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1 17:21:59

创新创业理论知识

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文篇1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已经意识到改变传统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找到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之处加以提高和改善。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待提升

从高校教育来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不够重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不感兴趣,从而导致对创新创业比较陌生,缺少创业潜能。他们在课堂中学习的书本知识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无法运用于实践中,思想还停在空想阶段。从学生自身来看,多数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差,内心不够强大。创新创业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凭借一身孤勇难以成功,创业失败给大学生带来的往往是重重一击,让他们陷入自我怀疑中甚至崩溃。从社会观念来看,多数大学生毕业后热衷于考公务员、选调生,考事业编、进国企,不难理解这种现象非常符合我国大部分家庭的思想观念,作为有着传统观念的家庭,更希望孩子有个“铁饭碗”稳定的未来,认为这种方式才是最佳选择,创新创业积极性也因此被扼杀。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配备待优化

创新创业是一项综合素质能力活动,对学生的专业和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优秀的导师进行指引[3]。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配备不足,一般以理论课教师为主,大多数理论课教师创新创业意识不足,更重视科研能力,在日常授课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由于自身没有创新创业经验,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导致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来支撑,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达不到理想效果,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难的根本问题。

(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待完善

高校教育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学设施的完善,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方面,许多高校由于资金不足导致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硬件设施不够完备,软件设施不够稳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知识面不足。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二、校企合作模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一)丰富社会工作经验,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不足,创业能力不高,随着毕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迫在眉睫。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方式来改变,大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中学习理论知识,还可以根据专业进入到对口的企业中进行实习实训,运用和锻炼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在实习实训中不免会遇到问题和困难,通过企业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不仅学习了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还提高了自身的应变能力,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工作经验对大学生至关重要,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参加企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4]。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壮大“双创”师资队伍

想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就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培训,经常性组织一些有关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让教师在专业培训和实践活动中明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积累实践经验并运用到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指导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加强与意向企业合作,让企业管理人员兼职创新创业实践导师,让学生了解社会上最新的创业信息,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起到缓解校内师资不足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邀请社会上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来学校开展讲座,和大学生分享一些自身成功的创业经验。以创业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为基础,打造一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

(三)通过校企合作改进创新创业教育不足之处

高校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必须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通过与企业沟通,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高校借助企业优势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理论知识的运用,从而获得实践经验;企业借助高校优势可以储备人力资源,同时也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最终达成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目标。

三、结束语

高校通过与企业深度交流合作,为国家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改进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为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实践平台,全面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质量,有效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76-79.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001).

[3]郁清清,舒威.校企合作新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90-93.

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文篇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其自身发展却具有局限性,关键在于教育内容理论性强、缺乏实践方式。而创新创业作为一种新的实践课程的模式弥补这一局限性。所谓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就是学生以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为导向,运用于日常创新创业实践中而开展的具有创业教育意义和价值的特定课程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可以借助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增强自己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调节作用,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当他们面临复杂市场形势,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梳理,帮助他们实现既定目标。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也极大程度的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用理论武装大学生自身实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让大学生在真正喜欢的、真正关注的领域参透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准确把握内涵,为教学融合作准备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在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加强大学生创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致力于培养出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决定着该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它不仅仅需要的是在课堂上关于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在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新性过程中,鼓励大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创业实践中。同时,针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突发状况,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也是大学生基本理论课程学习的必备课程,使大学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该课程把大学生这群最有活力的知识分子培养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着正确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并为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高校创新创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困境

(一)课程设置融合度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只有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金融财会知识等相关的客观课程的教育和与之相匹配的实践,而没有针对创业过程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理想、价值目标、人格、品质等的培养,极大地忽略了大学生作为实践主体的主观因素。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很少,还没有把思想政治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创新创业实践深度融合,理论学习仍未进入实践检验的阶段。究其原因在于高校目前仍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理念,更没有建立深度融合的教育体系。随着就业创业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解放思想,加入创业的队伍,已然成为大学生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但创业艰辛,仅仅凭借大学生的一腔热血是不能长久的,更需要大学生具备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把握时机和充分利用机遇的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急需加入对学生思想的、精神的、品质的、道德的课程教育,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也是该课程对大学生提出的明确要求。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目标的培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丰富发展,有利于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和创新。(二)复合型师资队伍缺乏。在创新创业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出现一个巨大的客观障碍,是目前高校缺乏既具有创业理论知识、创业实践能力,又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目前各高校中的大部分老师只有大量的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而缺乏一线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老师更是只对思想领域有所研究,少有跨创新创业领域的研究经验,没有对创业中的大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在带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各领域的老师仅仅只能分别注重大学生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的培养和思政治理论的讲授,不能进行系统的指导,对于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进行抗压能力和心理、道德等方面的明确引导。强大的师资体系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各高校精心挑选优秀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老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培训,不仅仅快速加强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加强实战经验。高校还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让高校老师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老师能够有机会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与运营中,积累与时俱进的创新创业实战经验。想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高度融合,高校就必须培养出一只庞大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一边提高思想政治领域老师的创新创业实践意识,一边增强创新创业领域老师的思想引导方面的能力,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让学生得到的全面发展,为未来成功的创业打下基础。

四、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校要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就必须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所谓创新创业意识,就是让大学生具有主体意识,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整合市场、资源、技术等要素,规避风险,以达到创新创业的最佳状态。这种创新创业的主体意识正好切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数个自主创业者就是人民群众,无数个创业者自主创业就创造了历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创业实践基础上,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将更吸引大学生的兴趣。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的教育、引导和培养是全方面的,因此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让大学生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创新创业实践,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使大学生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中的一般规律,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充分利用经济发展规律、顺应事物发展的一般趋势,实现成功创业。(二)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创业艰苦,只有具备创新创业热情的大学生,才能把美好的创新创业愿景和自己远大抱负付诸实践。创业热情是创业的前提,只有具备创业热情,才能把创业美好设想、大学生远大理想抱负付诸实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能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解放思想,推陈出新,抵御挫折,战胜困难,保持乐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把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创业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有了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就有了不断前进的动力和热情。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新鲜血液,应该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来培养他们勇于拼搏、追逐梦想的信念,提高大学生的抗压受挫能力,可以说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充满活力、思维活跃,科学文化素质、道德水平高,敢于冲破落后的、陈腐的观念的束缚,如果对其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将成为国家创新创业计划人才的重要后备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创新创业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就是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克服困难,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三)规范创新创业行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合理合法的创新创业行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单纯依靠创新创业教育规范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不能起到最优的效果。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有必要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扣好第一颗扣子,这对大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但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的、法制的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推进。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中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运用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规范创业行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弥补创业教育的不足。我国对人们在职业生活中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素质修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以此为标准引导、规范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带头作用,号召大学生积极向道德模范、先进分子学习。

【参考文献】

[1]薛贵先.“双创”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7.

[2]张秋君.高校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合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7.

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传统高校不能够再继续墨守成规,必须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从理论知识教学转向能力培养,高校的教学重点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以传授知识、传播文化为己任,也要重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以引导创新、指导实践为宗旨,向社会输送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复合型人才。在高校的众多课程中,电子商务是一个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的课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课程。在从前的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中,除了对理论知识的追求,对实践能力也有一定的训练,却往往训练的是常规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创新能力上的训练几乎没有,这也就等于忽视了现实企业需要具有一定逻辑分析能力,方案创意能力、团队写作能力等更为实际而具体的人才需求,形成了高校闭门造车,企业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而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走近高校,电子商务课程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之路也自此开启,这意味着电子商务教学需要将传统固定的教学理念抛弃掉,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规划教学方案,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来。

1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及内容

1.1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无论对于高校的发展还是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高校来说,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专业建设,并做好课程的教学改革,增加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环节,这样的改革对于高校意义非凡,一方面改变了高校教学闭门造车的弊病,使教师、教学走近企业,能够真正从社会需求入手培养人才,提高就业率;另一方面,高校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无疑能够提高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第三,高校培养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能够为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和科技创新成果,是高校自身价值的实现的最高境界。对于大学生来说,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能够通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拥有卓越的创新能力,有别于只懂理论,不知如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毕业生,拥有天然的就业优势,必然得到企业青睐;而创业教育可以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培养创业意识,对那些有创业志向的大学生来说,更使他们能够拥有创业的能力,所以能够通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获得创业的知识和能力必然能够提高创业成功的机率。1.2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内容。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我们究竟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够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呢,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内容是什么?创新创业能力首先是建立在智力培养基础上的,而构成智力因素的部分包括培养大学生卓绝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观察力及超群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灵活的应变力等,而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大290论述学生的创新素养,首先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其次创业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经营方法方面的培养。

2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

2.1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定位。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将培养高水平的电子商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教学目标,根据行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在创新创业领域,关于电子商务的技术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都是占有比较大的比重,电子商务方面的创业更是不胜枚举,所以从电子商务课程的角度融入创新创业知识是非常适合的,也是能够得到学生普遍认可和欢迎的;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也需要有电子商务这样的需要不断创新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勤于思考;第三个方面电子商务的特点也要求学生团队协作来完成,在教学和实践中能够不断地培养学生在创业中不可缺少的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与电子商务课程之间的完美结合在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上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2.2电子商务教学改革实践的意义和作用。电子商务教学改革融合创新创业理念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1)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教学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途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策略和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理论知识,如果缺少贴近社会的实践教学环节,纸上谈兵的教学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电子商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我们会发现在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遇到企业中的现实问题,却不知如何运用,所以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就融入实践环节,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继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2)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电子商务的知识结构中包括电子商务运营、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分析等知识,恰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吻合。电子商务运营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常识、资料的分析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等,这些都是智力培养的内容。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分析从分析商业模式入手,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基本要素和框架,从而通过对电子商务企业的商业模式分析,诊断其商业模式的问题,并通过对商业模式的创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养。在创业能力的培养上,学生通过学习过的知识结合电子商务应用的诸多案例,引发自己关于电子商务创业方面的思考,形成创业意识,这样的训练随着课程的推进逐渐得到实现。(3)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对创业创新成败有直接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成败取决于商业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市场运营能力的强弱以及创新技术是否具有先进性。有些同学空有创业激情,却在管理经验和企业运营上缺乏必要的能力,导致创新创业失败,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电子商务知识、互联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分析市场需求的能力、分析和研究商业模式可行性的能力、企业运营决策的能力。因此,这样的改革实践,对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3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实践能力是电子商务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而大部分高校的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教学中,简单的引入案例分析、在机房里完成的社会实践都成为影响培养效果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电子商务教学改革中,要强调高校与企业、行业的共同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改革课程内容,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现在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在课程中更强调动手实践的能力,如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内容中加入学生分组设计、策划、实现网站的训练,进而训练其创意、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分析知识中,加入学生分组诊断已有电子商务网站商业模式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调查分析的结果,发现问题,训练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等等,总之就是让学生不再只是带着耳朵来听课,而是带着脑袋来上课,通过各种实践环节使学生融入到教学中来。(2)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效果好高校可以采用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使学生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实践和真实情境中。实践过程也需要分组进行,每位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角色,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企业电子商务业务中去,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在企业中实习时也能够得到来自企业内导师的经验分享和专业指导,教学效果显著提升。(3)开展和参加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比赛目前,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举办的创业大赛日益增多,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这样的比赛,增加创业经验;高校内部也可以展开此类大赛,电子商务的教学中也可以开展教学班内的竞赛,使学生在比赛中积极学习,增加创业经验和团队合作的体验,为以后的创新创业奠定一定的实践基础。

4结语

在电子商务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根据社会及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要不断地根据社会需求、教学效果反馈、竞赛结果等及时调整,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效果。本文的探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课程改革的效果取决于多方面因素,高校对课程改革的态度、社会企业的配合程度、教师的实践能力等等,所以在应用本文结论时,应考虑到以上因素,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法光.基于网络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电子商务,2011,1.

[2]LuLi.ApplicationofPersonalizedRecommendationSystemintheConstructionof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TeacherTeamBuilding.《BoletinTecnico/technicalBulletin》.2017,11.

[3]陈德人.创新创业型交叉学科专业的知识化探索与社会化实践———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及其规范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0,1.

[4]钟诚,罗小凤.拓展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创新能力探讨[J].商业文化,2010,1.

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工商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给我国培养具有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的实践性人才,当前高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很难达到该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对于创业人才的培养,一些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创业学院,不过更多的高校是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工商管理专业相结合,一些高校开设了专门的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班。但是,这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或多或少都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一)课程缺乏特色。创业涉及各种各样的行业,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从这个角度看,该课程的设置应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创业的主体是人,人是具有个性的,和特点行业结合起来就更是具有独一无二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业课程又需要具有自身的特色,让各种各样的学生都能找到兴趣所在,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能找到创新的方向。当前的课程在广泛的适用性上做的比较到位,但是在个性化和特色方面比较缺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实践性较差。当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依然是依赖课本,学生学了一肚子理论知识,但是不消化不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研究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前所使用的课本虽然也有一部分指导实践的知识,但是和现实的实践有着很大距离,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弱,由于没有实践作为练习,学生整体能力都有待提高。此外,我国市场经济现在出现很多新的行业和商机。例如滴滴、美团、共性单车等,教材的内容有很大的滞后性,和时展相脱节,如果一味依赖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不会学到真本事,缺乏市场竞争力,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很容易被淘汰和遭遇失败。(三)评价方式落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传统的书面考察评价方式的局限性,当前高校的评价方式仍然是以书面考试为主,在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方面作用羸弱,也造成了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过多的关注课本而忽略了社会实践,从而导致了学生创新能力弱,综合能力低。

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策

(一)理论教学体系改革。1.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的关键是要有创业意识,因此创新创业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首先,培养学生的创业情感。通过让学生参加创业设计、实践,培养学生对于创业的情感,让学生对创业产生兴趣,成为一种爱好;其次,激发学生创业动机。通过成功案例的讲解、行业的分析、创业前景的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树立目标,产生创业的内驱力和积极的创业心理;再次,坚定创业信念。让学生能够真实的认识创业,认识到创业成功需要的品质意志,以深刻的体验和感受为心理形式,让学生始终怀有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坚强信念。[2]2.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增加各种各样的选修课,例如B2B、共享经济、工业4.0、虚拟货币等新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力求学生具有创业所需的知识,提升学生发现商机、把握商机的能力,增强资源整合的能力。同时,通过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提高学生人际沟通、团队管理能力。通过理论教学体系的完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3.丰富学生创业知识。首先,增强感性认识。我们要认识到创业知识内涵广阔,包括国家宏观政策、工商、税务等各种知识,纯粹去学理论知识的话,学习效果欠佳。我们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学生对所有理论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厂参观、参加讲座等,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其次,增设实验环节。通过实验能使学生从理论上升至实践作上,例如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对ERP软件块进行操作,培养学生应用软件从事企业各项管理的能力。又如课堂上老师可以进行沙盘模拟,结合市场变化、角色扮演,使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体会创业过程,得到实践经验和深层次的领悟;第三,运用情景模拟教学。通过真实或模拟的环境,让学生在实际中去解决问题,深入反思,从而理解理论知识。情景模拟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热情;第四,推广案例教学。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创业失败和成功不同的原因,提高学生面对困难的解决能力。在课堂上,可以把案例教学作为理论知识的导入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1.加强校企合作。协调校企关系,为教师、学生接触社会实践提供基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学生可以更好的认清当前的市场动态,激发创业兴趣;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2.建设校内实践平台。学校应该加强内部平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和创业搭好桥梁,例如可以设立校内创业科技园,校内创业基地等,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平台,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借助内部实践平台,可以以学校名义聘请专家到平台指导,组织创业大赛等,吸引大学生关注创业,增强创业实践能力和坚强信念。

总之,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要立足创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突出特色,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勇,洪倩,赵雅甜.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2):24-27.

[2]陈炜.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问题简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99,98.

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新商科;创新创业教育;经管类专业教育;教育模式融合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核心是破常规、立新意。当下的校内教育模式主要是“知识的灌输”式教学,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受各种教学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大多是以“现成的翻炒”方式“传递”知识点,这种思维定式环境下,学生缺乏批判和创新,因而,培养独立思考、允许多样化存在,才能打破常规,刻意出新。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升自身对知识的认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主体是学生。

2“新商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经管类专业教育的内在联系

创新创业教育并非以培养企业家为目标,而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创新性认识、自身创新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个人能力,帮助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增强竞争力。经管类专业教育则是教育学生掌握相关经济管理类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去,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创新创业教育和经管类专业教育尽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但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培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二者是大学教育中相互弥补的教育环节,创新创业教育和经管类专业教育对于彼此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说经管类专业教育是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则是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延伸和专业教育的补充形式。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和高等教育改革趋势下,只有实质性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更加地紧密结合,让学生在专业教育中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能创新会创业的高素质人才。

3“新商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经管类专业教育过程中的效用

3.1实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效用在经管类专业教学中的实现

经管类专业教育不同于其他工科专业,因为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少有进入企业深入体验的过程,只能了解企业最边缘的相关业务。以经管类金融学和金融工程等专业为例,因为金融领域的保密规定或业务操作限制多,学生除了接受课本知识的传授外,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金融业务实践,尽管少数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愿意接纳学生进行实习,但也只是从事一些如大堂服务、客户联系等工作。实践机会少,主要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而很多学生又存在一种“课堂知识无用”的思想观念,对课堂教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如果能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让学生树立创新理念并在校内体验实践工作中的一些流程,更加深入地掌握和了解创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和提升操作技能,使“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得到有效应用。

3.2加快推动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过程的改革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过去经管类专业传统的工作岗位对人才数量的需求大幅降低,而且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经管类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就是创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岗位如财务、营销等在专业课程中都有所涉猎,所以,在专业教学中引入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已经显得十分必要和非常紧迫,可以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还是以金融工程专业为例,因为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金融专业知识和金融技术也快速更新,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和现代计算技术,把课堂学到的金融理论知识进行模拟应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金融模拟大赛,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与自主创业真正融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也可以使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为学生离开学校后的就业与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3.3实质性地提高地方高校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创业能力

高校类型不同,其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有区别。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因而对地方高校而言,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理念的引入,可以达到对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目的。如果将创新和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不仅可以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融合,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空间和创业能力。

4“新商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经管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模式

4.1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融合,构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新商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要通过课内知识传递顾及全体学生成才的普遍性、综合性需求,更要通过课外能力锻炼满足小部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建立起“惠及大众”“兼顾小众”“课内+课外”的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地说,应高效利用“课堂”从知能培育上关注全体“大众”,注重“理念”培养,侧重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职业知识,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创业理论和方法;充分利用“课外”从项目实践层面有针对性地兼顾部分“小众”。比如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专业,对于准备考研深造的学生,可以更多地进行课堂理论知识教育,但对于准备毕业即就业的同学,可以更多地让他们参与金融模拟大赛、创业大赛,这样通过倾斜化的资源配置,鼓励和引导有强烈创业欲望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并进行个性化创业指导和帮扶。

4.2校内元素与校外元素融合,构建创新创业耦合式课程体系

新商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坚持以“创新和创业目标”为核心,体现出“校内理论知识传授”“校外实践有效补充”“内外协同发展”的课程设置理念。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上,合理开设学科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也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精准化补充创新创业拓展课程,对接区域产业链和需求链。尤其要结合新发展形势下,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在专业理论课和创新创业课程中融入新元素。要针对新商科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在学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增加专业创新型探讨、专业创业案例等教学元素,在通识课程中融入国际人文礼仪、世界经济等专题元素。

4.3“产学研”融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一职多能”师资体系

新商科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发挥专业师资队伍的作用,为教师广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更加自身办学实际条件和实际需要优化创新创业师资匹配机制,深入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教师教学科研与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利用教师教学科研资源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新发展。新商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既要具备开拓的视野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有精湛的专业创新能力和企业实践经验。高校不仅要在项目研发领域与企业广泛合作,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方面也要向企业咨询,还要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到企业锻炼和参加创业实践,让教师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在企业实践工作中得到检验,提升教师的学术、科研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做项目,以科研促进教学,增强教师的实践技能,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4.4搭建校内外实训平台,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实践训练

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建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创业创新训练相衔接的校内外理论教学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教学训练平台,根据发展需要改善专业实验教学条件、补充完善和丰富校内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理念和能力。

5结语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标志着我国高校双创教育进入了政府统一领导下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双创教育改革已成为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共识。但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或多或少还存在“精英化”“活动化”和“碎片化”等问题,需要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加强与学科专业建设的结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总的产教融合,还需要在提升高校领导的意识、教师教学能力和管理人员水平等方面努力。而以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为内核的商科,是打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各方面努力的“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环。本文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分析了经管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模式与路径选择,为其他学科提供演化路径和行动标杆,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模式融合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徐芹,杨军.浅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教育研究,2021,4(6):152-153.

[2]李晓华,张丽萍,王晓凤.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4-89.

[3]李文秀,毕颖,于三三,等.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8(2):1-5.

[4]杨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6):59-63.

[5]周泽炯.经济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新经管”战略背景[J].滁州学院学报,2019(3):108-112.

[6]徐晓君,熊森.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20(8):26-28.

[7]郑慧敏,翟明戈,周凤敏.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科专业教育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2):70-71.

[8]徐振浩,张化尧,倪云蕾.“新商科”建设背景下MBA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创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123-128.

[9]张亚靖,平昕.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究[J].创新创业教育,2019(6):83-86

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文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导向;形象设计专业;问题;改革;策略

形象设计行业对从业者创新能力素养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形象设计专业教育需要基于行业需要进行改革,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还需要突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形象设计专业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对教育方式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目前,形象设计专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解决相关问题,基于创新创业导向进行形象设计专业教育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一、形象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对形象设计专业教育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以下问题。第一,形象设计专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存在不协调的问题。部分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也对理论教学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知识体系结构非常完善,但教师缺乏实践教育能力,实践教学效果不能保障,这样就影响到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一些教师对形象设计专业在市场中发展的情况,形象设计工作具体情况认识不足,这样就不能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指导教育。很多院校在形象设计专业教育中存在着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比例设置高于实践教学的情况,这样,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时间有限,学生就不能通过实践活动,对该专业行业技能知识有深入的把握,学生未来就业就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部分教师缺乏形象设计行业实践教育经验,教师只重视理论教学,也只能通过理论视觉使学生对行业发展情况、就业情况、创业形式等进行认识,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活动,创新创业能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培养。一直以来,形象设计专业教学,主要是借助于理论指导与案例分析的方式开展的,而缺乏实践活动和创业活动,这样,学生很难真正地进行市场实践和创业实践,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对形象设计专业实践形成错误的认识,学生会认为形象设计专业学习就是记住一些知识,不需要考虑社会市场需要,这样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在形象设计专业教育中,毕业设计属于实践教育内容,是学生实践成果的展示,该课程是学生适应未来行业的重要课程,但在该课程教育中,很多学校安排的教育内容不合理,只安排了一些基础上的内容,没有结合行业发展需要进行内容设置,这样,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在形象设计专业教育中,还存在着综合实践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一些学校所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不足,并且综合实践设置与行业需求联系的不够紧密,这样,学生就不能对社会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学生也不会利用理论知识解决行业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

二、创新创业教育在形象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目前,形象设计行业发展正趋向成熟,相关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比较大的。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对形象设计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不仅对人才在知识技能方面有要求,也要求相关从业者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种背景,就要求学校在形象设计专业教育中,必须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另外,具备创新能力也是形象设计人才所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养,要想有好的设计,从业者必须要具有突破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有好的作品。基于这种情况,学校也必须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现在的就业形势并不是很乐观,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如果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较强,他们也能够有效地拓展就业渠道,这样就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学生实现多方面的发展。

三、创新创业导向下形象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1、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形象设计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素养的重要保障。作为教育者在形象设计专业教育过程中,要能够重视学生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的培养,学校要能够将形象设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自信和团队协作素养,实现实践教育与专业理论教育的融合是非常必要的。教育者要重视自主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增强学生的创业的自信。学校要立足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立足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形象设计专业课程进行改革,能够实现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与自主创业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通过专业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对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形象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关融合内容可以以选修课方式呈现。形象设计专业教育本身实践性很强,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型的专业实践活动,能够多开展一些以自主创业为导向的形象设计实践活动,教师做好学生的活动引领和监督工作,引导学生以小组方式开展专业实践项目,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同时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得以提升。

2、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

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提升形象设计专业教育质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形象设计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保障。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能够邀请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技能指导教育,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借助于专业人员丰富的创业经验对学生未来创业发展进行指导,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认识和能力。第二,学校针对具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帮扶,为他们设置专项奖学金,并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指导,给予其一定的优惠政策,使这类学生能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第三,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及形象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学校要能够多开展一些自主创业类的实践活动。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并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对学生进行活动指导,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素养。学校可以设置专项的创新创业基金,以激励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可以鼓励学生走向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开设店铺或者是开设形象设计公司,如果学生的运营状况良好,学校需要加大对学生的扶持力度,并能够树立创业典型以激励后进。学校要能够通过一切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条件,支持学生的创业活动,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共同发展。

3、完善产学教学模式

产学教学模式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校和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后,学生就能够在产学模式下进行理论的深入学习,同时还可以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活动,对企业的发展状况,运行状况管理状况,运营策略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自身创业情况有一定的规划和认识,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学校的教育工作要能够面向行业发展需要,市场发展需要开展,要积极完善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作为教育者也需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积极开设创新创业工作室,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借助于企业经验对自身工作室发展进行规划和设计。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针对性会更强,实践教学与行业结合会更为紧密,教学效果会更加突出。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参与企业项目活动,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这也能够为学生进行创业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学生的创业技能也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教学,对于学校而言,需要结合产业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教育,校企合作能使学生正式进入行业中进行锻炼。在创业实践之前,学生可以积累创业经验,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形象设计行业发展情况会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更能在创业实践中实现创新,学生的创业活动也更容易成功。

4、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要保障形象设计专业教育的质量,保障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必须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形象设计系统理论知识的讲解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开展全面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并且需要了解形象设计行业发展情况,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行业知识,这样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学校在教师选择方面,要能够选择理论知识全面的优秀教师,在学生实践教学方面,还需要能够聘请一些行业内的优秀人才及管理人才和创业人才参与到形象社会教学中,要能够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该教师团队不仅要具备完善的形象设计理论教学能力,还需要具备较好的社会实践指导,创新创业指导等方面的素养。在对学生实施创业指导的过程中,创业者个人的经验和心得体会需要丰富,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内在创新创业的动机。通过个人创业实践经验的分享,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创新创业需要具备的基本品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这是教育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形象设计专业教育要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学校就需要能够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需要要加强与企业的联合,能够派遣教师对企业中进行锻炼学习,加深教师对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人员可以向学生介绍行业知识,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等。形象设计专业要发展,必须要依赖于优秀的教师团队,只有优秀的教师团队才能把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结合起来,以市场和行业发展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维的引导,这样对教师才能在形象设计专业教育中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琼.创业教育形势下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艺术科技.2016年第1期。

[2]罗晓燕.刍议高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时代性改革思路与举措[J].戏剧之家.2020年第1期。

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工匠精神;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既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顺利推进的体现,又是大学生展示和锻炼自我的舞台,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利器。高校双创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启迪创新创造思维、孕育创业实践行为,从而树立积极进取的形象。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工作进展缓慢,亟待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其中。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校双创教育,有利于改进高校双创教育教学工作,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转型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进而促进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2016—2019年,“工匠精神”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足见其重要性。工匠精神的内涵涉及范围广泛且带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其特点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工匠精神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有不同内涵。(一)工匠精神的传统内涵。工匠精神涉及的行业十分广泛,遍及社会生产诸多方面,其渊源始于也分化发展于农业生产活动,形成于以手工业为生的手艺人。匠人用娴熟精准的手工技艺,打造精湛的手工艺品并以此作为谋生手段。其内涵包括匠人们在打造手工艺品的过程中不断精雕细琢和追求精益求精所领悟出“道”的真谛,包含匠人们专业的职业技能,对产品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道技合一”的职业追求及尊师重道的传承模式,而“技艺合一”是匠人们对产品理念的无上追求。“道、技、艺”是工匠精神传统内涵的体现。(二)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时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我国大力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主要包括传承文化与坚守品牌的民族精神、不断革新与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与质量至上的品质精神、一丝不苟和不遗余力的服务精神,目标是追求“道技艺合一”最高精神境界。由此可见,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具体体现,蕴含了创新创业所必备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和生命态度,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发展进程的动力源泉。

二、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校双创教育的必要性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时念和发展战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就现状而言,大学生所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尚有很大提升空间。与此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其一,专业技能培养缺项,包括理论知识匮乏、课程形式单调,重理论轻实践、教育劳而无功,师资薄弱、急需进行补给;其二,人文素养培育缺位,包括科学精神缺乏倡导、家国情怀意识淡泊,生命价值认识欠妥。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工匠精神本身能与时俱进地拓展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和生命态度,能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可以补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从而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转型发展,还有助于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助其实现人生价值,也有助于切实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一)工匠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内在维度。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创造精神、品质精神、服务精神与科学精神所蕴含的全民精神、探索精神、攀登精神、奉献精神有严密契合点。工匠精神培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生活观念的确立,促进其良好职业理念的树立,引领其人生方向及价值观的确立。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有利于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新时代新风尚,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还有利于科学精神的树立和维护。可见,工匠精神能对科学精神的内涵进行充盈,呈现了科学精神的内在维度。(二)工匠精神是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培育工匠精神就是涵养家国情怀。“人才是精神的承载者,精神是人才的引导力,保障集体利益,培育工匠精神,从人才出发,从教育出发是基础”[1]。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起步晚,监管机制尚不完善,低品质商品、质量差的服务仍充盈市场,消费者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受到损害,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大受影响。工匠精神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生产者的职业素养,提升制造行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在制造源头追求优效、高质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和价值,从而助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提升综合国力。培育工匠精神,可以激励大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的信念,自觉把个人的创新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远大创业抱负落实到勤奋学习的实际行动中。由此可见,工匠精神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正是涵养家国情怀。(三)工匠精神是生命态度的美好愿景。人类因为追求文明而文明,生命因为态度不同而不同。美丽的生命应当拥有平等、尊重、珍惜、奉献的生命态度,唯有如此,方可获得充实而精彩的生命旅程。生命态度可以解读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待生命及生命价值的态度,即对生命是否平等对待、是否尊重和珍视;二是对职业的态度,即对自己及他人所从事的职业、付出努力和获得成果等是否认同。正确的生命态度建立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弘扬工匠精神可以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在喧嚣浮躁的现代都市中做好“人生舞台”的设计师,并就此磨砺心智、雕琢人生,进而正确认识生命态度。培育工匠精神,不仅是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然需要,也是促进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甚至是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2]。在新时代背景下,各高校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环境,采取有效对策,着力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加强建设,促进大学生具备积极的生命态度,为促进其健康成长并实现自身价值保驾护航,最终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必将影响甚至引领所在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综上所述,工匠精神是新时展的必然选择,是生命态度的美好愿景。工匠精神是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不竭动力,是提升大学生个人精神品质的重要指引,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更是启迪大学生就业创业梦想的精神源泉。培育工匠精神,可以引导大学生坚守人生理想,纯洁道德情操,坚持敬业精神,严谨职业态度,重塑生命态度,进而引领社会风尚,打造中国未来民族性格,服务我党治国理政,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校双创教育的策略

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文篇8

教育事业发展是保证国民个人素质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与国家命运与前途息息相关。教育工作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实践教育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学重心也慢慢从单一的理论教学向双重教学转移。教学的任务就是为社会提供优质人才,促进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进步。目前我国各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在操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训练方面有待提高,高校应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体会到当前社会就业的竞争强度以及能够提前适应社会工作环境。

伴随人们对饮食日新月异的需求,使得食品行业发展方兴未艾,食品行业在不断完善,商家也在不断优化产品质量。食品行业在我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食品领域也需要相关专业人才的输入,只有保证食品专业优质人才质量,才能推动食品行业不断发展,因此对食品行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的《食品专业创新创业训练》一书,以食品理论知识为基础,阐述了如何将食品工艺学、感官质量评定、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等相关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整本书分为七个项目,以新产品开发为主体,从市场调查开始,市场试销结束,详细介绍了新产品问世的整个流程。此外,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书中还附上了食品市场调研结果报告、报告格式以及排版、黑豆营养饼干及苦荞风味碧根果的生产工艺研究、学生创新实验课现场展示报告等多项附录。相较于其他同类型书籍,该书结构紧密、逻辑思维清晰、内容覆盖面广且新颖,对真实案例的分析更有助于学生对书中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期能够达到提升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是一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书籍。尽管各高校已经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能力训练课程纳入教学大纲中,但取得的教学成绩却不容乐观,不可否认我国各高校食品专业创新创业的教学体系确实存在不足,比如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重视度不够,多数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并非专业的,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很好地为学生教授理论知识,阻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建立;部分高校难以满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经济、场地以及试验场所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导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受到阻碍;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内容简单乏味,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上述种种问题,本文结合吴玉琼,傅新征所著《食品专业创新创业训练》一书,对大学生食品安全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略作探讨。首先,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一支具有时代性、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才能促进高校食品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教学的高速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合格的食品创新创业讲师,应该具备充足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跟随时代进步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然而高校给教师指派的繁杂任务导致教师自我提升时间减少。为此高校应加大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科研时间以及进修学习机会以提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

另外,针对能力不同的教师,学校也应该根据教师能力分配不同任务,以确保教师高校完成教学任务。其次,丰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人才分流培养,比如对于科研型人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潜能,对其进一步指导并提出专业选修课程建议,为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技术实践型人才,可以为学生开设创业经验分享会、企业实体模拟实践等活动,让学生熟悉创业流程、企业运行过程等,以此增加学生的创业体验;而对于本科生,教师应致力于就业经验传授、就业知识讲解等,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教学内容可以多多结合社会真实案例,以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最后,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活动。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场地、经济等支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或创业题目,项目选中之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适当提出相应的指导建议,并协助学生完成项目以及参加成果展出。对于创意食品、保健食品开发以及食品营销等项目,应由校团委提供统一场地,让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开展创业项目,同时应负责为学生办理在创业过程中所需工商纳税事宜。另外,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适当增加对学生创新创业上的经济支持。

增加新食品开发竞赛活动以提起学生创新兴趣,这也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有力措施。总而言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对大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环境、综合素质以及能力等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全面、更有力的保障,做好学生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教师的培训。增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投入资金,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此外,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高度重视创新创业课程,否则无论教学方式多么丰富、教学内容覆盖多广、实践内容多全面都难以提升食品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作者:潘延召 单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创新创业发展中心

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文篇9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强调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要求每一所院校形成全新的育人观念,遵循专业发展规律的同时强调社会需求,自主纳入特殊性的创新创业元素,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而言,专业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人员,学生可以从实践中得到增值,推动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基于创新创业的教育背景,如何高效率地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人才培养方向存有偏差

纵观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源,第一,是让学生拥有较强的探索精神,第二,是让学生领悟创新创业的科学规划与基本方法。全方位分析创新创业能力可以发现,组成结构是比较繁琐的,其包含机会能力、运营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等。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应服务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互相对比而言,现阶段,每一所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整体上依旧无法体现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过多地关注理论实践。即便是设置了实践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岗位知识技能的培养,没有为学生渗透重新创业意识。并且高校没有充分带领学生认知社会环境,即便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也不能够完全掌握社会给予自己的创业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思维相对局限化。部分学生的创业项目无法走出校门,创业项目的目光受到局限,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设置不够合理,造成人才培养存有偏差。

1.2课程体系设置不够成熟

现阶段,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整,一些高校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依旧把目光停留在知识技能讲解层面,没有与时俱进地为学生渗透创新创业项目,也没有保持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力度。在实际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包含企业仿真研究、市场营销研究、财务管理研究和生产管理研究等,以上均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如何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体现出实践经验不够充分的问题,没有充分研究创新创业型人才特质,也没有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不能抓住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无法在企业创新中融入创新思维,导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困境。

1.3教学模式不能和创新创业体系相匹配

与自然科学类的专业不同的,工商管理专业需要人员拥有灵活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的管理思维,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理解管理技巧。给学生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这是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的环节。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机械化地要求学生掌握管理方法,没有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和理解,因此,学生不能灵活地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并且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缺少创新创业典型案例的讲解,教师不能全方位地为学生展现教学内容,导致创新创业的教学体系缺乏特色。此外,针对实践教学,一些学生不能够适应实践教育基地的要求,在创业期间无法做到实地观察,教学活动往往是校内封闭式的循环,影响了创新创业人才的思维发散,不能确保教学方式和教学体系之间的互相匹配。

2创新创业教育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关系

2.1两者存在共同的特征

高校开展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学科主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归属素质教育的范畴,从不相同的时代出发,创新创业教育是处理教学发展潜在的问题,发挥人员的潜能。纵观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能够进一步规范教学模式,对教学实践活动起到指导作用,确保社会经济能够稳步提升。

2.2两者相互促进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以工商管理为主,工商管理专业是融合知识技能的一项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是生成性教育,还是自动转变的教学模式。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起始点,如果没有专业教育作为支撑,则不能凸显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并且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内涵是创新创业理念,在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拓展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内涵,让大学生形成创业精神,保证大学生能够在经济发展中灵活地运用思维,实现创新创业理念的高效率运用。

3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相关措施

3.1制定人才培养规格

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首先,应明确培养规格,即明确要求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品行。基于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理念,每一所院校都要明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研究创新创业的教育方针,争取培养出综合性的优秀管理人才。相关的人才培养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知识结构,即学生应掌握公共基础知识和创业基础知识;第二个方面是技能结构,即学生应掌握专业能力、项目组织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第三个方面是素养结构,即学生应具备创新精神、情绪控制力以及决策力。

3.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时,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把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基本依据,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形成系统化的课程组织结构。立足于创新创业背景,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满足人才素质提升的需求,和创新创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初衷相适应,在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中融入职业素养,关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教学效率的提升。在理论知识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学习教育知识,包含英语知识、体育知识、语文知识和高数知识;带领学生学习学科基础知识,包含经济学知识、会计学知识、金融学知识、管理学知识、组织行为知识和营销学知识;带领学生学习常规管理知识,包含质量管理知识、信息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带领学生学习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包含创新管理知识、创新思维知识、创业管理知识和产品开发知识;带领学生学习创新创业技能知识,包含项目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编写研究、项目策划与管理研究等。与此同时,教师应设计实践训练环节,增强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适当增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涉及创业实践模块项目,策划模块和家族企业调研模块等。并且优化职能管理训练内容,让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方案相一致,重点设置人员素质测评和薪酬管理的模拟训练计划,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外实践训练中,教师要大力运用社会创新创业资源和企业创新创业资源,创设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完善创新创业项目培训平台,给予高效率的创业企业输送人才力量,不断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3.3整合人才培养过程

针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整合人才培养过程,以教和学两个模块为基础,打造高质量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使理论和实训实现一体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首先,应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核心点,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强调能力提升与运用,从管理思维训练和实践技能训练入手,专注于综合性管理人才的培养。其次,应确保教授和学习两个模块的良性互动,立足于创新创业的背景,课程教授应和以往的授业解惑存在差异。关于师资队伍建设,如果教师仅仅具备高学历和扎实的理论知识,是不能承担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职责的,还需要教师拥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了解企业实操业务项目,带领学生全面进行实践操作,革新以往的封闭式队伍建设方案,鼓励专职教师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完善自我,提升职业素养。与此同时,创新教授形式,增加适合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训练项目,引进实用性和实战型课程,树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思维,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考核形式。站在学生的视角,学习的关键点是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愿意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继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项目的驾驭能力。最后,搭建高校内外创新创业教学平台,营造校园第二课堂良好的氛围。高校应建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中心,发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雏形,为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提供软件支持和硬件支持,涉及人员测评体系、ERP体系等,还要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企业共同合作,优化创新创业类课程实验室建设。此外,还可以开展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大赛,利用科研训练和营销策划项目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由此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理念,落实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凸显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

3.4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由于创业知识涵盖的范围较广,尤其是涉及税务领域、工商领域和政策领域,单一地组织学生学习理论知识,难以提高学生实际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保证学生全方位地认识理论知识,并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首先,教师可以参观企业的管理模式并与学生分享,以讲座的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环境中创设创业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教师可以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的情景模拟教学,模拟真实的操作环境,确保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处理问题,逐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推广案例教学,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充分认知创业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把案例当作理论知识的入手点,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最后,现代化教学方式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保证,应强调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教师要在人才培养中融入多媒体教学,采用网络远程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征,合理地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设计课件,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师生一同探索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指导作用。此外,教师可以开展网络远程辅导工作,运用校园网的资源,创设工商管理专业的慕课资源,利用网络传递作业的形式和网络师生交互的形式,全面组织学生进行研讨,采取多人集中化学习的方案,学生和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点拨,目的是更好地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活动,把创新创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4结束语

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发展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要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重点意义,把创新创业思想融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每一个角落,培养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思维,在创新创业中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采取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成长差异,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挖掘,使学生领悟工商管理的要点和核心方式,从而使院校能够实现全方位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政佳.视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展望[J].营销界,2019(30):180-181.

[2]李晓晗.“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8):338-339.

[3]禤永明,阮凌云.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路径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33):16-17.

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生物化学;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创型”高素质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1-3]。2014年9月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引领了全国各普通高等院校的双创教育改革新方向[4-5]。常州大学是具有“产学研”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专业素养、协作品质、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国内加强双创教育的背景下,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和药学三个专业调整了培养方案,将教学目标从传统单一的知识讲授转向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养的方向转变,增加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培训模块,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衔接。生物化学是生物学及生物技术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涉及到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一门交叉学科。生物化学作为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与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及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能源化工、食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分子水平上探索与解释生物体生长发育与遗传等复杂现象,具有内容抽象难懂、知识体系复杂、学习难度较大等特点[6],同时,生物化学是现今发展最为活跃的学科,新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不断涌现,并支撑其他学科的发展,因此,在生物医药类及生物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7]。在国内外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立足于我校的实际情况,促进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1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1整合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在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中一共包括三大模块:一是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功能,包括糖、脂类、蛋白质、核酸、酶、激素、维生素及抗生素等,叫做结构生物化学或静态生物化学;二是这些生物分子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及调控方式,叫做代谢生物化学或动态生物化学;三是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结构特征、生物信息传递及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叫做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医药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有分子生物学课程,儿生物化工类课程对分子生物学知识依赖较少,因此,将原来生物化学课程中分子生物学部分并入分子生物学课程当中,这样避免了讲授内容的重复性,在同样的课时下可以对结构生物化学与代谢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讲解,此外,重点突出蛋白质化学、酶化学与代谢化学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更加贴切生物化学的特点,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接触学科前沿。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知识的接收者,学生作为“学”的主要执行者,学的效果直接反应教学成效,因此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充当主导作用,但现今的教学模式却是以教师为主体,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的过程中,由教师布置有关生物化学的学科前沿的学习内容,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汇报,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一方面,在课堂上通过教师与同学讨论的方式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学生物化学方面的学科前沿可以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科研与应用相联系,更加了解学习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同时可以提高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奠定理论基础。1.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方面,教师根据我校专业培养方案与学生的就业方向,编撰适合我校专业学生使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指导手册,并且合理安排相对应的实验,使学生在生物化学实验操作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我校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生物工程创新实验”课程,该课程共3学分,要求学生须在大三结束之前由相应教师进行指导完成课题项目,并在大三学期结束时进行答辩,由专业课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课题情况进行打分,可将生物化学课程与该课程进行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完成酶、代谢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入对书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对科研的重要性,成功的实验结果也会加强学生的成就感,增加学生对科研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科研来反哺教学。

2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为导向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改革探索

2.1教师指导大学生学科(科技)竞赛。通过开放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促进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药苑论坛”等竞赛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实验流程,指导学生撰写项目申报书,并及时提供详细的修订意见,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实训。2.2科研项目驱动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生物化学是生物医药类及生物化工类专业的基础学科,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都需要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为支撑,学生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应用于实际的科研中去。学生可以通过加入教师的研究室,从事相关项目的科研工作,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项目,在实验过程中利用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达到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衔接。同时鼓励学生根据科研成果撰写科技论文、申明专利,教师提供详细的修订意见,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2.3打造创新创业教学团队与辅助教学团队。创新创业教学团队与教辅教学团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通过搭建由专任教学、学长及企业家共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促使生物医药类专业学生形成创新计划与创新项目。同时,我院生物医药类专业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组建了由专任教学、学长及企业家参与的教学工作委员会,定期修订培养方案,符合具有鲜明创新创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2.4教学成效。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生物化学的教学取得了部分成效。生物化学的理论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并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解决了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生物化学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近年来,学生发表的各类研究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竞赛等省级以上体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大赛中获得各类奖20余项,2名同学获得国外知名高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显著提升生物医药类专业及生物化工类人才培养质量。

3结语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解决了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双创”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就业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可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小越.“互联网+”视域下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J].科教文汇,2019(9):60-62.

[2]王芳,宋瑛琳,田明,等.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生物学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探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7):105-108.

[3]张艳,金刚,曲小姝,等.基于创新创业模式下的药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36(8):21-23.

[4]杨灿明.新时代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7):3-7.

[5]张微娜,侯佳苗,张锦鹏.“四轮驱动”推进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27):195-196.

[6]张晓云,张红印,顾香玉,等.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农产品加工,2018(5):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