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7 17:19:00

文化素养培训

文化素养培训范文篇1

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独特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了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美德和人文精神的科学指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战略任务和铸基工程,如何使这一工程贯穿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和时代命题。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归根结底就是“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播者、灵魂的塑造者,肩负着传承文化基因、落实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当代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教师的行为准则。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要立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自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精华精髓,深入挖掘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还要服务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思维方式,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了强大支撑;更要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有利于提振学生的精神力量,有利于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培育校园文化内涵。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必须全面提升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将素养内化于道德修养的精神上、外化于教育教学的行动中,进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精神境界,对于传承文化基因和推动文化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二、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对策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多元化,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大量涌入,原有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思维方式受到冲击侵蚀,中小学教师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此外,通过调研发现,中小学教师素养制约、职前教育内容缺失、职后培训力度薄弱、中小学校缺乏文化建设理念等问题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亟待破解的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小学教师更加主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融入血液、铸入灵魂,从而铸就学生精神高地,使广大师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践行者、弘扬者、阐释者。将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作为培育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支点。中小学教师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助推社会发展、传播文明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建议将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纳入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激活广大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将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扎根于心中。全面提升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设中小学教师学习型工作室。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是中小学教师崇德修身的重要依据。通过构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系,牢固树立以学习促发展的理念,从落实立德树人的高度出发,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终身追求。创建中小学教师学习工作室,以学科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标准,开展以语言文字、书法、文化经典等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学习,如创建德育工作室、语文学科工作室、历史学科工作室、美术学科工作室、音乐学科工作室、体育学科工作室等,深入挖掘学科内容,结合学科特点重点阐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既要有理论研究又要有专业素养研究,形成终身学习能力,有序推进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二是着力构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培训体系。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着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以中小学教师书法、国画、诵读经典古诗文、爱国故事、传统节日、传统礼仪、民间艺术等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采取“送出去、请回来、网上学”的培训策略。“送出去”,组织学科教师参加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提高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能力;“请回来”,聘请省内外知名优秀传统文化名家进行专题讲座,举办全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峰论坛”;“网上学”,利用“互联网+”等方式组织教师线上线下学习。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科学规划优秀传统文化培训项目与课程,纳入培训学分考核标准,健康、有效、持续地推动教师成长。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骨干队伍。遴选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基础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专项培训者培训,以期培训者队伍尽快掌握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途径,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传统教育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创新培训渠道。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构建课堂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三是切实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利用学科教研,整合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内容。组织相关专家撰写教学评价、教学建议等教学相关内容;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协调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编撰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通俗读本,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增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多元支撑。一是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各类宣传载体,加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力度,激活中小学教师最深层的学习热情,尊重优秀传统文化,辩证的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审视和鉴赏优秀传统文化,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传承环境。通过校园宣传板、板报、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利用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构建资源共享的宣传教育体系,在教师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二是拓展中小学教师学习实践活动形式。

文化素养培训范文篇2

科技素养是农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科技素养,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科技素养不断提高,但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成为其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不高、基层组织管理低效的重要原因;农民科学素养水平低下,这直接影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向城镇流动的重要障碍;农民技术技能水平偏低,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一成,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不足1/20,绝大多数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这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提高农民科技素养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息息相关,是培育新型农民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基础。科技素养是现代农民素质结构的核心,科技素养水平高低决定着农民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高低。提高农民科技素养,有助于农民学习先进文化、掌握先进技术、运用先进经营方式,是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必然选择。首先,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提高农民科技素养,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增加农民的行业选择机会,有效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其次,它是涵养文明乡风的基本前提。科技素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民的精神追求、思维方式和思想面貌。提高农民科技素养,能够帮助农民确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建设繁荣和谐的乡村文明。第三,它是推进民主管理的必要条件。科技素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农民的民主管理意识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有助于农民主动维护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建立科学、民主、法治、有序的现代农村社会。

提高农民科技素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有效配合。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当前应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并相应改革教育模式、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同时,建设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建立农村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二是加强科技培训,满足农民的生存发展要求。一方面,顺应农民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新期待,建立完善的科学技术培训体系,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促进农业劳动力专业化、非农劳动力职业化、后备劳动力技术化,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另一方面,整合城乡科技教育资源和各种培训力量,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立体式、能互动的科技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信息站、图书室等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作用,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服务。三是加大投入力度,提供相关政策支持。政府应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制定扶持政策,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让更多的农民有机会接受科技教育培训。四是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激发农民的科技需求。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大众传媒对农村社会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向农民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观念、推广科学技术。同时,通过大众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能够有效刺激农民的科技需求,调动农民提高自身科技素养的积极性。

文化素养培训范文篇3

[关键词]职业素养;浸入式教学;本科后教育

软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迫切需要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又需要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时,要以培养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为主线,设置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重的培养方案。因此,研究“本科后”软件人才职业素养培养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素养与“本科后”教育

(一)职业素养概念。职业素养是指社会人从事社会工作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是通过后天学习与实践形成的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一般分为显性职业素质与隐性职业素质两种。显性职业素质是可以度量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属于职业者的表面素质;而隐性职业素质则是由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组成,属于职业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畴。(二)“本科后”教育的内涵。“本科后”,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探讨了美国大学教育的本科后教育,美国大学教育的本科后教育分成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层次,其中本科后高等教育又分为学术性研究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种。其中,后者是指各种应用型职业人才的培养,属于职业教育。本文中的“本科后”教育比较接近后者,主要是指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完成全日制在校教育,即将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前在专业机构进行技能型实习实训的教学活动,它是对高校现有体制下高技能知识型人才培养的一种补偿型教学。(三)职业素养在“本科后”教育中的作用。1.为高校育才提供“孵化器”,帮助高校完成“最后一公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优质就业率始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实现优质就业的前提,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激发学生展示职业技能的精神源泉。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求职者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对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要求却是高度一致,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新旧职业更迭,警示高等教育绝不能忽视对大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培养。但我国高校体制下的应届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职业素养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IT人才并不是纯知识型的人才,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与IT企业用人标准存在“最后一公里”的差距。因此,培养本科后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弥补高校教育“最后一公里”,提升本科院校学生优质就业率具有深远的意义。2.为学生成才提供“加速器”,辅佐学生迈出“第一公里”。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大都在学校围墙内“三点一线”中度过,学生对外部世界、企业现状知之甚少,缺乏清晰而稳定的职业规划,职场意识和观念淡薄,职业能力明显不足,大学生对步入社会、走入职场的“第一公里”常常会出现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慌。本科后学生需要正确面对职场、尽快适应职场生涯,成为合格的职场人才,加强本科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消除对企业的陌生感和对就业的畏惧心理,弥补职业能力不足,全面提升本科后学生职业素养,实现“学校人”向“职业人”华丽转身,对加速人才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为企业纳才提供“助推器”,实现人才岗位“无缝对接”。IT行业最大的特征就是新旧技术更新速度快,迭代周期短,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团队已成为业界在市场竞争的关键。因此,在招募人才时,良好的职业素养已成为企业招募和录用新员工重要指标,对企业而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引进和借鉴,但员工良好的职业素养却不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企业唯有集中招募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此,加强本科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能较好地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二、“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的内涵、载体与路径

(一)“浸入式”教学的内涵。“浸入式”的原意是指小孩只有被浸泡在水中不断尝试,才能学会游泳。“浸入式”教学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在外语培训中已广泛使用并发展得较为成熟,国外IT行业也有很多尝试与实践,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职场环境的模拟与仿真,包含浸入环境和学科内容两个载体要素。“浸入式”教学在本文是指将学生浸泡在将要从事的软件开发环境中,以仿真的语言、行为、场景,模拟IT行业的作业环境,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向往与憧憬。引入这一教学原理在IT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二)“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载体。“浸入式”教学包含环境和内容两大构成要素,本文结合无锡高新区紧缺人才实训学院的具体实践案例,就“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展开研究。1.无锡高新区紧缺人才学院的概况。无锡高新区紧缺人才学院是由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无锡高新区及IBM、Oracle等全球著名软件企业三方共同合作,面向全国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本科后学生,免费为本科后大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和推荐就业渠道,为高校、企业、地方政府提供紧缺人才解决方案。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开设有JAVA软件开发、移动互联网开发、物联网技术应用、新媒体技术和电子商务等实训项目专业群。2.“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载体构建。一是营造“浸入”环境载体。按照实训项目的要求,提升实训室设备配置,按企业化的标准设置“工位式”学习环境,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利用实训学院相对独立的场所和可展示空间,借助多种形式,张贴各类企业文化标语、励志故事,宣传企业经营理念、文化要求和行为规范,以视觉冲击和文化渲染营造处处是“职场文化”的“浸入”物理环境载体。二是优化“浸入”内容载体。首先,制定满足IT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方向。通过调研地方产业主管部门,了解产业布局和宏观发展方向及人才总体需求,以行业需求确定实训专业方向。其次,研制与职业岗位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深入有关企业,深度调研软件行业对人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据此制定实训大纲、实训方案。此外,不断刷新培训课程体系。实训学院配置了既有大型企业软件开发经历又有丰富教学培训经验的“双师型”师资,他们担当本项目的培训师,把生产一线岗位最前沿的技术和开发工具融合到培训课程中,真正做到培训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三)“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创新。通过设计融入企业文化课程、营造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引入真实商业案例等多维度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丰富“浸入式”培养内容,使高校培养出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训练有素的实践技能,并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具有能胜任软件开发岗位需求的职业化能力。1.开发多维度的素养课程,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职业人在职场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能力和职业责任等要素的总称,也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场中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的形成并非天生具备,有赖于后天的教育与影响。实训学院在项目实施初期,就把有关安全、卫生、劳动纪律等刚性要求和制度汇编成“入训指南”,第一时间下发给新学员,并组织学习,用制度性的职业纪律约束学员的行为。开设诚信教育、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美学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礼仪教育等系列课程,组织学员参观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参加体验吴文化、感知无锡等主题活动,既提高了学员对区域产业和本土人文的认同感,又激发学生对未来职业憧憬之情,进而对职场产生乐观的内生动力,自觉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2.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确立远大的职业思想。职业思想是职业人对职业活动和工作成就的超前反映,与从业者价值观、职业期待及职业目标相互关联,也有学者称之为职业理想。随着从业工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职业理想会由初始的朦胧变得越发清晰,由感性变得理智,由波动趋向稳定。实训学院通过营造职业文化氛围,让学生即使身在校园,也能时时处处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定期邀请高新区企业HR、企业精英和杰出校友,举办“职业生涯与职业规划”“企业忠诚度”“时间管理”“企业文化”等系列职业素养讲座,组织典型人物的奋斗历程与拼搏精神等报告会,让工匠精神占领学员的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职业意识、职业自豪感、职业使命感,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而稳定的职业态度。3.创设企业化的管理情境,形成规范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职业人对职业劳动的认知、判断、情感和态度等诸多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也是实现职业目的的基础。职业行为是由职业人与职业环境、岗位要求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它包括职业创新、职业竞争、职业协作和职业奉献等多种行为。实训学院学生的管理组织架构不再是“班干部”模式,而是完全按照企业的总经理、部门经理、开发部、人力资源部等“职务制”设置,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通过在企业工作环境下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将行为和思想指导渗透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细节之中,使其尽快适应职业角色,增强职业意识、培养职业行为。通过每周、每月“虚拟工资单”的形式对学员的“工作”加以考核及评价,确定其“工作业绩”,培养其职业竞争意识,提升其职业竞争力。4.引入全真实战商业案例,培养较强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素质又称专业技能素养,是指根据教育者的导向,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技巧和职业思维活动能力。专业技能教学是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途径,实训学院以本科后学员为对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实战训练为特色,采用IBM和ORACLE跨国公司一流成熟的项目课程体系,全程案例化的实践教学,不断丰富学员项目实战经验。实训内容通过课堂授课、案例讨论、方案评估、项目开发、过程回顾、事后评估、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工作实践的转化。培训总学时为1000学时,培训内容分为IT外语培训、专业技术补强及模拟公司实训三个阶段。按照真实项目任务,分成若干个5~7人的开发团队,完成各子项目的开发。在实战环境下提高学员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缩小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差距,提升学员职业技能,加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蜕变。

三、“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实施效果

经过浸入式的培训,学员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得到了均衡发展和明显的提高,项目的运行得到生源地高校和企业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已引智全国近百所高校6000多名本科后学员参加实训,实训学员的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其中95%以上的学员被无锡高新区重点软件企业录用,一次性就业率明显高于其他社会培训机构。这为无锡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也开创了高职院校引智全国各地高校本科后学生实训先河。总之,高校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强化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把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目标,把培养具有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改革的重点,通过“浸入式”全过程职业素养的培养,弥补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岗位需求的“隔阂”;通过开展校外“工厂化”实训,模拟职场环境,仿真职场氛围,采用分组、分配岗位等方式,培育大学生适应未来职业活动的复合能力和素养,使本科后的实训回归“职业活动”本身,使其能较快地融入软件企业,提升高校软件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把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真正做到“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芮明珠.“浸入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实践探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89-90.

文化素养培训范文篇4

1.1对象。选取我校2016级护理专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入选标准:(1)处于临床实习中后期;(2)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本研究;(3)已完成护理学基本课程学习。1.2方法。1.2.1研究工具。(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护生性别、年龄、学历、目前所在科室、实习期间是否发生过护理差错、是否参加过患者安全培训或学习过相关课程、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实习医院等级等。(2)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中文版)[5]:该问卷由周宏珍等将美国的医学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调查问卷(MedicalStudentSafetyAttitudesandProfessionalismSur-vey,MSSAPS)翻译而来。总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911,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31~0.908,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问卷包括安全文化、团队文化、差错报告文化、职业行为经历、专业问题陈述和实施安全行为意向6个维度共33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安全态度越好、职业素养越高。1.2.2资料收集方法。利用问卷星,将问卷二维码交由班主任发给护生,采用统一指导语,使护生在充分理解各条目后匿名填写,之后直接传给研究者。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2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有效回收率为94.37%。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F检验及t检验,专科实习护生的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资料。调查对象中,以女性居多,占98.25%,参加过患者安全培训或学习过相关课程的占76.49%,实习期间未发生护理差错的占81.40%,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为父母或他人建议的占54.39%,见表1。2.2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情况。结果显示,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6个维度中,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文化、团队文化、差错报告文化、职业行为经历、实施安全行为意向、专业问题陈述,见表2。2.3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在性别、是否参加过患者安全培训或学习过相关课程、实习期间是否发生过护理差错、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实习医院等级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2.4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针对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以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总分为因变量,性别、是否参加过患者安全培训或学习过相关课程、实习期间是否发生过护理差错、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及实习医院等级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实习期间是否发生过护理差错及是否参加过患者安全培训或学习过相关课程进入回归方程(P<0.05),可解释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的85.2%变异程度,见表4。

3讨论

3.1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6个维度中,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文化、团队文化、差错报告文化、职业行为经历、实施安全行为意向、专业问题陈述。在本研究中,护生安全文化及团队文化维度得分较高,这与段懿[6]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护生关于患者的安全保障工作做得好,并且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得到科室人员的帮助,及时解决相关护理问题。护生专业问题陈述维度得分最低,这可能是因为护生刚进入临床,在工作过程中只是单纯完成护理工作,对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不能及时给予解决,并且由于担心发生不良事件后被惩罚,从而影响实习甚至护理生涯,对发生的护理差错不能及时上报;在与医护或患者沟通过程中,缺乏相应技巧,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部分患者虽然对医学知识不了解,但会根据网络查询结果加以理解,致使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患者认知与护生操作不一致情况。因此,在实习前要加强护生患者安全教育,强化专业知识学习。3.2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实习期间是否发生过护理差错、是否参加过患者安全培训或学习过相关课程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与姜艳鑫[7]的研究结果一致。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是影响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的重要因素,这与吴小婷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在本研究中,因父母或他人意见而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占比较大,大部分专科护生因就业情况而选择护理专业,对专业了解得不透彻,并且由于网络媒体报道的医疗纠纷和医闹事件增多,护士白衣天使的形象受到质疑,价值被贬低[9],因此对该专业的职业认同度低,严重影响了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护理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提高护生对这一职业的认识,重视护生职业兴趣培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研究结果显示,53名护生在实习期间发生过护理差错,其患者安全态度及职业素养问卷得分与未发生护理差错的护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这可能与实习护生操作不熟练,服务意识、安全意识淡薄,缺乏护理工作基本安全概念与沟通技巧等有关[10]。由于护生缺乏临床经验及相关法律知识,容易发生差错事故。因此,在进入科室前培养实习生护理安全意识等是实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1]。在带教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护生及时提出问题、反馈问题,加强与带教教师交流,以尽快适应临床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及职业素养问卷得分在是否参加过患者安全培训或学习过相关课程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与白煜峡[12]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白煜峡等人将JCI标准引入护理安全文化建设中,鼓励护理实习生报告医疗护理错误及其他异常事件,通过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临床护理实习生对安全事件的应对及防范能力,从而提升临床护理实习质量,有效保障患者安全。护生通过参加患者安全态度培训,掌握基础知识,增加实践经验,培养安全意识,提高职业素养。教学医院及医学院校要注重开展患者安全教育,开设相应课程,防止一些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不断提高护生安全意识及职业素养。

文化素养培训范文篇5

关键词:农民科技培训;实践;培训体系

农业在新发展时期更加注重科技技术的应用,科技在农业当中的深入应用,对农业生产经营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也是农业新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组织培训活动对农民科技素养进行培养和强化,是新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必要途径。由于我国农民的文化素养偏低,并且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加大了农民科技培训的难度,需找到培训的有效方法,切实提升农民科技素养。

1农民科技培训实践强化的必要性

1.1能够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在新农村建设当中也包含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有效展开,对农民的科技素养进行培养,促进我国农民文化水平、发展观念的优化,能够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动力,促使其建设进程的加快。目前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开展成效与理想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可见对其工作加强的必要性。1.2能够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水平。农民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也就是说将农业当成一个“企业”,那么农民就是企业发展的“人才资源”,因而提升农业的发展,对其人力资源专业素养及能力进行强化是非常重要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组织农民共同学习现代农业各项生产技术,以此全面提升农民的素质水平,为我国农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从而推动农业发展。1.3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础。在新时期的农业发展当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是重点,因而农业发展正在持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模式优化等活动。农民是农业生产活动的执行者,农民科技技术水平提升,直接会作用于农业生产科技水平提升,进而优化农业生产的质量与产量。农业生产质量与产量的提升,是一切转型发展活动的基础,因而积极开展优化农民科技培训,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础。

2目前农民科技培训实践基本情况

2.1农民科技培训认知不充分。我国农民的平均文化水平偏低,农民及地区农业管理部门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认知都不充分,导致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开展成效大大折扣,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农民科技培训实际活动开展实质性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科技培训的内容、活动宣传组织工作等都趋于表面化,因而想要切实发挥实现农民科技培训的目标,还需要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进行完善规划。2.2缺乏培训的专业人才。我国推行农民科技培训政策,各地区也积极响应国家发展号召,但是农民科技培训缺乏相应的培训人才,直接影响了培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培训活动教学水平低,教学模式枯燥乏味,专业性不强,导致农民的培训参与积极性也非常低。目前,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人员对新型科技技术的掌握就存在缺陷,实际教学的质量不达标,教学方法也处于单一状态。基于此,再加上我国农民的文化素养低,使农民科技培训的实践性无法实现。2.3农民科技培训缺乏完整体系。各农业发展区域政府,积极宣传农民科技培训理念,地区很多培训机构陆续开展培训活动,但是各个培训机构没有形成协调完整的体系,致使农业科技培训较为分散化,这使得地区农业科技培训的有效性降低,没有实行统一的培训标准,科技技术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农民科技培训的力量不集中,培训成效不理想。这些都是农民科技培训实践需要改善的问题。

3农民科技培训实践强化策略

3.1构建科学完善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农民科技培训活动想要得到强化,首要任务就是要构建完善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综合分析地区农民科技培训实际情况,明确地区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掌握地区可运用的农民科技培训资源。以此,来整合资源和设施,建立统一农民科技培训标准,建立协调的农民科技培训系统,做好农民科技培训活动开展的方案规划,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构建科学完善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制定培训流程。另外,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顺利展开,技术教学的实现,需要具备充足的资金和完善的设备,因而政府部门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基础设施,为农民科技培训奠定良好的基础。3.2结合地区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农民科技培训实践目的是促进农民科技素养提升,使其掌握现代先进新型的农业技术。因而就需要以农民的发展需求为主,结合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培训周期,并要优化课程培训的方法模式,让农民能够积极参加农业科技的学习,保证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开展的有效性。由于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力量,所以在培训过程中生产与学习之间时间有冲突时,多数农民都以生产为主,这就对农民培训有了较大的限制,所以要在教学形式上,要力求务实多样。在授课方式上,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生产相结合、讲解传授与专业户介绍相结合。组织农民长时间、滚动式办班,轮流学习技术。短班学习以针对性较强的技术为主,由于涉及范围小,应设专人讲解或者定期上门做技术指导。3.3注重提升培训人员专业素养。农民科技培训课堂的主导者是培训人员,培训人员的素养强化是培训质量优化的关键。首先,地区政府需要积极吸纳高素质的教学人才,对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要求培训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新型农业技术,拥有实践能力,并且具备教学素养,因而做好农民科技培训人才建设和培养工作也是重点内容。其次,当培训人员专业素养提升后,对应的要对培训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优化,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教学,全面深化科技培训在农业发展的融入,促进我国农民科技素养提升。

4结束语

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我国农村新发展建设工作有重要影响。通过农民科技培训,让农民熟练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构建科技化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生产与发展速率提升,从而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魏喜梅.对当前农民培训工作的几点感想[J].农民科技培训,2017(5):35-35.

文化素养培训范文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职业素养;途径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中所占比例也随之增大,高等职业院校蓬勃兴起并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之路,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探索企业文化进入高校的路径,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体系,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热点。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又称组织文化,从广义上讲,不仅包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还覆盖公司的标识符号、基本理念、日常行为规范、员工的工作风格和各类场合的重要仪式等,可以说是由精神和物质共同构成企业特有的文化形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界和管理界就已经掀起对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并一致认为企业要想获取成功,不能只单纯地强调物质或技术层面,而是要重视人的因素特别是组织中的文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艾德佳•沙因(EdgarH.Schein)提出,最为理想的模式是组织里的每个成员都能理解组织文化。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文化也愈发被重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文化代表着公司的软实力,它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的生产力,具有激励、引导、凝聚、协调、规范和辐射作用。文化软实力正是当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企业间的竞争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知识、品牌、文化等软资源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中作用日益突出[1]。

二、学习企业文化有助于学生完成“职业人”的转换

教育部颁布的教发[2017]3号文件明确指出: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企业培养和输送专门性技能人才。与本科院校显著不同的是,高职院校更强调教学的就业实用性和就业导向性。高职院校增强高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要成长为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人”,除了需要掌握知识与技能外也需要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的一种综合品质,具体指企业中的职业岗位对劳动者个体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方面。一般而言,劳动者能否在市场上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本人的职业素养。统计分析发现,对于毕业生来说,职业素养中的职业行为习惯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除了职业技能以外,更看重的是个体对企业的忠诚度、工作态度以及责任感等[2]。因此,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学习,高职学生的职业觉悟可以得到提高,并开始有意识地规范自身的职业习惯,注意养成良好的品质与行为,有利于提升个人就业力和强化职业素养,同时对提高学校就业率和推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以企业文化增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研究有助于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同时通过探讨各种路径也能深化教学改革,实现高校与企业互通,增强职业教育的仿真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进一步帮助学生完成“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三、将企业文化引入高职院校的途径分析

(一)主要发达国家典型培育模式的途径分析。发达国家在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当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创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模式,典型的代表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模式、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1.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企业文化引入路径:学生在与企业签约后,一方面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在实行部分时间制的职业学校中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内的义务教育。这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成功的职教模式[3]。在“双元制”模式下,学生接触企业文化的主导者并非学校,而是企业本身,由所签约的企业安排完成学业考核的学生进行岗位实习,通过实习进行该组织文化上的教育和熏陶。2.加拿大社区学院大都实行CBE与OBE相结合的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专业的具体情况加以借鉴[4]。其中,加拿大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模式又称“能力本位”模式,是以岗位需求作为专业的设置依据,通过学校领导、教师团队、专家、企业管理者和毕业不久的主管员工代表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定的DACUM(工作分析表),让学生在学校就开始了解职业所要求的能力并逐步熟悉职场文化。在“能力本位”模式下,企业文化的主导者为学校。3.英国“现代学徒制”(ModernApprenticeship)模式的企业文化引入路径: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关键技能的培养,特别是NVQ课程现场教学促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相应的职业证书;学生的第一年先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接下来的三到四年则到企业中进行实践,中途还可以短期回到学校巩固理论[5]。可见,“现代学徒制”下的企业文化主导者主要是企业。4.澳大利亚“新学徒制”(NewApprenticeship)模式的企业文化引入路径:“新学徒制”又称为“学徒培训和实习培训制”,是政府为主导并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的新形态学徒制。学徒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后,除了参加企业自身的培训实践外,企业还要送学徒到全国统一培训框架下的“培训包”进行学习和训练,学徒可以通过“培训包”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其企业文化的主导者仍主要为企业。5.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的企业文化引入路径:通过学校教学和工厂需求两方面的紧密结合,根据企业工厂的专业车间生产模式办教学环境[6],让学生在学校模拟的环境中体会企业文化。因此,其引入企业文化的主导者为学校。综上所述,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在于企业的实际需求,把市场上的岗位要求作为课程的设置依据,其职业教育的企业文化引入路径为企业多于学校,目的是培养未来的合格员工,从而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这样培养出来的职业人才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劳动力的作用。(二)国内主要典型培育模式的途径分析。目前,我国采取以学校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体现了高职院校引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中间过渡性”。学校主体式的职业教育模式既有正规性和系统性,又具备一定的规模效益性,在引入企业文化的具体途径上主要有以下几种。1.置换校内课程。课程置换是比较早期的职业教育模式探索,它是指根据时代要求和发展特点,与时俱进地把某专业的全部或部分课程替换成相关领域的培训课程。例如把计算机课程替换成IT培训课程,利用现代实用的职业课程教育体系来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7]。职业院校还可通过知名培训企业的品牌优势,打造学校的知名度;所置换的课程可以被推选为学校特色品牌课程,以提升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加强学校的竞争优势。不足之处在于专业选择面有限,只能在少数专业中进行置换。2.引进专家,开展双师教学。邀请行业专家或企业知名人士到学校给学生开讲座、专题报告、文化论坛,介绍企业经营案例,传播企业的精神理念和品牌文化,让学生在现场既能了解到行业动态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能初步接触到企业文化。此外,各大职业院校还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其中一部分直接从企业引进符合一定条件的专业人士进入学校担任兼职或全职教师,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接触到一线企业理念的概率,增强企业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持续性。3.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学校的实训基地将企业的优秀文化融入校园实训基地建设中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必然选择。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单项到综合、校内实训基地工厂化”的建设思路,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等企业文化引入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企业+学习”双重管理模式,并把实训基地建设看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8]。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有实训基地的高职毕业生踏实务实、责任心强、工作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强,凸显了高职院校的特色[9]。4.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前通常会被安排到各企业单位进行实习,实习方式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并以顶岗实习为主。顶岗实习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独当一面,以个人的能力去履行该岗位的所有职责,因而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很多锻炼,同时也能获得一线的企业文化体验以及增加知识技能。实习单位招进实习生后可以从中择优,录取可用之才。校企合作通过此契合点可推动长期合作,并形成良性互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国民整体素质比发达国家相对落后。在此国情下,我国的高职教育与发达国家选择的路径是不一样的。我国职业教育的立足点是提高劳动者整体的职业素养,因此,国内以企业文化增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仍是以学校为主导者。企业作为经济市场上的主要单位,在企业文化传播途径上主要起支持或辅助作用。

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引入企业文化的优化建议

当前我国主要实行学校主体式的高职教育,做好教学设计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功能体现。企业文化如何走进高校、课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结合国内外典型培育模式的路径分析提出以下三点优化建议。首先,课堂教学以企业真实案例为模板。高职学生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均已基本达到成人水平,他们比中职学生重视课堂内容的实践性。在专业课教学上,以就业为导向,以案例为主导,通过具体事例分析、情境模拟、任务驱动、现场示范和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和工作态度。在公共课教学上,如职业素养课可以通过实际案例传播企业文化中的爱岗敬业、诚信务实、团结合作等优秀理念。这样双管齐下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逐渐领悟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规范自身的职业行为,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其次,教学目标以考取职业岗位证书为导向。高职院校在引导学生系统学习理论技能的同时,要督促学生通过考证获得一定的职业资质,完成职业性过渡,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例如,假如学生考取了导游证、会计证、外贸业务员证、电工证等职业证书,在求职就业时特别是投递简历和面试时就可给用人单位留下该应聘者拥有一定职业能力的良好印象,会在无形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另外,准备考证的持续学习过程能够逐渐培养学生会学习爱学习的良好习惯,也能够为其将来的职场打拼奠定扎实的基础,成为其个人成长和职业成长的动力。对于没有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学生,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门槛,如把岗位证书与毕业证书挂钩,以此来督促他们完成考取岗位证书的学习任务,提升个人的职业能力。最后,日常管理以企业标准为准则。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生活作息习惯来进行企业文化的推广。如在宿舍按照企业的“5S”标准进行管理,或在推行校园安全文化宣传的同时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来开办安全主题讲座,这样既可生动地传播安全知识,又可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学校各项赛事中加入企业文化元素,如开展“航空礼仪小姐”竞选、“会计从业人员守则知识竞赛”、“物流技能大赛”等知识性、技能性强的比赛,能强化学生的职业规范。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调研或者假期到工厂车间参观学习,与企业人员面对面交流,加深对企业的认识。另外,还可以通过“文明宿舍”评比等活动加强学生职业品德的培养,提高其责任感和忠诚度,以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塑造合格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秦德智,秦超,蒋成程.企业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4):95-98.

[2]郭静.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个体影响因素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09:1-65

[3]陈为.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6):3-5.

[4]芦竹.加拿大社区学院CBE模式与OBE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教通讯,2014(15):75-77.

[5]朱鹏.基于就业能力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5:1-71.

[6]牛红军,王立晖,孙昊,等.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评论,2014(4):162-164.

[7]左晓英.高职教改的有益探索:课程置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2006(S3):73-74+89.

[8]陈丹阳.感悟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生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6):323-327+332.

文化素养培训范文篇7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必要性

(一)创新高职德育有效路径。立德树人,德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思想冲击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引领成为一个突出问题。这就对高职德育提出新要求,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是创新高职德育的有效路径,改变当前德育狭隘的教育观,从而构建高职院校大德育观。(二)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不仅提升学生专业理论,发展学生专业技能,而且要促进学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等全面发展。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将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职业素养,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发展、职业素养过硬的职业人才。(三)凸显高职教育职业导向。高职院校是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职业人才的核心素养不仅包括职业技能,而且包括学生职业素养,只有确保职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学生走向社会后才能更好地满足职业需求。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将拓展德育维度,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发展,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路径

(一)强化思想引领,统一融合理念。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首先要解决意识形态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统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基本理念。首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对于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其次,坚持系列讲话精神引领。以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人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出伟大构想,思想站位高,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具有指导意义。(二)学科互相渗透,融合课程体系。素养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知情意行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高职院校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课程教学,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摆脱当前狭隘的教育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以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向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实践课等辐射,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通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并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三)以文化为纽带,促进深度融合。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要发挥文化纽带作用,通过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等路径,营造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文化环境。首先,发挥校园文化纽带作用。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作为重要内涵,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网络平台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深度融合;其次,发挥企业文化纽带作用。高职院校培养对象具有特殊性,大多数学生直接面向岗位,因此,企业文化、行业文化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深度融合。(四)优化师资素质,实现有效融合。教师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融合。首先,高职院校要强化教师培训。高校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开展专项教师培训活动,通过讲座、培训、在线学习、教研等路径,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其次,促进教师自我发展。高职院校要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为教师创造学习与交流机会,并借助微媒体平台,构建教师微学习圈,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与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交流互动搭建平台。

总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意义,从而不断拓展高职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树立融合思想,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提升学生岗位竞争力,实现高职院校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兰天.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12:291-291.

[2]李建军.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21(3):18-21.

文化素养培训范文篇8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职业素养;教学

近年来,医师的职业素养问题已成为医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培养和加强医师的职业素养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职业素养的教育应该贯穿于本科教育,强化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职业素养培塑的关键时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刚开始接触临床工作的时期[1-2]。而住培是医学生成长过渡到合格医师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就住培学员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育对促进医师职业素养的形成意义重大,因此如何在此时期对住培学员进行职业素养的教学尤显重要,是住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内涵

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是一个理论化的概念,更易用崇高的理想主义术语来描叙,反映了人物特征而不是可观察的行为[3]。但是,近年来很多国家从规范和价值观出发将职业素养定义为可观测的行为。如英国皇家医学院将住院医师职业素养定义为“住院医师的一套价值观、行为及人际关系用来支撑公众的信任”[4];美国内科学会将住院医师专业素养定义组成的关键要素确定为“利他主义,责任追究,责任追求,卓越,荣誉,诚信和尊重他人”[5]。这些定义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职业素养的教学和评估的实现。虽然各国定义职业素养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且职业素养的部分组成要素也得到了全球医学界广泛认可,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民族信仰等社会价值观及医疗环境的差异,全世界对住培学员职业素养尚无明确统一定义[6]。因此每个国家只能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及时代需求定义自己的住培学员职业素养。在国家卫计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等文件的指导下,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和医疗背景及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我国住培学员职业素养可定义为住培学员在进行住培轮转过程中,从事医疗相关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是住培学员胜任自己岗位所需素养的综合,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是住培学员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总体反映,其核心要素包括医患沟通能力、管理及团队协作能力、终生学习和科研能力、职业态度、医学法律和伦理的实践能力等。

2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教学的方法与内容

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是住培学员胜任自己岗位所必须的核心能力之一,教学应该是住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教学之前,必须解决几个问题,即“why(为什么进行教学),what(教学的内容有哪些),how(怎么进行教学)”[7]。2.1对住培学员进行职业素养教学的原因在我国,需对住培学员进行职业素养的教学存在诸多原因。首先,我国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有所欠缺,而职业素养在医师的执业生涯中至关重要,有必要住培阶段进行系统的教学学习。有一项研究针对国内两所住培基地的住培学员进行多源反馈调研分析发现,住培学员的职业素养存在很大的不足,这种情况对医疗服务质量存在一定的影响[8]。杨伟国等[9]研究显示83.59%的住院医师表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继续参加包括职业素养在内的人文医学课程的培训[10]。其次,对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教学能缓和医患矛盾。职业素养的缺失是引起或激化医患矛盾的因素之一,同时在日常医疗活动中,个别医师表现出缺乏职业素养的行为,被媒体舆论过分渲染夸大,最终受到了不成比例的关注,恶化了整个医师职业的形象[11]。如果在住培中进行职业素养的教学,很可能减少缺乏职业素养的行为,在缓解医患矛盾的同时也可提升医师职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第三,师带徒模式的职业素养教学已经远不能满足现下需求。我国现行的住培学员职业素养培育主要是通过师带徒模式,即带教老师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实现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医学的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群众对住培学员寄予了更高的期待,要求他们在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的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12-13]。而师带徒方式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育远不够,其应该纳入正式的培训及课程中,进行系统全面的教学[14]。综上所述,在我国对住培学员进行职业素养的教学很重要也很有必要。2.2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文化背景下住培学员职业素养定义及所包含的因素属性和对医疗需求的分析[15]。首先,在进行住培学员的职业素养教学中最主要的是在充分理解职业素养概念的基础上,制定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清单,明确职业素养要素属性。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清单的建立要符合国家的文件精及神实际医疗环境和文化背景[16]。在国家卫计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等文件的指导下,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以及征询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住培管理人员、医院住培管理人员、有丰富住培管理和带教经验的科室主任及教学秘书、高年级的住培学员等各不同层次人员对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意见建议,并邀请26位相关专家进行德尔菲专家咨询后,最终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清单(简称清单)。见表1。其次,要将清单的内容整合进住培的课程安排中。在住培开始阶段,主要对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概念、特点及清单内容进行教导,让其认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及与以后工作的相关性;随后的轮转学习中,主要让其在医疗实践中对照清单中的具体内容,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改进,提高住培学员的职业素养。2.3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教学方法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住培的某个固定时间,应贯穿于住培工作的始终。有研究表明,住院医师职业素养的教学是“连续性”和“渐进式”的,要在不同阶段制定适当的阶段性教育活动[17-18]。同时,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是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对其进行教学仅用一种教学方法远达不到目标。因此,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教学要分阶段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采取具体的教学方法。在住培开始阶段,主要向住培学员引入职业素养的概念和内涵,了解掌握职业素养的因素属性[19]。可采取Kolb'slearningcycle方法,此方法为提高职业素养提供了最有用的理论框架和教学模式[20]。Kolb'slearningcycle方法是美国O'Sullivan等编写的一部如何将职业素养的教育整合到继续医学教育的指南上推荐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经典的职业素养培育方法,在各国都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样适应于我国。因为Kolb'slearningcycle方法本质上就是一个制定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制定教学方案,运用并反馈的过程。方法中的目标和方案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自身情况讨论制定的,不同的国家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最适合自身的目标和方案。此方法第一步让住培学员一起头脑风暴,讨论他们对职业素养及其属性要素的观点;第二步进行专题讲座或课堂授课,对住培学员灌输职业素养的概念内涵及清单内容;第三步进行情景案例的SP教学,根据清单的某一或某几项内容,如对患者表示尊重、有技巧的传递负面信息等,设计情境案例,进行情境案例教学;第四步小组讨论,对情景案例学习后的收获体会进行讨论,分享学习;第五步让住培学员对前面学习的成果进行反思,围绕“我学到了什么”,“在实际工作中我该如何去做”等问题进行反思[21]。随后的临床轮转学习主要是在实践中应用和提高职业素养,因此可采取反思学习的教学方法,即组织住培学员根据工作中出现的实际情况或在工作中观察到的情况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反思自己的行为[22]。或采用反馈教学法,让带教老师定期对住培学员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反馈,住培学员根据反馈进行持续性的改进。同时,带教老师的榜样作用也值得同等关注,带教老师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为必须反映职业素养清单的内容,而不是与其冲突。国外已有研究表明,榜样作用是独特的、微妙的,且对促进职业素养有深远的影响,在住院医师职业素养的教学中,带教老师树立榜样能让住院医师反思自身的行为,对职业素养的培育有积极作用[23]。

文化素养培训范文篇9

关键词:信息素养;大学英语教学;提升;策略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者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并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信息化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保证,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最早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个术语,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用信息,能够评价和使用信息,有效地利用信息,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第一线教学人员——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种信息素养:

1.较强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能动的反映和认识,是对信息的敏感性、洞察力、分析判断及决策的能力。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到学习或教育工作等问题能够通过获取信息来解决。英语教学内容和实践不能离开文化信息而存在,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文化结构应当是开放性的,对一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开放,通过对最新语言文化信息的不断接纳和吸收,使自己的文化结构不断完善。随着英语教材的改革,教学内容中文化信息的渗透较之以前加大。

2.信息检索和利用的能力

包括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等技能以及对已获得的信息用于信息问题解决、进行创新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教师应能根据英语学科的教学要求,快速有效地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将海量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判断其可信度,对信息进行取舍,把选好的信息、知识传递给学生。

3.合成有利于英语教学的各种资源的能力

教师对信息进行利用的基础是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了解,包括信息资源的分布、传播渠道、媒体形式、类型及评价等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教学资源后,能够结合英语学科内容以及上课需要,开发制作出利用开展教学、使学生容易掌握的教学软件。

4.良好的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规范。教师在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有用的、有正确影响的信息进行加工、合成,以生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学生的信息,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道德意识,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影响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误区

由于大学英语教师对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与能力的目标不清楚,对其内涵不了解,对其方法掌握得不理想,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非常有限,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很多误区,使得教育信息化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误区一:片面地将信息素养理解为信息的搜集和获取。

很多教师错误地将信息等同于知识。信息是指事实和数据的某种集合,并独立于认知主体而存在;它是静态的、外在的,易复制、易传播、尚未具有明确的意义。知识则反映了事实和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根植于认知主体并内化到个体的认知结构中;它是动态的、内在的、有感情的、富有意义的,所以认知能用来指导人的行为。信息只有内化到个体的认知结构中,并对个体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影响后,才能称为知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设计了很多让学生在网上搜集信息的活动,而没有问题和任务的设计,也没有要求学生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比较、评价等。信息的搜集与获取只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方面,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应注意训练他们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的快速浏览能力、把握文章重点的能力、提炼主要观点的能力、评价分析综合表达的能力、下载信息的能力等。

误区二:混淆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教师、学生之间的地位,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但是有些教师却把课堂变成了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分弱化了教师的作用。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网络自主学习变成了上网自由活动,这不但使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优势没能发挥出来,甚至连基本的教学目标都难以达成。

误区三:过分依赖多媒体。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课堂中,不少教师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认为对多媒体的使用越多越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顾实际教学的需要,尽可能地多运用各种设备,反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有甚者,到了没有计算机设备就无法上课的状态,严重背离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初衷。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方便教师创设出与本课主题相关的教学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当前教学内容上来,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成效。然而,情境的创设并非仅是依靠多媒体一种途径,由教师讲一个与本课主题相关的故事、案例,提出一个问题,或者朗诵一首诗,唱一支歌,都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三、提升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1.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优选能力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可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等手段,直观、感性地介绍英语语言知识和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显性和隐蔽的交际文化,让学生“浸入”到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氛围当中;挖掘适合学生水平的英语网站,指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异域文化、建立起开放合理的认知、理解和吸取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文化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大学英语教师对这些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恰当使用,将能有效活化英语言语交际的真实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情趣。

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提高信息素质的定期培训

参加定期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之一。其中,校本培训是以本校为培训基地,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直接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的培训活动。教师一边接受培训,一边进行教学实践,一边开展教学研究。校本培训能够充分利用本校的特色和优势,发挥本校的教育信息技术资源,从而获得最佳培训效果。

除了参加定期培训,教师还可以利用闲暇时间研读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书刊,利用网络资源自修自学,与专家、同行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切实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3.建立完善的评估考核机制

目前,国内外针对学生信息素养与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多,而针对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少。建立教师信息素质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上要结合本校情况,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制定符合本校校情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价标准,作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其目的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鼓励和督促教师反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总结教学心得。在评价中要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的积极性。

文化素养培训范文篇10

【关键词】先进文化;群众文化;艺术培训

先进文化是新时代的产物,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十八大以后,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主要方针是要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指导思想的时代化,使社会文化不断进步,最终形成新时代的先进文化。

一、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艺术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群众文化艺术是提升群众素养的重要方针,国民的素养决定整个国家的风气。中国要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文明和谐社会,就要重视群众文化艺术的培养,提升群众整体文化艺术水平,才能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和谐文化才能体现和谐社会,而和谐文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基础,建立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凝集中国国民的力量,提升中国的实力,使中国国民在文明和谐的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分的发展。群众文化艺术也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为基础,结合多种优秀的文化艺术而形成的新时代先进文化,它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文化艺术理念,是和谐文化必不可少的内容。作为和谐文化的基础部分,提升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才能更好的实现和谐文化的发展,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群众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的魂,文化艺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多功能的意义,对创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增强社会的向心力。文化艺术还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艺术的提升,也可以增强群众的创造性,使中国在这个极度发展的世界上,坚实的占据自己的位置。重视群众的文化艺术的培训,加强群众的能力,实现和谐文化的发展,建设文明和谐社会。

二、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艺术培训是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的发展,不断优化文化艺术的内涵,进而提升对文化艺术的要求。群众文化艺术的形成,需要文化艺术的培训,而群体文化艺术的培训,不单单要求文化艺术素养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传播和管理的能力。艺术馆对于群体文化艺术的培训,一方面是提升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准,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群众实现自我的发展。在这个不断进步的时代,对于文化艺术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要想实现个人的进步,就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知识,使自己能够符合社会的要求。因此在这个先进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培训是一件必须而且必要的事,它是实现自我发展的客观条件。

三、先进文化背景下的群众文化艺术培训是全民艺术普及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