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学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2 15:46:36

海洋学研究

海洋学研究范文篇1

关键词:实践基地;海洋科学;教育改革;海洋强国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1-2]。实践教学将抽象、无形的理论知识变成具体、有形的知识和实践的过程[3],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4],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2018年4月12日视察三亚市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时,指出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发展。实现海洋信息透明感知,建设“智慧海洋”[5-6]。为响应的号召,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海洋科技人才,提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能够为河北省秦皇岛市海岸带及其周边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研究和数据支持,通过与河北省海洋地质资源调查中心的合作,共同建设秦皇岛海岸带海洋地质与环境校外实践基地。秦皇岛海岸带海洋地质与环境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促进海洋科学相关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专业学科的教育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更好地培养一流的海洋学科专业人才。

1建设思路与目标

1.1实践基地建设基本情况。实践基地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海洋学院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课外实践与研究的需要,安排海洋学院海洋科学类专业大三学生的暑假集体实践活动,满足高年级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前期进行实验与数据测量工作的需要。研究生实践的内容由研究生导师根据科研项目需求确定,鼓励指导教师与研究生结合实践基地的科研需求进行相关科研实践与研究。目前,秦皇岛海岸带海洋地质与环境校外实践基地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科研水平较高、具有丰富指导经验的师资队伍。1.2基地建设思路。秦皇岛海岸带海洋地质与环境校外教学科研基地建设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海洋学院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河北省海洋地质资源调查中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通过优势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专业引领作用。1.3基地建设目标。打造校外教学科研基地,健全人才培养协同机制,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期满足专业学生的课程实训和专业实践需求。健全教师队伍协同机制,联合社会单位统筹实训课程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学院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拓展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的功能,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在校内教学资源不足的条件下,推动学院与保护区管理中心开展广泛合作。健全管理协同机制,推动学院与管理中心搭建对接平台,对人才培养进行协同管理。1.4人才培养理念。实践基地以海洋地质为主导,以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等为辅助,构建适应海洋科学跨越式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培养学生深刻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创新的精神。同时,结合遥感等新兴学科开展海岸线变迁、绿潮发生因素分析、近海污染及其元素形态特征对当地环境及经济的影响、滨海湿地环境生态评价与修复等方面的研究,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高学生对海洋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

2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保障秦皇岛海岸带海洋地质与环境校外实践基地正常运行的前提。为此,基地制定了《秦皇岛海岸带海洋地质与环境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办法》《秦皇岛海岸带海洋地质与环境校外实践基地开放管理办法》《秦皇岛海岸带海洋地质与环境校外实践基地安全规则》等管理制度。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日常工作,客观公正地进行实践基地重大问题决策。技术指导委员会负责审议实践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的规划,研究开发工作计划及项目、重大技术活动,评价工程试验设计方案,帮助提供技术、管理咨询和市场信息等。实践基地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主要由河北省海洋地质资源调查中心负责。在学生实践期间,海洋学院负责学生使用的相关实践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确保实践任务的顺利进行。海洋学院与海洋地质资源调查中心要密切沟通协调,加强组织管理,落实实践计划,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协同推动基地建设和学生实践各项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3实践基地建设的主要特色

基于学科优势,构建海洋科学实践创新体系。目前海洋学院已建成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海洋化学硕士学科点,拥有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2]。其中海洋地质博士点为省部级重点学科。依托这些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建设的秦皇岛实践基地,为开展暑期野外实习、海岸带地质与环境相关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场所。教师与学生可以在实践基地进行多项科学研究,包括海岸线变迁研究、绿潮发生因素分析、滨海湿地环境生态评价与修复、近海污染及其元素形态特征对当地环境及经济的影响,构建了海洋科学实践创新体系。多学科交叉融合,增强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秦皇岛实践基地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素材,例如北戴河海岸地貌、鸡冠山—大平山地堑、柳江盆地等,是一个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综合型野外实习基地[7-8],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础。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为适应国家对高水平海洋科学人才的需求,除地质填图、鸡冠山—大平山地堑观察、北戴河海岸地貌观察等传统实习项目外,秦皇岛实践基地还建设了许多与科研密切相关的项目,例如水文气象要素连续观测、水质环境动态监测和河口输入动态监测等。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搭建海洋生态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的创新想法提供实现途径[9-10]。采用“课程学习—野外实践—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方式,全过程、全方位培养高素质的海洋科学人才。

4实践基地取得的教学成果

海洋科学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教育,通过开展暑期实践基地实习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在本科期间就鼓励学生接触科研工作,努力构建海洋科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基地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平台,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秦皇岛基地实习使学生从地质填图、海岸地貌观测及地层构造等基础内容开始学习。高年级本科生为完成毕业论文,须亲自到基地采样,完成前期实验与数据测量工作。这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顺利毕业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

5结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秦皇岛海岸带地质与环境校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具有科学化、制度化的特点,今后将一步步建立健全基地的各项管理规定,确保实践内容的顺利开展。未来的实践内容可能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方法和手段也将随着海洋技术的进步不断改善。通过充分的实践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向社会不断输送海洋科学高层次人才,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谢勇,胡学龙,管旗,等.建立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标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7):135-137.

[2]吴怀春,刘豪,刘秀明,等.海岸带生物地质过程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254-256.

[3]柯长青,李满春,王腊春.地理与海洋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109-112,133.

[4]刘红全,王一兵,刘梦颖,等.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海洋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5(3):102-104,108.

[5]贾宇.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思考[J].太平洋学报,2018,26(1):1-8.

[6]邢广程.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思路[J].中国边疆学,2018(1):37-48.

[7]宋继华,孙丹.论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必要性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2(10):88,90.

[8]孙真荣.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7-29.

[9]孙松.对海洋科学的认识与实践[J].海洋与湖沼,2017,48(6):1488-1492.

海洋学研究范文篇2

一、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概况

海洋文化作为引领时展的“蓝色文化”,伴随着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有关海洋文化的研究成为热点。广西具有独特的沿海沿边区位优势、一系列国家开发开放战略平台优势,如北部湾大开发、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与东盟国家及东南亚的区域合作等,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发展及研究势在必行。1、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概述。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是由北、钦、防三个沿海城市构成的新月形中枢地带。近来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成为研究热点,各沿海城市积极实施以海洋文化名城的发展战略,倾力打造海洋文化产业品牌。那么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的代表性文化符号是什么呢?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不仅包含海湾、海滩、海洋生物等自然生态资源,还包括海洋历史人文遗迹、海洋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海洋人文历史资源。能够代表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精髓的主要有:以北海疍家人为代表的渔猎文化,以京族为代表的海洋少数民族文化,以山口红树林为代表的海洋湿地文化,以三娘湾海豚为代表的海洋生态文化,以涠洲天主教堂为代表的海岛宗教文化,以北海骑楼老街为代表的开埠通商文化,以合浦珍珠为代表的南珠首饰文化,以合浦大汉古港为代表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等,以上北部湾海洋文化精髓不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极具广西各沿海城市历史文化中海洋活动的地方特色,能够反映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基本概貌。2、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的特点。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有哪些独特之处呢?总的来说,广西北部湾文化呈现兼容并蓄、外向开放、多元异质等特点。追溯历史,北部湾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汉代的合浦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是最早的对外开放的窗口,又是汉王朝在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文明交流的中心,曾经的繁荣辉煌奠定了北部湾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蕴;广西北部湾地处中国南海的西北端,西邻越南,被中越两国的陆地和海南岛所环抱,是一个半封闭的海湾,沿岸岛屿繁多,有平原也有山地,形成别样的海疆风貌特征;广西北部湾地区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交融,中原文化、高原文化、外来文化和海洋文化长期共生互荣,在地缘、方言、习俗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那么作为精神层面的海洋文化,应该以怎样具体的“性格魅力”来更好地服务于北部湾海洋经济的开发?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发展现状又是怎样的?

二、现阶段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发展困境

当今时代,北部湾海洋文化面临着创新与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面临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海洋文化内在逻辑角度看,北部湾海洋文化发展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海洋文化意识不强。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长期以来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其独特价值无法充分彰显,北部湾地区的民众也缺乏对海洋文化品牌的足够了解和重视,造成了社会对海洋文化意识的缺失。同时,广西属于后发展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结构失衡,工业化城市发展模式破坏了生态环境和精神生态,影响到主体海洋文化的发展观念和创新意识,直接导致了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发展滞后。2、海洋文化发展专业人才匮乏。专业人才在海洋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如果海洋文化发展的人才体系建设滞后,势必成为制约北部湾海洋文化发展的绊脚石。当前,广西海洋高等教育发展落后,涉海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少,与发达省份差距很大。海洋文化科研人才也无法跟上北部湾海洋文化发展形势,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令人满意;海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数量较少,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强;政府的决策和规划缺乏前瞻性,项目策划缺乏新意和创意,无法做大做强海洋文化品牌,对企业而言,也缺乏熟悉文化产业运作及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缺乏竞争力;对文化创意创作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健全,降低了创意创作的热情和质量。3、海洋文化开发水平不高。北部湾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存在急功近利、涸泽而渔的情况。主要表现在:(1)传统优秀海洋文化品牌日渐没落,缺乏创新,竞争力弱;(2)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盲目性较强。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对本地海洋文化现状的充分调研,定位不准,盲目借鉴发达地区海洋城市开发的经验模式,忽略了本地海洋文化特色,造成海洋文化内涵缺失,可持续性发展遭破坏;(3)对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遗迹的保护重视不够,缺乏对海洋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科技附加值低,如海洋休闲运动项目的开发形式单调,层次低端,游客的部分高端需求无法满足。以上现实问题是广西海洋文化发展的重大障碍,也是构筑当代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的重大挑战。

三、延续海洋文化的生命活力,积极探寻北部湾海洋文化发展的策略

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要尽快完成现代转型,破除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发展困境,找到实现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发展的路径。1、全面提升海洋文化意识。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归根结底是缺乏海洋文化意识,只有不断发挥海洋文化主体的创造性、批判性和超越性,通过充分发掘广西海洋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特色,以达到对北部湾海洋文化的自知与自信,逐渐培养优秀的海洋文化意识,实现当代广西海洋文化构建的主体自觉。要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丰富形式,同时政府政策进行合理引导,高校加大科研成果的研究和转化,积极寻求政府、社会和高校三方的联动合力。2、加强海洋学学科建设与专业研究。广西北部湾地区有必要大力建设和发展海洋学学科及相关学科,培养海洋研究与应用开发人才。一是在广西高校设置海洋学及相关专业,提升海洋科学研究的专业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二是在高等专科技术教育与高职教育中设立海洋学院或学校,在一些科研院所设立海洋专业及相关学科专业的研究机构。慎重考虑如何整合资源优势、统筹协调海洋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强海洋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与应用研究。3、加大对海洋文化遗迹的保护力度。政府和社会要合理统筹,高度重视保护北部湾海洋文化遗迹的工作:(1)加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随着广西沿海经济的开发,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对海洋生态造成了不可再生的破坏。政府层面要进行科学的政策引导,通过主流媒体宣传推广,并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强化海洋生态伦理观;(2)做好北部湾海洋文化遗迹的全面、系统普查工作,登记造册,加大研究,对分布零散的北部湾海洋文化遗迹进行合理整合,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开发;(3)广西北部湾地区政府要加强与高校的协同科学研究,政府加大对研究经费的支持力度,高校积极攻克研究人才和研究成果难题,切实达到实效;(4)与东盟国家创办联合大学,拓宽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路径,建立海洋文化遗迹科学保护的专业人才机制。4、重视海洋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着眼于海洋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积极挖掘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的海洋特色,如防城港端午节龙舟赛活动中彰显的海洋生命力和热情活力,防城港龙舟版“速度与激情”,超越了过去仅是对海洋的敬畏感,承载了更多的驾驭海洋的自信和狂欢。淡化民俗文化的自然色彩,增强北部湾海洋民俗文化的人文意识,合乎社会规范,建设现代化的北部湾海洋特色民俗文化,既保留原型文化的精华,又提炼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文规范性,将民俗节庆的意义升华到符合区域社会功能与精神诉求的人文色彩上,如防城港推出的国际龙舟节,可以打造成联结北部湾华人华侨、远航游子与故乡的灵魂纽带。5、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打造海洋文化高端品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地方政府联手企业做好全面、充分的调研,统筹开发,挖掘本土海洋文化特色和潜力,对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合理定位,追求产业发展的效益与质量,形成特色海洋文化优势互补、集群化、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第二,加强优势海洋文化要素的整合和产业信息的交流,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网络媒体宣传,完善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三,挖掘北部湾海洋文化内涵,开拓市场,延伸文化产业链。做好全方位的规划,发展多维度、复合型海洋文化产业,满足更高层次精神需求,健全文化产业的丰富性、延续性和开放性;第四,充分利用节庆活动,亮出海洋文化特色,打造知名品牌。如北部湾与东盟各国和地区倾力打造的民族多元文化交流平台,有广西北海的中国疍家民俗村,防城港的国际海上龙舟赛、端午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体育大汇展等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已成为北部湾地区经典的文化品牌,具有浓厚文化底蕴,提高了北部湾海洋文化的现实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吴小玲.广西海洋文化资源的类型、特点及开发利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2]郭燕群.文化产业未来10年将成广西千亿元产业[N].南国今报,2010-01-14.

[3]吴锡民.广西海洋文化研究[J].桂海论丛,2013(4).

海洋学研究范文篇3

[关键词]古海洋学;气候系统;地球系统科学;地球圈层;非线性

一、天地一体——天文因素与地球变化

古海洋学有别于传统地球科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其并不把研究目光局限于地球。我们立足于地球,头顶着星空,地球作为宇宙的一个微小存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太阳辐射、星体间万有引力、星际物质撞击等各种天文因素的影响。虽然这些因素在一个人的生命尺度里似乎看不出变化,但放在地球历史尺度上来看,则有不可忽略的变化,并对地球系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关于地球历史气候和海洋变化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用来解释地球曾经出现冰期-间冰期旋回的“米兰科维奇”理论。该理论认为驱动地球发生冰期-间冰期旋回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表面接收太阳辐射总量,以及辐射随纬度和季节分布的变化。而导致这些辐射变化的天文因素,在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地轴倾角大小和地轴倾角进动(岁差)等的周期性变化。在讲到米兰科维奇理论的时候,需要对太阳系行星运动的轨道以及各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天文知识有初步了解。首先从天文学知识切入,向学生讲解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并不是永久不变的,地球受到月球以及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引力作用,其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地轴倾角和地轴倾斜方向会发生10万年、4万年、2万年左右的周期性微小变化,这些微小变化会引起太阳辐射能量在不同纬度和季节的分布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然后通过北半球高纬度冰盖覆盖等一系列正反馈和负反馈作用,导致地球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巨大变化。在讲解该部分知识时,将播放太阳系行星运动的视频,让学生对地球轨道的变化有感性认识,然后板书和学生一起推导地球某个纬度单位面积接受太阳辐射量与地轴倾斜角直接的关系公式。通过该公式的推导,让学生体会太阳系的微小变化会在地球上产生巨大的气候影响,并影响到生物进化、人类文明的进程,认识到“天”和“地”是密切关联的整体。在学习几十亿到几亿年行星尺度的海洋变化时,涉及的一个重要假说就是地球大陆板块分离和聚合周期与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有关。地球的大陆板块分离和聚合大概有2亿~3亿年的准周期,正好与太阳系在银河系的公转周期一致。该假说认为很有可能就是当太阳系运行至银河系星际物质较密的区域,地球遭遇陨石撞击的可能性变大,从而驱动了板块的运动。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点时,将播放关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陨石坑的纪录片片段,利用巨大陨石撞击地球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星际物质对地球环境和气候的巨大改变。这个知识点也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地球上的各种变化脱离不了天文的影响,天文和地球因素是一个系统里相互影响的整体。

二、牵一发而动全身——海气相互作用

在组成地球的各个圈层中,海洋和大气都是流体,其物质的运动速度和复杂程度远远大于固体地球,也是对地球气候产生最大和最直接影响的圈层。长期以来,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是分属于独立的学科,对于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够重视。但在古海洋学学科中,古气候的变化与海洋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洋流的变化一定与大气环流有关,并且对其产生反馈作用。例如,在讲解2万年前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早期的多次全球变冷事件的时候,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复习在海洋学导论课程中学过的温盐环流和大洋传送带理论,让学生知道温盐环流的根本动力是大气环流。然后通过展示格陵兰冰芯和其他气候记录,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探索在冰消期的变暖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几次北半球突然变冷事件以及变冷的幅度,而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新仙女木事件。在新仙女木事件时期,北半球高纬度平均温度在短短50年内波动幅度达7°C。为了增加学生对这种巨大变化的感性认识,课堂播放灾难电影《后天》的片段。然后通过课堂思考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清晰地认识该过程中的太阳辐射—冰川消融—温盐环流—北半球高纬度冰雪覆盖—全球气候等大气和海洋要素间的复杂逻辑关系,体会作为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海洋和大气有着非常密切的相互作用。“海-气”相互作用的另外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厄尔尼诺是指东、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的异常,属于海洋的现象,南方涛动是东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大气压强跷跷板式的波动,属于大气的现象,但两者是通过沃克环流密切联系。在古海洋中,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对全球很多地区的干旱-洪涝以及植被演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学习该知识点时,让学生反复练习推导,当南北半球信风、南北赤道流、秘鲁上升流、东太平洋海温、西太平洋暖池海温、沃克环流等大气或者海洋中的某一过程发生变化时,在全球其他地区的大气或海洋中会产生怎样的一系列后果。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秘鲁沿海水温异常升高,会导致上万公里以外的东南亚降雨减少而出现严重干旱。一个是海洋现象,一个属于大气过程,但在地球系统科学里,却将全球的海洋、大气、陆地都系统地联系在一起,任何变化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正体现了地球系统科学思维的魅力。

三、沧海桑田——海陆相互作用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具有“广东省近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重点实验室”,通过物理、化学和地质手段研究热带近海的海气相互作用和海陆相互作用。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以本学院的研究成果为例,体现地球历史过程中的“海陆相互作用”。例如,介绍本学院教师利用长链烯酮、正构烷烃、碳氮同位素等指标,重建了末次冰盛期以来南海北部的海表温度、陆源和海源有机质变化历史。在2万年前末次冰盛期的时候,全球海平面大概比现在低120米,南海北部的大部分陆架区都暴露成为陆地,珠江、红河等大型河流的入海口也比现在前进200多公里。台湾海峡和马六甲海峡都变成了陆地,只剩下吕宋海峡与太平洋相连,南海变成内海,面积也大大减小,这些变化使得南海的洋流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冬季风的增强,通过径流和风力搬运到南海的陆地沉积物显著增加,整个海洋生态结构和生产力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被记录在海洋沉积物中的有机标志物和同位素中。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既可以了解“沧海桑田”的海陆变迁,又可以理解陆地物质对海洋环流、海洋生态系统的巨大影响。在长时间尺度上,海洋-陆地的相互作用更加显著。6500万年的新生代以来,包括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在内的大规模造山运动活跃,使得大量岩石暴露、风化。硅酸盐质岩石的风化,会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转化成碳酸钙沉积,大气二氧化碳的减少减弱了温室效应。因此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总体变冷,加上南美洲大陆与南极大陆彻底分离,德雷克海峡打开,环南极洋流形成,使得南极成为孤立的寒冷大陆并形成巨大冰盖。而冰盖又进一步增加了对太阳光的返照率,导致全球更冷、全球海平面下降、大洋洋流系统变化。这部分知识将地质运动、大气成分、海洋和冰川变化等多圈层因素密切联系在了一起,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地球是一个整体系统的思想。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思考题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玩味这些变化过程中的地球系统思想,可以让学生将地球系统思想深刻植入大脑。

四、天人合一——人类圈与地球的相互作用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认识,而在地球系统科学范畴中,这种思想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人类圈也作为地球系统的一部分。一方面,地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的演化和文明进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竺可桢于1972年就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其中主要的观点就是中国朝代和经济兴衰与气候变化有很大关系。后人的各种古气候重建记录也不断支持和丰富了这个观点。通过海洋古温度重建、湖光岩沉积物的冬季风、洞穴石笋等各种记录,都支持中国南北朝和宋元时期中国北方气候整体变冷变干旱,这很可能是导致游牧民族在草原上的生存受到影响,而不得不往南侵占领中原地区的原因。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人类简史》中,也认为人类物种进化、衰亡和社会文明的演化,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强烈影响。另一方面,人类也在显著地改变着地球环境,比如导致澳洲、美洲的大型动物灭绝,耕地和农作物大规模改变地表环境等。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课堂上,通过讲解古海洋学中的冰芯记录、海洋pH值重建、珊瑚记录等,对比近一百年和过去几千年的变化,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南北极冰川加速消融、海洋酸化、珊瑚白化等问题,深刻理解人类圈已经成为地球圈层非常重要的一个圈层,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其他圈层,如大气圈和水圈的运动了。该部分教学内容涉及了较多历史、人文和考古的知识,采取的教学方式也比较灵活,包括观看纪录片片段、介绍课外读物、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强化马克思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念,学会将人类活动置于地球系统之中考虑,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赋予更科学的涵义。

五、蝴蝶效应——地球系统的非线性

地球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非线性。对非线性的形象描述,莫过于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非线性也是目前人类对气候变化进行预测最大的难点。因为地球系统的某个变量的变化,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往往是受控于其他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例如,在讲解火山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火山活动会导致气候变冷还是变暖,为什么?通过课堂辩论,学生的意见会分为两种:第一种认为火山活动会导致变冷,因为火山喷发的大量火山灰和气溶胶进入对流层上层甚至平流层,阻挡太阳光到达地面;第二种认为火山活动会导致变暖,因为火山喷发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属于温室气体,会增加温室效应。经过一定的讨论后,学生会意识到火山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究竟会导致气候变冷还是变暖,要放在不同的时间尺度考虑,在几十年的短时间尺度气候会变冷,而如果火山大规模喷发在几百年到万年尺度就会因为温室气体的增加而变暖。该部分知识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非线性,能够辩证地去分析地球科学中的现实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学生以后在工作岗位上面对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时,能做出更科学的决策,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六、结语

海洋学研究范文篇4

1、重视海洋科学、技术和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渔业发展协会和运输部水文事务办公室日常工作就包含海洋学研究。1966年,成立海洋学会,并发行出版物《韩国海洋学杂志》。1968年,汉城国立大学开设了海洋学教育,并为大学生和毕业生提供海洋学教学大纲。1973年成立海洋研究发展协会,该协会曾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对海洋物理、生物、化学、地理进行了调查,对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热带海洋及全球气候、世界海洋循环试验等国际项目进行了研究。1996年8月,韩国政府宣布成立了近万人的“海洋与渔业部”,该部制订的21世纪海洋战略计划重点是:①制订“海洋世纪”计划,扩大全球海事经济领域,增强海洋管理能力。②将具有世界水平的技术用于海洋科学和产业,为明智利用海洋作出贡献。③改造两个港口,提高海事后勤基地效率,降低成本。④渔业由狩猎型向养殖型转变。加强渔业外交,开辟多样化远洋渔场。⑤采取规范化措施,保护海洋环境安全。⑥对公民进行长期新海洋观教育。2008年2月,韩国国土海洋部颁布了修订的《海洋科学调查法》,提出“在互利基础上加强海洋科学调查的国际交流”。

2、强调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主要源于3方面原因:①海洋运输数量增加和频繁,原油泄漏增多。“1981—1991年,海上石油泄漏达2470起。直接经济损失25485百万韩元”。②近海工业化及城市化造成城市及工业废水严重污染海洋。③沿海大规模开发,滩涂湿地减少,影响海洋生态和海上养殖业。为此,海水养殖者与新兴工业使用者矛盾突出。1977年,韩国政府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和《防止海洋污染法》,并于1991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了修改,同时增建了“海洋污染控制委员会”处理海洋污染问题,2011年7月,环境部颁布了修订的《关于独岛及岛屿生态保护特别法》,它提出,“每十年制定特定岛屿保护基本计划”,并确定了13条任何人不得批准和进行的不利于岛屿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在特别法实施细则中,规定了岛屿保护名誉监视员的资格和活动范围。

3、海洋政策管理与时俱进20世纪末以来,世界沿海国家的用海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海洋活动也由近海向深海空间延伸,海洋管理超越了领海和专属经济区,涉及公海和深海领域,这就使沿海国家发生主权冲突并面临法律上错综复杂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韩国政府通过了综合海洋政策工作组制定的一个面向21世纪的国家性海洋政策。为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确立了8个议程:“①加强海洋技术、海洋地理勘测、建设海洋公共设施。②通过自我调节的开放政策和有效的港口系统,提高航运业的竞争力。③在近海维持最大限度参量的渔业储备,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保证远海捕鱼区安全。④制订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的新计划,获得部分地区首先开发投资的权利。⑤管理多用途的沿海区域。⑥通过减轻海洋污染制订可行性计划维持海洋环境清洁。⑦通过新的海洋法制度发展海洋外交。⑧重组执行海洋政策的政府机构”。自20世纪50—90年代,韩国制定了涉海法律66种,成立了协调海洋事务矛盾、提高海洋政策执行效率的17个委员会。由总理主持的“海洋发展委员会”面临着解决传统海洋政策与新的海洋管理之间的矛盾以及海洋管理机构重组等政策问题。

4、实施综合性的海洋安全战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韩国开始实施“由近海防御向远洋作战”的海洋安全战略。1997年,韩国海军参谋长提出建立“大洋海军”的战略目标,并以建造“战略机动舰队”为宗旨,对造舰计划进行了升级修订。力图通过海军武器装备的更新,打造一支精干、高效、能够适应未来作战的军事力量,提高军队在国际范围内参与军事行动和民事活动的能力。韩国国防白皮书对海军的职能进行了新的概括:除保护国家主权和海上交通线,还担负着“支持政府外交政策、增加民族声望的任务”。2009年,美韩确定了在朝鲜半岛、亚太地区、全球范围3个层面全面合作的战略同盟。20世纪80年代后,韩国不再购买发达国家武器装备整件,而是购买零部件、生产许可证、先进技术,在国内生产或组装,提高自主生产和研发能力。韩国海军军备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追求技术上“全面先进、全面强大、全面领先”。这种“自主国防”建设政策大大增强了海军实力,其军事上的威慑力显著增强。韩国通过建立全方位、多极化的外交关系;参加地区双边、多边海洋事务合作;加大同世界沿海国家在海洋技术、信息共享等方面合作交流,构建海洋安全环境。加强对海洋交通、海洋资源、有争议岛屿的保护。建设多功能军事力量,调整军队管理体制和军事装备,为实现海洋安全战略提供保障。

二、日本的海洋公共政策

1、通过发展海洋高科技计划实现海洋空间扩展和资源开发1978年日本提出海洋开发设想和科学研究调查报告。1997年开始实施《海洋开发推进计划》《海洋科技发展计划》。日本海洋科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海研究计划”,这是日本政府长期支持的战略计划。它包括日本科技厅对西太平洋深海研究的5年计划、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等。在2002年时,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研究出10种自主式潜水器,最深潜达7000m,多种遥控潜水器最大作业深度超过10000m,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是日本解决国家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计划。1994年,日本投资6亿多美元,对日本周边海域,特别是在南海海槽和鄂霍茨克海进行了大规模海底调查,发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储量可满足日本100年的能源消耗。1994年日本提出“海洋走廊计划”。试图在21世纪前20年,投资1700亿美元,在大阪湾建设一条长120km的椭圆形海底走廊交通线,使位于海中的关西国际机场和海洋生态城、全球环境研究基地等9个点连接起来,形成具有科技、文化、经贸、通信等不同功能的海上城市,解决大阪湾地区因陆地人口增长造成的住房、交通、商业布局等空间紧张和环境问题。

2、从法律和舆论上为争取海洋利益和国际地位创造条件2005年11月18日,日本海洋研究财团向内阁官房长官递交了《海洋与日本:21世纪海洋政策建议》,其共分为4部分,其中提出了扩大海洋国土管理的具体措施:引领国际海洋秩序与国际协调;实施海洋综合管理等内容。2007年,日本《海洋基本法》和《专属经济区海洋构筑物安全水域设定法》同期出台,后者将海洋建筑设施500m以内的范围设为“安全海域”,未经许可的船只禁止进入。日本在其主张海域开采、勘探时,如遇利害关系国阻拦,海上保安厅可据此法将之排除。日本还在《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法》第一条和第二条规定,与邻国所主张的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重合部分,以“中间线”划界,并试图通过国内法优先、行政司法分立原则使其具有广泛的法律效力,从而实际掌控东海管辖海域,阻止别国在该地区获得海洋利益。3强化海上军事力量以确保海洋利益实现日本海上保安厅成立于1948年5月。在外界强大压力下,最初“海上保安厅法”对其人数、船舶数量、船舶时速、活动范围等都做出了严格限制。然而,随着日本国力的增强,向外扩展海洋疆域的意图明显,发展海上军事力量成为向海洋纵深发展的保障。“海上保安厅法”经过若干次修改,到1999年已经将各种限制条件全部删除。2001年,日本以反恐维和及海洋开发名义修改“海上保安厅法”,扩大了海上保安厅职能,并允许海上保安官在“合理判断”基础上对外国船只主动使用武力,这明显违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宪法第九条规定。近年来,海上保安厅与海上自卫队频频进行联合训练演习,前者已经事实上成为后者的一部分,这显然与《海上保安厅法》第二十五条,“本法中的任何规定不允许解释为海上保安厅或其职员作为军队接受组织、训练或履行军队职能”背道而驰。不仅如此,2007年,防卫厅升级为防卫省,海上保安厅的经费预算、船舶吨位和船舶数量都在不断增加,现在拥有船舶已经超过452艘,年度预算146亿元。2006年,日本参议院议员山本一太接受美国学者采访时说,“海上保安厅预算增加有利于日本国家利益……。我们本应增加自卫队预算,但是这太难了。所以我们不得不转而支持海上保安厅的发展,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增加日本的海上安全投入”。可见,日本在海上警察的合法外衣下,实际做着强大海军力量,试图领导世界海洋秩序,扩大海洋国家利益之事。

三、俄罗斯海洋公共政策

1、建设“海陆空三位一体”军队是国家安全重要保障15世纪末,俄罗斯还是一个远离海洋的内陆国家,17—18世纪,经过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向南扩张,不仅占领了黑海及周边若干岛屿和城市,还控制了部分海上交通要道。两次世界大战使俄罗斯进一步意识到海上力量对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性,形成了其新的海军军事战略,即“濒海纵深防御及远洋进攻相结合”的“全方位机动防御”战略,俄罗斯发展了亚洲和欧洲两个战略方向,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的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1999年,俄国防部出台《俄罗斯联邦海军战略》,把维护海上交通运输安全作为海军重要战略任务。普京在2000年俄罗斯海军节上说:“俄罗斯海军在历史上和将来都是国家力量的象征,必须确保海军的战斗力,必须用先进的武器来装备海军,海军的强大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捍卫俄在21世纪的国家利益”。为此,俄海军制定了《2010年前俄海军政策要点》《2020年前俄海洋理念》《俄联邦海军未来十年发展规划》《舰艇建造计划纲要》等,对海军发展总体战略、人员编制、武器装备建造及保障措施等做了政策规定。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在2009年5月,正式批准了《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战略》,他在其中指出,“……在争夺资源的条件下,不排除动用军事力量解决出现的问题,……。因此俄罗斯要随时做好由能源战争引发的核战争的准备”。翌年2月,梅德韦杰夫又正式批准《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对俄罗斯军队的基本任务做出了明确规定,即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免遭外来侵犯。打击海盗行为,保证俄罗斯在世界海洋经济活动的航运安全。俄罗斯政府还组织国防部和60多家科研机构,制定了《俄罗斯在“世界洋”的军事战略利益》子纲要,对海军承担的保护国家海上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科学考察等任务做了较为全面的规定。随后加大了对海军的资金投入,用以购买现代化武器装备,提出到2020年,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将占俄军装备的70%。普京在2012年总统竞选纲领中说,俄罗斯军队在未来10年将成为全新的军队,将具有400多枚陆基和海基洲际弹道导弹,20艘左右的多功能潜艇,8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可见,俄罗斯以海军为核心,发展陆海空三位一体具有综合作战能力的现代化军队,海军成为海洋战略的重要工具。

2、设立最高级别综合性海洋管理机构普京曾说,“俄罗斯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成为世界大国”。对海洋的重视从其管理机构设置可见一斑。2004年6月,俄罗斯成立了政府海洋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由总理或副总理担任,副主席则分别由国防部部长、运输部部长、海军总司令、工业和能源部部长等担任。委员会由35人构成,体现了海洋科技、教育、经济、环境、贸易、海军、外交等多部门综合参与的要求。如:委员有“工业局局长、水文气象和环境监测局局长、农业部部长、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部长、军事技术合作局局长、渔业局局长、国家杜马能源、运输、通信委员会副主席、海军总司令、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外交部部长、地下资源利用局局长、监察局局长……俄罗斯船主协会主席……”等。委员组成几乎涉及政府所有部门和公共组织、企业甚至社会团体的高级负责人。这使国家海洋管理部门间综合协调功能增强,提高了管理的权威性,信息传递效率高,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同时也有利于制定和执行统一的国家海洋战略,保证海洋强国地位,实现俄罗斯国家利益。

3、重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法律保障《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海洋学说》提出,“开发世界大洋资源是保持和扩大俄联邦原料基地、确保俄联邦经济和生产独立性的必要的和必须的条件。”为此,俄罗斯制定了《世界海洋和南北极的矿物资源》分纲要,其中对大陆架矿物资源使用及再加工,为深海开采企业补充劳动力、制定滨海地区经济和其他活动相关的法律基础等问题做出了制度规定。2008年9月,梅德韦杰夫签署了《2020年前及更远的未来俄罗斯联邦在北极地区的国家政策原则》,明确提出北极是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基地,并要确保实现“俄罗斯在北极能源资源开发和运输方面的竞争优势。”目前,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收入已经占国民收入的11%,在开发北极资源的世界竞争中,俄罗斯位居前列。海洋渔业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2007年以来,俄罗斯恢复了国家渔业署的设置,重新修改了渔业法规,加大了对渔业资金、技术的投入和宏观管理力度,对渔业配额进行了新的分配。在政府支持下,组建国家渔业船队公司,由政府和私人合作经营。国家还将出资建造渔业资源保护船、科学考察船、码头等基础设施,以便私人进行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业。2011年,俄罗斯渔业委员会制定了俄罗斯联邦国家纲要:2012—2020年渔业综合体的发展草案,对促进俄罗斯远洋渔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俄罗斯海上力量的强大无疑对美国是一个制约作用。但是俄在北极的资源开发引起了周边国家资源争夺持续升温。对越南和印度的支持与联合使亚太地区局势紧张,并明显对中国不利。因此,关注俄罗斯海洋政策变化和海洋活动是我国海洋安全不可忽视的。

四、结束语

海洋学研究范文篇5

系密切的趣味点,提高学员学习兴趣教员充分认识航海海洋气象的重要性、科学性、知识性、规律性、趣味性是引导学员学好航海海洋气象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趣味性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员对其感兴趣的东西,学员无形中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利用学员的求知欲望,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在航海海洋气象教学内容中,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员学习兴趣,我们找些学员感兴趣的许多热点话题、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中外历史典故、重大事件和自然现象。寒潮天气、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热带气旋、海啸与风暴潮、龙卷风、季风、臭氧空洞、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气候变暖、沙尘暴等都是热点话题,这些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也是海上常发生的天气现象,对在海上活动的舰船影响非常大。如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南太平洋海域水温异常升高现象,它所引发的气候变化给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带来旱涝、风暴潮等一系列灾害,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等造成严重影响。发生在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2006年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而引发的大海啸、2011年3月11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强烈地震而引发的大海啸等,损失之惨重,影响之广泛,至今让人记忆犹新。2008年冬季发生在我国南方冰雪灾害,每年在我国沿海登陆的强台风等给当地人民和国家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害,2012年1月中下旬发生在欧洲、北美及亚洲东北部部分地区的极寒天气,都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灾难,造成了人员伤亡。因此,在课堂上开展对诸如此类热点问题的分析讨论,有利于开拓学员视野与思维,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员学习兴趣。《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书中的“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熄上方谷”等历史典故,蕴含着丰富的气象知识。如“火熄上方谷”,说的是诸葛亮设计将司马父子引入葫芦谷,燃放大火,以为司马懿必死无疑。哪知大火却被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浇灭了,孔明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造成火熄上方谷的原因并非天意,而是有原因的,葫芦谷的大火,一方面使空气中增加了烟尘灰粒,形成大量的凝结核;另一方面大火促使低层空气受热,产生上升运动,引起暖湿空气绝热冷却,水汽凝结,形成降雨云层,进而造成顷刻之间大雨倾盆。恶劣天气和海况条件造成的船舶重大事故也举不胜举,1999年发生的“11.24”海难事故,损失惨重,震惊全国。在此次海难中,虽然主要原因在于船舶本身安全措施和管理运作不利,但强冷空气爆发引起渤海海域狂风巨浪是事故的直接原因。还有“泰坦尼克”号沉船、“跃进”号事件、巴拿马籍货轮“宏伟”号翻沉、“新珠江号”万吨货轮沉没等重大事故,剖析其事故原因,起因均归结为恶劣天气和海况。掌握恶劣天气和海况发生的天气气候背景、源地、形成条件、移动规律等知识,正是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课程涉及的主要内容。无论历史典故还是现实的重大沉船事件,都可以让学员的好奇心很自然地转移到掌握相关的气象和海洋知识上,达到积极主动学习的目的。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开拓思维,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员毕业后很快可以胜任本职工作,为舰船在海上的安全航行提供实时可靠的航海海洋气象保障。

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习各种天气系统时讲到,各种尺度天气系统都有其发生、发展、演变、移动和消亡规律。所谓天气系统就是指引起天气变化的一个个移动的大大小小的气压系统,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作用,随时间的演变构成大气运动过程。各类天气系统,都是在一定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和演变的,都具有一定的地理环境特征。中小尺度系统往往是在大尺度系统的孕育下形成、发展起来的,而中小系统发展壮大以后,又给较大系统以反作用,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教学中必须重点认识和掌握天气系统的结构、组成、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同地理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内容短时间可能难以听懂,但对学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须掌握的,在实际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只靠黑板上书写要点、简单绘制示意草图,无法表达天气系统的演变过程,学员很难理解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连续演变的特征过程,学员很难建立天气系统三维空间结构的概念,导致对所学内容很难接受与消化。采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大量图形、图像、动画和影片等资料,将复杂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员,可以帮助学员加深对天气系统三维空间结构概念的理解,帮助学员掌握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连续演变的规律。而且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具有手段新颖、知识容量大、制作使用方便等优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开阔学员的眼界,加深学员对航海海洋气象概念、天气系统演变过程、天气预报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减轻学员的学习负担,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员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调研并与最近几届毕业到部队工作的合训学员及在校学员座谈中了解到,学员一致认为航海气象学和海洋学利用多媒体上课效果好,普遍认为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易懂、易学,教员也易教,达到了黑板无法达到的效果,应该大力推广。由此反映出学员是喜欢并接受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授课方式的。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现场教学包括实验课、参观见学与航海实习实作训练等。一是增加现场实验教学时间,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个海区实时经历的天气过程。目前气象实验室配备有船用气象传真机、船舶气象仪、气压表等气象仪器设备,每天可以通过船用气象传真机接收日本JMH台、北京BAF台的亚洲地区地面分析图、地面预报图、高空图、海浪分析和预报图、雨量分析与预报图、卫星云图等,还可以从互联网站上适时下载JMH台的天气和海浪图,利用多媒体教室的功能,教员在每次上新内容之前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分析讲解当时的天气演变过程。针对典型的天气系统,如分析冬季活跃的冷高压、锋面气旋,夏季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及经常发生的热带气旋等的强度、移动方向、移动速度及在移动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对当地可能会造成什么影响,当地的天气会如何变化等,教员利用前后几天的天气图进行精细分析,再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这样学员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典型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消亡规律。同时,在教员指导下,可以让学员自己分析未来24小时、48小时预报图,对本地区的天气进行补充预报,下次课上课时可以让学员自己对预报结果进行分析验证,总结经验,找出误报原因,加深印象。二是增加到当地气象台和海洋站参观见学次数,充分利用这种机会把课堂上没有搞懂的问题向气象台和海洋站的专家请教。也可以请有关专家到学校来给学员进行讲座、与学员进行座谈,传授有关经验。三是利用每年航海实习过程进行实作训练,在实习过程中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每天接收传真天气图、观测气象要素、测定海洋有关要素、收听当地天气预报等,综合多方面的数据资料进行补充天气预报,从实践中检验预报的准确性,分析错误之处,总结经验,经过每天的训练,学员就能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气团、锋面及海洋学中北赤道流系,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学员一般难以理解透彻,教员通过分析实际经历的天气变化过程,让学员切身感受到暖气团控制的天气,具有温暖、潮湿、偏南风、气层稳定、多层状云、常伴有雾或毛毛雨、能见度差等特点;冷气团控制的天气具有低温、干燥、偏北风、气层不稳定、多积状云、能见度良好等特点;北赤道流系形成的黑潮流系所流经的海域易形成海雾等。冷暖气团的过渡带就是锋面,锋面过境恰好是冷暖气团的主导地位发生互换。因此,现场教学可以加深学员对一些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学员不用死记硬背那些被抽象出来的许多条条框框,而是在实际分析事例过程中掌握基本概念。实践证明,增加现场教学,既受学员欢迎,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加强教员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海洋学研究范文篇6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对未来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我国著名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海洋和海岛型城市,不仅有着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海洋人才资源,而且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教育优势,具有国家海洋类重点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研院所、涉海博物馆、海洋科技馆和众多的涉海企业等。这些都为开展海洋科普教育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条件。调查研究我市海洋科普事业面临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机遇,明确今后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对于制定海洋科普发展规划,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建设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海洋科普教育基地,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市科技局组织力量到市属8个部门和4个县区开展调研形成这份报告。

一、**海洋科普事业发展现状

**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颁布以来,我市党政各级领导积极履行《科普法》赋予的神圣职责,切实发挥领导作用,注重科普工作的制度建设,为我市海洋科普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对科协工作领导的意见》,建立了**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展了19家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县区建立健全了科学普及网络和科技咨询网络,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通过近几年来的科普建设,据**年统计,全市共有科普专兼职人员1628人,科普场馆9个,非场馆类科普基地19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个,省科协命名的省级科普示范基地3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3个,科普网站16个,其中专业海洋科普类网站1个,共接待公众和青少年学生15万人次,十五期间共举办科技讲座900多次,专题科普(科技)展览1200多次,科普专题活动90多次,1000人以上的重大科普活动30多次,通过各种形式接受科普教育达50多万人次。全市每年科普投入经费已超过1000万元。

1.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我市拥有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生物演示中心和**博物馆2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几个较有特色的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占地5552.56平方米的**博物馆是集陈列、研究、保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及自然标本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事业机构,有**史迹、**传统民居、**海洋知识和海洋生物标本等不同形式和类别的展厅和展品内容,其250平方米的“科技展厅”是**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趣味的陈列内容常吸引中小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轻松领悟各种科普原理,受到科学启蒙。**海洋科技馆位于朱家尖大桥南边海洋文化旅游区内,与普陀东港开发区隔海相望。该馆2003年10月3日开馆,一期工程是市重点建设项目,占地60亩,主体建筑面积11276舟平方米,总投资5192万元。馆内设有海洋科技展区、海洋水族区、会展中心、休闲娱乐区、购物区,配置绿化、人工湖、雕塑等设施,是一座公园式展馆。**海洋科技馆由浙江广远有限公司实施建设,目前可供5000人同时参观,年接待能力可达700万人次。被授予"科普教育基地"称号的东港绿洲海洋科普船—"创业2号"是我市也是全省建立的第一个海上科普教育基地。此外,市水产研究所在朱家尖建设的养殖基地及小沙的海水种苗养殖基地、嵊泗的贻贝育苗养殖加工基地、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和海参规模化养殖基地已经成为重要的特色科普基地。市气象局投资100多万元建设的科普展示厅,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展示**气象灾害知识、预防检测手段等科普内容,还增设了青少年的互动游戏,至今已吸引了1000多名青少年前来参观。

岱山海洋博物馆群是**最引人注目的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之一。岱山县陆续建设和开放台风博物馆、海洋渔业博物馆、盐业博物馆、灯塔博物馆、海防博物馆、岛礁博物馆、徐福博物馆、渔村博物馆、海洋生命博物馆、海鲜博物馆等10大博物馆,目前已开放前六座。海洋系列博物馆开建以后,不但普及了海洋科普知识和传播海洋文化,而且博物馆吸引的客流还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服务行业。**年度岱山海洋博物馆群被中国海洋学会授予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并成为团体会员,中国海洋学会当年度的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工作会议也在此召开。

2.海洋科普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市县区各级科协及下属各专业学会协会是我市海洋科普工作的主力军,起着科普宣传的主导作用。加上各个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从业人员、热心科普事业的广大科技人员及志愿者,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覆盖理、工、农、医和综合学科领域的多层次的科技群团网络,涌现了一批科普工作搞得出色的先进学会(协会),如市环保学会在全国首届环境科普经验交流会上成为四个三星级学会之一。尤其在青少年科普队伍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岱山县由县青少年宫、青少年海洋科技教育工作者及全县对海洋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有一定兴趣和能力的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组织起来成立了一家从事海洋科普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青少年海洋科普协会,共有会员50人。协会积极参与青少年海洋科普工作,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定海区建立了由全区50多名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者组成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面向全区青少年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教育活动,全方位地做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为社会各界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搭建多形式、多渠道的服务平台。

3.各种海洋科普活动遍及城乡

每年一次的科普(科技)活动周已成为社会性的公众品牌活动。据2006年科普(科技)活动周统计,市级19个部门及定海区6个部门在定海人民南路举办科技一条街活动。并组织科技人员下乡镇、社区、企业进行上门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邀请院士、高工等讲课50余人次,受教育万余人。除了活动周外,我市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科普职责,不断为海洋科普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市环保局利用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和地球年等重要纪念日,通过环境学会组织市各政府部门、企业和学校,采用上街设摊、环保摄影、演讲比赛和做地球小主人系列活动等二三十种形式开展环境科普教育活动。市气象局开展海洋性气象灾害科普宣传,组织市气象观象台和基准站这二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免费对外开放和讲解,还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用英语为**中学师生作海洋气象灾害及其预测预报、防御方面的科普报告。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农林局、市卫生局、市妇联等在大力做好科普宣传工作的同时,纷纷组织业务专家下渔村,入农户开展现场指导服务。同时,每年还会举行一些科普节、冬季科技下乡等集中性的大型科普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

今年全市科协系统及所属学会,全面组织开展“0643科普惠农行动”,完成“4×3”任务:“3个一”,即把嵊泗县创建为全市第一个全国科普示范县、在临城新区创办全市第一所科普学院、完成岱山台风博物馆全市第一个部级科普教育基地申报工作;“3个十”,即在渔农村新社区建立10个科普学校、建设10个科普示范基地、创建10个科普示范单位;“3个百”,即在渔农村举办100场科普讲座、开设100个科普宣传窗、培养100个科技示范户;“3个万”,即招收1万名农函大学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向渔农村免费发送1万册科技书籍和1万本市民科普手册。

4.青少年海洋科普教育成果显著

目前,我市已有50多所中小学开展了以海洋为特色的科普教育活动,其中绝大部分已提升为研究课题,有省级10项、市级32项,有20多项成果获省市级成果奖。市教育局非常重视全市中小学生开展以海洋教育为主题的宣传和教育,组织编写了以海洋教育为主线的地方专题课程教科书“千岛海韵”,供我市三至九年级学生使用,弥补了中小学教材中海洋教育的空白。还建成了一批海洋特色学校,虾峙中心小学的少年海洋学校被评为浙江省十佳少年科学院并被全国中央地方媒体报导,定海少年军校和岱山长涂少年海军军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定海四中等学校的海洋美术作品成为我市与国外友好往来的纪念品。岱山长涂中心小学、普陀虾峙中心小学在校内分别成立了“少年海洋学院”,开展一系列以海洋为特色的科普教育活动。据2000份**中小学生问卷调查:100%的学生知道海洋是蓝色的国土资源;100%的学生愿意为保护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尽自已力所能及的职责;80%的学生长大后愿意从事涉海类的工作。

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普工作。我市团属四个青少年宫是青少年的第二学习课堂和社会实践基地,总建筑面积15054平方米,专业教师20人。近年来,各级青少年宫开展一系列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共开设素质培训班30多种1784次,82885人受训,获奖220多人次,成立社团13个,开展夏冬营活动,向市内外青少年推出拥抱大海夏令营、海洋科普夏令营等活动12批1068人次,举办技能比赛和劳技活动31次,共4万多人次参加,开展假日活动12次,共850人次参加,还通过义工组织外来务工学校的学生开展各种科普活动。

5.科普旅游产业初见端倪

科普旅游是把科普活动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尝试。由于采用了市场机制,科普投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政府,它可以是企业、民间、外资,也可以是他们的混合,或者是他们与政府的混合。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吸引了大批资金,另一方面也使竞争机制引入科普领域。科普旅游将有利于利用科普设施,开发科普资源,实现科普活动的丰富多彩,

近几年,**运用这一理念兴建了诸多高科技主体公园、生态公园、现代农业试验公园、植物园、海洋博物馆、岱山十大博物馆等科普设施。这些设施的运行实现了较好的科普效果,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1)岱山十大海洋系列博物馆开建以后,不但普及了海洋科普知识和传播海洋文化,而且博物馆吸引的客流还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服务行业,渔民开宾馆、建渔家乐旅游项目已非常普遍。**年,岱山接待游客77.5万人次,旅游收入4.41亿元,两项同比上年分别增长33.1%和46.3%,增幅创下**各县第一。77.5万人次中,有近12万人次都去了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建成填补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一系列空白,岱山成为中国博物馆之乡和中国海洋系列博物馆最多的县。

(2)东港绿洲海洋科普船—"创业2号"被**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协会、**市科技局联合授予"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在该科普基地,航海爱好者可利用船上设备采集海洋生物标本,分析生物构成,学习和应用航海技术,培养青少年科学技能,很好地满足了广大青少年对海洋的强烈求知欲望,受到青少年的广泛欢迎。自建成以来科普船已接待上海、杭州、宁波等地青少年学生3000余人。

(3)朱家尖海洋科技馆常年面向大中小学生和游客开展海洋科普教育活动。嵊泗县青少年宫所属的海洋生物馆,现有展厅总面积170多平方米,收集了八大类近350多种海洋生物标本,已成为中小学生了解海洋生物,增添海洋科普知识的新课堂。

(4)以了解渔民生活、了解渔民作业、了解海洋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渔家乐”海上休闲渔业,已经从五龙田岙“渔家村”,向金鸡山岛、嵊山岛、枸杞岛和黄龙山岛等外海岛屿延伸,科普休闲渔业已经成为发展第三产业的一个经济增长点。

6.海洋科普传媒从传统走向网络时代

每年的科普(科技)活动周及一些重大的科普活动,电视、广播、报社等新闻媒体都会进行专题采访并报导。市科技主管部门积极会同市农业、渔业等有关主管部门,在新闻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连续几年开办了《渔农天地》电视栏目,为广大渔农民提供各种实用技术信息和科普信息,至今已播出了200多期,成为渔农民获得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的重要窗口。并将栏目内容刻录成光盘,免费赠送给广大渔农民。结合全市开展渔农村党员“三培养”活动,市科技信息所编发了科普刊物“科技桥”定期免费赠送有关部门和广大渔农民群众,至今已出刊18期,深受渔农村欢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网站作为载体的网络传媒越来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市各职能部门利用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在各自的门户网站上增加了科普宣传的内容,如科技局、气象局、环保局、海洋渔业局等。专业性的科普网站也应运而生,由**市科技局建立的**市渔农村科技信息网站,利用现代化的传媒,为渔农民提供各种涉农政策查询、实用技术讲座和在线专家网上远程咨询等。**市地震局主办的地震科普网为**市民及时了解地震动态、学习地震科普知识提供了渠道。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市科技局主办,**科技信息研究所承办的中国**海洋科普网,是全省唯一一家以宣传海洋特色为主的科普门户网站,填补了**没有专业科普门户网站的空白。目前,**海洋科普网已各类海洋科普信息近3万条,图片几千张,益智类游戏上百个,成为**青少年了解海洋文化知识的网上基地,是全国网友了解**、了解海洋的重要渠道。近期,由民间组织和热爱海洋事业的个人组建的中国海洋文化在线和中国海洋人才网落户**,这些海洋文化专业公益网站的陆续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的海洋科普事业的发展。

二、当前**海洋科普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的海洋科普事业发展迅速,特色明显,但仍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从先进国家科学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科普经历了三个具有明显特征的阶段,即传统科普阶段、公众理解科学阶段以及大众参与阶段。按照科普发展和经济相适应的原则分析,我们的科普事业还处在传统科普阶段,无论从社会关注度、政府投入、科普宣传等方面都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最大问题还是机制、资金、人员和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问题。如何做到在政府主导下利用各方面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实现资源共享,创建**海洋科普基地品牌还是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

1.海洋科普资源相对分散

目前**的各类科普资源分散,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利用缺少统一的规划,资源共享率低。科普基地建设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几乎很少具有规模效应的科普场所。主要是以海洋生物标本的展示为主,缺少上档次、上规模、能够互动的现代化科普实践基地,另外现有科普场馆功能转移,有些科普功能淡化,一些功能未得到充分利用。如岱山博物馆群已开馆的一些博物馆由于刚刚建成或者运营时间不长,还均未能达到“以馆养馆”的要求,博物馆资源利用率低。

2.海洋科普队伍建设薄弱

全市科普专业人才队伍力量还不强,科普队伍建设投入不足,社会力量动员不够,特别是缺少科普市场化运作的专业人才,基层场馆的解说员队伍素质偏低,缺少软件方面建设的意识。调研的结果表明,目前海洋科普工作人才还不能真正的满足**海洋经济发展建设的需要。

3.海洋科普作品创作缺乏

**关于海洋科普方面的创作非常少,有的也只是不成规模和系统的,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目前适合当代需要的海洋科普书太少,面向低龄化的多媒体读物开发得不多。我市从事海洋工作的科技人员除了编写一些海洋鱼类等图册的专业书籍,很少有人从事海洋科普作品的创作。搞文学创作的对科技领域是外行,而搞科学研究的,不擅长文学创作,也不愿进行科普创作。

4.科普宣传组织力度不强

在科普宣传工作上只集中在一段时间,缺少系统性,如每年一次的科普周由于时间较短,相对集中,有时难免安排匆忙,形式老套。此外,大众传媒对科普的宣传还有待加强。在活动组织上,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组织者承受的压力和责任很大,因为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和保障措施,使得组织者不能大胆的工作,从而间接影响了活动的组织形式、规模和影响力。在实践环节上,比外地工业发达地区要落后,学生亲身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很少。

5.科普管理制度不完善

科普管理体制和活动机制还不够完善,战斗在科研、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在科普中的主力军作用尚不突出,对科普工作和从事科普的人员的表彰力度还很不够。科普工作者的社会地位还较低,科普劳动成果和工作业绩不被重视,既影响科普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也是制约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6.企业科普开展落后

我市的企业科普工作有待提高,进一步开发企业科普,动员企业参与社会科普事业,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发挥企业的优势,提高企业参与科普事业的积极性,总体来说目前我市企业科普和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少的差距。没有很好地把社会责任与企业品牌、企业形象打造结合起来。

三、**海洋科普事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是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的海岛型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随着**大陆连岛工程的开始建设,**由以前的海岛经济走向了半岛经济,走进了长江三角洲3小时的经济圈,对**的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也为**海洋科普事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开发前景。

1.海洋资源环境得天独厚

**是一个有着1390个大小岛屿的千岛新城,拥有海域面积2.22万平方公里,港口资源是“中国罕见,世界少有”,**港,正向国际一流深水枢纽港目标大步迈进。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人就在岛上开荒辟野,繁衍生息,一直在开发和利用着海洋。**背靠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等辽阔腹地,面向太平洋,具有较强的地缘优势,位于我国南北沿海航线与长江水道交汇枢纽,是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与亚太新兴港口城市呈扇形辐射之势。**拥有渔业、港口、旅游三大优势。**是中国最大的海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素有“中国渔都”之美称。**港湾众多,航道纵横,水深浪平,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保存完好的海岛自然景色,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已开辟的二个部级和二个省级旅游风景区。

2.海洋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水产加工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近年来随着船舶修造业的迅速崛起,临港工业内涵逐步丰富,科技实力显著增强。2004年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已达68%,居全国第一位。浙江省规划在建的分布在岱山、嵊泗和大洋山岛上的海水淡化项目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新兴产业不但成为全省四个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之一,而且也是**新的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在岱山建成了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座40千瓦潮流能发电站。将于2007年底前全部完成的全省最大风力发电项目—**市岱山衢山岛风力发电场,年上网电量近9000万千瓦,每年可节省标准煤约3.13万吨。届时,衢山岛内数座山头上将连绵矗立起48座风轮直径为52米的巨大“风车”。随着**这些新兴产业的建设和发展,**的经济将得到飞速的发展,**的海洋能源基地建设已实实在在地成为独具特色的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3.海洋科普环境日趋完善

**是个海岛城市,一直以来交通、水、电等生活资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给**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在**政府的指导建设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实现海岛和大陆的贯通是海岛人一直的梦想,而现在这个梦想已经成为了现实,**大陆连岛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大桥通车已是指日可待,**将在“大桥经济”热浪的洗礼下,变得更加美丽富饶,届时**的交通将得到很大的改善。**是浙江省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水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数之一,但是随着**大陆引水工程的实施,**本岛彻底告别"水荒"时代。嵊泗海水淡化站,解决了居民的用水问题。另一座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站正在加紧建设。**市地处海岛,与大陆电网相比,输电网络基础相对较为薄弱。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发输变电工程的建设,**本岛电网与大陆电网,嵊泗电网与上海电网实现了联网,结束了**各县区的孤立海岛电网历史。岱山、嵊泗电价将于2006年11月与省网同价。基础设施的改善,将使**发展科普事业的竞争力日益凸显。

4.海洋科普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1)全民海洋国土资源意识加强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里程碑性质的改变,很多国家通过开发海洋资源迅速提高了本国的地位和实力,同时也更明确了海洋是国家和民族兴衰荣辱的战略要害。进入21世纪后,海洋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许多沿海国家把控制和开发利用海洋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基本国策。对于我国来说,“海洋国土”既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宝库。更确切地说,开发利用“海洋国土”是缓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出路之一。海洋科普吸引力日益增强。

(2)长江三角洲科普休闲潜力可观

**位于长江入海口,如果把上海比作龙头,那么**就是龙珠。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科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目前在世界各地企业科普作用日益显现,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的休闲和娱乐功能在发达国家正在被开发出来,科普旅游产业和科普文化产业已逐渐崭露头角。

(3)社会需求是科普发展的内在动力

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高速发展,滞后的科普事业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发展科普事业、提高公众素养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旅游科普受市场机制驱动,面对不断增长的科普对象及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将会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和更新科普设施,开发和利用科普资源,对传统科普场馆充实、改进,扩大内涵,提高档次,为**海洋文化名城和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增添新的内涵。

四、发展**海洋科普事业的对策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管理体制,为科普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海洋科普事业的领导,将科普工作列入同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党政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的内容,将科普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足额落实科普经费,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各级各类科普设施建设的投入。以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科技场馆,应当配备必要的专职人员和设备,其日常管理运行和展品的维修更新,以及开展各类科普施教活动的经费,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给予基本保障。对于民办、民营科技馆以及科普教育基地应以立项形式给予大力支持和补助。要对海洋科普事业建立完善的奖励和表彰制度,将海洋科普工作纳入科技进步奖的奖励范围内。在城市各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中应把海洋科普的内容考虑进去,在有条件的市中心区域建立长久的百姓科普广场和科普长廊,打造我市科普产业化的精品工程。

2.挖掘特色资源,加强活动组织,丰富海洋科普教育活动载体

海洋科普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多开办实践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互动活动,用深入浅出、文图并茂、通俗易懂的语言、图表、照片、标本及音视频等手段,向孩子们讲解海洋科普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他们热爱海洋的感情,树立海洋意识,增长海洋知识。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和场馆应定期邀请中小学校、幼儿园到基地进行互动科普教学,传播海洋知识。要把中小学“海洋教育”实践与研究作为课题,把开展海洋知识教育与办成有特色海洋教育基地结合起来。定期安排科普活动专题内容,让更多的市民走进科普基地,接受海洋科普教育。结合每年一次的科技(科普)活动周,整合全市海洋科普资源,每年举办一次全市性的大型海洋科普宣传日活动,打造**的海洋科普品牌。如开展海洋科普系列展,举办“保护海洋”万名青少年签名活动,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邀请海洋院士和专家作海洋科普报告等活动,此外,我们可以利用节庆活动平台做科普宣传,加大海洋科普宣传的范围和影响力。

3.整合各类资源,依靠社会力量,加强海洋科普各类基地建设

**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同时也是一个海防战略要地,是进行海洋国防教育、海洋国土意识教育的最好场所。虽然我们现在还做不到建设像深圳明思克航母世界那样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但也可以利用海军部队退役的或废弃的军舰改造成科普教育基地。将这些场所真正建设成为集军事、历史、文化、游玩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场所,弥补我市专业科普场所的不足,努力做到合理分布、资源共享,推进科普工作的社会化。

大力促进青少年海洋科普实践基地建设。应在有条件的科普基地兴建海洋开放实验室和海洋科普教室,开设现代化的多媒体电脑教室、标本室、多媒体大屏幕等,能让青少年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如水质分析化验、海洋生物的习性研究、海洋生物标本制作等,亲身扮演实验员的角色,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增强青少年热爱海洋的情感和献身海洋的能力。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海底矿藏、海洋环境、海洋生态、海洋灾害等知识的普及教育,使青少年确立保护海洋环境、珍惜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利用海洋的思想意识,从而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4.改善投资结构,广开投资渠道,引入科普领域竞争机制

提倡海洋科普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海洋科普产业化道路,面向社会招标科普项目,建立科普工作良性的、长效的运行机制。海洋科普可以和乡土文化相结合,和休闲娱乐相结合,和航海运动相结合。应鼓励一些科技公司专业从事海洋科普工作,开发海洋生物标本和各种海洋生物的旅游纪念品、邮票、杂志、光盘、艺术品等,参与市场竞争。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丰富的海洋科普旅游资源,旅游思路要开阔,海洋文化的内涵要扩大,要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让人们在休闲游玩的同时,还能够学到海洋科普知识。现在国内西部和内陆地区很多孩子从未见过海洋,我们不但可以利用我市海洋科技的发展成就和海洋资源主动出击开展“海洋科普知识西部行”等活动,到当地举办海洋生物标本展等,让中西部更多的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海洋、热爱海洋,走近海洋,并通过这一媒介,加强东部与西部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也可以借此宣传**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这些地区的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来**进行海洋科普旅游。

科普社会化重在企业参与。要兴办扶持以追踪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研究海洋经济新兴技术为目标,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海洋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对于我市现有的涉海大中型企业,要鼓励他们积极创造条件创建科普展示厅,有意识地开放一些实验基地、生产场所给社会参观,既能增加企业文化的内涵,又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海洋科普实践基地。

5.加强队伍建设,发挥人才优势,为科普工作提供智力支撑

要大力加强科普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巩固发展现有科协组织和各类学会等群众性科普团体,鼓励、支持各种形式的民营科普组织的发展,努力建设一支由科普专家、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组成的专群结合、专兼结合的海洋科普工作队伍。除了要加强对在职科普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外,还要加快科普专业人才的引进和通用型人才的培养,推动科普工作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海洋科普工作,仅靠专职部门、专职人员的参与是不够的,其人力资源、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是很有限的。为此,要建设和培育科普志愿者队伍,充分调动公众志愿参与科普服务的积极性,运用社会各方面的人力资源,服务于海洋科普工作。

海洋学研究范文篇7

一、“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开展情况和主要做法

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在以往单纯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拓宽项目内容、创新形式,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岗位体验、课题调研、担任社区团支部副书记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以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开展志愿服务、引入创新管理服务理念等渠道增强社区服务管理水平。活动开展近一年来,大学生志愿者的数量从首批的15位增加到现在的30位,街道10个社区全部参与这项活动,形成了街道共青团又一个有特色、有实效、可推广的工作品牌,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着共青团组织积极的作用。

(一)立足长远,强化前期保障工作

从2011年年底开始,街道团工委就与海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分团委讨论研究开展学地共建的具体形式和活动载体,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出发,多次研究、协商、讨论,用近半年的时间做好整个活动的调研准备工作。

1、坚持党建带团建,把握正确方向。活动从一开始就得到了街道党工委和海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的大力支持,今年3月份在团区委协调下,双方党组织部分成员召开座谈会,对合作的具体内容再三进行了研究,对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最终达成协议,建立了活动领导小组,明确由双方团组织负责人共同担任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并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和启动仪式方案。

2、做好基础调研,确定试点单位。在活动启动之前,街道团工委在对辖区各社区团建工作、办公条件、工作环境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基础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五个社区为活动的试点社区,并召开社区主任协调会,要求各试点单位制订活动方案,明确大学生志愿者在社区的固定办公场所、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

3、开展广泛宣传,招募志愿者。坚持自愿参与的原则,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审核、集中面试等形式,严格把关,层层筛选。80多位大学生通过海选,50位大学生通过团组织审核,最终由街道社区干部以现场面试的形式挑选出了15位综合素质高、特长明显、关心社区建设和发展、热心公益事业、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优秀大学生成为首批志愿者,在社区这个舞台上尽显才华。

(二)创新载体,强化活动品牌建设

从活动的一开始合作双方就把如何实现长期共建作为重要问题来考虑,因此对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反复商讨,最终确定了以一年为周期的活动组织形式和五项主要工作内容。在活动中,街道团工委紧扣党政大局,紧贴社区需求,充分发挥大学生年龄优势和专业知识优秀,结合个人特长和各区特点确定了各自品牌项目。

1、开展岗位体验和挂职锻炼,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为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求大学生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不影响课程学习的前提下,一个星期确保一个工作日的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时间。选任大学生志愿者担任社区团支部副书记,重点协助做好社区团员青年工作,策划组织社区青少年活动等。通过在不同社区干部工作岗位的亲身体验,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城市社区的工作内容,体验社会生活,向有经验的社区干部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提早感受就业的各种难题。

2、组织“志愿服务周”活动,倡导志愿服务精神。在今年暑期结束前的集中一周时间内开展了“当一周社区干部”、“组织一次义教”、“出一期专题版报”、“办一件实事”、“结对一位困难群众”等“五个一”志愿者服务周活动。同时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在社区开展经常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如担任社区独居老人的阳关关爱员,给老人读报,配老人聊天;开展助残日活动,走访慰问社区里的的残疾人;在外来流动人员集中社区设立爱心义教点开展定期义教服务等等。

3、开展针对性课题调研,推进社区各项工作。利用大学生志愿者的理论专业优势,结合各社区当年的主要工作特点共确定了11个调研课题进行专项调研,从第三者的视角反映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以找问题、提建议为重点引入新的工作思路。街道根据每个课题的侧重点邀请相关分管领导共同参与,结合工作实际经验对调研文章进行指导、评定,评选出优秀调研文章编印成册,为全街道和各社区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推进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绩。

4、组织多姿多彩的社区活动,充分展现青春活力。大学生思维活跃,他们主动帮助社区策划,给单调贫乏的社区活动增添了色彩,受到社区群众的欢迎,受到社区干部的广泛认可。如策划新老居民共度欢乐立夏节,以老传统、新节目吸引新老居民的参与,拉近了距离;担当社区义务道德点评员,用一语双关、拟人语气、反问等方式对社区不文明行为进行点评,收到良好效果,不文明行为不断减少;在社区邻居节中组织了社区老少嘴皮子大赛,以“看谁普通话说得标准、看谁话讲得地道”的才艺比赛形式,丰富社区邻里间的活动,促进相互了解;在暑期未成年人活动中联系学校的英语外籍教师,以“迎奥运、学英语”为主题为社区小朋友们讲课。在活动策划中,大学生的能力水平达到极大锻炼和提升。

5、提高社区团组织服务能力,增强组织凝聚力。城市社区的团员青年基本都流向学校、企业、单位,人员分散,传统过时的社区活动已无法吸引年轻人的参与。自从大学生进入社区,特别是大学生担任社区团支部副书记以后给社区团组织注入新的力量。充分利用网络、QQ群等新形式使社区团员青年有了全新的交流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网络政策宣讲队、网络义工民情协查队等新型组织,通过网络组织开展论坛、道德点评、先进模范推荐等活动,大大增强了社区团组织的凝聚力。

(三)规范管理,强化工作机制建设

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不仅是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活动,也是团组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街道和学校双方都非常重视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活动制度,坚持用切实可行的活动需要制度来保障活动的长期开展,并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规范化。

1、建立志愿服务承诺制。参加这次活动的大学生均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并最终通过面试到街道开展“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在确定参加活动之前,要求每位大学生志愿者与学院签定服务承诺书,承诺一周一个工作日的服务时间,承诺五项服务内容,承诺遵守街道和学院的相关规定。

2、建立工作例会制度。为加强大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街道每个月召开工作例会,按照所服务的社区分成10个小组,定期交流工作、安排活动计划。活动领导小组成员每月与各小组负责人座谈了解大学生们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大家的交流,同学们建立了志愿者QQ群,并吸引街道社区干部通过交流、学习和提高。

3、建立活动情况月报制。街道向各社区印发了“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月报表,要求在每个月的5日前上报上月大学生工作情况和下月具体活动安排以书面形式上报,建立活动档案,督促社区为大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事先安排好大学生的工作,杜绝大学生到社区坐板凳的现象。

4、建立志愿服务日记制。为了促进大学生志愿者对社区工作和现实社会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活动要求每一位大学生志愿者必须对每一次工作和服务进行记录,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所见所闻和所想,加快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成熟。

5、建立年终考核评定制度。大学生志愿者在一年服务和挂职期满后,街道、学院、社区根据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效开展综合评定,对学生的表现形成书面鉴定材料记入学生个人档案,对成绩突出着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所取得的成效

“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以相对固定的形式推动着学地共建工作,大学生和社区在这个活动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惠互利,也同时促进了共青团工作和社区工作。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社会的平台,它相对于寒暑假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使大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社区工作经历了解到整个社会现实状况,积累工作经验,更清楚地进行自我认知,准确定位。在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大学生不断地服务他人、救济弱势群体,增强了奉献意识。

2、有利于提高社区工作水平。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大学生到社区工作,对传统的社区工作方式带来了新知识、新理念、新方式的冲击。特别是大学生志愿者将网络等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日常的社区工作中,拓宽了工作渠道,加快了工作步伐,从整体上对社区工作水平有进一步地推动。

3、有利于促进政府和学校间的多方面合作。两个团组织通过具体的活动形式进行合作,并在合作中带动了政府和学校之间的交流。在活动开展期间,合作双方的党组织负责人专门对活动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并引入到双方更广泛合作。今年6月份,街道就在海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举行了街道社区干部“周五课堂”开班仪式,聘请海洋学院的教授做专题讲座,并计划在以后的培训课程中邀请多位学院的领导和讲师讲课,切实帮助提高干部理论和业务水平。

4、有利于基层团组织的发展。城市社区一直因团员青年流动快、流失快而无法聚集,而社区干部流动慢又出现团干部老化、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大学生团支部副书记的出现一方面在团组织工作能力上明显提高,工作方法快速创新,团组织的活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大学生担任团支部副书记让社区团员青年与在校大学生有了学习交流的机会。在活动中街道在各社区设立流动课堂,大学生为社区团员青年将理论知识,社区团员青年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以互动的形式促进社区团员青年和大学生共同提高。

三、从学地共建活动引发对区域共青团整体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随着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快,人员流动日趋频繁化,团员青年作为流动人员的主力军,将大量涌入城市、非公企业等等。各团组织必须打破传统组织设置,以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以便利团员青年服务管理为原则,以区域划分为重点,根据团员青年不同行业特点,主动与相应的团组织或单位建立合作共建关系,推进区域共青团整体化建设。

1、继续推进与高校团组织的学地共建。为了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街道社区必须引进和培养人才,接受新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海洋学院是我市唯一一所省属高等院校,是人才集聚的中心,并处于城区范围内,更为开展共建带来交通上的便利。通过团组织的合作有利于团员青年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社区的发展。

2、推进与非公企业团组织的企社共建。城区的闲散青年绝大多数流入非公企业,非公企业团组织建立很容易,但要正常地开展活动却很困难,存在着团组织负责人精力有限,企业以赢利为主,对于规模不大的企业无法保障活动经费。社区活动多团员青年少,企业活动少团员青年多,为此,通过社区团组织和区域内的非公企业团组织合作,由社区组织活动,企业组织人员共同参加在人员组织更为便利,活动也会更加正常化,更能让企业团员青年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进而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配合社区工作。

3、推进与辖区部队团组织的军地共建。作为海岛城市,驻守的部队相对其他城市要多得多,部队集中了大量的团员青年,在非组织的情况下部队的团员青年是无法参与社区的活动的。作为一个双拥模范城市,应该建立一个平台促进部队和地方青年的交流,让更多人青年了解部队,激发参军报效祖国的热情,让部队团员青年得到社会的关爱,完善从军队到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关爱网络。

海洋学研究范文篇8

随着保温层厚度不断增加,保温层热阻增大,而保温层外表面热阻降低。由此推断,热损失存在一个最大值,此时热阻最小。即存在一个临界半径使得热损失最大,总热阻最小。由此得出:当保温层半径小于临界半径时,保温层越厚热损失越大;当保温层半径大于临界半径时保温层越厚热损失越小。对于油气管道保温而言,当保温层半径大于临界半径时保温层厚度越厚热损失就越小,但保温层越厚造成投资越大,这就提出了保温层经济厚度的概念。所谓经济厚度,即在考虑年折旧率的情况下,保温设施的费用和散热量价值之和为最小时的厚度。在选择各种油气管道保温层厚度时为了节能降耗,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考虑。首先必须避免“保温层越厚保温效果越好”的认识误区,务必要结合具体尺寸大小进行计算确定。“经济厚度”计算方法应是工程设计人员确定保温层厚度的基本方法,除非此方法无法满足散热要求或根本无法使用,才考虑使用其他方法。电伴热是以电能向管道提供热量,当提供的热量与管道的热损失量相当时,管道即可在该条件下保持温度相对恒定。管道电伴热主要包括阻抗伴热系统、电磁感应伴热系统、自限温(自调控)电伴热系统、恒功率电伴热系统、集肤效应伴热系统。电伴热系统安装技术要求较高、运营管理科学细致,否则不仅达不到保温目的,而且会带来巨大的能源浪费。

2海洋石油平台管道保温节能技术中出现的问题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良好的海洋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海洋石油平台管道保温节能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海洋石油平台管道保温节能体系,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目前的海洋石油平台管道发展新能源与保温节能融为一体。此种体系有利也有弊,以下即为其中几点弊端。第一点:我国相当一部分的地区极为重视经济的发展,为使海洋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的建设能够做到步伐一致,就容易导致重开发新能源轻保温、节能研发的现象发生。大量资金投入管道保温、节能新科技中,就会致使保温、节能科技研发的资金不足甚至短缺,科技研发工作难以进行。第二点:我国海洋石油平台管道保温节能技术并不成熟,机械化程度不高,需要加强科学化的保温节能。为使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加强科学化的保温节能的建设势在必行。海洋石油开采量过大以及管道超载运输都致使海洋石油平台管道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下,在此状态下海洋石油平台管道受损的严重性以及频率也就不言而喻了,致使海洋石油平台管道保温节能不佳现象的出现也就不难被解释了。超载运输是平台管道输处于超负荷工作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平台管道超载运输,平台管道的改装等现象都屡见不鲜。产生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国家有关海洋石油运输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市场经济的恶性发展。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行业迅速崛起,同时此行业内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些能源公司为谋得利益的最大化,通过降低价格的方式来在竞争中获取优势。能源公司通过超载运输的方式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获取利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我国海洋石油平台管道在施工过程中或是在使用过程中缺少必要以及定期的检查。缺少使用前前和使用中定期检查的意识,以及检查设备的落后和检查手段的匮乏,导致海洋石油平台管道保温节能技术的落后,也给石油开采行业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3提高海洋石油平台管道保温节能技术的方案

首先,平台管道研发新能源与保温节能技术的研发分开执行将我国洋石油平台管道保温节能的模式进行改变。这样能避免出现重开发新能源轻开展保温节能技术研究的现象。不会将大量资金用于开发新能源而导致开展保温节能技术研究所用资金不足。加强了开展保温节能技术研究方面的建设,得以引进更多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对海洋石油平台管道进行及时定期的检查。在使用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磨损、泄露等现象。因此要对海洋石油平台管道做出定期的评估以及检查,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有损坏做到及时修补,防止损坏进一步扩大而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后果,也防止造成保温过程中能源的浪费。完善有关海洋石油运输的一系列法律,防止一些物流公司利用法律漏洞进行超载运输,致使海洋石油平台管道运输处于超负荷状态。对海洋石油平台管道建设及使用中一些细小的问题要提高重视。一些细小的病害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例如对管道表面上的一点裂缝,或是一些浅显的腐蚀,也早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不仅如此还要追其根源,找到出现问题的源头,做到从根本上处理掉隐患,从而大大延长了海洋石油平台管道的使用寿命,也增强了其保温节能的能力。其次,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加强他们的海洋石油平台管道保温节能科学研究水平。由于大多数员工所掌握的技能和技术仍处在他们所学的基础专业知识的范围内。为达到更高的水平,拓展员工的专业素养,培训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应加强对一线工作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使他们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养护基础管道设施,还具备养护高级管道设施的水平。我国海洋石油平台管道保温节能技术并不成熟,机械化程度不高,需要加强科学化的技术研发。为使石油开采利用的建设顺利进行,加强科学研发技术的建设势在必行。加强科学研发保温节能技术需要引进更多专业的人才,开发创新出自己独有的一套合理的科研管理方案。多去学习借鉴,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国海洋石油平台管道保温节能的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善档案制度,建立具体的管道保温节能技术档案。档案包括:有关施工文件,质量检测,检查记录,维修加固记录等技术信息。只有拥有完善的档案系统,才能最迅速准确的掌握每一条管道的情况,从而做到大大延长海洋石油平台管道的使用寿命,也增强了其保温节能的能力。最后,在开发海洋石油平台管道保温节能技术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国内相应技术的发展,对该项工作要做到了然于心。收集足够多的相关资料,这对保温节能技术工作的进一步的进行的利处不言而喻。注意节能工作研发每个环节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企业也效益、环境效益等等。在保证各方面效益的同时,采取措施进行节能技术的研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方面利益的最大化。最重要的应注意的问题即是:对海洋石油平台管道保温节能技术的研究和管理。

海洋石油平台管道保温节能技术较为复杂,对于科研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除了最原始的实验室分析技能之外,还要求科研人员具有和其他行业相关的专业素养。科研人员专业过硬的同时,还应具备将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由于海洋石油平台管道保温节能技术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成本,丰富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为了保证管道保温节能技术的顺利研发和推进,保温节能材料的高要求性以及加强对保温节能性能科学的评判都大大提高了开发科研的成本。因此,以上的特点都加剧了海洋石油平台管道保温节能技术提升的紧迫性,同时也体现了海洋石油平台管道保温节能技术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辛培刚,于嘉骥,徐艳.海上采油平台管道保温节能技术研究[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7,20(04):105-107.

[2]倪文静.海洋石油平台常用保温材料浅析[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近海工程学术委员会.2009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近海工程学术委员会:,2009:5.

海洋学研究范文篇9

关键词:微课;大学物理;教学内涵

1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教育已进入到移动互联和掌上学习的时代,微信、微博、微视频、微新闻、微学习等小而浓缩概念正在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近几年来各校知名教师都开通了微博,通过微博与学生互动,微课是微博、微信等教育交流方式之后催生的新事物,由于其特点鲜明、焦点集中、便于碎片化教学等特点,已逐渐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的重点和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建设之后另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微课”———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正逐渐在教育领域兴起。它是指按照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要求,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设计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不同于精品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精品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在互联网上时间较长,资源较多,适于长期系统学习,而微课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主题明确,形式灵活,短小精悍,易于扩充”。它能满足学生的不限空间、不限时间的学习需求,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而且能让学生重复多次地再现课堂的情景学习。农科学校由于其历史积淀问题,大学物理教学有其自身特点,作为一门全校性公共基础课程,它覆盖面广,物理规律、思维方法、实验手段所涵盖的信息量非常丰富的,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石,也是学生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但由于高考方式的差异和现阶段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大纲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一种错位。而微课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恰好能够解决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错位因素,因此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引入微课这种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2微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农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的差异与衔接问题。大学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从初中起,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的程度就有了逐步认识,到高中阶段学习物理的能力有了明显的差异,观察物理现象和思考问题方式迥异。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学生参加高考时由于选报的科目不同,各地区高考课门有的是3+2,有的是3+X,当导致在大学同一个专业学习时,物理基础有了很大区别,进入大学以后,对于学习理工科要求开设的大学物理必修课表现为参差不齐的学习能力,由于现阶段各大学的大学物理课程学时有限,不可能实现差异化教学。教师在讲解大学物理课时是按照教育部大学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进行的,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在高中物理知识有着明显的提升,尤其是融入了运用高等数学的微积分思想,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微分化,抽象物理模型,建立方程求解上体现出了很大的不适应性。如何解决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的无缝衔接,而又不占用有限课堂教学学时,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2各专业学生对待大学物理的学习态度不同。尽管大学物理是我校理、工、农科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但是除了后续课急需的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学学物理时有一定耐心,其他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对待大学物理学习似乎就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甚至有些物理功底非常薄弱的学生根本没有能力去应付考试,学习态度的初衷就已经有了偏颇。这类学生由于难以形成学学物理的动力和兴趣,使得本身就对大学物理从满为难情绪和恐惧心理的学生更加避之如虎,所以不少理工科学生被动地学学物理。一般情况下,他们对于上课的课程内容不愿意听讲,更愿意在手机上学习,不限时间地域学习,如何把他们的学习注意力从娱乐中引入学习,完成知识的传授,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方式。

2.3传统的知识传授如何向现阶段的多学科融合发展,尤其物理学与信息学、机械学、海洋学、生物学等学科,以及人文科学及现实生活的交叉联系。如研究美国的挑战者号如何被飞机升空过程中掉落的泡沫击毁,这就融合了物理学、航空学、材料学等学科,一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何引导学生就自主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成为提高教学内涵的一项重要指标。以上三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在学校教学学时不能增加大环境下,迫使我们寻找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只是简单地课堂延伸,而应该是一个浓缩而丰满的知识载体。这就是微课引入大学物理教学的必要性。

3微课提升大学物理内涵

经过课题组的共同努力,我校大学物理微课先期录制微知识16讲、微前沿8讲、微习题10讲、微双语3讲,并且在农科各专业的大学物理讲授中应用,据统计共计观看1722人次。微课在提升大学物理教学内涵的三个环节上,有着明显的效果,下面在此就学生的参与度、内容紧密度、学生学习的个性维度进行分析。3.1学生参与度分析此次参与分析的学生为我校开设大学物理(农科)类的9个专业,17个班级,统计数据均来自微课系统平台。3.2内容紧密度分析此次上传了四类微课(微知识、微前沿、微习题、微双语),分别对四类微课在各专业中的点击率,做类型分析,可以分析得出内容紧密度。采集数据如表2所示,各专业对微知识、和微习题点击率较高。分析原因:其一,由于考试制度的存在,微知识与微习题在考试中体现的知识点更为显著,这两类视频对于提高成绩简洁有效;其二,教师授课仍以教学大纲为主,这就决定了这两类微课的地位显著性。3.3学生个性维度分析学生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其他看四类微课的点击率,也有其自身特点,从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这种需求在教育上可以用个性维度来衡量。微知识、微习题点击次数较为平均,微前沿海科类学生点击次数较多,微双语航海类、轮机类学生点击次数较多。分析其原因:其一,微知识、微习题属于教学大纲要求,各专业考点具有一致性,因此各专业的点击次数也比较平均;其二,微前沿在海科类学生中点击率高,因为随着近年来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视程度逐步加深,物理海洋学等交叉学科,在海科类专业中重视程度明显提升,考研及科研工作对物理海洋学依赖性也在增加,导致海科类学生中点击率高;其三,对于航海类、轮机类学生大多数要上船工作,涉外机械、轮机、船舶等手册涉及物理专有名词较多,后续工作需求迫切,所以微双语对于航海类、轮机类学生比较有吸引力。

4总结与展望

经过对四类大学物理微课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各专业来说大学物理微课,是一项大胆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知识点掌握情况比以前有显著提高,提升了大学物理教学内涵,使大学物理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一项难以逾越的鸿沟,同时丰富的微课类型,满足了不同专业同学的需求,具备适应多样性的特点。以上只是针对我校大学物理微课的分析调研,供各兄弟院校进行大学物理微课建设时参考使用。

作者:吕科 邸保慧 朱娜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孙婷婷,裴世鑫,陈志彤等.微课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

海洋学研究范文篇10

一、媒体在“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要职能分析

(一)媒体是推动“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媒体在“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发展需要各方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优势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媒体作为宣传的前沿和重要信息交流平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广大媒体承担着“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发展的宣传员功能。蓬勃兴起的一带一路国际旅游每天都有新变化新进展,广大媒体能够加强对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形势新特点的报道力度,突出报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旅游合作的新亮点新趋势,客观地介绍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要在新闻报道中增加更多的国际旅游合作中的经济元素、民生元素、文化元素,讲好共赢发展文化旅游国际合作的故事。二是媒体要担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旅游合作的阐释者功能。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一旅游出境人口和消费大国,是世界第三入境旅游人口大国,但还不是世界旅游强国。中国在国际上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中,还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广大媒体应该牢牢把握未来国际旅游发展的大势,全面宣传中国与各国文化旅游国际合作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促进“五通”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合作共赢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惠及各国人民的利好和特点阐释好。多报道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国际旅游,增强睦邻友好关系,多提供准确的信息,排除不利于各国公民出入境旅游的顾虑和干扰,努力为“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国际合作建言献策,凝聚共识,让亚欧各国人民通过出国旅游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远景和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愿望。三是媒体要承担“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国际合作的推动者功能。“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国际合作离不开广大媒体的共同参与。全球旅行者大都是从各种媒体上获得各种旅游信息的,离开媒体的配合,国际旅游将无法运行。

(二)媒体是保障“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信息交流平台

媒体在“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发展中具有宣传平台优势。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吸引了国外众多游客来中国旅游,大量中国游客也希望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观光旅游,各类媒体拥有为国内国际旅游者提供多元旅游信息的平台优势。如国内外旅游信息服务、旅游景区现状和质量、旅游宾馆位置、质量和价格、旅游交通设施、旅游地安全保障、民俗餐饮服务条件等。

二、海南媒体在“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发展合作中的成功实践

(一)海南与新疆在“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发展南西合作中地位

1.海南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的南桥头堡。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端,由18个市县和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组成,陆地国土面积3.54万平方公里,授权管辖海洋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岛屿。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比较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全国一流水平,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产品日益丰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升,一批高质量的度假区、景区景点呈多元发展态势,全省旅游饭店达到400多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12家,2009年接待游客过夜人数2250.3万人天次。海南国际旅游岛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办经济特区22年来,海南岛已从昔日落后的边陲岛屿发展成为初步繁荣的经济特区,其海上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三面环海的地理条件,它是全国唯一的海洋旅游大区。海南省不仅有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城市三亚市,而且海南省的海口市、琼海市、东方市、五指山市等各县市都是各具特色的旅游城市。特别是三亚市的天涯海角风景区、南山文化旅游区、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大东海精品潜水基地、蜈支洲岛热带海岛旅游区、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蝴蝶谷景区、亚龙湾潜水天堂、南田温泉旅游景区、大东海之滨的热带雨林广场、海思蓝潜水中心、三亚千古情旅游景区等,构成了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海滨休闲和海洋文化旅游的百花园,已成为全国面向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的桥头堡。2.新疆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区。新疆是亚太与欧洲两大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和枢纽,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地缘优势。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拥有17个国家一类陆路开放口岸和两个航空口岸,地缘优势非常明显,直接连通国内国际两个13亿人口的大市场。特别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以及未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全面发展,都离不开新疆的桥梁纽带和中转基地的作用。中央提出,要以通道建设为依托扩大新疆对内对外开放,立足区位优势,把新疆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为此,新疆提出“六大举措”: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交通枢纽、重要能源大通道、向西出口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商贸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交流中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构想,并提出了要当好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排头兵的目标。2014年6月,首届丝绸之路旅游发展会议在新疆召开,沿线14个国家和西北5省区参加,共同发表了《乌鲁木齐宣言》。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空中走廊”的努力也结出丰硕成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旅游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2014年,新疆接待入境游客150多万人次,创汇近5亿美元,其中来自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周边国家游客人数达120多万人次。

(二)海南媒体赴伊犁大型采访活动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成功实践

为了贯彻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海口市委组织海南省各媒体开展了“千年古丝路,又闻驼铃声”大型采访活动。海南新闻媒体采访团有30多人组成,包括《海南日报》、《海口日报》、《海口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和工作人员,先后沿古丝绸之路采访了西安市、兰州市、哈密市、吐鲁番市、乌鲁木齐市、伊宁市等主要结点城市。采访的内容包括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民族、地理等内容,同时对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的发展优势、发展现状、经济社会成就、人民生活状况、民族文化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联络了中国东南部与西北部的人文、旅游、经济等活动,同时采取了边采访边发表新闻作品,宣传各地在“一带一路”中的新生事物,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1.海南媒体赴伊犁大型采访活动促进了海南与新疆的文化交流。海南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色,新疆以草原文化为主要特色,新疆和海南远隔万里,两地的文化交流过去很少开展。这次海南媒体采访团赴新疆开展大型采访活动,不仅将海南的海南文化、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宣传到了新疆,同时将新疆的历史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宣传到了海南和全国各地。在海南媒体采访团到伊犁采访过程中,与伊犁各族人民广泛接触,特别是在伊宁市丝绸之路旅游城和丝绸之路博物馆召开的海南——伊犁丝绸之路旅游城“千年古丝路又闻驼铃声”文化旅游专家座谈会上,媒体记者与当地专家学者交流中,了解到许多草原丝绸之路的动人故事。海南采访团一行参观了伊犁丝绸之路博物馆后,海口网特派记者曾丽园在海口网上发表了文字报道和摄影作品,称: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誉,是陆上古丝绸之路的最后一站,也是这次“千年古丝路•又闻驼铃声”海南丝路行采访报道第一站的最后一个城市。海南是中国的最南端,伊犁是中国的最西端;海南有一望无际的大海,伊犁有辽阔广袤的草原;海南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伊犁正在打造国际旅游谷。海南与伊犁虽然一南一西,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伊犁也正寻求与海南更深层次的合作。[1]海南媒体采访团借专家学者之口,在报刊和网络上宣传了伊犁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特点。伊犁州专家顾问团专家顾问李敏教授向采访团记者介绍:“伊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天马文化、草原文化、屯垦文化和通道文化……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连接中国与中亚各国及欧洲的古丝绸之路,伊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海南各族人民乃至全国人民了解了伊犁古代乌孙丝草原绸之路的起源和伊犁丰富的历史民族文化,为伊犁国际旅游谷做了一次成功的免费广告宣传。2.海南媒体赴伊犁大型采访活动促进了海南与新疆的旅游合作。海南国际旅游岛是国务院批准的国际旅游改革开放实验区,在全国旅游开发、发展和改革中居于龙头地位。新疆伊犁国际旅游谷是中国西部面向中亚的国际旅游胜地,具有“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的美誉。伊犁人长期以来在向海南国际旅游岛学习新的旅游理念、旅游发展模式和旅游管理经验。特别是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后,伊犁和海南的专家学者首先提出了实施“南西合作国际旅游发展战略”的新思路。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伊犁师范学院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友文教授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院长金海龙教授共同研究和发表了《中哈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南西合作”模式与路径》[2]和《论联接“一带一路”的中哈国际旅游合作战略——以中国海南与哈萨克斯坦“南西合作”为视角》[3]两篇论文。在这一次海南新闻媒体到伊犁采访活动中以《海南新疆两地旅游互吸引南西合作前景妙》[4]为题,在《海口晚报》上介绍了伊犁和海南学者提出的这一主张,使海南新疆两地旅游南西合作的新丝路、新理念、新对策宣传到了全省和全国各地。海南日报特派记者在题为《旅游“做媒”南西牵手》的报道中称“2014年7月,海南琼州学院(现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三亚旅游协会与伊宁市旅游局签署旅游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协议,伊宁市将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加大“冬到三亚,夏到伊宁”宣传,建立可行、务实的合作发展机制,合力打造旅游品牌,提升区域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海南新闻媒体采访团的大力宣传推动下,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与伊犁师范学院和伊犁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关于南西合作又有新动作,特聘伊犁师范学院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和伊犁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负责人王友文研究员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客座教授。并由海南热带海南学院旅游学院院长金海龙教授领题,伊犁师范学院和海南热带海南学院专家教授联合组成课题组向国家申报了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一带与一路国际旅游融合发展战略模式及路径研究》,准备海南热带海南学院和伊犁师范学院“南西合作”联合攻关,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中央和海南、新疆两省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参考。3.海南媒体赴伊犁大型采访活动探索了媒体在促进一带一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功能。中国中西部经中亚到欧洲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属区域,与从中国南部省区经南海到东南亚各国的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属区域,是相对独立的两大国际合作战略区域。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优于西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和地区,只有将“一带”和“一路”有机联系起来共同发展才能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由于这两大区域相隔距离甚远,只有加强对两地互动合作的宣传,才能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引起高度重视。这次海南新闻媒体采访团的采访活动就是对联接“一带一路”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有益探索。

(三)海南媒体赴伊犁大型采访活动对促进区域文化旅游合作发展成功实践的意义

一是具有重大政治意义。海南省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改革开放试验区性质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后,2015年又被批准为首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虽然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巨大成就,但是就国际旅游岛的“国际”二字使终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短板”,2013年、2014年、2015年三年全省国际旅游总人数和国际旅游总收入始终徘徊在低增长率的层面。没有国际旅游的长足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很难称其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岛”。就目前专家预测,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国内客源市场主要在中国北部和西部,国内、国际客源市场主要在气候较寒冷的中亚地区、俄罗斯和欧美国家。包括中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成为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国际旅游南西合作的最佳选择,不仅具有旅游经济长足发展的重大意义,更具有国际战略体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能否在人文领域顺利推进的重大政治意义。二是具有重大经济意义。海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70年代以前都是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其它发达省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如果走工业富省之路对两省区良好的生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危害较大,发展第三产业应该是两省区的主要发展方向。实施海南与新疆国际旅游南西合作战略,不仅能够拉动两省区的国内旅游,同时能够拉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海南和新疆两省区的旅游产业。要想以旅游产业拉动商贸物流、文化产业、信息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必须要充份发挥媒体的宣传功能,借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促进海南和新疆经济的良性发展,走出一条生态、绿色、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具有重大社会意义。海南省和新疆的民生问题始终是党中央非常关心和重视的重大问题。因为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海南和新疆的工业发展相对落后,能够给城乡人民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充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提供社会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形式,也是城乡人民群众通过现代服务业增收最多的产业形式。因此,要通过充份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舆论功能,实施海南与新疆、中亚各国国际旅游南西合作发展战略,对促进海南和新疆扩大城乡居民就业,促进城乡居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四是具有重大文化意义。海南省和新疆是中华文化中南方海洋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总代表,在世界上有很高的知名度。通过实施海南与新疆、中亚各国开展国际旅游南西合作发展战略,可以将海南和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亚等丝绸之路文化进行合作与交流,不仅能够体现中国五千年文明古国璀璨的历史文化,同时能够用文化为纽带联系“一带一路”各国和地区的政府和人民,实现民心相通的良好效果。因此,海南与新疆两地运用媒体的宣传舆论功能,共同弘扬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优秀历史民族文化。这对海南省和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架中的核心区都具有重大文化意义。

三、媒体在“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发展中合作模式探析

(一)南西互动合作模式

所谓南西互动合作模式,是指我国南部省区媒体与西部省区媒体在完成统一的新闻合作任务中,互为目标、互为动力的一种运作范式。在南西互动合作中采访媒体与被采访地区单位,都是主体,都是主动方,互相配合,取得统一目标。海南采访团在中国最西部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开展“千年古丝路,又闻驼铃声”大型采访活动中,不仅将东南沿海特别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活动情况向伊犁州党政领导、旅游部门、专家学者做了传播和宣传。同时,将采访伊犁专家学者关于古代乌孙文化和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方面的鲜活内容传播和宣传到了我国东南省区,甚至全国各地,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的区划限制。南西互动合作模式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合作方式的互动,南方媒体对西部的采访活动本身同时又是西部媒体对南部地区的采访;二是合作内容的互动,在南部媒体采访的主题内容也是西部媒体采访的主题内容,只是在采访的内容的侧面和利用方式不同,但它取得的新闻效果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如在采访中,伊犁州的专家学者表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而伊犁作为我国的西部通道,意义重大。在此条件下,海南与伊犁旅游的“南西合作”令人期待。[5]海口晚报2015年10月27日一条新闻,借用伊犁日报社副社长景德明研究员的话说“南西”旅游合作有着交通条件改善等许多有利条件,联合开发两地旅游产业,突出两地文化特色,可促进双方多元合作,带动多方面可持续发展。这是海南和伊犁两地文化旅游界在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做贡献。”伊犁州专家顾问认为,如果“南西合作”战略能够实施,海南和新疆伊犁及哈萨克斯坦将担负联通“一带一路”的桥梁,一个国际化的旅游品牌或将出现[6]。这条新闻后在不到二个月时间内,网民在网上的点击次数达到739次,报纸发行量和网上点击率共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海口晚报这次采访活动对公众的吸引力十分强烈。

(二)南西互利合作模式

所谓南西互利合作模式,是指我国南部省区媒体与西部省区媒体在完成统一的新闻合作任务中,产生互惠互利良好效果的一种运作范式。在南西互利合作中,取得采访媒体所在地区和单位与被采访地区和单位互利共赢的良好效果。南西互利合作模式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体内合作的互利共赢。即南部省区媒体与西部省区媒体在实现新闻采访完成报道任务的过程中,在新闻领域内部实现东西互惠互利,互利共赢的新闻成果。二是体外合作的互利共赢。即南部省区媒体与西部省区媒体在实现新闻采访完成报道任务的过程中,为媒体所在的两大区域经济社会合作中实现东西互惠互利,互利共赢的社会经济成果,这种成果不仅仅是新闻媒体单位的业务方面的工作成绩,而且是直接带来或影响到两个区域在文化旅游合作交流中取得的成效。

(三)南西互融合作模式

所谓南西互融合作模式,是指在南西互动合作模式、南西互利合作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南西合作模式,是指我国南部省区媒体与西部省区媒体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将与旅游合作有关的各项工作,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采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运作范式。南西互融合作模式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个层次:一是南西部媒体单位以“一带一路”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的实现作为双方共同的新闻宣传任务,形成宏观合作的制度安排和载体。二是南西部媒体单位要围绕“一带一路”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提高能力建设中,采取互为助手、互为培训基地、互为智库、互为信息采集场,形成微观合作的制度安排和载体。在南西互融合作中,通过这次采访活动推动了媒体所在地区和单位与被采访地区和单位相互了解,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伊犁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在共同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合作组织带动下的中哈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又联合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与“一路”国际旅游合作战略、模式及路径研究》,将联合海南和新疆专家学者共同为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做贡献的工作实践为素材,为论据展开。

作者:陈 霖 王友文 单位:1.伊犁晚报社 2.伊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曾丽园:南有海南西有伊犁“一带一路下南西合作”令人期待,海口网2015-10-23.

[2]王友文,金海龙:中哈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南西合作”模式与路径,旅游纵览.2015年第6期.P140-143.

[3]王友文,金海龙:论联接“一带一路”的中哈国际旅游合作战略——以中国海南与哈萨克斯坦“南西合作”为视角,当代旅游.2015第10期.P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