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类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7 17:11:02

创新类培训

创新类培训范文篇1

(一)有利于提高单位的凝聚力

税务培训机构存在于社会现实之中,也要经受市场竞争的考验。人才是税务培训机构最宝贵的资源,是单位勃发生机的有生力量。培训机构的稳步健康发展,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状况和创新能力。培训机构为了降低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必须充实自己的人力资源和提高管理水平,因而,如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激励人才,是培训机构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要想营造一个全体职工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的良好局面,要想较好地培养职工对自己单位的忠诚度和认同感,必须依靠管理创新。

(二)有利于推进培训机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税务培训机构作为承担干部培训教育的重要力量,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学校的各项工作,通过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培训环境。培训机构的软环境建设反映了培训机构的内在品质和发展境界,是实现学校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实现管理创新,有利于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教学和科研实力的增强,有利于学员服务水平的提高,进而推进培训机构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推动培训机制有序运行

公开公平的培训机构运行机制是培训机构成长壮大的制度基础,也是其管理创新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它包括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不可否认,初期的培训机构制度建设比较落后、简单,造成人对制度管理的心理抗拒力,造成员工的职业倦怠,这显然不利于培训机构的稳步健康发展。因此,高效有序的培训项目运行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制度创新。

二、税务培训机构管理创新的探索

(一)明确两个管理模式

一是以目标分解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二是以工作流程为主线的“项目组负责制”的管理模式。所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是指按照税务培训机构的内部管理脉络,把教师管理、行政管理、工勤服务人员的管理统一于一个发展目标之下,形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和谐共存的有序环境。所谓“项目组负责制”管理模式,是指把每个培训班视为一个项目,成立项目组负责运行。通过“项目组负责制”,可以整合培训机构的各种培训资源,从学员培训需求分析、入校报到、听课学习、文体活动、餐饮住宿、接送站等等细节入手,规范培训机构的内部运行,保证培训项目顺利实现培训目标。在以上两个管理模式下实现管理创新,应该加强对教师、行政、工勤岗位岗位职责完成情况的分类考核,以及对其工作指标的量化考核,并采取竞争上岗的管理机制,结合奖励、晋升、学习的激励机制进行管理。

(二)管理创新的组织实施

实现管理创新不是一个口号、一份文件、一通说教,而是要经历一系列繁复的流程才有所成就的过程。第一,设定指标。在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过程中,首先应将培训机构的战略目标层层传递和分解,使每个职位被赋予战略责任,每个员工承担各自的岗位职责。绩效管理是战略目标实施的有效工具,绩效管理指标应围绕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而不应与战略目标的实施脱节。只有当教职员工努力的方向与单位战略目标一致时,整体绩效才可能提高。第二,绩效辅导。绩效辅导是顺利完成绩效计划的保障。学校教师绩效辅导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是绩效沟通,对员工提供支持与帮助。以对教师辅导为例:在计划制订阶段,教学主管部门需要与教师就目标设定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使目标成为部门与教师之间的纽带;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部门主管随时与教师保持动态的沟通,及时进行业务辅导。同时,教师也需要就计划的完成情况作以反馈,获取必要的支持。二是收集绩效数据,为下一步对教职员工的绩效考核提供依据。第三,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借鉴绩效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培训的工作特点创设的,体现出与原有考评制度截然不同的鲜明特点,是对学校效考核评价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一是考核对象的分类化。把分类评价作为评价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分别对各岗位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规定不同的指标权重,兼顾各类部门、各类职位的特点。二是绩效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将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力求从不同维度进行全面的评价,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三是考核指标的标准化。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评价对象,采取对应统一的评价标准。四是考核过程的动态化。绩效评价要将年终一次性评价与年中不定期评价结合起来,从而保证评价的准确性。第四,绩效反馈。教师的绩效反馈,就是将绩效考核阶段形成的综合评价意见通过一定的形式反馈给本人。及时、具体地反馈能帮助个人保持良好的绩效水准并改进绩效,以达到培训机构的要求。第五,调整改进。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是绩效考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绩效考核结果具有两方面的作用。对于个人来说,其结果作为学校调整和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促进个人对组织的信心和对绩效管理的重视,使个人的行动自觉地朝向绩效提高的方向发展;对于组织来说,可以发现管理中的问题与不足,调整学校管理的方向。

(三)管理创新的更高目标

创新类培训范文篇2

一、以各类干部的特点和需求为导向,创新培训理念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积极适应并适度超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认真开展干部培训的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把握各级各类干部的特点和学习培训需求,不断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理念。

一是要突出干部培训的需求导向。要着眼于各级党组织对干部队伍建设的综合要求,领导干部为担负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工作任务需求,各级各类干部推进完成党委、政府制定的发展建设任务的需求,各级各类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胜任本职业务工作的需求,要坚持干部个人的成长进步愿望与党组织的综合要求相统一、增长领导科学知识和领导干部综合素质能力相统一、提升理论素养与丰富实践经验相统一,正确干部教育培训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系统学与重点学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断创新培训理念。

二是要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理念。积极适应培训对象的新变化,改变就培训抓培训的做法,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未来教育理念、博才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理念,着眼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各级组织需求和广大干部的岗位需求,按照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对干部队伍的内在要求,围绕“提高理论素养,更新知识技能,强化党性锻炼,提高执政能力”的培训目标,把城乡一体化建设主干线和主战场的一线干部作为为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重点,逐步把农村各类干部纳入干部培训的主体,做好培训项目策划和课程设计,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要注重干部培训的需求调研。创新培训理念,结合郫县实际,在实际工作中要围绕“提高理论素养,更新知识技能,强化党性锻炼,提高执政能力”的培训目标,把城乡一体化建设主干线和主战场的一线干部作为为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重点,按照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对干部队伍的内在要求,调查了解城乡一体化建设一线干部的能力素质现状,分析掌握他们的培训需求。要极探索推行干部培训项目化管理模式,综合运用各调查手段,设计需求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个案调查、重点对象访谈等方式,积极开展培训对象需求调研,做好培训项目策划和课程设计工作,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干部的工作职能将逐步向城市干部的工作职能转变,大规模培训干部应超前把农村各类干部作为干部培训的主体,为城乡一体化建设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以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为目标,改革培训内容

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思路和要求,要坚持素质与能力并重,改变培训内容理论有余实用不足,从“通用型”向“应用型”转变,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知识本位”转向到“能力本位”。

一要始终突出政治培训。要始终突出党性教育,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群众观、人才观、政绩观、发展观等“十观”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备内容。要紧密联系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等方面的课题,加强领导科学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重点培养提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要坚持开展针对各类干部的革命传统教育、警示教育等形式,扎扎实实在开展了党性锻炼活动。

二要综合设置培训内容。要准确把握培训对象的需求导向,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结合参与干部培训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宜,因岗而宜,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实现培训内容与参训对象的合理对接,使组织要求与干部的现实需要有机统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培训需求,设置相应的培训专题和选学课程菜单,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拓展,综合设置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层次性。

三要体现培训的主题特色。要围绕学员最想学到的知识、最想了解的情况、最想解决的问题进行确定筛选主题,把干部教育培训推到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前沿,与各个方面的需求相符合。要着力于解决学员的实际问题和理论应用,立足于学员关心的问题和他们的工作实际,注重培训内容的超前性、实用性和应急性,体现培训的内容鲜明主题特。要紧紧围绕成都“试验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坚持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设置行政效能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多种类型的专题研究班,围绕创新能力、战略思维、城市管理、外贸、法律、金融、科技等内容组织培训主题,切实做到学用结合、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三、以探索双向开放互动教学为重点,改进培训方式

要按照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要求,坚持以学员需求为导向,以学员为主体,探索与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创新相适应的方式方法,促进培训方式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培训渠道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的针对性。要区分学员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把握不同特点,因人、因班制宜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对于职务层次较高的学员,可多采用案例法、专题研究法,以体现研讨性和理论性;职务层次较低的学员可多采用讲授法、扮演法和模拟法等,以体现操作性和应用性。不管哪种方法,都必须以学员需求为导向,以学员为主体。针对不同班次的特点,还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专题研讨、学员论坛、实地考察、拓展训练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互动式游戏和挑战自我的体验项目,把系统的理论在体验中融会贯通。

二要进一步扩大培训的开放性.提高培训方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必须打开思路,大胆创新,广泛学习借鉴市场化培训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拓展训练、行动式学习等等,让以学员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在方法创新中得以体现。要根据学员特点大力推行以学员为主体的研究式教学,让学员从问题入手,深入分析研究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突出能力培养。要经常性地开展学员论坛,广泛邀请党政机关相关领导参加讨论,让学员的学习成果在更大范围内交流转化、接受检验。要制定和完善专题更新和淘汰机制,使教学内容及时跟上时代节拍,更加贴近社会发展和变革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需求

三要进一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一是要加大研究式、互动式教学力度,通过开设学员论坛、案例教学、远程教学、情景模拟、研讨答疑等教学手段,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研究式地“教”,又切实体现学员的主体地位,进行研究式地“学”,通过“教”与“学”的双向或多向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二要积极开展以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菜单化选学”。在选学菜单设置上,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提高本领为目标,真正体现因需定学、因需施教的原则,切实改变学员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实际效果。要根据学员特点大力推行以学员为主体的研究式教学,让学员从问题入手,深入分析研究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突出能力培养,提升培训的实效性.

四要进一步增加培训的多样性。要采用政策引导、市场调节等手段,优化整合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对办学能力和条件较好、有发展后劲的培训机构,采用联合办学等方式,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要培育和规范培训市场,引导各类机构重点参与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培训;要加强与国内知名大学、培训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开拓干部培训网点,建立社会化的培训基地;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以健全制度、强化管理为保证,完善培训机制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要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完善干部教育体系,整合干部教育资源,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完善干部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一要建立完善干部调训刚性的保障机制。要严格执行干部计划调训和点名调训制度,将干部调训计划纳入党建工作目标,根据工作任务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确定的干部培训主体班次,由组织部门和单位部门党组织采用科学的机制协商提出培训人选,实行点名调训。

创新类培训范文篇3

一、深刻认识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市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差距。新时期加强人才培训是加强人才建设、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区域经济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是实施人才兴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对于推动我市工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企业人才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牢固确立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就是有效地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各市(县)、区经贸局,作为工业经济综合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领导。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精心编制和组织实施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强化检查督促,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认真制定和落实教育培训规划

以培养一批企业优秀创新人才为总目标,以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大力培训民营企业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支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民营企业家群体。着力提高企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和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开拓能力以及经营管理能力。

“十一五”期间通过组织各类培训项目,完成规模以上企业培训各类人员*万人次任务。其中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培训2500人次;高层次、高学历学位培训*00人次;职业经理人资格培训500人次;各类适应性专题培训2*000人次;论坛式培训10000人次;企业网络培训5000人次。基本上做到五年内规模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优秀创新人才普遍受训一次。

培训工作对象和范围,主要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包括国有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各类优秀创新人才。

市经贸委将根据上述规划,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开发区、各系统工业部门。各地、各部门都要将目标任务分年度分解落实到企业,明确到人,确保企业教育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实施和推进。

三、不断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知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人才的素质。突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以提高政治素质为目标,通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培训,着重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能力。(2)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目标,通过工商管理和现代经济理论的教育培训,着重提高科学管理企业的能力。(3)以完善知识结构为目标,通过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教育培训,着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以培养世界眼光和提升现代素质为目标,通过国际市场、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教育培训,着重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5)以及时解决企业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目标,通过各种短期适应性专题教育培训,着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人才培训方式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采取集中培训和自主参加学习相结合,短期培训和中长期培训相结合,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分类分层次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培训采取的主要形式:

1、举办培训班。组织企业负责人参加省企业高级职业经理人资格培训班,通过较系统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现代化管理知识等课程,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任职资格培训。利用市乡镇企业干校,市各系统工业干校,举办各类培训班,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人才进行短期培训等。

2、开通网上课堂。市经贸委利用市经贸网这个平台,联合有关高校,开展网上培训,系统地进行企业法律、财务、营销、管理、创新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凡报名参加网上培训,经一年期培训、考试合格的,由市经贸委和有关高校联合发给专业证书。

3、组织高层论坛。每年由市经贸委组织四次以上企业家高层论坛,邀请中外知名专家教授和企业家,就现代管理、现代科技、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现代金融知识、现代国际经济理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等新理论、新知识、新创造进行论坛。

*、组织参加学历学位班学习。组织和鼓励企业在职经营管理人员和创新人员参加各类高校举办的学历学位函授班、专业培训班学习。每年有一批在职人员取得大专、本科和硕士、博士学历学位。

5、引进清华远程学堂。利用清华大学向江苏无偿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将清华远程学堂引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组织经管人员和员工,系统学习现代企业工商管理等知识,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四、切实加强教育培训的组织领导和保障

创新类培训范文篇4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2021年,我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体思路是:聚焦全面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围绕解决“谁来发展产业、谁来建设乡村”问题,着力机制创新和政策创设,构建农民教育培训新发展格局,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类施策、全程培育”基本原则,坚持教育培训、评价管理、政策衔接、跟踪服务“四位一体”培育制度,推进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提升素质能力与延伸服务协同,推动农民教育培训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整体提高农民现代农业理念、科技文化素质、生产经营管理技能和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能力,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二)重点领域。

1.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副产品供给。聚焦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开展防灾减灾、科学施肥用药、低碳绿色等技术培训,提升种植水平,促进粮食丰收。突出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良种识别、土壤培肥改良、高标准农田管护等关键环节技术培训,提升农业生产基础保障能力。

2.聚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发展“四优四化”、建设“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推进“两个转型升级”为核心,围绕特色经济作物因地制宜开展生产管理培训,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围绕畜禽类加强猪、牛、羊养殖户和奶农培训,提升养殖效益,加强疫病防控,助力生猪产能恢复;聚焦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开展培训,促进渔业提质增效;以农机农艺融合、规范安全操作为主题开展农机手培训,促进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配套。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

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特色产业发展带头人的生产技术、品牌打造、电营销、金融信贷、加工物流等方面培训,提升示范带动能力,促进脱贫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的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可持续脱贫能力,助力增收致富。

4.促进各类返乡入乡人员创新创业。重点面向院校毕业生、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群体,加强农业农村知识、支农爱农情怀、创新创业技术技能等方面培训,促使各类人才更快融入乡村,更好创新创业。利用好各类农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为农村创新创业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平台。

5.支撑乡村建设行动。根据乡村组织振兴发展需求,面向村“两委”成员,开展思想政治、法律法规、村庄建设管理等方面培训,培养一批农村基层治理人才带头人。从农民中培养调解仲裁、信息电、环境卫生、文旅体育、农村改厕等专业人才,打造一批乡村社会事业带头人。围绕文化振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乡土文化、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方面培养,提高农民生活理念。加强乡村规划、休闲农业、乡村康养、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等技能培训,完善乡村人才建设体系。

(三)重点任务。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销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四类并进”培养行动,培育各类高素质农民308人。其中,安排新型农业经营与服务主体能力提升培育任务78人,安排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种养加销能手)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230人。

各类型高素质农民培育及资金补助标准如下:

1.经营管理型高素质农民。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与服务主体能力提升、农村创新创业者、乡村治理和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训,年度线下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12天,线上学习时间不少于30学时,全年跟踪服务,资金补助标准为人均3500元。

2.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种养加销能手技能培训,包括种植、养殖、农机、水产及农产品加工技术能手、已摘帽贫困农民、从事专业农业生产过程服务的农民技术人员、农村电及社会事业促进者等。年度线下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线上学习不少于8学时,培训资金补助标准为人均1000元。

二、工作重点

(一)开展摸底调研。充分发挥区域站作用,深入村镇基层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通过发放问卷、现场问询、座谈交流、电话联系等方式,针对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农民和农村创新创业者、种养加销能手、农户以及乡村治理和社会事业带头人等各类农民,开展摸底调研,充分了解他们的培育意愿、培育需求和有关建议,把年满16周岁,品德端正,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的农民建档立卡,充实完善培训对象数据库,并做好调研记录和数据分析。

(二)遴选培训机构。公开遴选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重点选择培训意愿较高,信誉较好,具备培训必须的教学、实践条件,集中教学场所及配套设施设备,实习实训场所或合作实训基地,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和专兼职教师队伍,培训目标所要求的其他软硬件条件。

(三)遴选培育对象。重点面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种养大户等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精准遴选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培育对象;以返乡入乡创业的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业后继者为重点人群,精准遴选农村创业创新者培育对象;针对乡村治理和社会事业重点人群培育需求,精准遴选乡村治理和社会事业带头人培育对象;围绕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小农户等,将长期从事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以及信息电、调解仲裁等培训需求,精准遴选种养加销能手、乡村事业促进者培训对象等,分类组建培训班。积极吸纳少数民族聚居村农民、残疾人等参加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加强与农牧渔业产业发展、农机化和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人居环境、农垦管理部门等沟通协作,支持行业重点人才培养需求,组织各类培训对象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民教育培训申报系统”或手机下载“云上智农”APP,在线报名参加培训。加强与共青团、妇联及有关院校、科研院所等配合,做好培训学员的信息入库及相关工作。

(四)分类开展培养。根据需要,分产业、分类别组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能力提升和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带头人培育专题班,落实落细培育任务关键环节,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育第一课。

(五)优化培育内容、方式。按照综合素养、专业能力、能力拓展三个模块集成,结合农民实际需求,科学规划培训课程体系,线上线下课程组合,丰富培训内容,把安全教育、党史教育、疫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转基因科普知识等纳入培训课程体系,把绿色生态理念贯穿整个培育过程。乡村治理带头人,要注意增加村庄建设管理、精神文明、优秀支部书记案例教学等。遵循农民教育培训特点和规律,强化实训实践,大幅提高实习实践在培训中的比重,生产技术培训以实训为主。组织农民学员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科技小院、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基地实操演练、观摩交流,培养用好农民讲师,在实训过程中提升能力水平。统筹用好区域内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提倡学优学先,本地资源不足时可开展跨区域学习交流。完善学员培训信息线上档案管理,建立健全线下学员身份、来源等培训台账。

(六)创新培育机制、模式。紧紧围绕振兴乡村主导、特色产业,分产业、分类型开设培训专题班,制定差异化培训计划,开展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培训。紧紧围绕乡村组织振兴中乡村规划、乡村治理、社会事业发展需求,分类型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村组干部及社会事业带头人专题培训班,着力提升管理村镇及社会事业发展能力。推行“参训农民+专家教授+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政策扶持+跟踪服务”集成培育模式,依据农业生产季节灵活分段开展培训,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坚持训育结合,强化培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落实落细师资选聘、优质教材、实训孵化基地、考试考核等重点环节,严格受训学员评价颁证。继续与妇联联合开展高素质女农民培育、与共青团联合开展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领头雁”培养、与科协联合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等。支持受训农民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各类高素质农民发展成长路径。

(七)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培训。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等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考核,鼓励农民自主学习。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能力提升、农村创新创业者、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带头人培育线下线上融合培训模式“12天+30学时”;专业种养加销能手、产业脱贫带头人等培训“5天+8学时”。学员登录“云上智农”APP注册线上培训班级后,后台自动计算上线学习课时,实现线上学习记录全程可追溯。培训机构(基地)按每人每学时10元支付在线学习费用,线上培训服务费用主要用于视频课程制作、信息化设备运营、后台培训管理服务、学员线上学习流量费以及信息化建设等。

(八)探索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加大高职扩招政策宣传力度,鼓励更多高素质农民报考职业院校提升学历层次。支持涉农高校探索定制定向培养模式,满足高素质农民提升学历的需求。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证书全省统一编号管理,推进职业培训学时与职业教育学分转换。用好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资源,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衔接试点。鼓励农民参加继续教育,促进农民终身学习,持续更新知识能力。

(九)创设落实扶持政策。继续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豫政办〔2016〕178号)精神,在完善产业发展扶持、创业创新支持、金融保险服务、荣誉表彰奖励“四项并行”培育政策的基础上,农业农村、人社、教育、扶贫、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全省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主办部门,继续创设优化支持政策和资助项目;落实人民银行、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财政部、银保监会和证监会《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银发〔2021〕133号精神,加强与相关银行、保险公司、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合作,争取更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焦点问题。鼓励培养高素质农民积极申报参加农业系列职称评定。

三、服务保障

(一)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积极与财政部门对接,充分征求财政部门同意,制定操作性强的县级培训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主要措施、资金使用计划等,按要求报市级农业农村、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二)强化培育体系建设。以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为主,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民教育培训指导作用,开展摸底调查、参与培训组织、颁证管理、绩效评价等工作。用好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教育资源开展面向农民的学历教育,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机构发挥科技优势,为高素质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跟踪指导。鼓励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承担农民实习实训任务。建立符合条件培训机构资源库,规范市场主体有序参与培育行为,加快形成各类资源在机构间和区域间“一体多元、优势互补、协调协同、高效协作”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民参训率和满意度,满足高素质农民培育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需求。

(三)加强师资教材管理选用。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三级共享”师资库,用好各类共享师资资源,稳定一支专职教师,选聘一批优秀兼职讲师,培养一批农民讲师。培训机构要优先选用高素质农民优秀讲师为学员授课。督促指导培训机构选好用好正规培训教材,优先选用“十大优势特色产业”系列精品教材和农业农村部规划教材,每个培训机构(基地)选择省部规划教材2本以上。

(四)加强条件建设和信息化管理。培育机构(基地)要改善多媒体教学条件,加强农民田间学校和网络教室建设,为线上线下培训有机融合提供条件保障。依托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培训在线监管和绩效评价,实现所有的培训班、培育学员、教师课程、培育基地等上线可查,实现学员上线评价率和满意度85%以上。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信息统计和发展情况监测,实现参训农民基本信息100%入库,培育全程可监测可追溯。

(五)示范推广教育培训成果。遴选推介优秀学员、优秀教师、优秀工作者,评选精品课程、优质教材和受欢迎培训机构。树立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学优争先,积极弘扬“学习光荣、素质高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系统总结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好经验好做法,支持高素质农民领办新型经营主体,提高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质量,示范引领带动周边农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指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产业联盟等发挥作用,帮助高素质农民抱团发展、协作发展、互补发展。搭建各类成果展示和典型交流平台,积极组织高素质农民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选树高素质农民典型,推介创新创业成果,展示新时代新农民新风采,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高素质农民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监督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加强党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重要议程,统筹推进、系统部署。成立了以主管副区长为组长,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为副组长,各有关单位分管此项工作的副职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分工,完善工作机制,任务落实到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将农民教育培训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切实把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二)强化“三级联动”监管。强化省、市、县“三级联动”监管服务机制,抓住学员培训结业考试考核重点环节,统一考试标准,严格监督培育合格证书发放,建立不及格补考制度,每个培训班合格率不低于80%。

创新类培训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以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为目标,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持续深入地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努力打造一支党性强、能力优、本领高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顺利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和教育培训需求,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根据干部的不同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地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突出重点、全员培训的原则。以县(处)、科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坚持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各类干部培训一起抓,深化和拓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坚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教育、一手抓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

3、质量第一、学以致用的原则。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意识,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规模和质量、效益的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采用实地调研、挂职学习和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培养干部,积极引导干部运用所学理论和指导实践,全面提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制度规范、改革创新的原则。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制度,规范教育培训行为,构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师资队伍,推动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紧紧围绕“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为基本内容,积极创新培训工作机制,拓宽培训渠道,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扩大干部教育培训的覆盖面。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分类开展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三支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确保每年有五分之一的干部得到培训,形成全体在职干部普遍接受教育培训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提高全市干部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本领。

(二)主要任务

1、党政干部的培训

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全局、科学决策、务实创新等能力,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

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坚持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制度和在职自学制度。每年以举办专题辅导班、报告会等形式,至少将县处级干部集中培训一遍。同时,采取组织点名调训的方式,加大脱产培训的力度,每年有计划安排200名县处级领导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其中市委在市委党校每年举办2期培训班,培训150人次左右;选派参加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及自治区有关部门举办的培训班30人次左右;选派参加境外培训3人次左右;选派参加自治区党校、行政学院培训15人次左右。

科级干部及中青年干部的培训:坚持组织调训与单位自主培训相结合,有计划地安排科级干部及中青年后备干部参加政治理论培训、业务专题培训和任职培训。每年以举办短期辅导班、报告会等形式,将市直各部门、城区镇(乡)科级干部集中培训一遍。每年举办一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培训45岁以下科级干部60人;举办一期城区镇(乡)领导干部培训班,培训科级干部80人左右;安排60人左右参加自治区有关部门在区内外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各县委组织部、市直部门每年都要采取多种形式,将本地区、本单位科级干部培训一遍。同时要通过选派到高等院校进修、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到基层和艰苦地区挂职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地培养锻炼干部。

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的培训:继续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的培训力度。每年举办1期妇女干部培训班、1期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培训班,培训120人次左右。

基层干部的培训: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乡镇(街道)、村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能力素质。每年分别举办1期村党(总)支部书记、社区(居会)支部书记、基层团干部、基层政法干部、基层工会干部培训班,培训人数在500人左右。五年内将各村委会主任、社区工作者集中培训一遍。按照要求抽调村党支部书记、社区工作者参加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在区内外举办的培训班。各县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确保培训覆盖到全体基层干部。

公务员的培训:按照分级分类培训与单位自主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以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和依法行政等为核心内容,以集中学习为主、自学与专家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分阶段对科级以下公务员进行初任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500人次。同时,把全市大专以下学历的公务员作为干部学历教育的重点,有计划地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成人、普通大专院校、或党校电大、函大等学校的学习,力争到2010年使全市50岁以下的公务员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达到65%。

2、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

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围绕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核心竞争力等要求,切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市场竞争、推动企业创新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战略思维能力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队伍。适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加强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政策法律、现代企业管理人员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的培训。各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落实本地区和本系统规模以上重点骨干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每年举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2-3期,培训200人左右,占到应培训人员的20%以上。

3、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以提高职业道德、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为重点,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尊重特点、鼓励创新,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认真贯彻《中卫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特别是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大力培养各类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实用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继续做好中组部实施的“西部之光”和自治区实施的“基层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研修人员的选派工作,积极推进中卫市“基层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继续拓展培训领域。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以贴近需求、体现公用性、拓宽视野、提高创新能力为目的,实施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每人每年脱产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覆盖面达90%以上。通过专门业务培训、选送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习进修等形式,加强高级人才的培训工作,每年有计划地选送一些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年轻技术人员等到外地参观考察、培训学习或疗养休假。

三、主要措施

(一)突出重点,联系实际,不断构建适应发展需要的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体系

干部教育培训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为重点内容开展培训,以促进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1、突出政治理论培训。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深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落实到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中。

2、加强政策法规培训。要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党和国家重大工作部署进行,要注重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努力提高各级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3、强化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坚持实际、实用的原则,不断丰富和完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体系。业务知识培训重点以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业务知识,尤其是宏观经济、公共管理、财政金融、信息科技、国际经济贸易等前沿知识为主要内容。技能训练要围绕我市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旅游特色化“四大”发展战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培训。

4、加强社会实践锻炼。逐步在市内外干部培训机构、企业、乡村、社区建立一批社会实践锻炼基地,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干部,安排到不同的培训基地开展社会实践锻炼,延伸、拓展培训渠道,使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经受磨练,增加阅历,增长才干,提高能力。

5、加强干部培训教材建设。要把全国干部学习读本、专业知识读本和相关学习参考资料等统编教材作为干部学习培训的基本教材,同时紧贴实际编写具有中卫特色的培训教材以及其他适合不同教育培训对象特点的教材,大力开发案例教材、情景模拟教材、音像教材和多媒体教材,努力体现教育培训内容和教材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6、建立培训需求调研制度。采取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深入单位考察等方式,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状况作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分级分类地及时准确了解干部各方面的培训需求,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以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改进形式,创新方法,不断构建灵活高效的干部教育培训教学体系

1、进一步改进教育培训形式。坚持理论培训与专业知识培训、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集中培训与社会实践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育培训。要科学调整、设置培训班次,突出短期培训,缩短培训周期,提高培训效果。

2、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正确把握干部教育培训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积极探索现代培训方法,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别干部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培训方法。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把理论联系实际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加大教学中专题研讨的比例,推广和开发现场教学点,探索能力培训的有效形式。

3、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育培训。逐步推行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新的教学手段,依托市、县党校,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学,建立远程教学体系,推进干部教育上网工程,通过互联网拓宽培训空间,节约成本,改善管理,提高效率。

(三)整合资源,夯实基础,不断构建优质规范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

1、优化整合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逐步建立以各级党校、行政院校为主体,以部门、行业培训机构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办学特色。对办学条件较好、具有相对优势的培训机构,要在政策上扶持,财力上倾斜,使其能够更好地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对不具备办学能力和条件的培训机构,要予以调整、整顿。要大力实施“借田育人”战略,争取在区外建立1-2个质量好、信誉高的干部培训基地,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数量的党政领导干部和优秀中青年干部进行培训。

2、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建设。各级党委要从党的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切实加强各级党校领导班子建设,挑选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懂教育、会管理、有事业心、年富力强的干部充实到市、县党校领导班子中,改善班子的整体结构,提高班子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要不断增加投入,加强市、县党校信息化改造,不断完善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的设施条件,改善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要完善教学管理、学员管理、教师管理、科研管理、后勤保障等制度,逐步实行党校规范化管理。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按照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要制定和落实教师培养计划,通过承担课题、专业进修、实践锻炼、调查研究等方式,建立知识更新机制,加大在职专职教师的培养力度。每年组织在职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累计不少于1个月,从市、县党校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脱产参加上级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专题进修班,争取五年内打造10门精品课程和10名骨干教师。建立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党政领导干部、区内外专家学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干部教育培训的兼职教师,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师资资源共享。

(四)完善机制,强化措施,不断构建科学规范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系

1、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约束机制。实行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管理,对领导干部参加党委中心组学习、脱产培训、在线学习和学历学位教育,实行统一的学分制定量考核和管理,对不能按时完成规定学分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补训;进一步健全完善班务管理、培训情况通报等培训班管理制度,严肃培训班纪律,提高培训效果;建立培训档案和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信息库,对培训对象参加培训及考核结果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统计、分析,及时掌握干部培训动态。

2、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激励机制。逐步推行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重点在科级干部中开展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考察干部掌握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的程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任职资格证书的,方可作为县处级后备干部和提拔使用的人选;探索建立干部教育培训与考核、提拔相结合机制,逐步把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调动各级各类干部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3、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围绕办学方针、培训质量、师资力量、组织管理、教学设施、经费保障等要素,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的项目评估、机构评估、综合评估。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要运用评估结果,指导培训机构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育培训水平。

4、完善干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每年将干部教育培训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市直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对本单位干部教育培训经费予以保障。要积极拓宽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来源渠道,鼓励社会组织、企业资助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五)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不断构建统筹协调的干部教育培训领导体系。

1、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摆上议事日程。每年至少要听取1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汇报,抓好有关工作的落实,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要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各项任务列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各级干部教育领导小组要建立例会制度,每年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解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保证本地区、本部门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年度计划的顺利完成。

2、进一步明确干部教育培训职责。市干部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负责研究贯彻落实上级和市委关于干部教育工作方针、政策的具体要求及办法,研究制定全市干部教育工作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制定干部教育培训五年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对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培训对象、培训经费、培训资格认定、设施建设、培训方式和工作程序予以统一规范、管理。市委组织部履行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制度规范等职能,负责牵头抓好全市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市干部教育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创新类培训范文篇6

一、以各类干部的特点和需求为导向,创新培训理念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积极适应并适度超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认真开展干部培训的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把握各级各类干部的特点和学习培训需求,不断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理念。

一是要突出干部培训的需求导向。要着眼于各级党组织对干部队伍建设的综合要求,领导干部为担负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工作任务需求,各级各类干部推进完成党委、政府制定的发展建设任务的需求,各级各类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胜任本职业务工作的需求,要坚持干部个人的成长进步愿望与党组织的综合要求相统一、增长领导科学知识和领导干部综合素质能力相统一、提升理论素养与丰富实践经验相统一,正确干部教育培训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系统学与重点学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断创新培训理念。

二是要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理念。积极适应培训对象的新变化,改变就培训抓培训的做法,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未来教育理念、博才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理念,着眼于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各级组织需求和广大干部的岗位需求,按照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对干部队伍的内在要求,围绕“提高理论素养,更新知识技能,强化党性锻炼,提高执政能力”的培训目标,把城乡一体化建设主干线和主战场的一线干部作为为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重点,逐步把农村各类干部纳入干部培训的主体,做好培训项目策划和课程设计,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要注重干部培训的需求调研。创新培训理念,结合郫县实际,在实际工作中要围绕“提高理论素养,更新知识技能,强化党性锻炼,提高执政能力”的培训目标,把城乡一体化建设主干线和主战场的一线干部作为为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重点,按照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对干部队伍的内在要求,调查了解城乡一体化建设一线干部的能力素质现状,分析掌握他们的培训需求。要极探索推行干部培训项目化管理模式,综合运用各调查手段,设计需求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个案调查、重点对象访谈等方式,积极开展培训对象需求调研,做好培训项目策划和课程设计工作,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干部的工作职能将逐步向城市干部的工作职能转变,大规模培训干部应超前把农村各类干部作为干部培训的主体,为城乡一体化建设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以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为目标,改革培训内容

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思路和要求,要坚持素质与能力并重,改变培训内容理论有余实用不足,从“通用型”向“应用型”转变,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知识本位”转向到“能力本位”。

一要始终突出政治培训。要始终突出党性教育,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群众观、人才观、政绩观、发展观等“十观”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备内容。要紧密联系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等方面的课题,加强领导科学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重点培养提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要坚持开展针对各类干部的革命传统教育、警示教育等形式,扎扎实实在开展了党性锻炼活动。

二要综合设置培训内容。要准确把握培训对象的需求导向,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结合参与干部培训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宜,因岗而宜,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实现培训内容与参训对象的合理对接,使组织要求与干部的现实需要有机统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培训需求,设置相应的培训专题和选学课程菜单,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拓展,综合设置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层次性。

三要体现培训的主题特色。要围绕学员最想学到的知识、最想了解的情况、最想解决的问题进行确定筛选主题,把干部教育培训推到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前沿,与各个方面的需求相符合。要着力于解决学员的实际问题和理论应用,立足于学员关心的问题和他们的工作实际,注重培训内容的超前性、实用性和应急性,体现培训的内容鲜明主题特。要紧紧围绕成都“试验区”建设的主要任务,坚持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设置行政效能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多种类型的专题研究班,围绕创新能力、战略思维、城市管理、外贸、法律、金融、科技等内容组织培训主题,切实做到学用结合、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三、以探索双向开放互动教学为重点,改进培训方式

要按照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要求,坚持以学员需求为导向,以学员为主体,探索与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创新相适应的方式方法,促进培训方式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培训渠道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的针对性。要区分学员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把握不同特点,因人、因班制宜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对于职务层次较高的学员,可多采用案例法、专题研究法,以体现研讨性和理论性;职务层次较低的学员可多采用讲授法、扮演法和模拟法等,以体现操作性和应用性。不管哪种方法,都必须以学员需求为导向,以学员为主体。针对不同班次的特点,还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专题研讨、学员论坛、实地考察、拓展训练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互动式游戏和挑战自我的体验项目,把系统的理论在体验中融会贯通。

二要进一步扩大培训的开放性.提高培训方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必须打开思路,大胆创新,广泛学习借鉴市场化培训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拓展训练、行动式学习等等,让以学员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在方法创新中得以体现。要根据学员特点大力推行以学员为主体的研究式教学,让学员从问题入手,深入分析研究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突出能力培养。要经常性地开展学员论坛,广泛邀请党政机关相关领导参加讨论,让学员的学习成果在更大范围内交流转化、接受检验。要制定和完善专题更新和淘汰机制,使教学内容及时跟上时代节拍,更加贴近社会发展和变革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需求

三要进一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一是要加大研究式、互动式教学力度,通过开设学员论坛、案例教学、远程教学、情景模拟、研讨答疑等教学手段,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研究式地“教”,又切实体现学员的主体地位,进行研究式地“学”,通过“教”与“学”的双向或多向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二要积极开展以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菜单化选学”。在选学菜单设置上,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提高本领为目标,真正体现因需定学、因需施教的原则,切实改变学员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实际效果。要根据学员特点大力推行以学员为主体的研究式教学,让学员从问题入手,深入分析研究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突出能力培养,提升培训的实效性.

四要进一步增加培训的多样性。要采用政策引导、市场调节等手段,优化整合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对办学能力和条件较好、有发展后劲的培训机构,采用联合办学等方式,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要培育和规范培训市场,引导各类机构重点参与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培训;要加强与国内知名大学、培训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开拓干部培训网点,建立社会化的培训基地;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以健全制度、强化管理为保证,完善培训机制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要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完善干部教育体系,整合干部教育资源,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完善干部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一要建立完善干部调训刚性的保障机制。要严格执行干部计划调训和点名调训制度,将干部调训计划纳入党建工作目标,根据工作任务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确定的干部培训主体班次,由组织部门和单位部门党组织采用科学的机制协商提出培训人选,实行点名调训。

创新类培训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中心工作大局,按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2006—2010年*区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要求,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以加强党性修养、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重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实施全覆盖、多手段、高质量的培训,培养造就一支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使干部教育培训更好地为党委中心工作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干部健康成长服务。

二、总体目标

1、干部教育培训继续保持一定规模。保证干部教育培训的学时要求,以科级以上干部为重点,3年内将全体干部轮训一遍,每名科级干部每年参加脱产学习培训累计不少于100学时。

2、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干部教育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殊需要结合起来,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3、干部教育培训的基础建设继续加强。培训机构的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党校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培训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不断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课程稳步推进。

4、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创新培训理念,更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以制度建设为保证,努力构建与科学发展相适应、与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相适应、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干部教育培训新体系。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要始终坚持理论教育是根本,知识教育是基础,党性教育是关键。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各类业务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培训干部,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教育干部,使广大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党性修养全面提高,推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本领不断增强,切实做到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要进一步突出重点,抓好重点对象、重点工程、重点专题和重点班次培训。要以党政干部为重点,按照分级分类和全员培训的原则,做到主要领导干部重点培训,后备干部强化培训,急需人才抓紧培训,基层干部加强培训。加强“一把手”培训力度,着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开拓创新、驾驭全局、科学决策、危机管理等方面能力。

(二)重点工程

在继续深入实施“百千万”党政领导干部培训、“5+X”公务员能力培训等培训工程,全面贯彻《2006—2010年*区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同时,组织实施好以下工程。

——党政领导干部理论武装工程。始终突出理论教育这个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丰富学习内容,科学创设学习载体,持续兴起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热潮,保证理论学习全方位、多层次地扎实推进。紧密结合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和宝贵经验特别是徐州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突出抓好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意识,提高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本领。党政领导干部培训按照分级分类和全员培训的原则,保证干部教育培训的学时、学分要求。其中,每名科级干部每年参加学习培训应不少于60学分。

——领导干部知识拓展报告厅”系列专题培训工程。紧紧围绕*“突出一个中心、抓住两大重点、实施三大战略、实现四大目标”的发展大局,顺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加强新型工业化、城市规划与建设、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社会管理、招商引资、旅游事业发展、危机处理等知识的学习培训,提高广大干部服务和推进*经济社会新跨越的素质能力,每年举办学习报告厅不少于6次,培训干部2500余人次。

——后备干部培训工程。根据后备干部的培养目标和具体情况,突出理论武装、实践锻炼、党性修养,有针对性地开展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每年举办一期后备干部培训班,选送30名左右科级后备干部参加区委党校主体班次培训,分期分批选送后备干部到上级党校、高校等地参加学习培训,同时通过定向培养、实践锻炼等形式,每年有计划选派10名左右年轻后备干部到发达地区、重点企业、区级部门挂职锻炼,帮助后备干部提高科学发展、为民谋利、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意识和本领。

——基层干部培训工程。坚持务实、管用的原则,通过党校、高校等各类培训机构和远程教育等渠道,加强镇(办事处)、村(社区)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开展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科学发展能力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科学发展、管理农村社会事务、做好群众工作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开展以街道干部为主体的城市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加强社会管理、优化社区服务、发展社区事业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促进社区事业协调发展的能力。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程。以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科学发展意识和能力为重点,每年组织5名左右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通过短期培训、高校进修、企业发展论坛等多种形式,加强企业战略规划、市场竞争、资本运营、风险控制、企业文化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建立完善企业家论坛、企业经营管理者网络学院等在职学习制度。认真研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的特点和需求,加强对企业内部自主培训的指导和服务,规范和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社会化培训。

——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工程。围绕实施人才强区、科教兴区战略的需要,切实加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创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每年选送5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带头人,进行专门业务培训、选送参加国内重点高校或科研院所学习进修,逐步打造一支能够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鼓励和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知识更新工程”学习培训。继续贯彻《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法规制度,保证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时。

四、改革创新的主要措施

全面推进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管理、培训机制的改革创新,实现统筹发展、集约发展、择优发展,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教育培训新体系。

1、创新培训理念,努力拓展新一轮大规模培训的新思维。树立现代教育培训理念,认真研究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律和特点,注意汲取干部教育培训的历史经验和国内外的有益做法,及时把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积极运用干部教育培训理论探索上取得的最新成果。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干部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是否提高、成效是否显著作为评价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标准。讲求质量效益相统一,注重成本投入和培训效益。

2、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以人为本、坚持按需施教。按照学用结合、因材施教的要求,加强培训需求调研,深入了解和掌握各类干部培训需求,努力做到事业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成长缺少什么就培训什么。要围绕中心工作和重大战略部署,开展各种急需知识和能力培训,突出科学发展理论和实践能力,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现代知识等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和手段,推动教学模式由单纯的课堂教学向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转变,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积极推行干部自主选学,倡导和鼓励干部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自主学习,大力推广个性化、差别化培训。加强网络“在线学习”,提高培训覆盖面和资源利用率,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干部的学习需求。

3、创新教育培训机制,积极推动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自主选学与组织调训相结合的干部参训机制,探索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和实效考核评估制度,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坚持客观公正、突出重点、重在激励、务求实效的原则,继续完善学时学分考核办法,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情况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干部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加强培训宏观管理,进一步增强工作合力。严格办班申报备案,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干部所在单位三方参与的培训计划协调会商和生成机制。运用项目管理办法,加强教学精细化。进一步推进学风建设,改进培训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厉行勤俭节约。

五、组织领导

1、完善领导机制。区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坚持统一规划、分工合作、定期调度、年终考核。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各自任务的落实。组织部门要认真履行牵头抓总、综合协调的职责,加大对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和干部教育改革创新的指导。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充分发挥在培训干部工作中的作用,积极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各地、各单位要切实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周密部署,严格按照新一轮大规模培训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时间进度和质量要求,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

创新类培训范文篇8

一、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双创”教育必要性

(一)市场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决定。目前,在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我国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代社会,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经济蓬勃发展,中国步入设计的时代已经到来,设计师作为产品设计创新的主体,社会对其需要大量增加,然而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校只有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决定。国家教育部在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同年,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从国家政策对部分本科院校提出转型的要求来看,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近两年对“双创”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还不能仅仅停留在“技能型、应用型”的层面上,还需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进行培养。无论是借鉴德国的FH“企业主导型”的实践教学模式,还是英国“资格证书体系推动型”实践教学模式,都无法满足当前对双创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清华大学提出的“创新、创意、创业”三位一体的高层次人才教学体系建设,通过搭建平台促进艺术与科技融和来引领创新创业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地方高校中,温州大学走在了前列,早在2001年开始就在全校开展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因此,构建“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几年来教学改革的重点。(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性决定。艺术设计学科是一门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开展自主创业有先天特色优势,设计专业创业具有创意和创新理念这种无形资源,更加便于市场运作的适用。目前高校急需构建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为大学生就业开拓更大的机会空间和为社会建造“以创业带动就业"”基础。因此,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加快我国科技文化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双创”教育发展现状

(一)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虽然全国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校较多,在校学生规模也在全国各专业在校生人数处于前列,但是从就业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就业率虚高、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目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文化艺术修养的普遍提高,大家对艺术的崇尚和追求逐渐上升,再加上文化创意产业的异军突起,设计的地位也越来越受重视,这为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提供了就业的沃土。根据笔者对湖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近三年1000多名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情况来看,有55%以上的毕业生在装饰公司、广告公司、地产企业、软件公司、设计公司等单位从事设计工作。有近10%的同学参与到培训机构从事美术培训工作,有部分学生加入了公务员和教师队伍,也有少部分同学转行做了其他行业。因此,多数艺术设计类学生认为,“凭借自己接受的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育,基本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绘画机能,就业并不存在很大问题。”再加上创业具有较大的风险,导致他们创业的意识淡薄。(二)艺术设计类教师对“双创”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创业要看业态。艺术教育有两种业态:“一种是学校艺术教育,另一种是社会艺术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互补共进。而对每个人来说,艺术教育都是终生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也包括艺术教育”[3]。“从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师只有具备相应的创业经验才能发挥好对学生发展的引导作用”[4]。由此可见,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双创”意识培养需要专业教师的引导和社会人员的影响,专业教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类教师多数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影响力,他们除了从事教学工作以外,还在社会上从事部分设计实践工作,但是他们缺乏企业管理的经验和创业经验。少数从事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是从事绘画研究工作的,他们注重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和对绘画技法的研究。公共课程教师不了解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性,无法对学生“双创”教育思想有效引导,而从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多数是由招生就业部门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行政人员担任,也无法从专业的角度去引导学生的“双创”思维。因此,只有专业教师增强对“双创教育”的意识,并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才能使“双创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构建“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国还有许多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存在调整周期长的情况,一般四年调整一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即使调整也是在原有方案上增减几门课程,对艺术设计类学生“双创”教育培养仅仅是“画饼充饥”,从而导致了现阶段人才的需求与课程设置脱节的状况。同时,还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缺乏思考和创新,沿袭自己以前的经验,出现一个课件多年不变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意、创业能力的发展。因此,构建“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引起专业教师以及学校的重视。

三、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双创”教育的基本路径

(一)完善“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其对积极探索“双创”教育,完善“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课,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是在当前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对艺术教育模式的深化与提升,是拓宽艺术类人才全面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5]。在当今“双创”时代背景下,各高校对艺术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不能盲目地“邯郸学步”,不仅要根据院校学生自身素质、办学资源、有针对性地设定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双创”能力培养,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将来面向职业性和应用性等因素设定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强化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因此,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双创”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遵循拓宽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知识面的原则。以二类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大学生为例,笔者对100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中学阶段系统学习美术三年以上时间的学生不足10%,系统学习美术两年以上的学生仅达23%,有近60%的学生系统学习美术时间不超过两年。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不是出于对美术的热爱才选择学习美术,而是这部分学生文化课成绩较差,如若参加普通文理科高考基本不可能达到本科线,即使达到也无法录取到理想院校。事实上,“创新、创业”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经营,以及管理等能力和较好的人文素质。因此,对于培养“双创”人才而言,开设人文素质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遵循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原则。在注重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应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各高校设置创新创业课程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KAB”创业基础课,但是还不能满足培养“双创”人才的需要,还要增设“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网络营销”、“市场营销”、“财务设计”、“创业概论”等基础课程,然后定期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以及企业家进行报告、座谈会,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讲座、沙龙,与创业大咖面对面交流,学生参加“SYB”创业培训,从而来构建学生全面的知识体系[6],使其达到专业技能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互相促进和有机融合。(二)丰富多彩的“双创”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能力。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信息技术大赛等竞赛活动,将创新创业活动课堂教学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的技能培训,举办校级模拟创业实战演练,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还可以组织学生赴文化创意企业、创新型企业等企业参观学习和实习实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增强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三)建立“双创”学分积累的转换制度。高校可以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创新创业的力度,制定相对完善的、能够促进师生创新创业的配套政策,更好地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和动力,形成“学生愿意创业,教师愿意指导”的机制。具体可制定落实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完善学分转换制度。(四)加强高校教师“双创”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从播下创新创业精神的种子开始,到培养学生“双创”相关的能力,再到激励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如果教师对“双创”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双创”教育就不能做到落地生根,它和知识教育就会形成“两张皮”,无法做到有机融合。因此,教师成为了学校实施“双创”教育的关键。“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对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师“双创”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要对骨干教师进行“双创”教育培训。高校可以结合学校实际,选派部分教师参加“双创”教育培训班,或者通过网络课程班等形式进行学习,也可以聘请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培训结束后需对教师进行“双创”知识考核。千万不能只重视培训前的过程,忽视培训的真正效果和实效性,造成培训流于形式,达不到培训目的的情况。其次,帮助艺术设计类教师开阔创新创业教育视野与思维,掌握创新创业教学技术与方法,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师的职责,鼓励教师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实践育人,处理好专业知识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教师也要积极思考,要结合平时工作,研究问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指导学生和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各类设计竞赛,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当今时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拓宽就业形式,鼓励自主创业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经济建设中承担起协同创新的重要时代任务,构建完善的“双创”课程教育体系,制定和落实激励学生以创业就业的制度和政策。在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培养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培养实践应用能力。拓宽艺术设计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有效促进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创业就业。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解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EB/OL].中国经济网,2015-03-06.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务院网,2015-05-04.

[3]仲呈祥.不忘艺术初心搞好高校“双创”[J].艺术百家,2016,(04).

[4]贺佳玥,黄蕾蕾,吴蕾蕾.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

[5]刘卫红.构建艺术院校创业教育体系[J].文艺争鸣,2011,(03).

创新类培训范文篇9

我区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措施保障。今年我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文件,通过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及政策措施保障,激活大学生、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乡土人才、科技型企业等主体创新创业热情,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器等有效载体,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强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进一步发挥了投融资支撑作用等有效措施,形成全区尊重人才共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二、进一步夯实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特色的孵化体系

1、发挥区创新创业孵化器作用。在对岩物流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孵化“方寸科技”。以“互联网+创新创业”为基础,以“互联网+农业”为重点,整合“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返乡创业创新园”和区供销社引农入社,为中小微企业和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者提供办公、研发、生产、经营等全方位服务。搭建藏茶村藏茶创新孵化器,推进中国藏茶村区“双创”中心工作启动藏茶产业技术联盟筹备工作。启动大兴孵化中心建设,引入“力宏知识产权服务公司”入驻,联合入驻企业开展创新创业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开展了“梦想在心中点燃、创业在脚下实现”知识产权专题培训,培训创业骨干15人,开展知识产权专题讲座,培训人次200人。

2、在草坝镇广华村建设区科技孵化创业中心和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目前已入驻2家企业。

三、强化引导扶持,激活创新创业主体

1、针对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创业人员开展创业担保贷款工作,组织农技推广人员150余人次,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和创业创新发展指导共计20余次,培训指导种养大户、专业大户及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人员1200人次。

2、联合青联发挥纽带作用,增强青年竞争力。进一步引导、激励、帮助、支持我区广大青年创业就业,推动“SYE”项目在区的实施,帮助创业青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能够把自己的创业梦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3、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有关创业就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

四、加强区校政企合作,发挥人才创新引领作用

1、与川农大合作,在晏场镇赵沟村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贫困户入社28户。

2、发挥3个专家大院,4名科技特派员作用,落实专门工作经费,在保证我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民科技素质不断提高中发挥核心指导作用。

3、在科技扶贫项目中注重发挥科研(院)校高级人才与地方乡土人才、土专家结合、合作实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突出的种养殖业项目,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带动农户成为行家里手。

五、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

1、市、区联动,在政务中心窗口建立“重大项目、川西枢纽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灾后重建、移民内安、高校毕业生”六个创业绿色通道。

2、利用就业微信公众号,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融资服务等“一站式”创业服务。

3、通过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为我区企业及其他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服务400余项。

创新类培训范文篇10

新世纪之初,江苏省电力公司按照“同行领先、国际水平、江苏特色、人才高地”的战略思路,提出了建设学习型企业的目标。作为基层供电企业,如何打好基础、蓄势待发,在未来的变革和竞争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建设一个学习型的企业也随之提到了确保企业成功的战略高度。

一、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前提在认识,必须强化源动力,做到统一思想、理清思路,解决好为什么创建和创建什么的问题。

倡导建设学习型企业是在中国加入WTO及电力体制重大变革的情况下进行的。电力行业垄断优势被打破,竞争机制逐步引入,改革新举措不断推出,供电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千载难逢的机遇。电力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但在传统的机制下,往往是工作与学习分离,因循守旧,缺乏创新,企业的学习力被严重削弱,逐步演变为一种比较僵硬的“运作型组织”,在今天已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的竞争力,而其中只有那些动态型的人才,能够适应发展和竞争不断变化的人才,能够持续弥补专业、时间和企业需求之间差异的人才,才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所在。学习型企业恰恰是把学习自觉导入企业管理,以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的,通过确立团体学习、自我超越的理念,建立完善的学习教育体系,营造整个企业的学习氛围,积极推进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努力成为具有人力资源挖掘优势和再造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学习型企业以“共同愿景”为基础,我们提出让“建设一流供电企业”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愿景,以此促进团队学习,开展沟通交流,加强团结合作,学会系统思考,造就学习型员工、学习型班组、学习型企业,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为此,我们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全员意识,通过各种形式,全面引导和鼓励广大员工学技术、钻业务。同时,根据各部门、单位的工作性质,把建设学习型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分解细化,要求各部门及至班组分别制定出自己的小愿景,积极打造“命运共同体”,为创建学习型企业注入了不竭的源动力。

二、创建学习型企业的重点在学习,必须强化学习力,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解决好创建方法的问题。

为了确立灵活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我们通过模范带头、健全机制,规范运作等多种方式,营造出一个“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氛围。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提高员工素质作为创建的首要任务。

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努力建设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企业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程,我们首先从领导做起,领导班子带头学习,对于企业领导来说,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大,因此不仅学习内容要全,要新、要专,学习速度要快、要及时,而且更重要的是注重反思。公司领导通过积极参加管理学研究生课程进修和各类研讨会,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并且通过中心组学习和联系会议将学习中的体会,工作中的经验进行交流和共享,努力建设学习型的领导班子,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我们以中层干部、管理骨干、技术骨干为重点,以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专业知识等为主要内容,引导他们先学一步,学深一点,为建设学习型组织产生示范效应。

强化培训,优化结构,建立务实高效的教育体系。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基础,我们通过组织在岗学习、办班培训、委培以及鼓励自学等多种形式,提高员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源头上提升其岗位竞争力,基本形成了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岗位教育、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员工素质培训机制。

唤起员工危机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近年来,我们通过各种会议、内部刊物、网站等多种形式,不断在企业内强化一个主题:尊重人才,崇尚知识,鼓励学习成才。这些活动和宣传目的是为了唤起员工对学习的热爱,树立起“学习伴我一生”的理念。

(二)人性化培训,实现学习和工作相融合。

我们在向学习型企业的迈进中,注重紧密结合实际需要和企业现实,突出员工基础知识技能的提高和普及型教育的特点,以“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全方位、多层面地组织员工开展学习、培训。年初进行培训需求调研,明确企业一年中应对员工进行培训的内容、时间、人数,落实经费,不断加大培训投入,并注重对员工学习方向的引导,为员工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学习、培训与有为、有位有机结合,逐步完善激励和考核评估机制。

公司始终坚持实行“持证上岗”,继续教育登记、技能竞赛和考试考核制度。经过几年的实践,初步建立了技术成果和技术贡献与物质利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实现了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并用。公司鼓励员工开展和参加各类的技术比武和竞赛,对获得优异成绩,为企业争得荣誉的员工都给予了一定奖励,并与上岗、转岗、职务聘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奖惩等紧密挂钩,形成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批善于学习、有所作为的同志在公司关键岗位和重要岗位上脱颖而出。

三、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关键在创新,必须强化创新力,做到创造性学习,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问题。

创新是学习型企业的核心。公司围绕“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总体要求开展主题思想教育,并提出“创新唯实求发展,从严治企创一流,量力而行办实事,团结拼搏出佳绩”的总体要求,主要尝试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新学习内客,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开展高级人才培训。对各级经营管理者进行工商管理培训及各类专题培训。有计划、有重点的选送有培养前途的人才到国内名校培训,并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积极选送有发展前途的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名校培训,与国外著名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通过项目合作,考察交流,担任顾问等多种形式为公司服务,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士来公司作学术报告或讲座。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按照《岗位培训手册》制度,并结合公司机构调整,竞争上岗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组织管理岗位人员利用200年省电力公司教育网站挂载十门通用型管理课程,选修其中两门,并结合本岗位实际,完成一篇论文,作为管理人员年度考核内容之一。强化外语及计算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外语及计算机水平。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大力开展知识更新培训,举办各类新技术、新知识、新产品专题讲座和专题培训。

重点加强生产技能人员岗位培训。开展等级工培训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对班组长进行管理、技术、安全轮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实行“岗位资格证、职业资格证和学历证书”三证并重制度。新进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在岗人员必须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达到相应工种技术等级。变电运行人员、安全监察员、用电检查和营销等人员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农村供电所人员按要求进行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并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主岗位职工全部取得初级工证书,同时要分学历层次、分工作类别组织培训,全面提升农电工素质。

(二)创新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率。

如何选择最佳的学习方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时代不断发展要求我们的学习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

推广团队学习,加强相互交流。学习不仅仅意味着个人能力的培养,更是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变革和创新的过程,是获得活力和竞争力的源泉。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矛盾、问题,往往是由于沟通差、缺少交流造成的。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学会共享,才会使我们的知识财富快速增长。因此,团队学习是我们提高学习效率的捷径,起到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作用。

尝试电子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公司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建成拥有办公自动化、负控、财务等系统,借助网络,我们逐步尝试进行了电子化学习,通过电子邮件、讨论板块、网络搜索等形式,各类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各类疑问得到及时解答,下面还将进一步开发网络功能,挖掘网络学习的潜力,采用网络会议、培训和多媒体教材等途径,实现教育和学习手段的多样化,实现知识和资源的充分共享,从而促进学习型企业的建设。

(三)创新学习思路,拓宽学习渠道。

在抓好自身内部学习的同时,我们还积极转变思路,做到放眼向外看,向同行学习,向竞争对手学习,向业外企业学习,向用户学习,跨专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