点要建立四个制度:一是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校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在学生选课前学校要及时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二是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学校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分配表,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要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弄虚作假的行为。三是建立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学校要主动与教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研修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老师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个人学习研修计划,通过课题研究、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合作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四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学校要鼓励老师针对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要建立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为促进教师个人的实践与反思、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获得鑫种形式的专业支持创造条件,形成的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环境。要组织老师认真研究新增科目以及传统科目在新课程中的变化,探索基于模块的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能力和开发选修课程的水平。

(6)转变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改革。指导和鼓励高中学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教师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有选择地设计模块,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

(7)开发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各级政府要统筹协调本地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配合学校为新课程实施提供资源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主动与企业、高校、职校及其他社会组织加强联系,为顺利实施新课程,特别是为开设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服务。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提供资源保障。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鼓励校际之间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接轨。农村地区的普通高中学校可根据农村建设实际开发各种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

(8)建立评价机制,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教师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相结合、学校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建立以省级为主的教学水平监测体系,及时评估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业水平,为我省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提供有效依据,发挥高校招生考试对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顺利推进和素质教育进一步实施的正确导向作用。

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县(市、区)政府要把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市公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承担推进新课程实施的责任,精心组织,系统推进。市政府成立*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组,由市教育、财政、人事、编办、物价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统筹领导、组织协调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市教育局成立*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小组(名单附后),负责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协调配合、职能分解等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形成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合力(教育局机关处室职能分工附后)。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和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层层落实。教育行政部门重点要加强对所辖区域内的学校新课程实施的组织、指导、服务和管理。普通高中学校是新课程实验的主体,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各普通高中学校都要成立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估。对新课程实验推进过程中的重大改革问题和政策要逐级上报市、省领导组同意。

2、制定方案,保障经费。各县(市、区)和学校要依据省、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有关文件,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方案和实施意见。各级政府要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给予相应经费支持,设立实验专项经费,保障高中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课程资源配置开发、专业教室建设,实验仪器图书装备等所需经费支出。特别要关注农村高中、薄弱高中和民办高中,从政策和经费上帮助他们解决进入新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要按照学校实际班数和学生数,落实教师编制,为学校配齐配全学科教师和各类教学辅助人员。针对开设通用技术课和其它选修课的要求,有计划地从工科院校、师范院校以及职业技术学院遴选优秀毕业生,充实高中技术课教师队伍。要确保在20*年7月前,把高中学校的通用技术专业教室、选修教室、实验仪器投入到位,努力使每所普通高中都能具备实施新课程方案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保证全市新课程实验顺利实施。

3、加强专业指导,提供专业服务。为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科学研究,为行政决策、实施、监控提供咨询服务和科研支持,市教育局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负责新课程实验的专业指导、培训指导及学科学习、执行课程标准的研究指导工作。各县(市、区)都要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项目组和学科指导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新课程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形成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与学校联系的有效工作机制。各普通高中学校要主动加强与各级教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的联系,形成自己的专业咨询和专家指导队伍。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篇7

一、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程为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根据教育局《关于机关干部深入学校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工作服务的安排意见》(津丽教[]7号)要求,中教科主要负责小东庄中学和钢管公司中学两所学校。我们每周电话询问进展情况,并分别先后四次深入学校,指导学校根据实际制定整改措施,两所学校按照教育局要求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素质教育、创新学校管理等方面入手,突破关键环节,把握推进节奏,有计划地开展达标工作。

2.根据《关于教育局机关科室、直属单位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工作的意见》(津丽教[]8号)文件精神的要求,中教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课程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落实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保证活动课程的课时和质量。学期初,根据课程要求逐一核对学校上交课表,及时反馈给各学校,并指导学校在师资允许的情况下,按课程计划要求调整学校课程,开足开齐课程。

二是制定了《区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指导学校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评价体系,发挥新课程改革中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从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社会适应能力五个维度,18个要素,54个关键表现,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学生达到相互学习、相互鼓励,促进学生自我认知的目的,使评价与学业考试有机结合,与“指标到校推荐”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针对初中校巩固率提高难的问题,实行学校月报制度,学校每月12日汇报在校生情况;学校制定防辍控辍的措施,制定目标责任制;召开防辍控辍工作交流会;表彰义务教育完成率高的先进单位钢中和中学。现在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从学业考查报名情况看报考率达99.4%。

四是为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召开由十五所初中学校一把校长参加的专题研讨会,会上表彰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高中阶段入学率较高的三个先进单位,通过树立典型激发了各学校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意识。

五是落实市教委《年市初中招生指导意见》精神,正在制定我区初招具体实施意见。推进就近入学,对小学毕业学生进行全面摸底统计,规范招生行为。

二、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高初中校理科实验教学水平工程

1.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初中理科实验教学工作指导意见》,并召开初中学校教务主任会议,进行培训指导,联合教研室下校指导。

2.完善区级理化生实验考查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学校制定并上交理化生实验考核方案,完成了八年级学生生物实验考核,九年级学生物理、化学实验考核。

3.中教科制定并下发《初中学生理化生实验竞赛方案》,现各学校正在积极报名,中教科和教研室正在积极筹备5月16日的学生实验竞赛。

4.制定并下发《初中教师理化生实验技能全员培训方案》、《初中教师理化生实验技能全员考核方案》,现正在整理相关信息,暑期进行初中教师理化生实验技能全员培训和考核。

(二)加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召开高中学校通用技术教师座谈会,了解学校开设课程情况以及上课情况,并深入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2.根据考察、调研情况和现实存在问题,按照课程标准建设,为国办高中配备通用技术设施。(方案已交财务科、教学装备站)。

3.制定并下发了《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培训方案》,5月中旬进行全员培训。

三、按照市考试院中招处的工作部署,做好初中市级学业考查、学业考查准备工作

1.改革招生制度,促进初中学校的均衡发展。实行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的改革。前期经过大量的调研,制定了《区年市重点高中指标定向分配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促进高中招生向多元评价、多元录取方向发展,转变以中考成绩简单相加为高中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

2.按照市中招处的部署,先后召开教务主任会进行培训,完成艺体类招生报名、体检工作,完成并上报了区级学业考查、理化生实验考查成绩,完成了八、九年级学业考查信息采集和报名工作,完成了学业考查考点安排、考场编排上报工作,现正在进行学业考试报名、加分工作审核报送等工作。

四、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1.加强毕业班工作,努力提高升学率

坚持下校对毕业班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学校及时召开毕业班教学分析会,全面提高毕业班教育教学水平。

2.加强学生学籍管理,进一步稳定教学秩序

一是及时转发市教委《关于蓝印户口学生在我是入学就读及参加普通高考报名资格的通知》(津教委中[]6号),并及时召开高中主管教学校长会,进行解读。

二是针对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并下发《区普通高中接收转学学生实施办法(试行)》(津丽教中[]13号)今年5月1日实行。

三是针对初中学籍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召开初中教务主任会议,对有双学籍的学生逐一落实,及时清理。

3.继续做好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

加强质量分析,在进一步完善《初中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基础上,今年重点加强高中教学质量评价,制定并下发《市区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津丽教中[]2号),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科学指导,引导各校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目标,全面提高我区整体教学水平。

4.以课堂教学管理为抓手,积极开展有效教学研究

一是指导南孙庄中学、军二中、小东庄中学、民族中学成功的开展教育教学开放日,深入探讨有效教学的策略,深入课程改革。

二是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在学习中提升,在实践中磨练,制定并下发了《市区中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比武实施方案》。

三是开展高中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钢管公司中学学习课题获“市首届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活动二等奖。

四是加强校本教研,参加市教委召开的新课改总结推动会,推选鉴开中学代表我区作《创新机制提高校本教研的时效性》典型发言,受到与会领导和教师的广泛好评。

5.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规范民办校办学行为

一是全面实行民办学校风险保证金制度,建立风险保证机制。现已开户,五月份收取。

二是依法对年年检不合格的观璎戏校、年检为基本合格的水浒文武学校进行复检,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三是深入新越中学进行前期调研,解决停止招生后的学生安置管理问题。

四是深入翔东高中,解决光华学校毕业班师生的安置及稳定工作。

五是为规范民办非学历培训机构的管理工作,深入到部分非学历培训机构进行检查并对民办学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完成丽华培训中心等单位年检收尾的相关工作,拟写了合格单位的通知并予以公布。

6.加强成人教育工作,积极促进乡成校上台阶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篇8

关键词: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现状分析;开发和利用

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资源是课程直接的来源。新课程理念要求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农村中学来说,教育条件落后,同时又潜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而得不到开发和利用。因此,开发和利用农村丰富多样的化学课程资源,是当前农村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必然要求。笔者对江西省吉安市某县的农村中学(包括该县的完全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同时辅之以访谈法、现场观察等。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访谈包括对校长的访谈和学校周围农村社区居委会的访谈。

一、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分析

该县经济不发达,在同类县中有一定代表性,目前该县共有两所完全农村中学和24所农村初级中学。教师问卷共发放66份,回收60份,回收率90.9%,学生问卷选取其中一所完全农村中学的初三年级的任意两个班的学生和高二年级的两个理科班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12份,回收210份,回收率99.1%。调查如果如下。

(一)农村社区已有的化学课程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和利用

农村潜藏着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比如:农村地理、耕作技术、养殖技术、生态旅游地、矿产矿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用地膜和农用棚膜在农业中的应用等等。笔者调查的所在县的农村社区有两个造纸厂、一个水泥厂、两个塑料厂、两个食品加工厂、一个果冻生产公司、一个垃圾处理站、三个木材加工厂、一个瓷器厂、两个矿泉水生产公司和多个皮鞋厂,以及各个乡镇的鸡、鸭、猪、鱼等畜牧养殖厂和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等等,另外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都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鲜活素材。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农村化学教师只是埋头教“书”,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却忽略了学校外面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缺乏对化学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导致许多有价值的化学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化学教师眼中的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化学教师对新课程的了解情况

对新课程,大部分化学教师有印象,但了解不深。63.3%的化学教师参加过新课程的培训。对“课程资源”一词,46.6%的化学教师听说过,53.4%的化学教师没有听说过。对要实行的新课程,35%的化学教师觉得基本能适应,50%的化学教师觉得部分能适应,15%的化学教师觉得很难适应。

2.化学教师对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意义的理解

农村化学教师对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的意义的理解,首先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和学生考试升学的需要;其次是课程改革和学生兴趣的需要;最后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化学教师对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的看法跟他们的化学教育理念和教学观不无关系,在他们看来,他们进行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考试中得到更高的分数、升入高一级学校。

3.化学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

在广大的农村中学,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行课程单一体制管理的原因,长期以来,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备课的主要依据当然是能够发挥“指挥棒”作用的教材及相应的教学参考书。

(三)学生眼中的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学生喜欢的化学课堂教、学方式

大部分学生认为和教师一起讨论、探究知识和演示实验,更容易掌握化学知识,能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起来也感到轻松。但事实上,据调查,教师在课堂上还是满堂灌,部分教师把每一节课的45分钟都充分用于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看法

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70%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带他们到附近的化工厂参观调查,并学习有关化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等;64.8%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延长化学实验室的开放时间;80%的学生喜欢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实验;66.7%的学生喜欢探究性实验。而实际上,由于学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药品等有限,又由于目前实际教学中的化学实验是为应试服务的,所以,化学实验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甚至把“做”实验变成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和“背”实验。

(四)其他相关人员眼中的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据调查,大多数农村中学校长没有课程资源意识,对课程资源置若罔闻,而主要关心校园环境建设和升学率,比如,60%以上的农村中学校长认为实验条件的好坏并不影响教学质量,有一部分校长认为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由于资金有限,无法改进实验条件。大部分家长以为只要学生能考出高分,开不开发课程资源无关紧要。农村社区化工厂的人员则对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很感兴趣,希望学校能和工厂合作,这样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开发和利用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一)开发和利用农村社区资源

化学在满足人类社会对粮食、能源、新材料、环境、健康等要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化学是21世纪的中心学科。因此,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启发他们善于用化学的眼光去关注生活,关心农业生产。在有矿产开发的农村,开发有关采矿及加工矿石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有关环境保护的化学课程资源;在土壤盐碱性较强的农村,师生一起探究土壤的改良;在水果之乡,探讨水果的加工和保存;在以放牧为主的农村,开发有关皮毛加工的化学课程资源;在养殖专业户比较多的农村,探讨养殖技术等。另外,所有的农村中学都可以结合农业生产开发有关化肥和农药合理使用的课程资源。家乡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有感情的,农村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能激发农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充满化学,化学就在身边,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用化学的眼光去关心家乡的建设,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1]并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社会、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开发化学实验课程资源

1.使用低成本的实验器材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条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教师和实验员应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节约和环保的意识。比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从草木灰中提取硫酸钾、氯化钾和碳酸钾;用废铁刨花或铁屑与硫酸反应制取硫酸亚铁;用植物的花、叶等制取酸碱指示剂;将不同的输液瓶截断制得不同容积的烧杯;用废灯泡做圆底烧瓶;用铁质瓶盖制作燃烧匙;用废弃的饮料瓶和小药瓶作反应容器;利用废电池,可得到碳棒(作电极)、锌(制氢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氯化铵(制氨气)等等。农村化学教师和实验员应该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努力开发化学实验资源。

2.加强化学实验室建设

学校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药品、仪器和设备,并且要建立和健全科学、规范的化学实验室管理体制,教学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实验室建设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化学实验的顺利进行。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对实验室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不但要在时间、空间上保证完成新的教材所要求的新的教学任务,而且需要拓展实验室的功能,让实验室成为开展科学探究的场所,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他们的探究,这无疑会使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新的作用。

3.努力提高实验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目前农村不少学校配备的实验教师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甚至一些非专业人员充任化学实验员,只起着一个保管员的作用。这些都对发挥实验室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的作用非常不利。由于新课程中化学实验内容的增加,实验要求的变化,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学校应重视实验教师的培训。

(三)充分挖掘化学教材中的课程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国家审查通过的每一种新教材,无不凝结了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心血和智慧,这些新的教材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教研工作者认真研究和借鉴的。

另外,新的化学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生活、社会、科技方面的内容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增添了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其中许多相关的阅读资料和家庭小实验及选学内容,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如能积极加以利用,必能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隐性课程资源

1.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情感、个体差异、错误等都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建构主义的重要思想,也是新的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化学科学知识。比如:碘酒涂在皮肤伤口上所留下的棕黄色标记不洗也会逐步消失,学生由此会体会到碘具有升华的特性;慢吞细嚼米饭或馒头时,学生由此会体会到淀粉受唾液所含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水解生成的葡萄糖的甜味。

在化学实验中,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制作仪器,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更深刻。

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皮亚杰曾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而差异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利用好学生之间的差异,使他们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同时加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从而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从教育的角度看,学生所出现的问题、犯下的错误,对他本人而言是一种教育资源,是一种自我提高的契机。因为就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易犯错误的阶段,人之所以逐渐成熟、聪慧起来,就是因为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错误在不断地“磨砺自己”。[2]这时教师不要把目光消极地局限在解决“这件事”上,而应把目光积极地定位在学生本身的发展和进步上,并让这个“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2.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中的教师是课程资源重要的开发者,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因此,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博学、敏锐、热情、宽容,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态度、价值观,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推及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如学习的机智、生活的策略、人生的态度、合作的智慧、对自然的崇尚、对科学的探究、对真情的体悟等。师爱是实施教学最优化的先决条件。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教师应该学会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用富有感情的体态感染学生,创设热情奔放的课堂氛围熏陶学生。教师的能力提升、素质提高和潜力展现,可以使学校课程资源开发获得最直接的效益,也是所有资源中对学生来说价值最为明显的。另外,教师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对学生来说是人生的财富,教师的视野牵引着学生,教师的情感感染着学生,这一切都是潜移默化的优质课程资源。

3.开发“关系”中的课程资源

这里的“关系”包括师生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校风、学风等等。

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民主和谐。没有民主和谐,就不可能有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没有自由安全就没有探究可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敢提问、爱提问。鼓励学生提问,为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提问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表示乐意回答,这样学生会感到很愉快,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之间的关系必须和谐,彼此之间要不断交流、沟通和合作。真诚的交流所导致的思想碰撞和交锋,会使得彼此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使一些主题和思想在心中扎根。[3]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理论上深刻地揭示了交流、分享、讨论、对话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意义。比如说,一个学校的化学教师共同读一本书,每周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来交流和分享,教师们会自觉地意识到:为了在交流过程中有所贡献,就必须提高阅读的质量。通过交流和分享,可以深化认识,丰富内心世界,促进教师自我提高和发展,更有助于消除教师的倦怠。同样,同一学校的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也应该加强交流和合作,比如,化学教师和物理、生物、数学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可使教学相互促进。另外,化学教师还可以跟其他学校的化学教师加强合作与交流,可使自己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五)开发和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来自图书报刊、音像资料、广播、电视、网络等。[4]学校图书馆应增加科普读物、专业书籍、报刊的种类和数量,扩大音像资料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收藏量。大部分省市对农村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培训,开发了相应的培训教材,有条件的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应努力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课程资源为化学教学服务,考虑到农村薄弱的经济基础,尤其是我国地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载体和传递方式会有所不同。比如在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可以实现与因特网的互联。在落后地区,可能只有局域网,甚至在一些地区有电脑却难以互相联网。这种不平衡可能会阻碍农村信息教育的发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阻碍。比如通过把网络课程制成光盘来进行传播。2003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共同启动和实施了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播放项目作为第一模式被列为重要的研究、推广和应用项目。[5]教学光盘有助于教师从中直接学到新颖、科学、生动、富有趣味的适合学生的多种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一方面可以弥补许多农村学校教学设施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教师教学水平方面的欠缺。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光盘打印、分发有关材料指导学生学习等。

三、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支持策略

课程资源要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各个方面的有力支持,即人力、信息、技术、财力、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

(一)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在旧有的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框架里,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进行鼓励,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没有财力支持,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

(二)需要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支持

首先,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的角色得到转变,由课程的实施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通过培训,强化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其次,为了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有效的管理可以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和高效化。[6]由于各地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分布不平衡,课程资源的拥有者应当树立课程资源共享的意识,尤其是要加强校际课程资源开发的合作,建立一套社会广泛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运行机制。具体地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保证课程资源开发要有利于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为学校提供高效率的课程资源开发机制,加强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和领导;根据各地的社会、经济、人文和自然特点,为学校制订课程资源开发的指南,使学校在课程资源开发上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1]杜惠蓉.论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J].学科教育,2004,(9):7—9.

[2]张玉微.用“心”面对学生的错[J].天津教育,2005,(8):46—47.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14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篇9

关键词:MOOC;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继续教育

阿坝州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藏族占总人口的58.1%,阿坝藏区在藏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类模式”是指除汉语课程外,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地理、历史等课程都用藏语授课的模式,也称之为“以藏为主”类[1]。阿坝州共有双语一类模式中小学(办学点)66所,在校学生26610人,专职教师1696人。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育已经成为阿坝州最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教育,也成为符合民族教育发展实际的一种办学模式。虽然“一类模式”让更多的农牧民子女入学接受教育,有利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安定繁荣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但现实中“一类模式”的藏汉双语地理教师极度缺乏,导致学生极度欠缺地理知识,很多学生上高一时还只知道四川,其余的33个省级行政单位都不知道,高考文综成绩不到100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二是现任地理教师没有得到地理学科知识方面的培训和进修。地理任课教师唯一的优势是会藏语,地理学科知识修养水平较低。由于目前没有藏语的地理教育专业,高等院校后备藏语地理教师很少,而未来从事中学藏语地理教育的必将是今天的学生,因此形成恶性循环,必然会对阿坝州教育、科学、文化等多方面发展形成制约。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中文翻译为“慕课”,其能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依托互联网,学习者在家即可实现线上学习、测试。其重构了传统学习的整个流程,使传统面对面继续教育中的师生角色发生转换,使教学的环境更加信息化。这种新型继续教育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可以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解决地理师资的地区不平衡。

1传统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

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阿坝师范学院与水磨中学培训合作为例阿坝师范学院正在与阿坝州汶川县水磨中学开展藏汉双语地理教师学科教育指导工作,通过调查询问、实践探索,发现传统的继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1学习时间无法保障。按时间划分,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主要有3种情况:①继续教育放在平时。由于接受继续教育的地理教师都是在职教师,平时都有教学任务,外出学习时间短没效果,时间长必然会挤压教学时间,还涉及到调课等一系列问题,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学校不支持,因此采用这种方式的教师较多。②继续教育放在假期。这种方式由于占用了老师的假期,引起部分教师的反感,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③继续教育渗透于平时。这是阿坝师范学院与水磨中学合作中采用的方式,利用水磨中学临近阿坝师范学院的区位优势,把培训渗透于平时,坚持每周2次课,持续2年时间。这种方式设计的初衷是既能让双语教师接受地理教育,又不影响他们的日常工作。但经过2年的实施后发现,存在时间较难保障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培训双方临时性事务较多,预计2年的课程,可能要近4年才能完成,时间太久,效率不高,可推广性有限。1.2培训内容与工作需求的契合度不高。普通的继续教育主要是进行先进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培训,这对于“一类模式”的地理教师来说意义不大。目前“一类模式”的地理教师基本都是非专业的,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教学理论和方法,而是细致、系统的学科知识。阿坝师范学院在培训中针对这一需求进行了改革,培训内容以中学教材为主,但实践发现,尽管接受培训的藏汉双语教师对中学教材的内容熟悉度增加,但还是难以形成地理学科素养,进而导致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地理学习能力不强。这不适应我国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要求,长此以往,必将扩大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1.3评价机制欠缺。传统的继续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最后统一给学员颁发继续教育证明,而几乎没有对学员的评价,评价的质量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发挥,这也是造成传统继续教育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阿坝师范学院与水磨中学合作的经验,要想实现继续教育的价值,必须加大评价力度,采取考试、出勤率、作业等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提高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员,不予认定继续教育的课时,从而提高继续教育的效果。1.4对培训学员学情分析不足。对培训学员学情分析不足也是影响传统培训方式效果的重要原因。由于藏汉双语“一类模式”的地理教师基本上都是非专业的,地理基础较差,而培训教师都是专业老师,侧重点在教学重难点,而这恰恰造成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双语教师听不懂培训内容,另一方面培训教师认为学员没有认真学习,完不成学习计划,这种现象在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的继续教育中普遍存在。

2MOOC在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优越性分析

MOOC在时间、空间上灵活性能较好地弥补传统继续教育存在的缺陷,适应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在继续教育尤其是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继续教育中具有显著的优势。2.1顺应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新趋势,接受国内顶级的教育资源。“互联网+”冲击着整个社会,教育也不例外。国内外智慧教育越来越盛行,深刻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我国教育的区域差异显著,教育的公平性受到挑战,在2015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国家主席强调“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2]。MOOC正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是改变传统授课模式的技术支撑。在我国,沿海地区的MOOC教学已经较为流行,在普通高校也得到了大力推广。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中国在MOOC建设上起步不晚,与世界发达高等教育强国在同一起跑线上。如今中国有60余所高校建设的3200多门MOOC上线,600多万人次大学生获得MOOC学分,5500万人次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修MOOC,我国的MOOC数量现在已经稳居世界第一。这些都为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优质的培训资源[3]。2.2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保障学习时间。现代社会,人人都高度依赖互联网。MOOC作为开放式网络课程,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便捷性,可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作为一线的地理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能集中利用的时间不多,MOOC资源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实现学习的日常化,把教师平时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解决学习时间无法保障的难题。2.3可反复观看,随时调整学习进度,充分适应学员学情。如前所述,由于阿坝州“一类模式”的藏汉双语地理教师基本都是非地理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极其缺乏,而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模式由于对培训对象的知识基础、汉语水平缺乏了解,培训效果不理想。MOOC恰恰相反,由于是网络课程,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暂停或反复观看,对于不明白的内容可随时停下来查找资料、在线询问老师等,这充分适应了学员的学情,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现实中再配合其他的授课方式,能够较好地解决阿坝州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基础知识不足、培训效果差的困境。2.4讲练结合,可及时检测学习效果。目前教育部新通过的MOOC都做到了讲练结合,在每项内容下都附有相应练习,学员可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自我检测,自我调整。老师在后台可看到学员的学习情况和练习题检测情况,在课堂授课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习效果。2.5学习内容多样,潜移默化提高地理学科素养。一方面,MOOC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基本能满足中学地理教师的知识需要。另一方面,MOOC资源中还有很多不同高校的地理选修类课程,这些课程教好地阐述了地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活实用性较强。如今,基础地理教育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高中地理教育强调“地理核心素养”,这些都对教师的知识面和综合分析地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往往要求地理教师具备大地球科学类知识。传统的地理课程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而MOOC资源中的各类大地球科学类课程正好适应这种教育趋势,适应新时代对地理教师的要求,适应学习发展的需要。

3阿坝州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继续教育MOOC应用的基本构想

基于上述分析,MOOC在阿坝州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的继续教育中能发挥巨大作用,显著提高继续教育效果,实现教师、学生、地方教育的共赢。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利用好现有MOOC资源的同时,还要构建适应阿坝州双语地理教师的MOOC资源,同时结合有效的授课方式和评价机制,实现教学效果的飞跃。因此,该研究针对MOOC在阿坝州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如下设计(图1):3.1前置学习阶段。该阶段主要借助现有的学习平台,由学员自主学习完成,实施的核心即为地理MOOC资源。现有的地理类MOOC资源较为丰富,能基本满足学员提升基础地理学科素养的需求,但针对阿坝州藏汉双语教师的特殊性,还应开发有针对性的、能迅速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资源。3.1.1现有地理MOOC资源整合。现有MOOC平台主要有爱课程APP、中国大学MOOC、开课吧、网易公开课等。地理课程较多的主要是在爱课程APP、中国大学MOOC和网易公开课。其中前两者课程的专业化程度更好,直接对接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供在校大学生学习使用,更有利于学员系统学习掌握地理知识;而网易公开课中的地理课程用时较短,大多是一些综合性的地理课程,在扩大知识面上更有优势。表1为三大平台主要的地理专业MOOC。3.1.2构建基于中学地理的继续教育。地理MOOC资源现有的地理MOOC资源比较丰富,其中部分课程是以大学课程为体系构建的,如:《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人文地理》、《中国地理》、《现代自然地理》、《地质学基础》等。该类课程由于遵循了大学课程的完整学科体系,有助于构建培训学员的学科知识框架,但同时也因为其体系的完整性,有些知识在中学地理中没有体现出来,学员如果按此课程学习,会出现学习周期太长、学习针对性不够,学员感觉所学知识“没用”的现象,这在阿坝师范学院与水磨中学的合作中已经表现出来。因此,构建基于中学地理的MOOC资源就尤为重要。根据阿坝师范学院与水磨中学合作的经验,初步设想以中学地理知识为线索构建MOOC资源,内容分为4个板块,这样学习的实效性更强,能让双语教师一边学习一边在课堂中应用,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3.2检测学习效果阶段。该阶段和传统课程不一样,不再占用专门时间集中检测、讲评,而是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完成。上述MOOC资源中,每项内容学习后都附有相应的练习题和答案解析,练习题完成后能及时看到成绩,这为学习目标的达成提供了保障和较好的评价方法。另外,由于MOOC资源可重复观看,每次检测可重复进行,直至所有试题答对合格。所以,该阶段能保证前置学习的效果,照顾到学员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网络后台看到学员MOOC视频观看记录、试题完成用时、正确率,能及时掌握每位学员的学习热情、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同时,通过试题的正确率可分析学员的学习难点,这些及时有效的信息都是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不能实现的,教师利用这些信息,为下一阶段课堂的巩固提升提供参考,使得教学不再是单凭教师的经验,而是数据化、精准化,这也是大数据时代带给教育界的变革。3.3巩固提升阶段。该环节在课堂中进行,采取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方式,主要通过答疑解惑、组织研讨、引导提升完成教学,整个过程由教师主导,以学员为主体。答疑解惑主要是针对前置学习的内容和检测,由学员提问,教师分析,解决学习中一些共性问题,可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组织研讨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组员交流、小组间交流实现知识、经验的共享,在提升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实现地理分析能力的训练。引导提升由教师组织完成,可通过案例来实现对知识理解的深化,增强知识的实践性。3.4实施应用。由于藏汉双语地理教师基本都是非专业教师,专业基础知识几乎为零,因此传统的集中培训学习由于一次性学习地理知识较多,学员的消化吸收有些困难,因此,对构建的中学地理MOOC资源应采取分散培训学习的模式,边学习,边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这样既做到了学以致用,又促进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整个MOOC的应用过程模式是闭合的,做到了“学用结合,以用促学”。

4结语

MOOC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在继续教育方面具有传统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阿坝州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的师资现状,使得继续教育迫在眉睫。结合阿坝师范学院对水磨中学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的培训,设计了新的基于MOOC资源的地理培训模式。该模式能较好地弥补传统培训模式的不足,提高培训效果,服务于民族地区的教育。当然,该模式的应用需要时间、设备、尤其是评价机制的配套保障支持,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虎技能,滕星.民族类中学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队伍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以G藏族自治州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5,26(3):33-41.

[2]:通过教育信息化大力促进教育公平.[EB/OL].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实践、“三个代表”主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具体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努力推进本质教育,落实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法,促进教员专业生长,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办学程度和教育质量,坚持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区情、充溢教育生机、富有改革实效的硚口区普通高中新课程系统,为培养多量高本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基坚实基本。

二、基本准则

认真贯彻国家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省“积极推进、点上打破、统筹各方、逐渐到位”的工作方针,本着积极稳妥、因校制宜、统筹统筹、探究创新的基本准则,科学有用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

积极稳妥。充分认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性、系统性和复杂性,依照省、市相关要求,结合我区实践状况,积极营建合适课程改革的社会大情况,积极学习和考虑,调动一切有利于普通高中学校推进本质教育、提高教育教育质量、彰显学校办学特征的要素,抓住中心学科,抓好教室教育,精心经营,稳步扎实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因校制宜。充分遵照课程改革规则,结合分歧学校实践,脚踏实地地规划和施行课程改革,改革行动务必既切近国家课程要求,又切近学校、教员和学生实践,努力探究具有我区特征的课程改革途径,构成可资借鉴的经历。

统筹统筹。在上级有关部分的指导和区县政府的直接指导下,积极做好全区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的组织指导、课程规划、施行治理和资源共享工作,并统筹各条理高中学校的实践状况,稳妥推进新课程改革顺利施行。

探究创新。探究和研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改革推进方法,力图在课程开发、教育方法和治理评价上有新发展,在技能、艺术、体育健康和综合实践上有新打破,使课程改革各项工作有利于教员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本质提高和健康生长,有利于课程改革最后目的的圆满达到。

三、目的与任务

(一)坚持具有硚口特征的课程系统。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设置选修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尤其要保证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能、通用技能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有用施行。

(二)坚持顺应新课程需求的学生选课和学分担理准则。指导学生在具体发展的基本上自立选择修习课程,促进学生自动地、富有特性地学习。

(三)坚持合适我区课程改革要求的治理新机制。研讨行政班级与教育班级并存的新型教育教育组织和学生治理方式,坚持正常、规范的教育次序,初步坚持起有利于新课程施行的学校教育教育治理准则。

(四)坚持以校为本的教育研讨准则。鼓舞教员针对新课程实行中的问题开展教育研讨,注重分歧学科教员间的交流与钻研,促进教员个人的专业生长和教员队伍本质的全体提高。

(五)坚持目的多元、方法多样的学生评价机制。注重进程评价,坚持学生学业成果与生长记载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准则。

(六)坚持科学的教育教育评价系统。努力促进课程、模块与教育施行的有机统一,探究课程改革施行与高考、高中学业测验评价和学分担理相顺应的有用联接机制;制订符合本质教育方向、有利于高中新课程施行、具有硚口特征的普通高中评价系统,促进学校特征化发展。

四、课程构造、内容与学制学时

(一)课程构造。普通高中课程构造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条理。课程设置包括言语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能、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设置若干课程价值邻近的科目。科目设置包括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能、通用技能、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15个科目,每个科目标课程内容由若干模块构成。

(二)课程内容。普通高中课程内容由必修、选修两局部组成,选修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言语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4个学习领域的科目选修Ⅰ分为选修ⅠA、选修ⅠB、选修ⅠC。列当选修ⅠA的模块是全省指定的修习内容;列当选修ⅠB的模块是全省指定的选修内容,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模块修习;列当选修ⅠC的模块是学校视前提开设的选修内容,学生依据本身发展自立选修。选修Ⅱ是由学校依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明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致开设的课程。

(三)学制与学时。每学年52周,其中教育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每学年分为2个学期,每个学期分为2个学段,每学段10周,其中9周讲课,1周温习测验。必修和选修Ⅰ课程的每个模块的教育时间凡间为36学时。选修Ⅱ课程依照模块开发,每个模块的教育时间凡间为18学时。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需取得必然的学分,3年中取得116个必修学分,选修Ⅰ至少取得22个学分,选修Ⅱ至少取得6个学分,到达144个总学分方可毕业。

五、重点工作

(一)增强培训与研修,提高课程指导与施行才能

1、增强全区教育系统行政人员、校长和教科研人员的学习与培训。在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小组的指导下,增强对区教育局机关、各二级单位及高中学校行政人员的学习与培训工作。

2、增强教员培训与研修。全区各高中学校课程改革施行工作小组分期分批组织学校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及全体教员参与培训。

3、改革培训方法,注重实效。全区各高中学校认真研讨课程安排与教育施行工作,科学整合现有教员资源,在现有师资基本上增强科任教员的专业培训。应用各类教研组会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及相关专题材料,还应用收集资源及延聘专家做专题申报等方法切实搞好通识培训,使全体教职工工更新观念,深化体会新课改的本质和方向。应用备课组会对各科课程规范及相关实行教材进行系统学习研讨,使一切科任教员能具体掌握新课程规范及新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准确了解新教材的培育目的,全体掌握新教材的构建系统并初步坚持新教材的教育思想。

(二)积极钻研,精心组织,坚持顺应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各项治理准则

1、学分担理准则。依据《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施行方案(试行)》,全区各高中学校要编制出系统的科目学分表,并结合实践供应各学期学生选课可获得的最高总分及到达毕业要求所必需的最低选修学分,为学生选课供应详细参考。

2、选课准则。全区各高中学校在“课程方案构成与选课指导”方面要组织相关人员深化学习《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施行方案(试行)》,具体了解各门必修及选修课程对学生发展及培育目的的完成效果,系统把握学生可选修科目标最多和起码限制,微观掌握学生选课的科学性准则,并在此基本上制订出《学生选课指导意见》。

3、行政班与教育班治理准则。全区各高中学校提早就行政班与教育班治理中能够呈现的各类问题做充分考虑和钻研,初步订定学生行政班与教育班的治理方法,制订出符合校情的教育组织方式和治理机制,为课改教育供应保证。

4、学生综合本质评价准则和学业程度测验准则。全区各高中学校就“学生评价与教育评价”问题做相关专题钻研,并经过收集资源、参与专题培训等方法,依据目的多元、方法多样、注重进程的准则,在课程设置、课程施行、课程评价等方面分类提出评价条理品级的详细规范,构成基于学校实践的学生综合本质评价准则和学业程度测验准则。学生综合本质评价的首要根据是学生生长记载,包括学生基本性发展目的显示、综合实践活动状况、学分修习状况、学业程度测验成果和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证资料。综合本质评价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为主,教员家长参加。

5、教员专业发展评价准则。坚持以教员自评为主,学校指导、同事、家长、学生一起参加的教员专业化发展评价准则,坚持健全教员发展电子档案治理系统,进一步完善教员评价与岗位绩效审核、职务提升严密挂钩的鼓励和约束机制。

(三)坚持样本校,引领新课程施行

选定新课程实行工作样本校,围绕课程施行进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项目研讨,然后发现问题、研讨问题、处理问题,为全区高中课改工作供应样本和类型。

(四)依托收集平台,提高新课程信息化治理质量和效率

有用应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题网站及教育信息网站,实时调查课改信息,供应基于收集的学生学习课程资源和教员教育支持情况,知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和教员专业生长需求;构建基于收集的学生选课、学分担理、综合本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教员培训、学校课程评价等信息系统,完成课程改革收集化治理。

(五)大力推进教育方法革新

学校要积极探究以教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以学论教”的教育方法,指导学生自立、协作、探求学习。要促进信息技能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渐完成教育的组织治理方法、教育内容的出现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员的教育方法和师生互动方法的革新。

六、统筹与保证

(一)增强工作指导

区县政府成立由分担区长任组长的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指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全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组织协调、政策制订和指导施行工作。区教育局成立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小组,负责落实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指导小组制订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组织协调课程改革施行工作。

还,全区各普通高中学校要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新课程施行工作小组,负责贯实市、区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做勤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工作规划、施行和治理工作。按规则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安排选修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坚持符合校情、卓有成效的选课指导准则;依据课程设置方案的学分要求,构成有用反映学生课程修习情况的学分担理准则;积极探究行政班与教育班并存的教育组织方式,坚持和完善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和评价准则;调整教员专业构造,增强学科建设,改善配备前提,丰厚学校文明内在,构成办学特征和品牌。

(二)增强研讨指导

增强教研队伍建设,改良教研方法,充分发扬教研人员的营业指导效果。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合理做好教育教育设计,为新课改的教育有序、规范进行供应保证。

(三)增强督导评价

区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要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归入办学程度综合督导评价,督促高中学校增强治理,规范办学行为,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具体发展。

(四)增强资源整合

区直相关部分和全区各高中学校要一起采取办法,整合完善教育教育设备和课程资源,为新课改的顺利施行发明需要前提。在硬件建设方面,集中对全区各高中教室、艺术体育教育场合、实行室、仪器设备、图书材料、现代教育技能设备等教育设备及课程资源进行具体计算和统筹安排,并落实各项配套建设,为新课改的施行供应可行的硬件保证。

在软件建设方面,全区各高中学校要在充分研讨分析区情、校情的基本上,编写出符合全区教育理念、方针和本校实践的校本课程试用文稿,为选修课的正常开展供应科学合用的教材;积极整合、有用应用全区各高中学校藏书楼、理化生实行室、微机室等校内课程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供应扎实的实践指导和需要的硬件情况。还,区教育局要组织全区职校及高中学校的交流与协作,完成资源共享,破解通用技能等课程的师资与设备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