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十篇

时间:2023-03-26 21:48:50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1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1.1立德树人的价值遵循源自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立德树人根源,例如人与国家社会发展相呼应的“天下为公”之德,人与自身修为相呼应的“君子”之德,人与人之间相呼应的“仁爱”之德。在今天这个新时代,探讨“立德树人”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文化滋养和历史积淀。从汉语词源的角度来讲,立德树人是由“立德”“树人”两个独立词汇汇聚而成。关于“立德”,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关于“树人”,最早文字记载见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中国古代圣贤认为,立德在前,树人在后,立德是树人的目标方向,树人是立德的前提条件。这种凝聚了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内在联系,成为中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尺,对今天这个新时代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1.2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源自于中国共产党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

立德树人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中国教育提出的方向和目标。立德树人成为中国教育领域的研究课题,开始于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接见全国优秀教师时发表的讲话。在这次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文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此后立德树人开始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概括和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中,教育都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3立德树人是教育重要论述的关键词汇

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国教育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始终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是我国教育事业必须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他在多次重要会议及讲话中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018年5月2日,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2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

2.1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形势下,职业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国家将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作为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这就在国家层面明确了职业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当前全国高职院校共有1418所,在校生达到1134万人,[2]毕业生主要分布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有力提升了人力素质,支撑了国家经济高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的教育,在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更加凸显出“高素质”“技术”“技能”等职业教育特色。

2.2培养工匠精神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鲜明主题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知识性、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已将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内涵融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作为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内容。[3]就高职毕业生而言,工匠精神越来越成为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综合素质,不仅能够增强个人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能增加个人精神层面的成就感。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形势下,工匠精神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有着神圣的使命。高职院校承担了培养大国工匠、建设制造强国产业人才储备的重要任务,工匠精神现在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衡量标尺,成为引领人才培养方向的新规范和新目标,因此培养学生具备工匠精神成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2.3立师德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4]教师“四个相统一”是关于教师教育思想的重要论述,是高校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标准和重要遵循。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形势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是实现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助力,而高职院校教师是立德树人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因此师德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把真善美的种子撒播到学生的心中,才能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立师德成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施路径探索

3.1转变育人理念,强化德技并修

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为高职院校如何育人、青年学生如何成长指明了培养方向和成才标准。始终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5]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是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的重要阵地,因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既有较高技术技能水平、又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技并修”人才。

3.2坚守育人使命,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立德是核心,树人是根本,其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立德树人实施起来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系统一般具有三个特点,即目的性、层次性、整体性。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把一个大系统落实到小系统中,进而再落实到小系统里的各个要素。按照系统论方法指导,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多方力量协同推进,确保各方力量始终是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来推进。就外部机制而言,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构建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承担立德树人教育职责。就内部机制而言,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构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篇2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热潮。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教育改革也如火如荼的全面展开,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从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到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中,突破了以往按“学科――单元”模式,改为以“学科领域――科目――模块”教学,这是课程设计方面的重要举措,从而使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模块化”作为一种高新技术时代的设计思想,最初出现在信息技术领域,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其它技术领域。“模块课程”最早见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课程的模块化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单元课程设计所固有的封闭性缺陷,建构起一种能够自主选择、灵活组织、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课程结构模式。

模块化教学并不是固定化和教条化,模块的内容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加和更新的。模块使每一个教师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从而使教学任务高效化,使个人教学个性化。由于现在主要的教学形式是分班教学,模块教学又方便在班级之间进行对比,方便教师及时做出教学评价。这样一定程度地使教学实化和量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师个人与整个教学系统的良性循环。

一、以问题教学为主,使数学教学任务模块化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对数学知识的讲解分析往往要占很大一部分时间。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数学教学时,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索,老师只是参与者和指导者。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观念,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和人格。

在这里,我的设想是构建数学教学任务模块。数学教学任务模块就是将教师在本节课应该落实的和挖掘出来的教学任务(没有脱离课标,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任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每堂课的教学任务更加的清楚明朗、规范合理。当然,这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如何探索这个过程呢?我认为在课堂上以问题为主开展研究性教学是一个稳妥渐进的好方法。一方面,问题概括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认识能力得到深化,从而又会提出新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就反映了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程度,还需要什么,那么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把这些问题进行开发、设计、创新,从而形成这一节适合本班教学的新的目标,这恰恰反映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当然这个目标的设计不能脱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问题教学既能够使学生清楚地明确新课程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思维潜能,又能帮助教师挖掘出有价值的教学任务,完善数学教学任务模块。教学任务模块一定要突出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按照规定的顺序合理安排。对于创新式的教学任务也要以课程标准为纲,主要为落实课标要求和培养能力服务。通过这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了提高,教学任务也能顺利完成。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唐山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为依据,根据基础教育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坚持灵活性和多种模式的培训形式,坚持按需施教,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岗位提高,促进自主学习,构建优质、高效、开放的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二、继续教育范围:全体在职教师。

三、培训学习目标:

1、参加各级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在培训范围内,教师要按时完成培训学时,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2、选培校级骨干教师,并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分别参加市、省骨干教师培训,使骨干教师梯队基本形成。

3、全体教师普遍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大部分教师具备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能开展不同程度的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4、不断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5、建立一支有较强培训能力的教师队伍。

四、培训类别和任务:

1、新教师或新调入教师培训

1)培训对象:0——1年教龄的新教师或新调入教师。

2)培训目的:通过培训,巩固专业思想,熟悉有关教育法规,初步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常规,熟悉教学内容,熟悉班主任工作,尽快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3)培训内容:

主要为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政策法规、所担任学科的学科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分析、教学基本功以及班主任工作等,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增加教育学、心理学内容。

4)培训要求:

所有新教师均需参加新教师培训。培训学时不少于160学时,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60学时,

新调入教师培训期为一年,期满经考核不合格者延长一年培训期。

2、教师岗位培训

1)培训对象:1年以上教龄的教师。

2)培训目的:通过培训,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合格的知识结构,胜任本职级及晋升高一职级业务要求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基本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3)培训内容:主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学科知识更新与扩展,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实践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以及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等,要突出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培养教师使用新的课程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突出培养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4)培训要求:

根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师岗位培训每5年为一个周期,5年内累计参加不少于240学时的培训。学校根据县教体局有关文件规定,每年将教师岗位培训情况进行记载

3、骨干教师培训

1)培训对象:25名骨干教师,其中的部分教师将分别参加省、市级培训。

2)培训目的:通过培训,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发挥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努力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在全区乃至全省和全国较有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3)培训内容:现代教育理论研修、教育科研专题、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研究、学科前沿知识与综合知识、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践等。

4)培训要求:骨干教师培训要求从“经验型”转向“研究型”,从“模仿型”转向“创新型”;从“个案指导”转向“面上辐射”。要坚持集中培训和分散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业务指导与品格熏陶相结合;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阶段培养与长期跟踪相结合。

学校积极向市、省推荐优秀骨干教师人选,并保证骨干教师按时参加培训。

4、计算机全员培训

1)培训对象:男50周岁以下,女45周岁以下的教师。

2)培训目的:通过培训,普遍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会利用计算机上网查询信息,了解教育教学和有关科研成果的最新动态,部分教师具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

培训内容: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软件的使用和上网查询资料,利用平台制作简单教学软件技术,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和教育科研等。

3)培训要求:学校先全部轮训,培训结束后,接受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考核验收。

5、提高学历层次培训:

1)培训对象:已取得国家规定学历的教师。

2)培训目的: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

3)培训内容: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教学计划》要求对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教育。

4)培训要求:今年,我校教师达到专科水平的比例提升到90%以上,提高学历培训必须将知识的系统传授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教育实践环节。

学校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助学自考、成人高考、研究生课程班以及教育硕士的学习。

五、继续教育的方式

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是校本培训、集中培训和利用现代教育信息开展培训。

校本培训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集中培训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下达培训计划和组织实施的培训。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平均每年不少于48学时。本着统筹管理、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以集中培训为主的方式进行。培训机构每年要组织不少于30学时的集中培训,学校每年组织不少于18学时的校本培训。

学校要把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中,每年制定出校本培训方案,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强化培训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培训工作,并对教师参加培训情况进行考核。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学校每年将校本培训方案上报区继续教育办公室,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六、继续教育的管理

学校切实搞好校本培训计划,发挥师资培训重要阵地的作用,校长要发挥好第一责任人的作用,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方案,组织开展好培训工作,使本校教师在本周期内完成各项培训任务,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七、条件保障

1、依法治教

根据《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校依法保障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全体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

2、建立激励和制约机制

学校把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列入教师考核的内容,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条件,奖优罚劣。充分调动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根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期间,仍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3、实行继续教育证书制度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继续教育证书》是在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凭证,是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依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使用与管理办法》,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实行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没有参加继续教育或继续教育学分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不能参加职称评聘,不能续聘教师职务。

4、积极开展继续教育科学研究与实践

学校在实践的基础上,组织力量积极开展继续教育科学研究,积极申报和承担实验课题,开展应用性研究,在继续教育实践中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和示范作用,为县市开展继续教育提供指导和支持。

5、保证继续教育经费

根据有关规定要求,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按学校与个人相结合的方式负担。

6、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开放高效的培训系统。

根据《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校依法保障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全体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篇4

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坚持灵活性和多种模式的培训形式,坚持按需施教,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岗位提高,促进自主学习,构建优质、高效、开放的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二、继续教育范围:全体在职教师。

三、培训学习目标:

1、参加各级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在培训范围内,教师要按时完成培训学时,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2、选培校级骨干教师,并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分别参加市、省骨干教师培训,使骨干教师梯队基本形成。

3、全体教师普遍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大部分教师具备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能开展不同程度的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4、不断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5、建立一支有较强培训能力的教师队伍。

四、培训类别和任务:

1、新教师或新调入教师培训

1)培训对象:0——1年教龄的新教师或新调入教师。

2)培训目的:通过培训,巩固专业思想,熟悉有关教育法规,初步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常规,熟悉教学内容,熟悉班主任工作,尽快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3)培训内容:

主要为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政策法规、所担任学科的学科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分析、教学基本功以及班主任工作等,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增加教育学、心理学内容。

4)培训要求:

所有新教师均需参加新教师培训。培训学时不少于160学时,其中集中培训不少于60学时,

新调入教师培训期为一年,期满经考核不合格者延长一年培训期。

2、教师岗位培训

1)培训对象:1年以上教龄的教师。

2)培训目的:通过培训,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合格的知识结构,胜任本职级及晋升高一职级业务要求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基本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3)培训内容:主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学科知识更新与扩展,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实践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以及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等,要突出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培养教师使用新的课程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突出培养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4)培训要求:

根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师岗位培训每5年为一个周期,5年内累计参加不少于240学时的培训。学校根据县教体局有关文件规定,每年将教师岗位培训情况进行记载

3、骨干教师培训

1)培训对象:25名骨干教师,其中的部分教师将分别参加省、市级培训。

2)培训目的:通过培训,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发挥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努力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在全区乃至全省和全国较有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3)培训内容:现代教育理论研修、教育科研专题、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研究、学科前沿知识与综合知识、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践等。

4)培训要求:骨干教师培训要求从“经验型”转向“研究型”,从“模仿型”转向“创新型”;从“个案指导”转向“面上辐射”。要坚持集中培训和分散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业务指导与品格熏陶相结合;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阶段培养与长期跟踪相结合。

学校积极向市、省推荐优秀骨干教师人选,并保证骨干教师按时参加培训。

4、计算机全员培训

1)培训对象:男50周岁以下,女45周岁以下的教师。

2)培训目的:通过培训,普遍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会利用计算机上网查询信息,了解教育教学和有关科研成果的最新动态,部分教师具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

培训内容: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软件的使用和上网查询资料,利用平台制作简单教学软件技术,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和教育科研等。

3)培训要求:学校先全部轮训,培训结束后,接受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考核验收。

5、提高学历层次培训:

1)培训对象:已取得国家规定学历的教师。

2)培训目的: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

3)培训内容: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教学计划》要求对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教

育。

4)培训要求:年,我校教师达到专科水平的比例提升到90%以上,提高学历培训必须将知识的系统传授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教育实践环节。

学校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助学自考、成人高考、研究生课程班以及教育硕士的学习。

五、继续教育的方式

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是校本培训、集中培训和利用现代教育信息开展培训。

校本培训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集中培训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下达培训计划和组织实施的培训。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平均每年不少于48学时。本着统筹管理、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以集中培训为主的方式进行。培训机构每年要组织不少于30学时的集中培训,学校每年组织不少于18学时的校本培训。

学校要把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中,每年制定出校本培训方案,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强化培训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培训工作,并对教师参加培训情况进行考核。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学校每年将校本培训方案上报区继续教育办公室,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六、继续教育的管理

学校切实搞好校本培训计划,发挥师资培训重要阵地的作用,校长要发挥好第一责任人的作用,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方案,组织开展好培训工作,使本校教师在本周期内完成各项培训任务,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七、条件保障

1、依法治教

根据《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校依法保障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全体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

2、建立激励和制约机制

学校把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列入教师考核的内容,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条件,奖优罚劣。充分调动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根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期间,仍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3、实行继续教育证书制度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继续教育证书》是在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凭证,是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依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使用与管理办法》,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实行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没有参加继续教育或继续教育学分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不能参加职称评聘,不能续聘教师职务。

4、积极开展继续教育科学研究与实践

学校在实践的基础上,组织力量积极开展继续教育科学研究,积极申报和承担实验课题,开展应用性研究,在继续教育实践中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和示范作用,为县市开展继续教育提供指导和支持。

5、保证继续教育经费

根据有关规定要求,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按学校与个人相结合的方式负担。

6、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开放高效的培训系统。

根据《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校依法保障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全体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篇5

1. 课前任务预习

教师事先向学生布置下一次课的学习任务,分发学习任务单和咨询单,以便学生能在课前有针对性地预习任务相关资料,为课堂顺利完成任务作好充分准备。对于高职生来说,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为了能让学生在没有教师在身边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完成预习任务,可以借助其他监督方式,比如要求学生相互用手机录下各自预习的视频,对于预习任务的咨询问题,课堂上可以采用随机抽签或抢答的方式进行检查,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课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

(1) 任务引入

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本次教学任务对应产品图片,设计表2所列的问题引出本学习单元任务,教师通过演示任务载体功能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初步了解任务要求,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教师课前发放的学习任务单,教师在学生分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共同学习任务单,明确任务的能力目标及任务要求。

(1) 咨询

在课前预习任务引导文的基础上,结合课前预习时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师针对引导文设计的抢答问题,课堂上继续分组讨论学习,对于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当场向老师请教解决。以加分抢答的形式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分组学习结束每组选派一位抢答代表上台抢答(抢答代表无法单独解答问题的,可由组内其他成员共同补充),抢答过程中教师根据抢答者回答的情况当场补充引导。每位同学回答完毕,由教师和优秀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委团根据评分标准进行实时打分,由记分员及时统计分数。

(2) 任务实施、检查、汇报、评价

结合任务引导文,在预习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学习案例电路的组成模块,元件选取,电路工作过程。每组选派一位代表上台讲解案例电路的工作过程,讲解完毕评委团进行评分。随后,用Multisim 10虚拟仿真软件对案例电路功能进行调试,调试过程遇到问题,小组讨论解决,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或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调试过程录频文件进行解决。由于后续子任务专门进行任务完成情况的汇报,因此本次子任务仅要求制作简单PPT主要汇报仿真调试的结果,汇报时间每组不超过2分钟,评委团根据汇报展示的成果及汇报表现结合评分标准进行打分。

(4)教学反馈:任务结束,安排最后1-2分钟随机采访2-3位同学对本次课堂进行评价,实时获得学生对课堂的评价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评价及时考虑调整教学方法,最后布置下一学习单元的预习要求。

3.课后任务拓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拓展能力,结合课堂学习任务完成时获得的能力,充分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叫好排队一般不会出现“请第0号……”,而往往从第1号开始,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课后拓展任务:设计一个一位排队叫号显示器,根据按键编号显示1到9的数字,当所有按键都没有按下时,不显示数字0,若同时按下几个按键,优先级别的顺序是9到1。

实践表明,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相比,采用上述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完成任务情况以及实际获取的能力、知识等多方面都明显改善了许多。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部分学生课前预习由于没有老师现场监督而效果不佳,上课的时间节奏比较难控制,学生课后作业量较大等。

参考文献: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篇6

关键词:任务式教学;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改革方法

1“任务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任务式教学法,又被称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老师通过具体任务,学生以这一任务为中心,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分析和实践活动。学生在“问题动机”的驱使下,主动应用学习素材和资源,通过“自主实践+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协作学习。从本质上讲,任务式教学法是情景教学法的另一个分支,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上创设教学场景,营造实践氛围,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提升其满足感和获得感。从学生层面来讲,任务式教学法从浅显的教学案例入手,通过前期的理论授课,采用由浅入深的方式,将理论学习和操作软件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的自我满足感大大提升,从而让学生进入了“学习—实践—完成任务—新任务—新获得感”的良性循环,通过螺旋上升的操作实践,实现了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的“完美衔接”,避免出现知识盲区,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从教师层面来讲,任务式教学法转变了之前传统的授课观念,不再以教授理论知识为教学根本,而是从多角度、多维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可以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尤其对于内向的学生来讲,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其次,任务式教学模式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在教师任务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理解,规划实践方案,老师不直接参与到学生实践活动中,只是在必要时提供相应的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个性和自由,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授课效率。

2新时期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新时期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从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顺应科技进步的要求和职业教育内部因素的变化要求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2.1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主要竞争方式,尤其是高精尖技术不断渗入我国制造行业,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不小的挑战,要想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制造企业就必须进行改革,机电技术作为制造行业的“中心产业”,就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当前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对于机电人才的需求就越是旺盛,经研究调查表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北上广地区对于机电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的,至今仍然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尤其对于数控编程、机器人、机床操作类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多。由此可见,机电类高精尖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中职院校只有进行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调整传统教学结构和模式,将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技能素质作为教学重点,才能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前景,从而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加宽泛的就业渠道。

2.2顺应科技进步的要求

科学技术不断提升,现代化工业进程不断加快,科学技术正在经历“螺旋式”的发展上升期,传统制造业也是这样,在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气动技术、PLC技术、液压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为机电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电专业和机电基本业务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渗入机械控制中,企业越来越注重机械智能化和柔性化,也越来越看重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融合发展。因此,作为社会和企业的“人才储备库”,中职学校只有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和观念,与社会接轨,才能知道社会所需,只有顺应时代科技进步与发展,才能满足企业多方位的人才需求。因此,学校要将“任务式教学”融入日常教学中,在授课中将自动化技术、智能电子化技术、数控机床技术、光电技术、高技能维修与检测技术教授给学生,从而提高学校的学生就业率。

2.3职业教育内部因素的变化要求

当前我国机电专业教学活动中出现一系列问题。首先,很多老师授课模式僵化,尤其是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资深教师,多年来授课模式一成不变,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做题”为主,学生解题速度快,正确率高就是“教学效果好”,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机电专业归根结底是一门应用类学科,“照本宣科”的授课模式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联系起来,最终导致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其次,很多老师在机电类专业技术教学中,教学效果并不好,很多老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教学的内容始终没有改变,片面地遵从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成绩高低来判定学生能力的强弱,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创造力,最终只能培养出“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学生,即使是毕业之后也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用人需求,最终只能被淘汰。因此,院校内部应该及时进行教育改革,与时俱进,将新时期的授课模式引入到日常教学中。

3基于任务式教学角度下的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

在市场经济变化、科技进步和职业教育内部因素的“三重影响”下,我国中职学校教学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方法,采用任务式教学法,利用分配任务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3.1设计教学任务

任务式教学的改革方法首先要确定教学思路,以培养企业和社会真正所需的人才为根本教学目标,立足“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结构,完善教学设计。其中,以研究技术、生产过程为课堂主线,根据职业岗位的社会需求,科学选择逻辑主线,从而让机电课程体系更加程序化、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根据前期市场调研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目标群体。其二,将学生按照岗位需求,明确各个岗位的基本工作任务,并保证在前期提升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比如专项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其三,严格划分课程类别,根据课程任务的逻辑主线,选择项目载体,一定要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专业匹配度。其四,合理配备教学资源。

3.2细化课程结构

在明确教学总体任务之后,教师应该将课程体系按照不同的职业岗位进行细化和分类。其中机电类专业的教学中,应该将专业能力、知识拓展能力、文化素养、综合素养作为课程的总体结构。由此可见,将总体教学任务进行细化和分解是任务式教学的重中之重。将总体教学任务具体化,把整体任务分解成零散的小任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每一个实验步骤,让学生掌握教学进程;另一方面,细化教学任务之后,当每一个小任务实现时,可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尤其在机电类教学中,作为一门应用类学科,老师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可以多设计几个教学层次,立足与学生的趣味点,融入机电类基础专业知识,在课程授予过程中,老师通过有效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在《二极管》讲解中,老师可以将二极管的讲解分解成二极管的特性、结构、分类、伏案特性四个模块,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通过实物、教具、模型等工具刺激学生的感官,老师一边讲解理论知识,一边为学生做演示,让学生产生更加直观的教学印象,细化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促进其自主学习,提高其自主解决的能力。

3.3划分学习小组

在细化课程结构之后,教师应该根据具体岗位,划分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的形式进行具体实践操作,明确每一个小组的工作任务,这一环节是任务式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其中一定要注意的是,老师在分组教学中,一定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使每组学生的理论水平基本相同,不能产生过大的差距,如果组内差距过大,不但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还会在成绩优异的学生面前产生自卑感,这样一来,任务式教学的目的就无法实现了。其次,教师在选择课题任务时,一定要选择理论与实践契合度高,难度适中的任务,如果难度太大,不仅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还会产生心理压力,让学生觉得实践课程很难,如果难度太小,容易给学生造成自己很厉害的假象,从而产生自负心理。本文以《振荡电路》为例,在这一教学实践中,老师先根据具体教学任务,在完好的电路中设置一些故障,并配置各种电路维修和应用零件,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内部自行观察集成电路和示波器中的波形,通过分析与研究,找到电路故障,并深入研究电力故障的根本原因,然后小组之间合作讨论,找到维修办法,之后进入实际动手操作环节,来验证之前的猜想,通过设置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的方式,真正实现“教”“学”“练”一体化。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够通过任务式教学模式,减小院校教学与企业实际用工需求之间的差距。最后,老师还能根据学生的具体完成情况,对教学课程进行适当调整,通过增减内容,提供给学生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在授课结束后,教师对整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测评,进过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教学的满意度和课堂的参与度明显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沟通合作能力、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学习兴趣、实践能力的参与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学反馈良好。因此,在今后应该将任务教学法融入日常教学中。

3.4完善教学评价

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中,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仅仅通过考试成绩和课堂作业不能科学地评判出学生的综合技能和专业素养,因此,在任务式教学模式下,老师的教学评价体系也应该适当的调整。比如在机电类任务式教学授课之后,老师不应该纠结于任务的完成度的高低,应该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小组合作的态度,学习技能的提升,和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纳入考核体系中,科学分配任务占比,并且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表现,利用小组内部投票和各小组之间投票的方式选取出本节课的“学习之星”,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

4总结

综上所述,机电类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制造行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技术支柱,在现代制造业的需求量越来越广泛。面临当前我国机电专业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法方法老套,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老师应该及时更新授课观念,利用任务式教学法,设计教学任务,细化课程结构,划分学习小组,完善教学评价。通过课程实践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体验能力,创新课程体系建设,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毛见君.基于任务式教学角度下的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分析[J].湖北农机化,2019,(5):30.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篇7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 模块教学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中,突破了以往的“学科——单元”模式,改为“学科领域——科目——模块”教学,这是课程设计方面的重要举措,从而使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模块化”作为一种高新技术时代的设计思想,最初出现在信息技术领域,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其他技术领域。

模块化教学并不是固定化和教条化,模块的内容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加和更新的。模块使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从而使教学任务高效化,使个人教学个性化。由于现在主要的教学形式是分班教学,模块教学又方便在班级之间进行对比,方便教师及时作出教学评价。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实化和量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师个人与整个教学系统的良性循环。

一、以问题教学为主,使数学教学任务模块化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对数学知识的讲解分析往往要占用很大一部分时间。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数学教学时,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索,老师只是参与者和指导者;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观念,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和人格。

在这里,我的设想是构建数学教学任务模块。数学教学任务模块就是将教师在本节课应该落实的和挖掘出来的教学任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每堂课的教学任务更加清楚明晰、规范合理。当然,这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如何探索这个的过程呢?我认为在课堂上以问题为主开展研究性教学是一个稳妥渐进的好办法。教学任务模块一定要突出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按照规定的顺序合理安排。对于创新式的教学任务也要以课程标准为纲,主要为落实课标要求和培养能力服务。通过这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提高,教学任务也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也能达到。

二、以合作学习为主,使教学过程模块化

教学过程就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即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掌握技能、发展智力、培养情操的过程。因此,如果教师把这一过程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就能提高工作效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过程,学生也不会提出那么深刻的问题来。每节课的任务不同,内容不同,合作学习的方式、内容、侧重点当然也不同。合作学习在课堂内的主要形式就是分组教学,分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缩短个人摸索时间而根据教学任务、人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性格特征把班上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当然,分组不能理解为就是把教学任务平均分配,把教学内容分裂。

三、以讨论为主,整合信息,使教学内容模块化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篇8

——学习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心得体会

党的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初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教育教学任务,肩负着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政治使命,理应成为研究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力军。要发挥这一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握好中学生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三重使命。在学习重要讲话后,结合工作实际,浅谈如下心得体会:

一是学懂弄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中学生政治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这就向世人旗帜鲜明地宣示了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旗帜鲜明地研究、阐释和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然是其新使命和新机遇。

学懂弄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懂弄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在理想信念上拧紧“总开关”,牢固树立、坚守党性原则。要把共产党员政治信仰与学懂弄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在理解把握中提升理想信念,在理想信念指导下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把握,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确认自己的党性原则和政治自觉。

学懂弄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增强政治定力,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开创的正确道路和伟大事业。新时代也不是一个既定的现成的事物,而是处于生成之中、有待于开创的广阔天地。作为这一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和研究者,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政治原则展开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坚定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是研究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中学生思想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阐释明白、宣讲清楚,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保持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问题意识,把研究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职责和任务,进行扎实的学理探究,并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思想活跃的中学生真正信服,成为中学生思想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做真学问、真做学问。研究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要弄清楚讲了什么,更要理解把握为什么这样讲,切实回答“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要做真学问,在研究阐释中回应学生关切、回答时代问题,提供知识增量、引导学生思考;要真做学问,利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找准问题、聚焦问题、解答问题,真正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做实。

以教学活动为窗口,把研究阐释工作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中学生正处在树立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理解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把中学生的思想统一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重要课题。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在研究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扎实推进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青年学生的智慧与力量。

三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中学生的自觉行动,做中学生行动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转化为中学生的自觉行动,还要在通过学懂弄通提升政治判断力的基础上,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强化带头示范和指导引领,帮助中学生付诸行动、学以致用、力行实干。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篇9

任务型教学途径是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语言学习的"任务"是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操作性强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多种语言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目的,简言之即“用语言做事”。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步骤是任务前 (Pre-task)、任务中 (While-task) 和任务后 (Post-task)。

二、什么是任务

任务型教学模式区别于其他交际教学模式的最根本特点就是它更强调采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语言;不论是可用于真实生活的目标性任务,还是为实现目标性任务而设计的教学性任务,都能使语言学习者产生更强烈的语言学习动机,从而使其成为自主的学习者。任务主要具有如下五个主要特征:1. 以意义为中心;2. 有某个交际问题要解决;3. 以任务完成为主;4. 与真实生活中类似的活动有一定联系;5. 根据任务的结果评估任务的执行情况。

三、怎样设计任务

(1)任务设计的原则

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任务设计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2. 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3. 任务设计要有真实性,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4. 任务设计要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

(2)任务具体介绍如下:1.任务前 (Pre-task) (1)介绍目标和任务。呈现和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如果可能的话让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去搜集相关资料,教师在前一节课向学生说明任务,使学生有时间去完成任务,有关资料也可由教师课前准备。(2)让学生回忆列出所学的相关知识。

2.任务中 (While-task)(1)完成任务。设计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首先,根据任务让全班学生结成对子或分成小组,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其次,让学生完成任务。如果学生遇到问题,如生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或互相问,或查字典,最后再问教师。然后,各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在小组学生积极帮助下准备好材料向全班展示,此时,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走动以帮助学生。(2)展示成果。教师让各组学生代表依次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各组所选代表每次应该是不同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在小组展示完时,其他学生或教师如有疑问,可以向小组代表咨询有关问题。回答问题时,既可以是学生代表,也可以是小组同伴帮助回答。完成此步骤任务时,教师作必要的小结。(3)听录音,使学生对课文有全面了解。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篇10

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人才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实施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项目,进一步提高全县广大教师的素质,推动我县教育事业发展。

二、工作目标与任务

一)工作目标

积极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努力探索和实践具有时代特征与特色的教育培训新机制和新体制。

二)工作任务

1巩固和加强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使广大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教书育人的人格力量。

2抓好教师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训。重点学习现代教育管理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外语、计算机及其他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把学习各种知识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题培训和讨论,提高广大教师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3努力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鼓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抓紧学习,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全县45岁以下的教师基本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

4通过名校名师的高考讲座,提高我县高中教师的素质,提高我县高考质量。

5利用大学的专家教育资源,为广大教师开设专题知识讲座,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推动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培训内容与形式

根据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和教育扶贫项目的内在要求,主要开设:教育领导干部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课改培训、学科专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专升本学历教育等。

培训形式:以远程网络教育为主。

四、步骤

大学教育扶贫项目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启动阶段

1成立领导机构。成立县大学教育扶贫项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担任组长。下设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中小学教师培训站设在县职教中心。

2制定实施计划。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或实施方案,并将实施计划或方案报县领导小组备案。

3各学校要积极配合县职教中心做好开展大学教育扶贫项目的前期工作,完善各项硬件、软件建设。

4开展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通过会议和新闻媒体宣传教育扶贫项目,落实项目各项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的重点是组织学习。根据大学教育扶贫项目提供的资源,各有关部门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有步骤、有重点地认真组织实施,积极输送学员到县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进行培训,务求取得实效。

三)总结阶段

各有关单位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要求,认真开展自查和总结工作,并报县领导小组。县领导小组根据各单位的自查情况,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五、工作要求

一)各有关单位要站在提高全县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魅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学教育扶贫项目的重要意义,将这项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保证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