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5:49:40

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范文篇1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题教育;体系构建;文化营造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6月2日召开的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上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具有内在耦合关系。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相融合有多重路径。本文拟从主题教育、体系构建和文化营造三个方面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

1创新创业主题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是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但仅从打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础的角度看,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思想认识和精神激发层面。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创新创业的精神。这从知识技术层面和思想精神层面构成了创新创业主题教育的基本结构。这些主题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流程、基本方法和基础能力;创新创业基本规律教育和国外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育,诸如美国的未成年人创业意识和高校学生创业意识培训,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竞赛,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英国的“青年创业计划”和法国的“青年挑战计划”等都值得学习借鉴;创新创业精神品格教育,厘清创新创业的内在逻辑关系。“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2]“创新是创业精神的核心。创业意味着创新。”[3]强化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境界,学校和教师要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彻底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人人可以创新创业,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创新创业基因的创新创业主体意识教育;职业生涯发展与创新创业关系教育。这些主题教育的普及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深化

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政府、社会、企业、园区和高校等,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加强体系构建。但目前的现实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4]为此,我们必须针对上述问题,着力构建健全的体系,不断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是构建理念体系,即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观内在地包含着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或者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效果既是高校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反映,也是高校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践行的标志,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的理念,落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5]惟其如此,高校办学育人质量才能落实;二是构建支持体系,即创新创业教育要处理好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学术科研、知识能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获得多方面的支持;三是构建学科体系,学科建设要突出人才培养导向,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四是构建课程体系,即在开设“创业基础”课程的同时,开设“创造学”、“创业学”、“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方法”、“青年创业学”等相关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通识类课程建设;五是构建保障体系,设置创新创业领导机构和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委员会,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交叉培养机制,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大讲堂,推动教师教学科研团队、科研项目课题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扶持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创新创业俱乐部、创业孵化中心和创业园建设,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力度;六是构建实践体系,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改革实习实训模式,可以考虑把暑期作为创新创业实践的专用学期,发挥创业模拟实训基地的培训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育部、人社部和团中央等部委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行动、创新创业计划和创新创业竞赛。只有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完善的体系构建而融入大学教育的整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才能得以更加深入和深化。

3创新创业教育文化营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提升

大学文化承载教化育人,发挥文化化人功能。创新创业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发挥育人作用。随着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并逐步凝练形成“众创”文化,必然为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提供丰厚的社会土壤。“众创”在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空间的同时,也以浓厚的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激励了大学生。而社会的“众创”文化哺育滋养高校的创新创业文化,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和成长提供了文化视域与平台。经受创新创业文化砥砺的大学生不断积淀深邃的人文素养,创新创业实践会因此获得源源不断的思想境界、情感心理、价值取向、道德人格等人文性因素的支持。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品位。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高校创新创业文化营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从精神文化层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这种文化营造包括: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教育文化的一种表征,高校要通过加强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文化建设,来准确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地位,并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从思想引领和价值取向方面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贯通,依托创新创业兴趣、动机、目标、愿景等教育,加强创新创业人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充实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文化内涵;在加强创业的商业文化教育同时,注重创业价值文化教育,即从哲学视域思考创新价值、创造价值和创业价值,理解创新创造和创业的本质;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文化,“创业者具有求异性思维的特点,从来不满足于现状,不迷信权威。因此,创业者普遍具有创新心理。”[6]创新创业需要宽容鼓励,需要激发学生的求异性思维,使学生能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另辟蹊径,打破陈规,敢于创新创业,善于创新创业,不惧怕失败,不迷信权威,在心理上充满自信;加强协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协同创新是当代创新理论的核心理念,要坚持开放合作,促进校校、校企、校所、校地和国际化合作;在公正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激发每一名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创新创业作为鲜明的个性化和人格化行为,表征着个体特有的文化视野和文化价值观;注重学思结合,坚持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使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高度吻合;建设创意灵感、创造激情、创新精神和创业热忱相互激发碰撞的人文软环境,实现创意文化、创新文化和创业文化的相融合,即“创意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创新是创意的飞跃。创新是创业的基础。”[7]大学是学术文化共同体,学术文化的本质在创新,创新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精髓,学术文化和由此产生的创新文化如何与创业文化在创新元素的共同基础上实现契合,并转化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成果,是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创新创业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价值性,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加强逻辑文化、思维文化、价值文化和应用文化、实用文化、体验文化的融通,把应然和实然有机贯通起来;注重发挥地域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功能,一个地方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传统自然会影响人们的创新创业选择,一个家族或家庭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同样如此,创新创业文化对学生的濡染直接决定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创业伴随着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旨归。高等教育以育人为本,发展人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归依。在人的发展命题上,高等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志趣相投。因此,如何营造富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育人模式,是高等教育发挥引领社会文化建设功能的本质所在。也因如此,高校建设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文化既有当下价值,亦有未来意义。

作者:王向阳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宣传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05-13].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72/201105/xxgk_120174.html.

[2]徐俊祥.大学生创业基础知能训练教程[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4:8.

[3]李家华.创业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6,21.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5]刘贵芹.转变观念完善机制更加有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5(13/14):8.

创新创业范文篇2

关键词:创新创业;创业需求;人才培养

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创新创业为主导。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稳步推进,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度融合,对经济结构升级、就业水平增加、改善民生等起到有力支撑。目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在成都市“十大幸福美好生活工程”的战略部署中,青年创新创业就业工程建设已经成为优化城市人口结构,以及成都冲刺为世界城市的必然要求。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成都市青年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兼顾全省其他地区。本研究共回收问卷272份,其中有效问卷265份,有效问卷率达97%。问卷整体分为基础情况调查和政策影响调查两个部分。其中,基础情况主要调查个人基本信息;政策影响主要收集成都市青年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对现有政策的了解。

1成都市创业青年的主要特点

从样本来看,成都市创业青年的总体特征为:一是年龄在18~25周岁,并且一半以上受调查人员家人或朋友已创业;二是学历高,创新创业的主力为大学毕业生、海外归国人员及校大学生;三是创业定义比较广泛,超过半数的受调查者认为“开办一个公司或企业”“开发一项创新项目”或“开创一份事业”都算创业,说明成都市青年对创业的界定是相对广泛并且多元的。

1.1“文创”与“餐饮”为主要选择

根据调查,成都市青年创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创意行业”和“餐饮业”两类。其中,“创意行业”占比44.49%,餐饮行业占比38.6%;教育业(33.33%)和小商品(28.94%)的选择比例相对前几年已有明显下降;能源及新能源行业和IT行业近年来选择比例逐渐上升。如果对所学专业进行交叉分析,虽然超过74%的人认为现在所学专业和将来创业项目关联度不大,但在选择创业项目过程中,还是可以明显看出文科生和艺术类青年对创业启动资金较少、成功率高的“创意行业”抱有更高的热情;理科生则更多关注IT相关行业;工科生对能源及新能源行业抱有较大的期望,如表1所示。

1.2创业经验较少,创业过程阻碍较多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只有30.88%的青年参与过学校或当地政府组织或举办的“双创”类比赛或相关培训,69%的受调查者未参加过。创业经验不足使得青年普遍对创业结果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超过40%的受调查者对青年自主创业感到成功率低,持悲观态度;只有33%持乐观态度,相信自主创业成功率高。在走访了许多高中、高职院校后不难看出,很多学校近几年新增了艺术类、素质类特色教育课程,但是现有学校没有激励措施开展创新和创业教育,忽视了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实战的培育,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学生也很难接受创业意识教育。

1.3对相关“双创”政策了解不深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信息传播出现了新的特点。从调研结果也可以看出,现在青年人主要通过新媒体,如微博、公众号等媒介(58.61%)和网上自行查找(18.32%)了解和查阅相关政策和法规,而使用传统媒体(报纸、电视)渠道比例仅有10.62%。这也使得青年人对国家出台的扶持青年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关注程度普遍不高,只对相关政策有所耳闻(52.01%);经常留意“双创“政策变化和信息的人群只有12.09%。大部分青年人对现有成都市创新创业政策不够了解,不会运用,很多青年甚至对于怎样新创一个企业的流程都不够了解。

2目前成都市青年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成都市青年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可将成都市青年“双创”问题归结为以下五大方面。

2.1多部门协同力度不够

成都市现行“双创”政策的制定以及执行涉及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厅、科技厅以及提供融资的银行等多个部门。每一项创业优惠政策不能由单个部门直接实施,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职责不明、分工不清、政策执行混乱、整合力度不够、协同作用薄弱、激励措施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有些政策针对性不够,缺乏量化指标,缺乏实质性指导,难以对青年创新创业形成全方位实质性的扶持。

2.2宣传渠道少,覆盖程度低

近年来,为了扶持青年创业,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成都市也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对各项政策进行了汇总和解读,并提供人才信息交流和人才服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青年人对政策普遍关注程度不高,有利好的政策却不能为创业者利用。究其原因可能是目前“双创”政策的宣传渠道少,覆盖程度低。

2.3“创业资金短缺”和“缺乏经验”是创业的主要障碍

在对青年创业调查问卷进行梳理后,不难看出青年创业最大的障碍是“资金短缺”,选择比例为81.25%,反映出青年创业者普遍资金紧张。虽然在《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中,已逐渐完善了“无偿资助+无息借款+天使投资+信用贷款”的创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给优秀青年大学生在蓉创业提供分层补贴政策支持等各项服务,但青年踏入社会的时间较短,创新创业经验不足,创业伊始对经营定位模糊不清,有时候又过于自信,盲目扩大投资,导致项目难以正常开展。根据调查显示,成都市青年创业者的创业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自有资金,企业也属于小本经营。年轻创业者尝试过贷款,但大多数由于没有满足条件的担保物、担保人等原因,而无法贷到资金。“创业经验不足”也是青年创业中的较大障碍,排名第二位,选择的比例为77.94%,反映出青年创业者的创业技能有待提高。很多青年在创业时没有进行细致的市场调查,在对市场、产品、成本和市场饱和度没有了解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的经验,就匆匆上马创业项目,在项目运营期间,对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认识不够,导致资金链断裂,资金周转困难,项目运营风险大幅攀升。排名第三位和第四位的为“创业方向不明确”(33.82%)和“承担风险的心理能力不足”(33.09%)。表明年轻人在创业的方向选择上比较谨慎。另外,青年创业成立的小型微利企业受制于运营成本、项目经验和投资规模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对市场的应对能力相对较差。

2.4现有创新创业课程未充分融入专业教育及教学

按照现有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各高校需要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充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然而现有大部分高校“双创”类课程仍处在普及理论知识阶段,涉及内容更多的是就业指导类和应聘技巧类课程,对于真正能够提高青年创业能力的技能类课程未纳入教学体系之中,最终影响了青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3对策建议

3.1完善创新创业就业保障政策体系

一要优化营商环境,尽量减少对创新创业体制机制的约束,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将制度建设贯穿各方面、各环节,让创新创业者在创业中放手发展;二是完善扶持创新创业政策,针对青年创新创业的关键需求,完善青年创新创业政策,加大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创业活动的引导和支持力度,鼓励青年先行先试;三是优化政策整合,搭建绿色通道,加强教育、金融、税收、市场监管等政策整合和多部门协作,进一步扩大并优化审批机制,推进审批流程全程电子化操作,形成各部门信息互通,档案互认,建立统一的服务框架和创新创业服务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减少政策实施的重合和真空领域,真正发挥创业政策的推动作用;四是拓宽宣传渠道,加大青年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开展创新创业进校园、进社区、举办双创类政策讲座等活动,或印发《创业指导手册》等,加强对政策进行细致的解读和宣传,帮助青年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

3.2构建丰富、多元的交流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导向

建立创业者交流聚集平台,针对青年创业,聚焦创业集聚和初期孵化,通过成都市内“双创”协会,汇聚创业人才,在协会内共享信息、分享心得、促进交流,建立创业者交流聚集平台。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项目孵化、专业项目及法律咨询、融资渠道、商务登记等双创服务机构,消除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孤岛现象”,促进项目尽快落地,尽快实现其价值。建立资源整合平台,定期策划和举办双创类主题论坛或项目路演、创新专业培训等公共活动。与此同时,为入会成员提供考察团参访、行业考察、企业观摩活动;定期举办资源对接、政策扶持座谈、信息交流、产品推广会议;提供企业约稿、新闻动态推广服务等。建立政企沟通平台,架起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3.3全面促进综合创业服务,鼓励“双创”企业成长

1)需要加大创业培训力度,聚合现有人才资源,建立一支服务成都市内的创业导师团队,积极聘请企业家、经理、投资人等作为创业导师,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针对性的辅导;积极聘请企业家、经理、投资人等作为创业导师,如针对成都市内餐饮业,可依托成都市川菜产业园优势,提供特色餐饮餐品培训、餐饮管理培训等;针对商贸型企业提供商品陈列、营销技巧及消费者心理学等营销特色课程;针对服务型企业提供基本服务礼仪及提升服务质量等课程。2)要着力提升成都市内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水平,结合当地特色,对孵化中的企业进行精准定位,并在产业链条中发挥“创客”的作用和功能,促进企业发展与产业的有机结合,实现“创新创业”的发展。在孵化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培养青年创业创新人才,结合当地高校和地方现有优势,建立“校企政”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资源,通过政府专项支持,加大对当地大中专院校双创类辅导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完善创业课程内容的完整度和相关课程的评估机制,提高双创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在学校内部建立青年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基地,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创新创业活动,最终构建出政府引导、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双创人才培养机制。

3.4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的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

创新创业融资是创业活动成功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构建双创体系时,需要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借鉴沿海地区成熟的创业融资经验,孵化基地及双创企业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同时加大政府引导资金的投入,充分利用省、市、区级科技资金补贴,探索政府与债券、基金、保险等资金的协调配合,加快融资平台建设,营造出政府引导、社会资本补充、企业投入为主的多元创新创业融资体系。并在融资过程中为创业青年找到更低的贷款渠道,用更多样的担保形式,扩大贷款的受众面和覆盖面。为解决创业项目初期融资困难等问题,还应建立青年创业贷款绿色通道,以最短的时间缩短资金融资审批周期,缩短项目申报流程,提高融资通过率。

4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青年的教育不再是单纯地考察其专业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使其成为能够有效利用知识和技能的自主创新的人才。政府和高校需要适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类项目,提供完善的“双创”服务平台,多维度、全方位地激发青年创新潜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真正内涵,推动社会和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雪梅,郑磊.“青年之家”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功能的创新与实践研究———以运用吉青家园服务城乡电商青年创业为例[J].青年发展论坛,2017,27(4):53-63.

[2]邓明波,黄利华.从创客教育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转型升级[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25):145-146.

创新创业范文篇3

目前在高校独立设立创业中心,统一负责全校的创业教育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做法。例如:温州大学、东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随着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可以预见这种模式将会成为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一种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的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可以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优化校内外资源的配置,统一协调和管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事务;同时可以保证权、责、利相统一,避免在工作中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也便于对学校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

二、加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在长江大学我们已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设有《大学生创业基础》公选课,但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单一的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因此,我们力争要在本科生阶段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经济管理概论》、《财务管理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课程,同时,我们还可以深入开展专业对口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例如,有些农业院校专门开设有《蔬菜养殖技术》、《果树学》等专业比较强的课程,我们也可以在这方面做出大胆的尝试。

三、进一步做好国家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的组织、申报和评审工作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见附件1)精神,在高等院校每年都会开展创业训练项目的组织、申报和评审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我们可以考虑由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来牵头,承担起我校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的组织、申报和评审工作。

1.指派专门的老师负责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的宣讲工作,力争通过多渠道的宣传,使申报的人数比以往有较大的幅度的增加。

2.在项目申报期间,安排专门的时间针对全校师生对项目申报的具体要求进行讲解,安排专业人员对申报团队进行辅导。

3.组织相关人员对创业训练计划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确定国家项目、省级项目和校级项目的立项。

4.对即将结题的项目进行结题评审,根据评审结果择优选择一些项目作为实践项目孵化的重点,力争有1-2项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积极做好“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工作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当前高校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一项重要赛事,“挑战杯”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为了进一步做好创业计划竞赛工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根据竞赛具体要求,广泛宣传,确保有更多的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竞赛活动中。

2.为提高竞赛质量和水平,我们将组织2场专题讲座。一场由市场营销专职教师讲解如何选择项目、如何写好商业计划书等方面的知识。另外一场有财务管理专职教师讲解项目的绩效评价、财务预算和报表等方面的知识。

3.在项目收集申报上来后,我们将组织专家进行项目的公开评审。评审结果将对外公布。

4.对每一个晋级的优秀项目我们将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跟踪辅导,提高项目计划书的质量。

5.后期我们将安排专业辅导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统一的竞赛活动。6.在整个比赛结束之后,对整个竞赛活动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做好下年的工作打好基础。

五、组织做好第二届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为了进一步发掘我校学生的创业潜能,在学生中寻找一些好的创业创意思想,在2015年,我们要精心准备,策划好本次创新创业大赛,本次比赛从宣传到决赛,将历时近3个月,在第一届比赛的基础上,增设复赛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1.制订和比赛通知,通过QQ、微信、宣传板等多种形式让全校师生都来关注本次比赛,并踊跃参与。

2.开专题宣讲会,对整个比赛进行详细说明,布置具体的工作事项和要求。

3.收集参赛作品,组织好预赛评审,预赛评审结束后,公布进入复赛的名单。通知进入复赛的学生修改相关作品,准备进入复赛。

4.组织好复赛作品的评审,公布进入决赛的名单。进入决赛的学生修改相关作品,准备参加最后的决赛。

5.准备一个比较大的教室,对进入决赛的作品进行公开答辩,经过幻灯片讲解、评委提问、学生答辩、评委会总结等环节后,我们将立即公布比赛结果,比赛结果将在网上进行公示。

创新创业范文篇4

一、使人民群众成为创新创业的参与者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创新创业热潮,才能集全民之智、聚全民之力,使创新创业的涓涓细流汇成开发建设的大海。

强化激励机制。政府应鼓励一切创新创业行为,按照中央“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要求,对在创新创业中作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实用技术人才落实待遇、实施奖励,激发各类人才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各级组织和企业单位都应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落实奖惩措施激励干部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重视技能培训。舟山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人才荒、技工荒现象日益突出,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产业发展,但与此同时,许多下岗失业职工、失地失海渔农民因缺乏技能难以再就业。对此,应整合教育资源、落实培训经费,针对实际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能掌握一技之长,参与创新创业,在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同时实现劳动致富。

加强创业引导。随着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外来企业纷纷落户我市,外来人口急剧增多,这无疑给当地带来了各种商机。政府部门和基层组织要出台优惠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引导群众抢抓发展机遇,广开创业门路。金海湾船业有限公司入户岱山县长涂镇后,当地政府及妇联组织发动群众大力发展家庭旅馆业、餐饮业,既服务了重点工程,又促进了渔农民创业,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二、使人民群众成为开发建设的支持者

群众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直接关系到“两创一促”的成败。因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原因引起纷争是许多地方在开发建设中遇到的顽症,情况严重的还会恶化投资环境、阻碍经济发展。因此,在发展中必须维护群众利益、争取群众支持。

深化宣传教育。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使老百姓正确处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促发展就是为了致富奔小康,从而积极支持开发建设。普陀区在开发建设中做到宣传教育引路,并在基层社区建立和谐促进工作室,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去年在开发建设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保持了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不增反降的良好局面。

维护群众利益。开发建设要遵循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征地赔偿、拆迁安置等问题上要坚持依法公正、便民利民,使广大群众在经济发展中看到希望、得到实惠。我市在大开发、大建设中普遍对失地农民从优安置居住、妥善落实补偿,较好地实现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和谐统一,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成为开发建设的支持者。

落实平安开发。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在开发建设中要妥善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使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与群众的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做到在发展中保稳定、在稳定中谋发展。要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通过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民意,并建立重大开发项目风险评估机制,把维护稳定作为开发建设的前置条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及早预防、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三、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成果的共享者

富民强市是“两创一促”出发点和归宿点,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这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创新创业、拥护开发建设的一个根本动因。因此,必须更好地通过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保障群众利益。

注重科学发展。只要科学发展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创新创业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要围绕“以港兴市、全面跨越”总目标,立足舟山实际发展海洋经济,通过坚持优化产业结构、精选投资项目、发展循环经济,真正把舟山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海岛花园城市、海岛和谐社会建设,让舟山百万人民生活在富强、文明、秀美、和谐的美丽岛城。

创新创业范文篇5

上午好,今天我就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后对创新这个话题跟大家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中国历来的哲学,都讲究一个“和”字,具体说来,就是要追求万物和谐发展,讲究天人合一,所谓“顺天命,行人事”,正是如此。说到发展,什么是发展,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变”,《易经》中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有发展,才有进步。

创新的意义在于,使用现有的资源去创造新的资源,可以说就是“无中生有”,老子所谓的“无中生有,有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因此,创新是发展的直接动力来源,有创新,就有发展,就有进步。既然创新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首先,创新不是从零开始。牛顿说过:“我之所以看得比别人更远,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前人的积累就是后人创新的基础资源。要让1+1〉2,要的不光是聪慧的头脑,而且需要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资源,譬如经验、譬如工具,譬如以前不能实现而现在可以做到的一些想法。也就是说,要善于利用手中已有的资源,让它们有机组合起来,发挥出1+1〉2的功用。有了前人的积累,也就是说当手中有了一定的资源,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了这些客观的条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前期准备工作,就需要我们从自身主观条件去创新。

所以,我要说的第二点是,创新要求我们敢于去想,敢于去做。

之所以不能做到很好的创新,大多是因为思维定式,因为我们头脑中已经存在的那些条条框框。打个比方,我们的思维跟水一样,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思维没有一定的方式。然而,一旦我们把水放进杯子里面,那么它的形状便不能再变化了。同样,一旦我们给自己的头脑思维定了一些条条框框,那么我们的思维便无法创新,无法做到千变万化,做到想他们所想不到的,做他人所做不到的。

大家还记得么?我刚刚说过要“敢于”去想,“敢于”去做。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这“敢于”两个字。发展需要创新,然而发展就等于“变”,这势必有一个抗力在里面。要克服这股抗力,就必须做到“敢于”二字。创新,是去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因此,存在着大量的未知因素,正是这些未知因素,导致许多人内心恐惧,于是因陈守旧,不敢去创新。也许会成功,也许会失败,许多人害怕失败,害怕一旦失败便恍如自己没有了立锥之地。所以,创新也需要勇气,敢于去想,敢于去做。

然而,这也不是说可以胡乱的去想去做,我要说的第三点就是,创新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缘木求鱼不可取,没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作为理论指导,甚至客观规律大相径庭,夫如是,则不可能会成功。

所以我认为,这三点是我们创新过程中所要注意的。就我个人来说,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在做事的时候往往以这三点为准则。公务员之家

财政所工作有它规范的特殊性,但也有创新发展共性。从算盘到计算器,从手工记账到电脑记账,因繁就简,不断进步的事实说明了创新发展才会进步,在先前工作基础上对有价值经验总结和补充才是创新,只有消化吸收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所以根据财政所实际情况,我的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稳定发展工作目标任务开展工作。

在财政结算上,既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原则,又要做大做好财政盘子;既要确保日常运作经费,又要关注民生,倾斜教育;既要吃饭又要建设。在预算方式上,保包兼顾,粗细有别(也就是说保证日常运作经费,包干行政管理经费;细化经费预算,粗线条预算专项资金)。在财政管理上,既要坚持《会计法》、《预算法》有关规定,完善预结算等制度建设,坚持量入为出原则,按章办事,又要分轻重缓急,统筹合理调度资金;既要注重财政输血功能,又要培植财政造血机制;既要健全内审制度,规范操作,又要简化优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既要放心大胆工作,又要加强自律,完善预警机制。将工作重心由传统的事后反映,转移到事前控制,事中监督执行,强化服务意识,培养高度责任性和事业性,重视个人因素和团队精神相结合,维护集体荣誉,树立服务窗口新形象。

创新创业范文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实施建议

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1],这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要求培养具有文化产业管理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不谋而合。然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大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仍存在理论教学侧重有余,而创新创业教育不足的现状。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有机结合,成为了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结合商洛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需求实际以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生特质,设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并提出创新教学模式,以期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相关研究。叶岚[2]提出应在专业学科教育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机制和管理机制;钟新等[3]则提出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教材选择、大纲制定、创新创业理论与案例的融合等是构建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关键要素;李德丽等[4]认为应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办创新创业教育;吴立全[5]则以市场导向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钟宏桃等[6]、漆亚莉[7]、苏琼[8]具体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商洛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需求实际以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生特质,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设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提出创新教学模式,以期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商洛学院自2013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办以来,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已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并多次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创业沙龙、素质拓展、创业大赛等,培养的学生近几年先后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天竺山杯”市场营销大赛、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为商洛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思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商洛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仍然存在一定短板,具体如下。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指导性较弱。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尚未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得该专业学生创业、法律、财务等方面知识相对匮乏,创意点子难以转化成创业实践,策划书实践性较差,创新创业能力难以得到真正提高。造成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应用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创业素质和能力,对学生就业和创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创新创业活动缺乏统筹安排。目前商洛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已在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中穿插着创新创业作业、任务,但由于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整合到一个创新创业项目中,使得学生接受到的创新创业培训较为零散。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多数课程教学中,教师仍采取“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学习积极性较低,缺少将自身的创新观点和创业思考表达出来的契机,阻碍了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发挥和将好点子转化为实践的可能。乏具备实践经验的指导团队。拥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才能指导出优秀的项目。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多理论丰富而实践不足,没有经过系统的创新创业培训或实践锻炼,导致在各项创新创业比赛中,只能立足于理论进行指导,对项目的实践性难以把握。

2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面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状况,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课程体系设置则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刻不容缓。

2.1第一课程体系设置

课堂作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的基本载体,需要在作为第一课堂的专业课程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2.1.1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创新创业通识类必修课程主要为大一、大二学生开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欲望,启蒙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创业基本知识和相关社会研究方法,具备一定创新技能、创业心理品质与创业能力,清楚文化产业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了解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以及文化产业创业政策规定。课程教授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创业学导论、大学生创业案例研究、创意思维、创业心理学、创业素质及团队组建、创业成长与创新管理等基础知识课程及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的、具有针对性的文化市场报告、文化市场分析、文化市场调研与分析、商业策划书撰写技巧、“互联网+”下文化创意类产业等课程。2.1.2创新创业技能类课程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开设对象为大三、大四学生,开设目的为提高学生具体的文化产业创新创业技能。主要包括3个模块:①市场调研与营销课程模块,主要介绍文化市场调研、营销计划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要求学生围绕地方经济选取创意产品,进行实际市场调研,以形成文化创意概念。结课要求为一篇完整的市场调研报告。②产品设计与品牌搭建课程模块,主要介绍文化产品细分、产品组合、产品销售渠道等设计,及品牌文化的建立和推广方式的形成。要求学生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产品实体、包装等设计。并结合产品文化和特色,提炼企业品牌文化,形成易于传播的品牌口号。结课要求为产品设计稿或产品实物。③商业计划与融资类课程模块,主要介绍文化产业商业计划书的编制原则和方法、文化产业融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与真实企业进行接触,推广已形成的文化产品设计和品牌概念,吸引企业进行小额投资。并结合企业实际业务和规模,制定企业法人、部门设置、管理细则等内容。结课要求为在市场营销与策划类课程模块结课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完成一篇完整的商业计划书。通过这3个模块遵循了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在不同课程的衔接中体验“市场调研—创意策划—企业建立”的完整创业流程,解决了当前文化产业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训练内容相互断裂的情况,同时让学生在不断修改中完善创业计划书,不但为专业学科竞赛做好了准备,还给学生带来了更加深刻的创新创业体验和反思。

2.2第二课程体系设置

第二课堂实践课程体系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检验学生在第一课堂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2.2.1专业学科竞赛结合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特色,鼓励学生在对第一课堂的课程设计和课程作业形成的团队和成果的基础上,对形成的论文、策划书按照互联网+、商业模式大赛、市场营销大赛、商务设计大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的要求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比赛中,既检验和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思考和潜力,促使学生提前进行职业规划,为毕业后进行创新创业积累了经验。2.2.2创新创业专题活动定期召开创新创业企业家分享会,邀请当地优秀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学科竞赛获奖学生,分享创业知识、创业理念和创业经验,以亲身经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形成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刺激学生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创新创业机会,挖掘文化资源,启发学生形成自己的创业思路。2.2.3创新创业实践针对学校所在地或学生感兴趣的文化资源,进行消费心理、产品定位、品牌创意、市场竞争状况等方面进行市场调研,撰写活动分析报告,探讨该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问题,给出小组深入发掘、二度开发文化元素的方案,使得学生在项目调查、数据统计以及分析总结能力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再进一步鼓励学生进行小规模融资或师生共创,进行文化市场初探,通过独立项目提升动手实操能力,将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和文化市场需求在实践中有效结合。

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实施建议

3.1开展教师创新创业课程培训

包括校内竞赛培训和校外培训2个部分。校内邀请具有丰富创新创业项目指导经验的教师进行经验分享,指出在创新创业竞赛指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既能为教师在专业课课堂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教学思路,同时开拓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眼界,提升了教师抓住学生项目策划书关键问题点的能力;在校内举办教师创新创业指导比赛,给经验不足的教师展示自身项目指导想法的一个场合,在竞赛的打磨和相互学习中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经验,以提高教师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校外一方面为专业教师提供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机会,如购买线上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方法、创新创业素养等方面课程,让教师首先融会贯通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为创新创业第一课堂必修课做好授课准备;另外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和空闲时间进一流高校、大型企业,开展教师外出进修、进企业挂职锻炼等,直接接触企业的创新创业过程,以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还可以引进校外具有成果创业经验的企业人员或创新实践顾问,建立“产、学、研”平台,为教师和学生分享创业经验,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出具体意见。

3.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结合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问题导向法、任务教学法、角色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将“第一课堂”知识和“第二课堂”实践相结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业态。还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的知识的同时,促进师生高效互动,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积极进行实践探索,主动地思考身边创新创业机会,在互动学习过程中提高团队协作意识,为自身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打好基础,以适应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要求。例如,问题导向法,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创新创业机会疑问,学生在自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创业思考;任务教学法中,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若干任务,学生选择相关任务进行市场调研后挑选出创新创业机会,再收集资料进行独立策划、研究,完成创新创业策划书的撰写;协作互动教学法中,由学生组成协作小组,结合教学内容和实践任务,进行小组汇报,在互相学习、讨论中由学生自主探究出各小组任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提升学生的纠错能力及自主发言能力;角色模拟法则是学生根据兴趣模拟进行创新创业公司分工,并根据角色任务进行创新创业模拟实践,体验“寻找商机—确定项目—制定计划—建立公司—筹集资金—运营管理—规模扩大”的整个创新创业流程。

3.3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将创新创业精神融入到校风、校训和校园活动的设计和策划中,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公众号、墙报等方式,宣传创新创业精神、意义和措施,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成立创新创业社团,由往届创新创业竞赛获奖学生组成核心领导,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吸引具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加入,通过开展创业培训、模拟创业活动、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培训、交流、实践平台。

3.4创新考核方式

针对学生考核,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方式,需要改变以往以理论试卷为主体的传统考核方式,对考核方式进行创新。首先在课程环节,教师可将课程实践中学生参与度、贡献度、团队配合等方面纳入考核范畴,同时加大对课程过程的考核比例。另一方面,应建立教师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通过考核机制的改革,鼓励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对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提供支持和资助。

4总结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要求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熟悉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存在侧重理论学习,创新创业教学匮乏,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因此,本论文依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师培养、教学方式、校园文化氛围、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7):96-100.

[2]叶岚.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21):61-63.

[3]钟新,刘武强,李佳昌.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科学,2019,10(7):12-15.

[4]李德丽,刘俊涛,于兴业.融入与嵌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模式转型[J].高教探索,2019(3):30-35.

[5]吴立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构建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1):38-39.

[6]钟宏桃,邢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艺术探索,2012,26(1):79-81,5.

[7]漆亚莉.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南宁师范大学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9(4):73-77.

创新创业范文篇7

一、视野完整,论述全面

该书研究视野完整,整体论述全面,通过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分析、国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等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案,为该书后续研究提供了完整的理论基础。另外,该书研究视野完整,通过从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析、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析、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析等视角分析了发达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结合创业者创新创业观念教育、创业决策能力教育等内容,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法、创业者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策略。在研究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时,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其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合理、全面的认识,学生未能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由于未能对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深度认识,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培养和全面提升。其二,缺乏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尤其缺少创新创业实践,引发双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困境。

二、解读深刻,方法科学

该书以大学生创业技能提升的理论基础为前提,通过从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内涵及其意义、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历史发展、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国外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经验及启示、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优化策略等角度进行论述,实现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完整研究。另外,该书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出发,系统化论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策略、“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等观点。以提升学生新思维能力为基础,开展大学生双创教育时,需要把握以下重点:其一,要坚持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全面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真正实现双创教育的最佳成效,需要将学生的专业特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真正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理想培养。其二,要坚持以学科交叉为支撑,全面提升学生的跨界复合能力。在新的学生培养环境下,为更好适应新科技、新理论应用环境,需要以学科交叉为重点,通过培养跨界复合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三、聚焦应用,服务实践

创新创业范文篇8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多方协同;学科交叉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吴爱华等在《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中指出[1],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蓬勃兴起,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新赛场,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支撑,他们需要应用现在还未出现的技术,去解决还未出现的问题,需要具备更强的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一、目前创新创业教育面向新工科需求的问题分析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创新创业各类竞赛及活动的举办和创新创业学分的约束与认定等方面做了诸多努力,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从面向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国际工程教育认证需求的角度看,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一)创新创业的实践不能全员实质覆盖。创新创业的实践不能全员实质覆盖,或因顶层设计不足,或因机制保障不够健全,或因师资培训不到位,或因平台资源不够完善。对于学生人数众多的高校,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常聚焦于校院创新平台选拔的学生团队,这些学生的能力确实得到了长足的锻炼,但受益的是少部分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评价也普遍注重各类竞赛、项目的获奖数量和层次,并未将面对所有学生实施的创新创业活动、机制、策略和效果纳入评价体系。而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应面向所有学生。(二)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全过程。面向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应融入工程教育的全过程,如此就不能忽视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等专业教育过程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所发挥的作用,由于很大一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和意识,以及专业课程目标体系设计中的模糊支撑,教师很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致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创新创业实践成为课外的、业余的活动,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也没有很好地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现共享和支撑[2]。(三)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全链条,重创新轻创业。目前主体是依托校院创新平台,通过各类创新型的学科竞赛、项目和科研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于创业意识和素质的锻炼,主要依托“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但也仅限少部分学生参与;尚未建设有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专业化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和体系化的运营机制,无法为学生群体提供创业咨询、培训、教育和服务。(四)产教融合多方协同创新创业育人的力度不够。新工科人才培养应“问产业定需求”[3],创新创业教育应紧跟产业变革的步伐,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非常重要。常有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是始于课堂、终于课堂,始于校园、终于校园,封闭办学,与产业不接轨不合作[4],培养的人才很难很好地满足产业需求。同时,开放办学的思路不够宽广,应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主动联系、挖掘,形成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协同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5]。(五)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培养尚需有意识加强面向新经济的新工科人才须具备学科交叉跨界整合的能力,除需要积累交叉学科基本知识之外,创新创业实践还需要针对项目需求,组成团队,融合多个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形成创业计划书等,这本应是对学生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培养的最佳环节,但由于各本科专业内涵明确,学科交叉融合教育的意识薄弱,在跨学科课程体系设置、跨学科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跨学科创新创业平台及师资和机制的保障等原因,无法满足新工科人才学科交叉跨界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原则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全覆盖的原则。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覆盖到全体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所有学生都应该接受创新创业教育,都应该有机会接受创新创业训练。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为全体学生训练自我、发展能力提供舞台,埋下创新创业的思想种子,激发在实践中创新的热情,为未来奠定发展与深造的基础。(二)全过程的原则。创新创业教育应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按照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从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层层正向设计,踏踏实实反向实施;进行师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树立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识、责任和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切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并依托各类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平台,积极指导学生课外创新创业实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三)全链条的原则。既要重视创新教育又要重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可以说是在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基础上提出的更高层次要求。要建设创新创业通识类、专业类以及进阶类的“必修+选修”体系课程,既要有能够支持学生创新的实践平台,也要有能够支持学生创业的实践平台,既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也要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设计创业(模拟)实践、培养创业能力,更高层次是能够将教师和学生团队的创新成果,通过创业项目优化、创业融资对接、创业团队孵化,从而由科技创新走向科技创业[6-7]。(四)产教融合多方协同的原则。新工科人才培养要适应产业需求,必须强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亦是如此。企业工程师明确行业领域内的工程项目需求、技术发展趋势、新器件新工具的应用,在电子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很多领域,企业的技术水平领先于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企业可以在项目、技术、工具、资金、设备、师资等多方面对高校提供支持,与高校协同创新。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实践则主要依托于企业创业成功者的经验分享和指导。当然,要进行深度长远合作,应建立合理的长效机制。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创新创业教育还应“问内外资源创条件”,对内,整合教学资源、共享科研平台和创建产教平台;对外,争取和挖掘政府、行业、企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各类资源的支持[8],融合创新,协同构建和培育属于各高校、专业自己的创新创业体系和特色。(五)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的原则。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工科人才的能力需求,而创新创业教育又是培养学生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最重要的途径。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一是应在专业培养计划中顶层设计一定的跨学科基础知识体系;二是要指导学生开展光、机、电、算、控一体化跨学科项目,参加“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跨学科竞赛,进行创业(模拟)实践等跨学科实践活动;三是创建及共享跨学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学生团队和师资团队,并建设相应的机制予以保障。

三、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一)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建议模式。根据上述原则分析,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建议模式如(图1)所示,为了实现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包括课内与课外两大部分,但均包含在人才培养学分要求体系中。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非独立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而是融入的有机的整体,因此,课内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设置、开发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培训教师建立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责任感,改革课程教学方法,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和学科竞赛课内普及等方式在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环节强化项目式创新实践。课外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研创新实践以及学生自主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按照“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工程教育理念,让学生围绕项目组建团队,在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组织、竞争、协作、交流、沟通、陈述和答辩等方面能力,兼顾对社会、法律、安全和环境等因素综合思考的复合能力素养的培养,这是典型的符合国际工程认证要求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学科竞赛包括以创新实践为主、以创新创业综合实践为主和以创业实践为主三类。创新实践类学科竞赛又可以划分为基础学科竞赛、专业类学科竞赛和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类学科竞赛的典型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类学科竞赛的典型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建议新工科专业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和跨专业融合将“互联网+”大赛和“创青春”大赛开设成为一门创新创业实践通识必修课,实现全员和跨学科覆盖。(二)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根据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和模式,新工科专业应通过自建、共建、共享多模式多方协同构建创新创业平台,如图2所示。自建是指专业自己规划、论证、建设的方式;共建是指通过与企业、行业、政府、科研机构、其他专业、院系、学校或多方协同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的方式;共享是指学生可获得校内外开放的创新创业平台的支持,包括专业合作的企业平台。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要面向产业需求,新工科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离不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和跨学科创新创业等不同阶段需要以不同方式与不同层面的企业合作,进行平台建设、师资聘请、项目设计和创业培训等。近年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学校提供了非常好的校企合作的对接平台。在此基础上,学校专业还应吸引各类社会资源,形成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多方协同育人的格局[9]。目前,5G通信、工业4.0、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各个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核心竞争力,地方政府一方面可以做好引线人,在政策层面给予校企合作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对于需要引进优秀企业、联合多个主体、投入大量经费以及人员、场地单个学校实施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牵头联合相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地方区域内的高校间共享,为区域经济发展多方协同培养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郝杰.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2]胡金焱.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制度与平台[J].中国高教研究,2018(7).

[3]张大良.因时而动返本开新建设发展新工科[J].中国大学教学,2017(4).

[4]邵际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社会工会与管理,2020(1).

[5]叶正飞.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

[6]戴栗军,颜建勇,洪晓畅.知识生产视阈下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

[7]周珂,赵志毅,李虹.“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

[8]王军政,何洪文,肖文英.大系统导向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

创新创业范文篇9

都讲究一个“和”字,子曰:君子和而不同”中国历来的哲学。具体说来,就是要追求万物和谐发展,讲究天人合一,所谓“顺天命,行人事”正是如此。说到发展,什么是发展,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变”易经》中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有发展,才有进步。

使用现有的资源去创造新的资源,创新的意义在于。可以说就是无中生有”老子所谓的无中生有,有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创新是发展的直接动力来源,因此。有创新,就有发展,就有进步。既然创新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应该怎么去做呢?

创新不是从零开始。牛顿说过:之所以看得比别人更远,首先。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前人的积累就是后人创新的基础资源。要让1+12要的不光是聪慧的头脑,而且需要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资源,譬如经验、譬如工具,譬如以前不能实现而现在可以做到一些想法。也就是说,要善于利用手中已有的资源,让它有机组合起来,发挥出1+12功用。有了前人的积累,也就是说当手中有了一定的资源,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了这些客观的条件,也可以称之为前期准备工作,就需要我从自身主观条件去创新。

要说的第二点是创新要求我敢于去想,所以。敢于去做。

大多是因为思维定式,之所以不能做到很好的创新。因为我头脑中已经存在那些条条框框。打个比方,思维跟水一样,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思维没有一定的方式。然而,一旦我把水放进杯子里面,那么它形状便不能再变化了同样,一旦我给自己的头脑思维定了一些条条框框,那么我思维便无法创新,无法做到千变万化,做到想他所想不到做他人所做不到

敢于”去做。这里,大家还记得么?刚刚说过要“敢于”去想。要强调一下这“敢于”两个字。发展需要创新,然而发展就等于“变”这势必有一个抗力在里面。要克服这股抗力,就必须做到敢于”二字。创新,去走一条别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人没有走过的路。因此,存在着大量的未知因素,正是这些未知因素,导致许多人内心恐惧,于是因陈守旧,不敢去创新。也许会成功,也许会失败,许多人害怕失败,害怕一旦失败便恍如自己没有了立锥之地。所以,创新也需要勇气,敢于去想,敢于去做。

这也不是说可以胡乱的去想去做,然而。要说的第三点就是创新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缘木求鱼不可取,没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作为理论指导,甚至客观规律大相径庭,夫如是则不可能会成功。

这三点是创新过程中所要注意的就我个人来说,所以我认为。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做事的时候往往以这三点为准则。公务员之家

创新创业范文篇10

创新的意义在于,使用现有的资源去创造新的资源,可以说就是“无中生有”,老子所谓的“无中生有,有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因此,创新是发展的直接动力来源,有创新,就有发展,就有进步。既然创新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首先,创新不是从零开始。牛顿说过:“我之所以看得比别人更远,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前人的积累就是后人创新的基础资源。要让1+1〉2,要的不光是聪慧的头脑,而且需要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资源,譬如经验、譬如工具,譬如以前不能实现而现在可以做到的一些想法。也就是说,要善于利用手中已有的资源,让它们有机组合起来,发挥出1+1〉2的功用。有了前人的积累,也就是说当手中有了一定的资源,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了这些客观的条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前期准备工作,就需要我们从自身主观条件去创新。

所以,我要说的第二点是,创新要求我们敢于去想,敢于去做。

之所以不能做到很好的创新,大多是因为思维定式,因为我们头脑中已经存在的那些条条框框。打个比方,我们的思维跟水一样,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思维没有一定的方式。然而,一旦我们把水放进杯子里面,那么它的形状便不能再变化了。同样,一旦我们给自己的头脑思维定了一些条条框框,那么我们的思维便无法创新,无法做到千变万化,做到想他们所想不到的,做他人所做不到的。

大家还记得么?我刚刚说过要“敢于”去想,“敢于”去做。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这“敢于”两个字。发展需要创新,然而发展就等于“变”,这势必有一个抗力在里面。要克服这股抗力,就必须做到“敢于”二字。创新,是去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因此,存在着大量的未知因素,正是这些未知因素,导致许多人内心恐惧,于是因陈守旧,不敢去创新。也许会成功,也许会失败,许多人害怕失败,害怕一旦失败便恍如自己没有了立锥之地。所以,创新也需要勇气,敢于去想,敢于去做。

然而,这也不是说可以胡乱的去想去做,我要说的第三点就是,创新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缘木求鱼不可取,没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作为理论指导,甚至客观规律大相径庭,夫如是,则不可能会成功。

所以我认为,这三点是我们创新过程中所要注意的。就我个人来说,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在做事的时候往往以这三点为准则。公务员之家

财政所工作有它规范的特殊性,但也有创新发展共性。从算盘到计算器,从手工记账到电脑记账,因繁就简,不断进步的事实说明了创新发展才会进步,在先前工作基础上对有价值经验总结和补充才是创新,只有消化吸收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所以根据财政所实际情况,我的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稳定发展工作目标任务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