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

时间:2023-03-30 10:39:40

导语:新时期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时期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

摘要:振兴乡村文化对消解村民精神贫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振兴乡村文化需要多方参与,不仅要体现村民的主体地位,也要激发村民的主动性,为村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与文化资源。为此本文阐述新时期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分析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进而探索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希望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困境;实践路径

引言乡村社会中无处不透露着乡村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乡村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积淀,逐步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形式。乡村文化内容丰富包含了自然风光、民俗习惯等多项内容,这些是乡村发展与村民精神内核的体现。合水县近年不断培育新文明风尚,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创新新文明风尚。目前已经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村镇46个,建立乡村家风馆、乡贤馆等示范点7处[1]。同时合水县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中也将其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合水县太莪乡则是坚持生态立乡、产业强乡、文旅活乡的原则,积极打造文旅综合发展形式,扩展本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方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对建设农业强国提出指导方针,要积极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工作。乡村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积极推进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树立良好家风,对提升乡村振兴文明程度具有积极价值。但是乡村文化振兴中依旧面对不同的困境,对此展开分析,结合实际寻找新的乡村文化振兴路径,对繁荣乡村文化事业,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1新时期乡村文化振兴意义

1.1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生存发展根基

从文化发展角度看乡村文化发展较早,因为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农耕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乡村环境较为稳定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培养村民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在乡村恬静生活中逐步养成邻里友好、互帮互助的相处模式,这些都是乡村文明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积极意义。

1.2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灵魂

首要的是让村民意识到乡村文化的重要性,理解乡村文化,认同乡村文化。若是村民不认同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振兴就没有了内在灵魂,自然无法实现乡村振兴。通过乡村文化振兴也能激发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知,例如:将王昌寺村作为典型,树立“齐氏家风家训”对当地村民村风起到积极影响,成为合水县移风易俗宣传重要阵地。以此增加村民的归属感,从内心主动认同乡村文化,自觉的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中来。

1.3乡村文化是基层村民的精神归宿

作为农业大国农村村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乡村是这些村民的载体,乡村文化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保护与传承积极、有价值的乡村文化,也是保护村民的精神家园。

2新时期乡村文化振兴面对的困境

2.1乡村文化载体消失与情感淡化

乡村文化振兴中乡村文化载体发挥重要作用,如家乡话、乡音是重要的语言载体,代表了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的不同。现实看学习乡音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很多孩子长大后要到城里去读书,为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家长会刻意避开与他们用乡音沟通久而久之也就不会讲了,这让乡音在新时期出现断层,再过几代人很可能乡音就消失了[2]。同时也有地方地区、宗亲族谱等都是重要的乡村文化载体,但是现在年轻人对这些兴趣不高,很少关注,若是后继无人这些载体最终会消失在时间里。由此可见乡村文化载体出现断层已经是事实,这严重影响了乡村文化传播。乡村情感一般是亲戚之间、邻里之间的情感,传统的乡村中因为娱乐活动少,人们在茶余饭后会聊天、串门。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减少,原本的邻里、亲戚感情也逐渐淡化,甚至一些相处之道逐步被遗忘,乡村文化淡化,对城市价值观的逐步认同,只会加速乡村文化情感的消失。

2.2对乡村文化振兴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基层政府部门大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但从实际情况看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更倾向于乡村经济发展,在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中忽视了乡村文化振兴。即使部分乡村在落实文化振兴中建立了公共文化区域,如:农村书屋、文化活动室、乡村展览馆等新型文化场所,但大多是形式主义,没有发挥其积极作用。而且地域特色不鲜明、同质化严重,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乡村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在传统乡村文化发展中田间地头、家庭院落都是村民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但是因为社会环境变化、个人主义逐步增加、社会信息化形式越加便利。个人参与公共活动的数量减少,村民之间沟通自然也减少。缺乏交流形式村民对乡村文化振兴认识不到位。而且基层建设因为受到财政水平影响,可以投入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有限,难以满足村民对文化的差异性需要。

2.3村民的文化需要与供给的矛盾

乡村由不同的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群众组成,而且同一个群体看待相似文化也会有不同的差异,不同年龄层次的乡村群体看待同一文化的差异更大。例如:老年人基本接触外界的条件有限,甚至可以说部分老年人都没有离开过乡村。青年群体成长环境不同、有更多接触外界的机会,思想更为开放,看事物的角度、观点自然也是与他人不同的。由此可见不同的村民有不同的文化需求。然而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文化资源分配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多元化群体的需求,虽然加大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然而在乡村文化推广、学习等方面发挥的效果有限,虽然乡村振兴中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量不断增加,为文化振兴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应用于文化发展的基础设施普及率不高,以至于无法满足不同层次村民对文化的需要,乡村文化振兴受阻。

3解决新时期乡村文化振兴困境的路径

3.1激活乡村文化振兴源动力,培育农民文化自信

振兴乡村文化的最根本前提是认可自己乡村文化、树立乡村文化自信。只有对乡村文化有足够的自信,才能积极投入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积极进行文明乡风、优秀民间文化的宣传,让村民了解自己文化、认可文化,积极发挥村民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此利用本地安集古堡资源,科学布局、重视乡土文化的保护,实现产业振兴与文化振兴的融合发展,不仅提升本地群众的文化自信,也能带动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自觉的支持,文化自觉又是文化自信一部分,在提升文化自觉性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文化自信[3]。构建文化自觉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简单的宣传可以实现的。需要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认可身边的文化,愿意主动传承优秀文化,发展乡村文化。同时在多元化文化冲击之下不断的创新乡村文化,不盲目跟风,也不固步自封。近年合水县将深化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坚持将“村规民约”与移风易俗结合起来,如“家庭和睦重孝顺,红白喜事不铺张”,切实将乡风文明与乡村治理结合起来,不断突破陈规旧俗,积极树立文明新风尚。因为近年的城镇化建设进程越来越快,大量村民进城务工,想要发挥村民的力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发挥留守村民的作用。可以对村民实施乡村文化熏陶教育,从娃娃做起,从小培养认可家乡文化的意识。例如:在乡村教育中重视优秀乡村文化的融合,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乡村文化体系,增强文化认同。发挥村史馆、村文化活动室的作用,为其他村民提供更多接触优秀乡村文化的机会。近年合水县积极响应号召,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积极改善村容村貌。如北头村通过拆危治乱,建设绿树花廊,在墙面画上“彩衣”等逐步改善乡村面貌,在这一过程当中渗透乡土气息,提升群众幸福感。积极发挥村民传递乡村文化的作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

3.2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做好“统筹公共服务布局”。为此一方面需要健全资金投入体系。有效的资金支持,有助于保障乡村文化振兴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因此基层政府要建立完备的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机制,确保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有保障,健全文化经费长效增长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再有政府可以制定各项扶持政策,如税收政策,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设置相关产品和服务项目,对提供文化振兴信贷的金融机构有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乡村文化振兴领域。多样化的资金渠道解决乡村文化振兴资金不足问题,为乡村文化振兴各项投入奠定良好基础。最后,政府可以购买非盈利机构的社会服务,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支持,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源的融合,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渠道,共同为村民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资金支持,满足村民实际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要扩展乡村文化空间,增强村民获得乡村文化的途径。一是可以完善现有公共空间的建设。发挥现在的文化广场、艺术展览馆、农村书屋等公共设施的重要作用,村管理者充分发挥这些文化实体的作用,举行不同方式的乡村民俗知识比赛等,能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发挥这些文化空间的实际作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二是借助于发达的互联网环境,可以用新媒体、公众号、短视频等,引导村民拍摄乡风民情、民风民俗,通过不同的形式记录乡村社会的生活,表达村民真实的情感。三是进行自治式的文化空间建设。乡村文化自治是村民为文化主体,以丰富的精神生活,增强文化认同感为主要目的,通过创办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能够提升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例如:村民组成的戏曲社、秧歌队、民俗技艺表演等,让村民自编自演将特色的乡村文化扩展开来,不仅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也能够进一步丰富村民的乡村活动,增强村民的交流,培养村民积极向上的精神。

3.3完善文化供需机制

一方面要做到供给类型多样化。首先需要分析丰富供给的品类,政府应该鼓励文艺工作者深挖乡村的乡情乡愁,将特色乡村文化作为载体,进行文化创作。同时也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创建反映新农村风貌,又具有本土乡村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才能真正体现本地区的特色。其次,丰富文化供给主体。发挥政策引导等作用,鼓励城市文艺组织到乡村汇报演出,可以村民提供具有特色文化表演形式,让村民了解乡村文化。让各类行业机构的人员到乡村采风,重视对乡情、乡愁的运用,发掘民间优质特色的艺术形式、传统乐器等,深度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进行艺术创作,这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村民提供多类型的供给,不仅满足了村民的要求的,也促进本地特色乡村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建立需求反馈机制。为保证精准的文化供给,政府需要加强与村民之间的互动,形成不同层次的村民供给反馈通道,提升供给的有效率。一是针对乡村文化水平较低的中老年群体,可以通过专门的文艺组织、村委会等,对农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偏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归纳,调整对已实行的文化供给项目,满足这类群体的需要。二是对青年群体而言,与网络等途径接触多,基本可以满足线上调查的需要,对此可以展开网络问卷,通过网络渠道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对现在文化供给的意见。通过线上的形式构建起数字网络渠道,实施文化信息共享,改变传统固有的文化传递渠道,实行线上线下文化供给渠道,满足新时期青年的文化需求,提升青年群体的满意度,保证文化供给机制与时俱进。三是要逐步完善青少年群体的文化需求。通过对监护人的走访、调查,或者与青少年聊天,了解青少年需要的书籍类型、影印需要等,为青少年提供专门的文化活动与书籍。四是可以在村宣传栏、村广播、村公众号等积极进行文化政策宣传,实施信息公开,确保村民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各项政策有知情权,了解最新文化讯息,确保供给符合村民的实际需要。

4结束语

新时期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渗透在乡村经济发展中,也渗透在乡村生态建设中,对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乡村文化载体消失、乡村文化情感淡化,村民对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不高。乡村文化振兴重视程度不足以及村民的文化需要与供给的矛盾严重影响了乡村文化建设真正意义实现。对此在新时期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寻找与之适应的路径,首先,真正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培育村民文化自信。其次,结合村民的实际需要,建立多样化服务机制,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保障。最后,需要从村民实际需要入手,做好事前调查分析,解决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供需差异问题。乡村文化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实现需要发挥多方资源的价值,发挥资源优势,共同努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改丽.乡村振兴视域下河南省乡村文化建设困境及解决路径[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149-152.

[2]张艳,刘轩男.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J].文化产业,2022(36):123-125.

[3]蒋涵,谢春玲.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2,16(4):56-60.

作者:吕妮妮 单位:中共合水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