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3:26:27

创新与发展

创新与发展范文篇1

既是重建又是重新布局

记者:武都区教育系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请简要谈谈恢复重建后学校硬件建设方面的情况。

李红军:两年来,武都区重建了117所学校,目前全区96.2%的学生搬进了新教室,30多所城乡中小学在教学设备方面基本达到了现代化。比如,兰州军区援建的武都八一中学,硬件设施和教学环境在省内都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当然,这只是典型的例子。但大多数学校的图书室、实验室、宿舍、食堂、浴室、多功能报告厅、塑胶操场等设施都是高标准的。现在,我们可以说已经打赢了学校硬件建设这场翻身仗。

记者:学校硬件建设是否基本实现了城乡均衡发展的目标?武都区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红军:在城乡学校的硬件建设上,我区是没有差别的,恢复重建后,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建筑规模、校园面积和教育设施甚至都超过了城区学校。在重建规划中,我们就坚持城乡标准统一的方案,在学校规划、布局、设计、建设中都优先解决农村学校,在教学设备配置、课桌椅更新、教师力量分配等方面都对农村学校实行了倾斜政策。为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还开展了城镇学校对口帮扶和“送教下乡”活动,帮助农村学校提升教育质量,逐渐缩小与城区学校之间的差距。

记者:效果如何?

李红军:效果可以说比较明显。比如,城乡学校基本消除了硬件建设上的差别,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农村教师和学生的舒适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等等,都是推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良好效果。从教学成绩方面来看,近两年的小学和初中学科优秀率和升学率,农村学校在逐步攀升,甚至有些学科合格率已超过城区学校。当然,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完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目标还需要一段时间,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短缺问题、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识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等都有待解决。

记者:在灾后重建的同时,武都区对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学校布局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

李红军:武都区学校分布的特点是农村学校数量多、分布散,要想把所有的学校都建成现代化的标准示范性学校,这是不现实的。我们按照先建后撤、逐步推进的原则,把原有的538所学校调整成了211所,撤掉了分布零散的村学、教学点,并入到人口相对集中的完小及中心学校。从我区人口分布和变化情况来看,这一措施比较符合发展需求。但同时又形成了新的问题,如撤掉一些小规模的教学点和村学就会出现服务半径内低龄儿童上学难的新问题,就有可能出现适龄学生流失的现象,因此,我们没有完全撤并这些学校,而是适当保留了低年级个别班级,并开设幼儿班,为山村孩子提供就近上学的方便。

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谈发展

记者:我们知道,在很多城市的市区、城区,由于历史原因,有部分学校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上这样的“重点”学校。因此,出现了择校热、大班额等现象,武都区城区学校也可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你们是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

李红军:这种现象在城区尤为突出,我区城关中学就曾有一个90多人的班级,70~80人的班级很普遍。这些“大班额”现象,曾一度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担忧。本学期,我们对城区各学校进行了重新分班,要求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60人以内,并落实了有关负责人的学籍管理责任,比较有效地制止了学生盲目转学、择校的现象。同时,我们还采取了城区学校划区域招生,对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子女入学登记造册,严格转学手续,加强学生信息数据库监测,有效管理学生流动问题。例如,我们利用数字校园网学生信息数据库来管理学籍档案,每一个学生的学籍变化和流动情况,都能得到监测。对农村学生进城上学的,我们要求学生提供住房、户口、监护人情况等六个方面的信息材料,材料齐全的才准予报名注册,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农村学生盲目进城择校的现象。

记者:近一段时间以来,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武都区是否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武都区是否对幼儿教育发展做了规划?

李红军:武都区现有各种形式的幼儿园63所,在园幼儿9996人,幼儿入园率达到61%。但从幼儿园规模来看,城区仅有2所公办幼儿园,与当前社会发展和城区内现有人口数量极不相称,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还需要规范化。在布局调整中,我们把原有撤并的学校校舍加以维修,用于开办农村幼儿园,要求上规模的小学附设幼儿园,并规划在东江新城区、钟楼滩开发区和江南新区各新建一所公办幼儿园,满足城区幼儿入园需求。

记者:对发展学前教育有什么新举措或新思路?

李红军: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我们正在加紧制定我区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讨论稿)》,发展学前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今后,我们将在新建几所公办幼儿园的基础上,鼓励有能力、有资质的社会力量创办幼儿园,并把这些私立幼儿园全部纳入我区民办教育的管理范围,在办学资质、收费、幼儿保育、幼儿综合能力发展、幼儿教育课题研究和幼儿园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性管理。同时,我们还计划成立相应的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对农村私立幼儿园、农村学校附设幼儿园、城区私立幼儿园、城区公立幼儿园进行分类管理,对幼儿园园长、保育员进行业务知识和安全管理培训,形成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用创新思维推动教育发展

记者:武都区推行的校长竞争上岗制可以说是教育管理上的一大创新,请问这一制度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思路而开展的?当时是不是很有压力和阻力?

李红军:我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行校长竞争上岗制度,当时我刚任教育局局长,顶着许多压力,让全区90所中小学校长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一下子就把原来49位校长从岗位上换了下来,心理压力真不小。

总体思路就是“办好学校,先选好校长”。我们通过“组织报名、资格审查、笔试、竞职演讲、考察了解”等环节,在300多名竞聘者当中先后两批选拔出了90名优秀的中青年教学骨干,并聘为校长,这在区教育历史上还是少有的。

记者:这一制度实施已有几年时间了,现在看来,效果如何?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在这一制度上还有什么样的创新思路?

李红军:校长竞争上岗制是我区教育史上最大的一次人事制度改革,从这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这项工作是很有成效的。首先打破了校长的终身制,取消了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推行了“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用人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我区教育的活力。当然,在校长工作和学校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方面还不完善,我们也正在研究解决的方案和办法。

今后,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中,我们正在计划尝试一种管理和培养并用的新模式,就是在学校管理人员的聘任与考核过程中,采取“制度上管理”和“能力上培养”的模式,不但要做好人才的选拔,还要做好人才的培养。通过这一模式,做到教育管理后备力量的培养和人才库的建设,如果能成功的话,这也将是一项管理创新成果。

记者:如果其他地区要借鉴这一创新做法,从你们的实践经验来看,你认为如何才能有效地保障这一制度顺利推行?

李红军:要做好这项工作,最重要的要有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和支持,形成政策依据和后盾力量,全面排除行政权力的干预,解决一些人为的制约性因素,给教育部门形成权威保障。当然还需要操作单位激流勇进的锐气、一股劲儿干到底的“牛”气和大干特干、不畏干扰的勇气。但最重要的是要慎重制订方案、严谨操作程序,考核评价公正,制度体系科学,做到人性化管理。一句话,要开展好这项工作,就不要怕丢了“乌纱帽”,在操作中要有法可依,管理中以人为本。

记者:你前面提到教育创新的问题,请问武都区在教育管理方面有哪些创新点?

李红军:说实话,这两年我们所做的好些工作至少在全市是走在前面的。除了校长竞争上岗制,还有“主题月”和“文化周”等。我就举一个“联片教研”方面的例子。

“联片教研”由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在各片区确定一个中心校,然后由这个中心校来带动整个片区内的教学研究活动。先以学校为“点”开展教研活动,再以中心校为“片”开展教研,最后以全区为“面”开展教研,达到点、片、面的结合。在教学研究中,由中心学校确定教研课题,各学校轮流组织开展,最后在区教研室的统一组织下进行总结。这种活动可以代替教师培训,就是所谓的“以研代培”模式。这是我区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以研代培的创新模式,它不但加深了学校之间教学研究的沟通与交流,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培训效率。

记者:如果把你们的管理思想上升到理论层次,能不能概括性地阐述一下?

李红军:总结起来讲,我认为,可以概括成两点,即管理思想创新和工作思路创新。

创新与发展范文篇2

1.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企业精神,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其内容大体分为:(1)劳动文化(主体是劳动者);(2)生产文化(主体是管理人员);(3)经营文化(主体是决策层)。它是企业领导倡导、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日积月累地逐步形成。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企业经营管理发挥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既使领导人更换,也会代代相传。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凝聚力。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它从属于民族文化,是由民族文化所决定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并正在打破国界,在全世界兴起,成为新世纪企业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根本任务,是重视人、相信人、理解人、发动人、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企业文化的辩证法,是来源于社会,奉献于社会。企业文化就好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常常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2.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

企业文化即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思想核心理论基点,企业的文化理念亦即企业的经营哲学思想,企业活动从事什么,禁止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不做,走这个方向而不走那个方向,都是有个想法的,有大想法,有小想法,一时之念长期之思,而企业一贯性活动必定是在一个长期形成的较深层的想法支配下进行的,不可能是盲目从事,即使是盲目行事也有一种文化理念支配,不要正确的文化理念就是盲目从事的文化,长期形成而深层的那个想法就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1)企业哲学;(2)企业精神;(3)企业目标;(4)企业道德;(5)企业风尚;(6)企业民主;(7)企业形象;(8)企业价值观;(9)企业素质;(10)企业行为规范等。

3.企业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指明了企业的发展方向,把企业职工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企业目标上来。企业提倡什么,崇尚什么,职工的注意力必然转向什么,企业文化越强有力,越用不着巨细无遗的详尽的规章制度。

(2)提升功能。先进的文化理念可提高企业形象的美感度,增加品牌的附加值。万宝路的文化比登喜路明显高出一筹,万宝路立意于一种人格力量和一种人类审美的局面,而登喜路仅仅着眼于烟的口味,固而万宝路的形象价值是登喜路的几十倍。

(3)凝聚功能。被企业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如同一面大旗,使员工自觉簇拥其周围,并吸引后者跟入,同时对企业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产生吸引力。

(4)激励功能。崇高的文化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推力,让企业职工有盼头,有奔头,让企业外部的合作者产生合作的动力,对消费者激发其信心。

(5)稳定功能。正确的文化存在着一种同化力量,对一些消极的“亚理念”起着消弱、改造的功能,从而使正确理念“一统天下”,企业处于有序状态,以利平稳而有力的运行。

二、企业文化创新内涵与价值

1.企业文化创新内涵

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文化创新的实质在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破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脱节的僵化的文化理念和观点的束缚,实现向贯穿于全部创新过程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面对日益深化、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且逐步深入地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不能固守一种固定文化表现形式,它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这是企业文化获得巩固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文化创新不能一次完成。成熟的企业文化是一个能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文化,其标志是上下同欲,自觉求新求变。企业文化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种活动,并有巨大的同化作用,使新的企业员工能很快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当中,接受、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自觉约束自己,通过自身体现企业文化、加入到创新企业文化的过程中。

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生命力所在,是企业价值观的内核。没有创新的企业文化就没有创新的企业英雄人物和创新的员工队伍,就没有创新的技术、创新的管理、创新的产品、创新的服务和市场,企业就会丧失其社会价值的依据。

2.企业文化创新的价值

(1)企业文化是新世纪企业竞争的核心。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硬件的较量已经逐渐开始淡化,竞争的核心将由20世纪60年代技术竞争、20世纪70年代管理竞争、20世纪80年代营销竞争、20世纪90年代品牌转向21世纪的企业文化竞争。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在新世纪保持长久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创新也由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转变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其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掘企业的潜能。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这就相当于在企业核心装上了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可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现代企业文化更紧密地把企业文化活动与企业的实际收益联系在一起,或者说直接挂钩。因此,它在企业的地位就愈见重要和突出。当企业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也相应地进行调整、更新、丰富、发展。成功的企业不仅需要认识目前的环境状态,而且还要了解其发展方向,并能够有意识地加以调整,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以适应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文化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文化创新会直接作用于人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一个企业无论实力多么雄厚,它的企业文化建设一旦停步不前,失去了创新的动力,这个企业必将会成为强弩之末。

(3)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础。企业要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变革约束管理创新的思维、观点,打破现有文化模式,任何一个企业为了在新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彻底地管理变革,这就涉及到企业深层次的方面,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精神等诸多方面根源于企业经营者的思想深处,要求企业必须创新建立健全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制度创新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主要现实表征。制度创新的基础就是文化创新,没有文化的创新,制度创新是一句空话。企业在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应切实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把创新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以企业文化创新为载体推动制度创新,真正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三、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企业文化创新要以对传统企业文化的批判为前提,对构成企业文化诸要素包括经营理念、企业宗旨、管理制度、经营流程、仪式、语言等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弘扬、重建或重新表述,使之与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步伐和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

1.企业领导者加强自身修养,担当企业文化创新的领头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文化,是企业家的人格化,是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创新精神等的综合反映。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这正如我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在分析他个人在海尔公司充当的角色时所说的,“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如何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

企业文化创新的前提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观念的转变。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1)要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要彻底从过去那种认为搞企业文化就是组织唱唱歌、跳跳舞、举办书法、摄影比赛等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真正将企业文化的概念定位在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上。

(2)要积极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要从原来的自我封闭、行政命令、平均主义和粗放经营中走出来,牢固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全新的发展观念、改革观念、市场化经营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等等。

(3)要认真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知识、方法和技能,同时要积极吸收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用于企业发展,并且在文化上要积极融入世界,为企业走国家化道路作好准备。

4.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要保持一种非凡的活力,双眼紧盯着国际、国内各种信息,紧盯着市场需求,大脑中要能及时地将外界的信息重新组合构造出新的创新决策。

2.企业文化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推动作用得以实现,关键在于全体员工的理解、认同与身体力行。为此,在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训计划的设计和实施,督促全体员工接受培训、学习。通过专门培训,增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使新的企业文化能够在员工接受的基础上顺利推进。

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往往会在下级组织招致变相的扭曲或其他阻力,况且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累积过程,这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给予不断的强化。因而新的企业文化的建立和运行过程必须通过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予以强化和保障,使之形成习惯稳定下来。比如分配机制的变革就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因为分配机制同时体现了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有机结合。另外,也要注意精神激励的重要性,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物质的满足达到一定程度后,对自我实现的评价将压倒其他因素。企业应该增强管理过程的透明度,对员工实行公正对待。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也是企业凝聚力的较量。这归根结底又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竞争。顽强的企业团队精神,是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条件。要把企业成千上万名员工凝聚起来,只靠金钱是不够的,企业必须具备共同的价值观、目标和信念。对共同价值的认同会使员工产生稳定的归属感,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事实证明,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

3.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间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为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已有40%的企业以“学习型组织”为样本,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个大课题,需要有一个逐步探索,逐步深入的过程,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实现质的突破,才能在现代企业制度的环境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是企业追求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2]王海之:浅析企业文化对管理创新的价值[J].商业研究,2001(10)

创新与发展范文篇3

中国漆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国就已经诞生了漆器。受2O世纪上半叶的国际漆艺运动影响,漆画在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上首次以独立画种的身份登上了舞台,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普遍受到国内外艺术界的关注与喜爱,并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漆画是中国民族绘画的新创造,它有着丰富的表现力、鲜明的民族性以及强烈的现代感。

中国现代漆画具有绘画性和工艺性的双重属性,是绘画和工艺相结合的画种。受传统漆器审美的影响,漆画创作离不开传统漆艺的技法,同时也兼收了其他画种的长处,如:描漆的工笔之美,画漆的重彩之美,刻漆的版画之美,推漆的浮雕之美,刮漆的油画之美,泼漆的写意之美。他所包含的题材范围也很广,体现出巨大的艺术潜力和广阔的开发空间。但现代漆画毕竟历史太短,根基尚不深,与博大精深的中国画以及实力雄厚的油画等诸多画种相比之下,还显得很稚嫩。无论在表现形式、工艺制作以及创新能力上都有他的软肋,中国漆画要想真正融人世界美术的主流,还有相当远的路程要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随着时代而发展,漆画也不例外,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贯穿古今中外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之路。在越南磨漆画的影响下,国内一些现代漆艺家开始了漆画的创作活动,但由于漆画技法的繁复,材料工具的特殊以及制作过程的艰辛,限制了漆画的普及。目前,很多漆画艺术家也都在探讨漆画的发展趋势、漆画今后的路程该如何走等等新话题。这关系到中国现代漆画能否成否成为一门纯艺术而被广大艺术爱好者所承认。不少漆艺专家提出应加强中国漆画的精神追究,要尽力避免漆画作品中感情苍白、思想匮乏以及缺乏号召力等诸多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漆画发的方向性的问题。自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至今已近三十年,漆画的发展在总体上始终徘徊不前,主要问题在于方向性不强,究其原因就是漆画的创作原则不够明确以及创作环境不够规范,定位不明,重视不够。现阶段,漆画发展又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生怀绝技的老艺人一身绝学无处传授导致一些传统技艺不声不响的流失;一些高校从市场效应出发,逐渐取消漆艺专业……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抑制漆画的发展。

漆画是创造性的艺术,它的价值在于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灵魂。现代的漆画艺术从古老的漆艺中脱胎而出,是当代艺术家与传统漆艺结合的产物。漆画艺术家们把漆画从古老的漆艺中“脱胎换骨”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创新。它并不是摒弃一切自身的一些特质而盲目的去追求标新立异,它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而漆画的发展也离不开这种在创新中的实践变化。同时,漆画还需要借鉴其他画种的长处,巧妙的把绘画性与工艺性有序的结合在一切,这就需要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工艺性,同时要注重绘画性,要从构图的科学,色彩的冷暖,空间的前后,造型的美观等方面去考虑,它还需要有对传统艺术观念的修养,更需要有执著胆大的创新尝试。这样漆画才能在这个社会多元化发展,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的艺术天地。

新的题材、新的内容则是促发创新的契机。全新的事物会给人不一般的感受,使你在表现时极尽所能,创立新的方法以适应新的命题,达到创新的目的。漆画的创新取决于技法的变化以及艺术风格的体现,它与艺术家所受的教育、生活经历、艺术实践以及生活的环境、时代等密切相关。本人认为漆画的发展需要关注观念的改变以及语言的创新。观念上的改变是一个根本的变化,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的繁荣与创新。

我们不能被旧的传统观念束缚,应不断的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形成新的艺术语言及艺术观。现代漆画的技法、造型、构图、色彩、材料等表现形式,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特色。创立了现代漆画的自身艺术语言。总之,漆画犹如一个初生的婴儿,处于发展阶段,是包容性很强的一个艺术体系。漆画要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中国现代漆画要有更好的发展,漆画家们要掌握传统漆艺的材料、工艺及表现语言,不断探索、丰富表现技法。加强与世界主流美术之间的对话,紧跟世界美术的大潮流。他的发展与创新需要容纳百.的博大胸怀,兼容一切有利于漆画发展的艺术。这样漆画艺术才能基业长青,才能逐步的走向成熟。

创新与发展范文篇4

第二,抓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企业是技术研发投入和技术进步的主体。在发达国家,研发投入资金和研发人才的70%以上集中在企业,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我国在计划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科研体制,在企业之外建立了一大批靠财政供养的科研机构,使科技与经济长期处于“两张皮”的状态。随着应用型科研机构的企业化改革和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两张皮”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企业作为研发主体的地位逐步增强。去年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科研投入的比重已由过去的30%左右上升到66.3%,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所有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应低于3%,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在10%以上。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企业,应当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因为这些企业集中了最好最多的科技资源,而且随着近几年盈利的大幅度增长,已经具备了增加研发投入的实力。必须从考核指标等方面建立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企业获得的技术成果,应对其市场价值做出评价,列为企业的绩效。对企业业绩的考核,不仅要注重实现利润和资产保值增值,也要注重其技术储备等长期发展能力。在考核企业资产价值时,不仅要看其有形资产,也要看其无形资产,越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越是要注重考核其无形资产。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阐明了的企业技术进步的规律,我们今天应毫不犹豫地运用于对国有企业的考核和管理。目前国有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大中型企业的平均水平,症结在于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起追求技术进步的机制以及决定这个机制的考核指标体系。只有把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的巨大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才能落到实处。

发挥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各自的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它们之间的联合,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学科研经费60%以上来自于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每年达500多亿元。原部属256个应用型科研机构改制之后,有的进入企业内部,有的成为独立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增强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和创新意识。要大力推动三者之间的联合,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这是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出发,把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到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创新发展战略

2005年末,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自主创新的重大发展战略,指出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心环节。紧接着中央又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制定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两年来,中央提出的这一战略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热烈响应,科技创新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自主创新的成果开始涌现。2006年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由2002年的1.07%上升到1.42%,专利申请授权数同期由13万件上升到近27万件,增长1.02倍。但是,应当看到,技术创新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技术进步的动力不足,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高。2006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68%的企业尚未建立研发机构,76%的企业没有研发活动,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76%,远远低于国际上一般为3%的水平。用于技术引进的支出与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支出的比例为1∶0.26,远远低于日、韩1∶5-8的水平。绝大多数企业尚缺乏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出口轻纺产品中贴牌生产占相当高的比重。通常讲一类企业卖标准,二类企业卖专利,三类企业卖产品,我们的多数企业仍处于卖产品的阶段。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许多企业尽管销售额很大,但获利甚微,大部分利润流入外企手中。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国内投资只能集中投向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而电子信息、精密设备等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主要靠外商投资或进口产品来满足需要,使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遭遇到资源、环境越来越严重的制约。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部署,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着重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第一,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去年年初通过的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是集中了大批专家,经过缜密论证制定的,它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发展创新的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16个重大科技专项已陆续启动,鼓励科技研发投入等上百个配套政策也正式推出。落实好纲要,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当前的问题是,企业申请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高。如企业研发投入可以在税前超额扣除等优惠政策,真正能享受的企业不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申请的积极性低于中小企业,这就使本该享受的优惠政策而没有享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企业对政策信息不了解、不敏感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仍缺乏以技术进步求发展的动力,需要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入手,建立企业技术进步的机制。

第二,抓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企业是技术研发投入和技术进步的主体。在发达国家,研发投入资金和研发人才的70%以上集中在企业,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我国在计划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科研体制,在企业之外建立了一大批靠财政供养的科研机构,使科技与经济长期处于“两张皮”的状态。随着应用型科研机构的企业化改革和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两张皮”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企业作为研发主体的地位逐步增强。去年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科研投入的比重已由过去的30%左右上升到66.3%,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所有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应低于3%,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在10%以上。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企业,应当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因为这些企业集中了最好最多的科技资源,而且随着近几年盈利的大幅度增长,已经具备了增加研发投入的实力。必须从考核指标等方面建立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企业获得的技术成果,应对其市场价值做出评价,列为企业的绩效。对企业业绩的考核,不仅要注重实现利润和资产保值增值,也要注重其技术储备等长期发展能力。在考核企业资产价值时,不仅要看其有形资产,也要看其无形资产,越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越是要注重考核其无形资产。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阐明了的企业技术进步的规律,我们今天应毫不犹豫地运用于对国有企业的考核和管理。目前国有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大中型企业的平均水平,症结在于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起追求技术进步的机制以及决定这个机制的考核指标体系。只有把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的巨大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才能落到实处。

发挥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各自的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它们之间的联合,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学科研经费60%以上来自于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每年达500多亿元。原部属256个应用型科研机构改制之后,有的进入企业内部,有的成为独立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增强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和创新意识。要大力推动三者之间的联合,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第三,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实行开放式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资源的市场化、国际化也呈不断发展之势,特别是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由于市场和管理等原因,经营困难,其技术人才和技术成果必然在国际上流动。一些以技术专利为主要产品的研发企业,必须通过出售其技术才能维持企业生存发展。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有研发能力而缺乏研究课题和资金支持,谁能提出课题并提供资金即可为谁服务。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技术需求市场,而外汇储备的积累和人才培养,已使我们具有较强的购买能力和技术合作的实力。因此,要开动脑筋,灵活地采用各种办法,广泛利用国际市场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这比起关起门来自己研发,是一条省时省力省钱的捷径。总结各地企业的成功经验,至少有以下途径可以利用:一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凡是能买到的技术,尽可能用这种办法;二是用系统集成的方式实现重大装备和产品的国产化;三是依托重点工程,通过国际招标、技贸结合,提升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广“三峡模式”;四是通过国际并购获取国外技术资源,如“联想模式”;五是通过国际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六是通过委托国外开发拥有知识产权,如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的“神华模式”;七是自主研发设计,由国外制造或进口关键零部件,即“华为模式”;八是扩大加工贸易高技术产品进口零部件在国内研制配套的比例,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我国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不足,必须逐步增加科技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科技资源管理分散,部门和单位相互封闭,使有限的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而且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如地面卫星接收站,由于不能面向社会开展服务,造成重复购置,利用率很低。国家出资建设的重点试验室,利用也不充分。一些科研信息、资料、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面向社会开放做的很不够,科研力量、科研经费使用比较分散,对重大课题的组织攻关不力,存在着低水平的重复劳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缓慢。对此,必须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来解决。要健全和扩大技术市场和服务市场,把政府有关部门、科技中介组织的功能和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企业的科技研发活动也应分离出来,按照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独立经营,既为母公司服务,也为社会和市场提供服务。尽快使科技研发成为服务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通过规划、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益。

第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是对智力劳动成果价值的肯定,是激励科研开发、激发人的创造智慧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正是凭借科技上的优势,运用知识产权遏制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并获取超额利润。作为发展中国家,破解技术封锁的唯一途径,就是下决心增加研发投入,创造自己的知识产权,培养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要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善于利用和学习专利技术来创造自己的专利。要打破对国际专利的迷信,只要舍得投入,就能产生自己的专利,并以自己的专利打破外国公司在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去年,我国申请国际专利3910件,比上年增长57%,国际专利申请量由全球第37位上升到第8位。其中华为公司一家即申请了575件,占全国的15%,在全球企业中居第13位,在发展中国家企业中居首位。为什么一个公司竞能占全国这么大比例?关键在于重视以创新求发展,去年公司研发投入达60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0%,企业6万职工中有3万人从事科研,平均年龄只有27岁。如果我们的大型企业特别是中央级大企业都能像华为这样,我国就有可能迅速成为专利生产大国,真正成为创新型国家。

第六,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要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学校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所具备的各种素质,既要有扎实的科技基础知识,又不迷信书本知识,不循规蹈矩,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要注重培养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同时培养数以千万计的科技研发队伍,充实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要培养一批科技管理人才,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创新。要重视培育优秀企业家,通过企业家的组织活动凝聚人才,建立创新型企业。各级政府和企业既要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又要重视生产工艺、产品设计等方面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善于把小的革新集成为大的创新,实现技术的突破。要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善于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

中华民族是有创造智慧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以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我们一定能创造出无愧于先辈的科技成果,涌现出一批引领世界科技进步的科学家、发明家。

创新与发展范文篇5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发展

管理创新是企业腾飞的羽翼,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只有管理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从弱小走向强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傲视群雄。众多中小企业只有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才能在市场上实现变中求生,变中求财,变中求立。

一、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一)企业管理创新是提升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和打造创新型企业的迫切需要

任何科技的创新,如果不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就不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创造不出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就没有经济基础做后盾实现科学技术与生产关系的连接、转变与飞跃,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就是一句空话大话,科技知识的财富和物质财富的转变更无从谈起。随着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集约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必将被现代规模化、集约化增长方式所取代。

(二)企业管理创新是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市场上每天都有无数的企业崛起,也有无数的企业破产和盗版,究其根源在于能不能做到适合市场的需要,企业只有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不断自我革新突破,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才能在市场上生存下去。管理创新对稳定企业、推动企业发展功不可没。只有通过创新,才能适应变化,迎接挑战。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与实践运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者们在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立足市场需要和自身素质实现了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一)确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众多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都在适时地努力改变单一家庭经营和管理方式,即雇用职业经理人参与公司经营,实现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有董事会、股东会,重大事项由董事会决定,然后再由董事会任用的职业经理人具体实施操作,职业经理人通过为公司创造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使公司得以持续健康发展,形成自己的企业品牌,最终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企业管理制度,保证企业永续经营和正规化管理。

(二)企业管理组织架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转变

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结构具有森严的等级结构和规章制度,管理层级较多,且高度集权,效率低,容易产生“公司内部的官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改变着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扁平化管理层级少,管理幅度大,效率高,更适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三)企业管理方式由依靠人对人的管理向依靠管理信息化转变

以往企业管理都是靠人治和经验,决策的实现通过人找人式的层层信息;现在不管是采购、生产还是营销管理,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信息指令完成,通讯网络改变着营销方式。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转向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式创新”,借助上下游客户、消费者,甚至是一些外部力量都能成为企业创新的来源,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三、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和危机意识

企业管理创新要有实践意识、危机意识和激励机制。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落实到墙上和纸上的走形式、走过程,尤其需要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者和实施者要体现出充分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危机感,才能达到企业管理推陈出新。在实践中,管理理念陈旧,管理创新意识淡薄,在决策上领导拍脑门,搞一言堂,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流于形式;任人唯亲,任人唯钱,任人唯背景,公开选人用人制度流于形式的严重存在。往往是走形式,导致要干事能干事的人才得不到重用,优秀的有能力的人才慢慢流失;对员工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纪律松散、人心浮躁,生产效率低下,员工的创新更是无从谈起,企业缺乏凝聚力向心力,最终失去创新和创造力;不接纳现代管理方式和人才,跟不上时代管理的步伐,企业管理者缺少开拓创新、合作共赢的意识。企业的主动创造性不浓,不思进取,不懂得寻找、挖掘、分析、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对市场上的需求者和竞争对手一无所知。在当代互联网信息科技盛行的年代,跟不上时展步伐的企业迟早是要被市场淘汰的,在缺乏创新理念和和激励机制的情形下,企业管理创新既无法落实,也无法收获更多的发展利益。

(二)家族式管理长期存在,管理制度真正实施难

部分民营企业面临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是表现在口头上,排外现象严重,财经大权不外放,人才得不到用武之地,唯老板和老板娘是从。现代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整个企业裙带关系和任人唯亲现象普遍,效率低下,企业缺乏凝聚力,这使得现代企业制度难以有效实施,最终导致部分家族企业不能做大做强。即使在做大做强之后也可能面临“富二代”“富三代”等分家的风险,内部之间的争斗诉讼会使一个曾经辉煌的家族企业分崩离析,直至破产倒闭。

(三)企业管理方式单一,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众多中小企业只是一味地家族式管人、管物、管事模式,并一味地追求市场的经济物质利益,缺乏战略眼光和品牌意识。管理方式不能快速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传统企业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应对市场环境变化迟滞,面对稍纵即逝的机遇只能望洋兴叹,企业决策应对不了瞬息万变的市场,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就导致市场需求萎缩,最终失去市场竞争力。传统管理方式管理层次过多,管理幅度难度大,管理效率低,从决策到落实效缓慢,企业管理效能低下,不能把当代最前沿的信息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来。

(四)缺少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管理人才

企业的发展关键看人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还要有魄力,勇于担当,有丰富的营销才能和决断能力。而在现实中,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往往只是有单一方面的才能,缺失复合型的管理人才。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开拓能力、决策水平都无法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经营者不重视也不了解财务报表,弄虚作假,企业发展中出现问题时不是硬挺就是走违法违规渠道。职业经理人培养进度缓慢,人才队伍的职业化,真正的职业经理人不多。因此。缺少缺失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管理人才是制约企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四、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发展措施

(一)树立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亟待提高,实现从传统家族式管理的理念向建立现代集中制企业制度的理念更新,摒弃一言堂、拍脑门的决策方式,科学运用法人治理结构进行企业决策。这个时代市场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合作互惠才能实现创造出共赢。要引导企业摒弃传统家族式管理、农耕文化和官本位文化,树立现代企业文化理念。一是培育创新文化理念;二是培育创业文化氛围;三是培育创富文化;四是积极培育诚信的企业文化;五是培育优秀企业的品牌文化。

(二)加强企业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

推动企业实现研发、生产、物流、营销等方面的全过程信息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科技化,使其成长为信息化标杆企业。根据两化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加快信息技术向工业经济的渗透。提高管理手段,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使其产生巨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创造力。对于成果显著的中小企业,政府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总结其成功经验,广泛推广实施应用。

(三)彻底改变传统落后的家族式管理方式,实施现代企业制度

对于发展势头强劲的民营企业更要注重适时改变传统家族式的管理方式,适时落实现代企业制度。使家族企业向股份公司转变,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使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发挥职业经理人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对于大型的民营企业,要根据公司制度的要求,完善管理结构和职能配置,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引导企业建立管理创新体系

1.要突出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在管理创新上加大投入。

2.发挥市场机制的推动作用。积极应对市场、努力分析市场、满足市场需求,按照市场的整体要求推动管理创新。

3.规范中介机构对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咨询服务作用。推动中介机构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鼓励中介机构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咨询服务。

4.加强政府对管理创新的支持作用。要加强和金融部门的沟通,促进政银企合作空间和力度,加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扩大广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发挥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5.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及时组织专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提出合理化、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五)加强人才管理和运用,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针对企业存在人才不足、招人难、用人难的问题,企业需要知识技术含量高的高技能型人才。一要加强人才引进。摒弃重资历、仪表、处事的观念,大力引进特殊技能型人才;二是人才选拔。采用公开招聘等方式,做到任人唯才,唯实践能力,唯品德,杜绝任人唯亲、任人唯钱、任人唯背景等现象;三是人才使用。企业要多给机会让员工施展能力和抱负,并根据绩效给予薪酬奖励。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要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培养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政府在企业培养发展人才方面也要加大扶持力度。

五、结语

企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只有面对市场,顺应大数据时展趋势要求,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求变求新,创造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傲立潮头永不倒,变中求立,同时促进社会充分就业,最终实现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作者:董丽 单位:吉林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创新与发展范文篇6

自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迅猛,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出现并迅速发展,让农村金融发展不能惠及广大农户的难题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门槛,强化监管约束,加大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2009年迅速壮大,并且在支农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村镇银行100家,贷款公司7家,农村资金互助设11家;其中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的村镇。存款余额达131亿元,贷款余额98亿元,共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目前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今年10月,银监会表示,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国各乡镇基础性金融服务全覆盖。

村镇银行遍地开花

面对市场潜力巨大、金融服务稀缺的广大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得到了较快地发展,已经逐渐展示出其服务三农、支持三农的能力,正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一个亮点。自2007年3月第一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9月底,112家村镇银行像星光一样闪耀在农村大地,其中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的村镇。同时,银监会已计划于2009年至2011年在全国设立1027家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的遍地开花,拉开了农村金融市场激烈竞争的序幕,为了能够迅速占领和扩大市场,村镇银行纷纷创新自己的业务,开发了各种信贷模式,如农户联保、公务员保证担保、农业龙头企业保证担保等多种方式相结合;部分村镇银行还启动了概念性抵押、无形资产抵押贷款、无抵押农户小额贷款试点等,为农民贷款解决了后顾之忧。

在大多数村镇银行业务大量增加的同时,各地捷报频传。据媒体报道,截至2009年6月末,内蒙古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实现利润44万元;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开业不满一年,总资产增长1.5倍,利息收回率、到期贷款收回率均达到100%。

与此同时,境外银行更是看好和重视农村金融市场,在这轮农村金融机构布点中,外资银行也行动迅速。随着境内外资金的不断下乡,为农村金融注入了新鲜血液,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有着积极影响。

小额贷款公司变身金融机构

随着试点地区进一步扩大至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凭借其借款方式灵活,手续简便,利率不高等优势,如春笋般迅速发展,成为2009中国农村金融又一新亮点。其中,广东、四川、江苏、黑龙江、云南、重庆等省市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宁夏、南通市小额贷款公司已实现县域全覆盖。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创造了一条新渠道。

试点一年多以来,监管部门也对小贷公司的发展思路渐趋清晰。为实现小额贷款公司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银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合规的小额贷款公司可转制、升级村镇银行;民间资本可开办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增资扩股或向银行融资等等,其中最大重要莫过于,是在央行新公布的《金融机构编码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的金融机构性质首次得到央行承认。身份的正式确认,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至关重要,也对小额贷款公司未来进一步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认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路径的下一步应该是金融公司,再发展几年便可以申请银行牌照,转为社区银行。这给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出路又添了新构想。

监管的明确、身份的确认以及政策上的支持,为小额贷款公司更好的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资金互助社融资难题破解

自2007年3月9日全国第一家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社区互助性金融机构成立后,经银监会批准,取得金融许可证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全国陆续上升到11家。虽然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相比,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相对缓慢,但其成效不可小觑。据了解,农民之间建立起来的资金互助社,由于彼此地缘、乡情的联系,还款率非常高,几乎达到了100%。

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银监会于2009年2月17日,允许农村资金互助社从银行融资,一度被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融资渠道,再次取得政策上的突破。资金不足一直以来都是困扰资金互助社的困扰,这项政策给一部分资金链几近断裂的资金互助社,带来了一线生机。

创新与发展范文篇7

管理方式,是指管理方法及管理形式,管理方法是指组织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行管理,管理形式一般体现为一定的实体性的结构。这样,可将管理方式界定为管理者在实施管理行为的过程中所关注和体现的以管理观念为核心,并耦合管理方法及管理组织的较为定势化的统一体。[1]所以,政府管理方式即政府以一定的管理方法及管理形式来行使的管理职能。

二、政府进行管理方式创新的必要性

在政府管理活动中,而飞速变化的社会对政府传统管理方法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政治经济体制的建设发展促使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促使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进而给管理方式也带来了进一步的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这些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都要求政府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第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当前以科学技术信息化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给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就从客观上促使政府改变低效率、层级不明的行政管理方式,积极进行管理实践,探索新方法,完善行政管理职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第三,基层群众素质的不断提升,促使行政管理方式的革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与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对象—广大基层群众不论从理论观念、文化水平、还是法制观念、是非辨别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不仅会思考,而且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敢于比较理智、冷静地面对权贵了。[2]这些都要求着我们基层政府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下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途径

创新与发展范文篇8

在新的时期,企业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纷纷进行改革,然而推行的阻力却相对较大。在这样的形式下,为了减少企业制度改革的阻力,促进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稳定基层群众,加快企业的退养工作,工会组织应该注重企业制度改革的宣传教育工作,确保群众稳定与企业改革并行。同时要保证企业制度改革的渐进性,不能妄想一蹴而就,如加强对员工看法的调查与探讨,从而使宣传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或者召开企业员工座谈会,认真听取员工的真实想法并反映出来。面对企业员工特别关注的一些问题,应该采取企务公开等方式,让员工切身了解问题,解除疑惑,从而稳定企业基层单位以及基层员工。首先,工会应该对上级下达的文件进行认真的学习与领悟,并结合文件的规定,督促企业领导以及其他中层干部进行文件学习,从而确保管理者真正掌握企业改革的规章政策。其次,增加企业制度改革的宣传方式,例如通过多方媒体进行宣传,可以在报纸杂志开设专栏,可以以广播形式加强宣讲。再次,细化企业制度改革的宣传,例如,对企业进行制度改革的目的、方法、手段、意义以及改革所带来的实际利益等等,从而深化员工对企改的理解,减少改革压力,促进改革的发展和深化。最后,开展报告会,加强组织辅导工作,例如演讲、发放宣传资料等等,以转变员工的观念,使之成为支持企改的有力力量。

2工会应该加快构建企业民主管理机制

2.1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一种基层性群体组织制度,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通过开设领导接待日、职工民主议事会、劳资协商恳谈会、职工代表列席行政办公会、职工意见箱等,让群众亲身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来。并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同时也是为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此外,还要建立多种形式的配套制度,用于职工代表大会闭幕期间管理、监督企业工作,如职工代表听证、职工代表述职、基层职工监督员等。除了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以及配套制度,还要建设与会人员,即加强对参与职工的培训工作,如职工代表培训等,使员工以更高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政治意识去参与企业活动。

2.2促进企务公开制度的落实

企务公开一方面是企业尊重、维护员工知情权的表现,同时也是员工行使监督权的必要前提。因此,企业工会应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协调企业落实企务公开制度,其中职工代表大会作为最基本的形式,在企务公开的监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工会还要加强组织职工代表团、专门委员会等,并使其代表列席职工代表大会,从多角度加强监督工作。从企务公开形式体系而言,职工代表巡视、职工民主管理小组、职工代表听证会等作为新生形式,是新时期工会工作创新的重要体现,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推动企业健康、合理、科学地进行改革的步伐。此外,工会还要建立评议制度,当问题出现时,就能进行有组织的反思与改正,使企改重新步上正确的轨道。

2.3建立并健全职工董事以及职工监事制度

公司制的企业进行民主管理的重要表现,就是职工董事以及职工监事制度的建立。如果某企业内部设立了董事会以及监事会,那么工会应该按照法规程序要求企业再设立职工董事以及职工监事制度。首先,职工董事以及职工监事人员皆由职大民主选举产生,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确保领导人具有合格的综合素质,应以企业工会的主席以及副主席作为候选人。其次,完善监理制度,确保企业的董事会以及其他重大办公会等皆有职工董事以及职工监事的出席,,并在会议上听取信息,参与决策,为职工发声。再次,完善议事制度,确保企业在决定重大决策之前,都要先询问、参考职工董事以及职工监事的看法,并通过他们反映基层员工态度,从而使决策科学化。最后,完善评议监督制度,职工董事以及职工监事直接对职工大会、职代会负责,需要定时汇报工作,回答提问,并虚心接受评议。

3工会必须真正落实维权工作

在新的时期,维权工作环境更为困难和复杂,而以往落后的、单一的、狭窄的维权手段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了,因此,工会必须结合时代,改革维权工作方式。其主要实现手段,就是要建立一套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实效性、长远性、规范性的运作机制,以真正落实维权工作。

3.1了解基层情况

工会必须了解基层情况。面对新时期所带来的一些关乎企业员工切身利益的新变化、新政策,工会应该做出分析其变化趋势,并作出准确的把握,而不能处于被动的观望状态。尤其是在企业员工维权问题上,工会应该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前沿信息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再结合员工的真实需求,主动积极地向党政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同时面对企业制度改革,工会也要注意把维权工作融入进去,例如参与到企业制度改革方案的制定、讨论以及实施中去。

3.2掌握主动权

工会应该改变以往事后提意见的被动局面,而是要掌握主动权,学会事前主动协调。例如,劳动关系合同的新变化,可能在某些方面侵害了员工的权益,为了防止员工不满和动荡,工会要做到早调查、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协助党政化解各种矛盾,同时维护员工利益。

3.3紧跟时代,开拓创新

面对基层工会的种种创造,工会必须予以尊重和支持,如果有优秀的典型,应该及时理论化,并广泛推广,从而使企改进一步深化。

4工会需要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加强员工知识水平、工作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的学习,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从而扩大工会工作的参与人数,深化工会工作内容,并有助于获得较好的工作效果。例如,鼓励员工精通一门技术,懂得运用两门技术,学习三门技术,以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工作能力、竞争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工会的号召、组织作用,建立多种员工小组,并表彰获得优秀成果的员工,从而引导、激励员工学习,在企业内部营造全员学习、全员进步的浓厚氛围。

5工会需要注重提高工会自身的工作能力

在新时期,工会要使自身的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使自己有实力去面对各种问题,并从容不迫的解决。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5.1变化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内市场的经济结构由以往单一的形式逐渐变得多样,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会要使提高自身的实力,首先就是要为自己定位,在新的、复杂的、多变的时期中找到一个适合的位置,并寻找自己与时代的最佳结合点,使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除了结合时代,还要注意结合企业类型的实际,从而确定自己的侧重点、活动方式以及工作内容,并以实效、科学、灵活的态势,针对性的解决面对的问题。

5.2专业

由于新时期工会在企业中的工作内容越来越独立、复杂、重要,导致工作范围也不断扩大化和深层化例如,以自己作为员工的代表与行政进行谈判,确定集体合同;监督劳动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重视员工的再就业等。由于内容广泛,因此工会应该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使工会整体的专业性更强,从而在各种新问题中都能掌握主动权,以专业的角度进行解决。

5.3务实

务实主要是指工会不应该成为只谈空话的部门,而是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例如,走基层,切身了解基层情况,而不是单纯的研究书面资料;反应员工真正的呼声,而不是提出无关痛痒的问题。只有这样,工会对上才能满足党政的要求,不负党政期盼,对下才能回复员工的需求,不负基层的信赖,这才是真正的说实话、办实事,最终发挥联系党政与员工的桥梁作用。

5.4创新

一个墨守陈规的工会必定会被时代所抛弃,更加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新时期,工会必须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创新,以新方法去工作,在工作中总结、发现新方法并应用,从而增加工会工作的科学性。

5.5合法

创新与发展范文篇9

科技创新对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科技创新对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科技创新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科技进步,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对我国来说尤其重要。对我国渔业发展而言,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建设现代渔业,促进渔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必须走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而利用科技创新可以使等量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组合,满足了现代渔业发展的需求。因此,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科技创新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可持续发展问题日显重要。现代渔业已成为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密集应用的行业,渔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使其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二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可持续发展对科技创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技创新也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创新与发展范文篇10

编辑:sunshine2008作者:王飞出处:网友投稿2004-05-18

制造及其系统的创新与管理的发展

摘要:从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分析出发,介绍了先进制造战略、技术、制造系统与系统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指出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制造战略、产品开发、质量保证和优化动作是3个增强竞争力的基本技术。

关键词:创新;制造;战略;系统;管理

一、形势与制造战略

在当代制造业的发展中,同时存在两大趋势:一方面是制造业面临重重困难;另一方面制造创新活动方兴未艾,孕育着重大突破[1~3]。从困难方面讲,主要存在四大问题[1]:一是产品的饱和和劣化,不少产品,如家电、汽车、钢铁等供大于求,部分生产能力闲置,如日本工厂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74%;二是工业空洞(IndustrialHollowness)现象推动着制造产业的转移,一些行业被迫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例如,1993年日本的制造业中海外制造生产的彩电为74%,微波炉为64%,收录机为50%;三是职业吸引力迅速降低。如日本年轻一代称制造为“3K”(脏、苦、危险)职业,优秀的工程师与生产一线工人后继乏人,将难于支撑一线生产;四是环境恶化到危及人类生存,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威胁着人类的发展。今天的能源消耗是1990年的6倍,自然资源拥有量可用时间大大缩短,如天然气和石油仅可用50年,铀可用75年,煤可用200年。灾害增多,环境污染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从另一方面讲,制造正在从创新中走向光明的未来。从1988年开始,经10年实践证明了以灵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为代表的制造的生产与管理战略创新的正确性。从90年代以来针对产品开发、质量控制与保证和生产一线的革新,以制造创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工具支持的产品抗劣化和新兴产业的出现;以质量工程等技术为支撑的全制造保证(TotalMfg.Assurance)和基于约束理论(TOC)的最优化生产技术与系统,以及一线生产组织管理与技术的现代化与强化使企业可能扭转劣化趋势。同时,基于现代物理、化学与生物学成果的重大制造方法、技术、系统的创新,将创新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记录。“珍惜改革开放20年,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争得历史性的机遇与发展时间”这是海内外学者、专家和教授的共同心声。纵观古今中外的制造历史,一个先进而有竞争力的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的基础。我们应尽快统一认识,制定先进可行的规划,以制造创新为突破口,振兴与发展我国的制造业。以下结合我们的研究进行相关的讨论。

1.灵捷制造——先进制造的核心战略及其发展

虽然灵捷制造战略已为我国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但由于对其核心思想的理解不一,尚未形成共识,使工业界,经济与管理界及企业对它的利用举棋不定。多年的研究使我们对该战略的研究集中于2点:

1)美国的意图是到2006年为止,它的侧重面是通过组织与管理的革新和已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制造模式从“大量生产”向“多品种变批量”的灵捷化生产模式转变。在2006年以后,把它建立在创新了的产品系统与装备基础上,发展适应21世纪的新产品制造。为此现在要加紧制造创新。

2)灵捷制造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调动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性;充分利用信息和已有的信息技术;建立竞争——合作机制推动的Team组织与管理网络;对需求变化实现快速反应制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2~6]。

现在的问题是对灵捷制造揭示的共性问题认识不足,传统制造模式的惯性运动依然强烈,如对表1所示的美国制造生产规模的演变不了解,依然按照传统的观念行事。又如,一谈到制造,不少人只一味热衷于规模生产,而不顾顾客市场的需求,丢开产品劣化控制的创新,因此不能从本质上抓住我国当代制造的关键。如美国在近20年(1976~1995年),其新产品产值贡献率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2%左右,而我国1997年才5.9%。显然产品的革新是中国制造工业振兴与发展的重大关键和当务之急。

表1美国主要生产模式的演变[2~10]

时期过去

(到80年代)现在

(90年代~2006年)将来

(2006年以后)

模式大量生产,丰田生产方式(JIT)或精益生产(LP)灵捷制造(AM)高级灵捷制造,即新一代制造(NGM)

为了发展新一代制造(NGM),从90年代中以后,美国政府与工业界联合投资了许多制造创新项目:

总经费百万美元的项目,如:

总经费亿美元的项目,如:

ATP(1995~2004年)(US$120M)

由于实施灵捷制造战略,促使美国经济从90年代起呈现“赤字—平衡—节余”的变化。

2.基于灵捷性的制造创新

从世界范围看,它们主要表现在:①产品设计、制造原理与方法创新的科学理论、方法与工具;②快速反应制造技术;③全寿命经济学与成本工程;④新一代制造机器与工模具的创新;⑤可重组制造系统的创新;⑥质量控制与全制造保证;⑦组织与管理的创新;⑧最优生产技术。

而这些创新中,观念的创新是先导,如TCS观念的建立与落实。其次,是看准项目,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创新。

3.经济可承受性研究

防务战略的转变和投资的矛盾,促使决策层提出这一问题。我们对它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研究和应用,它是对价值工程的拓展。

1)西方各国已采取的提高经济可承受性的措施:

对国防工业进行战略改组,建立军民一体化的国防工业基础;

改革国防采办管理,提高采办效益;

优化发展战略,开发降低成本的技术,大力采用降低费用的方法。

2)国内研究经济可承受性的贡献。

全面定义了经济可承受性。经济可承受性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规划与协同,对研究对象的投资与效益、功能与成本费用进行系统分析、规划、改进、创新,旨在提高研究对象价值和投资效能及控制投资的思想方法和社会技术方法。

A=IV

(1)

I=B/K

(2)

V=F/C

(3)

式中:A—经济可承受性;I—项目投资/经费;V—价值;B—投资的效益/收益;K—投资效益系数,K为实数,希望K>1;F—产品/装备功能/性能;C—成本。从这一定义与模型可知:

①经济承受能力不是常数,它与投资和价值相关联,是可变的。

②可以从投资效益,投资效益系数,功能和实现功能的成本几方面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A。它将推动宏/微观投资决策和DFX技术的发展。

③投资的决策和经费的应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只有通过投资和价值分析,科学地规划、设计、实施、评价、改进和优化的一系列工业工程方法,才能用好管好投资,促进技术创新。

3)在科研管理中的决策与评价的应用。

经济可承受性已应用于项目决策的研究中,例如,在X项目决策中应用后,该项目的研制工作按期结束,不超过计划投资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功能。其中A的因素在决策中成为主要的指标,其权重达0.75。此外,可以象价值工程一样,把它应用于微观的分析与决策,预计将推动DFA的发展(DesignforAffordability,为经济可承受性的设计)。

二、快速重组制造系统

1.产生的依据与定义

1)背景

为适应“多品种变批量”生产要求,制造系统应能随产品的进化与革新快速重排与重组。

经济可承受性要求少/无投资的可重复利用的制造系统。

制造技术解法的革新要求制造系统有可调整,可变动的制造过程,制造功能和制造能力。

要求建立快速重组制造系统的支持条件,如:机床设备可移动性安装的原理与方法、质量与设备故障的可诊断性等。

环境保护要求可持续发展。

2)定义

一种能按市场需求变化,以重排、重复利用、革新元素或子系统方式可快速调整制造过程,功能和生产能力的可变集合的制造系统。

2.科学基础与主要特征

1)科学基础

工作流的变流理论。

制造系统的建模、规划和仿真设计。

模块化的机床及其系统的设计。

开放系统结构原则与系统可靠性测度新理论。

产品进化与革新的生物化规律及遗传算法。

质量跟踪与故障诊断。

快速生产装备。

全寿命经济学。

2)主要特征

可变性对产品、制造技术和过程的进化与革新的响应能力。

模块化基于功能、结构、过程和生产能力的有限基本可重组单元/元素的组合。

可集成性新装置或新模块的可嵌套性及其规则。

可诊断性对产品的质量与设备及过程运行可靠性的可跟踪和可溯源性。

订货化可按订单驱动。

经济可承受性价值与投资的综合优化。

灵捷性强竞争力与可获利的能力。

快速化短的响应时间。

3.系统管理科学的发展

在本世纪20年代以前,工业工程与管理科学是统称“科学管理”的学科。以后两者有所侧重,并列发展。工业工程发展为美国五大工程之一,管理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但至今仍相互关联。

1.科学化是管理人员的根本职责

1)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体化是管理科学化的过程。

马克思在其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会把人类的科学总结在自己的下面,正如同关于人类的科学把自然科学总结在自己下面一样。这将成为一门科学,我们称这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为一门科学的过程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体化。”

2)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一条不能打断、分割的链条,管理工作应该是适应这种统一。

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认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整体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学的连续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

3)建立自组织机制是管理科学化的关键。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根指出:“一个系统从无序转化为有序的关键并不在于系统是平衡和非平衡,也不在于离平稳态有多远,而是由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它们之间的非线性,互相协同和合作,自发产生稳定的有序结构,这就是自组织结构。”

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建立起竞争——合作的非线性突变机制,使组织成为更高有序性的结构。

2.当今管理人员面临的挑战

远见卓识,富于创新精神,有经营战略头脑和战术实施能力,善于团结人是我们时代呼唤的一大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家和企业家的特征。他们面临的挑战有:

1)未来形成于今天,有什么样的明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决策者的决策。他们应该是:

①有知识与洞察力,远见卓识,善于从实际出发进行决策的。

②能组建一支有效的队伍和能适应变化的组织模式。

③能建立发展的经营战略使组织/企业永葆强的竞争力。

④能通过教育与培训计划,使不同层次的人员适应新技术和时代变化的新需要,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2)变化是机会,变化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是不断寻求新技术、新科学、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管理机制与制度和不断自组化的创新。

3)竞争战略、策略的制订、实施程序的设计和对实施效果的准确及时信息的获取与评价,对未来的改进和预测。

例如,某机床厂由于追求无竞争力的高新产品而投入巨额贷款,使企业频于灭亡。××上马决策中市场需求的草率估计是导致企业建成之日就是市场竞争失败者的根源。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有正确的决策理论与方法指导,知道目前正在做什么市场与外部环境有什么变化和目前应该做什么

4)提高思维能力是提高竞争力的首要条件。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有思维的敏捷性、超前性、创新性和求实精神。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3.不同时代的管理特征

不同时代的管理特征见表2。

从表2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表2从世界范围看不同时代的管理特征

时代特征数量时代

(二战前后)质量时代

(60~80年代)多样化时代

(80~90年代)和谐时代(21世纪初)

市场需求与

顾客期望是否买得起,追求价格低是否愿买,追求质量好追求能否及时买到多样化的商品个性化。通过网络把生产者与消费者联系起来,消费者参与生产设计、制造装配过程,逐步形成生产者与消费者融合关系

价值取向,

目标战略、

策略.以数量求价值

.规模经济型

.降低单件成本

.环境服从生产

.尽快发展解决温

饱与短缺问题.以质量

求价值

.速度型经济

.关心环

境减少

污染

.提高舒

适性与

满足感

.生产与

发展并

重,争取富裕

水平.以方便、快速反

应的合作,求价值

.便宜快

捷型经济

.恢复生

态环境,

创造好的生活环境

.提高舒适性,关心

可持续发展.以顾客的个别需求与品味满足为目标的订货化取代大量生产单一品种,实施多品种变批量制造。

.合理制造与消费型的知识(信息)经济

.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合理制造

.虚拟商场,中间商消失,

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联系

.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制造

管理和组织机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方式

.等级(层次)式组织基于NC的程序控制自动化

.班组式塔形组织管理.由JIT与LP向灵捷制造过渡

.网络管理Team组织形式.模块化生产的高级灵捷制造方式,如RMS与NGM

.国际/全球化网络、可任意扩展或收缩的动态联盟组织,网络资源配置与合作管理

.注重发展战略.注意提高质量与市场反馈

.按JIT(丰田)方式或LP方式运行.注意多样化与及时供货.脑力劳动型劳动者为主,

企业成为网络中分子,可任意组合网络,

以知识和创意为核心的高附加价值产品与服务

人力资源管

理与要求.分解技术,细化分工,

加强控制

.较低素质的人力

.人劳动的强化,侧重某一方面.大量裁员

.职业培训提高素质

.组织重

新就业.技术创新

.高素质人才

.组织创新强化培训与继续教育.新技术发展和网络的迅速扩展冲击,使人们工作环境与内容彻底改变

.要求提高素质、多面手

.终身教育

1)正确认识形势,珍惜难得的机遇与时间,尽早规划与启动制造创新工程是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力的根本性问题。

2)在建立现代制造企业中,战略、产品开发、质量的全保证与创新和强化生产一线的改进是制造企业创新,增强竞争力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KHitomi.Mfg.SystemsEngineering[M].London:TolyorandFramcisLtd,1996.

[2]罗振璧,朱耀祥,盛伯浩,等.制造战略,系统和管理的发展[R].北京: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快速反应制造技术讲座论文,1998.7.

[3]罗振璧,周兆英主编.灵捷制造[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4]陶云鹏.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灵捷制造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1998.2.

[5]蒋任重.快速重组制造系统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1998.7.

[6]李颍鹏.多品种小批量制造生产模式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1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