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艺术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4 17:14:55

创新艺术教育

创新艺术教育范文篇1

一、注重科学决策,以先进的理念引领艺术教育

1.以学生全面、个性发展为根本。学校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育人思路;以“合格+特长”为人才标准,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给儿童充分的自由”为前提,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更侧重于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自我表达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找到乐趣,充满自信,拥有对美好未来的希望;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力得到发挥,特长得以彰显。让艺术教育成为学生健康、全面、快乐成长的空间,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多年来,学校不断探求丰厚学生文化底蕴的育人渠道,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绘制完成的“亿万儿童绘祖国,迎奥运《盛世中华》2008米国画长卷·60米福建卷”送全国29届奥委会;学校每年的校园艺术节都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燕前堂”书院的小学员与省政协“海云墨会”书画大师见面交流,与大画家们一起切磋技艺。良好的校园艺术文化积极引导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必将对学生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2.以学校完善的组织领导做保障。学校把艺术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确立了“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内涵发展为目标”的学校教育计划,在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艺术教育与教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符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艺术教育体系。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德育处、教务处、年段长、体音美教研组长为组员的学校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共同讨论学校艺术教学工作计划,拟定不同年龄段的艺术教育计划,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创新学校艺术工作,做大做强学校的艺术教育活动。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把艺术教师的教学、辅导、课外训练纳入教职工年度绩效考核。每学期都对在艺术教育中作出成绩,在省市各类竞赛中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给予奖励,从而不断提高艺术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以规范的过程管理为抓手。学校注意加强对艺术教育工作的过程指导,建立了一系列艺术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如:“五个一”制度,艺术教师每学年上好一节探讨课或公开课,组内说课一节,期末交一本规范的教案,交一篇以上教学论文。建立隔周一次的艺术教研活动。此外,还建立“说、听、评”课制度、不定期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和校本培训师徒互动制度等。让每一位艺术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在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中,教师们齐心协力,潜心教育,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抓好队伍建设,以优质的师资促进艺术教育

1.重视艺术教育,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队伍建设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为使艺术教育迈上新的台阶,学校注意加大对艺术专业教师培养的力度,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讲学或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教学上能尽快成长。学校现有艺术专职教师共11人,其中研究生1名,研究生课程班结业3人,本科生10人,特级教师1名,中学高级教师2名,小学高级教师7名,省级学科带头人3名,这些艺术教师有较好的素质、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准。特别是他们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有较高的责任心,深受学生、家长的信赖,社会的赞誉。更为可贵的是,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底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团结协作,积极上进,埋头苦干,争创佳绩。一支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已经形成。

2.务实教师培训,提高育人服务水平。学校非常重视对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采取“走出去”———组织艺术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和学历进修、“请进来”———邀请教育专家到校举办讲座。学校请来了艺术教育专家为全体教师开设讲座,把艺术蕴含的视觉之美、听觉之美、秩序之美、礼仪之美、和谐之美的理念带给教师,帮助教师建立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益心的教育目标。通过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育人服务水平。在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之间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学校还是省艺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之一,每年省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前身是省艺术师范学校、省幼儿师范学校)都有数十位艺术系应届毕业生到学校,实小为培养艺术师资做了很多工作。

3.创建成长平台,展示艺术教师风采。学校努力为艺体教师提供各种锻炼自我的机会,例如,每学年学校都会组织“片段教学、说课、教学叙事”等各种主题的青秀比武活动,让艺术学科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组织优秀艺术教师参加全国、省、市、区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优异成绩,为自己、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近年来还相继派出三位艺术教师赴马来西亚进行中国画、中国民族舞蹈、中国少儿舞蹈交流讲学,提高了艺术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落实课程规范,以科学的管理保证艺术教育

1.规范教学管理,开足开齐艺术课程。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使学校艺术教育再上新台阶,学校率先实验、推广和实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并按国家课程设置编排开足开好艺术教育课程,配足配齐专职艺术教师,规范地进行教学工作。学校还提出了“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要求,增大艺术课课时总量,利用“家长委员会”把艺术教育深入到家庭,深入到社区,从而保证了学生参与艺术教育活动的时间与效益。

2.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艺术体验活动。为了深化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开发利用学校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学校利用每周三下午第一、二节课开发艺术校本课程,组织了以“拓展兴趣、发展特长、激发潜能”为目标,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艺术技能兴趣”、“发展身心健康活动”等为内容的各类艺术校本课程。我们先后开发了燕前堂“书院”“、茶道院”“、京剧院”、“越剧院”“、闽剧院”“、棋院”、“剪纸艺术”、“太极拳”、“古诗词经典吟诵”等技能专业提高班和学科拓展普及班两大类三十多个校本课程。

3.加强课题研究,强化艺术教育科研。在艺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注意抓课堂教学研究。立足课堂,把课堂作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鉴赏的主渠道,让学生在艺术中感受真善美,并加强对艺术类教育课程的管理。艺术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把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作为小课题展开实验与研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业务水平。学校校本课程提高组每学期每人都要面向全校上一节汇报课。学校还组织艺术学科教师积极参与艺术类课程教材改革实践,加强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近年来全体艺术教师参与了《当代小学生学习特点与学习方式的研究》、《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等课题的研究,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了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

4.抓好学科渗透,促进艺术教育常态化。学校在教学管理进程中,注意抓艺术教育在其他学科中的渗透。要求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提升人文精神,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学校在环境布置、德育活动、教学课堂都开展艺术教育的渗透。如语文学科唐诗宋词的音律、节奏,教师的配乐和配景欣赏、英语学科的语音音调、经典英文歌曲及英美文化的介绍,数学学科的对称图形变化,体育学科的运动美、节奏美,还有老师们课件设计的图片、音乐、色彩美,教师的形象、音色教学艺术美,使课堂教学的美育深入人心,学校艺术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全面、高效地发挥。

5.艺术氛围浓郁,潜移默化熏陶学生。学校还成立了“合欢花”合唱团、舞蹈团、鼓号队、旱冰队等,并统一制定了活动场所使用方案,合理调度、充分使用,让体艺设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学校精心设计文化橱窗、书法美术作品展室、楼梯楼道常规教育宣传栏,做到了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个校园景点启智。学校网页、“红领巾”广播站、橱窗画廊等宣传阵地,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正常开展。学校校内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与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取得显著的育人效果。

创新艺术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平面设计

新艺术运动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从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延续时间将近20年。1906年以后,新艺术运动逐渐退潮,被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取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完全结束。新艺术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是一场承前启后的设计运动。这场运动的兴起预示着旧时代——手工艺时代的结束,和新的时代——现代主义时代的来临。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作品自然、简洁,集中体现了新旧交替时代艺术设计风格的转变。新艺术运动艺术家采用流畅的曲线、自然的图案、丰富的色彩装饰设计作品,这种风格对于后世平面设计作品的装饰手法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新艺术运动与以往的欧洲设计风格不同,其创新精神推动了当代平面设计作品的不断发展。

一、新艺术运动概述

新艺术运动产生的根源在于,在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努力探索艺术与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关系及二者的结合方式。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的发展对传统制造业形成了一定冲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反对工业化的情绪出现。在此背景下,19世纪下半叶,工艺美术运动反思工业化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工艺美术运动提倡复兴手工艺,否定工业产品的美学价值。但在欧洲大陆,知识分子反对工业化的姿态较为温和,他们追求美学社会理想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转变,逐渐接受了机械化生产方式,最终新艺术运动席卷了欧美大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刺激了艺术设计运动的兴起。新艺术运动继承了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反对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等过分装饰的风格,强调手工艺的重要性,采用自然图案进行装饰设计,注重对日本装饰风格的学习、借鉴。工艺美术运动重视对中世纪哥特风格的借鉴,而新艺术运动追求与以往设计风格的完全决裂,强调师从自然的全新风格。同时,新艺术运动不再拒绝承认工业化发展的进步意义,而是追求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与工艺美术运动相比,新艺术运动更加符合时展的潮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场运动发生于世纪之交,处在新旧交替的时期,旧日的手工艺时代接近尾声,新兴的工业化时代即将到来。新艺术运动的兴起预示着旧时代接近结束和一个新的时代——现代主义时代即将来临。

二、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风格

新艺术运动继承了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反对过去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作品更加自然、简洁,代表了新旧交替时代艺术设计风格的转变。这一时期的平面设计风格由烦琐、复杂转变为简单、明快,由注重装饰转变为注重对信息的传递,由千篇一律转变为注重个性化的表达。这种转变为后来现代主义设计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用流畅曲线勾勒轮廓。新艺术运动采用自然、流畅的曲线勾勒事物的轮廓。这场设计运动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是东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日本浮世绘木刻版画的流畅线条。因此,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作品区别于以往的设计风格,不再模仿真实的主体,而是转向利用流畅、扭曲的自然线条和形状装饰设计作品。2.用自然图案进行装饰。新艺术运动采用自然图案进行装饰。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是新艺术运动另一个重要的灵感来源。艺术家想完全摆脱19世纪设计风格的影响,因此,他们拒绝了以往的风格特征,转向自然界寻求新的装饰设计方式。新艺术运动中的典型纹样是从自然草木中抽象出来的,多是流动的形态和蜿蜒交织的线条,充满了内在活力。艺术家甚至直接参考海洋生物、植物插画进行装饰。3.用柔和色彩表现情感。新艺术运动采用柔和、丰富的色彩表现作品的情感特征,常用橄榄绿、康乃馨粉、长春花蓝等色彩。如,捷克艺术家阿尔丰斯•穆夏,擅长使用优美、流畅的曲线与柔和、明亮的色彩展示女性优雅、恬静、动人的形象,其作品风格独树一帜,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图1、2)。4.用简洁的二维图像展示内涵。新艺术运动采用简洁的二维图像展示作品内涵。对于曲线的重视和强调,使这场运动具有强烈的平面特征,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东方艺术风格的痕迹,特别是日本浮世绘风格的痕迹。19世纪,写实的海报绘画手法是西方的主流设计方法,新艺术运动采用了二维化的绘图方法,简化了招贴的绘制手法。这种简洁、明快的平面设计作品受到了大众的欢迎。

三、新艺术运动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当代平面设计风格百花齐放,既有受现代主义影响的极简风格,又有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C4D(4D电影)视觉效果与合成效果风格。而新艺术运动丰富的装饰效果、简洁的版式设计、别具一格的创新精神对当代平面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优美的曲线与色彩营造丰富视觉效果。在新艺术运动中,艺术家对曲线与色彩的运用非常考究。他们青睐使用流畅的曲线和绚丽的色彩营造轻松、浪漫的氛围,使这一时期的平面设计作品兼具较强的娱乐性与艺术性。新艺术运动丰富的装饰效果对当代平面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孟菲斯风格与流体渐变风格。孟菲斯风格富有装饰效果,不过多遵循以往的配色规律,喜欢用一些明快、风趣的明亮色调,特别是粉红、粉绿等色彩。这些鲜艳的装饰性色彩正是源于新艺术运动对色彩的运用手法。时下流行的流体渐变风格运用明快的曲线与艳丽的渐变色彩对平面设计作品进行装饰,使这些作品具有梦幻、唯美的独特风格,在平面设计风格中独树一帜。2.新颖的版式编排开创现代设计先河。19世纪初,欧洲盛行维多利亚风格。这种风格的平面设计作品在版式编排上存在一些不足:其一是装饰过剩,海报排版拥挤;其二是海报绘画手法偏写实,叙事性元素过多。这些海报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受手抄本羊皮书的版式结构影响,如:对花哨的哥特字体情有独钟;采用复杂、精美的纹样进行装饰;版式布局死板,多为上、中、下结构;等等。而新艺术运动则提倡版式布局自由、活泼、生动,以人物或事物为画面的中心,缩小文字占比,浓缩成简洁的广告宣传用语。新艺术运动简化了过去繁复的版式设计,采用准确、生动的图形符号传达信息内容。这种化繁为简的思想逐步发展,为20世纪的主流设计风格——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对于时下流行的极简主义风格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3.独特的个人风格体现破旧立新精神。新艺术运动抛弃了对以往欧洲流行艺术风格的依赖,是一场破旧立新的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中的艺术家采用极具个性的艺术语言展示个人风格。如,英国艺术家奥博利•比亚兹莱,他的作品风格前卫,充满了唯美却怪诞、华丽且颓废的矛盾气质。比亚兹莱的作品并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柔和色彩,而是运用强烈对比的黑白色块,他的作品集中体现了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富有个人特色的表达方式。这种对个人情绪的表达改变了19世纪保守的绘画构图方式,展示了艺术家挑战世俗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当代平面设计的推陈出新有着重要的意义。前辈艺术家的努力与探索,使当代平面设计风格呈现出丰富多彩、欣欣向荣的局面。当代设计师要继承前辈的创新精神,创造平面设计的新历史。

新艺术运动在平面设计领域有着独特的风格特征。在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平面设计作品中,艺术家倾向于采用流畅的曲线勾勒事物的轮廓;采用自然图案进行装饰;采用丰富、柔和的色彩表现作品情感特征;采用简洁的二维图像展示作品内涵。新艺术运动十分重视对曲线与色彩的运用,这对于后世平面设计的装饰手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新艺术运动的创新精神刺激了当代平面设计的探索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2]彭博.浅析新艺术运动的风格及其对平面设计的影响.艺术研究,2009(2).

[3]朱元吉.论“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大舞台,2012(12).

创新艺术教育范文篇3

1.1发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艺术法探究式课程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有传统课程无法达到的特性:广泛的参与性。探究式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自行组成小组进行学习合作。通过寻找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主题案例进行研究,之后用艺术法学的知识制作课件进行案例分析,在课堂上同学生进行交流。在课件制作与演讲的过程中,首先学生会对艺术法的课程知识进行了解,其次学生选取的都是自身感兴趣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会更有针对性,更加激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会帮助学生提高对艺术法的研究与学习能力。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艺术法学科进行理解,在遇到关于艺术的法律问题上,也会更加理性的进行认识与分析。因此在艺术法探究课程的改革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更获得法律案例的模拟感悟与体验,这种体验会帮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受益匪浅。1.2拓宽学生合作渠道,提高合作能力。探究式课程的第二项意义在于提高学的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在现代学生学习中,很多学生习惯自学,因此在与同学的交流上少之又少。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合作完成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更可以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有所建树。因此在探究课程中,小组合作是比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探究课程会引导学生共同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利用集体的智慧对艺术法的学习进行研究,不断拓宽艺术学习与创新形式。而且,通过不断开展艺术法的知识专题学习,学生可以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与点评,有利于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程度,培养整体的团队合作意识。1.3锻炼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术水平。在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中,提高最多的是学生对法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艺术法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与学生学习方式,面对艺术法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设计与艺术活动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其次联系与理论知识的运用从而解决实践问题,通过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艺术法的探究式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由两方面进行授课的。其一是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在课时的分配中,选取较少的学时对艺术法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授与记忆,帮助学生梳理艺术法的基础知识点。为学生后期进行探究式学习进行知识铺垫,这个部门是由教师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的。其二是可以通过对艺术法案例的分析,来进行法律知识的实践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课堂讨论与自主学习来领悟艺术法的知识特点。

2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建设模式

2.1基本课堂进行艺术法授课。在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的建设中,首先应该对课堂知识进行讲授。只有在课堂上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才能保证学生在后期的自我研讨中能够顺利进行。因此作为授课教师,在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的建设中,首先应该依据艺术法的课程教材划分重点,帮助学生整理书中的知识流程与知识框架。通过不断的备课与自我研讨来整合书中知识点,通过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以系统的课堂进行知识点的讲授,可以快速实现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而在系统讲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课堂模式的革新。要选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授课方式进行艺术法学的基本范畴与法学理论的讲解。2.2分析典型案例。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是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建设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对现有的艺术市场进行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艺术作品所遇到的问题。以知识案例为媒介,可以通过系统的知识理论框架,组织引导学生对艺术法案例研讨。通过不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进而提高对艺术法案例综合的分析能力。艺术法案例式的课堂教学,是可以加深并提高学生自身对法学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内容的重要形式之一,让学生理解到艺术法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艺术法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艺术法知识的应用与理解,在面对并解决现实中具有争议自身作品问题时,可以学以致用,完善法律观念,提高个人法律应用能力。2.3辩论模式。在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建设模式建设中,可以采用辩论模式来帮助学生提高对艺术法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针对艺术法的主题论辩式课堂,可以将辩论范围放在学生所关心的模块上。例如艺术作品在创作中所遇到的版权问题,在销售艺术品时需要注意的法律法规,还可以包括在对艺术品进行展览与收藏过程中,遇到的拍卖、鉴定、保险、税收、知识产权等等的法律问题。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日后遇到该种问题时能够快速有序的进行解决。

3结语

艺术法探究式课堂,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将教学模式分类为三方面:理念、实践、效果。从理念出发,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进行扭转。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是平等的,授课与听课不再是单方面的权利,二者均是教学过程中受益的主体。艺术法课程教学过程强调的是“双主体学导式”互动,教师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兴趣制定学生能接受的授课方法。而学生也在兴趣的引导下同教师产生良性互动,进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艺术法的探究式课程可以把艺术学理论知识灵活化,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着眼于艺术学科创作的科学教学理论。

作者:李娜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满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2009(1).

创新艺术教育范文篇4

“新艺术”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声乐上。理论学家、宫廷外交官菲利普•德•维特利的专论《新艺术》中可以看出“新艺术”的出现,已经开始动摇了仍然统治教堂音乐的“古艺术”。维特里主教认可并阐述新艺术的“创新”,条分缕析地用周密的符号表明不完全拍子“二拍子”,并用红色强调复杂的节奏、三连音、切分音等等。以教主穆利斯的创作为代表,在哥特式经文歌的基础上创作“等节奏经文歌”,世俗化的旋律融入严肃的经文歌里,随后逐渐影响教堂音乐。新艺术的经文歌作为主要的音乐形式,成为法国新艺术代表人马肖创作的出发点。以马肖为代表的游吟诗人,试图用新的表现手法重现失去了的骑士艺术,在歌曲旋律中写入深刻动人的音乐,散发浪漫的气息,并将复调叙事歌的地位提高到经文歌的地位。意大利的诗人但丁和薄伽丘对音乐创作技法上的突破,追求新的响度、新的和弦和更复杂的节奏模式,强调音乐自身能感动人的巨大能力。早期的牧歌,诗歌形式十分规则,内容多是对大自然的歌颂,此外还有巴拉塔叙事曲、狩猎歌等形式。在意大利的新艺术中,音乐三大要素“旋律、节奏、和声”融合成新的音乐概念。

二、“新艺术”的音乐实践

音乐的实践领域已经渐渐显露出脱离教会核心并使自己独立个体的迹象。新艺术时期乐器的发展促使表演观念的改变,乐器还是依附声音而存在,但是键盘乐器、弓弦乐器和风管乐器上的技术发展和器乐音乐的不断增加,在理论和实践的概念逐渐清晰,表演不断需要向专业化投入。器乐因素不仅在音乐表演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促成其风格形成,例如演奏家被允许用管风琴等乐器演奏马肖叙事歌等声乐作品。维奥尔琴是业余爱好者最喜爱的乐器,而且出现了器乐合奏和声乐重唱的形式。音乐实践逐渐世俗化,贵族出于喜爱音乐,开始雇佣艺人演奏,音乐家有了新的身份,音乐教育是贵族教育中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新艺术”的表演观念从实践开始,在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基本要素上做出了新的尝试,在理论家菲利普•德•维特利、雅克布•列日等人的认可和阐述中,逐步动摇了以宗教音乐为主的中世纪经文歌形式的音乐,逐渐有了世俗的素材。

三、文艺复兴时期

《西方音乐表演观念史》的第三章标题,作者将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表演称为是“甜美的艺术”,但未解释其中的“甜美”指何物,是新艺术的思潮,还是人文主义思想或世俗音乐的发展?笔者认为文中“甜美”引自新派理论家穆利斯对新音乐的论述:“音乐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甜美的,因为没有其他的艺术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带来如此多的快乐。”穆利斯所说的“甜美”是指“音乐最大的效用存在于它所提供的快乐和甜蜜的感觉之上甜美”。笔者认为作者将甜美之意张冠李戴了,穆利斯所提出的“甜美”是中世纪晚期的美学统称之一,而不是我们现代直义“甜美”,艺术家的强烈的个人主义想象力在美学的孤立状态中找到避难所,他们以为孤立就是自由。文艺复兴初期的音乐经过法国新艺术、勃艮第音乐、英吉利音乐到法兰西-弗兰德斯复调音乐的统治,最后在勃艮第地区形成视界音乐中心。哥特人珍视的艺术形式——经文歌依然是一股有生力量。意大利和英国的影响磨平了古老经文歌的冷峻的建筑性,复调歌曲的甜美悦耳同样被融入新的经文歌。到了勃艮第地区,经文歌变成了隆重的节庆音乐形式,用于国王加冕、缔结和约、教堂祝圣和盛大婚礼。教堂音乐和宫廷的音乐艺术之间隔着一条鸿沟;经文歌不属于任何一方,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兼有在家修灵、默想时唱的“家庭音乐”和公众集会时用的节庆音乐的双重身份。文艺复兴把和声的原则看做美的本质,它完全是数的关系,关心的是大小和比例;一切质的需要,如色彩、性格、情绪和地位等。严格说来,只是要求观察自然而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人文思潮的影响对音乐理论的发展逐渐影响表演观念,初期音乐家被要求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的,如扎尔林诺、伽利略、蒙特威尔第等。从15世纪开始,约翰•延克托里斯在其著作《音乐定义》提出和谐新观念,即作曲家创作的旋律音响产生的精神快感才是和谐的。人们能听得到的声乐和器乐才是真正的音乐。从他的观点可以看到,器乐音乐的地位有所提高。理论家扎尔林诺解决了基于大小调的新的体系代替格里高利体系所产生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矛盾,并从他的理论出发区分了理论家、作曲家、表演家、听众的身份,在音乐表演观念和美学观念上是重大突破。

四、德国宗教音乐改革

伴随宗教改革的新音乐运动的中心是马丁•路德的伟大形象。作为人文思想的主要人物之一,他认为音乐是活的艺术,是现时的艺术,他考虑音乐时,不仅仅为了音乐的自身价值,而且把它当做语言,看做教育工具,使年轻人更能接受上帝的福音。将世俗歌词的意思改写成宗教的歌词,随之天主教的教堂音乐转为路德福音派教堂音乐。献给圣母玛利亚的各种德语和拉丁语赞美诗和天主教的其他教堂歌曲被改写,以符合新的教义。路德本人其实并不反对崇拜圣母玛利亚和圣徒,但是他的后继者认为,这类歌曲必须按“基督精神”加以改进。宗教音乐改革对强大的中产阶级影响最大,这一圈子对宗教倾向的反应最为积极。这些音乐家是社会结构的有机部分,他们和教师、教堂主唱家、管风琴师或牧师一样是依赖政府和教会生存的。在这些中产阶级的气氛中兴起了有别于唱诗班的新教学校。新教学校的兴起对音乐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一部分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家利用当时的流行音乐素材、格里高利圣咏、世俗的“持续声部”和民歌,并将之反复改变以适应情景的需要。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尚松反映了法国人的民族性:幽默、敏感、潇洒。其中的音乐节奏基本决定于歌词和节奏。威尼斯乐派作为意大利的音乐文化中心,其代表人阿德里安•维拉尔特创作了牧歌这一演唱形式,并创造了纯粹的器乐音乐和风格,把复调的作曲技巧传给17世纪。16世纪末的反宗教改革时期,由扎尔林诺提出的和声与歌词之间的关系,由他的学生温琴磋•伽利莱将问题升华,首先他基于实践,对复调音乐与歌词的结合持否定态度,希望歌词和音乐之间能建立在清晰和逻辑关系之上,其次主张单旋律音乐的发展。

五、文艺复兴的乐器及理论

在《西方音乐表演观念史》中,提到乐器的发展源于器乐音乐的不断变化与和声体系的不断完善……作者只简单列举了琉特琴和键盘作品的创作大量出现,器乐演奏日益成为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音乐活动越来越专业化,音乐表演艺术家不仅是创作者,同时也要有专业化表演的能力。随后提到的唐•尼古椅•维僧迪诺是盛行的文艺复兴理想的最典型的代表。这里的最典型指的到底是什么?作者并未明说,是“音乐脱离复杂的对位复调”吗?可是接下来又说他强调教堂音乐必须遵守教会调式,接下来作者又说他坚持歌词的价值和重要性。让人看了云里雾里,无法了解作者叙述的意图。笔者认为在乐器的发展中,随着观念的改变,能够演奏复调的乐器变得重要了,教堂管风琴和琉特琴流行起来,弦乐队也逐渐代替管乐队在演奏圣乐和隆重的世俗音乐的场合出现。从这些乐器制造的工艺来看,德国和意大利属于前列,做工讲究、装饰精细,因此两个国家的器乐水平也是屈指可数的。音乐理论在文艺复兴时期成为一个新的综合音乐体系,其中最卓著的是海英里希•洛里斯,又称格拉雷安,他的著作有《十二调式论》,此著作详尽论述了法兰西-弗兰德斯乐派的复杂的复调作曲法。格拉雷安推崇诺斯坎•德普雷代表古典人文主义精神的实现,是崇高的形式、自然的庄严和部分与细节的和谐平衡等种种理想的绝对体现。理论家的美学理论中强调教堂音乐除了必要的教仪经文作为歌词外,应该有洪亮的复调结构,有肃穆的开端。这种观点可视为巴洛克时期“庄严风格”的雏形。同时在歌唱方面,坚持歌词在声乐作品中的价值和重要性。他的理想是歌词和音乐的完美结合,歌词为主体,音乐使它更加栩栩如生、扣人心弦。

六、结语

创新艺术教育范文篇5

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设计流程更为迅速与简捷,艺术设计教育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拓展了艺术教育,另一方面数字媒体和艺术设计融合发展,其具体内容如下:1.数字媒体艺术拓展了艺术教育。数字媒体艺术拓展了艺术教育是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之一。究其原因,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使得数字媒体快速兴起并成为主流,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纸质图文输出的信息逐渐变为数字信息,拓展了艺术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设计人员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以及扎实计算机基础,能对不同的知识进行融合与交叉运用,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艺术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也在数字媒体时代得到了延伸。2.数字媒体和艺术设计融合发展。数字媒体和艺术设计融合发展是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又一特点。数字媒体时代在艺术与科技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的结合,所带来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更为新颖,将设计理念与方案立体化地表现出来,使创造更新、更奇、更异的艺术效果成为可能,是数字媒体和艺术设计融合发展的产物。数字化技术与艺术设计的融合具有很强的优势性,新的数字媒体艺术领域,对计算机学科和艺术设计之间的交叉领域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从数字艺术的前瞻性特征来看,未来可能出现交互式广告设计展现方式。因此,探索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势在必行。

二、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水平,推动现代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在了解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1.更新艺术设计教育观念。更新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是提高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水平的关键。对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应意识到数字媒体时代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冲击,尽快更新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确立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培养理念,突出数字媒体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艺术设计专业要重视计算机信息处理和应用,重视对学生数字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与掌握新的数字技术,将数字内容创意与数字技术表现融入到艺术设计中,使学生具备基本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本知识应用能力。2.优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优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是提高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具有跨学科属性,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优化上,教学的多样化与多元化发展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做好艺术设计的通识课程教育,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二是要做好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的衔接,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开展信息化教学,引导学生融合发展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增强艺术设计教学的适应性。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对提高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水平至关重要。数字艺术的应用可以起到规范化、灵活化、多样化地实现制图效果,对艺术设计教育而言,数字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具体做法上,高校的一些工作室、实验室的开放可以解除专业限制,让更多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有实际操作的可能,进入相关实验室、工作室进行训练,真正体会和掌握数字艺术设计知识。与此同时,为掌握数字艺术和设计的双重属性,让学生学到不同专业的知识,加强数字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实践性教学,拓展学生的实习平台,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加强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加强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是提高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水平的有效举措。艺术设计属于创造活动,为促进学生设计思维的发散、设计风格的标新立异,加强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将设计一线的新知识新思维传播给学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字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在发散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通过聘请校外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团队开展讲座或培训的形式,提高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认知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地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方式,采用数字形式对艺术进行传递,为设计艺术提供更多的创意与载体。

总之,数字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数字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能明显的提升作品的视觉感受与效果。数字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应意识到数字媒体时代的重要性,更新艺术设计教育观念、优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加强艺术设计教育创新,面对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新的特点,积极探索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水平,促进艺术设计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楠.数字媒体对动画艺术形式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5,(08).

[2]周玮,艺海.地域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思考[J].2016,(12).

[3]孙汝.艺术设计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评《设计基础》[J].教育评论,2018,(04).

创新艺术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新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构建

在一个专业的发展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构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适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不仅能促进该专业的发展,而且还能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课程以及课程体系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著名教育学家PhiliphTaylor曾这样评价课程的作用,他认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实施的材料和教育运行的手段,教育课程在人类教育活动和实践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内蒙古职业教育及职业学校均在进行着不断的探索。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关系到生活各个方面的应用科学,承载着各个学科最终的研究与发展目的,它是关于人类科技、文化、艺术的综合应用学科,是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消费与生产之间、生活与审美之间的重要手段,是保障社会化大生产下的审美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体。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个领域均获得了快速发展,对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艺术设计作为教育体系一门重要的、新兴的专业被广泛关注。但由于内蒙古地区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起步较晚,艺术设计学科以及课程体系建设均不完善,因此对内蒙古职业院校新艺术设计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对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事物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想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就必须进行改变。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不能像之前一样仅仅进行设计,满足美学方面的要求,而是在培养学生的设计技法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不仅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查,还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操作能力进行考查。因为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教材中心论、教师中心论、课程中心论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所以本文主要是以内蒙古职业院校为主对新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其艺术设计的现状构建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构建

(一)设定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需要依据一定的教育培养目标进行设置和构建,新课程体系的组织和编排需要对培养目标进行系统化、整体化的指导。内蒙古职业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新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其做一个顶层策划,从而明确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是一门课程体系建设的灵魂,它既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实施的落脚点,同时也是判断教师和学生完成课程后质量评价的依据。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高度的技术性,也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在进行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的设定上,要考虑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内蒙古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培养条件和培养体系的改造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特点,设定适合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以上分析,设定教学目标以及培养目标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考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以及现代企业特征;二是考虑艺术专业学生具有的特点;三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且能够适应市场和社会不同时期的特点;四是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这样设定的教学目标就能够适应学生的发展进步。

(二)设置课程模式

第一,实行模块化的课程模式。必须按照科学的课程实施规律对职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和优化,符合内蒙古职业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规律和课程实施实践。根据最新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当要学习的知识点之间相互连接、相互交叉时,当知识和真理存在于某种情境之中时,当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时,人们具有最有效的学习状态。故根据社会生活实践的特点及习惯,实施课程的模块化构建,可以充分利用艺术设计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欲望。比如说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当涉及学生道德素养、精神境界、文化修养等课程和学习内容时,将这些课程统一规划到公共基础模块中,并且在这个模块中采用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有利于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设置项目课程模式。在职业教育中,项目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把深奥的、模糊的理论转化为实物的重要手段。项目课程模式就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项目设计和艺术设计实践,参与管理、实施与实践反思的全过程。在项目课程模式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艺术设计能力为最终目标,注重学生在复杂的社会实践中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且最终采取行动完成艺术设计。

第三,设置创业课程规划。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以及短期经济发展放缓,导致艺术设计学校出现短期就业压力,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形势,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应该构建创业课程的规划,让学生通过艺术设计的专业技能实施创业指导,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专业特点,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有利于艺术设计真正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未来发展趋势

(一)课程结构趋于合理

课程构成上,艺术设计专业发展不断向国外先进国家看齐,吸收其优点和经验,促使我国课程不断改进,其课程趋于合理。而对于内蒙古职业院校艺术设计课程来说,其在我国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职业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使艺术设计课程结构不断地趋于合理。

(二)专业性与科学性不断提高

我国职业艺术教育根据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文化情况,结合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充分考虑了社会对人才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的需求,逐渐对职业艺术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把对学生的艺术能力和艺术潜能作为职业艺术教育的目标。对于内蒙古职业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来说,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发展、调整和优化,专业性和科学性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晋略.设计的革命[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创新艺术教育范文篇7

高校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的发展

基于现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有效助力,新媒介技术在艺术创作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它与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与运用推动了美术创作艺术的全新发展变革。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起步较晚,其发展过程主要存在三个阶段:首先是传统媒介与新媒介技术的混合阶段,两者各自独立存在;然后是传统媒介艺术与新媒介艺术的统一过渡阶段,两者在碰撞中逐渐融合;最后是新媒介艺术的综合发展阶段,融合传统媒介的有效优点共同发展。高校美术教育作为培养现代化美术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了解美术创作最新发展形势和应用美术创作新兴技术手段,对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与推动专业快速发展有着关键性作用,随着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与推广,打破了传统美术创作的壁垒和桎梏,使高校美术创新艺术产生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的重要作用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非典型化特征明显,可以为美术创作提供更多延展性与可行性,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更注重探索与创新,有助于提高美术创作者对媒介的深入了解与合理运用,而新媒介美术作品对其材料艺术和媒介性质的关注与探讨,可以使美术创作艺术获得全新突破,为创作者提供了宽阔的创作空间。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实践并推广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有助于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的融合发展,让更多美术专业学子能够了解与运用前沿发展的美术创新艺术实践技术,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结合美术创作教学实际与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实践科学引导学生美术创作理念,以提高他们的创作源动力和专业信任感,为高校美术创作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的实践应用

创新艺术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艺术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艺术高校教育改革、转型的关键时刻,为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艺术高校积极行动,不断探索不同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艺术高校的本质就在于创新,创新教学方法、艺术课程体系,驱动学生的艺术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业精神,以创促教,以创促学,以创促训,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在学生成为人才发展的全过程。创新艺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推进学生的发展,根据艺术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育的动力,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作为教育的路径,把引导艺术学生的生活方式作为教育的方向。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根本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型的教学方式,把以创促教、以创促学、以创促训的培养模式形成生活化和常态化,推进艺术人才的全面发展。

一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意识”维度

创新意识是对艺术高校大学生的品质要求,创新意识不是学生先天固有的能力,是学校不断教育培养的过程,也是学生逐步淬炼的历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1]对于艺术高校传统教育来说,转型是艺术高校发展的迫切要求,转型是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是培养艺术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教育的旨归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创业教育的基本前提,没有正确的创新前提就没有正确的创业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随着创新教育的深化而深化。创新教育是当今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艺术高校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意”。不管是专业课,还是文化课以培养艺术学生创新思维为重心,教师为学生营造创新情景,以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创造性的创作,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驱动学生的大胆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二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创业精神”维度

创新创业教育是创业理念的延续和提升,是创业精神的拓展。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教育每一名学生去创业,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去开公司,去办企业。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质就是培养学生树立一种创业精神,这种创业精神的特质包括“必须具备强烈的创业意识、优秀的创业品质、良好的创业心理、很强的创业能力以及扎实的创业知识”。[2]艺术高校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就要界定培养目标,把创业理念贯穿到现有的专业领域,重视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保持创业原生态,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格精神的基础和前提。保持创业原生态根本在于保持学生的个体化教育,不能无视学生个性所迸发的内在创业精神的培养。艺术高校不能把自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强压在学生的上课和学习过程中,否则,只能会遏制学生自身的个性化,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就阻碍了学生的创业生态,无形中成为创业精神的障碍。艺术高校的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尚未明确,教育目标还比较陈旧,在新时期艺术学校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艺术教育转变为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精神的实质性教育。艺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就要准确树立大学生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艺术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目标。

三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理性”维度

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根本在于传统教学模式向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型,开创互动的、创新的、创造性的实践教学新模式。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要冲出“纸上谈兵”的困境,克服“眼高手低”的不足,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迷雾。把创新思维、创业精神落实到具体实践中,经过实际操作将理论变成现实,在教学中真正落地生根。把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向生活化,保持常态化,把创新创业思维与学生的生活、学习高度融会贯通,紧密嵌入熔合,把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方式”。(1)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教师教学的培养模式。根据艺术高校的学科及专业特色,结合课程教学需要,把创新创业与比赛项目相结合,以赛代课,赛创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设计思维能力。(2)以创新创业教育促动学生学习的培养模式。依托艺术高校的学科建设特色,从实际出发,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突破口,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的培养,确立合理的课程安排。(3)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训练的培养模式。艺术高校大学生的创作,是从创意到创新的训练和实践过程,把学生培养为不仅是艺术行业的求职者,也是艺术行业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更是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领航者。在日常学习中,学生把作业提升到作品,再从作品到商品的发展过程,保持这种以创促训的良好习惯,学生不自觉地就培养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本质上也是属于实践性教育,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教育,应该是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只有把好的教学方法运用到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才会不断提升艺术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理念”维度

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让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入学开始就时刻了解和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艺术高校要根据学生成长的特点,依据学生发展规律,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例如,河北美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应确立为: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应用型美术人才。有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明晰后才能正确设置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等。艺术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带动下,实现学生以灵动的创意,追求艺术的不断创新;用韵美的创作,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理念。人才培养与人生教育是辩证统一的,人才培养是人生教育核心部分,人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手段。艺术学生“在知识培养上应注重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使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深的专业研究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3]艺术高校要把培养人才作为的教育的中心地位,把学生培养为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践行艺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理念,一方面,要明确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即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高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另一方面,清晰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什么样的“才”的问题。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业艺术才能,专业特色与个性成长并重的艺术教育融入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历程中。我们所谓的艺术人才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应用型人才。艺术高校贯彻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人格健全与艺术唯美交融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艺术高校应该践行“普适通识教育,关注人格成长,创新艺术教育,实现美育塑人”的创新创业教育。

五小结

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明确师资的培养目标,教师不是为了“教”学生而教学生,主要是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变革,真正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升华学生自主创业精神,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色和特点,进行创新性指导和创业性引导,促进艺术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把创新艺术教育,美育塑人的“人才观”真正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促进艺术高校的发展,推进艺术人才的全面发展。在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事实证明,艺术高校要真正根据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办学原则,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育的动力,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作为教育的路径,把引导艺术学生的生活方式作为教育的方向。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根本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型的教学方式,把以创促教、以创促学、以创促训的培养模式形成生活化和常态化,推进艺术人才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

[2]林莉.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育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0(8):67-68.

创新艺术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随着时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在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中,对其工匠精神展开有效的培养策略,成为各个中职院校的主要教学培养策略之一。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接班人,而工匠精神的引入,可以有效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索能力和艺术专业素养,以此促进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发展。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

所谓工匠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基础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多方面的内容[1]。其一,敬业。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爱岗敬业”的精神,崇敬忠于职守的人员。著名教育学家孔子就曾经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自古发展至今,敬业精神同时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其二,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其三,专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其四,创新。“工匠精神”还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

二、培养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中职院校作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战场之一,必须充分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2]。对于培养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来说,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其一,有利于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工匠精神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长期积累的一个过程,在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活动中,只有中职学生具备“工匠精神”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投入日后的工作中,将“工匠精神”有效传承;其二,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的经济发展究其根本就是人才的发展,加强对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其具备更强的创新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从而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促进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其三,有效提升中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当工匠精神与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完美结合后,可以让企业等相关部门看到中职教学的有效成果,感受到中职艺术专业教育的魅力,从而间接提升中职艺术专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基于此,对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研究是势在必行的教学举措,对中职教育、乃至于国家发展,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性作用。

三、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一)构建传统工匠精神中职校园,使中职艺术

专业技能型人才树立工匠精神意识传统的“工匠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品格,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研究自己的艺术作品,不断更新自己的加工工艺,充分享受艺术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3]。因此,传统工匠对作品细节都有很高要求,较之其他更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对产品质量有自身坚持和追求的目标。基于此,对于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培养,首要要求就是构建传统工匠精神的中职校园,使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可以树立工匠精神的意识。作为中职院校,首先,可以引入更多的大师级艺术作品,让学生在受到艺术作品熏陶的同时进行细致的观察,看到具有工匠精神的艺术作品是什么样子的,从而启迪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艺术思维;其次,在日常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教学资源,为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展示传统手工匠人的产品制作过程,让学生可以充分受到传统工匠精神的感染,初步树立起学生的工匠精神意识;最后,为构建传统工匠精神中职校园,学校还可以聘请艺术大师定期开展特色艺术讲座活动,通过工匠大师的艺术典范作用,从而促进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形成。

(二)传承学徒制教学模式,树立榜样型力量,在言传身教中体悟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可以有效衡量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奢侈品品牌香奈儿的首席鞋匠曾经说过:“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基于此,在对于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应当传承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树立榜样型的力量,在传授艺术形式手艺的同时,将敬业、精益、专注以及创新精神融入其中,使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体悟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须具备的特质,这种特质的培养,只能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是现代化工业发展进程中无法取代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同时,兼备一定的历史价值。在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采用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制度,实现传统师徒教育和现代化学习教育的完美结合,教师以身作则将日常教学活动对于产品的追求精益求精,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影响中职学生的艺术追求,提升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艺术专业知识,同时对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进行职业精神的感召,让中职艺术技能型人才得以全面发展。

(三)优化中职艺术专业课堂体系,提升工匠精神从业者的地位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以及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4]。“工匠精神”在当今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但从对于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就业情况调查显示,他们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很高,为进一步提升工匠精神从业者的地位,在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优化中职艺术专业的课堂体系,加强其职业资格认定。在优化中职艺术专业课堂体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提升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水准,同时需要让从业者对职业资格认定证书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规划好未来自身的艺术专业技能从业之路,促进工匠精神具体化、形象化以及社会化的存在,让工匠精神成为艺术专业行业的金标准,从而提升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提升其职业追求。(四)创新艺术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让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践行工匠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虽然为人们当前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一定的问题,其中现代人的心浮气躁就是主要体现之一。当今社会心浮气躁,部分人追求“短、平、快”所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艺术产品的品质灵魂。中国很多企业的艺术产品质量为什么搞不好?原因虽然有多方面,但究其根本最终可以归结到一个方面上来,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现代化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来说,其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践行工匠精神的有效做法就是:第一,热爱你所做的事,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而爱岗位的精神享受过程胜过爱岗位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将艺术产品在自己手中不断升华其价值;第三,专注,在工作岗位中专心致志,而心无旁骛;第四,创新,在岗位中不断对产品进行观察、研究,找到其产品的细节,使艺术品在创新中获得不断的发展。对于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研究来说,当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创新艺术教学模式,加强校企之间的有效合作,从而让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践行现代工匠精神。就现代艺术品企业来说,其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总结

综上所述,对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研究,是当前中职艺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中职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明确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全面分析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从构建传统工匠精神校园出发,传承学徒制教学模式,同时优化中职艺术教学模式,创新艺术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工匠精神的感召下,真正践行符合时展的工匠精神,促进中职教学工匠精神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静,邓惠俊.基于工匠精神下的高职艺术专业素质教育研究[J].科技风,2020(11):95.

[2]王克祥,徐倩倩.信息时代的工匠精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9(24):238-239.

[3]李俚.谈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J].艺术教育,2019(08):209-210.

创新艺术教育范文篇10

探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管理跨界融合的必要性

艺术管理作为兼具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的专业学科,应在新形势和新景观下,对标商业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等,发挥其跨界作用,激发其发展动力。具体而言,在当前全球化的发展机制下,经济社会发展对艺术领域的变革和重塑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管理的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有助于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但是从当前发展环境来看,新文科广跨界、泛融合,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发展,传统文化和认知形态逐渐难以适应新一轮全球化发展。通过综合高校深耕艺术管理专业的优势,能够以现代化的方式激活艺术管理广域融合、泛在创新的功能特点,在凸显院校优势特点的同时,促进艺术管理专业国际化和科技化转型发展。此外,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能在使其具有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的同时,在坚实人才的基础上推动文化治理创新发展[1]。

分析艺术管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跨界融合创新

基于美好生活需求创新艺术管理虽然当前信息化环境给艺术管理带来了无限可能,但这也使艺术行业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所以,相较于线下艺术,云端剧院、阳台歌手、线上虚拟音乐会和云游博物馆等艺术力量越发蓬勃发展,在探索出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充分发挥着艺术管理的社会价值。因此,在创新跨界融合下的艺术管理时,要让丰富的艺术资源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比如,基于新时代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极度渴望,构建艺术叙事场景或举办线上艺术活动,充分发挥艺术管理的作用。艺术具有极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能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事业,所以创新的关键是艺术资源的转变方法。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使用“互联网+艺术资源”创新艺术管理时,要将人文关怀和经世致用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尤其是在艺术市场过度商业化的当下,积极与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进行人才连接,适当减少艺术的商业价值,提高对艺术社会功能的重视程度,依托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激发艺术的文化价值,树立大文创思维、大人文远见,实现对艺术人才培养目标、机制和方式的优化;依托该创新路径,将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机结合,打破艺术传统样式和类型的局限性,使其在多个领域和行业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基于相关市场拓展建设有章度的艺术管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艺术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基础。当前,社会大众对艺术行业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加上社会经济的迅速进步,艺术市场蓬勃发展,相关消费日趋活跃,尤其是新兴领域的艺术产品与活动,在丰富了艺术内容的同时,也为艺术管理和相关资源分配带来挑战。因此,在跨界融合和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艺术管理创新时,要明确把握社会对艺术的诉求,结合艺术市场拓展方向,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群众多元化的艺术消费需求,在人工智能和艺术之间寻找突破口,具体如下。第一,关注当前时代环境下群众出现的多元化艺术消费需求,优化艺术服务。在开展具体专业学科创新工作时,要明确认识到信息化技术、互联网平台的广泛使用对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放眼未来社会变化与智能融合发展趋势,创造高品质艺术供给,依托供给侧改革引领艺术进步、审美提升,提高整体艺术文明水平。第二,寻找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艺术与商业、艺术版权与机械复制的突破口。在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高速发展,艺术发展方式改变,催生了大量艺术品消费需求。为实现商业与艺术的平衡,创新时要把握艺术与科技临界面,比如结合人工智能的自我深度学习和艺术创造的情感个性表达,打造艺术管理专业新业态,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优化[2]。例如,影谱科技通过人工智能技术AGC推出了一种新的视频图像,使视频能够实现智能化自动处理;微软公司开发了人工智能App“小冰”,这一程序的出现间接改变了人们的绘画方式,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输入想要的绘画,能够生成许多栩栩如生的作品。第三,艺术管理的创新要注重多元化媒介的发展,立足于媒介发展改善人工智能技术属性,依托其跨界特点改善跨民族、跨地域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例如,抖音App上的中国功夫、中国刺绣、中国曲艺、中国古琴以及中国茶艺等频道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记录与分析。以受众为中心,依托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改善艺术管理市场环境。以上海某国际艺术节为例,其推出了“艺术教育、天空”等特色板块,并面向所有受众开放,人人都可以参与活动,这极大地增强了艺术与受众的互动。2020年,上海国际艺术节通过智能“云签约”模式和10个国家的10个演艺机构代表签订了第一批合作备忘录。通过人工智能体系,人类在工作与交流方面更加便捷。面向市场供给创新具有跨度的艺术管理艺术管理不仅是新兴交叉学科,还是跨界融合的一种形式。在当前数字化生活场景增多、多元化消费提升的发展趋势下,要想进一步促进艺术管理专业发展,实现人才培养创新,就要面向市场,立足于学科交叉,开展针对知识的融合创新和数字化的教学方式革新,提高文化管理教育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依托泛在式的学习体系让艺术文明素质成为艺术教育的终身目标。因此,创新跨界融合下的艺术管理,不仅要进行单一学科和单个专业的转变,还要探索、尝试新型艺术产业领域、数字文化领域和互联时空领域。具体而言就是要立足于学科融合、业态交叉的艺术发展需求,针对交叉学科领域新专业方向的融合趋势开展具有跨度的艺术管理创新,比如智能音乐信息科技、数字表演、视听艺术与学科、智能媒体等。培养专业人才最好采用研学社群的方式,通过建立项目群和导师群,集结业界人才,打造跨界人才,实现艺术管理专业学科结构的优化,从而满足社会对新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在落实具有跨度的艺术管理时,还应结合数字化时代下的文化消费变化,比如目前受人们喜爱的无接触、泛在式的互动式场景体验,打造具有较高黏合度的艺术管理。黏合度的提升不仅需要结合互动体验和数字文化,还需要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深度。对于艺术管理而言,其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因此可以围绕前沿学科和基础学科组建交叉学科,以此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在此背景下,还要提高对学科场景融合的重视,充分发挥先进数字化技术的作用,在打破时间、空间的数字文化消费和深度沉浸的数字体验经济的基础上,结合人们未来生活的主要场景,实现对艺术管理沉浸式数字场景的打造。除此之外,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将其作为内容生产、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重要空间区域,通过面向未来社会重启的认知进行文化管理专业生态的重塑,以此推动专业学科长远发展[3]。

思考艺术管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跨界融合路径

深刻认识全球化格局与中国化使命,落实中国特色艺术管理自艺术管理进入中国以来,相关研究与发展不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专业学科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所落实的内容多是西方国家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经验。因此,在开展艺术管理跨界融合工作时,要注重基本国情与本土化发展,结合相关行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与经验的同时,对中国特色艺术管理进行融合创新,在双循环战略思维下,构建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艺术管理的跨界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借鉴国外艺术管理体系时,不能对其进行简单的复制和套用,而是要根据未来艺术机构发展的艺术管理趋势,积极面对全球化语境中学科话语权的构建挑战,进而在借鉴中完善本土化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同时,扎根于中国艺术市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视野广阔、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管理专业。

数字智能与传统艺术的跨界融合

在信息化环境下,各个领域和行业都具有融合创新的潜力,艺术市场也不例外。当前,在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艺术市场与实体经济正处于逐渐融合的状态,艺术产业链和创新链对接愈发精准。在该发展趋势下,艺术管理应立足于自身高水平、广范围和深层次的业态融合基础,积极与数字智能进行深度融合。同时,应充分体现艺术管理的人文属性,将艺术体验和生态经济进行有机融合,围绕中华优秀文化呈现独特的文明价值。在与数字智能进行深度跨界融合时,要注重传统艺术的融合发展,尤其是艺术遗产。此类资源作为历史发展的载体与见证,沉淀了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在当前文化背景下,此类艺术资源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标志。通过全面融合数字智能与传统艺术,能够使传统艺术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同时应顺应当前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变革趋势,通过科技进步推动艺术变革。具体而言,在艺术管理中使用数字媒介,将网络空间作为文字、音乐、绘画、影视等艺术内容的创作阵地。这不仅为艺术家、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较大的做事空间,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艺术创作的准入门槛,比如非遗绒花制作等。从传统艺术传播的角度来看,通过数字智能的深度跨界融合,能够极大地优化传统艺术的传输速度、内容和广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传率,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尤其是在5G网络普及的当下,人们甚至可以体验到由身处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们共同演绎的零延时音乐会。除此之外,数字智能与传统艺术之间的融合还要立足于新文科建设。近几年,有关数字智能赋能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应用愈发广泛,比如“教育技术+”“互联网+”等,通过混合教学、虚实结合等方式打破了艺术教育的原有模式,从而实现了艺术管理创新与知识传授的源流相生。融合技术以大数据为首,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人工智能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构建了数字化环境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系,优化了新时代艺术管理学科。此外,在利用数字技术激活传统艺术的同时,要注意此类技术具备的无限复制特性,以及艺术创作的低门槛特性,对此,相关部门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工作,利用健全的政策法规规范艺术市场交易,将具有市场远见、艺术素养和管理科学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纳入新时代背景下艺术管理跨界融合创新体系中[4]。艺术管理的泛在融合和纵深发展以信息技术为首的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世界,经济往来带来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多元借鉴也在不断碰撞、融合、创新,在这一发展环境下,社会对艺术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具体融合建设工作中,应立足于多元化精神需求,丰富、革新艺术公共服务供给,依托文化之力为激发与保持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提供支持,整体性地提高群众创造力,以实现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使命。在具体跨界融合创新中,要正确掌握人民的精神诉求和文化消费需求,依托泛在融合的艺术通识知识对艺术管理人员进行基础知识的培训,依托纵深发展的专业学习领域将优质文化资源盘活,促进艺术市场活跃、艺术产品生产及消费,不断提升艺术供给方式方法、内容和工具的创新性,将其作为艺术管理融合发展的方向[5]。综上所述,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对艺术管理进行跨界融合,促进其创新发展,需要立足于时展趋势和特点,综合考虑当前知识、学科、学术和话语评价体系等内容,提高对基础学科作用的重视程度,推动新文科建设,增强文化管理服务社会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此,开展艺术管理跨界融合工作,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等内容,培养艺术管理人才,依托坚实的人才基础使专业学科得以顺利对接新兴市场,改善传统艺术发展,打造特色优势艺术领域方向,从而深化文化自觉,促进中国特色艺术管理科学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博.新媒体艺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跨界融合研究——以寒地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为例[J].传媒论坛,2020,3(14):2.

[2]范睿仪,宋芳仪.基于新文科的艺术管理跨界与融合——2020第二届全国艺术管理青年学者论坛综述[J].艺术管理(中英文),2021(01):150-153.

[3]周福英.构建“跨界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大学,2020(35):82-84.

[4]李缘.艺术、科技与管理的跨界及融合——兼述2019年第三届文化艺术管理(上海)国际会议[J].艺术管理(中英文),2020(01):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