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8 17:38:56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范文篇1

文化产业是一个富于生成力的概念,也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概念。产业与工业在英语中是一个词即industry。作为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影响广泛的关键词,文化产业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其外延也在不断延伸。文化产业成为一个在历史中拓展变易的概念,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富于包容力的综合概念。

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可区分为作为哲学政治观念的“理论-意识形态文化产业”和作为经济制度、发展模式的操作性应用性文化产业两大部分。学院派的理论工作者主要关注观念形态的“理论-意识形态文化产业”研究;而社会经济实践操作者和研究者则更关注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联的应用文化产业的探索。

理论-意识形态的文化工业是一个哲学美学与政治文化的概念,有着法兰克福学派强烈的批判性否定性色彩。这一概念立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和揭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文化工业/文化产业”(CultureIndustry)这一概念的明确的文字陈述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1944年的《文化产业:欺骗公众的启蒙精神》一文中第一次提出的,此文后来收入《启蒙辩证法》一书。这一概念1990年代以前我国学界一直将之译为“文化工业”。西方有关这个题目的早期的学术论著,除了极个别的之外,大都倾向于追随阿多诺,把议题集中于文化商品为大众消费所带来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上。

与学院派倾向于对文化产业所产生出来的产品内容进行政治意识形态批判分析不同,西方应用文化产业的理论和研究是直接从其文化产业的实践中总结和生发出来的,倾向于对文化产业的生产、流通、传播过程的探讨;学院派理论侧重于意识形态,而后者则侧重于经济运作;前者所使用的概念多为哲学、政治学、文学话语,而后者所用的概念多为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名词,如产业、版权、节目、就业、管理、生产、传播、贸易、市场、份额等等。

当代世界文化产业概念内涵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参与拟定政策的相关国家力量的推动。西方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往往从实用功能方面来理解“文化产业”的定义,从统计测算的数据出发来制定指导发展。故而,他们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位是与经济、就业等一系列的实际状况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高头讲章,泛泛地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领域,去全面把握其动力和影响。即使要建立新的政策模式,对文化和艺术的理解也常被对二者的统计的经济价值的理解所代替。

作为社会经济实践操作的文化产业是一个总括性、包容性的综合概念。在英语中变成了复数(Culturalindustries),它是以产业或产品对象的总的“文化”的性质作出的分类。从当代应用文化产业来看,文化产业具有一般产业所必备的某些属性。就其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联合国将文化产业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文化产业与多种相关概念的重叠交叉

源于不同的国家战略、地域特征、文化政策、主导趋向,今天世界的文化产业与许多新创立的概念相交叉。在总体上通用的文化产业总称之后,又有版权产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等主要概念,它与“文化经济”、“文化贸易”成为交叉关联概念,与体验产业、休闲产业、注意力经济有着密切联系。不同国家或地区鉴于自身优势和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提出不同的理念。如美国主要以版权产业作为总体理念,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主要推出创意产业概念,日本等国则十分重视“内容产业”的提法。

它与“文化经济”、“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休闲产业”、“体验产业”、“注意力经济”、“文化贸易”有着密切关联,又有各自不同的切入角度,显示了各自的区别。

文化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总体概念,表明了文化产业区别于一般文化的根本性质;它体现了当代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体现了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的当代趋势,表明了文化对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它的歧义在于是文化渗透于经济——文化化的经济(经济是主词),还是经济化商品化的文化及其产品(文化是主词)。其实,它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交融。

创意产业是从创造者、策划者、设计者出发的理念,它强调创意者的个人创造力,同时又倾向于各国政策性的设计、规划和推动;

而内容产业则是从产品自身的内容出发考虑的理念,是知识经济浪潮中以网络高新技术、互联网与数字化为基础产生的理念,它关注当代数字类产品的文化内容;

版权产业是从知识内容、市场权益出发做出的分类理念,主要是美国(北美)采用的对总体文化产业的概括性表述,它高度关注知识产权的归属,与美国这个版权大国的国家利益有着密切的关联;

与创意产业高度关注创造者个人创造力不同,注意力经济、眼球产业依据当代媒介革命的巨大成果,更关注文化产业的当代传播方式,它的中介组织如广告等手段;

而体验产业与休闲产业则更突出了当代文化产业满足人们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心理性需求的特质,更关注文化产品或文化商品的消费者、体验者与当代文化消费、文化体验的独特方式;

文化贸易则是文化经济链条上的相关环节,如果说文化产业直接关注产品的生产的话,文化贸易则关注文化产品的下游,关注与文化产品制造紧密连接的文化产品的流通、交易与销售领域。

搞清了以上不同概念的区别,我们再来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

研究文化产业可以从文化产业运作的全过程来进行,采用“价值生产链分析法”(ValueProductionChainAnalysis)。这种方法最初是由经济学家那里发展来的,由查尔斯•兰蒂(CharlesLandry)引入对文化产业的解释,他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包括:

一、开始:这表现了创造性过程本身。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看,创造性过程必然是与专利、版权和商标联系在一起的。

二、创造性到形成产品:那些推动生产过程的角色――经理、生产商、编辑、设备供应商、电影和照片实验室、技师等。

三、流通:文化产品如何被传播――商、发行人及各种参与促进流通的中间人。

四、发送机构:发行的结构因素――剧院、电影院、书店、音乐厅、电视频道、博物馆、杂志。

五、观众与接受:批评家的角色、市场营销和公开行业。(COMEDIA1991)

参照以上价值生产链分析法,文化产业关联概念之间产生了如下关系(见图)例如,一部电视连续剧的产业链首先由开发了电视剧的创作者、导演、制作人开始,它们是创意人策划人,拥有知识产权;电视剧作为产品(节目)以其自身内容构成区别与其他作品的内容产品,其中也包括编辑、后期制作师,生产过程与管理的环节;接下来是产品的传播,广告推销商、促销人员和中介机构,通过电视台的物质基础结构(按次计费的广告、软广告)、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以及影迷会、见面会和辅助发行平台(网络-站点),广泛传播此一产品,赢得眼球与注意力。然后是这一产品的贸易,进入流通、交易与销售,由商、销售商经销;最后是到达终端客户,产品得到消费者、观赏者接受,进入文化内容的感受与体验。

文化产业(广义)

(一般的、总体的概念)

文化经济版权产业

(知识、效益)

创意产业体验(休闲娱乐)产业(创造者、作者、艺术家、(消费者、接受者、

策划家、设计者)感受者)

注意力(眼球)经济

(传播方式)

内容产业(产品自身、

节目)

文化贸易

(流通与交换,历史发展)

什么是创意产业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创新理念的发现和发明。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IndustryCreativeEconomy)或译“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早在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P.Romer)就曾撰文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但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的创意产业理念的明确提出者是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1997年5月,英国首相布莱尔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这个小组于1998年和2001年分别两次研究报告,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

近年来,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和其它国家的报告和研究成果大大丰富和推进了关于创意部门和创意产业的新观点。这些报告中创意产业部门的范围包括:广告、表演艺术、广播媒体、博物馆、软件开发乃至交响乐。一些经济学家对创意产业进行了详细研究和调查,力图建立一门新的创意产业的文化经济学。文化经济理论家凯夫斯(Caves)对创意产业给出了以下定义:

创意产业提供我们宽泛地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它们包括书刊出版,视觉艺术(绘画与雕刻),表演艺术(戏剧,歌剧,音乐会,舞蹈),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甚至时尚、玩具和游戏。

凯夫斯力图描述和总结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在他看来,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经济活动会全面影响当代文化商品的供、求关系及产品价格。无疑,创意产业的提出建立了一条在新的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下,适应新的发展格局,把握新的核心要素,建构新的产业构成的通道。

另一位经济学家霍金斯在《创意经济》(TheCreativeEconomy)一书中,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知识产权有四大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每一类都有自己的法律实体和管理机构,每一类都产生于保护不同种类的创造性产品的愿望。每种法律的保护力量粗略地与我上述所列顺序相对应。霍金斯认为,知识产权法的每一形式都有庞大的工业与之相应,加在一起“这四种工业就组成了创造性产业和创造性经济”(Howkins,2001,xiii)。在这个定义上,创意产业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中非常庞大的部门。有版权的产品(书籍、电影、音乐)带来的出口收入超过了像汽车、服装等制造业。正如霍金斯所说,“拥有主意的人开始变得比使用机器的人能量更大,在很多情况下,甚至胜于那些拥有机器的人。”

托斯认为,“创意产业”这个词汇的含义包括音乐、戏剧、卡通、唱片、无线电、电视、建筑、软件设计、玩具、书籍、传统、旅游、广告、时装、工艺、摄影和电影,这些东西都是国民总产值或国际贸易平衡的一部分(Towse,2002;UNESCO,2002)。

许多英国专家与霍金斯的想法相同。英国1998年最大的单项出口为与辣妹(theSpiceGirls)相关的产品。电影制作人大卫•普特曼(DavidPuttnam)在1996年注意到,“英国的摇滚音乐家为平衡付款做出的贡献超过了钢铁工业”(引自Heartfield2000,9)。与此相似,在最近几年,享有专利的音乐一直在美国发行。创造性——被知识产权法所支持——成了一个大生意。文化娱乐服务业已经成为“第一世界”产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这种内容方面的创造对英国和美国至关重要。

霍金斯为创意经济所下的定义有不少优点。它为确定一种给出的活动是否属于创意部门提供了一种有效而又一致的方式。创意产业依赖于知识产权的国家强力保护体系。通过界定创意部门,霍金斯避开了该职业的性质是否有创造性这一潜在难题。对霍金斯来说,“印刷书籍和摆放舞台布景的人与作者、舞台上的表演者一样都只不过是创意经济的一部分”(Howkins2001,xiv)霍金斯的定义将不同种类的创造性在同一个题目下放在了一起。

像在英国、欧洲、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政府资助的信息技术创新所证明的那样,促进以知识为基础的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有许多交叉点。“创意产业”这一术语是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创意产业在这个意义上被用来区分传统的受赞助的艺术部门和通过知识产权的产生和开发而具有创造财富的巨大潜能的文化产业。

创意产业是产业发展新阶段的产物

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英国1980年代曾使用文化产业。在英国80年代,大伦敦政务院(GLC)第一次在引伸意义上使用“文化产业”一词,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或论战方法来强调两点。首先,国家资助体系之外的那些文化活动(GLC常常把它们等同于大众生产)和商业操作是财富和就业机会的重要创造者;其次,人们所消费的全部文化商品,大多数(如电视、广播、电影、音乐、图书、广告、音乐会等)与公共资助体系无关的文化商品。GLC的文化战略包含了一条经济的市场的路线。试图把文化产业界定为与艺术紧密联系的产业,将之叫作“艺术与文化产业”。一些研究者称之为“文化部门”,包括“传统的艺术部门和商业性文化活动”。另外一些专家将这些统称之为“文化产业”。GLC被撤销之后,“文化产业”在英国被其他一些城市接了过来。

1997年后,英国提出创意产业。力图把“文化产业部门”扩大到包括相关的制造业(如电子),把“原始生产”(包括传统的文化产业如广播媒体、音乐录制和电影)降低到整个部门从业人员的六分之一。原来作为文化产业的文化、媒体及体育部(DCMS)被叫作“创意产业”。

澳大利亚学者斯图亚特•坎宁安在其论文《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涵义》中提出,区分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这两个词汇具有理论意义,因为这种区分有助于进一步充实有关知识经济及其与文化和创造力的关系的本质问题的基本框架。同时,也必须有效地捕捉通常由这两个词汇所描述的产业的性质的变化,因为不同的政策体系是作为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规则而发挥作用并支持着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一个相当新的学术、政策和和产业论述范畴。它可以捕捉到大量新经济企业的动态,这是诸如“艺术”、“媒体”和“文化产业”等词汇所无法做到的。西方许多学者注意到文化创意产业对优化现有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奥康纳认为,“可以断言,地方和区域战略后10年的任务是找到一种可以把文化产业于更广泛的制造业部门联系起来的方式,创造性、风险、创新和信息、知识与文化在全球经济中将具有核心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的性质与基本特点

“创意产业”这一新术语的出现当然有其自身的背景和语境。新术语、新行业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对旧术语旧行业的反思与批评。反映了对旧行业的理论范式、现有机制、政策趋向和实际运作的调整或反拨。创意产业的兴起一方面是对现有产业的机制、政策和运作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其缺乏创造性的批评。

那么创意产业是什么样性质的产业呢?

创意产业的关联要素主要包括:

文化艺术创意,与传统的文化艺术工艺品相关,其主导趋向是使创意市场化产业化;

数字高科技创意,与新兴的产业门类相关,其主导趋向是科技的文化化,走向内容产业市场;

工业技术设计创意,与制造业各产业门类相关,其主导趋向是二、三产的融合提升,增加高附加值。

从产业的定位来看:

1.创意产业不再简单的囿于过去的传统文化产业,它是适应新的产业形态而出现的创新概念,是对新形态的概括、总结和发展。英国提出的13类创意产业部类,主要包括新生的产业类别,如动漫、游戏、数字艺术、甚至软件设计、手机增值文化产品,也包括虽然仍然沿用过去的电影、电视、服装设计,但内涵已大大变化,已经是数字电影数字电视设计。

2.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这种越界主要是面对第二产业的升级调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细分,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通过越界,寻找提升第二产业,融合二、三产业的新的增长点,二产要三产化,要创意化,高端化,增值服务化,以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需要特别注意到是,创意产业一方面是在过去总体的文化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概念,另一方面又是不同于过去文化产业的新的产业形态。创意产业往往是在制造业充分发展,服务业不断壮大基础上形成的,是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创意产业中既有设计、研发、制造等生产活动领域的内容,也有传统三产中的一般服务业,更有艺术、文化、信息、休闲、娱乐等精神心理性服务活动的内容,是城市经济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在总体服务业的业态中,通过越界,寻找提升和融合制造业的新的增长点,开拓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心理型、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的新的产业增长模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涵养新一代创意消费群体,以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

3.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产业都需要创造性,那为什么还要提出创意产业呢?在一些传统的行业或领域中,创造性只是一种附属品而不具有产品的核心地位。同时这种创造性或创意还是指相当普泛化的一般概念,如过去我们熟悉的特指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家的独创性。而按照后标准化时代的创意理念,创意或创造性成了特指的市场趋向的产业方式的核心。也就是说,二产制造业卖产品、卖机器,创意产业卖设计,卖理念,卖精神,卖心理享受,卖增值服务。这样,创意就成了当代产业组构中的一种特殊的设置,它决定了产业的性质,并由此决定了产业的管理与操作。

4.二产的发展靠机器、厂房、资源和劳动力,创意产业不同于制造业的汗水产业、劳动力密集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靠创意阶层,靠创意群体的高文化、高技术、高管理,新经济的“杂交”优势。特别是创意阶层中最富创造性的高端创意人才。据统计,现代财富的创造更多集中在一些最优秀的创意人才上,如比尔•盖茨,如陈天桥。

5.从产业运作模式上看,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动态化,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高端方式,更加远离过去的计划经济方式,更多地依靠市场和消费自身的推动,同时又不断地设计市场,策划市场,涵养市场,激发市场。也就是说,在当下的全球化消费时代,市场的全球性,传播的全球性,需求的精神化、心理化、个性化、独特化,消费的时尚化、浪潮化,使得创意作为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固化的稳态工业发展模式:常规结构,常规模式,常规营销,常规消费;而代之以不断变动的创意策划,创意设计,创意营销,创意消费。它在不断关注市场中,创造消费惯例、涵养消费人群、引导消费时尚潮流。它不断在创意中寻找热点、利润和机会,以一种动态的平衡模式替代或提升过去的稳态工业发展模式。因此,它高度依赖策划,依赖人才,依赖变化,眼睛每时每刻盯着市场哪怕微小的变动,捕捉机会,放大机会,展开新一轮竞争。它的活力在于每个企业都有机会也有风险,每个企业都要面对竞争也面对失败,每个企业都要殚精竭虑面对生存挑战。这就是创意社会的主旋律和大逻辑。

创意理论、创意经济的产业浪潮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其来有自。其先驱是著名德国经济史及经济思想家熊彼得(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早在1912年,他就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在他逝世40多年后,他当年率先创用的“创造性破坏”、“创新”以及“企业家精神”等三个关键词,已成了美国、甚至全球主流经济论述中的重要核心概念,被麦肯锡顾问公司的两位经济学家发扬光大,写成著作《创造性破坏──市场攻击者与长青企业的竞争》,对观察当代企业流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熊彼得创始的创造性破坏或创意破坏性技术是指那些能够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这种技术所带来的好处,而破坏了既有技术的根基的技术。例如,电话的产生就是一个创意破坏性的技术,它破坏了原有的电报技术。现在,许多的大公司常常是基于理性的经营方式来决定自己的产品政策,这样那些在短期之内经不起考验的产品就不会得到推广,创意破坏性技术就难以产生。但是实践表明,创意破坏性技术能够为公司赢得市场,而对创意破坏性技术的搁置往往造成既有市场的丧失。

出身哈佛的美国联储主席葛林斯潘经常把熊彼得的名字和观念挂在嘴上。他曾说:“美国的经济,比起其它国家更明显的反映出从前哈佛著名教授熊彼得所谓的创造性破坏,它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新兴的科技赶走了老科技,当使用老科技的生产设备变得陈旧,金融市场即会支持使用新科技的生产方式……,这种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已明显地在加速,伴随着这种扩大的创新,也反映在资本由老科技往新科技的移动上”。这种“创造性破坏”被认为就是“新经济”得以发展的动力。公司之间的竞争总是围绕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展开的,而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这就会不间断地推动生产力的改革或完善。

另外一种更具实践意义的创意产业的观念将创意产业与雇佣人员数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联系起来。如美国密苏里州经济研究与信息中心的“创意与经济:密苏里州创意产业的经济影响的评估报告”就将创意(业)产业这样表述:

创意产业是指雇佣大量艺术、传媒、体育从业人员的产业。产业对艺术的依赖度是通过计算下列工作产业内所占的比例确定,这些工作属于“艺术、设计、体育和传媒行业”类。分类是根据联邦政府所制定的“职业分类标准”进行的。任何产业只要其艺术相关的职业比行业艺术雇员平均值高至少一个标准差,即可被界定为创意产业。在本研究里,任何产业的创意工作的雇员超过10%(等于比平均值高一个标准差)即被定义为创意产业。

(注:这个研究的附件一列明了一系列产业及其艺术、传媒、体育相关雇佣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在这里,创意(创新)产业有三个基点,一是它与文化——艺术、设计、体育和传媒行业相关,二是它是新创业的有新的文化创意和运作方式的企业,三是从事创意工作的雇员超过先前同类行业10%。后一条甚至成了划分是否成为创意产业的实操标准。

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凯夫斯在其《创意产业》中,为创意产业归纳了七个特点:

1.创意产品具有需求的不确定性;

2.创意产业的创意者十分关注自己的产品;

3.创意产品不是单一要素的产品,其完成需要多种技能;

4.创意产品特别关注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5.创意产品注重纵向区分的技巧;

6.时间因素对于一个创意产品的传播销售具有重大意义;

7.创意产品的存续具有持久性与营利的长期性。

凯夫斯的观点抓住了创意产业的重要特点,是颇有见地的。

那么,综合起来,创意产业具有什么基本特点呢?

我认为,创意产业的基本经济特点可以从创意需求、创意产品、创意人员等三方面来探索。包括: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产业的风险;创意为王与创意产业的精神特质;创意产品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纵向区别与横向区别。

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产业的风险

创意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是过去时代的基本的物质性必需产品,而是更富于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心理性的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种精神性的产品的需求在总体上日益提升,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如电影、电视剧、广告片、MTV、动漫、网络游戏来说,这种需求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每一创意产品对于消费者需求来说,存在着时尚潮流、个体嗜好、传播炒作、时机选择、社会环境、文化差异、地域特色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因而也大大增加了创意产品的风险。

从当代经济发展来看,创意产业无疑是风险产业,对创意产业的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风险投资被认为是当代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以知识创新与高新科技为支持体系,具有可能的高收益、高回报和高增长潜力的特性,但这种高收益也可能遭遇风险。即使是十分成熟的好莱坞电影,同一个著名导演,他也无法保证他的电影每一部都能成功。成功与风险并存,这就是创意产业的魅力。

创意为王与创意产业的文化的精神的特质

当代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创意产品成了买方市场,而眼球和注意力则成了卖方市场,成了稀缺商品。创意产业的产品最忌讳沿袭陈规俗套,它在总体上必须凸现产品独具的特色,才能“击中”人心,在市场上获得超值的效益。

创意产业的精神性、流动性、易逝性性质决定了创意产业的根本:创意为王。尽管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十分复杂,但其核心仍然是创意。创造性是创意产业的生命线。当代消费社会,大众流行文化遵循时尚化浪潮化的运行方式,使得文化产品的新颖性、短时性和强烈的空间(视觉)特征空前凸现出来。创意产业所包含的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游戏与网络有游戏、以及动漫、DV、FLASH、短信、手机视频无不强烈地依凭新的创意,新的设计。

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是与消费社会的架构方式相表里的。比如,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就十分强调创意群体的团队组合;创意产品的包装、复制、传播、销售(如软、硬广告、签名售书、见面会、媒体曝光等)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创意产品消费者的培育、涵养、组织(歌友会、影迷会、社区团体、俱乐部)则是供奉“上帝”的必修功课。

创意产业的文化性、精神性、流动性、易逝性和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的复杂性,表明了创意产业必然超越过去时代的产业水平和产业模式,而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展开。它既要求创意产业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架之上,又具有自身对文化承传、精神创造、意境营构和可遇不可求的艺术天才及其灵感的追求。

创意产品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纵向区别与横向区别

创意产业尽管十分推崇创造者的个人创造力,但它又不同于过去时代文学家艺术家在象牙之塔中闭门造车的那种“独创性”,不同于过去时代艺术作品如绘画完全由画家个人独自完成的情形。当代创意产品必须由创意策划、技术制作、传播操作、管理协调、商品销售等多方合作才能最终完成,它是各方协同联合的产物。这只要看看一部最简单的电视剧片头片尾有多少参与创作的人员就一目了然了。

因而,创意产品的创作过程远比一般产品复杂。这就要求创意产品的所有创造投入都要达到和超出一般流水线上的熟练水平,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创意产品。这样的创意行为才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增值生产功能。在这种可增值的生产关系中,“如果要得到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出,每个生产投入必须到位,或是生产行为至少达到精通或是超出精通水平。零的倍数仍然是零。这就是迈克•科米尔称之为关联性生产理论。”(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第7页。

创意产品具有创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由于创意产业更多地具有文化艺术的特性,因而其风格、基调、艺术特色更多地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创意产品的差异性既包含纵向区别,也包含横向区别。所谓纵向区别,是指产品与产品之间在产品水平、等级或质量的区别,它关乎产品的“原创性”、“技巧性”或艺术境界的评价。好莱坞的剧作家、导演及制片人在任何时候都会对剧作家的好坏有一致的评价,能断定谁应属“一流”剧作家,谁应属“二流”。“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这些创意型的产品在纵向上(或本质上)是又区别的。这就是‘一流/二流’特性。从根本上说,任何一个产品与其他产品都是不同的,而它们的不同将导致截然相反的结果。比如在同时播放的电影或电视节目中,一个观众就会选取这一部作品观看,而不是选择那一部。因为在尝试了两个产品之后,买方认为甲种产品比乙种产品好,如果两种产品的销售价格相同,就没有人会买乙种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范文篇2

那么创意产业是什么样性质的产业呢?

1.创意产业不再简单的囿于过去的传统文化产业,它是适应新的产业形态而出现的创新概念,是对新形态的概括、总结和发展。英国提出的13类创意产业部类,主要包括新生的产业类别,如动漫、游戏、数字艺术、甚至软件设计、手既增值文化产品,也包括虽然仍然沿用过去的电影、电视、服装设计,但内涵已大大变化,已经是数字电影数字电视设计。

2.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这种越界主要是面对第二产业的升级调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细分,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通过越界,寻找提升第二产业,融合二、三产业的新的增长点,二产要三产化,要创意化,高端化,增值服务化,以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需要特别注意到是,创意产业一方面是在过去总体的文化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概念,另一方面又是不同于过去文化产业的新的产业形态。创意产业往往是在制造业充分发展,服务业不断壮大基础上形成的,是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创意产业中既有设计、研发、制造等生产活动领域的内容,也有传统三产中的一般服务业,更有艺术、文化、信息、休闲、娱乐等精神心理性服务活动的内容,是城市经济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在总体服务业的业态中,通过越界,寻找提升和融合制造业的新的增长点,开拓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心理型、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的新的产业增长模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涵养新一代创意消费群体,以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

3.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产业都需要创造性,那为什么还要提出创意产业呢?在一些传统的行业或领域中,创造性只是一种附属品而不具有产品的核心地位。同时这种创造性或创意还是指相当普泛化的一般概念,如过去我们熟悉的特指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家的独创性。而按照后标准化时代的创意理念,创意或创造性成了特指的市场趋向的产业方式的核心。也就是说,二产制造业卖产品、卖机器,创意产业卖设计,卖理念,卖精神,卖心理享受,卖增值服务。这样,创意就成了当代产业组构中的一种特殊的设置,它决定了产业的性质,并由此决定了产业的管理与操作。

4.二产的发展靠机器、厂房、资源和劳动力,创意产业不同于制造业的汗水产业、劳动力密集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靠创意阶层,靠创意群体的高文化、高技术、高管理,新经济的“杂交”优势。特别是创意阶层中最富创造性的高端创意人才。据统计,现代财富的创造更多集中在一些最优秀的创意人才上,如比尔•盖茨,如陈天桥。

5.从产业运作模式上看,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动态化,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高端方式,更加远离过去的计划经济方式,更多地依靠市场和消费自身的推动,同时又不断地设计市场,策划市场,涵养市场,激发市场。也就是说,在当下的全球化消费时代,市场的全球性,传播的全球性,需求的精神化、心理化、个性化、独特化,消费的时尚化、浪潮化,使得创意作为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固化的稳态工业发展模式:常规结构,常规模式,常规营销,常规消费;而代之以不断变动的创意策划,创意设计,创意营销,创意消费。它在不断关注市场中,创造消费惯例、涵养消费人群、引导消费时尚潮流。它不断在创意中寻找热点、利润和机会,以一种动态的平衡模式替代或提升过去的稳态工业发展模式。因此,它高度依赖策划,依赖人才,依赖变化,眼睛每时每刻盯着市场哪怕微小的变动,捕捉机会,放大机会,展开新一轮竞争。它的活力在于每个企业都有机会也有风险,每个企业都要面对竞争也面对失败,每个企业都要殚精竭虑面对生存挑战。这就是创意社会的主旋律和大逻辑。

创意理论、创意经济的产业浪潮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其来有自。其先驱是著名德国经济史及经济思想家熊彼得(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早在1912年,他就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在他逝世40多年后,他当年率先创用的“创造性破坏”、“创新”以及“企业家精神”等三个关键词,已成了美国、甚至全球主流经济论述中的重要核心概念,被麦肯锡顾问公司的两位经济学家发扬光大,写成著作《创造性破坏──市场攻击者与长青企业的竞争》,对观察当代企业流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熊彼得创始的创造性破坏或创意破坏性技术是指那些能够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这种技术所带来的好处,而破坏了既有技术的根基的技术。例如,电话的产生就是一个创意破坏性的技术,它破坏了原有的电报技术。现在,许多的大公司常常是基于理性的经营方式来决定自己的产品政策,这样那些在短期之内经不起考验的产品就不会得到推广,创意破坏性技术就难以产生。但是实践表明,创意破坏性技术能够为公司赢得市场,而对创意破坏性技术的搁置往往造成既有市场的丧失。

出身哈佛的美国联储主席葛林斯潘经常把熊彼得的名字和观念挂在嘴上。他曾说:“美国的经济,比起其它国家更明显的反映出从前哈佛著名教授熊彼得所谓的创造性破坏,它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新兴的科技赶走了老科技,当使用老科技的生产设备变得陈旧,金融市场即会支持使用新科技的生产方式……,这种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已明显地在加速,伴随着这种扩大的创新,也反映在资本由老科技往新科技的移动上”。这种“创造性破坏”被认为就是“新经济”得以发展的动力。公司之间的竞争总是围绕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展开的,而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这就会不间断地推动生产力的改革或完善。

另外一种更具实践意义的创意产业的观念将创意产业与雇佣人员数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联系起来。如美国密苏里州经济研究与信息中心的“创意与经济:密苏里州创意产业的经济影响的评估报告”就将创意(业)产业这样表述:

创意产业是指雇佣大量艺术、传媒、体育从业人员的产业。产业对艺术的依赖度是通过计算下列工作产业内所占的比例确定,这些工作属于“艺术、设计、体育和传媒行业”类。分类是根据联邦政府所制定的“职业分类标准”进行的。任何产业只要其艺术相关的职业比行业艺术雇员平均值高至少一个标准差,即可被界定为创意产业。在本研究里,任何产业的创意工作的雇员超过10%(等于比平均值高一个标准差)即被定义为创意产业。

(注:这个研究的附件一列明了一系列产业及其艺术、传媒、体育相关雇佣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在这里,创意(创新)产业有三个基点,一是它与文化——艺术、设计、体育和传媒行业相关,二是它是新创业的有新的文化创意和运作方式的企业,三是从事创意工作的雇员超过先前同类行业10%。后一条甚至成了划分是否成为创意产业的实操标准。

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凯夫斯在其《创意产业》中,为创意产业归纳了七个特点:

1.创意产品具有需求的不确定性;

2.创意产业的创意者十分关注自己的产品;

3.创意产品不是单一要素的产品,其完成需要多种技能;

4.创意产品特别关注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5.创意产品注重纵向区分的技巧;

6.时间因素对于一个创意产品的传播销售具有重大意义;

7.创意产品的存续具有持久性与营利的长期性。

凯夫斯的观点抓住了创意产业的重要特点,是颇有见地的。

那么,综合起来,创意产业具有什么基本特点呢?

我认为,创意产业的基本经济特点可以从创意需求、创意产品、创意人员等三方面来探索。包括: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产业的风险;创意为王与创意产业的精神特质;创意产品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纵向区别与横向区别。

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产业的风险

创意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是过去时代的基本的物质性必需产品,而是更富于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心理性的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种精神性的产品的需求在总体上日益提升,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如电影、电视剧、广告片、MTV、动漫、网络游戏来说,这种需求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每一创意产品对于消费者需求来说,存在着时尚潮流、个体嗜好、传播炒作、时机选择、社会环境、文化差异、地域特色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因而也大大增加了创意产品的风险。

从当代经济发展来看,创意产业无疑是风险产业,对创意产业的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风险投资被认为是当代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以知识创新与高新科技为支持体系,具有可能的高收益、高回报和高增长潜力的特性,但这种高收益也可能遭遇风险。即使是十分成熟的好莱坞电影,同一个著名导演,他也无法保证他的电影每一部都能成功。成功与风险并存,这就是创意产业的魅力。

创意为王与创意产业的文化的精神的特质

当代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创意产品成了买方市场,而眼球和注意力则成了卖方市场,成了稀缺商品。创意产业的产品最忌讳沿袭陈规俗套,它在总体上必须凸现产品独具的特色,才能“击中”人心,在市场上获得超值的效益。

创意产业的精神性、流动性、易逝性性质决定了创意产业的根本:创意为王。尽管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十分复杂,但其核心仍然是创意。创造性是创意产业的生命线。当代消费社会,大众流行文化遵循时尚化浪潮化的运行方式,使得文化产品的新颖性、短时性和强烈的空间(视觉)特征空前凸现出来。创意产业所包含的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游戏与网络有游戏、以及动漫、DV、FLASH、短信、手机视频无不强烈地依凭新的创意,新的设计。

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是与消费社会的架构方式相表里的。比如,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就十分强调创意群体的团队组合;创意产品的包装、复制、传播、销售(如软、硬广告、签名售书、见面会、媒体曝光等)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创意产品消费者的培育、涵养、组织(歌友会、影迷会、社区团体、俱乐部)则是供奉“上帝”的必修功课。

创意产业的文化性、精神性、流动性、易逝性和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的复杂性,表明了创意产业必然超越过去时代的产业水平和产业模式,而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展开。它既要求创意产业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架之上,又具有自身对文化承传、精神创造、意境营构和可遇不可求的艺术天才及其灵感的追求。

创意产品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纵向区别与横向区别

创意产业尽管十分推崇创造者的个人创造力,但它又不同于过去时代文学家艺术家在象牙之塔中闭门造车的那种“独创性”,不同于过去时代艺术作品如绘画完全由画家个人独自完成的情形。当代创意产品必须由创意策划、技术制作、传播操作、管理协调、商品销售等多方合作才能最终完成,它是各方协同联合的产物。这只要看看一部最简单的电视剧片头片尾有多少参与创作的人员就一目了然了。

因而,创意产品的创作过程远比一般产品复杂。这就要求创意产品的所有创造投入都要达到和超出一般流水线上的熟练水平,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创意产品。这样的创意行为才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增值生产功能。在这种可增值的生产关系中,“如果要得到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出,每个生产投入必须到位,或是生产行为至少达到精通或是超出精通水平。零的倍数仍然是零。这就是迈克•科米尔称之为关联性生产理论。”(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第7页。

创意产品具有创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由于创意产业更多地具有文化艺术的特性,因而其风格、基调、艺术特色更多地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创意产品的差异性既包含纵向区别,也包含横向区别。所谓纵向区别,是指产品与产品之间在产品水平、等级或质量的区别,它关乎产品的“原创性”、“技巧性”或艺术境界的评价。好莱坞的剧作家、导演及制片人在任何时候都会对剧作家的好坏有一致的评价,能断定谁应属“一流”剧作家,谁应属“二流”。“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这些创意型的产品在纵向上(或本质上)是又区别的。这就是‘一流/二流’特性。从根本上说,任何一个产品与其他产品都是不同的,而它们的不同将导致截然相反的结果。比如在同时播放的电影或电视节目中,一个观众就会选取这一部作品观看,而不是选择那一部。因为在尝试了两个产品之后,买方认为甲种产品比乙种产品好,如果两种产品的销售价格相同,就没有人会买乙种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产学研;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新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全球化、体验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据统计,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日创收额能够达到200亿美元,并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且受到体制的限制,导致一直处于低附加值、低利润、低质量的三低状态。为了更好地提升国家高端产业生产制造能力,重塑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舆论形象,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尽管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但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从产学研三方面同时入手,正确把握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规律,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使文化创意产业由向外驱动转为内生发展。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力。近几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14年文化产业创收总量达3474亿美元,比上年提高12.1%,国民生产总量所占比例增加3.9%。虽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总量保持稳步上升,但部分增长额都来自于中小企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断扩大。早在2010年我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5000美元,根据马斯诺需求的层次研究,我国已经开始进入精神消费时代,即人们精神文化类消费远超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此时,文化创意产业应保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维持精神文化消费的供需平衡。但实际情况是,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只能够满足25%的消费人群,大部分文化类市场未被发掘,文化类消费仍无法超过饮食类消费。文化创意产业生产规模小、生产质量低下及对市场反应周期较长是现阶段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通病。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与一般商品不同,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所包含的文化创意内容中。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化纪念周边之类的实质产品,也可以是旅游、电影、话剧之类的无形产品,每一种产品或相关服务都能够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丰厚的资金回报,这些产品利益链条的背后就是产业合作的产业链。[1]除极少数政府扶持的文化创意企业,国内多数文化创意企业都未形成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反馈等完整的产业链,整个行业的资源分散较为严重,经营单位众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导致核心竞争能力明显不足。2.知识产权创新及保护能力不足。文化创意产业以推出文化创新产品及服务为主要经营范围,对创新能力的严格要求是保证文化创意产业顺利发展的前提。熊彼德创新理论曾指出,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其主体是企业家。因此,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创意企业自身。[2]企业的运营大都以攫取利润为目的,相比于费时费力的自主创新过程,企业更倾向于成本更低的复制和模仿。文化创意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实际上是企业内部创新人才的不足,我国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为5万左右,但其需求量却为50余万,可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供求比例严重失衡。同时,我国的人才密度相比于发达国家要低很多。除一线城市外,大部分城市人才密度仅为发达国家的1/2~1/3。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高端原创人才的稀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阻碍。据调查,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中仅有20%的人才能够将创意转化为消费者需求,而其余从业人员仅是进行复制和模仿,难以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创新产权为基础,其本质特征体现在对创新产权的收益上,但部分企业仍存在知识产全保护意识淡薄的问题。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复制简单、复制成本低是造成侵权现象的重要原因。不加以法律上的约束和限制,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创性、差异性就难以表现出来,企业便失去了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意产业便无法推进。3.政策层面引导和扶持力度偏低。十几年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践表明,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来源于国家的政策引导与投资。从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政策中可以看出,政府引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影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旋律。但政府部门承办的经济发展项目及政策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民间投资成本过高,且受到地区间准入政策的限制,一些外资也难以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以上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陷入融资困难的局面。虽然国家针对性地出台了一些宏观政策,但却未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详细全面的规划,大部分文化创意企业发展与运营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由于缺乏对区域间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研究作为依据,导致地方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不够重视、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模式僵硬等问题越发明显。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不仅体现在投资与管理上,还包括对业内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尽管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商标法》《著作权法》《广告法》等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约束,但我国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法律体系仍不够健全,无法为高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权益保障。由于行业兴起较晚,多数的法律法规只停留在行政法规或地方政府部门的规章制度上,同时,文化创意产业涉及面较广,独立单一的法律法规无法从整体布局上进行考虑,使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秩序紊乱,企业生产标准不统一,盗版侵权现象频发,严重阻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产学研结合下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新机制的建立

1.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新机制路径选择。将产学研与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新相结合是利用各自优势,相互进行促进。既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优质的创新人才,又能够为文化创意企业创造更多的创新产品及经济效益。文化创新企业直接创造社会价值,拥有完备的生产实践经验,能够为高校及科研机构提供研究及发展环境。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体,依靠文化创意企业的单一力量进行科学研究则很难实现。因此,文化创意企业可以依靠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和发现,为企业也提供创意及创新启发。高校及科研机构则对企业生产的前沿信息包括先进技术、市场前景、风险大小等较为敏感,不仅需要进行各领域的研究工作,还承担着为社会输出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缺乏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是高校及科研机构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大批学校人才只能够进行理论创新。而文化创意企业却能够通过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相结合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进一步提升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新人才质量,同时也为创新人才进入企业创造价值做铺垫。因此,可认为产学研视域下的我国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新机制路径是由企业至高校及科研机构,再由高校及科研机构至企业的相互转化。通过产学研相接合的方式,能够将创新人才的智慧凝聚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创意与时代特色相结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活力。2.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新机制构建。文化创意产业是传达中国特色文化的窗口,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其在经济、文化领域的积极效应。根据产学研结合的特点,可以创立以下几种机制:(1)以文化创意产业主体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培养机制。企业应及时转变墨守陈规的生产观念,通过制定完整的创新激励机制提升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且应在充分把握的文化创意产业行业趋势的基础上进行体制完善。根据文化创意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在实践、理论领域的特点,建立产学研三方双向促进机制。(2)知识创新宏观调控机制。通过实施普遍适用我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达到资源配置平衡的目的。充分调动各区域内文化资源,通过合并或取缔创造价值较小的企业,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增加。(3)知识创新风险防范机制。政府部门应根据市场环境及当地企业运营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招商投资计划,通过增加企业创新补贴、提升贷款限额等措施,降低知识产权转化阻力。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维护企业在创新知识产权诉讼中的公平性与公正性。(4)知识产权创新交流机制。知识产权作为一种交易商品被用于文化创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其他文化创意企业之间的交易、开发及合作。当企业无法进行自主研发或受到专利限制时,可通过知识产权创新交流机制将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能够生产制造的商品贸易。[3]并且政府部门应积极配合搭建文化创意产业交易平台,促进知识产权贸易,并鼓励创新评估机构的发展。(5)创新人才培养及引进机制。通过建立完整的劳动保障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不断增加高校及科研机构与文化创意企业之间的人才对接渠道,保证高校及科研机构人才能够及时向企业输出。同时,应组建大型、标准的人才培养机构满足文化创意企业对人才数量及质量上的要求。

三、产学研结合下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创新优化路径

1.落实产业链延伸集成化发展战略。面对文化创意产业规模较小的问题,应不断完善其产业链,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产业集成化发展。企业需要不断自主创新,通过推出具有文化代表性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吸引消费者,开拓市场。[4]由于高校及科研机构对市场动向有较深的研究,文化创意企业可积极与之合作,借鉴其研究成果,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同时,企业应依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在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加强与各个供应商之间的联系,保证拥有一套完整的产品销售方案。为了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质量及档次,文化创意产业应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利用前沿生产理论框架,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发高新生产技术。政府部门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导者,其主要作用是在宏观上促进产业集成化发展,并在舆论上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者观念,使居民消费结构由衣食住行消费转向精神文化消费。在政策制定时需要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大众消费观念,保持政策的可读性与亲民性,能够获得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保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为人们提供多方位的精神文化服务。促进产业集成化发展,需要依据区域间的文化发展特色制定不同的产业布局规划,将文化创意产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区域内相互合作。[5]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加强我国东西部之间的文化联动,以点为基础,扩大各省份中心城市的文化影响力,保证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发展。2.增强知识产权创新与维权意识。增强知识产权创新应从企业内部开始,需要文化创意企业树立自主创新观念,在产品设计制作中避免对同行业其他产品的直接复制与模仿。文化创意企业应不断加大对知识创新的资金投入,掌握核心生产技术及设计理念,提高自身品牌的影响力。企业内部可建立与高校及科研机构沟通制度,当出现生活技术方面问题时,能够快速提出解决方案。从企业生产上看,大部分的生产企业均需要高校的智力支持与帮助,而文化产业相关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及智力支持。因此,在知识产权创新上,企业需要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为了满足文化创意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企业应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制定相关领域人才引进计划,通过较高的酬劳及较好的福利待遇吸引优质人才的加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情况建立一定的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创新人才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大胆创新。此外,企业还可成立相关维权部门,抵制行业内的侵权行为,维护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风气及文化产品的纯粹性。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及其政策导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部门可依据高校及科研机构中的专家学者意见制定关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在整体权衡产业布局的条件下重点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进行扶持,允许其通过技术入股,降低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创立门槛。同时,应打破政府部门对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包办制度,允许文化创意企业自主经营。此外,还应不断优化企业招商投资流程,减小企业融资发展阻力,使投资引导及投资准入政策更加科学合理。为了减小地方政府与当地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认知差距,政府部门应定期组织高校及科研机构人员对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行情、企业经营状况、产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评估,使制定的政策保持前瞻性、灵活性及先进性。为了提高文化创意产业标准,使市场秩序更加稳定,政府部门应加快对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将其上升到国家层面,增强地方法律法规的能效性和合法性。同时,地方政府需要根据文化创意产业行业特征,结合高校及科研机构提出的建议,不断细化法律法规内容,做到对知识产权创新内容的全覆盖,避免市场垄断行为、侵权行为以及恶意竞争的出现,从而实现整体产业链的扩展,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四、结论

我国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与西方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人才的创新、体制的创新及文化的创新。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通过与高校及科研结构的研究成果的相互转化及优质创新人才的引进,提升文化产品生产技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对文化产品市场的正确把握促进消费,以优质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向国内外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政府部门需要切实结合产学研,将文化产业资源集约化,通过降低文化创意企业招商投资准入要求及权利下放,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保证文化创意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并继续完善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为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李雪茹,白少君,瞿小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解析———以西安曲江文化创意产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2):71-75.

[2]黄学,刘洋,彭雪蓉.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研究———以杭州市动漫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4):52-59.

[3]薛永武.试论文化产业“产学研”的机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3-77.

[4]孙宝庆,孙爱东.“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策略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5,(1):55-58.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范文篇4

1.我国档案文化产业的研究进程。从研究进程来看,在198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法律形式确定档案馆“文化事业机构”属性的背景下,档案界开始关注“档案文化意识,即档案学研究的主体意识”[2]。随后,在1990年《档案法实施办法》中明确“档案馆采取各种形式开发档案资源,为社会利用服务”[3]后,档案界开始出现对“档案文化”的专项探讨,代表成果包括王英玮主编的《档案文化论》[4]、任汉中编著的《中国档案文化概论》[5]。2003年,随着“京津沪渝档案学第四次研讨会”的召开,有关“档案文化产业”的系列探讨以发表成文的形式正式进入学界。其中,《北京档案》在2003年11月至2004年4月陆续发表的“众说档案文化产业”[6][7][8][9][10][11]系列文章较为集中地探讨了档案文化产业的概念、可行性、开发主体及档案文化资源的收集和共享问题,并形成两条主要的研讨路径:第一条研讨路径[12][13]从档案机构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机构性质出发,结合档案馆建设资源来源的国有化特征进行论证,认为档案馆并非文化产业发展主体,档案文化产业化的可行性有待论证;第二条研讨路径[14][15][16][17][18][19]从档案馆需满足公共文化需求的机构功能出发,结合档案服务提供方式愈加多元化的趋势论证,认为档案馆可以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和服务形式,档案文化产业化有一定的可行性。两个路径观点的共性为:“认同档案文化属性;认同档案馆开展经营性活动;认同其具有更好地使档案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中推动档案工作的稳定发展,推动档案事业的繁荣进步的共同目的。”[20]2.档案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2011年,随着《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1]中“通过加强与有关宣传媒体联系与合作,拓宽档案宣传渠道,发挥档案文献片、档案展览、网络视频节目生动直观、传播迅速的宣传优势,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提出,“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有效促进档案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成为档案文化产业领域的新热点,鉴于技术自身所需的智力与人力资源条件,与档案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主体有关的探讨也随之重新回到研究者的视野之中,相关论述包括:《档案文化产业开发实践》[22]《档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初探》[23]《如何发展档案文化产业》[24]《论档案文化产品及其开发策略》[25]《我国档案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选择及优化策略》[26]及《档案文化产业研究》[27]等文章。2014年,在西班牙召开的国际档案理事会年会以“档案与文化产业(ArchivesandCultureIndustries)”[28]为核心议题,国外研究者们就档案馆与其他文化产业合作可能性及合作策略进行探讨,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渐进入被关注的视野。2015年12月,北京市的《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分类》地方标准将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为“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29],并将档案馆作为与博物馆、纪念馆和图书馆平行的行业机构列入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艺术类”的“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环节中,关于档案文化创意产业的探讨也再次随之展开,相关论述包括:《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30]和《谈高校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31]。2016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16年版)[32],将档案馆列入北京市44个鼓励发展的业态之中,优先享受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期刊文献中出现有关《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阻碍因素及策略》[33]的探讨。同年9月,在首尔召开的以“档案,和谐,友谊(Archives,Harmony&Friendship)”[34]为题的第十八届国际档案理事会年会中,对“档案跨领域合作”的关注再次引起研究者们对将档案馆与其他文化主体间的各类合作关系的探讨,发展档案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3.档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1)档案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发展趋势。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国内研究者最初的理论关注点是对“档案与文化”间关系的探讨,后逐步转移到“档案与文化产业”间关系的构建并最终指向对“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关注。这一过程中,国内的研究者们区分了档案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档案文化的发展进程,伴随时代的发展、政策的要求及现实的需要,国内的研究者们逐步将关注点转移到档案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之上,对多元产业化策略的探讨则进一步引出对未来档案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国外研究者对档案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则更多地将重心放在档案的跨领域合作之上,通过与不同的文化单位展开不同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出现档案产业多元化、跨领域的合作型创意式发展。相较于国内研究而言,国外研究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与实践的结合更为紧密,更为关注文化产业的实践进展。(2)档案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发展趋势。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实践的创新往往走在理论研究的之前,国内外的档案馆、博物馆及图书馆等公共文化部门的实践成果为我国档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许多新的启示。如美国国家档案馆建立的国家档案在线商店[35]LANTAIWORLD兰台世界↑(NationalArchivesStore),用户可通过网络在线订购各类静止图片的复制品,订购其他藏品的复制品及微缩胶卷;英国国家档案馆设立的图片馆[36](TheNationalArchivesImagelibrary)可使用户通过网上检索的方式购买商业用途的图片或图书,并为教室和学生提供虚拟教室、视频教学等服务;加拿大国家档案馆[37]则提供包括音频、CD或DVD、缩微胶卷及打印照片等载体形式在内的复制品;北京故宫博物院在阿里聚划算平台推出“故宫淘宝”[38],出售“仿蜜蜡朝珠耳机”、“八旗勇士不倒翁娃娃”及“奉旨旅行/如朕亲临”时尚行李牌”等商品;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同样在淘宝网上推出“国图旺店”[39],出售“礼品书”、“《食物本草》复仿品”及“甲骨文生肖手工皂”等商品。此类实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公共文化部门的保守性认知,也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改变了档案文化价值传统呈现及利用形式,诠释了档案文化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总体而言,目前我国档案领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从数量和质量上而言都处于相对缺乏的阶段,研究多停留在对文化产业的探讨、分析与规划,缺少对自身及其他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实践成果的反思和借鉴,缺乏对信息时代档案文化资源信息化发展特征的重视,尚未能从提供符合信息时代实际需求的新型服务的角度看待档案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亟需借助知识管理的视角重新审视基于档案信息资源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过程并建立基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知识服务体系,立足于公众的未来需求,顺应社会信息化知识化的发展趋势,深入地探讨档案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

二、理论分析: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我国档案文化创意产业

笔者以“知识管理+档案文化产业”、“知识管理+档案文化产品”及“知识管理+档案文化”作为主题词再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分别获得文献一篇、一篇和五篇,检索结果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知识管理视角在文化产业领域的缺失。在相关文献中,任越等人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论述档案价值的实现,他们认为:“档案价值的显性化是伴随知识显性化而实现的,知识管理将人脑中的隐性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显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档案可以脱离客体而通过主体交流的渠道被广泛利用,档案的价值的实现也呈显性化的特征”[40]。这种观点强调档案价值在知识价值链中作为“隐性知识”的特征并关注“主客体关系”中档案价值的开发与实现。而以徐拥军等人为代表的研究者辨析“后保管范式”组成内容中“新来源观、宏观鉴定论和知识服务”三者间有机统一关系,并指出“档案后保管范式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知识服务,新来源观和宏观鉴定论是实现知识服务的基础和保障”[41],而“档案工作者除应做好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文件归档和档案收集之外,还应注意收集隐性知识(借助于显性化文件的过程)、非正式文件(以前被忽视的部分内源显性知识)和外源显性知识(即外部信息)”[42],并提出“传统档案服务应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由专家团队向用户提供知识的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超前化的全过程服务的知识服务”[43]。综上所述,档案的知识管理视角关注对档案价值中蕴含的“显性知识”的集成、“隐性知识”的提炼及“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以此视角重新审视档案创意文化产品及产业的开发过程可发现:1.产品创意开发的核心是档案文化价值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在实践活动中,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和产业链的构建实际上都依赖着对“档案文化价值”的识别、提炼和转化,即产品创意的开发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发生通常又与档案工作者的鉴定、识别及评估等日常管理工作有着时间上的重叠性。以故宫淘宝系列产品的创意[44]来源为例:相关工作人员是通过对历史素材的改编、组合并在考虑公众需求的基础上,才提炼出“朕甚是想你”、“皇帝狩猎•便签夹盆栽”及“冷宫系列冰箱贴”等文化产品的创意。由此可见,从过往社会实践记录中提炼出符合现代社会情境与实践特征的知识的过程既是实践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核心内容,流程见下图1。在该流程中,档案工作者同时拥有“档案管理人员”和“档案文化价值鉴定者”的双重身份,在未经个体反思或外界力量干预的状态下,很难有效描述其同时拥有的两类隐性知识,即“档案流程性管理知识”及“档案文化价值”两类知识间的组合方式,而这种知识组合的“外显化”结果产生判定“过往社会实践是否适合现代社会情境与实践特征”的重要标准,也就是档案文化创意,而档案文化创意又会影响档案文化价值的判定和档案文化产品的生产。此外,新技术的引入为文化产品创意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知识转化途径,任越等人的调研结果表明:以微博为主要平台的档案文化产品,其“开发主体主要由档案信息资源丰富的团体机构承担……拥有庞大馆藏资源的各级档案局的微博用户占已通过认证用户一半以上的比例”[45]。综上所述,档案文化创意的产生是档案工作者掌握的隐性知识与日常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重视该过程中档案工作者的能动性作用及其与新技术的结合将有助于文化创意的产生及其产品的开发。2.创意产业开发的趋势是提供文化信息资源的知识服务。随着信息化水平提升而发展的实践表明:无论是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最终目标的公共档案馆、博物馆,还是以“提供商业文化产品”为最终目标的中介机构,其对文化创意开发对象的认识已从简单的实体逐渐转向对实体数字化后形成的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供文化信息资源知识服务是其产业发的趋势。如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不仅建立了藏品数据库,“还为中小学教育服务,设置了学校教育栏目,提供信息与资料服务,如各项教学资源介绍、教案、网上在线课堂、参观活动单、线上学习游戏、信息和咨询、在线互动服务”[46]等功能。而“数字博物馆通过对文字、图像、声音等数字资源的整合、加工、提升和频繁更换,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出逼真、形象、生动的展示效果,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和理解距离,真正实现让文物自己说话。在南京博物院艺术馆,参观者点击鼠标,可以将东汉错银铜牛灯的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拆离,在灯盏腹部点击一下,就能在灯盏的镂空部分看到烟火和进入烟管的青烟,古人精妙的设计理念跃然而出”[47]。尚珊等人对21家档案中介机构服务模式的调研结果也表明:“传统的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及客户需求……实体产品销售———在线交易模式;档案信息产品开发模式及专家———知识库模式是新的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商业模式。”[48]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对象已逐渐从实体转向信息资源,其产业开发活动已呈现知识服务转向,相关主体机构不仅需要重视档案文化价值的提取,也应注重档案自身存储形式的变化,为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知识服务。

三、发展方向:建立基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知识服务体系

结合上文,本文提出应将“基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知识服务体系”作为档案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指出: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要求档案工作者树立知识服务观;档案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服务转向要求开发主体提供资源保障;档案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服务转向要求建立相应的知识共享与合作机制。1.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要求档案工作者树立知识服务观。档案文化创业产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档案文化价值”的提炼,该环节的本质是档案工作者“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该过程水平的提升要求档案工作者提升自身知识素养和主观能动性,要求档案工作者“停止扮演保管员的角色,而成为概念、知识的提供者……把着眼点从信息转移到知识上(探寻、传播、理解),从建立数据库到建立知识库上”[49]。从实际的行动过程来看,“知识管理无论从其目的、管理活动还是其具体技术来看,都与档案工作具有相似性,几乎遍及每个组织的档案部门就是知识管理中不该遗忘的中坚力量”[50]。当档案工作人员真正意识到档案文化价值的知识属性,进一步明确自身与档案间的主客体关系,关注档案文化价值的隐性知识特征并通过日常工作的积淀、反思和创新重新审视档案工作时,真正具有价值的文化创意理念才有可能实现“档案———信息———知识”的转化。2.档案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服务转向要求开发主体提供资源保障。伴随档案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档案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呈现出知识服务特征,该特征要求从事档案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建设的各类主体充分意识到档案由传统管理方式向信息管理、知识管理转向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各主体明确档案信息资源知识管理所需的外部力量支撑,即“知识管理的过程……体现为档案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环境资源的有机组合”[51]。实践发展的现实情况要求档案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各主体分别利用自身现有优势,集成经济、技术及人力等各项资源,“提供包括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和检索手段;提供必要的网络系统和必要的搜索引擎技术支持;建立健全必要的各种知识储备的专题数据库群”[52],努力建成学习型组织,集中力量进行档案信息资源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3.档案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服务转向要求建立知识共享与合作机制。档案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服务转向意味着对产品的开发涉及包括图情档在内的各类资源的综合性利用,以及对档案鉴定知识、信息技术及多媒体知识的跨学科应用,这就要求相应的知识共享与合作机制的建立。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5月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将“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加强支撑平台建设”[53]列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支持文化文物单位与档案馆等单位联手搭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知识共性平台。相关研究同样表明:“实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合作战略,是新时期服务创新的一种模式……建立有效的开放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和研发力量的整合……实现项目管理,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开发任务……建立战略联盟,形成合作优势是实现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54]。如赵跃等人通过调查问卷获得的统计数据,分析档案界对知识管理与档案信息资源合作开发的认知以及对该模式实现的各影响因素后提出的“知识管理视阈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合作开发模式”[55],便明确了“资源”在档案馆及各类商业机构产品开发中的根基地位,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以系统嵌入式及流程重组式为主要内涵的合作服务方式。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范文篇5

因此,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当代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准确把握世界产业发展的动向,对于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从制造型向创意型发展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预期,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二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国,适时地调整产业比重,进一步推动三次产业特别是高科技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类高端产业群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文化创意产业理念的强力推出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创新理念的发现和发明。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IndustryCreativeEconomy)或译“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早在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P.Romer)就曾撰文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但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的创意产业理念的明确提出者是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1997年5月,英国首相布莱尔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这个小组于1998年和2001年分别两次研究报告,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

近年来,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和其它国家的报告和研究成果大大丰富和推进了关于创意部门和创意产业的新观点。这些报告中创意产业部门的范围包括:广告、表演艺术、广播媒体、博物馆、软件开发乃至交响乐。一些经济学家对创意产业进行了详细研究和调查,力图建立一门新的创意产业的文化经济学。文化经济理论家凯夫斯(Caves)对创意产业给出了以下定义:

创意产业提供我们宽泛地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它们包括书刊出版,视觉艺术(绘画与雕刻),表演艺术(戏剧,歌剧,音乐会,舞蹈),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甚至时尚、玩具和游戏。

凯夫斯力图描述和总结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在他看来,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经济活动会全面影响当代文化商品的供、求关系及产品价格。无疑,创意产业的提出建立了一条在新的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下,适应新的发展格局,把握新的核心要素,建构新的产业构成的通道。

另一位经济学家霍金斯在《创意经济》(TheCreativeEconomy)一书中,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知识产权有四大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每一类都有自己的法律实体和管理机构,每一类都产生于保护不同种类的创造性产品的愿望。每种法律的保护力量粗略地与我上述所列顺序相对应。霍金斯认为,知识产权法的每一形式都有庞大的工业与之相应,加在一起“这四种工业就组成了创造性产业和创造性经济”(Howkins,2001,xiii)。在这个定义上,创意产业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中非常庞大的部门。有版权的产品(书籍、电影、音乐)带来的出口收入超过了像汽车、服装等制造业。正如霍金斯所说,“拥有主意的人开始变得比使用机器的人能量更大,在很多情况下,甚至胜于那些拥有机器的人。”

托斯认为,“创意产业”这个词汇的含义包括音乐、戏剧、卡通、唱片、无线电、电视、建筑、软件设计、玩具、书籍、传统、旅游、广告、时装、工艺、摄影和电影,这些东西都是国民总产值或国际贸易平衡的一部分(Towse,2002;UNESCO,2002)。

许多英国专家与霍金斯的想法相同。英国1998年最大的单项出口为与辣妹(theSpiceGirls)相关的产品。电影制作人大卫•普特曼(DavidPuttnam)在1996年注意到,“英国的摇滚音乐家为平衡付款做出的贡献超过了钢铁工业”(引自Heartfield2000,9)。与此相似,在最近几年,享有专利的音乐一直在美国发行。创造性——被知识产权法所支持——成了一个大生意。文化娱乐服务业已经成为“第一世界”产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这种内容方面的创造对英国和美国至关重要。

霍金斯为创意经济所下的定义有不少优点。它为确定一种给出的活动是否属于创造性部门提供了一种有效而又一致的方式。创意产业依赖于知识产权的国家强力保护体系。通过界定创意部门,霍金斯避开了该职业的性质是否有创造性这一潜在难题。对霍金斯来说,“印刷书籍和摆放舞台布景的人与作者、舞台上的表演者一样都只不过是创造性经济的一部分”(Howkins2001,xiv)霍金斯的定义将不同种类的创造性在同一个题目下放在了一起。

澳大利亚学者金迈克认为,21世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估价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机会。“21世纪将会目击我们(作为消费者、观众和公众)利用文化资源的方式的空前的变化。文化被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方式将越来越取决于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市场。文化研究这一概念应该使其自身脱离批判文化理论的会派(highchurch)并且严肃地作为一种产业来对文化进行思考――一个可以提供就业、培训、出口税收和外汇的产业。

像在英国、欧洲、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政府资助的信息技术创新所证明的那样,促进以知识为基础的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有许多交叉点。“创意产业”这一术语是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创意产业在这个意义上被用来区分传统的受赞助的艺术部门和通过知识产权的产生和开发而具有创造财富的巨大潜能的文化产业。

二、文化创意实践的全球蜂起

在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以各自独擅的取向、领域和方式迅速发展,展现了一幅创意产业全球蜂起的热烈景象。

创意英国。受电视广告和软件行业的推动,十年来英国创意产业规模几乎翻了一番。英国曾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后来失去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如何调整国内产业,获取更高的附加值,为国内劳力找到更好的职业,是英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布莱尔1997年当选英国首相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这个特别工作组于1998年和2001年两度研究报告,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伦敦将创意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市长肯•利文斯通认为,创意产业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英国,2000年创意产业增加值已超过500亿英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9%,年增长率是其他产业的3倍,达到9%;提供岗位115万个,占总就业人数的4.1%。

根据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2001年发表的《创意产业专题报告》(CreativeIndustryMappingDocument),当年英国创意产业的产值约为1,125亿英磅,占GDP的5%,已超过任何制造业对GDP的贡献;1997至2001年,创意产业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2001年,创意产业占总增加值(GVA)的8.2%。创意产业出口方面,英国2001年的出口值高达103亿英磅,且在1997~2001年间每年约有15%的高成长率,而同期英国所有产业的出口成长率平均只有4%。伦敦已将创意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市长肯•利文斯通更是认为创意产业将成为今后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英国政府力图推动英国经济转型升级,走向创意经济时代的同时,企图促进伦敦成为创意城市。

2002年,英创意产业增加值达809亿英镑。十年来英国整体经济增长70%,而创意产业增长93%,显示了英国经济从制造型向创意服务型的转变。以增加值计算,软件自2002年取代服装成为最大的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是英国第二大产业(仅次于金融服务业),2002年,创意产业行业内约有122,000家公司在“部际商业注册机构”注册,到2002年6月,创意产业雇佣总人数为190万,其后继续增长,成为该国雇用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2003年,英国首相战略小组指出,用就业和产出衡量,伦敦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金融业。一年中伦敦的境内外游客在艺术文化方面的花费超过了60亿英镑。政府对创意产业采取了税收优惠等政策性扶持。创意产业成功推动了英国出口,有效地抵补了货物贸易逆差。

实际上,英国创意产业的兴起是实践探索在先,组织政策跟进在后。以辣妹组合为例,1995年,维多利亚与“辣妹组合”第一年就从歌曲版权方面收入12万欧元。之后四年里,她们的版权收入高达1400万欧元。1999年,这个演唱组合的净收入已经达到3000万欧元。2001年辣妹组合净收入又有新的增长。其后,“辣妹”演唱组合解散,对维多利亚所有的采访和拍照一律付费。在其后两年年里,维多利亚通过自己的生意赚来了900万欧元。与维京唱片签约、出一张独唱专辑收入250万欧元,出一本自传进账300万欧元。作为日本一家美容院的代言人每年收取250万欧元。

1997年,政府整合相关领域,其中包括税务方面的法规、智慧财产权等,以此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1、英国创意产业输出顾问团(CIEPAG)提出英国贸易伙伴最佳运用方式。

2、提供创意产业与金融机构接触的机会,拉近彼此距离

3、探索表演艺术发展如何有效利用政府资源(资金),训练成员面对政府或金融机构时,强调自身的经济潜能与特质。

4、在文化遗产与观光领域提供国会与贸易伙伴组织的金融机构认识产业的机会,以适应相关需要

5、针对音乐产业进行金融援助,重要议题包括:检视小型音乐企业如何经由融资贷款壮大;检视企业融资后所延伸出来的困难以及其成因;评估这类延伸性的问题对成长的危害;针对政府及产业,提出可能的对策。

6、文化媒体暨体育部出版Bookingonahit手册,指导相关企业或个人如何从政府或金融机构得到投资或援助。2001年,再度出版“GoodPracticeinFinancingCreativeBusiness”,提供金融机构与国会了解文化创意产业在资金运用方面的问题,并推动相关机构对创意产业的投资

英国政府特别注意强化对创意产业出口的援助,为此特别成立创意产业输出推广顾问团(CIEPAG)。1998年,创意产业输出推广顾问团(CIEPAG)调查研究政府政策对创意产业产品出口的效益情况,对包括内容产业、古迹与观光、设计、表演艺术等范围提供咨询建议,并对不同部门间协调整合与创意产业出口方针等提供政策意见。在相关部门的协作下,创意产业输出推广顾问团的工作取得了进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A、促进了产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结;

B、加入英国文化媒体暨体育部与贸易伙伴组织,对创意产业组织进行可能的协助,促进金融组织与国会对创意产业的了解,以及海外发展所必要的援助;

C、签定创意产业出口市场协议,促进共同基金的使用;

D、增进政府部门对创意产业的了解及对重点产业的影响,以及政府资源关注产业形成的影响;

为了推动英国创意产业的全球发展,促进中英两国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2003年4月,英国驻华使馆和英国文化协会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及重庆等地携手举办了“创意英国(ThinkUK)”活动。据悉,这是英国政府迄今为止在海外组织的最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涉及文化艺术、科技发明、商业贸易、教育、环境等各个方面,而其中文化艺术项目是最为丰富的,它的主题就是从商业、艺术、科技、教育等各方面塑造开放的、包罗万象的、充满创造性和革新精神的创意英国形象。英国政府的“创意英国”系列活动在上海引起广泛关注,英国人这样介绍自己的科技优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研发经费占全球的5%,创造全球科学著作的8%,被引用数量占9%;科学家获得70多次诺贝尔奖,仅次于美国,最近10年中,5次获得诺贝尔医药奖;世界上平均每10种抗生素中就有5种出自英国的医药制造业。

近年,英国学者弗罗里达与伊伦•特耐利合作进行的《创意时代的欧洲》的研究,对主要工业国家的创意活动进行了宏观比较,结论是美国创意投资在数量、规模、种类等方面均超过许多欧盟国家。这一结论引起了欧洲广泛的反响。他们提出,在这个创意经济的时代,欧洲必须抓住时机,迎头赶上。创意产业的倡导者主要在欧洲,而不怎么用“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的美国则在行动上大幅领先,这的确是值得欧洲深思的。

创意美国。创意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是新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没有创意,就没有新经济。阿特金森(Atkinson)和科特(Court)1998年明确指出,美国新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及创意为本的经济(TheNewEconomyisaknowledgeandideabasedeconomy),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而创意经济则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动力。美国人发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早在1992年,当微软超过通用的时候,《纽约时报》就评论说,微软的唯一工厂资产是员工创造力。比尔•盖茨宣称“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IIPA)在《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1999年报告》中详细叙述了包括电影、电视、家庭录像、商用软件、娱乐软件、图书、音乐和唱片在内的创意产业在经济上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和贸易所做的贡献。这份年度报告指出,1997年美国版权产业净产值为3484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3%。在1977—1997年间,核心版权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达到6.3%,是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2.7%。在这20年间,美国版权产业就业人口翻了一番,达到380万人,占美国就业人口总数的2.9%,平均年增长率达到4.8%,而同期美国经济就业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1.6%。1997年美国版权产业从国外销售和出口中创利668.5亿美元,超过了包括农业、汽车、汽车配件和飞机制造在内的所有主要产业。据统计,到2001年,美国的核心版权产业为国民经济贡献了5,351亿美元左右,约占国内总产值的5.24%。美国新英格兰地区2001年6月提出了《创意经济计划:新英格兰创意经济投资蓝皮书》。

(1)美国在发展其文化产业时,重视技术变化及国际市场的竞争趋势。

美国商业部编制的《美国产业与贸易展望2000》的年度报告中,对其娱乐业与电子媒体的发展分析时,对该产业的全球发展趋势作了如下叙述:

“美国娱乐业在规模与收入方面继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该产业的持续成功的关键得益于国际市场的作用。过去5年中娱乐业的国际市场收入,约占美国主要电影公司收入的40%,较1988年的34%提高了6个百分点。新技术对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录相带与有线电视市场的增长趋势下降,而互联网及DVD的发展为娱乐节目的输送提供了新的途径。毫无疑问,新技术将继续为美国占领世界市场做出贡献,也将在美国娱乐业的国内市场上取得主导地位。但这些新技术也带来了新问题,即光盘的盗版问题。因此极需要完善版权保护。目前MP3技术已能下载音乐。不远的将来也将实现下载电影娱乐的技术。这种情况下,对DVD与互联网的保护已成为迫切的命题。

贸易服务协定(GATS)所覆盖许多服务领域之一的视听服务贸易将是2000年开始谈判的内容之一。美国是对视听服务做出承诺的19个国家之一,其中13个国家业已在乌拉圭回合时做出承诺。其它6个国家是在1994年后才加入的。2000年将开始的谈判中,美国的目标是促使更多国家对视听贸易服务做出承诺,并鼓励扩大承诺的范围。目前某些主要贸易伙伴例如欧盟还没有对视听服务贸易做出承诺。

新技术正对娱乐业发生着影响如互联网、卫星输送节目系统等,其中直接广播卫星(DBS)的影响更为巨大;DVD也是新技术之一;娱乐市场中,进入的新参预者电话公司也进入了影视与音乐节目领域。这种技术在电影娱乐与音乐录制领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许多产业研究者们认为:互联网在10年内将成为向家庭输送电影娱乐与音乐录制的主要方法。至于DBS的发展则可能持续至2003年。”

根据上述美国对娱乐业与电子媒体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如下启示。在发展竞争性的文化产业如广播与电视产业时,要重视技术发展对产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同时也要注意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娱乐业强国正试图增强其竞争优势而扩大其国际市场份额,我国应研究恰当的政策以增强我国娱乐业及其它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

(2)文化产业对美国经济影响的概况

娱乐业美国消费者用于娱乐业中的电影、家庭电视、录制音乐等国内市场总开支,在1997年达350亿美元(现价),2000年约为410亿美元,预测2004年将达490亿美元。1998-2000年及2000-2004年均增长率分别约为8.2%与4.6%.。它们是美国产业中增长较快的部门。

根据美国商业部经济分析局的分析资料,在国际市场上,1997年外国购买美国影片娱乐产品达170亿美元。美国电影公司海外子公司在销售美国电影时发挥着重要作用。1996年销售额达96亿美元,2000年约为136亿美元,预计2003年将达175亿美元左右。

印刷与出版业美国印刷与出版业中的报纸、杂志、书籍与贸易宣传材料等销售额在1999年达到了1840亿美元(1992年美元价)。由于纸张成本降低及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导致利润辐度上升。印刷出版业的就业人数在1999年超过了150万人。

旅行与旅游业美国统计中把旅行与旅游业统计在一起,并对该产业定义为:“旅游业是指人们为休闲,从事商业活动或其它目的旅行外出而滞留在其正常生活以外的地点不超过一个连续年份。”它包括了许多产业,它是美国第二大出口服务业,拥有最高的就业人数,也是美国零售业中第三大零售产业。1998年美国国内旅游与国际旅客的支出总数达5150亿美元,预计2000年将达5700亿美元,至2002年将达6300亿美元。由旅游产业所直接支持的就业人数达到700万人。

创意韩国

韩国政府在1997年对这一新兴产业进行扶助性介入,尤其注重向电子游戏、音乐及电子网络等新产业倾斜支援,2003年其影视、音乐、手机及电子游戏4个产业都有二位数的增长,出口额首次超过钢铁。韩国自称已跻身世界文化产业5大国之列。当年世界第三大钢铁企业——韩国浦项制铁株式会社大门上的标语是“资源有限,创意无限”。

韩国认为,工艺与文化观光产品、美术作品、艺术表演等传统艺术领域需要厚实的文化或文明基础,而游戏产品、数码与游戏内容产品、卡通人物则属于新兴的文化产业,伴随新兴的技术或新的经济形态而产生。

韩国把通过新的资讯技术与文化创作相结合,进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称为“文化与内容技术”(culturalandcontenttechnology),简称“CT”是韩国极力推动的六大创新技术领域之一。

1997年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开始将资源投入到资讯、娱乐产业等与文化相关的产业。在文化产业的人才、研发到完成生产后的国际行销等一列环节进行协助和辅导,为韩国文化产业兴起做了准备。

1998年,韩国政府推动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创新企业发展政策,其中包括税制、资金和人力资源三个方面对创新企业的支援。税制支援包括:创新企业原则上两年内免除各种税务调查,两年内免除75%不动产取得税,5年内免除财产税和综合土地税,6年内免除50%所提税。

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韩国创意产业中,电子游戏产业相对成功,韩国采取的政策性措施有:A、重整政府、协会、电子游戏厂商之间的关系;B、促进民间投资电子游戏产业;C、强力保护具有传统文化的产业;D、成立韩国游戏产业开发院;E、推行多媒体分级制度。

2001年,韩国设立文化产业振兴院,致力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对创意产业的法律法令支持上,1997年起,韩国制定《创新企业培育特别法》,针对数字内容等新业进行激励。1999年,韩国国会通过《文化产业促进法》,明确推进文化、娱乐及内容产业的发展。同时,韩国还制订了与特定领域相关的政策法令,如制订电子游戏产业的相关政策法令,修改与之相关的声音、录像、电子游戏产品的相关法令。

作为对一种风险产业的支持,韩国加大了文化产业预算。1997年前,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投入的资金不过1000多万美元,占当年政府总预算的0.02%,此后逐年增长。2003年,此项投入已达到1.58亿美元,占当年政府总预算的0.17%。1998年起,韩国对创新企业实行资金援助。通过税制上的优惠,吸引机构、法人和个人的资金流向创新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按照“集中与选择”的原则,有目的、有重点地实施资金支持,在经费上确保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投融资方面,韩国还设立了专项基金。国家设立多种专项基金,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文艺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广播发展基金、电影振兴基金、出版基金等。并运作“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这是以动员社会资金为主,官民共同合作的投融资运作方式。文化产业振兴院2000年至2001年两年期间,成功运作“投资组合”17项,共融资2073亿韩元(政府350亿,民间1723亿)。

创意丹麦

在北欧,丹麦政府是特别关注发展文化产业的国家。政府选定了电影、音乐、新兴媒体的内容生产作为其文化产业发展的四个重点领域,并针对欧洲过去文化福利化的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企业化。

政府为促进文化与商业之间的互动,提出了五大政策方向:第一、为文化领域的风险事业和资本提供更为有效的市场。第二、无论是在文化领域或者是在艺术领域与工商企业之间的界限,都有助于知识和能力的取得,并且进行研究。第三,在丹麦的文化产出和区域文化策略之间产生更大的全球人远景。第四、通过更透明的市场机制和更清楚的文化规范,为文化界产生有效的市场。第五、建立文化和社群之间的新接触点,使他们能够撤除心理及结构上的障碍,不至让双方更密切的行动受阻。

丹麦政府还采取了若干优先策略和相关作法。包括:开设音乐人的训练课程;改善艺术主题和产业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文化企业家创立新的环境;就输出的动力与文化界开展对话;创建艺术网络,开辟视觉艺术的入口网站;进行艺术和产业之间互动的研究和促进;建立文化合约以及艺术与工商界领导人之间的伙伴关系;建立产业和艺术领导人之间的接触网络。

政府同时积极地与贸易联盟、业主联盟、文化业以及商业圈进行讨论,通过并提出多项创意提案,在艺术界和商业之间架起桥梁。

丹麦政府选定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重点项目如欧洲文化城(CopenhagenEuropeanCityofCulture)、文化桥梁(CultureBridge)、奥瑞桑桥梁(OresundBridge)等重点项目的投资,大力强化哥本哈根的文化优势,使之成为国际瞩目的文化产业文化旅游名城。

在政策法令上,丹麦政府为新媒体的内容制作拟定相关条款,以建立一套欧洲的基本框架。政府通过相关措施,为电影和媒体争取创投资金。推动建立区域化的电影基金,鼓励电影产业发展。丹麦政府还为丹麦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口企业争取信用贷款,并为文化产业全国性国际性会议、事件或活动积极筹措基金。

创意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政府1994年第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力推创意产业概念。希望将澳大利亚构建为一个创意国度(CreativeNation),使之通过创业产业和文化机构来表现澳洲认同与澳洲特色,将创意产业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加以实施,成立了布里斯班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作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直接支持的部级创意产业振兴机构,努力以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带动民间资本进入,实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孵化产业主体,主导产业发展。在澳大利亚,1999年创意产业已占GDP的3.3%,就业人数34.5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的3.7%。

澳大利亚政府从1990年代后期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结合起来的概念。将艺术、歌剧、音乐剧、电影、电视制作、互动游戏经及数字内容等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澳大利亚政府对所谓聚落取向进行了研究,现聚落取向是一种从传统的文化工业层面扩展到诸如软件发展、工业设计与分布式运算的范畴;它的重点在于培养商业能力,不仅关注文化产品,而且通过对内容产业所需要的创造与创新能力的重视,弥补了文化政策的不足之处。

近10年来,澳大利亚政府在文化产业方面采取的政策为:第一,在全球化趋势的带动下,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逐渐朝不再被政府直接赞助的方向发展,文化组织需要面对自给自足的压力。第二,以产业为基础,在政府的文化政策趋向上,推动文化行业的企业化理念。

澳大利亚文化发展政策主要有两在层面,一是使多元文化和地方社区有机会提出文化发展的;二是文化发展计划主要是由跨部门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来强化持久性的文化活动。

在投融资方面,政府投入大笔经费与学校、商界合作开发创意产业特区,通过澳大利亚商业艺术基金会(ABAF)这个具有半官方色彩的机构作为公私部门沟通的平台,引导创意产业的发展。传播、信息科技暨艺术部给中央政府提供具有策略性的政策建议,引荐一系列澳洲联邦奖助金、支付款项和奖励方案,以支持传播、讯息科技、文化和运动各部门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新兴的数字文化产业,澳大利亚各州政府、省政府、区政府各投资3000万美元,用5年以上时间来发展数码内容、服务与应用软件彻夜的发展。

创意新加坡

新加坡早在1998年就将创意产业定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出台了《创意新加坡》计划,又在2002年9月全面规划了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称要树立“新亚洲创意中心”的声誉,要成为“一个文艺复兴城市”、“一个全球的文化和设计业的中心”、“一个全球的媒体中心”。

三、创意中国的文化产业实践

文化创意香港。2002年9月香港推出研究报告全面梳理了香港创意产业的现状。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曾经多次表示,要保持香港的竞争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必须走高增值路线。要提高增值力,就需要科技与创新意念。2002年9月5日,半官方机构香港贸易发展局公布了首份题为《香港的创意产业》的研究报告,概括介绍香港的创意产业,评估创意产业对香港经济的贡献。根据资料显示,直至2002年3月为止,香港创意产业聘用了超过9万人,占香港总就业人口3.7%;创意产业在2000年的出口总值达100亿港元,占香港服务出口总额3.1%;同年,创意产业产值为250亿港元,约占香港本地产值2%。该报告根据外国经验,认为教育与培训、出口推广、融资、数码融合程度及创意文化五项因素,有助于推动创意工业发展。2003年1月8日,董建华在第二届特区政府的首份《施政报告》中,着重提到了发展创意产业的内容,强调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文化艺术创意和商品生产的结合,其中包括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艺术品及古董市场、音乐、建筑、广告、数码娱乐、电脑软件开发、动画制作、时装及产品设计等行业。9月1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公布了委托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在过去一年所撰写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结果。这是香港特区政府首次的香港创意产业研究报告,研究涵盖了广告,建筑,艺术,古董与工艺品,设计,电影与录像,数码娱乐,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电子计算,以及电视与电台等11个创意产业门类,分析了这些创意产业对经济的重要性、就业情况、营运特色、强项和弱点、未来面对的挑战以及内地市场的重要性。9月24日中央政策组又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创意香港”论坛,邀请世界著名创意产业专家为香港创意产业发展出谋献策。

2003年1月8日,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第二届特区政府的首份《施政报告》中,在“拓宽经济领域”的标题下,正式提出发展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香港市民的知识智慧、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灵活求变的能力,是发展创意产业的良好基础。除了加强支柱产业外,我们还将积极推动创意产业,为香港经济注入新的元素。创意产业是文化艺术创意和商品生产的结合,包括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艺术品及古董市场、音乐、建筑、广告、数码娱乐、电脑软件开发、动画制作、时装及产品设计等行业。香港的创意产业已有的一定基础,存在进一步开发的潜力。民政事务局局长、工商及科技局局长与其他相关的决策局及部门,将会共同研究具体方案,营造有利环境,推动及协助创意行业的发展。

在这里,董建华提出,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创意产业将为香港经济“注入新的因素”。他强调“创意产业是文化艺术创意和商品生产的结合”,力图较好地弥合“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两个有所不同的概念,其意不在理论和概念上的区分或争执,而在促进香港实际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实效。2003年,香港与内地经济“更紧密经贸合作协议(CEPA)的签订和粤港联席会议的实施,以及中央批准北京、上海、珠三角等部分城市居民可以个人身份前往香港旅游,大大推动了香港文化产业政策的调整。

香港政府通过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贸易发展局香港设计中心及香港工业总会大力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支持文化品牌打造与创意创新理念。

香港政府在推动创意产业发展中,特别注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法制环境。1998年颁布效用知识产权版权协议,认同国际上主要的知识产权条约。2、

在投融资方面,香港政府的扶持措施包括:A、通过不同性质的基金支持创意产业。如工业贸易署有4个资助谋划,创新及科技基金有5个资助计划;B、提供信用保证,让融资者从传统的渠道取得资金,如香港信用保险局提供出口信用保险、电影贷款保证金提供信贷保证。C、为投资者及业者建立交流平台。

2004年5月,香港财政司长唐英年表示,为加强对设计及创新发展的支持,政府计划动用2.5亿元成立基金,推出“设计智优计划”,并成立“创意及设计中心”,汇聚各方人才。2005年1月12日,行政长官董建华施政报告中提出,要尽快设立文化及创意产业咨询架构,广纳产业界、文化界,以及相关范畴的外地翘楚,共同探讨香港文化与创意产业的发展远景、路向和组织架构,研究全面发挥优势、整合资源、重点推进。

文化创意台湾。2002年我国台湾在“挑战2008重点发展计划”中,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并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核心产业,把创意产业作为继高科技产业后另一项全力扶持的产业——计划在5年内辅导成立50个创意生活产业项目,希望创造3000亿元新台币的产值,带来10万个工作机会,并带动22.5亿元新台币的新投资。

台湾过去十几年来的经济成长与繁荣,很大一部份与它成功地扮演了世界信息工业的生产重镇有关。最高峰的时刻,台湾生产的信息工业产品(系统或零组件)曾有48项产品排名世界第一,现在也还保有若干项目(如主机板和笔记本电脑目前仍居世界前列)。尽管台湾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但为什么依然挡不住迅速地衰落呢?这说明,当代高新科技虽然建立起了先进的技术与传播的网络与管道,提供了知识经济交流的平台,但传播什么,交流什么的问题仍没有解决。还需要内容,需要文化。

2002年,台湾政府行政院提出《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确定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双主轴,选定了若干未来应该优先发展的创意产业,并拟定若干政府来推动“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

2002年5月行政院通过“文化产业发展计划”后,各部召开三次由官方和民间参加的共识会议,凝聚社会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共识。同年10月,经济部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及办公室,由经济部、教育部、新闻局及文建会官员共同担任召集人。

2003年3月,行政院把“行政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改组为“行政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由政府官员和学者担任委员。任务包括:台湾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及策略之评议;各相关机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措施之评议;提供重要产业发展资料汇集;研究、咨询并其它相关产业发展之事项。台湾经济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确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这一规划包括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组织,培育艺术创意设计人才,整备创意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创意设计重点产业及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一规划提出6项具体目标: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产值;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就业机会;提高文化消费占家庭支出比重;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大专以上人口就业比例;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作品)参加国际竞赛奖得奖率;文化创意产业有关智慧财产权每年持续保持增长。其最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包括:整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制(跨部会)、设置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中心(跨部门)、发展艺术产业(文建会)、重点发展媒体艺术产业(新闻局)、台湾设计产业(经济部)。

在政策法令方面,台湾2003年底开始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滚动式修定,重点在于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推动机制。除修正现行的24项相关法令外,经济部也在拟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并拟报行政院审批。2003年9月,台湾经济部与文建会、新闻局共同函报行政院公布促进产业研究发展贷款办法适用于文化创意产业,解决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者融资的问题。

2004年3月31日台湾经济部召开「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第二次委员会,决议订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条例」,这项条例将比照促进产业升级条例订定精神,提供租税优惠、免娱乐税等多项奖励优惠措施。

大陆创意产业

在我国大陆,数字化的创意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1989年,我国的手机只有1万部,到2003年6月底,全国手机拥有量达2亿5千6百万部。中国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在39个工业大类中排名第一,已成为龙头老大,正是在这种产业基础之上,手机短信业的发展才成为网络复苏的重要支撑力量。

今天,人们已不再对虚拟经济创造财富的巨大能力表示惊异。在今年热炒的“胡润版2003中国大陆百富榜”上,网易的丁磊、盛大的陈天桥和搜狐的张朝阳分别以75亿元、40亿元和20亿元的身家上榜。在对三人的行业背景介绍中,他们不约而同都与火热的网络游戏相关。2002年,中国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接近10亿人民币,增长率达到187.6%,付费用户达到400万。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网游市场可能突破20亿元,2006年更可能创纪录地达到80亿元。不仅如此,网络游戏更是一个“引擎产业”。它正在带动相关环节迅速成长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据IDC统计,2002年中国网络游戏仅对电信业务的直接贡献就达68.3亿元。

2003年下半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宣布,我国即将出台一项旨在促进信息内容和服务产业的政策。信息内容产业将被视同与软件产业同样的重要地位,并在税收、审批等方面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国家对于信息内容服务业的政策倾斜,标志着国家数字化文化内容产业的推进已经触及到了发展的关键部位。同期,文化部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2003年8月,为了实现网络游戏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网络游戏通用引擎研究及示范产品开发”等两个项目被正式纳入国家863计划。10月,文化部、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中国电信集团、索尼公司等中外企业及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参加了展览。网博会以“繁荣网络文化市场,发展信息文化产业”为主题,展示了网络内容产业的巨大潜力,已经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预示了我国的网络内容产业做大做强的广阔前景。

创意上海

上海创意产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获得了快速发展,推动了一批创意型行业起飞,建立了一批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创意产业园区,聚集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这些年上海大力开展国际的电影节、电视节、音乐节、艺术节、各类设计展,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创意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创意设计方面的集聚效应。近年,上海开发改造和利用了100余处老上海工业建筑,对老厂房、老仓库进行了改建,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创意工作园区,如泰康路视觉创意设计基地、昌平路新型广告动漫影视图片生产基地、杨浦区滨江创意产业园、莫干山路春明都市工业园区、福佑路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心、共和新路上海工业设计园、“八号桥”时尚设计产业谷和天山路上海时尚产业园等。闯出了创意产业余城市改造的新路。2004年12月“2004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这是我国创意产业领域的又一个高层次的国际会议,论坛以“创意经济,领航中国城市发展”为核心议题,探讨了中国创意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享各国、各地区发展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四、创意产业的基本特点

“创意产业”这一新术语的出现当然有其自身的背景和语境。新术语、新行业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对旧术语旧行业的反思与批评。反映了对旧行业的理论范式、现有机制、政策趋向和实际运作的调整或反拨。创意产业的兴起一方面是对现有产业的机制、政策和运作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其缺乏创造性的批评。

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通过越界,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产业都需要创造性,那为什么还要提出创意产业呢?在一些传统的行业或领域中,创造性只是一种附属品而不具有产品的核心地位。同时这种创造性或创意还是相当普泛化的。而按照后标准化时代的创意理念,创意或创造性成了特指的产业方式的核心。它成了当代产业组构中的一种特殊的设置,并决定了产业的性质,由此决定了产业的管理与操作。

创意经济的先驱是著名德国经济史及经济思想家熊彼得(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早在1912年,他就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在他逝世40多年后,他当年率先创用的“创造性破坏”、“创新”以及“企业家精神”等三个关键词,已成了美国、甚至全球主流经济论述中的重要核心概念,被麦肯锡顾问公司的两位经济学家发扬光大,写成著作《创造性破坏──市场攻击者与长青企业的竞争》,对观察当代企业流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熊彼得创始的创造性破坏或创意破坏性技术是指那些能够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这种技术所带来的好处,而破坏了既有技术的根基的技术。例如,电话的产生就是一个创意破坏性的技术,它破坏了原有的电报技术。现在,许多的大公司常常是基于理性的经营方式来决定自己的产品政策,这样那些在短期之内经不起考验的产品就不会得到推广,创意破坏性技术就难以产生。但是实践表明,创意破坏性技术能够为公司赢得市场,而对创意破坏性技术的搁置往往造成既有市场的丧失。

出身哈佛的美国联储主席葛林斯潘经常把熊彼得的名字和观念挂在嘴上。他曾说:“美国的经济,比起其它国家更明显的反映出从前哈佛著名教授熊彼得所谓的创造性破坏,它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新兴的科技赶走了老科技,当使用老科技的生产设备变得陈旧,金融市场即会支持使用新科技的生产方式……,这种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已明显地在加速,伴随着这种扩大的创新,也反映在资本由老科技往新科技的移动上”。这种“创造性破坏”被认为就是“新经济”得以发展的动力。公司之间的竞争总是围绕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展开的,而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这就会不间断地推动生产力的改革或完善。

另外一种更具实践意义的创意产业的观念将创意产业与雇佣人员数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联系起来。如美国密苏里州经济研究与信息中心的“创意与经济:密苏里州州创意产业的经济影响的评估报告”就将创意(业)产业这样表述:

创意产业是指雇佣大量艺术、传媒、体育从业人员的产业。产业对艺术的依赖度是通过计算下列工作产业内所占的比例确定,这些工作属于“艺术、设计、体育和传媒行业”类。分类是根据联邦政府所制定的“职业分类标准”进行的。任何产业只要其艺术相关的职业比行业艺术雇员平均值高至少一个标准差,即可被界定为创意产业。在本研究里,任何产业的创意工作的雇员超过10%(等于比平均值高一个标准差)即被定义为创意产业。附件(一)列明了一系列产业及其艺术、传媒、体育相关雇佣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在这里,创意产业有三个基点,一是它与文化——艺术、设计、体育和传媒行业相关,二是它是新创业的有新的文化创意和运作方式的企业,三是从事创意工作的雇员超过先前同类行业10%。后一条甚至成了划分是否成为创意产业的实操标准。

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凯夫斯在其《创意产业》中,为创意产业归纳了七个特点:

1.创意产品具有需求的不确定性;

2.创意产业的创意者十分关注自己的产品;

3.创意产品不是单一要素的产品,其完成需要多种技能;

4.创意产品特别关注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5.创意产品注重纵向区分的技巧;

6.时间因素对于一个创意产品的传播销售具有重大意义;

7.创意产品的存续具有持久性与营利的长期性。

凯夫斯的观点抓住了创意产业的重要特点,是颇有见地的。

那么,综合起来,创意产业具有什么基本特点呢?

我认为,创意产业的基本经济特点可以从创意需求、创意产品、创意人员等三方面来探索。包括: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产业的风险;创意为王与创意产业的精神特质;创意产品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纵向区别与横向区别。

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产业的风险

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是过去时代的基本的物质性产品,而是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心理性的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种精神性的产品的需求在总体上日益提升,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是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如电影、电视剧、广告片、MTV、动漫、网络游戏来说,这种需求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每一创意产品对于消费者需求来说,存在着时尚潮流、个体嗜好、传播炒作、时机选择、社会环境、文化差异、地域特色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因而也大大增加了创意产品的风险。

从当代经济发展来看,创意产业无疑是风险产业,对创意产业的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风险投资被认为是当代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以知识创新与高新科技为支持体系,具有可能的高收益、高回报和高增长潜力的特性,但这种高收益也可能遭遇风险。即使是十分成熟的好莱坞电影,同一个著名导演,他也无法保证他的电影每一部都能成功。成功与风险并存,这就是创意产业的魅力。

创意为王与创意产业的精神特质

当代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创意产品成了买方市场,而眼球和注意力则成了卖方市场,成了稀缺商品。创意产业的产品最忌讳沿袭陈规俗套,它在总体上必须凸现产品独具的特色,才能“击中”人心,在市场上获得超值的效益。

创意产业的精神性、流动性、易逝性性质决定了创意产业的根本:创意为王。尽管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十分复杂,但其核心仍然是创意。创造性是创意产业的生命线。当代消费社会,大众流行文化遵循时尚化浪潮化的运行方式,使得文化产品的新颖性、短时性和强烈的空间(视觉)特征空前凸现出来。创意产业所包含的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游戏与网络有游戏、以及动漫、DV、FLASH、短信、手机视频无不强烈地依凭新的创意,新的设计。

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是与消费社会的架构方式相表里的。比如,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就十分强调创意群体的团队组合;创意产品的包装、复制、传播、销售(如软、硬广告、签名售书、见面会、媒体曝光等)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创意产品消费者的培育、涵养、组织(歌友会、影迷会、社区团体、俱乐部)则是供奉“上帝”的必修功课。

创意产业精神性、流动性、易逝性和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的复杂性,表明了创意产业必然超越过去时代的产业水平和产业模式,而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展开。它既要求创意产业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架之上,又具有自身对文化承传、精神创造、意境营构和可遇不可求的艺术天才及其灵感的追求。

创意产品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纵向区别与横向区别

创意产业尽管十分推崇创造者的个人创造力,但它又不同于过去时代文学家艺术家在象牙之塔中闭门造车的那种“独创性”,不同于过去时代艺术作品如绘画完全由画家个人独自完成的情形。当代创意产品必须由创意策划、技术制作、传播操作、管理协调、商品销售等多方合作才能最终完成,它是各方协同联合的产物。这只要看看一部最简单的电视剧片头片尾有多少参与创作的人员就一目了然了。

因而,创意产品的创作过程远比一般产品复杂。这就要求创意产品的所有创造投入都要达到和超出一般流水线上的熟练水平,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创意产品。这样的创意行为才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增值生产功能。在这种可增值的生产关系中,“如果要得到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出,每个生产投入必须到位,或是生产行为至少达到精通或是超出精通水平。零的倍数仍然是零。这就是迈克•科米尔称之为关联性生产理论。”(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第7页。

创意产品具有创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由于创意产业更多地具有文化艺术的特性,因而其风格、基调、艺术特色更多地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创意产品的差异性既包含纵向区别,也包含横向区别。所谓纵向区别,是指产品与产品之间在产品水平、等级或质量的区别,它关乎产品的“原创性”、“技巧性”或艺术境界的评价。好莱坞的剧作家、导演及制片人在任何时候都会对剧作家的好坏又一致的评价,能断定谁应属“一流”剧作家,谁应属“二流”。“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这些创意型的产品在纵向上(或本质上)是又区别的。这就是‘一流/二流’特性。从根本上说,任何一个产品与其他产品都是不同的,而它们的不同将导致截然相反的结果。比如在同时播放的电影或电视节目中,一个观众就会选取这一部作品观看,而不是选择那一部。因为在尝试了两个产品之后,买方认为甲种产品比乙种产品好,如果两种产品的销售价格相同,就没有人会买乙种产品。

而横向区别则是指不同类别不同特色之间的区别。同样质量同样水平的创意产品之间会因为消费者的习惯、偏爱而做出选择。“两首歌曲,两部动作片,在消费者看来,其特点和质量可能非常相同,但它们又不完全相同。用经济术语来说,它们具有横向区别。”横向区别激发产品种类的多样性。激发艺术家从各种可能中做出选择,刺激消费者或中间商从一系列真正具有创意性的产品中做出选择。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范文篇6

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进行文化观念的变革与创新。对文化的认识将全面改变我们对待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度。

从国际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与发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人们普遍认识到,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而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文化作为发展的手段尽管很重要,但它最终不能降到只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或促进者这样一个次要的地位。发展与经济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组成部分,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而文化政策则是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未来世纪的文化政策必须面向和更加适应新的飞速发展的需要。

其次,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它代表着当代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未来发展的方向。

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总是在先进文化的开启和引导下向前发展的,在特定历史时期,先进的文化对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甚至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历史上,每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都是在吸纳先进文化(先进的社会观念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之后蓬勃兴起的。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人类开始迎接第三代生产力。这就是电子时代的智能生产力。作为当代世界的先进生产力,第三代生产力建立了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科学技术交融一体的崭新关系。它强调我们在进入小康社会后,经济中的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将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主导的、甚至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经济的文化化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这就是产业结构的下游化和需求结构的上游化。产业下游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条重要规律。一国经济从人均低收入进入到人均高收入的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会持续上升,而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会先升后降。综合横向比较分析结果可知:一国经济发展从人均低收入到人均高收入水平的过程中,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次序必然由“一、二、三”演化到“三、二、一”的结构状态。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无疑将会走向服务产业、知识产业、创意产业、以至体验产业。文化作为日益强大的产业结构将越来越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的、以至支柱性的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范文篇7

“文化创意产业”又称“创意经济”、“创意工业”,是一种在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强调依靠人的创造力、技巧及天赋,来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形式。

从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知道,文化创意产业首先是一种产业,它必须具备产业的共性,在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顺畅运作,有较好的发展环境和相对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并拥有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另外,它还具有其特殊的内涵。

1.1文化需求性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层次需要理论指出,当人的缺失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的发展性需要就被上升到更高的高度。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纯粹的物质性和经济性的需求就会相对减少,文化性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文化可以说是发展创意产业的灵魂。文化创意源于文化并高于文化,是对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是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渗透力、影响力的拓展和挖掘。创意产业正是有了文化,才显出了灵气和品位,从而才有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1.2技术创新性

文化要展现自身的巨大价值,单靠传统的传播方式是很难的,必须依靠技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文化创意产业是把与文化有关的信息服务技术都纳入其范畴,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再提高、再包装,而非简单的复制。可见,技术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它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方式和创新渠道。

1.3收益高额性

文化创意产品,不同于普通的商品,是用于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需求,涵盖了科技和文化的因素,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高的附加价值。同时,好的创意能够大幅度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并使许多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焕发新的生机,获取高额利润。

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相应的教育水平及科研投入也在不断地增长,这对我国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具有很大的意义,它可以创造适宜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创意人才增多,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对创意产品产生了更多的需求;另外,拥有13亿人口的大陆市场,潜力巨大,易于吸引各种创意产品;最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低廉的生产成品也是其发展的一大优势。

2.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劣势

我国的起步较晚,创意观念较为落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沿海与内陆对创意产品的需求不同;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薄弱,创意产业政策保护确定;创意人才的相对匮乏使得大陆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另外,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和整体规划也是其一大劣势。

3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3.1成立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机构

至今为止,我国还未明确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机构,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自发状态,这样,其发展就会受到制约,难以形成系统化、规范化以及规模化的产业体系。因此,我们应该加快组织机构建设的步伐。笔者认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管理机构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主要职能,包括:基于本国实际,以国际化的视野,合理规划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引导其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科学划分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制定文化创意产业的行政审批手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规则;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行业协会,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形成各省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意见和要求。总之,政府应当全面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着力理顺产业体制,积极打造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平台,从而形成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培育出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创意品牌。

3.2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最大限度地整合各个地区的资源,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不仅仅是传统的旧厂房与艺术家的简单组合,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模仿外国的做法,而应该以现有的地区资源为基础,加强行业间的协调合作,从完善创意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和资源整合,建立起具有地区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该园区应包括从事文化创意设计、技术支持、人才培训、产品生产与交易、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企业的集合体。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我们可以借鉴。上海市政府通过整合当地资源,制定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及策略,逐步形成以“上海市创意产业中心”为平台、各个设计创意产业园区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架构。比如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区就结合了浦东软件园,整合分散在各区的动漫和网络游戏业、多媒体内容产业和影视后期制作业,集中体现了“研发、培训、孵化、展示、交易”五大功能,形成优势,实现共赢。

3.3提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需的资金支持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一切的发展都只是空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投资主体相对单一,需要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实行。一方面,设立政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放宽贷款政策,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引导基金,降低新兴文化创意企业贷款利率或进行政府贴息,支持区域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扶持符合区域发展定位及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塑造区域文化创意知名品牌。另一方面,完善投融资环境,吸引企业、民间和外商资本投入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制定吸引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对创意产业进行投资经营,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中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从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形成集聚的效应。

摘要: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最大的使用效率与价值,成为各国积极思考的产业策略模式。在这种趋势下,以高创意附加价值、结合创意、文化、艺术元素的文化创意产业也日渐成为中国选定发展或已颇具规模的新产业形态。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及特点,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特点;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素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经济前瞻,2006,(9).

[2]李非.论两岸创意经济的发展和合作[J].台湾研究•两岸经贸,2005,(4).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范文篇8

1.创意产业不再简单的囿于过去的文化产业,它是适应新的产业形态而出现的创新概念,是对新形态的概括、总结和发展。英国提出的13类创意产业部类,主要包括新生的产业类别,也包括虽然仍然沿用过去的电影、电视、服装设计,但内涵已大大变化,已经是数字电影数字电视设计。

2.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这种越界主要是面对第二产业的升级调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细分,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通过越界,寻找提升第二产业,融合二、三产业的新的增长点,二产要三产化,要创意化,高端化,增值服务化,以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

3.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产业都需要创造性,那为什么还要提出创意产业呢?在一些传统的行业或领域中,创造性只是一种附属品而不具有产品的核心地位。同时这种创造性或创意还是指相当普泛化的一般概念,如过去我们熟悉的特指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家的独创性。而按照后标准化时代的创意理念,创意或创造性成了特指的市场趋向的产业方式的核心。也就是说,二产制造业卖产品、卖机器,创意产业卖设计,卖理念,卖精神,卖心理享受,卖增值服务。这样,创意就成了当代产业组构中的一种特殊的设置,它决定了产业的性质,并由此决定了产业的管理与操作。

4.二产的发展靠机器、厂房、资源和劳动力,创意产业不同于制造业的汗水产业、劳动力密集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靠创意阶层,靠创意群体的高文化、高技术、高管理,新经济的“杂交”优势。特别是创意阶层中最富创造性的高端创意人才。据统计,现代财富的创造更多集中在一些最优秀的创意人才上,如比尔•盖茨,如陈天桥。

5.从产业运作模式上看,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动态化,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高端方式,更加远离过去的计划经济方式,更多地依靠市场和消费自身的推动,同时又不断地设计市场,策划市场,涵养市场,激发市场。也就是说,在当下的全球化消费时代,市场的全球性,传播的全球性,需求的精神化、心理化、个性化、独特化,消费的时尚化、浪潮化,使得创意作为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固化的稳态工业发展模式:常规结构,常规模式,常规营销,常规消费;而代之以不断变动的创意策划,创意设计,创意营销,创意消费。它在不断关注市场中,创造消费惯例、涵养消费人群、引导消费时尚潮流。它不断在创意中寻找热点、利润和机会,以一种动态的平衡模式替代或提升过去的稳态工业发展模式。因此,它高度依赖策划,依赖人才,依赖变化,眼睛每时每刻盯着市场哪怕微小的变动,捕捉机会,放大机会,展开新一轮竞争。它的活力在于每个企业都有机会也有风险,每个企业都要面对竞争也面对失败,每个企业都要殚精竭虑面对生存挑战。这就是创意社会的主旋律和大逻辑。

一、创意理念

创意经济的先驱是著名德国经济史及经济思想家熊彼得(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早在1912年,他就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在他逝世40多年后,他当年率先创用的“创造性破坏”、“创新”以及“企业家精神”等三个关键词,已成了美国、甚至全球主流经济论述中的重要核心概念,被麦肯锡顾问公司的两位经济学家发扬光大,写成著作《创造性破坏──市场攻击者与长青企业的竞争》,对观察当代企业流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熊彼得创始的创造性破坏或创意破坏性技术是指那些能够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这种技术所带来的好处,而破坏了既有技术的根基的技术。例如,电话的产生就是一个创意破坏性的技术,它破坏了原有的电报技术。现在,许多的大公司常常是基于理性的经营方式来决定自己的产品政策,这样那些在短期之内经不起考验的产品就不会得到推广,创意破坏性技术就难以产生。但是实践表明,创意破坏性技术能够为公司赢得市场,而对创意破坏性技术的搁置往往造成既有市场的丧失。

出身哈佛的美国联储主席葛林斯潘经常把熊彼得的名字和观念挂在嘴上。他曾说:“美国的经济,比起其它国家更明显的反映出从前哈佛著名教授熊彼得所谓的创造性破坏,它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新兴的科技赶走了老科技,当使用老科技的生产设备变得陈旧,金融市场即会支持使用新科技的生产方式……,这种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已明显地在加速,伴随着这种扩大的创新,也反映在资本由老科技往新科技的移动上”。这种“创造性破坏”被认为就是“新经济”得以发展的动力。公司之间的竞争总是围绕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展开的,而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这就会不间断地推动生产力的改革或完善。

另外一种更具实践意义的创意产业的观念将创意产业与雇佣人员数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联系起来。如美国密苏里州经济研究与信息中心的“创意与经济:密苏里州创意产业的经济影响的评估报告”就将创意(业)产业这样表述:

创意产业是指雇佣大量艺术、传媒、体育从业人员的产业。产业对艺术的依赖度是通过计算下列工作产业内所占的比例确定,这些工作属于“艺术、设计、体育和传媒行业”类。分类是根据联邦政府所制定的“职业分类标准”进行的。任何产业只要其艺术相关的职业比行业艺术雇员平均值高至少一个标准差,即可被界定为创意产业。在本研究里,任何产业的创意工作的雇员超过10%(等于比平均值高一个标准差)即被定义为创意产业。附件(一)列明了一系列产业及其艺术、传媒、体育相关雇佣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在这里,创意(创新)产业有三个基点,一是它与文化——艺术、设计、体育和传媒行业相关,二是它是新创业的有新的文化创意和运作方式的企业,三是从事创意工作的雇员超过先前同类行业10%。后一条甚至成了划分是否成为创意产业的实操标准。

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凯夫斯在其《创意产业》中,为创意产业归纳了七个特点:

1.创意产品具有需求的不确定性;

2.创意产业的创意者十分关注自己的产品;

3.创意产品不是单一要素的产品,其完成需要多种技能;

4.创意产品特别关注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5.创意产品注重纵向区分的技巧;

6.时间因素对于一个创意产品的传播销售具有重大意义;

7.创意产品的存续具有持久性与营利的长期性。

凯夫斯的观点抓住了创意产业的重要特点,是颇有见地的。

那么,综合起来,创意产业具有什么基本特点呢?

我认为,创意产业的基本经济特点可以从创意需求、创意产品、创意人员等三方面来探索。包括: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产业的风险;创意为王与创意产业的精神特质;创意产品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纵向区别与横向区别。

需求的不确定性与产业的风险

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是过去时代的基本的物质性产品,而是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心理性的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种精神性的产品的需求在总体上日益提升,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是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如电影、电视剧、广告片、MTV、动漫、网络游戏来说,这种需求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每一创意产品对于消费者需求来说,存在着时尚潮流、个体嗜好、传播炒作、时机选择、社会环境、文化差异、地域特色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因而也大大增加了创意产品的风险。

从当代经济发展来看,创意产业无疑是风险产业,对创意产业的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风险投资被认为是当代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以知识创新与高新科技为支持体系,具有可能的高收益、高回报和高增长潜力的特性,但这种高收益也可能遭遇风险。即使是十分成熟的好莱坞电影,同一个著名导演,他也无法保证他的电影每一部都能成功。成功与风险并存,这就是创意产业的魅力。

创意为王与创意产业的文化的精神的特质

当代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创意产品成了买方市场,而眼球和注意力则成了卖方市场,成了稀缺商品。创意产业的产品最忌讳沿袭陈规俗套,它在总体上必须凸现产品独具的特色,才能“击中”人心,在市场上获得超值的效益。

创意产业的精神性、流动性、易逝性性质决定了创意产业的根本:创意为王。尽管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十分复杂,但其核心仍然是创意。创造性是创意产业的生命线。当代消费社会,大众流行文化遵循时尚化浪潮化的运行方式,使得文化产品的新颖性、短时性和强烈的空间(视觉)特征空前凸现出来。创意产业所包含的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游戏与网络有游戏、以及动漫、DV、FLASH、短信、手机视频无不强烈地依凭新的创意,新的设计。

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是与消费社会的架构方式相表里的。比如,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就十分强调创意群体的团队组合;创意产品的包装、复制、传播、销售(如软、硬广告、签名售书、见面会、媒体曝光等)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创意产品消费者的培育、涵养、组织(歌友会、影迷会、社区团体、俱乐部)则是供奉“上帝”的必修功课。

创意产业的文化性、精神性、流动性、易逝性和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的复杂性,表明了创意产业必然超越过去时代的产业水平和产业模式,而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展开。它既要求创意产业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架之上,又具有自身对文化承传、精神创造、意境营构和可遇不可求的艺术天才及其灵感的追求。

创意产品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纵向区别与横向区别

创意产业尽管十分推崇创造者的个人创造力,但它又不同于过去时代文学家艺术家在象牙之塔中闭门造车的那种“独创性”,不同于过去时代艺术作品如绘画完全由画家个人独自完成的情形。当代创意产品必须由创意策划、技术制作、传播操作、管理协调、商品销售等多方合作才能最终完成,它是各方协同联合的产物。这只要看看一部最简单的电视剧片头片尾有多少参与创作的人员就一目了然了。

因而,创意产品的创作过程远比一般产品复杂。这就要求创意产品的所有创造投入都要达到和超出一般流水线上的熟练水平,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创意产品。这样的创意行为才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增值生产功能。在这种可增值的生产关系中,“如果要得到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出,每个生产投入必须到位,或是生产行为至少达到精通或是超出精通水平。零的倍数仍然是零。这就是迈克•科米尔称之为关联性生产理论。”(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第7页。

创意产品具有创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由于创意产业更多地具有文化艺术的特性,因而其风格、基调、艺术特色更多地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创意产品的差异性既包含纵向区别,也包含横向区别。所谓纵向区别,是指产品与产品之间在产品水平、等级或质量的区别,它关乎产品的“原创性”、“技巧性”或艺术境界的评价。好莱坞的剧作家、导演及制片人在任何时候都会对剧作家的好坏又一致的评价,能断定谁应属“一流”剧作家,谁应属“二流”。“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这些创意型的产品在纵向上(或本质上)是又区别的。这就是‘一流/二流’特性。从根本上说,任何一个产品与其他产品都是不同的,而它们的不同将导致截然相反的结果。比如在同时播放的电影或电视节目中,一个观众就会选取这一部作品观看,而不是选择那一部。因为在尝试了两个产品之后,买方认为甲种产品比乙种产品好,如果两种产品的销售价格相同,就没有人会买乙种产品。

而横向区别则是指不同类别不同特色之间的区别。同样质量同样水平的创意产品之间会因为消费者的习惯、偏爱而做出选择。“两首歌曲,两部动作片,在消费者看来,其特点和质量可能非常相同,但它们又不完全相同。用经济术语来说,它们具有横向区别。”横向区别激发产品种类的多样性。激发艺术家从各种可能中做出选择,刺激消费者或中间商从一系列真正具有创意性的产品中做出选择。

而创意产品通常是横向区别与纵向区别的混合体。

总之,创意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跨国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是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

二、创意人才与创意团队

在中国,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加工业似乎还未深切体会到文化创意人才的极端重要性,但纵观当今世界市场,以效率更高的技术和劳动者,来更新和取代效率较低的技术和劳动者,这一早年被熊彼特称为“创造性破坏”的论断,今天已是当代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

在西方引起广泛争议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一书中,安迪•葛洛夫(AndyGrove)指出:人们很容易错过新型产业的潜力、新竞争的影响以及顾客和供应商转变的力量——葛洛夫称之为“战略性转折点”。例如,纽约和旧金山港口因为错过集装箱化而生意惨淡,而西雅图和新加坡港口却生意火爆。同样,史蒂夫•乔伯斯(SteveJobs)由于忽视了批量生产Windows驱动的个人电脑而导致第二计算机公司(NeXT)破产。

今天,人才的竞争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竞争。“人才”成为决定一个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公司吸引、发展、留住人才的能力是将来在竞争中取胜的最重要的砝码。“我们安然公司与竞争对手的唯一区别在于我们的人,我们的人才。”安然公司董事长肯尼斯•雷(KennethLay)说道,“正在进行的全部争夺战都是为了人才,实际上,过去十年都是如此,只是有些人并未注意到它而已。”

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必然转变,全球人才大战风烟四起。有形资产(如机器、工厂和资本)与无形资产(如网络、品牌、知识资本和人才)相比,其重要性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在整个20世纪,产业与企业对人才的依赖有了巨大的增长。在1900年,只有17%的工业需要知识工人,现在则超过了60%。更多的知识工人意味着优秀人才更加重要,因为最有才能的知识工人所创造的不同价值是巨大的。例如,最好的软件编程员在同一时间内可以比一般的编程员多写十倍更有价值的编码,并且他们的产品会产生五倍多的利润。思科公司(Cisco)的CEO约翰•钱博斯(JohnChambers)对此作了如是的描述:“一个世界级的工程师和5个同事可以超过200个一般的工程师。”向信息时代的转变远未结束。由于经济正在变得越来越以知识为基础,所以高级人才的价值将会继续增长。

像在英国、欧洲、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政府资助的信息技术创新所证明的那样,以知识为基础的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交融。“创意”就成为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它越来越多地被用来形容国民经济中从事于利用人们的“智力资本”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的部分。它也被用来区分传统的受赞助的艺术部门和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而具有创造财富的巨大潜能的文化产业。一方面,创意产业在整体上与当代信息网络技术(ICT)部门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另一方面,它又在内容方面对文化蕴含和艺术的创造、理解有着很高的要求。研究表明,从事于诸如广告、建筑、交互休闲软件、音乐、电视和电影等创意产业工作的人们,至少受过三级教育。因而,智力资本、创新能力和新的信息技术之间已经建立起全面的联系。

所以,作为高度推崇个体创造性的创意产业来说,创意人才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英国学者弗罗里达在他的《创意阶层》一书中,强调了创意阶层对于创意产业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从根本上看,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今天的创意产业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表述国民经济中从事于利用人们的“智力资本”进行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的新兴产业。事实上,几乎所有保持了长久生命力的世界著名企业都是创意高度发达的企业,而多数世界著名企业家都是富有创意、推崇创意的企业家。研究表明,从事于诸如广告、建筑、交互休闲软件、音乐、电视和电影等创造性产业职位的人们,都是至少受过三级教育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可见,智力资本、创新和新的信息技术之间已经建立起复杂的深刻的联系。创意人才是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新的人才大战带来了新的变化。

旧的现实新的现实

人需要公司公司需要人

机器、资本和地理因素是竞争优势所在人才是竞争优势所在

好的人才会导致一些差别好的人才会导致巨大差别

工作匮乏人才匮乏

员工忠诚,工作有保障人员流动,短期工作承诺

人们接受标准待遇人们要求得更多

首先,权力已经从公司转移到个人。进而言之,有才能的人握有谈判的主动权以实现他们的工作预期。人才的价格正在上涨。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公司来说,它却是人才大战提出的新的挑战。如果公司想要赢得对高级管理人才的争夺战,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其次,优秀的人才管理已经成为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那些在吸引、发展、激励和留住人才方面做得好的公司将会获得更多的这种在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稀缺资源,并将极大地推动公司的发展。

当代人才大战调查证明了这一点。那些在人才管理索引中分数排在前面的公司,股东收益平均比其同行高22%。分数居末的公司的股东收益则不比同行高。当然,许多人才管理之外的因素也制约了股东收益,但这些数据却为更好的公司管理会产生更好的公司业绩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明。

创意产业是建立在教育的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创意产业的发展依托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国民创造力的激励发扬。1998年英国国会在一个报告中指出,“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想象力孕育着发明、经济效益、科学发现、科技改良、优越的管理、就业机会、社群与更安稳的社会。想象力主要源于文学熏陶。文艺可以使数学、科学与技术更加多彩,而不会取代它。整个社会的兴旺繁荣也因此应运而生。”创造性的教育与开发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基础。

过去,我们一般总是从行业和部门来划分社会经济的各个产业门类,现在,当创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意人才和人力资本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文化经济学家理查•弗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一书中,便从职业的分类而不是从部门和行业的分类来分析和定位创意产业。他认为我们不能把创意简单视为一个部门或行业的分类,创意在当代经济中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一个职业阶层的崛起。弗罗里达认为,在美国,社会分化成四个主要的职业群体:农业阶层、工业阶层、服务业阶层和创意阶层。创意阶层包括一个“超级创意核心”(super-creativecore),这个核心由来自“从事科学和工程学,建筑与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的人们”构成……他们的工作是“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或)新的创造性内容。”除了这个核心,创意阶层还包括“更广泛的群体,即在商业和金融,法律,保健,以及相关领域的创造性专业人才。这些人从事复杂问题的解决,而这包括许多独立的判断,需要高水平的教育和技能资本”。创意人才是遍布于许多部门或行业的。

弗罗里达认为创意阶层现在在经济中呈上升趋势。美国工业阶层的人数从1960年到2000年下降了15%。到上世纪末,非制造业在所有职业中所占比重增长至约80%。(MorrisandWestern,1999)。弗罗里达从这些非制造业中挑选出最好的部分,将之合并成创意阶层。即使将超级创造性核心和创造性专门人才去除,剩下的服务阶层仍是最大的职业团体,占整个劳动力的约45%。创意阶层约占30%。约12%的劳动者属于“超级创造性核心”。

在美国,我们被告知漂泊性的工作(软件设计师和阁楼艺术家)占据了劳力总数的12%,一个世纪前只有5%。在英国,文化方面的专家认为“创意产业在英国价值1125亿英镑”。1994年61个申请读大学的人中有一个寻求艺术家或者设计师的职业,五年后,这个比例已经是1:19。这些数据让政策制订者们把目光从那些经济学家愉快的称之为“从事单调工作的人”转向“艺术的工作者”,假定的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单调工作追求的是最大化他们的收入,而艺术化的工作追求最大化他们的创造力(见Towse,2002)。在经济混合型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力被过分追捧为经济发展的路径。对人们技能的管理意味着将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雇佣劳动置换为创造性部门的雇用劳动。创造力同时也被看成是解决由于反工业化所造成的动乱的政策性的答案。

弗罗里达按职业方式来划分阶层采取了与霍金斯不同的方向。在他的分析中,创意部门的观念或分类次要作用。在维持剧院运营中发挥作用的舞台管理和看门人属于霍金斯的创造性部门,但不属于弗罗里达的创造性阶层。然而,剧院的会计师——作为“创造性专门人才”(“creativepro-fessionals”)这一分类的成员——部分地属于创造性阶层。现在,不管他们其他品质怎样,会计师通常并不能正式作为一个创造性职业团体的例子进入人们的意识,至少不是在确定的意义上。在下面,我会回到这个分类的话题。

弗罗里达方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允许人们超出工作场所的范围,对创造性阶层的成员的生活进行更全面的观察。创意团队创意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需要一种适合他成长的语境和氛围(Lundvall1992),需要一种环境和组织。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创造性都需要背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某些背景下,创造性可以得到发展。原因在于两者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或者说创造性是一种过程(包括行动、知识、网络、技术)在于创意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弗罗里达认为,创意阶层的成员“分有一种共同的创造性气质,即对创造性、个性、差异和价值的重视。……每一个方面和每一创造性的显现——科技的,文化的,经济的——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Florida2002b,8)。弗罗里达该书中有相当篇幅用于论证这种共同的精神气质,以及它在不同境况下的重要性。这种精神气质影响了创意阶层在工作时做的选择,影响到他们更喜欢哪种工作,乐于购买哪类物品,怎样将工作时间与休闲时间分开,以及——可能是最重要的——选择在哪里居住。因为创造性阶层的精神气质应用于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偏爱能提供多种方式使之有活力(creative)的城市(Florida2002a)。那些“在技术、才能和宽容”的程度上排在前列的城市吸引大批创意阶层的成员,形成自我促进的良性循环。反过来,“创意阶层”也培植了艺术、音乐、夜生活、创建了新的名胜,比如纽约的“硅港”,伦敦的切尔西(伦敦的自治城市,文艺界人士聚居地),哪里的房屋租金自1996年始增长了262%。美国国家管理者协会声称“创新产业,非营利机构和独立艺术家都是一个成功的地区居住环境的不可缺少部分。”

一个社区的生活质量越好,在吸引和挽留高学历、创造性人才方面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弗罗里达对创意阶层的界定十分宽泛,其范围要比艺术家、文化企业家广泛得多。在他对创意阶层的界定中也包括了建筑师、工程师和科学家——简而言之,在弗罗里达看来,所有产生新观念、新技术和创意内容的人都属于创意阶层。弗罗里达认为,这一创意阶层构成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创意阶层、创意团队的崛起,也给新的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约翰•克莱德勒曾主持了一项《创意团体指标》研究,这是一项主要针对硅谷文化创新的研究。这一研究坚持西方实证研究的路数,为创意这一很难进行量化研究的特殊产业制定一套可监测、可统计、可量化的指标体系。这是创意产业和创意人才管理走向科学化的探索,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创意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机制和运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础。

三、创意产业的问题与困境

在我国,创意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上海、深圳、北京等城市积极推动创意型行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于提升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有着良好的势头,但仍然存在着众多的困难与问题。

目前,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全社会必须加强和提高对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前沿性和未来发展态势的理解、认识与认同,特别是各级决策层。创意产业是一个全球产业发展中后发的新兴产业,其理念与传统的制造业发展理念、思维路径和管理经验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各级决策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习和掌握世界各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战略、策略、成果、经验、方法和措施,并结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实践,实事求是地开拓跨越式发展的新途径。

当前我国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已有相当的基础,一批全国及各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的蓝皮书出版,一批西方文化创意产业的报告和著作发表,一批文化创意产业的案例研究也已,成果是显著的。但与飞速发展的现实特别是对其发展战略的研究还很不够,对国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政策制定、产业布局、人才战略的研究还十分肤浅。对美国、英国及欧盟其他国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创意产业的各自特色与取向还缺乏深入细致的探讨。因此,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仍然需要一个更加富有开拓性的理论先导,需要与全世界创意产业专家共同探讨它的发展、危机和困境,共同寻找未来发展的道路。

在先进理论支持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国家总体规划,确定未来若干年发展的政策导向,完善和优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在这里,高瞻远瞩的总体规划、合理优惠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良好的创意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构成与完善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条,建设一批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强创意项目作为风险产业的辅导、推动,改革和完善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体制。

从根本上说,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创意人才的极端匮乏。专家预测,我国文化潜在消费能力2005年将达到6000亿元。与此相关的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业、演出业、娱乐业、艺术培训业、文化旅游业、群众文化业、图书馆业、文物业、博物馆业、会展业、广告业、咨询业、业、竞技体育业等也正在蓬勃发展之中,于是相应的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现象日益突出。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范文篇9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需要政府、企业、银行等组织机构的共同努力来发展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1.1政府引导资金投入。随着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和宏伟规划。为了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以及促进文化产业繁荣,景德镇市编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截至2014年,景德镇已建成19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国家3个、省6个、市级6个),创意产业5000余个。在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陶瓷文化创意企业已达60余家,占园区企业总数的37.1%。在景德镇高新区,一批大型文化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集群,企业如哈哈尼、景东、古镇、诚德轩的主要聚集地;在雕塑瓷厂,建国瓷厂的成立形成了陶瓷艺术家创意工作室的代表,聚集在陶瓷科技园,新都民营陶瓷花园代表陶瓷文化和创意产业聚集区。1.2建立担保机制。2012年,市政府安排资金用于增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资金规模。同年,景德镇市县政府共保证50家中小型陶瓷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2.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5.63%。2013年,珠山区政府成立中小型陶瓷文化珠山区信用担保中心。2014年,正式成立了景德镇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平台。1.3搭建中小文化创意企业金融平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融为一体,升级为具有投资属性的综合文化创业服务机构。2014年,景德镇启动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景德镇邮政储蓄银行以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基础,全职客户经理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服务咨询服务。一方面,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如融资支持证券、经纪、信用评级、税务、法律顾问、管理咨询,陶瓷生产和研究机构等机构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另一方面,景德镇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大量中小型陶瓷文化创业投资和融资服务的启动和运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4银企合作。2012年,由中国工商银行设立的陶瓷发展基金,第一期资金已经到位并已开始运作,截至2015年12月,预计将资助规模达到10亿元。景德镇许多陶瓷文化创意企业规模小,直接融资能力相对较差,政府正积极带头,银行和企业的专业参与,社会资本进入公私合营模式,引入股权投资风险投资、文化创意产品和财务管理、上市交易、O2O等渠道,重点关注“瓷金融”。

2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系存在的问题

2.1政府投入的催化剂效应尚未充分显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自90年代以来,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日益增长,但与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相比,仍然有所不足。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业采取项目补贴的形式,企业使用后期奖励机制的良好经济回报,这些企业资本运作环境相对宽松。政府还将增加对企业投资的银行贷款,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虽然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它已经引入了一些法规和措施,与这些企业相比,投资仍然相对较小。政府政策对陶瓷文化和创意产业融资能力影响深远。银行因陶瓷文化和创意企业规模小、风险大,不想为政府提供资金。所以,政府要应从宏观形式入手,为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投资和融资环境,提供一些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2.2投融资信用环境不对等。除政府外,虽然以投资和融资双方为主要市场,以自己的业务、自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基本原则,但发展的基本概念非常不同。商业银行以其稳定经营而闻名。在业务发展中坚持“安全,流动性和盈利能力”三管齐下的标准,要求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透明信息和相应的信用支持,而文化创意企业通常是中小企业,其中许多是在种子期,启动期和成长期,再加上企业的家族、合作性质、高操作风险、可持续性弱,无法实现其获得银行融资所需的标准。

3完善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建议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文化创意;改革;策略探讨

将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有效融合是新兴文化产业一个独特的竞争优势。在科技不断进步、创新不断产生的当下,由于文化体制改革还稍微存在问题,市场机制建立的还不健全,使得文化创业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难以实现跨越式的增长,导致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改革迫在眉睫。推动文化创意与新科技有效融合是当前社会形态下进步的必然需求。本文从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入手,对推动文化创意与科技进行有效地融合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现状分析

第一,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的定位还不明确,还不能从管理者的角度正确地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管;另外一些国有企业也很难经受住文化创意市场上“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而小企业更是难以在这种情况下生存下去,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与科技之间的有效融合。第二,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很多地区的创业文化产业没有统一的文化产业监管负责部门,机构之间的交叉现象很严重。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给创意产业的有序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企业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引很难把握住正确的方向。

二、推动创意文化与科技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加强对创意人才的培养

任何产业、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后备人才的培养,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是各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文化创意产业更是如此。要想推动文化创意与科技的有效融合,要从培养人才开始。要支持高校等重要的教育基底设立与文化创意相关的专业与组织,重点培养以创新、实践为主的创意人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技运用水平。企业应当成为推动创意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要加强与各大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针对文化创意工作如广告设计、影视后期制作、动漫设计、游戏创作等,开展一些有效的文化创意创作活动,充分地发挥高校学生等备用资源的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主动与高校进行交流,利用高新科技对传统的文化创意活动进行创新,可以有效地促进创意文化与科技之间的有效融合。

(二)加强对文化创意产权的保护

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是传统文化创意与现代科技有效融合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产业,在起步的初期需要政府、企业等对创意主体进行充分地保护,以保证创意主体不断创新的动力和兴趣,激发其更大潜能。加强对文化创意产权的保护,首先要提升公民(消费者)对产权保护的意识,进行思想教育,为创意主体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其次是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文化创意产权保护法规,为创意主体提供法律的有力保障。最后是要加强相关的法律监管力度,促进文化创意市场健康的发展。现如今,在维护创意主体创意产权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有效的成果,如身份证识别、数字加密、版权描述、新型审核技术等,对维护创意主体的创意产权起到了很有效的作用,也是推动文化创意和科技有效结合的重要保障。

(三)推动创意文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创意文化产业与科技进行有效地融合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国际化内容的融入。随着全球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现如今,我国的文化事业也受到了国际化的影响,产生了许多的变化。在这种国际大趋势下,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应当做出积极的应对,将我国的文化创意带出国门,提升国际竞争力。各阶段的文化创意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化的合作项目,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要积极地参与国际化的展览、学术交流等文化交流活动,在交流中提升科技使用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促进中国创意文化产业与国际化交流的加深并不是照猫画虎,而是要在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提升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魅力,向国际展示中国特色的创意文化产业,并从中学习新的策略与方法,促进中国创意文化与科技的有效融合。

(四)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制度

要想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稳步发展,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创意产业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如动画制作、电影、电视制作等重点的文化创意企业提出科学的管理办法,促进相关产业健康的发展。文化创意对公众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相关的管理部分要发挥自身的积极引导作用,积极落实国家的文化政策。要明确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文化创意与科技的健康融合。鼓励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激发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与科技的积极融合是一项有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工作,需要政府、企业部门、创意主体等的共同努力合作,要不断地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创意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创意主体的不断创新发挥,还要加强对创意后备人才的培养和中国特色创意文化与国际之间的交流,逐步完善我国的文化创意市场。

参考文献:

[1]谢宏斌.业融合视域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基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视角[J].革与战略,2012,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