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循环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0:28:27

海洋循环经济

海洋循环经济范文篇1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2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3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

海洋循环经济范文篇2

从“绿色”到“蓝色”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事业已成为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和主攻方向。海洋资源种类繁多,并且含量也巨大,就目前人类所能了解到的,就有水资源、矿物资源、食物资源、海水能源和海洋药物。沿海城市水资源匮乏的现状,海水通过淡水处理可以极大的缓解人类目前水资源匮乏的问题。矿产资源是目前人类应用最多的海洋资源,从海水中也能提取出大量的矿物,如果将1立方千米海水中溶解的物质全部提取出来,除了9.94亿吨淡水以外,可生产食盐3052万吨、镁236.9万吨、石膏244.2万吨、钾82.5万吨、溴6.7万吨,以及碘、铀、金、银等等,可见海洋资源的丰富价值;海中也含有大量的食物资源,除了鱼类之外,仅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年产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年产小麦总量的15倍以上。海洋中的生物,不仅是食物,也是珍贵的药材,海洋深处还有更丰富更宝贵的资源等着人们去探索,去发掘。我国目前已经开始逐渐重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的开发和投入计划成为此次“十二五”规划的最大亮点,将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包括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海水利用、海洋药物开发利用、海洋工程、深海采矿、海洋仪器设备制造等。这预示着我国已经开始从海岸线向海洋深处进行探索。

今天,面对陆地资源短缺的压力,人类又把目光转向海洋,提出了“重返海洋”、“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科学家预测,至迟到21世纪末,人类将有十分之一的人口移居海洋城市。诸如海上人工岛、海上工厂、海上城市、海上走廊、海上牧场、海上机场、海上油库、海上公园等。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和增长,唯有人类重返海洋、开发海洋,从陆地“绿色”经济向海洋“蓝色”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从“局部”到“布局”从“十二五”开始,国家强调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从局部主要的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形成北起辽宁沿海经济带,经东部沿海多个省市,南至海南国际旅游岛,一条完整的沿海区域蓝色经济带发展布局已经基本形成。这条海洋经济带以海洋为地域空间、以海洋自然资源和空间为利用对象、以海洋产业为经济主体的经济带。海洋经济带整合了各地局部发展开发海洋经济到整体布局不同类别海洋经济区。

一是海岸海洋经济区。海岸带是海陆的交接带和过渡带,陆海两类经济荟萃,生产力内外双向辐射,因此成为社会经济地域中的“黄金地带”,可视为我国的“海洋第一经济带”。从北往南看十二五期间将形成整个沿海区域蓝色经济带。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渤海新区、江苏沿海经济带、福建海西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这些新区以沿海开放城市为区段开发依托,河口型开发模式、海湾型开发模式、连片开发模式相结合的全国海岸带经济体系。

二是海岛海洋经济区。海岛是人类开发海洋的远涉基地和前进支点,开发海岛,对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有重大意义。要加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按不同类型,固地制宜,提高其产业结构等级,实行组群开发、据点式开发,发展外向型经济,把我国海岛建成“海洋第二经济带”。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揭开了中国发展海岛海洋经济的新篇章。

三是沿海打造布局鲁、浙、粤三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示范区。在黄海区域,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首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东海区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在南海区域,与山东、浙江两省相比,广东省作为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在综合开发和区域合作方面将承担更多的使命。《规划》赋予广东与我国港澳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海南省乃至东盟合作的先行先试权。去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以把海南建成为我国最大的海洋旅游中心、世界一流的海洋度假休闲旅游胜地为目标。

四是公海渔业海底矿产资源经济开发区。积极进行公海水产资源利用。发展相应捕捞加工技术,扩大公海渔业规模和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合作的远洋渔业。提高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能力,在国际海底管理局批准的区域内,建设采矿区。还应开展钴结壳、多金属软泥、海底硫化物勘探,以及深海生物基因研究和开发。宁波需创新路径到“可持续”纵观国内外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循环经济是未来的发展大趋势,,基于此发展理念迅速地被世界各海洋大国应用于海洋开发领域,现在已有部分国家在海洋政策中明确提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原则。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已成为海洋开发的理想模式。宁波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构建宁波海洋循环经济体系,从根本上缓解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宁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四好示范区”社会发展战略选择,符合当今世界发展主潮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应当在生态经济观的引领下,宁波加快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需创新实现途径。

一是创新不同层面实现环境。海洋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总体来说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实现,即海洋企业内部的小循环、海洋产业间区域层面的中循环和海洋社会整体层面的大循环。创新政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要从政策支持力度上推动更要在新理念倡导和法律法规层面上加以推动。

二是创新构建海洋经济产业闭环网体系。基于海洋经济固有资源集群化布局组建海洋循环经济产业闭环网体系。以海洋经济核心资源为基点,在不同产业、不同生产部门和自然系统满足生态价值最大的要求,以形成集群化布局,通过区域空间内的物质能量、空间格局及人类生态关系的优化,实现海洋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形成外部有害物质零排放或最小排放的可持续生态综合区。如宁波——舟山区域以港口资源构建高效利用海洋经济,在宁波-舟山区域形成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化产业形态。

三是创新临港工业集群生态化、循环化。目前宁波海洋经济的主体是石化、钢铁、电力、船舶、重型机械、重型装备等临港工业。这些临港工业需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突出科研创新与精工制造,着力加强临港工业的绿色化、高端化,积极有序淘汰落后产能、污染环节的企业,推进临港工业基地生态化、循环化改造,积极做强临港工业中的高加工、高科技产品,形成具有国际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产业集群。

四是创新循环经济模式的海洋新兴产业。尽管海洋生物、海洋能、深海矿产勘测开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旅游等新兴产业目前在宁波规模尚不大,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抢占先机可赢得未来。

海洋循环经济范文篇3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2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3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

海洋循环经济范文篇4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作为海洋大国坚定不移地确定了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以专章篇幅推出了关于海洋开发的战略安排,并且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开发战略部署,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依据循环经济原则,发展海洋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一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1]。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基础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2]。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3]。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二.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4]。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海洋循环经济范文篇5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作为海洋大国坚定不移地确定了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以专章篇幅推出了关于海洋开发的战略安排,并且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开发战略部署,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依据循环经济原则,发展海洋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一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1]。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基础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2]。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3]。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二.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4]。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5]。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转贴于三.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6]。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

[3]刘容子.如何认识新形势下的海洋经济?[N].中国海洋报,2005-1-7;

[4]管华诗,王曙光.海洋管理概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海洋循环经济范文篇6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2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3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

海洋循环经济范文篇7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论文百事通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二、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三、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公务员之家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

海洋循环经济范文篇8

所谓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closingmaterialscirculareconomy)的简称,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溶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

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生态工业在实践循环经济的3R原则时,主要表现在产品、企业以及企业间三个层次上。其中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以及企业间的循环经济构成了循环经济的两大工业发展模式。

经济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选择(图1和图2):如果沿袭传统工业经济强物质化的线形经济发展模式(图1),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无疑要付出较高的资源环境代价;相反,如果采用当今减物质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图2),就有可能用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来赢得较好的经济增长。

二、宁波经济发展中资源能耗利用效率亟待提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GDP以很高的速度在增长,但是,物质消耗占GDP的比重却也在逐年增加。突出特点是:发展速度愈快的地区,物质消耗比重增长也就愈高。我国单位GDP的资源消耗高于世界平均值3-8倍。宁波工业企业每创造1亿元工业增加值要排放废水17.1万吨,废气1.94亿立方米,固体废物1.37万吨,均高出发达国家几倍甚至十几倍。

1.万元GDP能耗。这指标是反映增长方式转变、能源节约利用的综合性指标,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标。2004年宁波市万元GDP能耗为0.83吨煤/万元。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这是反映能源节约利用的补充指标。根据测算,2001-2003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为1.58吨标煤/万元、1.48吨标煤/万元和1.43吨标煤/万元,2004年上升到1.52吨标煤/万元。该指标比日本等发达国家高3-5倍。

3.万元GDP水耗。此为反映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2004年宁波市万元GDP水耗为91立方米/万元,2000年157.6立方米/万元,水资源利用效率5年提高了40%。

4.能源结构优化率。这是反映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程度的指标,指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2003年宁波市以电力为主的清洁能源消费量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1.4%。随着东海春晓气田的建设,东海天然气将于今年末供应宁波市场,成为宁波市清洁能源的一大重要来源。另外,浙江省正在进行引入LNG项目,宁波也将从中获得一部分清洁能源。再加电力消费的适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末,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可达到20%。但是,宁波在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和风力发电等新能源方面却大大落后于许多城市。

5.工业重复用水率。它是反映工业用水效率的指标,也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02-2004年宁波市工业重复用水率分别达到22.52%、23.66%、28.19%,而日本工业重复用水率为69%。

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此为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2001-2003年宁波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1.1%、74.5%和77.5%。

7.SO2排放量。该指标为反映经济发展造成环境污染程度的指标,从SO2减排和综合利用角度可以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2004年,宁波市SO2排放量达到20万吨。

三、宁波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方面和主要领域

1.宁波发展循环经济三大板块、十大领域。一般说来,城市可以发展三种不同规模的循环经济形式(见下表)。一是企业内的物质闭路循环(所谓小循环)。二是企业之间的物质闭路循环(即所谓中循环)。三是包括生产和消费整个过程的物质闭路循环(所谓大循环)。以此为基础,要让宁波未来的经济增长实现变大和变轻的双重目标,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或维度实施经济活动的减物质化或“物质瘦身”运动。

宁波市的循环经济重点发展领域应该包括以下三大板块共十大领域:第一,生产范畴。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清洁生产推广、园区生态化改造等三大领域,形成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循环体系。第二,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包括:水资源、能源、土地管理以及资源化产业的发展等四大领域。第三,生态保障支撑体系。包括:绿色消费方式、技术支撑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建立等三大领域。

2.宁波在“十五”期间应发展循环经济七大产业循环体系。结合宁波的实际,建议宁波在“十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七大产业循环体系。

(1)石化产业循环体系。石化产业循环体系以宁波化工区为核心,以镇海炼化已有的循环经济试点为基础,抓住百万吨聚乙烯上马和投产的契机,将循环经济的试点推广到整个园区,研究石化、电力、建材等产业链之间形成产业之间物资闭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以达到经济获利、环境质量改善和产业发展的目的。宁波化工区可以考虑学习丹麦卡伦堡工业园的模式。

(2)冶金产业循环体系。以宝新不锈钢集团为主体,联合宁波金田铜业集团公司、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宁波钢铁总厂、宁波兴业集团、余姚舜奇有色金属公司、浙江姚冶集团公司、宁波东方铜业总公司等。

(3)造纸产业循环体系。依托中华纸业等行业龙头企业,围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清洁生产宗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获取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4)酿造产业循环体系。依托宁波KK啤酒等企业,酿造行业可以构建涉及酿酒工业、生态农业、畜牧业、医药工业等行业的联合企业生态模式。酿酒生态园中动物排泄物和其他下脚料生产有机肥料用于生态农业,废水进行再处理达到标准后作为园区绿化灌溉用水;生态农业能够生产无污染酿酒原料,为生态酿酒方向提供物质保证;园区内各种绿化树木使得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有益微生物充分富集和繁殖,稳定的微生物区系又使曲药、窖泥在园区内可充分自然接种,为生态酒的酿造创造条件,也为公司广大员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5)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循环体系。学习丹麦纽伦堡模式,形成蒸汽、热水、石膏、硫酸和生物技术污泥等材料的相互依存、共同利用的生态产业园。

(6)旅游和循环经济服务体系。以奉化藤头村为范例,探索其他的创新模式,大力发展旅游和循环经济服务体系。

(7)塑料静脉产业。依托余姚的塑料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再生塑料产业。

四、宁波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模式构想

1.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共同努力,走出宁波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努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的原则,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坚持“全面部署、重点推进”的原则,实现企业、园区、社会的点线面三个层面的互动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主要目标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2010年为近期目标,2020年为远期目标。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资源生产率高、废弃物排放率低的清洁生产企业;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工业(农业)园区;基本建成重点领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危险物处置体系;基本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经济体系。万元GDP能耗、水耗有所降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有所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所下降,土地投资强度有明显提高,废物回收处理形成体系,生态工业园和生态小区建设有一定规模。

(1)2010年目标。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0.66吨标煤(当量值),比2004年下降20%。

全市万元GDP水耗从2004年91立方米下降到60立方米,下降30%以上。

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77.5%提高到90%以上。

新能源在总能源中的比重占10%。

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2004年的28%上升到75%。

城市污染集中处理率由2004年的42%提高到75%以上。

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4年的3.3%提高到20%以上。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04年的83%提高到99%。

全市70%的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

全市每公顷建设用地GDP产出率年均提高10%以上。

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适宜推广农村沼气农户的30%。

(2)中长期(2011-2020年)目标。全面确立宁波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支撑体系,循环经济观念深入人心,节约型社会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万元GDP能耗、水耗,工业用水重复率,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水平等指标居于全国前列。到2020年基本建成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新模式,促进经济、社会、自然与人口和谐发展。

3.宁波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用循环经济发展观念统筹区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根据资源条件、区域和行业特点,合理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型效益农业,加快农业生产的集约经营步伐,实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技术产业,支持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建设力度,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通过强化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等途径,大力推进工业经济的循环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业、生态交通的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商贸、电子商务、物流和信息服务业,努力倡导绿色消费。

(2)大力推广清洁生产。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大推广清洁生产的力度,重点推进宁波市石化、冶金、电力、建材、轻工(包括造纸、纺织印染、酿造)等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强化全过程治理,提高物料的循环利用率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有效推行ISO14000认证工作,提高企业在生产中的环境管理能力。对废弃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企业以及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监督实施清洁生产方案。重视农业和服务业的清洁生产推广,全面实现对生产污染物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防的转变。

(3)加快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在区域层面建设循环经济区,建成一批循环型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和物流园区,建成一批循环型产业集群区。用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规划各类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工作,有效推动区内资源的梯次开发和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大力开展对工业园区内企业的清洁生产、ISO14000认证和标准化管理工作,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集中供应、废弃物集中医药回收、污染物集中处理体系建设,通过强化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等途径,有效推进产业积聚和产业集群;积极倡导按照生物链规律,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监管,推进高效益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4)建成一批循环型企业。在一些大型企业开展能流、物流集成和废物循环利用,使重点行业和主要产品的能耗、物耗、水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5)加强水资源管理。以加强保护、节约使用、循环利用为重点,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加强水源地和中下游环境的保护,积极推广生态型水环境治理。加强用水管理,深化水价改革,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全面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59号)要求,做好工业企业特别是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大力推进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加快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城市分质供水、居民用水阶梯式收费的试点。

(6)加强能源管理。以能源的资源清洁化、利用高效化、机制市场化为重点,加强我市的能源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和推广节能产品、节能建筑,进行节能化改造,重点抓好冶金、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通过实施阶梯式和分时电价制度、限制发展高能耗产业、推进余热发电与联片供热等措施,大力推进企业和居民节能工作;优先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和潮汐能,降低燃煤发电比重,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积极引进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资源,提高城市管道煤气普及率,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

(7)加强土地管理。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治理力度。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办法,优先保证列入市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需要。继续实行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全面执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倡导非农建设项目使用荒坡地。

(8)厉行节约用材,积极推行绿色建筑。制定主要原材料耗用定额,在企业生产、公共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等活动中减少原材料的使用,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在生产和建筑领域提倡使用可再生材料,鼓励使用可替代材料,推广使用新型建材,继续提高散装水泥使用比例;住宅小区的设计和建材的选择要充分考虑采光、保温和节约资源的需要,推广使用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废弃物加工生产的再生墙体材料,居民住宅符合节能建筑新标准;积极研究和拓展地下空间利用。试点千幢屋顶太阳能发电计划。

(9)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加强废弃物回收和再生利用,培育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促进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玻璃、废旧沥青砼等的回收利用;加快建设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及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体系;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的再污染,禁止进口洋垃圾;充分利用现有优惠政策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扶持垃圾焚烧发电等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促进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合理规划布点,鼓励企业、社区、个人参与投资建立资源回收企业。

(10)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推广各种生态农业模式,保障生产无公害食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提倡生产有机食品;加快农业生产的集约经营步伐,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积极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和生态能源模式,鼓励畜禽集中养殖,大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渔业养殖排放水的生态化处理,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提倡使用有机肥,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继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洁化美化农村环境。

(11)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认真实施《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积极开展人工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努力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在近海区域建设一批海洋生态养殖区、人工增殖放流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基本建成浙江近海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海洋污染的监测控制,切实改善海洋环境。

(12)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倡导理性消费与绿色消费,抵制过渡包装、奢侈消费等浪费资源的行为,抵制“白色污染”,治理“餐桌污染”,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营造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氛围。科学组织城市交通网络,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效率。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可循环使用产品、可再生产品和节能、节水、无污染等绿色产品的比例。鼓励公众使用各类节水、节电和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绿色产品。鼓励使用太阳能和沼气,鼓励垃圾分拣和废物回收利用,鼓励使用节水、节电家电产品和用具;继续开展创建“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活动;大力发展立体交通和公共交通,适当发展城市地铁或轻轨,提倡使用节能环保型机动车。

(13)加快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广泛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提高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引进消化能力和成果的转化推广能力,推动应用于循环经济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废弃物减量排放技术、回收处理和绿色再造技术,以及信息化、系统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开发。积极支持建立信息、咨询、评估等技术服务系统。当前要重点研究开发分质供水和再生水回用技术,能源消费的减量化和综合利用技术,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居民大件耐用消费品的更新换代和回收利用技术,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技术,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业污染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科技资源,努力开发应用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和资源化技术。

(14)完善三个激励机制。即建立价格机制、投资机制及补偿机制。价格机制主要包括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资源和最终产品的比价,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回收利用。投资机制包括将循环经济列入市本级和各县(市、区)投资计划,重大项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或贴息贷款,各级银行机构给予信贷支持。补偿机制包括建立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消费者付费制度等,以补偿抑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5)构建新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改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起循环经济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制度。把解决资源要素制约的重要指标和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总量和经济工作效果的统计范围,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16)促成发展资金投入多元化。要把事关重大的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和科研项目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运用市本级公共财政给予经费支持。各级财政要按照事权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循环经济建设资金列入本级预算,并保持每年按一定比例增长。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与民间资本直接投资,以发行债券或设立开放式环境发展基金等方式吸收市内外社会闲散资金。要充分利用国外银行贷款及各种环境保护专项基金,采取BOT、TOT等投资方式,筹集国际资金,促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投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中国环保产业,2001,(7).

[2]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1,(3).

海洋循环经济范文篇9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发现只有遵循生态原则的经济才是可持续的,因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态经济模式。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平台,与人类经济活动相叠加而耦合成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而海洋生态经济则是在海洋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通过挖掘海洋资源潜力来建设的海洋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经济。

1.1天津市发展海洋生态经济拥有难得的发展机遇

发展海洋生态经济,拥有国家的政策支持,与环渤海区域发展战略相一致。一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经济,为天津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国家海洋局指出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和依法用海,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高海洋生态承载力,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海洋工作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天津海洋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加快实施,环渤海经济圈迅速崛起,对于天津来说,要充分发挥环渤海中心城市的作用,辐射和带动周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全力构筑现代海上丝绸之路,这些都为天津海洋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1.2天津市发展海洋生态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天津在探索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全面发展海洋生态经济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汉沽建立了以北疆电厂为代表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打造了集海水冷却、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海水化学资源提取、废物再利用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现“五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真正将海水“吃干榨净”。其中,一期和二期工程分别采取摊晒制盐和工厂化真空制盐的方式进行,对浓海水进行综合利用,在有效避免浓海水直接排海而造成生态破坏的同时,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另如,天津临港经济区作为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按照远近结合、长短结合原则,集约节约利用岸线资源,形成了产业聚集,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目前已建成了具有生态修复和污水处理功能的临港生态湿地公园,据统计每天可对1.75×104t污水进行生态净化,并将其全部作为景观用水,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2天津市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的主要路径

进入21世纪,随着海洋开发热潮的不断掀起,作为沿海超大型城市的天津,也在不断探寻海洋经济发展的捷径,坚持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协调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由此可见,在天津海洋经济发展中引入生态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按照海岸带不同区域,有针对性地打造特色鲜明的海洋生态经济体系。

2.1在潮下带———浅海区域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在潮下带———浅海区域发展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其生态经济模式主要体现在这三个产业各自内部的节能减排方面。例如海水增养殖业的生态经济模式,其本质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利用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共生关系,形成鱼虾贝藻立体多元养殖体系,目的是增加有益成分,减少物质残留,减少海水污染,目前主要有贝藻套养、轮养、循环水养殖、立体化养殖等模式。同时,积极研究高效、低污染的规模化养殖模式,推广无公害养殖,包括养殖水域水质监测,养殖生物疫病测报防治,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和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等,降低养殖的技术风险。此外,以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为方向,适时建立沿海养殖基地、海水产品开发基地等平台,促进海水养殖业向基地化、规模化发展。

2.2在潮间带区域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在潮间带区域发展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盐业、滨海旅游业、海水利用业,其中循环产业链主要有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条。一直以来,天津是我国水资源较为短缺的沿海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加快实施,临海工业用水量进一步加大,进而造成淡水紧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应提高海水利用率,特别是在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增大海水利用量。近年来在电厂中,天津市广泛采用了热电联产方式,已经有了较大突破,首先利用海水作为直流冷却用水,尔后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并将淡化水用于供热,同时还可将淡化后的浓海水进行制盐,进而提取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延伸了产业链,由此构建了高效的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循环链,与传统热电分产相比,此产业链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形成了一种高效的生产方式。

2.3在潮上带———陆地区域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在潮上带———陆地区域发展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它们均是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产业,且地处沿海地区,致使废水、废气、废渣的产生严重威胁着海岸带生态系统。因此,对于此地区的产业,要发展生态经济模式,关键在于控制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提高对废弃物的利用率,由于产业链条较长,可通过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发展,重点建设废物代谢链条,在产业内部、产业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二是,要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首先是从源头上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通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同时要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有效降低废弃物产生的可能性。总体看,要从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打造海洋生态经济产业链。

3结语

海洋循环经济范文篇10

关键词: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乡村振兴

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所谓绿色经济,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兼顾生态、环境和资源等要素,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新形态。绿色经济以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基础,有利于形成资源节约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是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落脚点。

1潍坊市绿色经济发展的优势

1.1绿色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基础。潍坊市绿色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殊荣。2013年,由国家统计局、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等相关单位联合《2013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个测评城市中,潍坊市位居前十名,绿色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潍坊市重视水系绿化,完成潍河、弥河、虞河等17条河道的生态修复工作,新增水系绿化20多万亩,建成水系绿色廊道和生态保护体系。潍坊市积极创建“国家公交都市”,推进绿色智能公交体系建设,全市新能源公交车和纯天然气公交车累计占车辆总数的76.69%。潍坊市以新旧动能转换战略为重要契机,加快发展绿色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生物基新材料等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1.2循环经济发展亮点频出。循环经济是按照资源投入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废物排放资源化原则,以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过程,其目标是以最小的发展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013年,潍坊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立项创建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潍坊市印发了《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引导企业对垃圾和下脚料进行深度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减少和转化污染物排放,打造潍坊发展升级版。昌邑市实现城乡垃圾全方位、无缝隙、全覆盖管理,走在全国前列;滨海区探索出了“一水六用、动脉扩张、静脉串联、动态循环”的特色循环经济新模式,被确定为省循环经济示范区;海化集团被确定为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潍柴动力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发动机再制造试点企业。2018年1月,潍坊市成为全国首个正式通过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验收的城市。1.3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节能环保产业是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的产业。潍坊市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较快,主导产品为高效节能电动机、低排放燃气发动机及再制造柴油机、LED照明产品和污染治理设备等,城乡生活垃圾生态化利用技术全国领先。潍坊市按照“一主多副”的园区布局,建成潍坊节能环保产业园、诸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高密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三个园区,依托骨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聚区,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潍坊节能环保产业园已形成以国建高创、雷诺特动力、绿特空调等企业为龙头的节能设备产业,以泰北环保、爱普环保等企业为龙头的环保设备制造产业,以大洋泊车、银河泊车等企业为龙头的智能泊车产业链,园区内组建了节能环保产业服务联盟。诸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以开元公司的高效节能电动机和金昊三扬和贝特尔的固液分离污水处理环保装备以及宏基工贸新型保温建材为引领,发展节能环保企业39家。高密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以豪迈科技高效换热器、恒涛节能环保锅炉设备和蓝天环保污水换热设备为引领,发展节能环保企业23家。1.4制造业绿色步伐较快。绿色制造,又称面向环境的制造,是兼顾资源效益和环境影响的现代化制造模式。随着“互联网+”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呈现出深度融合趋势,绿色制造已成为生产方式变革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潍坊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绿色制造优势明显,全力打造国际动力城、光电城、健康城和VR科技城,涌现了潍柴集团、歌尔集团、盛瑞传动等一大批绿色制造领域的骨干龙头企业群和“隐形冠军”企业群,为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产城融合的国际化现代新城注入“绿色、智能”的全新动力。2017年8月,工信部公布全国第一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潍柴动力入选全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018年2月,工信部公布全国第二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潍坊高新区获批部级绿色园区。

2潍坊市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近海海洋生态恶化。近些年来,潍坊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经由潍坊入海的弥河、蒲河、围滩河、潍河等河流入海口水质常年为劣V类,污染严重。由于污水管网不完善,沿河的大量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无法达到标准的水质要求。潍坊北部海域每年通过海水养殖、船舶运输和农业面源污染等行为产生的污染物达10万多吨,每年接纳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陆源废水多达2亿多吨,海洋环境污染严重。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滨海经济开发区不作为、假作为,2018年耗资4700余万元使用药剂治理污染的围滩河道治污工程,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回头看”典型案例予以通报。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2.2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产生的农药、化肥、畜禽粪便和生活垃圾等,通过地表径流、土壤渗透、农田排水等方式对水、土壤和大气造成的污染。潍坊的现代农业和畜牧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一是农业生产活动中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板结、土地质量下降,通过雨水和地表径流渗入地下水和河流,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二是多数农村养殖户养殖设施简陋,产生的畜禽粪便处理随意,还有一些养殖户把养殖场所直接建在河床附近,废液直接排入沟河,造成水体污染;三是农村缺乏垃圾处理设备和技术,多数农民环保意识较差,随意倾倒垃圾现象普遍。2.3产业结构对绿色经济发展造成制约。2017年,潍坊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为8.4:45.6:46,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持平。2018年,青岛市的三次产业比重为3.2:40.4:56.4,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因此,就产业结构来看,潍坊市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依然是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属于传统型的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产业,集约化水平较低,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发展方式相对粗放。2.4绿色经济发展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2018年5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通报了全省17市2016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结果,该结果由山东省统计局依据《山东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测算标准计算得出。结果显示,潍坊市2016年绿色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9位,其中资源利用指数第4位,环境治理指数第9位,环境质量指数第12位,生态保护指数第15位,增长质量指数第5位,绿色生活指数第7位。潍坊市的绿色发展水平与烟台、青岛、威海等市相比差距较大,与淄博、济南、东营、济宁和泰安相比也存在一定劣势。

3推动潍坊市绿色经济良性发展的对策

3.1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习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就潍坊市而言,政府制定政策时,要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发展之前,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使绿色发展理念和意识深入市民心中,成为公众的优先选择和自觉行动;企业在生产活动中要坚持清洁生产、节能环保,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市民在进行生产生活时,要将绿色根治在心中,提升自身的绿色发展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3.2重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要多渠道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一是要在有效防控病虫害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有序推广杀虫灯、性诱剂、诱虫板、生物农药等绿色控害技术;二是实施规范化养殖,加强对畜禽养殖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进技术创新,实行养殖污染物的有效处理和再利用;三是完善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全覆盖,解决好资金和垃圾处理两个关键问题。3.3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优化产业发展布局。要抓住新旧动能转换重要契机,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坚持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五化”协同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全市经济集约式发展和可持续增长。一是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产业与产业之间、生产与生活之间循环式布局、循环式组合、循环式流通。二是加快发展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及节能环保服务业,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三是大力开展绿色制造专项行动,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鼓励企业创新研发绿色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减轻资源环境压力。3.4绿色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农业农村改革一直是潍坊最亮丽的名片,“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诸城模式”等新经验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新形势下,把绿色经济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努力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能够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潍坊力量。首先,要做大生态农业,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以农业生产环境净化、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为抓手,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进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二是要补齐生态短板,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主攻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三是发展生态旅游,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卜华.绿色发展的地方实践研究——潍坊探索全覆盖式绿色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7(19).

[2]刘曙光.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绿色城市[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6(5).

[3]周庆翔.潍坊市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