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6 15:18:23

创新教育案例

创新教育案例范文篇1

关键词:专利案例;科技创新;核心素养;中学地理

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作为师范生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创造地理知识的核心功能,如何对师范生进行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教育已是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也是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随着科技创新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专利拥有量大幅增加,实现专利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已引起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视等论文[1-3]和《物联网的触点——RFID技术及专利的案例应用》等著作[4-6],从不同学科和视角,系统阐述了专利案例在高等院校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及科技人才培养问题,为地理学实践教学引入专利案例指明了方向.笔者发明了“旅游智能地图”等地理教具专利[7-9]、“包装袋(云丹硒锌生态米)”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系列专利[10-11],将其作为案例资源,应用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师范生科技创新能力与发展地理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运用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开发专利案例资源,直接服务于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教育,将是一个全新的科学问题,亟待开拓与系统研究.

1专利设计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1.1融合课程实践内容的专利案例分析.教学中,笔者施教地理专业课程时,融合实践内容,指导学生在实验装置、地图运用、教具改进等方面提出了实用的新技术方案,获得《一种地理教学用多功能地球仪》、《旅游智能地图》、《一种用于旅游行业的智能地图服务系统》等系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目前,这些专利已作为案例教学资源,在地理学专业基础课与学生师范技能训练课中得以推广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创新效益.以《地理教学论》第10章“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为例,笔者将实践内容与专利案例相融合,以“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为实例,主要从设计背景、设计摘要、设计附图与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示范教学,对于提升教学效果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兴趣产生了积极作用.案例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设计人:尚海龙,郭贞.发明背景:地理教具的使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形成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市场上的三球仪和晨昏仪演示教具,功能与结构较为单一、动态指示效果欠佳,对于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已不能满足核心素养教学的需要.因此,发明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可以解决已有相关教具专利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发明摘要:该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包括底座、固定弧架和移动圈道.使用时,地球球体通过移动块滑动连接在移动导轨上,移动导轨以太阳球体为中心,模拟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使学生直观感知地球、太阳和公转导轨三者的联系.套筒和连接杆,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近日点、远日点以及极昼极夜等自然现象.球体转动连接在地球轴上,通过外界之光照射地球球体,使球体产生明暗面,同时球体的表面上设有环形凸起物,能够展现球体表面的地理物象,转动球体可以为学生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及帮助他们理解地球时区划分知识.教学效果:该教学用具适用于大学和中学多种地理教学演示教学场合,也是一种天文教学和天文知识普及仪器.学生通过实践,能够获取所需的地球自转、公转、时区等综合信息,有智能、快捷与人性化的特点.使用时,不仅可以演示日食和月食、月球的盈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和四季的交替等现象,而且还可以根据经线,将球体进行经度分割,使每个经度区域的关键时空信息均通过移动块内置的介绍手册直观反应.本实用新型与课程实践内容相融合,可视化效果逼真,能够加深学生对时区划分原理、地理空间数据的综合理解,教具操作方便快捷,其辅助教学效果良好,有利于提升教学与创新教育效果.1.2融合服务区域发展的专利案例分析.笔者基于地理教学承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教学中,指导师范生为黔东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做出了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获得“包装袋(云丹硒锌生态米)”、“包装盒(苗家养生红白酸)”、“包装盒(塔石生态香羊)”、“包装盒(榕江生态小香鸡)”等系列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部分成果已实现了从作品——产品——商品的转化.师范技能训练中,地理专业学生已能初步运用CDR软件进行地理标志产品外观设计,服务地方发展的热情极高.此实践既拓宽了专利案例资源开发的领域,又对师范生进行了科技创新训练.以《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9章第2节“区域发展优势”教学为例,为了突出地理教学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笔者特将“包装盒(苗家养生红白酸)”作为案例,主要从设计理念、外观图片与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示范教学.案例2外观专利:“包装盒(苗家养生红白酸)”.设计人:尚海龙,徐宏,杨秀美.设计简介:本设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凸显黔东南苗族特色,融旅游商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与农特产品元素寓一体.它用于包装苗家红酸汤与白酸汤,突破了以往仅有的或红或白酸汤单一袋装(瓶)形式,体现养生理念,是红、白酸汤姊妹装,以促进地理标志产品苗家红酸汤与白酸汤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作品将养生旅游元素注入设计,对于提升苗家养生酸汤产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外观图片:包装盒设计包括两个部分,平面效果图(见图1)和立体效果图(见图2).教学效果:实现地理学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服务的目标,离不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开发.该专利实例的运用,使学生认识到地标产品在民族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与地理科学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神圣使命.通过实例教学,实现了外观设计专利案例与实践教学较好的融合创新,丰富了地理案例教学的科技内容与形式,凸显了案例教学的地域化,对促进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及产学研创新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2以地理学专利为载体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以地理学专利为载体,将其融入高等学校师范范专业地理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地理专业师范生实践能力与科技创新素养具有积极作用.案例教学中,笔者将地理实用新型教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外观设计等专利运用与地理案例教学进行了融合创新,既丰富了地理案例教学的科技内容与形式、凸显了案例教学的科技化与地域化,又促进了学生专利素质教育水平、多元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及科技创新素养的提升.2.1对学生进行专利素质教育.地理教学中,笔者将专利案例与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社会服务、校本课程建设等相融合,从专利基础知识、专利申请的审查程序、专利申请文件范式与专利产权保护等方面对师范生进行专利素质教育,以培养他们专利创新发展能力(见图3[12]).课堂之外,笔者常凭借学校及其他单位举办的科技与创新活动,将比赛项目与专利设计相融合,通过比赛实践对师范生进行专利素质教育.2.2训练学生多元思维能力.课外活动中,学院地理教研组以创新团队和科技社团为依托,通过地理学专利设计活动对师范生进行多元思维能力的培养,挖掘其多元化创新思维潜力.运用“5+3”的模式进行多元思维训练,“5”代表5人组成设计组,每个成员至少参加5次创新思维训练,如创新风暴、科技沙龙、制作设计、我爱发明等;“3”指的是设计小组须结合地理专业知识,至少上交3份创新思维设计方案或作品,如自制雨量仪、夜光地图、趣味地球仪、地标产品外观等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方案或者小作品,作为阶段性训练考核成果.通过训练,师范生地理多元思维能力与地理核心素养明显提升.2.3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地理学案例教学中,笔者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互联网+”及学生课题等活动为途径,要求师范生将地理学制作、发明作为结题主要成果,提升他们对已有专利设计的运用能力,并在比较中联系专业实际进行创新.具体做法:要求师范生凭借学校的专利数据库检索与获取地理学专利信息;鼓励师范生参加各种专利文献信息运用讲座;指导师范生分析熟悉的地理学教具技术,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举办小发明、小制作,锻炼师范生的专利运用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同时,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地理学专利信息库对师范生制作能力培养与知识创造大有裨益.科技创新教育中,制作能力培养是关键.师范生通过参加地理学专利设计,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及科技基地训练等活动,获得了较多的实践机会,提升了制作能力,为创新创业奠定了基础.2.4地理实践教学与专利设计融合创新.在具体的高师地理案例教学改革中,笔者将VR地理教具发明专利、旅游地理实用新型专利、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外观设计专利等运用于案例教学,并将其置于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媒体运用、科技竞赛、课外实践等案例之中,试图实现地理实践教学与专利设计的融合创新,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培养效果良好.既丰富了地理案例教学的科技内容与形式、凸显案例教学的创新性,又促进了地理科技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地理教学中,通过将专利设计与案例教学进行融合创新利于提升师范生科技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3地理学专利案例对于中学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的启示

以上地理学专利案例均已应用于高师地理课.堂教学之中,并从不同侧面丰富了案例教学内容,其创新性、科技性、探究性、实践性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提到的“侧重于技术与实践领域”新导向高度吻合,对于提升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与科技创新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与价值.3.1普及青少年学生知识产权教育,强化地理价值观意识.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渗透知识产权教育,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作为普及地理产权知识的重要平台,以强化青少年地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专利教学案例源于实践,而实践又推动了专利案例教学的深入.在中学地理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校内外科技活动相结合,以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与小发明、小制作实践能力,逐渐强化“尊重知识创造,保护知识产权”的主流意识与地理价值观.3.2教师应树立创新教学观,让地理科技融入教学与生活.地理科技创新是地理学发展的灵魂,地理学专利案例是沟通教学与科技创新的桥梁.所以,中学地理教师应肩负神圣的科技创新使命,树立科技创新教学观,指导中学生在自然和生活课堂中学习、发现地理科技,提升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鼓励他们进行新设计、新发明、新制作,让地理成果服务于教育教学和生活生产等领域,并为高等院校输送科技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3.3修订校本发展性课程,适当增加地理科技创新内容.依据学校发展实况,中学校本课程具体内容一般划分为3部分,即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其中,发展性课程是为拓展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创造动机特设的课程.笔者建议学校领导与教师群策群力,对校本发展性课程进行修订,将地理科技创新内容作为重要部分,包括发明、设计与制作方案、成果案例等,并能够在课外活动中付诸实施,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创意”精神与科技能力.

4结语

创新教育案例范文篇2

关键词:创新教育临床医学可持续发展

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振兴、发展的动力源泉。同志的精辟论断,推动了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席卷全国的开展创新教育浪潮。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各级各类、各专业学者、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热情空前高涨,并纷纷在学刊学报杂志上发表研究和实践成果。创新教育研究与创新教育实践,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水平,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一、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最新进展情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再次,是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最后,教学过程也发生深刻转变,由讲解说明为主体的进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简单一点说,从教师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包含四大特征:语言能力特征(形体语言、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特征(表达语言、板书表达、媒体表达)师生互动特征、启发预见特征;从学生角度来看,创新教育表现为四大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从教学管理者来看,创新教育包含两大管理:创新教育过程管理、终末效果质量评价管理。

二、我院的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如院校文化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知识的主体称作“学习者(learner)”而不是“学生”(student)。把学习知识的主体尊为主人地位,是因为在知识面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识面前,教师既“教”且“学”,学生既“学”也能参加“教”。这与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师生互动”是一致的。我们在以东西方院校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研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论研讨,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1、我院本科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生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学医院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水平、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水平、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水平三个方面。

1.1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教学过程分解为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意义建构。这具有浓厚的机械论的味道,却极易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极富创新性见解。所以现代建构主义只能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启发预见为手段,实施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教学法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以问题为中心,以症状为主线(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打破常规教学法的局限,打破常规课程设置顺序,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切入点,主线突出、目标明确地实施教学。由于新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广,困难和问题也较多,我们只在2001年儿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理论知识功底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学生。目前,我们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果,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作进一步研讨。

问题式教学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教学界重新得到广泛重视。

问题式教学法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生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将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已在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等)、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预见,收到良好效果。

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现实情景、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或达不到的一种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是国际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发展前景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技术,计划斥资650-900万元(逐年投入)建立建设“教学数码港”,通过虚拟与现实交替、情景与空间交替、思维与技术交替、能力与实践交替,实现教学全数字化,并以新循证医学教学、问题式教学为教学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心。

1.2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是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的见习带教教学中。

1.3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

临床医学实习,是一个医学生从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教学过程。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见实习带教中,特别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我院相关学科在见实习带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讨论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不固定物理空间,不固定场所,边讨论边学习。互动讨论教学法,尊重个体,教学实现个性化,空间、模式完全开放,学生更加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互动讨论中显著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儿科学科等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创新教育收效显著。

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创意。对于同样某一疾病,教师不引导、不暗示,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进行网上、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对病例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讲。探究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学查房教学中,效果良好。

2、我院研究生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传统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学本科作为普及性教育,硕士学位研究作为创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学位研究作为精英性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硕士学位研究在原有的创新性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拢。

我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普及性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注意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点进行教育培训;作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注意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大师型和精英型为培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

以神经外科学学科为例,三个学科带头人一共五个主研方向、十三个主攻课题、数十个子课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以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综合医学理论水平、综合医学临床能力、综合医学最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综合专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培养大师级顶尖医学专业人才。以神经医学专业前沿发展方向为目标,以神经医学专业尖端科技为发展方向,以顶尖专业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精英级顶尖神经医学专业人才。所以学科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思路活跃,学术方向广阔,学术进步明显,学术发展持续。

三、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以其个性化、开发式、创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概念是双向性的,内涵包括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学生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1、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

我们注意到,创新教育主题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创新教育是由创新型师资人才进行实施的,而教师本人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开展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不可能一蹉而就。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开展创新教学、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型师资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上进心、学科学术氛围和“悟性”等六个方面不断进步提高而生长出来的。

我们在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中,主要依靠舆论造势、营造情景、创造条件和选拔重用等手段,使创新型师资人才首先脱颖而出,并带动、引导其他教师逐步成长。

舆论造势就是通过院大会、院周会等会议形式和下发文件等文字宣传等形式,鼓励、宣传创新教育,表扬表彰开展创新教育的先进学科和先进个人,在全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开展创新教育造势。

营造情景就是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内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倡、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创造条件就是给热衷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师,提供、创造良好的支持条件,在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优先考虑,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医院内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选拔重用就是选拔重用开展创新教育成效显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直接在全院起示范表率作用。

2、创新教育与医院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开展创新教育,不仅对临床医学教学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也对医院本身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开展创新教育与营造学术风气氛围密切相关。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有或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聚集,学科、医院的学术风气、学术氛围自然浓厚,医院学术活动活跃,医院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无穷的动力。

创新教育案例范文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临床医学可持续发展

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振兴、发展的动力源泉。同志的精辟论断,推动了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席卷全国的开展创新教育浪潮。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各级各类、各专业学者、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热情空前高涨,并纷纷在学刊学报杂志上发表研究和实践成果。创新教育研究与创新教育实践,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水平,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1.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最新进展情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再次,是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最后,教学过程也发生深刻转变,由讲解说明为主体的进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简单一点说,从教师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包含四大特征:语言能力特征(形体语言、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特征(表达语言、板书表达、媒体表达)师生互动特征、启发预见特征;从学生角度来看,创新教育表现为四大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从教学管理者来看,创新教育包含两大管理:创新教育过程管理、终末效果质量评价管理。

2.我院的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如院校文化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知识的主体称作“学习者(learner)”而不是“学生”(student)。把学习知识的主体尊为主人地位,是因为在知识面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识面前,教师既“教”且“学”,学生既“学”也能参加“教”。这与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师生互动”是一致的。我们在以东西方院校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研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论研讨,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2.1我院本科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生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学医院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水平、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水平、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水平三个方面。

2.1.1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教学过程分解为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意义建构。这具有浓厚的机械论的味道,却极易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极富创新性见解。所以现代建构主义只能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启发预见为手段,实施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教学法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以问题为中心,以症状为主线(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打破常规教学法的局限,打破常规课程设置顺序,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切入点,主线突出、目标明确地实施教学。由于新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广,困难和问题也较多,我们只在2001年儿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理论知识功底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学生。目前,我们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果,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作进一步研讨。

问题式教学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教学界重新得到广泛重视。

问题式教学法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生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将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已在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等)、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预见,收到良好效果。

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现实情景、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或达不到的一种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是国际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发展前景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技术,计划斥资650-900万元(逐年投入)建立建设“教学数码港”,通过虚拟与现实交替、情景与空间交替、思维与技术交替、能力与实践交替,实现教学全数字化,并以新循证医学教学、问题式教学为教学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心。

2.1.2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是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的见习带教教学中。

2.1.3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

临床医学实习,是一个医学生从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教学过程。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见实习带教中,特别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我院相关学科在见实习带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讨论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不固定物理空间,不固定场所,边讨论边学习。互动讨论教学法,尊重个体,教学实现个性化,空间、模式完全开放,学生更加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互动讨论中显著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儿科学科等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创新教育收效显著。

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创意。对于同样某一疾病,教师不引导、不暗示,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进行网上、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对病例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讲。探究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学查房教学中,效果良好。

2.2我院研究生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传统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学本科作为普及性教育,硕士学位研究作为创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学位研究作为精英性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硕士学位研究在原有的创新性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拢。

我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普及性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注意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点进行教育培训;作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注意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大师型和精英型为培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

以神经外科学学科为例,三个学科带头人一共五个主研方向、十三个主攻课题、数十个子课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以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综合医学理论水平、综合医学临床能力、综合医学最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综合专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培养大师级顶尖医学专业人才。以神经医学专业前沿发展方向为目标,以神经医学专业尖端科技为发展方向,以顶尖专业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精英级顶尖神经医学专业人才。所以学科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思路活跃,学术方向广阔,学术进步明显,学术发展持续。

3.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以其个性化、开发式、创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概念是双向性的,内涵包括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学生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3.1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

我们注意到,创新教育主题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创新教育是由创新型师资人才进行实施的,而教师本人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开展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不可能一蹉而就。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开展创新教学、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型师资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上进心、学科学术氛围和“悟性”等六个方面不断进步提高而生长出来的。

我们在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中,主要依靠舆论造势、营造情景、创造条件和选拔重用等手段,使创新型师资人才首先脱颖而出,并带动、引导其他教师逐步成长。

舆论造势就是通过院大会、院周会等会议形式和下发文件等文字宣传等形式,鼓励、宣传创新教育,表扬表彰开展创新教育的先进学科和先进个人,在全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开展创新教育造势。

营造情景就是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内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倡、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创造条件就是给热衷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师,提供、创造良好的支持条件,在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优先考虑,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医院内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选拔重用就是选拔重用开展创新教育成效显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直接在全院起示范表率作用。

3.2创新教育与医院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开展创新教育,不仅对临床医学教学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也对医院本身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开展创新教育与营造学术风气氛围密切相关。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有或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聚集,学科、医院的学术风气、学术氛围自然浓厚,医院学术活动活跃,医院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无穷的动力。

创新教育案例范文篇4

关键词:创新教育临床医学可持续发展

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振兴、发展的动力源泉。同志的精辟论断,推动了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席卷全国的开展创新教育浪潮。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各级各类、各专业学者、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热情空前高涨,并纷纷在学刊学报杂志上发表研究和实践成果。创新教育研究与创新教育实践,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水平,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一、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最新进展情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再次,是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最后,教学过程也发生深刻转变,由讲解说明为主体的进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简单一点说,从教师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包含四大特征:语言能力特征(形体语言、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特征(表达语言、板书表达、媒体表达)师生互动特征、启发预见特征;从学生角度来看,创新教育表现为四大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从教学管理者来看,创新教育包含两大管理:创新教育过程管理、终末效果质量评价管理。

二、我院的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如院校文化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知识的主体称作“学习者(learner)”而不是“学生”(student)。把学习知识的主体尊为主人地位,是因为在知识面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识面前,教师既“教”且“学”,学生既“学”也能参加“教”。这与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师生互动”是一致的。我们在以东西方院校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研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论研讨,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1、我院本科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生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学医院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水平、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水平、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水平三个方面。

1.1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教学过程分解为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意义建构。这具有浓厚的机械论的味道,却极易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极富创新性见解。所以现代建构主义只能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启发预见为手段,实施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教学法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以问题为中心,以症状为主线(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打破常规教学法的局限,打破常规课程设置顺序,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切入点,主线突出、目标明确地实施教学。由于新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广,困难和问题也较多,我们只在2001年儿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理论知识功底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学生。目前,我们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果,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作进一步研讨。

问题式教学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教学界重新得到广泛重视。

问题式教学法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生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将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已在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等)、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预见,收到良好效果。

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现实情景、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或达不到的一种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是国际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发展前景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技术,计划斥资650-900万元(逐年投入)建立建设“教学数码港”,通过虚拟与现实交替、情景与空间交替、思维与技术交替、能力与实践交替,实现教学全数字化,并以新循证医学教学、问题式教学为教学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心。

1.2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是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的见习带教教学中。

1.3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

临床医学实习,是一个医学生从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教学过程。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见实习带教中,特别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我院相关学科在见实习带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讨论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不固定物理空间,不固定场所,边讨论边学习。互动讨论教学法,尊重个体,教学实现个性化,空间、模式完全开放,学生更加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互动讨论中显著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儿科学科等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创新教育收效显著。

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创意。对于同样某一疾病,教师不引导、不暗示,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进行网上、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对病例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讲。探究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学查房教学中,效果良好。

2、我院研究生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传统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学本科作为普及性教育,硕士学位研究作为创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学位研究作为精英性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硕士学位研究在原有的创新性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拢。

我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普及性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注意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点进行教育培训;作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注意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大师型和精英型为培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

以神经外科学学科为例,三个学科带头人一共五个主研方向、十三个主攻课题、数十个子课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以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综合医学理论水平、综合医学临床能力、综合医学最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综合专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培养大师级顶尖医学专业人才。以神经医学专业前沿发展方向为目标,以神经医学专业尖端科技为发展方向,以顶尖专业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精英级顶尖神经医学专业人才。所以学科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思路活跃,学术方向广阔,学术进步明显,学术发展持续。

三、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以其个性化、开发式、创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概念是双向性的,内涵包括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学生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1、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

我们注意到,创新教育主题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创新教育是由创新型师资人才进行实施的,而教师本人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开展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不可能一蹉而就。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开展创新教学、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型师资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上进心、学科学术氛围和“悟性”等六个方面不断进步提高而生长出来的。

我们在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中,主要依靠舆论造势、营造情景、创造条件和选拔重用等手段,使创新型师资人才首先脱颖而出,并带动、引导其他教师逐步成长。

舆论造势就是通过院大会、院周会等会议形式和下发文件等文字宣传等形式,鼓励、宣传创新教育,表扬表彰开展创新教育的先进学科和先进个人,在全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开展创新教育造势。

营造情景就是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内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倡、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创造条件就是给热衷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师,提供、创造良好的支持条件,在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优先考虑,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医院内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选拔重用就是选拔重用开展创新教育成效显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直接在全院起示范表率作用。

2、创新教育与医院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开展创新教育,不仅对临床医学教学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也对医院本身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开展创新教育与营造学术风气氛围密切相关。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有或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聚集,学科、医院的学术风气、学术氛围自然浓厚,医院学术活动活跃,医院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无穷的动力。

创新教育案例范文篇5

关键词: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很多学者针对职业学校创新教育的实施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尚少。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形势下,升级提质增效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社会需求对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1]。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也显得越发紧迫和重要。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和载体。因此,探究融入创新教育理念的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优化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教育课程建设与融合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更是集中和反映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载体。为推进在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中融入创新教育,就需要不断优化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课程建设与融合。1.1积极改革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教育课程建设。机电类专业主要指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里加工制造类、自动化类的各专业。制定融入创新教育元素的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专业教育的实施具有指导作用,只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指明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教育元素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机电类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主要从知识、能力、素养三维目标进行描述,所以需将人才培养目标提升至“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目标定位;在综合素质要求中突出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的实践能力”;并对专业课程体系加以整合,将创新教育融合到相关课程中[2]。1.2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一些与创新教育相关的课程。在公共课程模块中开设“职业学校创新发明与实践”课程,学生主要学习创新TRIZ、CDIO等理论,学习组合法、批判法、变性法、逆规法和移植法等创新发明常用技法,学习技术、专利查新方法及专利申请。1.3在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专业拓展课程。开设符合当前社会职业发展特色的课程;在专业基础模块中增加具有行业发展先进性技术课程,比如3D打印技术的基本知识,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零件或工艺品设计和制作,并将该课程职业学校机械产品创新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

2优化专业课程内容,开发融入创新教育理念的专业课程内容

现有的职业学校创新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专业核心内容,很少具有与创新教育相关的元素。因此,针对不同年级创新教育的需求,开发不同的教学内容非常必要。2.1开发富有创新教育元素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针对职业类学校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传感与检测技术”“机电设备装调技术”和“机械设计基础”等一系列课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方面进行二次开发,使得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创新教育的相关元素。例如,在“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中,改革原有偏重理论知识学习的问题,依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学习的传感器基本原理,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选取多个普遍应用、原理典型的传感器,以此作为学生与教师之间学与教的应用教材,加强对传感器应用的探索学习。同时,本着贴近实际生产过程,切实提高学生应用传感器能力的目的,引进了实际生产中应用的传感器模块,配合完成各个项目实验,其拓展性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4]。再如,在“机电设备装调技术”等课程中,教师依据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表和教学目标等文件,录制本课程相应的微课,并将其和配套的题库、作业库和试卷库上传到“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实行“线上线下协同式教学模式”。对职业学校电气类技能大赛项目备赛方案进行改革,提出了新的集训备赛制度,在选手遴选、授课、考核、分项目训练、分项目考核和集训比赛六个环节融入创新教育,既减轻了指导教师的工作负担,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技能。2.2吸纳专业和行业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在保证基本理论和方法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及时吸纳专业和行业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加强研究性和创造性的改革与建设。同时,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建设,积极引进产学研项目作为教学案例,融入专业教学中去,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研究中来,并注意接触最前沿的研究课题,融入教学过程,以真正做到专业学习内容具有先进性和综合性。例如,专业核心课程中,考虑到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手段和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标准更新,涉及领域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迭代,为此,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根据当前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和相关研究课题,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改进与完善,以便学生能及时接收到最新的技术。并且鼓励学生在新老技术对比中,找到创新点,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5]。

3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丰富的创新教育活动

教学有了“课程”这一内容依据,为在技术专业教学中,切实融入创新教育,这就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丰富的创新创业教学活动。3.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加入创新案例分析。传统的课堂大多采用的是单纯的讲授、演绎、归纳等教学方法,穿插少量技能实训的教学模式。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学生仅能掌握基础教学内容,教什么学什么,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改革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引入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技能。比如在专业课程模块的教学设计中加强对创新思维训练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体现探索性、启发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教学环节或问题,教学过程序中重点项目任务教学法,以项目为引领,将创新活动融入项目学习全过程。针对机电类专业课程特点,在设备或系统安装后可加强对系统整体调试的要求;在设备或系统的维护环节可以设置故障加强学生对系统维修排故能力训练。在控制系统学习环节可以安排设计类的学习任务。学习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小组PK、展示评价,让学生打开思路、相互启迪,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工业机器人基础”课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通过观察工业机器人的结构,提出相应的机器人结构和控制方法改进措施,并指导学生自行设计一些小型的教学机器人模型,参加各级别创新比赛,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在实践案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再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以“消防机器人爬行足设计”为主题,来学习曲柄存在条件与急回特性,对机器人进行功能能分解,分析搭建需求,找出关键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制定出创新路线。以积木式机器人为载体,使书本上的机械机构可见、可触、可实现,实现了从传统课堂向创客空间的转变,在实践案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能[6]。3.2搭建创新平台,开展体验性创新教育。除课程教学外,职业学校还应拓展创新教育渠道,以创新培训、座谈、比赛、社会实践等形式,为学生搭建创新教育平台,并通过开设体验性创新课程,邀请企业杰出代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或开展大型讲座等形式,开展创新教育。在创新工作室的运行中,贯穿CDIO工程理念,以研发项目为载体,指导学生以团队来分析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调试检测等。强化创新活动体验,形成开发实践成果,提升创新教育水平。学校发挥专业优势,成立创新工作室,由有技术特长、有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领衔,并制订创新工作室管理条例,明确创新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开发,学生需经过选拔进入工作室,为使项目开发有生命力、有落脚点、并有实用价值,教师带领学生走访企业一线,寻找研发需求。并通过工作室独立研发、校企合作共同研发等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活动。学校建立“科研项目立项”平台,所有研发项目需经专家论证进行审批,项目一旦立项,必定给予经费支持,通过创新作品展评、学生答辩等活动强化学生的成果意识。3.3加强机电类专业产学研开发,为创新教育提供不竭动力。依托创新工作室,机电类师生还应通过校企合作,承接技术外包的产学研项目,师生围绕企业技术难题展开协同攻关,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企业的技术革新、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发挥职业学校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实际的项目开发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一方面,学生接触到了生产一线的先进技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充分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和企业的技术需求,这个过程中,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学生在自己提出的创意被采纳并被允许直接参与难题破解过程中,创新的动力及创新的信心得到提高。

4结束语

创新教育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应该将创新教育融合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发具有创新教育元素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将创新教育深度融合到机电类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匡瑛,石伟平.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深思与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17(2):97-103.

[2]王迪.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与思考: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1):56-58.

[3]刘天宋,耿淬,史玉立.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20(2):53-57.

[4]张俊,刘天宋.创新教育融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实践研究:以工业机器人基础课程为例[J].南方农机,2020,51(1):166+171.

[5]雷世平,乐乐.创新驱动战略下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价值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6):30-34.

创新教育案例范文篇6

论文摘要:大学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当代国内大学教育的主题。高校图书馆在创新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应当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基地。本文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该建设创新教育文献资源、构建创新教育文献资源体系的观点,高校图书馆领导应高度重视创新教育文献资源建设,委派专人负责,充分发挥学科馆员作用,与《创造学》课程主讲教师联合,共同推进大学创新教育。

论文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创新教育文献资源体系构建

1大学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的民族。在16世纪之前,中华民族曾以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和火药的创造发明和辉煌千古的历史文化,雄居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世界科技进步作过巨大的贡献。我国的科技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的经济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但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竟然沦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中国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衰退。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重大科学发展和重大发明,几乎没有中国人的专利,这不能不引起对我们教育的全面反思。

新中国的建立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当代中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以使综合国力赶超发达国家水平。

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战略任务。中国要想赶上发达国家,只有走创新之路。要创新,就离不开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脱颖而出,必须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素质。

高等教育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师复制、保存和传播人类已有的知识,使学生继承人类已有的知识,通过考试来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二是教师创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创新成果来衡量。

21世纪的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大众化高等教育。21世纪知识经济急需培养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迎接2l世纪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高等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就离不开我们自己的创新:开拓和创造,是时代赋予我们崇高而神圣的使命

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指出:“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动力。事实证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新技术、新产业,经济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002年9月8日,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教育创新,吹响了创新教育的号角,拉开了中国创新教育的序幕。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同志进一步阐述了创新的重要性,号召我国人民进行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和体制创新。同志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要用15年的时间,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当中,高校图书馆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高校是科技兴国的主力军,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的摇篮,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又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信息、创新的时代,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创新是一种能力,它依赖于知识,但仅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构建创新教育文献资源体系,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与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创新教育文献资源体系

目前普通高校图书馆拥有100~300万册纸质图书,50~150万册电子图书和大量的数据库,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例如:文献检索与;创新方案和设计更离不开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图书;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文化的薰陶。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创新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应当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基地。

大学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高等教育的热切希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当代国内大学教育的主题和主旋律。

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有效地建设创新教育文献资源,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创新教育起步较晚,真正把学生的创新教育作为问题来研究和看待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比西方国家晚了近30年。要改变这种现状,高校图书馆必须进一步完善创新教育文献资源体系,重视对创新教育资源的介绍与利用,明确创新教育的任务,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目标。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为全校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在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有着长足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信息环境,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拥有一批受过图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教育的业务能力强、信息素质高的馆员队伍,他们在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中是称职的教师。因此,高校图书馆开展创新教育具有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信息环境优势、信息素质人才优势、信息技术优势。

创新教育文献资源体系包括:《创造学》教材与专著;以爱迪生、诺贝尔等人为代表的国内外创新人物传记;知识产权教材与专著;知识产权法律与法规;文献检索与创造发明;国内外专利;专利报刊;《创造与发明》、《探索》、《奥秘》等电影电视专题片。

大学创新教育可通过课堂教育、课外教育两方面来实施。课外教育又主要通过图书馆教育、实践教育两方面来实现。图书馆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习氛围,学生通过阅读馆藏文献信息,既能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延伸和深化课堂教育,又能拓宽知识面,改善学科结构,培养多种兴趣,陶冶情操,更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3建设创新教育文献资源的举措

3.1加强领导

图书馆能否构建创新教育文献资源体系,关键在于图书馆领导的认识和决心。图书馆领导应该明确建设创新教育文献资源的重要意义,结合本校本馆实际,尽早地实施。首先要争取馆内员工的理解和支持,要在图书馆内多做宣传,让馆员们知道,这不仅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且有利于特色馆藏建设。要形成制度,专人负责,长期建设。

3.2学科馆员是建设创新教育文献资源的保证

发挥学科馆员在创新教育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作用。学科馆员制度是以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图书馆高级专业人员对口服务的模式。这种服务模式旨在加强图书馆与各院系之间的联系,在师生的“需求”与图书馆的资源“保障”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帮助师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为学校的院系、学科提供主动的、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我校已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他们在创新教育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已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培养创新人才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图书馆藏书结构中,应有计划的采购一批有关创造学、创造与发明、创新思维训练等书籍和创新教育的音像、数字化资源。我校已要求供货商专门提供有关创新教育资源,采访人员已专门订购了3000余种创新教育纸质图书,初步形成了创新教育资源体系。

3.3与《创造学》课程联姻

我校已开设《创造学》课程12年。《创造学》课程需要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明成果的教授、博士、青年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我校教师已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86项,软件著作登记权100余项,在科学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等出版专著5O余部。

在《创造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因此,我国许多高校已开设《创造学》和《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的内容从广义来看,应该包括发现意识和发明意识两个方面。发现意识就是有意识地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发明意识是指自觉地进行创造新的事物,创造新的技术或方法的心理活动。而这两种意识活动都源于信息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的人,才能产生新的观念和想法。

(2)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在图书馆藏书结构中,应有计划地采购一批有关科学家自传和科学家生平介绍事迹,着力宣传科学家创新人格,营造科研创新氛围。

(3)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体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4)克服信息饱和障碍。对学生进行检索、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技能的培训。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切创新工作的基础。培养大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馆通过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用户教育”课以及专题讲座,增强大学生的情报信息意识,培养大学生收集、处理、评价文献情报信息的技能。但是,在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必须要注意克服信息饱和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创造性思维。

(5)加强创新案例教学。笔者已连续性l0年担任浙江省l5所高校《创造学》课程主讲工作,已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O项,在科学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等出版专著6部,结合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创造与发明案例,现身说法,生动活泼,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满堂灌。例如,压电效应与逆压电效应案例教学,既讲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又讲了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压电换能器恒扭矩装配机、数控超声波铣床和超声波车削装置。由于笔者担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结合《创造学》课程讲授的切身体会,耳闻目睹学生对创新教育文献资源的渴求,深感构建创新教育文献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创新教育案例范文篇7

一、案例分析:科技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学校从2006年建校起就开始对在校学生开展全面的科技创新教育,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据统计,学校目前正在参与或参与过科技发明创新的学生共计368名,占目前在校生人数(3854)的9.5%;涉及全校8个系21个专业。全校学生累计设计制作创新成果376项,获得专利证书11项。在部级科技发明成果评选、竞赛中获奖共92项(其中金奖27项),占发明创新成果总数的24.4%。(一)在社团课程中加入科技创新元素,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首先,要求课任教师在课堂中启发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对学习、生活进行思考,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锻炼多向思维,进行科技发明创造。第二,综合全日制专业学习与专项科技创新辅导活动的作用,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交叉培养。如给汽车技术系和机械技术系的学生,补充单片机、电气原理知识和创新性技能;为电气技术系的学生补充五金材料和机械装配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第三,设立科技教育选修课程,让更多感兴趣的学生能够更为直接地学习相关知识,并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制做出创新的产品。(二)组建学生科技社团,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成立学生科技社团是调动学生有效参与科技发明学习的重要途径,能让更多对科技发明有兴趣的学生在社团内进行定期的学习和交流,直接地了解到科技发明的工作内涵。依靠学生科技社团可以实施“四个一”:即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学生科技工作组织机制,确立一批有相当水平的学生科研项目,建立一批学生科技研究基地,制定一套完善的奖励机制。(三)聘请科技发明专家授课,丰富科技创新教育形式。一是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和社团科技项目,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举办科技发明讲座,通过模拟示范、案例分析、实验教育等方法寓教于乐,充分培养学生科技发明的兴趣。二是要求校内科技发明专家或辅导员指导学生科技发明的课题选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并通过展示PPT进行成果汇报,接受同学相互提问,从而检验设计思路,教师在最后帮助讲解辅导。还可通过组织观看最新技术信息、了解国内外发明创新成果,熟悉当今新技术、新材料和芯片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科技创新发明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四)开辟多种互动途径,促进学生不断提高科技发明水平。一是通过网络平台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解决学生在发明创作过程中的疑问和困难。二是通过组织参观学习、交流互动、科技比赛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三是参加科技发明比赛,开展校内科技比赛,以科技项目为主体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科学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引导学生重视知识产权,增强专利意识。

二、进一步加强技工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几点建议

创新教育案例范文篇8

一、问题的提出

同志多次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并实施过“创造教育”,在西方,创造教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家杜威。

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是一个时代命题,其实质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式。

由于创新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会牵涉到教育的许多方面,所以创新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将会有利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二期课改要求我们在中小学中设立研究性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追求卓越的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个个教育教学的重大改革,正在告诉我们教师,要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目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各个学校在探索和实践的。

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适宜这种人才健康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儿童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的,可见,开发和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是学校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意识最有效的途径。

为此,我校科研课题组与2001年确立了“小学生创新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区级重点科研课题,课题贯彻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从科技教育、德育及学科教育教学的创新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实践和研究入手,探索创新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创新教育活动总体构想

(一)创新教育活动的涵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把人的创造性分为有特别才能的创造性;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是指科学家、艺术家、天才人物的创造性,后者是指人人皆可有的行为与经验,但其创新活动不一定得到社会承认,而只是他们自己才感受到是有价值的新经验。显然,小学创新教育活动中的创新,从学生主体角度看,主要是个人意义上的创新,包括个人生活的创新,大多不直接显示其创新的社会意义。

我们提出的创新教育活动是指以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的,以创造性思维为桥梁,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创新人格的养成为指向的教育活动。而不仅仅局限在搞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或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小学生创新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的设计和积累创新活动方案,编写创新活动方案集,提炼创新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评价等相关操作方法;把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研究作为一项完整的系统工作来对待,通过对教育教学的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较为深刻的变革,而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使学校的创新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有关创新教育情报资料的收集,学习创新教育,结合学科教育教学写创新教育随笔;通过创新教育活动的方案设计和部分创新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编写创新教育活动方案集和相关活动操作方法的提炼。

(四)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原有开展的相关活动中,以创新作为理念,在科技教育、德育和学科教学三大板块进行创新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研究,并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日渐形成一套创新教育活动模式,如:《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方案集》、《少先队创新小队活动方案集》、《创新教育教学案例集》、《科技创新活动模式》等等。

具体实践研究分为三大板块:(一)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主要从编写科技创新活动方案集,部分科技创新教育主题系列活动的实施和科技活动模式的创新三方面开展研究。(二)德育创新活动,主要通过编写德育创新教育活动方案集,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的创新和德育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努力在科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三方面开展研究。(三)学科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主要从学科渗透创新教育的教学公开课展示,编写学科创新教育教学案例集两方面入手。

(五)研究过程

1、科技创新教育的研究

(1)编写科技创新活动方案集

科技活动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能使学生大脑两半球健康和谐发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课内出人才,课外出天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日本早在1954年就创立了不少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活动,如:“星期天发明学校”、“少男少女发明俱乐部”等。

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科技教育创新的关键是科技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形式要推层出新,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

我们把“活动促发展”作为科技创新教育研究的指导思想,在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上下功夫,及时抓住社会生活热点,用独特的视角赋予科技活动全新的主题、内容和形式,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创新的乐趣,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勇气,分享创新的成果,让学生愿意创造,勇于创新,逐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的科技活动方案,它凭借多处创新亮点一举荣获第十七届全国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首先,活动主题创新,“寻找流动的芳草地”本身就是个亮点,是一个独创,它诠释了环保宣传的真正意义,投射出环保的生命力,《上海科技报》的孙玲记者在一次科技研讨会上,一听到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顿时觉得耳目一新来了兴趣,执意认为有东西可挖,执意要跟踪采访、报道活动。其次,活动内容创新,“集资在公交车上做环保广告”是一个首创的环保活动内容,它给环保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通过让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做环保实事,体验环保活动过程,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让环保教育成为活的生命体,东方电视台“有话大家说”栏目得知小学生要集资在公交车上做环保广告宣传环保,觉得前所未有,是一个创举,立即被其独特新颖的活动内容吸引,特意准备专门制作一档节目讨论这一有意思的话题,希望为孩子们出一点力,帮助他们实现愿望。最后,活动形式创新,“流动的芳草地”的活动形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狭隘的空间,不局限在课堂内、学校内,把课堂拓宽到家庭、社区,开放活动空间,如:在家里和家长设计制作环保广告牌,把环保广告牌挂在家长、老师的自行车上;为做环保广告集资社区义卖活动,在地铁里刊出了学生自己设计的环保灯箱广告;给家长、市长写环保信等等。这样的活动形式又是一个创新,它得到了«国家科技教育指导纲要»科研课题组的青睐,并指导我们进行专门的探究,我校创立的“学校、家庭、社区”的三位一体化科技活动模式就是从这一活动方案的实践探索中衍生出来的。

《“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的科技活动方案,又是一个响亮而新颖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利用学校丰富的科技资源,在社区科学家的指导下运用无土栽培这一高科技方法培育吊兰,敢于将高科技技术在小学中实践、普及,用学生的成果描绘绿色春天,这在小学生中是首创;在培育吊兰的过程中,要进行观察、绘画、摄影、制作、试验、写作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多方面得到了综合性的锻炼和培养。

《花房的设计》的科技活动方案,当时学校正在建造花房,教师就及时抓住了这一科技活动热点设计了这一活动方案。整个活动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学生们运用所学的几何图形、植物知识、设计技术等进行实际创造设计,提出了多种建造花房的方案,通过活动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

《从洗手习惯看讲卫生的重要性》的科技活动方案,教师设计了独特的活动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觉地养成洗手的卫生习惯。教师针对活动对象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在社区科学家的指导下,把学生未洗手和洗过手的手印进行细菌培养,若干天后,通过菌落数的比较,学生们被真实的现象和数据吓了一大跳,意识到洗手的重要性,很自然地达到了活动目的。

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沉浸于那种环境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事实证明,创新的科技活动使学生活动兴趣盎然,学生喜欢探究科技活动,愿意为活动出主意,想办法,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激情。

三年来,我们陆续设计了《“和你交朋友”——认养濒危动物系列科普活动》、《过期药品的回收和处理系列科普活动》、《环保祝愿——关于田林三小师生贺卡使用情况的调查》、《流动的芳草地——东西部手拉手环保系列活动》等十个具有创新色彩的科技活动方案,为此,我们编写了《科技创新活动方案集》。

(2)创新科技活动内容

随着教改的逐步深入,对开展科技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到底怎样的科技活动才能吸引学生,能让学生迸发出创新火花呢?我们认为应该着眼于科技活动内容的创新,活动中每一个内容的设计都要独具匠心,别出心裁,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视线,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下面介绍《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中的几个独具特色的活动内容:“我给妈妈讲环保”的活动,这一活动为“三•八妇女节”注入了新的内容,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环保信,给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家长给孩子回一封环保信,不仅为家长和学生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而且使双方都受到了一次生动、独特的环保教育,由此活动我们还衍生出鼓励五年级学生给给市长写环保信,畅谈环保环保问题和“芳草地”的活动;“我和家长共绘环保广告牌”的活动,学生和家长共同创想,设计和制作环保广告牌,而且学生不拘一格把环保广告牌挂在家长和老师的自行车上,利用自相车宣传环保,形成流动的芳草地,这项活动设计又是一个独创,在创新大赛上吸引了不少评委的目光;“征集环保宣传画”的活动,这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学生在活动中激情释放创新激情,每一幅环保宣传画都极富创意,以至于我们最终在制作环保灯箱广告时难以取舍,最后我们把学生设计的环保宣传画组合起来合成一幅环保灯箱广告。

上述事例可以看出,每个活动都有亮点,都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自主创新地学习。

(3)科技活动模式的创新

有了全新的科技活动内容,广阔的科技活动领域,我们决心创设一条富有田三特色的科技活动模式,于是,在已有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一条“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崭新的科技活动模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而学校的科技教育在探索创新教育的实践中,也提升到新的台阶。

“学校、家庭、社区”的三位一体化科技活动模式,首次提出把学校、家庭、社区加以整合,组成一个联动的整体,形成一体化的科技活动体系,实现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该活动模式遵循了互动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希望通过三位一体化的活动模式,一方面把家庭、社区中丰富的科技资源引入学校,增强学校科技教育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利用家庭、社区资源的吸纳,为学生的科技活动领域提供广阔的天地,让学校的科技教育,融入家庭,走进社区,使学校、家庭、社区共同承担科技教育的责任。由此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多方拓展、互动互补的科技教育运作机制。

该活动模式运用多元沟通和强化过程教育的策略。通过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多元沟通,形成校内、校外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科技教育管理机制;学生通过学校、家庭、社区活动的亲身体验,强化环保教育的过程,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宣传环保的艰难性。

几年来,我校坚持运用“三位一体化”的科技活动模式开展科技教育卓有成效,逐步形成了以环保教育为主,以环保活动推进环保教育为特色的科技教育。这一独创的科技活动模式被收入《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指导模式和研究》一书中。

2、德育创新教育的研究

作为学校的两大活动板块,我们除了在科技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活动的研究外,还在德育中探索创新,展开少先队的系列创新活动实践。

(1)德育活动领域的创新

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我们认为要拓宽学生德育活动的时空,集合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开展德育活动,把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内容、活动形式加以整合,创立一条自己德育活动的途径。

为此,我们利用田林社区丰富的社会资源,与田林社区的14个单位签约,共同创建德育基地,其中有航天基地、第六人民医院、联华超市、田林街道各居委等等,这在徐汇区的中小学是第一所,我们通过创建德育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与校共同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创建德育基地后,我们把社区资源请进来,加强了德育师资队伍力量,丰富了德育的素材。如:社区科学家给学生做科技讲座,指导学生进行“植物克隆”的探究,社区的老红军给学生讲红军长征故事,学生们通过与科学家们的真实接触交谈,学习科学家成长的轨迹,敢于探索创新的事迹。

创建德育基地后,少先队的各中队走出校门,与各自的德育基地共同探讨体验教育的创新方法,共同设计德育活动的创新方案,“雏鹰假日小队”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学生的课外生活内容丰富多彩,逐步纳入正轨。

(2)德育活动内容的创新

我们都知道德育内容枯燥,总是老一套,但是如何让这些传统的德育内容“亮”起来,“活”起来呢?只有依靠德育活动,而及时更新德育活动的内容,更是让德育活动保持生命力,增添活动的关键。为此,我们坚持不懈地在学生德育活动的内容上开拓创新,为爱心教育、孝心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赋予更新、更广的涵义。

例如:我校德育中几个常规活动的内容设计:

“学雷锋”活动,一提到3月5日,人人都知道这一天要为别人献爱心、做好事,学生早已厌倦了如此单调重复的活动内容,使得每次的“学雷锋”活动走形式主义,陈旧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开展活动提不起兴趣,缺乏活力,不愿意创新,借于这一点,我们把“学雷锋”纳入到环保科技活动中,打破常规为德育活动开辟内容。

3月5日这天,少先队的“雏鹰假日小队”到各个德育基地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有的在肯德基的店堂内贴环保宣传小报、环保警示标志,有的到居民家中安装节水瓶,有的为田林街道各居委设立环保宣传牌等等。富有特色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感到新鲜,愿意去创造,他们自己设计环保警示标志,自己设计环保宣传画,自己制作环保宣传牌,处处闪现创新的火花。

独特的德育活动内容还扩大和拓展了“学雷锋,做好事”的内涵,活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宣传环保也是“学雷锋”,它是为地球母亲尽责任,为子孙后代做好事,为社会和国家做好事,这样的德育活动内容立意更高。

“三•八妇女节”活动,我们从情感体验出发,作到德育以情育人。我们鼓励学生和妈妈互写环保信,关注环保问题,交流环保信息;开展“环保妈妈”的评选活动,学做丝袜花献给妈妈;开展“妈妈的一天”社会调查活动,体验妈妈生活和工作中辛劳,学生们体验后会更热爱妈妈,会更能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期望,随后,我们又继续开展创新小队活动,让妈妈快快乐乐地笑一笑,用独特的视觉角度开展爱心教育和孝心教育。

“迎新贺岁”活动,我们抓住“如何使用压岁钱?”这一社会热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金点子一个又一个,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请家长赠压岁言贺新年”的金点子,成为活动内容的一大亮点,学生既懂得了节约,又从赠言中了解家长对自己新一年的希望。

大量德育活动方案的实践证明,只要活动内容新,学生就喜欢参与,敢于创造,能够自觉内化自己的道德品质。

(3)少先队小队活动的创新

由于我们持之以恒地开展德育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了创新实践、探索的良好学习氛围,他们在活动中因为创造而获得成功,从为完成活动而动脑转变为喜欢而想开展活动,学生们已不满足老师来设计活动,带着他们走路,他们想自己设计开展活动,体验创造的乐趣。

为了能给学生更自由开放的空间,激发学生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不仅放手让各个少先队雏鹰假日小队自己起队名,设定队名的涵义,制作队标,更是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创新小队活动防哪个按,尽情发挥聪明才智。

都说孩子的思维是最具创造力的,他们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摆脱束缚,任意驰骋,往往创造出的事物别具一格。

例如:我校几个雏鹰假日小队的创新活动方案设计:

“爱心小队”中有名队员的姐姐仇英瑛是位脑瘫患儿,长期呆在家里,当队员们得知仇英瑛一直有一个心愿:能背上书包,走进校门。孩子们找到了设计活动的灵感,他们设计了“我来帮你”的小队活动。新学期第一天的升旗仪式上,仇英瑛背着队员们准备的新书包,在队员们的陪伴下,坐着轮椅走进了田林三小的校门,她第一次看到了操场、老师、同学、教室……,流下了激动的泪花。除此之外,孩子们还鼓动青年教师们加入活动的行列,为青年教师设计了“上门送教”的活动,每周有一位青年教师上门给仇英瑛补习功课。

“绿叶小队”的队员看到亲手培育成功的无土栽培吊兰欣喜不已,他们到德育基地田林四幼和小朋友开展活动时突发灵感:“我们也当老师,把无土栽培的方法教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和敬老院的老人们。”学生们精心设计了“播洒绿色,辐射绿色文明”的小队活动,他们到幼儿园、敬老院指导小朋友和老人们用无土栽培的方法培育吊兰,望着茁壮成长的吊兰,孩子们高兴不已。

每一个小队活动方案的设计都有创新的内容,都十分精彩,这正是我们坚持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成果的体现,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环境,学生就会有创新的东西,我们认为只有教师自己不断创新,教师善于启发、鼓励学生创新,学生才会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自主学习。

3、学科教育教学的创新

我们除了通过创新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外,还鼓励教师在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探索创新。教师们积极地从教学手段、方法、活动设计等方面摸索研究,力求教学过程有新思路、新想法,变教师的单项信息传递为双向的交互式信息交流,变“让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启迪智慧,经受探索新知的磨练。

例如:我校各学科教师设计的小学创新教育探究课的教学方案:

《800米跑的训练》,这堂体育课的教学设计,教师从训练方法上探索创新,一改传统800米跑圈的常规训练,设计了“越野定向”的游戏来进行800米的训练。学生通过钻山洞、绕障碍等内容不知不觉完成了较大运动量的训练,健身实效比之以往单纯跑圈大大提高了,而且教师在教、学法的安排上,鼓励学生自由分组,自己选择练习路线、方式等,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形成了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堂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力求创新,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途径探索,鼓励学生设计装饰自家住房的方案,从要购买什么规格的瓷砖,需要购买多少,需要多少涂料,大概需要准备多少钱等问题着手思考、计算,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家具装修信息的网络寻找一些必须的资料数据用以解决问题,从而在这种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

《怎样购物》,这堂现代科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环境上打破常规,把教学环境搬到真实的超市,带领学生到超市里上课,学生们通过了解商品价格、观察货品摆放、购物,学会如何到超市购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语文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尝试打乱教材中的单元排列,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主线进行单元设计,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真正起到引导、组织作用,语文规律和方法。顾菁老师把五年级的语文教材重新编排,分成了通读单元、朗读比赛单元、书写单元、戏剧单元、段落与段落大意单元、复述单元、问答(思维训练)单元,这样的编排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和方法,阅读分析其他的文章也能融会贯通。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的创新实践研究,深深体会到要让学生喜爱自己的课,要让学生学得“活”,高高兴兴地学,自己的课必须要“活”起来,有创新的亮点。

三、研究成果

1、促进教师观念的更新

自从学校确立了“创新教育”的科研课题后,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创新教育

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他们对学生提出的希奇古怪乃至荒诞不经的想法,不再视为捣乱,不再大声训斥,而且注意呵护学生的奇思异想,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设想,他们认为教学已经不单单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是学生怎么学老师怎么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创新意识。

例如:九月中旬的一堂体育课上,老师为了避免阳光直射眼睛,使眼睛看不清,影响教学,戴了顶遮阳帽,而队伍中有位男生也戴了顶雪白的帽子,老师请学生把帽子摘下,学生理直气壮地说:“老师可以戴帽子,我为什么不可以戴?”老师二话不说脱下帽子,别以为事情结束了,接下来老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叫口令”的游戏,不失时机地请戴帽子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叫口令,当学生站到老师的位置时,强烈的阳光直射身上和脸上,不到2分钟,就使他满头大汗,眼睛模糊,学生已经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当学生走到队伍中时,头上的帽子不见了,只见在旁边的草地上,放着一定雪白的帽子。老师教育孩子的方法多有创意啊!

在一节30米快速跑的教学课中,有一个孩子顽皮得问到:“我能不能横着跑?有一次我抓螃蟹,螃蟹是横着跑的,而且跑得很快,,抓了很长时间才把它抓住。”学生们哄堂大笑,面对这样的奇思异想,教师没有呵斥,而是将计就计,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横着跑比赛”,这样一个独特的跑步方法,学生们争相跑起来,小小的设想不经意间让学生了解了侧身跑的技术,也通过实践知道了直跑是跑的最快的动作。

我们不仅启发、鼓励学生创新需要耐心和爱心,更要善于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设环境。在一堂心理课上,一个孩子突然提问:“老师,我有很多心事,就是想找个人聊聊,出出主意,可是,我又不想让别人知道,怎么办呢?”同学们顿时议论纷纷。

老师灵机一动,来了灵感:“我们大家帮他想个办法解决困难吧!”一个小学生自己的“小麻烦诊所”应运而生。学生们把自己的心事问题写在小纸条上,投入小信箱,青年教师轮流为学生解决问题,畅谈心事,起到了很好的沟通效果。

由此可见,教师呵护、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时,往往也会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灵感,得到启发。为了把教师这些宝贵的创新教育教学经验体会保留起来,我们编写了《教师创新教育案例集》。

2、锻炼了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

几年来,通过创新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欣喜地发现无论在课堂里还是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校内校外无处不闪现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的学生学会了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组织开展活动,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兴趣得到了培养,素质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2001年至今,我校的学生参加徐汇区“壳牌美境行动”环保活动方案设计竞赛、“汇中杯”环保故事演讲比赛、“上中杯”金点子活动方案设计竞赛、“五九”锦旗环保小报设计竞赛都获得了一等奖,其中我们师生共同开展的“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一举荣获了上海市英特尔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同时被选送参加了全国的创新大赛荣获二等奖;科幻画《白果树》荣获上海市英特尔创新大赛科幻画二等奖。

我校曾经在社区科学家的指导下,成为第一所小学生开展“植物克隆”试验和研究的学校。如今,我们又再次突破,对《鸡粪转化为鱼饲料》、《校园立柱式无土栽培》两个崭新的科研小课题展开研究。

3、获得的成绩

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老师写下了近30篇渗透创新教育的教育教

学案例,10篇创新科技活动方案设计和活动总结,30篇班主任创新教育教学心得体会,30篇各科教师富有创新意识的课堂教学教案,我们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编写了《创新活动方案集》、《德育创新活动方案集》、《教育创新案例汇编》和《教学设计的创新》4本集子。

我校教师的探究课《无土栽培》、《怎样购物》分别荣获全国现代科技优质课评比二等奖;科技活动方案《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系列科普活动》和《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分别荣获全国科技活动方案评比二等奖,刊登在《现代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一书中,并被收入中国科技活动方案题库;我们创立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科技活动模式》荣获徐汇区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被刊登在《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指导模式和研究》一书中;思品课教案《小乐队听指挥》和体育课个案《关于“尊重学生”》和《关于“呵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刊登在《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案例续集》一书中。

创新教育案例范文篇9

关键词:实施;创新;普适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就曾指出,我国必须要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我国国内创新教学实践相关研究文献和著作比较丰富,对创新教学实践的内涵和外延、目标、路径、机制等都有涉及,研究者大多是高校研究人员,研究对象也以高等院校为主。可见,在创新教学实践方面,尽管国内外已经形成了较多比较成熟的、有价值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主要服务于高等院校的创新教学实践,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成熟的具有参考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极度匮乏,而具体到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的相关研究更是几乎为零。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新教学实践,正可以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和从事创新性工作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也为教师明确创新教学目标,并为创新教学实施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提供保障。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

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1)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智力和潜能。(2)进行学习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动脑,多问、分析和总结,自主地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3)合作学习。由于其在丰富课堂交往方式、扩展信息交流维度、培养沟通协作素养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受到了新课程教学方式的眷顾与青睐,其本质是对人的关注而非对知识的关注。(4)自主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时常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根本没有探究的机会、求知的空间去打开思维。(5)对于教师,如何紧跟时展,进行知识更新,教法创新,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创新教学实践,教师应与时俱进,在教授知识时,要注意典型案例的选取,切记墨守成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当下流行元素融合进课堂教学,学生主动性更强。评价体系可以结合公众号关注度、网络点击率等,具有客观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更好地促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特选计算机动漫与游戏设计专业为教学实践研究对象。(1)通过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教学实践研究,培养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幸福感。锻炼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素养和综合能力。(2)通过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教学实践研究,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提升,教学方法更新。20年以来,主持人撰写多本动漫游戏设计专业教材,担任过国家“十二五”、“十三五”教材编委,教材全国发行,部分教材已经在兄弟学校和本校应用多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重难点适度,项目教学中的案例具有代表性,同时对学生易出现的问题有剖析和反馈,深受广大师生喜爱。本课题在此良好的基础上对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具有本课题研究是对多年一线教学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反思,可实施性强。课题主持人为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基于工作室平台开展人才培养,取得一定成果,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搭建,都有一定的积累,在此之上开展课题,使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实践研究具有创新性。解决中职学校普遍遇到的问题,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不懂团队合作,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应排除中职生,中职生头脑灵活,思维活跃,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人人都具备创新的潜力。创新教学实践应该面向所有学生,为所有学生的潜力挖掘,创新能力展示提供平台和机会。创新教学实践,教师具有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构建客观全面的评价机制。中职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教学实践研究,借鉴国内外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立足我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实际,重点研究教学实践的功能定位及运行机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教学实践搭建提供理论和路径参考;其次,依托我校高强专家工作室,通过市场调研,研究确定教学实践的功能定位,落实教学实践的建设方案及保障、评估机制;最后,通过教学实践的成功运行提炼教学实践的建设理论及实践机制。

根据研究计划及建设方案,边实践边反思,通过教育教学运行质量评估不断调整、优化平台结构及功能。以我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创新实践教学为案例,加以深入研究。不断调整和优化,提炼经验,形成理论成果。以我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教学实践研究为研究对象,根据学校教育规律、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规律,总结“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主导,以产品市场化为追求,融创意衍生、项目研发、产品创新及产品市场化为一体”的教学实践研究的建设经验,使之成为指导其它中职学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开展创新教学实践的成功范例。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构建研究———基于对87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证调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7).

[2]包水梅,李世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其根源与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2,(08).

[3]袁川.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兼谈“全程全员全域”人才培养模式在某班学生中的实践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4]徐小洲,叶映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1).

创新教育案例范文篇10

关键词:OBE理论;酒店管理;混合式教学;课程改革

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报告中提出在2022年要建设2万门“金课”。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建设是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受到极大挑战。特别对类似酒店管理专业这类实践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单纯的知识灌输已不能满足时代对现阶段学生所提出的要求。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还普遍停留在相对单纯知识灌输阶段,忽略了对学生知识输出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文章基于此,以OBE教学理念为指导原则,尝试推进酒店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知识输出与运用能力,对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一、OBE教学理念

1994年,教育学家威廉姆·斯帕蒂在其代表作《Out-come-BasedEducation:CriticalIssuesandAnswers》中提出了OBE教育理念,并逐渐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1]。OBE作为一种基于成果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输出与应用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未来更好的就业与发展。基于此,现阶段教育也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类似酒店管理专业这类以应用实践为主的学科,要求教师教学设计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与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实现方式有很多,比如混合式教学、PBL、CBL,本文主要以混合式教学为例,对酒店管理学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二、基于OBE理念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酒店行业的特性决定了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知识输出与运用能力为出发点。

(一)线上线下融合混合式教学法

在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不再稀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更好提高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意愿,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从事教育教学老师去认真严肃思考的问题。酒店管理专业作为以实践应用为主的学科,传统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已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适用社会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基于此,文章以混合式教学为例,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从而打造出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金课”课堂。

(二)线上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在线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并使其更好融合线下实体教学,是每位老师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规模的线上课程在高等教育领域兴起,尤其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为突出代表[2]。其生动、有趣、形象的视频教学效果瞬间超越了传统实体教学带给学生的愉悦感[3]。另外由于MOOC等在线课程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时空无约束性等优点,使得学习者只要在有网络的情况下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等一系列特点,也使得当前人才培养过程发生深刻变化[4]。线上教学资源的学习主要任务集中在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以及课后的巩固与延伸拓展学习。课前,教师在雨课堂平台搭建虚拟班级,把线上教学资源,例如MOOC、SPOC、或自录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上传到雨课堂平台。让学生带着任务在课前学习相关教学资源,为课内学习做好准备。

(三)线下教学

对于线下教学的开展,结合酒店管理学的教学特点,通过线下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与知识的输出能力。线下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展开: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最初在哈佛大学课堂内首创,可在学生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基础下,根据实际教学需求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讲解和展示,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和输出运用能力,由于后期课堂效果取得明显效果而得到推广[5]。为培养真正的酒店管理人才,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前,需在做好充分准备,案例选择应具备实时性、代表性和实用性等一系列特征,在学生理解案例的同时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设计新的案例或选取与案例教学相似或延伸案例留予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此环节的设置旨在为学生营造充分的自由讨论时间,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思考的能力。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发表意见,遇到错误观点也不要立即纠正,应多启发学生进行反思。3.阶段性情景模拟酒店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作为现代培训的重要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输出与运用能力。教师可在阶段性学习后,根据教学安排对课程关键部分进行情景模拟设计。对于酒店管理专业,不管是餐饮、客房还是前厅等课程,都需要老师通过情景模拟进行现场还原,从而让学生更好融入场景,掌握所学技能。首先,一般需要教师根据教学主题进行情景设计,制定计划,布置现场,给学生分配角色。之后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的环境进行角色扮演与模拟,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导演角色,引导学生顺利进行整个过程模拟。最后,在模拟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在整个模拟过程的表现进行归纳总结,以为下次更好进行模拟进行经验积累。

(四)利用“雨课堂”,探索有效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融合模式

如何实时、客观、全面地反映当前的教学状态是每个一线教师的迫切需求。特别是课堂相对开放的大学老师。现阶段,,MOOC、SPOC等线上教学资源丰富,如何做到在线教学与实体课堂的优势相融合,从而去链接、影响、服务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环节也是摆在众多老师眼前的一大难题。通过雨课堂工具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混合式教学。比如在《酒店管理学》课程教授过程中,积极运用雨课堂等教学工具,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大致分成了以下三个步骤(见图1):步骤一,课前,教师在雨课堂平台搭建虚拟班级,把教学资源,例如MOOC、SPOC、或自录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上传到雨课堂平台。让学生带着任务在课前学习相关教学资源,并通过雨课堂监督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步骤二,课上,对于混合式教学而言,老师真正的挑战不是对教学工具的掌握,真正的难点在于适时的设置交互环节,通过交互环节随时采集学生反馈,适时交互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感与紧张感,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效以及过程的参与。同时,教师可利用雨课堂组织高效谈论,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步骤三,课后,教师在雨课堂平台本节课配套作业,查看教学数据统计,对教学进行有针对性反思。学生需要在雨课堂平台完成相关作业,也可在平台上给老师提出相关建议或留言。并对下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学习,重新循环到步骤一。通过雨课堂,课前、课上、课后三部分可实现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完整的一个循环过程,基于课前来讲课上,课后又是对课上的补充与延伸。

三、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授课效果与反馈

(一)研究对象与调查

文章的研究对象为某学院2018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通过问卷星形式向学生推送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针对此次混合式教学设置了10个评价指标,学生对同意的说法选择“是”,不同意的说法选择“否”。此次共发放问卷58份,得到反馈问卷43份,其中男生14人,女生29人。

(二)研究指标的选取与结果分析

通过对所获取问卷结果分析见表1,除学院指标“课程教学符合教学大纲”硬性指标外,学生对此次混合式教学的其他9个指标评价中,课程类型指标2(新教学模式下,课程学习过程中碰到问题能得到老师及时反馈)、课程类型指标4(新教学模式下,课程学习更富有挑战性)、课程类型指标6(新教学模式更有利于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自我评价指标1(新教学模式下,我更愿意拿出更多时间去研究所学课程)、自我评价指标2(新教学模式下,我对自己所学知识有了更清晰认识)、教师个性化指标的评价这6个指标,学生对其评价的“同意率”均在90%以上。说明学生整体对此次混合式教学很满意,效果也较好。但课程指标1(新教学模式下,老师教学更能让我体会到学科特点和思维方式)和课程指标5(新教学程序设计更符合认知规律)学生的同意率只有74%和79%,说明部分学生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认识和适应还存在些困难,老师需对这部分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并对之后教学方案作出重新的调整,以求全部学生能够适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并从中受益。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酒店管理专业要想培养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打破当前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输入而忽略对其知识输出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在OBE教学理念指导下,借助MOOC、SPOC、雨课堂等在线课程以及新教学手段的引入,对酒店管理专业相关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在阶段性教学后,通过调查问卷可知,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开展普遍持有肯定积极态度,对未来的就业也有了更大信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由“填鸭式”的灌输向知识的输出与应用能力的转变,使学生成为真正“高效高能高质量的学习者”。从而使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输出与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志雄,包莉丽,骆晓敬.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高校技术创新能力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20(34).

[2]汪基德,冯莹莹,汪滢.MOOC热背后的冷思考[J].教育研究,2014(9).

[3]秦晓惠,张敬源.慕课发展十周年综述[J].高等理科教育,2018(6).

[4]王永固,张庆.MOOC:特征与学习机制[J].教育研究,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