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8:03:14

思政元素论文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思政;专业教育;教学评价

为适应市场对会计专业高级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于2004年批准开设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历经近二十年的发展,培养单位已发展至近300家,8万多的毕业生顺利获得了硕士学位。2021年12月27日,财政部印发的《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指出,未来会计人才培养单位应秉承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守法、诚信、责任、担当等关键词应始终贯穿会计教育全过程。做为承担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如何培育德才兼备的会计专业人才,应是近些年相关教育学者共同探讨的话题。截至2022年2月底,作者在中国知网中以“课程思政”为主题进行检索,搜索到已发表的此类文章达到2.3万篇,以“研究生课程思政”为主题进行检索,仅搜索到209篇文章,再次缩小范围,以“会计硕士课程思政”为主题进行检索,仅搜索到一篇文章,可见,针对会计硕士(MPAcc)课程思政研究存在很大的空间。

一、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近几年,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中央做决定。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至此,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被全面提出。其次,教育部抓落实。《若干意见》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教育部即针对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出台了指导纲要,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最后,各地各校积极行动。各地各校纷纷出台实施方案,召开本省、本校工作部署会议,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近些年,我国出现了多家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情况,亦有财务人员违背职业操守事件,会计行业一定程度上存在诚信危机,高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1]。从MPAcc研究生培养的角度来看,步入新时代,培养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必须要围绕党情、社情、国情,以现有的实际情况,仅在课时有限的课堂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远远不够。各高校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中以专业课程为主,研究生也会抽出大部分时间与精力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因而,非常有必要对思政课堂进行延伸,开展课程思政。文章探析会计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进而提升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对高校培养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部分高校在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度不够,流向社会的会计硕士毕业生中,存在部分人员职业道德素养较低、心性浮躁、培养质量不高的现象。高校在培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二者应目标统一,相互促进,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会计高级人才。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经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际培养过程来看,部分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割裂,各行其道,课程思政面临困境。

(一)教学实践中重“课程”轻“思政”

高校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了包括“管理经济学”“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多为案例或实务讲座等形式。调查发现,在培养过程中,存在教师偏重“课程”,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指导,而忽视“思政”融入的现象,亦或不加任何变通地把思政课的部分内容直接搬到专业课教学中。教师不能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式化的课程思政会使学生感觉到突兀,有种“说教感”,不能形成情感共鸣,不但思政效果不佳,而且也会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难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2]。如果将课程思政比作一副药,专业课程则是一碗水,要努力将具有“思政味”的药融入专业课程的这碗水中,使二者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让学生欣然接受,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展与升华。

(二)教师队伍建设与课程思政的发展需求脱节

高校会计硕士教师构成中,专业课教师为主流。大多数研究生认为,专业课及专业课教师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言行深刻地影响着研究生的价值取向。可见,课程思政首先要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与课程思政的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一方面,思政观念落后。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影响,有些专业课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当属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这种观念显然有失偏颇[4]。另一方面,思政能力匮乏。会计硕士专业课教师基本都是本专业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其受教学及科研任务压力影响,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思政学习与研究,因而,受自身思政能力限制,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部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升。此外,尚存在个别教师课上言行不够自律,造成舆情事件,还有个别教师学术造假,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综上所述,针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意识不足、能力匮乏和风气不正等不良现象,高校应引起重视,尽快纠正,促进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教学效果评价中思政内容缺位

传统的教学效果的评价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专业课教师的评价也更多地关注其科研成果数量及级别,极少会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随着近些年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此种情况有所改善,很多高校的改革已见成效。但一些高校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够,教学效果的评价仅是形式上增加了思政元素,而本质上力度远远不够的问题。评价体系中,思政内容的缺位会影响教师及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个别教师认为只需做科研、多出成果就可在职称评定时晋级,因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各种评奖、评优时将各学科的成绩及专业成果作为唯一择取标准,而忽视了成绩、成果取得过程的合理性。个别学生在实习时更多考虑假期长短及能获得多少实习补助,这种功利性的思想难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而若在教学效果考核内容中融入一定的思政元素,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体现出培养的质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师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

三、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探索

会计硕士人才培养中,要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而应是所有课程、全体教育工作者承担的基本职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发挥各自育人功能的同时,还需目标统一,有机融合,在专业课程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有效提高课程思政的整体质量。

(一)挖掘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专业课教师可从专业课程某一知识点出发,挖掘思政元素,如在“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课程中,针对财务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这一知识点,教师可结合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学;“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中涉及的并购概念、动机与效果,体现的是创新与探索精神;“管理经济学”课程中管理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可挖掘出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国家建设责任感与使命感;“审计理论与实务”课程中审计风险知识点,结合会计师事务所相关案件,使学生深刻理解审计程序的重要性、注册会计师执业道德等。针对以上知识点,教师均可通过编制案例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形成有趣的故事,可采用苏格拉底提问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既有利于提高其思辨能力,又能发人深省[5]。潜移默化、不露痕迹的课程思政,使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汲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思政能力,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加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师队伍的建设

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对其学习、生活影响深远。教师应力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表率,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若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是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能力,努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作为研究生价值观重要引领者的专业课教师,不但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更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认同,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输送专业知识、技能及正确的价值观。针对目前课程思政发展中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高校需提升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首先,树立思政观念。专业课教师要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其自身也是意识形态的传承主体。其次,提升思政能力。树立思政观念是基础,具备思政能力是关键,因而高校需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全周期培训,提高专业课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及科研工作中的能力,做到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引领的双重育人成效[6]。最后,规范自身行为。区别于本科教育,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师队伍中大多数教师都担任导师之职,其既是研究生的学习导师,也是人生导师。其言行举止均会对学生为人、为事方式产生影响。因而,在教学或科研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时刻规范自身行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正向引领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先生”。

(三)规范实践课程及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管理

区别于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更加强调实践应用教育,因而教师可充分利用实习实践课程平台,将会计法律、财务制度、审计准则等财会相关法规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其中。教师可对重要知识点引入正向或反向案例,结合实习实践内容,给学生以启迪,从而为最终学位论文的撰写奠定实践基础。首先,开题小组应从源头上控制学位论文选题,除体现专业学位的应用性以外,还应融入思政理念[7]。其次,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使其尊重已有学术成果、坚守学术道德规范。最后,在毕业论文答辩环节,教师应结合思政内容给予评价。

(四)健全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核心是教和学的效果。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可从备课资料的准备、授课效果、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情况等不同视角进行诠释和评价。具体应细化,给出每部分的权重,形成文件,严格执行。对优秀者给予一定奖励,强化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动力,真正做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创新专业课堂形式,升华专业课堂内容。对研究生的评奖评优标准,应通过思想政治素养的民主评议过程,从思想政治、纪律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几方面进行细化,要能映射研究生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行。思想政治素养考核应贯穿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之中,有奖有惩,激励与约束并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进入良性循环,确保会计硕士专业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为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会计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培养高质量的德才兼备的会计硕士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责任与义务。针对部分高校在教学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课程思政融入所面临的困境,应深入挖掘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思政元素,加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师队伍的建设,规范实践课程及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管理,健全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高校应以财政部的未来5年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为指引,将立德树人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力争打造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高珊,黄河,高国举,等.“大思政”格局下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70.

[2]常亮,王磊,杨春薇.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路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6):104.

[3]王树国.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16.

[4]郭裕湘,农映恬,马宁,等.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高校MPAcc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广西教育,2021(35):33.

[5]常显波.“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教育,2019(12):45.

[6]赦玉贵.会计专硕课程“思政+特色”的融合教育目标与实现路径[J].财会月刊,2021(24):66.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1引言

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英语语言、英语文化和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为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事实上,英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主要围绕英语语言、英语文化和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设置的。也就是说英语语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是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重点。长期学习和使用一门外语,尤其是一门强势语言,不仅会导致大学生母语水平的下降,还会使他们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发生变化(孙赫强,2015)。然而,在目前的传统教学中,英语专业各课程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提升,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很少去关注英语文化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更不会主动地干预和正确引导学生去批判性地看待西方文化。学生在语言学习和锻炼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大量西方文化和思想社会责任感淡薄、思想道德观念缺失、人文素养不强、团队合作精神较差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包括英语类专业毕业生在内普遍反映的问题,折射出高校在素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彭青龙,2016)。

2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由此可见,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英语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培养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浓厚的中国情怀”的英语人才是高校英语专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2016)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给我们指明了道路:“要用好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英语专业课的课堂上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不言而喻。

2.1课程思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受重视,往往是渗透到课程教学中的。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外美其名曰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等。事实上这些教育与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异曲同工,如美国称思想政治教育为公民教育或国民教育。美国的高校不单独开单一的公民教育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其他人文社科甚至宗教等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英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教育,课程中没有称为德育或者品德教育的专业课,但是在课程设置中都要求包含有道德教育的内容。日本重视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教育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总的来说,西方国家及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具有“渗透性”“隐蔽性”的特征,与我们中国的课程思政大同小异。在中国,自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后,全国上下掀起了课程思政的研究热潮。光在中国知网中分别以“课程思政”和“思政元素”搜索从2016年至2019年6月的相关文章就查到有1100篇左右相关的论文。虽然“课程思政”研究已引起学者广泛关注,但是与英语专业相关的课程思政研究却凤毛麟角。目前,在知网以“课程思政”和“英语”为关键词仅搜索到130篇相关文章,而这些论文大多是与大学通识课程大学英语有关的课程思政,与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有关的为数不多。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学者针对英语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考虑到英语专业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性(戴雪梅,2018)。在现有的研究中,有的是关于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或策略,如郭哲(2019)和梁成晨和米微(2018),有的针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阐述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中的必要性及方法,如林洁榕(2008),有的是有关英语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方面的研究,如施云波(2017)最为突出的研究是西安科技大学戴雪梅(2018)的法学硕士论文《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參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牡丹江师范学院孙赫强(2015)的法学硕士论文《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问题研究》,前者在分析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后者也论述了英语专业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但是由于这两个研究者均为法学硕士,并非英语专业教学实践者,他们的研究终究是缺乏英语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实证支持而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纵观现有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还不多,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我们继续去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中如何根据各门课程的特色和具体教学内容自然适度地把“思政元素”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再如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夯实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进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实现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广泛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浓厚的中国情怀、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总而言之,全面深入研究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特别是针对英语专业具体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方面的成果还是凤毛麟角。因而,还需进一步增强我国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研究。

2.2课程思政的意义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不是要把英语专业课变成思想政治课,而是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特色,结合具体课程内容自然适度地融入“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培养英语人才和强化爱国担当相结合,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相和专业学习结合,在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防止西方语言文化及价值观对英语专业学生思想产生不良影响。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极其重要而且意义非凡。首先,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是与时俱进,探索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实现立德树人的新型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2016)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也就是要求,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挖掘每门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每位英语教师的育人职责,打破英语课程和思政课程之间的藩篱,将“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其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契合,是有效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助力。最新制定的《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素质”如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赋予时展的新内容。国标突出了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强调高校培养的英语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教育家赫尔巴特(1989)所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学相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人才培养目标。再者,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是帮助学生抵御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需要,也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英语专业有70%左右的课程与英语语言、文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有关,这些承载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信息内容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文化体验,会或多或少的对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的大学生产生冲击和影响,让他们面临一些思想上的困惑和行为选择的迷茫。在当前英语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意识薄弱现状下,要引导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使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预防他们产生片面的、崇洋媚外的思想。同时,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还有利于英语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形成育人合力。为人师表,教师自身的品德和政治素养,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可以间接提高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而且还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英语人才提供有效助力。总之,我们培养的英语人才应既要有世界眼光,更要有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以传播外国语言文学为主业的英语教师也必须担当起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牢记总书记提出的对思政课教师的“六要”要求,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理直气壮地把思政融入课程,当好学生引路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不但顺应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融为一体的要求,还顺应了《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英语人才的有效助力,对提高英语专业师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方面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3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旨在充分利用课程思政改革的契机,在分析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倡导以德树人的理念,提高英语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在英语专业各课程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课程的课程特色,结合具体课程内容自然适度地融入“思政元素”,全面推广高质高效的课程思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培养英语人才和强化爱国担当相结合,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和专业学习结合,在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防止西方语言文化及价值观对英语专业学生思想产生不良影响,培养既有扎实英语专业能力,又有世界眼光,更有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的英语人才。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改变英语专业教师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以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英语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改革教学模式,让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在目前的传统教学中,英语专业各课程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意识淡薄,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改变根深蒂固地把英语专业课程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来完成的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课程内容为载体,能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自然衔接的新型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挖掘英语专业不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自然适度地将其渗入到教学中,让学生语言技能、专业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齐头并进。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不是要把英语专业课变成思想政治课,一定要把握自然适度的原则,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巧妙渗入思政教育,如果生搬硬套,空洞地对学生说教,或机械灌输,生拉硬扯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因而,怎样做到因材施教、量力而行,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适时适度地进行教育,这也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拟在英语专业各课程教学实践中,挖掘各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既有扎实英语专业能力,又有世界眼光,更有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的英语人才,具体研究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1)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和原因;(2)英语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提高;(3)英语专业不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渗入;(4)既能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和专业能力又渗透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构建。

4结束语

当前,全国上下课程思政研究如火如荼,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工作对高校培养有扎实英语专业能力、世界眼光、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的英语人才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如何从教师、教材、教学活动等路径来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依然是今后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戴雪梅.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8.

[2]郭哲.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究[J].智库时代,2019(14):85,90.

[3]赫尔巴特(J.F.Herbart).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蒋林圃.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2018.

[5]梁成晨,米微.英语专业语言技能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融合教学探索性研究[J].语言教育,2018,6(2):9-14.

[6]林洁榕.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24-25.

[7]施云波,朱江.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研究——以常州工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6):117-120.

[8]孙赫强.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问题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5.

[9]彭青龙.论《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特点及其与学校标准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48(1):109-117.

[10].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新医科;课程思政;案例库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提升教育质量的政策,包括深化医教协同、双一流建设、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四新学科建设等高等教育战略。新医科是在以“医”为本质核心的基础上,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对传统医科进行全面反思和守正创新,重点是从生物医学科学为支撑的模式,向“医学+X”的交叉学科为支撑的新模式转变。新医科和理、工、文学科深入融合,推动传统医科的培养模式创新、知识更新和学科升级,以培养“医学+X”的解决医学前沿问题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1]。医科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2]。医科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积极挖掘医科专业课、实践课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意识形态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意识、职业道德修养贯穿于医科教育的全过程[3]。传统医科的思政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将救死扶伤和医德医风作为核心内容,没有融入“医学+”的思政元素,已不能适应新医科思政教育的要求。课程思政的主要难点是缺乏专业思政素材以及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4]。挖掘新医科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引入一系列“医学+X”的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典型案例,制作案例库是快速提高思政育人的有效途径[5]。思政案例应具有互动性、启发性[6],建设的思政案例库具有共享共用的特点,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丰富实用的案例和素材资源[7-8]。文章以该院医学类专业思政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为例,讨论对传统医科思政案例的扩增过程。为了适应新医科课程思政教育,文章深入挖掘“医学+X”的思政教育元素,梳理案例库的建设思路和案例纳入原则,展示典型的思政案例,为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专业课思政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1思政案例库的建设过程

1.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服务新医科教育,典型实用,共建共用”为案例库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过程中,采取“多学科协同,顶层设计,师生共建,以评促建”的策略,广泛发动医学、工科和理学等学科的相关专家,根据新医科的本质内涵,提取专业教学中和医学相关的思政元素,做好案例库的顶层设计。从顶层抽取思政元素,编制目录。依据思政元素目录,收集素材编写案例,统一审核后,分类入库。考虑到思政案例的共享性特点,案例库不针对具体的专业课程,即先建设新医科教育思政元素的通用案例库,然后由课程选择案例,构建该课程的思政案例库。

1.2案例纳入原则

在案例库编写进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基本原则是“新医科主题明确,典型实用,时效性强,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首要原则是符合新医科主题,即“医学+X”的要求,不纳入传统医科的思政案例,以区别于现有的医学思政教育案例。典型实用是指有一定影响、有代表的事例,并且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时效性是指近年来出现的事件。案例包括但不限于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网友观点,形式有文字、图片和视频。对同一思政元素选择数个不等的案例,对相似案例择优纳入,采取以评促建的策略。在案例编制中,应充分注意案例的规范性和系统性:规范性是案例的格式规范,包括背景材料、思政元素解析、专业知识点、思辨过程、思考题、教学方式等主要内容,形式上具有统一的格式;系统性是内容齐全,特别是某些具有争议性的案例,包括正反面观点和历史发展过程,避免案例内容的碎片化,填鸭式的灌输观点,增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思辨和思考题。

1.3案例库组织结构

建设的新医科思政案例库包括社会主义信念和价值观、法律法规、公民道德规范和医师职业素养四个层面,由大到小,依次贯穿了理想信念、法律、道德和职业素养。每个层面分别设置多个子模块,包括“马列哲学”“四个自信”“家国情怀”“文明和谐”“有法可依”“公序良俗”“科学精神”“医学伦理”“仁心仁术”“敬佑生命”“大爱无疆”等。每个模块中包括几个不等的案例,体现了一个主题的思政教育元素。为便于教师使用,以“医学+X”的相关知识点作为关键词,方便检索,例如“图像增强”“基因组学”“特征和指标抽取”“机器学习”“生理信号”“数据准备”“数据偏见”等,每个案例均为具体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模块和关键词,将思政案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快速融合。

1.4构建专业课程的思政案例

思政案例库的建设原则是共建共用,同时服务于多门新医科的专业课程。首先,根据新医科教学需要,围绕培养目标,确定思政教育的主线;第二,根据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由主线确定每门课程思政教育的主题任务;第三,从思政案例库中选择具体的模块,以支持思政教育主题;第四,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用关键词从模块中提取具体案例,构造该门课程的思政教育案例。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主题相互补充,形成新医科思政教育的网络。以“医学图像处理”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医学大数据类的重点课程,是人工智能和医学影像的结合,体现了“医学+人工智能”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鉴于当前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在医科中的重要作用,涉及到学术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多个环节,因此思政元素在案例库的四个层面均有体现。从思政案例库的各模块中,用知识点为关键词,提取思政案例,构建该课程的思政案例库,部分案例设计如表1所示。基于思政案例库,任课教师可快速获取和医学图像处理课程相关知识点的思政资源,代入到医学图像主题,构建该课程的思政案例库。

2基于案例库的课程思政实施和效果

2.1促进思政案例库的完善,推动课程思政发展

新医科思政案例是在新医科背景下,从“医学+X”的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编制完成。采取建设和应用齐头并重的原则,边建设边应用,从应用中进行第二次挖掘,获取更多的思政元素和案例。经过连续两年的建设,已经编制了思政案例100余个,形成四个层次,20多个模块。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为医学类专业开设了数据库与医学存储、医学图像处理、计算神经系统基础、医学大数据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实现了“医学+X”的新医科教育模式转换。思政案例库为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提供了资源共享平台,快速推动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在思政案例库的支持下,各门专业课均建立了课程思政案例,教学中新发展的优秀案例又丰富了案例库。

2.2提高了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在思政案例库的启发下,广大专业课教师将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深入融合,提高了思政教学水平。近年来,专业课教师立项各级各类课程思政研究项目10余项,发表思政论文10余篇。响应国家号召,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积极发展课程思政已经成为了广大教师的共识。从专业课学习思政元素,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医科创新人才,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2.3思政教学成果显著改善

长期以来,医学课程思政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课前专业课教师列举思政案例,但和教学内容无密切相关性,被学生当成课前小故事。新医科思政案例库的出现,实现了专业知识点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反映平常的“医学+X”的知识点中,蕴含了深刻的哲学、人生观、家国情怀,反映了科学精神和仁心仁术,对所学的专业更加具有自豪感和使命感。

3结束语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教育的思政元素更加丰富,充分体现了“医学+X”的特点,传统的医学思政教育已不能满足新医科思政教育的要求。文章讨论了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建设的新医科思政案例库,包括建设思想、建设原则、组织结构等关键内容。通过思政案例库,可以快速帮助专业课程建设课程思政资源,推动优秀的思政案例库的共享,可以丰富新医科思政教育的内容,切实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彭树涛.“新医科”的理念与行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145-152.

[2]章小峰,杨永,谢谦,等.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3):1-5.

[3]姜冬乐,郭晓佳.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政类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的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3):30-32.

[4]刘艳艳,代爱英,李琳.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探索[J].山东教育(高教),2020(5):28-30.

[5]吴中华.案例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9):241-242.

[6]郧在廷.基于学科背景的思政课红色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20(12):85-87.

[7]于力,陈忠道.“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案例设计与实施[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3):33-41.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课程思政;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指通过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其他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其融入课程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德行培养和价值塑造。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拓展和延伸,目的是要调动高校各类课程教师履行思政职责,赋予高校各类课程思政内涵,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2]

一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

应用文写作是高校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类核心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写作,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学生通过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较熟练地应用工具收集、分析文献资料,掌握应用文的常用写作方法和技巧,掌握批判性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巧,能够撰写内容充实、表达规范的应用文,以及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证严谨的论文。具备一定的调研能力,并能将策划思路与内容清晰呈现出来,高效地指导实践行动。具有更强的沟通、协作能力,能在小组讨论及答辩等场合准确、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

1.部分教材编写体例较为陈旧当前,应用文写作教材版本较多,主要涉及公文文种的概念、特点、种类、适用范围、写作技巧、写作练习等内容。这类教材结构简明清晰,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工具性非常强。但是应用文文种繁多,部分教材的文种选用和体例没有及时更新,导致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写作模式,例文不能多样化编排,脱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2.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主要授课对象是大一、大二学生,部分学生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缺少实践经验,对应用文的使用环境比较陌生,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学习热情,不愿意动笔练习,习惯于通过网络模仿写作,难以体会应用文写作能力对于职业发展的作用。

三应用文写作课程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必要性

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类必修课,同时又是一门综合素质训练课程,应用性、实践性都非常强。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过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应用文写作作为一个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直接影响。应用文写作课程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政元素,适合成为课程思政的载体。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要积极探索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策略

1.精心编写和修订教材,挖掘思政元素在大力践行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下,应用文写作教材的建设十分紧迫。有关方面要对应用文写作教材进行深入调研,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精心编写和修订教材,对教材体例进行创新,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教师要认真选择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使教材成为具体而生动的课程思政育人载体。2.立足学科特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3]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以及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研究、创新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提升综合素养,促进专业发展。3.设计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讲授礼仪文书的写作时导入案例。《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孔子教子的小故事:“(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教师可让学生分析讲解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礼仪是什么,使学生明白学礼仪、懂礼仪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礼仪的本质和精神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礼仪是对别人的尊重。第二,礼仪是对自己的尊重。一个人首先要尊重自己,才能被别人尊重。自尊就是承认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通过礼仪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礼、懂礼,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自觉地纠正自身的不良行为,同时培养自我完善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讲授礼仪文书的写作时,教师课后可以让学生自行收集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物品,或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等,鼓励学生拍摄一些家乡婚俗传统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总结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方式,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教育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教师可采取相应策略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包括精心编写和修订教材,挖掘思政元素;立足学科特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设计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2]赖金茂.“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建设难点及其解决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致力于带动职业教育培养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必然之举,是“双高计划”建设的基点和核心。同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1]。因此,分专业大类深入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研究重点之一。通过文献分析和问卷调研,发现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①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相互独立、封闭运行、各自为政[2];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融合度不高,结合度不紧,出现内容上不理解、知识上不搭界、方法上不科学、为思政而思政的“贴标签”等“两张皮”现象[3];③课程思政建设重点不清晰,找不到课程思政建设的主线和抓手,存在一定盲目性、重复性、碎片化和功利性等问题[4],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与教学内容融合度不高。以上是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为此,紧跟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人才需求,论文以专业群建设为切入点,开展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研究和以《GNSS定位测量》为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和探索。

1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必须根据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要求,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紧跟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厘清行业人才需求和能力要求,明确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这是专业群建设的根本任务。同时,明晰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所秉持的价值理念,明确专业群“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是专业群建设的起点,也是课程思政研究的起点;构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明确专业群“怎样培养人”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也是课程思政建设核心。通过调研和文献整理,明晰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从“以测图制图”为核心的传统测绘发展到“以空间信息服务”为核心的地球空间信息工程,服务对象由基础测绘和相关行业应用发展到空天地海一体化、自然资源服务,集数据采集与处理、信息提取与应用、信息共享与服务于一体[5]。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明确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群办学定位:坚持立德树人,紧盯“云物移大智”等带来的测绘新技术新业态,以服务时空数据“生产、处理、分发与应用服务”产业链为目标,携手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专业基础相通、核心技术各异、专业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培养基础深厚、德技并修、扎根基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分阶段实施”的建设理念,从源头定位课程学习与思政修养教育的关系,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群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创新构建了“专业-课程-课堂”一体化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专业层面:将“扬测绘文化、铸测绘精神、精测绘匠艺”作为专业群课程思政主线,建立专业群课程思政资源库;课程层面:各课程结合自身特点,从哲学思维、科学素养、法治意识、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劳动意识、实践创新、职业能力、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深入挖掘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落实到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和教案课件编写等方面;课堂层面:把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嵌入教案设计、教学研讨、教法创新、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课堂教学环节。通过明确专业思政主线、课程思政主题、课堂思政话题,将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分类、分层次、分阶段实施,形成表1所示的“三目标融合、三课程递进、三课堂联动”的专业群课程思政育人格局,实现显性专业教育与隐形思政育人有机融合。

2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

2.1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落实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深度剖析职业岗位所需知识与能力,精心选择思政育人元素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结合点,从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精选思政育人结合点,聚焦思政元素和案例,系统设计了该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体系,见表2。

2.2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将传承、弘扬、树立、践行以“测绘精神”“北斗精神”“珠峰精神”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课程思政灵魂融入知识体系,在厘清知识点(技能点)与思政元素对应关系基础上,构建了本课程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把思政育人案例融入知识体系之中,形成了一大批显性知识和隐含价值有机结合的“特殊”知识点网络,将思政元素中的“德”通过“网”中的一个个节点渗透进课堂、浸润进教材、滋养进学生头脑,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中实现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

2.3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聚焦混合式教学,深化课程思政教法和评价模式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坚持立德树人教育贯穿于知识学习全过程,采用案例启发式、实践对话式、画龙点睛式等方法策略,将哲学思维、科学素养、家国情怀等融汇贯通在课程知识点中[6],形成了“案例导入、搭建框架、思政育人、协同合作、综合评价、精准提升”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立“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精湛认证”的考核评价方式,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融入学生素质、知识和技能的全方位综合评价,促进其全面发展。过程评价:教师利用“职教云”开展个性化教学,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发现其学习问题,线下教育以线上数据分析结果为参考,精准指导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实现思政育人全过程。结果评价:将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试题库,探索线上“无纸化”知识考核+线下“汇报式”素质考核模式。精湛认证:通过“现场实际操作+虚拟仿真系统”对核心技能进行精湛认证,认证标准与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处理、不动产数据采集与建库等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

2.4课程思政团队建设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课堂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每一位教师的育德意识、育人责任与育人能力,发挥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保证“立德树人”任务落地生根[7]。该课程组建了由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能工巧匠等组成的教学团队,系统制定每期课程思政研究主题,包括政策文件学习、课程标准优化、建设模式、元素挖掘、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开展模块化分工协作教学,形成了校内外协同育人的机制,形成了一支“双师”比例高、爱岗敬业、能协同育人的优秀团队,同时也是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教师党员突击队。

3结束语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橡胶技术;加工成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进行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是贯彻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关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1]。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育人最主要的过程,也是教书育人最重要的途径,如何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是每位高校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专业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课程,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将课堂主渠道功能发挥最大化,使价值观念得到深入、稳定、持久的理解和认同[2-3]。橡胶作为一类典型的高分子材料,在国防及民用领域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校《橡胶加工技术》课程是学生学习橡胶材料、掌握橡胶加工工艺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对本门课程的思政教育探索,深入挖掘蕴含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专业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1课程简介

《橡胶加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面向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的本科生三年级学生,目的是在满足本科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橡胶加工工艺及配合技术的能力。课程主要包括橡胶原材料、配方设计和加工工艺三大部分,既注重了橡胶原材料间的相互作用等基本原理,也强调了橡胶配方设计和加工工艺的实践技术,培养学生能够立足于已学的化学基础课、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等基础课程知识,分析解决橡胶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4-6]。本文以这样一门工科性质的专业基础课为例,探索此类课程中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思路与方法。

2课程中思政元素挖掘

2.1围绕我国橡胶工业发展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在讨论原材料的来源课程中,可引出我国橡胶工业初期发展的辛酸历程。1915年新加坡华侨牙医陈玉波怀揣着拳拳报国之心,在广东建立中国第一家橡胶厂——兄弟橡胶厂,从此中国橡胶工业从无到有,但不幸的是该厂后因政治动荡倒闭;1925年,爱国华侨、厦大校长陈嘉庚排除万难为我国打造15000英亩橡胶园,设立橡胶厂,但同样因为政治动荡的原因倒闭。回首我国橡胶工业初期的艰难起步,不难看出在当时内外交困的历史背景下,仍然不乏爱国之士拼搏奉献,点燃我国橡胶工业的火种,以此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在专业课程中起到思政育人的效果。2.2立足行业典型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讨论轮胎加工技术课程中,可引出为我国轮胎工业飞速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丁玉华和沈金荣。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传统国有型轮胎加工企业受长期计划经济的束缚和影响,转型缓慢,亟待改革,丁玉华在1991年临危受命,担任山东轮胎厂厂长,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市场化管理,扶大厦于将倾,“三角牌”橡胶自此走向世界;2018年“中国轮胎行业10大领军人物”,中策橡胶董事长沈金荣,响应国家号召,带领中国最大的轮胎制造企业,全面走向“工业4.0”和智能制造。通过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行业认同度和自豪感,同时希望学生树立为我国橡胶工业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使命担当。2.3从历史负面案例出发,激发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讨论橡胶原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课程中,以历史上著名的“航天飞机爆炸解体事故”为例,1986年1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仅73秒后发生解体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而事故的源头来自于一个小小的橡胶密封圈——航天飞机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的O型橡胶密封圈低温失效造成燃料泄露。该典型案例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课程内容出发,思考O型橡胶密封圈为何会低温失效,与橡胶原材料之间的内在关系;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意识到严谨科学的重要性以及橡胶加工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大国“工匠精神”。2.4从废旧橡胶回收出发,树立学生绿色环保及资源循环的意识。橡胶作为一类交联型高分子材料,具有极为稳定的化学性质,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废旧橡胶资源再生问题近些年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高强度、耐老化的橡胶技术进步使得废旧橡胶长期不能自然降解,造成了比塑胶白色污染更严重的黑色污染,另一方面目前废旧橡胶处理若以焚烧、掩埋的方式,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如何实现废旧橡胶的绿色环保化循环利用,是未来橡胶领域的前沿课题。在课程介绍中,可围绕该案例,一方面介绍目前废旧橡胶回收利用的先进技术及最新文献,如引入催化剂使交联键动态化的方案,另一方面将废旧橡胶回收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结合,引导学生自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树立环保意识,以自身能力践行环保。

3课程思政教育实现方式探索

《橡胶加工技术》课程中蕴含着众多的思政教育资源,但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区别于传统的思政教学,要把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顺理成章的融入到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将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提升专业素质等与家国情怀培养、理想信念塑造和正确价值引领等有机结合起来,既不显得刻意、突兀,致使学生产生反感,又能够潜移默化的将思政内容灌输给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的有机统一,需要对课程设计进行积极的探索。3.1案例式教学。目前在专业课程中应用案例式教学法已有不少应用研究[7],在纯理论讲解部分穿插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对经典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良好效果[7]。在《橡胶加工技术》课程设计中,应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部分教学内容,例如将与橡胶相关的历史事件、励志故事等内容应用案例教学法融入教学设计中,既能弥补纯理论讲解时略显枯燥的弊端,实现活跃课堂气氛,使专业知识讲解更加引人入胜的效果,又能春风化雨般引发学生对理想信念和科学精神的思考,发挥专业课程隐性思政作用,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3.2讨论式教学。“讨论”互动式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是促进学生对问题思考和知识领悟的最有效途径[8]。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与案例式教学方法相结合,在经典案例讲解时由教师设置研讨主题,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开展。例如,在课程绪论部分,可以设置“我国橡胶工业发展史”的研讨主题,引导学生对我国橡胶工业百年发展史中的发展阶段、典型事件和关键人物展开充分讨论,以实现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的德育目标。该方法区别于传统的言传身教,能够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自觉领悟到其中的知识、精神、道理。3.3问题引导式教学。讲授过程中随时针对一些具体问题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如在讲授“航天飞机爆炸解体事故”案例时,以“为什么—怎么办”为问题引导,让学生们尝试从橡胶原材料、配方设计和工艺技术三方面来思考哪些因素会导致橡胶圈低温密封性能的下降,问题提出以后可以不直接在课堂上公布答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通过通过网络或者书籍查阅资料,思考如何通过合理的原材料选择、配方设计及工艺改进,提高橡胶圈的耐低温性,再进行研讨,帮助学生形成研究性思维,并可以进一步结合课本知识发散思维,思考如何提高橡胶的耐老化性、耐介质性等,起到问题引导、举一反三的目的。3.4多元化教学方式。随着信息化手段的发展,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比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线下课程之余可通过线上MOOC等渠道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分享;另外专业课教师也可以通过课程QQ群和微信群,分享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SCI研究论文、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生平事迹及国家及行业最新的橡胶行业发展政策,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拓展阅读,将课程思政的传授蕴藏在学生的生活中;最后,还可以采用小论文的教学方式,在讲授橡胶配方设计教学内容中,可进行小组化教学,分配每组一个橡胶类别并分析配方成分、制备工艺、改进建议等,学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然后完成一篇小论文,通过该方式可以有效锻炼解决问题及“学以致用”的本领,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

4结语

专业课程是高校教学的重要部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课程,可以突出课程原有的人文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橡胶加工技术》的专任教师要积极挖掘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不断在教学方法上改革创新,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3]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06):62-67.

[4]王经逸,杭祖圣,巴志新.高分子通报,2018(9):77.

[5]谭井华,刘亦武,刘跃军,等.橡胶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83-84.

[6]郭向明.实践性课程观下的学科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淄博师专学报,2010,19(1):14-16.

[7]张春庆,唐萍,曹玉明,等.案例教学法在高分子物理授课中的应用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5,32(06):47-49.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课程思政;隐性教育;人文素养;商务英语

外语教学是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主要途径,但有时学生会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中迷失方向。因而,外语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工具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正确辨析西方意识形态[1]。与传统外语专业相比,商务英语专业更突显语言、跨文化、商务的综合性,更强调学生世界环境认知度、国家政治敏感度、中外文化认可度、商业道德以及理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利用各门专业课程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

一、《综合商务英语》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

(一)课程目标契合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思政强调所有课程都要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春风化雨和潜移默化,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教书育人”的新格局[2]。《综合商务英语》(以下简称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即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跨文化知识和商务文化知识,为下一步学习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本课程通过理论知识、课堂辩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项目报告等方式,训练学生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促使学生为以后的商务工作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并兼顾商务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同步提升。由此可见注重知识、能力、素养培养的课程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步调相一致[3]。(二)课程属性利于隐性教育发挥。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综合商务英语》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课时最多,每学期64学时,共256学时,且教师多采用英语实施面授,师生、生生直接接触,有助于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此次研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所有学生对本课程的授课及学习情况表示满意,愿意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学习任务。课时长、互动多、满意度高的课程属性皆为长期“渗透式隐性”思政教育创造了便利条件,有助于教师从语言、行为、思想、素养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隐性教育”这个概念发端于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P•W•Jackson)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inClassrooms)一书中关于学校潜在课程(hiddencurriculum)的研究。隐性教育指的是学校情景内进行和发生的,相对于明确陈述和预先计划的显性课程而言,处于隐蔽状态的教学内容[4]。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商务英语》作为语言课,将思政教育融入在主题凝练、案例故事、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中,可实现“潜性”“柔性”育人作用。(三)课程内容蕴含思政元素。本课程选用新世纪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系列教材中的《商务英语综合教程》。教材中的单元主题明确,紧扣社会话题,文体多样,文章语言精练,思想内涵深刻,充分反映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涉及中外文化、商业道德、企业职责、科技创新、社会保障体系、幸福观等话题,为挖掘思政元素提供良好素材。

二、《综合商务英语》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提升教师素养。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一线人员,应做到育人先育己,提高个人政治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语言素养。本课程的教师坚持以身以作则,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在教学之余时刻关注并学习时事政治、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断培养英语语言素养,能够用准确的英语向学生讲好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二)提炼思政内容。《综合商务英语》课程授课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能够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内容提炼对应的思政元素,将相似元素串联成线,为每一条线寻找思政源头,并将育人目标融入到恰当的教学活动中(见表1)。(三)开发思政资源。《综合商务英语》融合语言知识、商务知识、跨文化知识于一体,教学资源丰富,因此,要与思政资源开发双管齐下,做到课内、课外双径思政。教师除了在现有主干教材中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外,还需充分利用网络、图书、报纸、杂志、微信公众号等积极搜集思政资源,建立思政资源库。目前本课程已有以下思政资源:纸质图书《中国好故事》(英文版)、《谈治国理政》(中英对照);电子杂志《北京周刊》(英文版)、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文对照);中国英文媒体的报道与评论,如中国日报英文版ChinaDaily、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国际传播机构CGTN;中国传统文化音视频,如由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主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策划实施的大型多媒体系列文化视频《你好,中国》(英文版),学习强国中由湖北大学开设的慕课《英语畅谈中国》等。所有资源均可作为课内、外思政教育内容,既丰富课堂教学,又拓展课外学习资源。(四)设计教学活动。课程思政教育应做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可生硬植入,也不可占用大量课堂时间。《综合商务英语》课程实施“讲授课与讨论课”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讲点思政”和“论点思政”中的思政内容巧妙融入课前、课中、课后的听、说、读、写、译、演当中。并且在授课前,教师可利用学习平台主题相关视频或文章,要求学生边看边记录重点信息;在讲授课中,教师可选择恰当时机将课前学习内容或文章内容引申至思政源头;在讨论课上,学生可通过“亮、考、帮”的活动完成主题相关的讨论及展示;在课后,教师需再次相关习题、讨论话题或视频,要求学生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同时,也可在期末考试题目中加入思政题型。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课外思政资源,并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由此实现环绕式资源及全过程育人(教学计划如图1所示)。

三、《综合商务英语》实施课程思政的课例

本文以《商业伦理的金科玉律》(IsThereaGoldenRuleinBusiness?)这一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杜克大学的MBA学生伦理道德考试不及格”(DukeMBAsFailsEthicsTest)为例,呈现如何在课堂内外开展思政教育。(一)课前。授课前,教师通过问卷星设置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调查的问卷,让学生对自己是否诚信进行灵魂拷问,了解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有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论文造假等学术诚信问题,生活中是否遇到商业作假的情况,并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应策略。通过问卷可以看出所有学生都认为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品质。有极少部分学生(3.4%)承认偶尔有考试抄袭情况。大部分学生(58.6%)认为这些学生冒险抄袭是学业压力造成的,并针对这种学术造假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或解决措施,这些都与文章内容契合。如此一来学生既与文章产生共鸣,也能积累英语素材。这项课前活动虽耗时较短,但让学生进行了个人诚信反思,意识到要以信做人、以信做事,也为顺利导入课堂教学奠定基础。(二)课中。第一,授课中,教师讲解文章中使用了列数据、摆事实、举例子、作对比、引资料等说明方法,并解释使用这些方法可使文章具有真实性、客观性,更具说服力。以此培养学生在做学问写文章时要遵守学术规范,以理服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据可依地描述一件事,不可虚构、不能捏造。第二,讨论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在各大媒体平台搜集有关学术或商业作假新闻,整理成素材后与小组成员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讨论。在讨论课的“亮考帮”环节中,小组成员用英文“亮”出新闻概要,“考”问其他小组是否完整记录重点信息,并寻求师生“帮”助,如何更好地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客观描述新闻。(三)课后。课后教师任务,要求学生搜集并翻译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或用英文讲诚信故事,并录制音、视频。如此既锻炼了学生的翻译技巧,口语表达,也宣传了类似“一诺千金”“立木为信”“曾子杀猪”“尾生抱柱”等中华传统故事,起到育人诚信和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四)考试。在期末考试试卷中可设置学术造假、论文剽窃、挪用公款的翻译题以及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商业道德、考试作弊等写作题。由于学生在学习期间思考过、讨论过、陈述过、撰写过相关话题,因此在试卷作答时便有话可写。这样既达到了学业检测的效果,也将思政教育融入测评环节。

四、《综合商务英语》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是一种内在教育,其教育效果体现在学生对思政教育理论和知识长期内化后的思想和行为变化上,不易用量化的形式衡量。在教学中应重在输入的量,量变自然引起质变,对学生产生教育意义。本课程采用英文演讲、学习心得、海报、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习所得,进行过程性评价,将思政元素与英语语言、商务知识、跨文化知识相结合,实现显示手段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同时,采用调查问卷了解学生获得感及本课程是否达到育人功能。本研究共发放问卷91份,回收84份,回收率为92.3%,其中因1份问卷出现矛盾答案导致无效,有效率为98.8%。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学生认为本课程具有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功能,能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涉及文化自信、文化包容、财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爱国情怀等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传播正能量,对个人思想、品德、观念具有积极影响,实现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

五、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为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商务英语专业需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相关商务专业知识、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因此,商务英语教学应该从专业知识、政治立场和人文素养等方面来实现培养目标。只有商务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教学目标一致,同向同行,才能培养出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安琪,隗雪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初探[J].北京教育:高教,2020(7):48-50.

[2]阿勒腾.英语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J].校园英语,2019(45):137-138.

[3]张露.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计[J].鄂州大学学报,2016(2):79-82.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课程思政;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一、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其最初的想法是: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该理念提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即“三全”育人)育人格局,发挥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等育人功能,形成协同效应,形成合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近几年来,国内各级各类教学机构均在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发表了比较多的课程思政相关的理论文章,有些着重讨论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比较,有些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进行了探索,还有些从管理层面探讨了课程思政的实施。再有就是结合具体课程,提炼挖掘这些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加以总结和推广。比如电力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燃烧学、单片机技术等课程均有相关的研究文章,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案例,颇具借鉴意义。近两年,各高校开始开展课程思政课题研究,有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的,有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方面的,也有针对某一门或一类课程建设方面的。有些高校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比如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课程思政”如何无缝对接专业课程,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在探寻“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国外目前还没有明确地提出课程思政概念,但是欧美有些国家存在着与我国的课程思政相同功能的教育模式。比如,在美国常春藤名校斯坦福大学,迈克伦南教授在讲授MBA课程的时候,开设了名为“商业世界:通过文学的道德和精神追问”的课程。另外,许多国外高校还开设专门的诸如公民教育、品格教育、宗教教育等课程作为德育课程,以及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除课堂教学外,美国的德育课程更注重校园活动和社区服务,也就是实践育人,通过社会实践深刻理解德育目标与内容,促进学生行为与思想的发展变化,打造为有道德的人。美国的“公民教育”,英国的“道德教育”类似于我国的思政教育。英国注重礼仪、仪表和个人品行的培养,新加坡倡导儒家思想,坚持东方价值观。

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

《电工电子技术》是高等学校工科类非电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很多高校在第一学期就开设该门课,因此,实施好该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对大学生的专业伦理教育、工匠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

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因素,直接担负着课程思政的重任。课程思政是对包括思政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的要求,《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也不例外。课程思政关心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任何一门课程都有自己内在的思想,课程思政最根本地是要把这些课程专业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性挖掘和展示给学生,唤醒、激活和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建立起正确的“三观”,进一步健全自己做人做事的品位、风格、素养和德行。担任《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从思想深处要重视和接受课程思政的要求,主动担当作为,全面重塑课程标准,把思政目标纳入教学目标。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教学中,使该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二)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问题。主观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偏差。有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思政会影响原有的教学内容和质量。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一门高质量的课程应该具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的思想交流;应该具有创新意识的思维碰撞;应该具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应该具有充分的文化自信;还应该具有坚定的使命担当。只有这些元素都具备了,这门课程才有了灵魂,才能算得上高质量的课程。还有教师认为课程思政的说教会使得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这种认识也是不对的。一门好的课程应该传递知识的力量、科学的优美、工程的伟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科自豪感、专业优越感、国家责任感。真正有价值的科学知识,是蕴含着正能量的,和课程思政是相匹配的,是充满热情和感染力的,不会使得课堂变得枯燥乏味的。客观方面反映在操作层面上,有些高校和有些教师把课程思政硬生生做成了“学科+思政”模式。这里需要明确一下,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有些高校实施课前思政三分钟,就是在专业课前三分钟专门集中讲授思政内容,然后再接着讲授专业课内容。而且这些思政内容与专业课内容并没有一定的相关性,活生生把课程思政生搬硬套到了专业课上,形成了“思政”+“专业”模式。这样做的结果,不但起不到育人的作用,反而引起了学生的反感。有些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中思考不够、挖掘不够,把专业内容中蕴涵的思政元素提炼的不准确、不充分,出现了课程思政和专业内容“两张皮”现象。没有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课程思政追求思政之“盐”不着痕迹溶于专业之“汤”,而不是“油”漂于“水”。

(三)课程思政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而言,其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学识背景、治学态度、人格魅力、品行习惯、言谈举止等都一定程度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专业课教师除了要懂专业知识,还得拥有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想、更广泛的涉猎、更丰富的阅历,才会有课堂“引政”的底气,才能更好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为了实施好课程思政,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以下几点:精神饱满、激情四射,不能出现消极、负面情绪;严格守时、大胆管理,全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处处体现爱党爱国情怀,不发牢骚,不怨天尤人;把专业知识搞精通,课上好;积极进取、终身学习,永不停息提升自己;表里如一、慎独自律;全身心关心关爱学生的成长;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近三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由传统的教室授课转入线上教学,利用学习通、钉钉会议、腾讯会议等媒介来实现网络教学。老师和同学不能面对面交流,无法掌控学生听讲状态。利用技术手段签到、签退考勤,“强迫”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也是课程思政的内容。

(四)《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通过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分析,挖掘提炼爱国情怀、文化认同等文化元素,科学史、技术史、专业史等学科元素,道德、法规、规范等社会元素,认识论、方法论等哲学元素,发现美、创造美等美学元素。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给出了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

(五)《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案例示例

课程思政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程思政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爱上《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在更新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提升思想层次和审美情趣。这就需要在教师备课时把课程思政内容设计进去。以电工电子技术中的一小节理论课“集成运算放大器”为例,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阐述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本小节的知识目标:(1)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特征。(2)初步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及理想特征。(3)熟练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电路。思政目标:集成电路是集成在半导体芯片上。我国由于暂时还未拥有芯片核心技术,从而受制于美国,动辄相关企业被美国“封杀”。从而进一步激发我国高校学生学习动力,刻苦钻研,尽早攻克芯片核心技术,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该节课的教学设计如表2所示。

三、结束语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课程思政

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的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要全方位全程育人。高职国贸实务专业应该对专业各类课程如何合理分配思政教育的内涵体系、每一门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中主要的思政目标与任务的设计、思政教育教学目标如何开展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积极的实践。

一、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规定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从某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内容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全面综合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以及创新意识,尤其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守约诚信的职业道德操守的外贸专业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突出强调了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塑造的重要性,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确立了方向。

二、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一般地讲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职业能力可以分解为综合素质能力、专业基础应用能力、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外贸岗位职业能力、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知识拓展能力等几个方面。在各个能力中无一例外地涉及到专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及思想道德品质几个要素。从中可以看出对学生的培养不再是仅仅侧重技能,而是要德技双修。所以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德树人,坚持在教学实践等过程中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调统一,二者要兼顾,不可偏废,厚此薄彼。同时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不是简单的生硬拼接,而是要彼此融合、有机结合。既要培养扎实的适用的专业技能,又要潜移默化地把思政育人渗透其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目前从一所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学进程表来看,思政课程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更加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精神;帮助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其他的思政课程还包括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等。专业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理论、进出口业务、外贸谈判、进出口单证实务、国际商务风险防范、国际商务文化等课程。这些课程将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在每门课程中又设置确立了思政培养的目标,融入了思政元素。由此可见,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通过二者协同发力共同作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思政课程为人才的成长指引了正确的方向,专业课程为人才的成功提供了智力的保障,二者共同构建了涵盖思政教育和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

四、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一)要确立各主干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各门专业课中拥有共同的培育目标,但又各有侧重与差异。比如“国际贸易基础”课程是通过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对振兴我国外贸事业的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国际商法”课程则是通过对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产品责任法等内容的学习,提升学生知法守法和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进出口业务”课程主要介绍业务环节及专业技能,它的思政目标则主要放在培养学生诚信经营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上。再如“国际商事风险防范”课程通过众多案例的分析,把思政目标确定在提高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方面。“国际商务文化”课程介绍了构成商务文化要素以及各国的商务文化特点,它的思政目标则确定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能够认同国际文化差异,进而适应国际文化差异,最终能够跨越国际文化差异,实现与世界各国顺利开展商务往来与交流。(二)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是具体的可实现的。这一目标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而充分合理地挖掘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找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抓手和着力点非常重要。例如“国际贸易基础”课程中的贸易条件主要介绍国家间交易中的实际效益的对比。它的思政元素是从贸易条件的对比的角度,使学生懂得一国生产力水平提高对一国外贸的重要影响,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如何能够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化。“进出口业务”课程中的合同条款内容蕴含着诚信品质这一思政元素,教育引导学生在合同磋商过程中要始终秉持诚实守信的原则作风,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进出口单证”课程则可以将工匠精神作为课程思政元素。该课程本身需要学生踏实认真,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而这些都是工匠精神在这一领域的具体体现。“国际商务文化”课程包含着诸多的思政元素。比如在国际品牌文化内容中就可以从介绍世界品牌文化入手,引导学生对如何把我国建设成为品牌强国展开深入的思考。而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中,可以把我国“和而不同”的理念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国际商务礼仪”课程的思政元素同样十分丰富。把课程教学内容与我国丰富的礼仪文化内涵结合起来,使学生以生活在礼仪之邦为荣,并能自觉的提升自身的素养,具有良好的个人风范。(三)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思政要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实训实习等环节来实施。每一门课程,好比是把思政教育灌输到学生头脑的一段渠,又好比是把思政教育扎根到学生心灵的一块责任田。一门课一段渠,只有做到水源旺盛清纯,方能水到渠成;只有做到土壤肥沃,才能根正苗壮。每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一块田,就能在人才的思政教育中实现协同发力,达到最终目标。而在实施方法方面要抛弃生硬的说教,把思政要素合理的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要运用“基因式”融入,把人才培养的价值维度中的思政教育贯穿到专业培养的全过程,专业课程要把教书育人的内涵贯穿始终,在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上出“思政味道”。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政内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他们喜欢学、学得进、入心入脑。

五、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思政同其他专业思政教育一样,都同时具有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双重特性。只有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思政课程既有一定的章程范式,又要因课程而变化调整。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思政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和“育人了无痕”。要从人才培养的层面明确标准,提升教学方法和技巧,这样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才不会完全地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总之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如果做到了课程思政目标定位准确、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深入、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踏实有效、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灵活创新,那么课程施政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胡芝.培养“工匠精神”是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8(3).

[2]石丽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课程思政;无机化学;一流课程;三位一体

1无机化学一流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逐步融入到无机化学一流课程的课堂实践中,怎样通过专业课教学的隐形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流课程建设的必然需求,更是我校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1.1专业技术知识补充人文内涵的需求

我校选用的《无机化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规划教材,教材非常重视无机化学专业知识的更新,目前采用的是第七版。教材共9章,主要包括为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溶解与沉淀、酸与碱、氧化与还原、配位化合物、s区元素、d区、ds区和f区元素、p区元素。教学内容多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其中物质结构理论部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有畏难情绪,对反应原理部分的学习还停留在高中阶段不能逐步深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反应类型繁多,学生喜欢填鸭式的被动记忆,学习热情不高。而教材中涉及的思想道德、爱国情怀、人格培养等德育资源比较少,意识形态教育仍相对欠缺。这就亟需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恰当地融入到讲授内容当中去,实现无机化学教学内容与思政素材、价值观教育的无缝连接和有机统一,努力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同频共振,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药学人才保驾护航[5]。

1.2药学新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调整的需求

大一新生在高考后突然减压,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对未来感到迷茫和困惑,课堂上仍适应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考前又希望老师把考点和盘托出,对所学知识缺少自己的想法、能动性,遇上问题很少看文献,死搬硬套标准答案,缺乏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另外,无机化学的课堂教学更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也多以自然科学的理性思考解决问题,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对解决问题的感性思考能力、对情感情绪和伦理道德问题的处理能力。中国教育家余立先生指出当前最突出的教育衔接问题出现在中学到大学阶段[6]。这个阶段的思政课程教育往往是脱离专业学习和药学实践的,很多情况下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价值引领效果差,这就需要我们专业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逐步转变,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心灵的辅导,力求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教人目的。

1.3新时代立德树人、三观塑造的育人需求

通过文化自信的建立,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7]。无机化学的发展与学科知识更新,与我国社会、历史、生态、医疗人文环境和国际形势都紧密相关,将化学专业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相结合,巧妙地融入课程思政,不仅能够拓宽医学生的人文视野,也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当下,教育功利化思维给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有些学生为了分数铤而走险,考试作弊甚至造假。因此,有必要通过思政教育提醒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化学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国际前沿发展接轨,破除学生功利化心态,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无机化学一流课程思政的培养策略

2.1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思政融合

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团队在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分析从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的屈辱历史进程,展现新中国成立后众多科学家在化学前沿领域取得的原创性成就[8],让学生查找华裔科学家在无机化学发展史上的贡献并进行PPT汇报。在这些PPT汇报中,学生挖掘了大量华裔科学家在无机化学领域的光辉事迹及其突出贡献。在近代化学发展史及碱金属部分,介绍侯德榜为了振兴祖国的化学工业,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倾其一生,最终实现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梦想——侯氏制碱法;在化学键理论和稀土元素部分,讲述我国结构化学的奠基人、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徐光宪院士在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异常紧张时克服美国的重重阻拦回到祖国,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我国化学事业,使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变成生产应用大国。这些实例一方面能激励学生热爱化学,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科学家在人类科学史上做出了许多卓越贡献,学习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地奉献精神,培养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提高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勉励学生在未来的科学史实上续写中国人的名字!

2.2唯物辩证科学观的思政融合

德国化学家卡尔·肖莱马曾说过:“化学的发展是按辩证法的规律进行的。”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在于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在无机化学的各个章节中。例如,化学反应的四大平衡移动(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就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客观规律[9],不同平衡的互相转化和方向逆转都蕴含着事物客观存在的发展规律,其中共轭酸碱对、沉淀和溶解、氧化还原电对等代表的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无机化学中涉及质量互变规律的例子也非常多。比如,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充分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普遍规律。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同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递增的量变而引起元素性质递变和质变。又如,在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当难溶强电解质的离子积大于溶度积时就会有沉淀生成。许多无机化学的知识与理论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原理,将辩证法的观点渗透到无机化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为将来在科学工作中更加全面、深刻、科学地认识问题奠定基础。

2.3科技创新思维培养的思政融合

无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兼具实用性、创新性的自然科学,主要通过对物质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规律的认识来不断开发新物种、新性能。因而,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讲授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还要融合学科发展前沿和现代尖端科技的应用,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比如,在讲解晶体结构及化学元素碳时,引入了获得诺贝尔奖的“神奇材料”—石墨烯。不仅简单介绍石墨烯的发现、结构、性质及其制备方法,而且采用分子结构理论解释石墨烯与金刚石、石墨、富勒烯等其他同素异形体的异同,让同学们了解到石墨烯是21世纪最有发展应用前景新型材料,因其非常薄、强度大、导电导热性能好而被广泛应用在太阳能电池、电子材料、航空航天器件、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最新研发的石墨烯手机电池5秒充满电还可以连续使用半个月,电动汽车的石墨烯电池充电十分钟就能续航1000公里,这必将给未来生活带来颠覆的改变。接着,我们又将2018年《Carbon》杂志刊出的一篇论文“Protomene:Anewcarbonallotrope”推送给学生[10],让学生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前沿,了解近几年碳家族又增添了新成员—protomene,这是继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之后科学界的又一重大发现。最新科研成果的引入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将来在新材料、新技术领域勇于探索,取得更大更多开拓性的突破。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