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调查范文10篇

时间:2023-08-04 18:01:06

中学教育调查

中学教育调查范文篇1

在142名调查对象中,主动关注电子传媒(电脑、手机、电视)消费类广告的约占30%,从消费购物渠道看,网购成为中学生消费的时尚。从调查的情况看,中学生消费带有很强的年龄心理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价值偏差。

1.1社会消费教育的责任意识淡薄

据统计,我国现行的广告类法律、法规共计300余部,但基本没有涉及未成年人的。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广告基本准则》规定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身心健康,《电视广告播放审查》规定中小学生节目应避免播出不适宜中小学生的广告,但《广告管理条例》《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中针对中小学生的均为空白[2]。笔者所调查的该市更没有针对中小学生消费的相关实施条例或细则。可见,我国广告行业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并不强[3]。

1.2学校消费教育零星存在

通过走访和调查发现,学校消费教育零星存在,但有偏差,也失之简单。通过翻阅所调查学校近3年的工作计划,特别是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和班主任的工作日志,没有发现相关专门的主题活动记录。可见,学校和班级层面没有将消费教育纳入常规教育。学校对学生消费比较重视的是对学习资料购买问题的管制,学校统一购置学习用品和学习资料。不过,与学校的要求相比,学生的认识有很大差异。如“你对学校订的学习资料和校服怎么看”,学生们认为“符合学生要求”的只占14%左右,认为“基本符合学生要求”的占46%,认为“不符合学生要求”的占19%,认为“很不符合学生要求”占20%。虽然学生的某些认识或许有其角度和立场偏差,但仍可看出,学生对学校的消费教育及措施的认同度不高。

1.3父母对子女消费行为的放任

作为中学生,主要职责是学习,一般的正常的或基本的消费,父母当然会主动满足。但是,当问及“你父母对你的额外消费需求是否满足”时,选“经常能满足的”有36人占25%,选“基本能满足”的占54%。可见,当今父母对子女比较宽容,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放任。调查显示,父母对子女的消费很少劝诫的高达63%,甚至有17%的父母“无所谓”劝诫不劝诫,只有19%的父母经常性地劝诫。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父母对子女消费行为总体满意度较高也有一定的关系。调查显示,父母对子女的消费行为很满意的占21%,满意的占58%。

1.4多数中学生能约束自己

这种自律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1)较少攀比。通过调查发现,看到同学有比自己好的消费品时选择“无所谓”的占78%,对攀比现象“很嫌恶”的占50%以上,对别人的高消费“无所谓”的占80%。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能约束自己并自律。(2)对父母或学校的劝诫或教导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调查显示,对父母劝诫反感的占4.3%,无动于衷的占8.6%,而选择“可以理解”的占86%。有些学生之所以反感,原因是多方面的,调查发现,主要是父母劝诫的方式简单粗暴且消费劝诫往往爱与子女的学习进步与否联系起来。(3)努力学习,以成绩作为获取消费需要的资本。相当一部分学生努力学习,以成绩作为获取消费需要的资本,几乎成为他们的首选。

2对策

中学教育调查范文篇2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包括13个世居民族,共有55个民族成分。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态势。①

二.和田市某中学概况

和田市某中学位于和田市区,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市属民语言重点中学。学校有167名教职工,以维吾尔族教师为主体,初、高中部共有汉族老师五名。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现有46个班级,“双语”实验班14个。②和田市某中学从总体上来看,教学设备较齐全。教学资源丰富,有固定的音乐教室,配有钢琴,音响、多媒体等设备。竖笛百支,舞蹈服装数套,民族乐器若干。

三.音乐课现状抽样调查

笔者在和田市某中学实习支教期间,担任该校七年级音乐教师,选取七年级1—10班进行音乐课现状抽样调查,作为对南疆地区中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的依据。本次共发放问卷共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98﹪。经过整理、分析、归纳,形成书面结果如下:调查结果显现,88%的学生喜欢上音乐课,且有83%的学生愿意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交流,这说明,音乐课有良好的学生基础,学生拥有求知欲。但问题依然存在,音乐课堂教学形式简单;学校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先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无法充分利用。和田市某中学七年级音乐课目前使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音乐(上、下册)》教材是全汉语,内容与汉语学校教材完全相同。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表明,由于南疆地区“双语”水平存在差异,大部分学生对汉语教材理解有困难。

四、根据调查现状对音乐课提出的建议

音乐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达到美育的目的。在教学思想上要把“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的观念放在第一位,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材料,运用合适的教材,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和田地区使用的音乐教材,与和田地区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有较大的差距。鉴于和田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笔者建议,结合当地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素材,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音乐文化元素,适当的添加到汉语音乐教材中,使音乐课更加具有民族特色,更加容易贴近学生生活,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通过视听结合,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同时,更应注意适度原则④所以,应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给予学生对于音乐的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识。就教学现状而言,提高南疆地区音乐教师素质是必须的。建议:一、在音乐专业师资的招生中注重专业人文并重;二,确立培养多能一专音乐的人才;三,革新音乐师资培养课程体系。⑤以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双语”教学是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⑥建议学校广泛开展教学交流,结对互学促进“双语”教学发展。教育部门应充分考虑对音乐教育领域的投入,合理利用调配资金,改良此地区音乐课教学现状。

五.结语

中学教育调查范文篇3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塑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及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的关键。而中学教育又是构成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作为个体,它承担着一个青少年成长期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及人生素养的培养;而作为整体,它则承担着一代代国家新生力量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公德及国民素质的塑造。

为了更全面、科学地了解中学教育的现状,外在假期间通过走访和查阅资料,对##市的中学教育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发现本市的中学教育在建国后历经不断改革,不断发展,既有显著的成就,又有存在的问题。现就中学教育现状作如下分析:

一、中学教育投资规模扩大,布局趋向合理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市的中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政府逐年加大对文教卫生广电事业的投资力度,2004年全市为发展文教卫生广电事业的财政支出为111060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3%,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用来发展中学教育的。在学校的兴建方面,建国后也有了飞跃的发展。到2004年止,全市已建成普通中学270多所,其中完全中学27所,高级中学7所,初级中学220多所,九年一贯制中学21所。基本上满足了本市人民接受中学教育的需求。

中学教育布局也日趋合理。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努力改变旧中国学校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到目前,全市12个县区出吴堡外,都有一定数量的普通中学,各个人口众多的乡镇大都建有初级中学,在交通枢纽和经济活跃的乡镇还建有完全中学,而每个县城都有完全中学1到4所。榆阳区,横山,府谷,神木还建有高级中学5所。从而使学校的布局和城乡人口分布相适应。

二、中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拉大

中学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匀,在调查中随处可见。首先从国家财政支出的分配上,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本市2005年财政收入计划增长30.7%,总支出增长36.6%,而文教卫生广电支出的增长额只有29.7%,其中用于教育经费的饮很少。其次在各部门之间,那些如政府,电力,交通等有资源支配权利的部门,在办公室和职工住房、待遇、福利等方面都远远优于学校。

中学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还表现在城乡差距上。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则非常有限。城里中学有漂亮的教学大楼,花园式的休闲校园,完善的体育设施和教学设备。富裕的学校校长出门还有高档的公车。而在农村中学,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中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片荒田,实验室的门上结满了蜘蛛网,室内的器材更是十分陈旧。如此的环境,乡村中学的学生怎能得到良好的前面教育。这种城乡差距严重阻碍了中学教育的发展。

三、中学教育收费逐年上升,家长难承重担

建国初的中国中学教育是一种国家补贴式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学教育事业逐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几乎成了一中自费教育。以本市2004年城市普通中学收费标准为例,初中学费75元/学期,借读费500/元学期,课本作业本费140元,代办费95元。高中学费350元/学期,借读费800元/学期,择校费8000元,课本作业本费150元,代办费80元。此外还有个别地方和学校收什么所谓的赞助费,建校费等。而补课费,考试费,资料费则是每一所中学必收的一笔费用。

教育收费的逐年上升,直接加重了家长的负担,特别是农民家长的负担。在中国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农民家庭普遍是收入微薄而子女又多。大笔的中学教育收费就成了农民家庭的主要消费,且力不从心。如果一个家有两个孩子上中学,就可以花去一个农民或工人家庭一年的收入。如果再多一个或几个,这个家庭就难以再承受。这直接促成了低收入家庭辍学率居高不下的状况。教育收费高的问题,不仅影响低收入家庭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他们对新知识的接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

四、中学教育师资队伍壮大,素质有待提高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本市的中学教师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数量不断提高。全市有教职工近14000人,仅榆阳区就有2203名,其中初中中专任教率达79.5%,高中达93%。这些人中涌现出大量的省市级教学能手,特级教师,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我市已形成同中学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包括培养新教师和培训在职教师两大类的师范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和壮大师资队伍。

近年来师资水平虽然有了不断的提高,但整体素质上还是有些偏低,既表现在知识的积累上,有表现在师德的修养上。本市的中学教师特别是初中教师,整体上存在和学历不高,专业技能偏低的问题。而且各县区普遍缺少美术、音乐等方面的专业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支教师对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几代人。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师资队伍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中学教育课改步伐缓慢,教学考模式化

中国中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口号叫得很响,但课程改革的步伐总是蹒跚不前。中学教育其实一直遵循一种模式,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被动性接受和强迫性记忆。典型的形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拼命地讲课本内容,学生在下面拼命地抄本书笔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现实工作中演变为一个万能公式,如果你不符合公式的要求,就必定是差生。她不要求张扬个性,更不赞成渡船过河,因为独木桥是教育公式的唯一解。所以老师用教鞭规范学生,学生用分数应付老师。这就是所谓的“传道受业解惑矣!”

随着高考试卷标准化的不断加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及考试越来越趋向标准化、模式化。高考的电脑阅卷使试卷变得机械化、呆板化、程式化。90年代初,作文阅卷也走上了标准化,评卷标准化体现在按某种模式来进行阅卷,即开头、中间部分、结尾“三段论”模式。有人戏称其为“三股文”,其惨状可想而知。高考的“标准化、统一化”,呆滞了中学教育改革的南辕北辙,形成僵化的、模式化、程式化的教育和学习,磨灭了教师和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十多天的调查研究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新能力,已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

创新教育要求把学生看作具有创新潜能的创新主体。教育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对人类已有思想文化成果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个性倾向的形成,亦即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学生消极被动地被改造,而是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亦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的能动过程。

在中学大力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1、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保守的教育观念

我们要以实施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特别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人才观,在教育思想上来一次彻底的革新,使全民族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现行的课程结构

课程改革要趋向教科书多样性,多元化,课程结构合理性。大力推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还学生一片自由创造发挥才能的天地。教师要树立较强的课程意识,改变过去那种“重教学,轻课程”的现象,从而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从整体上要真正构建“三主”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发展为主线。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风,抛弃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一贯的教育体制

改革教育体制,首先是完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和模式,使高考和招生制度朝着真正有利于选拔品学兼优,有创新才能的优秀学生的方向转变,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其次要形成以促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评价机制,以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

5、实施中学创新教育,必须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中学教育调查范文篇4

一、研究意义

(一)农村教育是重中之重,教育均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关心农村英语教育,把农村教育摆在整个教育的重要位置,使城乡学生接受公平教育,对于缩短城乡教育差距、统筹发展城乡教育、实现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英语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我省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也对我省均衡基础教育资源和创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二)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的探讨可以更好地完善我省的基础义务教育体制

基础教育主要由政府办学,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按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办学。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实行“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办学。县、乡两级政府对发展基础教育,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本研究对于当地政府发展基础教育例如人事师资管理、硬件设施投入等方面决策都有积极的意义。

(三)完善农村英语教育,切实提高农村学生自身素质

农村中学生不同于城市的中学生,在经济、文化、意识、学习动机、自信心、知识面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和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的父母接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基本上都是英盲,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家庭的文化气氛不浓,甚至大多数的家长还只会说方言,使学生的英语口语受到极大的影响。农村中学英语教育的完善和提高,可以使农村学生自身切实受益,使他们还可以一定程度地交际,达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而不仅是填鸭式的应试学习。这对于弥补和缩短农村中学生与城市中学生的差距,共享优质英语教学资源和切实提高农村学生自身素质有着积极意义。

(四)对于农村初级中学的发展有一定参考意义

初级中学的基础教育不仅教授学生知识,为高中深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和优秀品格的关键时期。作为一门语言,初中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对于高中及更高层次的学习都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的研究对于农村中学的统筹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要体现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协调,为当地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农村初级中学与城市中学相比,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本上没有外教,直接接触原声英语的机会很少,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农村的作用和重要性很难体现。英语作为一门实用性的语言,本研究对于农村初中英语教育兼顾应试性和实用性、由升学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和服务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一)师资状况与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的关系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同时,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品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推广,对教师素质和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村初级中学英语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着我省义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和素质教育工作的进程,这要求良好的师资状况。

在师资状况里,教师的能力水平、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教学理念都会一定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我省农村初中大多英语教师学历偏低,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只占很少一部分,跨专业教英语的情况十分普遍;教学理念落后,这影响了农村英语教育的效果,也制约了我省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师资状况的提高需要政府和学校共同努力,科学规划、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继续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逐步完善教师交流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和建立积极的人事制度。

(二)学生状况与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的关系

学生是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承受者。教育产业的产品是人才,是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发展。这种精神生产的过程,也就是对人的培养过程,不是简单的移植或给予的过程。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以下因素影响学生英语综合素质提高的成效:

1.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

2.英语学习基础。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难度和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英语学习策略。学生学习策略好坏直接影响学习成效;

4.英语学习条件。学习条件即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以及个人学习的物质条件。

我省农村初中大多位置偏僻、信息闭塞,英语的实用性不好体现,学生兴趣不高;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尤其是听说,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影响继续自主学习的能力;农村家长普遍缺乏英语素质;农村学生没有有效的辅助学习的物质条件。

(三)设备条件与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的关系

设备条件,作为教学手段,是在教育过程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媒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教科书、粉笔和黑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英语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从教学目标出发,英语素质教育应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像、动画文字于一体,它既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加强了学生们读写能力的训练。我省目前农村初级中学普遍教学设备简陋,英语相关图书资料很少;录音机和磁带不够普及质量不够好;电脑和投影机很少;多媒体语音实验室几乎没有,这都制约了英语教学的成效。

(四)评价体制和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的关系

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它包括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估两部分。它根据教学学科的目标及原则,对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成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进而作出价值判断,并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学的改进提供依据。它包括两个方面:

1.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评价;2.对教与学的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理念、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策略、评价主体等因素直接影响学校的评价结果,进而对教学成效产生后续影响。我省农村初级中学普遍评价理念落后,教学成绩唯一化,教学成绩定性化,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和鼓励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价值观,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拓展。

(五)管理体制和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的关系

学校管理体制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健康发展和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学管理体制的支撑和保障,才能构建学校“自主发展教育”的目标。学校成为管理体系的末梢,其自身自主性缺乏,会导致它不能积极主动了解、感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农村初级中学,农村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尤其自身特点,因此农村初级中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创新与实践,鼓励团队精神,将学校从僵化机械的行政科层体系中解放出来;并且要建立多维开放、各方需求充分自主表达的学校管理体系,充分了解农村学生尤其是对于英语这门课程的情况和需求,以便更有效的提高要学生英语素质。

(六)学科定位和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的关系

学科定位就是明确该学科的方向、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有章可循。对农村初级中学而言,英语教育仅定位在衔接小学和初中的知识学科是不够的。作为位于农村这个特殊区域的教育机构,初中英语学科建设定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确立学科方向。

二是要组建学科队伍,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和优良的团队精神。三是要建立学科平台和基地。四是要营造学科建设的环境。学校要在各项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学科文化,营造学科发展的良好氛围。目前我省农村初中英语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与使用性脱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的科学定位有助于更现实更科学确定农村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

三、调查分析

(一)我省农村初中英语教育取得的进步

1.在学习态度上,英语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得到确立,成为学校必考科目,受到重视。

2.在学习观念和方法上,不再局限于读写,而重视"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学习。

3.在教学手段上,部分农村中学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资源。

4.在教学成果上,近年来,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英语水平较之以前有一定的提高。

(二)我省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的问题和不足

在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从学生状况、师资状况、设备条件、评估体制、管理体制和学科定位等方面分析我省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调研的河南省某地市普通农村初中为例:

1.学生状况。

以七年级一个班(60人)为例:

(1)学习动机与兴趣:约2/3的学生厌学英语,兴趣低下。

(2)学习基础:1/3左右的学生基础尚可,2/3左右的学生小学英语基础较差,给初中的衔接带来困难。

(3)学习策略:偏重读写应试,听力口语很差。

(4)学习条件:父母接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基本上都是英盲;学生直接接触原声英语的机会很少;电子词典等辅助学习工具也很少。

(5)学习效果:10人优秀,19人及格,剩余不及格,成绩分化严重。

2.师资状况。

(1)学历结构:英语教师学历偏低,本科很少。

(2)年龄结构:年龄老化,由于编制问题无法引进更多年轻教师。

(3)业务水平: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只占很少一部分,跨专业教英语的情况十分普遍。

(4)教学理念:传统的应试升学理念根深蒂固,素质教育和大众教育的理念不够普及。

(5)人员配置:师生比结构不合理。

英语学科平均师生比为1:100。3.设备条件。

(1)英语相关图书资料很少。

(2)教师教学辅助设备主要是录音机。

(3)电脑和投影机很少。

(4)多媒体语音实验室短缺,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4.评价体制。

(1)教师评价体制:应试教育传统评价体制,教学成绩唯一化,教学成绩定性化,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的发挥。

(2)学生评价体制:成绩评定学生好坏易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

5.管理体制。

学校行政管理体系僵化机械,教师的自主的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

6.学科定位。

(1)农村初中英语学科方向定位不科学,只有知识性,没有实用性。

(2)农村初中英语学科建设缺乏平台与环境。

四、建议和对策

建议我省农村初级中学从现实出发,结合自身实际,科学规划,提高英语教学成效。

1.政府和学校需要共同努力,科学规划,完善教师交流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资源。

2.政府和学校要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配置。

3.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其素质。

4.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制,调动师生积极性。

中学教育调查范文篇5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基础教育;发展需求

说“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在二十一世纪面临的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动力。因此,加强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培训的研究,深入探讨教师培训相关规定和课程设置,才能更好地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帮助在职教师继续充电,使教师的成长与他们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使教师们从中得到提高,做到教学相长。

一、调研方法

为了解呼伦贝尔地区中学英语师资的现状以及师资发展的需求,找出民族地区中学英语师资在教育教学和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分析和探讨民族地区英语师资培训的途径和策略。课题组对参加呼伦贝尔地区2019年暑假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次发放调查问卷一种,即“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调查问卷”。问卷共设计了32道选择题,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教师教学情况以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情况;设计3道简答题,主要了解受访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活动的体会和建议。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42份。通过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课题组对目前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有了一定的认知。同时,课题组对部分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进一步了解它们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对继续教育培训的期望等。尽管很多中学教师都认为有参加继续教育的必要,但他们所提供的现实情况是: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有很多教学科研工作上的繁重压力和负担。如何很好地兼顾教师们的工作、生活与充电提高是继续教育培训要应对的难题。

二、调研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呼伦贝尔地区旗县一级、市一级和区一级的各所中学的英语教师。调查的内容涉及教师基本情况调查(年龄、学历、职称等)、教师教学情况(备课情况、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的情况)、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情况(参加培训的动机、学习内容和形式等情况)三方面的内容。回收调查表160份,有效调查表142份,有效率89%。(一)教师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接受本次问卷调查的144位英语教师受教育状况良好。90%左右的教师具有本科学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5.6%,呼伦贝尔地区中学英语教师学历结构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142位受访者中高级职称占28%,中级职称占52%,初级职称占17.6%。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中学教师职务是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合理的职称梯队和结构,有益于教学科研的传帮带和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另外,与职称相关的还有年龄。调查显示,受访者中年龄段在25-35岁的占29.6%,36-45岁的占43%;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比例。他们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力量,肩负着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任,也是在职生涯中接受更为系统的教育教学培训的主要对象。(二)教师教学情况。伴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进程,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首要任务。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中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参加培训等情况,课题组主要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调查分析:1.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2.当前教学中困扰教师的主要问题;3.教师改善教学效果的主要障碍。我国基础教育新英语课程在其基本教学观念中“提倡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在142位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为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教师还是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讲授和师生问答的授课模式,占到28.2%和47.2%。虽然新课标已经颁布和实施多年,但对“您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这一问题有28.2%和47.2%的受访教师选择的是采用“讲授和问答”的传统教学方式。这说明对民族地区教师新课标培训的工作需要继续加强,让新课标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能够真正融入教师们思想观念中,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受访者认为“改善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障碍”分别是:教学方法欠缺(54.9%)、教学技能欠缺(42.3%)、教育理念欠缺(40.8%)。这种排序表明,教师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演绎方法,更需要贴近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在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英语教师能明显感觉到知识的缺乏和能力的薄弱。在继续教育中,知识的更新、教学技能的提高自然成为英语教师的必然选择。(三)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情况。目前,呼伦贝尔市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主要是继续教育培训,形式主要是寒暑假短期培训。为了更好地了解基础教育阶段中学英语教师对继续教育认识的真实情况,调查问卷设计了“参加培训的动因”“希望在培训中学习的内容或课程”“目前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内容。这些问题的设计除了对了解英语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的认识状况提供判断依据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为培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相关反馈。这些问题均使用多项选择形式,调查结果采用百分比描述的方法。“希望参加的培训形式”中,受访者排在前三位的是:观看、评析名师课堂实录型(66.9%)、实地考察(60.1%)、观摩型和专家讲座、报告型(41.5%)。这些都表达了中学英语教师对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期望。本次调查在142位受访者中有56.3%的人感到了先进的教学理论的重要性,对新的教育教学感兴趣的受访者达到了70.4%,同时,希望能获得用于课堂的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能的人也占到了57%。教师的发展需要教育理论作指导,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前提之一。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都认为进修培训是必要的。对于参加培训的方式,66.2%的受访者愿意参加短期集中培训,43%的受访者愿意参加集中面授+远程培训,29%的受访者愿意参加脱产培训。而在回答“当前,您和同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的选项时,有58.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缺乏对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48.6%的受访者认为缺乏教育科研意识、途径和方法,还有27.5%的受访者认为缺乏教育学、心理学背景知识的支撑。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应该努力为教师在职培训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以达到培训的目的。

三、调研建议

问卷调查及访谈反映出了呼伦贝尔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英语教师而言,主要问题仍然是培训机会少,培训费用不够,以及培训的模式、内容和师资等与老师们的期望尚有一定距离。现将受访教师提出的建议归纳如下:(一)及时更新课程设置。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蓝图,课程设置也是关系到教师在职培训质量的一项基本工作。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因此,继续教育培训的目标和课程设置也要不断变化和更新。呼伦贝尔市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还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也未能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而且缺乏结合中学英语教师和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指导性课程设置。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师自身工作中的缺失和不足,对这些参加培训的教师来说,继续教育是他们走出去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唯一机会。因此,课程设置应适应当前中学英语教育现状与水平,满足中学英语新教材教学的实际需要,体现学科教学改革的理论、新成果、新方法和最新信息、最新趋势。各系列课程的组合要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避免整齐划一。如对毕业不久的教师,课程设置的重点应该放在应用类课程方面,而对于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优秀教师就应该以理论类课程为主。注重加强他们的学科或学科教育的科研能力,以帮助他们尽快成为学科教育的带头人,成为教育与教学实践型的专家。在部分学科课程安排上,初中、高中教师课程内容应有差别。因为,初、高中有着不同的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初、高中教师有着不同的培训需求。如果在课程设置上培训内容无差别,必然会导致培训的针对性差,而影响广大培训教师的积极性以及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呼伦贝尔市各旗县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教育基础和条件也有差别,对市区和来自农林牧区一线的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一点的教师,不要整齐划一的要求。针对不同情况,要准确定位。另外,在课程设置上还要较好地关注到中学教师的职级差别。因此,如何针对这些情况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和培训方式都很值得研究。(二)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出适合呼伦贝尔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模式,以丰富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理论。课题组结合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认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应遵循以下几点:1.针对性要强。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继续教育师资培训要面向全体参培者,依照他们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而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民族地区英语教学实践。培训中要能根据参培教师的不同需求,开发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并引导他们更有效地学习。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要体现在注意整体参培教师水平的同时,要关注个体差异。要善于引导参培教师针对自身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探讨,以帮助参培教师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从而促进他们深入理解新教学理念,总结实践经验,提高教育教学应变能力。2.理论要结合实践。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的理论研讨要与中学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相关的理论教学应尽可能地应用在具体的教学实例中进行阐释。对于中学教师而言,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从理论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培训中,专家或培训教师可以和来自一线的教师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培训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一线教学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每一专题的理论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教给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检验。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一来,一线教师通过交流、反思和合作学习,能够从专家那里得到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指导,及时了解到学术前沿新动态,学员们即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对英语教材实际教学的操作能力。3.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必须要根据成人学员在职培训的特点,要做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师生、学员间的多元信息共享交流,座谈、经验介绍、现场观摩、名师做课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都是很好的做法。学员们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进行理论探讨,而且亲身体验新课改的思想、内容和措施,从而改变自身的旧观念和旧的教学方法。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英语教师培训模式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才能收到好效果。(三)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继续教育的广泛性、开放性、社会性特点决定了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要搞好中学教师培训工作,一支优秀的培训师资队伍是关键。在呼伦贝尔学院这一培训基地最需要的师资应该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学者型教师。师资培训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及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力量进行优势互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多渠道、形成多元性、有较高素质的培训教师队伍。问卷调查显示:受访教师认为最理想的培训师资是有着丰富一线教学经验、教学水平高的中学教师,其次是有较高学术水平,能结合中学实践进行教育教学,并能给大家以很好的启发的大学教师。另外,研究表明:受访教师非常喜欢某一地区学科带头人或教研员和学员同上一课,然后进行学员对比评课这样的教学形式。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性地把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广大中学教师当成“听众”,而忽略了这些拥有一线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实践经验、带着问题和期待的资源。因此,应该通过建立教师继续教育优秀资源库等工作,建立本地区优秀一线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以及优秀教育教学管理者的档案,作为兼职教师备案,以备不时之需。

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英语师资培训和师资建设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课题组对目前呼伦贝尔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情况进行了调研,并结合相关教学、教师教育理论对如何加强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调研中发现在继续教育培训中,缺乏对蒙语授课教师的关注,没有专门针对蒙授英语教师的课程设置。这也必将影响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培训提高的效果。因此建议继续教育培训应加强和重视专业课蒙语授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并设立符合实际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有效的培训可以帮助各类在职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理论和业务水平,把培训过程作为一个探索、思考和认知过程,从而使教师们从中受益。今后,我们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为呼伦贝尔地区中学英语教师改革和师资培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菊.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的培训需求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2]梁承锋,张丹.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郝建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及教师发展研究与探索[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中学教育调查范文篇6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两个14岁的中学生因发生一点小矛盾,男孩便有预谋地在放学途中将女孩连勒带砸至死。今年二月在某校均为三好学生的刘某和杨某在家做完寒假作业后,谈到了网上色情,心里产生了躁动,将在宿舍里玩耍的七岁幼女骗至家中,将其猥亵奸污。更有甚者,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

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出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4、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为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当代德育教育犹其应强调如下几点:

1、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3、提倡个性发展教育

中学教育调查范文篇7

在开发区教育体育局和学校领导的关爱下,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外出赴大连挂职锻炼的学习活动。40天的学习,收获和感悟颇多。下面把我自5月10日至6月20日在大连西岗中学挂职锻炼的情况做一总结汇报:

一、文明勤奋的大连西岗中学

大连西岗中学是一所公办民助的学校,成立于1999年9月,现有教师83人,其中本科教师65人,研究生18人,市区教学能手54人,高级教师31人,学科带头人3人,名师2人。全国优秀班主任1人。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生1200名左右。拥有6000平米的教学楼,33个教室,(其中功能齐备的专用教室14个)。学校实现了校内联网和办公自动化,有美术和外语两个学科的教学特色。

四年来该校荣获了“辽宁省绿色学校”、“大连市校园环境艺术化学校”、“大连市大课间操示范学校”、“大连市中小学办学设施标准化学校”、“大连市文明单位”等称号,是部级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实验点校、“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实验基地、“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实验学校。

目前,该校的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水平,生源的综合素质以及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的配置和手段的运用,均居于大连市西岗区各中学之首。已成为社会仰慕、学生向往的热点学校,成为培养重点高中学子的摇篮。

这里有两组数据统计:一是该校在去年的初升高考试中,分别以重点入围率达62%及62.08%的成绩雄居全市前列。二是在今年初升高市模考试中,该校又有96人突破600分大关;575分入围率达到62.9%;在区二摸考试中,该校有100人突破600分大关。优异的学习成绩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基础。为学校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望。

走进西岗中学,我所见到的是学校环境的优美,教学楼内的安静,课堂活动的愉悦,学生谈吐的得体,大课间的有序,教师办公室的紧张和忙碌,这种感觉自始至终伴随着我,令人不得不钦佩该校校风、教风、学风的严谨。

该校成立时间虽然不长,但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究其原因;是因为她的发展倾注了师生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浓厚的文明、勤奋、求实、创新的文化氛围,正是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中求真务实,密切关注教师的发展,注重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

1、关于对求真务实的理解。西岗中学教导处主任曾宏志曾这样认为:“真”乃客观规律以及客观现实,学校的发展,必须要正视学校自身的现实和规律,不要只强调“计划”,要敢于走出有些“假”的怪圈,要“求真”;再者,学校的管理要以“德”为先,工作重心要围绕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展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生制宜。不要怕出问题,要善于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学校的领导管理问题,还是教师的引导问题,亦或是学生的问题,这就要讲“务实”,要有调查、要有研究、要有总结、要有反思。就要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群策群力,共同发展。

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琐事繁多。西岗中学的班主任在“细”字上很会下功夫:该校实行的是班主任坐班制,教室即办公室,对班级的大事小事实行全天候管理。在班主任工作制度中这样规定;每位班主任要对班级所有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爱好、学习专长、思想动态、近期表现都做到了全面了解,如数家珍。并制定了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对特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帮扶到底。班主任解决不了的,要及时的、不遮掩的、不浮夸的如实上报级部,级部召开班主任会议就某班级、某学生的某一问题展开交流研究、共同诊断、集思广益,找出解决的办法。俨然是一次小型的教研专题活动。能从教研的角度进行研究与探讨。一位班主任谈到这件事情时说:“班级就是提高教师教研意识的场所,对班级大小事务灵活处理的方式方法就是提高自己管理育人的能力。问题的解决对每位教师都是一种极大的提高。”真正体现了工作中求真务实的态度。

再举一例:5月31日,在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观摩了一堂主题为“学困生研究”的现场教研活动,出课者为八一路小学高年纪组。给我的印象很深。参加研究的人员有区小教部教研员、班主任、任课教师、高年纪教研组长等八人组成。围绕五年纪一班的一名男生展开。活动中涉及到该生的家庭情况、个人爱好、性格特点、对任课教师的态度、他目前的思想状况、帮教的具体次数、并展示了该生在学校的各种表现等等,资料具体详实。参加活动的人员人人发言,最后得出会诊结果:每位教师思想上不放弃,让该男生最喜欢的语文老师作为主要的帮扶对象,还得抓亮点,让他主持下周班级的板报宣传活动,观察期一个月,一个月后再分析和研究。在这次研讨会上还一并提出了“关于如何解决学困生问题”的具体方案。

这是一次扎实有效的现场教研活动,活动自始至终围绕主题,就事论事,真正站到了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不做秀。可以说,参加活动的人员得到是实践的锻炼与提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些空泛的理论上。

2、关于对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科研意识的培养。这几种意识在西岗中学很是浓厚。西岗中学有一块舆论阵地“金点子沙龙”定期举办,每月两次。论题确定以后,抽签决定演讲人。沙龙主题涉及到“班级德育”、“网络教育”、“家庭教育”“学科教学”、“课题研究”、“课改理念”、“学习困惑与思考”等。交流中每位教师都畅所欲言,学校领导就某一问题随时提问。以此来作为评价考评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理念。对“沙龙”有价值的新观点大力提倡,遇到的新问题会上解决不了的,会下探讨。论坛实际上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搭建了一个平台。交流中有竞争,有思辩的火花,有思想意识的转变。

竞争最为激烈的是西岗中学每学期一次的“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活动”,其评选的程序组织严密,选拔的要求很高。

(一)评选的程序

1、笔试:(新课程理论占40%、学科课标占40%、教育教学法规占20%。)

2、师德评价:学校评价、老师互评成绩、学生打分成绩。

3、公开课:抽取课题,说课、上课。

4、两年的教学成绩综合实力的情况。

5、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测试。

6、业绩综述。

(二)评分标准:

笔试35分,师德10分,授课30分,成绩10分,业绩综述10分,微机测试5分,共计100分。

从程序和评分标准我们不难看出它组织的严密、要求的高度和对参加者的难度。如果教师平日的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理论素养缺乏、业绩不突出、评价成绩不过关是很难参加的。可这项活动很受教师的欢迎。为什么?原因有二:教师的自律意识强,平日注重专业技能的锻炼,善于自我加压。对新课程理论、学科课标、教育教学法规这些理论的学习常常是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领导对理论学习情况的检查和抽查已经显得不怎么重要了,笔试成绩已说明了一切)第二是基于每一位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三尺讲台的自信,对评选过程中公开公平的信任。敢于接受挑战,面对竞争,不墨守陈规,有创新的胆量和勇气。

六项评分标准实际上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考验,是对全程参与的教师的一个锻炼。被评选上的将再接再厉,履行学科带头人的职责。(每学期承担一节教学研究课或公开课,对本学科教学起示范带头作用。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承担班主任工作或其他教育管理工作。

接受学校每学期进行的考评:学校实行多元评价(个人总结,学生评价,学校评价)评出胜任、基本胜任和“不胜任”3个等级,评为不胜任的人淘汰。两次被评为“基本胜任”也将被淘汰。

在交流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求创新,在创新中图发展,是西岗中学每一位教师达成的共识。走进课堂,聆听教师们的讲课,感受到的是集体智慧的闪现:数学开讲前的“问题式”、语文开讲前的“演讲式”、英语开课前的“作文式”。都是学科组和教研组在集体备课中、在课题的研究中,对教学的总结反思中尝试成功的好方法。“问题式”导入应于理科课堂,向课外拓展延伸,对教师留的题目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共同研讨;“演讲式”导入应于语文课堂,学生背诵自荐美文一篇,推荐好句,解释自荐的原因,并要求写出自己对所选篇目的内心感悟,然后摘抄在笔记本上。目的是为作文服务。“作文式”导入应于英语课堂,教师事先留下题目,比如:“谈谈大连的环境”,学生抄在黑板上,师生评改。后誊写在一日一练作文本上。这三种课前导入式发言的学生都是课前进行抽签决定的,与“金点子沙龙”中确定演讲教师是一致的。目的就是人人参与,人人都有提高,公平竞争。

该校的滕佩君校长在一次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讲过这样的话: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树立一种“桥牌”的思想,就是团队合作的思想,要屏弃“麻将”的思想,就是要丢弃个人单干的思想。要事事讲合作,事事做扎实,事事讲科研。要求真务实。

三、人性化的德育管理,唤起学生自主意识的回归

关于西岗中学“学生自主会”的具体做法。该校在学生德育管理方面倡导人性、民主、体现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在此背景下成立“学生自主会”。“学生自主会”下设体育部、学习部、科技部、文艺部、组织部、宣传部、校报编辑部共七个部门。隶属于学校团委。

“学生自主会”成员的选拔是全员发动,层层遴选。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择优录用。其选拔录用程序非常严格。程序分为:笔试题(试题内容为综合百科50分)、辩论赛(由参赛选手抽签组成20分)、竞选演讲(30分)。由学生和学校领导、教师组成评委,三轮成绩叠加作为选手的总成绩。

下面是该校“学生自主会”主席的提交的一份工作分配细则。(现摘录一部分。)

1、主席、副主席:负责日常以及学校大型活动的组织、策划、督促,对事事要跟紧,时时要抓紧。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2、组织部:主要负责升旗仪式以及训练升旗手,检查讲话稿,填写记录,检查班会和德育月计划。还主要承担辅助主席和副主席的工作。

在工作的开展中各部门协调的很好。除了自己本部门的工作外,还一起帮助其他部门出谋划策。活动的计划,过程,体会,都要求留有文字、影象资料的汇总保存。

本学期“学生自主会”自主参与策划大型的学校活动有:校园文化艺术节日、排球比赛、“金点子”、“飞扬的青春”综合类打比武,“校园集体舞蹈”、“快乐英语角”、“英语故事演讲”、“肯谈会”“趣味运动会”、“科技艺术节”等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

该校的“学生自主会”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锻炼了一大批学生干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叫学生们一句“部长”那真是名副其实。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意识的回归。目的是就是为了实现“培养领导型”的人才做准备,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特长、表彰优秀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四、立足学校实际,注重专业的引领,走科研一体化的道路

关于对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的具体做法。(“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研究,其引入的原则是立足本校实际,搞好调研,全程关注研究过程,大力推广研究成果。杜绝盲目性。

“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的研究工作结题以近。现以英语学科为例子简要介绍其研究成果。

1、英语教学是该校的特色。该校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新概念英语、牛津英语教学,开展了各项英语活动,例如英语课程表,每日一句、每周一格言、每周一歌、举办外语角活动、报刊选读等。在今年的枫叶杯大奖赛中,英语剧在大连市课本剧比赛中获一等奖。

2、初步较为全面的形成了多元评价体系的建构:评价的内容与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时段的多元化。

形成了评价的内容与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决定了评价内容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1)教师为主体的评价

与学生课堂内部的学习相关的学习行为,如上课发言情况,课堂笔记记录情况,课堂反馈情况,学生试卷的得分情况等内容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评价。

(2)学生为主体的评价

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相关的学习行为,如课外阅读,听力练习,朗读练习,写英文日记等情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评。

(3)学生互为主体的评价

课内外的一些英语实践,如值日生报告,英语角活动,以学生互评为主。

(4)师生双主体评价

在一些以竞赛为性质的课内外英语实践活动中,如课内故事接龙,模仿秀,英语演讲,英语小品表演等活动,师生共同参与评价。

(5)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评价

在涉及一些材料的搜集,如档案袋的整理,问卷调查,学生校外学习的情况,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观感,英语课内外活动展示,对学生的阶段测试成绩等,采取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评价的方法。

归纳出时段评价:(1)、课前评价

教师对预习笔记进行评价,使课堂师生互动,课堂效率的提高有了物质准备,知识储备。

(2)、课堂评价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学习效率好的学生,表现优异的小组的激励

(3)、阶段性评价

在期中、期末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口头、笔头与听力,学生试卷,填写成绩报告等,建立了档案袋,收录学习过程的材料。如:学生学习态度自我评价表,我最满意的一份书法(英文),我的模仿秀录音带,单词词组竞赛卷,我设计的英语试卷,我的阶段性成绩报告等。

(4)、延时评价

对那些在不同时段的评价中未取得令人满意成绩的学生,采取了延时评价。

一位实验教师在去年的初升高考试中,所带的初三•一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A卷平均95.04(满分100分),AB卷平均126.5分(满分150分),52%的学生取得AB卷优秀成绩,获得家长与学校的一致好评。

关于课改、校本研究的具体做法

1、采用了自上而下的民主方式,由教师提出学校目前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汇总、研究、确定论题,然后在“金点子沙龙”中组织全校教师大讨论。本学期,该校已经成功举办了三期,出版了“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赏识教育”、“作业布置”为专题的论文集。

2、形成了校本培训的四种方式:

学:指理论学习,集中与自学相结合,每月编辑并下发《西岗中学理论学习月刊》,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参与。

讲:举办课改、校本讲座。

研:在教研组活动中,加强课改、校本的研讨。

实:在实践中抓落实。不泛泛空谈,把学习、听讲座,举行研讨的收获体会落实到教育,落实到备好课、上好课,即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上。

3、在进行课程管理中,创新了组织系统。

从两个层面来构建的:一是以组织管理为目的的领导机构,即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委副组长,教导处及教研组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二是建立网络型课改学习小组(1)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课改学习小组(教研组长负责)(2)以历史学科为龙头,带动初改学科并向其他未改年级辐射(年级教学主任负责)。三是成立研究小组,例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小组,双语教学研究小组..并通过月例会以及每月组内的研究课来督促运行。这一交叉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确保了每一位教师都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从而各负其职,各司其责,极大的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课改研究及实践的积极性。

五、几点认识和思考:

1、一所学校社会声誉的高低,源于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的高低,而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要有一批懂教学管理的领导干部,要有一批敬业能群的教师队伍,要有一种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西岗中学恰恰是把这三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逐渐凝聚成自己的学校文化。

2、在教育科研方面,事无巨细,过程扎实,不做秀,实实在在。上课与研讨、理论与实践、尝试与改进;实践与理论、反思与总结、经验与推广。他们都用心去探讨。

3、学生能力的发展。注重多元发展,多元评价。注重发展的方方面面。除学习成绩外,他们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展示自我的舞台:校园尾花艺术节、学生自主会、科技文化艺术节、网络信息技术大比武等等。

4、对教师的考核,采用的是多元评价的方式(末位淘汰制),在期末由学校、教师、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评价。评为不胜任的教师将自己提出申请。另选择学校,择校不成,下岗,自谋出路。严格不留情面。

中学教育调查范文篇8

我于2005年4月份,对我居住地周围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澄西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6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97%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3%的学生选择就业,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四、对调查结果的体会

(一)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中学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农村中学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中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且大多数侧重于学业成绩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多,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户外、学校紧张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中学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不断提高,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学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不透彻,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986年,原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应该从办学为了升学转到以为本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主,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上来”。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中学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的是:传统的也是落后的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当前步入了关、停、并、转的恶劣境况。那么,在农村中学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4、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主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

为了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在普教中渗透职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相对均衡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的比重,淡化各学科考核的学术标准,以使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各学科的均衡学习和最感兴趣的学科的强化学习。

5、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中学教育调查范文篇9

关键词:中学骨干教师;培养;动因;作用

当前,要造就一名中学骨干教师,尽快形成一支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素质一流的中学骨干教师队伍,已是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更是摆在我们师训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当前的中学骨干教师培养,是在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骨干教师断层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事物,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要解决当前师训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就必须靠我们去积极探索,认真研究。而要研究中学骨干教师培养问题,当然首先就应该从研究整个中学师资队伍状况入手,以寻求解决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对策。本课题就是在此背景下,对上海市中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中各个层面(年长的,年轻的;知名的,在培的;当领导的,任一般教师的)骨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500名中学教师,有效问卷449份,约占全市中学教师数1.25%)和实践总结(对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上诲市首届中学语文、数学、英语……教育管理等16个学科的市级骨干教师[校长]培养工程的办班经验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研究,得出初步的研究结果。

一、当前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与发展机遇

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关键就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而创新能力和适应性的基础在于劳动者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要靠教育也就是归根到底要靠教师来承担,这是历史赋予教师的重任。所以,二十一世纪我国要实现经济腾飞,说到底就看我们的教师能否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这就是说当前我国师资队伍建设既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又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分析现状,找出差距,提出目标,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在发展中去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

1.当前中学教师队伍数量可谓庞大,但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骨干教师奇缺,骨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这是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潜伏着的危机,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的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的发展。

——年龄结构出现了“断层”。教师年龄在中间档次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年龄在30—50岁段只占28.9%;

——学历结构出现了“断层”。农村或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中学教师的学历状况更令人担忧,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欠发达地区学历达标率比发达地区学历达标率要低76.1%;

——职称结构出现了“断层”。具有中级职称教师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具有中级职称的只占39.2%;

——骨干结构出现了“断层”。具有高级职称与特级或知名教师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具有高级职称的只占10.4%,特级只占0.88%,全市知名的只占0.44%。

明显地可以看出,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的“断层”,更加剧了骨干教师结构的“断层”,加剧了骨干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更令人堪忧的是教育发展不平衡,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或农村,人才流失越严重,而且严重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与校长都害怕提到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原因是学历层次一旦提高了,教师就要“跳槽”——不是调离教育系统,就是调离本校或当地,使得本来就落后的局面更加“雪上加霜”。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个被动局面,我们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2.当前中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与教育发展的要求存在着全面的差距,这使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数省市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改善,在数量上基本能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思想状态总体上呈上进状态,其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加强。但与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相比,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差距,不能适应中国教育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诸如:

——不适应教育观念现代化的要求。由于受观念与政策的双重影响,现有的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只能适应应试教育模式,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仍旧是占主导地位,对于素质教育和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普遍缺少信心、兴趣与经验。在这项问卷调查中,把“应试教育的困扰”列为教师队伍存在主要问题之首的人数就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1.8%。

——不适应中学教育改革的要求。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难以胜任教育和教学工作。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10.7%的教师自我评价教学工作“不够好”或“一般”,有15.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效果“不够好”或“一般”。至于教育科研能力不强,更是普遍现象,竟高达80.9%。而意识到自身与教育事业发展存在距离,尤其是在教育思想和知识更新方面,也高达71%。

——不适应中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要求。中学教育要把现代科学知识引入教学,教师不仅要打好学科的基础,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重要知识,但广大中学教师与这一要求相差甚远。如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57.5%的中学教师缺乏计算机基本常识与基本的应用能力,对多媒体和交互技术更是陌生;有58.9%的非英语学科教师基本不掌握外语;有63%的教师对电化教育手段不是缺乏应用能力就是没有这种意识。可以说,现有的教师队伍仍广泛存在教学手段相当落后的状态,基本上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的“原始”阶段。

——不适应教育方法现代化的要求。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不能按教育规律办事,不了解教育理论的现展,不懂得该如何去发现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状态,对少数需要进行心理与行为矫治的学生束手无策,仍然是凭“经验”办事。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具有上述种种情况的教师总数也达到68.6%。

——不适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由于中小学教师待遇仍不高,加上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中小学教师职业还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因此不能吸引一流人才从教。现在教师队伍中责任感不强、敬业精神欠佳和钻研精神不足的情况还占有一定比例。甚至不少教师受功利泛化的影响,没有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有的把过多的精力放到“家教”等第二职业上,有的政治观念淡薄,不注意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总结,甚至放弃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21.3%的教师认为教师工作仅仅是一种职业而已,甚至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工作,更有18.7%的校长、党支部书记和9.5%的高级、特级教师对此有同感。

——不适应社区与家庭教育功能强化以后教师社会角色变化的需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区与家庭教育功能越来越被强化,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去担任大教育的组织者。但事实是,现在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单一的学校教育,不愿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担任大教育组织者的社会角色。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47%的教师认同这一点。

当前中学教师队伍现状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管理思想)上存在的一些偏差。如何迅速缩小乃至全部消除这些差距,去迎接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发展,这是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重大的历史挑战。面对这个挑战,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3.二十一世纪中国要实现经济腾飞,就必须要发展教育。

经济腾飞要靠教育来支撑。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这是因为:

——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都需要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去落实,因而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相当重要。高素质的教师可以弥补某些办学条件的不足。反之,即使校舍、设备再好,也无法提高教育质量,更不可能办出好的学校。

——基础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师问题。这是因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关键和难点在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而教师处在这些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导地位。没有教师去积极参与、大力推进、认真落实,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提高教师个体与队伍整体素质以适应转轨的需要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79%的教师都认同这一点。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对教师提出了最严峻的挑战。一个缺少现代意识和未来意识的人是不可能在国际化、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中充当教师角色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进一步加强。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71%的教师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至今已是完全成熟了,它使得教材与教学形式甚至学校教育的基本模式都将发生变化,多媒体和交互技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学生将广泛接触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丰富的程度无可比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显得特别重要。当然,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

总之,要实现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这是历史赐予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同样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培养骨干教师是解决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重要对策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抓紧培养骨干教师可以解决教育发展的要求与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矛盾。这是因为骨干教师在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轴心、驱动、辐射、稳定和促进作用。

1.轴心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这里笔者暂且将中学一级及其以下级别的教师列为非骨干教师,下同)普遍(占92.9%)认为,骨干教师不仅具备了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经验和思想品德,而且有着追求事业成功与成就的强烈欲望,具备了很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心理成熟的特征,在学校工作中起着轴心作用,在学校舆论上占主导地位。通过骨干教师的表现可以使学校在全体成员中维持一种精神饱满、积极向上、蓬勃健康的面貌与态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了骨干教师就等于掌握了教师全体。

2.驱动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93.7%)认为,骨干教师在工作与学习上取得的成就,可以解放人们的思想,使集体中的其他成员能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潜能,敢于把自己的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驱动作用,以推动整个集体的工作。

3.辐射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89.3%)认为,骨干教师的工作态度与水平起着示范作用,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转化为集体中其他成员的态度与水平。当然,榜样的质与量也决定了其产生影响的力度、速度与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辐射作用,影响着集体成员中的每一个人。

4.稳定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81.6%)认为,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学龄人口急骤波动,教师的需求量也将随之波动,同时教师职业还远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使得中学教师队伍的流动成为必然趋势。因此,中学教师队伍建设要转变观念,不能片面地要求稳定。但是,没有稳定,就没有质量。只有稳定骨干教师,才能使整个教师队伍中的精华保持稳定;只有“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在流动中优化教师队伍,才能提高中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稳定作用,达到稳定并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5.促进作用

中学教育调查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学骨干教师;培养;动因;作用

当前,要造就一名中学骨干教师,尽快形成一支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素质一流的中学骨干教师队伍,已是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更是摆在我们师训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当前的中学骨干教师培养,是在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骨干教师断层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事物,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要解决当前师训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就必须靠我们去积极探索,认真研究。而要研究中学骨干教师培养问题,当然首先就应该从研究整个中学师资队伍状况入手,以寻求解决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对策。本课题就是在此背景下,对上海市中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中各个层面(年长的,年轻的;知名的,在培的;当领导的,任一般教师的)骨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500名中学教师,有效问卷449份,约占全市中学教师数1.25%)和实践总结(对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上诲市首届中学语文、数学、英语……教育管理等16个学科的市级骨干教师[校长]培养工程的办班经验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研究,得出初步的研究结果。

一、当前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与发展机遇

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关键就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而创新能力和适应性的基础在于劳动者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要靠教育也就是归根到底要靠教师来承担,这是历史赋予教师的重任。所以,二十一世纪我国要实现经济腾飞,说到底就看我们的教师能否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这就是说当前我国师资队伍建设既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又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分析现状,找出差距,提出目标,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在发展中去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

1.当前中学教师队伍数量可谓庞大,但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骨干教师奇缺,骨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这是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潜伏着的危机,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的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的发展。

——年龄结构出现了“断层”。教师年龄在中间档次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年龄在30—50岁段只占28.9%;

——学历结构出现了“断层”。农村或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中学教师的学历状况更令人担忧,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欠发达地区学历达标率比发达地区学历达标率要低76.1%;

——职称结构出现了“断层”。具有中级职称教师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具有中级职称的只占39.2%;

——骨干结构出现了“断层”。具有高级职称与特级或知名教师的量相对地少了,据对44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具有高级职称的只占10.4%,特级只占0.88%,全市知名的只占0.44%。

明显地可以看出,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的“断层”,更加剧了骨干教师结构的“断层”,加剧了骨干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更令人堪忧的是教育发展不平衡,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或农村,人才流失越严重,而且严重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与校长都害怕提到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原因是学历层次一旦提高了,教师就要“跳槽”——不是调离教育系统,就是调离本校或当地,使得本来就落后的局面更加“雪上加霜”。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个被动局面,我们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2.当前中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与教育发展的要求存在着全面的差距,这使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数省市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改善,在数量上基本能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思想状态总体上呈上进状态,其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加强。但与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相比,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差距,不能适应中国教育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诸如:

——不适应教育观念现代化的要求。由于受观念与政策的双重影响,现有的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只能适应应试教育模式,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仍旧是占主导地位,对于素质教育和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普遍缺少信心、兴趣与经验。在这项问卷调查中,把“应试教育的困扰”列为教师队伍存在主要问题之首的人数就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1.8%。

——不适应中学教育改革的要求。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难以胜任教育和教学工作。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10.7%的教师自我评价教学工作“不够好”或“一般”,有15.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效果“不够好”或“一般”。至于教育科研能力不强,更是普遍现象,竟高达80.9%。而意识到自身与教育事业发展存在距离,尤其是在教育思想和知识更新方面,也高达71%。

——不适应中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要求。中学教育要把现代科学知识引入教学,教师不仅要打好学科的基础,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重要知识,但广大中学教师与这一要求相差甚远。如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57.5%的中学教师缺乏计算机基本常识与基本的应用能力,对多媒体和交互技术更是陌生;有58.9%的非英语学科教师基本不掌握外语;有63%的教师对电化教育手段不是缺乏应用能力就是没有这种意识。可以说,现有的教师队伍仍广泛存在教学手段相当落后的状态,基本上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的“原始”阶段。

——不适应教育方法现代化的要求。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不能按教育规律办事,不了解教育理论的现展,不懂得该如何去发现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状态,对少数需要进行心理与行为矫治的学生束手无策,仍然是凭“经验”办事。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具有上述种种情况的教师总数也达到68.6%。

——不适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由于中小学教师待遇仍不高,加上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中小学教师职业还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因此不能吸引一流人才从教。现在教师队伍中责任感不强、敬业精神欠佳和钻研精神不足的情况还占有一定比例。甚至不少教师受功利泛化的影响,没有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有的把过多的精力放到“家教”等第二职业上,有的政治观念淡薄,不注意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总结,甚至放弃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21.3%的教师认为教师工作仅仅是一种职业而已,甚至是一种枯燥乏味的工作,更有18.7%的校长、党支部书记和9.5%的高级、特级教师对此有同感。

——不适应社区与家庭教育功能强化以后教师社会角色变化的需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区与家庭教育功能越来越被强化,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去担任大教育的组织者。但事实是,现在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单一的学校教育,不愿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担任大教育组织者的社会角色。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就有47%的教师认同这一点。

当前中学教师队伍现状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管理思想)上存在的一些偏差。如何迅速缩小乃至全部消除这些差距,去迎接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发展,这是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重大的历史挑战。面对这个挑战,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3.二十一世纪中国要实现经济腾飞,就必须要发展教育。

经济腾飞要靠教育来支撑。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这是因为:

——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都需要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去落实,因而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相当重要。高素质的教师可以弥补某些办学条件的不足。反之,即使校舍、设备再好,也无法提高教育质量,更不可能办出好的学校。

——基础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师问题。这是因为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关键和难点在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而教师处在这些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导地位。没有教师去积极参与、大力推进、认真落实,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提高教师个体与队伍整体素质以适应转轨的需要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79%的教师都认同这一点。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对教师提出了最严峻的挑战。一个缺少现代意识和未来意识的人是不可能在国际化、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中充当教师角色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不但不会削弱,反而会进一步加强。在这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71%的教师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至今已是完全成熟了,它使得教材与教学形式甚至学校教育的基本模式都将发生变化,多媒体和交互技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学生将广泛接触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丰富的程度无可比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显得特别重要。当然,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

总之,要实现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这是历史赐予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同样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培养骨干教师是解决中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重要对策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抓紧培养骨干教师可以解决教育发展的要求与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矛盾。这是因为骨干教师在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轴心、驱动、辐射、稳定和促进作用。

1.轴心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这里笔者暂且将中学一级及其以下级别的教师列为非骨干教师,下同)普遍(占92.9%)认为,骨干教师不仅具备了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经验和思想品德,而且有着追求事业成功与成就的强烈欲望,具备了很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心理成熟的特征,在学校工作中起着轴心作用,在学校舆论上占主导地位。通过骨干教师的表现可以使学校在全体成员中维持一种精神饱满、积极向上、蓬勃健康的面貌与态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了骨干教师就等于掌握了教师全体。

2.驱动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93.7%)认为,骨干教师在工作与学习上取得的成就,可以解放人们的思想,使集体中的其他成员能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潜能,敢于把自己的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驱动作用,以推动整个集体的工作。

3.辐射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89.3%)认为,骨干教师的工作态度与水平起着示范作用,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转化为集体中其他成员的态度与水平。当然,榜样的质与量也决定了其产生影响的力度、速度与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辐射作用,影响着集体成员中的每一个人。

4.稳定作用

在这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非骨干教师同样普遍(占81.6%)认为,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学龄人口急骤波动,教师的需求量也将随之波动,同时教师职业还远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使得中学教师队伍的流动成为必然趋势。因此,中学教师队伍建设要转变观念,不能片面地要求稳定。但是,没有稳定,就没有质量。只有稳定骨干教师,才能使整个教师队伍中的精华保持稳定;只有“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在流动中优化教师队伍,才能提高中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骨干教师能产生稳定作用,达到稳定并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5.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