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道德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9-06 17:31:37

中学道德教育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中学德育;现状;策略

面向中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发展,成长为一名,对社会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人才的重要基础工程。道德教育的效果一般会有时间来验证,需要较长的时间,通过观察学生的操行表现,才能真正平价出道德教育的长期效果。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时期,特别是处在青春发育的初高中学生,正由儿童向成人过渡。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社会中纷繁的复杂事件,中学生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而且各种社会实践,人生百态,也对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产生着或是积极或是消极的影响。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活动,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要真正走出学生的内心,让学生认为我们所传递的价值观信息是正确的,是合理的,在他们内心中是认同的,从而在行为体系中自然的表现,将一些优良的道德规范内化到自己的超过系统中去。

一、中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来看,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品行表现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极端的恶劣行为。虽然这些行为在整个中学生群体中属于极少数,然而,从数字上既然有扩大之势,这也说明目前道德教育的形势非常严峻,还需要在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方面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中学生这个阶段主要任务就是为了寻找自己人生的方向,从而为人生方向努力拼搏,奋力争取,然而很多学生却不思学业,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消极,甚至有旷课的现象,这样的表现,反映出来学生对生活的消极态度,这是消极的价值观说明在对自身社会角色定位方面,学生非常困惑,需要进行干预。另外在中学生当中,很多学生也受到了西方所传入的一些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在吃穿用方面盲目攀比,甚至很多学生有物质之上的价值观念,为了达到自己的物质需求而不择手段。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认识不清,尤其在互联网中极易受到蛊惑,受到一些西方邪恶势力的消极想言论影响,给他们正常的生活学习,造成了很多的干扰。因此,对于这样一批学生,对于很多国家民族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在面对一些混淆视听的信息,内容是要懂得识别。

二、中学生道德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策略

1.重视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以身作责,言传身教作用。提高中学道德教育活动的有效性,首先需要教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塑造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日常学校生活中给学生带去积极的良好的道德言行影响。就是要加强自律,严格约束自己,避免简单说教。2.中学到的教育活动,不仅要在思想政治课程中重点开展,而且需要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教书育人的综合功能,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熏陶。3.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深度。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密切联合,从心理健康的一般特点入手,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去分析道德问题的诸多乱象,学生就能够从更加深刻的角度去认识这些现象,并且增强内心的道德认同感。4.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的作用,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组成一个集体,在小小的集体生活中,学生可以在日常的互动过程和学习生活中对道德问题有更多的认识。正确区分善与恶,美与丑,从而让学生内在有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在团队合作中,真正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5.拓宽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用心上课,运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一系列综合教育手段,提高整个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广泛性。在新的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学生可以快速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新闻。这些新闻对学生的思想会产生较强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要注意在县上的工作拓展。在网络生活中,学生接触到非常复杂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中有非常浮夸消极的价值观,让学生不思进取,堕落消极。所以,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中组建一些主题讨论活动,让学生在思想认识水平上都有进一步的提高。在发生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时候,在网上一般都会有热烈的讨论,教师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适当地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深入探究,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对消极腐化思想的防御力,促进他们构建积极良好的思想道德价值体系。总之,中学道德教育工作要进一步深化和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目的是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篇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传统道德教育,社会基础道德教育,社会经济道德教育,社会理想道德教育。道德教育遵循的原则是:整体目标与层次教育相结合,道德灌输与榜样示范相结合,道德规范养成与道德人格塑造相结合。

关键词:市场经济中学生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必然引发社会道德的深刻演变。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和探讨当前社会状况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从而寻求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之合乎时展的步伐,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一、经济体制转轨对中学生产生的正负面影响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作用于社会道德,有其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积极的、进步的因素,从道德教育的实质和总体上讲,目前我国道德风气中最深刻、最明显的变化,是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逐步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的转变。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其阻碍道德进步的消极因素一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各种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其中包括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会诱发如“钱权交易”、“红包现象”、“有偿救人”、“公款挥霍”等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容易造成其道德认知的困惑和道德规范选择的艰难,若不及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会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积极主动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培养中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二、中学道德教育的目标任务

中学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的一种过程和行为。这种教育应具有一种整体目标的可控性。因此,要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必须科学的构建道德教育的目标导向体系。人类道德观念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嬗变的多层次的历史系统,因此,中学道德目标的构建也应毫不例外的在这其中寻求内涵和支撑。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全部历史,即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决不能简单地定位于当前对市场经济的单一适应,否则不仅违背人类对美好道德价值的追求,而且有悖于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而使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失去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依托。道德教育目标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

1?社会传统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联系的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内容是:提倡“公忠”爱国的道德原则(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强调“人伦”价值和“人伦关系”的准则(如孟轲“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准则);向往理想人格的道德追求(如孟子“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的道德精神);重视修养践履的道德行为(如孔子的“修己”、“克己”,曾子的“三省吾身”的道德修养等)。

2?社会基础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与现代化社会相呼应而又超出经济道德范围的一种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教育学生树立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真诚、友爱、合作、助人的道德品质;要求学生履行遵守各种社会公德的道德义务等。

3?社会经济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的与市场经济有直接联系并可以能动地适应其发展的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自主、自尊的道德意识;造就学生竞争、务实、实效、创造的道德精神。

4?社会理想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超越现实,面向未来的一种高层次的、具有理想境界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精神教育;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的道德取向教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的道德情怀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教育等。

三、实现中学道德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目标与层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如前所述,中学道德教育应是一种规范的科学的教育行为,而不能成为一种简单零散、修缺补差的狭隘的短期教育行为,因此必须具有内容的系统性和目标的整体性。其实现也应该是有层次、循序渐进的。首先应将道德教育的整体目标与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分学段、分步骤地对道德教育的整体目标做出科学的安排和合理选择。

(1)初中阶段应主要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础道德、社会传统道德中的一些基本道德观念的灌输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

(2)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对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应主要向他们进行社会经济道德、社会理想道德中的一些基本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道德情怀的理性教育。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联系性,从学段上区分道德教育的层次性也并非为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即使是同一学段中道德教育目标的选择,也应该因学生的道德水平、思想觉悟的差异而有不同层次的区分,要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方法的教育,以达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道德灌输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原则

各种优秀道德观念的内化都不具有自发性,道德能力和觉悟也不能游离于道德灌输之外,而是系统的、科学的外部灌输教育的结果。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外部灌输是自觉内化的前提,自觉内化是外部灌输的升华。通过外部灌输教育,将代表社会本位的优秀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信念,外显为规范的道德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轻视或舍弃道德的灌输教育,要随时帮助中学生校正人生方向,避免偏离正确的人生道路,但这种灌输决不是指枯燥无味的、死搬教条的说教,而应该下大力气、花大功夫以丰富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生进行优秀道德知识的灌输教育。

换言之,与学生接触的同时,要多一些人情味,甚至以服务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地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积极回答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样使他们能够对老师产生一种特别亲切的感受,并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思想道德得到质的提高。同时,还应与榜样示范相结合,在中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生动活泼鲜明的形象能使学生受到激励和感染,因此具有较大的教育功能。教师既要向学生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志士仁人,也要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范例,如学校、班级中的先进模范、校园之星等;还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例如卫生评比、设计评比、演讲会等一系列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成为实实在在的行为,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也应成为学生的楷模。实践证明:言传重于身教永远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师不但自身应具有较高的道德理论修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营造出道德效应的优质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求道德完善的驱动力,而且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从而避免个别学生一听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排斥和厌恶的现象。

总之,将灌输教育与榜样示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寓娱乐于教育之中,才能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教育共振”,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3?道德规范养成与道德人格塑造相结合的原则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学生履行道德义务,遵守各种道德规范,使一切优秀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观念外显为道德的规范行为,这是中学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必须十分注重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学校和教师应有目的地利用和创造各种道德情境,分类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积累他们的道德经验,从而使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遵守各种具体的道德规范。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篇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传统道德教育,社会基础道德教育,社会经济道德教育,社会理想道德教育。道德教育遵循的原则是:整体目标与层次教育相结合,道德灌输与榜样示范相结合,道德规范养成与道德人格塑造相结合。

关键词:市场经济中学生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必然引发社会道德的深刻演变。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和探讨当前社会状况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从而寻求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之合乎时展的步伐,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一、经济体制转轨对中学生产生的正负面影响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作用于社会道德,有其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积极的、进步的因素,从道德教育的实质和总体上讲,目前我国道德风气中最深刻、最明显的变化,是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逐步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的转变。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其阻碍道德进步的消极因素一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各种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其中包括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会诱发如“钱权交易”、“红包现象”、“有偿救人”、“公款挥霍”等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容易造成其道德认知的困惑和道德规范选择的艰难,若不及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会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积极主动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培养中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二、中学道德教育的目标任务

中学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的一种过程和行为。这种教育应具有一种整体目标的可控性。因此,要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必须科学的构建道德教育的目标导向体系。人类道德观念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嬗变的多层次的历史系统,因此,中学道德目标的构建也应毫不例外的在这其中寻求内涵和支撑。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全部历史,即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决不能简单地定位于当前对市场经济的单一适应,否则不仅违背人类对美好道德价值的追求,而且有悖于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而使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失去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依托。道德教育目标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

1社会传统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联系的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内容是:提倡“公忠”爱国的道德原则(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强调“人伦”价值和“人伦关系”的准则(如孟轲“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准则);向往理想人格的道德追求(如孟子“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的道德精神);重视修养践履的道德行为(如孔子的“修己”、“克己”,曾子的“三省吾身”的道德修养等)。

2社会基础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与现代化社会相呼应而又超出经济道德范围的一种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教育学生树立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真诚、友爱、合作、助人的道德品质;要求学生履行遵守各种社会公德的道德义务等。

3社会经济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的与市场经济有直接联系并可以能动地适应其发展的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自主、自尊的道德意识;造就学生竞争、务实、实效、创造的道德精神。

4社会理想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超越现实,面向未来的一种高层次的、具有理想境界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精神教育;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的道德取向教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的道德情怀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教育等。

三、实现中学道德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目标与层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如前所述,中学道德教育应是一种规范的科学的教育行为,而不能成为一种简单零散、修缺补差的狭隘的短期教育行为,因此必须具有内容的系统性和目标的整体性。其实现也应该是有层次、循序渐进的。首先应将道德教育的整体目标与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分学段、分步骤地对道德教育的整体目标做出科学的安排和合理选择。

(1)初中阶段应主要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础道德、社会传统道德中的一些基本道德观念的灌输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

(2)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对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应主要向他们进行社会经济道德、社会理想道德中的一些基本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道德情怀的理性教育。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联系性,从学段上区分道德教育的层次性也并非为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即使是同一学段中道德教育目标的选择,也应该因学生的道德水平、思想觉悟的差异而有不同层次的区分,要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方法的教育,以达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道德灌输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原则

各种优秀道德观念的内化都不具有自发性,道德能力和觉悟也不能游离于道德灌输之外,而是系统的、科学的外部灌输教育的结果。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外部灌输是自觉内化的前提,自觉内化是外部灌输的升华。通过外部灌输教育,将代表社会本位的优秀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信念,外显为规范的道德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轻视或舍弃道德的灌输教育,要随时帮助中学生校正人生方向,避免偏离正确的人生道路,但这种灌输决不是指枯燥无味的、死搬教条的说教,而应该下大力气、花大功夫以丰富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生进行优秀道德知识的灌输教育。

换言之,与学生接触的同时,要多一些人情味,甚至以服务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地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积极回答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样使他们能够对老师产生一种特别亲切的感受,并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思想道德得到质的提高。同时,还应与榜样示范相结合,在中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生动活泼鲜明的形象能使学生受到激励和感染,因此具有较大的教育功能。教师既要向学生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志士仁人,也要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范例,如学校、班级中的先进模范、校园之星等;还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例如卫生评比、设计评比、演讲会等一系列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成为实实在在的行为,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也应成为学生的楷模。实践证明:言传重于身教永远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师不但自身应具有较高的道德理论修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营造出道德效应的优质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求道德完善的驱动力,而且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从而避免个别学生一听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排斥和厌恶的现象。

总之,将灌输教育与榜样示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寓娱乐于教育之中,才能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教育共振”,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3道德规范养成与道德人格塑造相结合的原则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学生履行道德义务,遵守各种道德规范,使一切优秀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观念外显为道德的规范行为,这是中学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必须十分注重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学校和教师应有目的地利用和创造各种道德情境,分类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积累他们的道德经验,从而使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遵守各种具体的道德规范。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市场经济中学生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必然引发社会道德的深刻演变。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和探讨当前社会状况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从而寻求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之合乎时展的步伐,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一、经济体制转轨对中学生产生的正负面影响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作用于社会道德,有其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积极的、进步的因素,从道德教育的实质和总体上讲,目前我国道德风气中最深刻、最明显的变化,是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逐步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的转变。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其阻碍道德进步的消极因素一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各种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其中包括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会诱发如“钱权交易”、“红包现象”、“有偿救人”、“公款挥霍”等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容易造成其道德认知的困惑和道德规范选择的艰难,若不及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会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积极主动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培养中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二、中学道德教育的目标任务

中学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的一种过程和行为。这种教育应具有一种整体目标的可控性。因此,要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必须科学的构建道德教育的目标导向体系。人类道德观念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嬗变的多层次的历史系统,因此,中学道德目标的构建也应毫不例外的在这其中寻求内涵和支撑。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全部历史,即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决不能简单地定位于当前对市场经济的单一适应,否则不仅违背人类对美好道德价值的追求,而且有悖于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而使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失去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依托。道德教育目标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

1社会传统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联系的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内容是:提倡“公忠”爱国的道德原则(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强调“人伦”价值和“人伦关系”的准则(如孟轲“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准则);向往理想人格的道德追求(如孟子“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的道德精神);重视修养践履的道德行为(如孔子的“修己”、“克己”,曾子的“三省吾身”的道德修养等)。

2社会基础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与现代化社会相呼应而又超出经济道德范围的一种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教育学生树立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真诚、友爱、合作、助人的道德品质;要求学生履行遵守各种社会公德的道德义务等。

3社会经济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的与市场经济有直接联系并可以能动地适应其发展的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自主、自尊的道德意识;造就学生竞争、务实、实效、创造的道德精神。

4社会理想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超越现实,面向未来的一种高层次的、具有理想境界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精神教育;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的道德取向教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的道德情怀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教育等。

三、实现中学道德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目标与层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如前所述,中学道德教育应是一种规范的科学的教育行为,而不能成为一种简单零散、修缺补差的狭隘的短期教育行为,因此必须具有内容的系统性和目标的整体性。其实现也应该是有层次、循序渐进的。首先应将道德教育的整体目标与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分学段、分步骤地对道德教育的整体目标做出科学的安排和合理选择。

(1)初中阶段应主要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础道德、社会传统道德中的一些基本道德观念的灌输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

(2)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对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应主要向他们进行社会经济道德、社会理想道德中的一些基本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道德情怀的理性教育。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联系性,从学段上区分道德教育的层次性也并非为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即使是同一学段中道德教育目标的选择,也应该因学生的道德水平、思想觉悟的差异而有不同层次的区分,要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方法的教育,以达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道德灌输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原则

各种优秀道德观念的内化都不具有自发性,道德能力和觉悟也不能游离于道德灌输之外,而是系统的、科学的外部灌输教育的结果。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外部灌输是自觉内化的前提,自觉内化是外部灌输的升华。通过外部灌输教育,将代表社会本位的优秀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信念,外显为规范的道德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轻视或舍弃道德的灌输教育,要随时帮助中学生校正人生方向,避免偏离正确的人生道路,但这种灌输决不是指枯燥无味的、死搬教条的说教,而应该下大力气、花大功夫以丰富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生进行优秀道德知识的灌输教育。

换言之,与学生接触的同时,要多一些人情味,甚至以服务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地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积极回答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样使他们能够对老师产生一种特别亲切的感受,并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思想道德得到质的提高。同时,还应与榜样示范相结合,在中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生动活泼鲜明的形象能使学生受到激励和感染,因此具有较大的教育功能。教师既要向学生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志士仁人,也要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范例,如学校、班级中的先进模范、校园之星等;还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例如卫生评比、设计评比、演讲会等一系列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成为实实在在的行为,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也应成为学生的楷模。实践证明:言传重于身教永远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师不但自身应具有较高的道德理论修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营造出道德效应的优质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求道德完善的驱动力,而且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从而避免个别学生一听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排斥和厌恶的现象。

总之,将灌输教育与榜样示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寓娱乐于教育之中,才能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教育共振”,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3道德规范养成与道德人格塑造相结合的原则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学生履行道德义务,遵守各种道德规范,使一切优秀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观念外显为道德的规范行为,这是中学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必须十分注重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学校和教师应有目的地利用和创造各种道德情境,分类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积累他们的道德经验,从而使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遵守各种具体的道德规范。公务员之家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篇5

一、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大纲有很大的一致性。

首先,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大纲,在文章结构上是完全一致的,都由目标、内容和计划要求三部分构成。其次,小学和中学道德大纲在内容分类及制定计划的要求方面,都是一致的,所不同部分只是道德课的目标及内容项目。从中、小学大纲上可反映出,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紧密衔接。

(2).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都注重行为指导。

(3).小学与中学的道德教育内容既有统一的范围又有明确的不同层次。

(4).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都强调联系学生、学校教育和社会实际,使得具有权威性的大纲既有相对的统一性,又有很强的灵活性。

(一)道德教育目标、要求与内容的贯通一致,使小学与中学的道德教育具有较强的衔接性。

日本中学和小学道德教育大纲的目标部分,都分宏观的道德教育目标和具体道德课的目标两部分来论述。大纲在道德教育的宏观目标的论述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提出:以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的根本精神为基础,培养适应于日本社会发展的道德。在论述具体道德课的目标上,中学的目标在小学大纲提出的“通过丰富道德情感、通过提高道德判断力和提高道德实践的愿望,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自觉认识人生”,以表示出对中学生提高了教育水准和要求。

在教育要求方面,中学和小学的道德教育大纲都强调道德教育内容与教育过程,要联系各学科教学、特别活动及学生、学校、社区实际。例如:中、小学大纲都提出:“学科及特别活动与道德教育密切结合,有计划地、发展地,给予补充、深化,综合地丰富儿童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力”。由此可见,各学科教学和特别活动是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日本学校的特别活动,是通过集体活动使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培养个性。特别活动的内容包括:年级活动;儿童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教育活动(如仪式、学习展览活动,健康、安全、体育活动,远足、集体住宿活动,劳动、做贡献活动等)。

又如:中、小学道德大纲在制定教育计划要求部分,都同样地指出:对学校制定的整体性的道德计划和道德课的计划,都不能认为是固定的,应当具有弹性。这就强调了计划要与实际相结合。并同样地具体规定:整体性的道德计划,要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考虑学生、学校、地区实际状况,设立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目标。与此同时,必须表现出道德教育内容与各学科及特别活动的联系,和考虑与家庭、地区、社会相适应的方法;道德课的年计划,要以整体性的道德计划为基础。同时,课的计划要体现出与各学科及特别活动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安排各学年的指导内容时,还要考虑各年级之间的衔接。

内容部分,中、小学大纲也是在相同类别基础上,依据中小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提出内容项目。

注重德育的衔接,使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过程,成为一个有较稳定的、明确的目标;并有明确范围的、有序的教育内容;以及要求比较一致的教育过程。这种有较稳定目标的,有统一计划要求的,能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与指导,必然有利于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道德信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道德教育注重行为指导,使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日本对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注重行为指导,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分类和教育内容的项目上。现行的日本小学、中学道德大纲内容部分按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关系上的行为方式分类如下:

(1)与自己自身的关系;

(2)与他人的关系;

(3)与自然的关系;

(4)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

我们知道,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表现为道德品质,也称品德。品德具有外在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道德行为才使道德品质具有社会价值。道德教育,是把一定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主要是一定社会关系的道德行为的准则。它是通过受教育者形成内心信念的基础上,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态度和行为的限制。人们生活在自然与社会中,必然要与之发生各种关系,并会表现在受思想支配的行为上。人与人之间的品德差异,首先反映在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关系上。日本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抓住了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将道德教育的内容从行为方面给予考虑,按道德规范中的关系分类,使其内容范畴既合理又简明,并易于理解和检查。

我们认为,道德概念对学生来说,尤其对小学生来讲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从以上四种关系上的表现来划分,易使学生将较抽象的概念,从较具体的行为方式去认识和理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道德概念,而且,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晓之于理,去见之于行。另外,品德差异也常以行为方式在以上四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由于行为是可观察的,那么,就可依一定的标准,对可观察的行为进行评判。行为的可显性,易使评价比较客观,并容易被评价者所接受,进而使被评价者的认识更为自觉。这种良性引导与循环,无疑,也有助于不断地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与行为。

总之,对中小学生注重行为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道德教育,不仅使学生受益终生,从个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来看,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中学和小学生道德教育内容既有统一性又有层次性。

品德的发展是依不同的心理发展、教育、环境等因素而呈现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等级。从教育的角度讲,对不同年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与要求层次化、序列化,是道德教育科学化的体现。日本中小学生道德大纲也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它具体表现在:中小学道德大纲的内容方面,既在类别上相同,以表现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统一性;同时,又依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要求的内容项目,并注意各年龄段的衔接,以表现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层次性、衔接性。

例如:在与自己自身的关系这类教育内容中,对中、小学生都要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努力、追求上进、诚实、勇敢等基本品质。但大纲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的具体内容项目及要求则不同。

一、二年级有四个方面。即:

1.注意健康、安全,爱护物品和钱,整理身边周围的东西,不任性,生活有规律。

2.对自己的学习和应该做的事,要认真去做。

3.认为是好的事情,就做下去。

4.不说谎话,不胡闹,直爽、轻松、愉快地生活。

三、四年级有五个方面。即:

1.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适度地生活。

2.做事前,很好地思考,有了错误,承认并改正。

3.自己决心要做的事,坚持做到底。

4.认为正确的事,勇敢地去做。

5.正直、开朗、精神饱满地生活。

五、六年级有六个方面。即:

1.总结自己的生活,考虑节制地、适度地生活。

2.确立更高目标,有理想、有勇气,遇到困难不沮丧,努力奋斗。

3.珍惜自由,用纪律约束自己的行动。

4.诚实、开朗地,愉快地生活。

5.不断地追求新事物,使生活更好。

6.知道自己的特点,改正不足,发挥长处。

对初中学生提出以下五个方面。即:

1.形成好的生活习惯,调节适度,能身心健康地生活。

2.有更高目标、有理想、有勇气,有踏实地干到底的意志。

3.重视自律精神,独立思考,具有责任感。

4.爱真理,求真实,期望实现理想,展开自己的人生。

5.总结回顾自己进步的同时,发展个性,以求充实人生。

从以上可以看出,日本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内容是整体化和序列化的,他们既有较强的统一性,又有明显的层次性。

二、日本道德教育教材既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注

重以情感人。

日本的教材由文部省审定后,学校自由选用。为使教材得以通过和广为使用,编写教科书时,在认真执行大纲各项要求的同时,在选用资料和编写方面还十分注重学生特点。以《日本标准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教材为例,就有如下特点:

1.文章简明易懂。有些还是选自于学生中的优秀作文。

2.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教材选择的内容关联到家庭、学校、社区、社会,教材形式有论说文、故事、诗歌、寓言故事等。

3.内容接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许多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见得到的,甚至于学生自己也经常处于这些事情之中。

4.教材不仅有教育性,还注意了趣味性。文章语言、插图等方面具有儿童特点,使教材可读性高,令学生喜爱,并易于接受。

5.文章注重以情感人、育人,寓理于情感之中。

例如:六年级道德课本中,以爱家庭为目的的教材《母亲的化妆》一文,是一篇小学生的优秀作文。作者是一位农家子弟,作者从见到给病故母亲送葬前的整容化妆,联想到母亲生前因家庭生活所至从未化过妆(在日本化妆是女性十分喜欢并经常做的事)。作者在回顾母亲在生之年,是怎样地不考虑个人享受,每日为家庭生活不辞劳苦,勤俭地操持家务,将全部的心血与精力给予孩子和家庭时,对父母产生了强烈的感激之情。文章感情真挚,十分动人。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篇6

一、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大纲有很大的一致性。

首先,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大纲,在文章结构上是完全一致的,都由目标、内容和计划要求三部分构成。其次,小学和中学道德大纲在内容分类及制定计划的要求方面,都是一致的,所不同部分只是道德课的目标及内容项目。从中、小学大纲上可反映出,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紧密衔接。

(2).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都注重行为指导。

(3).小学与中学的道德教育内容既有统一的范围又有明确的不同层次。

(4).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都强调联系学生、学校教育和社会实际,使得具有权威性的大纲既有相对的统一性,又有很强的灵活性。

(一)道德教育目标、要求与内容的贯通一致,使小学与中学的道德教育具有较强的衔接性。

日本中学和小学道德教育大纲的目标部分,都分宏观的道德教育目标和具体道德课的目标两部分来论述。大纲在道德教育的宏观目标的论述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提出:以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的根本精神为基础,培养适应于日本社会发展的道德。在论述具体道德课的目标上,中学的目标在小学大纲提出的“通过丰富道德情感、通过提高道德判断力和提高道德实践的愿望,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自觉认识人生”,以表示出对中学生提高了教育水准和要求。

在教育要求方面,中学和小学的道德教育大纲都强调道德教育内容与教育过程,要联系各学科教学、特别活动及学生、学校、社区实际。例如:中、小学大纲都提出:“学科及特别活动与道德教育密切结合,有计划地、发展地,给予补充、深化,综合地丰富儿童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力”。由此可见,各学科教学和特别活动是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日本学校的特别活动,是通过集体活动使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培养个性。特别活动的内容包括:年级活动;儿童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教育活动(如仪式、学习展览活动,健康、安全、体育活动,远足、集体住宿活动,劳动、做贡献活动等)。

又如:中、小学道德大纲在制定教育计划要求部分,都同样地指出:对学校制定的整体性的道德计划和道德课的计划,都不能认为是固定的,应当具有弹性。这就强调了计划要与实际相结合。并同样地具体规定:整体性的道德计划,要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考虑学生、学校、地区实际状况,设立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目标。与此同时,必须表现出道德教育内容与各学科及特别活动的联系,和考虑与家庭、地区、社会相适应的方法;道德课的年计划,要以整体性的道德计划为基础。同时,课的计划要体现出与各学科及特别活动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安排各学年的指导内容时,还要考虑各年级之间的衔接。

内容部分,中、小学大纲也是在相同类别基础上,依据中小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提出内容项目。

注重德育的衔接,使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过程,成为一个有较稳定的、明确的目标;并有明确范围的、有序的教育内容;以及要求比较一致的教育过程。这种有较稳定目标的,有统一计划要求的,能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与指导,必然有利于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道德信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道德教育注重行为指导,使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日本对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注重行为指导,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分类和教育内容的项目上。现行的日本小学、中学道德大纲内容部分按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关系上的行为方式分类如下:

(1)与自己自身的关系;

(2)与他人的关系;

(3)与自然的关系;

(4)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

我们知道,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表现为道德品质,也称品德。品德具有外在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道德行为才使道德品质具有社会价值。道德教育,是把一定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主要是一定社会关系的道德行为的准则。它是通过受教育者形成内心信念的基础上,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态度和行为的限制。人们生活在自然与社会中,必然要与之发生各种关系,并会表现在受思想支配的行为上。人与人之间的品德差异,首先反映在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关系上。日本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抓住了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将道德教育的内容从行为方面给予考虑,按道德规范中的关系分类,使其内容范畴既合理又简明,并易于理解和检查。

我们认为,道德概念对学生来说,尤其对小学生来讲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从以上四种关系上的表现来划分,易使学生将较抽象的概念,从较具体的行为方式去认识和理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道德概念,而且,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晓之于理,去见之于行。另外,品德差异也常以行为方式在以上四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由于行为是可观察的,那么,就可依一定的标准,对可观察的行为进行评判。行为的可显性,易使评价比较客观,并容易被评价者所接受,进而使被评价者的认识更为自觉。这种良性引导与循环,无疑,也有助于不断地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与行为。

总之,对中小学生注重行为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道德教育,不仅使学生受益终生,从个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来看,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中学和小学生道德教育内容既有统一性又有层次性。

品德的发展是依不同的心理发展、教育、环境等因素而呈现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等级。从教育的角度讲,对不同年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与要求层次化、序列化,是道德教育科学化的体现。日本中小学生道德大纲也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它具体表现在:中小学道德大纲的内容方面,既在类别上相同,以表现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统一性;同时,又依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要求的内容项目,并注意各年龄段的衔接,以表现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层次性、衔接性。

例如:在与自己自身的关系这类教育内容中,对中、小学生都要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努力、追求上进、诚实、勇敢等基本品质。但大纲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的具体内容项目及要求则不同。

一、二年级有四个方面。即:

1.注意健康、安全,爱护物品和钱,整理身边周围的东西,不任性,生活有规律。

2.对自己的学习和应该做的事,要认真去做。

3.认为是好的事情,就做下去。

4.不说谎话,不胡闹,直爽、轻松、愉快地生活。

三、四年级有五个方面。即:

1.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适度地生活。

2.做事前,很好地思考,有了错误,承认并改正。

3.自己决心要做的事,坚持做到底。

4.认为正确的事,勇敢地去做。

5.正直、开朗、精神饱满地生活。

五、六年级有六个方面。即:

1.总结自己的生活,考虑节制地、适度地生活。

2.确立更高目标,有理想、有勇气,遇到困难不沮丧,努力奋斗。

3.珍惜自由,用纪律约束自己的行动。

4.诚实、开朗地,愉快地生活。

5.不断地追求新事物,使生活更好。

6.知道自己的特点,改正不足,发挥长处。

对初中学生提出以下五个方面。即:

1.形成好的生活习惯,调节适度,能身心健康地生活。

2.有更高目标、有理想、有勇气,有踏实地干到底的意志。

3.重视自律精神,独立思考,具有责任感。

4.爱真理,求真实,期望实现理想,展开自己的人生。

5.总结回顾自己进步的同时,发展个性,以求充实人生。

从以上可以看出,日本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内容是整体化和序列化的,他们既有较强的统一性,又有明显的层次性。

二、日本道德教育教材既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注

重以情感人。

日本的教材由文部省审定后,学校自由选用。为使教材得以通过和广为使用,编写教科书时,在认真执行大纲各项要求的同时,在选用资料和编写方面还十分注重学生特点。以《日本标准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教材为例,就有如下特点:

1.文章简明易懂。有些还是选自于学生中的优秀作文。

2.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教材选择的内容关联到家庭、学校、社区、社会,教材形式有论说文、故事、诗歌、寓言故事等。

3.内容接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许多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见得到的,甚至于学生自己也经常处于这些事情之中。

4.教材不仅有教育性,还注意了趣味性。文章语言、插图等方面具有儿童特点,使教材可读性高,令学生喜爱,并易于接受。

5.文章注重以情感人、育人,寓理于情感之中。

例如:六年级道德课本中,以爱家庭为目的的教材《母亲的化妆》一文,是一篇小学生的优秀作文。作者是一位农家子弟,作者从见到给病故母亲送葬前的整容化妆,联想到母亲生前因家庭生活所至从未化过妆(在日本化妆是女性十分喜欢并经常做的事)。作者在回顾母亲在生之年,是怎样地不考虑个人享受,每日为家庭生活不辞劳苦,勤俭地操持家务,将全部的心血与精力给予孩子和家庭时,对父母产生了强烈的感激之情。文章感情真挚,十分动人。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市场经济中学生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必然引发社会道德的深刻演变。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和探讨当前社会状况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从而寻求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之合乎时展的步伐,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一、经济体制转轨对中学生产生的正负面影响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作用于社会道德,有其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积极的、进步的因素,从道德教育的实质和总体上讲,目前我国道德风气中最深刻、最明显的变化,是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逐步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的转变。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其阻碍道德进步的消极因素一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各种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其中包括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会诱发如“钱权交易”、“红包现象”、“有偿救人”、“公款挥霍”等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容易造成其道德认知的困惑和道德规范选择的艰难,若不及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会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积极主动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培养中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二、中学道德教育的目标任务

中学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的一种过程和行为。这种教育应具有一种整体目标的可控性。因此,要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必须科学的构建道德教育的目标导向体系。人类道德观念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嬗变的多层次的历史系统,因此,中学道德目标的构建也应毫不例外的在这其中寻求内涵和支撑。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全部历史,即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决不能简单地定位于当前对市场经济的单一适应,否则不仅违背人类对美好道德价值的追求,而且有悖于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而使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失去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依托。道德教育目标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

1社会传统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联系的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内容是:提倡“公忠”爱国的道德原则(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强调“人伦”价值和“人伦关系”的准则(如孟轲“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准则);向往理想人格的道德追求(如孟子“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的道德精神);重视修养践履的道德行为(如孔子的“修己”、“克己”,曾子的“三省吾身”的道德修养等)。

2社会基础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与现代化社会相呼应而又超出经济道德范围的一种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教育学生树立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真诚、友爱、合作、助人的道德品质;要求学生履行遵守各种社会公德的道德义务等。

3社会经济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的与市场经济有直接联系并可以能动地适应其发展的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自主、自尊的道德意识;造就学生竞争、务实、实效、创造的道德精神。

4社会理想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超越现实,面向未来的一种高层次的、具有理想境界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精神教育;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的道德取向教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的道德情怀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教育等。

三、实现中学道德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目标与层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如前所述,中学道德教育应是一种规范的科学的教育行为,而不能成为一种简单零散、修缺补差的狭隘的短期教育行为,因此必须具有内容的系统性和目标的整体性。其实现也应该是有层次、循序渐进的。首先应将道德教育的整体目标与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分学段、分步骤地对道德教育的整体目标做出科学的安排和合理选择。

(1)初中阶段应主要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础道德、社会传统道德中的一些基本道德观念的灌输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

(2)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对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应主要向他们进行社会经济道德、社会理想道德中的一些基本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道德情怀的理性教育。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联系性,从学段上区分道德教育的层次性也并非为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即使是同一学段中道德教育目标的选择,也应该因学生的道德水平、思想觉悟的差异而有不同层次的区分,要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方法的教育,以达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道德灌输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原则

各种优秀道德观念的内化都不具有自发性,道德能力和觉悟也不能游离于道德灌输之外,而是系统的、科学的外部灌输教育的结果。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外部灌输是自觉内化的前提,自觉内化是外部灌输的升华。通过外部灌输教育,将代表社会本位的优秀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信念,外显为规范的道德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轻视或舍弃道德的灌输教育,要随时帮助中学生校正人生方向,避免偏离正确的人生道路,但这种灌输决不是指枯燥无味的、死搬教条的说教,而应该下大力气、花大功夫以丰富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生进行优秀道德知识的灌输教育。公务员之家

换言之,与学生接触的同时,要多一些人情味,甚至以服务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地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积极回答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样使他们能够对老师产生一种特别亲切的感受,并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思想道德得到质的提高。同时,还应与榜样示范相结合,在中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生动活泼鲜明的形象能使学生受到激励和感染,因此具有较大的教育功能。教师既要向学生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志士仁人,也要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范例,如学校、班级中的先进模范、校园之星等;还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例如卫生评比、设计评比、演讲会等一系列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成为实实在在的行为,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也应成为学生的楷模。实践证明:言传重于身教永远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师不但自身应具有较高的道德理论修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营造出道德效应的优质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求道德完善的驱动力,而且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从而避免个别学生一听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排斥和厌恶的现象。

总之,将灌输教育与榜样示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寓娱乐于教育之中,才能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教育共振”,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3道德规范养成与道德人格塑造相结合的原则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学生履行道德义务,遵守各种道德规范,使一切优秀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观念外显为道德的规范行为,这是中学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必须十分注重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学校和教师应有目的地利用和创造各种道德情境,分类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积累他们的道德经验,从而使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遵守各种具体的道德规范。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篇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传统道德教育,社会基础道德教育,社会经济道德教育,社会理想道德教育。道德教育遵循的原则是:整体目标与层次教育相结合,道德灌输与榜样示范相结合,道德规范养成与道德人格塑造相结合。

关键词:市场经济中学生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必然引发社会道德的深刻演变。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和探讨当前社会状况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从而寻求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之合乎时展的步伐,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一、经济体制转轨对中学生产生的正负面影响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作用于社会道德,有其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积极的、进步的因素,从道德教育的实质和总体上讲,目前我国道德风气中最深刻、最明显的变化,是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逐步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的转变。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其阻碍道德进步的消极因素一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各种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其中包括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会诱发如“钱权交易”、“红包现象”、“有偿救人”、“公款挥霍”等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容易造成其道德认知的困惑和道德规范选择的艰难,若不及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会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积极主动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培养中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二、中学道德教育的目标任务

中学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的一种过程和行为。这种教育应具有一种整体目标的可控性。因此,要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必须科学的构建道德教育的目标导向体系。人类道德观念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嬗变的多层次的历史系统,因此,中学道德目标的构建也应毫不例外的在这其中寻求内涵和支撑。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全部历史,即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决不能简单地定位于当前对市场经济的单一适应,否则不仅违背人类对美好道德价值的追求,而且有悖于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而使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失去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依托。道德教育目标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

1社会传统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联系的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内容是:提倡“公忠”爱国的道德原则(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强调“人伦”价值和“人伦关系”的准则(如孟轲“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准则);向往理想人格的道德追求(如孟子“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的道德精神);重视修养践履的道德行为(如孔子的“修己”、“克己”,曾子的“三省吾身”的道德修养等)。

2社会基础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与现代化社会相呼应而又超出经济道德范围的一种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教育学生树立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真诚、友爱、合作、助人的道德品质;要求学生履行遵守各种社会公德的道德义务等。

3社会经济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的与市场经济有直接联系并可以能动地适应其发展的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自主、自尊的道德意识;造就学生竞争、务实、实效、创造的道德精神。

4社会理想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超越现实,面向未来的一种高层次的、具有理想境界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精神教育;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的道德取向教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的道德情怀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教育等。

三、实现中学道德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目标与层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如前所述,中学道德教育应是一种规范的科学的教育行为,而不能成为一种简单零散、修缺补差的狭隘的短期教育行为,因此必须具有内容的系统性和目标的整体性。其实现也应该是有层次、循序渐进的。首先应将道德教育的整体目标与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分学段、分步骤地对道德教育的整体目标做出科学的安排和合理选择。

(1)初中阶段应主要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础道德、社会传统道德中的一些基本道德观念的灌输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

(2)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对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应主要向他们进行社会经济道德、社会理想道德中的一些基本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道德情怀的理性教育。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联系性,从学段上区分道德教育的层次性也并非为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即使是同一学段中道德教育目标的选择,也应该因学生的道德水平、思想觉悟的差异而有不同层次的区分,要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方法的教育,以达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道德灌输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原则

各种优秀道德观念的内化都不具有自发性,道德能力和觉悟也不能游离于道德灌输之外,而是系统的、科学的外部灌输教育的结果。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外部灌输是自觉内化的前提,自觉内化是外部灌输的升华。通过外部灌输教育,将代表社会本位的优秀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信念,外显为规范的道德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轻视或舍弃道德的灌输教育,要随时帮助中学生校正人生方向,避免偏离正确的人生道路,但这种灌输决不是指枯燥无味的、死搬教条的说教,而应该下大力气、花大功夫以丰富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生进行优秀道德知识的灌输教育。

换言之,与学生接触的同时,要多一些人情味,甚至以服务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地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积极回答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样使他们能够对老师产生一种特别亲切的感受,并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思想道德得到质的提高。同时,还应与榜样示范相结合,在中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生动活泼鲜明的形象能使学生受到激励和感染,因此具有较大的教育功能。教师既要向学生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志士仁人,也要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范例,如学校、班级中的先进模范、校园之星等;还可以在学生中开展例如卫生评比、设计评比、演讲会等一系列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成为实实在在的行为,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也应成为学生的楷模。实践证明:言传重于身教永远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师不但自身应具有较高的道德理论修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营造出道德效应的优质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求道德完善的驱动力,而且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从而避免个别学生一听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排斥和厌恶的现象。

总之,将灌输教育与榜样示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寓娱乐于教育之中,才能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教育共振”,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3道德规范养成与道德人格塑造相结合的原则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学生履行道德义务,遵守各种道德规范,使一切优秀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观念外显为道德的规范行为,这是中学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必须十分注重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学校和教师应有目的地利用和创造各种道德情境,分类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积累他们的道德经验,从而使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遵守各种具体的道德规范。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德育;现实生活;实践探索

小学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可以将学校、家庭、社会力量集中在一起,共同为学校道德教育服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小学生思想比较简单,因此,学校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道德教育体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努力挖掘德育教育素材,回归生活本源

小学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当前一些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师进行德育教育中常常脱离生活实际,制定德育教育目标也常常缺乏可操作性。施行的道德教育内容也过于抽象,学生虽然具备丰富的道德知识,但思想道德并没有得到实质提升。关于爱集体、爱人民等核心教育内容,教师授课中也脱离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因此,小学道德教育要向生活世界回归,让现实生活成为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起点,将生活实际生成新的德育内容,加强学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大力宣扬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学生树立坚定的道德规范。例如,教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在班级内组建“校园小志愿者”让学生以服务校园,传播文明为宗旨,宣传环保知识,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德育生活化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体验中形成道德情感。组织“读书节”小志愿者开展图书交流活动,相互之间交流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植树节”之际,倡议学生为校园种下一棵树苗,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二、注重教师榜样示范效应,开展主体评价

生活世界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搭建成的品格建构,因此,小学道德教育要建立平等融合的师生关系。首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承担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样有利于对学生信心的培养。教师要重视民主教学环境的创建,在道德教育中要以平等姿态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自主对事情进行判断选择。其次,在日常管理中,教师用自己道德行为去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同时,学校还要建立完善的道德评价体系,作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的驱动力,让学生通过道德评价认识自身的行为规范。例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诚信”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细节出发,首先制定班级诚信记录,每周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功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良行为,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并积极改正。同时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权,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制定丰富的“学习菜单”围绕“学习纪律、生活卫生、上课迟到、抄袭作业”等班级生活化内容制定规范标准。同时,教师也要树立榜样,做到以德育德。让学生主动自荐,担任小组卫生监督员,自己制定“你丢我捡”等任务内容,让学生从小处入手,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三、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教师要重视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合作,教师也要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以帮助家长走出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误区,鼓励家长一起参与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此外,社会是道德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为了丰富对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服务形式,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社会实践德育活动,创建具有实践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教育体系,形成具有相同价值观的道德教育社群,为学生提供良好教育氛围。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教育,教师组织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和访问各个行业的劳动者,同时为学生设置“美好生活”活动任务,要求学生记录门卫、清洁工这些劳动者为我们创造了怎样的美好生活?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感恩和尊重。又如,为了让学生明白家人的关爱,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我是小主人”作文写作任务,让学生做一天“家长”,开展打扫卫生,买菜做饭等家务劳动,让学生体会家长的辛苦和无私付出,从而懂得识恩、知恩、感恩、报恩。通过生活体验,丰富自我的思想道德素养。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新时代,学校必须要完善道德教育模式,实现道德教育和生活世界的有效衔接,坚持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为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深化学生对道德情感的认知和体验。

参考文献:

[1]崔显花.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华夏教师,2018(20):74-75.

中学道德教育范文篇10

1.1灌输教育法

主要是系统地向中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以单向的理论灌输为主。这种方法运用在中学的德育课程中,不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和方法,不利于中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2典型教育法

典型教育法是利用典型的案例以启发教育学生的方法。典型教育法分为正面典型示范法和反面典型警示法。正面典型示范法也叫榜样示范法,以先进的典型来感染和启发学生。反面典型警示法是以错误的典型为反面教材来告诫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从中受到启发的教育。这种方法尽量少用,以免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日本中学德育的主要方法

2.1特别设置了

“道德时间”法这种课程是日本中学德育中一种公开化的方法,这是日本为强化专门的道德教育所采取的不同于其它国家的独特做法,特设“道德时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提高道德的实践能力。

2.2心理咨询法

在日本中学中设有谈话室,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通过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中日中学德育方法异同及对我国启示

3.1中日中学德育方法的相同点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在中学都开设了德育的课程,教师通过课堂的讲述来传达知识。而且国家也都特别注重德育课程的开设,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指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3.2中日中学德育方法的不同点

3.2.1中国德育方法单一,日本“三位一体”方法。中国的德育主要是学校的德育教育,把家庭、社区与学校联合起来进行教育还是很少的,正处在摸索的过程中。日本将学校、家庭、社区教育活动联系在一起,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堂,还设有一些家庭教育设施,对家庭教育给予补助,以社区为单位,发挥社区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社区的福利院做义务劳动,以培养学生的爱心。

3.2.2中国侧重学生成绩,日本开设“青少年辅导中心”。中国的中学开设思想品德课,最终会以考试的形式来评定学生,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这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单纯地学为目的,而不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日本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专门设有“青少年辅导中心”,专门收留那些犯有错误又不构成犯罪的青少年,该中心与学校、家长有联系,学生改正错误便可以回学校上学,这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显著作用。

4对我国中学德育的启示

4.1加强中学的心理健康咨询

中学的学生处于叛逆的严重期,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虽然国家明文规定要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但在目前的中学很少有设立的,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拥有独特的性格,所以有必要设立心理咨询室,以防止学生心理不健康,出现自杀的现象。

4.2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合作

在学校中,教师通过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管理学生的观念,用正确的方法管理学生,让家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隐私,使教师和家长形成良好的沟通,促进学生个人习惯和行为的培养。

通过与日本中学德育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中学道德教育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地改善中学道德教育的方法,不断学习日本的优点,从而使我国的中学道德教育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作者:武佳乐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