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10:04:10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1

论文摘要: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企业是生产力要素的载体,尤其是国有企业与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拥有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信息网络,为国民经济提供大部分的现代化装备,它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因此,国有企业的创新如何,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据查有关资料证实:我国现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约有90%是20世纪70年代和70年代以前兴建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和50年代以前建成的企业也占一半以上。这些企业由于计划管理体制延续了几十年,传统管理模式很难一下子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国企改革,但国企管理还没能按市场经济来组织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的各个环节,管理跟不上企业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据有关部门1997年对我国2585家亏损企业的抽样调查,由于管理落后造成的亏损企业达到2112家,占总数的87%,问题非常严重。所以中央特别强调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那么管理创新究竟涉及哪些范畴,它们之间又有哪些相互之间的联系呢?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一是从追求政绩的“乌纱帽”转变为承担盈亏责任的自我管理理念。未来的企业需要职业化的企业家,不是官员型的企业家,企业家的命运同企业的兴衰成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二是从单一生产意识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来实现生产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开发环节中把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产品作为企业开发和创新的主攻方向,否则企业的效益就无从谈起。三是从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发展到对社会发展、环境和用户责任的经营目标多元化理念创新。从国际企业发展上看,经营目标多元化已成为趋势。据相关资料透露,在美国国际性评选优秀企业时,采取九项指标,其中企业的创新能力、长期投资价值;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指标在整个指标中占了相当分量,所以在经营目标上我们要进一步拓宽思维,超前发展。四是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从你死我活的竞争理念转向竞争与合作和统一的竞争理念的创新。其实,这是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目前,国际上原来竞争对手的企业之间,纷纷掀起合作浪潮。例如:电子产品领域中美国的IBN与日本东芝的联盟;汽车行业中美国的福特与日本丰田公司的联盟;电器设备制造业中美国通用电器与欧洲西门子联盟。当今世界出现的这种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现象,不是个别企业的经营战术,而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所具有的竞争观念创新的表现。我国近年来一个突出现象,是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特别是以价格为主的竞争几乎在所有市场上展开,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我国企业的成长和创新,特别是不利于要迎接与来自世界跨国公司的竞争。所以建立多样化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于实行管理创新与企业改革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二、决策管理的创新

决策管理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过去企业的决策管理多靠经验和主观判断,现在不同了。面对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环境,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因为信息是现代企业的神经系统,是企业科学决策和及时应变的依据。所以要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抓住这个内容当中的关键,捕捉各个方面的管理信息,使信息为我所用。使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为我所需,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一步。三、战略管理的创新

战备管理从宏观上讲,正确的战略使企业始终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总趋势,企业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从微观上来说,正确战略能够准确地把握未来可能发展的产品及市场范围,使企业赢得持续的竞争力。从战略管理的创新角度上看,在经营领域中,过去我们企业战略是只重视生产管理,而不重视开发和营销管理。这种战略,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的灵魂,同时生产的产品只要卖出去,才是硬道理。所以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是在整个生产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在经营战略管理上要实现由过去偏重生产管理到重视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转变。

四、组织结构的创新

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是贯彻实施经营战略的组织保证。过去大型企业是庞大而多层次的管理组织结构,弊端很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首先,要剥离企业不应承担的各种社会职能和政府职能,使企业轻装上阵。其次,按照专业化社会协作的方向,分离服务部门等非生产主体,使企业精干起来,再次,强化生产过程前的市场研究,经营决策,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之后的产品销售,用户服务,广告宣传等经营职能,使企业组织结构具有高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最后,随着企业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企业可以削减中间管理层次,变管理组织结构由原来的高耸型结构向扁平型结构再造,这样才能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五、人本管理的创新

过去,我们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而现代企业要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的背后是人才,人才高于一切。

所以作为企业如何吸收人才,留住人才,如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是人本管理必须研究和创新的主要内容。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2

关键词:系统视角;国有企业;党建;企业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企业文化是企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软实力,党建工作是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核心工作,它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创新有很高的契合度,因此,国有企业要在系统论视角下,做好党建工作,创新企业文化,从而有效的增加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1]。

1.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理论依据

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都具有很强的价值优质性,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是国有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国有企业性质的影响,必须从国有企业经济布局的大局出发,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从而增加国有企业的影响力、控制力。从系统论视角出发,进行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不仅能确保党组织的参与决策、有效监督,还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2]。

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具有系统整体性,企业文化创新是国有企业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要求,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进行创新,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都具有思想融合、组织配合的系统整合要求。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都不是在企业内部主动产生的,而是相关职能部门有目的、有组织的为企业战略发展组织的一些活动,这种活动的自觉性体现在对思想建设的重视[3]。

2.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实现可能

2.1 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互补性

对国有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创新需要党组织从上到下进行系统支持,而国有企业党建需要依靠企业文化创新进行密切的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如果国有企业党建没有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仍然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层面进行工作,那么国有企业党建就很难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如果企业文化创新只是单纯的模仿国外发达国家的流程,忽略了国有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那么企业文化创新也很难长久运行,只有将这两者紧密的连接起来,融入企业的核心工作中,才能确保企业的长久运营,因此,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是互帮互助的。

2.2 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性

国有企业党建对企业文化创新有引领作用,将思想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是党建理论的鲜明特色,建设我国的特色现代企业,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创新中,企业只有坚持党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充分发挥职工主人翁的地位,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职工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国有企业党建能为企业文化创新提供保障,企业文化创新的最后成功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创造,但企业文化前的创新思想和落实都需要党建的组织、推动、实践,国有企业党建只有和企业文化创新相结合,才能实现资源整合、系统支持。

3.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契合的实施策略

3.1 坚持思想理论体系的层次化落实

只有将理论研究和社会发展需求及人民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确保理论研究的影响力,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契合体现在思想理论体系的建设,思想理论建设既要有一定原则和方向的先进性,又要有灵活多样的实践性。企业要将理论指导和自身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树立高质量、高标准的考评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党组织领航意识、服务意识、提高企业职工的战略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保证思想理论体系的层次化落实,为企业文化创新提供理论保障。

3.2 确保管理体系的科学性

企业管理结构是企业的核心机构,构建科学的管理机构,确保党组织能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本质和特征。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契合体现在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国有企业要根据相关规定,不断完善企业管理结构,确保管理结构能够协调运转、各司其职、有效制衡,从而保证党组织的核心政治地位制度化、组织化、核心化。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才能确保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稳定、有序的进行。

3.3 注重民主参与

民主是提高党的创新活动,确保党团结一致的重要措施,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契合要注重民主建设,国有企业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党建夯实党内民主,利用企业文化创新将民主扩大到整个企业中,从而保证企业的民主统一。国有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规范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换届等流程,建立完善的职工代表管理制度、民主评议干部选拔制度、职工代表巡视制度等,实现职工民主参与,从而保证企业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3.4 增强人力资源体系的培育

人是社会生产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就在于从系统视角出发,高度重视人的影响因素。国有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分层次的进行人才培养,不断更新中级职工的技术知识,消除职工知识匮乏的现象,实现厂级、车间级、班组级等三级培训,并定期对去培训内容进行考核,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促进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3.5 确保防腐败体系的实施

防腐倡廉是国有企业党建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文化创新的要求,因此,国有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防腐败体系,定期对企业各管理层进行必要的教育,同时要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商业贿赂处理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等防腐败制度,并将这些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为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4.总结

对人类生存、工作的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能极大的改善人类和世界,从系统论视角下分析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契合,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秀红.系统论视角下的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探究[J].理论月刊,2011,(06):125-126.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3

摘 要 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开展,主要就是基于我党的政策、方针以及路线为基础指导,以符合构建企业发展的优质作风形象与团结协作氛围为主要目的模式。具有创新意义的企业党建宣传工作可以有效的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对此本文主要基于对企业党建工作的相关了解,对于企业党建宣传工作的模式与相关创新举措进行了探究分析。

关键词 企业 党建 宣传 创新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对企业党建宣传工作的重要认知,要基于对党建工作深入探究之上,通过各种全新的宣传工作模式与创新措施,加强对我党相关政策与方针的宣传与弘扬,进而提高企业工作人员对于党的认知与理解,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此在实践工作中,要基于存在的实践问题,转变自身的思维模式,通过网络方式与途径不断的创新企业党建宣传工作模式,提升其创新性,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一、企业党建宣传工作模式与创新举措的必要性分析

企业之中的党建工作对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增强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对此在进行企业党建工作宣传过程中,要不断的创新,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能力。而具有创新意义的党建宣传工作,可以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理论指导与价值追求,为企业构建优质的作风以及工作组织纪律等系统的构建有着促进的作用,对于企业的软实力提升,以及战略决策与执行力的优化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提高党对企业的领导性。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党作为主要的领导核心,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引导性。通过党建工作的创新,可以为企业的相关政治领导提供各种保障,进而可以实现党企业的组织与领导,保障相关方针、政策可以在企业各项工作中全面落实开展。

第三,增强企业的党组织整体效能。主席曾经说过:“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是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是其不脱离群众以及蓬勃活力的根本奥秘所在。”也就是说,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在企业中有着凝聚人心,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可以充分的发挥党组织的效能,为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企业党建宣传工作模式与创新举措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理论模式滞后的问题。思想理论在企业的党建宣传与创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相关工作开展的重要措施,对参与企业的相关工作与行动有着指导支配的作用。在全新的发展模式之下,大多数的企业对于自身的思想理论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还是使用传统的工作模式,这也就导致相关工作的无效开展,导致企业对于h建等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足,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这种弊端,直接导致企业发展中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以及政策导向,对此企业要不断的探究完善相关党建工作,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工作模式与创新举措,增强企业党建工作中的全新思想与理论,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企业自身机制的束缚与制约。现阶段企业发展中的主要管理模式对于党建宣传工作与创新带来一定的制约,导致各种宣传与创新工作的无效开展,在其自身的制度与机构上,存在着重复设置、权责不明等问题,严重的甚至导致了党建工作的虚化问题产生。

第三,相关党建与宣传实践方法较为落后。在企业党建相关实践工作开展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党建实践方式的落后问题。基于实践探究来说,要想全面践行各种党建创新举措,是要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才可以全面践行的,这与现阶段的实践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党建宣传工作模式建立的有效途径

企业党建工作宣传与创新服务的载体主要就是企业文化以及党建制度。企业文化与党建制度对于企业党建工作的整体服务方向有着一定的支撑作用,是其宣传与创新的主要载体,对此要提高对企业文化以及党建制度的规范。企业文化作为党建思想观念的主要载体之一,可以为企业党建宣传与创新工作起到凝聚于创造的作用,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核心系统,对党建宣传与创新工作的重视。在实践中,可以基于以下几点开展: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4

【关键词】创新;文化建设;研究

企业文化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为我国企业认知以来,经过学习借鉴和实地建设阶段,现在已向深化提高阶段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认同,甚至一些企业还把文化建设作为管理科学发展的“第四次革命”。

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和文化创新。在知识量、信息量剧增,知识化、智能化成为经济增长关键因素的今天,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企业创新文化内容及其构建

企业创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创新及其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自我鲜明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与创新物质形态的总和,是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形势而形成的关于创新的一系列知识内容、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企业创新文化是由不同的层次内容构成,其核心是创新价值观,它包括创新环境、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观念等几个方面。

“在企业向创新主体转变过程中,创新文化的建设比某个具体的创新内容更重要,因此,企业自主创新要兼顾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这样才能构建出健全的企业创新体系,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作用。”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在2006年8月16日召开的首届“数字中国·创新年会”上如此表示。

科研院所的创新文化建设更是贯穿于单位创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通过影响管理者和员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等,对科研院所的创新起着内在的、无形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科研院所创新文化的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创新”、“自主创新”的号角吹响神州大地。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各类科研院所也开始关注自身的创新文化建设,在环境整治、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形象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地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具有强烈自身特色地创新文化。主要有: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服从、服务于国家目标的献身精神,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严格的质量文化,超前的探索意识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学术民主氛围。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为:

(一)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没有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

(二)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没有与企业发展有效结合。

三、创新文化建设涉及的创新管理最新理论

(一)开放式创新

麻省理工学院的亨利.切斯布洛(Henry W. Chesbrough)教授基于对实践的研究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模式(open innovation model),是指全球化背景下,在一些产业或领域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与内外研究开发机构、供应商、相关机构、用户等进行学习与合作,进而实施创新。

(二)创新生态系统论

创新生态系统论是从企业仿生学角度解释企业创新的一种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纳尔逊和温特创立的创新进化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其认为:企业自身的创新系统是一个生命系统,它与其他企业的创新系统中的多样性,同时它又是所栖息的更高一级的产业创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同产业的创新系统又是区域创新系统或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企业内部孵化理论

企业内部孵化理论由加里.哈梅尔(Gary Hamel)首次提出,该理论是受风险投资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启发而形成,认为企业最高层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能够不断孵化出绝妙经营创新的组织结构,设计出新的环境刺激创新的发生,提供各种支持帮助创新行为获得最大成功。

(四)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创新研究

一些学者将复杂性理论引入创新研究领域,形成了新的创新理论。德.梅耶(De.Meyer)和皮特(Pich)总结了复杂性创新的两种主要管理模式,即修正法和选择法。我国的董静等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两种方法的选择与创新阶段和行业有关。在创新构思和计划阶段,选择法应用较为普遍,随着创新的深入实施,修正法逐渐成为主流方法;机械、化工、医药等行业较多的使用选择法,在信息行业,修正法使用率较高。

(五)全面创新管理

2002年,浙江大学,许庆瑞等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认为全面创新管理是以培养核心能力,提高持续竞争力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价值增加)为最终目标,以各种创新要素(如技术、组织、市场、文化、制度等)的有机组合与协调创新为手段,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郑刚进一步将全面创新范式的内涵概括为“三全一协同”,即全要素创新、全员创新、全时空创新和全面协同。

(六)创新的S曲线理论

创新的S曲线理论由理查德.福斯特(Richard Foster)提出。该理论主要是针对企业组织在掌握创新机会以发展创新的问题上,提出了S曲线(见图1)作为一项预测的工具,从而掌握创新发展的最佳时机,以利于企业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提高市场的占有率。S曲线显示了企业在创新发展的资源(如资金、人力、物力等)投入及其投资效益产出或回收之间的关系。

四、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科研院所应将创新文化建设作为发展战略基点,以科技创新为本,以原始创新为核心,以集成创新为重点,以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支持,大力推进需求牵引,牵引需求互动,产学研结合,融理念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于一体的创新文化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聚合创新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

(一)构建科研院所创新文化的管理体系

科研院所应持续完善创新文化的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文化的体系建设的实现主要集中于组织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资源的投入与优化配置等方面。其中组织管理是培养长信文化的手段,规章制度的完善是形成创新文化的保证,创新资源的获取与优化配置是形成创新文化能力的基础。

(二)加强和完善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

在现阶段,科研院所设置和构建的创新制度文化应包括:创新组织体系设置、创新的行为规范、创新的管理制度、创新的激励制度、创新的考评制度和创新的约束制度等。这将保证创新文化建设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三)优化科研院所创新文化的资源配置

1、强化自主创新的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关键人才专项开发工程,人才接力工程,全员职业生涯开发等重点人才工程,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成长人才,以创新项目为平台,以创新团队建设带动创新人才培养。

2、发挥科技委的智库作用

科研院所都建立了科技委,全面开展战略研究,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技术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等,应充分发挥专家群体咨询、参谋和技术支撑作用。

3、构建支撑自主创新的系列平台

科研院所映不断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通过自主开发、技术引进和产学研联合等途径,促使科研院所的研究产品向高科技、高附加值和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创新文化体系建设。

4、建立良性循环的自主创新投入机制

应合理安排本年度自主创新经费预算,纳入本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一方面认真精选能够带动和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着力提升创新含量和高科技附加值;另一方面,重大、重要和关键自主创新项目的管理又促进了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发、产品实现、产业和效益形成。

(四)适用于科研院所的三阶段法创新流程设计和结构化创意管理

自由的环境对于创新是需要的,事实上,创新与企业生产、营销一样是企业的一项基本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将规律转化成流程可以提高创新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提升创新活动的成功率。科研院所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设计自己的创新流程,如三阶段法。

创意的产生是有一定流程,其中结构化创意流程(SIM)就是被很多企业和产业成功地运用了20年之久的创意产生流程。

(五)科研院所创新文化的评估与激励

企业开展的创新类型主要有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流程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衡量创新文化的指标也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在设计评估指标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将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整合在一起。通常情况下,从价值链角度可以将创新活动分为投入、转化、产出和成果四个部分。创新文化指标还应从组织架构和指标内容角度共同组成一套指标体系。有关资料表明指标总量最好控制在15-20个之间。同时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都应配合应用。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科研院所应更加重视创新文化建设中激励机制的建立,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制度激励和文化激励有机结合,可以探索制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选评先进人物等激励制度,鼓励一线人员遵循规律大胆创新,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真正为创新提供时间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创新文化建设比具体创新更重要[N].中国经济时报,2006-08-18.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5

【关键词】企业 文化 建设 原则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则是指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文化,它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能为绝大多数职工信守的企业经营意识、经营指导思想、经营战略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

二、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企业文化认识上存在着偏差

企业文化是企业借文化力推动自身发展的强有力的武器。但由于我国的企业文化发展还很不成熟,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时间也较短,导致了在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无用论。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够深入,认为企业文化对企业没有用处,这是目前最普遍的一

个观点。万能论。无论企业出了什么问题,都归咎于企业文化问题,从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真正的意义和作用。

政工论。认为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码事。只是换个新名词而已。

领导论。认为企业文化有与没有、好与坏都是领导的事情,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速成论。有一些人认为经过企业的管理咨询,企业文化就可以建立起来了。

标签论。很多企业搞企业文化就是为了给企业贴上几个标签,搞几个朗朗上口响亮口号。也有一些企业认为,搞了内部报刊、内部BBS、文化活动、在电视台频频亮相、多多进行企业宣传就是企业文化了。

难办论。是和速成论正好相反的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听起来好听,做起来太难,也没有人力物力财力去搞,何,必自讨苦吃。

模仿论。认为企业文化通过学习、照搬照抄就可以建立起来。

娱乐论。一些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跳跳舞、唱唱歌、搞搞比赛什么的。

2、企业文化的建设没有与企业制度创新结合起来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形式的公司制来说,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的重要方面就是文化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在企业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企业文化来推动企业制度的创新。企业文化建设要围绕企业制度建设和创新来进行。先进、卓越的企业文化,都应该有自己鲜明的企业制度创新。但是从现实的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来看,企业制度创新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脱离。企业文化的鼻祖之一、美国波士顿大学研究员斯坦雷?戴维斯博士说过,“企业文化是一种非常微妙的东西”,它是企业的“亲密弟兄”。但如果这个复杂微妙的“亲密兄弟”变成了企业的“假兄弟”的话,企业文化就会给企业帮倒忙,因为华丽的企业文化词句掩盖了企业面临的真正危机。

3、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没有有机结合

企业文化不能脱离企业管理单独发挥作用,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相互影响并协同起作用的。但是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来看,除少数优秀企业的文化建设能够做到这一点外,大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脱离。

4、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未能有效结合

企业文化要注重不同层次的协调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不应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且还要走出企业.在树立形象上下功夫,为企业发展服务。例如,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要重视名牌产品的开创与宣传,要重视建立企业标识,要重视企业家形象的宣传,要重视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等。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来看,知名企业大部分都能做好这些工作,例如海尔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但大多数企业还存在行为短视化的问题,其企业文化的建设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未能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未能在企业社会化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著名学者杨振宁说:“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是中国超越发达国家的主战场”。毫无疑问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走出困境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企业在改革中几经周折,其中症结之一也就是用人机制不活,人才的流失严重。企业要掌握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石和坚强后盾,就要思考如何留住人才,如何使用人才。因此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精神的凝聚中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只有尊敬人才、关心人才、信任人才,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责任心、事业心、自觉性、创造性,更好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的客观能动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从而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

以人为本决不能仅是一句口号,更要赋予具体内容,具体来说就是爱才、育才、用才。“爱才”就应满足职工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注重加强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虚心接受职工的民主监督与评议,关心生产第一线的职工,积极主动为他们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一些实际困难,使他们能安心踏实、兢兢业业地工作。“育才”就应鼓励职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钻研业务,积极开展各类岗位成才的宣传与引导,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职工培训计划。“用才”就是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上岗靠技能、收入凭贡献”的激励、保护、选拔、任用人才的竞争机制和环境,特别是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力争破除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的观念和做法,力求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学习与吸收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国内经济市场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进,不同文化的交流渗透成为普遍现象,中国企业学习市场经济国家先进的企业文化成为培育中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如何正确看待和科学移植国外的企业文化,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企业文化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同志曾经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这不仅为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融中指明了发展方向,而且也为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何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企业文化提供了指导原则。

3、注重创新文化

当一个企业感到疲倦,不能创新,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到来。企业一步步发展成长壮大。实际上也是一个创新过程。企业成功要看企业是否创新。企业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强调创新,具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意识。技术创新会形成更好更新的产品,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引发越来越多的需求。技术创新重要的是有市场效果,东西卖出去,才是硬道理。但在管理问题解决之前,技术创新的贡献是有限的,过低的管理水平会使技术创新的效益大部分被侵蚀,比技术创新更为关键的是管理创新。企业要逐步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要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一整套组织管理体系,使企业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制度创新比起前两种创新更为重要,制度创新了。才有其他创新基础和条件,制度又称为“体制”或“机制”,制度创新就是调整生产关系。有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比起技术上的创新,我们制度上的创新发展更让西方政客们担忧。

结论

企业文化建设的这些原则互相联系、互相贯通,共同为确立企业文化建设的体系、目标、动力和方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从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 马小红.胡孝红新时期民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期刊论文]-社科纵横2006,21(2)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6

【题目】新经济下中小科技企业发展问题探究

【第一章】新经济环境下科技型企业成长研究导论

【第二章】企业发展模式理论综述

【第三章】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概况

【4.1  4.2】山寨的说明及华强北手机产业发展概况

【4.3】手机厂商的典型案例分析

【4.4 - 4.6】华强北手机产业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华强北模式的理论说明

【结论/参考文献】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方式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摘 要

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通过实施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实现了美国历史上和平时期最长的一次经济高速增长,其具体表现是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胀水平的偏低、社会就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财政的改善,《2001 美国总统经济报告》将这种发展奇迹总结为新经济。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新经济是基于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新经济以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为标志,基本特征是高技术化和全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问题。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为各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然而发展模式是与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紧密相连的,我国的中小科技企业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发展模式,而不能照搬其他。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给出了本文对于企业发展模式的认识,接着对文章写作所运用到的各种理论进行梳理,并将虚拟企业理论和破坏性创新理论作为核心理论加以详细论述,然后以文献综述的方式选取了国内外几种典型的企业发展模式进行对比,说明企业发展模式主要受政府、教育、资本和文化四种因素的制约。

第二部分,作者在全面阐述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以深圳华强北手机产业以及三家典型手机厂商为案例,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对比,说明在新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对于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第三部分,本文通过对华强北手机产业及典型企业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从组织模式、营销模式、创新模式和融资模式四方面进行分析,创新性的总结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模式--华强北模式,并通过与其他现有典型模式的对比,说明此模式的优点与适用范围。最后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了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在新经济背景下基于华强北模式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新经济 中小科技企业 华强北模式

目录

第一章 导 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框架与内容

(一)研究基本框架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综述

一、核心理论综述

(一)虚拟企业理论

(二)坏性创新理论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模式研究

(二)国内相关模式研究

(三)国内外相关模式研究总结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概况

一、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的定义

(一)中小企业的定义

(二)科技企业的定义

(三)本文对中小科技企业的定义

二、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概况

(二)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特点

三、我国中小科技企业面临的困境

(一)外部困境

(二)内部困境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强北手机厂商的案例分析

一、关于山寨的说明

(一)"山寨"的定义

(二)"山寨手机"的说明

二、华强北手机产业发展概况

(一)华强北手机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华强北手机产业运行流程

三、手机厂商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案例研究对象选取依据

(二)研究指标的选取

(三)三家企业的比较研究

四、华强北手机产业的特点

(一)产业分工明确

(二)产业集聚明显

(三)市场定位明确

(四)产品优势独特

五、华强北手机产业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法律的风险大

(二)持续创新能力弱小

(三)产品服务质量堪忧

(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强北模式的理论说明

一、华强北手机产业特点的理论分析

(一)组织模式分析

(二)营销模式分析

(三)创新模式分析

(四)融资模式分析

二、华强北模式的提炼与相关比较

(一)华强北模式的提炼

(二)与国内外相关模式的比较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注重产业分工,培养核心能力

(二)注重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三)注重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品牌

(四)注重创新意识,遵守法律规范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7

关键词:和谐管理理论;创新主题;主题判定;环境分析

作者简介:肖蘅,女,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企业创新管理研究; 高庆昆,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从事创新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2-0060-05

20世纪初,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体系。在此之后,创新理论开始朝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方向发展。[1]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承载着重要的创新使命,鼓励与推动企业创新成为各项创新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然而产品种类的极大丰富,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赢利空间的不断缩小以及竞争态势的日益加剧,都对企业创新的效能、效率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仅凭一两次的技术革新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多变的竞争环境的要求,企业只有不断地搜寻和探索创新目标与创新方向,才能巩固其市场竞争地位,获得长久利益,实现永续经营。因此,不断搜寻并挖掘企业创新点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一、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创新主题

(一) 和谐管理的基础理论

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的席酉民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和谐理论。[3]该理论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框架之上,其基本思想即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目的。2003年,席酉民教授在原有和谐理论研究基础上,将“和谐理论”与“现代管理”理念结合,提出了“和谐管理理论”的理论体系,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和谐管理理论的核心概念、基本原则和框架,奠定了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基础。[4]历经20余年的研究发展与修改完善,迄今为止,和谐管理理论已经形成了以“和谐主题”、“和则”、“谐则”等为核心概念的现代管理理论知识体系,其核心思想即是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设计”控制机制(谐则)和“能动致变”演化机制(和则)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促使组织系统螺旋推进与和谐运行。[5]

与其他管理理论不同,和谐管理理论提出了一种“问题导向”型的研究思路,“问题导向”即是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来研究其特征、规律,进而给出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和谐管理理论中,席酉民教授将这种组织在特定的发展时期和情境下,为实现组织长期目标,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或要完成的核心任务定义为“和谐主题”。“和谐主题”概念的提出,为企业探寻各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指明了方向,使企业发展更具针对性。

(二) 企业创新主题相关概念

企业创新贵在持续,也难在持续。根据国内学者向刚对于企业持续创新的定义,企业持续创新是指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不断地推出和实施新的创新项目(含产品、工艺、原料、市场、组织、管理和制度创新项目),并持续不断地实现创新经济效益的过程[6]。

企业创新主题是指企业在特定的情境、特定的时期内最核心的创新任务,是企业在开展创新活动时的原始起点,企业在该时期内的所有创新活动都要紧紧围绕企业的创新主题,而且所有的资源都要合理调配以适应该创新主题的实施和实现。企业的创新主题就是一个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方向,没有了创新主题的指引,企业也将缺乏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由此看来,企业的创新主题既是一个企业进行创新发展的最初起点,也是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 基于和谐管理角度的企业创新主题

和谐管理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基础上的一门问题解决学,它不倾向于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而是倾向于通过完善的管理机制来解决一个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特定时期、特定阶段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有关企业创新主题的研究过程中更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其中,“和谐主题”就是要从众多的管理问题中选出核心、关键的问题,通过对外界环境与自身组织状态进行信息收集、加工、过滤、判断和选择,进而提炼出来的阶段性工作重心,是战略执行过程中的阶段性任务或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7]借鉴“和谐主题”的概念,从和谐管理的角度来理解企业创新主题,即企业创新主题是指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核心性创新任务和创新议题,创新主题反映的是企业在某一时期和阶段的本质的、深层次的或核心性的创新问题。在这种特殊情境下,企业的一切创新活动都必须围绕创新主题来开展和执行。企业在持续创新的实现过程中,每一个创新主题都不尽相同,其形式也是不断变化的,每一个创新主题都是由所处的创新环境和自身特定的创新条件决定的,因此,企业的创新主题都会伴随特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保障每一项创新主题的最优性和实现创新后的有效性。

然而,面对复杂庞大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资源,企业想要充分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考虑从何入手来选择创新主题,如何准确定位和判断企业的创新主题,并使创新主题发挥其本质作用。企业的创新主题这一“和谐主题”,从主题的搜寻到主题的确定和选择过程,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基于和谐管理理论来对企业创新主题的搜寻和判定过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为企业有效地辨识创新主题提供指导和依据。

二、基于和谐管理的企业创新主题的辨识

(一)基于和谐管理研究的优势

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研究企业的创新主题辨识问题,不仅能够准确地搜寻和判定在特定时期内企业的核心创新主题,同时依照和谐管理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企业能够不断地确定和实现主题的创新,能够不断地超越现有状态,实现市场优势,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符合企业和谐发展的长远目标,实现企业永续经营。充分利用和谐管理理论的指导作用是每一个发展企业都不能忽视的。

首先,和谐管理的管理思想是以问题为导向,能够让企业找出该企业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期的核心创新任务。运用和谐管理理论的管理思想,企业能够有效地搜寻和判定该企业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情境下的核心创新问题,确定企业的创新主题,并引导企业开始解决核心创新问题,实现企业的创新主题。

其次,和谐管理理论开展大量的理论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普适性方法,其内容就是将“和则”、“谐则”这两种问题解决机制用来解决组织问题。该普适性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企业创新主题的辨识过程,基于这两种问题解决机制的指导思想,能够有效地搜寻和判定企业的创新主题,保障企业创新主题辨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再次,和谐管理理论通过对和谐管理绩效进行评价,考察组织和谐管理水平的优劣,并通过绩效评估成果反映组织阶段性问题解决效果。企业在进行勤业创新主题的辨识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对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境下的多个创新问题进行选择,即如何在多个创新主题中判定最有效的那一个主题,因此运用和谐管理理论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创新主题辨识过程中的判定问题,提供有效的判定方法来保障企业创新主题辨识的顺利进行。

企业进行创新主题的有效辨识既是为了实现企业创新的有效性,也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运用和谐管理理论来解决企业的创新主题辨识问题具有与企业经营目标相一致的特性,而且符合企业和谐发展和持续经营的根本宗旨,有助于在有效实现每一个创新主题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创新。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能够带来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就选择应用该理论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如何有效辨识企业的创新主题。

(二)基于和谐管理的企业创新主题的辨识过程

创新主题的辨识是指具有不同认知过程、思维特性与主观愿望的领导者基于对企业内外部创新环境特征及状态的扫描、分析,从而明确企业当前创新主题的过程。创新主题辨识的前提是综合全面地考察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和资源,其辨识的结果是得出企业在特定阶段所面临的核心性创新问题和创新任务,即组织“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因此,针对企业创新主题的辨识研究主要可划分为两大步骤,即企业创新主题的搜寻以及对企业创新主题的判定。

1. 企业创新主题的搜寻

(1)企业创新主题的搜寻范围

企业的创新活动形式多样,类型繁多,广泛存在于组织运行的各个部门及各个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情境下的创新活动没有重点,企业仍需在庞杂的创新体系中找寻符合当前环境的核心性、本质性创新任务作为此阶段的创新主题。根据熊彼特、傅家骥、向刚等国内外学者对于创新及持续创新概念体系的界定,我们可以得出,企业创新的类别大致可分为产品、工艺、原料、市场、组织、管理以及制度的创新,而这些一级创新活动下又涵盖了众多的子创新活动,所有这些创新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构成了企业创新主题搜寻集,因此企业创新主题即可以从创新主题搜寻集里进行筛选和判定。

企业创新主题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涌现型创新主题,即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突然变化而涌现出的企业亟待解决的核心性创新问题。这一类创新主题是环境突变下的产物,与企业的经营惯性和历史文化不同,需要企业对当前突变的内外部环境做出快速判断并给出相应的创新选择,即确定企业的创新主题。通常情况下,这类创新问题比较容易显现,创新主题容易判断,但创新主题的选择对企业领导者的判断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个人经验要求较高,需要领导者根据自己的判断快速给出正确的企业创新主题,从而应对环境变化。第二类为判断性创新主题,即在企业内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对企业发展现状进行判断、分析得出的企业在当前阶段的创新主题。通常来讲,判断性创新主题得出的内外部环境相对稳定,创新问题表现不明显,潜伏性较强,在组织结构不完善、运行管理出现漏洞、信息不通畅的前提下,企业较难判断当前的核心性创新问题,尤其是在企业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企业创新的历史和文化,领导者自身的前瞻性、判断能力及其创新的主观愿望等,都可能会限制组织创新主题的挖掘和创新活动的开展,从而导致主题未被辨识或者主题判断错误。在企业创新主题搜寻范围的确定过程中,我们要根据环境适时正确地判断企业的创新主题,既不可盲目选择,也不可消极等待。

(2)企业创新主题的搜寻过程

在了解了企业创新主题的搜寻范围后,便正式进入了主题搜寻的过程。根据创新主题情景依赖性的特点,我们在搜寻主题的时候,应充分考虑与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分析企业当前发展的形势,从而找到企业创新的主题。也就是说,对企业创新主题的搜寻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对企业创新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辨识过程。根据和谐管理理论,我们将企业创新环境的分析分为三部分,即对企业创新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创新内部环境的分析以及对企业的领导者特征的分析。

一是企业外部创新环境分析。根据艾吉拉(1967)和席酉民(2003)对环境扫描概念的阐述,我们知道环境扫描的结果即是判定环境中对创新主题的辨识产生重要影响的某些趋势、问题、事件和信号。通过对这些趋势、问题、事件和信号等信息的过滤和分析,我们可能会得到类似于企业创新主题的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创新方向点,再对其进行筛选和加工,由此可能得到企业的创新主题。因此,通过环境扫描得到的这些信息为企业创新主题的获得提供了原始萃取信息和基础数据。对于企业外部创新环境的扫描,我们可以针对影响企业创新主题选择的环境要素进行分析。在战略管理理论中,波特的“五力模型”是对环境分析的较成熟的指导方法,我们可借鉴其对企业的外部创新环境进行扫描。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我们要分析的是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而不是泛泛地考察企业的一切外部环境,其范围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二是企业内部创新环境分析。对于企业内部创新环境的考察,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个方面是企业内部创新资源,这里的内部创新资源不同于企业资源的范畴,它强调可用于创新活动开展和运行的企业内部资源,而并不是泛指所有企业资源。内部创新资源是衡量和反映企业为创新活动提供各种支持的能力,了解和掌握企业内部创新资源能够准确、合理制定企业创新主题,做到企业发展量力而行。

第二个方面是企业创新惯性,企业创新惯性是指企业过往的创新历史和累计的企业创新文化。企业创新惯性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倾向。一方面它可以促进企业快速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当企业试图从原有主题转换到新主题时,企业创新惯性会对创新主题的采用造成阻碍。因此,考察企业创新惯性有利于把握企业创新主题的选择方向并进行适当改进,从而为企业正确选择创新主题提供指导。

第三个方面是领导者特质分析。无论企业面临何种环境,企业自身的创新资源以及创新惯性如何,企业创新主题的最终确定都要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选择,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主观判断,因此领导者自身的性格、偏好、价值观、学识、能力、经验及社会关系等因素特质在企业创新主题的辨识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企业创新主题的判定

对企业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及领导者特质进行辨析之后,此时企业可能得出几组创新的设计方案,即存在几个候选创新主题,这时就需要对这几个候选主题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判断,从中筛选出企业在这一阶段的核心创新主题,对几种方案进行优选的方法通常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由于本文构建的候选主题的指标体系中涉及的指标既有定量的指标又有定性的指标,其中定性的指标有一些可以量化而有一些却不方便量化,因此本文在对企业创新主题的判定过程中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个层次指标权重,然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对企业的创新主题进行判定。

现以D公司为例,对企业创新主题的具体判定过程进行分析(计算过程省略,如读者需要可向编辑部索取)。

D公司是一家中等规模的制造类企业,目前发展比较稳定,经过对内外部创新环境的仔细考察和分析后,现得出以下三个企业创新主题的候选方案:

Ⅰ. 以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为目标的制度创新

Ⅱ. 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目标的产品创新

Ⅲ. 以改进工艺流程为目标的工艺创新

如何在企业创新三个主题中做选择,我们首先以候选主题Ⅰ的评价过程为例进行分析,计算过程分三步。

(1)建立候选主题Ⅰ的评价指标体系

(2)确定各个层次指标权重

(3)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判定

三、基于和谐管理的企业创新主题辨识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若想实现持续创新的目标,就必须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持续不断地搜寻和辨识其核心发展主题,确定其创新主导方向,并将这一过程延续下去,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创新。这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和企业领导者自身特质不断实践推动的结果,当企业按照已经辨识出来的企业创新主题向前发展时,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也会随时发生变化,企业领导者的思想也在随时发生变化,这样,现有的创新主题就已经不适用变化后的环境,这就需要企业开始调整现有的创新主题或者开始寻找和判定新的创新主题,我们根据和谐理论中和谐主题的含义及解释,将这种不断地搜寻和更迭企业创新主题的过程叫作企业创新主题的漂移,也可以叫作企业创新主题辨识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含义是指由于企业自身所处的环境及企业领导者的特质发生变化而需要辨识新的创新主题,或者是由于内外部环境变化或者领导者自身变化而需要对原有创新主题进行调整来促进企业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说企业持续创新实现的过程即是企业持续不断地搜寻、判定企业创新主题,并将其逐一实现的过程,而企业创新发展主题的辨识环节是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起点和关键。

企业创新主题是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企业核心性创新任务,其搜寻和辨识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关系着企业的经营绩效。企业只有依据环境的变化,不断探寻并准确识别企业的创新主题,才能够实现动态发展与可持续经营。因此,基于和谐管理理论对企业创新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对企业的持续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张振刚,吕君杰. 创新机制理论的演变与启示[J]. 科学管理研究,2008,(5).

[2] 罗来军,韩冬梅,朱艳,等. 持续创新构筑动态竞争优势——对瑞泰公司的实例考察[J]. 中国软科学,2007,(5).

[3] 席酉民. 和谐理论与战略[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4] 席酉民,韩巍,葛京,等.和谐管理理论研究[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 席酉民,井辉,肖宏文,等.和谐主题与和谐一致性关系的实证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2008,(5):.

[6] 王大刚,席酉民. 海尔国际化:战略与和谐主题[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8

关键词:企业党建;企业文化;结合发展

一、前言

在当今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质量或是商品价格领域,企业文化的竞争也日渐凸显出其重要性。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员工对工作的激情,而企业的党建工作可以帮助企业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深入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将这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大部分企业党建与文化建设结合发展的普遍状况,对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二、企业党建和文化建设结合发展的现状

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创新成为了新时代的口号,企业必须要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而创新这一核心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的内容,党员对这一内容的理解通常比普通人更为深刻。由此可见,把党建工作和创新思想进行结合,是非常有价值的。可是当前企业强调的创新文化一般是与党建工作完全割裂开的,这也足见企业发展当中领导者对于企业党建和文化建设相结合发展在思想上的认识不够深刻,使得党建工作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却不能协调发展。具体的例子很多,例如:企业将马克思主义中创新的思想传达给了员工,员工认为创新思想对于企业生产经营非常有帮助,但是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却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型的想法。又或者是企业一直在不断地鼓励员工创新,员工也非常努力地在进行创新,但是由于缺乏党建工作中对创新方面的理论知识指导,导致创新思想在企业具体工作中的落实情况非常差。这也是当前企业党建和文化建设结合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甚至问题不仅仅出在创新文化与党建工作的结合上,关于很多其他能力的培养,二者都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企业领导与广大职工普遍对企业党建和文化建设认知度不高造成的。这种由于党组织不完善,导致企业文化无法落实的状况一般体现在企业文化的形式主义和上。

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的建议

1.加强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

企业在进行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要保证的是企业的领导层面充分地认识到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的建设结合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企业建设团结有爱,自强不息的文化,党委组织对于团结有爱自强不息可以发挥出来的积极作用了然于心,所以党委组织经常调和职工与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帮助职工形成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职工可以更好的找到归属感,可以为企业的发展付出更多的精力。其次是加强党委与职工的思想交流以及沟通,达到掌控员工思想动向以及增强企业凝聚力的目的。比如说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企业要求职工在销售方式上进行创新,党委组织与企业职工就可以就创新方式进行交流,党委为职工提供创新的理论指导,让创新成为一种可行的方式。而职工通过自己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党委提供创新的侧重点,党委结合具体方式与理论指导提炼出具体可行的创新方式指导员工的工作。这样一来就真正的做到了运用创新的企业文化达到团结职工思想的目的,真正的让员工的心往同一个方向想,劲往一个地方使,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2.优化党组织,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党组织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思想动力,企业可以利用党组织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来激发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企业在建设拼搏努力,自强不息的企业文化过程中,可以利用党组织加强职工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企业可以针对党组织的思想先进性的特点,开展师父带领徒弟不断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党委组织分别扮演者师父的角色,将先进的思想阐释给徒弟听,并且帮助徒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国家未来经济发展形势的习惯,培养徒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能力。通过这种有机结合的方式,让职工在党委组织的领带下,不断吸收新的理论知识。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职工逐渐的加深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的先锋队,在党委组织的领导下,职工才能跟随者党委组织的脚步,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才能将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与实际行动结合在一起,为企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价值。

3.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企业要不断加强对党员,职工以及企业领导干部思想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将现阶段发展中的时事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关的文件结合在一起。比如现阶段强调的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企业应该从思想层面贯彻到职工的日常工作中去。以国家的政策方针为指导,重视员工政治素养的培养,并且让党委组织发挥先锋作用,将绿色低碳的行动进行到底。长此以往,可以提升职工思想政治方面的认识,也通过实践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学习是终身的事情,所以企业在发挥党委组织的积极作用时,也需要定期的对党委组织以及企业职工进行培训,将国内外一些先进的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结合发展的优秀经验传授给党委组织和职工,让这二者可以更好地结合,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

四、结束语

企业党建工作对于党委组织的思想政治建设很有帮助,进而帮助党委组织在发展中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企业的文化建设,主要是为了加强员工的精神力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实践可以发现,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企业党建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动力和政策导向,企业文化建设帮助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渗透到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去。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将这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企业具备更加强大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翔.浅析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结合发展[J].办公室业务,2014,(23):46-47.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9

一、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随着建筑市场的严峻形势,企业片面追求利润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政工队伍素质与党建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诸多与企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1.思想政治工作滞后。2.政工部门不明确,政工素质有待提高。3.员工对国企改革存有矛盾心理,从而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4.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标准不明确。5.新形势下国企内面临员工思维多元化。

二、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我们国企改革几十年,正是依靠思想政治这个绝对优势,从而使企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我们要适应新形势,肩负新任务,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巩固思想政治工作是关乎企业存亡的生命线。坚持思想政治建设,就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服务于经营生产为方针,围绕构建和谐企业为宗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促进和谐企业构建中起理论保证与精神支持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可以统一全体员工的思想、行为、工作朝着同一的频道,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使全体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向心力、合心力,为企业发展凝心聚力。

第三,企业文化与思想工作要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永续发展的根本。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三、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保持活力与生机的灵魂。创新的作用不在于口号与噱头,而是着眼于企业各环节中。当前,国企改革进入了攻坚期与深水区,在加快国企结构调整和重组步伐的同时,思想政治建设也急待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思路与体制,寻求新的突破,推进机制创新,推动国企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思想政治工作要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现实中,很多企业往往只重视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个“硬实力”,而对隐形的思想政治工作或是企业文化这个“软实力”则缺乏应有的重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生产“两张皮”的现象一直困扰着企业。事实上,只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企业才能实现快速发展。

(二)结合时代特点,继续大力弘扬思想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政治优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企业的复杂变化和艰巨任务,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广大政工干部要结合新的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真正做到理论服务于实践,为解决企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科学研判,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想和有效方法上,努力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实践。

(三)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国企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文化的一种表现,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则是企业构建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多数情况下,职工对老套的、政治味的思想政治工作存有抵触,而活泼生动的企业文化建设却容易接纳。企业文化可以提高职工素质,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提升爱国、爱企、爱家的热情,进一步丰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

(四)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要创新。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企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在企业内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著重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要摆脱形式主义、本本主义,以实事求是的观点来处理新问题、新情况,唯有坚持解放思想意识,才能带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改革与创新。

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篇10

【关键词】战略管理 中小微企业 创新 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们是一些地区创造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在增加就业、推动创新、催生产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发展成为市场经济活动中最富有活力的群体之一。

近年来,辽宁省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2013年11月29日审议通过了《辽宁省中小微企业权益保护条例》,为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从发展规模来看,根据辽宁省统计局数据,辽宁省中小企业2009年中型企业1249个,小型企业21981个,工业总产值分别为6136.48亿元和13174.29亿元,2010年中型企业1358个,小型企业22327个,工业总产值分别为7156.00亿元和17882.54亿元,2011年中型企业1578个,小型企业14250个,工业总产值分别为6999.79亿元和19689.87亿元,2012年中型企业1914个,小型企业14555个,工业总产值分别为9895.08亿元和23717.31亿元,2013年中型企业1972个,小型企业14358个,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1404.70亿元和25515.00亿元。2013年末,全省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31.5万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95.5%。小微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541.5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51.4%。小微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44547.2亿元,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8.5%。

尽管辽宁省中小微企业规模发展不断壮大,但目前还存在着创新人才缺乏、创新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跟不上等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拟从战略管理视角探讨辽宁省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

二、战略管理与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内涵

企业战略管理是使企业能够达到其战略目标的动态管理过程。1992年Certo提出:战略管理是保证一个组织拥有,并且能在适当的组织战略中获得利益的过程。即适当的战略是能够满足一个组织在某一特殊阶段需求的战略。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设计、选择、控制与实施,直至达到企业战略总目标的全过程。企业战略管理是涉及企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例如,产品开发、科技发展、重大技术改造等。因此企业战略管理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将直觉与分析结合起来进行决策。

(二)相关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源于Penrose(1959),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而企业的成长需要通过管理来寻求并应用有效的资源。1991年Barney提出企业的资源包括:资产、能力、属性、过程、知识与技能。资源既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等传统资源,也包括技术、信息、时间、知识等现代意义上的资源。该理论强调企业内独特的资源与知识拥有量,包括:企业资源的基础、战略领导和战略决策理论以及公司的知识基础理论。

(三)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本质就是依靠其自身自主创新的能力来打造企业品牌,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长久发展下去。它是中小微企业适应科技革命及迎接竞争挑战的必然选择,而一个没有走入创新的企业,其发展之路不会走得更长。这样看来,创新发展应当是中小微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依据战略管理理论的资源基础理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涉及到人力、财力、物力、技术、信息、时间、知识,因此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只有以企业资源基础、战略领导和战略决策理论以及公司的知识基础理论为视角,才更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战略管理视角下的辽宁省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路径选择

(一)发挥战略领导和决策的作用

从战略领导和决策的角度,企业的主管是企业的战略领导者,他们可能是企业的行政主管或总经理,也可能是领导团队。1984年Hambrick等提出,高层管理当局通过战略抉择来影响绩效。所以企业的绩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它的战略领导者。如果一个中小微企业在其发展道路上能一直致力于创新发展,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这与企业的战略领导和决策的作用分不开的。

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领导,应当把企业创新发展设定为它的战略目标。只有在战略目标设定下来之后,接下来的战略选择、控制与实施才能为之服务。但是,辽宁省的目前情况是有些中小微企业领导一味追求企业效益,缺乏创新发展意识,没有把企业的创新发展作为战略目标,这与企业领导受教育程度、管理能力以及自身战略决策密切相关的,因此企业的领导亟待提高他们的知识程度、战略管理以及战略决策的能力。

(二)发挥企业资源的基础作用

战略目标设定后,就是企业如何进行战略选择、控制与实施的问题,而这是需要与企业资源的基础相融合的。如前所述,资源既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等传统资源,也包括技术、信息、时间、知识等现代意义上的资源。对于传统资源,在人力方面,企业应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人员科技素质与技术创新能力;在财力和物力方面,企业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持。对于现代意义上的资源,应加强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对于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企业可以依靠商业与人力资源及信息技术的结合来取得创新优势。

(三)发挥企业的知识基础作用

1992年Kogut等提出,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决定因素,企业可以通过持续地学习来发展其知识与能力,以维持它的竞争优势。企业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知识,才能将它的行业专长转换成经济上有价值的创新产品。因此,辽宁省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一定要提升企业的知识基础,持续地学习,持续地夯实它们的知识基础,唯有如此,才能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聂进.中小企业信息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7-39.

[2]彭碧玉.中小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7-9.

[3]李斌,尚红.辽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路径选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4(3):50-52.

[4]辽宁省中小企业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