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知识点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8 17:39:08

文化素养知识点

文化素养知识点范文篇1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案例法

一、初中政治教学要以生活化、实践化为主要目标

初中政治本身就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政治教学内容,如思想品德修养、人文素质的提高等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生活化的案例才有教育意义,只有将政治教学融入生活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与意义。为此,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具体生活案例,以生活案例为主线,讲授政治知识点。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融于生活主题当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教材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中的第一课《爱在屋檐下》为例,这一课时主要以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地良好品德,以感受亲情为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以生活中典型的孝敬父母的人物事迹,如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陈斌强等的感人事迹为案例,引导学生孝敬父母,感受亲情,然后布置学生回家后为父母洗脚等任务,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素养的提升。

二、立足学生生活,将初中政治知识点融于生活之中

生活即是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初中政治教学必须要与学生的具体生活有效结合,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将初中政治知识点融于生活实践当中,使学生在同具体生活世界进行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体会人生。所以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看见的、听见的以及所感知到的具体的生活案例、社会热点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给学生以感悟的空间。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政治教材第二单元《养成交往品德》中的第三课《诚信为本》为例,这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在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学生生活中可见的诚实守信的案例为基础,展开教学。比如某一学生拾金不昧,主动将捡到的金钱交给老师,教师就可以以这些学生生活中可见的例子为导向,对学生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进行表扬,鼓励与赞扬这种高尚的品质,鼓励学生向学习,使学生以此为榜样,并在生活中将这种高尚的品质践行下去。

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就是要以具体的生活情境影响学生。所以,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不能单纯的依赖于教材,而是要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借助环境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思想修养。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中的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为例,这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讲述网络的优势与缺点,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应该理性上网,学会保护自己,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在学生的生活当中,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爱玩网络游戏,上网过度,对生活和学习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在这一课时的教学当中,教师就可以以上网现象为例,创设学生上网成瘾的生活化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列举上网成瘾的危害,列举上网可以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怎样杜绝网上的不良诱惑,如何避免上网成瘾,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网络,做到健康上网,发挥网络有利的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利用文化资源,增强政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

虽然政治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的案例均可以用于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当中,以生活化的案例引导政治课堂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并且以学生生活中听见或见过的案例为教学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等。但是,政治教学却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一般来讲,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从小就耳濡目染,对于家乡文化必定有一定的特殊情感,以家乡特有的文化资源为教学案例,无疑可以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初中政治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选择富有本土气息与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初中政治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中的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为例,教师可以搜集当地的具有民族气息的文化信息,如民族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等,先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讲述自己家乡的民族文化历史以及具体信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由浅入深,逐步向学生讲解政治知识点,让学生学会尊重民族文化、体会民族文化的价值、学习民族文化,增强自己的家乡荣誉感。然后再组织学生对家乡文化进行讨论,体会家乡文化的真正魅力。

五、结束语

在初中政治教学要以生活化、实践化为主要目标;要立足学生生活,将初中政治知识点融于生活之中;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要利用文化资源,增强政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利用学生生活中能够听到的、见到的典型案例引导政治教学,对于学生掌握与理解知识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及道德素质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莫薇 单位:平塘县塘边中学

参考文献

[1]白俊琳.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案例法策略[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9):69-70.

文化素养知识点范文篇2

一、艺术类院校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艺术类院校数量急剧增加,艺术类学科设置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旨在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旨在培养艺术人才。语文是艺术类院校中各个艺术专业的基础文化课程,学习语文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艺术品格,且语文也蕴含有一定的艺术特色,都是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结晶。在文化课程与艺术类课程中,语文与艺术类课程间的衔接最为密切,语文教师在灌输基本语文知识点的同时,多多联系艺术学科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足够的艺术性元素,在提升学生基本语文基础点的同时,也能实现对学生艺术知识点的灌输,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若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科间的有效衔接,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将基本的语文知识点与艺术性观点传递给学生,会对后期学生的艺术学科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艺术类院校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内容

1.基本的职业道德知识

在艺术类院校,语文是基础性课程,若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选择一个优质的语文教师非常关键。在选择语文教师时,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素养,必须通过专业考核,在语文教学中拥有独到的见解与知识素养,掌握基本的职业道德知识,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提升自身的语文专业素养,饱读诗书,不断的拓宽自身的专业知识面,掌握创意性的语文教学手段,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中重视对学生的科学引导。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将艺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2.爱岗敬业

除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外,教师还应爱岗敬业,意识到自身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进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教师就应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义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重要目标,也是对教师语文教学能力的充分肯定。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责意识,教育与人,能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也可通过微信、QQ等平台为学生提供语文知识点的讲解,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3.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服务,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与呵护,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兴趣爱好,能有助于后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艺术院校的学生纪律相对较差,学生自律性差,且学生都选择住校,长时间无法回家。为了端正学生的学习心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管理,经常与学生谈心,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系列苦难,让学生无所顾忌地参与到学习之中,是教师职业道德发挥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艺术类院校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1.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实现语文与艺术学科的巧妙融合

现如今,相较于普通的文化课而言,艺术性学科也并不逊色,且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艺术类学科设置更具多元化,能满足学生来自不同方面的需求,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又拓宽了道路。作为艺术类学校的语文教师,其所占据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转变传统语文的教学模式,应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应与所属的艺术类专业相结合,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既可灌输语文知识点,还能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职业素养,了解自身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语文与艺术融合在一起,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兴趣,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例如,对于戏剧类专业教学来说,教师应把握戏剧学科的关键点,在开展语文知识点教学时,可以用戏剧的形式对语文知识点进行演绎。在语文中学习《西游记》的相关片段时,为了更好地充实课堂,教师应在课下对《西游记》中所涉及的情境进行研究,根据情节与角色的设定,来充分设计与完善课堂,保证自身的教学计划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2.积极推进心理教育学习,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在教师职业道德中,心理素质教育也是一项关键要素,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能有效端正学生的心态,消除学生消极的情绪。在艺术类学校中,相较于文化课来说,艺术学科的竞争力更大,学生为了日后的发展都拼劲全力在训练艺术课程,存在一点瑕疵就可能会被社会所抛弃,在此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就业压力大。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足够多的德育思想,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系数,这样才能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与生活态度,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借助微信、QQ等聊天平台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在艺术类院校中,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班,专门为教师提供学习平台,以便后续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为了培养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学校应积极开展一系列的教师培训与实践类活动,针对不同的艺术学科展开不同的实践训练。学校安排教师到著名的艺术类院校进行学习与进修,了解其他学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情况,从中总结经验,结合学生所学习的艺术学科内容,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既要具备专业的语文教学能力,还要增强艺术学科认知,提高心理健康系数,以学生就业为前提,发挥自身的榜样带头作用,利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中等院校应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前提,充实教师的学习生活,能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获取教学心得,了解艺术生的特点与兴趣,在学科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以职业教育为前提,从长远角度着手,锻炼与培养学生的艺术专业素养,将艺术与语文相互衔接,进而打造更为实效性的课堂教学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目前我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来看,艺术类院校的数量在逐渐增加,艺术学科的类型在不断增多,利于实现学生的多向发展。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文化涵养,语文教师应发挥重要作用,将艺术类学科的知识点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全面考量。为了培养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应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注重语文教师的德育教育,增强语文教师对艺术学科的认知,寻求学科间的衔接点,以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作者:米合尔尼沙·依那依提 单位:新疆文化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甄静.高职艺术专业语文课教学要与专业定位相适应[J].辽宁高职学报,2011,(04):26-27.

文化素养知识点范文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单元作业;核心素养;设计思路;设计类型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指的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它们分别聚焦于核心理论、核心思维、核心方法、核心能力与核心价值观[1]。与传统的历史教学相比,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既突出了宏观层面上的思维广度,又关注微观层面上的史料挖掘性,这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这一思路贯穿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其中就包括了作业设计。本文以教学单元为单位,从作业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式这两个角度来分析和阐述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作业设计,以期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有价值的参考与启发。

一、高中历史教学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1.课前作业——核心素养的酝酿教学活动的开始,并不应当以课堂教学为第一个环节,教师应当将眼光“前置”,让学生在课前就尝试自学。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课前作业,用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以“走向整体的世界”为例,这个单元聚焦于“全球航路”,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全球联系的构建,从航路开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各个国家是如何一步步打开国门、拥抱合作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绘制出全球航路开辟的路线图,并标注上时间节点,从宏观上去把握全球航路的开辟。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对全球航路沿线上的国家进行地理范围上的标注。这种从时间与空间上去进行单元自学的作业,指向的就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这一核心思维。2.课中作业——核心素养的生成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知识点生成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就历史知识进行双向的、有效的互动。教师可以据此来设计课中作业,以更好地生成历史核心素养。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这个单元为例,该单元主要介绍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联邦制、法国的共和制以及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制度进行比较学习,比如,“找出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共和制的联系和区别”,在这个课堂作业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两种制度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政体,核心特征都是代议制民主,且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使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中抓住抽象的历史规律,其指向的就是历史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这一核心理论认知。3.课后作业——核心素养的巩固从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来看,课前自学是酝酿,课中作业是生成,那么生成后自然就得由课后作业来进行核心素养的巩固。以“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为例,这个单元聚焦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具有持续性讨论意义的话题。教师在讲解完这个单元后,可以布置时政分析类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思想去分析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中人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如金融危机、全球变暖等话题,其指向的就是历史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的核心方法以及历史解释的核心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单元作业设计类型

1.问题导向型自学类作业针对问题导向型自学类作业,教师可以围绕单元内的重难点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开展课前自学活动,在教师上课前就将知识梳理一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这个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个大的知识点来进行作业问题的设计。教师可以将作业知识点设计为几大板块: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探索与失误、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指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点借助作业灵活地整合到一起,生成一幅思维导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摸索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牵引出“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知识点;“成就与失误”牵引出“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知识点;“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等知识点;“对外开放”牵引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的轮廓构成等知识点。当教师以教材为本体、以知识点为核心来设计问题导向型作业时,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用各种方法对知识进行梳理,即打破单一的知识点,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历史、抓住规律,这就是历史核心素养对核心理论的一种运用表现。学生在自学时,大部分都是用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学习方法去完成课前作业的,每位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不太一样,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应将课前作业作为导学的敲门砖,在评析学生课前作业完成效果的过程中,逐步地将学生的思路和方法理顺,从而慢慢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2.史料剖析型探讨类作业在历史核心素养中,对史料实证进行分析、辨别、挖掘与思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与此同时,史料也是历史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学习素材,因此,在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单元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史料剖析型探讨类作业。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为例,这个单元主要聚焦于“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这是一个充满着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单元,也是一个充满着温情、感动的单元[2]。在历史上,有太多太多的人为了这两场战争默默付出甚至牺牲生命,这其中既有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士兵,也有为前方战争提供情报信息的情报人员。教师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出发选择史料,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完成随堂作业。在史料剖析时,教师要抓住几个要点:一是用唯物史观,客观地去分析史料中的具体事件与具体任务,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用历史概念,客观地解释史料中的各种关键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三是用核心价值观,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在不同的阶段有怎样不同的表现,爱国主义这种抽象的情怀与情感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行动表现出来的,等等。教师要多维度地启发学生思考,或是用时间轴思考法,或是用纵横向比较法,或是用假设归因法等。在学生剖析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剖析内容进行分析与点评,指出其正确和错误的地方,将学生在核心素养培养中有机生成的思维结晶紧紧地“锁”在课堂上。与此同时,这些史料又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时的重要参考素材,阅读史料能够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3.主题研讨型小组类作业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是思考历史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其中就包含了联系观、发展观、矛盾统一观等,因此,在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单元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主题研讨型小组类作业。以“走向整体的世界”为例,教师可以围绕着“全球航路开辟的利与弊”这个主题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同一个历史事件,站在不同利益阶层的角度,就会有不一样的结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分别站在被剥削、被奴隶的角度以及开发者的角度去进行利弊的争辩。在争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更多宏观的问题纳入其中,比如,如何看待历史的进步可能无法避免地伴随着“部分利益的牺牲”,又如,历史是如何“倒逼”发展模式的升级的,再如,历史事件的影响,该如何从短期和长期这两个维度去考虑,等等。主题研讨型作业,可以在课堂上以随堂活动的方式展开。教师在讲解完知识点后,可以用十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完成主题研讨作业,在十分钟的时间里大家分别站在各自的立场去思考,教师更多的是扮演指导员、教练员的角色,在过程中去启发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客观地从正反两面去思考历史。在宏观的思维视野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研讨的过程中,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进行思考。比如,站在交通网络的领域上看,目前,整个世界的航空网络与铁路网络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黏合度越来越高,这也是每个国家走向整体世界的一种表现。当教师将教材内容与思维方法映射到实践中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地在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有所收获。4.问题辩述型开放类作业问题辩述型开放类作业,更多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呈现,即对课堂上所生成的历史核心素养进行巩固和强化。承接上面的例子,“走向整体的世界”的随堂作业是以主题研讨的方式开展的,教师已经进行了知识的迁移,将学生的眼光从过去拉到了现在,从全球航路开辟拉到国际交通网络的搭建这一层面,话题的可议性很大,短短的十分钟是无法满足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势将这一迁移话题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可以以“立足当下,看走向整体的世界——以航空网络的发展布局为例”为作业的主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进行问题的辩述。具体的作业完成方式不必拘泥于某一种。例如,有的学生对数字非常敏感,那么学生就可以用列数据表格的方式来呈现世界一体化的眼下态势与未来趋势;有的学生比较擅长写作,那么学生就可以用小论文的方式来分析和论述;有的学生喜欢阅读媒体新闻,那么学生就可以站在新闻工作者的角度去搜集相关的数据报告,然后进行分析和解读。开放类作业是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一种综合性训练,学生既要能够用时空观念去客观地评析趋势,又要能够用史料实证来证明自己的评析,同时整个过程还必须恪守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我们可以发现,这类作业要求学生用历史核心素养中的要素去进行解答,同时又在解答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在螺旋式上升的轨迹中实现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作业是教学链条中的末端环节,它是对课堂知识的收拢、归并、提炼和浓缩。站在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作业绝不仅是学生回答题目那么简单,而是以题目为载体来挖掘题目所承载的历史知识点。教师要以历史知识点为牵引线、以作业为依托来增强学生对历史理论的理解深度,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广度,培养学生对历史价值观的科学态度,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霞.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8.

文化素养知识点范文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专题型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分析

高中历史课程具有很多教育功能,例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扩宽学生的知识面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等,但高中历史教材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合理运用专题型教学,可以创建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1专题教学简述

专题型教学的教学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教案设计、选取专题素材、整合知识点、课堂教学、反馈评价等。历史教材作为教师讲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教材内容,尽量围绕教材重点进行论述,从而扩宽学生的知识面积,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数。近年来,某些地区的历史课程已经实现了专题化教学,给其他学校的专题化教学设计提供了借鉴意义。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两条主线进行阐述,即纵向路线与横向路线,将对应的历史知识进行整理串联,使学生们在脑海中浮现清晰的历史框架,熟悉历史事件脉络,从而更好地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学习。例如:根据数据调查显示,很多高中学生能够有效掌握中国经济文化史的内容,但是不能掌握西方经济文化史的内容。这是因为高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的中国经济文化信息,因此,能够准确树立我国的发展史脉络;由于西方文化经济史知识接触的少,无法将西方文化经济史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不了解西方历史中发生的重要事件。针对这一情况,历史教师必须详细讲述西方文化经济史,在教学课堂前,制定好详细的授课方案,包括重大事件、详细时间、重要人物、社会意义、历史价值、课后思考等,同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西方文化经济史的资料收集作业,使学生提前了解西方文化经济史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历史教学质量。

2建立情景化的专题教学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传统的教学课堂中,主体为教师的教学方案,教师在课堂中,把重点放在教学方案的讲述,不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导致某些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降低了学习兴趣,出现厌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通过改变策略,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人发展,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念,必须引导学生对问题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否则,导致很多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当遇到难题时,跳过个人思考环节,直接向教师索要问题答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中,必须重视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进行教学,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必须明确重点、次要点。某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讲解较多的知识点,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不了解教材重点时,降低了学习历史课程的效率,因此,降低了教师的历史教学质量。由于高中课程繁多,很多学生在学量课程的过程中,会出现身心疲劳的现象。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很多,例如:多媒体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将声音、图片、视频等元素进行结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在轻松地环境中学习历史。由于某些历史章节中涉及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全面理解人文思想主旨,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概念化的内容转化为具象化,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这一章节中,应提前制作好教学方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并提前布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这一章节的内容,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印象,利于学生后期课程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结合多媒体讲授这一章节,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方式讨论课堂问题,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表达个人观点,不仅提高了历史教学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当学生讨论结束后,应与教师进行问题探讨,在探讨问题的环节中,不断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次数,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教师必须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重视对学生的表扬,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加深历史知识点的影响,从而提高历史成绩。同时,教师通过应用专题型教学方案,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3建立知识框架

由于历史知识点较为分散,同时时间跨度大,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记忆,降低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同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进行及时地交流沟通,指导学生学习相应地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数。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专题型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整合历史知识点,掌握历史教材中的重点,教师在应用专题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

4结语

由于高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专题式教学将专题作为传播载体,将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形成严密的结构框架体系,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作者:乌日古娅 单位: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蒙古中学

参考文献:

文化素养知识点范文篇5

【关键词】新文科;二维动画制作课程;思政教学

新时代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新文科建设通过对传统文科进行继承与发展,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革新与升级,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平台。

一新文科建设对二维动画制作课程思政教学的启发

动画是一个融合美术、影视、音乐、文学、表演、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它对于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有一定的要求。[1]随着动画产业的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学科发展的途径之一,它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高校基于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将思政内容与动画专业课程教学进行融合,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卓越动画专业人才,不仅是动画专业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也是推动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二维动画制作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

1.制订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画是一种表达创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在视觉上具有多重功能的媒介载体。相较于传统艺术专业,动画专业更强调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特征。随着动画产业的发展,市场对于多样性、立体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动画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综合技术能力、优秀的动画表现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这就要求高校动画专业学生除了有熟练的技术外,还应有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学生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者,高校教师应从动画产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动画人才的培养,从主题选取、审美取向、创作技法、传播途径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2.融入思政元素进行创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迅速发展,动画与传媒艺术设计逐渐融合,动画制作开始改革传统模式,在叙事方式、艺术语言、技术手段方面趋向多元化。这就要求高校动画专业在加大动画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加大与传媒的融合力度。[3]动画制作是从构思到实践的过程,是赋予作品生命力的过程,也是表达创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动画既是一个专业,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呈现方式,如动画片《小兵·杨来西》,创作者在饱含情感的制作过程中,通过展现红色革命历史,提升人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制作对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正能量作品。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动画专业的课程教学要引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明确自己在新时代应该创造的价值。

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二维动画制作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

有学者提出人文为本、科技为用、艺术为法,这准确地概括了动画的新文科特征。这就决定了高校动画专业的发展无论是学科内涵还是外延都要更新扩大。[4]根据新文科的理念及特点,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思政改革要求,高校应以学生为主体,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学科融合为手段,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进行动画专业课程教学设计。通过互动媒体的立体化情境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全新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实现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二维动画制作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见图1)。下面以二维动画制作课程为例,从问题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项目学习四个方面阐述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1.教学情境创新根据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及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结合课程的知识点确定主题教学情境(见图2)。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具有认知冲突的真实情境,如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并根据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通过任务挑战、头脑风暴、交流讨论等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实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创新教师以帮助学生完成二维动画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建构为切入点,根据设计的主题教学情境梳理知识结构关系(见图3)。通过跨课程融合和跨学科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如将分镜头设计课程、角色设计课程、场景设计课程中的知识点在动画项目制作中进行综合应用。教师要注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在造型动作表演中的呈现,音乐和音效在动画创作项目中的提示和烘托,以充分展示二维动画制作课程教学的综合性,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打好基础。跨课程融合。整合二维动画制作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将课程内容分为动画前期模块、动画中期模块和动画后期模块。在每个知识点中融合前期相关课程的知识点,通过线下讲解与线上视频讲解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建立动画知识体系。跨学科融合。在动画前期模块中融入文学和戏剧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剧情内涵以及镜头画面表现方法。在动画中期模块知识点中融合物理学和数学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动作设计来源于生活以及动作表现的设计技巧。在动画后期模块知识点中融合音乐知识,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艺术修养,实现创新型卓越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3.教学模式创新二维动画制作课程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教学活动相统一。在动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熟悉课程教学流程,善于利用新媒体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可构建蓝墨云平台资源预习(课前)—课堂教学与蓝墨云平台情境互动(课中)—蓝墨云答疑(课后)的立体化教学空间,引导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任务式学习以及泛在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利用新媒体教学平台的优势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内化,以实现培养创新型卓越动画专业人才的目标。4.项目学习创新基于新文科建设背景,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校企联动、工作室进课堂等途径开展项目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见图4)。在项目内容的设计上,高校应秉承以美育德的理念,引入红色文化主题的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项目实践中通过信息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学习红色文化,培养学生的思考以及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创作符合当代艺术审美趋势的动画作品。

四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二维动画制作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动画制作需要团队合作,分工较细,高校可以在二维动画制作课程教学中通过项目引入工作室进课堂模式,让学生熟悉动画制作中的不同岗位及要求,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参与课程设计的76名在校学生均来自动画专业,根据专业方向把学生分为实验班(42人)和普通班(34人)。实验班以融合思政元素的新文科教学为授课方式,以项目的完整实施为实践内容。普通班以知识讲授为主,以统一分配项目镜头为实践内容。实验班和普通班的课程教学从第一阶段开始就实施不同的方案。实验班的教学内容以问题导入,让学生通过项目认识弘扬中华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的必要性后,进行相应知识点的学习。普通班的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都是项目制作,两个班的区别在于教师的辅导与反馈以及学生分组协同的指导。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协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完成本轮教学后,分别对学生课程知识掌握情况、项目实施情况、知识点掌握情况、专业技术掌握情况、团队协作效果、导师辅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七项内容进行测评。测评结果说明实验班的平均分高于普通班。基于新文科理念,高校二维动画制作课程思政线上视频教学与线下案例讲授均达到较好的效果。经过学习,学生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在专业技能方面,通过项目实践学习,学生了解二维动画制作课程的实践性以及二维动画制作不同岗位的工作标准,掌握符合要求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了专业技能,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能力,为胜任二维动画制作相应岗位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职业素养方面,通过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动画制作每个环节的标准以及职业素养有一定的认识,进一步端正了学习态度,促进了全面发展,达到了本次课程教学设计的目的。综上所述,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与融合。[5]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重新认识学科与专业,不同的专业有内在的联系,相互依存,不同的学科知识有交叉重叠。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动画专业教师要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卓越动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立军,周星,王昊,等.中国高等教育拔尖动画人才培养[J].当代动画,2021(3)

[2]周星,任晟姝.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科综合性发展的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3]王珏.新文科建设语境中的跨学科应用型动画人才培养[J].教育传媒研究,2020(2)

[4]高宁,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9)

文化素养知识点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文化

新课改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就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来看,部分教师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讲解,很少在教学中传播相关的数学文化知识,再加上数学知识对于逻辑思维的要求比较高,而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弱,就导致数学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则要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对以往的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并且要结合实际学情及教学内容,引进合适的教学技术手段,同时,还要将数学文化合理融入其中,促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增强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以发挥数学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作用。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现如今,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深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通常会使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很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还会让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状态,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导致数学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学习质量的提升。若是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创新,使得数学文化能够充分融入到数学教学中,这样也能够将数学文化的实际效用充分发挥出来,活跃教学氛围,为数学教学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进而提升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转变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及学习状态,使其能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进而优化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将数学文化合理融入到数学教学中,能够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数学文化内容涵盖了数学逻辑思维、数学理念等多个方面,将其融入到数学课堂中,并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教师借助数学文化,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并思考相关数学问题,以此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问题

(一)缺乏对学生主体的重视

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等相关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人们意识到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性,很多教师也意识到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弊端,开始对其进行科学改进,同时,还会利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不过,部分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并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至于所制订的教学计划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融入数学文化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实际学习需求,导致选择的数学文化与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存在不相符的情况。这样会造成混乱的局面,同时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无法借助融入的数学文化,实现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在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教授学生理论性的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就会慢慢降低,甚至会产生厌烦感,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也使得数学文化无法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过度重视学生的数学成绩

传统教育思想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很多教师与家长非常重视学生的学科成绩,而且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会采用各种方式,如上辅导班、减少学生的玩乐时间等,压抑小学生的天性。其中,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非常重视,在数学教学中,也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并不关注,所以,也不会主动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教学中,认为学生只需要学好课内知识就行,不需要学习额外的知识,以免耽误学习。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通过挖掘教材、数学史籍及现代素材融入数学文化

第一,教师应仔细研读、深入研究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并结合教学主题将其有效融入到教学设计当中。例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讲解“圆周率”这一数学知识时,可以将圆周这一知识点的发展历程讲述给学生,其中就涉及到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他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将圆周率数位精确到小数点的后七位数,这在全世界是先例,并且使得我国在圆周率的认知上,比欧洲国家要早出一千多年,这一发现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通过融入这一知识点,能够让学生掌握数学文化知识,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及自豪感,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有重要意义。第二,通过研读数学史籍和与数学有关的历史故事,补充一些数学文化素材,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数学学科的内涵。在数学学科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其中蕴含着一定的数学文化,也与小学数学知识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例如,“曹冲称象”“刻舟求剑”的故事等。因此,教师若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合适的数学文化,可以选择数学发展历程中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小故事,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活跃度,改善以往沉闷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设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并能够让学生从数学历史故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中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在选择历史故事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数学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确保相关数学历史故事能够与教学主题相符。第三,以现当代农业、工业、科技发展为背景,适当增加现代数学文化内容。在融入现代数学文化时,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以更好地发挥数学文化的育人价值。

(二)结合生活实际融入数学文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并且也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应用到生活之中,可以说是“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将其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效联系。而且,在融入数学文化的过程中,也能够将其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对相关数学文化知识进行深入挖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借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例如,在学习“比和比值”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关于黄金比、黄金分割线的相关资料,并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在生活中利用黄金分割线的具体实例,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埃菲尔铁塔等建筑,都应用了黄金分割线的数学理论知识。教师可以提前搜集这两种建筑的图片,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并带领学生对黄金分割线知识在建筑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简单分析,使得学生能够意识到该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应用广泛性。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关数学知识,还能够了解到丰富的数学文化,形成观察生活的意识,主动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三)在不同教学环节中融入数学文化

1.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概念教学之中数学学科中含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如概念、定义等,针对数学概念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对于数学文化而言,其本身能够对多种数理知识进行全面覆盖,不过,其中的很多内容并不会成为考点,若是将其合理应用到数学概念教学中,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质数的概念,而除了该知识点,还存在与其相关联的知识点,如孪生素数、完美数等知识。在学习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拓展这些知识点,并且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解,借此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完善数学知识体系。2.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计算教学之中计算是数学学科中的重要知识,提高运算能力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计算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教学时,可以适当引进传统的数学文化。例如,探究完相应的计算方法时,可以讲一讲古代没有乘法口诀、四则运算等知识时,是如何算数的。在早期,古人会使用手指计数这一方式,或者是使用石头等工具在木头、墙壁上划道进行计数,这些算数方式虽然比较笨重,但是,也是早期的一种数学文明的具体体现。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产生出结绳计数方式,以及算筹、珠算等计算方式。通过融入这一数学文化,能够激发出学生对计算知识的学习热情,也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更加珍惜当下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3.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数学学科中的空间图形知识相对比较抽象,若是直接进行讲解,则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数学文化融入其中,借此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讲解关于“圆形”的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太阳、圆盘子等,使得学生能够对圆形的定义予以明确,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圆的周长”知识时可以将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以及祖冲之刻苦研算圆周率的故事,以微课的形式给学生介绍。4.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题目解答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数学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一些数学思想融入其中,如数形结合、几何直观、一题多解、转化、极限等思想方法。在此基础上合设计数学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题,帮助他们克服解题中的困难,促使学生能够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面对一题多解的问题时,从不同方面开始着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将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工作落实到育人过程当中。5.将数学文化融入到练习课中根据数学与科技等文化素材创编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练习“乘除法笔算”等计算时,可以将建设北京奥运会设施、建设港珠澳大桥使用材料的数据创编到题目当中,将中国在探月历程中使用的航天器的速度等数据融入到练习题中,将复兴号高铁行使的路程、速度等数据融入到数学练习题中等。在练习应用过程中,再一次感受数学与社会各领域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人文价值和应用价值。

四、结语

将小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能够丰富数学教学的内涵,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核心素养,发挥数学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对数学文化的融入予以重视,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挖掘与之相关的数学文化要素,在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文化融入。

参考文献:

[1]李育飞.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J].科技资讯,2020(6):2.

文化素养知识点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文化;理论;实践

传统高职数学教学模式以单向理论教学为主,根据数学考试大纲来选择性的讲解数学教材上的知识点,造成了数学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性与局限性,降低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数学品质的积极影响力,因此,老师应主动改革创新数学文化渗透策略,通过讲解数学领域杰出人物思想观念与研究成果等方式来提高数学文化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影响力与渗透力,为实现学生与高职数学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总结当前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数学文化渗透力较弱。高职数学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许多老师为节省教学时间而选择性的讲解其认为比较重要的数学知识点,而数学家小故事等内容则属于非重点知识范畴内,以让学生自由阅读甚至直接跳过为主,造成了数学文化内容的缺失,进而弱化了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力。老师在讲解新数学知识时,略讲甚至不会讲解新数学知识相关背景,增加了学生准确理解数学知识点核心内容的难度。2.数学教学效率较低。数学与语文等高职院校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其教学内容更加的晦涩难懂,打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增加了学生对数学教学活动的畏惧与厌倦情绪。加之,部分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理念的落后性与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加剧了其教学氛围的沉闷性与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性,降低了学生数学教学活动的参与性,这些都增加了组织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难度系数。3.师生关系不和谐。部分老师直接要求学生按照其教学习惯与教学速度来学习其指定的数学知识点,很少关心学生数学学习状态,更不会与学生进行数学方面的探讨交流,降低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加剧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与生疏,淡化了师生之间的感情,降低了数学教学效率与效果,进而对提高数学文化渗透效果等产生消极影响。

二、提高高职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措施

1.提高数学教学内涵的丰富性。老师应深入研究数学教材内容,根据学生数学思维与数学品质等实际情况来筛选出相应的数学文化知识,也可以结合数学发展历史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数学知识点产生的文化环境,更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来获取数学小故事,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家在研究数学奥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发生的具有启迪意义的小故事,帮助学生克服对数学教学活动的畏惧情绪,引导学生形成永不放弃、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老师应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与发展诉求来选择内容有趣、积极向上的数学文化内容,避免因所选内容过于枯燥复杂而降低学生探究数学文化的积极性。2.转变数学教学理念。老师应主动学习高职教育改革内容、最新数学研究成果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其数学知识体系与数学教学理念的先进性,纠正其关于数学文化渗透环节的错误观点,正确看待数学文化渗透力与学生数学素养与高职数学教学质量之间的辩证关系,适当增加数学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的频率,通过主题讲座等方式来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文化很重要的观点,在班级乃至校园内营造人人学习研究数学文化的良好氛围。3.创新数学文化活动形式。原有数学文化教学方式以自由阅读为主,老师很少会与学生一起学习数学文化的内涵,还有极少数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来阅读数学文化知识,造成了数学文化教学活动的形式化与肤浅化。老师既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播放数学文化教学视频,给学生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文化的兴趣,也可以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多种科学有效的现代教学法,组织形式更加新颖的数学文化活动,比如,演讲比赛等,增强了数学文化教学氛围的趣味性与活跃性,提高数学文化教学形式的灵活性与效果的最佳化。4.挖掘数学美学价值。严谨性与科学性是数学基本属性之一,大多数学生都曾因为成功解答数学题而开心不已,体验成功的快乐,这凸显了数学的美学价值。老师应主动改革创新数学教学模式,与学生一起制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实现小目标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成就感与自豪感,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体验的满意度,利用有趣的数学小故事来给学生以思想启发,拓宽了学生创造想象空间。5.组织开展探究型数学活动。老师可以通过问答教学、探究教学以及小组教学等方式来提高师生互动性,组织学生进行以数学文化为主题的交流会,鼓励学生主动利用课余时间来自主学习与探究数学文化,促使学生明确社会实践与真理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学习掌握与检验数学真理,强化了学生的探索欲与求知欲。

正视原有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的弊端与漏洞,充分认识到渗透数学文化对提高高职数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性,通过丰富数学文化内容、创新数学文化活动形式以及转变错误观念等方式来扩大数学文化对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促进作用,为实现学生数学素养与高职数学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许秀妹.数学知识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研究——谈五年制师范数学教学改革[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

[2]曾晓峰.高职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缺失现状与应对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10).

文化素养知识点范文篇8

1数学核心素养理论概述

1.1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在改革开放之前关于“素质教育”的理念并未出现,最早的可能是邓小平在全国教育会议提出的这样一段讲话:要想提高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国力,就必须将劳动者以及知识分子的素质重视。之后20世纪的80年代便掀起教育面向现代化建设的改革热潮,并在1986年随即地颁布《义务教育》中对素质教育理念提出清晰明确的要求,指出素质教育应该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数学素养的培养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让学生不仅学到专业学科知识,还应该让学生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进行的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全面素养能力。随着核心素养在现代教育的深入推广,核心素养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变得丰富而多元化。总结而言,现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抽象化的概念,将其与具象实际化的数学学科相结合是具有一定的挑战难度。数学学科所具备的学习能力不应该只局限于知识点与技能的掌握,还应该强调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精神状态,也就是说数学教学是多维度的教学形式,数学解题的过程中的方法、情感态度以及情境整合的互动是数学高阶必备素养共性。

1.2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现代公民的必备条件,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核心素养作为重要指导方针,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实践手段,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起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方法,掌握用数学工具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中。第二,核心素养数学体课程的最终目标,通过面向全体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思考过程和体验,从而实现数学方面的个体发展。总体来说,数学核心素养不是某一个知识点,而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方法。通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衡量,来评估数学课程的适应性和科学性,反映数学的核心价值。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越高,则证明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学的质量越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处理和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2数学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事业方面的教学理念发生巨大的改变,推出的各项优先教育发展的策略、方针,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体制,将教学重点逐渐放在对教育功能具有强化作用的素质教育主流观念上,以寻求提高我国教学水平和竞争力的有效方法,稳固教学制度形态。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世界的认观逐渐成熟,所以对这个时期的学生实行数学素质教育是必要的,但是由于我国的初中数学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应试教育服务,所以基于素质教育的数学教学的试行,出现了课堂实践中教学目标、方法、内容、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2.1教学目标

有关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根据调查显示,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对学科的概念定义表述不清楚,认为教学就是教会学生知识这一唯一的目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流程的制定也应该围绕知识技能为核心主题,进行教学任务的布置与思考。这部分教师普遍忽视了数学教学中深层次能力的培养与挖掘,仅仅将如何使得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运用能力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中的方式作为日常教学中灌输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仅仅在花费时间最多的数学题成绩有所提升,但学生的真正数学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自我表现和训练培养,学生的时间精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教师忽视对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学习等方面的认知,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目标不清晰,缺乏深入教学的问题。

2.2教学方法

目前,由于教师行业未能够进行完全的变革和更新,教师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素养水平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导致部分教师不易于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而在课程教学中选择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作为主要手段,对新颖的新课改教学模式也只是流于表面。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常常会感觉到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学习方式无法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无法明确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混沌疑惑的状态。因此,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忽视对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导致知识和技以强制性灌输的教学为主,不符合新时期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无法主动学习,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利用。

2.3教学内容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应以投入最少的教学产出最多的教学成果为最优教育状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介用于数学教学当中,使得教学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大部分教师也逐步将教学方式转移到运用新技术当中,将知识点设置在幻灯片中,将枯燥的知识点加以整合或者修饰,配合图片或者音乐等内容的设计,再加以动态形式,使教学内容的展示更富于美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当然,对于新媒体的应用,有的教师可能会将关注点放在幻灯片的设计上,为了追求多媒体,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导致教学重点的偏移,忽视了对师生互动、学情把握、层次化教学等教学核心要素的实施。2.4教学评价虽然目前有针对教学成果、教学效率以及教学反映等方面的评估机制,但是评价的标准相对来说比较低,也没有做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在教学评价指标上,只有分数这一单一形式,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取得进展等方面的评价较少。除了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评价结果应用等,也几乎没有开展。在这一请工况下,教学评价与教学目的并不相符,没有起到真正的教学监督、纠察作用。这些评价往往脱离教学目标,没有将学生为主要思考对象,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参与成分,没有实现数学学科素养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根本要求。

3数学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

3.1贯彻落实“知识、能力与情感”的课堂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的学生的素养水平处于半成熟程度,所以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素养观念并没有完全成型,还可以加以学科干预,培养学生综合实践素养能力。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知识点是基础教育内容,数学综合能力是知识渗透并转换为自我利用的深层次学习内容,情感审美培养是个人个性、品质升华的体现。在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应该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素质教学的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做到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关注,在知识点为基础的前提下,关注数学的文化魅力和显示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情。在具体的素质教学时,应该将这三者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学科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数学题目的解决,更应该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形象化,实际易于理解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整合得更有逻辑科学性,再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3.2围绕自主学习和学习过程来创新设计教学方法

调查发现,面对低效或者无效的教学成果,教师普遍都希望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能够改变现状,他们希望在时间和精力都一样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更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更强烈。但是,部分教师针对教学的现存问题,不能够很好的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起到积极的效用,所以不能够很好的在具体的教学策略改进过程中付之以行动,施加有成效的改进,改变当前教学工作滞泄的现状。所以教师应该意识到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重要性。在进行素养教学方法创新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思考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学生对于所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素材主题选择是否能够接受,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实行。如教师在创设教学知识点情景时,可能会将侧重点偏向于情境的组织设计上,而忽略了知识点结构的完整,从而不能将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迁移,这就是对知识点素养忽视导致的结果。教师要创新设计教学方法,比如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基础层次,划分为不同小组,通过不同的任务分配,鼓励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交流来学习。这样,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和成员一起充分的讨论数学问题,从而在问题分析中集思广益,自由的主动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提出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3.3以核心知识的体验和挖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事业的发展核心内容来看,始终是将知识教学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部分。数学核心知识强调的是以知识教育价值为核心,围绕知识点建设核心素养育人知识结构。比如在初中数学中涉及较多的实践应用题就是几何图形的计算,相较于普通的逻辑思维题型,这种题目结合图像,通过手动作图才能够获得有效的解题思路,融合了二维空间的空间想象和知识点逻辑思维,锻炼了离开生活实际理解题的类比,转换为物象的具体化的数学形式。所以从中可以看出,想要解决难度更高的数学题目,就需要具备更深层次的多元知识联系的数学内核思想。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承载地科学实施教育思维和核心素养越多的,就越是核心知识的典型代表。所以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对深层次知识点的挖掘与深入融合教学内容中。

3.4构建有效的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改进

依据目前的教学评价可能脱离教学目标,没有将学生为主要思考对象,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参与成分,从而未能有效实现数学学科素养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为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改进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听课记录报告,有针对性地过程性评价,进行课堂教学情况的总结,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教学过程中的现存问题,及时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方案中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改善教学效率。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善教学效率。因此,相关教学评估需要考虑教学有效性,将教师的自我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成果等内容作为要素,将学生对课堂的意见反馈以及沟通指导作为主要考虑因素,组合成多元评价体系。其中,学生可以对教学中感兴趣部分、教学态度、教学情绪等方面展开。

4结语

文化素养知识点范文篇9

关键词:融合;企业文化;课程思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加大,已步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伴随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和工业产业的升级,我国制造类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生产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诚信友善、爱岗敬业、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等优秀道德修养和精神素养被广泛推崇,这些品质主要通过企业文化来塑造。企业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高校,一线员工多来源于职业院校,高校学生越早越多地接触企业文化,越有利于其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适应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高职教育应顺应时代进步和行业发展的要求,积极将企业文化融入相关专业教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推动企业的文化建设及其整体发展。

一、企业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培育起来的,为企业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以及反映企业特质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和物质实体[1]。课程思政是把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精神品质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理念和实践。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如何将机械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带动高职院校发展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将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念等文化内容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尽快成长为准职业人。企业文化内容的核心要义更多表现为思想政治素质,高职教育只有将相关行业企业文化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能力教育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习得高尚的精神品德和良好的专业素养。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适应社会进步,促进自身发展。

(二)适应高职学生发展需求,提高机械行业人才素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企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单位,是多数高职毕业生岗位所在,将机械行业企业文化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相融合,体现了高职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以后的工作岗位要求,做到德能兼修,确保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人民,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将助力机械行业人才素质的提高。

(三)传承民族道德文化精髓,发展机械行业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良好道德观念的精神核心,其发展反映一个国家一定历史时期的精神文化特色,受企业性质、发展阶段、员工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的员工素质是决定企业愿景达成、道德价值观实现的关键因素,而员工素质的基础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培养。融机械行业企业文化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可以引导学生继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同时,以时展需求为出发点,以企业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新时代机械行业需求的道德品德和职业素质,未来可以改善机械行业企业文化状况。

二、企业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可行性

企业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意义阐明了研究融合企业文化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是必要的;企业文化与课程思政在目标要求、内容体系与建设主体上的关联性说明研究这一主题也是可行的。

(一)企业文化与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具有一致性

企业文化的内核是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文化引领,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企业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机制,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企业劳动效率和社会价值,加快社会发展。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把课程相关的社会价值观念、法律法规、道德风尚、人文精神等因素融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过程,于无声处教育学生遵章守规、加强道德修养和精神塑造,形成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企业文化和课程思政最终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奉献社会、振兴中华、服务人民作为本质目标[2]。目标要求的一致性是企业文化和课程思政融合的前提和基础。

(二)企业文化与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具有相关性

从企业文化和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看,两者都必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必然引导企业文化建设、指引课程思政实施。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精神文化与课程思政中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密切相关;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课程思政中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培育、职业能力造就紧密联系;物质文化发展有赖于从业者对物质文化的重视程度,课程思政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等物质条件的认知。企业文化和课程思政从核心内容到层次结构都具有相关性,两者在内容上的融合是可行的。

(三)企业文化与课程思政的建设主体具有相似性

企业文化建设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发展,就必须以人文本构建企业文化体系。自上而下,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领导干部积极参与,专人负责,通过价值导向、道德引导、制度约束等途径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员工的创造力,使员工在企业目标中实现自我价值。课程思政建设要培养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从宏观到微观,课程思政的制度建设、内容确立、实施评价各环节都需要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积极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引学生在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企业文化和课程思政从建设途径到建设主体的相似性,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三、企业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知识点的对接

《机械制造技术》是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目标是提升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宏观认识,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形成专业基本能力。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点多、内容体系跨度大等特点,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枯燥、学习难度大,教师的教学获得感也较低。将新时代机械行业企业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在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畏惧机械专业的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师生的教学获得感。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指出,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专业课程要根据专业特色、优势,深入研究专业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相关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拓展课程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3]。实施课程思政的前提是将专业相关行业、文化和历史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课程专业知识实现有效对接。对接企业文化思政元素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知识点,首先,调研了陕西省近二十家机械制造类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建构新时代机械行业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系;再从该体系中提取《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元素;最后,研究新时代机械行业企业文化体系中的思政元素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知识点的关系,其对接关系呈现于下表:

四、融合企业文化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探索

在新时代机械行业企业文化体系中的思政元素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知识点对接的基础上,从探究教学载体、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科学考核评价、明确教师职责四方面,探索融合新时代机械行业企业文化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

(一)探究《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载体

实施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载体选择,以下三类载体都可以承载企业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实施《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一是典型文物、器物。中国古代文明遗留下很多闻名中外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可以作为《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的素材。在材料教学中,以楚国钢剑、汉铁犁、宋代铁人为例讲解钢铁材料;以司母戊鼎、秦剑、铜车马为例讲授青铜材料;以兵马俑、唐三彩、明清青花为例介绍陶瓷材料。这样,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引领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做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团结协作。二是历史文化故事。学习公差配合原则及工艺规程编制时,我们可以引用秦始皇所施行的“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政令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学习材料热加工成形时,可以插入抗战时期河南民众保护司母戊鼎的故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刀具结构时,可以介绍我国工人阶级发明的“群钻”教育学生自信自立。三是相关政策文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正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时期,中国制造业处于产业升级的攻坚阶段,国家在制造业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加入“新发展理念”、“中国制造2025”、《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指导学生实事求是,树立开拓创新和绿色发展理念。

(二)选择《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程思政元素融于专业教学实践,使其既符合教育思想、认知规律,又体现自然融入、润物细无声,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关键[4]。传统的讲述法、举例法,现代的慕课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都可以实现《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只要运用得当,都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情境教学法中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在实验、实训、参观过程中,切身体会质量第一、安全高效、严格执行等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在实践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依据教学内容选择传统的教本黑板、现代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都可以实施《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传统手段,教师可以运用声音或肢体语言传递信息,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多媒体则可通过视频、影像等资源展现专业知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共同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政因素的感染力。

(三)科学考核评价《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效果

科学选择考核方式和考核主体,保证《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评价全面、客观和公正。在考核方式上,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并重。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平时课堂纪律、课堂讨论发言、课后作业完成等内容,重在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专业知识及思政元素的掌握、社会能力(语言表达、信息获取、团队协作)的提高;终结性考核主要指结课考试,可以设置与思政元素关联的专业问题,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测试其专业素养、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在考核主体方面,《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性质、特点决定其教学内容、方法、场地、手段的多样性,与之相适应,课程思政考核主体也应当包含教师、学生、企业人士等。教师主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专业素养、道德品德进行评价;学生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对专业素养的认知,相关而善,长善救失;企业人士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企业实习、参观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四)明确《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对专业教师的职责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修养和知识精进;另一方面,应依据时代进步和专业发展要求、学生发展需求,在讲述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锤炼意志品德,提升专业素养,做好学生的职业领路人。把新时代机械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教学维度发生了变化,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政策与指导思想;加强企业学习与交流,熟悉行业领域文化发展动态,不断探索企业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及其与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五、总结

将新时代机械行业企业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内容有效融合。在专业教学中,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了解,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该议题还可以从机械行业企业文化思政元素《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知识点、教学载体、教学方法手段多因素的对应关系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程勇.ZJGX公司企业文化发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12).

[2]李昱瑾.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H职业学院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8(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

文化素养知识点范文篇10

[关键词]课程思政;SPOC;英语

一、案例综述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注定今年非同一般,非比寻常。疫情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也促使我们反思和成长。在社会“战疫大课堂”里,“吹哨人”的勇敢担当,美丽“逆行者”的舍己牺牲,平凡“志愿者”的努力付出,无一不撼动心灵,鼓舞人心,让我们切切感受温情大爱,享生命华美绽放,知岁月静好不易,惜居家隔离时光。“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教师学子,响应号召,线上学习,不负春朝。本案例基于社会“战疫大课堂”的背景,利用英语课人文性和工具性优势特点,关注非常时期教与学的变化,关心学生的情感动向,实践在《体验式英语视听说写》线上SPOC的“战疫小课堂”里如何“三合”统一,“三位”一体,“以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构建课程思政内容,在潜移默化的教学活动开展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立德树人,促学生温情成长,以满足国家、社会、学校、专业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诉求。

二、案例解析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而英语课因其受众面广,又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思辨性等特点,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与时俱进,英语课程改革已从过去注重语言输出的英语教学走向了注重培养学生英文素养的英语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版)》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实现课程思政与英语教育的有机、有意、有效融合?(一)思路与理念。1.理念:坚持“三合”统一“三合”统一是指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与合必然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课程思政要目标导向,始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英语课程目标展开。合规律性是指课程思政要想达到预期的育人结果,一定要使教育教学实践符合思想工作的规律(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符合教书育人的规律(立足学生身心发展,接地气),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合必然性是指课程思政要重视人、环境、教育的相互影响,实现三者协调配合,共同建构,达到育人目的。“抗疫”时期,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环境改变了,师生不能齐聚教室耳提面命,教师成为线上“主播”,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线上预习、上课、提问、作业,学习方式改变了,经历着“全民抗疫”,同时我们的身心接受洗礼。这个时期,从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本位出发,坚持“三合”统一,是实现课程思政与英语教育有机、有意、有效融合的契机。2.思路:以“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构建课程思政内容为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挑战,教师积极地做着各种改变来应对突如其来的教授方式的改变,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革命。以美国教育家L·迪·芬克的“有意义的学习目标”为导向,增加渗透社会“抗疫大课堂”的鲜活思政元素(如fightforcoronavirus的鲜活语言事例和素材,居家隔离的学习和生活体验等等),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规律,使学生在学会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用技能,锤炼思维,关心关注自己与他人,学会担当,学会学习,从而构建“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于潜移默化中助学生成长,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二)设计与实施。《体验式英语视听说写》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导向确定课程目标,分解知识点,形成系统框架结构,每个话题单元的每个知识点小目标同向同行向大的教学目标迈进,以达到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吸收和英文素养的培养。疫情期间,结合社会热点,增加融入抗疫思政元素,应对新学情和英语教学情境的新变化,通过增强学生对真实生活英语交流的体验与感知,育人育心,立德树人。1.“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设计:以具体知识点为依托,增加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设计模式为;以具体的知识点为依托,以美国教育家L·迪·芬克的“有意义的学习目标”为导向,设计知识点主题相关或与教学情境相关的具有课程思政意义的教学活动,并增加此教学活动的反馈和评估手段,用反馈和评估结果与“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进行比对,看是否达成本知识点的育人目标,教学活动还可以作哪些设计优化,以达到更好的反馈和评估结果,实现更有效的有意义学习目标,如此循环反复,闭环精进,向立德树人的总目标迈进。2.实施。为了能较充分展现“三合统一”,“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理念,现选取抗疫期间本课程相关案例加以陈述。A.知识点片段课程思政元素实施举隅新学期英语热身课思政元素:中国传统文化自信;防疫鲜活语言和人物素材习得。思政元素习得目标:描述春节习俗,属相,理解感受春节家人团聚的节日氛围;掌握防疫英文知识及防疫方法,坚定信心抗击病毒;书写表达特殊寒假的人和事,言之有物,于叙述中收获成长感悟。教学活动:课前学生学习短视频:春节习俗;舞狮,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新年习俗;课中教师点拨重难点;头脑风暴学生的属相以及家人经常做的新年活动。课前学习coronavirus的英文介绍视频,学唱FighttheVirus的抗病毒之歌,课中教授重点语言点,问卷调查学生对防疫知识了解多少。课后作文:MyWinterVacationinCoronavirusPeriod语言输出特殊寒假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经历和成长。反馈&评估:云课堂反馈评价学生相关活动参与,及时指证有表达问题的地方;线上连麦学生跟唱fighttheVirus,以歌声表达心声;作文批阅了解学生语言运用和心声,为学生提供特殊时期表达的outlet。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Itisveryim-portanttobeself-discipline,表达了自己要自律,体现了学生内心的成长。B.单元课程思政元素实施举隅知识点片段的课程思政元素的增加和融入主要关注“战疫课堂”里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温情成长。在教学单元中,除此之外,以“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为指挥棒,让教与学不打折,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线上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英文素养。以Invitation单元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践为例。基础知识部分,除重点单词如invite的派生及用法和邀请,接受邀请,拒绝邀请的重点表达外,在课程思政目标里融入理解婉拒whitelies和应邀送礼的文化差异,以此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如互动点拨+云课堂测试+思维导图总结作业,知识点互动讲授+云课堂测试+思维导图总结,互动点拨+云课堂头脑风暴+讨论等);评估手段以云课堂后台数据分析和老师主观评阅相结合。语言应用时,课程思政目标以培养与专业相结合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导向,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钉钉平台直播拍语言交流视频,并设计请柬,学会写邀请信及其接受邀请和拒绝邀请的回信。评价评估手段以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作业展为成果评定方式,增加学生获得感和成就感。对于学会学习部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指点。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通过教学平台课前课中课后导学督学,和钉钉平台的百词斩打卡活动实现。对于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学会做个懒老师,鼓励学生探究答案。评估和反馈则以荣誉证书小奖品等鼓励学习之星和进步之星。另外师生相互关心,通过社交媒体答疑聊天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师生共同聆听彼此心声,怀念美好,珍惜当下,增进师生感情,增加课程黏度。(三)实效与经验。1.实效。在扎实的实践和探索中,《体验式英语视听说写》的“战疫课堂”教与学不打折,课程思政元素的增加和融入取得了一定的实效。A.学生阶段性测试成绩逐步提高(U1平均分72.99,U2提高到82.13),语言基础技能得以掌握。B.学生学习成果体现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质量的作业证明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综合素养的提高。作文及电邮交流体现了防疫期间学生心智的成长;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作业,请柬和餐单设计作业,学生解锁了很多思维导图工具(如WPS-mind,Xmind,爱莫)和ps软件的应用,开拓了学习实践的渠道,展现了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专业诉求也在相得益彰中精进,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在一步步实践中彰显成效。C.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逐渐养成。“战疫”课堂需要学生自律并有一定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后疫情时代,当我们重返学校,一切都将不同,但自学能力和自律仍将是终身学习的法宝。在战疫课堂中培养学生自律自学能力很有必要。在本SPOC课程,除了通过“云课堂”常规的导学督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外,借助钉钉学习圈,开展百词斩打卡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也取得了一定效果,学生已集体坚持打卡30天。D.课程思政增强了课程的黏合度,学生对课程满意度高。课程思政元素的增加与融入不仅能使课程育人目标有了明确清晰的呈现,学生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就感,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程之间的黏合度。从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来看,91%的同学英语学习很有成就感,对课程的满意度高。2.经验。A.理念先行,搭好行动的脚手架教师是“课程思政”生成的关键因素。教师自身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因此要提升英语课程思政的效果,教师需积极学习领会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精神,学习优秀的英语课程思政理念和案例,搭好行动的脚手架,把思想力转化为行动实践力,挖掘自身课程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耐心引导,细心实践,用心总结反思。B.“以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构建课程思政内容“有意义的学习目标”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围绕“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构建课程思政内容,更容易“三合”统一,贴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挖掘出教材中适合学生并受学生欢迎的显性的或隐形的思政元素,于“润物新无声”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达到英语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C.学习成果展激励,荣誉成就感促奋发成长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不是孤立的存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来自教师、同伴及同学的鼓励和赞许会让进步同学备受鼓舞,继续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其他同学看到进步同学的成长也会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积极追赶,形成积极的学习成长生态圈。以微信公众号展示学生的优秀学习成果,让荣誉成就感促进更多学生奋发成长,积极迈向“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三、案例反思

(一)创新之处。1.“三合”统一,有机融入,无缝对接在全国“战疫大课堂”的时代背景下,本“战疫”SPOC,“三合”统一为指导思想,挖掘鲜活的战疫素材,有机融入到点滴线上日常教学中去,或关注语言素材,或关注疫情期间学生的心声倾吐和情感交流,或线上教学不打折,扎扎实实,以一个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英文素养,充实的学生头脑和心灵,共迎美好。2.“三位”一体,闭环设计疫情期间,本SPOC实践,紧扣本校学情,以“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构建课程思政内容,设计相应的线上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并将课程思政内容以头脑风暴,讨论以及主观作业等多种方式加以反馈评估,以便促进“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达成,为进一步精进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设计和反馈评估手段提供依据和经验,如此目标———教学活动———反馈评估三位一体,循环反复,闭环精进,向立德树人的总目标迈进。3.关心关注,共同成长疫情期间,线上授课互动,屏幕隔阂,随时关心关注彼此,增进师生情感,爱自己,爱他人,共同成长。课前热身时和学生一起聊聊家常,聊聊身边的事儿。学生想学校了,就发起“Whatdoyoumissaboutthecampus?”的头脑风暴,和学生一起用英文来回忆学校里的小美好,释放心情,感悟生活。作为平凡人,“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情,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小事情”,珍惜当下,自律自爱,做好自己的本职学习和工作,就是“疫情时代”对自己最好的交代。(二)下一步改进措施。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课程大纲优化以及现有教学素材的成体系开发课程混合SPOC实践后,深感课程思政理念对课程建设的重大意义,故下一步需结合已有实践,提高理论和实践深度,对课程大纲从课程思政目标到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设计再到课程思政反馈与评估手段加以优化精进,并在新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课程大纲的引领,对现有的教学素材进行精进开发,让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化,实现和新的课程大纲的对接,以课程思政内容提高课程的黏合度,提高学生英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2]L·迪·芬克.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大学课程设计原则[M].胡美馨,刘颖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