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法治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2 15:46:36

校园法治教育

校园法治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校园安全;青少年;法治教育;纽约市

在校中小学生和青少年的安全防范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除了中小学生和青少年所在的学校经常开展专项教育、加强安全管理外,社会相关职能部门都要积极参与其中,特别是作为社会安全防范的政府职能部门的警察机关,更要创新适合青少年这个年龄段人员的各种安全防范措施、手段,让青少年安全防范的意识得以提升,这是世界许多国家的相同做法。各地警方不仅承担着执法、社会面治安管控等工作,还承担着社会综合治理的任务,其中一项就是中小学校的校园安全管理、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美国纽约市,其警方在加强社区青少年和在校学生安全防范法制教育方面很有特色,形式多样化,亲民、实用、可持续性。也有类似我国警方的警情通报、课堂法制教育等形式,其体验式教育,也值得借鉴。这里就纽约警方在青少年法制教育和校园安全防范方面的运作机制和方法途径略作介绍。

一、纽约市通过设青少年发展处等机构开展青少年法制

教育、安全教育、安全评估近年来美国的中小学校面临着较多的安全问题。美国中小学生中突出的问题是吸毒、车祸、酗酒、被杀、自杀等非正常死亡。种族歧视和种族冲突,特别是校园枪击事件频繁发生,给不少中小学生、家长和校方带来巨大的心理恐惧和压力。为改善校园安全环境,纽约市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安全防范,密切警民关系,纽约市警察局设有社区事务局,这在减少城市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青少年安全防范和保护工作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社区事务局主要管理四个机构:社区发展联络处、犯罪预防处、青少年发展处、学校安全处。社区事务局主要关注社区的综合治理,提供与社区相关的防范项目和教育,如预防违法犯罪、安全防范的提示,使得社区居民免受犯罪的侵害。它也积极参与、组织当地或全国性的安全防范活动。它管辖的青少年发展处和学校安全处,是直接关注青少年安全工作与中小学校园安全工作的两个机构。社区事务局的青少年发展处的职能是关注纽约市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它与警局的其他部门和政府其他青少年事务部门密切配合,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以及保护青少年,使其免于成为受害者。青少年事务警官在社区范围内和学校筛选出“高危”青少年,为他们制定出专项的、多样化的干预或教育计划。纽约市各个警察分局专门派社区事务警官、犯罪预防警官、青少年工作警官。这些驻分局的警官密切协调当地社区的青少年事务,帮助减少地区青少年犯罪。纽约市政府还重视校园的安全风险评估,除了有全美学校安全服务署对校园安全进行权威性的评估外,市政府的警察执法机构也对学校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学校安全评估主要是对学校进行一对一的考察、评估,并提供一套经济、可行的建议。学校安全评估的主要方面有:学校的防暴措施、校警的工作情况、安全规范和细则、技术性防范能力、安全教育和实训、预防和调解纠纷工作、内部安全以及与社区建立伙伴关系的程度等。在学校安全评估工作中,学校安全服务署更注重事实和数据内容:分析学校安全工作的政策及其实施的合理性,对师生进行学校安全方面的调研,对学校已往发生的犯罪和违纪事件进行分析,检测学校安全设备的运行情况等。

二、纽约警方的校园安全防范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形式和内容多样化

青少年发展处除了协调由其他政府部门主管的青少年安全事务外,其参与组织一些其他各种工作活动。1.儿童安全行动。这是一项由纽约州刑事司法厅主办的协作活动。主要内容是:针对参加活动的家庭发放儿童识别身份证件,里面包括一张儿童本人的高清照片、儿童性别、出生日期、身高、体重、头发和眼睛颜色。这些信息对甄别失踪儿童是相当有效的。2.警察与孩子对话交流活动。这是一个“全明星工程”经办公司主办的一项活动,目标在于推动当地青少年与警察的积极互动。这个项目包括了一些表演、即兴游戏、对话交流的场所区域,使青少年和警察借此改善和发展相互关系。3.防范狗形象展示。这是由全国犯罪预防委员会安排的用于社区活动、学校展示、青少年活动时的一个卡通宣传项目。这个卡通的扮演者形象在警察的陪伴下,与孩子们拥抱、合影,使大家都来关注欺凌、吸毒、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性。纽约市警察局设立社区事务局青少年发展处,目的在于减少青少年暴力行为、防范青少年吸毒,促进儿童安全工作,改善警方与青少年的关系,并特别关注高危状态的青少年。纽约市警察局一系列推进青少年安全防范的创新工作做法还有执法工作探索、青少年夏令警校、抵制团伙教育和培训、暑期青少年就业项目等。夏季青少年就业计划是一项由纽约市警察局、就业局、教育局进行合作的项目,它提供纽约市青少年在纽约市警察局范围内,有偿的夏季工作岗位。青少年发展处的警官会经常去各个学校,花一整天的时间开展法制教育或安全教育活动。只要学校有需求,他们随叫随到。其主要的展示和活动包括:防范欺凌;儿童安全,儿童身份识别项目;做事选择及其后果分析指导;同学家中聚会过夜指导;抵制团伙指导;互联网安全;家长会,侧重讲如何关注子女,各种防范建议,寻求帮助的渠道;青少年吸食情况与防范;如何看待小偷小摸恶习;协助参观监狱等矫治场所,以及其他各类青少年法制讲座。

三、纽约市警察局各个分局设立暑期青少年警校进行青少年法制安全教育

纽约市警察局在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方面还有一个特色项目,即暑期青少年警校(TheNYPDSummerYouthPoliceAcademy)。纽约市警察局暑期青少年警校是提供给纽约市青少年的一项具有创新和实效性的活动项目。它为纽约市10~16岁的青少年提供了在暑期与警官一同训练的机会,这在引导警察局与城市青少年产生良性互动关系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有意愿的纽约青少年可参加设置在所在地警察分局的青少年警校的活动,每周5天,持续6周,从早上8点30分~下午2点,有分局警官进行授课。主要就执法、行为科学、防范、抵制团伙方面的内容,进行讲授、角色扮演、操作展示。对参与活动的青少年,由警察分局提供午餐、制服衬衫以及外出考察参观。与警校的正式学员一样,参加活动的青少年学员也要进行军事训练,安排到警察实战部门考察参观。虽然乘用公交车辆也可到达实战部门,但是分局都安排专门车辆接送青少年学员来往考察参观地,虽然增加了开支,这也说明了纽约市警察局对这项活动相当重视。纽约市政府开办暑期青少年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使城市青少年与警察有积极的互动,了解警务工作具有挑战性、责任重大,借以教育广大青少年要遵纪守法。通过暑期青少年警校的培训,还能积极鼓励城市青少年参加其他的警方提供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和警务工作体验的项目。如执法探索活动、学警队活动、警察体育协会活动等。

四、纽约市通过学校安全处、过街保安处的工作确保学生上下学和在校的安全

校园法治教育范文篇2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

县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对如何搞好依法治县工作进行了认真仔细地研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局局长任组长。为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县教育局按照省、州、县要求,结合教育系统实际情况,及时制定了具体详细、操作性强的法治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张贴宜传标语。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活动组织,形成全教育系统上下统一宣传的浓厚氛围。2.开展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使同学们深受教育,为校园平安建设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3.多途径宣传。通过橱窗、板报、led等媒介向师生宣传道路交通、饮食卫生、疾病防控、活动消防、地质灾害、安全保卫等校园安全的防范措施及处理办法。并向全体师生倡议:人人在家争做“平安家庭”的维护者,在校争做“平安校园”的参与者,共同创建阳光、平安、和谐的校园。4.举行知识竞赛。5.召开全县中小学校长及幼儿园园长会议。6.各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开始开展工作。7.部门联动,形成家、校、社会三维网络共同教育态势。8.完善校园警务室,做促进法治校园平安发展的调节器。以创建法治校园为抓手,不断提升防范水平。

三、效果显著,常抓不懈。

校园法治教育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为推进平安、法治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二、总体目标

按照全面实施法治教育的基本要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中小学法治宣传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中小学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不断开创我县中小学法治宣传教育的新局面。学校应通过切实有效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本校学生的法律素养,进一步增强中小学生学法、守法、护法、用法能力,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使他们树立崇尚法治的现念,引导他们全面健康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小公民。

三、主要任务及工作要求

(一)健全兼职法治副校长选聘和履职机制

全力推进法治建校,认真做好法制副校长的选聘工作,建立机制,确保法制副校长工作常态化。根据形势与时间的要求,每学期邀请法制副校长到学校讲课不少于1次,与之合力营造安全、法制、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

以“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为主题,加强中小学生宪法教育。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宪法法律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要大力培育校园宪法文化,把宪法精神有机融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落实到中小学生守则行为规范中。

将民法典的教育工作融入主题班会、社团活动中,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对民法典的教育学习,通过开展法治讲座、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等灵活多样的活动,积极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

(三)认真开齐开足上好法治课程?

各校要认真贯彻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认真落实相关课时安排要求。小学低年级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设置专门课时,小学高年级法治教育内容占道德与法治课的比重原则上不少于1/3。初中阶段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设置专门教学单元或集中以专册方式实施教学。高中教育阶段要在思想政治课设置专门的课程模块,并加大法治教育选修课的课时。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根据《大纲》要求编写法治教育校本教学材料,在校本课程中设置法治课。

(四)持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开学第一课、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毕业式活动、网络学习平台等多种载体,全过程、全要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国防教育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消防日、全国交通安全日、国际禁毒日、世界知识产权日、消费者权益日、食品安全周、珍稀动物保护日等,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其中,重点活动开展要求如下:

1.国家宪法日

于每年12月4日全国宪法日来临之际,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相适应的“12·4”国家宪法日主题宣传活动。弘扬宪法精神为宗旨,以宣讲宪法基本原则和知识点为重点,全面动员、精心组织,营造全区中小学生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浓厚氛围。积极参加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等中央部委组织开展的法治动漫微电影公益广告等作品征集展播(映)活动、“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活动等。

2.国防教育日

利用每年9月第三个星期六“全民国防教育日”的时间节点,深入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紧紧围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培养爱党爱国、心系国防、崇尚英雄的中小学生为目标。

3.食品安全周

各校应将食品安全、学生营养和节约食物纳入健康教育内容,每年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教育不少于10课时。学生食品安全知晓率和行为形成要求逐年提高。充分利用“全国学校安全教育平台”、“学生安全知识竞赛平台”等网络平台,落实师生食品安全在线教育。利用国旗下讲话、少先队活动课、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向广大师生和家长加强食品安全宣传,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4.国际禁毒日

于每年6月26日“国际禁毒日”期间,各中小学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落实《中小学预防专题教育大纲》和《全市青少年预防教育规范(2016—2018)》,持续推动在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二年级普遍开设预防教育课程,并确保每学年安排2课时,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做到教学计划、大纲、师资、课时、教材“五落实”。以“学生不涉毒、校园无”为目标,以提升中小学生尤其在校学生识毒、防毒和拒毒能力为重点,以学生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情况,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方法和新形势扎实开展学校预防教育工作,守住校园净土,筑牢预防防线。

5.珍稀动物保护日

于每年4月8日“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期间,坚持不懈开展“保护大象、保护濒危物种,主动拒绝非法的野生动植物工艺品”等有关宣传教育,可通过发放宣传材料、LED显示屏播放等方式加强宣传。结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保护动物法》法律宣传和“爱鸟周”、“世界湿地日”等宣传活动,引导中小学生自觉抵制象牙及制品非法交易行为,营造有利于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的良好社会环境。

6.校园防欺凌教育

每年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各校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各校要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及时做好各项宣传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并于每项活动开展后3天内,将活动开展情况以电子版(含照片)形式报送。教育局要组织工作人员不定期的对学校法制建设材料进行检查。

(五)多方搭建法治实践活动平台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入学仪式、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入队入团仪式、成人仪式、班团会等活动中,让学生在法治实践中感受法治力量,感悟法治精神。要开展中小学模拟法庭、中小学生普法进社区进家庭等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法律进班级”、“法律进社团”等活动,要根据学生实际,引导、支持学生自主制定班级管理规则、社团管理规定等,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群体生活、自主管理、民主协商的能力,养成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实践中感受法治力量,培养法治观念。具备条件的,要积极支持学生组建法治兴趣小组、法治实践社团等,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以适当方式研究法治问题、参与法治实践。

(六)积极完善学校法治阵地建设

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中小学法治教育网络。完善家校合作机制,提高家长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家长及时督促改正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预防违法行为。

加快推进中小学法治基地建设,积极创建“林则徐禁毒宣教室(廊)”,创新基地教育模式,打造适合中小学特点教育平台,完善轮训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探索设立具备一定实践性、互动性教学功能的“法治教育教室”。

(七)加强学校法治人才队伍建设

全县各校要把法治教育作为校长和全体教职工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重要内容。各校要将法治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校本培训计划,定期对学校法治教育专、兼职教师及法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要结合中小学法治教育名师培育工程,培养一批优秀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师。适时举办法治教育教学观摩、公开课、评优课、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法治教育课程质量和水平。

(八)全面落实依法治校工作目标

加强依法治校达标校示范校建设,形成以章程为核心、自主管理、一校一章程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将法治精神融入学校精神、校训、办学宗旨、校风、学风等,引导师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和习惯。加强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将法治元素融入校园环境文化,利用围墙、走廊、橱窗、电子屏、网站、微博、微信等载体,浓厚校园法治氛围。学校图书馆要选配符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普法读本、影视、动漫作品等,引导学生阅读、观看、讨论。

四、创新法治教育工作督导考核

校园法治教育范文篇4

以党的“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县教育局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任务,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进法治机关、法治学校、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二、主要工作

(一)建立健全学法用法制度。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治讲座制度、会前学法制度、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审核制度、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培训、年度述职和考核等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切实加强学校教职员工的法治宣传教育,坚持并完善教职工会前学法制度,建立教师法律培训制度,将法治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原则、必要的法律规范和教育专业法律知识等,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依法执教的自觉性。1.学习宣传依法治国战略。深入宣传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学习宣传关于法治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了解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主要措施,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育职工养成守法行为习惯,自觉依法办事,逐步树立法治信仰。2.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把宪法学习宣传摆在首要位置,组织学习宣讲新修订《宪法》,开展知识测试。认真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学习宣传活动,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不断提高教育系统的宪法意识。3.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大力宣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各项党内法规,注重党内法规宣传与国家法律宣传的衔接和协调,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做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的自觉尊崇者、模范遵守者、坚定捍卫者。4.学习宣传教育法律法规。结合教育体育实际和需要,大力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学校安全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教育系统践行法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扩大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的社会影响,引导社会各界树立教育法治观念。(二)抓好法治教育“五落实”。切实抓好“课程、教材、师资、经费、考试”五落实。学校要把法治课列入学校课程教学计划,设置法治课程,开足课时,上好法治教学课。学科教师要深入挖掘切合实际的法治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法治教育。教师应创造性地丰富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三)精心营造校园法治氛围。因地制宜建设校园法治文化长廊、法律图书室等法治教育宣传阵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思考、运用法律法规。法治氛围建设要做到“五个一”:即有一幅固定法治宣传标语、有一个固定法治宣传专栏、有一个法治图书室(角)、有一期法治宣传教育黑板报、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微信等)中有一个法治宣传栏目。(四)开展法治实践教育活动1.开展法治教育第一课活动。每年春季、秋季开学,学校要积极开展法治教育第一课活动。突出学习宣传新《宪法》,把宪法学习宣传摆在首要位置,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要开展《宪法》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讲活动。2.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校园建设。贯彻《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实施方案》(安教法〔2018〕84号)的通知。充分认识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法治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主动性,有针对性的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为全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努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3.开展主题法治教育活动。开展以“法在我身边”“我们与法同行”“法律在心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我是学法小公民”等为法治主题的班团、社团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利用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活动。如“3?8反家暴法”实施主题宣传活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题宣传活动、“4?15国家安全法”主题宣传活动、“5?4”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6?1未成年人保护法”主题宣传活动。开展普法书法比赛、普法演讲比赛、法治绘画比赛、法治文艺演出等法治宣传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法治教育氛围,促进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4.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宣讲活动。聘请县部分法学家深入学校开展青少年预防犯罪、性侵、防毒、反邪等法治宣传教育。5.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检察院、法院、监狱等机构旁听和参观,开展模拟法庭、以案说法等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参与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了解和分析真实事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律熏陶,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6.完善学校法治教育网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学校积极与当地公安、司法、检察、法院及团委、妇联等部门密切配合,广泛开展“警校共育”“家校共育”“小手牵大手?法治伴我行”“致家长信”“带法回家”等普法教育活动。通过开办“社区家长学校”、设立家校联系卡、举办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法律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五)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加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引领学校法治教育的深入开展,不断增强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校园法治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思想政治;校园文化;融合

如何把思政工作落到实处,把“大思政课”讲得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呢?校企合作,学生进入企业,将我们的思政工作范围扩大了,也更有利于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思政教育和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尝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开展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育人环境,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1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依据

在职业院校中,开展校企业合作,与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一致——立德树人,二者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

1.1校园文化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载体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为开展思政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其次,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为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一条途径。另外,校园文化建设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也会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学生在实习中去领悟企业精神,提高责任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密切关联,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生变化,思政教育也要随之变化,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精神诉求。

1.2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方向

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思政教育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方向。校园文化建设不是盲目进行的,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指引,它离不开职业院校育人目标的要求,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围绕不同阶段思政教育主题展开,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在思政教育的引导下才能发挥最大功用,实现文化育人的价值。

2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各自为政,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

目前职业院校都开有思政课,主要是讲授思想政治理论、法律知识、经济常识,这些课程内容更新比较慢,而社会日新月异,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在发生变化,要把思政课讲得深度、有亲和力,还需联系实际。思政课教师除了教授理论,也要关注现实,并亲自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中来。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的大部分是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很多是停留在过往的经验中,他们整天被学生弄得焦头烂额,甚至没有时间学习理论。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中的思政教育成为一个盲区。

2.2重技能轻人文,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化

随着国家对职教的重视,职业院校提档升级,急剧扩张。职业院校更多的关注的是考核达标,注重院校的排名和影响力,把各种技能大赛,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率等放在优先位置考虑,至于学生的人文修养、思政教育这些方面没有用力去抓。各校的建筑风格差不多,各校文化墙贴的宣传标语也是一样的,各校的思政教育也流于形式——听报告、抄笔记、写心得。校园文化活动追求观赏性,偏于娱化,不太关注思政教育。

2.3融合效果欠佳

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要形成合力,思政教育在育人的各个环节中不可缺失。现在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般都是“00后”,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留守孩子,从小父母不在他们身边,家庭教育存在着缺失,思想上、心理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学校教育主要知识技能教育,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思政教育没有跟进,思政教育还没有很好地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3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路径

3.1“软”“硬”齐抓,优化育人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者都要抓,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清爽的教室、安静的图书馆、整洁的食堂、宽阔的操场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场所,但光有这些是不够的,让建筑充满人文气息,让环境融入精神激励,将更有利于激发师生的进取精神,陶冶师生的高尚情操,真正的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融合为一体。走进天门职业学院大门,可以看到一块巨大的校训石,上面镌刻着“厚德崇学、重能敏行”校训,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师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校园道路的旁边,是文化长廊,上面贴有光荣榜,有先进人物事迹,有传统美德的宣传画。在教学走廊上也有充满正能量的宣传标语,每个教室贴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和学生守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2]。我校还结合地方特色,建立青少年茶文化体验基地,师生可在此品茶谈心听古筝,感悟茶文化的内涵——天人合一、中庸和谐,领会茶道的真谛——尊礼敬德、修身养性。

3.2师生共进,营造良好校风

在职业院校中,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导师,自身的德育素养也很关键,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治学态度、教学理念、思政素养直接影响到学风、校风,思政教育也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所有教师都应该有大思政的观念,将思政与课堂教学融合,宣传正能量,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引导学生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者,也是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学习者。引导师生共同学习报告,学习党史,举办改革开放四十年专题讲座,提高师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组织教师学习高校教师十项准则,“六禁令”“红七条”,并开展自查自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3.3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践

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只有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教师可下沉社区,进企业,开展帮扶工作。学生可开展“践行雷锋精神,奉献志愿爱心”志愿活动,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清理篮球场,在躬身践行中,加深对雷锋精神的认识,努力成为新时期雷锋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学生可到食堂勤工俭学,在劳动中体会工作的辛苦,在收获中感受劳动的快乐。

3.4内外兼修,立德才能树人

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我们不能只讲专业技术,不讲职业道德。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方向问题,如果没有找准方向,那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只可能是一台会工作的机器,而不可能成为大国工匠。在人才培养中,要将科学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国际护士节,可举行护士授帽仪式,宣读护士誓词: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履行护士的天职;以自己的真心、爱心、责任心对待我所护理的每一位病人[4]。开展技能竞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开展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3.5诵读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中华经典凝聚了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美德,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文脉,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意义重大。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专题讲座,推进地方戏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举办“书香校园”读书月活动,举办经典诗歌朗诵比赛,开办国学研读班。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融合在一起。

3.6依法治校,规范校园制度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实现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共同构筑和谐校园。依法治校首先要形成法治观念,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理念的延伸,学校领导层要有依法治校的理念。其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建立奖惩制度,学分管理制度,大学生管理条例。学生进入企业,也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另外要开展法治教育,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方式进行法治教育,举办遵纪守法的演讲比赛,可以进行法律知识竞赛,增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

3.7校外延伸,拓展活动空间

学生走出校园,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开展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回报社会,提升自己,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学生可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理解社区文化,进而提高社会责任感。比如,清明节,可组织学生祭扫烈士陵园,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重温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3.8线上互动,搭建交流平台

移动互联时代,网络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和企业合作丰富校园活动。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即时性的特点,能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可以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线上比赛、投票。比如,开展美拍校园短视频大赛,抗疫小故事征文比赛,还可以通过开展网上心理咨询,通过微信公众号与学生进行交流,即时便捷,也可以保护隐私,打开学生的心扉,并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

4结语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的全过程,每一位教师都要身体力行,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罗琼,汪洪.抓好“拔节孕穗期”守住“三尺主阵地”:学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J].学习月刊,2019(5):4-6.

[2]余洪波,顾连杰.论志愿服务在立德助人方面的功能:学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J].新视野,2020(5):18-22.

[3]徐里.学习贯彻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J].艺术教育,2019(4):7.

校园法治教育范文篇6

以专题活动为抓手,按照《省“法律进学校工作测试体系》设定的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全区教育系统2016年“法律进学校”工作。

二、工作措施

(一)抓“氛围营造”,推动“法治文化建设”

1.开展法治教育氛围的营造活动。在学校醒目的位置悬挂法治宣传横幅,设立法律图书室(角),制作法治宣传展板,积极营造学法、守法、敬法、用法的校园法治宣传氛围。(全年)

2.建立健全学校教职工学法制度。定期开展组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活动,积极推动教育法规的自学氛围,全年干部职工自学时间不少于20学时。(全年)

3.组织参加市级校园法治文化“十佳”创建活动。通过建立法治宣传橱窗、法治文化走廊等形式,引导学生自发参与法律知识的学习、交流和研讨,积极推进学校法治文化建设。(全年)

(二)抓“五落实”,推动“法律进课堂”

1.开展法治教育宣传读本编写评比活动。各校开展校本教材编写,积极参加市法治教育宣传读本编写评比活动。(上半年完成)

2.加大法治教育力度,按规定设置法治课,认真组织师生法治知识考试活动,实现教材、师资、课时、经费、考试“五落实”。(全年)

(三)抓“专题活动”,丰富宣传内容

1.组织参加法制网“法在校园、法在身边”征文评比活动。(3月)

2.组织参加全市中小学校法律知识竞赛、法治微故事征集活动,增强中小学生学法积极性。(9月)

3.结合法治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开展法治宣传专题活动。(3月、9月、12月)

4.与区法院联合开展“学生走进法院、讲座走进校园、学生旁听庭审、法官走进校园”活动。(全年)

(四)抓“讲座”,推进“以案说法”教育

1.组织参加市教育体育局“依法治教大讲堂”讲座。

2.开展法治副校长、法治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区教育局组织2次“以案学法”法治讲座活动,全面提升学校法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5、6月)

3.各学校每期组织开展法治讲座不少于一次。

(五)抓“示范”,促进法治教育标准化

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创建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2所、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3所、区级依法治校示范校10所。复查验收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3所、区级依法治校示范校20所。充分发挥示范学校在贯彻依法治校理念、依法建章立制、规范办学行为、维护师生合法权益中的引领辐射作用。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务求实效

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法律进学校”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通过建立健全协调运作的责任机制,确保“组织、人员、责任、工作”四到位,做到领导有力、职责明晰、规范有序、协调合作、整体推进。

(二)总结经验,及时报送

各学校要积极总结、整理、收集自身在“法律进学校”工作中先进经验和活动事例,安排专人负责,及时上报文字信息和图片(附文字说明)资料。(每学期上报3条以上信息,纸质材料盖章报送区教育局监审股209室。)

校园法治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中学生;校园欺凌;法律规制;认知

一、引言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看见校园霸凌———公众认知调查数据报告》(1)中,七成受调查者认为校园欺凌现象最常出现在中学阶段。2015年法制舆情中心的统计显示75.0%校园欺凌发生在中学生之间。无论是在公众认知中还是现实生活中,校园欺凌多发于中学。“校园欺凌”最早被挪威学者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的非偶发性、长期性且多发的事件。英国官方界定为反复的、有意的或持续的意在导致伤害的行为,偶发的事件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被看作欺凌;个人或群体施加的有目的的有害行为。美国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在学校财产范围内、上下学路上、学校主办的活动中发生的青少年暴力。我国并无统一界定,但据已有研究可将其界定为一个或多个学生以强凌弱或以众欺寡,集中地、持续地蓄意伤害或欺压其他学生,使受害学生肉体上或精神上痛苦的行为。目前国内外鲜从学生的认知层面开展研究,本文将调查分析学生对校园欺凌以及相关规制法律的认知并从此角度提出规制校园欺凌的新思路。

二、中学生对校园欺凌现象及相关法律的认知情况

问卷调查对象为A中学随机抽取的四百名中学生。A中学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中学,位于经济较发达的镇上,紧邻派出所和街道办事处,周边治安较好。以该中学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可降低受调查者的异质性以避免调查结果上的极端可能。本次调查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中各随机抽取了100名中学生作为问卷发放对象,共计4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填答366份,有效填答率为91.5%。1.对“校园欺凌”现象的认知准确。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知道并能识别校园欺凌现象,42.1%的中学生确定自己身边发生过校园欺凌,96.7%的学生认为校园欺凌的危害大,违反校纪和法律且实施者应承担相应责任。据此,中学生对于校园欺凌并不陌生,大多数人能够正确把握校园欺凌的危害和性质。2.对规制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缺乏了解。相关法律整体知晓情况调查显示93.3%的中学生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52.2%的中学生知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学生对其他法律的了解仅停留在“听说过”层面。责任年龄把握情况调查显示仅有25.8%的中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正确掌握完全民事责任年龄的刚过半数。依法所受保护权利的认知情况调查显示仅有略过半数的中学生认为所列举出的中学生受保护的权利都能被依法保护,认为发展权、名誉权、受保护权和隐私权能够依法被保护的人数较少。可见中学生对规制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欠缺足够认知。3.对法律的“行为约束力”感知较弱。虽有81.4%的受调查者认为这些法律与自身紧密相关且约束力较大,仅有35.5%的人在平时会顾及这些法律;54.6%的人只是偶尔想到,部分人从未考虑过相关法律对自身的约束力。中学生虽能认识法律的约束力,但这种形式化的约束力难以落实到具体行为中。4.对“解决方式”认知正确但运用受限。在解决校园欺凌的方式选择上,2.2%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31.7%的学生选择用其他方式私下解决,68.3%的学生选择依法维权,但此中53.8%的学生不知如何具体运用法律。可见中学生在解决校园欺凌的方式上有正确认知,但受限于法律实际操作。

三、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中学生欠缺对规制校园欺凌法律的整体认知;对欺凌现象及其危害有准确判断,但在行动层面上所受约束力弱;校园欺凌发生后大多数中学生愿依法维权但具体操作受限。下文将据此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1.完善相关立法,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我国规制校园欺凌的法律以实体法为主,程序法不足,缺乏可操作性。从目前主要相关法律来看,《未成年人保护法》仅具宣示意义,欠缺完备的责任构成要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提供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有效程序,矫治内容、机构和措施不明确;刑法适用程度有限;民事责任大多表现为物质赔偿并多由监护人代行;《侵权责任法》未明确规定此类侵权行为的主体的责任及责任构成要件。2016年11月的《关于防治中小学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从现行法律、政策与实际出发,明确各方职责,综合防治”的基本思路。一方面应细化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主的规制法,赋予其完备的法律构成要件和程序性规范,明确救济方式、救济责任和申诉检举程序。其他法律作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下位法应遵循其立法精神,在提高可操作性的同时也使规制校园欺凌的法律体系化。另一方面应完善配套法律规范。美国为校园欺凌法配套了安全法、午餐法、校车法等充分全面的法规。结合我国国情,建议出台涵盖上学放学各方面的司法解释,使规制更加细致全面。2.强化法治教育,增强法律的可及性。据调查,新闻报刊和社交网络占中学生的获知相关法律的主要途径的65%,而学校教育和书籍占比不到35%。在校的法治教育的缺失限制了中学生的法律认知。根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和《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要求,落实法治教育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树立全程性、全域性、全民性的教育理念。法治教育应贯穿于教育的不同阶段;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应紧密结合。二、开展法治教育课程,将法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这不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法律而是要求提升责任感和价值观。三、加强法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法治教育的前提。一要开展师资建设活动,培训法治教育专职、兼职教师;其次应制定政策鼓励法律专业人士以兼职或专职的形式参与法治教育事业。3.丰富普法途径,全方位多元传播。应充分发挥新闻报刊和社交网络已有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从技术层面有效过滤负面或不实信息,使其产生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开设法治新闻和法律评论等法治专栏或节目,如在中学生喜爱的《读者》、《看天下》等刊物中开设法治专栏,或通过法治综艺节目等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普及法律。

参考文献:

[1]刘韫暄.校园暴力问题的法律反思[J].法制博览,2016,(10).

[2]徐辉.中小学法治教育地方课程改革的设计及实施[J].教育研究,2017,(1).

校园法治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探究式教学;创新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关注学生的生活基础,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阶段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通过创新教育理念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学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更好地学习成长。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就是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掌握保护自己的技巧与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小学阶段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真善美与假恶丑,抵御不良诱惑。所以教师要正确认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逐步增强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通过设置道德与法治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效避免遭受安全冲击。设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感受、认知生活,认知并了解社会,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通过学习该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特殊的思维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探究式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走入学生内心,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究式教育。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尚未完善,处于身心发展不健全的阶段,缺乏对于事物的正确判断以及识别能力,所以学生对于安全意识也十分淡薄。鉴于此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近距离地观察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会伴随各式各样的问题,学生只有掌握了防卫突发事件以及不安全事件的技能,才能够真正地健康茁壮成长。根据相关报道显示,我国一些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出现,性质极为恶劣,过程也是触目惊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视。青少年阶段本是健康快乐成长的时期,校园应是欢声笑语,是学习的重要场所为何会产生欺凌事件,为什么会使青少年变得如此狂暴,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等重要,也应当引起学校的广泛重视。所以在新时期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学生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能够养成爱护弱小,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学校应当有针对性的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进一步构建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师生构建良好的关系,使学生在健康文明且和谐温暖的校园氛围内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在此过程中应当有效发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走入学生的内心,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探究式教育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心谈心,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同时有针对性地渗透法治教育,通过在班级内举办“案例探讨”、设置“法律教育图书角”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图书阅读,应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的法律视频,使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防范技巧以及知识,能够做到遇到困难时及时找教师与大人帮忙,并不是凭借自己的暴力解决问题。校园凌霸是极为复杂的问题,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于相关的校园凌霸案件进行案例探讨和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同学们,如果你在校园内发现有欺凌行为,你会怎么做?如果你遇见有人向你施加暴力或者是敲诈勒索,你会怎么办?”然后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知识探讨和交流,教师通过出示案例有助于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验进行思考、探究,通过你一言我一语,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校园欺凌行为的严重性,能够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学会应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认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二)开展安全演练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探究意识。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安全防护意识以及安全防卫意识,由于学生的性格活泼好动,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会存在各式各样的安全隐患。学生在嬉耍打闹时,或者是走路不安分,或者是过马路并没有遵守交通规则等,这些情况都会带来人身危险,所以小学生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与成人比较更大。对于此类情况,学校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提高危险应急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方式多元多样。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播放教育片或者是进行专题探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与交流,逐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及相关事件的处理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有效应用多媒体进行宣传教育,逐步增强学生的危险辨别能力,在教育课程中可以应用多媒体视频向学生播放危险事件,如“小红在离开家后,家中的煤气没关……”视频播放到此处,教师先按一下暂停,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情况:“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然后学生会说:“这种情况很危险!”通过此类方式使学生增强辨别能力,有助于学生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增强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应当增强学生的思维认知,属于学校对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义务,也是重要的社会责任。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能够扭转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地选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探究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知识探索能力,使学生在探讨交流过程中逐步增强思维认知,有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规范自身行为。所以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提供探究式题目,引导学生摆脱思维束缚,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索,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中全方位发展,进而提高综合能力,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建设。就需要教师创新教育教学观念,给予学生较多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与交流,从多角度分析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掌握学习技巧,结合具体的知识问题进行探索交流,丰富学生的相关技能,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三)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知识探索热情。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灌输,却并未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以及生活情况,此类灌输式教学方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会感觉道德与法治课程形同虚设,是一门副科不需要引起重视。在新课程标准下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应当创设栩栩如生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下不断地进行体验和感悟,重新建构知识结构,能够由被动式的进行知识学习转换为主动探索,增强对于生活经验的有效积累,加强生活感悟。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置身于栩栩如生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将所学习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能够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转变成小小的朋友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交流和体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在此过程中予以引导和帮助,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与演示者应当予以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生活化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品质。由于生活中的案例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素材,教师应当从丰富多元的现实生活挖掘具有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生活素材,有针对性地予以引导和帮助,结合教学内容需求,设计生活化话题,使学生导入生活情境之中。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我的好习惯》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好习惯,什么又是坏习惯呢?在日常生活中你又有怎样的习惯?”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良好习惯,以及说一下好习惯与坏习惯对自己带来的好处与坏处,使学生认识到好习惯有助于促进自身健康成长。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抵不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采用生活化的活动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进一步拓宽教学活动空间,通过进行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使学生能够转变为社会学习,将所学习到的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结语

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善,对于生活与道理的认知处于朦胧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情感态度可能十分幼稚,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教师要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学生逐步了解到相关观点,明白道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借助法律武器,进一步确保自身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苏东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教师,2017(22).

[2]何金定.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J].速读旬刊,2017(7).

[3]石斌.上好《道德与法制》课的思考与实践[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4).

[4]李雅琴.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J].教师,2018(31).

校园法治教育范文篇9

一、健全法治教育队伍

一是指导全县中小学配齐配强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由县司法局牵头,联合县检察院、县法院、县公安局、县委政法委、县关工委成立的法治副校长和辅导员队伍主动进校与班级对接,加强青少年法纪自律意识,对青少年法纪规范、道德行为、人生理想价值、心理及习惯矫正、学校同学关系和社会家庭关系处理进行讲解与引导;二是培训了60余名法治课老师,将《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主要教育法律法规纳入教师业务学习的主要内容,提高教师法治素养。

二、完善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

一是建设法治教育基地。紧密结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打造武警县中队、熊猫青少年宫、县看守所三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二是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网络。落实学生家长第一监护人职责。与家长签订责任书,加强工作联系与沟通,促使家长切实承担起未成年人的第一法定监护人的责任。同时,通过召开家长会,加强学生家长的法治宣传工作,培养其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依法维护子女合法权益的意识;三是打造学校法治文化建设亮点工程。在每个学校设立1个法律图书室,开辟1个法治宣传专栏,各班黑板报定期有法律知识的内容,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四是开设家长普法教育讲座。组织退休法官、人民调解员分别到实验小学等学校,为学生家长开展以“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为主要内容的普法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家长运用法律法规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法治教育

一是创新载体,丰富内容,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以“六个一”丰富法治宣传“进校园”活动,即开一次法治班会、看一部法治教育视频、谈一次观后感、进行一次法律知识问答、办一次以法治为主题的黑板报、上一堂法治课。强制度建设,促进法律进校园制度化、常态化;二是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主题讲座。县司法局牵头开展“法雨育人”进校园系列讲座活动,组织法律服务人员适时召开法治讲座,教育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三是我县各学校普遍组织广大学生开展了法律知识竞赛、“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法治在我心中”、“普法大调查”、“拒绝进校园”、“远离网吧”等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广大青少年的法律和法治素质;四是上好金秋开学“法治第一课”。利用法治讲座、班团会活动、等形式,向同学们传达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以案说法”,向同学们宣传了遵纪法律法规的必要性,使同学们深刻的认识到知法守法的重要性和违法犯罪的危害及后果。

校园法治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青少年;法治教育;信息时代

青少年人口基数大,可塑性强,但同时也伴随着青春期思想奔放、叛逆心重等问题,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是对我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针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然而,传统、刻板的法治教育方式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开展形式多样易于接受的法治教育,利于法律知识入脑入心,内化于行。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着重从法治教育的参与者和实施过程等维度,并结合青少年阶段独特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探寻法治教育方式,助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一、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工作思路

(一)法治教育须遵循的原则。法治教育应该遵循宪法至上原则、国家课程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处理好目标设置上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内容选取上法律体系和学段内容的关系、教育途径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评价手段上知能测试与隐性监测的关系。使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日臻完善,促使学生对于法律有发自内心的认知。同时,依托法治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二)法治教育要明晰思路。法治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传播行为,参与人员可能是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可能是面对面的,也可能借助传统的电视、报纸媒介,或者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掌握法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规律,有利于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有助于法治教育目标的达成。(三)法治教育要创新途径。法治教育要避免枯燥和反感,就需要创新工作模式,避免“说教”倾向。例如,北京市中小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积极开设特色法律课程,编制校本普法教材,实现了法治教育与相关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法治教育信息传播效果的实现有赖于传播过程的各要素、各司其职。了解传播过程各要素特点,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有利于达成更好的传播效果。(一)传播者:多方合力助力法治教育。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就青少年法治教育而言,主要指从事法治教育工作的人和团体。包括学校的老师,父母,法院、检察院等社会力量。1.学校主导教育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法治理念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发挥主导性作用,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程设置、德育活动等多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北京市全面推行参与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组织优秀模拟法庭现场展示、评选“优秀小法官”“优秀小检察官”“优秀小律师”、编写《中小学模拟法庭教育指导手册》,确保全市所有在校中小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基本法律知识教育。2.家庭模范导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也十分重要。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影响颇深,因此,提升父母的法律意识,懂法、守法有助于给孩子形成良好的示范。3.社会共同参与普法教育,人人有责。对青少年的普法宣传教育,需要法律专业力量的支援。充分借助法院、检察院、社区等校外法治教育基地的作用,发挥其专业优势,也为青少年学法营造良好的环境。(二)受众:厘清教育对象。从传播学角度,受众指信息的接收者或传播对象。就青年少法治教育而言,受众多为从幼儿园至大学各学段的学生,年龄跨度大,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活动。例如,北京市教委坚持科学规划、系统安排不同学段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和要求,分层次开展学生法治教育。(三)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法律知识对于青少年而言稍显枯燥和深奥,这对法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法治教育内容要尽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发生联系。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创办的全国第一本省级校园普法读物《法治与校园》杂志,通过培养学生小记者、专家参与编创,连载原创动漫、实录校园法律故事、剖析社会尚法明德事件、追溯法律历史渊源等形式,紧贴师生实际需求和兴趣点,受到大小读者的多方关注,被师生称为学法的良师益友。(四)传播媒介:搭建立体化法治教育平台。传统的法治教育形式主要包括课堂授课、专题讲座等形式,还可通过电视、广播、纸质媒体和新兴多媒体等手段,搭建立体化法治教育平台。北京市在搭建立体化法治教育平台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给予信息传播更多渠道和展现形式,同时为开展多媒体的法治教育活动提供了更多可能。北京市教委积极在探索符合青少年兴趣、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和教育方法上下功夫,适应学生视觉需求,以文字为主向图画、音像、艺术等多元化转变,法治教育覆盖期刊、微信、动漫、微视频等多种媒介。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教育现代化目标,科学推进、突出重点、有效供给,开展行之有效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开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覃淮宇,卢臻.法治教育:青少年普法之必经路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6):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