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绘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5:14:08

现实主义绘画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篇1

内容提要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绘画回归”的年代,绘画的回归本质上是从各种艺术实验回到架上绘画上来,也就是从美国式的前卫回归到欧洲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绘画的回归就是欧洲传统的回归。在这样的思潮中,绘画由现代主义对于写实的排斥,转变为后现代主义对写实的搬用。写实主义(现实主义)一词也被广泛地运用在80年代以后的许多绘画流派当中,如超级写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等等。本文通过对80年代绘画回归的浪潮中不同国家写实画家的描述,分析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艺术史中现实主义绘画的面貌。关键词现代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回归新具象绘画超前卫派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现实主义是一个较少出现的字眼,因为在许多艺术史的作者看来,现代主义正是在与传统的写实艺术的对抗中成长起来的。从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诸流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现代主义,无不排斥写实艺术,因为写实主义的视幻艺术掩饰了手段,以艺术隐匿艺术,现代主义则利用艺术引起人们对艺术的注意①。现代主义艺术发展到70年代后期,呈现出实验与多元发展的景象,纷繁交迭的各种艺术风格相互对抗并存。这些运动和流派的实验,最终突破了艺术的传统界限,以“偶发”和“装置”等表现方法反对传统的绘画方法和主题,无怪乎美国雕塑家贾德(DonaldJudd)宣布绘画已经死亡,理论界面对这种局面也不得不发出“艺术已经终结”或“绘画已经死亡”的惊呼。人们发现,这时绘画及其一切传统似乎都已经山穷水尽。艺术家尤其是画家面对这种情况感到无所适从,但是他们集体的痛苦和反思往往预示着新的转机。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艺术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在欧美各国艺术的边缘徘徊。以德国新表现主义为代表的具象绘画异军突起,并在欧洲占据了统治地位,对实验性因素、分析因素以及任何明显属于“前卫的”因素在表面上的普遍抛弃,成为了时代精神的一部分。以“绘画的再生”为开端,80年代在德国和意大利,出现了一批新表现主义的画家,他们将艺术创作同自己国家的历史结合起来。艺术家显然放弃了现代主义者文化实验的思想,让过去重新循环,又回到传统的材料、传统的形式,回归到对象原型的轮廓,同样也回归到以物象为基础的抽象化表现,甚至回归到学院派的技巧。随着传统的回归,过去的形式、借用的风格、重新采用的意象,全都被重新加以运用。在形式主义时期曾一度被忽视、遭冷淡的20世纪艺术中的许多因素,开始被注意并被予以重新评估。它不仅包括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还包括30年代的美国社会现实主义、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二战时期德国的新古典主义艺术。除了探究以前未被充分尊重的风格的历史性之外,画家们开始探索人类共同的文化原型,他们渴望回到一种无为的纯真、无知、无意识的状态中去,而并不是仅仅恢复那些被现代主义者忽视的常规性的东西。70年代的实验艺术家为了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试图去做一些前人从没做过的事情;而80年代的艺术家却忙于重新恢复那些曾经流行并已被抛弃的东西,并重新建立艺术的独立性。阿纳森(H.H.Arnason)以“搬用的80年代”②来概括80年代的艺术现象,无论是搬用现实中通俗平凡的东西,还是搬用传统中失去魅力的东西,其核心都是对正常状态的视幻觉的一种复杂的向往,同时也是对格林伯格倡导的形式主义的否定和抨击。现实主义在这种状态下也在搬用和被搬用,它可以被看作是新保守主义、极端的传统主义、反现代主义以及新表现主义、新具象的综合。现实主义的具象面貌更为明确,那些在作品中流露出对形象化内容渴求的艺术家,已经不会去主动追求主题的意义,对无意义的有意探求和对传统题材的开拓,导致他们有意采用不确切、不适当的形式,以及不成熟、不自然、不完整的意象。在近一个世纪的现代主义之后,欧美艺术似乎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即彻底创新的惟一方法就是反对创新。正如马歇尔·伯曼(MarshallBerman)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现代性的体验》一文中所说:“搬用昨天的现代,马上就会成为对今天的现代的批判,又会成为对明天的现代的保证。”③现实主义正是以具象的面目出现,在这样的状态下得以再生。具象绘画在德国具有强烈的民族政治和意识形态特点,艺术家必须面对纳粹给他们的国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他们纷纷通过向表现主义的转向,来重新确认现代主义的价值。而意大利与德国有相似之处,它也是一个经历过法西斯统治的国家,它在80年代也产生了与德国几乎相同的艺术现象,并形成了欧洲最有影响的艺术家群体,被称为意大利“超前卫艺术”④(transavanguardia),也有人称其为“意大利表现主义”或“新表现主义”,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意大利超前卫派与德国的新表现主义可以等同。意大利艺术评论家奥利瓦(AchilleBonitoOliva)1979年在一份杂志上首先使用了“超前卫”这个新名词。1980年,他又出版了一本介绍超前卫艺术的书,以表明他对80年代兴起的意大利的新绘画艺术的支持和赞许。所谓“超前卫艺术”,意思是指这种艺术已经超越了70年代流行的那些前卫艺术,是前卫艺术已经终结之后的新艺术。70年代在意大利占统治地位的“贫困艺术”以及其他前卫艺术,反对一切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内容,用“装置”等彻底反传统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当贫困艺术运动达到顶峰时,几乎没有什么艺术家采用传统的画布和油画颜料作画了。其他的前卫艺术也大克莱门特《三个死亡的士兵》,色粉笔,1983多采用观念、表演、现成品等方式进行创作,将手工绘画传统及一切再现性的塑造手段扫地出门。这些前卫艺术家重视艺术观念的表现,不断削减艺术作品原有的要素,使艺术基本上脱离了传统艺术这个主体。总之,当前卫艺术盛行时,用画布画笔作画被视为过于陈腐和守旧,并会遭到诅咒和嘲笑。60、70年代,这些以反传统自诩的前卫艺术,最终自己也成为了艺术的主流和正统。昔日的造反派成了艺术的主宰,如何再继续反叛和创新呢?这使前卫艺术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开拓新的艺术领域成为摆在艺术家面前的新课题。在1980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一群战后成长起来的意大利青年艺术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中三位名声最大,其作品也最具代表性,这三人是基亚(Chia)、库基(Cucchi)和克莱门特(Clemente)。因为三人的姓氏都以字母C开头,因此他们又被称为“三C”。这三人都用画布和油画颜料创作,都从艺术史中借鉴各种风格并将这些风格加以混合。他们描绘具体的物象和自然景象,给观众熟悉可信的直观形象,不带任何政治色彩。他们采用和借鉴的传统不仅仅是20世纪以前的传统,也包括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艺术诸流派。他们不以任何固有的标准去指导自己的艺术,而是遵循个人的想象和直觉。这些艺术家吸收传统的目的是为了超越传统。尽管他们的艺术是向传统绘画的回归,但仍然具有一种现代感。除“三C”以外,帕拉迪诺(MimmoPaladino)也是超前卫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超前卫派是对艺术进步论和前卫艺术的扬弃。超前卫派的理论家奥利瓦指出:“超前卫派产生于70年代——一个危机的时代。艺术家们意识到使用进步、历史的价值观和先锋的概念已不复可能。前卫的概念是对于艺术进步的一种机械和进化论的概念。而超前卫艺术家们则通过引用的方法,采用文化游牧的态度,来重新运用艺术史的语言。”奥利瓦还认为:“对于前卫派语言学进化论的批判,其意并不在摧毁他们光荣的过去,而是证明他们的观点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已不能再用……”⑤依照奥利瓦所说的,前卫派已不复存在。因为前卫派思想意味着人们有一种进化主义的从而是乐观主义的历史观,仿佛艺术是以一种严密的方式在进化,在任何矛盾之外渐进地发展。同奥利瓦一样,超前卫艺术家们有意摆脱艺术进化论,正如克莱门特所说:“我不相信艺术的进步概念——一步接着一步。”⑥国际主义或世界主义是前卫艺术的主要特征。前卫派的破灭,意味着艺术的国际主义的破灭,同时带来了对艺术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价值的肯定。意大利超前卫派和德国新表现主义,都是以“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名义登场的。奥利瓦明确把超前卫派的出现放在意大利民族文化艺术克莱门特《无题》,布上油画,1984的背景之中,强调它的“地方主义”,他说:“超前卫运动……开辟了一条穿行于诸民族性和地区性文化领域的路。换言之,今天的艺术家完全不想被一种统一的语言同化。相反,他们更愿意重新找到一种符合‘地方精神’(genielocal)的本体。这种地方精神植根并活跃于某一特定地霍克尼《大水花》,布上丙烯,1967域的特殊的文化之中。”⑦帕拉迪诺也认为,在德国存在一种新表现主义艺术,意大利画家也是如此。他说:“奥利瓦非常强调‘地方精神’。他在我们的作品中重新发现了我们的民俗、我们的艺术史、我们的传统那重要的意大利之根(racinesitaliennes)。”⑧奥利瓦对进步性和前卫派的否定,始终伴随着对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强调。同时,他还强调对过去文化艺术传统的价值的肯定,强调“引用”的合法性。在艺术风格上,奥利瓦认为超前卫派艺术具有“折衷”的特征,他形象地把这种“折衷”特征比作是在传统和先锋之间“不停的钟摆”。奥利瓦认为写实性和形象性是超前卫派的主要特征。与德国和意大利相比,英国的情况完全不同。英国艺术从来就不是现代主义和谐大家庭中稳定的一员⑨。他们有着深厚的写实主义传统和具象绘画基础,这种传统从本·尼科尔森(BenNicholson)、斯宾塞(StanleySpencer)那里就已经开始,到了60、70年代,大卫·霍克尼(DavidHockney)成为了主导英国艺术界的人物,现在看来,他也是一位反对现代主义潮流的英雄。在1976年拍摄的一部名为《霍克尼创造霍克尼》的电视片中,霍克尼本人直接表达了他对于现代主义的看法:视觉艺术命中注定会面临某种危机……但这一危机终会被克服……因为优秀的艺术家总会适时产生。过去既有高潮也有过低潮,而绝没有什么会一如既往。文艺复兴鼎盛的结果是出现了样式主义,然后由于杰出的艺术家出现而有了另一个时代。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这样上下波动。如果谁生活在一个过渡时期,那真是他的不幸,如果谁生活在另一个鼎盛时期,那就是他的造化。就所知,过渡时期通常为三十年,而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期。在霍克尼看来,前卫艺术不可能总是永恒和一往无前的。对于一个成熟于50年代的艺术家来说,存在着这样一个困境,即究竟是投身于“现代艺术”之中还是去反对它。在霍克尼身上,这一困境显得尤为突出。他喜欢又累又繁的学院派训练,包括写生。在英国的布雷德福美术学校,他掌握了使用线条的基本功;在皇家美术学院,他掌握了写实绘画的基本技巧。他对抽象艺术非常反感,他向电视片摄制者抱怨说:“抽象的形式已经成了一切的主宰,人们固执地相信,这是绘画的必由之路,他们竟认为再没有别的出路了。”霍克尼开始挖掘一条逃离抽象主义的“地道”,他说:“抽象艺术的原则过于刻板,使绘画丧失了个性,不论怎样画都不顶用,那些作品总要信守其原则,于是它们看上去都千篇一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抽象派艺术家在评价传统的具象绘画时,也总是用同样的词语来争辩同样的问题。事实上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上,霍克尼已经将现代主义看作传统的一部分,尽管他反对抽象艺术,但在他的作品《大水花》中我们仍能看到抽象艺术的因素。霍克尼感兴趣的不仅是现实生活,还有生活周围的通俗观念和事物。游泳池、草地、喷水池和现代室外雕塑,在霍克尼“加利福尼亚”系列绘画中都处在虚构、梦想和现实之间。霍克尼强调的不是特定的艺术传统的重要性,而是主张艺术家在艺术表现中的自由,而现实生活只是作为原始材料。这一绘画主题的革命代表了形式主义的反对者的胜利,但是绘画真正从压抑下解放出来应该是向放纵的个人主义敞开大门,而这正是罗杰·弗莱(RogerFry)所反对的。70年代的英国存在着一个所谓“伦敦画派”⑩,在其中有一位始终远离大众文化趣味制造者的圈子、远离现代主义运动的画家,他就是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Freud)。1988年,弗洛伊德的作品在欧美各地的画廊和美术馆巡回展出,令他名气大振,成为世界级的绘画大师。这一事件本身表明,现代主义真的走到了它的终点。弗洛伊德《反射》(自画像),布上油画,1985弗洛伊德的作品中包含了对现实无情的审视,使许多评论家联想到20年代德国新客观派艺术家们的风格。弗洛伊德是一个完全受画室束缚的画家,他只描绘他眼前看到的事物。特别是在进入90年代以后,弗洛伊德把自己的大部分注意力转到人物裸体上来。1994年在伦敦怀特查佩尔画廊举办了弗洛伊德近期作品展,展出了画家90年代创作的人体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传统的裸体美的观念早已被宣告终结,弗洛伊德将目光投向某些特殊类型的人,在一般人看来,这些人是畸形的——肥胖的女人、杂耍歌舞的丑角、与众不同的面孔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对于真实的隐喻性的一种向往(11)。但隐喻不是弗洛伊德喜欢的一种艺术修辞,真实才是本质的,隐喻只是一种表象。他说:“人们认为库尔贝的《画室》是一个寓言,但库尔贝与所画的兄弟姐妹们的联系不是隐喻的,而是真实的。”(12)库尔贝一直是弗洛伊德尊崇的画家,虽然我们无法把两者的作品做简单的类比,但是在客观反映现实这一目标上,他们有着精神上的一致性。即使是在20世纪末,弗洛伊德的艺术仍然基于以下的假设,即有意义的艺术应来自对于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件的敏锐观察。他曾说:“由生活入手进行创造,这从未阻碍过我。相反,我感到更加自由,我能掌握主动权。我希望我的作品再现真实,但不是机械地再现。”(13)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床上金发碧眼的女孩》,布上油画,1987创造了一种人人都熟悉的感觉,从而与现实联系起来,人们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的是一种不安,同样也感受到了真实的力量。艾莉森·瓦特(AlisonWatt)和珍妮·萨维尔(JennySaville)是两位很有天赋的女画家,她们的画风与弗洛伊德很接近。瓦特的《冬天的裸体》选择了弗洛伊德很熟悉的题材,表现一个画室中的女性裸体;而萨维尔的《支柱》所展示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裸体,她站在窗台上,带有一些弗洛伊德笔下人物的畸形和怪异,这可能是受英国著名摄影家比尔·布兰特(BillBrandt)所拍摄的女性裸体照片的影响。这两幅作品表明,尽管艺术家从来没有想过在现实主义的概念范围内进行创作,她们一定程度上选择了形成自身民族传统的艺术家作为样板(14),这实际上为她们在风格处理上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此外,菲利普·哈里斯(PhillipHarris)是一位重技巧而不重主题的画家,他在1993年创作的《浅溪中的两个人》非常接近亨特(WilliamHolmanHunt)这类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它使人们看到,传统技巧在现代具象绘画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艺术家在传统的技巧基础上完全有能力控制外部世界,而且按照自己的目的塑造形象。法国是一个有着现实主义传统的国家,即使是在现代主义流行的年代,法国仍然有很多艺术家从事现实主义艺术的创作。1979年在巴黎举行了“法国的艺术倾向展”和“三十年法国新艺术展”,这两个展览反映了具象艺术的回归。1980年,法国著名的美术评论家塔塞特(Tasset)创造了“变异的写实主义”(metarealists)这一术语,塔塞特解释说,这是指一种既写实又采用形而上和超现实手法的绘画,画家常常在画面上把想象转化为现实物。与此同时,在法国艺术界,还有所谓叙述性具象(figurationnarrative)、客观写实主义(realismobjective)、梦境的具象(figurationonirique)、幻想的具象(figurationphatasmatique)、异常的具象(figurationinsolite)等等各种具象艺术风格,名目极为繁多,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以具象面目出现的现实主义的新动向。[1][2][][]尽管在法国具象画家为数众多,甚至还有像巴尔蒂斯(Balthus)这样的大师级人物,但就现实主义复兴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在巴黎活动的以色列画家阿维格多·阿利卡(AvigdoArikha)。著名的澳大利亚艺术理论家罗伯特·休斯(RobertHughes)认为他是欧洲写实主义复兴的代表(15)。阿利卡是一位犹太画家,少年时代饱受磨难,他迈向成功之路始于50年代中期。在抽象表现主义风靡欧洲的时候,阿利卡敏锐地捕捉到了文化国际化的动态,发展了一种抽象造型,通过线的组合留出空白,然后再填颜色;同时,他还开始运用类似马蒂斯和席勒式的线条,这种线条运笔迅速而流畅、高度形式化而且带有一点抽象风格。从那时开始直到1965年,阿利卡的画是纯抽象的,在这些作品中充满了音乐的激情和启示录式的激动。阿利卡在60年代中期突然放弃让他成名的抽象艺术,开始了写实性绘画的创作。这在当时的画坛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这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的,因为这种风格上的重大转变使他立刻失去了画商的支持,而且也丧失了作为一个具有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前卫艺术家的地位。但阿利卡相信,他在抽象艺术上已经失败,他觉得抽象绘画只是在重复相同的形式,所有的作品都像是同一幅画,尤其是1965年2月他在卢浮宫看了卡拉瓦乔和17世纪意大利绘画作品展后,做出了放弃现代主义的决定:卡拉瓦乔的作品使阿利卡领悟到绘画的实质不在于记忆和重构,而在于观察。1970年11月,阿利卡的版画参加了巴黎国家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联展,与他一同参展的另外三位艺术家是奥登伯格(ClaesOldenburg)、劳申柏(RobertRauschenberg)和贾斯珀·琼斯(JasperJohns),美国著名批评家芭芭拉·罗丝(BarbaraRose)为该展撰写了前言。在某种程度上,阿利卡画素描和版画是为他后来重返写实油画做准备。经过八年的徘徊后,当他重新拾起油画笔时,一切都变得格外简单,空间、形式、光线都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由于是从抽象艺术回归到写实油画,因此他的具象油画不同于古典绘画那样再现客观世界,而是按照自己的感觉方式来表现对象。阿利卡在作画时习惯于表达一种兴趣,而不是画面的完整,他作画之前似乎并没有什么完整的构思过程,而是随着自己的感觉由一个特定的“点”向外扩散。阿利卡的油画创作的题材均来自日常生活,尽管他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二次大战、以色列建国等,但这些事件并未进入他的画面。他认为重大事件不应由艺术来表现,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人的堕落或人的欲望的表现。为此,阿利卡的绘画题材都取自他周围的生活,他的室内所见、窗外之景、妻子女儿、朋友以及他自己。他用一种直率而深情的目光来观察周围的生活,哪怕是那些最不为人所注意的角落,那些最微不足道的东西,在他的画中都会具有某种情感。在他的人体画中,这种感情的色彩显得尤为明显——画家总是通过女模特儿的动态来表达一种特殊的情绪,如《羞涩》被某些评论家称为20世纪绘画中最有感触性的裸体之一,有着一种纪念碑式的忧伤和性感;《忧郁》则是古典意味的侧面头像,撑着的手使人想起丢勒同名版画当中的人物,这个动作所提示的精神状态,是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新柏拉图主义的那种精神状态。简练的形式构成因素得益于阿利卡抽象绘画的经历,可以说他60年代中期向写实油画的转向是成功的。这表明,在艺术的法则中,抽象与具象之间并不存在着根本对立的关系。从某种角度上说,正因为绘画建立在一套惯例和常规的基础上,反而意味着它是不受限制的。在阿利卡的肖像和室内题材的作品中,画面总是被一些几何形状所分割,他似乎总能从这些简洁的构图中寻找到乐趣,如《画室的窗户》、《画室的墙》等等。值得注阿利卡《背面的裸体自画像》,布上油画,1986意的是,80年代后期以来,对于古典大师的传统写实风格的改写越来越明显地出现在阿利卡的作品当中,使人想起后现代主义的许多手法。如《画室的镜子》便明显来源于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JanvanEyck)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只不过镜中只有画家本人的半边脸。阿利卡写实作品的简朴风格,没有了德国新具象绘画中的那种沉重感,代表了80年代以后具象绘画新的发展方向。在欧洲写实主义绘画回归的同时,美国也经历了现实主义的复兴,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帕尔斯坦(PhillpPearlstein)和费谢尔(EricFischl),这里主要以帕尔斯坦为例来说明80年代现实主义所产生的变化。帕尔斯坦是一位学者型的画家(16),他成功地向现实主义的局限性进行了挑战,使现实主义绘画趋向于画面的经营和制作,从而使之扩展了形式方面的容量和深度。帕尔斯坦的创作重新证明了现实主义艺术观念的实质,并重新肯定了西方传统绘画的物质性。帕尔斯坦《躺椅上的两个模特儿》,布上油画,1981帕尔斯坦曾是抽象表现主义画派中的一员,但是他又超越了抽象表现主义。在他所描绘的这类作品中,一切美好的理想、一切浪漫的幻想、一切色情的联想都不存在;不具任何叙事、寓言、象征主义式的意义负载,也不具任何幽默感。对于画家来说,这些微带倦意、表情冷漠的人体,只不过是一堆形体而已。帕尔斯坦可以被看作是美国新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这种现实主义没有政治内容和教育意义,它只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而已。帕尔斯坦不是新现实主义绘画的惟一倡导者,但他所作的一切,使新现实主义绘画不但有了雏形,而且使之更加明晰和具体化了。帕尔斯坦对于知识、原则、现实主义以及艺术的理解是具有典范性的。在可视的三维空间里,他坚定不移地创作出细致入微的人物形象,而不受叙事性、象征性或心理学因素的限制。与弗洛伊德一样,他喜欢画室内的裸体题材,帕尔斯坦声称他要将形象从表现主义的痛苦、立体主义的分解以及色情的描绘中解救出来。他的现实主义观念充满否定,有批评家评价为“反幻想、反社会性、反表现性、反游乐性”,还有人称之为“反心理性、反叙述性、反人情味、反色情”(17)。他抛开表现主义感情强烈且潦草纷乱的抽象形体,转而描绘客观冷静的现实,但他却拒绝所有的内容描述,而将注意力集中于纯粹的形式,这就是为什么他笔下的裸体,既不色情,也没有美感可言。帕尔斯坦在1962年的《艺术新闻》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今日的人物画不在天堂》的论文。他说:在任何一位按照20世纪绘画制作方式创作的画家看来,把裸体人物作为描绘对象,把它想象成一个充满了自尊而自我充实的实体,并让它存在于日常居住的空间里,这似乎是一种愚蠢的企图。事实上,这也正是他在画室里着手干的和将继续坚持下去的事情。他这样解释道:“尽管历史在不断进展,但是总会有些人想把人体绘画恢复到它们以往的状况。”(18)因此,帕尔斯坦表示尽管这种人物画已经过时,或许会受到非难,甚至是对艺术中的历史决定论原则的背叛,但是他描绘人体的信心毫不动摇。他用一种直观原型的方式,或者说最终是用描绘人类自身的方式来体现一种永恒的目标。帕尔斯坦使用照片的方法是完全有别于照相写实主义的。实际上,帕尔斯坦从不利用照片来充当原始的创作素材,从不依据照片来进行创作。由于他注重人物造型的细节,并且在透视的基础上来确定人物的比例和结构,常常导致模特儿的某些部分跑出画面,有时人物的头、手臂、脚等部位会被完全切掉一节。因此使有些人产生误解,甚至有评论家把他归到照相写实主义中。帕尔斯坦十分注重空间的表达,现代绘画对于平面性的追求,已经使绘画长时间地放弃了对空间帕尔斯坦《斜躺的模特儿》,布上油画,1974的表现。帕尔斯坦把对空间的理解和对画面的细节复制联系起来。他用破布、织物、服装甚至室内家具等这些造型物体来组织和连接画面。这些造型物体为“空间”提供了准确的解释。他说:“我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画面的暗示空间,我不得不用一种奇怪的方式发展画面。我认为视觉空间随着视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就意味着每个画面的拓深。”(19)帕尔斯坦认为,20世纪表现幻象的两个途径是:打破平面和移动视点。他自己就喜欢打破画面的平面并确立消失在平面上的一系列透视点。他的兴趣在于如何看待平面的问题(20)。帕尔斯坦的创作成就表明,他是一位既关心抽象绘画价值,又关心具象艺术的画家。这两种因素的结合,使现实主义绘画以它自己的前卫方式被人接受。帕尔斯坦在美国现代艺术中所处的地位已经证明,新现实主义是严肃的、带有挑战性的和具有革新精神的。事实上,无论是意大利的超前卫派、弗洛伊德、阿利卡,还是帕尔斯坦,他们都对发展现实主义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共同点主要是在反对前卫派的同时,扬弃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意识形态因素,抛弃或部分抛弃了它的批判价值,不再直接对现实生活发表评论或看法。他们以纯客观的方式表达对象的真实,而拒绝包含任何情感的色彩,他们都关注画室中的生活,喜欢表现室内的裸体。特别是阿利卡和帕尔斯坦,他们都有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经历,又不约而同地在上世纪60年代转向写实艺术,并在具象绘画中探讨抽象的形式因素和构成,这一现象体现了现实主义在与现代主义的对抗中,也促成了自身的转化。所谓写实主义的回归并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的传统现实主义当中,相反,经过近一百年的洗礼,现代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新现实主义、超级现实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具象艺术,正是在对抗中吸收了现代主义的因素,从而丰富了自身的语言。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标签已经成为了具象或者写实的代名词,这种转向是现实主义回归的重要内容,如果说真有什么东西回归了传统的话,那就是现实主义回到了它赖以存在的最基本的要素——对物象真实性的描绘。①参见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现代派绘画》,弗兰西斯·弗兰契娜、查尔斯·哈里森主编《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张坚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②参见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80年代》,曾胡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③参见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现代性的体验》,徐大建、张辑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④参见阿·博·奥利瓦主编《意大利超前卫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⑤A.B.Oliva,ExpositiondeChia,Clemente,Cucchi,deMaria,Palatino,Chambery:MuséeDavoisien,1986,pp.24.⑥EditDeAk,“FrancescoClemente”,Interview(NewYork)12,No.4(April1982),pp.1621.⑦A.B.Oliva,Pointsd’histoirerecente,dansNouvelleBienNaledeParis,Milan/Paris:ElectaMointeur,1985,p.53.⑧BeauxArtsMagazine,No55,Paris,1988,p.35.⑨(13)(14)EdwardLucieSmith,“BritishFigurativePainting”,ArtToday,PhaidonPressLimited,1995,p.275,pp.256257.⑩英国画家基塔杰1976年举办了一个题为“人类的躯体”的展览,后在英国和比利时巡回展出,他在展览目录前言中介绍了他的一个观点,即存在着一个他所称的“伦敦画派”,其中包括培根、奥尔马克、大卫·霍克尼、卢西恩·弗洛伊德还有他本人,这一说法后来被沿续下来,尽管这些画家彼此在创作上没有什么相似之处。(11)参见让·克莱尔《真实的裸体——卢西恩·弗洛伊德近期作品》,载法国《艺术知识》杂志第504期(1994年3月)。(12)参见劳伦斯·戈文《卢西恩·弗洛伊德》,英国伦敦泰晤士与哈德逊出版公司1984年版。(15)参见罗伯特·休斯《新艺术的震撼》,刘萍君等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16)(17)(18)(19)(20)参见凯米·莱文《学者型的帕尔斯坦》,《超越现代主义:70—80年代艺术评论集》,常宁生译,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篇2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

一、新古典主义

法国是一个崇尚古典主义的国家。庞贝城的出土激起了人们对古典艺术的狂热崇拜。随着大革命的到来,艺术倾向运用古典主义绘画技法、宣扬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追求共和制的资产阶级以历史上的罗马为借鉴,大卫的美术作品成为这个时期的代表。

大卫(法国)(David,1748—1825),他最初的老师是罗可可画家布歇,后来在皇家美术院教授维恩的门下学习,毕业时因其创作获罗马大奖,赴意大利留学,在那里他爱上了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作品。他认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才是近代画家的学校,是近代美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1784年他创作了《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荷拉斯是古罗马时代的一个家族,古罗马在建立共和制的历史时期,曾与毗邻伊特鲁里亚的吉利茨亚人发生战争,但是双方的人民却有着亲密的通婚关系。为了避免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厮杀,双方统领达成协议,各选出三名勇士来进行格斗,以胜败来判定罗马城与阿尔贝城的最高统治权属谁。格斗以罗马的荷拉斯三兄弟战胜而告终。它的主题思想是个人感情要服从国家利益。这件作品的成功加速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的提前到来。

安格尔(法国)(Ingres,1780—1867)。安格尔是出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物,作为达维特的学生,安格尔丝毫没有继承老师那种对政治极度关怀的热情,他从不问政治,一生只在肖像画上做贡献。青年时期,安格尔有段时间在罗马留学,狂热地崇拜古典风格的绘画,并仿效意大利16世纪传统,画了许多裸女。《瓦尔平松的浴女》是他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许多裸女形象之一。画面华丽庄严,曲线与形体犹如音乐中的节奏与韵律,人体因其形体极为准确,色彩柔和,深度的空间透视,加之坚实的素描功力而被视为古典绘画的经典之作。

二、浪漫主义

1814年是波旁王朝复辟的年代,苦闷的知识分子在文学和艺术上掀起了浪漫主义运动。

籍里柯(Gericault,1781—1824)。《梅杜萨之筏》是画家籍里柯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杰作,这是一场真实的海难。画家把它绘制成为油画,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这场真实的海难。这件作品被视为浪慢主义的伟大宣言。

德拉克洛瓦(Delacroix,1798—1863)是法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画家。《自由引导着人民》描绘的是法国“七月革命”中一次有名的街垒战。1830年7月22日,巴黎的市民、手工业者、学生为了粉碎查理十四恢复波旁王朝的统治而举行武装起义,与保皇军队展开了白刃战。画家目击这一悲壮激烈的巷战景象,决心画一幅大画,来纪念革命群众为争取自由斗争的壮举。《自由引导人民》成为浪漫主义鼎盛时期的作品。

三、现实主义

宗教对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已显得无能为力,科学技术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使人们对进步充满深刻的信念,渴望在艺术中看到自己生活的时代。

库尔贝(法国)(Courbet,1819—1877)。“我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如实地表现我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和思想面貌。”其作品《画室》和《石工》成为其现实主义的代表。

米勒(法国)(Millet,1814—1875)。敦厚朴实的农民性格在米勒身上是天生的。由于家乡临海,土地贫瘠,不付出辛勤的劳动就难以温饱,这些对他后来的绘画生涯有着决定性意义。米勒在《拾穗者》和《扶锄者》中用充满感情的构思,塑造了令人深省的形象。“不是绘画,而是宣言”,他的艺术作品的深刻社会意义恰恰在于史诗所不能达到的质朴平凡。

四、印象主义

19世纪是现实主义艺术向现代主义艺术过渡的一个阶段。在科学进步、光学理论得以实践的时代背景下,画家根据自己的观察与直觉,表现外光的变化,以创新的姿态进入了法国画坛。

1.印象主义:莫奈(法国)(Monet,1840—1926)。《日出·印象》是莫奈描绘勒阿弗尔港口的一个多雾早晨的印象。《日出·印象》展出后,受到社会的公开攻击。那位以“印象”来讽刺这幅画的《喧噪》周刊的记者路易·勒鲁瓦,本来是以此指责莫奈“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并说此次画展无以名字,只有称之为“印象主义画展”,印象主义因此而得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极富号召力的光辉符号。

2.新印象主义:修拉(GeorgesSeurat,1859—1891)。《大碗岛的星期天》应用建筑学原理进行色彩分割,形成了点彩派。

3.后印象主义:塞尚(法国)(Paulcesanne,1839—1906)。探索先知的19世纪画家是塞尚。他的观念扎根于西方绘画的伟大的传统之中,却属于艺术中最革命的观念之列。“表现物体要用圆柱体、球体、锥体——深度比平面更重要。”《苹果与桔子》成为世界上最有创意的静物,他常常认真地寻求每一只苹果的体面结构,去表现质感与空间。为求物体的具体性、稳定性,静止的对象在他眼里都成了无休止的结构综合体。

高更(法国)(PaulGauguin,1848—1903),1891年定居太平洋中部的法属殖民地塔希提岛上,他放弃巴黎优越的生活,到南太平洋的小岛上体验宁静与淳朴、人性返璞归真的生存方式。《塔希提妇女》描绘的是这个岛上劳动妇女生活的一个场景。高更采用古埃及壁画的平涂手法,显露单线稚拙的结构形式。画中的两个人物极富东方色彩的趣味。土著人在强烈的阳光照晒下,棕赭色皮肤和鲜艳的裙子构成色彩反差鲜明的对比。浓郁的自然景物,充满着主观的装饰味道。

凡·高(荷兰)(VincentVanGogh,1853—1890)。他的油画《星月夜》,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夜晚,他看到夜空中有一个奇特的月亮、星星和彗星,这些色彩是黄、绿色的漩涡,在天空中旋转,它们变成为一束反复游荡的光在扩散,带动整个深蓝色的天空。他对色彩的解放成为美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篇3

关键词:岭南画家;伍启中;现实主义绘画;创作评析

Abstract:WuQizhongrosetofameforhisChinesepainting“SurgingThoughtsLiketheTide”inthe1970s.Withhissolidfoundationinformandadeptskillsinlinehebasedhiscreationonreallifetoseekandexplorethethemesoftruth,kindnessandbeauty.Thecharactersheportrayedwerecharacterizedbystrikingfeatures.HeenrichedtheexpressivenessofChinesepaintingbycombiningthestyleofChinesepaintingwithskillsofWesternpainting,whichcontributestoacomprehensivepromotionofChinesefigurepainting.

Keywords:painterofLingnanSchool;WuQizhong;realisticpainting;creationanalysis

伍启中,广东新会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曾任广东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以其深厚的、扎实的造型功底毕业于广州美院附中。

伍启中先生涉及的艺术领域很多,从连环画、宣传画、插图、国画一直到油画等画种。正是通过这些写实技巧的历练,他的创作能力得以成熟,其中最为擅长的便是人物画。由于精湛的绘画技巧,在人物画创作上日臻完善。在1973年的全国美展中,他的中国画《心潮逐浪高》以其高超的写实手法、严谨的造型、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大获成功。其后,中国画《康有为》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浩气长存——孙中山》获1993年全国首届中国画展览优秀奖,《在兰圃》获2001年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广东省美展金奖等。

一、红色经典绘画作品《心潮逐浪高》产生的背景回顾

20世纪的广东美术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从六十至七十年代广东美术以整体最辉煌的形象出现在全国美术界,其中像汤小铭、陈衍宁、伍启中、林墉等人,在那个时期的中国画坛上均不同程度地产生过重要影响,并占据着非常醒目的位置。伍启中创作这幅作品时,正值中国“”时期,那是以对一个人神性的崇拜,将全国人民进行一场精神洗礼,是让人心灵扭曲的时代。画面上表现的是在狂热的革命年代,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图式场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个曾经影响过许多人的人生轨迹的时代,为后来涌现出了不少反映知青的美术作品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心潮逐浪高》正是那个时代集体意识下潜意识的流露与宣泄,是对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的最好诠释。

今天,评论家的思考当然要具有历史与现实审视的目光,如果将画中的形象与当时的现实状况进行比较,追寻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图像形成的原因应是颇有意思的。该画是具有高水平的知青题材作品,客观地说,当时的许多美术作品大都带有些公式化、概念化的烙印。那时的“”美术就是政治美术,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心潮逐浪高》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产生,必然有其影子。例如,从面部微笑的表情到大都一致喜悦的状态,从手捧“红宝书”的知识青年到手扶行李的老干部,等等,这种一表现知青图式必有“红宝书”,表现老干部必有行李包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之风,在当时是屡见不鲜的。由于“”美术的特殊性,那时的画家都很虔诚地按照一定的模式和套路来进行创作。因此,概念化、公式化就成了当时美术创作的主流。然而,这些并不妨碍我们客观公正地评价《心潮逐浪高》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目前人物画在现今中国画的格局中是个弱项,尤其在现代人物画创作的精神和人物画的语言表达上都有弱化的趋势。现代年轻的画家比起我们的前一辈、再前一辈的人,在人物画的创作上缺少生活的底蕴与内涵,导致人物画的表现苍白无力。“”期间的美术创作,基本属于歌颂和赞美新生事物的政治美术,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之风,让许多画家违心地画了一些作品。而《心潮逐浪高》主题的构思正是在主流话题和民间立场之间艰难地寻求平衡,把当时的政治意识与精神文化生产的某种关系巧妙地通过各种情境缔结起来,让艺术的表现成为主体,构成了整个画面的美感,使之成为一致公认的、深受普遍欢迎的优秀作品。

现在我们重读这段历史,审视在强权政治模式下中国美术生产的繁荣与嬗变的种种原因,除了具有史学研究的意义以外,更具有重新认识和构建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时代关系的现实意义。“”时期或称“毛时代”的美术,作为引导艺术生产,它在今天仍可以成为艺术多元格局中的一种有价值的积极因素。作为文化遗产,其历史价值更是不容置疑。另外,它仍然具有唤起社会群体的主体性意识的意义。

该幅画一眼望去气势恢弘,鲜红的手扶拖拉机驰骋在广阔无垠的金色海洋里,劈开谷浪,滚滚前进,与远处一线平展的海面相呼应。从画面中洋溢出来的那种乐观、健康和具有很强南国色彩的组群式人物中,有双手怀抱“红宝书”的男知青,有手扶行李的老干部,有站立着的女知青,还有手捧稻谷的老农民和面带微笑的女社员等。

画中通过人物的坐立、正侧、动静等姿态多视角地表现出了画中人物的不同个性与特征。画家笔下的人物灵秀动人、栩栩如生,让人观赏之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一幅画能如此地把观者融入意境,产生共鸣。这说明画家不仅有很深厚的底蕴,而且还有成熟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最重要的是让画面上流露出的那种真善美及跃动奋进的生命力与观者的心绪紧紧地相溶在一起。同时,从这幅画中我们看到了现实主义理想化创作的范式与“”后常见的知青题材美术那么矫饰相比,它带来了一股充满鲜活生命的舒缓和谐的气息。

二、扎实的生活底蕴在作品中完美地体现

在中国画里,人物无疑是造型艺术中难度最大的表现对象,这一点我们应当承认。而人物画中头部的表现又是最难的,它关系到整个画面的成败。人物不仅要形神兼备,还要恰到好处。在头部的表现中,它可以通过五官的精雕细刻,传达出精彩的篇章。

作为与主题有着重要关联的,在画中占据主要位置的老农民,通过虚实、粗细、轻重等不同的线的处理,加上用笔硬朗、苍劲,渲染时加强了颧骨、下巴、鼻子等处的明暗关系,以及短少且稀的头发和发白的胡子茬儿的渲染,使那张布满沧桑的脸部,成为结实、健康而富有魅力的形象。他抓住了主体形象的特征,精心刻画出老农饱经风霜的面容以及能披露出他一生遭际的深沉目光。[1]双眼的鱼尾纹就像刀刻般深深地印记在眼角两侧。他用精练而又富于生机的笔墨线条来表现,使老农生动凸现的面颊叠现出生活艰辛及岁月的划痕。与老农民相比,伍启中在表现那位女知青时,脸部轮廓则用淡雅的墨线,结构比较含蓄,湿润的墨色、圆润的线条、婉转柔和、自如似水的用笔与飘逸的头发一起[2],散发出青春女性的一种美感,在设色方面采用的多是湿润平涂法,减少了凹凸感,给女性一种柔和、圆润、淡雅的肌肤之美。只是在面颊处渲染了些红色。另外,女青年的嘴的表情丰富而且细微,从她那微微张开的双唇,让我们感到她在传递着微妙的情感。她的眼睛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纯洁,望着整个世界。她的面容在该画中最具有迷人韵调,因为有了她,整个画面不仅充满了生命力,而且还让人心潮澎湃。脸部是一气呵成,无败笔。

画家塑造的另一位女社员,是一个身着布兜扮装、手扶斗笠且面带微笑的南国农村妇女形象。面部的刻画极为丰富,那种高度洗练的笔触,明洁而富于节奏感的设色,加之透视、解剖、明暗的运用,使中西融合非常到位。在颧骨、眉毛、鼻子、嘴巴等处都有暗部和投影,加强了明暗对比,增强了体积感。他将对西方写实精神的理解通过传统的笔墨表达得淋漓尽致。额前飘动的刘海就像一绺黑色的丝带,而它的下面扑闪着盈盈笑意的双眼,使面部的表情含蓄而迷人。另外在头饰上,画家用精炼流畅的线条勾画出深蓝偏紫色围巾的轮廓,再施以泼墨与写意渲染,使围巾的薄、透、质感轻松地表达出来,与飘逸的头发相互交融,荡漾着女社员的青春活力。整个头部色彩的透明感就像一幅典雅的古典油画肖像而闪闪夺目。伍启中先生笔下的这位农村妇女由于劳作使身体变得丰满而健硕,这是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的形象,画家通过梳理、选择,最终画出了作品中令人激动的典型形象。虽画的像美女,但反映出的却是健康朴素的美,具有生活的典型性。女社员的形象是画家对生活体验的广度与深度得来的结晶。细观该画,从广袤无垠的整体到细微变化的局部,从他组群式人物的构图,较娴熟画面结构的处理以静寓动,动静结合,到画面场景的平展与突破相对立,以及造成众多的人物富于姿态的变化,都不觉重复累赘。几个不同身份的人物构成了整个画面精彩的乐章,而画面中最为精彩的是动态与神情。瞧女知青那微微向后倾的头部和微微向右侧仰的身躯,画家抓住了这一瞬间的姿态,并准确地勾画出了一个女性特有的曲线形体,显得她的身姿是那么的自然和舒展。娇小的体态,让南方那种特有的女性身姿加上白皙的肤色,更显女性的青春靓丽。两个小辫被微风轻拂,给人以天真、无邪、可爱的感觉。她身穿淡色暗花长袖衬衫,袖口向上挽起,显示了“”时期的文化精神符号在知青们身上的特殊体现,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一位闲雅清丽的女知青在当时的一种复杂的心境。而女社员头部微微向右前方平视,而胸部左转使画面一下活跃了起来,与女知青前后、左右、高低的穿插构成了动感的韵律。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心灵是如何呼应社会主流意识的召唤,看到激进主义在精神领域中的审美需求,显示了画家善于处理复杂构图超众的能力。

在绘画艺术中,人物画的确是很难的,而且任何事物的内涵都不像其表面所呈现的那么简单,尤其是人物的情感与品性,往往藏得很深,不会轻易暴露出来。[3]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4]该画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是画家经常深入生活,到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感受得来的。这些人物肖像大都是从生活中写生获得的。这种直接源于生活的原型塑造,不仅个性鲜明、有血有肉,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像画面中的老农民、老干部、女社员以及男女知青等。画家只有通过生活体验,才能挖掘出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来。那种凭空想象是塑造不出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的。生活的底蕴来自于一个人的生活积累和艺术修养。由于大量的创作实践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深透,使伍启中积累了许多创作经验,为他在该画的创作中能完美地体现主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一幅作品通常不大可能表现出对象所有深埋的东西。咫尺之内,可以写尽天涯,却难以写尽世态人心,能够挖掘得深一点,表现得多一些,就已经不容易了。何况,在那狂热而严酷的意识形态氛围中,画家能创作出较高水平的画作已实属不易。

三、中西融合的笔墨造型语汇

在线条的运用中,伍启中先生敢于大胆尝试。他不沉湎于中国的传统绘画,而是将其西画的许多长处结合到自己的画面中,他结合了西画的特点,融合了明暗光影绘画,不仅使人物的造型更加准确、扎实、厚重,有体积感;而且使国画人物画显得更加精彩、厚重丰富而耐看。我们从组群式人物肖像的服饰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奔放自如的、洒脱娴熟的线条中可以看出,画家注意到了不同的质感、衣纹的变化以及人体的结构等,均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因此在该幅画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结构和体积,人物衣服内部形体以及衣纹的解剖等,均采用了高度简练的线条概括出来,形成了在线条上抑、扬、顿、挫和线条的粗、细、浓、淡、虚实等前后穿插关系。

例如,双手怀抱“红宝书”的男知青,用笔利落、流畅、果断、概括,肩膀处采用刚柔相济、曲直方圆的手法,在肘关节弯曲的地方用浓重的墨线一笔带过,经笔锋顿挫,继而产生粗细浓淡不等的线。既表现出了胳臂的正确透视与解剖的位置,又描绘出了衣纹与骨骼的内在关系。使胳臂的体积感马上增强了许多,与下面清淡描写的车轮子产生了明显的虚实、浓淡对比。这与现在一些作品中因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所导致的造型能力弱,缺乏深度和广度,缺乏线条的生动性和流畅性相比,该画已趋向成熟与完美,已完全摆脱了那种人物画语言弱化的趋势,在中西融合的笔墨上,凸显出自己的图式语汇。在那狂热的政治可以压倒一切的革命年代,的确有不少好的作品,但像《心潮逐浪高》这样成功地塑造了知青图式作品,并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留有印痕的并不多,可以说他把中西融合、神形兼备的中国人物画技法的运用达到了成熟的水平。这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中无疑给人们带来某种精神上的抚慰与心灵上的愉悦。当今天人们面对大千世界的种种诱惑,拜金主义与人欲横流的时候,《心潮逐浪高》反倒是值得我们怀念的。

随着西方各种艺术流派的渗入,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盲目地追捧使我们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该画对于今天的美术创作仍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当今现实主义绘画创作,它不仅可以使年轻人了解“”时期美术的那段历史,避免重蹈“”美术的模式,还可以激发与培养年轻的画家,积极热情地去重塑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主义美术。

四、结语

2006年11月广东省选出了广东美协成立五十年五十件经典作品。《心潮逐浪高》榜上有名并高居第十九名。可见三十多年过去了,该件作品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是多么的大。作品之所以耐人寻味并受人青睐。除了有“”时期的某种因素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所以,同样是表现人的作品,总会有深刻与肤浅之别。写人不透,何以谈及感染人、震撼人?笔者曾观看过此画的原作,这么多年过去了,画中的神韵天成、浑厚纵横、清新灵动的墨迹,一直让人难以忘怀,它所带来的艺术影响力是很长远的。今天我们重新解读这张红色经典作品,它不仅带来视觉上的愉悦感,更主要的是带来了震撼我们心灵的审美享受。不仅让我们重温当时特定历史场景下的文化语境,更使我们心灵得到一次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精神洗礼,从而唤起对现实主义那种来自于生活原型而创作的激情。这种以今思昔的借鉴,不正是给予我们目前人物画创作日显苍白的一剂良方吗?现已年过半百的伍启中先生正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与创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现在追求的是古典诗意、传统笔墨与现代形式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松明.业精于勤,笔墨造化——读杜滋龄水墨人物有感[J].美术,2007(2):25.

[2]张春新.中国画教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61-68.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篇4

关键词:俄罗斯;当代油画家;实践特色;民族性;现实主义

油画艺术创作属于思想行为范畴之内,艺术思想展现了油画家的艺术创作实践特色,决定了油画作品的艺术内涵。本文对俄罗斯当代具有影响力的三位油画家:卡留塔、梅尔尼科夫、索科洛夫的艺术创作实践特色展开研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探索油画家艺术创作的内在精神,提炼艺术创作实践的技巧技法,以期为同行提供艺术创作时可借鉴的宝贵财富。

一、俄罗斯当代油画艺术的历史渊源

俄罗斯油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期间造就了多位享誉国际的油画大师。俄罗斯当代油画起源于古罗斯圣像画;在沙皇时期出现了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结合的艺术创作;现实主义油画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得到繁荣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实主义的油画艺术得到较快的发展。俄罗斯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莫斯科地区画家展现的欧洲绘画艺术与本土化艺术的结合。一条是圣彼得堡地区画家展现的印象派绘画和现实主义艺术。世界油画艺术对俄罗斯当代油画艺术起到了良好的借鉴作用,推动了俄罗斯当代油画家艺术创作的全面发展。通过了解俄罗斯当代油画艺术的历史渊源,将帮助我们研究俄罗斯当代油画家艺术创作的实践特色。

二、俄罗斯当代油画家的艺术创作实践特色

首要特点是民族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相结合,与此同时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与现代艺术创作精神相结合也是当下俄罗斯艺术创作实践的主要特色之一。下面通过对几位俄罗斯代表性油画家艺术特色的分析,可以从中挖掘出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的有效资源。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梅尔尼科夫是俄罗斯当代艺术大师,他开创了俄罗斯当代油画艺术的新格局。他的作品继承和发扬了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的特点,通过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突显自身艺术创作的实践特色。与此同时他还有所创新与突破,在艺术创作实践中融入了现代艺术的某些创作手法。梅尔尼科夫进行油画创作的历程主要在苏联社会主义创作时期、人文关怀时期、追求艺术创作时期这三个阶段。梅尔尼科夫的艺术创作突显了现实主义的实践特色,将人性化融入创作思想中,通过写实的手法结合细腻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油画作品的艺术内涵。梅尔尼科夫的艺术创作关注自然与人性,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表达出具有真善美特性的实践特色,符合当时的现实时代背景。梅尔尼科夫的油画作品实现了俄罗斯传统艺术与欧洲美学思想的巧妙融合,拓展了丰富的油画绘画语言,创作出具有主题性和象征性实践特色的作品,推动了现实主义油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油画作品是《西班牙三联画》、《觉醒》等。画家将时代主题作为创作背景,通过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展现画作背后蕴含的意义,在结合强烈画面感的艺术处理方法,展现作者细腻的创作情感,富有人情意味的艺术创作实践特色与观者形成了心灵的共鸣。梅尔尼科夫在这些作品中有所突破的是他将现代艺术中具有象征意味地,以及装饰意味的创作手法与现实主义写实的创作手法有机结合,使得作品具有了强烈的形式感与构成感。尤里•卡留塔是俄罗斯列宾美院当下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的艺术创作实践特色主要表现为具备强烈兼容性的艺术语言。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卡留塔进行油画创作时对多种艺术流派的特色进行兼容并蓄,不断实现自我的完善发展。卡留塔具有强大的色彩表现力,在素描能力的支持下,充分展现出油画的绘画技巧和特点。卡留塔擅长绘画人物肖像,传承了俄罗斯现实主义的绘画精神。通过基督教的信仰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体现出尊重生命的实践特色。卡留塔的油画艺术作品展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我出去遛狗了》。这幅作品体现出分离派艺术特色和表现主义特色对卡留塔艺术创作实践特色的影响,梳密色彩的巧妙搭配和线条结构感的有机结合起到了强烈的装饰性作用。卡留塔在《樱桃》等作品中体现对巡回展览画派技法的应用,并突出自身特点的艺术创作实践特色。卡留塔具有兼容性的艺术创作中也结合了欧洲古典主义的油画特色,从构图到色彩设计方面充分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创作实践特色,例如卡留塔的《圣母》,展现了人物的生活化创作特色。卡留塔的油画艺术创作中还蕴含了简单、隐喻的实践特色,他将作品的内心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合理的融入了形式语言的成分,通过大面积色块形成强烈对比来组织画面起到突显人物心理感受的作用。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索科洛夫是俄罗斯21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创作具有反映现实的实践特色,同时又具有极强的抒情的人文色彩。人文性是索科洛夫油画作品的主要特色。由于索科洛夫自身具有浪漫的诗人气质,在进行油画创作的过程中重视油画作品的诗意色彩。结合当时的现实背景,索科洛夫的油画艺术创作突显出崇尚美好的特色,他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充分展现于油画作品中,真挚的创作情怀传达出作者对家国及生命的热爱。索科洛夫的《春水》用优美的笔法和色彩展现出初春的景致,富有生机的景色使得观者从中中体会到现实的美好。索科洛夫的艺术创作具有真实的实践特色,突显了俄罗斯当代人文主义色彩。综上所述,俄罗斯当代油画家艺术创作中突显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特色,其中民族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有机结合时其创作观念的一大特色。另外现实主义特色与现代艺术有机结合也是其主要艺术实践创作的特色之一。从技法表现上来说俄罗斯艺术创作实践的特色主要呈现出扎实的造型基础、娴熟的技巧与表现性技法有机结合的特点。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长期研究并学习的优质艺术资源。

作者:秦嗣英 邵佳岭 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篇5

[论文摘要]现代绘画的各种艺术观念融入了欧美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创作精神、技法、原则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创作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和积扳推动的作用。

19世纪末是整个西方历史上最大胆、最富冒险精神的时代。现代绘画在这个时期初露端倪.绘画史上出现了一个空前的裂变繁衍的阶段,这种裂变对艺术史所造成的分割,大于文艺复兴以来上所有风格的变迁;各种艺术思潮在这个时期萌芽、蔓延,未来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以及与艺术传统彻底决裂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交相辉映,绘画到达了一个空前的激荡人心的高度。同时,现代服装开始从服装的普通含义中脱蛹,在法国巴黎——当时世界艺术家的活动中心.开始出现了高级时装店,标志着服装进人了一个新的纪元,这无疑是与当时的现代艺术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的。20世纪初,在英美出现的POP艺术等更为新潮的艺术现象,在这些艺术思想和表象里已经宣告20世纪现代美术不同方向的特征成熟起来.与此同时,现代时装的概念也被C?F?沃斯的设计轰动初步定义。

绘画与时装虽不是一回事,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已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而现在则愈发地深人和复杂,现代绘画的一颦一笑都影响着服装设计师的灵感动机。艺术家们将自己全新的艺术观念通过全新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推向社会,这些来源于现代绘画的艺术观念溶人欧美国家的各个社会阶层,并在社会道德方面、生活方式乃至言行举止都有着深刻的烙痕.服装在此方面更是有着明显的追随、呼应。

服装是人们生活状态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状态,作为人们生存的一个基本前提之一.它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因而服装本身是一门造型艺术.是区别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类别的一门新的艺术。同时,它与这些艺术类别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包括其他艺术的各种特征甚至美学原理.如比例、节奏、平衡、对比等.因而服装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

每年在巴黎时装节会上的新艺术服装样式.就是从立体派、黑人雕刻、古埃及美术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其特征是多采用直线的、几何纹样的形式,新艺术样式本是来源于巴黎的装饰美术博览会.脱离新美术的趣味和装饰过多的倾向而产生的。它把艺术和产业融合在一起,深受大众的青睐,它给服装带来的影响.使女性们脱掉紧身胸衣,开始穿着机能实用的筒状服装;追求由于身体活动而展开现服装魅力;强调衣服的动感.这无疑是现代画艺术对服装所带来的一种积极的影响。但是.绘画毕竟是以画面表现为目的,而服装则是通过服装表现人.过份注意绘画的表现方式.往往会赞成喧宾夺主,追求形式的新奇也应有节制、分寸,如超出限度,就有可能流于怪诞,如崩克(Punk)服装.着装的颜色令人毛骨悚然,有给人以不快之感的攻击性。

抽象广义绘画一度是现代绘画的主流,它的色彩及构图、造型都给服装以巨大的影响.毕加索、马蒂斯、布拉克、蒙德里安等现代绘画大师还曾亲自参予过戏剧服装设计。他们的绘画作品也给时装设计师们以启迪,曾是他们设计时装的灵感源泉.如法国Y?S罗朗设计的蒙德里安式套装。另外,POP艺术也给罗朗以创作的灵感而发表了著名的一系列POP艺术之唇、之躯等裙装。

现代绘画的创作精神、技法、原则更是对服装有着巨大的影响与指导。这些技法在时装设计中屡用不鲜。最典型的莫如超现实主义对服装的影响了超现实主义(Surrealisn)的哲学定义是纯精神的、不受正规意识支配的行动。另一种解释是指摆脱理性的控制和审美及道德上的偏见,结合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思想。用夸张和反常的语言形式来追求神奇的艺术效果它在服装领域里的影响相当广泛,如曾经出现了西欧的夏帕瑞丽(Schiaparelli)及其影响下的K?拉加菲尔德,Y?S?罗朗等设计大师,他们都曾熟练地运用超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技法设计作品倒置设计——将人们固有的视觉习惯或使用、欣赏习惯打翻,倒置而进行设计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观念在服装设计中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例如夏帕瑞丽受画家东根?达利等人的启迪,于l973年设计的一套上衣,前后反转的款式及倒置于头顶的高跟鞋帽子等。设计效果十分出人意料,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正是这种非理性精神的选择。使服装设计中渗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东西,使之面目一新。公务员之家

夏帕瑞丽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与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交往。使他对超现实主义绘画有着深刻的理解。因而能设计出一系列优秀的时装作品。对服装设计师来说,研究绘画是为能设计出独特而美观的款式。意大利的R.吉利注意文艺复兴的艺术。更注重R?劳森柏等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留恋于泰菲(Tate)现代绘画画廊.搜集艺术灵感。绘画艺术的素养是时装设计的根本素质。许多时装设计师本人就曾从事绘画艺术或别的造型艺术的。如P?拉邦奴、D?基旺什等.他们设计的时装较现代绘画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同样对人们的审美情趣起引导作用在此时,人们对服装的精神性表现出更大的兴趣.更注重服装的审美的艺术性和象征性了。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篇6

关键词:现代绘画;艺术形式;服装设计

19世纪末是整个西方历史上最大胆、最富冒险精神的时代。现代绘画在这个时期初露端倪.绘画史上出现了一个空前的裂变繁衍的阶段,这种裂变对艺术史所造成的分割,大于文艺复兴以来上所有风格的变迁;各种艺术思潮在这个时期萌芽、蔓延,未来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以及与艺术传统彻底决裂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交相辉映,绘画到达了一个空前的激荡人心的高度。同时,现代服装开始从服装的普通含义中脱蛹,在法国巴黎——当时世界艺术家的活动中心.开始出现了高级时装店,标志着服装进人了一个新的纪元,这无疑是与当时的现代艺术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的。20世纪初,在英美出现的POP艺术等更为新潮的艺术现象,在这些艺术思想和表象里已经宣告20世纪现代美术不同方向的特征成熟起来.与此同时,现代时装的概念也被C·F·沃斯的设计轰动初步定义。

绘画与时装虽不是一回事,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已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而现在则愈发地深人和复杂,现代绘画的一颦一笑都影响着服装设计师的灵感动机。艺术家们将自己全新的艺术观念通过全新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推向社会,这些来源于现代绘画的艺术观念溶人欧美国家的各个社会阶层,并在社会道德方面、生活方式乃至言行举止都有着深刻的烙痕.服装在此方面更是有着明显的追随、呼应。

服装是人们生活状态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状态,作为人们生存的一个基本前提之一.它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因而服装本身是一门造型艺术.是区别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类别的一门新的艺术。同时,它与这些艺术类别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包括其他艺术的各种特征甚至美学原理.如比例、节奏、平衡、对比等.因而服装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

每年在巴黎时装节会上的新艺术服装样式.就是从立体派、黑人雕刻、古埃及美术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其特征是多采用直线的、几何纹样的形式,新艺术样式本是来源于巴黎的装饰美术博览会.脱离新美术的趣味和装饰过多的倾向而产生的。它把艺术和产业融合在一起,深受大众的青睐,它给服装带来的影响.使女性们脱掉紧身胸衣,开始穿着机能实用的筒状服装;追求由于身体活动而展开现服装魅力;强调衣服的动感.这无疑是现代画艺术对服装所带来的一种积极的影响。但是.绘画毕竟是以画面表现为目的,而服装则是通过服装表现人.过份注意绘画的表现方式.往往会赞成喧宾夺主,追求形式的新奇也应有节制、分寸,如超出限度,就有可能流于怪诞,如崩克(Punk)服装.着装的颜色令人毛骨悚然,有给人以不快之感的攻击性。

抽象广义绘画一度是现代绘画的主流,它的色彩及构图、造型都给服装以巨大的影响.毕加索、马蒂斯、布拉克、蒙德里安等现代绘画大师还曾亲自参予过戏剧服装设计。他们的绘画作品也给时装设计师们以启迪,曾是他们设计时装的灵感源泉.如法国Y·S罗朗设计的蒙德里安式套装。另外,POP艺术也给罗朗以创作的灵感而发表了著名的一系列POP艺术之唇、之躯等裙装。

现代绘画的创作精神、技法、原则更是对服装有着巨大的影响与指导。这些技法在时装设计中屡用不鲜。最典型的莫如超现实主义对服装的影响了超现实主义(Surrealisn)的哲学定义是纯精神的、不受正规意识支配的行动。另一种解释是指摆脱理性的控制和审美及道德上的偏见,结合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思想。用夸张和反常的语言形式来追求神奇的艺术效果它在服装领域里的影响相当广泛,如曾经出现了西欧的E·夏帕瑞丽(Schiaparelli)及其影响下的K·拉加菲尔德,Y·S·罗朗等设计大师,他们都曾熟练地运用超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技法设计作品倒置设计——将人们固有的视觉习惯或使用、欣赏习惯打翻,倒置而进行设计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观念在服装设计中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例如E·夏帕瑞丽受画家东根·达利等人的启迪,于l973年设计的一套上衣,前后反转的款式及倒置于头顶的高跟鞋帽子等。设计效果十分出人意料,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正是这种非理性精神的选择。使服装设计中渗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东西,使之面目一新。

E·夏帕瑞丽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与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交往。使他对超现实主义绘画有着深刻的理解。因而能设计出一系列优秀的时装作品。对服装设计师来说,研究绘画是为能设计出独特而美观的款式。意大利的R.吉利注意文艺复兴的艺术。更注重R·劳森柏等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留恋于泰菲(Tate)现代绘画画廊.搜集艺术灵感。绘画艺术的素养是时装设计的根本素质。许多时装设计师本人就曾从事绘画艺术或别的造型艺术的。如P·拉邦奴、D·基旺什等.他们设计的时装较现代绘画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同样对人们的审美情趣起引导作用在此时,人们对服装的精神性表现出更大的兴趣.更注重服装的审美的艺术性和象征性了。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篇7

关键词:现代绘画艺术形式服装设计

19世纪末是整个西方历史上最大胆、最富冒险精神的时代。现代绘画在这个时期初露端倪.绘画史上出现了一个空前的裂变繁衍的阶段,这种裂变对艺术史所造成的分割,大于文艺复兴以来上所有风格的变迁;各种艺术思潮在这个时期萌芽、蔓延,未来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以及与艺术传统彻底决裂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交相辉映,绘画到达了一个空前的激荡人心的高度。同时,现代服装开始从服装的普通含义中脱蛹,在法国巴黎——当时世界艺术家的活动中心.开始出现了高级时装店,标志着服装进人了一个新的纪元,这无疑是与当时的现代艺术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的。20世纪初,在英美出现的POP艺术等更为新潮的艺术现象,在这些艺术思想和表象里已经宣告20世纪现代美术不同方向的特征成熟起来.与此同时,现代时装的概念也被C。F。沃斯的设计轰动初步定义。

绘画与时装虽不是一回事,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已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而现在则愈发地深人和复杂,现代绘画的一颦一笑都影响着服装设计师的灵感动机。艺术家们将自己全新的艺术观念通过全新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推向社会,这些来源于现代绘画的艺术观念溶人欧美国家的各个社会阶层,并在社会道德方面、生活方式乃至言行举止都有着深刻的烙痕.服装在此方面更是有着明显的追随、呼应。

服装是人们生活状态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状态,作为人们生存的一个基本前提之一.它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因而服装本身是一门造型艺术.是区别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类别的一门新的艺术。同时,它与这些艺术类别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包括其他艺术的各种特征甚至美学原理.如比例、节奏、平衡、对比等.因而服装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

每年在巴黎时装节会上的新艺术服装样式.就是从立体派、黑人雕刻、古埃及美术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其特征是多采用直线的、几何纹样的形式,新艺术样式本是来源于巴黎的装饰美术博览会.脱离新美术的趣味和装饰过多的倾向而产生的。它把艺术和产业融合在一起,深受大众的青睐,它给服装带来的影响.使女性们脱掉紧身胸衣,开始穿着机能实用的筒状服装;追求由于身体活动而展开现服装魅力;强调衣服的动感.这无疑是现代画艺术对服装所带来的一种积极的影响。但是.绘画毕竟是以画面表现为目的,而服装则是通过服装表现人.过份注意绘画的表现方式.往往会赞成喧宾夺主,追求形式的新奇也应有节制、分寸,如超出限度,就有可能流于怪诞,如崩克(Punk)服装.着装的颜色令人毛骨悚然,有给人以不快之感的攻击性。

抽象广义绘画一度是现代绘画的主流,它的色彩及构图、造型都给服装以巨大的影响.毕加索、马蒂斯、布拉克、蒙德里安等现代绘画大师还曾亲自参予过戏剧服装设计。他们的绘画作品也给时装设计师们以启迪,曾是他们设计时装的灵感源泉.如法国Y。S罗朗设计的蒙德里安式套装。另外,POP艺术也给罗朗以创作的灵感而发表了著名的一系列POP艺术之唇、之躯等裙装。

现代绘画的创作精神、技法、原则更是对服装有着巨大的影响与指导。这些技法在时装设计中屡用不鲜。最典型的莫如超现实主义对服装的影响了超现实主义(Surrealisn)的哲学定义是纯精神的、不受正规意识支配的行动。另一种解释是指摆脱理性的控制和审美及道德上的偏见,结合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思想。用夸张和反常的语言形式来追求神奇的艺术效果它在服装领域里的影响相当广泛,如曾经出现了西欧的E。夏帕瑞丽(Schiaparelli)及其影响下的K。拉加菲尔德,Y。S。罗朗等设计大师,他们都曾熟练地运用超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技法设计作品倒置设计——将人们固有的视觉习惯或使用、欣赏习惯打翻,倒置而进行设计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观念在服装设计中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例如E。夏帕瑞丽受画家东根。达利等人的启迪,于l973年设计的一套上衣,前后反转的款式及倒置于头顶的高跟鞋帽子等。设计效果十分出人意料,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正是这种非理性精神的选择。使服装设计中渗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东西,使之面目一新。

E.夏帕瑞丽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与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交往。使他对超现实主义绘画有着深刻的理解。因而能设计出一系列优秀的时装作品。对服装设计师来说,研究绘画是为能设计出独特而美观的款式。意大利的R.吉利注意文艺复兴的艺术。更注重R。劳森柏等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留恋于泰菲(Tate)现代绘画画廊.搜集艺术灵感。绘画艺术的素养是时装设计的根本素质。许多时装设计师本人就曾从事绘画艺术或别的造型艺术的。如P。拉邦奴、D.基旺什等.他们设计的时装较现代绘画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同样对人们的审美情趣起引导作用在此时,人们对服装的精神性表现出更大的兴趣.更注重服装的审美的艺术性和象征性了。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篇8

早期的包豪斯设计教育中,克利、康定斯基等人所上的造型基础课大致就是现代“构成学”原理。但在那时,构成与绘画没有完全分化,主要是以绘画的形式和手段加以探讨。蒙德理安原先是一位自然主义画家,在1908年开始了一种与象征手法有联系的绘画。甚至在更早时,他的风景就已带出了他那特有的垂直一一水平构图的先兆,以次约束限定图画的空间,强调线条的结构,特别是一个单独场景和物体的迷人的视觉感受。他的作品,进放出蓝、黄、红和绿的色彩。在树林的风景中,他强调树苗的线条起伏;在海滨和海景中,他强调沙丘和水面的色彩运动。他的绘画几乎是从一开始,就毫不含糊地朝着一种以画面的矩形为基础的抽象简单化图案变化的。他总是通过“对立的等势”去寻找统一性,以表现他在与人类和宇宙里所感觉到的高度神秘。他象风格派的其他成员一样,也认识到他们的抽象原则可以用于新建筑,以及多个领域中的纯设计新概念。

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利用现实的具体形象和空间内容,作不合理的矛盾组合,以引发人们对形象兴趣和奇异的心理感受。大师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超现实表现,并形成各自的风格特点:马格利特最大的爱好是对自己身边的世界和自己的物品的兴趣。他的画往往充满了矛盾的诗意。他有太多充满了矛盾诗意的画作,每一幅几乎都可以拿来编一则故事,自然这样的故事都是超现实主义的,应该用卡夫卡的笔调翻译。事实上我以为他是在企图用一种静态的表象来诠释一个巨大的动态的寓言,有的时候是讽刺性的,而更多的时候是在言说一种无可奈何的忧伤,给人以一种难以言语的感受。另一些超现实主义画家,如米罗则利用视觉的自动醒来创造内心世界的意识流绘画,或通过变形等手段将形处理成具有符号化特点的神秘和怪诞形态,来表现出一种儿童股的感觉和梦幻。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表现影响巨大,并已成为视觉设计的重要形式语言。荷兰著名画家埃舍尔以他自己独有的研究方式再现了一幅幅错综复杂的图形,带给现代创意设计无限的遐想。他努力追求图景的完美,他在作品中营造了一个不可能的世界,但却令人不得不信服他独特的思想探索和视觉表达方式。埃舍尔利用人的视觉错误,让他的作品在三维空间里游戏,同时创作了许多这种表现反常规图形的作品。他想象力非常了得、思维能力严谨而又缜密,对多种形态的虚实把握到位、二维和三位空间的互化,将几个物象相互间变形等写实性交错语言的创造,一段永远走不完的楼梯或者两个不同角度所看到的两种场景等,艺术地表达了时空运动无限永恒的主题。

对视觉传达的心理效应的重视程度,能从设计对超现实表现形式的应用中体现,它是通过具有象征性和超强刺激性的视觉语言所形成的超常的视觉表现,以达到极深的诉求效应。人类任何一种行为和意念想要被人接受,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表达。设计意念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视觉化方式来实现。正如:音乐的表达式通过声音诉诸于听觉,语言的表达只有通过文字组织方可达意。在实际意念视觉化的过程中,每一个动作都要求设计师必须具备表达的手段和方法。因此,绘画训练如同纯粹的色彩和构成训练一般,都是使设计意念得以体现的必不可少的造型基础。造型艺术与技术不同,它关系到人的思想、情感、文化等精神因素;而艺术本身又是由创造和审美相结合的整体。所以,造型能力包含了较丰富的精神内涵。它不仅要训练学生对造型能力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在造型等方面的审美和创造力,还不能由单一形式来训练和获取,那么如何让从事视觉艺术设计的学生从设计角度有效地训练和设计发展所需要的造型能力就成了关键。下面我从现代设计中的视觉表现说明现代平面绘画在设计中的应用和特点。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篇9

在第1类中如文艺复兴后出现的巴洛克、洛克克、古典主义、学院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照像写实主义、印象主义都是以再现自然为基础,表现画家不同的思想与目的。

巴洛克派——巴洛克流行于17世纪至18世纪。“巴洛克”1词原意有不整齐、扭动、怪诞的意思。推崇运动的扭曲,形体的丰腴与量感,其艺术语言强烈、夸张、**动、浮华,这是巴洛克派绘画的特点,其代表人物为鲁本斯。

洛克克派——“洛克克”原意是指贝壳的形状,其艺术风格为繁琐、精巧、纤细、甜腻、流行于18世纪,其代表画家有华多和弗朗索·布欧等。

古典主义与学院主义——古典主义是以尊重古希腊、罗马的审美原则,构图上对称、均衡,气势上庄严、辉煌、崇高向上,技法精湛,刻画深入。这也是学院主义的奉行的原则。正如学院派奠基者法契诺所讲“美是所有艺术品的最高目标,它是事物的1种客观性质,由秩序、和谐、比例、规矩所组成”。其代表作家有拉斐尔、安格尔等等。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起源于法国19世纪初期,其代表作是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在此作品中的构图、光线、色彩、动态、表情都表现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它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构图中的水平与垂直,光线的柔和与均匀,使画面产生了1种激情。这也是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元素,注重感情的渲泄与表达。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绘画指19世纪中叶,以米勒为首的画家主张用忠实于对象的手法去表现正常的视觉形象,反映生活的本质。其代表作有米勒的《拾穗》等。

写实主义和照像写实主义——写实主义就如它的创始人库尔贝在1885年所讲的:“象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我这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它的面貌。1句话,创造艺术就是我的目的。”

照像写实主义是对生活以1种照片式的形式搬上画面,如克洛斯的《约翰像》。它绘制作品要先拍成照片或幻灯片,再把它以比真人大10倍的比例精细地放大到布上,更细腻、更逼真地表现出对象的细节,如脸上的每1丝肌理和每根汗毛等。

印象主义——印象主义是19世纪的画家们走出了自己的画室,去探索自然界中光与色的瞬间变化,打破了传统观念上固有色的概念,如树是兰绿色、阴影是黑色,它把周围的环境色对固有色的影响进行了客观的绘制。其代表画家有莫奈、修拉、塞尚、雷诺阿等。

如果说以上提到的画派还是画家在忠实的再现自然,只是对其进行了发挥添加,强调和发展的话,下面所介绍的第2大类,即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它们不再是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描绘,而是根据画家的主观意图进行自由创作,它们大多出现在20世纪以后。

后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画家强调表现自我感受,注重色彩的对比和事物的内在结构,其代表画家有凡高、高更等。这个画派对现代西方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野兽派——野兽派以夸张的造型、强烈的色彩、粗犷的线条表达内在激情,马蒂斯是这1画派的创始人。

立体主义——立体主义画派,画面的视点已不再是1个方位,而是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表现,使物体还原成几何形体。其创始人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和法国画家布拉克。

未来主义——未来主义画家以抽象的形式,运用色彩、线条表现运动速度、力量及其组合与分隔。

抽象主义——抽象主义是依靠线条、块、面、色彩,进行无具象的抽象进行组合,其代表画家为荷兰画家蒙德尔安。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篇10

关键词:现代艺术;构成形式;儿童绘画;教学实践

自古以来,艺术就具有教化功能,但是依然有着其局限性。在2018年11月2日举行的国际美术教育大会上,卡维奇提出:“艺术教育的社会职能,就是要推动艺术融入社会以及社会平等。”当下艺术职能的转变,艺术教育的普及,对儿童绘画教育的发展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儿童绘画教育不再仅仅依赖于校内的小环境,而是包括校外的家庭、社会、文化、自然的大环境的总和。

一、现代艺术的画面构成形式在学前儿童绘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一)立体派与学前儿童绘画教育

巴勃罗·毕加索(PabloPicasso,1881—1973)是立体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早期毕加索的绘画还是以写实为主,他曾经说过:“我在十几岁时画画就像个古代大师,但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随后他经历了蓝色时期和粉色时期的探索,开始转入立体主义时期。他的立体主义风格探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受到了塞尚和勃拉克的绘画思想的影响。塞尚率先提出用柱形、球形、锥形等几何图形去将物体的形状进行概括,强调画面的结构感,抛开精确透视法,呈现多个角度的透视进行统一构图。这一理念的提出,对现代艺术流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毕加索受其启发,摒弃传统透视关系,让物体的形脱离了写实的成分,注重画面的总体设计,使得画面变得更加具有表现意味。我在儿童绘画教学实践中发现,儿童尤其是幼儿对于绘画的启蒙都是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开始的,他们区分观察对象基本不注意细节,而是从大的体积出发,把物体的形概括化。在幼儿园,我们经常看到小朋友们用圆形来概括人物的头,用长方形和椭圆形来描绘人物的身体和腿,以及画面中人物的双重透视关系,这些都与毕加索的画面构成表现类似。在立体主义时期,毕加索开始用多面的抽象的形状和空间去表现事物,将三维空间的事物假想成四维空间,比如侧面像能看到整张脸的五官,如他的代表作《哭泣的女人》。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表达方式,这跟儿童的观察方式有关,在他们的认知里,人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巴,他们对事物的写实表现,完全再现了他们所了解到的客观事物的一般性特征,是知觉形式的再现。

(二)野兽派与学前儿童绘画教育

亨利·马蒂斯(HenriMatisse,1869-1954)是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绘画风格大胆多变,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意味。在他的作品中,不论是线条还是色彩的表现都独具趣味性。他在《画家笔记》里提到应该用儿童的眼睛观看世界。1941年马蒂斯接受了肠癌手术使他坐上了轮椅,不方便像以前一样去画画,所以开始尝试用剪纸来进行创作。马蒂斯的剪纸作品同他的绘画一样,造型稚拙简练,色彩极具感染力。他在晚年创作了大量的剪纸拼贴作品,比如《蓝色的裸体》系列,以及根据爵士乐所创作的《爵士》系列剪贴作品等。在幼儿园儿童美术教育中,剪纸课程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对于开发幼儿的智力和审美情趣具有积极的影响。剪纸艺术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美术课程的必修科目,这样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剪纸的表现技法,增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还可以在传统剪纸的基础上,借鉴野兽派的色彩及线条表达形式,让作品突破既定的框架。(图1)为学生参考马蒂斯的作品所作的剪纸拼贴作品。莫罗曾经对马蒂斯说过:“在艺术上,你的方法越简单,你的感觉越明显。”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儿童美术教育,不必一味地追求复杂的技法,简单地去观察对象,并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描绘出来,让画面变得有趣。

(三)超现实主义与学前儿童绘画教育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最能代表法国文化的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者们的艺术理念主要是受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理论描述了艺术家在童年时期与其后生活中所得到的印象和成年时期有意识的记忆不同,童年的记忆在特定的时刻会被引发出来,这种被引发出来的记忆实际上已经经过主观无意识的加工和伪装,用来服务于以后的需要。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Dalí,1904-1989)就是超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他早年拜读了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这些理论对达利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弗洛依德所提到的记忆中经过无意识加工过的符号,在达利的作品中就体现出了一种象征性的意义。在达利的代表作《记忆的永恒》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许多象征性元素,如软表、红色的怀表、蚂蚁、镜子等,在达利的印象中,“蚂蚁”象征着他潜意识里“焦虑、不安”的情绪。这一切源自达利的童年时期的记忆,他宠爱的一只小蝙蝠身上爬满疯狂的蚂蚁,他没能救得回那只小蝙蝠,因童年印象产生的特定元素。儿童的绘画本质是不具备意味的形式,儿童绘画中的想象是来自于客观现实基础上的创造,在小朋友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象征性元素,如(图2)幼儿园小朋友的作品《春游》,里面的人物同达利作品里的荒诞梦境一样,将腿无限拉长。在小朋友的眼里,腿长代表跑得快,这样处理画面,表现了小朋友对于春游这件事的雀跃的心情。

二、结语

现代艺术代表着全新的艺术语言,现代艺术中的形式化、观念化等要素与儿童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很多现代艺术大师,如毕加索、马蒂斯、达利等,都从儿童绘画中去寻找艺术价值,强调像孩子一样去画画,追求绘画的纯粹性。本文以现代艺术的三个代表艺术家为切入点,来论述现代艺术中的画面构成形式在儿童绘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儿童绘画作品中的真实与执着给予现代艺术大师们原始的绘画冲动,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从大师们的作品构成形式和观念中重新汲取对儿童绘画的认知。不是教儿童单纯地崇拜大师的画作,而是要诚实地表现自己的所想所感,保持绘画艺术的单纯静穆,寻找正确引导儿童去进行创造活动的新思路。从心理学角度去解读儿童的童心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如何去自觉维护儿童的童心,将天真稚拙的心灵感受作为艺术精神取向。

参考文献:

[1]殷铄.艺术教育:改变世界的力量.中国美术报,(129):2-7.

[2]亨利·马蒂斯[法]著.画家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萨尔瓦多·达利著,欧阳英译.达利自传[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4]皮埃尔·代克斯[法]著,王莹译.超现实主义者的生活[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