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21:08:15

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范文篇1

(一)浅海、滩涂海水养殖和海珍品增养殖取得显著成效

为实施“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的战略,辽宁、山东两省充分发挥地处辽东、山东半岛和北黄海、渤海湾的优势,利用浅海、滩涂积极发展水养殖业。1996年,辽宁、山东两省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111万吨和259.7万吨,占海产品总量的43%和54.5%。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两省又积极开发海水增养殖业,实施了对虾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辽宁省自1985年开始生产性放流以来,共放流1~3厘米幼对虾125亿尾,回捕产量达1.9万吨,直接经济效益6.5亿元,社会效益达2.8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居全国领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来新兴的生产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大连市长海县是一个海岛县,全县底播增殖面积40万亩,重点发展鲍鱼、海参、海胆、虾夷扇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杂色蛤、魁蚶等品种,产量共达8万多吨,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底播增殖为主的海底庄园。山东省长岛县的海水养殖区现在已由近岸浅海扩展到深水大流海区,养殖品种由传统的海带、扇贝扩大到鲍鱼、海参、虾夷扇贝等海珍系列养殖,养殖形式也由单一的筏式养殖转变形成为海上筏养、海底播养、陆上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岛周围70万亩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的“蓝色牧场”。1996年全县海产品产量3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20.87万吨,养殖收入6.58亿元。浙江省在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之后,也确立了以养殖业为主的发展思路,海水养殖取得显著发展。1996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85.82万亩,产量达39.51万吨,列全国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渔业公司和象山港渔业公司,分别从福建省引进欧鳗和大黄花鱼种苗,采取大面积海水人工养殖,并获得成功,由于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将会有更大发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捞机制,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浙江省濒临东海,大陆架渔场面积达34050万亩,是浙江省陆域面积的两倍多。著名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342.14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占259.72万吨,居全国首位。针对我国近海传统鱼种结构的变化,浙江省积极采取对策,使海洋捕捞结构从以沿岸近海为主,初步实现了向外海发展的转变,远洋捕捞作业已发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外海渔获量已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61%。远洋渔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去年产量达13.4万吨。

(三)积极开发水产品加工业,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辽宁、山东、浙江三省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本省水产品保鲜加工业的迅速掘起。水产品加工是水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海洋经济增值的发展方向。为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浙江省首先发展冷冻小包装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海洋药物等产品,使水产品获得显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0余万吨,加工产值63.8亿元,水产品加工综合能力列全国前茅。

二、对我国水产品需求潜力和海洋渔业资源潜力的分析

据农业部渔业局测算,1995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0.5公斤,人均消费量为11.6公斤,但消费极不平均,沿海地区有的高达40公斤,而内陆一些地区人均消费不到1公斤,所以内陆地区水产品的消费潜力是很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食鲜味美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产品消费来计算,5年就需要增加600万吨的产量。而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每年人口将净增加1400万左右,满足新增人口对水产品的消费就需增加水产品产量16万吨。因此,应充分挖掘渔业资源的潜力,以满足人民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提高养殖单产的增产潜力

我国海水养殖单产整体水平不高。“七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平均为442斤/亩;“八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已提高到677斤/亩。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良种体系、渔用饲料体系、病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养殖优良品种的引进及池塘改造等,“九五”期间,我国海水养殖单产达到800斤/亩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扩大养殖面积的潜力

我国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面积约为2亿亩,按现有科学技术水平,可进行人工养殖的面积为4000万亩。到1995年止,已利用的浅海和滩涂面积为1074万亩,仅占可养殖面积的26.8%。由于养殖技术、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于养殖的面积将不断扩大。如:山东省长岛县就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另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我国近海3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为4.8亿亩;4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6.2亿亩。由此足以说明,我国扩大海水养殖面积潜力是很大的。

(三)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资源的潜力

据资源调查,我国部分外海还有一定的渔业资源蕴藏量。仅南海外海海域就有近100万吨。稳定近海,调整远洋捕捞结构已势在必行。外海海域特别是公海海域渔业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同第三世界国家渔业合作的日益发展,远洋渔业产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资料,预计到本世纪末,远洋和外海渔业产量将增加50万吨。

三、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近海捕捞过度,造成渔业资源渐趋枯竭

近海捕捞是一项投入高回报率也高的产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我国渔业生产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又相对薄弱,因此海洋捕捞出现了无度、无序的现象,造成我国海洋渔业传统资源渐趋枯竭。以舟山渔场为例,大、小黄鱼和墨鱼等传统经济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带鱼也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如1996年冬汛结束后,在捕获的带鱼中,每尾在100~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渔业总产量中带鱼比例与1995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减少4~5万吨。

(二)渔业病害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近年来,受综合因素影响,海区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渔业病害日趋严重。对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影响,且危害品种有扩大蔓延之势。1993年爆发流行性虾病后,全国对虾产量由1991年的22万吨锐降至1994年的6.4万吨,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累计经济损失年均达100亿元,对虾养殖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极大地挫伤了虾农养殖积极性。虽然一些地方坚持以防为主和以混养为主的方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大面积对虾养殖病害的防治,至今仍没有某个地方或单位研究出彻底有效的解决措施。渔业病害已经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我国近岸海洋污染日趋严重

渤海、东海、黄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陆源污染占整个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养殖、海洋矿藏开发造成的污染占5%。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营养化,诱发赤潮。如辽宁省1996年出现赤潮32次,每次最长时间达7~8天,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严格执法,加大实施休渔制度的力度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应加强对海洋渔业捕捞的管理,严格划定我近海休渔区域,建立健全休渔制度。据了解,浙江省舟山渔场在对带鱼实行了两个月的休渔期后,今年捕获的带鱼普遍比往年大出一指宽。辽宁省今年比往年晚一个月捕获海蛰,

增收5亿多元。这充分说明休渔制度有效可行。因此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严格执行休渔制度,以确保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组织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加强渔业病害的防治研究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面积的海水养殖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方法和技术。因此,建议国家科委与沿海省、市、县各级政府,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积极扶持科研院校加紧进行渔业病害防治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计划,以确保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国家从大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用于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良种的1亿美元专项经费,划出一部分用来支持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

(三)在黄海北部海域建立渔业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海洋渔业范文篇2

1.1全球共同利益原则

渔业资源是人类从海洋获得的最主要的水产品,占人类捕捞的水产品的90%,也是海洋最主要的生物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甚至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都有紧密联系。对于渔业资源的国际法关注也早就突破了单纯海洋法的范围,国际环境法的视角的强化更强调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养护。为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应恪守义务约束;且活动关注的中心也应从人类利益转向人类与生物共享的全球利益。可以预见的将来,对渔业资源的国际法规制必定是更多地吸收国际环境法的先进理念并通过具体的制度予以落实,这也意味着渔业资源国际法规制终将归位于全球利益原则和义务重心。

1.2极限理论

渔业资源枯竭的现状说明渔业资源的总存量是有限的,渔业资源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也是有极限边界的;人类的过度捕捞活动一旦超越了这一边界就会产生渔业资源衰竭的问题。二十世纪80至90年代联合国对公海“大型远洋流网捕鱼”作业的系列决议就是渔业资源“极限”问题的实证。海洋资源分配所体现的基本精神义务,它为人们占有、开发海洋资源的行动设置限制,它要求各国占有、开发海洋资源的行动服从全球海洋资源持续利用的总体安排。作为最主要的海洋生物资源,要以有限的渔业资源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自然也应服从这种以义务为重心的分配,而这种分配的义务重心则不仅要求渔业资源法律制度以限制人类行为为主,更重要的是为各项制度安排明确的义务主体并建立完整的责任体系。因此,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国际法规制最终仍应落实和以推进国际合作国家责任为方向发展。全球共同利益原则和极限理论说明:一切作为人类共同财产的资源,其一定是将义务置于权利之上的,即将义务作为重心。且这种义务本身也是为了实现义务承担者的长远利益。国际海洋渔业资源法律制度正应以“全球共同利益原则”和义务重心的基本思想为指导原则,任何可能背离这两点基本法理的尝试都是危险的。实际上,国际渔业资源法律制度的发展已经表明其义务重心,《公约》和后公约时代的各项制度都通过义务主体的安排,对渔业活动予以了越来越具体的限制,且越来越强调通过国际合作履行义务。

2专属经济区内渔业资源管理

2.1专属经济区的概念

所有的沿海国都享有一种领海权利,即沿海国有权把沿海捕鱼权完全保留给本国国民,禁止或限制其他国家的国民在其管辖海域内从事捕鱼活动,这种权利被称为渔业管辖权。二十世纪40年代起,以拉丁美洲沿海国家为首,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在沿海二百海里海洋区域内建立经济专属区。自此,很多海洋国家开始纷纷效仿,专属经济区的概念也就被提到各种海洋大会议题。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实行特定法律制度的区域,该区域的最大宽度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起不应超过200海里。

2.2专属经济区的权利和义务

之所以要制定专属经济区内渔业资源相关法律,其目的就是明确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主体,并规范沿海国在享受海洋权益的同时,承担该海域的养护任务。沿海国享有是权利主要包括:①自行决定该海域内海洋生物的可捕量,分为不同时期对海洋生物的可捕量控制,个别国家对海洋生物的可捕量控制,个别船只对海洋生物的可捕量控制;②限定其他国家对该海域的可捕量,因享有专属经济区的沿海国有促进该海域内生物资源得到适度利用的义务,因此,在这个前提下,他们可以限定其他国家对该海域生物资源的利用;③其他国家的国民在共享海洋资源的同时,必须遵守沿海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也是确保沿海国能确实有效的保护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而沿海国同时也要承担防止该海域内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并承担养护的义务。

3公海渔业资源管理

3.1公海渔业资源管理的历程

格劳修斯在1609年的时候曾发表了《海洋自由论》,自此,一种“公海捕鱼自由”的观点逐渐被大家追捧。而随着沿海国对海洋渔业资源的捍卫以及海上霸权的争夺,以及后来《公约》的形成,开始对“公海捕鱼自由”进行限制,许多国家纷纷加入了该《公约》,公海捕鱼的限制逐渐被广大沿海国所接收。根据《公约》的规定,所有的缔约国均有义务要求本国国民或自行,或与其他国家合作采取养护公海生物资源的必要措施。事实证明,不管是渔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还是渔业资源的养护与管理都离不开国际间的合作。同时,国际间的合作也是弥补海域划界所导致的管辖权争议,衔接各海域渔业制度的有效方式。除了《公约》对各个国家规定的义务外,《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与管理措施的协定》也规定了公海渔业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便利了国家间在公海信息的广泛交流。《遵守协定》强调船旗国之间应互相交流有关渔船的资料,以协助彼此查明悬挂其旗帜、从事有损国际保护和管理措施的违法渔船。另外,《遵守协定》还设定了缔约国间通过粮农组织开展的合作。

3.2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出现的船舶改挂旗帜现象,成为对渔业管理措施最具破坏力的因素之一,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所谓的船舶改挂旗帜,是指船舶撤销其在一个国家的注册后又在另一个国家重新注册,其通常是为了达到降低运行成本和优惠的缴税条件等经济目的,从而规避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规则的约束。渔船改挂船旗规避管理措施的行为,不仅严重危及了区域性渔业组织的管理主体地位,还直接影响了国际社会和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所采取的养护和管理渔业资源措施的效果。针对公海渔船改挂船旗,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都试图以强化船旗国义务为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4洄游鱼类种群资源管理

针对洄游鱼类种群,国际法首先突出对此类鱼类种群的特殊关注,在进一步分类的基础上,就不同特点的洄游鱼类予以不同的制度规制,并特别强调国际合作,突出区域性渔业组织的主体地位,此外,针对洄游鱼类严峻的生存状态,引入预警原则。预警原则的基本概念最早出现于1992年6月通过的《里约宣言》,“为了保护环境,各国应根据资金的能力广泛适用预警方法。如果存在严重不可逆转的损害,缺少完全的科学确定性的危险不应当作为拖延采取代价昂贵的措施防止环境损害的借口。”《公约》主要强调国际合作义务,以期各国间通过协商或通过国际组织实现渔业养护与管理的协调与配合。但是实践中各国立场冲突使得存在对《公约》条款解读的不一致,同时沿海国管辖权的明显扩张意图共同导致对这两种鱼类保护的不力。鉴于国际法没有高于国家的统一的执行机构,洄游鱼类种群渔业资源的国际法规制的执行主体仍要落实到各国。国际海洋渔业资源制度的执行一方面需要国家的对执行规定的遵守;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就规定执行应具备的相应能力。但是,国家的执行意愿与执行能力往往难以平衡。

5结语

海洋渔业范文篇3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随之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政府为了达到经济发展和坏境保护这两个主要的政策目标,实行了一系列的关于海洋渔业的规制。本文回顾了海洋渔业规制的相关文献,对我国主要的规制手段进行分析,最后对其进行简要的评价。

渔业是一项重要的食物来源。在我国的渔业部门中,海洋捕捞渔业产出占渔业总产出的42%至48.7%,占海洋渔业总产出的71.3%到79.8%。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捕捞业的不断上升,近海岸的渔业资源迅速耗竭,一些重要的目标鱼类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如何解决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政府为此制定并实施了许多政策来支持和保护海洋渔业,由此形成了中国海洋渔业政策规制,也形成了与渔业相关的规制经济学。

1规制经济学

规制经济学是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研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如何对市场微观经济体进行干预管理的产业经济学分支,经济性规制主要研究政府在约束企业定价、进入和退出等方面的作用,如渔业中的许可证制度就是经济性规制。

规制经济学发展至今经历了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俘虏理论、规制经济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以及激励性规制理论五个阶段(周慧许长新,2006)。通过对其发展过程的研究,范合君等(2007)总结出西方规制经济学发展的八大特征,其中规制内容从经济性规制到社会性规制演进,规制手段从传统规制手段到激励性规制手段演进与渔业规制相关,特别是规制手段的变迁。传统的渔业规制没有改变过度捕捞的激励,而基于产权的渔业规制如可转让的个体配额(IndividualTransferableQuotas,ITQs)就是一个激励性的渔业规制。

2渔业规制目标

渔业政策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经济上的和环境上的。一方面,政府应该保证渔民获得应有的利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护海洋环境,避免过度捕捞。在现实社会中,渔业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它具有非排他性和可耗竭性的特点,随着捕捞者的增加,拥挤成本也会越来越大。渔业的这种开放获取的性质主要带来了以下问题:①经济上和生物经济上的无效率。与私有产权相比,开发获取导致付出较多的捕捞努力但是获得较少的收益。并且,高水平的捕捞努力使得生物经济学的均衡鱼存量低于最大持续产量。②过度捕捞。由于渔业几乎没有进入的技术障碍,因此人人都可以进入该部门。在这种情况下,渔民总是试图捕捞更多,因为如果他们不这么做,别人也会这么做。这就产生了“捕捞竞赛,导致渔业资源的迅速减少甚至耗竭。

尽管有学者认为水产养殖是一个避免过度捕捞并且满足不断增加的对海产品需求的好方法,但是它也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首先,发展水产养殖可能会毁坏海岸的地貌,破坏某些生物的栖息地。例如,在我国,许多红树因为水产养殖而遭到砍伐,而由此整个红树林生态系统也遭到了难以修复的破坏,这些损失难以弥补。另外,过多的水产养殖会降低水质,而修复水质,清洁沉积物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此,要解决渔业资源开放性获取所带来的无效率和过度捕捞,在经济与环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仅仅靠用水产养殖业来代替渔业。政府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管制措施来纠正开发获取带来的问题,弥补市场失灵,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渔业规制目标。

3主要渔业规制手段

根据渔业规制的经济学理论,渔业规制可以分为:产出控制(限额捕捞、个体配额)、投入控制(许可证制度、个体投入控制)和技术措施(休渔制)。

3.1渔业许可证制度和限额制度政府主要通过对控制渔船和捕鱼工具,发放许可证和捕捞限额来管理海洋渔业。从1989起,政府就开始对渔船的数量和它们的总功率进行控制,以此来限制捕捞力。限额由农业部分配到沿海各省。

当地的渔业管理部门负责根据配额控制渔船数量和功率。在我国,在已经实行限额制度的海域捕鱼或是捕捞已经对其捕捞数量进行限制的鱼种,捕捞者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同意。

为了更好的实施“双控”制,渔业许可证制度也开始实施了。

2002年的《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下简称《规定》)中将渔船分为三类:海洋大型捕捞渔船,主机功率大于或等于441千瓦;海洋小型渔船,主机功率小于44.1千瓦且船长不到12米;海洋中型渔船。各类渔船由不同的部门进行许可证的审批以及发放。大型拖网、围网,到我国与有关国家缔结协定的共同渔区、南沙、黄岩岛海域作业以及到特定渔业资源渔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作业的这三类渔船的许可证需由农业部进行审批,委托农业部各海区渔政监督管理局发放。远洋渔船的许可证由农业部审批发放,其它渔船的由地方部门进行审批发放。《规定》还指出使用期一年一上的捕捞许可证实行年审,公海渔业捕捞许可证年审期为两年。同时规定,我国的渔业捕捞许可禁止进行交易和转让。

1999年,政府宣布每年的总捕捞量应该实行“零增长”。在此之后的第二年,新修订的《渔业法》出台,宣布实行对捕捞量的配额管制。这种对产出的控制将某海域内的目标鱼种的最大捕捞量限定在与前一年大致相当的数量上。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实施了“零增长”之后的2000年起,到2005年,总捕捞量基本保持在145万吨,增长率在0%处波动。

3.2休渔制休渔制既包括休渔期,也包括休渔海域。休渔制是在一段时期内在某个特定的海域禁止捕捞特定鱼种或是禁止使用特定的方式作业。休渔期一般是在夏季,因为夏季是海洋主要经济鱼类繁殖和幼鱼生长的重要时期,在该时期进行休渔,可以保护主要经济鱼种的亲体和幼鱼资源,使渔业资源得到修养生息。在8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实行休渔制度对特定的鱼种进行保护。①1981年,从4月1日到7月31日,北纬32°到34°,海岸线以东至东经122°30’海域禁止使用拖网作业。这主要是为了保护大黄鱼和黄花鱼。②自1988年起,渤海海域全面禁止拖网作业。③自1989年起,为了保护带鱼,从5月1日到6月30日禁止在带鱼产卵区(北纬28°30’到30°30’,海岸线到东经124°30’)作业。

全面的休渔期制度始于1995年,首先是对东海和黄海两大海域,1999年开始在我国其它海域实行。由于每年的环境、气候等情况不同,各年具体的休渔日期不尽相同,2003年农业部对休渔方案进行了调整,并强调所有海域定置作业休渔每年不得少于两个月,具体时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定,并报农业部和所在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备案。所有休渔渔船必须在休渔时间开始前进港集中,休渔期间不得擅自离港或转移停泊地点,不得从事加水、加冰、加油等活动。

4对我国主要渔业规制的评价

我国的渔业规制主要包括许可证制度、限额制度和休渔制度。但是,这三种制度都仅仅是在限制或是禁止,没有实施激励性的规制手段。有学者认为,在我国的捕捞限额制度还没有真正实施的情况下,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休渔制度会导致“捕捞竞赛”,一方面“激励渔民在渔汛期为获得尽可能多的份额而激励竞争”,另一方面,“激励渔民通过各种手段增强或扩大其捕捞生产能力”。休渔结束以后,强大的捕捞压力和“捕捞竞赛”使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陈卫忠的研究中,也提到休渔制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海洋鱼类的数量恢复几乎无所作为。尽管如此,作者仍旧对我国的渔业规制持乐观的态度。王海峰等(2006)用带有虚拟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考查了“零增长”、休渔制度、“双控”制和加入WTO对海洋捕捞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零增长”、“双控”制和休渔制度影响显著,但是仍需要改进。其中,“双控”制度在投入控制方面的成果还不稳定。一方面因为它“没有控制机动渔船的吨位”;另一方面,“机动渔船的千瓦数也在临界值,随时可能超过合适的渔船千瓦数”。

总的说来,我国的渔业规制尚存在激励不足,效果不明显,不能有效地改变资源耗竭的状况。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渔业的规制起步较晚,仍有很大的空间进行改进,相信通过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我国的渔业规制可以得到改进,渔业可以沿着可持续的道路发展。

5参考文献

[1]宁方勇.规制经济学的理论综述[J].北方经济,2007,(1):8-9

[2]张红凤.规制经济学的变迁[J].经济学动态,2005,(8):72-77

[3]周慧,许长新.新规制经济学理论的发展[J].经济评论,2006,(2):152-158

[4]吴海川,陈艳.渔业政策的目标取向及关键问题剖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5,(1):14-15

海洋渔业范文篇4

规制经济学是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研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如何对市场微观经济体进行干预管理的产业经济学分支,经济性规制主要研究政府在约束企业定价、进入和退出等方面的作用,如渔业中的许可证制度就是经济性规制。

规制经济学发展至今经历了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俘虏理论、规制经济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以及激励性规制理论五个阶段(周慧许长新,2006)。通过对其发展过程的研究,范合君等(2007)总结出西方规制经济学发展的八大特征,其中规制内容从经济性规制到社会性规制演进,规制手段从传统规制手段到激励性规制手段演进与渔业规制相关,特别是规制手段的变迁。传统的渔业规制没有改变过度捕捞的激励,而基于产权的渔业规制如可转让的个体配额(IndividualTransferableQuotas,ITQs)就是一个激励性的渔业规制。

2渔业规制目标

渔业政策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经济上的和环境上的。一方面,政府应该保证渔民获得应有的利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护海洋环境,避免过度捕捞。在现实社会中,渔业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它具有非排他性和可耗竭性的特点,随着捕捞者的增加,拥挤成本也会越来越大。渔业的这种开放获取的性质主要带来了以下问题:①经济上和生物经济上的无效率。与私有产权相比,开发获取导致付出较多的捕捞努力但是获得较少的收益。并且,高水平的捕捞努力使得生物经济学的均衡鱼存量低于最大持续产量。②过度捕捞。由于渔业几乎没有进入的技术障碍,因此人人都可以进入该部门。在这种情况下,渔民总是试图捕捞更多,因为如果他们不这么做,别人也会这么做。这就产生了“捕捞竞赛,导致渔业资源的迅速减少甚至耗竭。

尽管有学者认为水产养殖是一个避免过度捕捞并且满足不断增加的对海产品需求的好方法,但是它也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首先,发展水产养殖可能会毁坏海岸的地貌,破坏某些生物的栖息地。例如,在我国,许多红树因为水产养殖而遭到砍伐,而由此整个红树林生态系统也遭到了难以修复的破坏,这些损失难以弥补。另外,过多的水产养殖会降低水质,而修复水质,清洁沉积物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此,要解决渔业资源开放性获取所带来的无效率和过度捕捞,在经济与环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仅仅靠用水产养殖业来代替渔业。政府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管制措施来纠正开发获取带来的问题,弥补市场失灵,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渔业规制目标。

3主要渔业规制手段

根据渔业规制的经济学理论,渔业规制可以分为:产出控制(限额捕捞、个体配额)、投入控制(许可证制度、个体投入控制)和技术措施(休渔制)。

3.1渔业许可证制度和限额制度政府主要通过对控制渔船和捕鱼工具,发放许可证和捕捞限额来管理海洋渔业。从1989起,政府就开始对渔船的数量和它们的总功率进行控制,以此来限制捕捞力。限额由农业部分配到沿海各省。当地的渔业管理部门

负责根据配额控制渔船数量和功率。在我国,在已经实行限额制度的海域捕鱼或是捕捞已经对其捕捞数量进行限制的鱼种,捕捞者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同意。

为了更好的实施“双控”制,渔业许可证制度也开始实施了。

2002年的《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下简称《规定》)中将渔船分为三类:海洋大型捕捞渔船,主机功率大于或等于441千瓦;海洋小型渔船,主机功率小于44.1千瓦且船长不到12米;海洋中型渔船。各类渔船由不同的部门进行许可证的审批以及发放。大型拖网、围网,到我国与有关国家缔结协定的共同渔区、南沙、黄岩岛海域作业以及到特定渔业资源渔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作业的这三类渔船的许可证需由农业部进行审批,委托农业部各海区渔政监督管理局发放。远洋渔船的许可证由农业部审批发放,其它渔船的由地方部门进行审批发放。《规定》还指出使用期一年一上的捕捞许可证实行年审,公海渔业捕捞许可证年审期为两年。同时规定,我国的渔业捕捞许可禁止进行交易和转让。

1999年,政府宣布每年的总捕捞量应该实行“零增长”。在此之后的第二年,新修订的《渔业法》出台,宣布实行对捕捞量的配额管制。这种对产出的控制将某海域内的目标鱼种的最大捕捞量限定在与前一年大致相当的数量上。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实施了“零增长”之后的2000年起,到2005年,总捕捞量基本保持在145万吨,增长率在0%处波动。

3.2休渔制休渔制既包括休渔期,也包括休渔海域。休渔制是在一段时期内在某个特定的海域禁止捕捞特定鱼种或是禁止使用特定的方式作业。休渔期一般是在夏季,因为夏季是海洋主要经济鱼类繁殖和幼鱼生长的重要时期,在该时期进行休渔,可以保护主要经济鱼种的亲体和幼鱼资源,使渔业资源得到修养生息。在8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实行休渔制度对特定的鱼种进行保护。①1981年,从4月1日到7月31日,北纬32°到34°,海岸线以东至东经122°30’海域禁止使用拖网作业。这主要是为了保护大黄鱼和黄花鱼。②自1988年起,渤海海域全面禁止拖网作业。③自1989年起,为了保护带鱼,从5月1日到6月30日禁止在带鱼产卵区(北纬28°30’到30°30’,海岸线到东经124°30’)作业。

全面的休渔期制度始于1995年,首先是对东海和黄海两大海域,1999年开始在我国其它海域实行。由于每年的环境、气候等情况不同,各年具体的休渔日期不尽相同,2003年农业部对休渔方案进行了调整,并强调所有海域定置作业休渔每年不得少于两个月,具体时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定,并报农业部和所在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备案。所有休渔渔船必须在休渔时间开始前进港集中,休渔期间不得擅自离港或转移停泊地点,不得从事加水、加冰、加油等活动。

4对我国主要渔业规制的评价

我国的渔业规制主要包括许可证制度、限额制度和休渔制度。但是,这三种制度都仅仅是在限制或是禁止,没有实施激励性的规制手段。有学者认为,在我国的捕捞限额制度还没有真正实施的情况下,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休渔制度会导致“捕捞竞赛”,一方面“激励渔民在渔汛期为获得尽可能多的份额而激励竞争”,另一方面,“激励渔民通过各种手段增强或扩大其捕捞生产能力”。休渔结束以后,强大的捕捞压力和“捕捞竞赛”使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陈卫忠的研究中,也提到休渔制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海洋鱼类的数量恢复几乎无所作为。尽管如此,作者仍旧对我国的渔业规制持乐观的态度。王海峰等(2006)用带有虚拟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考查了“零增长”、休渔制度、“双控”制和加入WTO对海洋捕捞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零增长”、“双控”制和休渔制度影响显著,但是仍需要改进。其中,“双控”制度在投入控制方面的成果还不稳定。一方面因为它“没有控制机动渔船的吨位”;另一方面,“机动渔船的千瓦数也在临界值,随时可能超过合适的渔船千瓦数”。

总的说来,我国的渔业规制尚存在激励不足,效果不明显,不能有效地改变资源耗竭的状况。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渔业的规制起步较晚,仍有很大的空间进行改进,相信通过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我国的渔业规制可以得到改进,渔业可以沿着可持续的道路发展。

5参考文献

[1]宁方勇.规制经济学的理论综述[J].北方经济,2007,(1):8-9

[2]张红凤.规制经济学的变迁[J].经济学动态,2005,(8):72-77

[3]周慧,许长新.新规制经济学理论的发展[J].经济评论,2006,(2):152-158

[4]吴海川,陈艳.渔业政策的目标取向及关键问题剖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5,(1):14-15

[5]孙宝田.论海洋捕捞的“零增长”和“休渔制”[J].渔业经济研究,1999,(5):21-24

[6]郭守前.资源特性与制度安排: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海洋渔业范文篇5

一、组织领导

在“*市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控制制度,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下设渔船报废拆解工作专家组,专家组设在*渔港监督局(*渔船检验局)。

各区(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的海洋渔船报废拆解工作。

二、海洋渔业船舶报废补助申请

1、渔船报废拆解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渔业船舶登记证书(国籍证书)》、《渔业船舶检验证书》、《渔业捕捞许可证》和《所有权证书》(以下简称“四证”)齐全、有效,且“四证”所记载的数据一致。

(2)渔业船舶所有权明析,船舶没有产权纠纷。

(3)主机功率10千瓦以上,船体完整,具备主机、副机、绞机、锚机、舵机、舵、螺旋桨、尾轴和齿轮箱等设备,且船证相符。

2、渔船报废补助申请需提供下列材料:

(1)《渔业船舶报废补助申请表》(所有权为合股的,其共有人均应签字同意)(附件一);

(2)渔业船舶所有人提供“四证”原件和复印件;

(3)船名号清晰的船舶正面、侧面照片各一张;

(4)渔业船舶所有人(含共有人)身份证复印件。

3、渔船报废补助申请程序

(1)申请人将申请材料交当地所属乡(镇)人民政府,经同意后报所在区(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2)区(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申报材料后,对其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对符合报废补助条件且复印件与原件一致的,在其“四证”复印件上盖上“此件与原件一致”印章和公章,并退回船东“四证”原件。同时,会同*渔船检验局(*渔港监督局)对实船进行现场勘验,核实所有权。

(3)经审核后,由区(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公示,听取渔民及相关人员的意见;待公示结束后,将相关材料连同《渔业船舶报废补助申请汇总表》(附件二)一并报送市水产办公室;*渔船检验局(*渔港监督局)同时向市水产办公室提交《报废补助渔业船舶核查表》(附件三)。(包括船舶的相关照片)

(4)由市农委会同市财政局按规定联合上报农业部和财政部年度减船转产计划。

三、海洋渔船报废拆解程序及要求

1、农业部和财政部下达计划后,由区(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代收“四证”(原件),并交市水产办公室。同时,与船东签订《报废渔业船舶拆解协议》(共有人也应签名);与拆船厂签订《报废渔船安全拆解工作合同》;开具《渔业船舶报废拆解通知单》(附件四),《渔业船舶报废拆解通知单》一式三份,船东、拆船厂、*渔港监督局(*渔船检验局)各执一份。

2、船东按《渔业船舶报废拆解通知单》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把待拆解渔船安全送达指定的拆船厂,办理移交手续和渔业船舶注销登记申请;*渔港监督局(*渔船检验局)应会同区(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批准的待拆解渔船再次进行实船核实,填写《报废补助渔业船舶核查表》,并报市水产办公室,由市水产办公室进行公示。

3、公示结束后,由市水产办公室发文执行渔船报废拆解。拆船厂应在区(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渔港监督局(*渔业船舶检验局)指导和监督下,进行渔船拆解和清污。

各区(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渔港监督局(*渔船检验局)应对整个拆解过程加强监管,必须有不少于三次的现场勘查,并拍照和填写《渔业船舶拆解监督记录表》(附件五)。

4、渔船拆解、清污完毕后,由区(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出具《渔业船舶报废证明由*渔港监督局(*渔船检验局)和拆船厂共同出具《渔业船舶报废拆解、销毁或处理证明由*渔港监督局办理渔船注销登记手续,出具《渔业船舶注销证明》。

海洋渔业范文篇6

规制经济学是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研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如何对市场微观经济体进行干预管理的产业经济学分支,经济性规制主要研究政府在约束企业定价、进入和退出等方面的作用,如渔业中的许可证制度就是经济性规制。

规制经济学发展至今经历了规制公共利益理论、规制俘虏理论、规制经济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以及激励性规制理论五个阶段(周慧许长新,2006)。通过对其发展过程的研究,范合君等(2007)总结出西方规制经济学发展的八大特征,其中规制内容从经济性规制到社会性规制演进,规制手段从传统规制手段到激励性规制手段演进与渔业规制相关,特别是规制手段的变迁。传统的渔业规制没有改变过度捕捞的激励,而基于产权的渔业规制如可转让的个体配额(IndividualTransferableQuotas,ITQs)就是一个激励性的渔业规制。

2渔业规制目标

渔业政策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经济上的和环境上的。一方面,政府应该保证渔民获得应有的利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护海洋环境,避免过度捕捞。在现实社会中,渔业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它具有非排他性和可耗竭性的特点,随着捕捞者的增加,拥挤成本也会越来越大。渔业的这种开放获取的性质主要带来了以下问题:①经济上和生物经济上的无效率。与私有产权相比,开发获取导致付出较多的捕捞努力但是获得较少的收益。并且,高水平的捕捞努力使得生物经济学的均衡鱼存量低于最大持续产量。②过度捕捞。由于渔业几乎没有进入的技术障碍,因此人人都可以进入该部门。在这种情况下,渔民总是试图捕捞更多,因为如果他们不这么做,别人也会这么做。这就产生了“捕捞竞赛,导致渔业资源的迅速减少甚至耗竭。

尽管有学者认为水产养殖是一个避免过度捕捞并且满足不断增加的对海产品需求的好方法,但是它也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首先,发展水产养殖可能会毁坏海岸的地貌,破坏某些生物的栖息地。例如,在我国,许多红树因为水产养殖而遭到砍伐,而由此整个红树林生态系统也遭到了难以修复的破坏,这些损失难以弥补。另外,过多的水产养殖会降低水质,而修复水质,清洁沉积物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此,要解决渔业资源开放性获取所带来的无效率和过度捕捞,在经济与环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仅仅靠用水产养殖业来代替渔业。政府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管制措施来纠正开发获取带来的问题,弥补市场失灵,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渔业规制目标。

3主要渔业规制手段

根据渔业规制的经济学理论,渔业规制可以分为:产出控制(限额捕捞、个体配额)、投入控制(许可证制度、个体投入控制)和技术措施(休渔制)。

3.1渔业许可证制度和限额制度政府主要通过对控制渔船和捕鱼工具,发放许可证和捕捞限额来管理海洋渔业。从1989起,政府就开始对渔船的数量和它们的总功率进行控制,以此来限制捕捞力。限额由农业部分配到沿海各省。当地的渔业管理部门

负责根据配额控制渔船数量和功率。在我国,在已经实行限额制度的海域捕鱼或是捕捞已经对其捕捞数量进行限制的鱼种,捕捞者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同意。

为了更好的实施“双控”制,渔业许可证制度也开始实施了。

2002年的《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下简称《规定》)中将渔船分为三类:海洋大型捕捞渔船,主机功率大于或等于441千瓦;海洋小型渔船,主机功率小于44.1千瓦且船长不到12米;海洋中型渔船。各类渔船由不同的部门进行许可证的审批以及发放。大型拖网、围网,到我国与有关国家缔结协定的共同渔区、南沙、黄岩岛海域作业以及到特定渔业资源渔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作业的这三类渔船的许可证需由农业部进行审批,委托农业部各海区渔政监督管理局发放。远洋渔船的许可证由农业部审批发放,其它渔船的由地方部门进行审批发放。《规定》还指出使用期一年一上的捕捞许可证实行年审,公海渔业捕捞许可证年审期为两年。同时规定,我国的渔业捕捞许可禁止进行交易和转让。

1999年,政府宣布每年的总捕捞量应该实行“零增长”。在此之后的第二年,新修订的《渔业法》出台,宣布实行对捕捞量的配额管制。这种对产出的控制将某海域内的目标鱼种的最大捕捞量限定在与前一年大致相当的数量上。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实施了“零增长”之后的2000年起,到2005年,总捕捞量基本保持在145万吨,增长率在0%处波动。

3.2休渔制休渔制既包括休渔期,也包括休渔海域。休渔制是在一段时期内在某个特定的海域禁止捕捞特定鱼种或是禁止使用特定的方式作业。休渔期一般是在夏季,因为夏季是海洋主要经济鱼类繁殖和幼鱼生长的重要时期,在该时期进行休渔,可以保护主要经济鱼种的亲体和幼鱼资源,使渔业资源得到修养生息。在8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实行休渔制度对特定的鱼种进行保护。①1981年,从4月1日到7月31日,北纬32°到34°,海岸线以东至东经122°30’海域禁止使用拖网作业。这主要是为了保护大黄鱼和黄花鱼。②自1988年起,渤海海域全面禁止拖网作业。③自1989年起,为了保护带鱼,从5月1日到6月30日禁止在带鱼产卵区(北纬28°30’到30°30’,海岸线到东经124°30’)作业。

全面的休渔期制度始于1995年,首先是对东海和黄海两大海域,1999年开始在我国其它海域实行。由于每年的环境、气候等情况不同,各年具体的休渔日期不尽相同,2003年农业部对休渔方案进行了调整,并强调所有海域定置作业休渔每年不得少于两个月,具体时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定,并报农业部和所在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备案。所有休渔渔船必须在休渔时间开始前进港集中,休渔期间不得擅自离港或转移停泊地点,不得从事加水、加冰、加油等活动。

4对我国主要渔业规制的评价

我国的渔业规制主要包括许可证制度、限额制度和休渔制度。但是,这三种制度都仅仅是在限制或是禁止,没有实施激励性的规制手段。有学者认为,在我国的捕捞限额制度还没有真正实施的情况下,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休渔制度会导致“捕捞竞赛”,一方面“激励渔民在渔汛期为获得尽可能多的份额而激励竞争”,另一方面,“激励渔民通过各种手段增强或扩大其捕捞生产能力”。休渔结束以后,强大的捕捞压力和“捕捞竞赛”使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陈卫忠的研究中,也提到休渔制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海洋鱼类的数量恢复几乎无所作为。尽管如此,作者仍旧对我国的渔业规制持乐观的态度。王海峰等(2006)用带有虚拟变量的计量经济模型考查了“零增长”、休渔制度、“双控”制和加入WTO对海洋捕捞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零增长”、“双控”制和休渔制度影响显著,但是仍需要改进。其中,“双控”制度在投入控制方面的成果还不稳定。一方面因为它“没有控制机动渔船的吨位”;另一方面,“机动渔船的千瓦数也在临界值,随时可能超过合适的渔船千瓦数”。

总的说来,我国的渔业规制尚存在激励不足,效果不明显,不能有效地改变资源耗竭的状况。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渔业的规制起步较晚,仍有很大的空间进行改进,相信通过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我国的渔业规制可以得到改进,渔业可以沿着可持续的道路发展。

【论文关键词】规制渔业中国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随之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政府为了达到经济发展和坏境保护这两个主要的政策目标,实行了一系列的关于海洋渔业的规制。本文回顾了海洋渔业规制的相关文献,对我国主要的规制手段进行分析,最后对其进行简要的评价。

5参考文献

[1]宁方勇.规制经济学的理论综述[J].北方经济,2007,(1):8-9

[2]张红凤.规制经济学的变迁[J].经济学动态,2005,(8):72-77

[3]周慧,许长新.新规制经济学理论的发展[J].经济评论,2006,(2):152-158

[4]吴海川,陈艳.渔业政策的目标取向及关键问题剖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5,(1):14-15

海洋渔业范文篇7

我们将渔业产业划分为渔业第一产业、渔业第二产业、渔业第三产业。渔业第一产业是狭义的渔业,主要包括捕捞和养殖;渔业第二产业是指渔业工业和建筑业,包括与鱼产品有关的精深加工与销售、渔港鱼货贸易、加工生产、鲜活运输等;渔业第三产业是指渔业流通和服务业,包括水产流通和运输,渔村的旅游,渔家乐、游钓业、休闲渔业等等。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到“十一五”末,水产品总产量中养捕比例由“十五”末的67:33发展为71:29;渔用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8%,水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加工能力提高了30%。

(一)基于“三轴图”法的渔业内部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在统计口径中,缺少单独对海洋渔业三次产业产值的统计,因此在这里采用的是《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渔业产值对我国整个渔业的产业结构演进来进行分析,即包括海洋渔业部分,也包括淡水渔业部分。运用三轴图法,分析我国渔业产业1986~2012年间的结构演进情况。三轴图法,即在平面上建立一个X1、X2、X3轴的三轴空间坐标,三轴成两两相交成的120°夹角射线。用某一年度的海洋渔业三次产业产值占产业总产值的百分比作为这三个轴的刻度,在各自相对应的轴上得到A、B、C三点,连接这三点得到一个年度的结构三角形,不同年度分别对应一个年度三角形,这样可以形象地通过三角形的变化来考察三次产业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求出每个结构三角形的重心,将结构三角形的重心在仿射坐标系中描绘出来,根据重心在坐标区间的位置来判断该年度产业结构的比重情况,其变化轨迹即为这一时期内三次产业比重关系的动态反映,进而展示了产业结构演进和变化的过程。仿射坐标轴以及120°轴角的平分线将该平面坐标体系平分为6个区间,不同区间表示不同的产业结构状况。

(二)海洋渔业产量变化分析

海洋渔业水产品的产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海洋渔业三次产业的变化。这里选取1986年至2012年我国海洋渔业水产品产量数据进行分析。从我国海洋渔业水产品产量变化图可以看出,我国海洋渔业水产品产量明显分为1986年-1996年和1996年-2012年两个阶段,与渔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相符。

(三)中国渔业内部产业结构发展预测

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一般过程为第一产业发展在先、继而第二产业、最后发展第三产业的顺序。由表2的渔业内部三次产业比重关系变化数据,以及图3中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轨迹可以看出,渔业内部产业的发展和演进,是以第一产业主导,第二、三产业稳步发展,最终形成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一三二”发展顺序的动态演进特征,并呈现出了左旋式的演进模式,即年度结构三角形的重心由1区进入6区,最终经5区进入4区,达到X1<X2<X3,进入产业结构高级化阶段。从中国渔业内部产业结构演进轨迹及发展现状可以预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渔业第一产业仍将占主导地位,渔业产量和产值仍会以捕捞和养殖为主。但随着近岸渔业资源的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带来的养殖业的萎缩,目前结构下中国渔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动力不足、后继无力的现象。要实现渔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渔业旅游观光、渔业服务业等渔业第三产业,依靠技术革新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渔业第二产业。

二、渔业产业结构特点

2012年,我国渔业经济总产值17321.88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3.5倍,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稳定在10%左右;全国水产品总产量5907.68万吨,比2002年增长了1648.35万吨,年均增长4.17%;渔民人均纯收入8963元,比2002年增加4960.65元,年均增加496.06元,平均增速9.82%。养殖、捕捞、加工流通、休闲渔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有效地推动了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第三产业产值增长快于第二产业,日益成为渔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经过多年来的调整,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限制捕捞业发展

自2002年始,沿海各省市稳步推进渔民转产转业,累计淘汰报废老旧捕捞渔船3万余艘。严格实施海洋捕捞休渔制度,利用渔船检验、渔船登记、捕捞许可证发放等手段有效地控制捕捞渔船盲目增长,降低渔船数量,改善渔船装备。对捕捞方式进行严格管理,拖网、帆张网等对资源影响较大的作业方式不断减少,加大捕捞执法监督力度,组织开展打击非法生产、非法造船、清理整顿“三无”船舶等执法行动,维护了捕捞生产和渔船渔港管理秩序。

(二)推进水产健康养殖

近年来,我国坚持“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生态健康养殖,促进了水产养殖的标准化、集约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集约化养殖方式迅速发展。水产养殖面积实现了大幅增加,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国内水产品总产量和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均达到了70%。

(三)远洋渔业逐步壮大

我国远洋渔业经历了从无到有,正逐渐壮大,作业方式从拖网到拖网、延绳钓、围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转变,捕捞渔船也逐渐发展成为大型综合性现代化捕捞船队,积极开发引进金枪鱼围网等先进渔船,渔船种类和类型日趋齐全。在公海不断拓展作业海域,大洋性渔业和过洋性渔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作业海域在30多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和南极海域均有分布。捕捞对象和渔业种类不断增多。

(四)水产加工业发展迅速

我国水产品加工业正向综合化、多元化、精细化和高附加值逐步迈进,产品类型从单一食用向休闲食品、鱼糜制品、生物材料、功能保健食品、海洋药物和工艺品等方向发展。在市场需求拉动下,尤其是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依靠引进生产线和技术,造就了一批集生产、加工、运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水产龙头企业,大幅提升了水产加工能力,增强了渔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了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为主的水产品加工基地。

(五)第三产业多元化发展

渔业的文化功能得到越来越多地发挥。休闲垂钓、旅游餐饮促进了城乡交融。积极鼓励并逐步发展了休闲垂钓、观光旅游、观赏渔业、渔文化保护与开发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这些休闲渔业日益显示其高效益、低污染等特点,为渔业和渔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渔业第三产业逐渐呈现休闲渔业、渔业服务业、观光渔业、渔业文化等多元化发展局面。

三、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宏观调控、市场需求消费结构、劳动力结构、海洋环境保护、科技支撑等诸多方面。

(一)加强渔业资源养护与环境保护

海洋渔业发展的根本是对渔业生物资源的开发,加强海洋渔业生物资源的养护与海洋环境的保护,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源要素。

1、保护和恢复海洋渔业生物资源。①要继续坚决贯彻、严格执行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的政策,控制捕捞强度,遏制捕捞能力过量、过快增长,淘汰老旧渔船。完善休渔制度,将渔业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常态化,开展人工鱼礁放置等各项渔业生物资源养护措施。提高海洋渔业劳动力素质,引导捕捞劳动力分流,开展海洋渔业剩余劳动力转产转业工作,缓解海洋渔业捕捞强度,实现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②对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完善和推广捕捞配额制度,对渔业生物资源的经营者试行征收资源消耗补偿费和资源税,将资源的利用开发价值与资源所有者和开发者的经济效益相联接,实现渔业资源的资产化管理。③积极协商渔业资源的国际间和区域间的各方面的合作。渔业生物资源具有流动性和洄游性等特点,一些渔业生物资源成为几个国家的共有资源,要积极探寻和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同开放渔业的方法,在签订各类渔业协定的基础上,进行国际间和区域间的密切合作。在开放利用近海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展远洋和深海渔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修复海洋渔业生态环境。①在认真贯彻落实《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渔业法》等法规法律的基础上,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体公民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②建立和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和海洋渔业环境状况。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手段,建立海洋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在实时监测海洋渔业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海洋环境污染预警等,指导海洋渔业,特别是海水养殖作业等,通过对海洋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系统内各项活动的监测,防止污染事故发生。同时通过预警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灾害对海洋渔业的损失。③加大海水养殖科技水平研究投入,积极采取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广海洋渔业科技成果,促进海洋渔业科技成果产业化。④征收环境保护税,建立污染补偿制度。⑤建立海洋渔业及海水养殖标准体系,推行健康渔业、生态渔业,减少海洋渔业自身的污染。建立水产品可追溯制度,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二)推进海洋渔业制度创新

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重新配置进而实现生产要素配置的合理化,是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而先进、合理的制度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的保证,因此,要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合理化调整,就必须推进制度创新,为海洋渔业产业的发展与扩张提供生产要素流动性的保障。

1、培育和完善海洋渔业市场体系。良性的市场机制具有资源配置调节功能,要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就必须逐步培育和完善海洋渔业市场体系。培育和完善海洋渔业市场体系,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健全和高效的价格机制,保证了资源配置的高效率性。因此,完善的市场运作平台,也是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所必须的,应积极培育和营造包含商品、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水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和造就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水产品流通体系,培育和完善多层次、高效率的市场交易体系。

2、合理利用政府政策调控海洋渔业产业结构。①完善法律体系,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加强对渔业市场体系的管理,推进海洋渔业市场体系规范化、法治化建设,保证市场合理正常运转,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②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功能,建立和完善海洋渔业信息网络系统,及时、准确地为海洋渔业产业经营者和从业者提供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消除或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为水产品的流通贸易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督促和引导海洋渔业从业者及时主动调整海洋渔业生产机构,进而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包括交通、信息、通讯、科技、仓储、物资等方面的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渔业环境资源保护建设,提高渔业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增强渔业发展后劲,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金融支持。④国家和地区政府要在海洋渔业产业支持政策、价格政策和财政金融支持政策上对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给予有力支持。如支持渔民转产转业、加大渔民基本生活保障力度、维护渔村社会稳定等。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首先,加强海洋渔业科技创新,为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人才和科技是海洋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海洋科技力量薄弱,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尤其缺乏,对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能力较差。一方面加强高新技术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加强现有专业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专业人才的科技术平。另一方面要为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激励他们为海洋渔业发展多做贡献,使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成为依靠科技改造传统渔业推进渔业产业化升级的过程。其次,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结构调整提供发展后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加投入,夯实渔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海洋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灾减灾抗灾体系;二是加强海洋渔业原良种体系建设,提高原良种的覆盖率;三是加强渔村道路、供电供水等生活设施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新渔村;四是加强渔业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实施渔业信息化工程,做好渔业信息、技术、流通,服务工作,创造渔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四)扶持龙头企业

海洋渔业范文篇8

关键词:营口;海洋渔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由于地理原因,营口市具有丰富的海洋产业资源,海洋渔业作为营口市海洋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深入研究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是提升营口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对促进营口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营口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基础条件

(一)海洋自然资源丰富

海洋空间(主要包括海域、近岸滩涂和海岛)是海洋渔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也是发展海洋渔业的基础,海洋自然资源丰富,营口市位于辽河入海口,咸淡水汇集,天然地适合海洋渔业的繁衍,拥有122公里海岸线,管辖海域面积1185平方公里,海洋渔业自然资源丰富,近海有鱼、虾、贝类等经济生物400多种,毛虾、海蜇是营口市地方性渔业资源。因此,营口市具有发展海洋渔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二)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海洋经济是营口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府希望优化相关产业结构,以摆脱原有粗放的海洋渔业模式,实现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持续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海洋产值占地区产值比例有所提升,2017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580亿元,年均增长10%。第一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65%下降到60%,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上升,由2010年的23%和12%上升到2015年的24%和16%。营口市还注重渔业产品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打造“两虾一蜇”海洋捕捞和养殖水产品对外宣传名片,多种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比如:“营口海蜇”、“营口对虾”、“营口大闸蟹”等,其中,“营口海蜇”更是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了“中国海蜇之乡”的美誉,是辽宁省“十大渔业品牌”之一。多举措并举为加快建设营口市现代渔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全面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养护

一是近海域、岸线破坏严重影响海洋渔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此,营口市对重点领域进行了整治修复,以沙滩修复为重点,现已完成营口团山国家海洋公园沙滩等4个重点海域的修复,整理修复受损岸线长度约4.3公里。同时,开展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机制,系统制定环境监测标准,提升管理能力。重点开展海的水土著品种和淡水鱼增殖放流效果显著。二是加强渔业资源增殖养护,通过放流淡水鲢、鳙、草、鲂鱼等鱼苗以及贝类,恢复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海洋渔业资源得到了恢复。

(四)高科技设备作用日渐增强

通过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增加推广经费投入、创新管理体系等措施,通过“专家+产业技术人员+高科技设备+科技示范户+普通产业户”技术服务模式,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科研成果转化初见成效。

二、营口发展海洋渔业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科学合理

海洋渔业产业资源依赖性强,资源枯竭和承载力下降,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由于海洋渔业资源具有非排他性,难以避免造成“公地悲剧”,加之一些渔民为追求眼前的利益,使用渔获物网眼小、破坏性大,使得有限的海洋资源不足以支撑严重过剩的捕捞,幼鱼虾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遭到了严重破坏,影响了资源的自然繁衍与生长,使其难以恢复,导致传统渔业的优质资源断崖式下跌,难以形成渔汛。例如,营口市的传统的捕捞品种如大小黄鱼、鲅鱼(蓝点马鲛)、中国对虾等如今难以形成渔汛,已经不能进行批量捕捞,营口市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危机。

(二)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海域空间资源的数量和优劣是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加之陆源污染物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污染物挤压了传统养殖生产区域,造成了海洋资源局部利用过度,水域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海洋生态系统日渐退化,入海污染总量超过渤海自净能力,生态环境难以自然恢复,致使灾害性赤潮频发,敌害生物增多,海洋渔业产量下降,对海洋渔业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了不可预估的严重后果。

(三)海洋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营口市的海洋经济产业在传统海洋捕捞业、滨海旅游业、海上交通运输等为主,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尚未形成。虽然近年来营口市海洋渔业产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很大程度上依然依赖第一产业,大部分海洋产业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资本的发展,粗放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转变。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结构层次低、发展速度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营口市海洋渔业经济持续的发展。

(四)创新驱动能力弱

一是科技创新投入成本高、产出效率低,加之营口市涉海企业规模小,科研基础力量薄弱,进而增加了创新的难度,使得海洋渔业产业缺乏创新技术。目前全市仅有3家海洋科研机构,难以形成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有力支撑,海洋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二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海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企业经营者缺乏自主维护资源的集体行动意识,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加剧了海洋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没有系统的品牌战略引导企业打造品牌,缺少领头羊企业,难以发挥带动作用。三是海洋产业人才供给不足,存在结构性失衡,特别是缺少掌握核心技术人才、高新技术领军人才。

三、营口海洋渔业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路径思考

(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力度

渔业资源是海洋渔业产业链的源头和基础,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及保护制度。一是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实行海洋渔船“双控”管理制度,制定船、网等工具的标准,明确捕捞时所用渔具的准用目录和各类渔具最小的网目尺寸,以及经济鱼类最小可捕标准、幼鱼标准,严格实行休渔期制度。为更好地恢复海洋渔业资源,应加大近海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科学制定放流品种和规模,遵守增殖放流科学技术规范,为海洋生物营造适宜生长的环境。同时,创新海水养殖模式,加快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和标准化健康养殖池塘改造。二是制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海洋资源保护区和水生生物的自然保护区,严格落实处罚制度,加大破坏海洋资源的企和个人的处罚力度。还应加强与社会团体、渔业集团的合作,共同执行监管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构建现代化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体系

营口市海洋渔业规模小、生产方式粗放,市场竞争力差,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必须改变当前的生产经营方式。首先,加快渔船标准化升级,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快完成渔船更新改造,淘汰劣质渔船,推广应用节能环保产品,打造一批技术领先、节能减排的现代化渔船。其次,打造水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提升渔业产品质量,提高海洋渔业工业化与服务化水平,加大对低附加值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利用,同时,延伸产业链条,建立和完善渔、工、贸、研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海洋渔业主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先进的技术,依靠科学方法整合渔业产品,优化市场流通体系,实现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注重渔业产品的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带动海洋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中坚力量,应给予企业资金及政策支持,全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能够带动营口市海洋产业升级的龙头企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海洋渔业的内涵逐渐丰富,休闲渔业成为解决渔业资源衰退和渔业结构调整问题的重要手段,营口市应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等海洋服务业,加强盖州、鲅鱼圈、老边等沿海地区建设,合理开发市内旅游资源,推进海滨旅游业的发展,统一合理规划布局,避免恶性竞争,进而形成良好的客源吸引力,努力使休闲渔业成为营口市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强化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与人才队伍建设

营口市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研发投入,政府主导设立长期创新激励机制,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开发意识,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参与开发,共同来搭建科技研发平台。其中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促进企业研发创新投入,从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延长价值链、提升竞争力,可直接将研究成果能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是创新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同时,企业可以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监管准则,避免渔业企业在生产建设中的短期行为。还可以通过深化“放管服”体制机制改革,为企业营造更为宽松包容的环境,给予高校和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制定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引导、鼓励大学生创业,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博.我国海洋渔业转型的运行机制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2]孙才志,王会.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升级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04):7-11

海洋渔业范文篇9

(一)浅海、滩涂海水养殖和海珍品增养殖取得显著成效

为实施“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的战略,辽宁、山东两省充分发挥地处辽东、山东半岛和北黄海、渤海湾的优势,利用浅海、滩涂积极发展水养殖业。1996年,辽宁、山东两省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111万吨和259.7万吨,占海产品总量的43%和54.5%。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两省又积极开发海水增养殖业,实施了对虾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辽宁省自1985年开始生产性放流以来,共放流1~3厘米幼对虾125亿尾,回捕产量达1.9万吨,直接经济效益6.5亿元,社会效益达2.8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居全国领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来新兴的生产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大连市长海县是一个海岛县,全县底播增殖面积40万亩,重点发展鲍鱼、海参、海胆、虾夷扇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杂色蛤、魁蚶等品种,产量共达8万多吨,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底播增殖为主的海底庄园。山东省长岛县的海水养殖区现在已由近岸浅海扩展到深水大流海区,养殖品种由传统的海带、扇贝扩大到鲍鱼、海参、虾夷扇贝等海珍系列养殖,养殖形式也由单一的筏式养殖转变形成为海上筏养、海底播养、陆上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岛周围70万亩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的“蓝色牧场”。1996年全县海产品产量3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20.87万吨,养殖收入6.58亿元。浙江省在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之后,也确立了以养殖业为主的发展思路,海水养殖取得显著发展。1996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85.82万亩,产量达39.51万吨,列全国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渔业公司和象山港渔业公司,分别从福建省引进欧鳗和大黄花鱼种苗,采取大面积海水人工养殖,并获得成功,由于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将会有更大发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捞机制,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浙江省濒临东海,大陆架渔场面积达34050万亩,是浙江省陆域面积的两倍多。著名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342.14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占259.72万吨,居全国首位。针对我国近海传统鱼种结构的变化,浙江省积极采取对策,使海洋捕捞结构从以沿岸近海为主,初步实现了向外海发展的转变,远洋捕捞作业已发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外海渔获量已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61%。远洋渔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去年产量达13.4万吨。

(三)积极开发水产品加工业,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辽宁、山东、浙江三省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本省水产品保鲜加工业的迅速掘起。水产品加工是水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海洋经济增值的发展方向。为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浙江省首先发展冷冻小包装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海洋药物等产品,使水产品获得显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0余万吨,加工产值63.8亿元,水产品加工综合能力列全国前茅。

二、对我国水产品需求潜力和海洋渔业资源潜力的分析

据农业部渔业局测算,1995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0.5公斤,人均消费量为11.6公斤,但消费极不平均,沿海地区有的高达40公斤,而内陆一些地区人均消费不到1公斤,所以内陆地区水产品的消费潜力是很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食鲜味美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产品消费来计算,5年就需要增加600万吨的产量。而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每年人口将净增加1400万左右,满足新增人口对水产品的消费就需增加水产品产量16万吨。因此,应充分挖掘渔业资源的潜力,以满足人民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提高养殖单产的增产潜力

我国海水养殖单产整体水平不高。“七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平均为442斤/亩;“八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已提高到677斤/亩。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良种体系、渔用饲料体系、病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养殖优良品种的引进及池塘改造等,“九五”期间,我国海水养殖单产达到800斤/亩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扩大养殖面积的潜力

我国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面积约为2亿亩,按现有科学技术水平,可进行人工养殖的面积为4000万亩。到1995年止,已利用的浅海和滩涂面积为1074万亩,仅占可养殖面积的26.8%。由于养殖技术、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于养殖的面积将不断扩大。如:山东省长岛县就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另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我国近海3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为4.8亿亩;4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6.2亿亩。由此足以说明,我国扩大海水养殖面积潜力是很大的。

(三)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资源的潜力

据资源调查,我国部分外海还有一定的渔业资源蕴藏量。仅南海外海海域就有近100万吨。稳定近海,调整远洋捕捞结构已势在必行。外海海域特别是公海海域渔业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同第三世界国家渔业合作的日益发展,远洋渔业产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资料,预计到本世纪末,远洋和外海渔业产量将增加50万吨。

三、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近海捕捞过度,造成渔业资源渐趋枯竭

近海捕捞是一项投入高回报率也高的产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我国渔业生产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又相对薄弱,因此海洋捕捞出现了无度、无序的现象,造成我国海洋渔业传统资源渐趋枯竭。以舟山渔场为例,大、小黄鱼和墨鱼等传统经济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带鱼也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如1996年冬汛结束后,在捕获的带鱼中,每尾在100~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渔业总产量中带鱼比例与1995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减少4~5万吨。

(二)渔业病害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近年来,受综合因素影响,海区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渔业病害日趋严重。对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影响,且危害品种有扩大蔓延之势。1993年爆发流行性虾病后,全国对虾产量由1991年的22万吨锐降至1994年的6.4万吨,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累计经济损失年均达100亿元,对虾养殖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极大地挫伤了虾农养殖积极性。虽然一些地方坚持以防为主和以混养为主的方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大面积对虾养殖病害的防治,至今仍没有某个地方或单位研究出彻底有效的解决措施。渔业病害已经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我国近岸海洋污染日趋严重

渤海、东海、黄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陆源污染占整个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养殖、海洋矿藏开发造成的污染占5%。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营养化,诱发赤潮。如辽宁省1996年出现赤潮32次,每次最长时间达7~8天,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严格执法,加大实施休渔制度的力度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应加强对海洋渔业捕捞的管理,严格划定我近海休渔区域,建立健全休渔制度。据了解,浙江省舟山渔场在对带鱼实行了两个月的休渔期后,今年捕获的带鱼普遍比往年大出一指宽。辽宁省今年比往年晚一个月捕获海蛰,增收5亿多元。这充分说明休渔制度有效可行。因此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严格执行休渔制度,以确保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组织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加强渔业病害的防治研究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面积的海水养殖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方法和技术。因此,建议国家科委与沿海省、市、县各级政府,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积极扶持科研院校加紧进行渔业病害防治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计划,以确保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国家从大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用于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良种的1亿美元专项经费,划出一部分用来支持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

(三)在黄海北部海域建立渔业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海洋渔业范文篇10

关键词: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产业结构;渔业科技;海洋牧场

防城港地处广西北部湾之滨,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也是由我国内陆腹地进入东盟地区最便捷的主门户和大通道,还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享有“西南门户、边陲明珠”的美誉。防城港拥有大陆海岸线537.8km和海岛海岸线156.6km,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海洋环境优良,渔业资源丰富;拥有防城港、东兴、江山、企沙和峒中5个国家一类口岸,具有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得天独厚的优势[1]。防城港滩涂和浅海水域广阔,其中滩涂面积约126km2,0~20m等深线浅海水域面积约1926km2。境内河流众多,其中较大的河流有防城河、茅岭江、北仑河和江平江等,充足的淡水注入带来大量营养盐和有机物质,沿岸滩涂和浅海水域的初级生产力旺盛。防城港近岸海域是我国南海北部多种经济鱼类的重要栖息地,是北部湾二长棘鲷和长毛对虾种质资源保护区的重要邻近水域[2-3]。海洋生物资源较丰富,包括浮游植物130余种、浮游动物230余种、海洋鱼类500余种、虾类200余种、头足类50余种和蟹类20余种,还有种类众多的贝类以及其他海产动物和藻类等[1-2,4-5]。珍珠湾海域并存红树林[6-7]、海草床[8-9]和珊瑚礁[10-11]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环境优越,天然饵料生物丰富,是鱼、虾、贝类和各种暖水性海洋生物生长和繁衍的理想场所。广阔的海域空间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防城港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提供良好的资源条件。海洋渔业一直以来都是防城港农业经济和海洋经济的优势产业之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红利的到来,防城港现代海洋渔业的发展迎来新机遇[12]。本研究分析防城港现代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防城港现代海洋渔业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加快防城港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提供参考。

1防城港现代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

防城港海洋渔业多年来坚持“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积极优化生产方式,适时调整养殖种类,大力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2条主线,发展优质、高效和生态友好型海水养殖业以及资源保护型海洋捕捞业,建设面向东盟的水产品加工物流业,开拓多功能休闲渔业,推进海洋渔业资源养护事业,促进海洋渔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独具北部湾特色的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新格局。1.1海水养殖业。近年来,防城港海水养殖业由以传统的滩涂贝类养殖为主逐渐发展形成贝、虾、蟹类和海洋鱼类等多物种养殖的新格局,养殖种类结构进一步优化[13-14]。2019年全市海水养殖产量约39.2万t,占广西海水养殖总产量的27.5%,位于广西第二位;全市海水养殖面积为154.3km2,海水养殖种类以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近江牡蛎(Os-trearivularis)、卵形鲳鲹(Trachinotusovatus)、鲈鱼(Lateolabraxjaponicus)和石斑鱼(Epinephelusspp.)为主[1,15]。海洋经济鱼类养殖逐步从网箱养殖的传统养殖模式转型升级为以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为主的现代养殖模式。珍珠湾海域已成为全市最大的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现有周长为60~120m的深水养殖网箱300余口,养殖水体达110万m3,主要养殖种类为卵形鲳鲹、军曹鱼(Rachycentroncanadum)和红鳍笛鲷(Lutjanuserythropterus)。防城港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近5年来共发展以养殖南美白对虾、石斑鱼、锦绣龙虾(Panulirusornatus)和褐篮子鱼(Si-ganusfuscescens)为主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6家。1.2海洋捕捞业。2019年防城港海洋捕捞产量约9.8万t,占广西海洋捕捞总产量的17.8%,位于广西第二位。全市现有海洋捕捞渔船2506艘,总功率7.1万kW。海洋捕捞生产作业的渔场主要在近岸海域,以小马力渔船刺网和杂渔具等作业方式捕捞近岸经济鱼、虾、蟹类为主[16]。1.3水产品加工贸易业。依托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以及边民互市贸易和跨境劳务合作等政策优势,防城港水产品加工贸易业有较快发展[17]。2019年防城港水产品加工企业共有15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9家;共有水产冷库11座;水产品加工总量为13.8万t。1.4休闲渔业。防城港以边境旅游试验区为依托、以滨海资源优势为保障,按照多元化、精品化和规范化的要求,推进海洋渔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休闲渔业的文化内涵,使休闲渔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快速发展。防城港现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休闲渔业新格局,出现以簕山古渔村一带为典型代表的特色乡村旅游基地,将休闲渔业打造成具有防城港特色的旅游品牌[18]。2019年防城港拥有部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3家和自治区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7家;一年一度的“北部湾开海节”系列活动实现海洋渔业与文化、生态和旅游等领域的有机融合,培育出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1.5海洋渔业资源养护。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城港在“防城港钢铁项目渔业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自2009年启动)和中央财政渔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项目(自2012年开始)的支持下,加快推进海洋牧场建设。2016年防城港白龙珍珠湾海域海洋牧场示范区被原农业部评为广西首个部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9]。示范区总体规划面积450km2,力求打造集“人工鱼礁+增殖放流+深远海养殖+海上平台+渔港游艇+休闲海钓+渔船民宿+海域监管”于一体的综合立体化部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目前示范区主要在深海资源养护区(海域面积10.4km2)累计建设并投放鱼礁单体2400余个(约13.8万空方),增殖放流鱼、虾、蟹、贝类累计达8.4亿尾(只)。示范区的成功建设对于该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海洋渔业资源的养护具有显著效果[20-23]。

2存在的问题

2.1产业结构有待优化。防城港海洋渔业以海水养殖业为主,而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现阶段具有相当规模的海洋渔业“龙头”企业极少,产业规模较小,且大多为“单兵作战”的个体经营,缺乏产业依存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分散经营的模式无法及时捕捉市场行情和全面掌握市场动态,不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制约海洋渔业的加速发展。2.2基础设施有待升级。目前防城港的渔港码头淤积严重,导致港池变浅和航道狭窄,港口通航环境受到较大影响。渔港的防波堤和航标等基础设施有待改造,安全隐患突出。白龙珍珠湾海域作为部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业的重要海域,尚未配套专业的渔港码头和其他渔业基础设施,制约现代海洋渔业的发展。2.3科技支撑有待加强。防城港发展海洋渔业的科技支撑主要为市、县两级渔业技术推广站,海洋渔业研究机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海洋渔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不足。对海洋渔业发展新形势、新技术和新品种等的研究滞后,海洋渔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严重制约海洋渔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缺少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平台和机制,海洋渔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

3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