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数字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6-13 16:28:42

校园数字文化

校园数字文化范文篇1

【关键词】信息素养;视音频教材;数字化;实施环境;要求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建设和,尤其随着无线网的建设、E—Learning的开展,视音频信息在机网上的共享显得愈来愈重要。常见的视音频信息主要有各学科电视教材、校园专题、素材、名师介绍、兴趣小组活动记录、课外知识、外语教学、校园广播新闻等。在技术上,有线电视网、有线广播、计算机可以用一根线连通,形成“校园一线通”。同时从国内外在视听觉教育(如视觉思维、视觉素养)的中看出,视音频信息在不仅是对文字信息的补充,而且也是通过对视听觉信息的观看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思考、视听觉材料的能力。从一些课程(如语言类、技能类、示范类等课程)的教学要求上来看,这些学科的学习离不开视音频信息的补充,而要实现学生随意的播控,只有通过计算机服务器来实现。但是将所有视音频教材转换为数字信息在网上传输,是一件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西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表面上看,西部中小学学生E—Learning的不足,主要表现在E—Learning环境的构建上,西部E—Learning环境的构建即表现在硬件的缺乏,也表现在视音频信息的数字化、师生信息素养的不足上,而从根本上来说是师生信息素养的欠缺和数字视音频教育信息的严重匮乏。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一定的数字环境中养成。为此笔者认为在E—Learning的构建中,应尽最大可能的构建校园数字视音频信息。

一、视音频教材数字化是促进师生信息素养形成关键

视音频教材的数字化有利于培养师生信息素养。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在1989年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个人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也被翻译为信息文化,但素养与文化意义相差很大。在不同时期信息素养称呼不同,如“媒体素养(MediaLiteracy)”、“电视素养(TVLiteracy)”、“计算机素养(ComputerLiteracy)”、“数字素养(DigitalLiteracy)”、“网络素养(InternetLiteracy)”、“素养(E-Literacy)”等。

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Technology,AECT)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制定了美国中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1\*GB3①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2\*GB3②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3\*GB3③能准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4\*GB3④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自己需要的信息;=5\*GB3⑤能欣赏鉴别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6\*GB3⑥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作到最好;=7\*GB3⑦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的重要性;=8\*GB3⑧能遵守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9\*GB3⑨在探求和创建信息过程中,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且与团队协作。

教育部在2004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初稿)》中,对信息素养的解释是“广义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三个方面的素质,狭义的信息素养通常只能指信息能力”;并提出:“信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即对客观事物中有价值信息的觉察、认识和力图加以利用的强烈愿望。信息能力是指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创造、传递、利用与评价的能力。信息道德是在信息领域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它是信息化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之一。信息道德的主要内容是: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尊重人、关心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信息传递、交流、开发利用等方面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同时实现自我”。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是我国对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师生目前信息素养的基本状况。同时,从大、中、小学生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上来看,我国学生信息素养普遍偏低。如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较差,信息伦理道德低下,信息差。当然,各地恶劣的信息环境,也是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信息化教育及社会信息化的到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刻不容缓,然而,从当前一些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来看,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还仅仅局限狭窄的纯技术性范畴内,根本谈不上开展信息素养的教育活动。

目前中小学校园数字教育信息的内容单一化,了师生信息素养的后天发展。在构建校园数字化环境时,由于受到书本信息和网络速度的影响,造成大多数人认为网络信息以文本信息为主,而轻视了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信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各级学校教育中,条条框框上墙进网、政策法规见于红头文件。而视音频信息,尤其是推动情感教育的视音频信息很难与师生见面。同时,在E—Learning教育实施中,视音频信息不仅是对文本信息的补充,也不仅是文本对图片或视频信息的说明,在教育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图形信息和文本信息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为此,加快音视频教材数字化建设,无疑会促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会推动师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而师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又有利于E—Learning的发展和创新。

二、构建校园视音频教材数字化的环境

校园视音频教材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主要包括技术资源环境建设和潜件建设,它们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缺少任何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都难以实现。技术资源建设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人力资源环境,硬件建设主要包括设备、设施的建设,软件建设主要是电视教材、电视节目、录音教材的建设等。潜件主要是思想、、理论的建设等。

1.视音频设备的数字化

视音频设备包括录像机、采集卡、视频/音频压缩卡、录音机等。选择电视设备应考虑的因素有:

=1\*GB3①图像质量:决定电视节目图像质量的主要的是录像机,当前国内使用磁带录像机的主要记录格式主要有以下几种:VHS,DV,DVCam,DVCpro,Betacam等。VHS节目源主要集中在教学片(带)上,扫描线在300线以下。还有部分节目源为VCD盘片,扫描线在288线以下。少数是数字节目(如校园新闻、专题介绍、个人专访等)。尤其校园网在组建ATM传输信息时应当考虑校园视音频教材的数字化。

在数字化过程中,先把采集自录像机、摄像机或其他信号源的模拟视音频信号经过图像卡、声卡转换成数字信号(即A/D转换),再经过数字压缩后形成数据流存储到硬盘中。若使用的是数字录像机,采集时不需要经过A/D转换,可直接采集数字信号到硬盘。

信息采集完毕后,然后按创作人员的创作意图运用非编软件对存储在硬盘中的视频、图像、音频等各种数据进行编辑,加上动画、字幕、特技等综合处理,并根据需要生成一定视频格式,同时保存在磁盘中。目前市场上经常被采用的非线性采集卡有:AVID、Velocity、DigisuiteLE、DVRexRT、DVRexRTPro、DVStorm、RT2000、TAGAR3000、DV500、DC30。在购买非线性设备时就要考虑和自己录像机格式的匹配问题。事实上,每种采集卡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都有自己特别适用的设备,在选择时,应根据已有的信息源选择采集设备。同时随着数字化设备的发展,各种非线性设备开放性和兼容性增加。所谓开放性就是录像机可与各种非线性设备连接,兼容性就是档次较高的数字录像机向下兼容。

视音频信息采集过程中,采集卡的取样比不同,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信息丢失;压缩时由于压缩的比例、格式的不同,同样会造成信息的丢失。因此在最后处理时,一定要慎重考虑。

校园视听设备应目前由模拟——半模拟向全数字化过渡。全数字化从拍摄、节目编制、演播室系统、播出系统均为数字化。

=2\*GB3②设备标准接口技术:不同压缩标准需要相应的数据接口来传输,同时配合也密切。目前常见的有串行数据分量接口(SDI)、IEEE-1394接口、四倍速接口、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等。

=3\*GB3③常用数据压缩标准:视音频压缩的目的就是舍弃不需要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以人耳和眼系统的分辨能力来考虑的,是人的视听觉一般感受不到的损失。目前在电视领域中,通常采用的M-JPEG和MPEG压缩标准。JPEG为主要用于静止图像的压缩,M-JPEG是JPEG在视频方面的应用,需要的带宽和空间较大。MPEG是视频的压缩,常用的是MPEG-2压缩标准。MPEG-2压缩带宽和空间小于M-JPEG。

④网上传输的流信息主要有视频流和音频流。视音频教材数字化最好生成流媒体(Streammedia),常见的流格式有*.asf、*.rm、*.ra、*.qt、*.swf等类型,而常用的是.rm格式,通常采用RealPlayer播放器播放的。在生成流格式的时候,一定要将珍贵素材(或节目)另转换为*.avi格式。AVI文件的数据量大,占空间多,计算机读取费时,视音频信息转换成.avi格式主要是为了保存资料,而不是为了在网上传递。

2.软件环境的数字化

视音频教材库的数字化建设:视音频信息库由于设备的原因,目前仍旧是以盘带的方式保存,要传递这种信息必须利用电视网或广播等形式,盘带信息不利于信息的流通。而要做到视音频教材在计算机网上流通,一定要将盘带上的节目保存到计算机上。可根据需要将节目进行分类保存,如按学科教学节目、校友风采、校园名师、校园新闻、地方特色、环境建设、运动会、学生活动等分类。

3.人力资源

学校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技术人员、学科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人力资源是学校建设的重点,关系到学校建设的后劲、全面性和可持续性。人力资源指导着视音频教材的制作、开发、研究、应用。视音频教材制作人员应是新观念、新技术的支持下的创造型、智能型人才。

4.潜件环境

视音频教材的潜件建设关系到其形成、利用、流通,同时也是推动对视音频教材的重要性、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的认识,通过建设还可推动教师应用技能、教学管理、理论知识的提高。

由于我国西部中小学普遍缺乏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同时信息技术教师承担全校信息技术课程和校园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使用、维护,以及校园网的构建设计和网页的制作更新,而普通教师又缺乏信息技能的培养,所以信息技术设备的管理成本和压力不应过分下放到学校层面。为此,建议提高设备和资源的易用性,避免为教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设置“技术门槛儿”。高等学校的网络中心、计算机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校园电视台、有线广播电台、外语调频广播台,应相互协调、资源优化,形成“校园一线通”,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同时可以降低建设费用、管理维护费用和减少各种人员数量。

三、构建校园视音频教材数字化的实施环境要求

1.性、性、性:数字化的视音频教材必须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使思想、行为和观点受到启迪、陶冶,为培养良好的世界观服务。

2.化:视音频教材数字化运行的目的是在校园机网络中流通。校园网是将行政事务管理、教学服务、信息管理、学校宣传、科研管理、图书服务、后勤服务、招生就业、校园新闻等各类信息连接起来,实现各类信息之间的交换和共享。同时校园网的还包括与Internet、天网、城域网等的互联。由此导致校园信息资源与信息资源的整合,使各级各类信息完全共享。对于学生而言,校园网是学生了解外界知识和校园信息的平台,也是提高学生对自己学校教师再认识和接纳的窗口。

3.数字化:将校园视音频教材中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以一定的格式在计算机系统中输入、保存、传播、再现。

4.智能化:搜索的智能化。智能化指建立和创造智能化的教与学系统、教与学环境。未来的者将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建立以个性化为中心的新的学习模式。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借助智能化工具(手段),个别化、针对性地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如独立地获取、加工、处理、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5.标准化:视音频教材要以一定的格式录入、存储、传播并呈现,这样制作时可以降低制作成本和存储费用,传递时大大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范围,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为智能化和交互化提供保障。

6.灵活性:灵活性指制作者修改、添加、更新、上传视音频教材,方便灵活,并且不损坏原来的数字化节目。

7.适应性:指数字化的视音频教材能够适应不同播放器、不同图像质量的要求、计算机、软件等资源。

四、结束语

在中小学校园视音频教材数字化过渡的过程中,我们要用的眼光和全局的观念,科学的论证,综合。制定短、中、长期规划,以实现最佳过渡。在数字化过程中,我们应认识到硬件与软件更新换代,同时不要等待发展成熟之后再备鞍上马。校园视音频数字化,对各级各类学校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

【】

[1]郭炳.多媒体流技术在网络传输中的[J].有线电视,2003(22)

[2]刘怀林、郭国胜编著.数字非线性编辑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7月

[3]黄宁宁主编.多媒体素材制作与网页编辑[M][M][M].北京:人[M][M]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10月

校园数字文化范文篇2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高等教育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应用很广的新兴学科,随着近年来在教育系统中的不断有效应用,有效的提高了校园的整体教学实力。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不仅可以很好的提高校园的安全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且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1数字媒体技术在高校数字化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1利用数字媒体教学平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自主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成为了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通过提高老师的教学理念,逐渐的落实教育的改革。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中学校可以将所有的教师组成起来,统一的学习新课改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哪些是必要遵守的原则,哪些是需要老师提高学习的领域,哪些是目前教育中存在的短板。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老师需要怎样落实自己的教育工作职责。[1]在确定了数字化教育改革的方向之后,就是提高老师们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技能和方式。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老师们在师范学校学习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运用方式,已经明显的落后了。需要老师们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从而精准的实现数字化教学的目标。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基于本学科的教学内容,通过结合数字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在线的学科学习平台,学生就可以在没有进行该节课的时候,预先学习该门课的知识。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学生已经通过在在线系统,学习了该节课的重点知识。这样老师的教学进度就可以很好的缩短,也就是说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并且学生的学习质量也非常的好。剩余的时间就可以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的进行学习谈论,为了合适的引导学生探索更深奥的学科知识,老师可以作为导师,引导学生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去发掘更多有趣生动的学科知识,从而让学生通过探索,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1.2构建数字媒体教学环境。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也给教育环境和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改变,使得校园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越来越普及。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课堂上进行一定的情感交流,在交流沟通的工过程中随机性比较高,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分析空间。在实际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能对多媒体设备,产生一定的依赖感。主要是很多的老师为了节省体力,不在愿意使用粉笔给学生进行讲授知识,更多的时间是通过移动信息设备的鼠标和滑轮,通过多媒体设备演示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播,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是完全和教育改革相违背的,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数字信息技术的优势,反而逐渐的让信息技术占据了教育的核心地位。[2]最近清华校园掀起了一阵粉笔书写的热潮,因清华校园每年都会举行的校园教师粉笔书写比赛,让老师们在黑板上利用粉笔书写出诗词集、党的工作报告、清华校园的校训等等。很多的学生都惊呼在看到老师的粉笔书写之后,才知道网上购买的正楷字帖和行书字帖的原创是谁了。我们可以想象清华校园的数字化教育水平,已经算的上我国目前数字化校园的一流水平,但是为什么还要举行粉笔书写大会呢?因为通过简简单单的一只粉笔,老师可将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学生们,在字里行间学生都会受到老师的影响。这个是数字信息技术教学所不能代替的,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教育部更加注重两者的有效融合,充分的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从而更高的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该学科教学内容和课程的安排,具有针对性的制作教学课件,在教学课堂开展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交互性,尝试进行多媒体交互教学。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一名高等学校的教师,应熟练的掌握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交互教学。因此,我们上文中说到的给老师们进行集中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老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实力,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出数字信息技术的优势。[3]1.3更好的进行思想的交流。在高校的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很多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发挥出了重要的交互作用,并且在高校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用的频率最高。多媒体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比较,现代高校中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更加具有吸引力,因为在多媒体课件中不仅有很多直观的视频资料,并且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还可以进行跨文化、跨地域的教育交流,这样给老师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更多的方向,学社工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有信息技术的落后,学生和老师要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交流,必须在教学课堂上实现,在下课和周木放假的时间,由于学生不能很好的联系到自己的老师,因此也就限制了学生新思想的交流探讨。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学生和师生之间的社交活动,越来越频繁。学生不论在课余的时间,还是在暑假的时间,都可以通过校园社交软件,及时的联系到自己的老师,和老师聊一聊,自己最近在学习中的一些困惑和新发现,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系统也是为了打造我国终身教学理念的一个很好的模式。[4]

2校园一卡通的应用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很多高校都已经落实了校园一卡通的技术方案。校园一卡通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过去的校园管理过程中,学生吃饭需要办理一张饭卡,在进出图书馆的时候,需要办理一张图书卡,在出入校园的时候,还需要办理一张出行门禁卡。在这样的管理过程中就会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首先就是学生需要时刻将三种不同的卡,带在身边以便随时使用,但这样就会增加学生丢失卡片的概率,从而给学生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更换好的促进学生生活的便利性和学习的高效性,通过校园一卡通的建设,学生就可以通过一张校园卡,在校园内完成不同的事情,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在校园一卡通的设计过程中要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背景下,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说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目前校园一卡通主要包含有学生的校园消费、考勤、门禁、饮食娱乐等等,并且一卡通的信息还需要和校园的财务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检测学生的校园消费,避免出现校园卡被盗而产生的消费,从而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损失。在校园一卡通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互联网科技和智能手机,从而方便学生们的使用。学生通过智能手机中的第三方应用,就可以无限扩大校园一卡通功能,帮助学生和社会中的银行系统、市民系统、运营商系统、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平台、社交媒体等进行快速的对接。在校园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设计安全保护系统,从而避免学生数据信息的泄露,不断的提高校园数字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5]。

3数字监控系统的应用

在构建新型的校园监控系统的过程中需要信息部的专业人才来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一个安全稳定的监控系统。在监控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同样要建设一个完善有效的安全防护系统,因为监控系统要连接到互联网,就会产生一定的安全风险,一定要合理的控制风险,避免事故的发展。

4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未来发展

在以后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将会出现虚拟技术和现实之间的数字化校园和教育技术的回归,也就是说智能自动技术的不断应用,使教学的方式有了更多的创新,师生在校生活的方式有了更多的转变,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就让学生在一个和谐友好的学习环境下,接受高等知识的教育。在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教育的本质还是不能改变的,就是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行动的新时代青年。

5结论

在今后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校园的情况和师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不断推进高效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苏忠.数字媒体技术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6,32(4):50-53.

[2]易萍.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9(2):92-96.

[3]朱毅凯.交互式智库: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一种新型组织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2(2):121-125.

[4]许鑫,苏新宁.新一代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48-55.

校园数字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虚拟校园;全景;情感化设计;场景

0引言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高,高校在数字校园的建设上已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发展态势[1]。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方面的应用为实现数字化校园提供了更多可能,虚拟校园便是虚拟现实技术在校园数字化方面的具体应用。虚拟校园是指在计算机环境中再现真实校园景观,用户可以进入虚拟的校园中进行一定自由度地游览,进行一定的人机交互[2]。全景虚拟校园是基于全景技术形成的可交互式漫游虚拟校园系统,其对校容校貌的展示、扩大宣传、招生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老师、学生、家长等仅需通过电脑和网络,就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优美的校园风光,良好的教学环境[4]。近年来,全景虚拟校园的研究集中在技术方面,对设计理论的应用较为欠缺,往往造成技术和设计脱节。随着情感因素在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应用情感化设计理论对全景虚拟校园进行设计分析,力求通过情感化设计理论的指导让全景虚拟校园兼具功能与体验。

1情感化设计概述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Norman于2002年提出了产品“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次,即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在本能水平上,物理特征-视觉、触觉和听觉-处于支配地位[5]。本能层的设计目的是为用户带来本能上最初的、直接的和迅速的反应,即在用户还来不及深入思考时的即刻的印象和情感。优秀行为水平设计有四个方面:功能、易懂性、可用性和物理感觉[5]。行为层的设计应能够让用户快速认知系统功能,自如完成特定任务,并获得及时反馈。反思层为最高层次的设计,它注重的是信息、文化以及产品或者产品效用的意义[5]。反思层的设计与本能层和行为层的设计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例如,视觉上各类界面元素风格和配色的统一让用户反思他们之间的关联,从而对系统产生一个整体的印象。

2全景虚拟校园情感化设计

2.1全景虚拟校园情感化设计层次模型

本能层对全景虚拟校园的设计指导在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通道的设计上。基于鼠标键盘的传统设备无法为用户带来真实的物理触觉反馈,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感官通道为用户带来本能的刺激。全景虚拟校园的本能层设计同样也存在视听觉两个方面,目的是吸引用户注意力,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刺激用户进一步使用系统。行为层对全景虚拟校园设计的指导在于功能的设计。设计关注操作的便捷性、交互性和友好性。便捷性是指操作符合用户的习惯和心理模型[6],交互性是指操作过程中用户的参与和控制程度,友好性往往表现在操作的反馈和提示上。反思层对全景虚拟校园感官和功能的设计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可以让用户产生回想记忆、关联推理、重新评估、整体欣赏和带入对比等反思和感悟。总结情感化设计对全景虚拟校园设计的指导,得出如下图1所示的全景虚拟校园情感化设计层次模型。模型描述了情感化设计理论应用于全景虚拟校园设计的三个方面,即本能层设计、行为层设计和反思层设计。本能层指导全景虚拟校园的视听觉感官设计,行为层指导全景虚拟校园的功能设计,反思层指导全景虚拟校园感官和功能的设计。模型从下到上的设计由具体不断上升到抽象。

2.2全景虚拟校园情感化层次设计分析

经总结,将全景虚拟校园的设计要素分为场景本身和场景中的元素,场景本身是指以全景技术为基础形成的可以单视点漫游的三维场景;场景中的元素一方面包括例如图标、导航、对话框以及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和对象全景等二维界面元素;另一方面包括三维建模生成的虚拟模型元素。

2.2.1全景虚拟校园本能层感官设计

全景虚拟校园本能层感官设计的核心为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其带给用户的第一反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户继续浏览和探索全景虚拟校园的兴趣。全景虚拟校园的感官设计是基于设计要素展开的。(1)全景虚拟校园场景本身感官设计全景场景是用户直接观察到的视觉信息,其视觉效果主要包括风格和色彩两方面。除技术的影响外,全景场景设计与校园中建筑物、环境、其他物品以及全景拍摄的季节、天气和时刻等因素相关。校园本身充斥着不同风格的建筑、人群和环境,传达着不同的氛围、文化和内涵。季节是奠定整个场景风格和色彩的关键,例如春天的绿和秋季的黄就是季节呈现的场景色彩,他们的生机盎然和清冷雅致就是季节呈现的场景风格。天气会影响全景虚拟校园的视觉表现和听觉表现,例如晴天云白天蓝的视觉表现和雨水滴落在石阶上的滴答声效。同样,拍摄时刻也会产生色彩和风格方面的影响。全景虚拟场景本身的听觉设计一般以设计音乐为主,例如场景的背景音乐,场景介绍等。而自然音乐主要指场景中动态视觉效果所产生的声音,例如动画表现呼啸的风时搭配声音效果。因此,场景的自然音乐需辅助和配合场景元素一起设计。(2)全景虚拟校园场景元素感官设计二维界面元素视觉设计的维度包括色彩、风格、样式、布局排列等;三维模型视觉设计除上述设计维度外还有特有处理手法,例如利用粒子系统实现虚拟场景的雨、雪、雾效果[7]等,使得设计更加真实和形象。场景元素视觉元素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完成特定的功能,例如导航的引导功能,图标热点的跳转功能等;二是充当场景环境要素,例如飞翔的鸟儿、摆动的柳枝,可以使全景场景变得更加生动、自然、真实和沉浸。场景元素听觉元素主要为自然音乐,例如关门的自然声效、流动的水声等,也包括设计音乐,例如学习内容讲解音频等。

2.2.2全景虚拟校园行为层功能设计

(1)全景虚拟校园行为层用户分析优秀的行为水平的设计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把重点放在理解和满足真实使用产品的人的需要上[5]。本文对大学校园的全景虚拟校园相关文献进行了调研,主要用户为学生、家长和教师。用户的关注点涉及校园风景、生活与娱乐、学院与专业、教学与学习、健康保障、入学流程、学校竞争力、就业情况以及校园管理等方面,根据这些关注点可将场景分为生活休闲场所、教学与学习场所以及其他场所三种类型。(2)景虚拟校园行为层功能设计基于上述(图3)分析以及对基础功能的分析与设计,现对全景虚拟校园详细功能及其操作和反馈描述如下:

1.校园风景欣赏和校园信息浏览。校园风景欣赏依赖于场景漫游和跳转,场景是单视点漫游方式,可以通过鼠标拖动场景任意点进行上下左右旋转来浏览场景任意角度的风景;同时还可以通过鼠标滚轮控制放大缩小视角,以观看场景细节;还允许通过键盘进行控制视角的变换,例如上下左右键。常见反馈为鼠标指针形状改变。场景间的跳转可以通过场景中特定点的热点完成,常见的操作方式为点击场景中或地图导航中的图标热点。鼠标移上有信息提示,跳转时设计加载动画,并通过百分数显示加载进度。校园信息浏览是在场景漫游和跳转中通过交互式操作查看多种信息实现的,例如鼠标单击打开视频或移上图标查看详情等。

2.场景交流与学习。包括室外活动课程和室内教学课程,例如操场等室外场景,学习体育技能课程;教学楼内的教室室内场景,学习文化课程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课程内容组织成多种媒体结合的学习资源;或者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制作虚拟的模型或动画,用可视化手段把知识点生动形象的表述出来[8]。通过点击、拖动、双击、滚动滚轮等操作进行信息的获取、资料的查看和交流意见,完成学习体验。

3.场景引导。不熟悉校园的用户可以利用场景的地图导航功能,确定当前位置,不至于迷失。入学新生可以在陌生的校园环境中快速定位地理位置,并获取前往入学手续办理地点的全景指引与入学相关的温馨提示[9]。

2.2.3全景虚拟校园反思层指导设计

(1)全景虚拟校园反思层对感官设计的指导感官刺激引起的本能反应的好坏是最初的、暂时的和表面的,但用户的文化、经历和经验等的作用可能令本能上获得的散乱信息形成统一的联系,例如用户对全景虚拟校园整体印象的形成。经总结,反思层指导全景虚拟校园感官设计的原则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场景本身感官设计指导

全景场景在拍摄之前应该根据用户特点以及校园文化、历史和环境等的因素确定风格和基调。应还原最高真实度的场景,注重拍摄技巧,选择合适的季节、天气和时刻等进行拍摄。意在用真实性和沉浸性引导用户将注意力集中到场景内容中,触景生情并对场景形成整体的评价和印象。2.场景元素感官设计指导场景中对象的设计色彩、风格样式应与全景场景的色彩和风格相一致,例如根据场景匹配合适风格、色彩的图标。意在让用户对不同元素形成统一的印象和联系。导航、图标和信息布局合理、排列整齐;这是界面设计的原则,能够让用户在熟悉的界面设计规范下快速认知系统。(2)全景虚拟校园反思层对功能设计的指导反思层对功能设计的指导一方面在于场景中信息的呈现;另一方面在于功能的操作和反馈,下面就部分场景类型介绍其对场景中信息呈现设计的指导,通过举例介绍其对功能的操作和反馈的指导。1.场景中信息的呈现校园生活的场景涉及饮食、出行、住宿、娱乐活动和健康保障等多方面,应注重多种媒体信息多样化呈现对用户的意义和影响。例如,在食堂内部全景场景中,可以用文字、图片等展示菜品相关信息信息,以动画、视频等介绍食堂意见栏的中学生与食堂人员的互动,引起用户的共鸣和想象。校园教学与管理的场景涉及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和管理楼等,包括对学院组织、专业详情、学习安排等的特色介绍。引起用户对学院、专业和学科课程等的重新认知和评价。学校就业相关场景应涉及学校就业率、就业去向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并增加激励机制,例如优秀毕业生或校友等的寄语和建议等等。让用户重新思考和规划未来发展的方向。学校历史和文化相关场景应涉及校园历史、演变、发展、文化和内涵等方面,例如校史、校徽、校训等的揭示。使得用户通过学校前后的发展变化和校园文化的相得益彰对学校的认识上升到整体层面。

2.功能的操作和反馈

传统计算机、鼠标和键盘的设备下的操作主要有鼠标单击、双击、移上、拖动,滚轮滚动和文字输入等。功能的操作设计应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和心理模型,还应与用户要完成的任务相匹配。操作应给与及时的反馈,常见的反馈包括界面元素样式变化(例如加阴影、缩放、加光效等)、文字提示、缩略图提示、动画演示、音效播放、鼠标指针变化等。反馈不宜过多、强加或全无,应与操作方式相符,并且应与被操作对象距离较近。例如在场景地图导航中标注出当前用户所在场景和面向方向,当鼠标移上标注时有文字提示或样式变化等。目的是让用户认知当前所在位置和了解整个场景结构,以重新定位和选择浏览路径。

3结束语

全景虚拟校园有助于宣传学校形象,指导学生入学,为学生和家长择校提供全面的信息以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教学和学习的平台。在这个注重情感需求的时代,全景虚拟校园的设计也应该以此为目标,为用户带来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收获。本文利用情感化设计理论的分层次论述了详细的设计内容并提出了部分设计原则,对今后的全景虚拟校园设计提供了依据。在未来技术发展更加完善时,更多设计理论的应用将会使全景虚拟校园的设计越来越完善,在实现校园数字化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进,张洪冲.大力发展数字校园推进高职教育发展[J].软件,2012,33(9):127.

[2]钱芬.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07.

[3]张德义.基于web的三维虚拟校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4).

[4]陈丁山.三维全景虚拟校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8,(05):96.

[5]诺曼.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诺曼.设计心理学[M].梅琼,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7]黄汉亲.基于OSG的漫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2013,34(10):63.

[8]张菊.虚拟现实技术辅助教学研究[J].软件,2014,35(2):161.

校园数字文化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数据中心;信息安全

我国近二十年来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各个行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都在提高,信息化、数字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个非常明显的进步标志。目前,信息技术在高校建设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数据中心作为高校办学核心技术所在更是早就向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由此导致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数据中心的信息安全建设日趋重要,以此提高数据中心对信息风险的防范能力。

1高校数据中心信息安全建设的重要性及隐患

高校数据中心是保障校内多个应用系统安全运行,保证学生身份认证和管理、日常办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图书资料管理、教务选课等工作的前提条件,另外数据中心内存有学校各种重要的资料和关键的数据。保证这些资料数据的安全,保障各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是数据中心的一项重要职责,所以进行数据中心信息安全建设是确保高校数据安全的必然选择,其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保证数据中心信息不丢失或者被盗[1]。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数据中心存在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隐患除了来自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外,有来自于现有网络各种攻击技术手段,未被授权的访问可能会导致数据整体性和私密性遭到破坏,还有一些数据中心内部的操作,如新业务系统上线,系统升级等带来的网络宕机。各种安全产品、安全技术的简单堆砌并不能保证数据中心的安全,所以只有在安全策略的指导下,建立有机的、智能化的安全防范体系,才能有效地保障校园数据中心的关键业务和关键数据的安全[2]。

2高校数据中心信息安全建设的主要内容

2.1高校数据中心信息安全建设的主要技术手段

高校数据中心信息安全建设的主要技术手段有:防火墙、防病毒系统、入侵防御、漏洞扫描、CA认证、数据备份与容灾、个人桌面控制系统、监控与审计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等。这些手段联合起来才可以确保组建成一个较为坚固的安全运行环境。

2.1.1防火墙

防火墙是信息安全体系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对高校数据中心来说,它可以为内部办公的局域网以及外部网络提供安全屏障。它对流经的网络通信进行监测扫描,只有选择指定的网络应用协议才可以通过。另外,防火墙还强化了网络安全策略的配置和管理,对经过它的各种访问进行记录并做出日志,利用它提供的网络使用数据统计情况,当有可疑的访问发生时,能自动进行报警。我们还可以通过防火墙对内部网络进行划分,实现对内部网中的重点网段的隔离(如服务器的DMZ区),从而防止局部重点网络安全出现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伤害。

2.1.2防病毒系统、入侵防御、漏洞扫描

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多,同时具有非授权性、隐蔽性、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可触发性等多重特点,杀伤力极大,不但能攻击系统数据区、文件和内存,而且还能干扰系统、堵塞网络等,单凭防火墙是无法保证数据中心的信息安全的,因此,部署防病毒系统、入侵检测(防御)、漏洞扫描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网络中部署网络杀毒软件,定期对内网中所有服务器和客户端进行杀毒,并实时更新病毒库。还需要在网络入口处部署入侵防御系统,阻止各种尝试性闯入、伪装攻击、系统渗透、泄露、拒绝服务和恶意使用等各种手段的入侵。部署漏洞扫描系统就是每天定期扫描网络和操作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并立即告警,及时打补丁,把各种攻击消灭在萌芽状态。

2.1.3CA认证系统(身份认证、数据传输加密、电子签名、电子公章、时间戳等)

为数据中心信息的安全考虑,尤其是机密数据的电子政务系统必须采用CA认证。CA认证可以解决网络环境中可信的身份认证,并且可以解决信息机密性、信息完整性、身份认证实体性、行为不可否认性、授权有效性等问题。只有本人凭电子钥匙经过CA认证后才能登录系统访问机密数据,数据也只有经过CA加密才能在网络中传输,数据的接收方也必须经过CA认证,所有操作必须经过电子签名并加盖时间戳。这样,通过CA认证,数据中心中的数据的安全系数就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1.4数据备份与容灾

为了提高服务器的安全性和持续稳定运行,在大多数模式下可以建立服务器集群,就是集群中所有的计算机拥有一个共同的名称,这样集群内任何一个系统上运行的服务可被所有的网络客户所使用。另外要建立容灾备份系统,这是对数据做好保护至关重要的,也是保证提供正常服务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有影响数据安全的情况发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受损的数据。备份的方法也很多,有手动备份、自动备份、LAN备份、双机热备等。对于海量的空间数据,在资金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利用广域网进行数据远程异地备份,建立容灾中心,来确保数据的安全。

2.2高校数据中心信息安全的制度建设

想要建设成供任何一个系统,除了要配置较为完善的技术设备、软件支持外,还要建立一个与之适用的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高校数据中心信息安全的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成立校内的信息安全小组,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整体上规范安全建设,制定数据标准,贯彻执行和完善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并且对日常工作进行认真检查、监督和指导。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研究各种相关制度,不断的对当前制度进行更新和完善,进一步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

2.3高校数据中心信息安全建设的其他方面

数据中心的信息安全建设除了要建设各种软件防护系统、制定完善的制度外,安全管理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安全管理贯穿整个安全防范体系,是安全防范体系的核心。代表了安全防范体系中人的因素。为了保障数据中心信息的安全,必须要进行安全操作培训工作,而这一工作的重要前提就是做好数据中心的安全管理工作。再好的技术如果没有能够落实到位,其高水平无法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建设高效的数据中心信息安全系统,必须要将安全管理落实到位。安全管理不仅包括行政意义上的安全管理,更主要的是对安全技术和安全策略的管理,使用者的安全意识是信息系统是否安全的决定因素,因此对校园数据中心用户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服务是整个安全体系中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体实施的时候,首先对所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要求所有相关人员对数据中心的安全有一个最充分全面的认识,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更加主动、积极的去关注系统安全、信息安全,尽早消除各种隐患因素[3]。

3对目前高校数据中心信息安全建设的建议

3.1建立信息安全框架及安全组织机构

高校应建立信息安全框架,即制定系统安全保障方案,实施安全宣传教育、安全监管和安全服务。在大多数高校,网络信息管理中心是信息安全的主管部门和技术支持部门,身兼管理和技术两项职能,但学校往往赋予网络中心的只有技术支持的职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职能,出现安全事故只解决技术问题,遗留的很多问题得不到明确的解决。因此,高校还应该建立专门负责信息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该组织机构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并由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的人员构成,其中包括网络中心的负责人,并由网络中心负责各部门间的协调和联络,制定安全政策和策略以及一系列体现安全政策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真正的发挥这类机构的作用。另外应该重视网络中心的人员配置情况,引进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分别负责网络建设、管理和维护、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安全治理等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数据中心的信息安全。

3.2加强信息安全的思想认识培养,树立信息安全意识

网络信息管理中心要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与学校保卫处、学工部、校团委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积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有关信息安全的宣传活动,邀请信息安全方面的专家对师生、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定期举行关于信息安全的学术报告,将一些信息安全的实际案例放到中心、校园网站等等,加强对师生、员工的安全教育,将安全意识扩展为一种氛围,努力提高和强化校内的信息安全观念意识,确立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思想与策略,加快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这就从强制性的安全策略转换为自主接受的安全策略文化,当然这也是实现信息安全目标的基本前提。

3.3确保信息安全得到成熟有效的技术保证,定期进行信息安全审核和评估

环境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信息安全工作的性质是长期的、无尽头的,因此要求使用的安全产品在技术上必须是成熟的、有效的。对于高校数据中心信息安全,从技术角度来说,主要涉及到网络通信系统的保密与安全、操作系统与数据库平台的安全、应用软件系统的安全等三个方面。所以必须对网络系统进行科学的安全分析,结合具体应用,将上述三个方面密切结合,在网络信息系统中建立了一整套安全机制,实现从外到内的安全防护。另外,必须定期的对学校的信息安全过程进行严格的审核,并对学校的信息安全进行新的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制定适合现状的信息安全策略。

4结语

校园数据中心是校园信息系统的核心枢纽,数据中心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应是一个包含安全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组织管理、技术保障、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社会先进的安全保护技术和高水平的安全管理技术对数据中心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真正提高高校数据中心信息安全系数,同时,积极促进行业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全面提高,为信息化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邵美科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顾瑞,张珍义,卢加元.高校数据中心的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职教育,2008(11):59-60.

校园数字文化范文篇5

[关键词]智慧校园;医科院校;探索研究

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VR/AR等信息新技术应用日益广泛[1-2],为医科院校开展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技术生态。数字校园建设正在向智慧校园建设转型升级,并朝着服务化、智能化、融合化、移动化方向发展[3-4]。当前,国内医科院校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的建设成果。但是,受多重因素影响,医科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还存在一些瓶颈,主要表现在[5-6]:①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程度低,数据挖掘能力弱;②应用系统建设分散,新旧系统并存,技术规范不一致,互为孤岛,整合力度不够;③“线上”虚拟空间和“线下”实体空间的融合程度不够,壁垒仍然存在,难以激发应用活力;④面对日益严重的信息安全风险,重视程度和防护能力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紧贴医科院校特点,聚焦智慧校园建设的发展方向,提出医科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框架,细化设计智慧校园的关键基础工程和重要应用系统,以形成医科院校信息化大生态,推动教学、医疗、科研和管理等各项业务的发展模式变革。

1智慧校园建设框架

智慧校园建设框架主要包括实体层、基础层、应用整合层和呈现层(图1)。实体层主要由现实中的人员、终端、教室、实验室、车辆等实体构成,形成“线下”实体空间。基础层、应用整合层和呈现层共同形成“线上”虚拟空间,基础层具备高性能计算、大容量存储、高带宽网络和数据统一管理能力,应用整合层具备应用接口开放、应用构件共享、业务流程订制、数据分析挖掘等能力,呈现层具备一站式、个性化、自适应的多元呈现能力。“线下”实体空间和“线上”虚拟空间一体融合,共同构成智慧校园生态体系。

2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基础工程

2.1打造统存聚合、共享共用的数据管理枢纽

依据大数据、云计算理念,打造“主中心”和“分中心”相聚合,“公有云”与“私有云”相结合的校园数据中心,作为学校各类数据管理的枢纽,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共用。同时,建立支持订制、持续演进的数据分析模型,开展数据挖掘分析,充分发挥数据应用价值。“主中心”和“分中心”相聚合,即通过制定全校统一的核心数据标准,研发跨平台数据交互引擎,建设核心共享数据库,构建校园数据中心“主中心”,实现核心数据的“一数一源”和异构数据共享共用。针对具体的业务应用,制定特定的数据标准集,建立业务数据“分中心”,与“主中心”共同构成校园数据标准集,形成覆盖学校教、医、研、管等各项业务的数据管理体系。“公有云”和“私有云”相结合,即校园数据“主中心”分为“公有云”和“私有云”两个既逻辑隔离又互联互通的有机组成部分。“公有云”主要存储和管理学校公共数据及各单位业务数据,由相关业务部门管理;“私有云”主要存储和管理全校教职员工的个人用户数据,由用户自主管理。通过数据交互引擎和严格的权限管理,“公有云”和“私有云”能够实现数据的共享共用。

2.2打造流程驱动、一体开放的应用建设模式

以软件构件为点,以工作流为线,以立体门户为面,构建“点-线-面”一体融合、开放灵活、持续演进的智慧校园应用建设模式。2.2.1建设灵活易复用的“点”统筹智慧校园应用功能需求,依据易开发、简对接、可替换、能复用的原则,将应用系统划分为粒度合适的软件构件,构成应用系统建设的基本单元,多个应用系统功能相同的部分可共用软件构件。2.2.2建设开放易订制的“线”引入流程驱动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依据以人为本、需求牵引、自由订制的原则,开发工作流引擎,按照应用需求将软件构件进行拖拽联接,建立体系开放、面向服务、功能全面的工作流,每一个工作流相当于一个应用系统,从而打破业务部门边界,实现业务流程重组。2.2.3建设丰富易交互的“面”依据服务一站式、界面可订制、窗口自适应、交互个性化的原则,创新打造虚拟校园门户、移动APP门户、微信轻门户和传统桌面门户多维融合、开放立体的智慧校园门户,开放共享接口规范和应用建设,为用户呈现丰富的应用和聚合的信息。

2.3打造创新实用、服务高效的虚实融合空间

引入O2O(onlinetooffline)、VR/AR(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社交网络、三维建模等前沿技术,构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三位一体的关系网络,建立虚拟线上空间和现实线下空间之间的桥梁,打通“虚”和“实”之间壁垒,打造实景虚景相对照、线上线下相对接、网内网外共社交的虚实融合空间。2.3.1建设校园虚拟社区引入三维建模、社交网络等技术,构建校园虚拟社区,等比例呈现实体校园环境,建立虚拟环境下人员沟通交流渠道,作为虚拟校园门户,通过全新呈现模式,展示校园文化风采,整合业务管理与应用服务,提升用户应用体验。2.3.2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建设VR/AR实训室,将VR/AR技术引入课堂,构建逼真、直观、沉浸式的虚拟教学空间,带来全新的教与学体验。完善在线教学平台功能,推动师生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碎片化学习、自主学习等教学实践探索,不断深化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2.3.3拓展智慧空间建设深化智慧教室建设,拓展功能应用,不断探索挖掘线上、线下相融合带来的全新体验与价值。同时,开展智慧会议室、智慧实验室、智慧仓库、智慧手术室等智慧空间建设,推进各智慧空间的融合互联。

2.4打造防范严密、多维立体的安全防护平台

围绕构建全方位、立体化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目标,创新数据安全管理模式,升级网络安全防护手段,加强终端防护管控能力,建成防范严密、风险可控、源头可溯、去向可查的安全防护平台,建立从终端防护到漏洞扫描、从接入控制到入侵检测、从行为审计到容灾备份的立体化全方位安全防护体系。同时,补充升级技术检查装备,健全常态化检查机制,构建人防加技防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全面提高学校信息安全整体防护水平。

3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应用体系

3.1建设突出医学、辐射全国的远程教育体系

围绕构建全层次、全类型、全时域的人才培养体系目标,聚焦人才培养需求,构建全时、全员、全域远程教育体系,建设凸显医学特色的“医学网络大学”。打造集网上建课、在线备课、远程教学、网上考试、互动答疑、学分认证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医学精品网络课程和微课程,丰富优质医学教学素材库,构建覆盖医学各学科、各门类的网络教育资源体系;根据各类卫生岗位能力结构模型与培养路径,对课程进行模块化分组,设置不同课程学习计划及标准要求,高效开展对各类别、各专业方向卫生人员的全覆盖远程教育培训。同时,与校外网络教学平台对接融合,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和网络教育学分的互认。

3.2建设管理高效、服务智能的医疗卫生体系

推进智慧医疗工程,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构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医院ERP系统,提升医院综合管理水平;整合升级医院现有HIS、EMR、LIS等信息系统,深度优化各类诊疗业务流程和临床路径,提高医院信息化服务保障能力;引入语音识别、手术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减轻医生工作负荷;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就诊和个性化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建立远程会诊平台,加大远程医疗服务力度。

3.3建设医工融合、协作创新的科研转化体系

加强转化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构建转化医学成果库、临床与产业需求库等数据库,实现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的沟通融合。深化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应用,通过建设统一的科研信息数据库,构建便于科技人员开展研究、辅助领导科研决策的科研信息综合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成效。

4小结

当前,信息化已成为衡量医科院校综合办学能力的重要标志。通过打造服务智能高效、管理科学精细、资源丰富优质、文化底蕴深厚的智慧校园生态体系,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全面地成长,让教师潜心地教学、专注地研究,让医务人员快捷地诊疗、精细地服务,让管理人员惬意地办公、精准地决策,真正让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全员统一、过程全员参与、成果全员共享。

【参考文献】

[1]王强,霍慧彬,陈展,等.基于5G边缘计算的全场景智慧校园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9(10):94-96.

[2]赵磊磊,张黎,代蕊华.智慧校园的智能升级: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校园[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11):26-32.

[3]陆成松,孙小影,张晓林.智慧校园一站式服务平台任务中心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23):85-88.

[4]冷洪敏,郭文良.构建智慧校园的价值关切与路径选择[J].教学与管理,2021(10):13-15.

[5]李才.智慧校园建设实践研究:让学校发展步入快车道[J].天津教育,2020(33):54-55.

校园数字文化范文篇6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路径

大数据技术以其海量、多元的信息特性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取得新的进展,就要创新管理理念,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把握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整合教育资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育人为目标,以创新发展为契机,在学生管理中充分利用大数据以及共享功能,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1大数据时代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依靠校园网络平台可以了解学生日常的交流互动,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情感动向等,以此为依据,更好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大数据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挑战,首先,海量的数据分析要有科学的技术支持,因为海量的信息复杂多样,产生的速度快,对数据处理要具备精准的信息处理能力,但目前很多高校的信息技术处理水平还达不到合理利用大数据的要求,对学生管理工作不能提供全面支持。其次,大量的信息数据存储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个人信息泄露成为网络泄密事件的重灾区,信息泄露速度快,传播广,危害大。

2大数据时代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2.1构建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智慧校园的构建成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战场。智慧校园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采集校园内的数据,并整合、分析,加以科学的利用,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高校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高校共赢发展新的校园形态。智慧校园的构建在我国处于刚起步阶段,因此,加强大数据背景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对促进智慧校园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2.2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开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面貌是积极向上的,但多元文化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带来了困惑。因此,要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3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

3.1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构建人性化的教育模式。学生教育管理与大学生的个人需求相结合,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创新工作。学生教育管理要通过创新理念和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接受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教育管理形式要多元化,要利用大数据的优势,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来掌握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动态,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大学生主动学习,由以教育工作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大学生为中心。日常学生教育与课外育人活动相结合,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中来,提高其教育效果。利用科学的教育形式来引导大学生,做到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甄别信息的能力等,更好的实现学生管理的目标。3.2搭建学生教育平台。在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搭建理论平台、网络平台以及创新创业平台。通过科学的思政课题规划以及专项基金设立等措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断有新的成果推出,更好地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服务。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平台的构建尤为重要。高校要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加大对网络平台的建设力度,加强校园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占领网络阵地,净化网络空间。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动态监控,及时过滤不良信息,消除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借助自动化程序,打造手机客户端以及网络窗口等信息沟通渠道,构建校园数字化师生互动体系,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借助双创平台将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3.3加强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在大数据背景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具备扎实的信息化专业技能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积极开展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以及信息处理技术、数据整理分析等方面的培训,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提升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综合能力,加强对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教育能力。还要通过外出学习以及深造等途径,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综合能力。高校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如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提高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岗位津贴,解决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完善规章制度以及考核评估等办法,提高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责任感及使命感。3.4利用大数据创新学生管理方式。高校利用数字程序来建立模拟分析平台,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数字化考核管理以及校园管理服务窗口体系。利用数字化考核管理体系记录学生的日常学习、德育考核等信息,将数字化考核体系和学生的电子档案对接,系统会在每学期自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数据进行整合归纳,构建动态的学生管理体系。校园管理服务窗口利用计算机程序为学生提供在线心理指导、就业服务指导以及校园文化互动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获取相应的管理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通过数字管理体系的构建,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对于心理咨询以及就业等方面的服务满意度也得到了提升,实现了学生管理与大数据的融合,促进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4结语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发展阶段,新的发展时代赋予各高校以新的教育任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在结合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开展有效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建清.“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创新[J].莆田学院学报,2015,(03):23-27.

[2]黎红友.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析[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7,(03):41-44.

校园数字文化范文篇7

1.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由于一些刚入学的新生刚来到学校,对学校的一切还不不熟悉,特别是从贫困边远山区第一次来到省城城市的学生。为了消除新生的陌生感,结合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各生源基地负责老师在新生报到、注册时可以主动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询问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目前真实的心理感受,倾听他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烦恼,了解贫困学生家庭基本情况,积极帮助贫困学生助学金评选,妥善解决贫困生助学贷款,适当安排贫困生在校内勤工俭学。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帮助他们分析高中成绩不理想的原因,鼓励他们克服对学习的害怕心理,纠正高职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窄的错误思想。树立发奋学习成才的志向。

1.2安排学习互助小组,推动校园兴趣小组活动

对于一些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后进学生,可以让成绩上游的学生和他们结成互助小组,不仅要在生活上做到互帮互助,还要在学习上达成默契,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要认真辅导,耐心讲解,帮助后进同学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好专业知识,促进每一同学不断进步。针对学生兴趣爱好,由每个教职员工牵头成立各项兴趣爱好小组,组织学生加入兴趣爱好小组参加活动,使学生从沉溺网游、等不良嗜好中解脱出来。并且在互动中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生活、学习习惯,详细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时指正、正确引导。让学生毕业后顺利、快速适应社会生活。

1.3组织学习校史、校训和校歌,倡导校园文化

为了搞好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更加了解和熟悉学校的校史、校训和校歌,在每年新生军训期间组织学生学习校史、校训、唱诵校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了解学校发展过程,理解校训的背景和思想内涵,都会背唱校歌。每逢集会,就可以倡导学生唱校歌、拉校歌,大量利用校园数字平台,广播,墙报等方式宣传校园文化。每年举行一到两次有关校园文化的征文,演讲竞赛。

2有的高职学生人生观偏离、自律意识不强,需要教育引导其遵纪守法

2.1经常开展爱国、普法教育讲座,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法制观念,纠正其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学校通过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活动宣传、弘扬烈士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法制专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相关的讲座;加强与地方公安机关的沟通与配合,在学校内设置警务室,并着力宣传消防、治安、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的常识;利用法定节日组织学生参与演习。例如11月1日防空警报试鸣日,11月9日消防日等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其法制观念。让法律专业的教师在各个系中巡回进行法律知识的演讲和解说;对教职员工进行法律业务上的培训,组织教职员工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学习湖南省《六•五普法读本》,综合提高其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并通过在班会中宣传教育,使学生能够了解学院遵纪守法方面的规章制度。

2.2利用典型案例进行法律教育

有的学生认为犯法犯罪离自己很遥远,有的是缺乏对犯罪的直观感受,高校教师可以收集本校或其他学校相关的犯罪案例,尤其是青少年参与打架斗殴、交通肇事以及盗窃、被诈骗等方面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或刻录成光盘或被写成文案材料,因此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观看,让他们得到鲜活直观的法律教育。

3有的高中学生心态冷漠,需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3.1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培养感恩意识对于学生形成责任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的感恩对象往往来自于家庭,对于父母含辛茹苦的教养以及呕心沥血的付出,学生都应该心怀感恩之心,要懂得孝敬,回报家庭,达到父母的期望值;利用班会或是演讲等形式,让学生都谈谈对感恩的理解和感受,逐步扩大感恩范围,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3.2开展志愿者活动

高职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参加校团委组织的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一名志愿者,学生应该自觉树立“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观念,在学校的组织下,志愿者可以到交警岗协助民警进行交通安全法的宣传,或是在过节时,到敬老院去给老人送上亲情和温暖。组织学生利用暑假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当地街道、社区共建“大学生服务基地”,建立大学生服务社区的长效机制。

4结束语

校园数字文化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智慧图书馆;智慧校园;大数据;云计算;信息素养

目前,信息通信技术(ICT)应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智能手机的普及引发了信息和数据的大爆炸。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与利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也如火如荼。高校图书馆作为支撑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必须摒弃坐靠等、搭便车的思想,准确找准自己的定位,借力智慧校园建设的东风,谋划好智慧图书馆建设,提高图书馆在学校教学、科研中的地位。

1高校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校园

1.1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和现状。从2008年由IBM公司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至今,主要依托于互联网+物联网的智慧应用在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智慧城市、智慧医院、智慧校园等规划得以逐步实施。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以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等为代表的全国知名高校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围绕构建校园智慧环境、智慧管理、智慧资源、智慧服务的功能特点,通过对原有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延伸和提升,智慧校园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可喜的经验和成绩。1.2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校园的关系。互联网技术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数字图书馆的普及使得传统图书馆的地位越来越低,读者进馆人数不断下降已成全球性的趋势,不少高校图书馆已经被沦落为学生自习的场所。而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正是促进高校图书馆快速转型和整体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会,高校图书馆必须摒弃单打独斗的思想,充分把握智慧校园建设的机遇,努力把图书馆建设成为与新时代大学教育和科研相适应的综合智慧体[1]。高校智慧图书馆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了智慧图书馆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智慧校园的本质是智慧的环境、智慧的教学和智慧的学习,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边缘智能、传感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综合应用服务平台,是新技术与高校新管理理念相融合的一项系统工程。智慧图书馆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模块之一,与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财务、智慧人事、智慧资产、智慧OA、智慧后勤、智慧招生就业、智慧学籍档案管理系统[2]同等重要。网络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主战场,高校智慧图书馆是智慧校园建设公共服务、大数据分析挖掘利用的主要部门之一。

2高校智慧图书馆在智慧校园建设

中的角色定位高校智慧图书馆不仅是学校的书刊借阅和共享交流中心,更应是学校的大数据中心、信息素养教育中心以及内容云的主要提供者。图书馆在成立自己的智慧图书馆建设工作小组的基础上,要积极投身于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参与到顶层设计过程中,给决策层献计献策,加强与各方面专家的沟通协调,不断完善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方案。2.1智慧校园的信息共享中心。高校图书馆向来是高校的信息共享交流中心,智慧校园建设需要更加智慧的信息共享活动,需要建设智慧图书馆。基于射频识别技术(RFID)、电子标签、无线传感器WSN、GPS定位、ZipBee传感网络等综合应用,借助人工智能、AR/VR、人脸设别智能门禁技术,图书馆的借阅方式也进入了人、书、空间环境的自动化智能感知时代[2]。图书由此可以实现智能导航、智能定位、自动分拣、自助借还,利用机器人可实现自动上架,同时配套的智能密集书架也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空间使用率,依据校园教学、科研、生活的布局设置分布式的全天候智能借还书柜,延伸了图书馆的智慧服务空间。智慧校园建设使师生对图书资料的共享和交换有了更为便捷的方式。每逢毕业季,校园里就会有大量的个人图书资料无法妥善交换,甚至只能直接被当废纸处理,造成图书资源的极大浪费。而智慧校园环境下的共享交换图书只需经过图书馆的技术加工处理后即可在校园中自由流通起来,这也是智慧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2.2智慧校园云服务的重要节点。高校图书馆应该建设成为智慧校园云服务的重要节点。多年来,图书馆计算机应用从微型计算机一直发展到小型机和基于分布式虚拟技术的网格计算,再到现在的依赖计算机集群的云计算,计算效率得到了质的提升。对于云计算除了三层架构(SaaS,PaaS和IaaS)外,还可以被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3种模式。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云计算提供服务时必须考虑数据安全、服务质量(SLA)以及是否影响原有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利用等因素。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是智慧校园建设的信息技术基础保障。智慧校园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整合全校的服务器与存储资源,搭建高效可复用的云计算平台,为科研与教学工作提供强大的计算机资源,从而极大地提高科学研究、资源管理、信息检索等工作的效率。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建筑大都规模很大,软硬件设施一流,在校园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比较突出。高校图书馆大楼内部一般都配有符合国家标准的高等级现代化中心机房,弹性空间好和可扩展性强,非常适合作为校园云计算服务的重要节点,也是智慧校园私有云和图书馆公共服务公有云的交汇点。同时借此也可以节约智慧校园建设的经费投入。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只单独设置一个智慧校园数据中心是不合适的,智慧校园应该是个混合云与智慧校园私有云和智慧图书馆公有云的并存。与此同时,高校智慧图书馆还应该为全校师生和校友提供个人云存储服务。要建立永久的以学习、学术研究、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存储空间,通过云服务开放共享交流研究成果。2.3智慧校园的大数据中心。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数据的价值已经超越软硬件基础的价值。数据已成为核心资产,大数据中心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对数据的整合,需要对其做数据挖掘、分析、归档、重复数据删除等各种处理,从而把有效的数据提取出来。大数据是智慧校园的源泉,智慧校园建设离不开大数据。大数据中心的核心任务就是对于多元异构的众多数据库的集中管理。高校图书馆不单拥有基于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的书刊资源数据库、图书流通数据库、读者信息行为数据库等,还有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超星等大型数据库的本地镜像,并有大容量的磁盘阵列支撑每年的数据增长,软硬件基础较好,易于扩展。相关的系统管理和大数据开发研究工程师等专业人员配备比较齐全,一些高校图书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毕业论文、科研成果和部分特色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立了本地数据库,汇集大量数据库资源的图书馆是智慧校园建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大数据中心。高校图书馆图书情报信息管理人才众多,在智慧校园的知识服务体系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智慧图书馆使用大数据分析、知识挖掘技术,深度整合校园信息资源和馆藏资源,对不同载体类型、异构分散的资源进行管理和揭示;利用关联数据与数据挖掘技术,根据用户的专业知识背景、借阅历史、点击浏览网页的踪迹以及社会关系和情感变化等因素,为读者推送内容丰富、检索精准的个性化内容推荐服务。通过集成个体和不同机构的共享知识资源,可让图书馆的信息查询范围和质量超越互联网搜索引擎[3]。关联智慧校园教学科研数据库,建立全校学生毕业论文和教师科研论文数据库。通过知识挖掘,及时推送科研分析数据、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前沿动态,为教学科研提供智慧化知识服务是未来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任务。对于图书馆本身来说,通过对大数据的内容、行为、语义分析等,可以优化馆藏资源,提升馆藏质量,节约有限的经费,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做到人、资源、空间三者的和谐。2.4信息素养的智慧教育中心。智慧校园建设的成功与否,不单单是建设好软硬件系统平台的问题,如何使用户有效利用整个智慧校园平台提高教学科研工作才是目的,智慧校园建设需要较高信息素养的师生队伍。高校图书馆普遍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入学前信息素养培训和测试,不能只是传统的馆藏资源利用教育,而应该建立一个多元的智慧教育平台,新生通过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信息素养初始教育来了解智慧校园的功能、特点。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颁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可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指导和依据。素养是所有学习的基础,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数字素养和技术素养等。高校图书馆利用自己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为读者服务,高校图书馆不单是一个学习、交流和创造的智慧体,也是一个网络智慧学习的平台,肩负着消除信息鸿沟和数字鸿沟的重任[4]。图书馆可以无“书”,但馆员需要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导师、信息管理和服务的专家。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是简单的培训和讲座,而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智慧教育平台,信息素养教育应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信息素养关系到一个人的整个学术生涯,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不但要包括图书馆资源查询、学科专业资料库、参考书目管理工具、信息检索技能等教育,而且还应该包括课题申报、科研论文、学位论文写作、新媒体科技、各类数据库、专题资源、科研工具的使用培训等教育[5]。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图书馆学科服务相结合,整合学校的各类线上资源,构筑一个智慧的信息素养知识、技能、测试的教育综合平台,使之成为智慧校园线上教学的重要分支。

3结语

智慧校园环境下的智能互联,便捷高效的智慧图书馆实现人、资源、空间的关联,全方位提供智慧服务,是智慧校园建设中的重要项目之一。高校图书馆因经费有限,自主智慧化建设并不现实,也不可行,应和智慧校园的建设同步进行,全程参与总体设计和建设,准确把握自身优势,把高校智慧图书馆建成智慧校园中的大数据中心,建设成为提供云服务的数据搜集处理中心、书刊借阅和信息共享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和信息素养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小琴,吴建中.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2]徐青山,张建华,杨立华.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及实践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6(12):112-118.

[3]夏立新,白阳,张心怡.融合与重构:智慧图书馆发展新形态[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1):35-49.

[4]刘炜,周德明.从被颠覆到颠覆者:未来十年图书馆技术应用趋势前瞻[J].图书馆杂志,2015(1):4-12.

校园数字文化范文篇9

关键词:5G技术;义务教育;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

教育的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反过来也会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通信产业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产业,为提供人们了现代通信和网络服务,是实现社会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支柱型产业。2019年6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向我国三大运营商和广电发放了5G牌照,中国全面进入5G建设和商用时代,华为5G技术抢跑世界,中国5G基站数量和5G用户数量领先全球,使得中国在移动通信技术上实现了“弯道超车”。我们可以预测到,随着5G技术的商用和普及,人类将进入一个将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学习相整合的智能互联网知识共享时代,新的、层出不穷的可用于教育领域的技术产品将会渗透教育的各个方面,势必将引爆一场新的教育革命。我国结合近两年发展迅速的5G技术和大众认可度越来越高的线上教育,使得我们对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模式、信息化建设以及教育公平有了新的思考。

一、5G技术的特点与应用场景

2019年6月6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和广电发放了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牌照,这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5G建设和商用时代。与4G技术相比,5G技术具有高速率(最高速率1Gbit/s)、低延时(毫秒级端到端延时)、广连接(每平方公里百万连接数)的特征,将带动通信产业从人与人连接的1.0时代走向人与物、物与物智能互联的2.0时代[1]。5G技术的到来与普及将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新的改变,而这些新的改变将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国际电信联盟明确了5G技术的三大主要应用场景,分别是增强型高速移动带宽(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增强移动宽带业务)、万物互联(海量物联)、超低时延连接通信(无人驾驶或远程管控等)。5G技术的三大应用场景涉及诸多领域、行业,犹如一条“数字高速公路”,将成为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创新融合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将深刻影响社会生产运行模式创新迭代、人们的工作学习方法、信息获取与传播的方式与效率。具体到教育领域,5G技术为推动知识更新迭代、塑造新型师生关系、重组资源构建模式、打破教学时空束缚创造了新的可能性[2]。同时在5G环境下,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模式、信息化建设及教育公平带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5G技术对义务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5G技术对义务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带来的机遇。5G技术在极大地提高高清视频传输效果和降低视频通信网络延时的同时,也加快了教育教学资源的传输效率,各类“5G+”项目研究的深入推进,为创新新的教育模式提供了沃土。第一,5G技术为优化线上教育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前影响各学龄段实行线上教育的主要问题是网络卡顿、延时,这对教学节奏、效果产生了负面作用;5G高频率、低延时的技术优势将极大地缓解甚至解决这一问题,为义务教育阶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第二,“5G+V”技术的推进让实现沉浸式教育体验成为可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处在6—16岁间,各方面学习能力都在发展过程中,这阶段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利用“5G+VR”技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去领会、记忆知识[3],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的培养。第三,“5G+AI”技术的推广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在教育领域,随着市场上各种智能伴学机器人的普及,关注的是如何为学生创造高效的学习条件、满足个性化学习的“AI+教育”所形成的教育人工智能时代逐步到来,而5G技术凭借自身优势与AI技术强强联合,为更好地推进智能化、个性化教学模式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持。(二)5G技术对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机遇。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通知,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道路从1.0迈进2.0时代[4]。同时,教技〔2018〕6号文件明确指出,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新时期,构建“互联网+”在线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公平教育服务新模式。目前,在教育领域中已有了5G技术的初步应有,各大教育类软硬件平台技术逐步优化,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深挖已掌握的教育信息背后的教育内涵,同时结合“5G+”技术,不断探寻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新的教育信息增长点,通过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优化中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提高信息与教育资源传输效率,完善学生学籍信息学业水平测试等数据处理,从而积极响应国家逐步将“数字化校园”发展升级为“智慧校园”要求。(三)5G技术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带来的机遇。目前,进入教育信息化2.0发展新时期,应用5G和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来支撑教育强国建设,解决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保障带来新的机遇。第一,搭建公益性在线学习平台,利用5G技术高频率、低延时优势共享质量的线上教育资源;5G在线课堂按视频类业务进行切片,分别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进行分类。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偏远地区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课程资源单一等问题,缩短地域间教育资源差距,尽可能地保证相对教育公平。第二,5G技术助力实现万物互联,优化教育物资调配;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的优化创新,运用大数据统筹课本、多媒体、社会捐资等教育物资,预防出现区域内部分学校教育基础物资短缺而部分学校教育物资超出配额的情况,同时借助海量物联技术,及时对教育物资做出调整和配送。

三、5G技术对义务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5G技术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方法创新带来的挑战。5G技术所带来的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及线上教学模式,明显的区别于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同时“5G+VR”技术和“5G+AI”技术将会为学生带来新颖的沉浸式、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因此,如何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呈现来创新教学方法,摆脱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自主、自恰、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体验,成为5G时代背景下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方法创新提出的新的挑战。(二)5G技术对义务教育阶段网络信息筛查带来的挑战。端对端的5G技术带来的教育资源的丰富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会使得学生对电脑、平板、手机等移动网络电子设备的使用频次和时间增多。互联网中的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筛查和选择能力、抵御网络诱惑领的能力和自控能力均有待加强;然而家长和教师无法实时关注到学生的移动电子设备使用情况和在线课程学习状态。因此,在5G时代背景下,对如何借助AI技术做到智能辅学、加强义务阶段学生对网络信息筛查管理提出挑战。(三)5G技术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带来的挑战。师资力量是实现和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保障,直接决定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和效果。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再满足于教育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的范畴,5G技术带来的新的教育工具及方式,更多的教育技术资源及教育大数据信息,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转变传授式教学理念,培养信息观念、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信息辨别、获取、处理、加工的综合能力,运用MOOC、社交媒体等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多元化模式进行教学的能力都提出了挑战[2]。

四、展望

回望历史发展的过程,每每发生重大科技的变革,都会对教育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育在促进科技进步的同时科技的发展反过来也成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从最初电脑的普及到教育媒体技术的运用融合,到校园数据中心、云计算等平台的搭建促进数字校园的建设[5],再到利用5G技术将“数字化校园”逐步升级建设成“智慧校园”,移动通信技术不断推动着教育理念的改革与创新。目前,我国华为5G技术已走在了世界5G技术研究与普及的前列,随着5G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完善,顺应5G技术的发展趋势,紧抓5G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正式5G技术带来的新的挑战,以推动5G技术助力和优化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为目标,促进义务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义务教育模式的全面提升,进一步保证国民受教育权、保障整体国民基础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伟,贺俊,江鸿.“十四五”时期我国通信产业发展的战略取向[J/OL].改革:1-12[2020-09-14].

[2]郭福春,许嘉扬.5G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实然之境与应然之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2):35-40.

[3]饶国慧.5G技术助推下的“VR+教育出版”[J].出版广角,2020(16):76-78.

[4]蔡旻君,魏依云,程扬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政策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的分析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9(11):48-55.

校园数字文化范文篇10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职体育

在信息科技发达的当下,互联网技术等多媒体不断普及更新发展,“互联网+”概念深刻影响着各行业,这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在大环境的改变下做出一些积极的尝试和调整。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下,教育如何适应“互联网+”是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的课题。“互联网+”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数字时代的新型体育课程教学生态体系[1]。通过探究“互联网+”与体育教育的新教学模式,促进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信息化发展,为构建终身体育的学习习惯提供条件和资源。

1.广西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的现状与困境

1.1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设施并不完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关注,职业院校迅速发展。一大批现代化的职业院校新校区蓬勃建设发展,特别是沿海发达城市,校园信息化环境优越,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相比之下,广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通过调研,发现广西高职院校中普遍缺乏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设施,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以及构建校园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仍需进一步完善,存在体育信息化教学的普及程度远不及其他学科的现状。一方面,体育教学活动主要在室外运动场授课的特点,另外,相关部门领导对体育学科的重视不够,因缺少投入而致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设施欠完善,制约了广西高职体育教学信息化的应用发展。1.2体育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与关注度较低。通过对广西部分高职院校体育信息化教学现状的抽样调查,发现少数高职院校运用和探索信息化教学方法,例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这些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师对本院的体育网络化教学现状,或对信息化教学软件以及某一个体育项目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进行分析,对优化高职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但总体而言,广西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知度关注度重视程度还比较低,信息化教学程度还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化教学氛围不浓;作为公共课的体育课程边缘化,使体育教师能参加信息化技术专项培训学习机会极其有限;体育教学主要运用传统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严重依赖于传统教学资源,部分体育教师难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同时,传统体育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工作流程及教学风格,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无疑是一种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能力上的考验和挑战,让教师们产生不适应或有抵触感。1.3信息化教学技术及手段掌握不足,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影响广西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的重要因素是信息化教学专业素质相对较差,信息化技术的掌握程度不高,应用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化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使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要求体育教师对信息技术和高度掌握有很高的熟悉度。因此,对体育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而导致体育教师忽视或厌倦学习和思考应用,以信息化手段来优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部分老教师从主观意愿上抵触或接受现代技术教学较慢,影响了现代信息教学的应用。

2.广西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策略

2.1根据体育项目技术动作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准确掌握动作技术。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解和示范,学生再练习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语言讲解或者一两次的动作示范未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难度较大或动作过程相对复杂的技术动作更是如此。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动作的正确性,规范化示范往往还受到自身运动技能水平、当天身体状态、年龄条件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有效辅助教学。例如排球,乒乓球等技术动作瞬间完成,如排球扣球技术。因此,适当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复杂的技术动作,难以掌握的一些动作要领通过制作或网上收集图片、动画、视频技术逐帧、投影仪等实现慢动作反复回放,定格播放动作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对某项体育技术技能的理论认知程度及掌握动作方法。2.2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营造生动活泼直观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体育教学中复杂又难以掌握的重难点内容,体育教师可制作微课,把某个运动技术动作分解细化,便于学生观察、模仿与练习。在教学评价环节,通过使用录像或手机微视频记录学生的学习运动过程,进行反馈纠错。利用PPT、视频和图片,展现技术动作要领、规范技术结构以及分享精彩的运动瞬间。例如:足球的“越位”,犯规的判罚,结合动态图文展示就更易于理解;校园定向运动的教学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地图资源;还有校园定向运动的“布点”,利用手机APP软件,可有效解决教师布点难题;在进行足、篮、排的战术或比赛规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比赛视频,结合精彩比赛进行适当讲解可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在集体项目中,健美操、啦啦操艺术形体的队形编排、乒乓球的球路等,体育教师通过语言表达较抽象,借助多媒体教具,形象直观,模拟真实运动场景地教学,有利于学生构建和掌握体育知识。通过教学分组进行发球、正反手击球等技术的教学对比实验,结果证实了微课应用于网球教学的良好效果。在啦啦操、体育舞蹈、艺术形体等高难美技术项目教学中,通过在网上收集图像、视频、竞赛录像、音乐等各种教学和学习资源,既可以加工成教学课件,又可以拿来辅助教学,通过对学生身体练习时进行录像,可有效进行反馈及纠错,在技术动作强化上有积极的意义;信息技术打破民族传统体育与节庆体育学习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例如:壮族的竹竿舞抢花炮、珍珠球、抛绣球踩高跷舞狮跳八仙和板鞋竞速等项目通过网络及多媒体技术设备可有助其发展学习及传承;幕课微课等教学形式的运用在其他项目教学中也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2.3注重体育资源的开发,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建立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的基础。广西高职院校之间加强体育工作信息沟通与交流,成立兄弟院校信息化教学团队,提供内容丰富多样化,具有交互功能的信息化教学资源。通过开发和学习、应用程序集成和教学资源共享,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高知识的传递效率,并通过线上交流平台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提高。开放性的教学信息可以改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为教师提供体育教学视频参考借鉴学生运动技能的教育群体竞赛活动的宣传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管理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播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体育文化熏陶师生情感的互动等提供信息技术支持。2.4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职业体能发展需求。由于受到环境场地设施,器材师资等教学条件的局限,体育教学运动项目的选修体育课时量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会有影响,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锻炼需求。因此,通过提升体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的融合程度,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教学内容的拓展补充和延伸,优化教学内容,完善体育课程体系。使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体能锻炼以及职业体能需求的学生。教学内容需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岗位要求,调动体育项目的基本特性,使体能训练、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切实的为学生发展服务。体育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要符合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要考虑学生不同专业的职业岗位对身体的特殊要求。

3.“互联网+”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体育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优化

3.1改善体育基础环境,注重信息化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化教学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是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的物质基础与前提。只有增加投入,改善体育教学基础环境,完善信息化教学设备以及校园数字化网络建设等硬件设备设施,为体育教师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供物质基础;相应提高体育教师的意识及认知程度,引导及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氛围的营造。要求教师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要求,尝试实施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加强体育教学信息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3.2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化素养、信息应用水平和教学能力。“互联网+”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加强对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谋求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及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实则优势互补有助于体育教师教学手段与教学活动的优化,它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工具。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体育教师职前职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提升信息素养。鼓励和引导教师运用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掌握并运用信息化技术和信息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提升。3.3合理整合传统体育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方法。在“互联网+”背景下,遵循高职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和作用创新体育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适当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关注学生体育锻炼进步的空间,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学生对身体动作的掌握程度及规范性,实现体育锻炼和体育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但是,体育教学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并不是要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要扩展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的形象生动、直观性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乐于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利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可强化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练习过程中的巩固性与互动性,可有效增强体育教学的实践性。总之,符合教学实际、科学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方能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天.“互联网+”助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以首都体育学院课程资源案例库建设为例[A].2016年第十二届全国体育信息科技学术大会[C].首都体育学院.2016:7.

[2]王云飞.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院,2016,(02):260-261.

[3]杨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探究[J].天津科技,2018,(02):20-21.

[4]李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信息化的应用研究[J].农家参谋,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