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堂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6:20

思政课堂教学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新媒体;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思政课

一、新媒体的内涵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旧媒体而言的,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和定义,经历着变化的过程。所以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同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现如今本文中所谈及的新媒体的内涵即是该时段内对于新媒体一词稳定的内涵界定。那么何为新媒体,新媒体能够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移动通讯等新型科技向使用者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服务,并且是与网络相关的建设在其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媒体,具有一定传播功效,并作为一种媒介和手段能够使用户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与传统的传播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等有明显的差别,新媒体的种类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例如微博、手机APP客户端、IPTV、网页搜索、网络社交平台等,主要可以总结为三大类即手机新媒体、网络新媒体以及新型电视媒体。新媒体是一种面向所有人的具有传播功能的新媒体,它是一种媒体硬件,也是一种媒体软件,同时还是新的渠道和方法,因而能够为人们提供新的信息服务。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公认起源于2007年的美国,其与传统课堂授课方法截然不同,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模式为“课中知识讲授+课后布置作业”,而“翻转课堂”也被称之为“颠倒课堂”,其教学模式为“课前视频自主学习+课中提问探讨巩固”。翻转课堂的创始者最初的做法,即第一阶段在课前提前将授课内容拍摄为教学视频,并依托网络等新媒体传送给学生们,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提前学习教学内容,明确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第二阶段,即在课堂中,学生将课前自己通过教学视频学习中,不明白的知识点和问题向老师请教,教师教学的重心从讲授知识变成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答疑解惑,结合必要适当的归纳与总结从而达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传统教学流程的反转,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的传授者变成了翻转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和引导者。使得传统教学的以“教”为主模式转变成了翻转课堂的以“学”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对教师依赖度降低,自主学习力增强,其中学生参与度高,充分尊重了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转课堂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网络中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自主调整学习的时间、方式、快慢、频率,学生学习享有更多自由,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其次,重建学生学习过程。教师课堂授课时间缩短,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增加,学生在课前接受教师视频授课,课堂中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探讨、研究问题来内化知识。最后,相对传统模式能够更方便的进行复习和检测,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目前新时代下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教学形式有微课、慕课,而网络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以及QQ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有使用。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改革攻坚的任务,同样高校思政理论课在新时代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如何提高学生对思政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亟需变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目前而言,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使用,并且表现出一定的效果。然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使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缺少对新媒体时代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思索,没有将其和新媒体很好的结合起来,致使新媒体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带有局限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理念的体现。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程序,学生先课前自学,课堂中通过师生互动、讨论与探究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样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学习效果。新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好的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了有利环境,采用新媒体手段能创新思政课翻转课堂新模式。例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课前学习环节,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丰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与交流,开拓学生学习思路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可见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介能为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总而言之,新媒体给高校思政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了有利环境,教师应努力将两种结合运用进行创新,提高新媒体环境下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在思政课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提升了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实现了师生的有效互动;有效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也满足了思政课延伸性和内化性的要求。并且对建立新型的师生的关系非常有帮助,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行为。在我国目前许多高校都积极将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运用到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不菲的成效,也证明了新媒体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政课中的应用价值。(二)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归纳。1.基于社交平台与校园网的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赫艳杰指出新媒体时代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一个固定的平台传送给学生进行课前教学内容的学习。并且在该学者进行日常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所处高校环境致使其采用的主要方式为微信群和QQ群来与学生互动,教师通过该手段归纳总结学生课前学习中的问题与观点,并在课堂中给予学生解答。邓宏平认为QQ群同样能够作为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的重要渠道。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震认为校园官网以及清华大学网络学堂系统对于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帮助很大,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政课相结合,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引发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从而引发学生自主的分析与思考能力,更好的开展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李曦指出微博现如今已然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微媒介,微博作为一种带有融合性的信息载体,包含着各类图片、文字与视频等内容,带有强有力的吸引力与渗透力是其显著特征,因此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将微博与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是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为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早已采用过微博该种手段与学生沟通并开展课前视频教学。同样微信与微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微信可以发动学生对微话题展开讨论,达到师生互动的功效,因此两者都可以成为新媒体时代思政课翻转课堂翻转模式改革重要的方式与途径。2.基于慕课的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谓慕课,指的是规模较大的、具有开放性的网络在线课程。近几年慕课的蓬勃发展在新媒体时期为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辟了新的平台提供了新的手段,使得教学时段、教学空间、课堂教学结构、师生关系与教学理念得到了更为全面的诠释。慕课的出现对于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言十分有利,大学生通过慕课线上自主网络学习能够体会到更多的自由和灵活。有学者指出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行可以以我国大学慕课网络在线学习平台作为依托,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教学视频,完成课程任务,总结难题疑问等。徐春婷认为将慕课引入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在新媒体环境下十分有必要,两者如何做到融合相通共同为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服务是个重要课题。并指出可以通过打造优质内容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库、结合课本知识点开发精彩的学习资料并通过完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机制来使翻转课堂教学与慕课更好的融合。何斌指出想要提升现如今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成效,在翻转教学模式实行过程中有效融入慕课理念尤为重要。对于高校而言需要紧跟时代引入慕课网络平台,积极引导培养教师制作精良的慕课视频;并指出在此模式下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在慕课的观念里也不是稳固不变的,学与教的关系本身带有开放性。3.基于微课的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何为微课?微课主要是通过视频来记载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时对于教学环节抑或是书本中的知识点而进行讲解的教学过程。张乐提出“双主三模五环”的新型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微课作为基础,“双主”强调的是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三模”强调的是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三种模式:课堂前的筹备模式、课堂中的探究模式以及课堂后的拓展模式;“五环”指的是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五个环节,包括:课前教学准备环节、自主探讨环节、学习小组演示环节、教学诊断评论环节以及教师点拨拓展环节。在新媒体背景下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点特色的“太极环式翻转课堂模型”以及结合微课提出的三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新型教学模式。龙春江的“任务驱动型四级体验模式”是对常见的思政课翻转课堂过程的拆分,把传统翻转课堂先学再练的过程进行了细分,先学环节强调课前任务驱动的作用;对再练环节进行了四级体验细分,该项环节由师生共同交互完成,包括“情景模拟体验”———“现实比较”———“理论解析”———“融会贯通”四级,其过程是对问题发现到探究问题、解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是知行结合理念的体现。4.基于思政不同课程的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翻转课堂模式在《基础》课中的运用唐海燕指出由于“基础课”自身的独特性,新媒体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此门课中可以分5个步骤来进行:a.对基础课进行专题划分,将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b.使用网络等新媒体手段结合基础课教学知识点制作教学资源,采用网络渠道传输给学生;c.针对并妥善解决学生在网络教学课堂学习中面临的问题;d.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思考相融合,探讨理论难点;e.完善创新思政课“翻转课堂”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制。(2)翻转课堂模式在《毛概》课中的运用众所周知思政课四门课中《毛概》课理论性极强,学习内容对于多数学生而言生涩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谭小宝针对该课程的情况,在新媒体环境下为了更好地贯彻翻转课堂理念,提出了“ANE”新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其中“A”指利用APP平台课前教师开发新教学资源,学生则使用APP自主学习;课中APP的功能主要涉及课堂互动和点名等;课后采用APP对教学结果进行总结反馈;“N”表明翻转课堂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的多个转变;“E”强调的是教学效果多重性的体现表现为师生在此过程中的共同成长。(3)翻转课堂模式在《史纲》课中的运用李婵玲谈到面对《史纲》课时短内容枯燥这些现实问题,可以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微课进行融合。由于《史纲》课本科具有很强的历史性与理论性特点,提出了将“叙述型微课”这一新概念运用到《史纲》课的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当中。并同时指出由于《史纲》课课时较短,因此翻转课堂模式无法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承担起辅助教学的作用,次数要控制得当才能取得效果最大化。(4)翻转课堂模式在《马原》课中的运用方兴谈到《马原》课教学内容抽象难懂,易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课堂参与度较低。但新媒体的到来给《马原》课翻转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其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究出了立足于微课的思政课翻转课堂新模式。他指出作为课前节段,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质量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微课制作时应多花精力,结合《马原》课本知识点制作微视频,才能有效保障《马原》课翻转课堂教学效果。(5)翻转课堂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运用蒲清平针对形式与政策课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新思路,即“一平台双主体三系统”,也可称之为“1+2+3”模式。其中1指的是以APP平台作为主要,形势与政策课与时俱进时效性强,应充分利用APP平台调动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关注,激发学生讨论,唤起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此课程的兴趣;2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3指的是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中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以此来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翻转课堂授课模式。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新媒体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并通过多个角度对新媒体时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归纳与总结,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学者从不同的层面提出了自己的对新媒体时代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见解。不管是基于社交平台、校园网、微课、慕课还是其他新媒体方式都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和优势,将其融合贯通在一起,而对于思政课不同的学科,我们针对其自身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方式或多种方式相结合方是正确之举。

参考文献:

[1]徐春婷.基于慕课的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8(2).

[2]张乐,张云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01).

[3]谭小宝.基于“翻转课堂”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17(09).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虽然为高等院校思政课堂教学带来了机遇,但也存在一定的挑战[1-2]。当前思政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思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自身的新媒体素养,从而促进高等院校思政课堂教学的持续发展。

1新媒体技术为高等院校思政课堂改革和创新带来的机遇

1.1提供了传播载体

高等院校思政课堂是教育者运用相关技能,将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的一种活动[3-4]。传播信息需要介质,信息传播的承载者就是介质,介质是接收者与传播者互相联系的纽带,其既能够传递传播者的用意,又能够反映接收者的建议和意见。新媒体技术能够向高等08院校思政教学课堂提供传播载体。将新媒体技术与思政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运用图像、文字、视频及声音等信息表现形式,传递思政教学内容,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信息传播质量和效率。新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交流互动性,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交流和互动,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新媒体具有庞大的信息容量,能够丰富高等院校思政课堂的教学资源[5-6]。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比较滞后陈旧,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新媒体能够向使用者提供海量信息资源,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7-8]。新媒体时代下,教师应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网络资源获取需要的时事资料和典型事例,使思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高等院校思政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时政热点,获取实时资讯,有效融入到思政课堂教学中,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见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思政教学内容。

1.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方便教师快速获取丰富的思政教学素材,通过典型案例的运用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媒体技术有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和知识,方便高校思政教师获取思政教学活动需要的素材。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每个人不仅能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而且能够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应用生动丰富的案例能够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思政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有效开展思政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4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传统思政课堂教学完整且系统,具有权威性,但是内容较多,且课时相对较少,教学时间过短,教师很难将思政教学内容全面地传递给学生。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不再具有时空的局限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新媒体具有大量的资源,信息能够快速地更新,方便教师有效获取和利用。教师可以搭建思政主题学习网站及微信公众账号等学习平台,将思政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及QQ等相关新媒体平台,共享思政教育资源,相互探讨思政问题和现实困惑。借助新媒体技术,有效拓展了思政教育的空间,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强了高等院校思政课堂教学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2新媒体技术下高等院校思政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

2.1学生缺乏人文关怀

与思政教育相比,部分高等院校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缺乏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学生的管理难度大大提高,学生在思想觉悟和人文关怀等方面还有所欠缺。高校思政教学目标和方案更加注重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证书、学习成绩及社会实践等方面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习成绩和证书考取上,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在高等院校思政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人文关怀,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9-10]。

2.2受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

学生在高中时期的学习压力较大,教师和家长对其的约束和管理较为严格,上网时间受到一定的限制。进入大学学习阶段,学生脱离了教师和家长的严格管理,部分自控力较弱的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甚至认为网络是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渠道。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受到大众欢迎,但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存在部分虚假信息和不法言论,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很难正确判断和辨别这些信息,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

2.3思政教学内容面临挑战

在新媒体技术下,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能够迅速获得大量信息。但是,部分信息者并不具备思政专业理论知识,致使大学生接触到的部分思政理论学习素材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学生识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不足,致使许多大学生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政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无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政学习效果。在新媒体平台中,存在部分虚假信息和不法言论,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政理论学习效果[11-12]。可见,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高等院校思政课堂教学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教师应加强对大学生思政学习的引导,使大学生运用理性的态度,正确看待和运用新媒体技术,并积极开展思政理论学习,避免被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误导。

2.4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而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与传统思政理论课堂教学方式不同,高等院校思政课堂已不仅仅围绕18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结合思政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拓展思政理论课堂的教学内容,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发挥思政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但在当前的思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注重教师讲、学生听,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便捷,通过互联网就能够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教师的教育功能被弱化,教师应尽快适应时展和变化,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不断学习新技能,丰富和提高自身思政理论及教学水平,从而满足思政理论教学发展需求。

3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策略

3.1提高思政教师综合素质

在新媒体技术下,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高等院校思政教师应不断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挖掘新的教学方法,用包容和开放的态度接受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的互相融合,同时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思政理论教学质量和效果。高等院校思政教师应加强学习,借助新媒体技术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动态,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知识和信息。不断挖掘和开发优质软件和平台,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2拓宽大学生思政教育途径

目前,手机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资讯的最常用手段,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3-14]。当前,手机的普及率和使用率极高,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手机使用率高这一特点,在班级内部建立QQ群和微信群,并构建学校官方微博和校园微信公众号等校内网络服务体系,每天向学生推送国家最新方针政策、社会热点新闻以及学校新鲜事等信息,引导学生重视国家时政大事,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思政教育。

3.3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加强自律自控能力

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例如,组织开展主题班会、社团活动以及校园实践活动等,提高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定期开展网络安全主题班会,通过实际案例向学生传达不良网络信息的危害性,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做到不运用社交软件传播虚假和有害信息、不浏览不健康网站等。组织并开展此类活动,使大学生认识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危害性,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4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传播积极的校园文化

校园网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有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15]。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络的舆论监督和管理,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传播正能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碎片化的特点,向大学生日常推送一些新闻和资讯,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4结语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互联网时代,电子通信技术广泛使用,增加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拓宽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更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成长为国家振兴、人民富裕、社会进步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化的迅猛趋势,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给学生带来了便捷的交流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信息技术,网络信息在带给大学生便捷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那些流行的非主流的网络文化,弱化了大学生对于当今时代主流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一些不良信息通过网络渠道,冲击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导致大学生心态变得浮躁,言行失体,严重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于个别价值判断能力差、抗诱惑力比较弱的大学生,出现了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价值选择判断错误的现象,影响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以来,以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强调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一、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艺术缺失现状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心灵深处学习探究的情感需要和强烈的认知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练就娴熟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技巧,以艺术化的手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积极地、主动地、独具个性地进行学习。施教者在教学中,艺术性地融入对人生的体验、情感和创造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具有审美价值、具有特殊技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实现了教学艺术技巧的超越和升华。要达到艺术的境地,对教师教学水平、综合教学能力是有着很高的要求的。长期以来,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办法老套,效果不佳,不加强教学研究,不注重教学改革,不讲究教学艺术,造成观念落后陈旧的现象,特别是专制型师生观根深蒂固,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再加上填鸭式的讲授,严重禁锢学生思维创新。标准型的人才观,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扼杀了学生个体创造的潜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以考试为目的应试教学中,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忽视学生的情感价值因素。抽象空洞、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理论讲解,教师讲的唾沫横飞,学生听的昏昏欲睡,明显的感觉到教学缺少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多的依赖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没有课件就不能上课,照着课件念,不注重提升教学艺术的感染力,以至于影响教学实效。

二、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的现实必要性

(一)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是解决高校大学生学习状态的根本出路。思政课教学的受众,大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就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实际状况看,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文化素质不够、心理素质差,在事实教学中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文化素质较差、知识基础薄弱,中学阶段不良的学习态度、不够刻苦的学习精神也会带到现在的高校,影响到了目前的学习状态。心理素质较差。由于高校的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地位的特殊性,造成心理素质不够过硬。地方普通高校起点低、起步晚,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相对一本院校有一定的距离,有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状况好高好高骛远,社会对地方普通高校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一味追求985、211,认为读普通高校的学生都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所以流行现在不努力,将来读隔壁。贫困学生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业,不惜债台高筑,使得这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产生深深的自责。学生的这种文化知识基础和各种心理状况,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过去不良的状态中走出来。(二)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是改善目前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现状的重要方式。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两个要件构成,一是教师的理论水平,二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复旦大学熊易寒教授认为:理论为根,科研驱动。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拿什么教给学生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很难胜任思政课教学工作。同样,如若缺乏教学艺术水平,一个理论水平再高的老师,也不能有效实施正常的教学工作,将自已的学识传输给学生。在部分高校,教学的艺术性始终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个别教师的思政课教学空洞而乏味,完全没有教学艺术可言,造成了教学艺术上实际的低水平与本科课程高难度、高要求之间的反差。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的途径

(一)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要加强情感艺术,提高教学实效。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上一门课,也会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对一门课的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艺术的作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要善于交流情感,赢得学生的依赖尊敬,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缩短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控制好课堂气氛,让老师的情感体现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对应。教学内容选对情感点,选择与当今时代的时事政治相联系,紧贴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很好地融入大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要紧扣动情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二)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要注重表达的艺术,体现人文关怀。复旦大学胡杨教授所说:驰骋杏坛,善于沟通;嘉言雅行,尊重为本。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如果以枯燥空泛的理论对学生进行灌输,就会让学生产生说教的感觉。如何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并加以接受,这就需要表达的艺术。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要避免一味说教,沦为僵化的道德标本。要体现人文关怀,内蕴涵养,厚重德性,丰富人性,提高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的魅力和说服力。在教学中,要尽量将理想现实化,枯燥的理论生活化,从而让思政课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教学相长,学生为本。今天的大学生人格意识较为独立,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因而在教学表述中,需要教师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体现人文关怀,胡杨教授还提倡“五心”: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和一颗尊重心。尊重自已、尊重学生、尊重同事、尊重工作,让尊重成为我们日常教学中的良好习惯,展现出平等包容的心态,体现教师的典范,闪耀人性的光辉。(三)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要注重语言艺术。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外衣。任何事物、理论和思想,都必须通过语言的衣裳表达出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教育学生就要有效地发挥语言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提高语言艺术水平,在理论知识方面,表达要准确严谨,通俗易懂。概念、术语精确无误,观点、结论言简意赅。语速适当,语音抑扬顿挫,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音量高低抑扬顿挫,保持课程进程的连续性。教学用语幽默风趣,比喻、哲理、诗词、寓言脍炙人口,引发学生强烈的共鸣,让思政课教学真正实现对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语言要丰富多彩,语调要抑扬顿挫,让上课成为一种享受。老师教学不能一板一眼,没有激情。教学中可以通过加入文学元素,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词,寓言,漫画等,提高教学语言的吸引力,让学生产生共鸣,将高校思政课讲授成为深受学生喜爱、受学生欢迎的课。(四)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要讲究趣味艺术,激发学生的兴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本就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现有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社会生活阅历等因素,给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适当地运用幽默性语言,诱导学生产生顿悟,从而形成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孜孜以求的良好局面。幽默是思政课教学的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述,鲜明深刻的讲解,可以起到减少疲倦,保持学生大脑兴奋,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兴趣,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积极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采用幽默的话语、精彩的案例、妙趣横生的小品进行教学,给枯燥、沉闷、毫无生机的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欢快、充满活力的教学气氛。(五)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要注重多媒体使用的艺术,增强的教学的直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理论性强的特点和特殊的时代性特征,教学中需要借助和依赖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为了吸引学生,目前各高校普遍使用多媒体,多媒体作为教学工具,不是教学的全部,仅仅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一定要防止滥用。课件切忌做得太花梢,达不到辅助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中避免只对着多媒体讲解,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引起学生反感,甚至影响教学效果。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要与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师通过自己的讲述向学生传道授惑,输送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在哪个教学时段使用多媒体,使用多少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如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都是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杨波.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6).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篇4

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叶勇、康亮编写的《新时代高职院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一书主要对高职院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意义、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渠道等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全书共由七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从“课程思政”教育的背景、概念、内涵三个方面阐述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第二部分主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现状及碰到的问题,包括教师、专业课程以及“思政”与课程融人的关系等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如何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向前发展,主要从三个“着力点”较为详细地分析阐述当前应该采取的措施。第四部分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情况,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思路和路径,分别从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同时对其实践性和时效性做了分析。第五部分从“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解决学生思想矛盾、提升教师自身育人能力等方面阐述了“课程思政”改革实施的关键点。第六部分通过11个具体案例讲解了当前国内相关院校实施“课程思想”改革的情况,为同类院校提供参考。第七部分结合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智能制造类14个专业,对123门课程前期的思政点进行了挖掘,为其他工科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作者指出,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创建翻转思政课堂,核心就是科学调整思政教育的时间,要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对课堂学习时间、课外学习时间,课堂学习内容、课外学习内容进行重新规划与设计。结合着《新时代高职院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一书的相关章节阐述,以工科类的皮革专业为例,在思政教学时间上可以结合着学生学情与课程思政的内容安排,进行重新的规划布置,合理安排学生的思政学习时间。比如:每周设置最少两节的思政课,思政课的三分之二学习时间安排到课前环节,课前环节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自主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课前资料收集、课前自主学习、课前阅读,对课中任务提前性完成;同时,结合着思政教育的方向与主内容,将职业精神教育、思想文化教育等融入到其它课程内容中,通过课程思政带动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按照正常的课时与时间开展,从而实现思政教育对学生学习生活的覆盖。思政教育内容上,重点构建起职业精神、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文化理念、情感态度、专业品质、价值观念等几个板块,结合着学生的专业方向与未来职业方向,进行针对性职业观念、职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明白工匠精神、道德品质、正确价值观等是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要树立起“求真、务实、创新、严谨”的职业态度,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理想。将学习的决定权转移给学生,增强学生课外学习时间与机会的占比,而课堂主要用于思政交流、问题总结与学习分享。

作者强调,工科类专业思政翻转课堂的教学,离不开对先进技术软件、学习平台的使用。只有建立起互联网学习平台,打破教师与学生沟通壁垒,才能够保障课外思政学习与课堂思政教育的联系。结合着《新时代高职院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一书的相关章节阐述,教师可以借助钉钉、腾讯课堂、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开展网上的思政教育指导。比如:开展大学生职业精神、科学态度、专业品质、思想意识等综合素养教育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收集与整理一些与工科相关的视频、图片,挖掘“工匠精神”教育资源。然后将其制作成课件,通过视频、图文等形式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登录学习平台,去自主观看视频,并在视频观看中去完成简单的测试题,通过该模式,培养大学生的求实与创新的科学精神;精益求精、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劳模精神等等。然后,教师通过后台数据收集,整体分析大学生的课外学习效果。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课外学习经验与收获,互相分享、评价,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使线下课堂成为思想交流阵地,课外成为自主学习场地。通过该模式,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更促进了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精神。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易班优课;计算机专业;思政课堂;教学路径

计算机专业的思政课堂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面临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当前很多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这些都影响到学生后期的发展和未来的人生定位,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网络新媒体的渗透,改变着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思政教育越来越有必要,而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需要充分发挥其优势,让其为思政课堂教学服务。

1计算机专业思政教育的现状

当代学生思维活跃,精神面貌整体呈现健康积极向上的状态,但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的影响下,也影响到学校思政课堂的开展,尤其是新的发展时期,时代的发展给思政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1思政课堂教育方式需要革新。新的发展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的思政课堂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结合实际的发展现状,思政课堂多是采用的传统的理论讲解的方式,多是根据教材,讲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思想,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影响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单一的教学模式也无法适应新时期思政教育教学的要求。1.2重视专业课程忽视思政教育。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课程内容较多,在课程安排上,思政课程的比例相对较少,很多学生忽视了思政课程教育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学好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才是王道,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上,自身没有重视思政课程,因此在学习中也没有集中精力学习,影响到整个学习的效率。1.3思政课程内容与专业学生的联系不大。当前一些学校的思政课堂在内容上缺乏更新,忽视了与时展和市场发展环境的联系,很多还停留在传统意义的内容灌输上,而当代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的是心理健康,意志和心态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很多学生缺乏性自信和坚强的意志,害怕困难挫折,缺乏学习的动力,缺少正确认识事物的是非观等,但是这些方面的思政教育内容相对较少。

2易班优课给计算机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

2.1易班优课给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易班是师生实名互动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身对社会事件的看法观念,在这个网络空间环境中形成易班舆情,舆情具有开放性等特点,易班的出现,为学生的思政工作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以在易班平台上得以体现,教师可以通过易班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网络接触的社会比较多,学生接触微博、论坛等机会比较多,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思想状态,另一方面,在一课平台上,可以了解和吸收他人的见解和思想,学生通过兴趣或专业,接触到更多的朋友,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2.2易班优课给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易班优课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这对思政教育者的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教育者面临着新的教育环境,急需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传统的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网络思政教育的要求;其次,易班优课平台的推进,对思政教育者队伍素质有了更高要求,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机会较多,接触的知识较广,很多教师如果不重视积累自身的知识水平,难以适应新的教育局面的机遇挑战。

3易班优课推进计算机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措施探讨

3.1转变思政教育理念,发挥网络思政教育作用。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重视社会价值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素质教育背景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利用易班网络服务,推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发展,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因此,要借助易班网络,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3.2发挥易班功能,丰富教学内容。发挥易班优课的功能,就要积极了解学校的舆情动态,从而重视加强易班网络社区的建设,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运用易班。首先要拓展易班的功能,易班主要是以班级为主,在易班学习中,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比较多,加强完善易班的功能和作用,让其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提升学生使用易班的频率;其次要重视易班网络内容的完善。易班舆情内容中,多是以学生的兴趣分享或者是事务性的通知为主,可以在平台中加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能吸引更多的学生使用易班。教师要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提升自己的兴趣,丰富易班平台教学内容,提升易班对学生的影响力。3.3加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水平。要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建立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罗王政工队伍,能熟练了解网络语言的发展,了解思政教育的规律等,这里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思政理论教育的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多,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重视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加强自身学习,了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3.4掌握学生网络舆情动态,建立信息处理机制。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多媒体等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及时了解校园易班网络舆情,通过舆情分析,了解其走向,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态,及时加以针对性的引导,对有思想问题的学生,及时采取谈话交流等措施,引导学生端正思想;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察觉不良的舆情导向,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提升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3.5为学生思政学习创建良好的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校园学习环境和网络环境。首先,要创建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在校园中,可以借助校园广播、等宣传平台,重视宣传积极的思想或事件,并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鼓励计算机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思想教育;其次,还要重视网络环境的建设,重视对易班平台的搭建,借助微博、微信等多媒体平台,向学生推送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音视频、图文等,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加以了解。在实际的易班优课应用中,重视对网络舆情的分析,了解网络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应用网络,让其为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提供服务,提升学生甄别是非的能力,避免学生受不良思想的影响。3.6培养易班平台“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发展时代,“意见领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接触更多的信息,自己加工后传给他人,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培养易班网络意见领袖,发挥其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带动其他学生思想教育和学习,积极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多正面的、积极健康的思想。

4结语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发挥着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但是,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智慧校园建设持续推进,泛雅教学平台、雨课堂等广泛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必须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是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革新,有利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下面简述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并从几个方面对高职思政理论课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思政理论课教学有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几年,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也得到进一步推进,但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不太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采用统一的授课模式,很难对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不能做到因材施教。2.思政理论课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更新虽然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程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职业认同度也有所提高,但由于任教班级多,合班上课现象较为普遍,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常常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重灌输,轻参与,重说教,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同时,思政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注重理论知识记忆,轻视社会实践考核。陈旧的教学理念不利于打造高效课堂,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3.部分学生缺乏对思政理论课的正确认知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普遍存在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一些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思政理论课在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所起的导航作用,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目标仅仅满足于修完学分,很少认真思考,简单地认为思政理论课内容是远离生活的抽象道理,很少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生活实践。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翻转———课前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让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平台针对重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主要是答疑解惑、深度互动、作业巩固,实现知识的吸收与内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掌控整个教学过程,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往往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也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差异,因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

三、高职思政理论课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

1.转变师生观念,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养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要想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就要转变师生观念,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养。第一,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信息化素养。教师要改变传统以课堂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以便对学生课前的线上学习进行有效掌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制作高质量的微课,并在课前把学习任务清单、微课视频等上传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便于学生下载学习。第二,学生必须具有先进的学习理念、良好的信息化素养。高职院校要以计算机课程为依托,通过多种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更新学生的学习理念,使所有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并对重点视频进行精学,完成线上预习任务,上传相关作业。同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互动,解决课程学习难点与重点。2.打造教学平台,加强教学资源建设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要想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其次就要打造教学平台,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相关课程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和教师、同学交流讨论,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课前完成知识的传递,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教学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学校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丰富网络教学资源,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学校可以引导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泛雅教学平台”“雨课堂”线上教学资源开设线上课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进行线上授课,并指导教师实施集体备课,加强专题研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3.制定评价标准,完善评价体系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要想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要制定评价标准,完善评价体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要以建立具有相对准确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评价标准为前提,以便更好地衡量教学质量和指导教学活动。传统评价方式主要是依据考试成绩进行终结性评价,评价内容比较单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多元化评价标准,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问题探究能力。在评价方式上,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利用形成性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形成性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团队合作表现、问题解决情况、学习成果展示等。同时,要注重线上学习评价与线下学习评价相结合。线上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在线视频学习及与教师互动情况,线下评价重点考查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度、课堂作业完成情况。此外,还要将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综上所述,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给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高职院校应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灵活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转变师生观念,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打造教学平台,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制定评价标准,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高效课堂,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双群,曾丽华.思想政治理论课“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9(06).

[2]王向明,张廷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8(12).

[3]吴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

[4]江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翻转课堂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7).

[5]吴九占,郭宇.基于SPOC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多维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8).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课程思政;机械设计;实践

近几年,各大高校各个专业课程都在改革创新,课程思政是新的改革趋势之一,而且工科课程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功能正在被加大挖掘。作为工科课程教育中的关键内容,机械设计课堂教学深受关注,为更好地贯彻德育理念,要求教师注重机械设计专业与课程思政的连接,加强思政教育的渗透。在日常机械设计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思政品德意识,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同时还需要积极创新设计教学,推动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1机械设计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以往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忽视对学生的哲学思想教育,难以培养具有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较少思考学习课程的目的,更没有考虑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社会服务,对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和在工作岗位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在团队中也没有考虑如何使团队效率最高及个人在团队中如何发挥出最大价值。在课程结束后,学生普遍没有把课程知识提升到哲学层面,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更没有能力将本课程的思想方法迁移到其他课程和相关领域中[1]。很多院校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对学生提出多条毕业要求,其中纯技术知识层面的要求不到一半,其他更多的是关于沟通、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工程伦理等方面的非技术因素要求。从课程思政的理念来看,这些非技术因素要求都离不开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同时也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案例来源和启发。综上所述,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增加思政教学元素,在专业知识传授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职业素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2机械设计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教学要求

2.1弘扬爱国精神

机械设计与思政课程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把握时代脉搏,教授机械设计知识的同时,适当弘扬爱国精神。因为爱国精神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关键内容,通过培养爱国精神,学生将更爱自己的国家,注重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提高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为国家建设与发展而不断奋斗。同时,学生更能体会家与国的关系,爱家的同时更爱国,有国才有家,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故此,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爱国元素的融入,结合时政热点等,循循善诱下导入课程思政知识内容,进一步增加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了解,弘扬爱国精神,挺起民族脊梁。

2.2树立正确的三观

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育更好的“人”,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这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也是如此。现阶段,很多学生会受到外界诱惑,例如,沉迷网络不务正业、盲目追星缺乏是非辨别能力、联系境外间谍损害国家利益、罔顾道德法律弑父杀母等。为此,必须要注重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贯彻落实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有必要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加强德育的熏陶,具体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不断宣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够以身作则,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明是非、知伦理、懂政治、悟学问,从而健全人格,完善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2.3培养职业素养

机械设计专业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巧,丰富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接触更多理论、原理与前沿技术等,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性,拥有出色的能力素养。为此,在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时,教师需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这里的职业素养涉及方方面面,例如,时间管理观念、沟通交流素养、安全责任意识、敬业爱岗精神等,通过培育这些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增加对于职业的认同感,能够更好地投入工作中,成为拥有职业精神的人。为此,在实际机械设计课程开展时,教师可以附带讲解职业所需的可贵精神品质,或者从某件事、某个人、某个环节等部分重点联系职业精神,提高对于机械设计岗位的认识,真正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2]。

2.4践行工匠精神

除了以上教学要求外,践行工匠精神也是重要的一点。相比于其他专业,机械设计专业的工匠精神较为显著,而我国从古至今一直赞扬工匠精神,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把握工匠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树立这种精神,并积极践行,无愧于我国制造业强国的美誉。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各个方面体现工匠精神,例如,追求细节、持续改进,专注工艺、打造质量,勇于坚持、规范流程,无私敬业、工业报国等。为践行工匠精神,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实践训练与上岗实习等,真正在机械设计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感悟与践行工匠精神,满足现代育人教育的要求。

3思政育人在机械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思路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实现思政在机械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各大院校首先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因为这是育人工作开展的基础,只有加强师资队伍方面的保障,才能提供更好地育人条件与环境,给予一定的人力资源支持,让学生们接受良好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故此,师资队伍建设极为关键,不仅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还需要引进优秀的人才,给予专业的岗前培训、骨干计划培训等,促使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得到提升,自身思想品德修养也在不断提高,更利于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实现思政教育的渗透。

3.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若是要渗透思政教育,教师还需要结合机械设计课堂特点,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导入思政教育理念,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因为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较为陈旧,学生可能缺少兴趣,往往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所以,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思路,通过应用先进技术、先进思想,创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有助于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机械设计技术知识,更有利于体会爱国情怀与工匠精神等,实现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3]。

3.3强化内外联合培养

内外联合培养是一种不错的育人手段,更是思政教育理念渗透的途径之一。这里的内外联合指的是突破学校界限,增进学科之间的交融,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合,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建立起高效的学习模式,多方面、多层次培养学生的素养与能力,进而在优势互补作用下助力学生成长与发展,成为新时期高素养高能力的关键性人才。例如,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曾建立合作机制,学生可以去听对方学校的课程,在学习交流中进步。为此,针对高校机械设计专业而言,校方与教师也可以采取内外联合培养方式,集中优势资源与教学条件,注重学生多学科素养与能力的培养。

3.4注重师生沟通交流

师生沟通是现代教育中常常提及的一个词汇,重要的并不是词汇本身,而是这个词汇所折射出的行为。沟通交流是一种行为,在这个互动行为中双方能够接触、交谈、了解、熟悉,建立良好的感情。为更好地渗透思政思想,师生沟通交流必不可少,这也是德育知识等渗透的途径。在机械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思想交流、问答纠错等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师生情感得到升华,互相尊重与理解对方,并受到双方的影响共同进步与发展,契合思政教育的目的,双方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4课程思政在机械设计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

4.1结合机械设计准则开展思政教育

就机械设计课程而言,其中涉及较多的设计准则,虽然设计准则内容不一样,但是都饱含丰富的哲理,这与思政教育内容不谋而合。为此,在实际机械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机械设计准则,巧妙联系人格发展等内容,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打造健全的人格。例如,某校机械设计专业教学中,某教师联系齿轮设计准则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导入,先提出疑问:“请大家认真思考,齿轮设计准则体现了一种什么设计思想?”教师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在各组讨论过程中,教师适当给予引导,在交流中学生们拥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因果论的设计思想,例如:因为齿轮是闭式安装形式,而且是软齿面,所以按照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设计。还有的学生认为是改进薄弱点设计思想,例如,如果存在齿面疲劳点蚀缺陷,则进行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设计。最后教师对知识点加以总结,将设计思想引入学生德育中,教师引导学生,让他们看问题要辩证,懂得前因后果,并善于寻找自己薄弱点,不断进行调整与改正,打造出健全的人格,最终学生收获满满,加强了学生思政教育。

4.2结合机械发展史开展思政教育

实际上,机械发展史也是机械设计专业中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在发展史中学生可以了解机械行业中的故事,看到无数科学家与工程师奋斗的一生,更能体会其中不畏艰难的精神。为此,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时,可以在这类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增加探索的勇气,提高奋斗的决心。例如,教师在机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机械发展史开展思政教育。教师提前收集图片、文字、视频资料,主要设计思路是以飞机发展史为背景,讲述莱特兄弟研制飞机的故事,在故事背景下引导学生乐观看待机械设计难题,并勇于尝试和创新,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人员。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采用情境构建法,播放了一段视频资料,又播放了莱特兄弟一遍一遍改进与试飞的动画视频,让学生们深入情境,感受那个年代机械设计的艰辛,感染学生的思想,增加乐观、自信、勇气。最后学生不仅增加了对于飞机发展史的了解,思想精神上也受到影响,强化了思政教育[4]。

4.3结合大国重器研发案例开展思政教育

近些年,我国国防实力、航天实力、研发能力、科技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和发展,研制出天眼、空间站、航母、东风导弹等,这些成为保障国家与人民安全的重要武器,更是无数中华儿女骄傲的地方。为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步伐,要求各大高校注重工科学生大国重器研发精神与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机械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这类案例实施思政教育。例如,学习轴承设计一课时,教师引用我国高铁轴承研发实例,讲述了高铁轴承国产化研发设计的艰苦岁月。无数轴承设计人员不辞劳苦,甚至没有假期,一次次地在实验失败中总结经验,又一次次地提笔改进设计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得到一遍遍优化,最终研制出国产高铁轴承。教师讲到“这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这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为的就是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很多学生眼含热泪,深受启发,深刻体会到大国重器存在的意义,并领会了大国工匠精神,提高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增添报效祖国的热情[5]。

5结语

伴随现代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机械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增加,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新的教育趋势下,要求机械专业教师注重学生思想的熏陶,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这就离不开课程思政的渗透。在机械设计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有必要仅仅联系机械设计教材,结合课程思政教育要求等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在讲解机械零件特点等工科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理念,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提高协作意识,体会奉献精神,真正成为一个品格健全的工科类人才,促进学生未来发展道路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晓明,蔡广新,付鑫涛,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1(4):62-63+94.

[2]金晓怡,张航,杭鲁滨.“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9(42):34-35.

[3]张佃平,高广娣.“课程思政”理念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Z2):6-8.

[4]张磊,解冰,于涛,等.“互联网+”背景下“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初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11):81-82.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课程思政;第二外语;课堂教学;文化自信;国际交流

一、第二外语教学的现状

第二外语是普通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以日语课堂教学为例,目前该类课程的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强调语言能力,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

第二外语课程教学目前以教师讲解为主,课堂教学通常依次讲解单词、语法、课文和课后练习。教学效果上片面追求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很多大学仍把第二外语作为一个工具简单灌输给大学生,而忽视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方面注重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更缺乏对学生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思辨能力、合作精神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二)强调日语语言和日本文化,忽视本土和本国文化

承担第二外语课堂教学任务的教师通常具有在日本学习或工作的经验,一般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对日本文化也有相当的了解。因此,在第二外语课程教学中自然会倾向于强调教授日本的语言文化知识,同时会涉及日本的文化和民俗的介绍,而对于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会较少提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学习和吸收日本文化,而失去了对本土和本国文化的解读与学习的机会。如此虽然可以实现把世界文化介绍给中国,以及理解融合异国文化的目标,却无法实现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目标。

(三)教师个人素质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如何全面提升教师自身能力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教育部前部长陈宝生曾指出,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才的重要因素。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是决定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因此,作为日语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日语专业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掌握前沿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展示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支持。

二、结束语

在第二外语课堂教学中导入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第二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改革目标。高校教师应顺应时展,随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更要注意语言知识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将教学重点以及具体教学目标向语言水平的灵活运用上倾斜,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热点新闻和时事政策等纳入课程体系,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政治素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语言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在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时应注重对其思想政治观念进行有效正确的引领,从而拓宽其视野、增强其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献身祖国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思政有效融入第二外语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远大的职业理想,积极扩展业务以及专业知识,还要求外语教师自身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其融入教学全过程中,让德育内容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当中。这就需要教师要准确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树立课程思政意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正确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使命意识及专业意识,促进学生全方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人民网,2021-11-19.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3]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7-07-20(14).

[4]张来霞.“课程思政”融入第二外语朝鲜语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48):39—40.

[5]王召弟.日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导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9).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日语教学;外宣翻译

一、“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思政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根基,是培养学生道德品格、社会责任、爱国情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途径。然而,一直以来“思政课程”都处于孤军奋战的艰难困境中,没能和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两大类)有效融合,局限性日益凸显。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堂是高校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要途径,总书记的讲话说明新时代课堂教学承载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思政教育不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应突破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和授课场所的局限性,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堂相融合,发挥专业课堂教学润物无声的德育功能,将思政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师的神圣职责,实现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变,真正做到“全课程、全方位、全员制”的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二、“课程思政”与高校日语课堂教学的融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跨文化交际思维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外语专业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不同语种属不同语系、所属国家的历史、社会、政治、文化不同,与汉语之间的关系和渊源也不尽相同,但是由于外语的对外传播功能,在信息交互的同时还完成了文化思想的交流,其中包括异国文化的吸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与传播,思政课程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外语课堂无疑是进行思政教育最合适的土壤之一。(一)“课程思政”与日本文字。日本上古时代无文字,随着遣隋史、遣唐使和商人将大量中国典籍、佛经带入日本,日本人保留了中国汉字原有的字形并独创了一些日语汉字,另外,他们借助汉字的草书和偏旁部首分别创造出了平假名和片假名,起到表音和表意的双重作用。汉语的古汉音、唐音、吴语和闽语对日语的发音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就是说,日语的文字除表音的罗马字母用于国际交流外,日常使用的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均与汉语有着深厚的渊源。在“基础日语”第一课讲授上述内容,学生借助自身熟知的汉语能力与中国文化知识去理解和掌握目标语日语,了解两国的历史渊源更利于语言的学习,并且提升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相反,近代以来,由于日本政治、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其翻译的大量西方著作产生了很多新词,所以我国借鉴日语中关于人文和社会方面的新词汇便成为了一种可能,如“俱乐部”“浪漫”“科学”“封建”“宇宙”等,另外,日语中有关古典技艺的名词也传到了中国,如“物语”“茶道”“柔道”“武士道”等。这些传入中国的日语词汇被中国日语学习者熟知,利于日语的学习,通过介绍词汇的由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心态,中日两国文字的双向交互传播路径说明了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在学生今后的日语学习中始终以一种开放与接纳的广阔视角,以爱国主义情怀去辨别、吸收和学习新的知识,这正是将“课程思政”理念运用到初级日语课堂教学中的实例。(二)“课程思政”与日本文化。日语专业课程在专业技能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特别是文化资源,如日语泛读、日本概况、日语会话、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文化内容,包括中日文化比较、中日文化的相互影响等,充分利用这些文化教学资源为实现“课程思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学习目标语文化的同时反观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以文化促进语言的认知与学习,关键是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用熟知的中国文化解读目标语的语言和文化现象,有助于获取新知,实现外语专业课堂中思政教育的融合与渗透。日本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国家,擅于汲取东方和西方国家所长,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其文化特点具有东方性、融合性和创新性。以日本节日为例,“春分”和“秋分”在中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节气,是太阳直射赤道的日子,“春分”表示春天的开始,“秋分”表示秋天的开始,而日本节日中的“春分”和“秋分”就是从中国传来的,分别表示欢庆春天的播种和秋天的丰收,这两个节日反映了日本传统的农作社会习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说明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深远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渗透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两国深厚的历史渊源,通过反观中国文化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提升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实现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三)“课程思政”与翻译课程资源。“日汉翻译”是高年级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为目的,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技能。教学内容除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翻译实践训练,因此,训练内容的选材至关重要。修刚(2018)指出:政治文献的翻译实践是中译日翻译实践的最鲜活的素材,其研究也是建立中译日对外宣传、发出中国声音的最好课题。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将报告等国家外宣文献作为翻译课程资源,从语言学包括语法、语义的运用,到翻译策略和技巧的掌握;从修辞手法与文学、写作风格的关系介绍,到理论逻辑的推理与分析,做到翻译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专业技能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正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吴浩所说:“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我在阅读和听讲中聆听国家领导人在世界发出的声音,了解到当前国家治国理政的大方略,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而且给人以信仰和力量。”大学生是新时代国家建设的栋梁,通过报告等国家外宣文献资料的学习,能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加民族凝聚力,培养国民创造力,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张健(2014)认为: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旨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对象的交际活动。外宣的日文翻译就要考虑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俗,符合日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信息接受度。以“建设美丽中国”中的“美丽中国”为例,是翻译成“美しい中国”还是“綺麗な中国”是我们需要考虑和选择的问题。由于日本政府经常用“美しい日本”一词作为日本的建设目标,因此用“美しい”作定语修饰国家比“綺麗”更符合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更易被日本人接受和理解,从而提高传播效果,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通过外宣资料的日文翻译教学实践,教师引导学生以跨文化的思维,在充分了解两国文化异同的基础上,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以接纳和学习异国文化为己任,实现两国文化的交互与融合。

三、“课程思政”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体现

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教材选取、授课方法、师资配备上构建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全方位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领导部门要有战略高度,制定课程框架和路线,从宏观协调为“课程思政”提供有力保障,各专业教师要有责任意识,明确知识传授中蕴含的育人功能,实现“学科德育”。实际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慕课”资源实行翻转课堂,通过“线上线下”教学发挥教育的延伸功能,实行课堂讲授、“线上”互动、课堂反馈、课后补充的教学模式。另外,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结合专业特色,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在专业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四、结语

以提出的“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思想为指引,中国的日语教学与研究离不开中国的国情和中国梦伟大工程的实践,通过“课程思政”与高校日语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使我国日语教育迈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

[2]修刚,李运博,花超.报告翻译实践与中央文献的日文翻译策略[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2).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4]张健.外宣翻译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网络化;课堂治理;思维导图;弹幕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明确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以新技术新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工具和方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每个人都成为“网络化”的一部分。在此情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堂教学面临巨大挑战,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必须做出相应改变,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实现理念、内容、方法的转变创新,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性,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2]

一、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网络化”的必要性

在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伴随着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极大挑战。首先,在教学理念上严重滞后。教师未能及时借鉴最新的成果,特别是互联网思维,开展课堂教学。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不能较好回应社会。部分教师照本宣科,只念课本不讲其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话语体系都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很好回应现实、回应网络。最后,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受限于课堂教学方式和时间,教师难以完整系统地讲授知识点,师生互动往往流于形式。以上诸多因素,造成目前思政课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认同度不高;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已经不是应不应该改革的问题,而是如何改革的问题。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如何应对信息化网络化的冲击,我们必须首先借鉴分析其他学者的建议和做法,特别是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教学”的发展。李梁教授指出:“慕课在促进我们对于思政课课堂教学规律的认识、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和熟悉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3]许多学者提出将慕课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构建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4-6]。值得注意的是,在“混合式教学”中,以杨志超教授为代表的诸位学者,提出“多课堂教学模式”,即将传统课堂与“在线课堂/网络课堂”相结合[7-8]。或者利用微课、微博、微信手段辅助教学,例如谭雅颖的“微课体系+微课视频+资源对接教学互动+微课平台”[9],郑铭的“微课+微信数字化互动教学”[10]等。伴随着手机APP技术的发展,沈震教授提出将手机引入思政课课堂教学,遵循“回归课堂”“教学并重”“精准教学”理念,利用手机APP开展课堂教学,实现全员互动[11]。虽然上述诸位学者主张利用网络手段对思政课课堂教学进行创新,但是依旧存在如下不足:首先,慕课或“在线课堂/网络课堂”等强烈依赖学生课后学习,对于课堂教学本身创新不足;其次,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较多,但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缺少新意;再次,手机APP、慕课、网络课程等前期投入较大,制作成本较高,难以实现差异化教学。毫无疑问,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是大势所趋,但是如何使其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仍需要实践的检验。“如果没有课堂教学的真正改革,信息技术将可能成为累赘,沦为一种烧钱的行为。”[12]

二、课堂教学“网络化”的内涵

与传统的“网络教学”不同,课堂教学“网络化”并不是简单的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工具开展教学,或者单纯将教学内容搬到网上,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动借鉴网络思维、积极引入网络内容、多方位利用网络工具开展教学;不仅着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且重视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变革,是对传统的“网络化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扬弃。概言之,在教学理念上,主动借鉴网络思维,“引导而不是取代”学生思考,构建“课堂治理”模式;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入网络内容,回应热点话题,探索学生“点菜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课堂讲授“思维导图化”,师生讨论“弹幕化”,实现课堂教学讲授系统化与讨论规模化。(一)教学理念。“引导而不取代”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的开展有直接影响。在思政课教学理念上,存在诸多观点,例如丁国浩博士的“基于问题意识的思政课教学理念”[13]曾立荣教授的“主体性教学理念指导下互动式课堂教学”[14]、李丽的“将OBE①引入思政课教学”[15]等。以上教学理念各有裨益,但是未能很好的反映互联网时代特征。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一方面通过网络获取海量信息,另一方面又在制造信息丰富网络,每个人都成为网络的一部分;话语权日趋分散、传播渠道日渐多元,去中心化成为新的现实表征。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必须主动借鉴网络化思维,“引导而不是取代”学生思考,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首先,思政课教学目的极为特殊,教师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这一教学目的很难通过简单的单向灌输实现,也不是学生通过考试拿到高分就能证明的。如果教师依旧替代学生思考,学生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那么思政课“入脑入心”便成为空谈。其次,随着网络的发展,普通人获取信息日渐便利,年轻人可以更快的从网络获取信息,年长者反而落后时代变化。如果教师仍旧试图以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既不现实,也毫无裨益。虽然学生可以获取比教师更多的信息,但是学生对信息的解读能力、分析能力欠缺,而这恰恰是教师的长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引导”而不是“取代”学生思考,并不意味着教师权威性的完全丧失,反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发挥思政教师的引领作用。正如所指出,“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二)教学内容。“多样而不多元”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思政课教学采用教育部统编教材,其内容较为理论化,与学生日常所见所闻有一定差距。有的学者提出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中鲜活案例进行贯通与融合”[16],但是这种“地方化”难以回应最新热点话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谓教学内容“网络化”,即秉持“多样不多元”的原则,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网络热点话题,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将“教材体系”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体系”。首先,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在2019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四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8.29亿,其中,学生群体占第一位,达到25.4%[17]。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互联网对学生影响非常大,网络信息深刻影响了学生群体。但是其中大量信息真伪难辨,部分热点事件经过网络传播发酵,其多维视角与思政课马克思主义一元化主导产生冲突。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直面回应,便会产生事实上的“默认”效果,严重背离思政课教学目的,造成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思政教师必须要对网络热点、社会现实问题做出有效回应,“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1]其次,探索开展“点菜模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由学生选择自己关心的热点话题。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教师了解学生的关注点,让学生自主参与讨论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的选择权部分交给学生;通过适度让权,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必须强调的是,这种“点菜模式”,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体系为依托,不能一味迎合学生;教师需要在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基于教材而不囿于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更符合大学生的话语体系。“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总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网络热点,拉近与学生的话语权距离,通过探索“点菜”模式,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但是这种转化必须以教材为主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地位,做好“一元”与“多样”的结合。正如忻平教授所指出:“注意采集和提炼学生的问题并使之与相关的教学内容相衔接,在教学反馈中积极为学生释疑解惑,回应解决学生的问题。”[18]“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1](三)教学方法。“创新而不守旧”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旧是采取传统的“讲授-讨论”的模式,但是受限于各种客观条件,“讲授”不充分,“讨论”不均衡,教学效果不佳。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获得感,必须探索将现代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探索实施教学方法网络化。首先,讲授“思维导图化”。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借助PPT课件,通过上下翻页实现内容切换,教学内容大多以“线性”方式体现。但是思政课教学内容往往具备发散性,知识体系经常以网络结构呈现,如果仅以PPT方式进行授课,难以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体系化讲授。针对上述困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19],通过图像、线条、文字等工具,将复杂知识图解并形成网状结构,便于将知识系统化体现,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其次,思政课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逆反心理;如果学生不认同教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又不能以合理的方式表达,那么其逆反心理会越来越重,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开展有效的教学讨论,成为影响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发送弹幕,学生可以随时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不仅有效促进课堂互动,而且可以实现话语权的平等,增强学生主体性。总之,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是根本,但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各种教学软件和工具都只是教学辅助,泛化使用固不可取,但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同样不是正确的态度。

三、课堂教学“网络化”的实践

在课堂教学“网络化”实践中,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因地制宜。首先,在教学理念上,依据网络“民主化原则”[20],适度“放手/放权”,通过“课程治理”模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其次,在教学内容上,直面网络热点,掌握学生兴趣点,开展有针对性教学。再次,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思维导图”和“弹幕讨论”,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课程吸引力。(一)课程治理。由于各高校普遍实行的选课制度,任课教师往往需要面对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班级组织松散,难以开展因材施教。在“课程治理”体系中,教师首先需要组建“课代表团”,课代表由学生自愿报名组成,人数规模视班级规模而定。每位课代表负责联系专业和知识背景相近的学生,成为师生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和课堂教学中承上启下的“网络节点”。“课代表团”不仅有利于“下达”教师教学内容,减轻教师事务性负担,而且有利于“上传”学生所思所想,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开展课堂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程治理”体系中,教师由原来的“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学生由原来的“冷眼旁观”变为“深度参与”,知识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二)回应热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联系实际,积极回应社会,回应现实,回应网络。例如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傍晚,法国巴黎圣母院主体建筑发生严重火灾,有的网友幸灾乐祸,甚至“叫好”之声不绝于耳。对此,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及时加以引导,指出英法联军抢劫火烧圆明园后,谴责最深的反而是个法国人,即《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正如圆明园官方微信公众号所指出,“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此次事件。(三)思维导图。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由于教材体系理论性较强,内容相对枯燥,加之部分教师讲述欠缺条理等因素,致使课堂教学体系相对混乱,严重影响教学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果教师能够借助思维导图开展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学内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例如,在讲授“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时,可以根据教材体系,将授课内容呈现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分为“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四部分;第二,“军事侵略”表现为“发动战争”“侵占领土”“抢掠财富”,“文化渗透”表现为“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和“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第三,“军事侵略”是“有形的,首先和主要的”,“文化渗透”是“无形的,影响深远的”。通过上述三个维度对课本内容加以呈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思维导图不仅形式新颖,有利于提升教学吸引力,而且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导图在提高教学吸引力、改善参与度、激发创造性、提升获得感方面存在的优势和表现出来的良好功能,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它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可能性。”[21](四)弹幕讨论。所谓“弹幕”(barrage),指的是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弹出的评论性字幕,观看者通过发送弹幕实时互动,参与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弹幕软件发送弹幕,开展集体讨论形成共识,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挥集体理性的作用;对于错误观点,教师可以及早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开展课堂教学。例如在讲授“抗日战争”时,有的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论断产生质疑,发送弹幕提出国民党牺牲人数更多,地位更重要。对此教师需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说明牺牲人数不等于地位。当然,学生发送的无关弹幕也会对教学产生干扰,教师需要事先说明弹幕礼仪,并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弹幕开放时间、设置屏蔽词、审核内容等。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