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出境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8 16:39:01

文物出境管理

文物出境管理范文篇1

为了加强本市文物经营的管理,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文物的经营及其管理活动。

第三条(管理部门)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文管委)负责本市文物经营的管理工作。

各级公安、海关、工商、物价、税务、商业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做好文物经营管理工作。

第四条(许可制度)

本市对文物经营活动实行许可制度。

未经市文管委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文物的经营活动。

第五条(经营许可证)

需要从事文物经营的,应当向市文管委申领《文物经营许可证》。《文物经营许可证》分为甲、乙两类。

甲类《文物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范围为国家规定可以经营的各个时期的文物;乙类《文物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范围为国家规定可以经营的1911年以后的文物,但国家文物局确定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除外。

第六条(文物经营条件)

申请甲类《文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3名以上取得市文管委颁发的《文物经营资格证》的从业人员,其中至少有1名是取得文博系列中级职称或者具有与文物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

(二)有固定的并符合市文管委规定面积的营业场所。

申请乙类《文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具备下

列条件:

(一)有1名以上取得市文管委颁发的《文物经营资格证》的从业人员;

(二)有固定的并符合市文管委规定面积的营业场所。

第七条(文物交易市场的设立条件)

申请设立文物交易市场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为企业;

(二)有固定的与交易活动相适应的经营场地;

(三)有3名以上取得市文管委颁发的《文物经营资格证》的管理人员。

第八条(文物拍卖、典当企业的条件)

拍卖、典当的企业在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请从事文物拍卖、典当前,其从业人员应当经市文管委考核,并取得《文物经营资格证》。其中,经营文物拍卖企业应当具有3名以上持有《文物经营资格证》的从业人员;经营文物典当企业应当具有1名以上持有《文物经营资格证》的从业人员。

第九条(申请经营文物提供的材料)

申请《文物经营许可证》时,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文物经营申请登记表,内容由市文管委规定;

(二)从业人员的资格证明;

(三)营业场所的房屋产权证明或者租赁合同备案登记证明。

第十条(申请设立文物交易市场提供的材料)

申请设立文物交易市场时,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文物交易市场申请登记表,内容由市文管委规定;

(二)申请人的证明文件;

(三)经营场地的证明材料;

(四)管理人员的资格证明;

(五)文物交易市场的章程。

第十一条(审批程序)

市文管委应当在接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审批完毕。对符合条件的,颁发《文物经营许可证》或者文物交易市场批准文件;不符合条件的,书面告知申请人。

申请人凭《文物经营许可证》或者文物交易市场批准文件,向所在地区、县公安部门申领《特种行业许可证》,然后到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经营。

第十二条(变更与终止)

文物经营者变更《文物经营许可证》核定的经营范围的,应当经

市文管委审核批准后,到所在地区、县公安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文物经营者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地址的,应当到所在地区、县公安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应的变更登记,并在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市文管委备案。

文物经营者终止经营的,应当向市文管委、所在地区、县公安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手续,并向市文管委缴回《文物经营许可证》。

第十三条(亮证经营)

文物经营者必须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悬挂《文物经营许可证》。

第十四条(禁止行为)

文物经营者应当遵守国家和本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不得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经营的文物;文物经营禁止转承包。

文物经营者应当按照《文物经营许可证》核准的经营范围从事经

营活动,禁止超越范围经营。

第十五条(文物销售要求)

文物经营者在销售文物时,应当真实提供文物的名称、年代、瑕疵等基本情况。

第十六条(文物收购、寄售、典当的要求)

文物经营者在收购或者接受寄售、典当文物时,应当要求出售、寄售、典当者出示单位证明或者个人身份证明,并予以登记。

典当文物成为死当物品时,应当经市文管委鉴定、许可后,方可处理。

前款所称的死当物品是指,依法或者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典当期满后,典当者既不赎当又不续当的当物。

第十七条(交易市场要求)

文物交易市场应当建立场所内部管理制度,负责对入场经营者的管理;禁止无《文物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者进入交易场所从事文物经营活动。

第十八条(文物拍卖要求)

拍卖人应当在拍卖公告日15日前,其中拍卖的文物在500件以上的,应当在拍卖公告日30日前,向市文管委报送《文物拍卖标的申请鉴定表》和《文物拍卖标的申请鉴定清册》,经市文管委鉴定、许可后,文物方可拍卖。

拍卖企业不得从事文物的收购、销售活动。

第十九条(经营允许出境文物的要求)

取得甲类《文物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者,可以向税务部门申请印制文物古籍外销统一发票。销售允许出境的文物,在销售前应当经国家指定的文物出境鉴定机构鉴定、许可,并钤盖允许出境的标识后,方可销售。销售、拍卖没有钤盖允许出境标识的文物,文物销售者或者拍卖人应当在销售或者拍卖前向购买者或者买受人告知下列内容:

(一)所购或者所拍得的文物可以或者不可以出境;

(二)可以出境的文物需要出境的,应当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指定的文物出境鉴定机构办理出境鉴定、许可手续。

第二十条(优先收购权)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在征集文物藏品时需要行使优先收购权的,应当经市文管委审核批准。文物经营者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供应。

第二十一条(无馆藏价值文物的处理)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保存的文物中,属于无馆藏价值需要处理的,应当经市文管委审核批准后,进行公开出售或者拍卖。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对接受捐赠的文物不得擅自处理;特殊情况需要处理的,应当由受赠单位组织专家鉴定、论证后,报市文管委审核批准,但捐赠双方已有约定的除外。

第二十二条(许可证年审)

《文物经营许可证》每年验审一次。未经年审或者年审不合格的,不得继续从事文物经营活动。

第二十三条(处罚)

对于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按照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文管委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1、经营者未真实提供文物的名称、年代、瑕疵等基本情况的;

2、典当的文物形成死当物品后,未经市文管委鉴定、许可,典当企业自行处理的;

3、文物经营转承包的。

(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未经批准处理无馆藏价值文物的,由市文管委给予警告,责令其追回处理的文物,并可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由其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主要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三)文物经营者未经年审的,市文管委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年审的或者年审不合格而继续从事文物经营活动的,由市文管委给予警告,并可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强制鉴定)

拍卖人拍卖的文物未经鉴定、许可的,市文管委可以对拍卖的文物进行强制鉴定,并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鉴定结论。

市文管委在调查或者检查过程中,收集证据时,可以对涉嫌违法经营的文物进行强制鉴定,并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鉴定结论。

第二十五条(依法罚没财物的处理)

罚没款按规定上缴国库。依法没收的文物,经鉴定符合国家规定馆藏标准的,无偿移交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不符合国家规定馆藏标准的,由市文管委指定的拍卖企业拍卖,所得款项按规定上缴国库。

第二十六条(复议和诉讼)

当事人对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市文管委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七条(不可移动文物的适用)

不可移动文物的经营及其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应用解释部门)

文物出境管理范文篇2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第三条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第四条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壁画、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

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改变而改变。

下列可移动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一)中国境内出土的文物,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部队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等收藏、保管的文物;

(三)国家征集、购买的文物;

(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给国家的文物;

(五)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其他文物。

属于国家所有的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保管、收藏单位的终止或者变更而改变。

国有文物所有权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

第六条属于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祖传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文物的所有者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七条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

第八条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文物保护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承担文物保护工作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文物保护工作。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

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

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法认真履行所承担的保护文物的职责,维护文物管理秩序。

第十条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

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国家鼓励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文物保护社会基金,专门用于文物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十一条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国家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文物保护的意识,鼓励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十二条有下列事迹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国家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

(一)认真执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保护文物成绩显著的;

(二)为保护文物与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斗争的;

(三)将个人收藏的重要文物捐献给国家或者为文物保护事业作出捐赠的;

(四)发现文物及时上报或者上交,使文物得到保护的;

(五)在考古发掘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

(六)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方面有重要发明创造或者其他重要贡献的;

(七)在文物面临破坏危险时,抢救文物有功的;

(八)长期从事文物工作,作出显著成绩的。

第二章不可移动文物

第十三条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国务院核定公布。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国务院备案。

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设区的市、自治州和县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

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

第十四条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十五条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市、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记录档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不同文物的保护需要,制定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具体保护措施,并公告施行。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城乡建设规划,应当根据文物保护的需要,事先由城乡建设规划部门会同文物行政部门商定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并纳入规划。

第十七条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但是,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第十八条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并予以公布。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

第十九条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

第二十条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

实施原址保护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确定保护措施,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并将保护措施列入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任务书。

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迁移或者拆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批准前须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拆除;需要迁移的,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依照前款规定拆除的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具有收藏价值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由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文物收藏单位收藏。

本条规定的原址保护、迁移、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第二十一条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使用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有损毁危险,所有人不具备修缮能力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帮助;所有人具备修缮能力而拒不依法履行修缮义务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给予抢救修缮,所需费用由所有人负担。

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应当报登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

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第二十二条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但是,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第二十三条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属于国家所有的纪念建筑物或者古建筑,除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作其他用途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当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征得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当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省级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其他用途的,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国有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作其他用途的,应当报告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

第二十四条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

第二十五条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给外国人。

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转让、抵押或者改变用途的,应当根据其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由当地人民政府出资帮助修缮的,应当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六条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

对危害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破坏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必要时,对该建筑物、构筑物予以拆迁。

第三章考古发掘

第二十七条一切考古发掘工作,必须履行报批手续;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私自发掘。

第二十八条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为了科学研究进行考古发掘,应当提出发掘计划,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考古发掘计划,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批准或者审核前,应当征求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及其他科研机构和有关专家的意见。

第二十九条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考古调查、勘探中发现文物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会同建设单位共同商定保护措施;遇有重要发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及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处理。

第三十条需要配合建设工程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在勘探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发掘计划,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批准前,应当征求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及其他科研机构和有关专家的意见。

确因建设工期紧迫或者有自然破坏危险,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急需进行抢救发掘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发掘,并同时补办审批手续。

第三十一条凡因进行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需要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第三十二条在进行建设工程或者在农业生产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应当保护现场,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如无特殊情况,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赶赴现场,并在七日内提出处理意见。文物行政部门可以报请当地人民政府通知公安机关协助保护现场;发现重要文物的,应当立即上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十五日内提出处理意见。

依照前款规定发现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哄抢、私分、藏匿。

第三十三条非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特别许可,任何外国人或者外国团体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

第三十四条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结果,应当报告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

考古发掘的文物,应当登记造册,妥善保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移交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国有博物馆、图书馆或者其他国有收藏文物的单位收藏。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可以保留少量出土文物作为科研标本。

考古发掘的文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

第三十五条根据保证文物安全、进行科学研究和充分发挥文物作用的需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调用本行政区域内的出土文物;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经国务院批准,可以调用全国的重要出土文物。

第四章馆藏文物

第三十六条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文物收藏单位对收藏的文物,必须区分文物等级,设置藏品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分别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馆藏文物档案;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国家一级文物藏品档案和其主管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档案。

第三十七条文物收藏单位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取得文物:

(一)购买;

(二)接受捐赠;

(三)依法交换;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还可以通过文物行政部门指定保管或者调拨方式取得文物。

第三十八条文物收藏单位应当根据馆藏文物的保护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调取馆藏文物。

文物收藏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对馆藏文物的安全负责。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离任时,应当按照馆藏文物档案办理馆藏文物移交手续。

第三十九条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可以调拨全国的国有馆藏文物。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可以调拨本行政区域内其主管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调拨国有馆藏一级文物,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可以申请调拨国有馆藏文物。

第四十条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作用,通过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活动,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宣传教育。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因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需借用馆藏文物的,应当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借用馆藏一级文物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非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和其他单位举办展览需借用国有馆藏文物的,应当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借用国有馆藏一级文物,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借用文物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年。

第四十一条已经建立馆藏文物档案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其馆藏文物可以在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之间交换;交换馆藏一级文物的,必须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第四十二条未建立馆藏文物档案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置其馆藏文物。

第四十三条依法调拨、交换、借用国有馆藏文物,取得文物的文物收藏单位可以对提供文物的文物收藏单位给予合理补偿,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调拨、交换、出借文物所得的补偿费用,必须用于改善文物的收藏条件和收集新的文物,不得挪作他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

调拨、交换、借用的文物必须严格保管,不得丢失、损毁。

第四十四条禁止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将馆藏文物赠与、出租或者出售给其他单位、个人。

第四十五条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不再收藏的文物的处置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

第四十六条修复馆藏文物,不得改变馆藏文物的原状;复制、拍摄、拓印馆藏文物,不得对馆藏文物造成损害。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不可移动文物的单体文物的修复、复制、拍摄、拓印,适用前款规定。

第四十七条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收藏文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防火、防盗、防自然损坏的设施,确保馆藏文物的安全。

第四十八条馆藏一级文物损毁的,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其他馆藏文物损毁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将核查处理结果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馆藏文物被盗、被抢或者丢失的,文物收藏单位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同时向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报告。

第四十九条文物行政部门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得借用国有文物,不得非法侵占国有文物。

第五章民间收藏文物

第五十条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收藏通过下列方式取得的文物:

(一)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

(二)从文物商店购买;

(三)从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

(四)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

(五)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

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藏的前款文物可以依法流通。

第五十一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得买卖下列文物:

(一)国有文物,但是国家允许的除外;

(二)非国有馆藏珍贵文物;

(三)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但是依法拆除的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不属于本法第二十条第四款规定的应由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除外;

(四)来源不符合本法第五十条规定的文物。

第五十二条国家鼓励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将其收藏的文物捐赠给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或者出借给文物收藏单位展览和研究。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尊重并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对捐赠的文物妥善收藏、保管和展示。

国家禁止出境的文物,不得转让、出租、质押给外国人。

第五十三条文物商店应当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设立,依法进行管理。

文物商店不得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不得设立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

第五十四条依法设立的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的,应当取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颁发的文物拍卖许可证。

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不得从事文物购销经营活动,不得设立文物商店。

第五十五条文物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文物商店或者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

文物收藏单位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文物商店或者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

禁止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的文物商店或者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

除经批准的文物商店、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外,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

第五十六条文物商店销售的文物,在销售前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对允许销售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作出标识。

拍卖企业拍卖的文物,在拍卖前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不能确定是否可以拍卖的,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审核。

第五十七条文物商店购买、销售文物,拍卖企业拍卖文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出记录,并报原审核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拍卖文物时,委托人、买受人要求对其身份保密的,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为其保密;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十八条文物行政部门在审核拟拍卖的文物时,可以指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优先购买其中的珍贵文物。购买价格由文物收藏单位的代表与文物的委托人协商确定。

第五十九条银行、冶炼厂、造纸厂以及废旧物资回收单位,应当与当地文物行政部门共同负责拣选掺杂在金银器和废旧物资中的文物。拣选文物除供银行研究所必需的历史货币可以由人民银行留用外,应当移交当地文物行政部门。移交拣选文物,应当给予合理补偿。

第六章文物出境进境

第六十条国有文物、非国有文物中的珍贵文物和国家规定禁止出境的其他文物,不得出境;但是依照本法规定出境展览或者因特殊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出境的除外。

第六十一条文物出境,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经审核允许出境的文物,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发给文物出境许可证,从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口岸出境。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运送、邮寄、携带文物出境,应当向海关申报;海关凭文物出境许可证放行。

第六十二条文物出境展览,应当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一级文物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量的,应当报国务院批准。

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禁止出境展览。

出境展览的文物出境,由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登记。海关凭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国务院的批准文件放行。出境展览的文物复进境,由原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查验。

第六十三条文物临时进境,应当向海关申报,并报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登记。

临时进境的文物复出境,必须经原审核、登记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查验;经审核查验无误的,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发给文物出境许可证,海关凭文物出境许可证放行。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

(二)故意或者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的;

(三)擅自将国有馆藏文物出售或者私自送给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的;

(四)将国家禁止出境的珍贵文物私自出售或者送给外国人的;

(五)以牟利为目的倒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的;

(六)走私文物的;

(七)盗窃、哄抢、私分或者非法侵占国有文物的;

(八)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妨害文物管理行为。

第六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造成文物灭失、损毁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走私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海关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六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

(一)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

(二)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其工程设计方案未经文物行政部门同意、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的;

(三)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

(四)擅自修缮不可移动文物,明显改变文物原状的;

(五)擅自在原址重建已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文物破坏的;

(六)施工单位未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从事文物修缮、迁移、重建的。

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或者损毁依照本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设立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第六十七条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或者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的,或者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治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六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转让或者抵押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或者将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作为企业资产经营的;

(二)将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转让或者抵押给外国人的;

(三)擅自改变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的用途的。

第六十九条历史文化名城的布局、环境、历史风貌等遭到严重破坏的,由国务院撤销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历史文化城镇、街道、村庄的布局、环境、历史风貌等遭到严重破坏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撤销其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称号;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文物收藏单位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防火、防盗、防自然损坏的设施的;

(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法定代表人离任时未按照馆藏文物档案移交馆藏文物,或者所移交的馆藏文物与馆藏文物档案不符的;

(三)将国有馆藏文物赠与、出租或者出售给其他单位、个人的;

(四)违反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五条规定处置国有馆藏文物的;

(五)违反本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挪用或者侵占依法调拨、交换、出借文物所得补偿费用的。

第七十一条买卖国家禁止买卖的文物或者将禁止出境的文物转让、出租、质押给外国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二条未经许可,擅自设立文物商店、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或者擅自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制止,没收违法所得、非法经营的文物,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非法经营的文物,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书:

(一)文物商店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的;

(二)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从事文物购销经营活动的;

(三)文物商店销售的文物、拍卖企业拍卖的文物,未经审核的;

(四)文物收藏单位从事文物的商业经营活动的。

第七十四条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追缴文物;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发现文物隐匿不报或者拒不上交的;

(二)未按照规定移交拣选文物的。

第七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一)改变国有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用途,未依照本法规定报告的;

(二)转让、抵押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或者改变其用途,未依照本法规定备案的;

(三)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使用人拒不依法履行修缮义务的;

(四)考古发掘单位未经批准擅自进行考古发掘,或者不如实报告考古发掘结果的;

(五)文物收藏单位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馆藏文物档案、管理制度,或者未将馆藏文物档案、管理制度备案的;

(六)违反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调取馆藏文物的;

(七)馆藏文物损毁未报文物行政部门核查处理,或者馆藏文物被盗、被抢或者丢失,文物收藏单位未及时向公安机关或者文物行政部门报告的;

(八)文物商店销售文物或者拍卖企业拍卖文物,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出记录或者未将所作记录报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的。

第七十六条文物行政部门、文物收藏单位、文物商店、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开除公职或者吊销其从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文物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滥用审批权限、不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文物行政部门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工作人员借用或者非法侵占国有文物的;

(三)文物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文物商店或者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的;

(四)因不负责任造成文物保护单位、珍贵文物损毁或者流失的;

(五)贪污、挪用文物保护经费的。

前款被开除公职或者被吊销从业资格的人员,自被开除公职或者被吊销从业资格之日起十年内不得担任文物管理人员或者从事文物经营活动。

第七十七条有本法第六十六条、第六十八条、第七十条、第七十一条、第七十四条、第七十五条规定所列行为之一的,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文物出境管理范文篇3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5月20日,备受关注的唐贞顺皇后陵墓被盗文物已全部追回,彩绘石椁和仕女壁画先后归国,实现了中国唐陵文物史上首次“破镜重圆”。陕西历史文物资源丰富,长期以来文物盗掘现象十分严重。2004—2005年,以杨彬为首的文物犯罪集团对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庞留村附近的唐代贞顺皇后陵墓(敬陵)实施疯狂盗掘,将陵墓内一套彩绘石椁和5幅壁画分批盗出,并破坏了陵墓内6幅珍贵壁画。随后杨彬将石椁以100万美金倒卖走私到美国,5幅壁画下落不明。为了追缴流失文物,有关部门在将杨彬犯罪集团成员抓捕后,迅速联络国际刑警组织协助开展追索文物工作。2010年4月,流失美国达5年之久的珍贵文物石椁无偿追索回国,境外追索贞顺皇后陵墓被盗文物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在追索石椁过程中,警方调查发现被盗5幅壁画也流失到美国,被某古董商存藏。经严正交涉,美国古董商同意无条件将涉案5幅壁画文物归还。2011年3月6日,5幅壁画文物被安全押运回西安。经鉴定,5幅壁画中一级珍贵文物3件,二级珍贵文物2件,具有非常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至2011年5月20日,唐贞顺皇后敬陵被盗文物全部追索回国[1]。分析这次成功追回海外流失文物的经验,主要可以归纳为法律保障、专业技术和国际合作三个方面。首先,在法律保障方面,2009年中美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对旧石器时代到唐末的归类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迹雕塑和壁上艺术实施进口限制的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的规定,公元1760年之前的中国相关文物,以非法途径进入美国不再受保护,唐贞顺皇后陵墓被盗文物显然属于此列,这也是我国首次运用法律途径成功追回的被盗文物。其次,专业技术方面,此次唐贞顺皇后陵墓被盗文物追索,由公安部、国家文物局为主导进行指导督办。公安部将此案列为挂牌督办案件,向国际刑警组织提供石椁证据资料;文物部门则向国内外热衷于保护中国文物的民间团体组织发送石椁图片资料,希望在国际文物市场上发现石椁的信息。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成功地解决了专业技术上的障碍,为石椁和壁画的追索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最后,国际合作方面,有效地利用了国际刑警组织的力量,为寻找流失文物的下落和成功追索带来了较大便利。在欣喜欢庆之余,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海外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仍很严峻。据统计,在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里,有不下百万件中国文物珍宝[2],并且珍贵文物仍在持续流失。我们应总结和借鉴国内外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成功经验,并上升为法律规定,为海外流失文物追索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我国海外流失文物追索面临的主要法律困境

我国是1954年《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199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的缔约国,这些国际公约都可以作为我国海外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国际法依据。此外,国际法上关于“战争期间被掠夺的文物”的先例已演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原则。任何因战争原因而被掠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该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这里所说的“没有任何时间限制”,一是不论战争何时发生,二是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归还的要求,这个原则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3]。但是,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只依靠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的保护还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国际公约在这一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而欲成功追索海外流失文物,必须有完善的相关的国内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国内主要的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该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文物出境,应当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经审核允许出境的文物,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发给文物出境许可证,从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口岸进境。”“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运送、邮寄、携带文物出境,应当向海关申报;海关凭文物出境许可证放行。”也就是说,我国实行文物出口许可证制度。但该法并未规范海外流失文物的问题。此外,值得关注的是2011年2月国家文物局在其官方网站《全国文物拍卖管理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会议严格确定文物拍卖标的审核重点,被盗窃、盗掘、走私的文物或明确属于历史上被非法掠夺的中国流失文物等九类文物不得作为拍卖标的或应严格审核。因我国存在海外流失文物追索问题的立法空白,因此我国海外流失文物追索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法律困境:1.流失文物历史资料证据搜集。我们在追索以百万计我国流失海外的文物的过程中,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要提供确凿有利的证据证明这些文物归属我国。但由于历史久远,原因复杂,对于很多流失在外的文物,我们无法搜集到确切的证据资料,证明其是什么时候流失出去的,出境时情况如何,因而无法提供有力的法律证据,成为法律技术上的一个瓶颈[4]。2.缺少适格诉讼主体。以2008年“鼠首兔首拍卖案”为例,即国际艺术品拍卖巨头法国佳士得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中的鼠首和兔首铜像案,为追索流失海外的中国国宝,国内80多名律师于2009年1月自发成立了“追索圆明园流失文物律师团”,意图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阻止拍卖、追索国宝,这是国内首次以律师团发起诉讼的方式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然而此案,仅在诉前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这一关即被驳回。主要原因即是因为缺少适格的诉讼主体,原告资格问题即为外国律师攻击的重点。这不是一个个例,并在今后也将成为制约我国成功追回流失文物的主要问题[5]。3.欠缺稳定的专业技术支持。因追索海外流失文物工作的特殊性,在其追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会涉及对流失文物资料证据的搜集、文物的甄别、鉴定,以及对文物的侦查、追踪等。因而,这就需要一定专业技术的支持。分析埃及、意大利等国家成功追回流失文物的经验,可以发现在追索流失文物过程中很重要的因素即在于其通过专门机构的形式,实现了对追索工作专业技术的保证。此次我国成功将唐贞顺皇后被盗陵墓文物追索回国的有益经验也在于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解决了专业技术上的障碍。但是,我国对于流失文物的追索多是以专案组,或者爱国人士等志愿者的形式进行,虽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专业技术,但因其多为临时性、非专业性,往往缺乏足够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从而也就导致了在追索流失文物的过程中欠缺扎实的专业技术。4.缺少专门的追索机构。纵观世界各国,在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方面以埃及和意大利最为成功,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即在于两国均设有专门的追索机构,由专门人员组成,专门负责流失文物的追索。而我国缺少这样一个专门机构,也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员,以至于对流失文物的追索不能制度化、体系化,不仅造成适格主体的欠缺,在追索过程中也缺乏专业技术,包括文物方面的技术和法律技术,严重制约了追索流失文物的效率和成功率。此次唐贞顺皇后陵墓被盗文物的追索主要是以协商方式得以解决的,不涉及法律诉讼。在需要进行诉讼的案件中,则不难想象会再次遇到适格法律诉讼主体等问题,成为追索的障碍。因此,整合文物、法律、侦查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门追索机构还是很有必要的。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相关国际公约在海外流失文物的善意取得、取得实效、消灭时效和管辖权归属等问题上均处于空白状态,从而导致我国在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诉讼中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而面临重重困境。这些问题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都已经得到详细的阐述,本文不再赘述。

三、关于制定《流失文物追索法》的建议

综上所述,由于国际公约在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方面仍存在诸多的缺陷,以及我国国内相关法律制度的空白,致使我国流失文物的追索工作面临着许多困境。鉴于此,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流失文物追索法》,对海外流失文物的所有权予以确认,明确宣示中国享有永久性的所有权和索回权,同时对一些相关问题予以具体规定,从而为我国在追讨文物时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和行动准则,促进海外流失文物的尽快回归[6]。在此,笔者主要针对《流失文物追索法》中以下几项内容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流失文物概念的界定

在《流失文物追索法》中,应首先对何谓流失文物作一明确界定,便于流失文物性质的判明,以及追索适用方式的确定,更好地促进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赞成国内一些学者的意见:凡是未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同意,未持有其发给的文物出口许可证,而采取其他方式出口、出境的文物就是非法流失文物。

(二)《流失文物追索法》的立法原则

笔者认为应当在坚持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秉承以保护文物为首要目的的出发点树立以下几点原则:1.保护文物的原则。关于流失文物的追索,任何法律法规的制定都应当以保护文物为首要目的。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时期科学技术水平的反映,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是原属国民族文明的载体,也是整个世界文明的见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因而,禁止一切以不惜损害文物为代价的冒险追索行为。2.所有权归原属国所有原则。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物返还原属国,是国际社会的高度共识,更是人类社会正义和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文物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国际社会中,国际法倡导各国主权平等原则,因而世界各国不论大小、强弱,其国家主权、民族尊严都应予以维护。因此,在流失文物的返还问题上,我们也应坚持保护流失文物原属国所有权原则。3.区别对待原则。由于我国文物流失时间跨度较大,流失原因较为复杂,因而在文物追索工作中应当区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回顾我国历史,我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历史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殖民扩张与侵略战争中的文物劫掠。第二类是以偷运、盗卖与盗抢等非法手段占有。第三类是国际文物走私而致的流失,这是目前中国文物面临的最大风险。以上三类是海外文物流失的主要方式,其中不包括合法的中国文物交换、转送和赠馈,如国际间文化交往,私人文物捐赠等。制定《流失文物追索法》,应首先判明文物流失海外的性质,即文物是历史上一般交易出境,还是被掠夺或盗掘走私出境,从而在对不同性质的流失文物追索时,采取针对性的有区别的方式。例如,对历史上一般交易出境的文物,可以在考虑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基础上,由政府酌情出资购回;此外,根据日前国家文物局的《全国文物拍卖管理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中的规定:被盗窃、盗掘、走私的文物或明确属于历史上被非法掠夺的中国流失文物等九类文物不得作为拍卖标的或应严格审核。因而对于非法出境的文物,笔者认为应坚持无偿返还的原则,申明中国立场,锲而不舍地追索。此次对于唐贞顺皇后陵墓被盗文物的追索,其是因走私而流失海外,属于会议纪要中所指的文物范围,所以我国在与美国古董商协商过程中,坚持无条件返还,并最终获得成功。4.专门机构追索原则。鉴于我国先前追索流失文物未果的前例,在制定《流失文物追索法》时,我们应考虑借鉴埃及、意大利和希腊等国家成功追索的经验,设立专门机构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追索。实践证明,专门追索机构对于流失文物的成功追索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首创这一模式的意大利为例,“意大利在1969年成立意大利艺术遗产防护指挥部之后,迄今为止,TPA的侦查人员已经追索15万件馆藏文物以及超过30万件盗掘的考古珍品[7]。埃及自2001年成立专门负责文物追缴工作的独立机构之后,已成功追讨回文物300多件”[8]。5.和平、便捷、高效原则。当今世界的主题为和平与安全,在流失海外文物追索方面,我们也应树立大国风范,坚持国际法确立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以和平方式为主导,全力追索流失海外的文物。此外,针对不同性质的流失文物,我们应尽可能地选取便捷、高效的追索方式,以更好地维护国家民族尊严,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节省国家成本。6.国际合作原则。《联合国宪章》、《国际法原则宣言》都确立了世界各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国际合作原则。加快解决海外流失文物的返还问题,促进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维护国家尊严、民族文明、平等基础上的国际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2011年3月11日,美国国土安全部正式将收缴的14件非法流入美国的疑似中国文物移交中国。这是中美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对旧石器时代到唐末的归类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迹雕塑和壁上艺术实施进口限制的谅解备忘录》后,美方首次向我国移交其收缴的中国文物。目前我国先后与13个国家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双边协定或谅解备忘录,文物安全的国际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三)海外流失文物所有权的规定

确认海外流失文物的所有权,是依法成功追回流失文物的重要依据。因而,笔者建议依据文物的性质和流失的途径,对其所有权予以确认,进而确保我们在对流失文物进行追索的过程中有法可依。由于文物的特性,流失海外的文物多为可移动文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五条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保管、收藏单位的终止或者变更而改变。因而,对于此类文物,笔者认为不论其流失的历史原因如何、现存状态如何,都应明确其国家所有权,明确宣示中国享有永久性的所有权和索回权。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六条的规定,属于集体和个人所有,而流失海外的文物,可依其流失的历史原因进行分别规定:第一类:集体、个人所有的,但因国际文物走私,非法文物买卖等而流失的文物,国家可依法剥夺其所有权,从而确认其国家所有权。第二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五十条规定,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藏的对其依法取得的文物可以依法流通。所以对于集体、个人所有的,因国际间文化交往,而进行的合法的文物交换、馈赠、捐赠等,国家应当保护其集体、个人所有权,但可对其实施有效监管。此外,对一部分流失文物,也可采取一些变通条款:规定中国和文物所在国共有或中国委托文物所在国保有等,进而通过多种途径保护我国文化遗产。

(四)文物返还后的保管问题

对于国家、公益组织或者个人成功追回文物的保管,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立法精神进行确定。其中可以确认原属地的,应当送还原属地,由原属地专门机构进行保管;不能确认原属地或因其他原因原属地无法或者无力保管的,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以保护文物为原则,由当地文物管理机关首先出具意见,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根据具体情况,进而确定其保管地。例如,此次唐贞顺皇后陵墓被盗文物在从境外成功追回后则移交由陕西历史博物馆保管,笔者认为这种方式一方面利于文物的保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当地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此外,在《流失文物追索法》中,我们也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集体个人持有的文物上交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的规定,在不放弃流失文物所有权的前提下,按照国际公约精神和惯例,适当考虑给予善意文物持有人以公正合理的补偿,鼓励和欢迎境外友好人士和机构,包括爱国华人华侨,捐赠、归还流失海外的文物,以促成更多的流失文物顺利回归祖国[9]。“近年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在流失文物的回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著名企业家何鸿燊出资购回圆明园兽首铜像并捐赠国家,英籍华裔陈俊将一件八国联军时流失的明代琉璃制品捐赠中国政府;美籍华人陈哲敬先生收藏的五件龙门石窟佛雕顺利回归中国;美籍华人范世兴、邓芳等十四位海外侨胞共同捐赠三十一件西汉珍贵文物。”

(五)建立全国性的文物追索机构

如前所述,制定《流失文物追索法》的原则之一就是专门机构追索原则,关于专门的追索机构的规定,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追索机构的性质。任何一个主体参与社会经济活动,都应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明确其特定的权利、责任义务。而对于文物追索机构来说,它能否顺利开展工作,以及取得何种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的法律地位。在此笔者建议成立全国性的专门文物追索机构,将其纳入国家行政机关之列,隶属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专门负责文物追索方面的工作,并授予其独立的职权。并在针对流失文物的工作方面,赋予其独立的法律地位,允许其在特定情况下,例如跨国诉讼中可以代表国家利益作为诉讼主体参加诉讼,从而避免在诉讼中因为诉讼主体不适格问题而败诉的情形。2.机构人员组成。与其他工作不同,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重点在于追索文物,其中很重要的工作即是文物的甄别、鉴定等专业技术性工作,这些工作往往专业性很强,须有专业队伍才可胜任。而考虑到在流失文物追索方面,也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对特定文物的侦查、追踪,以及针对特定文物提起的诉讼,这就需要在组建专业队伍之外,也要考虑该机构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问题,例如与外交、公安、海关部门的协调配合。3.机构的职能。由于文物追索工作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成立全国性专门性文物追索机构,应授权其主要负责以下工作:国内方面:(1)建立全国性失盗文物资料库,在世界范围内对各国博物馆、收藏机构等进行调查、核实,对我国流失文物资料情况归档整理,建立详细完备的资料库。在此,可以借鉴意大利里奥纳多•达•芬奇数据库的成功经验。(2)文物的甄别、鉴定,确保文物信息的准确性。(3)严格监管文化交易市场,禁止非法交易,并对非法流失文物进行密切追踪。(4)接待民间力量,广泛搜集流失文物信息,并防止文物的非法交易。国际方面:(1)作为诉讼主体,代表国家利益参与涉及文物提起的诉讼。(2)负责与国际组织的磋商合作,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文物的回归。例如国际刑警组织,2002年5月,埃及曾在它的支持下,从荷兰成功地索回了法老阿门三世的头像。本文所述唐贞顺皇后陵墓被盗文物得以成功从海外追回,也得益于国际刑警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文物出境管理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整顿和规范文物市场秩序,要以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进一步健全文物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努力解决当前文物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步改变文物市场的现状,为保护国家文化遗产,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工作目标

整顿和规范文物市场秩序的目标是:通过打击盗卖出土文物、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切断盗掘古墓葬古遗址犯罪分子的销赃渠道,取缔非法经营文物的场所和活动,规范文物经营行为,维护文物市场秩序,使文物市场在保护国家珍贵文物,遏止文物外流,满足社会对文物收藏、交流、鉴赏需求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工作重点

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公安、工商、海关等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打击盗卖和走私文物行为,依法严惩犯罪分子。各地对辖区内经营文物监管物品的市场要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发现盗卖出土文物、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动要追根溯源,一查到底,对违法犯罪分子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予以严惩,决不以罚代刑。

(二)整顿文物(文物监管物品)经营单位以及涉及文物监管物品交易的旧货市场,取缔非法文物经营活动。各地对现有的上述文物经营单位、场所要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凡经营不规范、监管措施不落实的,必须限期整改。有严重违法行为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一律吊销其《文物监管物品经营许可证》,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能分工,依法对其作出处理。对检查中发现非法经营文物的集市、商店、摊点要坚决予以取缔。

要进一步规范文物经营业务的审批,严格控制总量。凡文物(文物监管物品)经营单位和涉及文物监管物品交易的旧货市场,均须经所在地县级以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初审,报省文化厅批准,领取《文物监管物品经营许可证》并向当地公安部门申领《特种行业许可证》后,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的有关证照开展经营业务。

(三)加强文物出境管理,防止珍贵文物流失。各地海关和文物出境鉴定管理机构,要加强文物出入境的监管,对夹带、瞒报国家禁止出境文物的行为,要依法处理,防止国家珍贵文物流失境外。

(四)打击假冒文物,规范文物复仿制品经营活动。各地要加强对文物复仿制品经营活动的监管力度,发现经营文物复仿制品而未做出标识,以新充旧,以假乱真,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要及时予以查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文物拍卖监管,规范文物拍卖行为。各地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认真做好对文物拍卖标的的鉴定和许可审批工作,对审批情况要及时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并会同工商部门做好现场监拍工作,确保文物拍卖行为规范有序。

整顿和规范文物市场秩序的重点地区是:等地区;其他各地也要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针对当地文物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组织开展对文物市场的整顿和规范工作。

四、工作步骤

(一)9月份,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认真制定整顿和规范文物市场秩序的工作方案,并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各市整顿和规范文物市场秩序工作方案于9月30日前报省文化厅。

(二)10月至11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文物市场专项治理行动,对文物经营场所进行重新审核登记,换发《文物监管物品经营许可证》。

(三)12月份,各县(市、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对整顿工作进行自查并认真总结,省、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将对各地的整顿和规范工作进行抽查。整顿和规范文物市场秩序工作总结及重新审核登记后的文物经营场所名录由各市汇总后于12月20日前报省文化厅。

文物出境管理范文篇5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本市文物市场的管理,保障文物经营活动的健康发展,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文物以及国家规定的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和管理。

第三条(有关用语含义)

本办法所称的文物是指:

(一)**年以前中国或者外国制作、生产、出版的陶瓷器,金银器、铜器和其他金属器,玉石器,漆器,玻璃器皿,各种质料的雕刻品和雕塑品,家具,书画,碑帖,拓片,图书,文献资料,织绣,文化用品,邮票,货币,器具,工艺美术品等;

(二)**年至**年期间中国或者外国制作、生产、出版的本款第(一)项所列品中经国家文物局或者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确定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物品;

(三)国家文物局确定的**年以后已故的著名书画家的作品。

本办法所称的文物监管物品,是指**年至**年期间中国或者外国制作、生产、出版的陶瓷器,金银器、铜器和其他金属器,玉石器,漆器,玻璃器皿,各种质料的雕刻品和雕塑品,家具,书画,碑帖,拓片,图书,文献资料,织绣,文化用品,邮票,货币,器具,工艺美术品等。但前款第(二)项所指的文物除外。

第四条(管理部门)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文物市场的统一管理。

各级公安、海关、工商、物价、税务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各自职责,做好文物市场管理工作。

第五条(文物监管)

文物监管物品的收购、销售等经营活动,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监管。

第六条(许可证制度)

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

未取得许可证的,不得经营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

第七条(依法经营和管理)

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犯。

第二章申请和审批

第八条(经营方式)

收购、销售、寄售、典当、拍卖等方式经营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必须向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第九条(经营条件)

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申请经营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熟悉文物法规的管理人员;

(二)有熟悉文物专业知识的业务人员;

(三)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必要的经营设施;

(四)有规定数额以上的注册资金。

申请经营文物的必须是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

第十条(申请程序)

经营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应当向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下列资料:

(一)章程;

(二)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姓名和简历;

(三)主要业务人员的任职资格证明;

(四)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认为需要提交的其他资料。

个体工商户申请经营文物监管物品的,除了必须符合前款的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的规定外,还需要提交所在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的证明。

第十一条(审批程序)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接到申请书后,必须在30日内审批完毕。其中,对申请从事文物外销的,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国家文物局审批。经审批合格的,发给《经营文物许可证》或者《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许可证》。

申请者凭《经营文物许可证》或者《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许可证》,向所在地的区、县公安部门申领《特种行业许可证》,取得《特种行业许可证》后到所在地的区、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方可营业。

第三章经营管理

第十二条(禁止行为)

单位和个人需出售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必须出售给有《经营文物许可证》或者《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许可证》的经营单位;单位和个人需出售文物监管物品给个体工商户的,必须出售给有《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许可证》的个体工商户。

严禁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的非法交易和走私活动。

第十三条(对国家文物收藏单位的要求)

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国家文物收藏单位不得出售或者经营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不够馆藏标准的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经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有偿转让给文物经营单位。

第十四条(变更登记和承包限制)

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者需变更经营范围或者经营方式的,必须按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规定办理变更手续,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文物经营不得承包或者转承包;未经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文物监管物品经营不得承包或者转承包。

第十五条(经营要求)

在经营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活动中,经营者必须真实提供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名称、年代、瑕疵、保藏手段等基本情况;需方发现所购物品与所提供情况不符时,有权退货。

销售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必须明码标价。

出售、寄售、典当、拍卖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单位应当出示介绍信,个人应当出示《居民身份证》;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者应当予以登记,登记内容包括供货单位名称、经办人或者出售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以及物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价格等。

第十六条(经营合同)

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代为购买、寄售、典当、拍卖的双方当事人,必须签订合同。

第十七条(国家优先收购权)

属于国家文物收藏单位征集的文物,文物经营单位必须优先供应。

第十八条(许可证有效期)

《经营文物许可证》、《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许可证》的有效期为1年。经营者应当在《经营文物许可证》、《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许可证》有效期满前30日内,向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换领新证手续。

未持有效的《经营文物许可证》和《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许可证》的,不得继续从事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经营活动。

第十九条(外销和出境管理)

外销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场所必须设置明显的中、英文标志。

外销文物上柜前,必须经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机构鉴定许可,并钤盖允许出境的标识。

只准内销的文物不得销售给境外人士。

携带未钤盖允许出境的标识的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出境,应当按规定办理鉴定和出境手续。

第二十条(发票管理)

经营文物外销或者外销,应当使用按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统一格式印制的《文物、古籍外销统一发票》;需要在发票上印制经营单位名称的,应当经税务主管部门批准。

经营内销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应当使用统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第二十一条(市场稽查)

文物市场管理人员对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经营活动进行稽查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第二十二条(管理费)

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者,应当按规定向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缴纳管理费。

管理费的收费标准及缴纳、管理办法,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方案,报市物价局、市财政局确定。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处罚)

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按照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没收经营的物品和非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追回出售的物品;无法追回出售的物品的,没收非法所得。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2万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拒绝、阻碍文物市场管理人员依法稽查的,由公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

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者、其他单位和个人从事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非法交易,或者违反发票、税收规定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处罚程序)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单位和个人处罚时,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

收缴罚没款,应当开具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财物收据。

第二十五条(罚没财物的处理)

罚没款按规定上缴国库。没收的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指定机构鉴定。经鉴定应当由国家收藏的,无偿交国家文物收藏单位收藏;不够馆藏标准的,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经营单位收购或者拍卖,所得款项按规定上缴国库。

第二十六条(复议和诉讼)

当事人对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按照《行政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应用解释部门)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文物出境管理范文篇6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本市文物市场的管理,保障文物经营活动的健康发展,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文物以及国家规定的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和管理。

第三条(有关用语含义)

本办法所称的文物是指:

(一)年以前中国或者外国制作、生产、出版的陶瓷器,金银器、铜器和其他金属器,玉石器,漆器,玻璃器皿,各种质料的雕刻品和雕塑品,家具,书画,碑帖,拓片,图书,文献资料,织绣,文化用品,邮票,货币,器具,工艺美术品等;

(二)年至年期间中国或者外国制作、生产、出版的本款第(一)项所列品中经国家文物局或者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确定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物品;

(三)国家文物局确定的年以后已故的著名书画家的作品。

本办法所称的文物监管物品,是指年至年期间中国或者外国制作、生产、出版的陶瓷器,金银器、铜器和其他金属器,玉石器,漆器,玻璃器皿,各种质料的雕刻品和雕塑品,家具,书画,碑帖,拓片,图书,文献资料,织绣,文化用品,邮票,货币,器具,工艺美术品等。但前款第(二)项所指的文物除外。

第四条(管理部门)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文物市场的统一管理。

各级公安、海关、工商、物价、税务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各自职责,做好文物市场管理工作。

第五条(文物监管)

文物监管物品的收购、销售等经营活动,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监管。

第六条(许可证制度)

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

未取得许可证的,不得经营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

第七条(依法经营和管理)

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犯。

第二章申请和审批

第八条(经营方式)

收购、销售、寄售、典当、拍卖等方式经营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必须向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第九条(经营条件)

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申请经营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熟悉文物法规的管理人员;

(二)有熟悉文物专业知识的业务人员;

(三)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必要的经营设施;

(四)有规定数额以上的注册资金。

申请经营文物的必须是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

第十条(申请程序)

经营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应当向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下列资料:

(一)章程;

(二)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姓名和简历;

(三)主要业务人员的任职资格证明;

(四)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认为需要提交的其他资料。

个体工商户申请经营文物监管物品的,除了必须符合前款的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的规定外,还需要提交所在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的证明。

第十一条(审批程序)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接到申请书后,必须在30日内审批完毕。其中,对申请从事文物外销的,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国家文物局审批。经审批合格的,发给《经营文物许可证》或者《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许可证》。

申请者凭《经营文物许可证》或者《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许可证》,向所在地的区、县公安部门申领《特种行业许可证》,取得《特种行业许可证》后到所在地的区、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方可营业。

第三章经营管理

第十二条(禁止行为)

单位和个人需出售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必须出售给有《经营文物许可证》或者《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许可证》的经营单位;单位和个人需出售文物监管物品给个体工商户的,必须出售给有《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许可证》的个体工商户。

严禁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的非法交易和走私活动。

第十三条(对国家文物收藏单位的要求)

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国家文物收藏单位不得出售或者经营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不够馆藏标准的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经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有偿转让给文物经营单位。

第十四条(变更登记和承包限制)

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者需变更经营范围或者经营方式的,必须按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规定办理变更手续,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文物经营不得承包或者转承包;未经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文物监管物品经营不得承包或者转承包。

第十五条(经营要求)

在经营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活动中,经营者必须真实提供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名称、年代、瑕疵、保藏手段等基本情况;需方发现所购物品与所提供情况不符时,有权退货。

销售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必须明码标价。

出售、寄售、典当、拍卖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单位应当出示介绍信,个人应当出示《居民身份证》;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者应当予以登记,登记内容包括供货单位名称、经办人或者出售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以及物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价格等。

第十六条(经营合同)

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代为购买、寄售、典当、拍卖的双方当事人,必须签订合同。

第十七条(国家优先收购权)

属于国家文物收藏单位征集的文物,文物经营单位必须优先供应。

第十八条(许可证有效期)

《经营文物许可证》、《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许可证》的有效期为1年。经营者应当在《经营文物许可证》、《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许可证》有效期满前30日内,向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换领新证手续。

未持有效的《经营文物许可证》和《经营文物监管物品许可证》的,不得继续从事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经营活动。

第十九条(外销和出境管理)

外销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场所必须设置明显的中、英文标志。

外销文物上柜前,必须经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机构鉴定许可,并钤盖允许出境的标识。

只准内销的文物不得销售给境外人士。

携带未钤盖允许出境的标识的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出境,应当按规定办理鉴定和出境手续。

第二十条(发票管理)

经营文物外销或者外销,应当使用按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统一格式印制的《文物、古籍外销统一发票》;需要在发票上印制经营单位名称的,应当经税务主管部门批准。

经营内销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应当使用统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第二十一条(市场稽查)

文物市场管理人员对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经营活动进行稽查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第二十二条(管理费)

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者,应当按规定向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缴纳管理费。

管理费的收费标准及缴纳、管理办法,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方案,报市物价局、市财政局确定。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处罚)

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按照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没收经营的物品和非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追回出售的物品;无法追回出售的物品的,没收非法所得。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2万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拒绝、阻碍文物市场管理人员依法稽查的,由公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

文物或者文物监管物品的经营者、其他单位和个人从事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非法交易,或者违反发票、税收规定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处罚程序)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单位和个人处罚时,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

收缴罚没款,应当开具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财物收据。

第二十五条(罚没财物的处理)

罚没款按规定上缴国库。没收的文物和文物监管物品,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指定机构鉴定。经鉴定应当由国家收藏的,无偿交国家文物收藏单位收藏;不够馆藏标准的,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经营单位收购或者拍卖,所得款项按规定上缴国库。

第二十六条(复议和诉讼)

当事人对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按照《行政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应用解释部门)

文物出境管理范文篇7

一、狠抓落实,全力推进文物修缮重点项目,认真做好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

(一)全力推进文物修缮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

“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进展顺利。20*年是奥运决战之年,也是“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在全市各级文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各项主要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八达岭南段残长城修缮已完成80%,拟于20*年8月底完成;国子监修缮已完成95%,拟于20*年8月底完成;孔庙修缮已完成80%,拟于20*年11月底完成。天坛斋宫已完成95%,拟于20*年7月底完工;太和殿、神武门已完成60%,拟于20*年11月底完工。石景山区法海寺修缮工程已按计划完成一半,慈善寺三期修缮、承恩寺二期修缮已接近尾声。太庙大殿区修缮已经完成,西城区故居修缮完毕并顺利对社会开放。同时,20*年新安排了法源寺三期、中山会馆、万寿寺东路、皇姑寺、番字石刻保护、古崖居保护、田义墓等14项修缮工程,拟于近期开工。

奥运倒排期折子工程顺利推进。在朝阳区文化委员会的积极推动下,北顶娘娘庙、龙王庙修缮工作进展顺利,其中北顶娘娘庙已完成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主体及屋面的修复,龙王庙已完成第一进院建筑主体及屋面的修复。目前已加固保护乌雅氏家族墓地碑刻4通,妥善安置图海家族墓地碑刻5通。

各区县文物修缮和保护工程进展也很顺利。宣武区完成阳平会馆戏楼二期土木工程,消除了火德真君庙周边违章施工造成的安全隐患并修复了文物建筑。朝阳区完成了东岳庙东路跨院的腾退工作。通州区完成了燃灯佛塔避雷设施的更换和部分塔身的修补工作,完成了通州清真寺消防水管线的安装工程,完成了“三教庙”一期的扫尾工程,目前通州起义部旧址修缮工程进展顺利。门头沟区完成了广慧寺修缮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工在即。延庆县积极推进古崖居化学保护工程和岔道城修复工程,并完成了大庄科乡弥陀寺、康庄镇龙王庙的修缮工程。八达岭特区为配合奥运,对关城东门外环境以及2008奥运公路自行车赛道八达岭长城段两侧环境进行了整治和绿化,拆除和改造了跨越长城景区的高压线路,并制定了无障碍登城方案。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正积极筹备康陵祾恩门、神功圣德碑及石牌坊的修缮工作,预计年内可开工。

在推进修缮任务的同时,文物工程质量监督站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文物质量监督工作。在监督工作中除主要检查工程质量、资质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等情况外,还加大了对施工安全的检查和管理。上半年共监督文物保护工程90项,其中跨年度工程76项,新注册工程14项,没有发现质量问题和发生安全事故。

(二)配合危改、奥运场馆工程和城市基本建设,积极做好地上、地下文物保护工作。

配合玉河、三眼井、白塔寺、烟袋斜街、前门、大栅栏等6片文保区危改试点工程,认真做好相关的文物保护工作。在玉河改造工程中,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和*市文物研究所积极配合,成功清理出东不压桥、明清玉河河道堤岸等重要遗址,对明清东不压桥和古玉河的构造形式、建造年代及河道变迁、走向有了清楚的了解。在烟袋斜街改造过程中,西城区文化委员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协调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广福观的文物腾退工作,向区房地中心下发了《关于公告施行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广福观及附属建筑保护措施的函》,并多次踏勘现场,着手制定广福观开放利用方案。在前门地区修缮整治工程中,崇文区文化委员会向建设公司明确对区域内文保单位的修缮标准和要求,使云间会馆、柳祖祠、晋翼会馆、福德禅林、肖公庙等一批文物普查单位得到了有效的修缮和保护。

配合奥运场馆建设,*市文物研究所对*体育大学大鹏馆及训练馆、城市公路自行车赛重点居庸关看台、奥运村地区绿化隔离带、世奥森林公园3号地、奥运南一路道路等5项工程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勘探面积15万平方米,有力地保障了工程进度。

配合城市大型工程建设,完成了大兴区亦庄开发区10号地、密云大唐庄新景家园住宅区、圆明园湖水工程等7项基本建设考古发掘工作,抢救保护各时代古墓270座,出土可复原文物近500件。根据群众举报,抢救性地保护了一批墓葬。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丰台云岗辽代贵族墓和大兴亦庄鹿海苑14号地汉唐辽墓。在两区文化委员会和*市文物研究所的配合下,两处墓葬都得到了有效保护。其中丰台云岗发掘了2座墓葬,其规模和等级在*地区比较少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统一部署,组织全市博物馆迎奥运。

上半年,审核批准了3家博物馆,全市博物馆注册总数已经达到137家,实际对外开放的有122家,这些对外开放的博物馆作为首都重要的窗口行业和社教基地,在迎奥运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承担着繁重的任务。作为对全市博物馆进行行业管理和指导的部门,*市文物局及早筹划,精心组织,统一安排,积极动员并指导全市博物馆参与迎奥运工作,以便充分展示*地区博物馆的精神风貌和业务素质。

(一)召开博物馆工作会议,对全市博物馆迎奥运工作进行部署。

3月份,*市文物局组织召开了20*年全市博物馆工作会议。会议对20*年2008年两年全市博物馆行业迎奥运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及完成时限。会议特别提出了在全市启动迎奥运“双两百”展览展示工程,从现在起到2008年*奥运会期间,*地区博物馆推出有特色的固定展览200项,临时展览200项。该计划得到全市各博物馆的积极响应,各博物馆认真策划展览和相关活动,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和“6.9文化遗产日”期间,已经有部分博物馆借势推出了自己的新展览,如故宫博物院的“英国与世界”展览、中华世纪坛的“庞贝末日”展览、首都博物馆的“高迪的艺术”展览,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

(二)积极开展奥运培训,提升博物馆行业的整体水平。

上半年,*市文物局组织有关专家和人员编制完成了博物馆行业奥运培训工作手册,组织全市博物馆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奥运基础知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服务规范、礼节礼貌、安全常识、奥运英语和残疾人手语基础等。全市对外开放的博物馆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有关培训,据不完全统计,约有8500名博物馆工作人员接受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培训,培训率达到61%。上半年,*市文物局重点组织了“博物馆管理与展览组织高级研修班”,聘请法国专家就博物馆的管理和展览进行讲解,*地区数十家博物馆的高级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班,收效良好。

(三)完善博物馆服务设施,提高展览展示水平。

为全面提升*地区博物馆的质量和国际化水平,为2008年*奥运会创造优美的参观环境,*市文物局在更新改造博物馆服务设施、提高展陈手段的科技含量、完善观众服务项目与功能、完善服务设施的质量和功能等方面,对全市博物馆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在对全市博物馆馆容馆貌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博物馆馆容馆貌整治规范。目前,全市博物馆正在按照有关要求和标准,对本馆的馆容馆貌进行整治,改造或完善各种接待设施,开展绿化美化工作,规范双语标识。目前,已完成局属8家博物馆的无障碍改造工作,多语种导览机的配置工作已基本完成。博物馆环境整治和规范双语标识试点工作已经结束,效果明显,局属博物馆20*年“十一”前夕可全部完成。

此外,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上半年,全市各博物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面向社会、面向青少年推出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和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首都博物馆作为全市重点基础文化设施,上半年推出了《万里长城百年回望——从玉门关到老龙头》摄影展、《意大利世界遗产文化体验展》、《余震——英国当代艺术展》等临时展览,并启动了“首都博物馆城乡文化共建活动”——面向远郊区县学生开展免费接送参观、送展下乡和免费讲座活动——受到了远郊区县学生和老师的热烈欢迎。西周馆充分发挥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在当地中小学开展了“义务讲解员培训班”以及“探寻龙乡文化、展示龙乡风采”、“回忆老*”、“携手迎奥运、文明京郊行”等主题参观活动。老舍纪念馆继续与宋庆龄故居、鲁迅博物馆等名人故居开展合作,联合推出的《历史的记忆——文化名人与和谐文化》展览走进小学、走进部队单位,并且远赴平遥古城,受到了热烈欢迎。*艺术博物馆在“五一”黄金周期间和“文化遗产日”期间推出了《清代皇室书画欣赏》、《清代瓷器欣赏》、《中国古书画鉴定与修复》等讲座。石刻馆、大钟寺、古钱币馆以及艺博继续联合进行巡展,在*商业学校3天的巡展中,参观人数就多达5000人。正阳门管理处推出的《*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市文物局还与首都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组委会等单位联合在各大博物馆共同组织开展了“知*、爱*——博物馆之旅”活动,活动期间*地区30余家博物馆对少年儿童实施了免费开放,受到孩子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严格执法,下大力气推动文物建筑安全隐患整改。

上半年,市文物执法队完成了98家国保单位的巡视检查和27家重点市保单位的抽查工作,对全市38家重点博物馆和文物收藏单位进行了检查,对全市的18处地下文物埋藏区进行了抽查。组织完成了2006至20*年度火灾隐患普查整治暨冬季防火专项行动工作,共查出消防安全隐患18处,发现并现场整改消防安全问题1900余处。调查处理群众举报48起,处理违法案件10起。各区县也都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安全检查力度,落实安全责任,狠抓隐患整改。据统计,上半年,市区两级与文保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1000余份,做到了情况清楚,责任明确。为及时发现和解决文物安全隐患,市文物局组织各区县文化委员会实施文物安全工作与文物行政执法工作交叉检查,加强了隐患排查力度,实现了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的目的。经过不懈努力,全市文物安全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有力地确保了文物安全。

上半年,在各级文物部门的大力协调和督促下,全市文物建筑隐患整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1月22日,总政歌舞团和总政话剧团同*艺术博物馆签订了万寿寺东路安全隐患整治及管理移交协议,标志着万寿寺东路火险隐患整改和文物腾退工程正式启动。3月7日,市文物局组织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召开第四次协调会,解决皇史宬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双方在搁置产权、启动搬迁问题上达成共识,标志着皇史宬南院搬迁腾退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年上半年,市文物局联合有关区县文委在深入排查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对存在安全隐患比较严重的国立蒙藏学校、吕祖阁等18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28家产权单位和管理使用单位依法制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至此,我市已经对34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产权单位和管理使用单位制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局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各有关区县密切配合,下大力气狠抓安全隐患的整改。上半年,市文物局组织了20余次协调会,逐一研究、制定隐患整改的解决方案。截止到6月底,各隐患单位都与市文物局协调了具体整改方案,并开始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投资30万对清陆军部旧址的灰1楼进行电气线路更新维护,20*年继续投资110万元对四座灰楼安防系统进行完善改造;*卫戍区后勤部在庆王府院内拆除了1000余平米的非文物建筑,建立了消防和疏散通道,投资3万余元添加压力泵等消防设施;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投资4万元为孚王府古建筑安装了避雷设施。

四、精心策划,成功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和“6.9文化遗产日活动”。

(一)“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2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和共同的遗产”,围绕该主题和迎奥运的特殊背景,我市20*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以启动“双两百”展览项目为主旨,同时在宣传中强调博物馆在保护、传承、创造文化遗产中的作用、责任,及与社会的互动和联系。主要活动从3月20日开始,至5月19日结束,包括“我看博物馆——公益摄影大赛”、“香港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第二届数字博物馆国际研讨会”、“5.18国际博物馆日专场晚会”、“讲座和鉴定活动”、以及“历史的记忆——名人与和谐文化”巡展等。20*年首次举办的“我看博物馆——公益摄影大赛”吸引了众多参与者,在短短52天的活动时间内收到的摄影作品就有1600余幅,在活动期间组织的4次摄影交流,更是吸引了近3000余人次的参与。赴港宣传活动向香港市民介绍了*,介绍了*的博物馆,为*2008年奥运聚集了人气,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与粤、港、澳三地文物行政部门和博物馆的联系,也为*地区博物馆的宣传开拓了新的途径。文物鉴定一直是传统项目,也是深受市民喜爱项目。20*年的鉴定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预先发放的600个票号被市民连夜排队领走,其中不乏有从其它省市专程赶来的文物爱好者,当日共鉴定了千余件各类物品。“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地区有60余家博物馆对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推出了近百项临时展览和讲座活动,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

(二)“文化遗产日”活动。

20*年6月9日为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做好20*年“文化遗产日”活动组织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广泛开展“文化遗产日”主题纪念活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由市委宣传部、*市文物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和*市文物保护协会共同主办了我市“文化遗产日”纪念活动。各区县文化委员会、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各项活动的组织实施。我市确定的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展示人文奥运”,反映了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遗产日当天,在太庙(*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了隆重的主会场活动。主要内容为太庙修缮工程竣工仪式,故宫、天坛等4处世界文化遗产5A景区授牌仪式,表彰*市文物保护先进个人,近年来*地区考古工作成果展,近年来*地区文物修缮工作成果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世界文化遗产图片展览等活动。国家文物局、市委宣传部、市政府等领导及数百名观众出席了主会场活动。遗产日当天,东城区和西城区还免费向公众开放了柏林寺、广化寺、张自忠故居等7处文保单位,受到了市民的欢迎。遗产日前后,全市世界文化遗产单位和各区县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发放各种宣传材料5万余份。活动期间,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和文化部郑欣淼副部长还分别做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故宫与皇城文化”的讲座,受到了广大文博工作者和社会群众的热烈欢迎。值得欣喜的是,6月8日,人事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表彰大会,为对我国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突出贡献的117个先进单位和340个先进个人分别授予部级和省部级奖励。在这次表彰中,首都博物馆被人事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周口店*人遗址管理处被国家文物局授予“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怀柔区文委周洪福同志、密云县文管所祝自祥同志、*石刻艺术博物馆刘卫东同志、十三陵特区办事处高小华同志被国家文物局评为“文物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密云县古北口镇政府旅游办公室主任王长青同志、延庆县八达岭镇石峡村农民梅景田同志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优秀长城保护员”称号,这些荣誉说明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是得到充分认可的。

五、加强服务,文物艺术品市场繁荣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部署下,*地区的文物艺术品市场近年来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市文物局抓住这个机会,认真做好服务工作,积极促进文物艺术品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年上半年,全市新增文物拍卖企业5家,总数达到77家;新增文物商店5家,总数达到56家。全市文物拍卖企业共举办各种类型拍卖会60场,总成交额为40.2亿元,较2006年同期增长91%。上半年共审核文物拍卖标的67338件(套),较2006年同期增加75%。*市文物公司继续保持良好的经营状态,上半年完成销售额约2700万元,实现利润约180万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42%。

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市文物局于2006年开展了对全国文物市场现状的调研工作。20*年上半年,对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市场管理部门提供的文物市场经营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汇总,完成了《全国文物市场情况》调研报告初稿,下一步将组织相关讨论会讨论,进一步修改后上报国家文物局结题。

在文物艺术品市场日益繁荣活跃,文物出入境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市文物局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强化文物出境鉴定工作。上半年,组织召开了《文物出境审核标准》工作会,对贯彻执行该《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物出境鉴定所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文物出境的规定和标准,把好文物出境鉴定关,上半年共鉴定私人携带文物37692件,办理临时入境并复出境文物4183件。此外,还配合*海关查私工作,对其暂扣的257件文物进行了鉴定。

六、扎实工作,夯实文博工作基础。

在为期五年的“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即将完成并取得巨大成果之际,各级文物部门抓紧研究今后的工作思路规划,确保文物保护工作长期可持续性发展。上半年,在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市文物局编制完成了《*市文物建筑修缮保护利用中长期(2008-2015年)规划》并向市长办公会做了汇报,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拟于近期内向首规委全会汇报,争取中央在京单位的支持。20*年下半年,将就具体项目征询各区县的意见,确保该《规划》在2008年得以实施。宣武区、通州区、八达岭、十三陵、周口店也分别制定了本辖区文物保护和利用规划。

上半年,经过古研所及市有关部门的辛勤工作,我市完成了第七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并向社会公布,使得全市除长城、大运河等7处文物保护单位外,其余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的划定工作全部完成,这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正在稳步推进*段长城调查及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工作。近期,根据国家文物局的部署和要求,在全市布置了大运河(*段)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关工作,大运河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的划定工作也将启动。西城区、宣武区、通州区提出了一批新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且划定了一批区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

上半年,长城实测工作进展顺利。延庆、怀柔、密云、昌平、平谷、门头沟等6区县对开展的长城踏查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工作人员克服山高路险、天气炎热的困难,争时间、抢进度,起早贪黑,确保实测工作顺利推进。目前,据粗略统计,密云县已完成27公里,延庆县完成10公里,怀柔区完成23公里,平谷区完成15公里,门头沟区完成9公里。

上半年,完成了200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含名人故居)说明牌文字说明编写工作;基本完成了第四批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划定工作;《中国文物地图集*分册》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审核;出版发行了《*文物百科全书》。市级博物馆清库工作按计划进行;全市博物馆重新登记工作已初步完成登记表格及材料的收集工作;博物馆分级分类课题已完成调研、表格设计等基础工作。上半年,还完成了对全局行政执法权梳理工作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政府规章的清理工作。继续开展《故宫缓冲区保护管理办法》和《周口店*猿人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的立法调研和修改工作。

上半年,局基础性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为培养*文博系统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同时发挥已退休的处级领导干部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优势,市文物局分别成立了局专家组和顾问组。这对今后文博工作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半年,全局信息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上半年,经过努力,信息中心完成了3项网上审批项目的编制工作,使市文物局网上审批项目增加到了5项,下半年还将完成2项网上审批业务的开发。“文物局中远期项目规划管理系统”(一期)已于4月正式上线试运行,此项目可以协助财务部门、文保部门合理规划文物修缮进度、科学管理文物修缮资金。此外,还完成了局属单位信息化调研方案和文化口平级单位信息化调研方案的制定,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上半年,全局图书管理和报刊杂志发行工作有条不紊。图书资料中心继续加强对图书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修复馆藏线装书和民国资料20种共200册书,利用美国大使基金修复珍贵佛经60余种,购置新书465余种共728册并完成建账和上架等工作。为局机关、局属单位提供资料123人次计174册。《*文博》、《*文物》报和《收藏家》杂志紧跟文博行业形势发展,内容丰富多彩。

七、围绕重点,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宣传报道工作。

上半年,围绕文物保护重点工作,市文物局举办新闻会20余次,对“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近年来文物古建修缮成果、奥运场馆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成果、文物保护中长期规划、引进外展宣传等活动进行了有计划地大规模的宣传报道。此外还安排和接受临时采访申请40余次,其中境外媒体采访申请13次。通过新闻会和采访报道,向国内外社会展示了市委、市政府保护文物的决心、采取的积极措施以及取得的巨大成绩。特别是在一季度,为向国内外展示奥运场馆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市文物局与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市“2008”工程办等有关部门联合组织了新闻会,邀请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境外主流新闻媒体记者30余人采访了位于奥运主场馆中心区、正在修缮中的北顶娘娘庙和龙王庙两处文物古建筑群,并展示了部分在奥运场馆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精品。采访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境外主流媒体纷纷发表了正面的报道。

20*年在宣传方式和手段方面力求创新,在继续保持与传统媒体良好合作的同时,积极邀请首都之窗、千龙新闻网(*文网)、搜狐网站等网络媒体直接参与到宣传报道中来。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首都之窗、千龙新闻网(*文网)都在网站制作了专题栏目。在“文化遗产日”期间,“搜狐直播间”节目还针对*的遗产保护工作与网友做了在线交流。此外,在文物局官方网站也推出了相关活动专题,并且第一次尝试与电视台同步播放公益广告片。上述努力均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上半年,各区县、各单位也纷纷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如延庆县文委开展的“长城保护行动宣传日”活动,通州区文委开展的“古韵通州”摄影、征文比赛等,都取得了显著效果,既普及了文物保护知识,又提高了广大群众文物保护的意识,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总之,上半年,在全市文博系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文博工作取得了新的发展和成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文博工作总体发展形势大好的背景下,在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努力。概括起来,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建设与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这是文物保护工作必须长期面对的一个问题,处理这个问题不能走极端,要合理协调二者的关系,力求在建设中寻求最大限度的保护,在保护中谋求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修缮资金短缺,保护力量不足。这个问题在区县尤为突出。我们相信,随着政府财力的增长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这个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三)工作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工程进展缓慢,如局系统“四小”工程;区县级文保单位保护和维修力度不够;资金拨付进度比较紧张,仍有部分项目未能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等等。

(四)安全隐患整改难度较大。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大协调和督促的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文物出境管理范文篇8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第三条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经济开发建设及文物利用等活动,必须遵循文物工作的方针,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并建立文物保护责任制。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使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文物抢救、修缮、征集和安全设施建设等需要,设立专项经费。

第七条文物保护事业可以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文物事业的捐赠,享受国家有关优惠待遇。

第八条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

鼓励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文物保护志愿者开展活动给予支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对文物保护志愿者进行培训、指导。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文化、教育、科技、规划、建设、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有关行政部门和媒体,应当加强对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

第十条对文物保护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文物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十一条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本条例指省文物局)主管全省文物保护工作。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依法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文物保护工作。

第十二条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并根据国家和省的规定建立或者明确文物行政执法队伍,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督促相关单位、个人履行文物保护义务;

(二)监督、检查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并协同有关部门监督、检查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保护、利用和管理;

(三)监督、检查馆藏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

(四)依法受理与文物保护相关的举报、投诉;

(五)依法查处文物违法行为。

文物流通中的执法活动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上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文物行政部门执法活动的指导、监督,发现下级文物行政部门查处的案件有错误的,应当责令及时纠正,必要时可以依法直接处理。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建立的有关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在文物行政部门领导下具体承担文物的日常保护、收藏、展示、研究等工作。

第十五条省文物行政部门依法成立的文物鉴定机构,按照其职责负责文物的定级鉴定、司法鉴定和其他鉴定工作。有条件的设区的市文物行政部门可以设立文物鉴定组织,受省文物鉴定机构委托,承担相关文物鉴定工作。

从事文物鉴定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的设立、审批及其鉴定工作的开展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不可移动文物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的职权将本行政区域内具有相当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在征求所有人、使用人和相关主管部门意见后,分别确定为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报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依法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上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可以选择下级文物保护单位或者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确定为本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行政部门选择的不可移动文物报请人民政府核定时,应当附具说明材料和专家意见。

规模较大的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划。

第十七条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并作为文物保护点予以公布。在城镇房屋拆迁、危房改造等过程中,发现尚未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及其附属物,应当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及时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二十四个小时内赶到现场,并在七日内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八条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擅自撤销。因自然或者意外原因损毁的,应当实行遗址保护。确需原址重建或者撤销的,必须经专家论证后依法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九条不可移动文物实行原址保护原则。未经依法批准,不得迁移、拆除。

第二十条修缮、保养、迁移、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不得损毁、改建、添建。

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应当按照文物行政部门批准的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如需变更已批准的工程设计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必须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二十一条新发现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文物保护需要,提出修改、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建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划编制程序予以修改、调整。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专项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按《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自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之日起一年内划定其保护范围;根据文物保护需要,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定建设控制地带。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必须确保文物本体安全和历史风貌的完整,划定前应当征求文物保护单位有关主管部门及相邻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的具体办法,由省文物行政部门会同省规划行政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三条确需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并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未办理上述手续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使用和生产、建设许可。

对危害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破坏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的已建设施、建筑物、构筑物,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令限期治理或者依法拆迁。

第二十四条经依法批准,迁移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的,其迁移方案必须报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对移建工程实施监督并组织验收。

第二十五条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并承担相关费用。

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有损毁危险,所有人难以承担修缮义务的,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修缮资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资助;所有人有能力承担修缮资金而拒不履行修缮义务的,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抢救修缮,所需费用由所有人承担。

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所有人转让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在地人民政府可以优先购买,购买条件由双方协商确定。

第二十六条不可移动文物因所有人、使用人的使用严重影响文物保护的,根据文物保护的实际需要,经与所有人、使用人协商一致,所在地人民政府可以置换或者购买该不可移动文物。

第二十七条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与本行政区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依法明确其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

国有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确需改变其管理部门的,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由县级以上文物行政部门征得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原公布的人民政府批准。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确需改变其管理部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在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安排一定的经费,专项用于历史街区和城市史迹的保护。具体比例依照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确定。

第二十九条省文物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力量,对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水下文物进行调查,发现重要文物的,应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和法律法规规定,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工作。

第四章考古发掘

第三十一条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文物的勘查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勘查发现地下文物情况和有关史料记载情况,确定并公布地下文物埋藏区。

第三十二条在地下文物埋藏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划定勘察设计红线前,应当报请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在地下文物埋藏区以外进行占地三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划定勘察设计红线前,应当报请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文物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组织力量在工程范围内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并将考古调查、勘探的处理意见告知申请人。

第三十三条发现地下文物,确因建设工期紧迫或者有自然破坏危险,需要进行抢救发掘的,由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发掘,同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补办审批手续。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考古发掘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考古发掘结束前,考古发掘区域内不得施工或者作业。

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省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处理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发现重要遗迹需要实施原址保护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及时调整工程建设方案,协助做好保护工作。

第三十四条因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需要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所需经费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具体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为了科学研究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应当报经省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勘探试掘面积不得超过五十平方米,确因特殊原因需要扩大试掘面积的,必须另行报批。

第五章博物馆与馆藏文物

第三十六条国有博物馆以及收藏文物的图书馆、档案馆等文物收藏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配备专门的库房、专职技术人员和安全设施。

第三十七条文物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力量对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文物进行鉴定。馆藏一、二级文物由省文物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鉴定确认,馆藏三级文物由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鉴定确认。参与鉴定的专家不得少于三名。

第三十八条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对收藏的所有文物登记造册,区别等级,建立藏品档案,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备案。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调取馆藏文物。

省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全省一、二级文物藏品档案和其主管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档案;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馆藏文物档案。

第三十九条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收藏的珍贵文物,由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文物收藏单位所在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指定具备条件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代管:

(一)无专门文物库房的;

(二)安全防范能力达不到规定标准的;

(三)专业人员缺乏或者与藏品保管工作不适应的;

(四)有其他危及藏品安全的情形。

非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可以委托具备条件的文物收藏单位代管。

第四十条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因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需借用馆藏一级文物的,应当经省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借用馆藏二、三级文物的,应当将借用文物清单和藏品档案副本报省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借用其他馆藏文物的,应当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非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和其他单位举办展览需借用国有馆藏一级文物的,应当经省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借用馆藏二、三级文物的,应当报省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借用其他国有馆藏文物的,应当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文物的借出单位和借用单位应当依法签订借用协议,明确文物现状、借用期限、用途以及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等事项。

第四十一条因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等需要,对馆藏一级文物取样的,应当报省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馆藏二级以下文物取样的,应当报省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举办博物馆。

社会力量投资举办博物馆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

(二)有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场馆;

(三)有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成系统的文物和其他藏品;

(四)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业人员;

(五)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经费或者财产;

(六)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设施;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十三条社会力量申请举办博物馆,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举办博物馆申请书;

(二)藏品目录;

(三)场所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

(四)经费来源证明或者验资报告;

(五)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

(六)有拟聘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的证明;

(七)博物馆章程草案;

(八)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文物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经批准举办的博物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登记手续后,方可对外开放。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博物馆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六章文物利用

第四十五条对文物的利用实行合理、适度的原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的利用实施监督管理,并提供指导和服务。

第四十六条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向公众开放,其事业性收入用于文物保护事业。

对具有重要价值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实行旅游者、利用者容量控制制度。

第四十七条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的宗教活动场所应当遵守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规定,确保文物安全,所在地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利用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电影、电视和其他音像制品拍摄的,拍摄单位应当提前十日向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依法批准后方可拍摄。利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拍摄的,应当依法报请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拍摄馆藏珍贵文物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拍摄单位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文物安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相关费用。

第四十九条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作用,通过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活动,加强对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利用。

国有博物馆每年向公众开放的时间不得少于二百五十天,享受国家和省优惠待遇的非国有博物馆每年向公众开放的时间不得少于一百八十天。博物馆在节假日应当开放。

国有博物馆应当向教师、学生、现役军人、残疾人和六十岁以上公民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第七章民间收藏文物与流通

第五十条公民、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组织通过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受法律保护,可以依法流通,但法律、法规禁止买卖的除外。

第五十一条公民和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组织依法收藏文物,应当妥善保管,并接受文物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其收藏的珍贵文物,可以要求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所在地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指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代为保管。

第五十二条设立文物商店,需报经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审查批准,并依法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开业。

第五十三条文物商店销售的文物、拍卖企业拍卖的文物,在销售、拍卖前需报经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审核。

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审核文物商店销售文物、拍卖企业拍卖文物时,对其中的珍贵文物,可以指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优先购买,购买条件由双方协商确定。

第五十四条运送、邮寄、携带文物出境,应当在文物出境前依法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许可,并标明文物出境标识。

第五十五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运送、邮寄、携带文物出境,应当如实向海关申报,不得擅自剥除、更换、挪用或者损毁文物出境标识。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擅自变更工程设计方案的重要内容进行施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规定,未经考古调查、勘探或者发掘擅自进行工程建设,或者阻挠考古发掘单位进行考古工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九条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拒不执行珍贵文物移交代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文物损毁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条国有博物馆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非国有博物馆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不得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优惠待遇。

第六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五条规定的,分别由海关、省文物行政部门依法处理。

第六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指使、强令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不依法履行文物保护管理职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三条文物行政部门、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负责文物管理协调、执法、咨询、日常保护的管理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反本条例规定实施审批的;

(二)不履行文物保护管理职责的;

(三)非法借用、侵占文物的;

文物出境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刑法档案犯罪档案法规定

档案犯罪是指侵犯国家档案及档案管理秩序,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法律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目前,我国调整档案犯罪的法律主要是《刑法》和《档案法》,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档案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擅自出卖、转让国有档案罪。《档案法》第五章“法律责任”规定“损毁、丢失国家所有的档案等”九项17种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档案犯罪在运用刑法时存在的问题

现行法律自实施以来,有力地打击了一批危害档案管理工作、损害档案安全的犯罪行为,对确立档案管理工作的威信、确保档案的安全,提高档案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都起到了比较显著的作用。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还有大量的档案犯罪行为在刑法中找不到相应的规定。

一是对于侵犯集体档案、个人档案等行为找不到量刑论据;二是刑法关于档案犯罪的规定过于简略,对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严重危害档案及档案管理的行为还无法有力的加以惩处,如曾经在档案界引起很大反响的发生在湖南省岳阳市的涂改档案案件。该案件属于典型的档案犯罪,造成的社会危害性很大,影响很恶劣,不但触犯了《档案法》,且构成了犯罪,但人民法院在审理中却又找不到适用的刑法条例,最后只能按照刑法中的变造国家机关公文罪判处其有期徒刑6个月。

2对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作了认真的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刑法》与《档案法》的衔接不严密,法律体系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刑法》和《档案法》在对犯罪对象的规定上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刑法》第三百二十九条所规定的保护对象仅为国有档案。而对于集体档案、个人档案、档案复制件等在刑法中没有提及。而《档案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可见我国《档案法》所保护的不仅仅是国有档案,还包括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集体档案、个人档案。同时,档案复制件在档案法中也明确规定在保护之列:如《档案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档案复制件的交换、转让和出卖,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第十八条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和本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档案以及这些档案的复制件禁止私自携运出境。”第二十五条更是明确规定了携运禁止出境的档案复制件出境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2刑法中关于档案犯罪法律责任的规定与《档案法》中关于档案违法法律责任的规定衔接不紧密

在《档案法》关于法律责任章节中列出的九项17种行为都有可能构成犯罪,需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对照刑法的规定,这其中只有第二十四条中第(4)种行为对应刑法第三百二十九条的第二款规定;其余的行为都不能在刑法中找到相应的规定。有专家认为可把第(1)种行为对应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条的“故意损毁文物罪和过失损毁文物罪,第(2)种行为对应刑法中的第398条和111条,笔者认为这违反了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我国刑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又如,把第(8)种犯罪行为对应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中的“玩忽职守罪”,但刑法中的“玩忽职守罪”,又有特殊主体的要求,即必须是有法定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类主体才构成该罪,对一般的人员构不成此罪,说明这也是不妥的。

3完善刑法对档案犯罪的规定的建议

同志指出:“档案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借助档案,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档案作为历史的记忆和信息开发的依据,其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知。今天,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大力加强两个体系建设,档案工作迎来了发展又一大好机遇,怎样更有效地预防和打击档案犯罪,确保档案安全和档案管理秩序,为我国的档案工作护驾保航?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要总结司法实践,找出现有规定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档案法律问题的理论研究,增强对档案法制的运用能力,完善我国对档案犯罪的刑事立法。笔者认为应植根于《档案法》这一基本法,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档案犯罪的刑事立法工作:

第一,扩充刑法对档案的保护范围。也就是把现行刑法第329条规定的档案犯罪对象的范围加以扩充,规定除了国有档案外,对集体、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有重大保存意义的档案列入保护范围;同时规定对以上这些档案的复制件实施犯罪的同样应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根据我国《档案法》的相关规定,在刑法中适当地扩充档案犯罪的罪名,构筑一张全面打击涉档犯罪活动的严密法网。笔者建议在刑法第三百二十九条中增加以下条款:一是增加选择性罪名:损毁、丢失国家所有档案罪;二是增设档案利用者涂改、伪造档案罪;三是增设携运禁止出境的档案或其复制件出境罪;四是增设非法持有国有档案罪;五是增设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罪,并且综合考虑这些不法行为的特征和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在刑法中明文规定其犯罪特征及其对应的刑罚梯度,以保证法律的可操作性。如此,在司法实践中,这些专门的档案犯罪和刑法中关于渎职犯罪、会计犯罪等的规定相结合,就能较全面的打击危害档案的犯罪活动,使我国依法治档切实可行。

第三,与时俱进,加强对新事物、新问题的研究与立法规范。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一些档案服务机构也应运而生,如档案中介机构等。新事物的出现,必然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何与时俱进,适时有效地规范这些新事物的运行,对确定国家档案工作秩序和档案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增加对资格刑的应用,因为对这些机构来说,资格是它们存在的必要条件,丧失了资格就失去了营业的可能,开办这些机构的人也就是失去了谋生的基础,因此资格刑的设置就能较好地从源头上控制此类机构档案犯罪发生的可能。

当然,对档案犯罪活动的打击,除了完善对《刑法》中关于档案犯罪的规定外,我们还要加强对《档案法》立法技术的研究与提升,力求档案法律体系的兼容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大力宣传这些法律知识,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从而更好地实现知法守法,确保档案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彦收.档案犯罪的罪名和刑罚[J].中国档案,2000(8).

[2]连志英等.档案犯罪若干问题的分析[J].档案学通讯,2006(1).

文物出境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深刻阐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0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必须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43。2012年至2017年,对文化遗产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近40次,参加文化遗产领域重大活动10余次,到各地博物馆考察20余次,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文化遗产保护观也在实践中不断成熟。

1坚持正确的遗产保护观

一个社会的文明,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是凭空制造,而是以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文明成果为前提,与过去文明存在某种继承性。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可以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精神武器,就在于“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2]299。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民族,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极为宝贵,不可再生,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持正确的遗产保护观必须在正确认识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文化遗产是老祖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经历五千年的历史积淀而留下来的。它分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可能在人群密集的大都市,也可能是某一个人的生存技能。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我们所熟知的长城、故宫、圆明园、京剧、昆曲等,还有许多文化遗产正在等待我们的认识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河北省正定县任职时,发现这里有多处文化遗产,却因缺乏管理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打破党外人士不任正职的“规矩”,任命熟知正定历史和文物情况的贾大山为文化局局长,留下了“不拘一格求人才”的佳话。担任总书记后,坚持强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2014年12月20日在庆祝澳门回归15周年时发表重要讲话:“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8]201以此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激发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保护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隆兴寺西侧看到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撰写的名碑“本命长生祝延碑”上沾满泥土,无人清扫,当即找到分管领导,提出了严肃的批评。离开河北正定县后,也时刻关注正定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3年8月,看到关于正定古城情况的一份文件,“充分肯定近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工作”,并提出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的殷切期盼,“即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能够正确认识文化遗产,并一直投身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1.2“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马克思说:“人所奋斗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82在中国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方面利益的矛盾问题。在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面前,有人会因经济利益见效快、收益明显而选择经济利益放弃文化利益。意识到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一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20世纪80年代,有关政府批准三明钢铁厂将被誉为“南方周口店”的万寿岩史前遗址作为采矿点进行开山采矿。得知后对此立即批示:“万寿岩史前遗址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且不可再生,这个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同样属于我们的后代,为了谋取眼前的物质利益破坏文化遗产的任何行为都是不可取的,需立即停止。”并对万寿岩史前遗址采取保护措施,帮助三明钢铁厂重新选址以及决定由省财政拨款用于遗址发掘与保护。经过的努力,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才能相协调,三明钢铁厂选取了新的采矿点,万寿岩史前遗址也在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3“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还必须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止存在于会议讲话和文件中,而是要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为子孙后代留存文化火种。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在河北正定县任职期间,他不仅向当地人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还亲自到林觉民故居做讲解员,同时也深入群众之中,了解群众反映。在浙江省任职期间,更是踏遍全省各县市区,跨湖桥遗址、浦江上山遗址、西湖等都留下了关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身影。正确认识文化遗产,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将文化遗产保护观落到实处都是文化遗产保护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自身能够坚持正确的遗产保护观,才能够带动身边的人,带动人民群众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2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文化遗产保护,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在身体力行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强调“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4]324,必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必须认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长期地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去,在这个过程中结合中国实际,才能够使文化遗产真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作用。2.1“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理念形成不在一朝一夕,而是在正确认识的引导下,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对于“文化遗产日”的设立,表示:“‘文化遗产日’的设立突显出文化遗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4]325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集中开展有关文化遗产的系列宣传活动,如演讲、展示和演出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众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长此以往在广大人民群众思想层面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为其所关注。结合在地方任职时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和教训,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并没有停止,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文化遗产保护观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2月25日,在察看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展览和河堤遗址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016年4月12日,针对文物工作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5]190在一系列工作论述和重要指示中,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能人员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显著提高,落实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也显著增强,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显著增多。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因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的民族性特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符合中国国情。2.2“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保护文化遗产工作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同时也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正定县做县委书记时,通过调查发现正定县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地理位置优越,具备旅游业的条件。他根据实际情况,在不破坏遗迹的情况下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并汇报给河北省委。有关部门随后拨出古建修缮专用款172万元,利用这笔钱修缮了正定县的遗迹,同时修建旅游相关设施。正定县的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不仅让更多人了解正定的文化遗产,也带动了正定县的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中国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更加数字化和智能化。十八大以来,在文化遗产调研工作中多次强调博物馆的重要性,“一个博物馆就是一个大学校。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5]189。博物馆的建立不仅是对当地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宣传当地文化的重要媒介,所以提出“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目前,博物馆可以引进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数字保存和整合后给参观者放映,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也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人民群众在享受文化遗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够引起其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我们只有经过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长期坚持,并且在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情况下,尊重各地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根据实际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同时结合日新月异的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才能够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3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

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要落实到实践中去,也就是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即对待文化遗产坚持有扬弃地继承,有创造地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遗产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批判地继承。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盲目追捧,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点的前提下有所选择,才能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汇聚发展力量的作用。3.1“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资源是历史积淀,不可再生。在全社会还未形成良好的文化保护理念时,许多文化遗产在开发中遭到破坏甚至消失。针对一些地方毁掉真正的文化遗产,建造几条仿古街,建造几栋仿古楼的行为,指出:“推陈出新,不是拆旧建新。”[6]74在福建省任省长时,曾为《福州古厝》写序,指出目前的城市建设,很多都为了引进洋建筑,毁掉当地的古建筑,这导致城市的建设失去了个性。建设好城市,“必须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7]3。只有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继承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成为传播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文化遗产保护也不是将文化遗产藏起来,一动不动,而是在不破坏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开发与建设。2003年9月在考察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时表示,我们有必要且有责任保护好、继承好和发展好西湖周围的文化遗存。[7]19经过合理的保护与开发,西湖在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提升整个杭州的地域品味和塑造城市性格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既有继承又要发展才是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2014年3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说到:“每一种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5]83;2014年10月,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也指出:“‘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0]201,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强大的力量。3.2“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表示:“保护和发展实际上并不是对立面,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对待文化遗产,将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7]19文化遗产保护也能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点和辩证否定的观点。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就是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使文化遗产成为各地城乡建设的法宝。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会议上针对城市发展,也对城市中保留的文化遗产提出要求,即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保护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好城市文化遗产。首都北京不仅仅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也是汇聚中华文化的文明古都,同时将是世界上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所以在进行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两者之间,我们需要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同时也要把握好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更要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确定的,而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会发生改变的。文化遗产保护也要把握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文化遗产。2017年2月,视察了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展览和河堤遗址,指出:“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只有利用好文化遗产资源,才能在冬奥会举办之际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是凝聚国民精神力量的纽带,保护和利用好中国文化遗产,可以使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名片”,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4中国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继承,能够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以更加自信的面貌走向世界。近代以来,随着各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沟通和融合,也意味着人类文化整体发展的时代到来。每一个国家都会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从经济政治交流开始,再到文化交流。2017年1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上表示,中国将一直为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而努力,坚持文明多样的理念,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中国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中华民族,更属于全世界。4.1“传递中华民族不断进行文明创造的结晶”十八大以来,全国文物系统累计举办文物出境展览近300个,承办文物入境展览100余个,文物进出境展览已经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文化遗产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在这些活动中,不仅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提出者,更是这一观点的践行者。2014年10月22日,在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开幕,这次文物展展出了来自中国27家博物馆共450多件文物,从不同的方面再现了中国汉代丰富的社会精神风貌。通过这些珍贵文化遗产,法国的观众也能够了解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传承精神,“传递中华民族不断进行文明创造的结晶”。2017年3月27日,“秦汉文明展”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展览了来自中国32家文物收藏机构283件展品,成为中美在2004年举行的“走向盛唐”文化艺术展系列之后的又一次盛大的文化交流展会。除此以外,还有赴秘鲁华夏瑰宝文化展、赴拉脱维亚丝路瑰宝文化展、赴日本汉字的历史与美学展等,都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展会上的文化遗产成为“外交使者”“中国名片”,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向世界文化之林,促进世界文化丰富发展。中国的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不仅仅停留在文化遗产资源的交流,同时也会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合作,如文化遗产保护观的交流,文化遗产研究成员之间的学习和交流等,不仅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和碰撞。4.2“从不同文明中汲取营养,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中国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不仅是通过文物进出境展览,而且包括政府间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协定的签订、文化遗产资源信息的交流、研究文化遗产的成员队伍的共同建设等,这一系列方式构成了中国与世界在各国文化遗产方面多形式、广角度和宽领域的交流模式,不仅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交流日益紧密,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也使中国在国际文化遗产领域的影响日益深远。2014年,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了历史性访问,并在2017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再一次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对整个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交流的高度重视。中国作为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几乎涵盖了其他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上很难遇到的各种问题。中国也一直保持与各个国家的友好交流,努力探索出保护文化遗产的更好地方法。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各个国家都在承认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前提下,开展有关文化遗产的系列活动,文化遗产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等方面的交流,使各国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也更好地诠释了2014年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访问时发表的演讲中所提到的倡议:“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此后“文明交流互鉴”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的文化遗产保护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促进作用,也使中国在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秩序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干在实处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曾意丹.福州古厝[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8].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6.

[11]甘子成,刘咏论.的文化遗产观[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7,19(1):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