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规划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7 17:11:02

校园文化规划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篇1

新时期新阶段,无论是地方院校还是部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正以日益显现的重要程度受到各方关注,但是由于受市场经济、多元生活需求、网络文化兴起和教育开放性的影响,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面临如下问题:

(一)校园文化品牌创建理念理解不到位笔者通过查阅近些年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料文献后发现,士官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学校政治部文化宣传处,而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整体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统筹考虑,从而造成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远景规划。2014年学校制定出台《公安边防部队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三年规划》,但此项规划不够细化,细化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不够健全。

(二)校园文化品牌内涵把握不够准确文化理念层次不一,学校有的系部缺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有的认为文化建设是“软”的、“虚”的,可有可无;有的认为抓校园文化建设周期长、见效慢,存在畏难情绪、消极思想。部分学员队狭隘地把“文化”理解为“娱乐活动”,没有站在教育引领全校官兵、夯实部队思想政治根基的高度思考谋划,致使文化建设层次不高。文化底蕴积淀不深,有的系部抓文化建设急于求成,没有充分认清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没能准确把握文化建设的特点规律,不注重从一点一滴中丰富文化内涵、积淀文化底蕴,不善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官兵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三)校园文化品牌特色不显著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出现与其他军地院校趋同的倾向,没有形成自己独具的边防特色、边防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学校开展的有些活动方式也存在“跟风”现象,没有体现士官学校的历史背景、办学风格、专业设置等的不同。新形势士官学校作为部队院校,既有部队属性,又有公安属性,这使得学校更具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正是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独特价值所在,新形势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公安边防士官教育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和发展趋势,努力为边防部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新时期新阶段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的对策

新时期新阶段公安边防部队新形势士官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思想如何加以提炼,校园文化的外在形象如何加以塑造,校园文化的独有魅力如何加以宣传,最终使其成为部队院校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对全校官兵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吸引广大官兵积极参与以至外化为官兵自身的具体行为,这些都是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过程中应予以考虑的重要问题。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创建,首先应营造氛围,增强校园文化的品牌意识,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明确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的目标定位,要充分整合学校乃至全军全社会的资源,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化运作,建立健全规范的校园文化品牌管理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创建的管理保障。

(一)努力营造氛围,不断增强新形势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创建的品牌意识一是清晰的品牌理念。在新时期新阶段,部局党委和学校党委均非常重视部队文化建设,分别提出了部队文化建设三年规划。二是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全校官兵进行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大讨论,调动全校官兵为学校品牌建设出谋划策的积极性。三是动员全校官兵学员共同参与,充分挖掘官兵学员参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团组织、三互小组、兴趣小组等的作用,为创建校园文化品牌服务。

(二)成立校园文化品牌创建课题组,进行科学调研,明确新形势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的目标定位在校园文化品牌创建的起步阶段,成立必要的校园文化品牌创建课题组,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确定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的具体目标、具体步骤与实施方法,这是校园文化品牌创建是否成功的关键。定位准确的校园文化品牌是可以实现并形成的,定位过高则会使校园文化品牌成为纸上谈兵,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所以,公安边防部队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必须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求发展、做文章,为校园文化品牌创建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准确的校园文化品牌目标定位,必须充分考察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深入分析学校的办学特色、官兵学员的职业特点、军(警)营文化品牌的优势和劣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发展要与士官学校的发展战略、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紧密结合,统筹考虑,科学规划。

(三)要充分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推进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化运作在商业领域,品牌化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均是通过成立项目组以项目化的运作方式来具体操作和实施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化运作亦是如此。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项目化运作方式是指在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活动中,成立专门的项目组来具体协调军内外,校内外等多方面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方式。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一旦形成,既有利于对官兵学员对无形资源进行整合,也有利于对士官学校的有形资源进行整合,使各种资源在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中发挥最大效益①。新时期新阶段,整合士官学校校园文化资源,推进校园文化项目化运作是建立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的一项非常有效的途径。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篇2

关键词:景观设计;校园文化;人文精神

一、我国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

如今,中国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全球化环境中,丰富多彩的异国文化为世界各地人民所关注,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当中。校园景观设计日益受到重视,但校园环境空间的趋同性会使校园文化景观显得毫无特色,一些学校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被忽略或改造,这使得景观规划成为缺乏文化韵味的呆板摆设。学校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可是如今一些学校的景观设计陷入文化缺失的怪圈。伴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很多大学对校园进行扩建。可是,一些学校校园的景观设计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由于没有充分挖掘本地文化、历史事件等而缺乏特色。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设计者应当在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手法,借助丰富的景观设计语言和多种文化表达方式传递校园信息,塑造校园特色,创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校园景观设计。

二、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体现

校园文化是相对于社会文化来讲的,是根据这种文化的由来、存在的具体环境、主要的发展前景与意义来确定的一种社区性质的文化体系。从根本上来说,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环境中产生的,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中开展日常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见证者。所以,换个角度来说,校园文化不仅仅包括校园景观文化,还包括人文文化。校园文化是经过长期积淀并筛选出来的重要文化内容,通过学校形象体现出来,并且在继承以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发展,从而形成学校自身的与众不同之处。

三、校园之美源于校园景观规划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

对一个地区进行景观规划和设计是体现一个人思想、创造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人类的思想文明通过不断的历史积淀展现出来,充满了人文色彩和历史价值,具有独特的魅力。一个优秀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不但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同时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气息,充满文化色彩,并散发出人文魅力,赋予景观环境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校园景观设计以人为主体,以建筑为载体,以水体和道路为脉络,以绿化为表征,以小品为装饰,这些都是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在构成景观的要素中,人文精神决定了其文化核心。人文精神是经过长期的发展、锤炼而形成的文化成果,其不但包括人类对历史文化、科学环境等的总结,还包括对色彩的理解与创造。在校园景观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无疑是景观设计中的优秀典范。王澍在该校区的规划与设计中,成功地将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人文精神融入当代建筑。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校门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门,其是通过墙面的随意连接而产生的。在南方百姓的生活居所中,当地人常常使用珠子、砖、瓦等进行建造,通过灵巧的搭配使建筑产生灵动的感觉。象山校区建筑的一块块瓦片通过整齐的排列,再搭配重重叠叠的房檐,显得格外有特色。砖是我国建筑的主要材料,在校园建筑中不但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还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特征。在每一个组合的院落中,王澍的设计巧妙地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天井的理念,用石头打造出一种错落有致的感觉,建造出一种看似下沉的庭院。庭院中有苍松翠竹,地面是由古老的青石砖铺垫而成,缝隙中长满了绿色的苔藓,雨后十分光滑,情感上可以带给人一种温暖的慰藉。

四、结语

校园之美源于文化,而校园景观设计之美源于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这些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的提炼、融合,物化成可视的视觉语言、可感知的精神载体,必然会提升学校的整体文化内涵,增强学校的文化气息。只要设计者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和学校的发展历程,在这种动态的变化中把握设计美学的原理,充分展示景观设计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校园景观设计就会越来越美。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篇3

[关键词]多校区;校园文化;调查分析

1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在1996年5月15日正式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同年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提出,通过“三改一补”(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的改革及中等专业学校办高职班作为补充)大力发展职业技术院校。此后通过调整,新成立了一大批由中专校升格而来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由此也出现了很多学校合并的现象,不仅在高职高专,高校的合并也是十分普遍。因此很多学校出现了多校区发展的格局。所谓多校区办学格局,就是指一所大学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校区组成。它们同属一个校级行政系统,但在地址位置的分布上较为分散,往往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甚至是不同的城市,通常我们称之为多校区大学。多校区办学格局的出现有利于缓解学校教育资源的压力,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共享,但也同时会带来在管理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学风教风等校园文化方面的问题,探讨多校区校园文化中存在问题、对策以及探索校园文化整合中的创新之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课题就所在学校的学生对于多校区校园文化工作进行调查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2调查与数据分析

2.1样本基础情况分析。2017年5月,笔者对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部分教师和学生开展了一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调查问卷活动。本次调查问卷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学生发放问卷745份,教师发放问卷100份。问卷设计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校名称和校区,第二部分为对校园文化的定义和作用,第三部分为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核心、媒介,第四部分为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障碍。问卷共有18道题,全部是客观题,其中一部分为多选,一部分为单选。2.2调查结果分析。校园文化定义及作用。①校园文化定义方面:从调查问卷结果得知,学生对校园文化定义,选择最多的为校风学风、校园精神,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79.22%;其次为校园特色,品味风格,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72.56%;再次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61.09%。教师对校园文化定义,选择最多的也是校风学风、校园精神,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89%;其次为校园网络,网络文化,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74%。由此可见,学生和教师都认为校园文化课定义为校风学风、校园精神。不同的是,教师对校园网络、网络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定义之一认同度要高于学生。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方面:从调查问卷得知,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作用,选择最多的是认为丰富校园文化底蕴,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87.75%;其次为导向和激励作用,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61.71%。教师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作用,选择最多的也是丰富校园文化底蕴,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78%;其次为熏陶作用,人数占样本回收总量的66%。由此可见,学生和教师都认为丰富校园文化底蕴是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作用之一。不同的是,学生认为其次为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认为是熏陶作用。2.3校园文化主体及媒介。2.3.1校园文化主体方面。75.04%的学生认为,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调查中,认为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的占86%。2.3.2校园文化媒介和核心方面。学生认为,多校区校园文化传播的有效媒介主要是校园网主页、校报、宣传栏,第三为广播电台。教师与学生的选择基本相同,也认为有效媒介是校园网主页、校报、宣传栏。文化设施方面,教师和学生均认为图书馆为最重要的文化设施。关于多校区校园文化的核心问题,29.77%的学生认为核心是大学精神,45%的教师认为是办学理念。在加强医学知识宣传教育方面,教师和学生均认为非常有必要。2.4精神文化建设和文化建设模式。2.4.1精神文化建设和文化建设模式。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教师更看重文体活动,学生更看重校风建设。教师和学生均认为各校区的校园文化理念和实践应该是多元化的。校园文化的模式趋向于平时分开举行,个别重大活动统一开展。2.4.2文化生活发展平台方面。教师和学生均认为学生社团(组织、协会等)以及竞争平台(各种考试、比赛等)为有效的发展平台。2.4.3活动形式方面。教师认为现有的学校文化活动不足是活动繁多且重复,学生则认为不足是形式比较古板单一,为举办而举办。对于多校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教师和学生都比较倾向于晚会、比赛。2.5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障碍。2.5.1存在问题。在调查中,关于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70.08%的学生认为,问题主要是封闭性活动较多,对外交流较少;62.79%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校园文化档次不高;61.71%认为各校区与周边社区文化建设相对割裂,缺乏交流与互动。除认同于上述观点之外,教师还认为存在问题是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滞后或不协调,导致各部门之间缺乏文化建设方面的统一协调。2.5.2发展障碍。在影响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障碍问题上,教师和学生均认为是经费不足,必须加强资金投入力度。其次为组织不力,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

3针对现状提出的建议和对策

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影响因素众多,把握好主要因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其他院校来看,一般多校区运作时均会有主校区和分校区,分校区会成立相应的校区办公室。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区布局时,按照不同校区采取集权和分权的模式管理;在校园文化构建时,通过校园环境、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物质载体,通过管理措施等制度载体,通过构建学风、社团文化等精神载体,形成校园文化的个性。根据问卷内容,结合学院发展实际,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建议:3.1明确学校定位及对校区功能进行合理划分。校区功能定位对如何整合和优化配置各类办学资源起着引导作用,且校区功能定位直接影响到校园规划,也是学校有序开展文化建设的前提,较多地影响学生专业文化认同感。因此,学校要根据各类规划和专业实际,明确学校定位,充分利用学校办学资源,提高各类办学用房的使用效率,合理划分校区功能。3.2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师生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是质量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很多单位在制度上存在着宣传不到位、制度本身脱离实际、监督缺失等问题。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设的同时,紧紧深入文化的东西,增强师生的制度意识,使各校区的教学、生活有序进行,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3.3加强校风学风的建设。在调查中,师生普遍认为校园文化更多的偏重于校风学风,可见校风学风在心中的分量。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养成良好的学风是毕业生走上社会后成才和发展必备的素质和条件。要通过加强学风教育、加大学风建设督查力度等措施,促进优良校风学风形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3.4强化校园文化宣传媒体的建设。在调查中,师生认同校园网主页、校报、宣传栏等平台和媒介在校园文化宣传中的作用。校园文化发展离不开校园传媒系统。校园传媒的优势对于校园文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发挥校园网主页或者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作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3.5加强社团建设。在调查中,教师和学生均认为学生社团(组织、协会等)以及竞争平台(各种考试、比赛等)为有效的发展平台,也是促进多校区校园文化发展的有力平台。学生也认为,当前学校封闭性活动较多,而对外性活动较少。这说明我们没有有效地利用各种平台来给学生提供锻炼的计划。学生社团成为高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进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如何通过社团等载体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是新设立高职院校尤其是卫生类高职院校突出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要加强学生社团骨干队伍及成员建设,二是通过重点支持优秀社团及品牌社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调查中,师生也认为校园文化缺乏系统规划,缺乏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五年规划,更是如何把规划落到实处的年度计划,更是如何利用社团文化、从始至终的仪式文化、专业建设文化找到师生共同的归属感。如根据麦可思所做的学院毕业生培养质量中期评价报告显示,学校2012届毕业四年后对母校推荐度较高的专业是口腔医学(82%),主要源于口腔系在校期间,构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系部文化,让学生对学校专业的认同感较强。顶层设计是校园文化真正需要解决的实质问题,也是卫生类职业院校需要重点去关注的问题。学校要根据上级各类文件要求,制订五年及年度校园文化发展方案并有序推进,定期总结,形成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何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多校区管理的分析与对策[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篇4

一、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教育实践的历史沉淀、传承和创造中,学校成员关于育人目标、育人方法、育人内容等整体认同的价值观念和外显行为,是展现校长办学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形成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根本源泉。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新课程的实施和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教育回归本质、走向优化,用文化塑造有灵魂的教育,对校园文化进行深入的理性研究和自觉的系统建构,更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教育的需要,是教育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建“西部教育强县”的需要,是创人民满意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学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努力构建具有*县特色的中小学校园文化体系,逐步使我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区域化、特色化、个性化。

二、正确把握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物显外化层面)、精神文化建设(理念层面)和制度文化建设(制度层面),这三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起完整的文化现象。校园精神文化是目的,校园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校园制度文化是保障。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激发人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学校的灵魂。它主要包括校园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精髓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备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校园活动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总体目标要求

各中小学要遵循“因校制宜,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按照提神(确立理念)、塑性(物化外显)、植根(内化感悟)、显效(整体提升)程序,根据“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思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力求校园建设有品位、人文文化有特色,文化活动有成效,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校成为彰显办学理念,张扬办学特色,振奋师生精神,环境熏陶育人的场所,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具体目标要求

1.环境文化实现“三化”(净化、绿化、美化)。净化校园要做到各公共场所、室内室外,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消除卫生死角,墙体立柱无“牛皮癣”,墙角屋顶无蜘蛛网,窗明几净,视觉清新;认真搞好校园绿化,以经济、美观为原则,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园林小品为辅,适当设置景点。同时要有绿色植物的温磬提示,把学校建成四季常绿、四季有花、恬静雅致的校园;美化校园要根据学校实际,点面结合,因势向形,合理布局,定位恰当。花草树木体现绿化美,标语橱窗体现交错美,文化墙艺术墙体现文学美,色彩适度体现视觉美。使校园成为绿树成荫,环境清幽,自然优美的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

2.人文文化突出“三点”(亮点、彩点、特点)。校门装饰、校内设施、教室布置、大幅标语、宣传橱窗等文化设施要高雅别致,赏心悦目有亮点;十分注重办公室文化、学生寝室文化、功能室文化、厨房餐厅文化、门厅楼道过道文化、操场围墙文化等建设,动态空间以学生楷模、学生作品与贴近学生生活实践为主体,固定位置以赏析高雅作品和立志哲理名言为核心,办公室文化要突出“摆放有序、布置得体,体现办公室成员的共同愿景”,班级文化要兼顾共性和个性,要以师生作品、文明用语、安全警示、经典古诗等精心打造楼梯文化,各功能室要体现特点、特色和成绩。艺术墙、运动墙、文化长廊、名人雕塑、名人字画、学生习作等要高品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情感熏陶,道道风景出彩点;科室牌、班级牌、课排表、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师德规范、素质教育八条、校训、班训、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要醒目、要理念前位、科学规范有特点。

3.制度文化凸显“三性”(人文性、实用性、连续性)。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有章、有序、有效的根本保障,具有先用制度强化,后用文化内化的功效。按照“全”(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细”(细化内容,便于操作)、“严”(严格执行,赏罚分明)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上墙成册。抓过程管理,抓内化自律,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营造校园浓厚的公开、公正、公平的和谐氛围。

4.校园文化活动要落实“三多”(多元化、多形式、多层面)。要充分利用“六一”、“五四”、“七一”、“十一”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要利用入学毕业、入队离队、入团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发表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内容生动具体的国旗下讲话;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视课间特别是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保证共青团、少先队每周的活动时间和条件,鼓励结合实际创新活动形式;要突出开展“对学生有爱心,对工作有责任心,对同事有诚心”的三心活动,使师生凝心聚力;要唱响“八荣八耻”歌,对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熟记“中小学生一日常规”“日常行为规范”。要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既体现知识性、科学性,又突出趣味性、参与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多元化、多形式、多层面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三)落实工作措施

1.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县教育局成立*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县教研室要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课题认真加以研究,县进修校要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领导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各中小学要成立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设计与实施,采取强力措施,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舆论宣传。各中小学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教育网站、报刊简报、学校的板报专栏、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媒体要加强舆论宣传,积极报道校园文化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3.制定规划,分类要求,分层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不整齐划一,不搞一个模式。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切实可行的新举措。要通过校内各班级的班级文化重建,集合提炼具有校本特色的校园文化。分类要求,以点带面分层推进。要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和办学特色,符合实际地进行规划,使每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共性特征更有个性特点,反对铺张浪费,反对不切实际一味追求高品位,要让师生家长认同。此项工作分三阶段完成:(1)2008年6月底前完成总体规划。(2)2008年7月底前报方案于教育局审批。(3)按照审批方案完成。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文化;聚焦机制;资源共享

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把握好两者的内在联系,建立互动机制,对于高职院校开展优秀文化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一)高职校园文化缺少根基。高职校园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高职院校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高职院校办学实力、活和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完成培养高技术人才目标的需要[1]。从农业高职院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看,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校园的物质文化,如学院的校容与校貌、文化景观、文化设施等,强调校园环境,强调与培养农业人才的一致性;二是学院的制度文化,如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制度、责任制度、以及其他特殊制度等,三是学院的行为文化,如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学术活动、文化艺术节等,四是学院的精神文化,如学校校训、办学理念、学校传统、学校道德、教育思想、校风学风等。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学院的文化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培养学生对学校良好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渗透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等。多年来的实践中很多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校园趋向城市化,校园建筑趋向一体化,校园功能趋于综合化,千篇一律、缺乏创新,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标语化、口号化,缺少魂、缺少根的弊端,探究其原因在于丢失了中华优秀文化。(二)优秀文化教育在大学阶段缺乏有效途径。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中在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2]。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除了经济、军事的强大,另一个内核是精神力量的强大,是精神家园的强大。伟大民族一定有独特的精神家园、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灵世界。一个民族终极的衰落是心灵家园的衰落。作为农业院校的优秀文化教育是文化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职业院校的优秀文化包括不仅包括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外来文化,更包括学校文化,特别是学校的精神文化,学校的历史积淀、学校校训、学校的教育特色等等校园精神是优秀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优秀教育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互动,才可以更好传承优秀文化。

二互动机制

(一)目标聚焦机制。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的起始点和落脚点都是教育人、培养人,两者理念是一致的,都需要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的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的关系。一是加强校园建筑,建设有教育意义的文化设施,真正做到环境育人。通过校园规划和建设,让学校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通过丰富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建筑文化格调体现培养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和学校的办学特色,要做到人文色彩与自然色彩相协调,学院建筑风格和办学定位、办学宗旨相一致等,用良好的环境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将优秀文化的精神逐渐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深处,从而唤醒并且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大学校园及其建筑的品质,不仅要体现出特定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等氛围,而且它还要体现出人才培养的优化环境。二是借助于学院的精神和规章制度建设塑造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技术伦理道德,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如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以“立德、修业、求知、笃行”为校训,该校训内涵丰富,把握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立德”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德者,事业之基。”学生的思想取向、道德水平,永远都是影响未来社会、影响学院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以修身立德作为教育的中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是立功,其次是立言,虽久不废”。职业教育需要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道德教育,儒家四维中的“礼”、“义”、“廉”、“耻”和八德中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应作为道德教育的主线和核心内容,也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的丰富宝贵资源和内容取向。“修业、求知”是学生的本分,唐朝皇甫湜《上江西李大夫书》:“居蓬衣白之士,所以勤身苦心,矻矻皇皇,出其家,辝其亲,甘穷饥而乐别离者,岂有二事哉!笃守道而求知也”。而“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礼记•儒行》中说“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校训言简意赅,成为学院文化教育的重点内容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三是借助于特色活动使校园文化得以提升,优秀文化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学院可以通过开展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立体化、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以及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学校的特定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影响、规范和感染学生的知、情、信、意、行,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优秀文化教育。四是利用校园人文环境教育学生。学院建设校史陈列室,用更生动形象的历史资料记载和实物展示,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通过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的解读和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专业;通过挖掘发挥优秀校友的资源,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加自信等。可以在校园内完善宣传优秀毕业、在校优秀学生事迹,建立方便学生信息交流的读报栏、漂流站、信息栏,充分利用学院信息化资源,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等。(二)全员参与机制。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的主体和载体的关系,做好全员参与,需要做到几点:一是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重视学生的参与。不仅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中需要学生参与,更要组织学生广泛参与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的规划、建设、命名以及管理工作,以及参与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校园雕塑建设甚至是校园的一些标语、文化橱窗等的设计工作,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二是学院的教师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也是对优秀文化教育的实施主体,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向学生开展职业文化、校园精神、学校历史、农耕文化等的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其他相关的课程中融入优秀文化教育,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农耕文化教育理念,倡导天人合一、倡导中国传统道德和职业伦理道德教育。三是学院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行为同样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要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也要用自己的行为规范,言传身教,做到文化育人,用优秀传统文化感染影响学生。不断完善图书馆、阅览室的功能,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改善食堂、宿舍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丰富校园的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环境熏陶等功能,营造“人人是老师,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三)资源共享机制。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需要资源共享,相互促进,优秀文化教育的成果及时吸纳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更多运用到优秀文化教育的内容中。一是做好学生的入学教学,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凝集力,发挥优秀文化教育的导向约束作用。在入学教育中,让学生清晰学院的院训、办学理念、办学历史等,这是学院的办学的灵魂和文化底蕴,让学生开始就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二是通过建设文化基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文化、专业文化。通过校园人文环境、文化设施、校园景观等开展优秀文化教育,通过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为优秀文化教育创造条件。通过完善教学场所、图书馆等教学设施,优化学习环境;通过建设完善大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为优秀文化教育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如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在校内建设了茶文化基地、兰花建设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彩林基地、农业观光文化基地等,成为优秀文化教育的内容和载体[3]。三是在优秀文化教育凝聚的成果进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如2011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中,不少的成果是进行优秀文化教育凝聚而成,如中国农业大学的“投身三农,服务社会,实践成才——农林高等院校“百名博士老区行”、兰州大学的“用绿色的行动创造绿色的生活——兰州大学依托环保社团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的“校园芍药文化节”获得了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该学院自2009年开办校园芍药文化节,经过三年打造,芍药花香远播,农经芍药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融入到学院发展、师生成长和区域文化当中,成为了农经精神的展示,农经文化的繁衍、传播平台。四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微博、微信、短信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时刻把握新型媒体在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中的主动权,使新型媒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优秀文化教育的坚强阵地。

三进一步思考和建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充实到校园文化。第一,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努力方向。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尚书•大禹谟》中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实际上是指人性之中的消极力量,比如贪欲、狭隘、偏见、自私;“道心”是人性之中的积极力量,比如良知、仁爱、慈悲。朱熹曾经将这句话称为中国文化的“心传”。这八个字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的方向。它告诉我们,人性中既有消极的力量,叫“人心”;也有积极向上的力量,叫“道心”。尧、舜、禹、孔子、孟子、庄子、王阳明、朱熹等历代圣贤、思想家,都在引导人们如何护养、启迪和坚守自己的“道心”。作为农业职业院校的教师学生也要更好的防范“人心”,具有为乡村振兴的责任和使命[4]。(二)中西贯通,提供创新校园文化方案。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正视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自己的应对方案和智慧;优秀文化的发展也在于正视文化中的良莠杂陈,不断升华,永葆生机与活力,就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海纳百川,与时俱进。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更需要正视问题并自我反省、自我净化、自我升华。在校园的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设计上不断自我革新和净化。(三)规划在先,循序渐进。校园文化建设难以一蹴而就,需要在优秀文化指导下进行良好的建设规划。理念创新主要包括规划理念的转变,规划立足点的转变,投入观念的转变以及功能分区理念的转变等内容,从如何体现出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教育与教学目标、学科建设规划和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等诸多元素与环节进行规划。规划制定后逐步实施,并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次中。(四)加强校园文化中教材体系建设。选择合适的内容如传统戏曲、、书法、中药中医、生态文化、生命文化等进入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中,扩展校园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沃土、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冀生.大学理念在中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

[3]潘璋德.高职院校:崇尚职业道德重视技术伦理[N].中国教育报,2006-10-12(12).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园林景观;景观设计

校园园林景观不仅具有美化环境、减少污染、保护自然等功效,还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以及弘扬学校办学理念等具有积极作用。

1校园园林景观设计要求

1.1生态效益优先。园林景观是校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树种的选择应以校园综合生态效益为主要指标,还需要考虑各类树种的生长时间、外在形状以及生长条件等。例如,应将慢生树种和速生树种、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等相结合,在四季变化中保持校园环境美观性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证校园环境的生态效益。1.2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校园植物的多样性不仅包括植被生态功能的多样性,而且包括其在文化上的多元性。目前,大多校园在树种选择上相似甚至雷同,校园景观设计缺乏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设计校园园林景观时,不仅应当注重植被种类的丰富性,而且还应考虑到植被随四季变化的多样性。此外,由于学校有药用植物园、药圃、百草园、本草园等功能性药草园,在增添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同时,也体现出学校的中医药办学特点,弘扬学校的办学理念。

2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要求

2.1符合校园文化氛围。校园园林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中的花草树木都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提升了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营造出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的同时,也给学生传递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价值。因此,在设计校园园林景观时,不仅应给人以美学和艺术的欣赏与感受,更应在具体园林景观设计和规划中体现出学校的教育理念、文化传承以及对社会的进步和对学生的期待等,使学生在具体景观环境中感受文化熏陶、情操陶冶,启迪学生对未来的思考。例如,学校有药用植物园、药圃、百草园、本草园等,不仅增添了学校校园景观的多样性,而且符合中医药大学的校园文化氛围,更为全校师生提供了观察学习的机会。2.2满足师生审美需求。第一,由于高质量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灵感。因此,校园园林景观建设很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满足学校师生审美需求,给师生和观赏者带来美的感受和体验。在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中,通过特殊的校园文化设计,引导师生欣赏园林景观艺术,感受自然美的熏陶等体验和感悟,满足师生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需求。第二,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给予学生审视自我的安静空间,让学生有机会调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而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第三,设计师在对校园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应将学校不同的时代风格、办学历史和教育理念等重要文化,通过不同的园林景观传递给学生,从而加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信任及留念。

3校园文化建设下的园林景观设计思路

3.1利用各功能分区的园林景观传递校园文化。山东中医药大学新校区面积为113.33hm2,整个校园分为教学区、实验区、办公区、图书博物馆区、学生宿舍区、教师公寓区等几个重要功能分区。此外,图书馆前面还有中兴广场和中兴湖,不同的功能分区体现校园文化的内容和方式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植物造景方法,对各个功能分区进行具体场景的布置和安排。例如,教学区的植物造景布置大多采用规则式,并尽可能地选择具有药用价值的树种,向学生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宗旨。此外,在宿舍区作为学生生活、娱乐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对校园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设计师在对宿舍区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以活泼开朗为主,利用宿舍区外的花坛种植部分药草,凸显学校中医院大学的办学宗旨。3.2用“面、线”作主角,“点、线、面”和谐统一。首先,随着校园的发展和开放性的进一步增强,校园建筑和周边建筑越来越密集,使得校园植被造景难度加大,因而破坏了学校的整体协调性。因此,设计和规划校园园林景观时,应尽可能地以“面、线”作为基准,利用大尺寸的景观设计,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进而使校园的园林景观形成点、线、面的和谐统一。例如,图书馆前面的中兴广场和中兴湖等“面”状地,应通过规划设计,选择合理的分割方式和适宜的土壤种植药草,在细微处凸显校园文化精髓的同时,给学生视觉美感享受与体验。其次,由于本校中医药大学的属性,校园内有药用植物园、药圃、百草园、本草园等功能性药草园,设计师在对校园园林景观进行初步设计时就应认真考虑此类药草园所处的位置、所需呈现的形状、所需面积等重要因素。既要满足师生上课及实验等学习需求,又要满足学校师生审美需求,从而进一步传达学校办学理念、教育宗旨等,营造出积极向上、富有朝气的校园氛围。最后,校园场景的特殊点或角落,常常是具有独特韵味的校园场景闪光点。设计师在对校园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应加大对此类特殊点的重视,设计出和周围环境相匹配,并展现出校园文化精神的园林景观。3.3植物造景要紧密结合园林要素体现校园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除了植物造景外,还有地形地貌、水体、校园道路、特殊标示牌、特殊建筑物等其它园林要素。这些园林要素,有的直接体现了校园文化或学校办学理念,有的则是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植物造景只有与这些园林要素紧密结合,才能够形成统一完善的校园文化。例如,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图书博物馆具有独特的校园特色和文化内涵,不仅能为全校师生查找相关资料,提供便利,还有助于学生在极短时间内了解学校办学历史、当地文化等重要知识,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为进一步建设中医药大学奠定基础。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校园园林景观和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如何在复杂多样的文化建设中,保留学校文化传承是规划设计师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此外,如何利用校园园林景观建设校园文化,营造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仍旧是困扰园林设计师的重要难题。校园园林景观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不仅能够使学生欣赏到舒适大方、开朗活泼的园林景观,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欣赏景观的同时陶冶情操,加深对学校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及其它文化的认同,从而增强学校师生的凝聚力,为新时代的校园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牛兰金.校园文化与植物造景关系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

[2]陈青.大学校园园林景观建设中乡土树种的应用[J].景观园林花卉,2011(8)

[3]罗世琦.校园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园林景观,2014(12)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自考生

校园文化是文化园圃中一个结构完整且独具性格的系统,它根植于校园的土地,融入了师生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自新力强的为全体教职工所认同的文化理念。全日制自考助学文化建设,指的是基于知识传授并高于知识传授的一种价值追求,管理者将人文关怀、核心价值、责任追求、创新精神、审美品位、儒雅风范等要素内化为全日制自学助考学生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精神氛围。

一、新时期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一)明确了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既是一种国家考试制度又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制度,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的。自考大学生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提高专业技能、人文素养,促使其全面发展,成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湖南农业大学积极倡导以校园文化为纽带,以稳定有序、诚信友爱、协调发展、同舟共济为主要特征,以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为宗旨的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

(二)延展了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点,扩充了校园文化的含义。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按照校园文化制度、文化方向、文化组织、文化载体、文化管理的总体规划;以学风、校风为核心导向,通过文娱、科技活动的组织,强化全日制自考助学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全日制自考助学学生享有同等的教育教学环境与资源,拥有独立成熟的教务教学及学生管理部门。学校在积极提供物质保障的基础上加强精神支持的投入量,使其具有良好的校园环境、积极的价值取向、浓厚的学术氛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文化活动。

(三)强化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理念

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文化建设中渗透人文关怀,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产生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湖南农业大学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心理咨询、宿舍文化、学风建设、名师导学、院领导接待日、自考生夏令营、“名企行”、勤工助学等活动架通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专家与学生、领导与学生、社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发挥其主体性。

(四)践行了积极和谐的文化思想

践行积极和谐的文化可以凝聚人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的灌输,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尊重文化多元性,在实践中体现高校文化建设的“和而不同”。坚持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新时期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物质文化内涵的浅显性

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把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与学科设置割裂开来,强调办学条件的重要性,忽视师资力量和学科设置的作用,实质上是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另外,缺乏对全日制学生物质文化建设的地位认知。忽视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树立正确的自考校园文化观念,单纯求虚、求大的粗放式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模式,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变成“表面上”的文章,失去了它提升校园精神文化这个目的的意义所在,校园文化的品位也就无法保证。

(二)校园精神文化的匮乏性

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功利意识浓厚,人文精神淡薄,大学精神严重缺失。在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日趋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弊端。导致青年学生出现道德失范、精神虚无、人格分裂、自我膨胀等问题,影响校园文化的层次和质量。同时,自考学生很多处于构建理想信念的初级阶段,缺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不能正视创新精神、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含义与关系。另外,当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分突出政治化,导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价值选择独立性和批判性,导致自考生独立精神缺失,创新性无法体现。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局限性

髙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存在行政化倾向严重、制度建设不完善、系统建设和有效管理缺乏等问题。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幵来,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使校园文化建设无法深入到对师生内在追求上的引导,缺乏对自考生客观认知、自由个性、终极关怀等精神层面的拓宽,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同时,校园文化主体的片面性,使校园文化成了十足的学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和全员参与,尤其需要教师的参与。另外,目前校园文化制度在前瞻性上非常薄弱,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实质性改革,进而影响全日制自考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三、新时期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一)夯实物质文化建设,强化育人环境

第一,做好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校园整体规划布局过程中需要融入学校发展历程、治学理念、办学精神等人文价值,让校园建筑在与校园环境融合的过程中突出学校自身的色彩基调以及规划特色。注重建筑与景观小品在精神层次上的一致性,内容形式上的差异性,让师生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体验学校的人文情怀。第二,完善教学文化设施及阵地建设。加强对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实验实践、文艺体育、饮食起居等场所的规划设计,完善电视广播、网络媒体、校报校刊、宣传橱窗等固有阵地的建设,积极拓展文化建设的新渠道,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与保障。第三,注重校园环境的园林绿化。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坚持“因校制宜”,在绿化设计的生态性、美学性、延续性等原则下,力求与校园的各类建筑与设施上达到实用与审美的有机结合,体现校园物质环境的场所精神。

(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营造科学氛围

第一,弘扬校园文化的优良传统。一个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层积着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生活,因此,要正确认识学校的历史传统、历史使命,明确学校定位、办学理念、治学精神,进而转化为自考学生对自身的目标定位、身份定位、价值定位。在认同学校优良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培养爱国爱校的家园情感,激发自考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二,抓好学风教风校风建设。注重加强对自考学生学习目的和意义的教育,引导他们将自身学习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找到真正适合自考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湖南农业大学通过“进德修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名师导学”专题辅导、“弘毅致远”实验班精品工程、“力学笃行”实习实训技能项目等文化建设工程,营造浓厚学习风气,培育自强不息精神,使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共同理想。第三,开展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制定完善的师德建设规范,充分发挥辅导员、教师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中的带头作用。

(三)加强制度建设,保障文化特性

第一,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校园规章制度。制度建设坚持“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制定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师生实际的、科学性的规章制度。善于将校园文化融入到制度建设之中,利用文化上的归属性凝聚、激励师生员工的积极性。第二,建立引导激励机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恰当运用激励机制,湖南农业大学利用“奖优济困”奖助学金体系,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激发他们的拼搏精神、进取意识。第三,建立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结合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要求,结合校园文化的发展轨迹,结合自考学生的性格特征,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强化创新能力,发展自身特色,提升综合竞争力。

(四)构建网络文化,发挥新媒体优势

第一,加大校园网络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学校学院德育网站,打造新闻信息平台,使学校网站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同时充分研究学生层次和学生心理,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第二,利用现代网络信息的便利、高效、灵活的特点,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形式,拓宽教育的纵向横向空间,促进高校文化建设新的飞跃。第三,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的制度管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优化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媒体环境。

作者:潘俊宇 唐琳茜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篇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应重点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解读除了分析其“职业性”、“实践性”,还需看到“社会性”、“高等性”、“创业性”等特点,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精神,富有批判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准确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导向和育人功能,这是教学和制度管理难以达到的独特魅力。

(一)道德观念的规范和约束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能够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一些校园文化形式如校训校规、校园文明礼仪标语、学生守则等,明确的要求学生必须在这些范围内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一些校园文化虽无明确的规章制度制约,但以各类技能竞赛和讲座、实践活动等为载体,以节日、社会热点事件或与本校密切相关的事件为主题,不断的给予学生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交织起来,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从心理、态度和意识等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念,进而外化成行为准则,最终转变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达到“高等性”的要求,帮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工作态度,树立乐于奉献、热爱集体、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认知、思维能力的提升人类的认知能力在18-35岁进入全盛时期,大学生属于这个年龄层,所以在高职教育期间的校园文化建设,会对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磁场”,构成校园文化的一切标志性事物或是活动都会通过这个“教育磁场”本身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观察、认知、记忆、判断、创新能力的发展。高校又是智慧生成的殿堂,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学生有机会去接触和认知新事物和新观点,考虑更多的新的可能性,找出其他更复杂的关系。在此过程,他们积极主动的对出现的棘手问题进行思考和猜想,发展了认知和思维能力。学生不断的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不断地循环着上述过程,思维越来越敏捷和灵活,思路也越清晰,从一个学习者逐步转变为有创造性思维的思考者。

(三)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是学生自发组织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在社团担任干部、在班级担任班委,不仅自身组织能力和领导力得到锻炼,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为人处世经验,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不同角色的扮演必然会使其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其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各种困难的能力。在各类活动中,同学间能意识到自己是社团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集体的荣辱和他们息息相关,如遇到阻碍便会自觉地分工合作去维护集体的利益,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自由、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娴熟的实践能力和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是教育教学活动力所不及的,学生不断参与校园文化,不断的得到锻炼和他人认同,逐渐树立起自信,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趋于成熟,为日后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重形轻义”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注重形式、制度、物质而轻内容、理念、精神实质的现象。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校园环境建设、校风建设、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层面,如校区环境的装点与室内环境的营造、编写校歌、统一班服装,以及把各类文体活动、比赛、社团活动、班会、思想政治工作频繁和重复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校园文化的潜在引导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此时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是为了让学生“忙起来”的举措,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思想、精神、道德、价值观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虽然花费了时间但是能够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匮乏。深究其因,很多时候校园文化在外化于形的同时并没有内化于师生的心,未能有效传递和渗透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念,未能达到凝聚师生情谊和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的效果。

(二)“重显轻隐”通常以课堂“教和授”的形式直接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和行为教化的思政教育,我们常常称之为显性课程。而高校校园文化是可以借鉴多种载体来进行学生的心灵沟通和思想教育,它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普遍参差不齐,老师们往往乐于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要求学生接受某种思想和行为规范,结果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也降低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巧妙的利用“潜在的教育磁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它具有无形、稳定的特点,其影响更具持久性,能长期规范学生行为、提升素养、激发认同感和使命感,形成凝聚力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更愿意在氛围轻松、自主性强的校园活动中接受道德规范教育,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提高自身素综合素质。但由于隐形课程的操作难度较显性课程大,许多学校往往都是“重显轻隐”,以至于难以合理利用校园文化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三)围绕“职业性”,偏离“高等性”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上脱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过分提倡科学精神,弱化人文精神,培养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职业人”,而忽略培养具备相应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常以学生就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的培养为中心,偏离较为长远的个人信仰、精神追求的构建,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功利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都受到社会的影响,多数师生认为学好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是目前最实用、最有利的,而责任感、人际交往技能、团队精神等综合素养在就业中虽也起到关键作用,但并不能立马带来物资方面的利益,则被大家所忽略,常被认为等有了时间再去“填补”。“急功近利”思想和物质主义色彩的蔓延,使得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了诸多的阻碍,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四)特色不突出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不突出,举办的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创新和独特魅力,和其他院校的活动大同小异,对学生不构成吸引。于是,学生的校园生活逐渐脱离校园文化的引导,转移到网络游戏和校外实践打工等活动。如果放任学生活动的这种“无政府状态”,缺少校园文化的引导和规范,会导致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回避和排斥,因此,必须改变这种“清一色”的校园文化局面。高职院校是职业化教育,三百六十行,各行都有其独有的文化和特色,不妨将行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避免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平平淡淡,但也不应照搬照抄同类职校的现有成果,而应高度凝练和融入行业特色、校本特色。有针对性的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设计,将活动与专业特色、成果、教学相结合,使它们共存互补,相互促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服从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即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应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周密的设计和规划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多处于无序状态,无分管领导;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轨道;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日常事项等割裂开来,忽视了校园文化与校园其他活动的相互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形式大于内容等。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整体性设计和规划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不断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反思,对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都具有指导意义。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举办多少活动、空喊几句口号,贵在不断的进行周密的规划和部署,不断对其主旨、内涵进行深入细致的推敲和研究,扩充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设置分管领导、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师生共同参与,整合力量、共同创造,努力使校园文化建设向着有序、预设的方向进行。

(二)灵活引入行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围绕学校历史、规章制度,以及各种节日、社会重大、热点事件或与本校密切相关的事件以外,还应当更多地体现行业特色,引入行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园的文化氛围里感受本行业的气息,从而帮助他们更多的了解行业动态、接触前沿理论、完善知识体系,开阔眼界。在环境布置方面,校园里可放置行业标志性人物的塑像或是行业文化、职业特色的标识,完善具有专业特点的实验室和实训设备,图书馆配齐行业前沿书籍和有关行业领域、企业的报刊;在活动开展方面,邀请本行业领域的名人名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演讲,可以是企业的老总也可以是学术上有威望的学者,此外还可定期组织学生社团深入一线企业参观和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在校园文化、行业文化的熏陶下,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由“活动本位”过渡到“学生本位”“活动本位”过渡到“学生本位”是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味追求各类活动开展的规模和数量,更要看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够得到体现。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在参加校园各类活动时,学生只有在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中其主体地位才得以体现,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选择与吸收接纳校园文化传递的各种信息。同时学生也在积极、主动地促进和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通过师生积极互动建构起来的,教师恰当的引导是关键,其调整和更正学生在文化内容选择中出现的失误和偏离,帮助他们自主地对校园文化内容进行选择,不断调整、不断丰富、逐渐完善自我。教师引导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帮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满足兴趣爱好,促使学生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篇9

关键词:更新换代;口号式建设;制度化执行;互动

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在教育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受到学校的重视,同时社会经济、科技与思想意识方面的不断进步,使得校园文化得以开展并日益多元化,但这其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现以国家开放大学魏公村学习中心为例,找出问题并加以分析。

1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由于其学校、课程设置和生源的特殊性,其在社会中的知名度与认可度等现实问题,致使其校园文化建设存在明显不足,通过对国家开放大学魏公村学习中心校园文化建设特点分析,发现远程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1物质文化建设更新换代与支持服务不到位。“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都承载和体现着校园精神、办学宗旨和价值观念。”远程教育的物质文化主要依托网络技术与现代多媒体设备,其日常维护与支持服务是开展远程教育的保障,任何疏漏都可能会导致工作停滞,越是先进高端的“武器”越需要专业人士的维护。以国家开放大学魏公村学习中心为例,其技术与设备的先进性上要高于同行业院校,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的非专业性处理,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升级不及时,致使设备故障频繁,常常面临临时调整教室、设备无法启动等现象,导致相关工作推迟,给正常教学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被动。1.2精神文化建设开展不够深入停留于口号式建设。“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指的正是精神文化的意义及对受众者的长远影响。国家开放大学魏公村学习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常常是在某个时间段由某人临时负责,其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对校园文化工作的状态很难投入,对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无法持续跟进,无法形成良性循环的校园文化氛围。由于缺乏专职校园文化工作人员常常被领导指派组织相关活动,当学期完成任务后没有及时总结分析,无法形成国家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管理模式而进行全国推广。1.2.1缺乏长远规划及制度化执行。“校园是学校精神、学术和文化的载体,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力强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的受众者与其建设主体应该是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国家开放大学魏公村学习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是少数相关工作的负责人和学生会部分成员,校园文化活动大多属于领导根据当学期工作需要临时组织学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处于无序状态,其根源是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与制度化执行。校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做出长远规划,需要学校管理层能够设定长远目标,规划梳理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设立分管部门,制定建设目标,与时俱进,彻底解决校园文化断档问题。1.2.2行为文化建设与其他院校缺乏互动。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任何一个集体或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沟通与交流成为了发展的必要手段。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与文化理念,对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国家开放大学魏公村学习中心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学生特点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疏于管理,学生在校时间短,师生交流贫乏,在与其他院校的交流与互动上更是寥寥无几,致使实验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无法得到长足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各方面发展不平衡,有的学习中心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新意,止步于固有的形式与内容,因而,与其他院校的校园文化互动无从谈起。1.2.3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方面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国家开放大学魏公村学习中心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集中体现在行为文化方面,表现形式最多的是大大小小的各类文体活动。例如,魏公村学习中心未设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岗位,相关工作的开展主要是根据当学期学校重点工作、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倡议、节假日等方面来设计,主要是以课外活动的形式体现,大多数活动都属于临时决定,虽然校园文化各个方面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管理,对校园文化其他几方面考虑较少,认识不够,推进不够深入,缺乏可持续性。

2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国家开放大学魏公村学习中心校园文化建设诸多问题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造成的,也不是短时间形成的现象,其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2.1物质文化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对接过程繁琐。校园文化的主要受众者是广大师生,由于其在专业维护技术方面相对缺乏,面对随时发生的设备故障与技术问题时常束手无策,基层管理者在反馈问题的描述过程中会出现偏差,相关问题传递的反复性也造成解决的繁琐与滞后。例如国家开放大学魏公村学习中心学生在使用教学平台的过程中,发现课程视频无法观看使其作业不能按时提交,他的第一反馈者是班主任,接到问题后班主任会联系任课教师,教师无法解决后再反馈给班主任,这时班主任要询问其他同学是否也有类似情况发生,将情况汇总后反应给部门领导,本部门领导再将问题传递给技术部门,如果技术部门一时无法解决还要上院务会协商,有结果后再将问题逐级反馈。繁琐的对接过程常常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的延误。2.2难以营造精神文化氛围。首先,成人、远程这两个特点就决定了国家开放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面授方式是难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关键,而教职员工也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师生对面交流贫乏,对学生的需求了解较少,所以对于自身工作上的改进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国家开放大学的学生年龄层次分布不均,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兼顾工作和学习甚至是家庭生活三重压力,无暇参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这样的状态,常常使组织和策划者心力交瘁,致使校园文化氛围难以营造。2.3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重视与制度支持。目前,高校的发展都体现在追求数量、学校的硬件建设,教师学历、职称的提升等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重视与制度支持。由于教学管理模式等原因,国家开放大学魏公村学习中心的校园比较小,有些学习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所需的设备相对不完备,校园文化所呈现的内容也相对贫乏。面对当今这个经济技术与信息传媒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单位、学校、家庭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魏公村学习中心对校园文化建设加以重视,建设长远规划,形成稳定的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将现有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以解决学生的需求。2.4与其他院校存在差异难以形成行为文化上的互动。在学校设置上,国家开放大学魏公村学习中心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其教与学不受时空限制,相关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手段采取线上操作,有网络的地方均可完成。国家开放大学魏公村学习中心属于成人教育,学生在职学习,兼顾工作、家庭和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生活压力较大,对校园文化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技能掌握方面,自身兴趣方面的需求相对较少,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配合度较低;普通高校学生的任务相对单一,主要是学习,没有家庭和工作压力,时间和精力充沛,对校园文化的需求相对较多,愿意积极配合,两者需求不同,心态不同,文化、技术基础不同,时间不统一,难以形成互动。2.5校园文化发展不平衡源于对其内涵理解的片面化。把校园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学校内部学生文体活动、兴趣爱好社团活动,源于相关负责人对校园文化内涵理解的局限性,对于校园文化的片面理解导致其参与者较少、传播范围小、内容与形式不够丰富等弊端。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实了课余文化生活。但文娱活动的时间限制导致了活动意义与影响相对较短,内容的单一性使活动的参与者不够广泛,受众面窄,传播度不高。其次,从教职员工的角度来看,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与支持服务都怀着科研实验的态度,设计或参与的活动也都是与学历、职称及科研成果挂钩,常常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其他方面文化与素质的提升,工作生活乏味枯燥,对学习难以产生热情。再次,师生互动脱节现象严重,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教职员工缺乏对学生心理与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了解,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各取所需,不利于学生学习与教职员工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最后,从参与者的范围来看,校园文化建设仅限于本校的在籍学生,忽略了对沉淀生、续修生、毕业生以及外聘教师的关注;从活动范围与内容来看,缺乏与社会相关行业或相关人员的合作与沟通,缺乏对社会前沿资源与信息的了解与把握,容易与社会脱节,被社会所淘汰。

参考文献

[1]皮照兴,宋志春.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2(3):39-44.

校园文化规划范文篇10

为掌握真实资料,对华东、华南和重庆地区的部分高校新校区进行了走访,并发放了近千份调查问卷。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新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利条件﹙1﹚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少部分高校新校区建设一气呵成,但大部分高校新校区却是分成若干期进行逐步建设的。运行之初,几乎所有的新校区都建有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体育场等教学生活基础设施,有些高校的硬件建设还相当优越,建有学术报告厅、图书馆、实验室、网球场等,这为新校区的顺利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被走访到的同学中,超过60%的同学认为自己学校的基础设施“很完善”或“比较完善”,校园环境也非常优美。﹙2﹚教育教学管理日趋规范,运行平稳有序新校区一般均成立有管委会等类似管理机构,对新校区的教学、学生工作、安保、后勤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和管理,并建立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运行管理制度来保证新校区的平稳运行。同时,各高校新校区在运行之初都非常重视教学运行和教学管理,并针对新校区的实际,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虽然有时会受到交通堵塞、教师上课晚点等情况,但80%左右的学生对新校区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还是比较认可的。﹙3﹚学生社团多元化,课外文化活动开展有序学生活动是高校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学生知识、拓展素质、密切课堂与课外活动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为弥补校园文化底蕴不足的现状,各高校均充分利用新校区的优势资源,大力组织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内容以学术类、科技类、文体类、社会实践类等为主。在问卷调查中,几乎百分之百的同学都参与过不同类型的学生活动或学生社团,学生最喜欢参与的活动类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文体艺术、社会公益、讲座和报告,最喜欢参加的社团分别为文艺类、创意类、社会实践类、体育类、学术类等。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新校区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4﹚环境建设基本成型,育人功能初显成效蕴含学校精神文化的景观建筑,可以显现学校独特的人文精神,对师生的道德品质、艺术修养和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将人文精神渗透物化到校园环境中去。许多高校均对新校区建设有统一规划,并通过修建各种各样的景观建筑、雕塑、园林等来营造文化氛围,这些独具匠心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给予了师生多方面的熏陶和启迪,并逐渐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认可。﹙5﹚文化宣传媒介逐步到位,阵地建设逐步加强文化宣传媒介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在当今时代,建设数字化校园是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在走访的高校中,大部分新校区都建有宣传橱窗、报刊亭、广播站等基本文化阵地,条件较好的还开设有电子阅览室,显著位置安装有电子屏,电视、网络进学生宿舍等等,这些均为丰富同学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较大便利。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荒地建校、异地办学是我国新校区建设中的普遍现象,边规划、边建设,学生分层次、分年级、分阶段进驻也是新校区建设初期的普遍现象。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在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也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精神文化传承不畅同一所大学里的文化主体之间的影响,是通过相互交流而产生的。大学新生往往是通过与教师的交流而对大学的独特精神文化有所领悟,对本校教师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职业道德等有所认识;同时,新生也通过与老生的交流而对学校的校风、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学校的历史发展、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认识逐渐深刻,学校文化就是这样通过新生与教师、新生与老生的联系而得以传递和继承[3]。但由于新老校区普遍距离较远,专业课教师如同“候鸟”穿梭在新老校区之间,老生也无法经常来新校区进行“传、帮、带”,无形阻隔了他们之间联系沟通的纽带,新校区新生难于从师长与学长身上感受到传统校园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传承的断层。﹙2﹚物质文化建设缺乏精神文化内涵新校区一般具有较大的校园面积和空间范围,硬件条件相对优越和完善。但由于在设计上更多注重了建筑物的外形外表,而往往忽略了本校的历史精神传承,代表学校精神的物质载体明显不足,缺少文化内涵;再者,建筑物在命名时也较少有能体现学校特色和育人功能的名称,使人普遍感到缺少人文景观和精神文化的和谐统一,缺乏文化归属感以及和老校区文化的不对称性。﹙3﹚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层次偏低大学文化的传承必然要通过具体的途径和载体来完成,而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便是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大多数新校区只有低年级学生入住,参与活动的热情高涨,但受经费、设施设备、交通等条件的限制,新校区缺少专业教师指导,文化活动成本高、层次低、形式少,大多数活动只停留在娱乐层面,学术型、经济型、社会型的活动鲜有开展。再由于新校区大多地处城郊边界,更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和深入,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社会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熏陶功能。调查显示,近60%的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都是休闲娱乐类的,受调查学生表示打发休闲时间的主要方式是玩电脑、体育锻炼和自习等。﹙4﹚文化阵地和活动载体不足,功能发挥不明显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新校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参与活动也非常踊跃,但与之配套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体育场馆、校园网络等各种文化载体数量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各种管理制度也没从实际出发,学生普遍反映新校区图书馆的藏书量少、种类不齐全、图书更新速度慢、体育设施少、收费不合理等,使得很多学生宁愿选择在寝室上网打游戏也不愿意去图书馆看书或去操场锻炼,校园网并没有起到作为学校系统内的信息管理交互平台进行高效运行和统一管理的作用。

影响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因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整体发展不平衡“边规划、边建设、边使用”使学校缺乏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系统的、长远的统筹规划,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进行设计,更没有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轨道。重物质建设轻精神内涵,重制度建设轻人文关怀,重外部建设轻内部协调,热衷显性的物质文化景观建设,忽视隐性的精神文化传承,这些都大大削弱了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使新校区校园文化不能形成与学校特色一脉相承的特征,缺少文化底蕴。新校区地理位置偏远,文化底蕴薄弱高校新校区一般建在远离主城的偏远地区,与老校区距离较远,如广州大学城、重庆大学城的诸多新校区,师生普遍反映平时出行交通不便,接触不到社会文化信息,地缘文化相对单一,没有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少了传统的辐射和支撑,学生难以获得与老校区同样的高密度的优质信息和途径选择,一些可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很大作用的学习信息、竞争观念、先进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等社会文化相对匮乏,这种地理位置产生的校园文化“荒漠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快速、健康、全面地发展。新校区文化教育主体力量单薄,影响力不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教师的缺位会使新校区难以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强大的文化力量。而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理解,很多人又笼统地把其等同于学生课外文化活动,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方法和层面上。再加上交通、住宿等实际情况,许多高校新校区大多存在着党政管理人员少,专职教师成“候鸟”的现象。新校区学生缺少了教师的言传身教,难以感受到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缺乏学长学姐的“言传身教”,也不利于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缺少学术科研氛围的熏陶,更大大降低了新校区的学术文化氛围,使得新校区学生无法充分领略到大学文化的真谛,进而导致归属感缺乏,极易产生失落感和边缘感。

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破解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