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7 17:05:39

创新能力培训

创新能力培训范文篇1

课堂教学是一个质疑解惑的过程。我们在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巧妙设疑,这样才能使高中生感兴趣。所设置的问题应该与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能够使高中生深思与启迪,能够调动高中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创新性思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设计问题,让高中生积极讨论,激励高中生勇于质疑,积极引导他们探究学习。我们要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以引导者、参与者和探究者的角色参与教学活动,引导高中生积极探索,畅所欲言。在课堂探讨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捕捉高中生创新的火花,积极鼓励和引导。

二、改进学习方式,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高中历史教师往往只注重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学法的探究。其实学法是教法的基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正深入推进,通过课程改革不仅能够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而且迫切需要高中生转变学习方式。让高中生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学会做人。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历史知识的特点,遵循该学科发展规律,积极引导高中生有效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发现、探究、创新等认知活动,使高中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鼓励高中生自主、合作与探究;高中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三、关注学生生活实际,是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继续重视双基的培养。可见,高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应该重视“双基”的培养,但是教学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上,更要让高中生用所学知识观察、思考、探究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让高中生用理论指导生活学习。创新源于社会实践,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社会、联系生活,引导高中生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中生的实践能力。为了能把高中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人才,高中历史教师要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尽量采用紧贴高中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例子等论证理论观点,或列举一些生活的实例用相关观点分析,这样使高中生学习起来感到学有所用,又极富兴趣。为此,我在上讲授新课之前都会通过寻找有关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然后联系新知进行解说,这样上起课来显得格外轻松和有效。

四、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走进高中历史课教学,它打破了原来“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具有直观、生动、趣味性强的特点,能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与说服力;能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创设让高中生思维层层展开与深入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助于高中生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开阔了高中生的视野,为高中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五、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课,让高中生在活动中不断创新

创新能力培训范文篇2

关键词:创新思维科学探究整合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

创造和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因为创造性结果主要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1]。但是,我国长期以来从小学以致大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过于机械模式化和书本格式化,严重影响了对人的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对创新思维的训练与挖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科学探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创新教育打开了一个突破口,那么究竟如何充分发挥科学探究的优势来培养创新思维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科学探究及其要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内容,而且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个创设的学习环境中,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针对某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结果。这一过程中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或结论。可以逐步形成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究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善于质疑,勤于思考,乐于表达思想、交流成果,并且乐于尝试创造创新活动,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终形成较持久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较强的实践、探索、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新知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融入这些要素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当然也不例外。

二、创新思维及其组成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或问题解决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能够产生新颖独创性产品与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是提高创新思维,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2]。

创新思维是一种很复杂的思维形式,其基本操作因素是整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整合思维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重新组织过去所得的若干观念并找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是创新思维中求同的形式,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前提。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针对问题将我们所得到的若干观念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找到多个可能的答案、解决方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形式,它是创新思维中求异的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本质或基础。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直觉思维,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一眼看出或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体现了思维的“概括化”、“简缩化”、“语言化”或“内化”,想象性思维等[3]。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它主要包括:①流畅性思维,能够出现若干可能的构想和答案;②变通性思维,以不同的分类或方式去思考,能够从某一思想转换到另一思想,或者以另一种不同的新方式去看某一个问题;③独创性思维,即思维的过程、方法或思维的产品具有新颖性、独特性;④精致性思维,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添加新的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相关概念群。

三、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

(一)整合思维的培养

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科学探究需要“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根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选择正确的方案,并且整合已有的知识概念来选择需要的装置和器材,这正是一个整合思维的过程。在“分析与论证”过程中,对搜集的诸多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要求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等进行高效率的整合思维,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排除干扰因素求取唯一正确的结论。在“评估”过程中,对发现的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吸取经验,从经历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并用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不断改进找到最佳的途径,这些都是在整合思维中进行的。例如设计试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首先要根据实验目的,制定试验计划、研究试验步骤,设计出电路图,决定选用的元件和仪器,包括灯泡的型号、电源功率等,都需要依据相关知识来做出合适选择。对于所得电压,电流要进行数据处理,要尽量减小误差,最后得出初步结论。在“评估”时,对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检验、修正、评价等,整个过程也就是训练整合思维的过程。

(二)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在“提出问题”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发现问题可以培养流畅性思维;从不同于一般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可以培养变通性思维;选择一个比较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就可以使独创性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假设,并且要尽快地提出猜想和假设,这样就会很好的锻炼和培养流畅性思维;而且如果假设和猜想的角度很新颖,预测的方式很独到则有利于独创性思维的培养。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根据目的和现实条件,尽可能多和快地提供活动方案,来培养流畅性思维;当一种方案不符合条件和目的时,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寻找出新的方案,则可以使思维的变通性得到培养;如果设计的实验或者方案方法与众不同,角度更加新颖,独辟蹊径,则就会使独创性思维受到锻炼培养。当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时,为了培养流畅性思维可以尽量多的而且以最快的速度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式;当然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实验方式或者收集到的数据不适合整个过程的需要,这就需要迅速的转变思路,转向其它的思路,这样是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实际的实验或者证据的收集,会使活动者的见识拓宽,知识增长,高效率的补充丰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有利于精致性思维能力的增长。“分析与论证”过程中当尝试着得出的某个结论荒谬不符合实际时,要及时转换思路,去试着得出其它符合实际的结论,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变通性思维的锻炼;对分析论证的认识,会使原有的认识得到充分的补充,引申对事物的看法,这样正有利于精致性思维的培养。在“评估”的过程中,注意探究中还没有解决的矛盾,尽可能的发现一些新问题,并且尽可能迅速的提出新方案,这样就培养了思维的流畅性;而当发现原来的实验方案效率不高时,要尽快的提出新方案,不要总是对旧的方案迷惑不解,这样就同时培养了变通性思维和独创性思维;在吸取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就是对已有的认识体系的补充,这是培养精致性思维的最佳环节。在“交流与合作”中,要敢于提出新的看法,观点,要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路来看待问题,这可是培养独创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三)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提出问题”过程中,使发现问题的时间尽量缩短;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迅速做出判断,并且能根据客观条件迅速而且大胆对实验结果做出预测,这些刻意采取的措施都是对直觉思维的培养。例如,在研究物理学中“电磁感应现象”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电能生磁”的知识基础大胆猜想“磁能生电”的结论,然后再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四)想象思维的培养

想象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或者现象,对实验或者问题的答案进行想象,想象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来做出预测。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中,要在大脑中时刻想象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或者需要注意的问题,还要想象到相关因素的参与干扰,以便使计划和实验设计更加严密,以及尽量的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在“分析与论证”中,对造成实验或者活动结果的原因进行想象,以做出更加合理的解释和更加准确的描述。这些都有利于想象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训范文篇3

论文摘要:随着高新企业员工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以物质激励为主要激励手段的薪酬模式已经逐步被具有全面性、灵活性等特点的全面薪酬管理模式所替代。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合理的理论指导,高新企业很难选择有效的全面薪酬要素对研发人员进行激励,从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墓于此,本文就全面薪酬影响高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期望为高新企业建立全面薪酬激励体系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目前,全面薪酬在我国企业中逐渐普及,尤其是在高新企业中应用非常广泛。我国高新企业数量较多,但研发与创新能力始终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薪酬激励机制设计不够合理。因此,通过全面薪酬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全面薪酬与商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

全面薪酬是相对浮动的、基于绩效的薪酬战略,薪酬福利与绩效紧密挂钩。全面薪酬分为“外在”和“内在”两大类。“外在”的激励主要是指为受聘者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内在”的激励则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量化的以非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全面薪酬构成要素的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添加、合并要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目前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对全面薪酬的构成要素进行标准、统一的阐述。本文研究的对象是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而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往往依靠的是研发人员,所以本文在选择全面薪酬要素时应紧扣研发人员的特点。研发人员的需求层次较高,但基本工资作为薪酬的基础,对研发人员仍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研发人员具有高稀缺性、很强的独立自主性等特点,而奖金与福利因其固有的灵活性、激励性等特质较大程度上吸引了研发人员的关注。研发人员的工作大多以脑力活动为主,其目的在于创新。研发人员往往与事物比如数据、信息、材料、图纸或者机器设备打交道较多,而与人打交道较少,良好的工作条件与工作设计能够给研发人员创造良好的研发环境,从而增加产出。研发人员具有开阔的视野,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广泛的知识层面,而培训恰能满足研发人员对新知识的需求,因此培训逐渐成为激励研发人员的重要手段。研发人员对专业和技术的认同程度往往比对企业的认同程度高,流动意愿非常强。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激励手段能够有效的增加研发人员对企业的认同,从而减少离职。由此可识别出基本工资、福利、奖金、工作条件、工作设计、企业文化、培训为全面薪酬的核心要素。

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从技术创新的过程角度考虑企业所需的能力,一般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概念界定为企业产生新思想并运用研究与发展、营销和工程化能力实现新思想以促进支持创新战略的综合能力。它不是一种单功能的能力,而是儿种能力的整合,其核心部分包括研发能力、营销能力、工程化能力。另外还包括创新资金筹措和运用的能力、关键人才哟吸纳和凝聚能力、企业家精神和战略管理能力、以界面管理为重点的组织与协调能力.

2全面薪酬影响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介变量的识别

从所查阅的文献看,缺乏直接针对全面薪酬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用机理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寻找全面薪酬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中介变量,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全面薪酬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过程。通过研究发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是一个知识积累、融合的过程,组织学习对企业技术创新有很大影响。企业要增强知识的积累,增加成员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促进信息的循环和反馈,加快技术转移、扩散的速度,使企业创新形成一个极强的正反馈过程,因此,组织学习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制约.而全面薪酬要素对高新企业研发人员组织学习产生的重要影响也在众多文献中得到了肯定.因此,本研究认为全面薪酬会通过组织学习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由此提出了研究假设并建立全面薪酬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假设模型(如图一).

3调查问卷量表的设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参考相关研究量表的基础上,设计了全面薪酬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问卷量表。问卷包括四个部分:(1)全面薪酬的测量项目;(2)组织学习的测量项目;(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量项目;(4)衡量采用Likert五点尺度.全面薪酬衡量量表包括基本工资、福利、奖金、工作条件、工作设计、企业文化、培训7个方面,共22个测量项目。组织学习衡量量表包括学习承诺、共同愿景、开放心智、知识整合4个方面,共18个测量项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衡量量表包括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资金投人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管理能力5个方面,共19个测量项目.问卷的发放采用电子问卷和书面问卷的形式,问卷调查对象全部为调查高新企业研发部门的员工.在实际的调查中,选择了南昌的3家高新研发企业,对其它地区的高新研发企业的调查主要采用邮件的形式发放问卷,最终回收电子问卷376份。为保证数据质量,问卷回收后,对每份回收问卷进行了检查和核对,将出现数据不全、打分较均等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来自29家新高新研发企业的有效问卷338份。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SPSS12.。作为描述性统计与信度分析的工具,AMOS7.0作为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工具。

4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模型的验证

通过SPSS的信度分析得到全面薪酬量表、组织学习量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量表的Cronbacha值可信度均较高。通过AMOS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全面薪酬、组织学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自的模型拟合程度都是可以接受的,所有指标符合要求。经过了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后,继续使用AMOS7.。来构建组织学习作为全面薪酬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假设模型的拟合优度如表一所示:

结果表明:全面薪酬对组织学习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学习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模型得到验证.全面薪酬通过组织学习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生的影响效应为

5对策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奖金、培训以及工作条件对全面薪酬的影响较为突出。在模型中分别为。0.89,0.84,0.88.由此,可以得到一些能够通过全面薪酬建设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启示:在进行全面薪酬建设中,企业应该重点加强对奖金、培训以及工作条件的重视。

(1)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促使高新企业研发人员对奖金激励仍然特别重视。然而目前我国高新企业在奖金的制度制定以及实施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大体可以归结为:①奖金考核分配缺乏统一的依据和标准,奖金分配大多仍停留在简单切块平均分配的水平上,没有真正和研发人员个人所产生的效益挂钩。②对奖金的发放时机缺乏科学性论证,奖金的“档次”难以拉开,影响了贡献大的研发人员的情绪和期望。对此高新企业在奖金的发放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明确奖金发放标准。奖金的发放能否激励职工的工作热情,一个重要因素是研发人员是否认可奖金发放标准。标准合理,就会心情舒畅,干劲倍增;反之,就会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严重挫伤其积极性.要认真对研发人员对奖金发放标准的满意度进行了解与分析,从而设置出较好的发放标准。建立以个人奖金为主,集体奖金为辅的奖金激励制度。要做到奖金与个人绩效相挂钩,同时也要同集体完成的综合经济指标相结合。这样既增加了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又不至于影响团队的合作。第二,科学地选择奖金发放时机,在奖金制度制定上要层次鲜明。要改善研发人员领取短期奖金的制度,延长奖金发放时间,从而增加奖金一次性发放金,以提高奖金感知强度,进而强化奖金激励。要保证奖金层次的跳跃性,从而消除研发人员的心理不平衡感,提高工作激情。

创新能力培训范文篇4

关键词:职工培训;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特征日益明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同煤集团培训工作要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就必须不断学习、求知与创新,必须切实转变创新培训思维模式,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1树立创新培训观念,把创新能力培训纳入到职工培训体系

1.1树立创新培训观念

树立创新培训观念是培训创新的前提,我们已处于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它一方面以人文素养为基础,一方面又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这两方面的统一使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之上。要使职工培训在知识经济中顺应趋势,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更好地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要求,把创新能力培训纳入到整个培训体系中。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大同矿务局成立于1949年8月30日,2000年7月改制为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现有总资产750亿元,职工20万,矿井54对,分布在山西和内蒙古,东西跨度300多km、南北跨度600多km的区域内。2008年煤炭产销量1.22亿t,连续4年突破亿吨。现已形成煤炭为主,电力、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等多业并举的特大型综合能源集团。正在建设的晋北煤炭基地是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矿山的技术水平、建设规模、发展速度在国内都走在前列,但主要生产设备及工艺大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也决定了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顺应这一要求,公司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同煤”的口号,要求开拓思路、转变思维、创新培训方式,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推动创新型矿山建设。

1.2把创新能力培训纳入到整个员工培训体系中

职工培训既要向职工传授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也要重视职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培训的整体功能是难以实现的。为了利于开展创新培训,应构建集科研、培训、生产为一体的培训体系,由同煤集团科研部门收集国内外最新技术信息及其发展方向和单位技术应用状况。培训部门设计培训方案并组织培训,生产部门及时反馈生产动态。全公司形成了一个“培训—提高—创新—再培训—再提高—再创新”的良好态势。

职工的创新培训是每一个企业创新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同煤集团把开展创新培训课堂“搬”到了井下,不仅将井上的书本延伸到井下的现场教,还把触角直接拓展到采掘工作面。每月组织教师到井下为一线员工进行一次现场观摩教学。学员们在井下工作面边看边听。边学边讨论,教学操作结合。原本在井上课堂难理解的“排距”、“掏槽眼”等操作方法通过现场示范变得简单易懂了。另外,同煤集团加大对员工的创新培训力度,成立公司、矿、区三级培训网络体系,选拔理论水平高和工作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和老工人担任授课老师,坚持做到“培训一个、合格一个、上岗一个”,使接受培训的员工逐渐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顶梁柱。

2建立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要开展创新培训,首先必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教师才能主动去探索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求新途径,并在实施创新培训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容易束缚学员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就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培训教师队伍。近年来,大同煤矿集团根据员工的不同文化程次、不同工种、不同技术专业,建立了专业的师资队伍,从而保证了企业职工培训的质量。另外,每年都要送职教老师到省内外院校、培训机构学习,一方面提高老师的专业技术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让老师开拓眼界,树立新的培训理念,以满足创新培训的师资要求。

3创立员工教育培训的全新体制和模式

大同煤矿集团的技术装备先进,尤其是采矿技术装备水平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为了更好地驾驭现代化矿山,把同煤集团建成世界一流的矿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采取了多管齐下、灌疏结合的方法,创立了员工教育培训的全新体制和模式。集团公司建设成了一大批三级、四级技术培训基地;编制下发了大量通俗易懂的读物,培训目标直指一线、二线员工,通过密集的理论研讨、高级讲座、集中学习、定时抽查和现场培训考核等形式,全面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集团公司在员工立足岗位成才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员工素质教育上,开辟了技校、党校和工大等教育培训平台,让员工学有门道;在技术教育上,利用现有培训基地紧紧和生产现场结合起来,坚持学练结合,使员工练有渠道;在后备员工队伍建设上,以同煤大学为依托,变招工为招生,按照计划专门培养矿山急需技术员工作为储备,使全公司后备员工补有通道。另外,同煤集团从改革培训机制人手,在全公司范围内推行了员工“双级制”,即员工等级制和员工技术等级制。员工技术等级制按各专业员工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考试成绩来评定,分初、中、高3个级别,分别享受相应上浮岗位系数0.15、0.3、0.6的不同待遇,员工等级制就是依据员工技术等级划分为首席员工、优秀员工、合格员工和待培员工,首席员工享受年薪制待遇,优秀员工采用工资补贴方式进行奖励,合格员工按标准工资执行,待培员工则进人培训中心进行再培训,直到合格后方可上岗,培训期间只给基本工资。这种以专业技术素质为主要考核标准的员工“双级”体系,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员工钻业务的积极性。

4开展课堂教学与技能操作培训重在创新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不仅要在教学课堂上开展创新教学、掌握必要理论知识,而且要在生产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必要基本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4.1在教学中培养学员创新思维的能力

同煤集团培训部门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设置一定的情景,确定要达到的目标,然后提出问题,由学员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则启发学员求异思维,鼓励学员思维的多样性、新颖性、独创性,从而培养学员创新思维的能力。另外。同煤集团以多种渠道齐头并进,引导职工拓宽视野,全方位、多视角地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为此,公司先后邀请北京大学张国有教授、中国企业文化协会孟凡驰教授、山西省水利局、大同大学、同煤集团公司等专业人员举办专题讲座,从思维上使职工开阔眼界,有效地激发了职工竞相成才的热情。通过多种培训教育活动,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公司培养了一大批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等复合型人才,基本满足了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创新能力培训范文篇5

关键词:职工培训;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特征日益明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同煤集团培训工作要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就必须不断学习、求知与创新,必须切实转变创新培训思维模式,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1树立创新培训观念,把创新能力培训纳入到职工培训体系

1.1树立创新培训观念

树立创新培训观念是培训创新的前提,我们已处于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它一方面以人文素养为基础,一方面又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这两方面的统一使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之上。要使职工培训在知识经济中顺应趋势,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更好地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要求,把创新能力培训纳入到整个培训体系中。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大同矿务局成立于1949年8月30日,2000年7月改制为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现有总资产750亿元,职工20万,矿井54对,分布在山西和内蒙古,东西跨度300多km、南北跨度600多km的区域内。2008年煤炭产销量1.22亿t,连续4年突破亿吨。现已形成煤炭为主,电力、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等多业并举的特大型综合能源集团。正在建设的晋北煤炭基地是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矿山的技术水平、建设规模、发展速度在国内都走在前列,但主要生产设备及工艺大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也决定了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顺应这一要求,公司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同煤”的口号,要求开拓思路、转变思维、创新培训方式,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推动创新型矿山建设。

1.2把创新能力培训纳入到整个员工培训体系中

职工培训既要向职工传授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也要重视职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培训的整体功能是难以实现的。为了利于开展创新培训,应构建集科研、培训、生产为一体的培训体系,由同煤集团科研部门收集国内外最新技术信息及其发展方向和单位技术应用状况。培训部门设计培训方案并组织培训,生产部门及时反馈生产动态。全公司形成了一个“培训—提高—创新—再培训—再提高—再创新”的良好态势。

职工的创新培训是每一个企业创新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同煤集团把开展创新培训课堂“搬”到了井下,不仅将井上的书本延伸到井下的现场教,还把触角直接拓展到采掘工作面。每月组织教师到井下为一线员工进行一次现场观摩教学。学员们在井下工作面边看边听。边学边讨论,教学操作结合。原本在井上课堂难理解的“排距”、“掏槽眼”等操作方法通过现场示范变得简单易懂了。另外,同煤集团加大对员工的创新培训力度,成立公司、矿、区三级培训网络体系,选拔理论水平高和工作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和老工人担任授课老师,坚持做到“培训一个、合格一个、上岗一个”,使接受培训的员工逐渐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顶梁柱。

2建立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要开展创新培训,首先必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教师才能主动去探索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寻求新途径,并在实施创新培训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容易束缚学员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就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培训教师队伍。近年来,大同煤矿集团根据员工的不同文化程次、不同工种、不同技术专业,建立了专业的师资队伍,从而保证了企业职工培训的质量。另外,每年都要送职教老师到省内外院校、培训机构学习,一方面提高老师的专业技术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让老师开拓眼界,树立新的培训理念,以满足创新培训的师资要求。

3创立员工教育培训的全新体制和模式

大同煤矿集团的技术装备先进,尤其是采矿技术装备水平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为了更好地驾驭现代化矿山,把同煤集团建成世界一流的矿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采取了多管齐下、灌疏结合的方法,创立了员工教育培训的全新体制和模式。集团公司建设成了一大批三级、四级技术培训基地;编制下发了大量通俗易懂的读物,培训目标直指一线、二线员工,通过密集的理论研讨、高级讲座、集中学习、定时抽查和现场培训考核等形式,全面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集团公司在员工立足岗位成才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员工素质教育上,开辟了技校、党校和工大等教育培训平台,让员工学有门道;在技术教育上,利用现有培训基地紧紧和生产现场结合起来,坚持学练结合,使员工练有渠道;在后备员工队伍建设上,以同煤大学为依托,变招工为招生,按照计划专门培养矿山急需技术员工作为储备,使全公司后备员工补有通道。另外,同煤集团从改革培训机制人手,在全公司范围内推行了员工“双级制”,即员工等级制和员工技术等级制。员工技术等级制按各专业员工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考试成绩来评定,分初、中、高3个级别,分别享受相应上浮岗位系数0.15、0.3、0.6的不同待遇,员工等级制就是依据员工技术等级划分为首席员工、优秀员工、合格员工和待培员工,首席员工享受年薪制待遇,优秀员工采用工资补贴方式进行奖励,合格员工按标准工资执行,待培员工则进人培训中心进行再培训,直到合格后方可上岗,培训期间只给基本工资。这种以专业技术素质为主要考核标准的员工“双级”体系,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员工钻业务的积极性。

4开展课堂教学与技能操作培训重在创新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不仅要在教学课堂上开展创新教学、掌握必要理论知识,而且要在生产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必要基本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4.1在教学中培养学员创新思维的能力

同煤集团培训部门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设置一定的情景,确定要达到的目标,然后提出问题,由学员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则启发学员求异思维,鼓励学员思维的多样性、新颖性、独创性,从而培养学员创新思维的能力。另外。同煤集团以多种渠道齐头并进,引导职工拓宽视野,全方位、多视角地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为此,公司先后邀请北京大学张国有教授、中国企业文化协会孟凡驰教授、山西省水利局、大同大学、同煤集团公司等专业人员举办专题讲座,从思维上使职工开阔眼界,有效地激发了职工竞相成才的热情。通过多种培训教育活动,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公司培养了一大批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等复合型人才,基本满足了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创新能力培训范文篇6

【关键词】数学建模;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在报告中,对青年提出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同时在十六大报告中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作为青年的主力军--大学生,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高校教师的使命,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师--数学类课程教师,我们责无旁贷。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以数学建模为切入点,能够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起到提高的作用,尤其是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与第二课堂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新时代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校要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内容,对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有益的补充和延伸,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构建第二课堂,不但能够促进教育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创新思维、创造能力,还可以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也是缓解未来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同时有利于丰富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关的理论研究。通过国内外多年教学及实践经验发现将数学建模融入第二课堂,用数学建模比赛作为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第二课堂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二、数学建模简介

数学建模是在20世纪70年代进人一些西方国家大学的。它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有一定的作用。我国于1992年首次举办数学建模竞赛,当时仅有24个队参加比赛。直到2018年已有1449所学校、42128组参加,其中本科队伍有38573组,专科有3555组,参赛学生数达到12万名之多。近年来,参赛总校数的增长已不太明显,但本科组参赛规模仍保持了超过10%的增长,专科组近两年也有小幅上涨。数学建模从首次举办到现在参加的学生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题型越来越多样化。各高职高专院校对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越来越重视,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基于数学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方案的构建

数学建模比赛要解决的问题都是通过建立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参加数学建模比赛之前对学生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数学建模赛前培训也像一般的培训机构那样教条、条条框框就失去了以建模比赛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初衷,所以把数学建模中需要注意需要学习需要探索的一些点分成不同的小模块融入第二课堂这样轻松的氛围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以第二课堂为主要载体,以数学建模思想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线打造六大环节,构建“以课促赛,以赛建课”的创新型人才培训模式,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过程式,阶段式,递增式上升。具体以数学建模为切入点对第二课堂方案的构建

(一)基础知识环节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学生已不同程度的掌握了微积分、概率论、线性代数这些数学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引入能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数独、能让学生试着去解决实际小问题的简单模型建立等小游戏来丰富和开始我们的第二课堂。

(二)普及环节打开第二课堂的大门之后,我们要对学生简单介绍数学建模及其比赛并布置让学生自己去查去理解什么是数学建模,以小组为单位在下一次的二课堂进行汇报并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并将数学建模分成几个小的模块。接下来每次二课堂对这些小模块依次攻克,可以通过举办比赛或编制小的活动等来完成。

(三)选拔环节对数学建模各方面都熟悉之后,教师给出小的实际题目让学生以三人为一组进行简单的数学建模,建模完成之后每组进行汇报,其他组来提问,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应对能力,选拔出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并进一步学习和培训。

(四)提高环节通过前期培训和学习选拔出对数学建模兴趣浓厚,数学功底好,勤于思考勤于查证,有创造力,吃苦耐劳的学生进行短期的高强度培训。从解读历年赛题搜集资料开始,到论文的写作及排版来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提高,并通过参加学校举办的数学建模比赛来达到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充分感受在数学建模比赛过程中该如何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如何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从未接触过的实际问题。

(五)展示环节通过上述四个环节,部分同学会通过数学建模这样的第二课堂去参加每年都会举办的“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网络赛以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这样的真枪实弹的比赛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在比赛的过程中中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团队创新等实际能力。这样的比赛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彻底展示自己。

(六)拓展环节参加比赛之后进行赛后反思及经验总结,在第二课堂中分享自己在赛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和大家讨论什么样的解决方法是会更好,引导更多的学生去关注去参加这样的比赛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其次作为先行者的参赛者可以在二课堂中设计更好的游戏和模块让数学建模充分的融入二课堂,让我们的二课堂发挥最大的能了给学生拓展更多的知识。

四、以数学建模为导向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比赛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才质量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也丰富了学生的二课堂,让二课堂能真正起到补充第一课堂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方向。数学建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一是数学建模比赛中题目有的在研课题,有的是企业中提出来的实际问题,有的是和我们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这些题目都是需要我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数学建模为学生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的重要能力培养过程,让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得真知;二是数学建模比赛中题目都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所以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不断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和自我学习的平台,打破了第一课堂中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突破了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锻炼了自学能力培养了探索和创新精神,发挥了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三是一般第一课堂的课程都是以个人为单位来学习和考核所学课程,数学建模与第一课堂的模式有所不同,数学建模比赛是一个参赛组3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内来解决那些实际问题。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要想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就要一个团队3个人很好的合作,在比赛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但大家又要相互协作、讨论、共同进步,在此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很好的体验和感受合作分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改革的中心,提出新的培养方式,打破固有模式,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如何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于荣娟,国向东,赵海州.基于USEM模型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策略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3-59.

[2]林佳.基于“挑战杯”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

[3]胡煜寒.基于数学建模的“六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师理科学刊,2015

[4]张再云,丁卫平,萧振纲等.数学建模与大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和探索[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科版),2015(2):85-87.

[5]杨云,易江格.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6,29(21):41-42.

[6]张鹏,张川,张勇.“挑战杯”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特色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7,31(4):59-61.

创新能力培训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对策研究

教师创新能力是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师较高层次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专业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具体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和科研实践中,以研促教,以教促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监督与管理等进行改革创新,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的能力[1-2]。护理青年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护理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承担了主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是护理创新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建设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护理师资队伍是我国高职护理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的必然途径[3]。本研究分析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现状,并提出提升其创新能力的对策,以期为提升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于2017年1月—2017年2月选取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护理青年教师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年龄22~40岁;从事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专职教师、从事学校行政工作但兼职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自愿参加问卷调查。排除标准:在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的临床工作者。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6份,回收53份,回收率为94.64%。1.2调查工具。1.2.1一般资料调查表。经查阅文献并结合专家意见,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表,调查项目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称、教龄、教师类型等。1.2.2教师创造力调查表。该量表由我国台湾学者吴雪华等编制,经国内学者权月彤修订,包括前瞻思维能力、知识创新能力、资讯科技能力、灵活教学能力、多元评价能力5个维度,共16个条目,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923。采用5级评分制,总分16~80分。65~80分表明创造力优秀,47~64分表明创造力良好,33~48分表明创造力一般,16~32分表明创造力差[4]。为便于比较,将创造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标准化,标准化后总分等于总分除以量表总条目数,各维度标准化后得分等于各维度总分除以各自的条目数。1.3调查方法。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问卷当场完成并回收,回收时调查员及时检查是否有遗漏问题未答,并提醒被调查者补充,拒绝填写者在问卷上做好标记。对涉及被调查者隐私问题给予保密。1.4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双人平行录入数据并进行核对以保证数据准确性。采用SPSS21.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3名护理青年教师创造力得分为26~68(43.86±4.435)分,其中创造力优秀者3人,创造力良好者7人,创造力一般40人,创造力差者3人。

3讨论

3.1高职护理青年教师资讯科技能力偏低。调查结果显示,75.47%的教师创造力处于一般水平,其中利用资讯科技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最低。但信息技术的详见表1。2.2不同人口学特征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造力得分比较。不同学历、教龄的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造力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方差分析有差异的因素,经LSD-t检验,不同学历比较:硕士和博士学历教师创造力总分高于本科学历教师(P<0.05),但硕士和博士学历教师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教龄比较:4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创造力总分高于3年以内教龄的教师(P<0.05),但4年以上教龄教师随教龄增长,其创造力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快速发展引起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等深刻变革。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创新教学已成为教师现代教学技能的核心技能[5-6]。王进等[7]研究显示,高职护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能力较弱。目前高职护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注重导入、提问、讲解等传统教育手段,不重视多媒体技术运用[8],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护理专业教师也很难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有效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并提升教学质量[9],培养护理青年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并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能力,是提升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3.2不同学历、教龄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有差异。调查结果显示,硕士和博士学历护理青年教师的创造力总分高于本科学历教师。分析原因在于硕士和博士学历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均比本科学历教师掌握得更扎实。而博士和硕士学历教师无差异,可能因为博士学历的教师更多关注自己专业知识研究,未重视教育教学知识研究,故导致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不同教龄比较,4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创造力总分高于1~3年教龄的教师,随教龄增长,4~10年与>10年教龄教师创造力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原因在于:1~3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因处于职业生涯的适应期,其更多关注自己的生存问题,此阶段教师因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不熟悉,缺乏信心,希望得到学生的认可、上级的肯定与同事的接纳,而不愿意尝试新的方法,故在不能熟练驾驭课堂的基础上很难有效发挥其创新能力。而4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已适应自己的教师角色,同时较少接受创新知识与理论的培训,很少将此理念融入自身实际教学过程中[10],且随着教龄的不断增长,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易受经验和固定思维的限制,不轻易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故随着教龄增长教师创新能力无明显提升。3.3提升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对策。3.3.1转变教育观念,营造创新氛围。观念创新是行动创新的前提[11]。积极的教育教学观念能够极大地促进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12]。传统教育观念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育简单地看成“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意识、提出问题的习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3-14],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张敏等[15]研究发现,教师感知到学校支持创新的程度越强,越易于表现出创造性教学行为。因此,在建设优秀创新型教师队伍时,各职能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向教师传递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国内外访学交流、进修、专家讲座、学术交流等培训形式,加强学习各种教育创新理论和观念,并对创新活动、成果等给予适当的激励,提高其创新的“心理安全”氛围,增大教师自主发挥的空间,促进其创新思想的产生和执行。3.3.2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层次按需培养。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教学环境下,从担任教师职务开始不断成长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16-17]。学校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有的放矢进行培养。对于1~3年教龄教师,实行导师制,制订培训计划,由师德高尚、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指导,通过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学相长,提升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有研究表明,接受指导的青年教师科研活动的频率更高,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科研成果也越明显[18]。4~10年教龄的教师,教学压力相对较小,科研压力相对较大,学校应积极创造科研条件,并激励其继续深造学习,促进此阶段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为成为骨干教师做准备。教龄10年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和科研能力相对较强,并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了一定成就。针对此阶段教师,学校应强化激励机制,引导其实现从教学经验到教学理论的升华,提升其专业及个人影响力,在护理专业建设中发挥带头人的作用。3.3.3鼓励护理青年教师走教学科研一体化道路。科研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的体现,提升科研能力是促使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英国学者Sten-house首次提出“教师即研究者”[19],教师通过从事科研活动能更深入地认识教育对象,揭示教育规律。护理青年教师若不具备科研能力,便缺乏知识创新的源泉;若不从事教学,研究便是无本之木,故将科研、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提高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0]。高职院校应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制订护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专项计划,制定科研奖励制度,鼓励并支持护理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21]。为一线护理青年教师提供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鼓励青年教师将科研项目作为实践途径,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改革创新,走教学和科研双发展道路。

4小结

创新能力培训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在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强调:“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在知识飞速更新的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已经引起全国上下一致的高度重视。[1]高职教师作为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一线培养者,自身的创新素质高低及其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建立起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而首要的任务就是对教师创新能力进行培养。[2]

一、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摆在高职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职教师现有创新能力水平离实际要求尚有一段距离。(一)创新意识欠缺。我国大多高职教师没有意识到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高职教师基本没有受过创新创业知识及理念培训,很少将该理念融入到实际的专业教学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3]再加上现在高职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相对下降,给部分高职老师一种错觉:不用进行教学开展创新研究,把现有知识教给学生就够了。结果偏向纯理论教学的知识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得不到激发,更不用说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导致创新人才培养受到抑制,教师的创新能力也没有被激发出来。[4](二)创新能力偏低。很多国外高校教师是行业的企业高管或新型创新企业的管理者等,其原因是国外高校对师资的培养十分重视,鼓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实践。[5]我国的高职教师多是缺乏创新理论培养的纯理论派教师,缺乏实战经验,忽视了创新能力来源于实际培养的特殊性。而一些一线的兼职教师理论水平稍差,无法完成对实际工作进行精确总结进而无法进行理论化提升,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能力普遍偏低,无法满足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的要求。(三)创新管理机制有待改进。有些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等方面原因,在师资的创新能力培养及其激励手段方面投资很少。[6]教师缺少与一线企业交流的机会,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缺少创新创业课程及理念的培训等,不能提高教师创新积极性,更不用说培养教师具有足够的创新能力了。

二、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所必需的素质

为了满足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作为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点个人素质。(一)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创新精神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所在,高职教师只有在创新领域的认知及精神层面具有一定的水平,才能对所教授的学生给予创新方面精神层面的引领,才能在自身及其团队进行创新科研时发挥作用。[7]高职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在创新知识领域的认知,才能脱离固有思路及知识的限制,更加自信地站在讲台上为学生答疑解惑以及进行相关的科研创新研究。[8](二)具有创新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及其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理论知识是进行一切科学创新研究的基础,高职教师须具备不断学习创新知识能力,以走在创新研究的路上,在接受创新知识理论培训的同时,教师还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理论体系。比如对经济学、管理学等进行涉猎以有效达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途径

高职院校创新能力是指高职院校的整个科研团队有效运作的过程。笔者认为影响高职教师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个人因素,包括认知因素和实际知识水平及能力因素;二是组织环境因素、科研创新团队的组织合作度及其沟通顺畅程度等方面影响;三是制度因素,包括创新的培训、绩效和创新奖惩制度等。[9]所以,提升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创新研究环境建设。创新研究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硬件环境建设。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创新教育要求,鼓励教师进行创新研究,应进一步推进教师定期去企业进行调研学习的人事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符合高职教育的职称评审标准。鼓励教师通过进行产品研发和专利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引领教师向全面专业化方向发展。[10]同时积极支持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对优质项目,高职院校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搭建创新平台,为教师进行创新科学研究铺平道路。2.软件方面建设。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创新知识与能力培训班等方法,提升创新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塑造高职院校的创新文化,注重创新的方式方法及思维模式的培养,重视团队合作及时沟通等方方面面,从而多维度提高高职教师创新能力,为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打好基础。(二)激发教师创新研究动力。全面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知识是高职教师的职业核心能力,也是进行创新研究的基础。在此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还要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创新专业能力。通过对高职教师进行在职专业创新理念及知识的培训,再辅以高职院校制定的相关奖惩制度,让高职教师对创新教学、教法及发明创造的研究从被动消极接受到积极主动寻求突破,从而使创新研究成为高职教师寻求职业发展的动力,追求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三)提升教师创新实践能力。高职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较为深厚,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所以要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必须克服实践能力不足这一短板。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职业活动为载体进行实操训练,高职院校为教师搭建校企平台,合理安排教师教学任务,定时让教师参加顶岗工作一段时间,在顶岗工作期间,要求教师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承担与企业职工一样的责任和义务,以提升职业实践能力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高职院校还要为教师搭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出台相关奖励机制政策,及时了解教师顶岗学习中的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教师也能与企业人员打成一片,共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创新研究,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个互惠互利的长期良性合作平台,与企业共同成长,形成良性循环。(四)培养高职教师创新思考能力。创新思考能力是进行创新研究的核心能力,高职教师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基础上,一定要多读、多思、多写,不断学习新知识,善于总结。大量的阅读使思考能力发生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养成遇到实际具体问题,分析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的习惯,找到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制作出具体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中要涉及具体改进目标,并按照既定方案进行落实贯彻。在结果产生后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方案中不合理因素制定新方案,如此循环直至达到改进目标。高职教师要学会不断进行思想的提炼升华,及时应用到实际创新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去,使思维的力量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五)培养教师站在行业前沿的能力。高职教师一定要拥有时刻让自己处于行业前沿的自觉性,不断地学习新科技知识、新工艺,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了解行业前沿信息,定期参加行业企业的技术研讨会、学术研讨会等,及时把握行业发展新动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理念,以保持创新科学研究的灵敏性。

总之,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关键。高职教师只有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切实地提升创新科研能力,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优质学生,才能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发展中占有主动权,并形成良性的合作循环。为在高职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好的成效,高职院校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管理、制度等方面切实抓好落实。这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有利支持,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完成传承文明、培养现代化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伍硕.关于大学教学方法若干问题的探讨[J].彭城大学学报,2006(3):47-52.

[2]李东菊,吴玫,秦虹.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研究[J].江苏教育,2009(1):59-63.

[3]肖应红.高校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及根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121-123.

[4]游旭群,王振宏.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及其发展[J].当代教师教育,2013(6):1-5.

[5]蔡永红,王迪,雷军.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结构与创新表现的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2):40-44.

[6]王振宏,王克静,游旭群.论教师的创新人格因素[J].当代教师教育,2010(1):6-10.

[7]王敏芝.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发展路径探析[J].当代教师教育,2014(2):38-42.

[8]陈久青.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20.

[9]彭友华.高职教师管理有效性[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6.

创新能力培训范文篇9

关键词:数学建模竞赛;创新能力;平台;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主旋律,而目前的大学课堂教学过分追求理论的严密性,缺乏应用性,忽略了创新能力培养[1]。学科竞赛是学生以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来开展的学习活动[2]。学生通过对竞赛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搜集资料,提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案来解决问题[3]。学科竞赛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从分析问题到发现问题,从搜集资料到解决问题,都能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4]。近年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作用,开展了多项学生竞赛活动[5]。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是首批列入“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的竞赛之一,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竞赛题目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简化加工而成,有的甚至是当年的社会热点问题[6],没有标准答案。竞赛鼓励三位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组成的团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来求解模型,从而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7]。数学建模竞赛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实践性平台,通过该平台,大学生可以树立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思维,从而锻炼提高其创新能力[8]。本文首先介绍大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三个阶段,然后分析这三个阶段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五个评价指标的影响,最后通过实践案例阐明数学建模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平台。

1数学建模竞赛的三个阶段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于每年的9月份举行,在竞赛之前,要经过培训,在竞赛结束后,组委会鼓励队员进行赛后总结。大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分为赛前培训、竞赛和赛后总结三个阶段[9]。

1.1赛前培训阶段

赛前培训分为基本建模方法培训和论文写作培训。基本建模方法培训的主要内容为数学建模的基础知识,包括问题的分析、假设、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等过程的介绍,常用的数学建模方法,Matlab、SPSS、Python等软件的应用和数学模型结果的分析等。论文写作培训的主要内容为历届典型试题的讲和练,数学建模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技巧等。赛前培训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集体学习和自学来完成。通过赛前培训,学生能了解竞赛的流程,掌握基本建模方法,针对某个问题,能独立动手完成建模论文的写作。根据学生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选择一位数学建模方法掌握较好的学生(队员甲,队长)、一位软件使用能力较强的学生(队员乙)和一位善于写作论文的学生(队员丙)组成参赛团队,队长还要负责竞赛期间的任务分配以及协调等工作。

1.2竞赛阶段

竞赛阶段规定参赛团队要选择某个赛题,在76小时内提交一篇包括模型的假设、建立和求解、结果的分析和检验、模型的改进等方面的论文。对于赛题的选择,需要三位队员了解每个赛题(本科生有三个题目,专科生有两个题目)的背景,弄清要解决的问题,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相互讨论,选择一个能大致提出解决方案的赛题。赛题选定之后,三位队员要分工协作,同步进行。队员甲要针对问题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队员乙负责使用软件来求解模型,队员丙负责将问题的求解过程写成论文。队员甲往往不能一次就建立一个较好的数学模型,这就需要三位队员根据队员乙求出的结果相互交流,不断的改进模型。对于不同的意见,各位队员既要能阐述自己提出方案的优点,又要能够听取他人指出的缺点,密切协作,找到一个最佳的方案。竞赛评奖以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为主要标准。

1.3赛后总结阶段

由于竞赛时间只有76小时,队员的水平有限,可能存某个假设不合理、建立的模型不够准确、求解结果不精确、论文语句不通顺等问题,这就需要参赛队员在赛后进行总结。一般可以根据评选出来的优秀论文,反思自己的论文,相互比较,对于不足之处一一进行改进。赛后总结相当于二次模拟参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但现实中往往被忽略。只有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改进,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建模水平。

2数学建模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指标有很多,陈继元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主要包含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四个方面[10]。陶成等通过查阅大量有关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和改进,设计了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的调查问卷,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主要包含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四个方面[11]。本文综合两位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提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对大学生在这五个评价指标上产生的影响。

2.1自学能力的培养

创新除了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持续不断学习新知识,具备突出的自学能力。在赛前培训阶段,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相关的建模方法,这个阶段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竞赛阶段,竞赛题目涉及到各个领域,对于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赛题,参赛学生需要迅速的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然后搜集资料和查找相关文献,自己学习消化,了解类似问题常用的解决方法并进行归纳,再结合自己的知识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此外,在赛后总结阶段,学生还要学习优秀论文的建模方法和写作方法,找出参赛论文中的不足,并进行完善,这个阶段也能培养其自学能力。

2.2动手能力的培养

创新除了在理论上严谨,还要能将创新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需要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在数学建模竞赛阶段,往往需要先动手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查阅相关资料建立自己的数学模型,然后动手编程在相关软件上求解模型,最后动手写成论文。建模的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实现,不像平时的课堂,坐在座位上听课就可以了,因而数学建模竞赛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此外,在赛前培训阶段,也要求学生动手实现其他优秀论文的建模过程和求解过程。

2.3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创新不能只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单打独斗,还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组建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特长,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数学建模竞赛要求以3人组成的团队参赛,并由其中1人担任队长。队长赛前要把队伍组织好,竞赛中要把任务分配好,充分发挥每名队员的优势,还要善于协调好队员之间的关系,让三人拧成一股绳,发挥出最大的能量。队员间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能固执己见,对于好的想法要虚心接受和吸收采纳。赛后队长还要把团队组织起来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些过程都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2.4应变能力的培养

创新要能够针对不确定性、不可控因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制定出有效、合理的预案,需要具备非凡的应变能力。数学建模竞赛一般只有76小时,时间紧促。在竞赛过程中,随着对问题理解的深入,可能发现之前建立的模型存在缺陷,或者没有考虑到某个重要的因素,需要对模型进一步完善,这就需要队员们随机应变,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提出解决方案,该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2.5表达能力的培养

创新需要将创新成果以文字或视频等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需要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只要求学生会计算某个题目,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就行,忽略了对表达能力的培养。数学建模竞赛最终要提交的是一篇包括摘要、模型的建立、求解和检验等内容的中文或英文论文,文字表达的清晰性是论文评分的标准之一,因而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综上所述,数学建模竞赛的赛前培训、竞赛和赛后总结三个阶段对创新能力的五个评价指标均有影响,具体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数学建模的赛前培训阶段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影响,竞赛阶段对五个指标均有影响,赛后总结阶段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有影响。其中,竞赛阶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自学能力在数学建模的三个阶段都能得到提升。综合来看,数学建模竞赛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显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

3参赛实践分析

以参加201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例,来具体分析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赛题公布后,队长对三位队员(包括队长自己)进行了分工,每位队员负责一个赛题的资料查找与阅读、问题的初步分析等任务,之后一起讨论,选择了C题:机场的出租车问题。题目的背景是机场或者火车站经常出现的“车等人,人等车”这个难题,要求团队通过查找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帮助出租车司机在排队等待载客返回市区、直接放空返回市区这两种方案中作出最优决策。该问题属于日常生活中的交通运输问题,迄今还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分析、简化问题为:(1)分析研究出租车司机决策的相关因素以及影响机理,建立出租车司机选择决策模型;(2)收集国内某一机场及其所在城市出租车的相关数据,代入问题(1)中建立的模型,给出该机场出租车司机的选择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合理性和敏感性分析。这两个问题开放性较强,没有提供任何数据。问题(1)需要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找出影响因素,建立选择决策模型,每位学生搜集的数据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找出的影响因素就不同。问题(2)要求学生选择任意一个城市来进行具体分析,因而这两个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创新空间。

3.1对于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问题明确之后,团队成员需要从出租车相关数据搜集和如何建立决策模型两个方面去查找资料。学生团队选择了武汉天河机场为研究对象,搜集到的出租车相关数据包括出租车的收费标准、过去一年出租车单位时间的收益、天河机场的过路费、天河机场到达市区的里程和时间,天河机场的航班信息、每个时间段到达旅客的平均人数、蓄车池的出租车数量等,这些数据都需要队员动手一一搜集并整理分析,这个过程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对于出租车司机决策模型的相关因素,需要查找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实际搜集到的数据来确定需要考虑的因素,确定了影响因素包括航班到达时刻、蓄车池当前排队等待的出租车数量、出租车司机单位时间的收益、司机单位时间的等待成本以及机场到达市区的时间等。针对这些因素,计算出租车司机的总收益,包括载客收益、时间成本和空载成本等,最后通过比较两种决策方案的总收益的大小得出出租车司机的最优决策。问题(2)相当于是对问题(1)建立的决策模型进行数据检验,统计相关数据并代入问题(1)中建立的模型,求解可以得出出租车司机的决策方案,同时发现出租车单位时间的收益这个因素对司机作决策的影响较大。相关因素的确定、决策模型的建立以及数据检验这些过程,需要队员自己去了解出租车的相关数据,学习决策问题的相关文献,创新建立自己的决策模型并检验,这些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赛后通过对比优秀论文,发现问题(1)中的影响因素有缺项,没有考虑不同时间段乘客乘坐出租车的比例不同等细节因素,导致建立的模型比较粗糙,需要进一步改进。当然,这是由于竞赛期间时间紧促和队员分析能力欠缺造成的,赛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赛后总结分析,学生能发现自己的缺陷,激励他们在这些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加强,通过不断的积累来提高自己的建模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赛后总结分析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3.2对于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竞赛从赛前组队、竞赛和赛后总结分析都离不开队长的组织协调。在组队时,队长要充分了解参加培训学生的优势,选择软件使用熟练的队员乙和写作能力较强的队员丙一起组成参赛团队,队伍的组成结构对最后提交论文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在竞赛阶段,队长要对任务进行分配,除了要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要经常组织队员开会讨论,确定最终相关因素以及如何建立决策模型。当队员之间有不同的意见时,要善于协调,避免产生分歧,影响队员之间的关系。在赛后,队长要组织队员一起学习优秀论文,总结经验。在整个竞赛过程中,队长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到锻炼。由于队长的组织协调,队员之间分工明确、团队协作、氛围友好,即使熬夜很辛苦,但是人人精力充沛,顺利完成竞赛。另外,在选择赛题,以及针对某个问题出现不同意见时,队员之间都需要通过讨论和协调形成一致意见,这也培养了所有队员的协调能力。

3.3对于应变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逐渐完善的过程。刚开始建立的模型往往是比较粗糙的,随着对问题分析的深入,不断地对模型进行优化。团队在考虑不同时刻到达机场的旅客人数时,刚开始没有考虑到其服从泊松分布,后来在读文献时发现了该问题,于是随机应变,修改模型,使得模型说服力更强。对于决策模型,刚开始没有比较每个时间段蓄车池出租车的数量和乘车人数的大小,但是在问题(2)中将统计数据代入模型求解时,发现必须要考虑该问题,这时就要改进模型,使得得出的决策方案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从上述建立模型时的两个细节可以看出,数学建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应变能力。

3.4对于表达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竞赛是三个人的团队竞赛,各有分工,相互合作。在刚开始搜集收据和阅读文献时,每名队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或者想法向另外两名队员准确传达,然后集体讨论分析,确定影响出租车司机决策的相关因素,这时口头表达能力非常重要,言不达意会浪费时间。在论文写作时,队员甲和乙要将模型的建立和求解等过程的每个细节向论文写作的队员丙清楚地表达出来,队员丙写成论文初稿,然后三位队员一起修改论文。这个过程中,三名队员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虽然数学建模竞赛只有3天多的时间,但是参赛学生都能感受到在此期间学到的知识比平时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要多得多,而且真正体会到了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参赛经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数学建模竞赛的宗旨:“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曾说过:“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在他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五个指标,包括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研究和实践结果证明,在高校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或研究生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众多,本文只选取了五个评价指标,比较片面,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梅正阳.美国MCM/ICM特等奖论文对大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8,27(3):10-13.

[2]顾涵,钱斌,张惠国,等.基于学科竞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8):213-215+281.

[3]张泽旺,眭平,谢雯瑜.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6,19(2):232-235.

[4]时颖,陈义平,杨庆江.依托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方法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10-11.

[5]于德红,姚妍妍,李小梅.学科竞赛助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大学教育,2017(5):160-161+185.

[6]赵建英.数学建模竞赛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6(8):333+335.

[7]库在强,刘焕彬.以数学建模活动为载体促进数学课程教学改革[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28(3):68-72.

[8]李明秋,史洪伟.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23):39-41.

[9]马元魁,张丽丽,伏文清.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牵引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23):151-152.

[10]陈继元.“学练竞创一体”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探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6(4):44-47.

创新能力培训范文篇10

把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开拓创新能力作为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来抓,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对新形势下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全面贯彻这一要求,对于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提高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推动者,其开拓创新能力强不强,直接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首先,提高开拓创新能力是适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迫切要求。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面对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能不能以改革创新精神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我们党的严峻考验。只有大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开拓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其次,提高开拓创新能力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改革史,是一部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的创新史。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特别需要通过开拓创新去破解新难题、实现新突破。第三,提高开拓创新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必然选择。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开拓创新能力。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坚强领导核心,就必须建设一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领导干部队伍。

准确把握提高开拓创新能力的时代内涵和基本要求。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开拓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提高“四种本领”。一是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本领。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地做好工作,首要的就是要学懂弄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紧密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二是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本领。创新既是一个运用科学理论的过程,更是一个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实践的过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方面要吃透中央精神,另一方面要吃透本地区实际,做好“结合”这篇文章。三是提高分析解决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本领。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往往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影响甚至决定着发展全局。应善于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理出头绪,从复杂多变的形势中找到关键,及时发现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四是提高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提出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的本领。集中群众智慧出思路、拿主意、抓工作,是领导干部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应深入实践、深入群众,善于把自己的思路与群众的智慧结合起来,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成功做法和新鲜经验,积极推广,指导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下大气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开拓创新能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开拓创新能力,关键是抓好学习、实践和用人三个环节。一是勤于学习,为提高开拓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开拓创新的基础。培养开拓创新能力,首要的是加强学习,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创、学有所为。应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培训工作,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完善教学体系,创新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模式。二是勇于实践,为提高开拓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实践是培养干部开拓创新能力的最好课堂。应鼓励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克服“守”的观念、“怕”的心理,敢于突破陈规,大胆创新。大力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和氛围,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自觉坚持锐意改革、奋勇创新,反对不求进取、得过且过。三是善于用人,为提高开拓创新能力树立导向。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真正把那些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奋发有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能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使那些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敷衍塞责的干部没有市场,才能提高领导干部增强开拓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应不断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把是否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作为考核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准,把是否取得开拓创新成效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基本要素,努力形成领导干部奋勇争先、与时俱进,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