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4:33:45

海洋

海洋范文篇1

人的神经,一旦被触动便兴奋不已。

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那些充满神奇传说的小人书,深深地吸引着我,心底竟然梦幻着也步入那精彩神奇的仙界:浩瀚的海洋上漂浮着五座大山,那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神仙们日夜飞来飞去,数不胜数。

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喜欢阅读与海洋有关的历史、文学书籍,如《山海经》、《诗经》、《楚辞》、《庄子》、《列子》、《拾遗记》、《史记》等。从“蔚蓝色大海升起太阳”的壮观场景,感受大海的宽广无垠;从怀素、孙过庭、黄庭坚、王铎、的草书,感受大海波涛般的情怀;从《海底两万里》感受海洋世界的神奇;从《甲午风云》北洋水师悲壮覆灭,感受国家海权丧失的民族耻辱斗转星移,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打开国门迈向海洋,人们又开始关注海洋。国内学术界也悄然讨论起中国的海洋文化,呼唤中华民族海权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所说的一段话:“就算他们自己也是以海为界——像中国便是一个例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黑格尔凭什么就断定中国和海洋不发生积极的联系呢?中国近代为何屡遭西方列强的海上侵略!我开始思考研究中国海洋文化问题我来到距福州市区21公里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厚厚的贝丘文化遗迹,让我仿佛置身于《山海经》所描述的“闽在海中”的意境。这里出土有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文物,这里是闽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摇篮。

我用手轻轻地触摸着出土的独木舟,仿佛看到远古闽族先民驾舟搏击于大海的惊险场景;仿佛听到远古闽族先民飞舟穿梭于海洋间发出的呼号,先民乘坐的独木舟带着我穿越时空,寻觅那古代演绎的一幕幕海洋史剧;从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到神农、尧、舜南抚交趾、箕子耻于臣周东迁朝鲜、徐福入海求仙药、鉴真六次东渡、郑和七下西洋这一切难道不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一直锲而不舍地在追求蓝色文明吗?

于是,我日夜笔耕,2000年发表《中国海洋文化历史轨迹探寻》、2001年发表《论宋元海洋文学》、2002年发表《石器时代中国海洋文化及其对大陆中原文化的影响》、2003年发表《论大陆、海洋两大文化圈构建的华夏文化》2008年,我在福建省图书馆“东南周末讲坛”开讲《追寻远逝的海洋符号——中国海洋文化漫谈》。为了讲好这个专题,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近十年的研究成果重新梳理一遍。为了让听众对海洋文化有形象而直观的了解,我又制作大量画面。从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造船、航海、捕鱼到夏商周秦汉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从盛唐西太平洋汉文化圈、宋朝“海上强国”、元代“主导地位”、明朝“领先地位”到当代中国海洋战略价值取向。演讲过程,我感受到尘封在听众心底的海权意识正逐渐苏醒。在15分钟的互动时段,讲坛洋溢着一种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关注和期待的情绪,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综合国力的强盛,中国逐渐显示出海洋大国的风采,从2000年中国海军首次航行三大洋开始,中国海军正向深蓝挺进;中国在太平洋发现了可燃冰资源;组建海军舰艇护航编队赴亚丁湾;派出渔政船赴南海、东海巡航;中国科考队多次登上南北极这些都激励我为研究中国海洋文化,撰写《中国古代海洋文学》而努力。

十年的研究,我深感中国海洋文化之博大恢宏,也感受到海洋文学是海洋文化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2009年35万字的专著《天问•惊世——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得以面世,五个鲜明而独特的时代特征:天问、觉醒、狂飙、超迈、惊世,回溯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海洋文明,从海洋文学这面镜子中,折射出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历史。2009年5月,宁波大学张陟在《“海洋文学”的类型学困境与出路》一文中说:“中国古代海洋题材的文学作品”,“在赵君尧等人的努力之下,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海洋范文篇2

我们在调研的同时,一方面通过查阅国内外前沿文献等方法对南澳岛的海洋资源利用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以提高当地渔民的生态保育意识,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我们会通过咨询专家,采纳他们有建设性的建议,在渔民中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尽可能地减少渔民违法、违规的捕捞方式,让保护好海洋资源的知识普及到每个渔民家庭。

2.南澳海洋捕捞概况[1]

出海的成本比往年高出许多,但由于近几年海洋生物逐渐地减少。原本每天扬帆出海,满载而归的热闹景象已成为南澳渔民的回忆。再加上近几年”单拖作业”盛行,加上炸、电、潜捕等违法、违规的捕捞方法,加剧了海洋资源的枯竭,减少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捕捞业急剧萧条,渔民的生计已受到严重的威胁,导致很多渔民不得不改行换业。

其中主岛南澳岛面积106.14平方公里,南澳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海岸线76.77公里,人口7.2万,目前仍以海洋渔业为主要产业。该县拥有海域4,600平方公里,海洋捕捞业发达,为全国水产百强县[1]渔业向来就是南澳人民的生计之业,全岛大概有一万人口以渔业为业。千百年来当地人民已养成了靠海吃海的讨海”模式。

3.调研采访过程

年7月19日我们于南澳县后宅镇后江渡口采访了渔民。渔民给我们介绍了南澳捕捞的相关情况。整理归纳如下:

3.1捕捞概况

南澳渔民以捕捞鱿鱼为主,也有捕捞石斑鱼和龙虾。该渔民采用的捕鱼工具为海山制造,渔船吨位在37-38吨之间,渔船编号由渔政局统一编号,到派出所办证。捕捞工具主要有鱼钩钓和单层网。冬天撒网捕各种鱼夏天用钩捕鱿鱼。政府禁止采用炸、电、潜捕等违法、违规的捕捞方法,同时,禁渔期禁止使用三层网,防止鱼苗等被捕。

3.2捕捞工具

调鱿鱼的鱼钩最早采用日本产的,后来采用台湾产的,现在主要从内陆购买。由于鱼钩有荧光,利用鱿鱼的趋光性,无需鱼饵既可捕捞鱿鱼,并可多次使用,有很大的经济有效。荧光在白天也能发挥效果,故白天也能吊到鱿鱼。由于鱼类对反差较大的物体比较敏感,因此,在一些渔具的设计中,往往采用与海水颜色较接近的网线。如拖网一般使用绿色网线,刺网以及钓具用线一般都使用透明色。在钓具作业中,通常使用拟饵可以明显提高捕获效果。另外,利用海洋生物的生性行为,利用其游泳的特征、集游等行为特征,布置拖网、围网、地钓具、耙刺等捕捞工具。

3.3收成情况

每次都不一定相同,少则几十公斤,多则上百公斤不等。而从农历一月份到现在七月份,半年左右的时间,每人平均能赚一两万,少的也有七八千,而一条船常雇五六人。今年捕的鱿鱼比前几年好,鱼类的品种基本维持不变。五月到八月份是打捞最好的时段,而七月份最佳,销售情况:主要返乡卖给鱼贩或运到内陆卖给鱼贩,转运至内陆的鱼贩要加收5%的税。

3.4船只的动力情况

船只以柴油作为动力能源,耗油情况主要取决于船只大小。360匹马力的船只7天约用1千多升油。现在政府会补贴油差价,补贴数目依据船只的马力而定,而补贴金主要分给船长及长工,临时工则没有。

3.5船上生活

出海前,要备用食物,食物包括蔬菜,猪肉,水果,米、以及饮用水等生活使用品。分配人员负责炊事工作。而船上的垃圾直接扔进海中,因为没有接到相关管理局的禁止通知。在捕捞方面,一般抛下鱼钩后,一般两小时后起钩,偶尔抛下鱼钩后如果没有收获则换地方

3.6海洋生态情况

随着我国海洋捕捞业渔获量的增长,捕捞能力也显著膨胀,渔船捕捞能力过剩以及有效管理的缺失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我国沿岸及近海主要鱼类种群枯竭。传统经济鱼类在中国海洋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处于关键的位置,关键物种数量锐减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类的组织结构。据渔民所了解,在近些年来,不可否认一些非法的捕捞行为影响了海洋资源的平衡,但鱼类的品种基本维持不变,具有相对稳定性。此外,最近海洋很少发生赤潮现象。

4.当地捕捞业存在的问题

经采访总结,我们归纳出渔业捕捞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4.1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高,总体素质依然较低。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虽然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普及,成人教育广泛开展都有效地提高了人口的文化素质,但从事渔业捕捞的人员总体受教育水平依然较低,特别是高学历人员更少从事渔业捕捞生产,捕捞人员受教育程度多半是高中以下。

4.2年龄日趋老化,传统渔民后继无人。

从年龄结构分布来看,捕捞劳动力整体年龄偏大,而传统渔民的年龄更偏大。呈现出年龄结构老化、传统渔民后继无人的状况。导致这种情况存在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渔业生产大部分船只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不高,劳动力价值较低,生产作业环境不如陆地,外来年轻人员不愿意从事捕捞业生产。再加上传统渔民子女不愿意从事如此高投入、高风险、生产环境差的捕捞业生产,传统渔民生产人员越来越少。

4.3外来人员所占比重高,部分人员无证上岗生产,缺乏安全生产意识。

非传统渔民即外来人员从事捕捞行业的人数占较高比例。据了解,非传统渔民无证人员约占30%左右,这些人员没有足够的安全生产意识,没有完全掌握安全生产技术,更不用说规避相应的岗位操作风险,往往发生事故的就是这些非传统渔民。

4.4传统渔民参股多,雇工人员参股少。

从调查数据来看,传统渔民参股人数占捕捞传统渔民人数的近一半,而非传统渔民参股人数占捕捞非传统渔民人数的比例小。传统渔民中未参股人员享受不到国家渔业柴油补助政策的好处,再加上受到外来人员的冲击,未参股的传统渔民工资待遇也受到影响,这些使渔业生产管理更加困难。

4.5渔民社会化保障体系有待建立。

据了解,南澳统一的渔民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所有传统渔民退休人员无退休金。只能依靠先前的积蓄或者转移行业维生。

4.5海洋生态保护意识不强。

渔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上的限制,生态保护意识弱。捕捞过程中,若没有相关部门的明文规定,渔民往往会因一时的方便,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对海洋生态不利的行为,甚至,会因一时的冲动,只着眼于眼前利益,过度捕捞,或捕捞国家保护的海洋生物。

5.建议

查阅相关资料,我们整理出对这些问题的有效应对策和建议

5.1加大岗前培训,提高实际操作技术[2]。

要加大培训力度,将岗前培训列入渔民下海的必要前提,以政策法规进行硬性规定。岗前培训内容要实用,既要有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又要有政策法规等内容。可通过集中培训、定向培训、委托代培、上门培训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在培训经费上各级政府可根据实际培训的次数进行补贴。同时要规范渔业用工制度,渔政部门要加强渔业安全管理,开展无证上岗船员的查处。切实提高渔民的生产技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事故发生,保护弱势群体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此外,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意识。

5.2建立渔民社会化保障体系[3]。

建议政府将渔民的社保问题纳入重要的议程,作为为民办实事来抓。建议对进入渔业生产的人员采取与企业的方式一样,为船上渔民按月缴纳社保,并且可以跨省流转,政府再相应补助一些。其次村级公司也为所属传统渔民补助一些,这样才能有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让渔民老有所养,切实解决渔民后顾之忧。

5.3深化渔区村级集体改革[4]。

渔村集体经济发展使渔民得到了实惠,传统渔民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员越来越少,村级集体资产后继无人,现有渔民有要求进行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想法,有关部门思想上未解放,怕做的不够好,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建议政府引起重视,加强宣传,解放思想,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政策,集中人员和精力,做好股份制改革工作,使渔民放心,社会稳定。

海洋范文篇3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灾害

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

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

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

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海洋范文篇4

**时期,是舟山海洋旅游产业大发展的黄金期,是进一步奠定基础、全面提升海洋旅游的战略转型期。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坚持科学旅游发展观,摒弃传统的纯观光、纯自然山水和古迹游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与时俱进,抓住长三角旅游经济圈的迅速崛起、连岛工程的顺利推进、洋山国际大港的开港、舟山香港包机的开通、杭州湾大桥即将通车和世界佛教文化论坛在普陀山举办所带来的新机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探索和打造独具特色的群岛型国际性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争取舟山成为海洋旅游特区奠定基础。

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在指导思想上,要有力整合具有当地特殊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以市场消费新需求为导向多元打造主题旅游产品和创造新市场;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实行统筹策划、产业融合、循环经济、有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旅游开发模式。舟山旅游产品开发要在原有特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和“生活元素”,使游人在旅游过程中对所接触到的事物、事件、环境和所接受的服务都能直接得到综合的新感受,达到一种新体验和新经历。

建设海洋旅游强市,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是进一步扩大开放、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充分就业、丰富文化生活、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海洋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在《舟山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依据《旅游规划通则》、《浙江省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共舟山市委、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法规、文件编制的。

本规划的期限为**年—2010年,是我市**规划体系的重点专项规划,是加快全市海洋大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作用在于:

1、为舟山市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实施宏观指导和调控全市大旅游产业优先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为市政府各有关主管部门及各行业制定和实施同大旅游产业相关的发展规划与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3、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按有关法律审核旅游企业、旅游项目和旅游相关的项目提供审核依据;

4、为大旅游产业及与旅游相关产业投资商、经营商提供投资和经营的指导。

第一章“十五”旅游产业发展现实基础和发展态势

第一节“十五”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产业呈现扩张性发展

“十五”期间,全市游客接待量累计达3634万人次,比“九五”期间增长1.5倍,年均增长23.3%,其中**年实现千万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达到211.51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3.5倍,占全市GDP20%以上。全市直接旅游从业人员2.9万人次。

二、大旅游格局初步形成

市委、市政府于**年10月召开全市海洋旅游发展工作会议,提出“一个品牌、三条主线、十大旅游区”旅游发展思路,确立建设海洋旅游经济强市的目标。创建了4A级等级旅游区1个,3A级1个,2A级2个、A级2个,沈家门渔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8个,十大旅游区建设明显加快,初步形成大旅游格局。

三、群岛型旅游整体形象明显提升

“十五”期间,围绕“海天佛国•渔都港城——中国舟山群岛”整体形象,制定了一系列营销策略,并通过全方位包装宣传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使舟山群岛旅游整体形象在境内外得到大大提升。

四、海洋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

“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观光、度假、专项旅游共同发展的产品体系。新建了普陀山南海大佛和宝陀讲寺、万佛宝塔,启动建设中国佛学院教育学院等;开发出了一批海味十足的观光休闲旅游产品,推出整岛旅游、海钓旅游、邮轮旅游、游艇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着力推进古城要塞和台风乐园二大重点项目建设。

五、旅游要素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初步建立“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比较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基本形成,陆上交通连接国内90多个城市,普陀山机场开通上海、晋江、厦门、南京等航线和舟山香港包机航线,建成直升飞机若干停机坪;接待能力日益提高,旅行社87家,旅游星级饭店60家,其中三星以上17家,高星级饭店3家,渔农村家庭旅馆536家;城市旅游功能显著增强,建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市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中英文说明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旅游厕所和医疗救护点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旅游市场更加规范文明有序,旅游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观音饼、渔民画、佛茶和海洋工艺品等成为一批叫得响的特色旅游商品。

第二节“十五”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抓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年12月评审通过的《舟山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整合“东海海洋休闲旅游圈”的战略构想,明确未来20年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发展目标。“十五”末,各县(区)编制完成《定海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普陀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岱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岱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嵊泗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送审稿)》。

二、抓旅游品牌建设,提升舟山旅游整体形象

围绕“海天佛国•渔都港城——中国舟山群岛”整体旅游形象宣传,连续3年在中央电视台做专题广告宣传,通过新闻媒体、户外广

告、旅游宣传资料等进行广泛宣传,积极参加境外、国家、省等一系列旅游交易会、经贸洽谈会,在香港、北京、上海、东北、云南等地召开舟山旅游推介会,组织旅游大篷车,全方位出击,**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使“舟山群岛”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

三、抓精品建设,提高海洋旅游产品档次

突出抓节庆旅游精品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思路,连续举办七届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被国家旅游局推荐为全国重点旅游节庆活动;成功举办三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使普陀山佛教品牌更响;连续三年举办以“中国海鲜,吃在舟山”为主题的中国舟山海鲜美食文化节,成为国内著名的海鲜美食旅游品牌。

四、抓区域合作,实现与长三角旅游接轨

积极开展与上海、长三角旅游城市、甬台温在旅游规划、理论研讨、市场开发、人才培养、节庆举办、旅游集散中心等全方面的旅游合作。签署了《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参与建设中国首个无障碍旅游区;**年成立了甬台温舟区域旅游合作联合体,合力打造“活力浙东南——中国黄金旅游线”的知名旅游品牌。

五、抓行业管理,完善全市旅游服务体系

通过创优,提升了舟山旅游服务环境;**年9月建立市旅游集散服务中心,筑起与上海、杭州旅游集散中心的对接平台,为游客和市民提供旅游咨询和配套服务;大力发展家庭旅馆,实现高星级酒店零的突破,创建7家绿色饭店,初步形成高、中、低档的旅游饭店结构体系;积极开展旅游培训、“优秀导游员”评选、烹饪大赛、引进旅游人才等活动,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旅游服务软件建设。

第三节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旅游主管部门与旅游区(点)管理、旅游项目管理等关系和体制仍然存在脱节,难以形成全市“一盘棋”的运行模式,不能充分整合旅游资源要素,不能统筹发展旅游产业,影响了舟山海洋大旅游的协调发展。

二、旅游交通瓶颈持续存在。舟山旅游交通瓶颈依然存在,旅游淡、旺季明显,“进不来、出不去”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各景点之间的旅游交通建设仍是短腿;岛际交通还延续了旧有的交通管理模式,其船只数量、硬件设施、旅游服务均与旅游者需求的“海上大巴”要求差距甚远;旅游交通一直制约着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直接影响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进一步提升。

三、海岛旅游开发有内陆化和城市化的倾向。“十五”期间,除普陀山旅游产品开发较成熟外,一些景区、景点推出的旅游产品呈现雷同、单一、单调、单薄的情况,而且产生了风景区、文物和文化资源等同于旅游精品的误区。尤其是海岛旅游产品的开发照搬大陆开发模式,城市化、人工化现象普遍存在。

四、旅游企业整体实力相对较弱。由于原先基础较薄弱,除少数几家已形成规模的旅游企业外,多数旅行社还处于“散、小、弱、差”的状况,部分旅游饭店的管理理念还较为陈旧,部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中高级旅游人才紧缺。与周边发达城市相比,旅游经济总量相对较小、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旅游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旅游企业的整体实力提升较为缓慢。

五、对海洋旅游产业发展面临重大转型的认识滞后。舟山海洋旅游将处于由传统旅游向大旅游、由海岛旅游向海洋旅游、由观光旅游向观光度假结合、由旅游产品开发向旅游产业发展、由景区景点建设向旅游目的地打造、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量的增长方式向质的增长方式等转型的关键时期。而对于这些战略性的转型,在认识上是滞后的,只有在思想上深刻认识这些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在推进的过程中加以解决,海洋大旅游产业的目标才能实现。

第四节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条件

一、宏观背景

(一)世界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中国将向世界旅游强国飞跃,宏观经济的发展为群岛型大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消费空间。

近年来,世界旅游业发展迅猛,预计2020年全球接待旅游者将达到16亿人次,国际旅游消费将达2万多亿美元,旅游收入年均递增将达6.7%。世界旅游业发展对我国有利,中国正向世界旅游强国飞跃。

国家**规划确定培育与扩大有效国内消费需求的战略,现代服务业正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产业,全国的经济增长正在转向以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模式。国内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上升期,这一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均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消费空间。

(二)中国正处于区域经济发展和迎接生物经济挑战的新时代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3-**)》建议:我国应打破行政限制,建七大城市带,并发展若干中心城市。发展区域经济是必然趋势。发展长三角区域旅游势在必行,整合资源,形成长三角旅游精品系列,联合打造世界级都市旅游圈,成为新一轮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舟山群岛型大旅游产业应尽快融入长三角,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科学家预言:未来15年生物经济将取代信息经济。当前,欧美各国竞相把生物经济确立为“国家战略”,提出“生物产业立国”方略。舟山要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产业,就应有超前的思维和意识,主动地迎接海洋生物技术和生命经济时代的到来,率先开创以健康为主题的海洋保健、养生休闲旅游产业。

(三)发展群岛型大旅游产业是建设生态型、节约型、和谐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大旅游产业是一个几乎跨所有产业的集合体,产业界限非常模糊。旅游者的多重需求决定了旅游产品的组合性,旅游产品的组合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的外部性。旅游产业的特点就是“配置产业”和“协同产业”。舟山在发展海洋型大旅游产业中,不仅要注意它的基本特征,更应注意它的依托、融和、渗透性和产业关联度,重视与海洋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渔农业、船舶制造业、工业、新闻、邮电通讯、文化等协调发展。

二、区域背景

(一)长三角推进无障碍旅游区建设,率先进入“休闲游时代”

构建长三角旅游圈,推进无障碍旅游,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长三角地区正从纯观光游向休闲游或观光休闲游转型,旅游部门竞相争打“休闲”牌。

(二)休博会、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带来新机遇

杭州休博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为舟山海洋产业的大发展带来新机遇,舟山应加快发展游艇邮轮休闲旅游,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海上游”等前卫海洋旅游产品。

(三)大港、大桥的建成,甬舟一体化给舟山旅游注入新活力

北翼,上海国际大都市、国际会展中心、国际海员俱乐部建设、洋山国际深水港、东海大桥建成,以舟山群岛为目的地的海上游船、游艇旅游产业开发,新兴芦潮港滨海港口城市雏形初现;南翼,甬舟一体化工程全面启动、连岛大桥和港口大开发有序推进;这都直接成为舟山发展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的主要门户和客源集散中心,舟山理应借南北两翼强劲综合辐射力,放开步伐,大力发展海洋大旅游产业。

(四)浙江省大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已明确

**期间,浙江省提出:在产业发展观念上进一步强化“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意识;在产业发展模式上牢固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产业发展思路上确立“大区域合作、大品牌促销”的理念;在产业发展重心上,要始终坚持体制创新,深化改革不放松;在产业发展进程中实施人才强旅工程。“三带十区”旅游工程已列入全省**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

三、自身有利条件

(一)具有无与伦比的经济区位优势条件

舟山地处当今世界最具生机的泛太平洋区域经济圈,背靠沪、杭、甬等大中型城市群,洋山国际大港的开通,使舟山与上海的经济融合进程加快,这一独特的经济区位优势,决定了舟山开发海洋休闲度假旅游,具有十分广阔的客源市场。

(二)具有独特的海洋旅游资源优势条件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舟山群岛共有大、小岛屿1390个。极佳的天然海滨浴场,清洁的空气,独特的天象景观,众多的海岛风情与人文景观,具备当今开展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的必备因素―“3S”,是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健身、海上运动的理想场所。

建造深水国际大港的优势。舟山海域港湾四周诸岛环抱,避风条件好,航道水深稳定,四通八达,国际巨轮可直接停泊,自由出入,泊位条件好,深水贴岸,多为岩基海岸,处在南北海运的国际航道,深水港口资源得天独厚。

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舟山渔场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是全国最大的渔场,素有“祖国渔都”之称,共有鱼、虾、蟹、贝四大类500多个品种,海水养殖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是发展海珍品和贝藻类养殖的理想之地,是都市人开展海钓和海鲜美食之旅的首选地。

(三)具有开发天然能源的优势条件

舟山地处东海的天然优势,应率先发展风能、波浪能、太阳能、海水温差能、海水淡化等,成为实施循环经济、和谐社会建设的示范区。

(四)具有一定的海洋旅游经济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路、水、电、气、通信超前发展,香港国际航空包机开通,游艇俱乐部项目纷纷落户舟山,高星级酒店渔家客栈发展齐头并进,旅游接待能力日益提高,生态市和精品工程的全面建设,为群岛型国际化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群岛型海洋大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第一节开发群岛型大旅游产业的指导思想

群岛型海洋大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大旅游观念;以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循环经济、和谐社会、生态旅游的新理念,进一步整合海洋旅游优势资源;自主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完善群岛型海洋旅游产业体系;提升海洋旅游产业素质,创新海洋旅游管理体制机制,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到2010年基本建成旅游产业发达、设施完善、产品丰富、服务优良、开放程度较高、市场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创新型海洋旅游经济强市,积极争取建设海洋旅游经济特区。

——重新审视传统的旅游开发思路、战略和规划体系,摒弃传统的旅游观、资源观、市场观、产品观、竞争观、营销观,树立起“六个大”的新思想(旅游大机遇时代、旅游大产业时代、旅游大市场时代、旅游大主题时代、旅游产品大竞争时代、旅游大网络时代)。

——按照“利用、组合、借势、创新”的低成本开发要求,以中高端海洋旅游消费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大海洋自然环境优势,大力培育旅游经济消费链,构建生态型海洋休闲度假旅游产业体系,建成群岛型海洋生态旅游度假区。

——紧紧抓住洋山国际航运中心的建成、舟山连岛大桥和杭州湾大桥的建设、浙东沿海海洋旅游经济带和“沪杭甬舟”环杭州湾黄金旅游圈的开发机遇,尽快开通环杭州湾黄金旅游圈内陆、海相连的黄金休闲主题旅游线,构筑一个以江、浙、沪协作,陆、江、海沟通的,最具时尚消费潜力的东海游艇旅游产业基地为核心的,具有世界水平的东海海洋休闲度假旅游圈,营造出一个“以人为本”深受大都市游人喜爱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群岛型海洋“休闲天堂”。

第二节发展群岛型大旅游产业的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

**规划总体目标:到2010年,“一圈、一带、十区”基本建成。紧紧围绕“海天佛国•渔都港城——中国舟山群岛”整体品牌,以佛教文化、滨海休闲文化、海鲜美食为主线,积极推进各具特色的十大旅游区建设,使舟山成为浙江省海洋旅游的核心旅游区和长三角区域性海洋休闲旅游度假中心。

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率,到2010年,全市旅游产业直接就业人数达到5.7万人,年均新增直接就业人数5600人。

围绕“海上花园”城市目标,创建起一个以全生态为特色的大旅游产业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以循环经济为内涵的群岛型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创建成最适宜人居的生态旅游环境;到2010年,确保全市旅游区(点)的生态环境质量达标率100%,创建绿色饭店20家。

二、经济指标

到2010年,旅游接待总量1675万人次,年均增幅12%,旅游总收入120亿元,年均增长15%,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4%,其中国内旅游人数1650万人次,年均增幅12%,旅游收入110亿元,入境旅游人数25万人次,年均增幅13%,旅游创汇1.5亿美元。

第三章群岛型海洋大旅游产业客源市场需求分析

第一节大旅游客源市场消费需求分析

一、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应拘泥于传统的地域和结构市场的分析与划分,而应着重分析旅游目标市场群体和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当今,旅游消费市场变化快,消费能力差别大,旅游目标群体的消费呈明显的金字塔现象,并朝着主题化、个性化趋势发展。

观光旅游市场作为传统旅游市场仍居主导地位,但稳中有降;休闲度假旅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潜力无限;会议、奖励旅游市场(MICE)方兴未艾;康体健身旅游成为时尚;自驾车旅游渐成气候;红色旅游成为时代热潮;生态旅游者呈现增加趋势;旅游市场日益细分化;在旅游中追求更多的参与性和娱乐性。

二、旅游客源市场形成的条件分析

——有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上海人均GDP将达6000-7500美元,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的跨省旅游已达56人次,人均跨省消费1406元。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向3000美元迈进。

——充裕的闲暇时间。全年法定假日达到114天。加之“带薪长假”和“公休制度”的进一步推广实施,闲暇时间将更为充裕,形成了出外旅游的必备条件。

——消费观念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消费观念不再把价格当作唯一的消费因素,而把绿色、健康、环保、名牌、服务当成消费的主体。尤以具有时尚元素、生活元素为主体的休闲度假消费为最时尚。

——国内市场的辐射半径。休闲度假具有出行范围相对较小、出游频率相对较高的特点,舟山的国内客源市场应基本集中在上海及周边的江苏、浙江等省以及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

第二节群岛型休闲度假旅游客源目标市场定位

一、市场定位三原则

必须坚持正确的市场定位三原则,即“市场导向原则、创造市场原则、细分组合原则”。

二、客源市场总体定位

舟山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特点是:长三角地区历来是舟山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其次是福建、江苏等地;其他南北旅游市场和东北旅游市场有新的突破。

客源市场总体定位的方针是:立足国内旅游市场,主攻国际旅游市场,培育出境旅游市场,三个市场相互促进,协调联动发展。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闽粤为一级客源目标市场;

——山东、北京、东北地区为二级客源目标市场;

——中部内陆地区为三级客源目标市场;

——积极开拓国际海洋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第四章群岛型海洋大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期间,如何开发群岛型大海洋旅游产业,是一个关系到舟山旅游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大问题。

第一节转型升级战略

实施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战略,以建设创新型海洋旅游强市为目标,突出舟山海洋休闲度假功能,高标准、高水平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全力打造群岛型海洋度假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自主创新战略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关键要推进海上立体旅游交通的创新,并把旅游产业全面融入整个舟山所打造的港口旅游城市的大目标框架内,实施大旅游产业战略,把舟山群岛当成为一个大旅游区、最佳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整合包装,整体推销,使群岛型旅游带成为浙江、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名片和品牌旅游产品,成为中外游人开展海上休闲度假旅游的目的地。

第三节产业集群战略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加快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要以“普陀旅游金三角”和“洋山国际港桥现代旅游区”为核心,大力发展大旅游集群,实现以海洋休闲度假旅游核心产业为基础,聚集各种旅游产业要素,融合旅游关联产业,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设施共用、功能互补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空间组织形式。

第四节循环经济战略

在旅游产业内部建立和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和战略,要严格遵循“尽量减少生态成本、高科技推行低成本开发、推行绿化消费、实施绿色核算、节能省地”等开发原则,实现大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精品名牌战略

高度重视精品化战略,政府主导一批从海岛观光产品向观光与度假结合的升级转型产品,逐步形成舟山海洋休闲度假产品的精品、名品,提高舟山旅游的知名度和效益;从环境、产品、市场、管理、企业发展等角度,重视旅游品牌建设,强化“舟山群岛”旅游品牌。

第六节区域协作战略

实施区域协作战略,强调与沪、杭、甬、台、温等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联合协作,共同构筑“沪杭甬舟”环杭州湾的“东海海洋休闲旅游圈”,实现海上无障碍旅游,共同推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建设。

第五章群岛型海洋大旅游产业“一圈、一带、十区”发展空间布局

第一节群岛型大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思路

群岛型大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思路:推进产业融合、构建海上立体交通骨架、软硬件有机结合、组建旅游信息网。以中、高端旅游消费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利用、组合、借势、创新”整合手法,整合成为能引导出一个新市场的“群岛型时尚海洋休闲旅游产品”;以海上快速、豪华、抗风力强的立体交通为骨架,通过“旅游集散中心”将整个舟山群岛串联起来,形成能满足多层次游人需求的主题旅游路线。今后五年,在重点旅游区组建海上旅游信息网和旅游服务中心,推进现代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无障碍旅游,使海洋旅游产品能直接进入消费市场。

第二节群岛型大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期间,群岛型大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要坚持“本地化、生态化、动静结合、亲水整合、统一规划、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基本原则,突出与沪、杭、甬、台、温等区域联动,以构建东海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构筑“一圈、一带、十区”大旅游产业发展空间。

一、建立群岛型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体系

大海洋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一圈、一带、十区”。

一圈:“沪杭甬舟”环杭州湾东海海洋休闲度假旅游圈。

一带:以舟山本岛(新城区、沈家门、定海城区)为中心,以普陀山为中心的普陀金三角综合旅游区为南翼,以嵊泗列岛蓝色海岸休闲旅游区、蓬莱仙岛岱山海洋生态旅游区为北翼,由1390个岛屿组成的舟山海洋休闲旅游黄金海岸带。

十大旅游区:海天佛国普陀山旅游区、碧海金沙(沙雕故乡)朱家尖旅游区、渔港海鲜沈家门旅游区、桃花传奇(金庸笔下)桃花岛旅游区、列岛风光嵊泗旅游区、蓬莱仙岛岱山旅游区、古城要塞定海旅游区、群岛之都新城旅游区、东极之光东极旅游区和东方大港港桥旅游区。

二、促进“圈”、“带”全面协调发展

依托上海、杭州、宁波大城市,以桥船为纽带,构成功能互补的、海洋休闲为主题的环杭州湾东海海洋休闲旅游圈。舟山海洋休闲旅游黄金海岸带是以东海海洋文化为特色的、具有唯一性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不断打造升级,以此融入进“圈”内,填补长三角旅游圈的空白。

三、重点建设“带”中的十大旅游区

按照“突出重点,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开发要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支撑,重点建设十大旅游区。**期间,规划投资建设十大旅游区中的重点旅游项目118个。

(一)以普陀山佛教文化为中心的普陀金三角综合旅游区

1、地域范围:以普陀山为中心,由朱家尖、沈家门、桃花岛、东极、蚂蚁、登步、虾峙、六横等岛屿组成。

2、主要功能:集高品味佛教文化、沙雕文化、海鲜美食文化、金庸武侠文化、渔港文化于一体,开发高质量、高水平的邮轮码头、游艇海钓、休闲度假、渔家风情、海上竞技、商务会展、高尔夫运动、海岛影视拍摄基地、红色之旅、海景房产(旅游置业)等综合性旅游产品。

3、本旅游区规划投资建设重点旅游项目48个。

普陀金三角综合旅游区**重点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

数字普陀山工程

普陀山祥生大酒店

世界佛教论坛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中国佛教学院教育学院

息耒小庄五星级改造

普陀山市政府接待中心

宝陀讲寺(万佛宝塔)

桃花岛市政府接待中心

桃花寨休闲度假区二期

射雕英雄传旅游城二期

桃花岛大石头村海岛农家乐

悬鹁鸪旅游休闲度假区

桃花岛海滨别墅度假区

桃花岛自驾车基地

桃花岛游艇俱乐部

海中洲海鲜城

海星游船游艇旅游项目

鲁家峙整岛开发

普陀东港自驾车基地

浦西鑫鹏大酒店(五星)

普陀旅游集散中心

中瀚大酒店

舟山大港国际广场

东港“海边人家”原生态休闲旅游千山大青山国际休闲区

朱家尖白金五星度假酒店

朱家尖游艇基地

朱家尖渔家风情园

东沙高档度假酒店

朱家尖乌石滩海上娱乐世界

朱家尖海天台宾馆改造

蜈蚣峙旅游集散分中心

西峰岛度假休闲区

六横砚瓦山度假岛

六横绿岛旅游度假区

六横海岛世界旅游度假区

六横游艇基地

六横自驾车基地

虾峙渔家风情旅游区

蚂蚁岛渔家乐基地

登步岛红色之旅旅游区东极国际海钓基地

东极游艇俱乐部

东极潜水俱乐部

东极海域游钓区

东极里斯本丸沉船探秘

东极沙滩阳光绿色度假村

白沙洋鞍海钓基地

(二)嵊泗列岛蓝色海岸休闲旅游区

1、地域范围:洋山、泗礁、绿华、花鸟、嵊山、黄龙、枸杞、徐公等岛。

2、主要功能:以泗礁海滨休闲区为中心,建成集港桥旅游区于一体,港口观光、滨海游乐、海上竞技、渔家风情、游艇海钓、海鲜美食、海景房产的国际性海岛休闲旅游区。

3、本旅游区规划建设投资重点旅游项目16个。

嵊泗列岛蓝色海岸休闲旅游区**重点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

中国洋山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徐公岛世纪龙朝休闲度假村

嵊泗列岛旅游综合服务区南长涂滨海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带

嵊泗洋山城国际大酒店五龙北朝阳蓝海生态旅游度假区

洋山游艇俱乐部嵊山渔家风情旅游区

五龙乡渔家乐基地嵊泗渔家旅馆

黄龙岛蓝色海岸休闲度假旅游区马鞍列岛海域海钓游乐区

滨海海鲜美食长廊东海渔俗文化村

滩浒岛旅游开发基湖碧海金沙旅游度假村

(三)岱山蓬莱仙岛海洋生态旅游区

1、地域范围:岱山本岛、秀山、大衢、长涂等岛屿

2、主要功能:建成全国海洋文化博物馆基地和长三角城市群居民海上度假基地。

3、本旅游区规划投资建设重点旅游项目22个。

岱山蓬莱仙岛海洋生态旅游区**重点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

岱山中国台风乐园高亭江南岛休闲度假区

岱山峰景湾项目双合石壁石文化园

台风乐园旅游项目岱山山外山项目(含五星)

岱山海域海钓基地秀山滑泥公园二期

岱山自驾车基地哼唬沙滩休闲度假区

十大博物馆兰秀渔庄

后沙洋海洋文化节主会场(海坛)岱山海钓基地

衢山观音山景区改造岱山华侨饭店(四星)

牧獐乐园蓬莱阁海景酒店

凉峙、田涂、摇星浦渔家乐旅游项目外滩大酒店

衢山申东大酒店东沙古镇改造开发

(四)古城要塞——定海旅游区

1、地域范围:定海城区(白泉、马岙、小沙、册子、干览、岑港)、南部诸岛、金塘岛等。

2、主要功能:以定海古城为中心,开发海洋历史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观光农(渔)业休闲旅游综合产品,建成以“古城要塞•休闲定海”为品牌,以鸦片战争文化、古城文化、军事文化为主题,集历史缅怀探索性、军事观赏体验性、科普学习性、休闲娱乐性,融名人文化、商务会展、生态度假、海岛休闲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区。

3、本旅游区规划投资建设重点旅游项目16个。

古城要塞——定海旅游区**重点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

古城要塞凤凰山岛休闲度假区

富田园乡村俱乐部基地东巨岛、摘箬山休闲度假区

南部千岛海上旅游线定海古城核心旅游区

三江口旅游集散中心竹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项目

定海丽晶大酒店千岛海休闲度假区

金塘、岑港自驾车基地十大海岛农家乐

长白岛海岸风情旅游区马岙旅游社区

东岳宫山及滨海旅游集散中心滨海酒吧休闲一条街

(五)群岛之都——新城旅游区

1、地域范围:新城

2、主要功能:新城功能与旅游功能融为一体,使整个新城的总体环境成为旅游吸引物。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城市空间布局,形成融生态环境、建筑、道路、广场、绿地、水景、街景、夜景等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建成以健康、美丽为主题的长峙岛国际旅游城和集商务会展、文体中心、休闲娱乐、海上观光、海洋博览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区。

3、本旅游区规划投资建设重点旅游项目12个。

群岛之都——新城旅游区**重点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

舟山市旅游集散中心滨海海鲜美食休闲中心

临城绿城大酒店(五星)半岛渔乐园二期

临城香格里拉大酒店(五星)新城市民文化休闲中心

临城财富大酒店(四星)长峙国际旅游城(高尔夫俱乐部)

临城好来喜酒店(四星)新城文化体育中心

临城奥林匹克大酒店(四星)绿色度假村

(六)东方大港——港桥旅游区

整合舟山港桥景旅游资源,开辟港桥旅游专线,建成洋山国际海员俱乐部、豪华邮轮停泊基地和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港桥综合旅游区。本旅游区规划投资建设重点旅游项目4个

东方大港——港桥旅游区**重点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

连岛大桥观光休闲廊生态港口

洋山国际大港之旅小洋山旅游客运中心

第六章群岛型海洋大旅游产业发展重点

第一节做大、做强海洋旅游核心产业

旅游核心产业主要包括以普陀山佛教文化为主体的普陀金三角旅游业、舟山群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业、以中国洋山港为代表的社会旅游业、以海洋自然文化为载体的海洋特色观光旅游业、以及以自主创新为内容的新型海洋创意旅游业。

一、培养精品,提升以佛教文化为主体的海洋文化旅游品位

——全力办好首届世界佛教高峰论坛。把普陀山打造成为世界佛教高峰论坛永久性会址,坚持年年举办,不断创新主题和形式,加快推进世界佛教旅游胜地建设,把普陀山打造成国际旅游品牌。

——大力发展游船游艇旅游。推进以长峙、鲁家峙、洋山、泗礁北朝阳、三江口、岱山、朱家尖、六横八大游艇基地为重点的长三角地区的最大海上游艇基地建设;大力建造具有舟山特色的海上观光游览船,用于环岛游、海上区际游和国内中程旅游;大力引进豪华邮轮。

——全面提升和优化“渔家乐”基地。创新性地制定有关海洋、交通管理的法规;合力促进休闲渔业的大发展,着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渔家乐”特色海洋旅游精品系列。结合小康社区建设,到2010年,全市建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0个。

——鼓励发展海钓旅游。到2010年,建成东极、白沙、嵊山、岱山、朱家尖等海钓基地。

——规划建设自驾车旅游基地。结合舟山跨海大桥的开通,初步建成集汽车美容、停车服务、供油维修、住宿餐饮、娱乐休闲、购物接待等于一体的普陀东港、定海岑港、金塘、朱家尖、岱山、桃花、六横等七大自驾车基地。

——有序推进整岛旅游开发。有序推进长峙岛、鲁家峙、山外山、徐公岛、摘箬山、桃花悬鹁鸪、六横海岛世界、六横砚瓦山岛、元山假日岛、秀山、高亭江南岛、西峰岛等为重点开发的岛屿。

——加快完善舟山市旅游集散中心功能。舟山旅游集散中心总站规划选址建议在新城,与新城公交站和长途车站整合,中国洋山国际旅游集散中心选址洋山,并设三江口、蜈蚣峙、鸭蛋山分站,组成“零换乘”的,以节约型、网络型、综合型为特色,集旅游交通集散、旅游咨询、旅游信息、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海陆空旅游集散中心网络体系。

——重点完成十大旅游区厕所星级改建和扩建工程。

二、丰富功能,打造海洋休闲度假旅游基地

**期间,按照“重点突破,示范带动,三级联动,优化结构”的原则,重点建设10个具有原生态、全生态型的海洋休闲旅游度假区。倾力打造3~4处世界级滨海休闲度假品牌旅游产品,其开发、建设和经营凸现生态型、度假式、地方性、智能化、综合性、全年候的特色。

坚持“量、质”并举原则,结合十大旅游区建设,创建“舟山群岛”型4A级大旅游区,为争取创建舟山海洋旅游经济特区创造条件。

三、多元发展,拓展社会旅游业

重视利用海洋社会旅游资源,创新多元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

——创新开拓港、桥、城、岛旅游产品。洋山国际大港正吸引着全国和世界旅游者的眼球,是舟山新时期旅游的亮点。舟沪联动,利用“港、桥、城、岛”新型社会旅游吸引物,带动舟山旅游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

——构建中国洋山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充分利用社会旅游资源开拓软性服务旅游项目。中心选址是一个组合性选址,一在芦潮港;二在大小洋山;三在三江口、李柱山;功能定位是旅游产品的整合中心、营销中心、服务中心;协同开发和经营这个集散中心,使舟山与上海大都市圈成为“无障碍旅游区”。

——整合海岛红色旅游线。推出马岙博物馆―鸦片战争纪念馆―舟山烈士陵园、东极岛“里斯本丸”号军舰沉船点―东海游击总队―登步岛―蚂蚁岛、金维映故居―岱西中共地下党联络站―马岙革命烈士墓―东岳宫海盐民暴动纪念馆―东海工会旧馆、大洋烈士纪念碑―蒋纪周烈士纪念碑―五龙万人坑等红色旅游线。

——全面提升三大旅游节庆旅游品牌的效应。树立品牌意识,不断自主创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内外联动”的办节模式,重点办好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节和中国海鲜美食文化节暨中国国际海钓节,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的三大节庆旅游品牌。

——着力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区。结合新型渔农村社区建设,选定欠发达乡镇为候选对象,按照自主申报、专家审议、政府审批的原则,先选择4县(区)各一个的旅游扶贫示范区,按标准进行示范建设。

——大力开发专项旅游产品。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着重提升已开发的专项旅游产品的水平和整合程度,建设成为全市的名牌旅游产品。摒弃用大陆开发景观房产的模式,倡导和实施旅游房产开发模式;进一步完善沈家门渔港农业旅游示范点,在全市推广工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和渔农村家庭旅馆;重点开发会议旅游;鼓励自驾车旅游俱乐部在舟山发展,设立自驾车营地,发展汽车旅馆,拓展自驾车旅游;呼应生态市建设,与环保、农林、海洋、渔业等部门联合制定生态旅游规划,着力开发若干个海洋生态旅游示范区。

四、顺应市场,开拓创意旅游业

创意旅游业是打造舟山海洋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抓手。

——精心打造原生态、全生态度假设施,全力打造原生态、全生态的健康建筑和环境。朱家尖里沙、岱山沙滩、嵊泗枸杞、及正在开发或已开发的度假地,均以此为标准构建舟山环境友好型的度假旅游目的地。

——科学开发全年候阳光中心。改变开发旅游项目的传统观念,创新性地充分利用舟山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自然地理条件,选1~2处海滨或无人岛采用九寨天堂的开发模式,营造出一个全生态、原生态的,既是旅游吸引物和海洋休闲度假地的标志物,又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滨海健康、水养休闲中心。

——拓展海上游船旅游业。建设2~3个游艇停泊港。舟山毗邻上海,有良好造船工业,良好港湾,湛蓝的海域,拓展5—10艘海上游船,穿梭于上海(含奉贤、芦潮港)、洋山、嵊泗、岱山、普陀山等海域,满足游人游海、玩海的需求,争取成为2010年世博会的海上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创新发展具有国际品牌的经济型旅馆。为适应中国开展创新型国家、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发展需要,舟山应利用海岛渔村、废弃军营,优美的原生态环境,创新开发1~2座具有国际品牌的经济型旅馆(含具有品牌的家庭旅馆)。

——创新性地探索开发山地、滨海、岛屿高尔夫球场。大陆的18洞、36洞高尔夫的开发模式不适合海岛,**期间,舟山应在长峙、朱家尖、六横、泗礁等大岛创新性地开发海上高尔夫球场。

第二节突出重点着力发展和培育海洋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系列

开发和培育海洋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系列是打造独具魅力的群岛型国际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主体旅游产品。

一、海天佛国游精品旅游系列

借首届世界佛教高峰论坛在舟山举办之机,在开通舟山―香港包机航线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增开泰国、新加坡、菲律宾空中旅游航线;着力招徕国际邮轮,使普陀山真正融入国际旅游大循环;开通舟山普陀山与全国四大佛教名山系列游。

二、舟山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产品系列

结合旅游集散中心开发,重点推出“观光巴士”网,开通洋山海上观光一日、半日游精品线,抓好普陀山、桃花岛、岱山、秀山、定海南部千岛等一日游线路系列。

三、海洋美食之旅系列

将美食、海钓等与旅游节庆活动结合,在海滨大量开展有特色的海鲜排档,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大力发展渔家美食,形成海鲜美食品牌系列,跨区域整合,做足做长海鲜美食产业链。

四、渔港(村)风情之旅系列

蚂蚁岛、半岛渔乐园、富田园、塘头、泗礁岛的基湖海滨和五龙乡的田岙、黄沙岙、边礁岙等沿海渔村要创新“渔家乐”产品,组织游人参观海洋养殖基地人工渔礁;随渔船出海,海上垂钓,撒网捕鱼,品尝海鲜,“做一天渔民”,亲身体验各种海上作业形式;欣赏开船仪式、祭海仪式、船头舞龙、渔民歌舞等各种渔民风俗文化的表演,让游人体验原汁原味的渔家风情。

五、“海上巡游之旅”系列

加快开发海上运动、海上游船、海上游艇、海上垂钓、海底观光以及海岛环游等海上巡游旅游产品;大力引进大、中型豪华游船,自主创新地开拓海上环岛游览线;用游船把本来分散岛屿串连在一起,改变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海岛陆地游的游览方式,增加游览活动的选择性和趣味性,缓解旅游区的用地和资源压力。

六、海岛探险求奇之旅系列

依托专项旅游市场和青少年市场的不同需求,组织游人,引导拓展旅游者和青少年游客前往海岛、海洋进行求奇、探险、野营、烧烤、露宿以及野外生存训练等系列旅游活动。

七、尽快推出海上游精品系列旅游线

重点培育上海―洋山―嵊泗港、桥、城、岛游,普陀金三角海上环岛游,东极海上观光游,定海南部诸岛海上游,舟山群岛风情游、崎头洋休闲环线游、衢黄海上环岛游。

第三节创新发展海洋大旅游产业的相关产业

一、与时俱进,优化游船制造业

舟山**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发展海上游船。随着长三角游船、游艇旅游产业的发展,交通、制造业部门与时俱进,顺应市场需求,率先发展游船制造、保养、后勤供应等游船制造工业,做长游船制造、保养、维修、配件等上下游产业链。

二、推陈出新,强化旅游商品制造业

**期间,注重商品的研制、生产、销售、服务、宣传,从政策上、技术上、销售渠道上加以支持;走旅游商品自主创新开发之路,遵循特色性、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方便性原则,加大技术攻关,开拓新型的具有时尚和生活元素的旅游商品;重视旅游商品的包装和形象美化。在普陀区发展旅游商品制造业基地,鼓励民营企业进行原创新品,鼓励上海等大中城市的创意产业机构来舟山开拓新型旅游商品;与普陀山、沈家门、嵊泗的商品市场协作,强化三地旅游商品制作和销售基地建设。

三、相辅相成,协同发展旅游相关产业

**期间,舟山旅游主管部门要强化协同能力,以旅游产业为载体,带动金融、保险、邮电、媒体、信息、文化、教育、医疗、体育、海事、商贸、建筑、园林、环保等其它产业,扩大关联互动效应,做长以旅游产业为中心的上、下游产业链,积极开发利用相关产业的旅游服务功能,拓展保险业务、保障游人安全、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完善医疗卫生救护设施、发展海上体育产业、活跃商贸流通、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的海滨旅游城市。

第四节配套发展海洋大旅游产业的要素产业

一、科学合理布局,提升休闲度假旅游住宿业

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方针,科学合理布局休闲度假旅游住宿业。主要任务是优化旅游饭店结构,在定海、沈家门城区可发展具有城市、会务功能的高星级宾馆;重点发展经济型度假酒店,大力扶持家庭旅馆、汽车旅馆、野营基地、公寓式酒店等,重视住宿设施的生态化、本地化、舒适化、人性化。

二、规范行业秩序,创建城信旅行社业

本着“放开搞活、扶优扶强”原则,引导旅行社朝着品牌化、集团化、网络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旅行社的行业规模、经营效益,创建诚信旅行社;鼓励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区(点)结合,实现并购重组;鼓励旅行社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和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

三、提高服务水准,创新海洋立体旅游交通业

创新海洋旅游立体交通网络是建成舟山海洋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的关键。重点构建舟山水陆旅游交通集散中心,为游客提供一条龙的标准化服务,迅速进入“大舟山海上组合巡游网络”(实行菜单式服务),并逐步把这个海上巡游网络打造成舟山旅游精品系列。

成立“东海水上游船旅游公司”,将旅游与交通捆绑,实施旅游开发、招徕、营销、服务一条龙服务,加快打造蓝色海上旅游船队(游船、游艇)。提高旅游区(点)的公路等级结构,以节约、省地型的开发模式走出一条海岛旅游交通开发新路子,增加软环境服务,以适应自驾车(包括房车)和自助游人的需要。

重点改善空陆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扩大口岸开放,增开国际航线;增加上海等主要客源地的航班数量和密度,注重航空方便、价优、服务好的吸引力;旅游部门会同交通管理部门整治出租车价格乱、车型旧、服务差的状况,以提高舟山文明窗口的形象。

四、突出海鲜特色,规范海鲜美食餐饮业

借“中国海鲜,吃在舟山”的品牌优势,做足、做精、做大舟山海鲜美食餐饮业。旅游餐饮业由饭店餐饮、专营餐饮业、夜排档和酒吧四块组成,饭店餐饮以中高档为主,大众餐饮由专营餐饮店供给,夜排档和酒吧为满足休闲游人提供一个优美环境的自由消费空间。建立海岛特色的旅游餐饮服务标准体系,推行星级服务,开发出风土味多样化的“绿色”、“健康”、“物有所值”的海鲜美食名牌系列。

着力开发沈家门鲁家峙、东港、嵊泗中心渔港、定海滨海等处滨海海鲜美食长廊,突出包括歌舞伴餐等餐饮环境文化、菜肴质量与菜式菜品文化、服务程序文化等要求。

制定舟山旅游餐饮管理条例,加大政府对海鲜餐饮的管理;严格执行卫生管理条例;成立旅游餐饮协会,“渔家乐”餐饮旅游服务标准,加强对“渔家乐”、“家庭旅馆”的餐饮卫生、食品质量、服务水平的管理。

五、健全诚信市场,扩大旅游购物业

到2010年,争取旅游购物收入达到舟山旅游总收入的30%以上。整合购物旅游产品,全面实现旅游商品生产的标准化、系列化、精品化和旅游商品市场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完善产供销体系,形成销售网点布局合理、市场管理科学的旅游购物网络。

重点开发舟山海洋特色的四大旅游商品系列:土特产系列;工艺品系列;文化用品系列;旅游用品系列。与旅游区建设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旅游购物网点;与市场局协同规划建设有特色的旅游购物步行街和购物广场;健全相关法规,设立规范统一的旅游商品标志,督促商家树立规范、文明、诚信形象;用政策扶持旅游商品定点生产厂家及设计队伍;加强宏观管理,杜绝假冒伪劣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健全市场诚信管理机制。

六、注重文化品位,拓展旅游文化娱乐业

旅游文化娱乐业开发的重点是丰富旅游夜生活,推行标准化服务,促使旅游娱乐业健康发展。加快海洋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娱乐活动,形成参与性强、特色突出、管理规范、服务功能完善的旅游文化娱乐体系;突出开发旅游度假基地实景演出,引入具有海岛特色的各类文化活动,推出与舞台剧不同的舟山一台旅游剧系列,营造旅游区的文化氛围。

七、营造旅游环境,推进现代公共服务业

着力营造环境吸引力体系、设施吸引力体系、服务吸引力体系、文脉吸引力体系、动态性吸引力体系、形象吸引力体系等城乡公共空间大旅游环境吸引力。

八、实施循环经济,构建和谐型、环境友好型的海洋文化旅游区

建成一批节约型、循环经济型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强旺季合理组织和引导旅游者,对旅游镇(村)和海岛旅游区(点),实施综合整治制度;在游客集散场所和主要海岛旅游区(点),重点解决围追兜售、强卖强买和乞讨等不文明现象;加大旅游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使广大旅游者和人民群众自觉遵守环保条例。

第五节群岛型休闲度假旅游营销策略

一、群岛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

(一)提升群岛型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整体形象

——群岛型休闲度假整体旅游形象理念:“健康与时尚”。

——群岛型休闲度假整体形象定位:

“海天佛国,渔都港城——中国舟山群岛”

“舟山群岛,休闲天堂”

——旅游宣传口号

国内旅游宣传口号:人间净土,中国舟山群岛

国际旅游宣传口号:舟山群岛,是您休闲度假朝山进香的最佳地。

(二)群岛型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整体旅游形象视觉识别系统

设计旅游标志,要结合舟山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按照主题形象策划方案加以提炼创意,使公众和旅游者有较强的认同感。采取有偿的社会征集、公众推荐、专业公司策划、专家评审等办法对外公开征集。

二、群岛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

(一)群岛型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营销原则

群岛型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营销要遵循“产品―市场反馈、产品形象一体化、协调联动、差异效率”原则,根据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选择主打产品,确定产品和市场的促销组合;与当地的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媒体、社会组织广泛合作,加强区域内外的旅游联合促销;强调地方特色,合理安排旅游营销资金,积极拓展分销渠道,争取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营销效应。

(二)群岛型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营销策略

——大力开展整合营销,坚持政府宏观宣传与企业微观营销相结合,建立健全旅游、外宣、外经贸、文化、广电新闻报纸等部门组成的宣传促销体系和机制。

——注重体验营销策略。让群岛型休闲旅游产品事先对游人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创造出全方位使游人实现感观、情感、认识上的体验,娱乐性体验,刺激性体验等。在项目设置和营销中突出体验,激发游人参与的欲望,产生来舟山的旅游动机。

——重视网络营销策略。加快建立“数字旅游”网络平台,创新营销手段,高度重视网络营销的主流作用,加大旅游网络营销力度。

——抓旅游形象广告策划、公关策划、节事活动策划、促销活动策划与推广。与长三角地区城市广电、报纸、网站等广告传播媒体进行多种形式合作,不间断地进行强势宣传营销;在广告形式上采取平面广告、影视广告、网络广告、户外路牌广告等;在广告内容中做好广告口号、活动设计、效果评估。通过公共媒体、各类出版物,借节开展多层次、全方位营销,建立公关营销主体和公关组织机构,确定公关工具。旅游有关部门要做好形象和产品的促销工作,组织好专门的旅游形象或产品推介活动;自行组织专门的旅游交易会;通过大型节事旅游活动策划,向市场受众推出舟山的整体旅游形象。

第七章群岛型海洋大旅游产业发展保障体系

第一节创新科学的旅游管理体制

建立符合大旅游产业发展的、跨部门的、层次高、权威性、协调指导能力强、利于整合要素资源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旅游、城建、渔业与海洋、国土、环保、财政、交通、工商、税务、公安、农林、水电等部门组成;赋予资源保障、规划建设、行业协调三大职能,实施综合管理的新体制,研究和协调解决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政策等重大问题;组建旅游专家咨询委员会。

第二节强化社会保障体系

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结构中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重点发展;提高全社会对大旅游产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增强各级政府部门协同发展大旅游产业意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和支持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三节制定促进海洋大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法规

提升和完善全市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制定鼓励和支持旅游产业链延伸政策;建立旅游资源有偿利用政策;制定鼓励和引导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政策;制定明确的旅游利益分配政策和鼓励开拓海内外促销的市场开发政策。

第四节扩大对外开放,营造投资环境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依靠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推出优势旅游项目,搞好项目前期策划、论证和包装,完善旅游项目库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前来投资开发旅游。

第五节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

充分利用资本和市场手段整合旅游资源,优化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着力整合创新型的旅游产品,把海洋旅游资源融入长三角旅游经济圈。全市交通、服务系统应以构建大旅游产业为中心,构建现代海上旅游交通服务网络体系。

海洋范文篇5

舆论宣传是架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各项管理工作的催化剂和润滑油,是推进养殖用海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养殖用海管理是海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中,养殖用海所占的海域面积最大、涉及的社会面最广。从目前管理的情况看,养殖用海者素质参差不齐,法制观念相对淡薄,加上有一部分渔民刚从捕捞转产转业,对“依法用海”认识不够,《海域法》及其配套制度认知不足,对管理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因此,养殖用海海域管理是各项海域管理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而养殖用海海域管理是直接面对广大沿海渔民群众,要确保养殖用海管理的各项工作顺利展开,只有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有效地完成各项管理目标。要推进养殖用海管理可从加强舆论宣传着手,循循引导,持续渐进,增强养殖用海者遵守《海域法》及其配套制度的自觉性和“依法用海”的意识,树立新的用海理念,扭转养殖渔民受传统“祖宗海”影响的陈旧观念。在舆论宣传中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采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具体是:

一是制定周详的宣传计划,确保舆论宣传人员、时间、效果三落实。计划的制定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科学周详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在制定前,要深入调查,如舆论宣传的环境;管理的重点乡镇、村,重点的养殖用海区域、养殖户;被宣传对象的阅历、接受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排查梳理,掌握第一手材料,为制定计划打下扎实的基础。制定时要充分考虑管理内部可挖掘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和社会可利用的新闻媒体资源,充分考虑宣传的最佳的时机、最佳的地点和最佳的方式,运用筛选法和择优法,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符合本地实际的舆论宣传计划。制定后要加强指导、检查、监督,确保计划有效落实。切忌闭门造车,敷衍了事。

二是突出重点,围绕中心,有力推进养殖用海海域管理。在实施舆论宣传时,要重点突出《海域法》及其配套制度的普及和运用,紧紧围绕海洋开发“健康、稳定、持续”,养殖用海海域管理“有序、有度、有偿”这个中心。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集中宣传教育与上门宣传讲解,专题报告与接待咨询,有奖问卷调查与知识竞赛,领导讲话与宣传典型相结合的办法。采取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图片、标语、宣传栏,电视广告等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宣传,扩大《海域法》及其配套制度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同时,在宣传过程中讲究方法和策略,学会“弹钢琴”。对管理的“钉子户”、“困难户”发扬愚公精神,不以其烦,耐心说服疏导,各个击破;对养殖用海海域管理的重点乡镇、村,要紧紧依靠当地的领导干部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当地的号召力、影响力和纽带桥梁作用,从而使《海域法》及其配套制度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营造“依法用海、管海”良好的氛围。对管理人员要组织培训班、研讨会,进行集中学习、探讨《海域法》及其配套制度落实执行情况,分析商洽管理中的难点、热点及对策,逐步建立完善养殖用海海域管理的新体制。使管理者扎扎实实地学懂、弄懂《海域法》及其配套制度,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不断增强自身的政策观念、法制观念,提高秉公执法的自觉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持之以恒,坚持舆论宣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切实保障和维护养殖渔民的合法权益,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发展。养殖用海海域管理工作既没有现成办法模式可借鉴,又有许多全新的问题需要解决,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还会不断出现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扭转几代人留下不利于海域管理顺利进行,阻碍海洋经济健康发展的陈旧观念,也不是一朝一夕。因此,养殖用海宣传教育工作不是一劳永逸,要求在宣传教育工作中建立长效的宣传机制,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宣传计划。坚持经常性与突击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开展经常的指导、检查、总结、讲评,及时纠正和弥补工作中的不足。把宣传教育工作与个人考核挂钩,与评先评奖挂钩。实行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鼓励先进,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确保舆论宣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在养殖用海海域管理中主导地位作用。开创养殖用海海域管理新局面。

海洋范文篇6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与倾倒区选划、使用、监测、管理有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指的倾倒区包括海洋倾倒区和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海洋倾倒区是指由国务院批准的、供某一区域在海上倾倒日常生产建设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而划定的长期使用的倾倒区。

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是指为满足海岸和海洋工程等建设项目的需要而划定的限期、限量倾倒废弃物的倾倒区。

第四条国家海洋局及其海区分局是实施本规定的主管部门。

第五条选划倾倒区应当符合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和全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第六条国家海洋局根据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全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及沿海经济发展需要制定倾倒区规划。

第七条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由国家海洋局负责审批。

国家海洋局受理和组织选划下列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一)疏浚物或惰性无机地质废料总倾倒量在500万立方米(含500万立方米)以上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二)倾倒除疏浚物、惰性无机地质废料和人体骨灰以外的其它废弃物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三)倾倒作业活动涉及两个海区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四)军事工程、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工程使用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废弃物在内地管理海域倾倒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六)国家海洋局认为对海洋环境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其它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受理和组织选划前款规定以外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第八条海洋倾倒区由国家海洋局根据倾倒区规划提出并组织选划,也可由需要倾倒废弃物的单位提出选划申请,经国家海洋局同意后开展选划工作。

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由需要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向具有受理权限的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后开展选划工作。

申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申请理由、拟倾倒废弃物的名称、数量、作业时限、废弃物特性以及其它有关材料。

第九条主管部门在接到需要倾倒废弃物的单位书面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同意选划倾倒区的答复。

第十条倾倒区选划程序如下:

(一)由申请单位委托主管部门认可的选划技术单位编制倾倒区选划大纲。

(二)主管部门自收到申请单位提交的倾倒区选划大纲送审稿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组织评审。

(三)主管部门自收到申请单位提交的倾倒区选划大纲报批稿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回复申请单位。

(四)申请单位根据主管部门对选划大纲的审查意见开展倾倒区选划工作并编制倾倒区选划报告。

(五)主管部门自收到申请单位提交的倾倒区选划报告送审稿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组织评审。

(六)申请单位将倾倒区选划报告报批稿报送主管部门,并抄送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海域的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由国家海洋局组织选划的,申请单位应将倾倒区选划报告报批稿同时报送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

(七)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应在收到倾倒区选划报告报批稿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国家海洋局。

(八)国家海洋局自收到海洋倾倒区选划报告报批稿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送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回复国家海洋局,逾期未回复审核意见则视为同意。国家海洋局在收到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海洋倾倒区选划报告报国务院审批。

国家海洋局自收到临时性海洋倾倒区选划报告报批稿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批。

第十一条国家海洋局组织倾倒区选划大纲和选划报告评审时,征求国家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组?愕骨』蟾俸脱』ǜ嫫郎笫保髑笏诤G液J隆⒂嬉敌姓鞴懿棵胖笔艋沟囊饧?

国家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直属机构应在倾倒区选划大纲和选划报告评审后10个工作日内向国家海洋局或海区分局提交书面意见,逾期则视为同意。

主管部门在组织选划倾倒区时应征求所在海域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意见。

第十二条在编制倾倒区选划报告时,应对废弃物的特性、成分、倾倒的方式、数量、强度、频率、倾倒物质的扩散方式、倾倒物质对海洋生态环境、通航安全、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等因素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结论,同时要提出防止倾倒污染的管理措施、对策和建议。

第十三条在已有倾倒区的附近海域,原则上不再设立新的倾倒区。但是已有的倾倒区由于其容量、环境因素以及经济和社会条件等原因不宜使用或不能满足倾倒作业需要时,可选划新的倾倒区。

第十四条两项以上工程同时使用一个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时,可按照总倾倒量将选划论证工作予以合并,提交一份选划报告。

一项工程使用另一项工程已选划或正在使用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时,应在原选划工作的基础上对倾倒增量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提交论证报告,报国家海洋局批准。

第十五条疏浚物倾倒总量在50万立方米以下的工程项目需要使用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时,可由选划技术单位在收集倾倒区及其附近海域现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专题论证,直接编制选划报告。倾倒申请单位将选划报告报送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海区分局在组织专家审查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提出初审意见,报国家海洋局审批。

疏浚物倾倒总量在5万立方米以下且对海洋环境影响很小的工程项目需要使用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时,由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确定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的位置和范围,报国家海洋局审批。

人体骨灰所需的倾倒区由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根据需要指定倾倒区域。

第十六条国家海洋局负责海洋倾倒区公告。公告内容包括海洋倾倒区的位置、倾倒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使用期限等。

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负责临时性海洋倾倒区公告。公告内容包括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的位置、倾倒单位、工程名称、倾倒数量、作业时间和倾倒区使用期限等。

第十七条当海洋倾倒区不宜使用或暂时不宜使用时,由国家海洋局予以封闭或暂停使用,并公告。

当临时性海洋倾倒区不宜使用或暂时不宜使用时,由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予以封闭或暂停使用,并公告。

对使用期限已满或倾倒活动已结束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应在期满或倾倒作业结束后立即予以封闭,并于封闭后20个工作日内报国家海洋局备案。

废弃物倾倒单位应自倾倒区暂停使用或封闭之日起终止在该倾倒区的倾倒作业。

第十八条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的有效期一般不超过3年。在临时性海洋倾倒区3年期满时,倾倒作业尚未完成的,废弃物倾倒单位必须向主管部门提出延期申请,并提交环境监测报告。

主管部门根据倾倒作业状况和环境监测结论做出是否延期的决定,并将延期使用情况通告国家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直属机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的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年。

第十九条废弃物倾倒单位在实施倾倒作业过程中应当接受中国海监机构的监督检查,并为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提供方便。

第二十条在产业活动密集区域或倾倒作业活动与其他产业活动容易发生冲突的?蚧ǖ那愕骨凳┣愕棺饕凳保掀锴愕沟ノ挥Φ鼻愕棺饕倒妗?

第二十一条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应当根据倾倒区使用的状况适时组织环境监测工作,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封闭或暂停使用倾倒区,调整倾倒的方式、数量、强度、使用年限等。

废弃物倾倒单位应当委托主管部门认可的机构承担倾倒区进行监测与评价工作,监测评价方案应当报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核准。

第二十二条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应将海洋倾倒区的监测结果定期报送国家海洋局备案。

在临时性海洋倾倒区倾倒作业结束后90日内,废弃物倾倒单位应向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提交环境监测评价报告。主管部门可根据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的使用状况和倾倒作业强度,要求废弃物倾倒单位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

第二十三条倾倒区的选划和监测工作应当符合倾倒区选划和监测技术规范。

第二十四条承担倾倒区选划和环境监测的单位对选划结论和监测结论负责,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倾倒区选划费用和海洋环境监测费用。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规定,未开展倾倒区选划工作擅自实施倾倒作业的,主管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七十三条之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规定,向已封闭的倾倒区倾倒废弃物的,主管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八十六条之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七条废弃物倾倒单位违反本规定,在倾倒区选划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由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主管部门可责令其停止倾倒作业,吊销倾倒许可证。

第二十八条从事倾倒区选划和监测的单位,在倾倒区选划和监测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由主管部门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在5年之内不得从事倾倒区选划和监测工作。

第二十九条废弃物倾倒单位不按规定向主管部门提供倾倒情况记录、拒绝接受中国海监机构的现场检查、或者在检查中弄虚作假的,主管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七十四条第三项、第七十五条之规定予以处罚。

海洋范文篇7

本研究在对我国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利关系以及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现状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海洋生态文明的视角,对加强我国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等进行探讨和思考,希望能够有助于我国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利关系

海冰是所有在海上出现的冰的统称,除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冰外,还包括来源于陆地的河冰、湖冰和冰川冰[5]。海冰灾害则是指由海冰引起的影响到人类在海岸和海上活动实施和设施安全运行的灾害,尤其是造成生命和资源财产损失的事件[5-6],如港口码头封冻、海上设施和海岸工程损坏、水产养殖受损等。受气候和地理条件影响,我国的渤海及黄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7],并造成损失。据统计,仅2009/2010年冬季,我国因海冰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63.18亿元[8]。严重的海冰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都造成了很大危害[9]。同时,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冰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趋势,直接影响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由此可见,海冰防灾减灾与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另一方面,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海洋资源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提升海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为核心[3]。因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海冰防灾减灾密切相关。只有加强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和助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好,又可以有效减轻甚至减少海冰灾害。

3我国海冰防灾减灾能力现状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海冰防灾减灾工作,尤其是1969年渤海发生特大冰封以来,我国逐渐加大了海冰防灾减灾的工作力度,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减轻海冰灾害造成的损失,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积累了应对重特大海冰灾害的宝贵经验,使我国的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是,面对我国实施“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及潜在海洋灾害风险等,现有的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结冰海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海冰监测能力依然比较薄弱、精细化海冰预报和海冰灾害预警产品缺乏、海冰灾害风险管控能力不足、海冰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不强以及灾害损失评估技术不高等。

4加强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思考

4.1总体要求。我国的结冰海区主要集中在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域。众所周知,环渤海地区不仅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而且是我国北方地区通向海洋的重要门户,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0]。随着“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建设的深入实施,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各类海洋开发活动必将更加迅猛地发展,无疑会使海冰灾害损失上升的概率增大。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海洋和谐相处、协调发展[11],因此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必须充分体现海洋生态文明,而且要将其作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海冰防灾减灾切实融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中。这是对当前形势下开展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4.2基本原则。作为自然灾害,海冰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2种属性。开展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必须坚持并遵循6个基本原则。(1)客观与科学性原则。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应尊重客观事实,始终贯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2大科学体系,做到标准化、系统化、数值化。(2)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重原则。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应根据结冰海区的海洋、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条件,综合考虑国家和结冰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3)统筹兼顾原则。既应考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部署和防灾减灾的总体要求,也应兼顾地方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海冰防灾减灾的实际状况,上下结合,统筹兼顾,使海冰防灾减灾能够满足各个层面上的不同需求。(4)因地制宜原则。应遵从结冰海区的冰情特点和客观规律,做到因地制宜。(5)可靠性原则。对基础资料来源、数据精度及数据质量等应有明确的要求,对不同来源的基础资料应该进行标准化,保证所用数据权威、可靠。(6)系统性原则。基于海冰灾害系统组成,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分类、分布及脆弱性、海冰灾害防御能力等因素。4.3主要建设内容。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资料获取、海冰预警报、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海冰灾害损失评估以及海冰灾害应急预案等。(1)基础资料获取。基础资料是海冰防灾减灾的工作基础。因此,应不断提升基础资料获取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基础资料的获取应通过海冰监测和历史资料收集等方式进行。其中,海冰监测方式应当包括岸基海洋站、沿岸巡视、卫星遥感、岸基雷达(包括车载雷达)、航空、船舶以及海上平台等。同时,应加大先进海冰监测技术的研发力度,并及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2)海冰预警报服务。实践证明,海冰预报和海冰灾害预警,可以使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冰情变化信息,并为各级政府提供海冰防灾减灾决策依据。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海冰预报及海冰灾害预警能力建设,尤其是要切实提升小区域、精细化海冰预警报能力和技术水平。(3)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通过开展不同尺度的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不仅可以为结冰海区沿岸发展规划、防灾减灾、工程设计及选址等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对各级政府的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制(修)订及实施等提供理论指导,并对海冰灾害应急期间的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不同尺度的海冰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能力建设。(4)海冰灾害损失评估。对海冰灾害损失进行评估是制定海冰防灾减灾救灾政策和灾后恢复重建、补偿和救助等工作的重要依据[9,12-13]。因此,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努力提升海冰灾害损失评估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并加大对评估技术方法研究的资金投入等。(5)海冰灾害应急预案。海冰灾害应急预案可以科学规范海冰灾害应对处置工作,合理配置海冰灾害应急的相关资源,并提高海冰灾害应急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因此,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制订相应的海冰灾害应急预案。对已有的预案,要根据当前海冰防灾减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及时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

5结语

海洋范文篇8

第一条为了加强海洋石油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海洋石油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危害,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的海洋石油开采活动的安全生产,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海洋石油作业者和承包者是海洋石油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

本规定所称作业者是指负责实施海洋石油开采活动的企业,或者按照石油合同的约定负责实施海洋石油开采活动的实体。

本规定所称承包者是指向作业者提供服务的企业或者实体。

第四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安全监管总局)对海洋石油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安全监管总局设立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以下简称海油安办)作为实施海洋石油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的执行机构。海油安办根据需要设立分部,各分部依照有关规定实施具体的安全监督管理。

第二章安全生产保障

第五条作业者和承包者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具备安全生产条件。

第六条作业者应当加强对承包者的安全监督和管理,并在承包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第七条作业者和承包者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作业者和从事物探、钻井、测井、录井、试油、井下作业等活动的承包者及海洋石油生产设施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应当按照安全监管总局的规定,经过安全资格培训,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经考核合格取得证书后方可任职。

第八条作业者和承包者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第九条出海作业人员应当接受海洋石油作业安全救生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出海作业。

临时出海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安全教育。

第十条特种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安全监管总局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十一条海洋石油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或者总体开发方案编制阶段应当进行安全预评价。安全预评价报告经评审后报海油安办备案。

在设计阶段,海洋石油生产设施的重要设计文件及安全专篇,应当经海洋石油生产设施发证检验机构(以下简称发证检验机构)审查同意。发证检验机构应当在审查同意的设计文件、图纸上加盖印章。

第十二条海洋石油生产设施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或者能力的专业单位施工,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审查同意的设计方案或者图纸施工。

第十三条海洋石油生产设施试生产前,应当经发证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取得最终检验证书或者临时检验证书,并制订试生产的安全措施,于试生产前45日报海油安办有关分部备案。

海油安办有关分部应对海洋石油生产设施的状况及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四条海洋石油生产设施试生产正常后,应当向海油安办申请安全竣工验收。

经验收合格并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正式投入生产使用。

第十五条作业者和承包者应当向作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现场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和职业危害因素,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措施。

第十六条作业者和承包者应当为作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作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

第十七条作业者和承包者应当制定海洋石油作业设施、生产设施及其专业设备的安全检查、维护保养制度,建立安全检查、维护保养档案,并指定专人负责。

第十八条作业者和承包者应当加强防火防爆管理,按照有关规定划分和标明安全区与危险区;在危险区作业时,应当对作业程序和安全措施进行审查。

第十九条作业者和承包者应当加强对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等危险物品的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装卸、运输、储存、使用和处置。

第二十条海洋石油的专业设备应当由专业设备检验机构检验合格,方可投入使用。专业设备检验机构对检验结果负责。

第二十一条海洋石油作业设施首次投入使用前或者变更作业区块前,应当制订作业计划和安全措施。

作业计划和安全措施应当在开始作业前15日报海油安办有关分部备案。

外国海洋石油作业设施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前按照上述要求执行。

第二十二条作业者和承包者应当建立守护船值班制度,在海洋石油生产设施和移动式钻井船(平台)周围应备有守护船值班。无人值守的生产设施和陆岸结构物除外。

第二十三条作业者或者承包者在编制钻井、采油和井下作业等作业计划时,应当根据地质条件与海域环境确定安全可靠的井控程序和防硫化氢措施。

打开油(气)层前,作业者或者承包者应当确认井控和防硫化氢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二十四条作业者和承包者应当保存安全生产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作业人员名册、工作日志、培训记录、事故和险情记录、安全设备维修记录、海况和气象情况等。

第二十五条在海洋石油生产设施的设计、建造、安装以及生产的全过程中,实施发证检验制度。

海洋石油生产设施的发证检验包括建造检验、生产过程中的定期检验和临时检验。

第二十六条发证检验工作由作业者委托具有资质的发证检验机构进行。

第二十七条发证检验机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作业者选定的技术标准实施审查、检验,并对审查、检验结果负责。

作业者选定的技术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海油安办对发证检验机构实施的设计审查程序、检验程序进行监督。

第三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海油安办及其各分部对海洋石油安全生产履行以下监督管理职责:

(一)组织起草海洋石油安全生产法规、规章、标准;

(二)监督检查作业者和承包者安全生产条件、设备设施安全和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情况;

(三)监督检查作业者和承包者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情况;负责作业者,从事物探、钻井、测井、录井、试油、井下作业等的承包者和海洋石油生产设施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考核工作;

(四)监督检查海洋石油建设项目生产设施“三同时”情况,负责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报告的备案管理,组织建设项目生产设施安全竣工验收工作,负责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工作;

(五)负责海洋石油生产设施发证检验、专业设备检测检验、安全评价、安全培训和安全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资质审查;

(六)组织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协调事故和险情的应急救援工作。

第二十九条监督检查人员必须熟悉海洋石油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知识,能胜任海洋石油安全检查工作,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执法资格。

第三十条海油安办及其各分部依法对作业者和承包者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行使以下职权:

(一)对作业者和承包者进行安全检查,调阅有关资料,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

(二)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要求限期改正;

(三)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责令立即排除;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和使用;

(四)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予以查封或者扣押,并应当在15日内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第三十一条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履行以下义务:

(一)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执法;

(二)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必须出示有效的监督执法证件,使用统一的行政执法文书;

(三)遵守作业者和承包者的有关现场管理规定,不得影响正常生产活动;

(四)保守作业者和承包者的有关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第三十二条监督检查人员在进行安全监督检查期间,作业者或者承包者应当免费提供必要的交通工具、防护用品等工作条件。

第三十三条承担海洋石油生产设施发证检验、专业设备检测检验、安全评价、安全培训和安全咨询的中介机构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

第四章应急预案与事故处理

第三十四条作业者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救援人员,或者与专业救援组织签订救援协议,并在实施作业前编制应急预案。

承包者在实施作业前应编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应当报海油安办有关分部和其他有关政府部门备案。

第三十五条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作业者和承包者的基本情况、危险特性、可利用的应急救援设备;应急组织机构、职责划分、通讯联络;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信息处理、应急状态中止、后续恢复等处置程序;应急演习与训练。

第三十六条应急预案应充分考虑作业内容、作业海区的环境条件、作业设施的类型、自救能力和可以获得的外部支援等因素,应能够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性事故和可能引发事故的险情,并随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改或者补充。

事故和险情包括以下情况:井喷失控、火灾与爆炸、平台遇险、飞机或者直升机失事、船舶海损、油(气)生产设施与管线破损/泄漏、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放射性物质遗散、潜水作业事故;人员重伤、死亡、失踪及暴发性传染病、中毒;溢油事故、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紧急情况等。

第三十七条当发生事故或者出现可能引发事故的险情时,作业者和承包者应当按应急预案的规定实施应急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当发生应急预案中未规定的事件时,现场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向主要负责人报告。主要负责人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三十八条事故和险情发生后,当事人、现场人员、作业者和承包者负责人、各分部和海油安办根据有关规定逐级上报。

第三十九条海油安办及其有关分部、有关部门接到重大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抢救、事故调查。

第四十条无人员伤亡事故、轻伤、重伤事故由作业者和承包者负责人或其指定的人员组织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及工会代表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其他事故的调查处理,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作业者应当建立事故统计和分析制度,定期对事故进行统计和分析。事故统计年报应当报海油安办有关分部、政府有关部门。

承包者在提供服务期间发生的事故由作业者负责统计。

第五章罚则

第四十二条监督检查人员在海洋石油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作业者和承包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规定执行发证检验或者用非法手段获取检验证书的;

(二)未按规定配备守护船,或者使用不满足有关规定要求的船舶做守护船,或者守护船未按规定履行登记手续的;

(三)未按照本规定第十一条、第十三条、第二十一条和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履行备案手续的;

(四)未按有关规定制订井控措施和防硫化氢措施,或者井控措施和防硫化氢措施不落实的;

(五)出海作业人员未按照规定经过海洋石油作业安全救生培训并考核合格上岗作业的。

第四十四条本规定所列行政处罚,由海油安办及其各分部实施。

《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定义:

(一)石油,是指蕴藏在地下的、正在采出的和已经采出的原油和天然气。

(二)石油合同,是指中国石油企业与外国企业为合作开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资源,依法订立的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的合同。

(三)海洋石油开采活动,是指在本规定第二条所述海域内从事的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储运、油田废弃及其有关的活动。

(四)海洋石油作业设施,是指用于海洋石油作业的海上移动式钻井船(平台)、物探船、铺管船、起重船、固井船、酸化压裂船等设施。

(五)海洋石油生产设施,是指以开采海洋石油为目的的海上固定平台、单点系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海底管线、海上输油码头、滩海陆岸、人工岛和陆岸终端等海上和陆岸结构物。

海洋范文篇9

一、品牌营销的内涵

品牌营销是以品牌输出为核心开展的营销活动,即企业通过市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将它在产品或服务上区别于同类竞争者的独特个性输送至消费者心中,并创造出一种价值认可的过程。从总体上看,品牌营销是由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维护以及品牌增值共同构建的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发掘或创造出具有差异化个性、能引发积极联想和购买欲望的品牌核心价值。

二、海洋节事活动开展品牌营销的必要性

首先,资源和文化的相似性使海洋节事市场呈现同质化竞争的态势。通过品牌营销,海洋节事活动可将文化内涵、主题选择、形式内容等要素进行高度整合,从中发掘或创造出独特的差异点,并传递给消费者,从而在市场上确立起鲜明的品牌形象,实现差异化竞争。其次,在消费者意识中,品牌不仅是一种标志,更是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保证。成功的品牌营销可使消费者产生品牌认知、认可和信赖,从而促成消费决策、提升用户粘性。再者,品牌营销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海洋节事的商品属性,使其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吸引了更多资本投入,促进节事自身的发展壮大。不仅如此,品牌营销驱使海洋节事聚焦细分市场,更好地发挥特色优势,提供更高效优质的服务。最后,海洋节事可借助品牌营销突破周期性的限制,即通过系列化的主题开发和持续性的宣传推广,不断强化品牌认知并与消费者保持长期的沟通联系,以此实现节事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三、海南潭门赶海节品牌营销现状

海南潭门赶海节前身为南海传统文化节,自2010年起已成功举办了九届,举办时间为每年的8月。2015年引入品牌化思维后升级为“潭门赶海节”,在保留祭海仪式、赶海寻宝、渔民生产技能大赛三大传统节目的基础上持续创新活动内容,至今已成为展现海洋风光、传承南海渔俗、呈现潭门新貌的城市品牌项目。(一)明确品牌定位,夯实竞争基础。品牌定位是指在明确目标群体需求的基础上,为品牌在市场上确定一个位置的过程。精准的品牌定位是品牌营销成功的基础。1.深挖海洋文化内涵,打造海南民俗文化强IP。IP是知识产权,在市场经济语境中被赋予经济性特征,即指具有市场开发潜力、能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创办以来,潭门赶海节坚持深度挖掘南海文化内涵,全面整合祭海渔俗、《更路簿》、海洋物产等资源要素,旨在讲好“千年渔港”品牌故事,激发受众群体情感和价值共鸣。同时,潭门赶海节顺应当下消费需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的发展趋势,在传承中坚持融入时代元素,持续打造活动亮点,并由此累积了一定数量的粉丝,初步展现IP效应。2.明确目标市场,传递品牌价值。细分消费市场是精准营销的前提。综合海洋节事的时间性和生命周期性特征,潭门赶海节以琼岛民众和暑期游为目标市场,在深挖海洋自热风光、人文传承等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打造各种休闲娱乐活动,满足了目标群体休闲、体验、求知等功能性需求。在主题策划上,“让世界遇见潭门”、“遇见美好•潭门新发现”契合当代人对美好生活的畅想,将品牌独特的情感价值植入了消费者的心理。(二)整合营销,扩大传播声量。产品可替代性日趋加剧的形势下,营销传播是创造品牌差异、实现营销价值的先决条件。新媒体时代中,成功的营销传播依赖于多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优化整合。近年来,为打造节事声势、加速品牌成长,潭门赶海节采取多渠道、广覆盖的整合营销模式。第一,借力活动营销。2017年,琼海市旅游委以“中国旅游日”为契机,举办邀赏琼海主题活动暨“潭门赶海”旅游品牌推广活动,聚力传播了潭门的城市魅力。作为“潭门赶海”旅游品牌统领下的子品牌,潭门赶海节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关注。第二,借势权威媒体。通过央视新闻互动直播、旅游卫视、新华社、人民网等全国70余家权威电视新闻媒体对节事的盛况进行图文或直播报道,进一步提升潭门赶海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三,强化互联网营销。一方面利用微博、公众号等官方自媒体普及节庆相关知识和介绍活动安排,以增进消费者兴趣、营造节庆氛围,另一方面则依托网络社会化媒体推进话题运营、二次转载、人际传播以及直播引流,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联通,并全方位扩大潭门赶海节的传播声量。据有关资料统计,微博话题“#潭门赶海节#”的阅读量已达246万,赶海寻宝等主题活动的专场视频直播吸引流量高达487万人次,网络推文数量则多达633篇次。潭门赶海节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跨时空、广覆盖、实时互动的营销优势,推动消费市场由岛内向国内外拓展。2018年,参与人次突破二十万。但作为一种旅游新业态,潭门赶海节在借势旅游产业上略有不足,应加强与途牛、驴妈妈、携程网等知名旅游网络运营商的合作,拓宽营销推广渠道。此外,IP运作能力有待提升,应通过挖掘本土化IP打造营销热点,或引入IP开展跨界运营以发挥“节事+影视”“节事+体育”等产业融合的倍增效应。(三)坚持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需求,创新是品牌维持长久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节事品牌的创新必须建立在核心内涵稳定不变的基础上,才能在消费者心中树立长久稳固的品牌形象。潭门赶海节始终坚持以“赶海”为品牌内核,通过连年引进新模式、新玩法,如发放赶海护照等,既满足了参与者对体验式、互动化、娱乐性活动的需求,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品牌竞争力。此外,还将文化创新融入品牌营销战略,开发了“赶海小宝”专属品牌形象以及周边产品,在塑造节事活动亲和力的同时,深度挖掘了品牌价值。从层次上看,潭门赶海节的创新实践仍停留在内容上的低层次创新。在高新科技时代,海洋节事应利用先进科技的优势开展高层次创新。例如:在活动策划上,可利用高新技术实现活动空间由海滩向近海、远海、海底以及海空拓展,进一步拓宽品牌的价值范围。在传播方式上,可运用VR等现代技术塑造多方位、立体化的节事品牌形象,全面刺激消费者的感官体系,激发他们参与节事的欲望。

四、结语

海洋范文篇10

21世纪,世界各国纷纷将海洋开发与利用提到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海洋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的对外开放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海洋意识中的海洋权益意识与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息息相关,不可忽视。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海洋面积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3,海洋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为实现中国强国梦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海洋强国战略势在必行。海洋意识是在人们认知层面建立的对海洋的全面、深刻的认识。海洋意识不仅仅是单纯的对海洋资源或是海洋环境的简单认识。目前国民的海洋意识大多还停留在浅层,缺乏系统全面的海洋意识。中国国民海洋意识的低下严重阻碍了中国建设发展海洋相关产业,进而拉大了中国与国际海洋强国之间的差距。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的东北部,有着“海州”之称。连云港是个名副其实的港口城市,具有背山临海的得天独厚地理优势,受到了大海的眷顾。海洋成为连云港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以连云港市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阅读以及问卷调查方法,发现连云港市民海洋政治意识和文化意识有所欠缺,进而提出增强海洋意识的相关建议。

二、文献回顾

通过对关键词“居民海洋意识”检索发现在CNKI中的北大核心、CSSCI以及CSCD发表成果中,较少学者对此领域进行研究。由于本文研究需要,现将检索范围扩大至CNKI全部文献检索,关键词扩大至“海洋意识研究”,时间仍然固定在2000年至2020年,共有148篇理论成果。运用可视化分析对文献来源以及分布学科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此领域研究在2010年起有大量成果产出。说明在2010年开始,学者已经开始重视对全社会海洋意识进行探究,理论成果在2014年最多达到22篇,以后年份研究成果波动显著。其中文献多来源于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沿海城市重点高等学校,说明沿海城市对海洋意识探究与发展是比较重视的。相比较而言,内陆学校和相关机构发文不显著。其中,研究学科多分布于海洋学、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学科。说明对现代海洋意识的探究与培养多集中在中高等教育方面,与“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观点契合。在研究内容上,多位学者对中高等学校学生海洋意识做了调查研究,其中学者卢成森、王静等人分地域对中国大学生海洋意识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并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在东部地区读书的大学生海洋意识普遍高于西部地区。其中学者卢成森研究发现,虽然东部地区大学生海洋意识高于西部地区,但是东西两地大学生均存在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权益、海洋文化产业等方面认知度不足的情况。学者王静还发现中国大学生对于国土争端问题关注度明显不足,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关注的学生对国土争端问题只停留在其中的利害关系方面,较少深刻了解领土相关的史实问题。同时学者还指出大学生海洋意识缺失的三点主要原因,第一,大学生教育中受到中国古代重视陆地领土开发,轻视海洋领土开发的因素影响。第二,受到中国古代闭关锁国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中国商品交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现在都是相对重视国内交易,而海外交易则不被视为主要交易途径,导致海洋意识没有充分形成。第三,受到中国长期教育体制的影响,教育选拔考试多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实用性学科的成绩,对于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没有树立与海洋相关的知识体系。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不再列举相关研究内容。从现有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居民海洋意识并不深刻,关注领域也不完整。而且现有研究多关注于在校生教育情况,而较少涉及已经脱离学校教育环境,步入社会的各种职业工作人员的海洋意识调查及海洋意识培养,这也成为本文的重点研究方向。

三、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的发放以完全随机的方式进行,尽管样本数量有限,但理论上被调查者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年龄、职业等信息基本符合或呈现出社会整体比例的趋势。但依据被调查者基本信息的统计结果来看,被调查者呈现出了年轻化、教育程度较高的趋势,与社会整体比例存在一定误差。就现场调查的直观感受而言,有相当数量的公众海洋意识处于较为欠缺的状态。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种推论,包括以往的一些海洋意识调查活动,所取得的调查结果应优于社会实际情况。本次调查中,对于海洋方面的资讯,被调查者中表示“密切关注”的有34人,占比6.44%;“经常关注”的有144人,占比27.27%;“偶尔关注”的有273人,合计高达85.42%,这说明连云港市居民对海洋资讯的关注度是特别高的。在4个海洋意识一级指标中,连云港市居民更关注是的海洋自然和海洋经济,而在海洋文化意识与海洋政治意识相对少一些。在具体指标中,海洋减灾、海洋管理、海洋生产、海洋权益意识指标是连云港市居民关注的重点,在海洋开发、海洋历史、海洋文化保护、海洋国防、海洋法律意识指标的关注度较低。基于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海洋文化意识和海洋政治意识薄弱的情况,接下来将针对如何提高海洋文化意识以及政治意识提出相关具体建议。

四、相关建议

(一)增强海洋智库和涉海人才体系建设,为强化全民海洋意识奠定智力基础

目前的海洋国际规则是由西方国家自近代以来建立的完整体系,因此第三世界国家海洋规则话语权一直被限制。又因为第三世界国家在海洋意识方面起步较晚,所以被动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因此加强海洋智库和涉海人才体系建设将会对连云港市居民海洋意识的加强起到智力支持的作用,对连云港建设海洋特色城市起到进一步促进的作用。第一,目前国内海洋高校数量有限,并且在教学体系和教学理念方面还存在滞后的问题。连云港应按照教育部对双一流高校的要求建设一所能够面向全世界的先进的综合类海洋大学。建设综合类海洋大学要以促进连云港建设海洋特色城市为核心,综合严格的学科建设标准,以海洋大学一般基础学科为依托,开设海洋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如建立海洋特色金融学以及涉海法律特色学科,申请增设涉海类人文社科类学科,以弥补国内海洋大学普遍重理轻文的不足。涉海类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建设可以对全社会海洋意识和文化意识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第二,针对连云港缺乏专业的涉海领域研究机构的问题,连云港应通过高端智力支持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思维,对连云港目前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做出正确的判断。出台涉及涉海产业、法律、文化等领域的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在最短时间内引进、使用、培育和留住涉海人才,以促进连云港的海洋产业发展,实现涉海领域共同发展,致力于推动连云港成为中国构建海洋领域全球话语权的代表城市。

(二)加强连云港市在校学生的海洋意识教育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连云港市教育相关部门应在海洋意识的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并通过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海洋兴趣和海洋意识。目前,连云港已经拥有一所较为完备的海洋类大学,但尚未建成成熟的海洋意识教育体系。因此,连云港高校应继续推进海洋课程体系建设,与此同时,在建成后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中国教育体制对升学的规定等主客观因素对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消极影响,尽量平均安排各个学科的课时。统一教学用材,保证连云港学生所接受的海洋意识教育课程的质量,不断提升学生海洋意识。同时,连云港市政府应大力鼓励学校开展海洋相关教育活动,营造出连云港海洋文化意识和海洋政治意识氛围,从而提高全民海洋意识。

(三)重视海洋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