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4:37:22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范文篇1

一、我区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尚未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国家的富强和繁荣是创造而来。同样,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我区从1992年开始学张家港活动以来,已连续开展了5次规模较大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其实质就是观念创新的具体实践。2001年我区在创建首批南京市文明社区活动中首创的《政务超市》获中国政府地方创新奖。在随后的2003年、2004年,由宣传部牵头,联合区委组织部、区机关工委在全区连续开展了二届工作创新奖评选活动,共评选出14个工作创新奖、19个工作创新入围奖,在全区上下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表明,我区创新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一时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但是,从争先进位、加快发展,促进某某经济既快又好的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区自主创新尚未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1、缺乏敢闯敢试的冒险精神。某某滨江依城,过去因长期受长江洪涝灾害影响,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防洪,在长期的抵御水患斗争中,即形成了某某人团结拼搏、不畏艰难、勇于吃苦、善打硬仗的抗洪精神,同时,在“潜意识”中也形成了消极被动的防守意识和“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的思维定势,导致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习惯于等上级布置、看红头文件,缺少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凡事喜欢找依据,找参照系,就事论事或得过且过,理性思维不够,办事起点不高。缺乏变长江岸线为“南京外滩”的雄心胆略。

2、缺乏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南京是全国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重要的高教、科研基地,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众多的创新人才,他们绝大多数分布在鼓楼、玄武、白下等城区。而我区省部属企业多、产业工人多、外来人口多、弱势群体人员多。从最新的人口普查数字表明,某某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居民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居民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创新意识的差异。由此带来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满足现状,得过且过;在行为方式上缺乏自立自强、敢冒风险、艰苦创业和创新创优的精神。

3、缺乏争创一流的自信心。某某位于主城边缘,长期以来,在老百姓中形成了一种“城墙”意识,认为进了挹江门才算进城,无形中将自己排斥在城外。挹江门隔断了某某人的争先意识,形成了保守封闭、低人一等、自甘落后、慢人一拍、循规蹈矩的思维定势。近期我们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有61.6%的市民认为某某人思想不解放;51.7%的市民认为某某人“保守,缺乏创业、创新意识”。问卷表明,某某人保守成份远远大于创新意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4、缺乏标新立异的创新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创新伴随着冒险,没有冒险和失败的牺牲精神就不可能创新成功。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循规蹈矩、四平八稳、安于现状,你好我好大家好,则被人视为稳重或成熟。反之,如果他突破成规,雷厉风行,标新立异,往往又被周围人侧目而视,甚至遭到非议。长期以来,这种旧观念在某某人形成了“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子先烂”等不利于创新的“潜规则”。如果我们不能勇于突破因循守旧的观念束缚,在全区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的精神,我们将难以摆脱落后,跻身先进行列。如果我们不敢提倡冒险、鼓励冒尖,还有谁会冒着风险去开拓创新?又有谁愿意去当那个“出头鸟”呢?

二、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为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创新,是熔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精神于一起的实践,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种超载。继承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做到观察形势有新视角,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建设学习型城区,为创新工作注入活力。只有不断学习积累,才能不断有所创造。因此,建设学习型城区是创建创新型城区的必然前提和基础。一是建设学习型机关。通过全面实施《某某区干部理论考核办法》,在机关部门、干部之间开展“比、学、赶、帮、超”学习活动,形成深厚的学习氛围;二是建设学习型干部队伍。通过多种形式,培育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能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爱岗敬业的公务员队伍,培养一支熟悉国内外经济、法律的外向型人才队伍。三是建设学习型家庭。组织全区居民家庭开展“学知识、比创新”活动竞争,营造家家户户参与的社会氛围。四是建设学习型社区。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建立学习阵地,开展“学习日”、“社区论坛”等多种方式,让学习知识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构建创新载体,让创新活动丰富多彩。一是开展以“三创”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在全区开展“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竞赛活动,评选出十佳创业能手、十佳民营企业、十佳创新型机关干部,进一步掀起加快发展的氛围;二是开设创新论坛。联合有关部门,围绕创新主题,定期举办创新论坛,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聪明才智;三是举办创新文化广场活动。由区文化局组织文艺骨干力量,创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弘扬创新主题、适合自编自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开展创新文化广场展演活动;四是开展家庭创新竞赛活动。区妇联组织全区居民家庭,开展以家庭体裁为主题的创新展示活动,并评选出创新型十佳家庭。五是开展创新点子征集活动。在全区机关干部、社区群众和广大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创新点子征集活动,评选出十佳创新点子。

创新意识范文篇2

创新的最好刺激,是对创新材料的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激发学生的热情。在生物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想象、讲故事、做实验、参与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热情,如,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标本,厘清植物的六大器官之间的关系;介绍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屠呦呦的生物创新给人类带来巨大贡献的事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动手制作动物细胞模型、测定种子发芽率,到玉林当地的景区——五彩田园参观无土栽培技术,对玉米、向日葵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给家人测量血压、做膝跳反射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兴趣倍增,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增强创新的欲望,无形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好奇、质疑正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众”,“只唯真”“只唯实”,敢于质疑,凡事多问个“为什么”,要有刻苦钻研的劲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出独到见解,开辟新的思维境界。如在学习植物的无性繁殖时,笔者引导学生质疑:荔枝树、龙眼树除了能利用嫁接进行无性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繁殖吗?当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一个创新想法:应该都可以用环剥树皮加湿泥土,类似扦插的方法进行快速无性繁殖。不少学生认为这个方法不可行,但笔者对该生这种创意进行了表扬,并鼓励其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后来该学生与另外三位学生组成实验小组,寻找有关资料,请教果农师傅,利用周末时间各做了10条龙眼树和荔枝树枝条的实验,一周后这个小组了他们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录像视频:共13条枝条从剥掉的树皮处生出了多条白色的根。这过程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激起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和主动探索热情,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三、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它不仅能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如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和实践制作“酸奶”和“米酒”、发“豆芽”,用染成不同颜色片段的绳子做DNA简易模型,饲养观赏鱼等实践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精神兴奋、兴趣浓厚、热情高涨,自然而然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合理激励评价,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催化剂和强化剂

人们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关注、认可和尊重。因此,当出现“标新立异”的学生时,教师要适时激励学生,如在学习《神经系统的组成》时,由于该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有一位学生用一段多股电线制作了形象生动的模型,教师可以用激励的语言评价他,“你真肯动脑!”“你的想象力真强!”“你真有创意!”这位学生的能力得到肯定,创新意识得到强烈的催化和进一步的强化,在后来的学习中,更加努力钻研,去寻求更新、更异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循环动力

创新意识范文篇3

学生作文如何才具有创新意识呢?

融入时代新意识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他的意思是,文章应该写时代的人,叙时代的事,论时代的理,描绘时代的风貌,传播时代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把那些闪耀着时代光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表现、新要求和新趋向等捕捉入篇,融于意象之中,使文章立意与时代脉搏合拍跳动。

这种创新意识首先表现在文章的命题。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用一些传统题目去指导学生写作,如古代笑话《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以此作为写作材料,往往以《〈滥竽充数〉读后感》、《我读〈滥竽充数〉》等等作为作文题目,姑且不说这类题目大而空,削弱学生的写作兴趣,淡化学生的写作激情,束缚学生写作的思维活动,就是以时代感来衡量这类题目,也会发现其中的不足,没有今天的生活气息,没有鲜活的时代意识。如果换成下面的一些题目:《南郭处士下岗以后》(记叙文题)、《吹竽也要竞争》、《选用人才、重在考核》、《从“滥竽充数”谈用人制度》、《优胜劣汰话“吹竽”》(议论文题)等等。这些文题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能够与学生的生活、见闻、思想合拍,产生共鸣,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一旦行文,作文必然有一定的分量。可见,一篇好作文如果再有一个新颖的好题目,那么,不但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之一读为快,而且读后给人一种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的艺术效果。教师拟出有创新意识的题目,首先内容要新。如反映中学生零花钱问题的议论文不少,像《小议“零花钱”》、《给孩子零花钱是爱还是害》,俯拾即是,毫无新鲜感。但像《十五岁,没有零花钱》就不同凡响,“十五岁”,表示中学生特定的年龄,“没有零花钱”,又构成一个特异的思考环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巧换传统题目。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中,有许多传统题目,如果不违背作文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换用新颖有趣的题目,既避免千人一面,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力求避免用传统题目禁锢学生的思维活动。下面破折号前面的是传统题目,后面的是改换的题目:《我的妈妈》——《妈妈进了“扫盲班”》(写妈妈更新知识、学习电脑的故事。题目具体而新颖,学生爱写、好写。)

《我为刘奶奶做好事》——《刘奶奶猜不中的谜》(写暗中帮助邻居刘奶奶的故事。题目带有悬念性,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

《难忘的中学生活》——《花季·雨季》(写中学生活喜怒哀乐的故事。题目具有比喻性,中学生正处在花季般的年龄,以此为题,倍感亲切。)《我家的变化》——《9"—19"—29"》(写改革开放中,“我”家的变化。“9"—19"—29"”是彩色电视机的尺寸,从数字由小变大可以看出家庭生活的变化。用数字做题目,新颖有趣。)

《有志者事竟成》——《时代为成功者创造了条件》(论述成功者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仅仅有“志”是不够的道理。)

《“滥竽充数”读后感》——《破大锅饭势在必行》、《必须改革用人制度》、《人贵有自知之》(“感点”不同,论述的内容各异。新题紧扣社会热点,不陈旧,有新意。)

《谈勤俭节约》——《我最欣赏的风度》、《是扔,还是补?》、《面对失学儿童的思考》(就诸如崭新的衬衫剐破个小洞就扔掉、大手大脚地花钱比阔气展开论述,目标具体,靶子明确,有时代气息,有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范文篇4

学生作文如何才具有创新意识呢?

融入时代新意识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他的意思是,文章应该写时代的人,叙时代的事,论时代的理,描绘时代的风貌,传播时代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把那些闪耀着时代光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表现、新要求和新趋向等捕捉入篇,融于意象之中,使文章立意与时代脉搏合拍跳动。

这种创新意识首先表现在文章的命题。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用一些传统题目去指导学生写作,如古代笑话《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以此作为写作材料,往往以《〈滥竽充数〉读后感》、《我读〈滥竽充数〉》等等作为作文题目,姑且不说这类题目大而空,削弱学生的写作兴趣,淡化学生的写作激情,束缚学生写作的思维活动,就是以时代感来衡量这类题目,也会发现其中的不足,没有今天的生活气息,没有鲜活的时代意识。如果换成下面的一些题目:《南郭处士下岗以后》(记叙文题)、《吹竽也要竞争》、《选用人才、重在考核》、《从“滥竽充数”谈用人制度》、《优胜劣汰话“吹竽”》(议论文题)等等。这些文题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能够与学生的生活、见闻、思想合拍,产生共鸣,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一旦行文,作文必然有一定的分量。可见,一篇好作文如果再有一个新颖的好题目,那么,不但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之一读为快,而且读后给人一种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的艺术效果。教师拟出有创新意识的题目,首先内容要新。如反映中学生零花钱问题的议论文不少,像《小议“零花钱”》、《给孩子零花钱是爱还是害》,俯拾即是,毫无新鲜感。但像《十五岁,没有零花钱》就不同凡响,“十五岁”,表示中学生特定的年龄,“没有零花钱”,又构成一个特异的思考环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巧换传统题目。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中,有许多传统题目,如果不违背作文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换用新颖有趣的题目,既避免千人一面,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力求避免用传统题目禁锢学生的思维活动。下面破折号前面的是传统题目,后面的是改换的题目:《我的妈妈》——《妈妈进了“扫盲班”》(写妈妈更新知识、学习电脑的故事。题目具体而新颖,学生爱写、好写。)

《我为刘奶奶做好事》——《刘奶奶猜不中的谜》(写暗中帮助邻居刘奶奶的故事。题目带有悬念性,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

《难忘的中学生活》——《花季·雨季》(写中学生活喜怒哀乐的故事。题目具有比喻性,中学生正处在花季般的年龄,以此为题,倍感亲切。)《我家的变化》——《9"—19"—29"》(写改革开放中,“我”家的变化。“9"—19"—29"”是彩色电视机的尺寸,从数字由小变大可以看出家庭生活的变化。用数字做题目,新颖有趣。)

《有志者事竟成》——《时代为成功者创造了条件》(论述成功者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仅仅有“志”是不够的道理。)

《“滥竽充数”读后感》——《破大锅饭势在必行》、《必须改革用人制度》、《人贵有自知之》(“感点”不同,论述的内容各异。新题紧扣社会热点,不陈旧,有新意。)

《谈勤俭节约》——《我最欣赏的风度》、《是扔,还是补?》、《面对失学儿童的思考》(就诸如崭新的衬衫剐破个小洞就扔掉、大手大脚地花钱比阔气展开论述,目标具体,靶子明确,有时代气息,有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范文篇5

世纪之交,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现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就是一种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创新也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最高表现。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是"老大",历来是各类考试的必考而且是首考的科目。语文课程是基础课,它是工作和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起着传承中华文化和凝结民族感情的作用。要想语文教育适应新课改和时代的要求,必须在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语文教育中溶入创新意识的教育界。这样才能在新时期给语文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素质教育创新意识主体性学习现代学生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二十一世纪综合国力的竟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竟争,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我国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多样性的需要。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处于应试教育的制度下,特别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更是以考试得分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的大小。目前,像中考、高考这样的选拔考试还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对学生来说,"初三、高三,火海刀山。"丝毫不敢松懈。所以上至各级领导、教师,下至学生、家长,全力以赴,围绕考试这个中心旋转。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单一的甚至是高分低能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考试"这一樊笼里,人的创新意识被消磨殆尽,在应试指挥棒的作用下,学生更是形成了学习和思维的定势,不敢越雷池一步,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千百万富有灵性的学生个体被应试教育这个模型塑造成制造分数的机器。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已经意识到应试教育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一些发达城市和地区进行了改革试验,用行政的手段来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如开设素质班,取消考试制度等试点。目前尚在争论,理论还不成熟。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建设者。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发展的人才观,要求教育必须培养适合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是极其重要的,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开设了语文这门课程,可见语文的重要性。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其它科目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强,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应试教育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被消磨殆尽。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语文教育是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的教育,更是语言艺术的教育,情感的教育,语文教育要与时俱进,在教学中离不开创新教育,只有把创新意识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才可能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语文教育的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贯彻实施创新意识

一、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渗透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努力去挖掘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应正确的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要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树立现代学生观,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身心发展潜能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以二十一世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的的学生主体观。主体性是学生的内在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不积极、不主动,而是我们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收容器,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从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在意、中心思想到写作特点、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安排得滴水不漏。让学生写作文,更是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甚至于压迫学生背几篇老师指定的范文,在考试时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做练习,也是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在学习上也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生们很少有机会去开动脑筋,提问质疑。然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复制能力的提高,

语文科的教学内容综合性强,比较灵活,主观性大,我们应在教学中努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用一些伟人大胆探索的事迹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如:牛顿观测苹果而发现万有引力;李时珍尝百草而著《本草纲目》;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而发现物体落体定律。这些例子在语文教材上比比皆是,用这些前辈们的创新精神来引导学生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独立思索。现在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崇拜教师。学生崇拜老师,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完成,但过于崇拜,甚至于迷信老师,也并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我们还需要鼓励学生怀疑老师。比如:在课堂上老师故意讲错某个知识点;或者说在板书时故意写错别字,让学生找回学习主体的自信,从而做到大胆质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同学们从中吸取教训,不要让思考进入睡眠状态,一旦发现教师或者教科书出错时,就该毫无拘束地大声说出来。孩子们天性好奇,喜欢提问题,但是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又习惯于跟着老师走。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总是正确的,很少怀疑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而且我们有些教师为了教学进度,在教学中并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毫无疑问,我们的教师应该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应该相信老师,相信老师传授的知识,但是学生信任老师,尊重知识,不等于迷信书本和权威,人云亦云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转。敢干发问,大胆质疑,在"向来如此","大家都这样"的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合理的东西,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这是创造和创新的起点,也是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体现。鼓励学生发问和质疑,承认老师也会犯错误,这需要老师有一定的境界和气魄。学生敢于提问题,乐于提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才得以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天性才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学得开心,潜在的创新意识也可以挖掘出来

二、张扬个性,在语文教育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必须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既要看到今天学生身上的不足和不完美,更要看到明天他们不可限量的前程,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长处,我们应该为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创设有利条件。在学生的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挖掘出来后,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需要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的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如果学生的个性被压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自信。

张扬学生个性,必须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如:在讲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时,许多学生装提出了种种富有个性的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倾注了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这些独到的见解,哪怕有些是错误的,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对某些错的问题老师可以作一些正确的引导,以致他们可以大胆地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潜在的创新意识。有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在教学《将相和》中,提出一个问题:蔺相如真的会抱着和氏璧去撞木柱吗?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让持两种不同意见的同学在课堂上展开大讨论,各抒已见。这样不仅让课堂气氛民主、愉快、和谐,同时在热烈的讨论、争论中,对蔺相如和秦王这两个人物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

语文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要张扬个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还必须处理好关心尊重与严格要求的关系,关心,尊重学生不等于不严格要求学生,也不是对学生的错误姑息,而是要严格有度,要求有法。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对学生施教,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情感偏颇。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要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贯彻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关心、尊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要面带微笑进入课堂,面对学生的回答,无论学生是否答对,都要让他体面坐下,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取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上有关创新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势,创立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深得石钟山命名原因。这些前辈大胆创新、探索的精神,令学生钦佩,在学习这些课文后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他们学会创新。

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还可以在课堂上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学生们总是担心害怕自己的答案与老师的不完全一致,尤其是主观性、理解性的题目。这样久之便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理解、语言表达能力下降。他们自己不发言,却希望别的同学来发言,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阅读一篇课文,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去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久而久之,学生在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七根火柴》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是一个关于长征的故事;有的说是一个关于中国红军战争的故事;有的说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茫茫草地上的故事;也有的说是一个无名战士保护和传递七根火柴的故事;他们争先恐后说出了几十种,这样的发散思维中已经或多或少渗入了创新意识,既热烈了课堂气氛,又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并做到使教学手段丰富、新颖,有独创性,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受到创新意识的熏陶,得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上《五人墓碑记》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在讲台上放一个天平,在天平的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上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上众多凡夫俗子或者高爵显贵却贪生怕死者,天平还能保持平衡吗?教师这样做可谓别出心裁,手段新颖富有独创性,学生们兴致非常高,思维的阀门一下子被打开,同学们各抒已见,课堂上气氛活跃,最为关键的是学生较快地进入情景,很快掌握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如:在教《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特级教师钱梦龙利用一个水杯、一包盐、一块木头这些简单教具来生动活泼的演示海水的浮力,新颖、别致。上课时,在水杯中放入木块,观察木块上浮的程度,然后,在水杯中慢慢加入盐,再细致观察木块上浮的程度。通过实验知道,水中含盐量大,水的浮力越大,从而说明死海因为含盐量高,所以浮力特别大,人在死海里游泳不会下沉,不会淹死。这样,学生非常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掌握了科学的知识。教师的富有创新意识的灵活的教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文教学在语文科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写作文是学以致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广开言路,让学生放胆作文,冲破写作藩篱,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但是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处于思想最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鼓励提倡学生作文时"扬个性,抒心灵,""我手写我心,"怎么想就怎么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既使写出偏激的话,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又是极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作文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认识以及表现自我的独创意识。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注重实践,鼓励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语文实践活动,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主动去获取知识,而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是落到实处的,体现人文关怀的真正的素质教育。只有在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就会谈化,创新精神也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语文教育界普遍认同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人们强调的是在社会中学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在交际中学语文,社会处处有语文。在实践中学语文就是现在所提倡的"大语文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其止的就是提倡一种广视角理念,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要增强一种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在班级里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如以"怎样保护环境卫生"为主题,老师向学生装推荐一些书目,然后在班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目的是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进一步了解日益严峻的环保问题,了解自己在其中的作用,从而提高认识事物、评判事物的能力。可以创办学生文学社,让学生自己在其中三五成群的写稿、组稿、排版,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可以在班级里举行辩论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得到锻炼。还可以在班里以组为单位进行墙报比赛、知识竞赛、讲故事或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五彩缤纷的舞台。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

语文教育也要理论联系实际,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鼓励学生去创新,去关注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例如: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去查找门牌、标语、通知等公共文体上的错别字或病句,然后促使其改正。使学生在书本上课堂上学的东西付之实践,使学生学语文后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加从内心深处去热爱语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装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认识了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创新意识。

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教师授课从原来的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到现在的小黑板、录音机、电脑多媒体,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真正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五彩缤纷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学生已经尝到了课件多媒体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极大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的兴趣,进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和创新意识的完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教《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课时,为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情景,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1)鲁迅送书给白莽;(2)柔石睁大眼睛听鲁迅讲"人心惟危"说;(3)柔石小心翼翼地扶着鲁迅行走;(4)柔石与白莽同时被捕;(5)柔石在狱中学德文;(6)龙华枪杀烈士现场;(7)鲁迅提笔著文;(8)鲁迅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再配上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看着一幅一幅画面,伴随着雄浑的旋律,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朗诵讲解,营造了一个悲壮的气氛,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愤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文感情基调的把握。再比如: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在上课时播放桂林山水的优美画面,伴随着老师富有磁性的朗诵:"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这时学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无需老师太多的言语,无需老师太多的讲解。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其实也是一种创新,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完善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语文教育富有生机与活力。

参考书目、资料: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陈玉秋、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05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万福、于建福、和平出版社、2000、03

3、〈〈中小学教师21世纪素质教育资料汇编〉〉、桂林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创新意识范文篇6

【关键词】创新意识;意义;培养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都会有高低差异,这种差异将逐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教师应注意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为了清楚地了解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各自最擅长的技能,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对于对知识迟钝和思维薄弱的学生,他们必须接触基本的数学知识,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数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基本技能上面。对于对知识反应更快,思维更灵敏的学生,教师应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知识教学和补充,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数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这种方法只能达到姑息治疗的目的。而只有具备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才能缩小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帮助基础不好的学生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熟练运用各种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工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策略

1.把数字和图形结合起来,以加强创新思维的深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征决定了数学与图形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数学中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图形转换获得另一种解决方案。图形解决方案更加具体,因此,相比于纯文本教学,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数学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在此反映出来。数字和图形的结合是数学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它也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之一。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不足,难以掌握,甚至更难使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图形关系后,知识变得直观、简单。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想要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让学生通过定量表面比率直接触及数学思维的核心。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获得更准确的知识,他们也可以通过图形关联的形式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例如,学生在理解矩形的轮廓时,不记得公式的内容,甚至无法理解公式的具体含义,这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的误解。此时,教师可以使用数字和形状的组合,让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完成矩形缝纫过程,并使用教学模具更好地理解公式的含义及矩形的轮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对这部分的知识印象深刻,这也将提高他们的数学推理能力,从而为将来更复杂的图形面积甚至物体的体积计算奠定一定的基础。2.开展游戏活动,培养创新意识。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技能的最重要途径。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使用游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学习数学技能,培养学生的不同思维,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生位置与顺序这个概念时,学生对上、下的概念、动作很容易理解并掌握,而对于前、后、左、右的理解不够透彻。因此,为学生做好头饰,让他们通过表演的形式来认识前、后、左、右。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易于接受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各种位置关系。在掌握了基本的位置关系之后,就可以学习难度大一点的内容,如上下楼梯要靠右走,学生在看图时往往以自己为参照,认为上楼梯的小朋友靠右,而下楼梯的小朋友靠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又让学生进行表演,几名学生站成一排走到讲台的时候转弯,这样左右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也很好理解了人面对面的时候,左右是怎么变化的。简单的游戏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抽象的知识,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愉快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三、结语

总之,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从而对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及他们人生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老师的要求。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把数字和图形结合起来,以及开展游戏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范文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意识;对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和复兴的重要支柱,小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对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呢?下面就对此问题展开研究。

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注意力才会更加集中,思维才会更加活跃,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最为有利。在开始上语文课时,教师要营造利于学生们学习的情境。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我结合低年级学生们求知欲望的思维特征,以动画形式将青蛙生长过程四个阶段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们去观察,弄清青蛙形体的变化特征,并引导学生们去发现课本中未说明的一些细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在看、听的过程中逐步了解课文内容。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科学设置问题,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从而让他们积极去思考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想象,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1]。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中,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后,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来提问:1.大家看完视频、图片后,能说出小蝌蚪的身体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吗?2.小蝌蚪在找妈妈时都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小蝌蚪是如何接近这些动物的,它们都说了什么?3.说说小蝌蚪为什么认定大青蛙是它的妈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积极去思考问题,大胆猜想,培养创新意识。

二、更新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师是知识的传输者、学生们的引导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体制下,教师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自身教学任务是否可以按时完成层面,而忽视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尊重他们个体间的差异性。只有让学生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够冲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突出学生们的个性化特征,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2]。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文章时,我将学生们分成4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6~8个人,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下问题: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初读课文有什么感受?2.说说青蛙和小鸟各自的观点是什么。针对第一个问题,各小组成员可以一人一个自然段来读,在读第一自然段时,要将青蛙与小鸟的位置弄清楚,理解“沿”的含义。为了让学生们弄清楚问题,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口井,让学生们画出青蛙、小鸟的位置。在后面内容的学习中,我以同样的方式让学生们来讨论问题,我扮演引导者角色。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身心得以释放,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情感更加充沛,在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更易产生。当然,在此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异想天开,出现一些不正确的思路,但是教师不能直接打断他们的想象思路,要加强引导,对他们的创新意识加以保护。

三、引导求异,培养创新意识

求异思想是假设可以解决某一问题能够有多种方式,从各个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必然会涵盖推理想象、创新思维等内容。但小学生们年纪小,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弱,一般不会去深入分析问题,提出意见或看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求异对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用多种方法让学生们不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大胆发表自身意见和看法,提倡一题多解,求异创新。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文时,我提出问题:大家能说出课文中讲了哪些植物播种方法吗?你最喜欢哪个植物妈妈的方法?当我提出问题后,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积极,有的同学们喜欢豌豆妈妈的方法,有的同学们喜欢蒲公英妈妈的方法,还有的喜欢苍耳妈妈的方法……。每个同学在谈到自己最喜欢的植物妈妈播种方法时都非常兴奋,都能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我引导学生们阅读课文时,有些同学还找出了自己喜欢的段落,将自己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向我提问。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活跃,课堂教学效率很高。

四、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需要教师科学指导,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手段,调动学生们语文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翔宇,等.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新课程(小学),2017,10(22):125-138.

创新意识范文篇8

一、学而有“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数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1.趣──从“好奇”和“疑问”处开始

好奇是小学生心理特征之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种能促进学生好奇的气氛,让学生对新授的知识具有一股热情,并在这种热情的驱使下产生一种迫切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欲望,这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觉地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学习,让创造思维得以发挥。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教师作了这样的处理,首先问:同学们喜欢到动物园看动物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教师接着问:“老师把动物园‘搬’到教室来,大家高兴吗?”全班学生立刻兴奋起来,有的学生马上反问道:“老师,您怎么能把动物园‘搬’到教室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呢?”老师未作回答,而是播放“野生动物园”的多媒体课件。从学生的惊讶和疑问中,充分说明有趣的教学氛围留给学生的是思考、探究。

2.悟──从“举一”和“返三”中获得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本质是思维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和盘托出,把思维的内容全部表现在语言上,有些内容可通过创设环境,让学生进入最佳求知欲和思维状态,让学生积极思维,心领神会。如教学“10的认识”时,学生在学习了6和7、8和9的认识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上课之前没有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只是让学生观看多媒体──10的认识主题图,然后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些什么?学生汇报说:有9个学生和1个老师,共有10人;有5只在飞的和5只没有飞的鸽子,共有10只;……老师进而提示:从这个图中,你认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你准备怎么来学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学而有“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证

现代教学论认为,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启迪智慧的钥匙及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宽松、和谐、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能促进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无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的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当一个人感到安全时,就不会害怕表现他的创新思维。就无须在进行创新思维时处于戒备状态,从而肆意地闪现自己思维的火花。

1.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共同学习新知识的群体活动中,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等情况,拉近师生情感距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的问题和做出的“怪异”回答,采取宽容的态度,决不能断然否定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应提示他“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悟、自我否定。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学生,而应给他们改过的机会,使学生产生的奇思妙想,用积极的态度加以扶植,形成轻松的学习氛围,把学生推到真正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勇于求知欲望。如《分类》中的练习六第3题,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第一行有狮子、鹿、马、金鱼,多数同学都认为是水中生活的金鱼,而有一个小朋友认为是鹿,因为只有鹿头上长了角(图上比较明显),其它没有,他认为应该是鹿,教师没有简单的判定,而是表扬了他能提出与众不同的答案,并引导他深入观察其它动物的特点。正是教师的宽容尊重,这个学生在做第三行“”这道题时,他就提出了两种答案,其一,可划去“”;其二,可划去“”,而且还简单地说明了理由。

2.合作──团结协作的学习环境

教育社会学认为班级学习本身就有社会交往、合作的因素存在。对于创新而言,合作更是必不可少的。当今重大科技发明无一不是高度合作的结晶。创造学理论也认为,对一个成功的“大脑风暴”(智力激励)来说,小组技术比个人技术更重要,因为许多独创的想法都在小组交流中产生,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例中,小组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及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困生的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将课堂上的单向信息反馈变为多向信息反馈,扩大信息量,在学习中相互启发。如“分类”单元中有这样的一道练习题,公园门前有三个三口之家,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组合,选出9人,扮演题中的三个家庭,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分类,结果学生的答案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有按家庭分类,按大人、小孩分类,有按男、女性别来分类,有按家庭称呼分类等多种方法,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讨了按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并让学生切实感受了群体的力量大大超过了个体力量,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方法得到不同的学习效果。

3.交流──自由自在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哪怕学生的想法只是错误的“瞎想”,教师要加倍爱护,因为“想”的过程比“结果”要珍贵得多。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述一下一天的活动安排,有个学生在发言时就发现一天里有两个7时、两个8时……进而又说,一天有24时,为什么钟表上的时间不是从1时到24时呢?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想说就说,尽管有些“话”显得很稚嫩,但却显露出创造的火花,创新的灵感。创新思维就是在这自由自在的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

三、学而有“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灵魂

为创造而教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具有“创新”的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敢于猜想、大胆想象、善于求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创新。

1.猜想──创新意识的萌芽

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那么,就应该让合情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可见,在教学中让学生大胆猜测、假设,提出一些预见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瞬间的顿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如学习“比一比”时,我准备了一袋棉花糖和一袋花生糖(花生糖多2粒),让学生猜猜哪一种糖的粒数多?有的说棉花糖,有的说花生糖,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中一个学生说:棉花糖看上去大(指体积),但不一定比花生糖多,一麻袋棉花就没有一麻袋大米重。这种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的猜想,确实难能可贵,也闪现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光芒。

2.想象──创新意识的源泉

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例如,第26页上的小刺猬情景图,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①5个苹果,小刺猬背走两个剩下几个;②小刺猬背走5个苹果,在路上掉下3个,还剩2个;③地上有3个苹果,小刺猬背上有2个苹果,一共有5个苹果……学生们每一种想法,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公务员之家

3.求异──创新意识的通道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型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发展求异思维对培养创新意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习惯于求异思维的人,不迷信旧理论观念,而热衷于探索未知领域,能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点。

让学生从同一种材料中去探求不同的解答过程和方法,是提高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例如:教学8+9时,学生的方法有:①8+2+7;②7+1+9;③想9+8等于多少,8+9就等于多少;④因为9+9=18,所以8+9=17;⑤因为8+8=16,所以8+9=17;⑥点数;⑦接着数;⑧3+5+5+4=17等等方法,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异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4.独创──创新意识的灵魂

创新意识范文篇9

学生在物理方面的认知虽然还处于基础水平,但是对于教师的实验演示他们很感兴趣,正因为一知半解才会更有好奇心继续研究物理知识。教师应适当地将一些演示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这样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不同能力的目标。探索性的实验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将动手和动脑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选取合适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探究式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渗透在物理实验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对各种实验的基本环节都进行观察和处理,并对实验过程进行相应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对实验过程进行探究,并将探究的实验内容和创新能力很好地联系在一起。

二、教师首先要注重观念的转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要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教师本身必须转变观念,注重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对整个实验课堂教学起主导作用。教师不可能像百科全书一样储存各种各样的知识,但无论物理教师的资质如何,都必须对物理教学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必须在自己的教学领域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角色意识,不要照本宣科,单调地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判断。综上所述,教师应当有创新教学教育制度的意识,必须转变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如果教师只是单方面地进行物理实验,只是为了达到书本上的要求,以完成任务的思想完成实验教学,那么这种教学是没有任何效果的,特别要注意,有些教师会单方面地传授知识并不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如果简单地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那么就无法在实验教学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数据整理分析能力

很多学生只是抱着“好玩”的思想学习的,很多时候做完了实验就懒得进行实验整理。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仅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还应该在实验后的整理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学会实验操作就可以,根本不会重视实验的结果,所以数据会有很大的误差。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当硬性地要求学生进行数据规整,让学生学会处理不同的实验数据和误差的分析,并作出相关的实验效果图。通过整理和归纳的过程,最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的重要性,整理数据的过程也能让学生再一次对实验内容作出思考,创新意识不仅能在实验过程中初步形成,在整理数据之后还能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

四、结语

创新意识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秘书;职业素养;创新意识

一、秘书职业素养与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新时代高职院校秘书工作是一个高度密集的领域,对秘书工作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培养秘书人才时必须重视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目前通过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研究,提出了国内比较新的一种关于秘书职业素养与创新意识的见解,伴随着这些思考,许多符合信息时展的新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随即产生,并普遍受关注。在秘书理论与实务研究和秘书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对秘书人员的要求仅仅是了解和掌握一般的秘书工作的知识,没有上升到“职业素养”的高度认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秘书工作领导的广泛应用,使秘书工作的认可越来越高。因此,研究秘书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秘书工作现状分析

通过对高职院校秘书文献查看和调研研究,结合本课题实际,秘书人员对岗位不明确、自我定位、工作素养、工作积极性、专业知识、工作创新意识和执行能力等存在不足之处。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秘书人员需要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工作强度大,从而更全面要求秘书人员需要具备综合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一)职责不明确,职业意识淡薄。秘书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主要服务于领导。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领导工作方式方法各异且流动性强,导致秘书身兼多职,对待工作草率,思维模式死板,处事被动,工作态度不端正,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同时,在秘书人员配备上领导不重视,秘书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未能做到让领导放心,同事满意,对自己工作职责模糊不清,自我定位不清晰。(二)非专业出身,秘书执行力欠佳。据调查表明,高职院校秘书大多数是刚毕业的年轻女教师且并非文职专业毕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选择高职院校秘书工作。许多人想借助这个平台作为过渡期考事业单位、考研和评职称等,导致频繁出现的教学事故可以看出专业知识不扎实,秘书执行力和理解力有待提高,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秘书人员缺乏耐心、细心和恒心。(三)管理不周全,素养与创新力差。秘书人员在高校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文书、图表、PPT、数据和录像等是高职院校秘书工作的重要环节,这是秘书日常基础性和规范性的管理工作。由于秘书管理能力和素养意识差,没有履行职责,没有养成建档立卷的习惯,工作质量和效率较低,缺乏创新工作思维。遇上级领导检查,秘书往往匆匆忙忙补充材料,导致管理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学院文书工作的有序发展。

三、提高秘书职业素养与创新意识

秘书职业有特定的服务对象,专业化程度更高。因此,对秘书人员的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秘书工作者应该同时具备思想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这三个方面的能力素质。作为秘书人员,要时时关注社会、经济的动态,把握一个时期的中心,明确当前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除此之外,秘书人员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秘书人员的业务能力包括表达能力、管理能力、调研能力、应变能力和操作能力等。秘书与领导的关系有别于普通的同事关系,这种关系处理的好坏事关全局工作的开展和秘书工作的成败。(一)加强秘书思想政治职业素养。高职院校秘书人员应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工作中接触到学院不同层次的文件,要保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思想上要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加强思想素质的提高,提升业务水平,与时俱进。全心全意为学院服务,真正做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秘书人员应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刻苦钻研,强化创新能力和意识,才能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二)培养“要我做—我要做”的综合能力。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不断发展,秘书人员应培养自己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履行职责。通过日常工作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工作态度,杜绝存在“做中学”的现象,应该培养从领导“要我做”向“我要做”的发展趋势。积极面对工作中的各种不定因素,积累经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培养综合能力,提高自我调节意识。(三)优化工作质量,增强创新意识。当今“大数据”时代,秘书人员应加强分析能力、开展职能创新、服务创新和业务创新。通过优化信息结构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秘书人员必备的能力,对高校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秘书人员需要有高度的领悟能力。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自动化对高校秘书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秘书人员必须扩大自己创新能力的范围,化被动为主动,改变工作态度,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要从服务方式的创新到服务质量的提升,以让领导放心、同事满意为标准开展工作。在服务意识方面要有主动服务和超前服务的意识,应用现代化的眼光了解工作的规律性,积极探索秘书工作对领导和同事的融洽性。实现秘书管理工作改革,提高秘书人员工作质量。

综上所述,秘书人员对待工作应一丝不苟,加强理论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未来高职院校对秘书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秘书应为适应新时代高职院校美好前景的发展做充分的准备,才能推动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发展,秘书必须有超乎发展趋势的综合能力才能在面对严峻的职业挑战中脱颖而出,才能在秘书职业生涯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将秘书职业素养与创新意识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进行结合,才能使对创新意识淡薄的人员有所启发。促进高职院校秘书人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加强综合素质。因此,高职院校秘书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探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冯海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人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3年14期

[2]曾文鑫.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研究[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6

[3]冯静颖.高校行政管理岗位任职资格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