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税费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8:24:04

企业税费管理

企业税费管理范文篇1

内容摘要:我国现有的环境税费种类较多,环境税费对企业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其研究和管理势在必行。环境税费在国内外保护生态环境中被广泛采用。对于企业而言,环境税费直接体现为现金的流动,影响着企业的成本费用。

关键词:环境税费环境成本

一、环境税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发达国家环境税费的状况

环境税又称“庇古税”。庇古在其《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建议,应当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污染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

目前,已有相当多的国家开始通过税收政策来保护环境,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发展情况来看,有利于环境的税收备受各国重视,税收绿色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发达国家环境税征收时间早,自1972年英国率先开征了CO2税后,法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先后征收了CO2税和硫税等。发达国家环境税征收范围广,如大气环境税中普遍征收硫税、氮税、碳税、汽油税、电力税、臭氧层耗损物质税等;水环境税包括水资源开采税、污水税等;固体废弃物环境税中包括电池税、危险物废弃税、垃圾税;同时还征收噪声环境税、动植物保护税、农药、化肥税等,环境税在发达国家税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国把所征得的环境税投入到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之中,对环保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我国环境税费的现状

我国当前还没有独立的环境税种。现行税制中,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关的税种主要有消费税、资源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车辆购置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等,这些税中涉及到环境污染的税目税率在增加,有向“绿色税收”发展的趋势。以我国现行的消费税为例,我国的消费税是1994年税制改革设立的新税种,目前消费税共设置了14个税目,与环境有关的税目有8个,分别是烟、酒及酒精、鞭炮焰火、成品油、摩托车、小汽车、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其中对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征收消费税是2006年对消费税进行的调整,表明我国消费税已经向“绿色税收”迈进,预示着企业承担的绿色税收负担的增加。

目前,我国消费税税率(税额)的确定并没有考虑这些消费产生的环境外部成本。我国现行的资源税主要强调级差收入的作用,也没有充分考虑资源税对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的功能,如对固体盐和液体盐分别征收10-60元/吨和2-10元/吨的资源税,税额中没有考虑盐的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果将环境外部成本考虑在各种税率(额)内,税对企业成本费用的影响将更大。

环境费是政府征收的与环境相关的各种费用。在发达国家,不存在类似我国预算外资金问题,所以财政角度的税费差别不大;而在我国财政体制下,税收和费用有着严格的界定,我国环境费制度已经有多年的实践,环境费在实务上被分解为许多项目,已有四大类100多项。我国环境费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排污费,排污收费制度是我国对环境污染收费并且专款专用的一项生态收费制度,我国排污收费所涉及的范围主要是企事业单位污水、工业废气污染物、烟尘、工业固定废弃物和噪声等。

除国家制定的环境税费外,各地方政府还征收各种环境费。例如,地方政府普遍对水资源征收取水费和水资源费,有些城市对上水和下水征收多达十几种费用。如果企业违反各种环境法规,还将承担各种罚款,甚至存在被关停并转的风险。各种环境税费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环境税费的发展趋势

与发达国家环境税相比较,我国的环境税费还很不完善,还不能满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税收支持能力的增强,环境税的社会可接受性提高,以及我国环境税收政策和体制的不断完善,环境税收的范围和在税收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将会继续增加。根据发达国家环境税费的实践经验,我国将增强环境税费对环保和环保产业发展的作用,环境税费对企业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

二、加强企业环境税费的管理思路

(一)树立全面环境管理理念

环境税费不仅仅涉及重污染企业,一般企业也可能产生环境税费的支出。企业应将环境税管理纳入企业的整个管理体系,树立全面环境管理的理念。全面环境管理是通过企业全体员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共同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量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安装、服务、回收和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体系。在实现保护环境、预防污染和持续改进的前提下,降低企业污染费用和环境税费的成本支出。

(二)单独计量和披露企业的环境税费

加强企业环境税费的管理,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环境税费的信息,需要集中反映企业承担的环境税费的详细情况。因此,需要对环境税费进行单独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对于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间接环境税费,利用作业成本法归集并分配计量,企业对归集和分配的环境税费应设置相应的账户核算。企业承担的环境税归入企业的当期损益,与主营业务相关的记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环境税”账户的借方,与其它业务相关的记入“其他业务成本——环境税”账户的借方;对于环境费,可设置“管理费用——环境税费”反映,其中属于企业因违反环境法规产生的罚金与赔偿费可分别设置“营业外支出—环境罚金”、“营业外支出——环境赔偿”账户进行明细反映。对环境税费进行披露时,可在已有报表中设置环境税费专栏进行,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环境税费管理的需要。

(三)加强对企业环境税费的控制

对环境税的控制。虽然与环境相关的税种、税目、税率等是由相应的税收法规制度规定的,企业还是可以对环境税进行控制管理。企业可以对与环境相关的税进行纳税筹划,以降低企业的税务成本。纳税筹划时,可以充分利用现行税收法规中的优惠政策,例如在现行法规中,与环境相关的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资源综合利用、建材产品、综合利用发电、页岩油、废旧物资、森林企业和污水处理等。2008年1月1日实行的新企业所得税法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环节。

对环境费的控制。企业应对产品生产实施全过程控制,企业不同部门、不同产品以及不同的生产环节产生的环境费用不同,并且环境费产生的动因具有多样性。对环境费的管理,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采用作业成本管理法、完全成本法、寿命周期成本评价法。

以排污费的作业成本管理法为例。作业成本管理法(ABM,Activity-BasedManagement)以作业成本核算为基础,通过对作业分析和控制,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实现降低成本,增加企业价值的作用。企业首先应确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排污费的动因,动因一般涉及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根据动因归集和分配各作业库的排污费总额,将计算出的排污费与目标成本相比较,确定各作业库排污费的控制方法。排污费征收的标准不同,对其控制的途径也就不同。排污费有的按污染物排放的种类及数量征收,有的仅对超标排放的污染物征收,达到标准的不征收。因此,对排污费的管理应结合收费标准进行,对于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征收排污费的,企业应尽可能地降低污染物的数量与种类;对于按超标准排放收取排污费的,如噪声以及向大气、海洋排放的污染物,企业应加强管理,使排放的污染物不超过标准。另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加强管理,避免违反各种环境法规导致的各种罚款损失。

三、结论

环境税费能够使企业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可以调节企业的行为,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环境税费成为了国内外运用的一种主要的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被应用到环境管理的许多领域。

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包括环境税费在内的环境成本内在化设立新型的贸易壁垒,也对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应加强企业环境税费的管理。

环境税费对企业有双重影响。一方面,环境税费能够促使绝大部分企业采取措施降低污染削减费用;另一方面,环境税费迫使企业负担外部环境成本。企业是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排放者,根据“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污染企业的废物排放量越大,缴纳的环境税费越多,必然增加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成本。

参考文献:

1.王立彦.不可不知的环境税费.首席财务官[J],2008

2.王金南等.环境税收政策及其实施战略[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企业税费管理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煤炭经营监管办法》、《省煤炭经营监管办法实施细则》、《省煤炭企业煤炭产品税费征收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煤炭企业煤炭产品税费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构建全省主要产煤区煤炭税收征管协税护税机制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规范我区煤炭生产经营秩序,强化煤炭产品源头监管,防止税费流失,促进全区煤炭产业逐步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轨道。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源头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监控系统作用。

从我区实际情况出发,以加强煤矿远程监控建设为重点,围绕系统配置机构和人员,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正常运转,以达到煤炭税费足额征收的目的。(远程监控系统就是在煤矿磅房建设磅房端系统,重点对煤矿磅房、工业广场、出煤运输道路安设监控设备,并接入监控中心进行24小时监控,从而达到“关口前移”目的,并与我区现运行使用的“煤炭税费征收系统”合并联网共用一个平台,两套系统的数据、视频进行对接,形成监控中心、站点、矿端三级联网模式。)

我区现有乡镇煤矿21对,其中6对煤矿因受煤炭政策因素处于停工阶段,实际建设和生产的煤矿为15对。全区共有大小运煤车辆约2000余台,运煤道路四通八达。目前,煤矿远程监控系统已在10对煤矿建成投入使用,其余5对煤矿力争在3月20日前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将实现对所有煤矿的覆盖和监控。围绕该系统设立监控中心,在煤矿运输车辆管理较为松散的煤矿企业关口设置监控站,配备人员24小时不间断监控煤矿磅房、装煤场和运煤道路,做好运煤车辆号牌登记,一旦出现违规情况,追究煤矿企业责任。

(二)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处罚力度,形成长效机制。

1、煤炭税费征缴系统、煤矿远程监控系统主机房和监控中心设在区安监局,由区安监局对煤矿远程监控系统进行统一管理,负责保障远程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日常维护工作,确保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煤矿远程监控系统的直接责任人为煤矿企业,煤矿企业必须保障安装在煤矿的监控系统正常运行,未经允许不得私自改变系统原有位置。若因煤矿和运煤车辆人员改变原有安装位置、故意损坏、或采取其他方式导致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的,由煤矿企业负责赔偿,同时将视为有意偷逃税费,由区煤炭税费征缴稽查大队调查处理;造成税费流失的,由煤炭税费稽查大队按照相关规定责成煤矿补交税费,并视情节轻重处以违法所得1-5倍的处罚,情节极其严重的,由区煤炭税费征收领导小组研究处理。

2、建立煤炭运输车辆准入机制。由区安监局牵头,交警、公安、交通、区煤炭税费稽查大队等部门及乡镇参与,对无证照及证照不全从事煤炭运输车辆进行全面清理,将煤炭运输车辆纳入煤矿企业管理,所有进行煤炭运输的车辆均挂靠煤炭企业,形成由煤矿管理运煤车辆,有关部门监控煤矿企业的煤炭税费征管格局。煤炭检查站负责煤炭运输车辆的税费征收,并做好车辆登记,每天定时与监控中心核实运煤车辆过关情况,确保都实现足额征收。如发现偷逃税费车辆,通知车辆所属的煤矿业主,查看录像进行证实,证实后视情节轻重责成煤矿企业补交税费并对其处以罚款。

煤矿企业要对煤炭运输车辆驾驶人员进行培训,规范其运输行为。煤矿企业要认真审查运输本矿煤炭车辆的相关证照,禁止无证照或证照不全的车辆从事煤炭运输。凡经发现并查实煤矿企业允许无证照或证照不全的车辆运输本矿煤炭,区煤炭税费稽查大队将按相关规定对煤矿企业进行处罚。

对小型运煤车辆管理,参照区财政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局、区煤炭安全管理局、区煤炭税费征缴稽查大队制定下发的《关于对乡镇煤矿小型运煤车辆实行〈准销凭证〉征收煤炭税费管理办法》执行。

3、充分发挥煤矿远程监控系统作用,将系统数据延伸至区煤炭税费稽查大队,设立监控分中心。区煤炭税费稽查大队负责24小时监控,并与税费过关征缴数据进行比对,严格筛查偷逃税费等违规行为。运煤车辆采取冲关、绕关等行为拒不交纳煤炭税费或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导致煤炭税费流失的,由区煤炭税费稽查大队负责责成车主(或车辆所属的煤炭企业)补交税费,并视情节轻重,处以违法所得1-5倍的处罚;对违法违规的运输车辆,由交警部门按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4、建立黑名单制度。在煤炭税费征收工作中,发现煤矿企业有偷逃税费行为的将进入黑名单。第一次进入黑名单,责成煤矿企业补交偷逃税费;第二次进入黑名单,除责成煤矿企业补交偷逃税费外,处以违法所得1—5倍的罚款;第三次进入黑名单,除责成煤矿企业补交偷逃税费并处以违法所得5倍的罚款外,区煤炭税费稽查大队将派人员进驻该煤矿企业,实行24小时税费监控和清缴工作。

5、对因煤矿企业违反本实施意见,造成税费流失严重的,由区煤炭税费征缴工作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处理,各成员单位根据职责权限加大管理和处罚力度,公安部门暂扣和暂停审批其火工产品;国税部门暂停发放该煤矿增值税发票;区安监局暂停发放标识卡和停止该矿的相关手续审批、上报工作。

企业税费管理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重点扶持,积极发展;优质服务,规范管理;促进联合,继续做大做强,使货运物流业成为我区经济增长亮点。

二、发展目标

全区货运物流税费收入达到3500万元。

三、主要措施

(一)加大帮扶力度

1.区货运办是发展货运物流业的规范协调部门,具有及时提供优质服务,协调解决货运物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职责,以提取纳入全区管理的货运行业缴纳税费的0.5%作为办公经费。

2.各乡镇、街道及区财政、交通、地税等单位要加大对辖区货运企业的帮扶力度,提供优质服务。

3.区内各货运企业在保持现有运力的前提下,不断加大新增运力的投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树立企业形象,严格按照计税标准,依法照章纳税。

(二)实施奖励机制

1.对年缴纳税费额在40万元以上的货运企业进行分段奖励。年缴纳税费额在120万元(含120万元)以内的,按缴纳税费额的55%进行奖励;年缴纳税费额在120万元以上至300万元(含300万元)部分的,按缴纳税费额的60%进行奖励;年缴纳税费额在300万元以上至600万元(含600万元)部分的,按缴纳税费额的65%进行奖励;年缴纳税费额在600万元以上至800万元(含800万元)部分的,按缴纳税费额70%进行奖励;年缴纳税费额在800万元以上部分的,按缴税费额的73%进行奖励。

2.区货运办要及时核实各企业纳税进度,提供数据。区财政部门要及时拨付资金,对企业进行奖励。

3.当年新增货运物流企业,年缴纳税额达到40万元以上80万元以下的,年底由区财政进行一次性奖励;年缴纳税额达到80万元以上(含80万元)的由区财政按月进行奖励。年缴纳税额不足40万元的企业,不享受该奖励政策。

4.对区货运办核定的规模以上企业(年缴纳税费在40万元以上),单笔缴纳税费在20万元以上,区财政局要及时提供缴税周转金,货运办可按纳税总额的50%垫付。

5.区财政需提供纳税周转金150万元并拔付至货运办(不足时,由货运办提供数据,临时再增加),以便使企业的税款及时入库。

(三)设立引进、帮扶奖

企业税费管理范文篇4

根据市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现将我县自2003年5月以来的矿产品税费统征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矿产品税费统征机构设立的有关情况

针对我县矿业生产经营秩序混乱,矿产品税费流失严重的问题,2003年5月,县政府根据市委、市政府对矿产业实行“五统一”管理的要求,成立了“彝良县矿产品税费统一征收管理办公室”(简称统征办),由县经贸局的一位同志任主任,县公安局经警大队大队长任副主任,抽调了县“两税”、工商、国土、环保、财政、公安等有关部门人员集中统一办公收取除属财务健全查帐征收企业外的矿产品税费;下设一个执法大队,由县公安局经警大队长兼任队长,负责对冲关等偷逃税费行为进行查处;在全县主要出境路段设立8个验票站,购置3把磅秤,招聘32个临时工,负责对出境矿产品进行验票登记。

2004年7月,根据《行政许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统征办更名为“彝良县矿产品税费缴纳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定位为完全的服务机构,撤消了执法大队。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税费征管力度明显加强,出境矿产品税费流失现象得到根本好转,矿产品税费收入大幅上升。统征前的2002年,全县矿产品税费全部收入仅175万元,其中查账征收70万元,其它核定查验等手段征收的仅105万元。2003年5月统征后,统征税费达485万元,全年共计征收761万元(含查帐征收部分),分别是2002年全年税费收入的2.8倍和4.3倍。2004年1至10月,中心征收矿产品税费1050万元(不包括查账征收),是2002年全年税费收入的6倍。2004年,预计全年中心征收部分可达1300万元,是2002年全年税费收入的7.4倍;另国税自行查帐征收部分可达772万元,地税自行查帐征收部分可达到58万元,三项累计可达2130万元,是2002年全年矿产税费收入的12倍,是烤烟税收的近4倍。其中,行政规费可达430万元,是2002年全年税费收入的2.45倍,基本相当于我县今年的烤烟税收。

(二)理顺了征管体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节约征收成本。中心设立后,凡具有对矿产品税费征收管理职能的部门全部集中统一办公收取税费,同时通过验票登记统一收集征收信息,共享所有征收信息资源,改变了过去由近10个部门各自为政,单独征收的局面,节约了征收信息收集、人力资源、经费开支等成本。

(三)提高了服务和管理水平,促进了企业缴纳税费的积极性。未统征前,矿业主面对的是近10个部门,不清楚应缴纳的税费项目,也不清楚应到哪些单位和部门缴纳,抵触情绪较大,一收费就认为是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绝大部分税费都需各个部门直接到企业去征收,难度较大。个别主动自愿缴纳的,也需到近10个部门去缴纳,十分不便。统征后,服务中心定位为便民服务中心,企业只面对一个中心,全部收到的税费项目均予公示,实行一个窗口办事,一次性缴纳结算,一条龙服务,缴纳的税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办事方便快捷;同时,对税费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了规费收支管理,消除了不良现象,促进了矿业企业缴纳税费的积极性。

(四)矿业生产经营秩序得到根本好转。相关的征收票据只发给合法矿业企业,其它非法矿业企业没有票据就不能出关销售,从销售渠道的源头上打击了非法矿业企业,促进了全县矿业生产经营秩序的根本好转。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建立了由县政府主持召开的每月一次的矿产品税费统征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和不定期通报征收工作情况,分析征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同时,中心建立了每月1号召开的由中心全体人员和8个验票站站长参加的例会制度,核对、报告矿产品出关验票登记工作情况,安排下步工作。

(二)规范运作。2003年刚成立统征办时,属于摸索阶段,运作程序如下:统征办统一制作矿产品税费缴纳登记票据,企业到统征办领取票据,矿产品需出关时企业自己进行登记,作为出关凭证依据,验票站对数量和品种进行核实登记,作为税费征收依据。企业于次月1至10日缴纳税费后由统征办开据县财政收费票据和税票。发生冲关等情况时,由执法大队负责查处。2004年运作进一步规范。根据省、市有关部门的要求,规费票据统一使用各相关部门的票据,撤消了执法大队。同时,中心主任由国税局的同志担任,职能定位为服务机构,规避了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问题。

(三)合理确定计征单价。2003年4月召开了全县合法矿业企业法人参加的矿产品价格听证会,合理确定了各类矿产品价格,作为计算税费的征收单价。

(四)强化征收管理。为防止、查处冲关、偷逃税费等不良现象,建立了各部门密切配合的联动机制。县政府与公安、交警、税费、工商等部门签订了责任书,合理确定各部门的工作经费。各部门落实一名领导和3到5人每天24小时开机,发生冲关等情况时,接到报告必须立即赶赴现场,按各部门的行政职能进行处理。否则,每发生一次未及时处理的,按比例扣取部门的工作经费。

(五)严格内部管理。税费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每月底,税款及工商规费全部划转税务和工商部门,其它规费全部划转县财政,中心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避免了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

(六)合理兼顾各方利益。收取的规费每半年按一定比例返还各部门上解市级部门,并留取一定的工作经费在县直部门,合理兼顾各方利益。

四、存在问题

(一)冲关等偷逃税费的现象时有发生。统征初期,矿产品业主及运输户白天在验票点吵闹、不开票,单车冲关,甚至殴打验票人员等。今年年初又采取几辆甚至十几辆运矿车同时集体过关,有意造成道路堵塞逼迫放关或采取深夜集体冲关,之后又私制邻县过关单据蒙混过关。这些问题经公安、交警、国税、工商等部门的及时处理得以解决,但仍时有发生。今年下半年又出现矿产品业主及运输户采取与少数验票员勾结,过关不验票、验票不登记、过后又把票退回、票单少填多拉、票单矿名与实际运载矿不符、开低税费的矿产品单实运高税费的矿产品等手段偷逃税费。这些问题虽经服务中心努力监管,采取突击实地抽查、电话告诫,清理出少数人员等方式进行纠正,但由于点多面广、距离远,再加上验票点人员均是临时工,管理难度较大等问题,仍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对冲关车辆及矿业主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罚。其原因是税法规定,在本月生产经营的应缴纳税费是在下月的规定时限内进行缴纳;其次现场处罚要两个以上的相关部门的执法人员在现场,这就对冲关的车辆虽经查获,但要定性为偷、逃税费比较难,不能实施有力的惩处。

(三)市级考核激励机制未形成。上级对税费特别是税收的年终考核政策是:对完不成任务要扣发工资,但对超额完成部分不予奖励,收的越多,成本越大,造成中心工作经费只能用规费来解决。另我县未出台对乡镇的激励政策,工作积极性不高。

(四)市县利益难以平衡。未统征前,有关部门面对上千万的税费流失,采取不了任何有效措施。统征后,由于规费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引起市级有关部门的极大关注。一些部门提出要由其下属县级部门单独收取,个别部门甚至提出如不由部门单独收取,就不给予办理县上的有关手续。如此,势必回到统征前的状况,税费大量流失。同时,有的提出要对收缴的规费按比例全额上解,如此将造成中心的运转和增加设备投资等所需经费就没有保障。

(五)验票点的规范定位问题。近期,省治理交通“三乱”检查组在我县的检查中,对我县设立的矿产品验票站提出异议。如撤消验票站,将不能对矿产品税费进行有效监管征收,造成税费大量流失,亟待解决验票站的定位问题。

(六)全市矿产品税费征收环境有待改善。我县对矿产品税费的征收,均是以验票站登记的矿产品类别和数量进行税费缴纳和进行查帐征收,邻县实行的是核定征收,核定征收额远远低于实际征收额,造成一些商户把洗选等粗、深加工厂建到邻县,使我县粗、深加工矿产品税费外流。

(七)矿产品税费流失仍很严重,增收潜力巨大。一是计量问题。由于缺少经费,8个验票站只有3把磅秤,造成不能准确计量,一部分税费被流失。二是县内销售的煤炭税费流失严重。现我县仅对县外销售的税费进行征收管理,未对县内销售的优质和民用煤税费进行有效监管,造成税费流失。据统计,全县每年的煤炭产量在60万吨以上,而统征的只有30万吨,另县内销售的30万吨450多万的税费被流失掉。三是县内的矿产品从采掘到粗、深加工环节的税费基本流失,难以有效征管。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为解决好以上各种问题,我县在10月底组织人员到今年征收煤炭税费达5300多万元(其中规费2000多万元)的四川省筠连县进行考察学习。借鉴筠连及曲靖富源等地的做法,我县已初步拟订了《彝良县矿产品税费缴纳服务管理方案》,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统征工作:

(一)管理原则: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实行“依法征缴、税费同行、加强验票、方便营销”的原则,加强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实行源头管理与宏观控制相结合,充分调动部门和乡镇积极性。

(二)征管机构:成立“彝良县矿产品税费征收管理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全面对矿产品税费征缴和管理进行宏观指导,矿产品税费缴纳服务中心负责业务管理,各部门依照各自职能依法管理,相关乡镇相应成立管理小组,负责对辖区的矿产品进行管理。

(三)服务中心及验票站的管理:逐步减少验票站临时人员,抽派相关部门人员加强验票站工作,抽派人员由服务中心统一进行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实行轮换制,任期一年,由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局分别派人经领导小组同意后担任(工作情况好的经批准可连任)。副主任由公安局派人担任。

验票站站长及班组长分别从财政局、工商局、地税局、环保局等部门抽调担任,半年一换。验票员由服务中心重新进行聘用。

蚂蝗沟、大寨、红石岩验票站是我县矿产品出关的主要通道,服务中心进行重点管理,其他验票站委托属地乡镇进行责任管理。

(四)征收业务管理办法:仍然按服务中心确定的业务管理办法进行,税费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中心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五)绩效考核办法:对相关部门签订考核责任书,明确职责、明确任务。对部门没有税费收入、签订了责任书参与该项工作的部门,在年终时根据工作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乡(镇),以上年度验票站的规费收入为基数制定考核办法,对超基数部分的规费按一定的比例给予奖励。对所有鉴定责任书完不成任务的进行处罚。

(六)规费的上解及部门的工作费用解决办法:由相关规费部门与市相关部门确定一定的总数,对超出部分全留县级财政。对县级相关部门的工作费用,由财政局根据2003年度部门的收缴情况及工作情况确定总额或比例。

(七)验票站的定位:由公安局、交通局向上级部门争取三个以上的检查站和超限运输整治相关的站点,定位在矿产品出关主要通道的验票站上。

(八)加强煤炭采掘企业的税费核定征收工作。按照规定,煤炭采掘企业的规模必须要达到3—6万吨/年以上的规模,但我县绝大部分企业还未达到规模要求。为督促其加大投入,搞好技改,提高产量,参照曲靖富源的做好,拟对煤炭采掘企业税费实行规模产量核定征收。

(九)落实责任:税费征收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需全县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领导小组负责做好方案的制订实施工作,搞好组织、协调工作。服务中心负责加强征收和内部管理,及对部门、乡(镇)的考核工作,切实加强管理和服务,做好税费收缴工作。税务部门负责抓好矿业企业的建账立制工作。煤炭、安监、国土等部门负责做好煤炭采掘企业煤炭产量的核定工作,同时负责加强对矿业企业的管理,特别要加强对有偷、逃税费不良行为企业的监管,督促企业做好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公安、交警、运政等部门负责对有冲关等不良记录的车辆实施重点的动态跟踪监督管理,切实加强对驾驶员的教育管理。纪检、监察、审计、物价等部门负责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征收管理规定的予以严肃查处。

六、请求帮助协调解决的事项及建议

(一)请求帮助协调解决的事项:

1、请求协调市级有关部门,合理确定规费上解比例,兼顾好各方利益;同时帮助协调市国税、工商部门,帮助解决一部分矿产品税收征收成本,确保统征工作正常运转。

2、请求帮助协调省、市有关部门,合法定位验票站。

(二)建议:经调查了解,全市除个别县区对煤炭税费实行统征外,其他县区均没有对矿产品税费进行统征,均实行的是各部门各自核定征收税费,造成税费大量流失,良好的征收环境难以形成。我市是云南重要的矿业基地之一,每年矿产税费的多少,是衡量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为此,建议:

一、成立市矿产品税费征收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税务部门,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全市的矿产品税费征收管理工作。

企业税费管理范文篇5

通过对全县20*年度房地产企业税费征收情况进行专项审计,揭示税费征收管理和税收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税费流失的渠道和原因,提出规范税费征管秩序,规范税费征管行为,提高征管质量的针对性意见和建议,促进我县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专项审计的对象及范围

审计对象:全县税费征收管理部门及房地产政策执行相关部门(地税、财政、国土、城建、房产、工商等)。延伸审计对象是我县各房地产开发企业。

审计范围:主要是审计20*年度房地产企业税费征收管理及税费政策的执行情况,必要时可追溯以前年度的欠缴情况。

三、专项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一)审计财税等有关部门的主要内容

这次审计重点是审查征收机关对房地产企业税费的管理、申报、缴纳和政策执行情况,是否存在执行政策不严、征收不到位、计税价格不准确、违规减免、缓交、欠税的问题,具体内容有:

1、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延期(减免)纳税等税收管理审计。

2、房地产企业税收征收入库合法性、及时性、真实性情况审计,是否做到应收尽收,有无漏征、少征、无依据缓征税收现象。

3、房地产企业税收票证管理审计,主要检查票证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4、房地产企业税收检查情况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税收检查程序是否合理。

(二)对房地产企业的延伸审计的主要内容

除核对税务登记、纳税、延期(减免)申报等资料内容外,还应重点关注:房地产企业是否存在违规核算、税费申报不实、骗取税收优惠以及各种偷逃税收、瞒报经营项目、隐匿经营收入等行为。房地产企业主要税种审计重点内容有:

1、营业税:主要是检查应税营业额合理性、完整性,以及应税营业额的及时性。

2、企业所得税:主要检查应税收入真实性、完整性,检查税前扣除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检查减免税政策执行情况和其他调整事项的合规、合法性。

3、个人所得税:主要检查是否按规定全员全额履行代扣代缴义务,是否有少报、隐瞒收入、虚假申报的行为。

4、土地增值税:主要检查是否按规定申报预缴土地增值税,税收标准和增值额计算是否符合规定。

5、契税:主要检查各种纳税申报是否按期交纳,各种应税行为是否按规定足额纳税,有无越权减免现象存在。

6、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等。

7、关注防洪保安资金、人防易地建设费、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等行政收费征收管理。

(三)其他应关注审计内容

1、是否存在房地产市场监管不力,在项目立项、规划审批、施工许可、预售许可等环节违规审批、滥用权力等行为,相关部门不能及时发现制止房地产项目违规开发、虚假销售、定价不实行为。

2、注意查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线索,加大查处案件力度,严肃查处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规和权钱交易的行为。

四、专项审计组织实施的相关工作要求

企业税费管理范文篇6

一、加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力度。强化矿产行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管理工作,对矿产行业的纳税人,在连续不超过12个月的经营期内,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以下简称应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上的、除此之外的纳税人年销售额达到80万元以上的,必须按规定程序申请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实行规范化管理。对达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标准而不申请办理认定手续的,严格依法律程序按其销售额依照适用税率(矿产品17%)征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后,不得转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市政府每年对各县市区政府矿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通报,对工作不力的,予以严肃处理。

二、推行增值税预(征)制度。对煤炭和有色金属增值税实行预(征),促使销往外地的矿产品在本地销售环节及时足额纳税。税费集中征收部门在向矿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发售矿产品税费缴讫证时,将应收的增值税税款暂时代收预存。代收增值税款于次月划入纳税人账户,在纳税人每月纳税申报期内向主管国税机关申报缴纳税款时,一并缴纳国库,同时开具完税凭证。

三、严格税费统征的税费预(征)标准。依法提高矿产行业的税费贡献率,矿产品税费综合预征率应达到20%左右,最低不得低于15%。各县市区可按照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和本地实际,适当增设纳入集中征收的税费项目或适时依法调整征收标准。特别是应当关注并研究国家对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的政策变化,根据政策变化及时测算税费比例,并严格按比例划缴入库。

四、加强税源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矿产行业税费以“日常征管为基础,税费统征为把手,税收稽查为补充”的征管模式。一是开展税源调查。各级税务部门要组织力量对辖区内矿产行业进行全面调查,建立健全矿产行业税源信息库,完善纳税档案管理。二是对矿产品产销量实施严格控管。在全市全面推行矿产品产量监控系统,切实形成“以产控销、以销控税”的税源管理模式,堵塞税收漏洞。三是规范购销凭证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市统一格式的过卡验票通行凭证,税费集中征收部门对矿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购销票据实行实名制管理,纳税人到税费集中征收部门购买通行票据后,必须加盖单位公章,过卡时由站点按户登记验票。四是税费集中征收部门要及时采集矿产采选企业的数量、产量、销路、市场价格等相关信息,将各企业购票数量与煤炭局、产煤乡镇的数据进行比对,并将相关数据资料通报相关单位。市政府以各矿产企业购买购销票据数量和交纳税收多少作为核定生产规模的重要参考依据,对规模达不到规定要求的矿产企业,列为全市矿产资源整合的重点对象。

企业税费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小微企业;税费负担;优惠政策;效应分析

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就业机会,创造税收以及调节宏观经济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11年以来,我国工信部、信息化以及统计部门开始重视小微企业工作,先后下发了多个关于小微企业划分标准的文件,文件内容具体包括行业细分标准和计划。例如在工业领域,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是员工人数不超过1000人,经营收入不超过4亿元。在实际中,小微企业员工数往往在400人左右,经营收入通常超过2000万元;在这类行业中,小微企业人数会超过30人,且营业收入不超过300万元,但是员工人数不超过20人的企业经营收入会超过300万元。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小微企业税负压力却在不断增长,这对小微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阻力。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不断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小微企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现阶段小微企业税费的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针对不同行业企业制定了有差异性的税收政策和制度,除了税收之外,小微企业还要承担一些专项费用、缴交政府性基金等。因此,我们要从整体出发来分析小微企业税费情况,具体如下。1.1当前税费承担的组成情况在现有税费制度中,小微企业税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税收费用。当前,小微企业主要缴纳的税费包括增值税、所得税等不同税种。(2)一些特定行业需要缴纳专项费用,这部分费用直接纳入政府性基金当中。这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以及员工失业保险等;另外还可以根据地方法律法规,征收工会会员费、水利基建费、文化事业费以及环保费等。(3)根据法律规定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保险费等,如员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工伤保险等。(4)行政事业性收费。这项收费内容中,主要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管理费用等。当前,要确定小微企业实际承担的费用存在较大难度。但在行政事业性收费方面,大多数都根据事项划分来收取的,这对小微企业来说无形中增加了税收成本。1.2加强小微企业征管模式以及遵守的成本方式从当前情况来看,小微企业会计审核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征收税务。但是在税务管理实践中,小微企业被纳入核定征收范围内。这样一来,税务机关在征税过程中会有更大的自主操作空间,采取何种征收方式直接关系到小微企业税收负担大小,在制定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时,要根据小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将其纳入对应的征收范围内,税务机关根据行业变化灵活调整征收方式。从税费管理角度来看,小微企业税收成本受到征收成本影响较大。如果税费科目较多的话,则意味着征税部门也更多。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应收各种税务管理部门检查时,也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

2小微企业现行税费政策存在的相关问题

2.1税费负担较重。非税项目过多将会直接增加小微企业税负成本。除了教育附加费之外,还要缴纳水利建设费、城市建设费、环保费等各种费用。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这些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2.2政策性优惠类型较少。对国内小微企业来说,所得税种类多种多样,主要通过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组合的方式呈现。在实际中,税务部门主要通过投资退税方式来控制企业税费支出水平。如果企业计提折旧的限制比较严格,则需要从研发支出中扣除部分税基来实现。因此,当前我国已下发了多项税收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下调税率、定期减免税收等方式。从现有税收优惠政策来看,间接优惠方式使用得较少,限制了处于亏损状态中的小微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显然是不利于小微企业长期发展。2.3小微企业税费征管中存在的问题。(1)税费征管政出多门,九龙治水问题突出,这直接降低了征管效率。国税局负责征收增值税,所得税、城市建设税则是地税局负责征收。许多省市的做法是地税局负责征收社会保险费,或者代收非税收入项目。近年来,国地税部门在税务征管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工作协调机制,但是多头征管依然增加了企业税负成本。企业在不同部门之间缴纳税费,无形中要付出更多的管理费用和成本。(2)核定征收存在较大的灵活操作空间。在核定征收过程中,税务部门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力。如果税收增幅较大、经济增长较快的情况下,税务机关核定小微企业的税收额度的空间也比较小。而且,在经济增速较慢、财政收入增长不稳定的情况下,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将会大幅提升。为了保持财政收入稳定整治,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小微企业实行更加严格的征收政策,导致小微企业税负成本大幅上升,陷入巨大的经营困境当中。

3小型以及微型企业优惠政策的效应分析

本文对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收集税收管理数据监测和分析企业税负成本变化。在对企业实际税负成本进行评估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即企业税收负担和税收优惠政策的一致性。3.1执行情况的模拟分析。当前,我国小微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覆盖了所有税种,包括流转税和所得税两个大项。其主要目的是调整税收政策来降低企业税负成本,促进企业收入整治。本文对小微企业流转税进行实证分析,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详细分析。2014—2018年,国家规定了流转税的优惠程度。2014年,增值税起征点为月销售收入的2000~5000元,或者1500~3000元(销售劳务),营业税起征点是月营业收入的1000~5000元。2016年,增值税起征点上调到月销售额的5000~20000元,营业税起征点上调到月营业额的5000~20000元。3.2针对于企业的减税进行模拟数据分析。(1)小微企业模拟流转税研究。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微企业可以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覆盖了增值税、营业税两个税种,主要根据企业营业收入计算税费。截止到2018年,政府已将计税基准从过去的5000元提高到了30000元,这种价格标准主要根据企业总体经营情况来定。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如果政府提高所得税起征标准,在起征点临界值范围内,一般情况下纳税人的缴税起始点与税率之间具有线性关系。如果政府上调征税起始点,提高征税标准,这种做法主要适用于一般纳税人。在模拟操作情况下,企业税费负担将会上升,流转税的优惠效果也会受到临界值的影响,不能很好地实现减税目的。(2)对企业所得税率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当前,政府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所得税上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当前在政府税收优惠政策下,小型企业按照20%税率缴税。二是如果企业纳税额处于政府规定的优惠标准之内,则按照50%的税率缴税。但是在2015—2018年,政府将这项标准有所提高。本文接下来将模拟不同税收优惠标准下的企业所得税率实际变化情况,以对企业减税效果进行分析。税收优惠政策根据企业实际利润来计算,不存在其他政策限制。

4小微企业税费政策对策

4.1实施税费制度改革,缓解小微企业税费负担。(1)政府启动了税收制度改革并对非税收项目进行调整。这可以有效降低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节省出宝贵的资金发展其他经营项目。另外,政府要调整向小微企业征收的政府基金水平,在保障就业优惠税落实前提下,取消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取,对不具备成立工会的小微企业,可以免于收取工会会费。(2)政府实施企业纳税门槛制度,适当提高增值税征税起征点,对小微企业的增值税起征点实行统一标准管理。适当提高小微企业的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能够直接降低企业税收成本,还可以减少企业的纳税成本。4.2构建健全的税费优惠政策。建立比较成熟、完善的小微企业优惠政策体系,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参考西方国家税收管理政策和经验,不断提高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管理水平。另外,建立多位一体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不同的优惠政策相互衔接。政府各部门要制定覆盖生产各个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所有经营活动都纳入优惠政策之内。例如,在小微企业创业起步阶段,可以享受减少社会保障费的优惠,对有利于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交易活动,可以纳入减税范围内,以提高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幅度。4.3增加国家政府政策扶持性的措施。对小微企业,其发展过程需要各种支持和帮扶,政府也应该制定多样化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企业所处行业和发展特点,采取灵活的税收优惠方式,最大限度帮助小微企业减少税负成本,加速成长和发展。将小微企业研发项目纳入减税优惠范围内,为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还可以制定税收政策来降低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引导小微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开展经营活动。相同情况下,根据小微企业资金周转需求,为其提供有利于融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大程度满足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5结语

企业税费管理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以《省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办法》为指导,以社会协同治税为目标,以加强税源监控为核心,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规范委托制度为主要内容。明确政府、政府部门、有关单位和个人在税收保障、协税护税方面的义务和责任,加强地方税费征收管理,保障地方税费收入,维护纳税人、缴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营造法治、公平、有序的税收环境,实现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协调增长。在县政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下,建立“政府领导、地税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综合治税体系,推动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协税护税。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县地方税费征缴工作的领导、协调和保障工作,县政府决定成立“竹溪县地方税费保障协调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地税局,付良根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地方税费征缴保障日常工作,督导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依照《省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办法》的规定履行职责;每半年组织召开一次协调会议,听取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和建议,落实《省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办法》的有关要求,解决《省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办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营造良好的税费征收管理秩序和环境。

三、工作职责

(一)县、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应当大力支持地方税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依照法定税率计征税额、依法开展税费征收,不得越权制定涉及地方税费的文件,不得干预地方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税费。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涉及地方税费内容的,应当征求同级财政部门和地方税务机关的意见,并按规定备案。

(二)县人民政府应当不断完善电子政务平台,积极支持地方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尽快实现涉税费信息采集的社会化和信息化。

(三)发改、财政、统计、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公安、国税、建设、国土资源、劳动保障、房管、交通、水务、环保、人民银行、保险、残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快与地方税务机关的网络互通,为地方税费源库提供数据接口,实现相关涉税费信息实时共享。地方税务机关向上述有关部门和单位索取纳税人、缴费人的涉税费信息,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积极配合、无偿提供,不得推诿。地方税务机关应当定期向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通报所提供的涉税费信息利用情况。

(四)县地税局应当按照委托有关收费、基金等政府非税收入的规定,及时将政府非税收入上缴财政,不得违规设立政府非税收入过渡户,不得擅自减免和违反规定就地分解,以保证政府非税收入代缴及时足额征收,并将保证代缴政府非税收入的情况纳入县地税局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五)财政部门应当加强与地方税务机关的联系,共同做好地方税源和费源的调研工作。在编制、调整地方税费收入预算草案时,应当充分听取地方税务机关的意见,使之与本行政区域的本级次税源和费源相适应,从而保证地方税费收入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协调与同步,并按照现行财政体制的规定和省人民政府有关地方税费征收经费政策的要求,将地方税费征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六)公安机关应当与地方税务机关建立长效工作协调机制,加大打击伪造、变造、贩卖假发票及利用假发票进行犯罪的力度,依法查处偷税、逃税、抗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对地方税务机关在查处涉税违法行为中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应当及时立案侦查。

(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与地方税务机关建立登记信息交换与共享制度,及时向地方税务机关通报办理设立(开业)、变更、注销(歇业)登记以及吊销营业执照的情况,确保地方税务机关及时准确获得纳税人的工商登记信息。

(八)国家税务机关与地方税务机关对同一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必须采用同一税务登记代码,定期交换纳税人户籍数据、双方收入数据以及其他税收数据等,积极推进国税、地税联合宣传、联合登记、联合定税、联合检查,努力建立国税、地税税收征管信息交换平台,保障国税、地税征收管理信息的实时交换和比对。

(九)国土资源和房管部门应当及时将发放、变更、注销土地使用证书以及土地征用、出让、出租、交易等情况和办理房屋所有权初始、转移、变更、注销等登记与交易情况提供给地方税务机关,加强与土地、房产相关税源控管,切实做到先缴税后发证,配合地方税务机关实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税收杠杆对土地资源利用的调节作用。

(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中登记税务登记证件号码,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纳税人的账户账号。在地方税务机关依法查询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开立账户情况、实行税收保全及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时,应当给予协助,不得推诿和拖延。外汇指定银行在办理非贸易及资本项目售付汇时,应当严格审核完税证明和税票或免税文件。

(十一)劳动保障部门应当统一社会保险费参保单位的社会保险登记号码,及时向地方税务机关提供缴费人社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及社会保险费核定情况,并联合财政部门和地方税务机关定期开展缴费人的户籍、欠费清理,实行分类管理。经地方税务机关检查发现用人单位少报、漏报社会保险费额的,应及时反馈劳动保障部门,由劳动保障部门依法查处,重新核定。

(十二)环保部门应当加强与地方税务机关的联系,共同建立排污费征收核定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和系统,及时传递排污费核定数据,定期与地方税务机关共同分析研究排污费征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理顺环保、地税、企业三者之间核定、征收、缴纳关系。

(十三)其他有关部门、单位应当与地方税务机关加强沟通,建立健全涉税费信息共享制度。有关部门、单位应当定期将下列情况以书面或电子信息的形式通报给地方税务机关:

1、发放、变更、注销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情况;

2、社会团体、福利企业和高新企业认定、残疾人证件管理情况;

3、组织机构代码登记、变更、注销等情况;

4、车船年检登记、运营管理情况;

5、办理签证、公证情况;

6、烟叶收购计划、收购数量、收购品种和收购金额等情况;

7、企业境外投资有关情况;

8、外籍人员出入境、就业和流动情况;

9、省劳动者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情况;

10、体育、福利中出单注奖金超过万元大奖情况;

11、个人出版作品、向境外汇出工资、劳务费等情况;

12、企业进出口贸易等情况;

13、重大建设项目立项、计划投资等情况;

14、文艺演出、体育赛事举办情况;

15、各类应税矿产储量、计划开采量及实际开采量等情况;

16、其他涉税费信息。

(十四)地方税务机关按照有利于税收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对下列零星分散和异地缴纳的税收实行委托,有关部门、单位应当给予支持和协助:

1、从事客运的纳税人应当缴纳的税收,可以委托交通部门;

2、出让、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的税收,可以委托国土资源部门;

3、进行房产交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的税收,可以委托房产管理部门;

4从事销售及兑奖、营业性演出或者商业性体育比赛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的税收,可以分别委托民政、文体等部门;

5、房屋出租及提供家庭装修劳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的税收,可以委托房产管理部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相关物业管理单位;

6、在本地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外地纳税人应当就地缴纳的税收,可以委托建设部门。

(十五)地方税务机关应当按照规定与受托税款的单位签订委托协议,进行委托登记,发放委托证书。

受托税款的单位应当按照协议规定税款,不得擅自扩大、缩小范围或者不征、少征应征税款。

(十六)受托税款的单位税款时,应当出示委托证书并开具税收完税票证。不出示委托证书或者不开具税收完税票证的,纳税人有权拒绝缴纳税款。

受托税款的单位按照规定税款。纳税人拒绝的,受托税款的单位应当及时向地方税务机关报告。

(十七)受托税款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领取、保管、使用、结报税收票证,单独设立税款帐簿,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依法解缴的税款,不得挤占、挪用或者延迟解缴的税款。

(十八)各有关部门应当配合地方税务机关依法加强发票管理,有计划地推广应用税控装置。

(十九)凡属于发票管理范围的收费性票据,都应当依法纳入发票监管范围,有关单位应当积极支持、配合地方税务机关加强发票的管理。发现不按规定使用发票的,应当及时向地方税务机关通报。

(二十)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应当严格财务制度,对报账时的原始发票进行认真审核。凡不符合规定的票据,不得作为报销凭证。

(二十一)对非法干预、阻挠地方税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对地方税费征缴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以及损害纳税人、缴费人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查处。

企业税费管理范文篇9

第一条为贯彻执行《省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办法》强化地方税费征收管理,全面建立健全地方税费征收保障机制,保障地方税费收入及时足额征收入库,维护纳税人、缴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省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办法》等有关法律、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税费征收保障,指在市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指导下,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协作、信息共享、齐抓共管的税收综合治理机制,共同营造法治、公平、有序、和谐的税收环境。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地税部门是指市地方税务局及其稽查局。

第四条税费征收保障工作须遵循依法、协作、服务、便捷的原则,以协助监督、信息共享、委托等方式,保障税费及时、足额征收入库。

第五条凡涉及地方税费征收、委托、信息传递和护税协税的市直各有关部门均适用本制度。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六条市政府设立麻城市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分管财税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一领导、指挥、组织全市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

二审定税费征收保障工作的有关制度,建立税费征收保障的长效机制;

三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税费征收保障工作;

四督促、检查、考核、奖惩税费征收保障工作。

第七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地税局,由市政府办公室联系财税工作的副主任兼任主任,市地税局局长兼任副主任。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落实领导小组的决定,协助领导小组开展各项工作,处理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

二负责制定税费征收保障工作的各项制度;

三协调解决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日常涉税信息交换中存在问题;

四每个季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五研究我市税收管理过程中存在行业税收管理难点和盲点,分析各行业税收特点,拟定具体的行业税收管理措施,并向市政府提出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和个人参与税收保障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三章工作职责

第八条根据税收征管需要及部门管理职能,相关单位在税费征收保障工作中的职责如下:

一市发展和改革局。提供审批下达的廉租房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的投资计划及由发展和改革部门审批、核准、备案的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等信息。提供批准企业债券发行、兑付情况及企业破产等有关信息。

二市教育局。提供新成立的各类办学机构的审批信息;提供各学校公办、教师自办各类培训班信息;提供派遣教师外出讲课、兼职的信息;提供各类学校校办企业房屋及建筑物、场地出租情况和外籍专家、外籍教师的相关资料信息;提供涉及教育系统的各类体育比赛活动信息。

三市科技局。提供对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开发项目的认定信息。

四市公安局。提供新增外籍人员的有关信息以及有关车辆的明细资料信息。督促车辆管理部门提供各种车、船登记注册信息及其他明细资料信息;配合地税部门查处税收违法行为,协助地税部门开展税收执法工作,及时制止暴力抗税行为;对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单位法定代表人在出境前未结清税款、滞纳金,又拒不提供担保的配合地税部门阻止其出境。

五市民政局。提供各类福利企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和年检信息;提供福利中奖信息,保证中奖人依法纳税。

六市司法局。协助地税部门开展税费征收法制宣传普及工作;提供律师事务所设立、律师执业许可及年度考核信息。

七市财政局。

1提供统一发放工资、财政直接支付工资经费的有关信息,配合地税部门按制度做好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管理工作;

2提供纳入财政统一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种租赁收入、临时经营收入信息和政府采购信息;

3提供政府资金直接投资的建设项目资金拨付信息,配合地税部门做好重点项目工程税收管理工作;

4提供政府资金对个人各类物质奖励的信息;

5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逾期不缴纳或不足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提供有关情况和数据,报市政府批准后,从市财政拨款中代扣代缴;

6税费征收保障工作信息网络建设、维护及总结表彰奖励所需经费,由市财政部门核定,并纳入各部门年度预算。

八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提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情况以及国有资产的产权转让、交易信息。

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各类劳动服务企业的登记和核查情况;按时提供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和年检信息;提供社会保险费的核定情况,按时向地税部门传递社会保险费五险一表

十市国土资源局。

1及时向地税部门提供、传递《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发放情况以及土地使用权属交易登记、变更登记信息,并接受税务部门对上述信息的核对。内容包括承受土地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名称、土地位置、价格、用途、面积等;

2提供城市建设用地和征收农村耕地开发建设信息;

3提供城区、建制镇、工矿区GPS土地使用面积测量数据及增减变化情况,配合地税部门做好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管理工作;

4提供国有矿产开采的许可信息;

5土地使用权证发放严格做到先税后证保证申请土地使用许可的单位和个人先缴清应缴的契税等税款再领取土地使用权证件。属应征税的对象凡未提供已征税或免税证明的概不办理土地权属登记或变更登记。

十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供《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发放、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验收备案及建筑工程项目审批等信息。

十二市交通运输局。督促所属运管部门向地税部门提供上月管辖区内各类营运车辆客运、货运车主、车型、车号、载重吨位等增减变化情况明细资料信息。

十三市水利局。提供当年度水利建设项目及实施单位的明细资料信息。

十四市文化局。提供发放给演出经纪机构和个人的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情况信息,以及演出经纪机构的名称、法人代表、演员个人的信息。

十五市卫生局。提供医疗机构登记、变更、注销信息以及非盈利性医疗机构的认定信息。

十六人民银行麻城市支行。协调各金融机构配合地税部门建立电子申报缴税网络,推进网上办税工作;协调各金融机构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帐号中登记税务证件号码。

十七市审计局。提供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纳税人涉税违法信息。

十八市国税局。按月向市地税部门提供上月各类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办理、变更、注销税务登记证等明细情况;按月向市地税部门提供共管户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及独管户营业税税源及税收征收情况;每年6月底前提供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企业上年度工资薪金总额及员工人数。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未按制度实行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申报的其工资薪金支出不得在所得税前扣除;每半年将全市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的共、独管户与地税部门进行信息比对、交换。

十九市工商局。提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开业、变更、注销登记、吊销营业执照及年检信息。

二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供单位办理、变更、注销组织机构代码证信息及年检信息。

二十一市物价局。提供办理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以及年检信息。

二十二市统计局。提供月度、季度、年度全市经济统计数据及统计分析资料信息。

二十三市旅游局。提供辖区内新办旅游企业及其设施建设信息。

二十四市招商局。提供招商引资企业及其建设项目有关明细信息。

二十五市城乡规划局。提供与税收相关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发放及有关规划调整信息,向税务部门及时传递我市房地产开发及建筑工程项目审批信息。

二十六市房地产管理局。提供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预售备案信息、商品房预售登记册、房地产企业商品房产权登记信息、二手房交易登记信息等明细资料;协助地税部门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税收有关政策的制度,做好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房屋不动产销售税收征管工作;做好符合政策制度的个人销售转让二手房有关税收的工作;提供所掌握的房屋、场地租赁、个人住房出租情况;按照先税后证制度,凭契税完税凭证和销售不动产发票办理产权交易手续。凡未提供完税凭证和销售不动产发票的不予办理房屋权属登记或变更登记,保证办理房屋产权证的单位和个人先缴清应缴的契税等税款后再领取房产证件;定期将房屋权属登记或变更登记的信息向税务部门传递,并接受税务部门对上述信息的核对;提供《房地产开发项目许可证》办理情况、可售商品房建筑面积、房产出租登记信息以及有关房屋产权权属确认、转让、交易、变更、抵押登记等信息;定期公布各类房屋租赁的基准价。

二十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提供年度技术改造投资总体情况、规模以上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等相关信息。

二十八市商务局。提供境外单位或个人向本地有关企业或个人转让商标权、专利权,引进外资、服务和贸易项目以及有进出口经营权的自营出口企业进出口等信息;负责整理售付汇信息,并定期向地税部门传递。

二十九市农机局。提供新增的农业运输车辆登记情况。

三十其他有关部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配合地税部门依法征税。

三十一各部门在每月、季、年度终了后15日内向地税部门传输或送达涉税资料。

三十二各部门向地税部门提供、传输各种涉税信息,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三十三各部门须明确一名领导班子成员分管税费征收保障工作,安排一名工作人员担任涉税信息联络员,具体负责本部门涉税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和传送工作。

第九条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地税部门依法实施的账户查询、冻结以及款项划缴等征管措施须予以支持、配合;负有代扣代缴义务的车辆保险部门必须依法代扣代缴车船使用税。

第十条对需立案侦查、强制执行的案件,地税部门应及时向司法部门移送或申请。

第十一条法律法规制度的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制度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第十二条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税费征收保障过程中,对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依法负有保密义务。

第四章工作机制

第十三条市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健全税费征收保障信息共享机制,根据本地实际建立税费征收保障信息交换平台,促进相关单位及时交换税费征收保障信息。

第十四条相关部门要及时传递涉税信息。提供信息的具体方式、格式、要求等,由地税部门与有关部门协商确定。

第十五条地税部门在涉税案件查处过程中,需要有关单位提供涉税信息的应向单位发出公函,明确用途和内容,有关单位应及时提供信息。

第十六条相关部门因开展业务需要税费征收信息的应向地税部门发出公函,明确用途和所需信息的内容。应依法提供的地税部门及时予以提供;依法不能提供的地税部门须书面说明。

第十七条有关单位在税费征收保障工作中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协助和配合:

一组织涉税的联合执法;

二协助查询涉税信息;

三协助进行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

四协助办理纳税担保;

五召开税务协作会议;

六建立委托和税务协管网络;

七其他方式。

第十八条为了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税收征管成本,地税部门可以依法对零星分散和异地缴纳的税收实行委托。委托的税收主要包括:

一从事客货运输的纳税人须缴纳的地方税费,可委托交通管理部门。

二房屋租赁过程中须缴纳的地方税费,可委托街道办事处。

三水利施工单位收取水利工程款时须缴纳的地方税费,可委托水利部门。

四国税部门开具增值税、消费税临时发票的可委托国税部门相关地方税费。

五单位和个人从事各种销售及兑奖、文艺演出和商业性比赛须缴纳的地方税费,可委托民政、文化、体育等部门。

六城乡个体户定额税收可实行国税、地税部门联合委托乡镇、街道行政机关。经营用房出租或自用过程中须缴纳的地方税费,可委托街道办事处、村委会、社区居委会。

七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建筑施工或者房屋装修装饰业务的外地纳税人须缴纳的地方税费,可委托建设部门。

八依据有关制度可以实行委托的其他地方税费,地税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委托相关部门。

第十九条地税部门委托有关单位税款,须按制度与受托方签订委托税款协议书。受托方须以地税部门的名义,按照协议书制度的内容依法税款,不得擅自扩大或缩小范围。

受托方须依照制度领取、保管、使用税收票证,单独设立税款账簿,并在制度的期限内依法解缴的税款,不得挤占、挪用或者延迟解缴的税款。

第二十条地税部门应按照委托协议的有关约定及时支付委托手续费。

第二十一条财政部门每年须安排给市地方税费征收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部门税费征收保障信息交换平台的维护费用,确保信息交换平台的正常运行,并为地税部门推广税控装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第二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责任向地税部门举报偷逃税款、拒不提供发票等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地税部门查实后,应按贡献大小给予举报人奖励。具体奖励办法根据有关制度执行。

第五章考核监督

第二十三条考核原则

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评价市直有关部门税费征收保障工作实绩。

二职责明确、公开公平原则。根据各有关单位在税费征收保障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公开、公平进行考核。

三奖惩结合、激励促进原则。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调动税费征管协作单位的积极性,促进地方税收稳定增长。

第二十四条考核对象、依据和方式

一考核对象。主要考核对象为市直有关部门。

二考核依据。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省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实施办法》制度及本暂行制度进行考核。

三考核方式。考核工作由市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市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承办。采取对照检查、实地抽查、量化记分等方式,做到分月考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

第二十五条考核内容和标准

一考核内容

1市直有关部门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是否重视,措施是否得力,否明确专人负责。

2相关部门向市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涉税信息是否及时、完整、准确;、代扣、代缴税款是否规范。

3市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采集的各类涉税信息是否归类整理并及时分解下达落实,资料传递、归档是否规范,落实反馈机制是否健全。

具体考核内容为本《暂行制度》第三章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

二考核标准

1时间标准。即考核本《暂行制度》第三章工作职责制度的内容是否按时完成,相关单位应向地税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是否按制度的时间内传递。

2数量标准。即考核本《暂行制度》第三章工作职责制度的内容是否全面完成,相关单位应向地税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是否完整。

3质量标准。即考核本《暂行制度》第三章工作职责制度的内容是否高效优质地完成,相关单位应向地税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并具有较强的参考和使用价值或可操作性。

4评分标准。实行一月一评,年终总评;每月10分,全年总分120分制。由市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根据各相关单位履行本《暂行制度》第三章工作职责制度的内容的时间、数量和质量情况,按照评分标准评出当月应得分数,年终汇总每月得分即得全年总分。

各项具体考核标准授权市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由市政府办公室实施,与本《暂行制度》具有同等效力。

第二十六条奖惩措施

一对年度考核得分在100分以上含100分单位,予以通报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年度考核得分在80分以下不含80分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二对在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个人,经市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给予1000元的奖励。

三地税部门根据税源管理的需要,委托有关单位和部门、代扣收税款的由考核领导小组结合地税部门日常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凡考核得分达到90分以上的给予该单位10000元的奖励。

四对由于信息传递及时准确,直接起到防止税收流失、增加税收收入作用的按增加收入额给予510%奖励。

五对未按制度提供涉税信息或信息内容失真、时间滞后,未按制度、代扣收税款,造成税款流失的单位,由拨付经费的财政部门扣减其全年10%行政经费。

第二十七条责任追究

一市政府把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一项内容进行考核,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不重视、措施不得力,发生突发性涉税案件处理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市政府将追究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的领导责任。

二对在委托、护税协税、联合审查年检联合管理、涉税信息传递与利用等税费征收保障工作中,不按照本制度认真履行职责行政不作为违规发放证照或作出行政许可造成税源流失的视情节轻重和造成损失的大小,依照纪律处分的有关制度,对责任单位和个人实行责任追究,分别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经济惩戒,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企业税费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林业税收;林业收费;林业税费改革;公共财政

我国林业在经历不断调整后,初步实现了由以木材产品为主向以生态环境产品为主的转变,税费制度在这一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行的林业税费所呈现出的“轻税重费”特征,不利于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乃至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构建。

一、我国现行林业税费制度

林业税费是指就木材、林材及其他衍生品征收的税费,由林业税收和林业收费两部分组成。其中,林业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一般的社会共同需要,凭借政治权力,以法规形式加以规定的强制性课征,国家在征税时不需向纳税人直接提供特殊服务和支付任何代价;林业收费则具有相对于缴费义务人的有偿性。林业税费制度,不仅是国家和地方收入的来源,而且是促进林业经济发展、优化生态环境、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税收制度

1、农业特产税。为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从2004年起除对烟叶仍征收农业特产税,取消其他农业特产品的农业特产税。据此,对林业生产的原木、原竹产品将不再征收农业特产税,也不征收农业税,税收为零。

2、增值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对企业以林区三剩物(包括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和次小薪材(包括次加工材、小径材、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在2005年12月31日以前由税务部门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办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若干农业生产资料征免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规定,对批发和零售的种子、种苗免征增值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十五”期间进口种子(苗)种畜(禽)鱼种(苗)和非盈利性种用野生动植物种源税收问题的通知》规定,在2005年底以前,继续对进口种子(苗)、非盈利性野生动植物种源等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

3、企业所得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林业税收问题的通知》规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对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企事业单位种植林木、林木种子和苗木作物以及从事林木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对边境贫困的国有林场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4、“天保”工程实施企业和单位有关税收政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企业和单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规定,自2004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期间,一是对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东北、内蒙古等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企业和单位用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房产、土地和车船分别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二是对由于国家实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造成森工企业的房产、土地闲置1年以上不用的,暂免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二)林业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制度

1、林业收费。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2004年全国性及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的通知》,涉及林业的收费项目有以下7项(见表1)。

2、林业政府性基金。(1)育林基金。一是国有林区森工企业育林基金。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工企业,执行林业部、财政部《关于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统配木材调价增收的处理和林价(育林基金)的计提等财务问题的通知》的规定,按木材销售收入26%提取林价(育林基金),对实行林价制度的东北、内蒙古森工企业按立木提取的林价亦不得低于按木材销售收入的26%提取的水平;其他国有林区森工企业按照财政部、林业部《关于国有林区森林工业企业财务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国有林区森林工业企业财务改革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文件规定,按木竹销售收入的21%提取育林基金,按该比例执行有困难的,可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15%,现行提取高于21%的可保留,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同时规定,育林基金是营林生产资金,其提取和使用均应纳入森工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财务计划及会计核算统一管理。对企业提取的育林基金原则上60%留给企业,40%上缴省级森工主管部门,用于企业之间调剂。二是南方集体林区的育林基金和更新改造资金(即维简费)。执行林业部、财政部《关于南方集体林区木材开放后有关育林基金、更改资金征收、使用和管理问题的通知》及国家经委、林业部、财政部、国家物价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整顿和调整南方集体林区木材费用负担问题的通知》文件规定,对产区木竹经营单位按其收购后的第一次销售价的20%计征(育林基金为12%,维简费为8%),个别省、自治区执行有困难的,可以适当降低提取标准,但不得低于销售收入的15%。同时规定,育林基金和维简费的绝大部分留给产材县,省、地林业主管部门应适当集中一部分,用于调剂余缺,集中的比例由省、自治区林业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确定,并报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2)森林植被恢复费。根据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凡勘查、开采矿藏和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各项建设工程需要占用、征用或者临时使用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或者批准的,用地单位应当按规定向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预缴森林植被恢复费。

可见,随着近年国家一系列针对林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我国林业总体税收趋于零。现行林业税费的主体不是国家、地方的税收,而是来自共计9项的林业收费,形成了以费为主的林业税费格局。

二、现行林业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以费为主的格局有悖于公共财政的原则

在公共财政中,税收是公共财政唯一的基本收入形式,收费只是补充形式。现行以费为主的林业税费格局有悖于公共财政的原则。以费为主的林业税费格局造成的结果是,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之外,还存在一个林业部门的自运转系统。表现在:一方面,林业部门的收入主要源于林业费的收取;另一方面,这种本就取之于林业生产的收入却没有用在生产中,而是用于当地林业部门的内部运转上,并且还有相当部分要上交给省、地林业部门。

(二)现行林业税费制度不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催生乱收费,为林业部门的收费留出了空间

1、以费为主的林业税费制度不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现行的对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事业单位种植林木、林木种子和苗木作物以及从事林木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等优惠政策,是国家为了减轻“天保”工程实施对林业企业的影响而出台的,对于减轻林业企业的负担,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出现了问题。以暂免征收林木产品初加工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为例。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林业产品初加工虽然是指通过利用林业“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的综合利用产品,但其所列示的具体范围很广,木、竹刨花板、纤维板(含中密度纤维板),木、竹地板块(含复合地板)等产品都包括在内。理论上,刨花板、纤维板生产应以板糠等林业剩物为原料,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没有足够的林业剩物可供生产消耗,企业往往通过大量收购原木来解决原材料问题,致使大量次生林、幼林被采伐,不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

2、以费为主的林业税费制度催生乱收费。随着国家林业优惠政策的出台和“天保”工程的实施,原有的企业“木头”经济和地方“木头”财政失去了支持,加上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模式的缺陷,导致林业企业和地方财政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以费为主的林业税费格局催生乱收费。除了前述9项收费外,各地自行制定的林业规费可谓五花八门,包括森林资源补偿费、森工企业管理费、林业养路费、迹地更新费、更新造林预留费、森林病虫害防治专项费、自然保护区管理费、护林防火费、检疫代办费、运输费、物价调节基金、检尺费、能源基金、木材销售咨询费、还贷准备金、养老统筹、国有资产占用费。

3、以费为主的林业税费制度为林业部门的收费留出了空间。如,现行的免征原木特产税、综合利用加工林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等税收政策,从国家的角度讲,是为了减轻林业企业的负担,帮助林业企业克服由“天保”212程带来的困境,但实施结果却显示,国家通过减免税使企业获得的利益远远低于庞大的林业行政机构抽取的费用。以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县级)为例。根河市是典型的国有林区,林地面积1917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5.81%。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森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此政策导引下,根河市五户森工企业缴纳的税收逐年大幅度减少,市内五个森工公司2004年共纳税927万元(主要税种是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营业税及欠缴原木特产税544万元)。如果剔除欠缴的原木特产税,2004年纳税额为383万元。与1997年相比,减免税政策每年减轻企业负担约4900万元。同年,五户森工企业共向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公司缴纳利润和各项费用16613万元,其中,利润4761万元(各企业缴纳利润后,净利润所剩无几);育林基金8745万元,管理费2449万元,固定资产折旧费658万元。两相比较,可以说,国家的税收优惠并未真正减轻企业负担,却转化为费的形式,耗费于林业机构内部。

(三)来源多、收付散、监管难,给资金使用提供了漏洞

目前的林业税费来源多,且收付分散,征收主体除了财政部门外,还有森工企业和林业主管部门;此外,还有形形色色的乱收费。来源多、收付散,这给资金的监管带来困难,为资金使用提供了漏洞。根据《森林法》的规定,育林基金等必须用于造林育林,不得挪做他用。但事实上,许多县市将这笔钱用于林业部门的人员工资、办公费等。转(四)育林基金亟待改革

长期以来,育林基金体现了国家的“以林养林”政策,对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国家对林业的投入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现行育林基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已不适应林业发展的需要。其问题体现在:(1)育林基金无法维持林业的简单再生产,更谈不上扩大再生产,“以林养林”的目的没有达到。据统计,1953~1992年,我国共征收育林基金155.9亿元,同期营林生产费用为376.58亿元,远远满足不了林业再生产的需要。(2)育林基金属预算外资金,对其缺乏有效监管,加之长期以来营林资金无偿使用,造成其使用效果差。(3)由于育林基金采取事业制管理,被占用挪用的现象非常严重,致使育林基金变成养人基金。

(五)现行林业税费制度造成林区地方财政困难,财政风险加大

现行林业税以低税率甚至零税率为特征,有利于林业的休养生息和可持续发展,却抽离了林区地方财政收入的基石。以费为主的林业收费游离于公共财政之外,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以林业为主的地区地方财政收人锐减,加上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和财政转移支付不到位,使地方财政陷于困境。仍以根河市为例。林业税收优惠政策使根河市五个森工企业缴纳的税收逐年大幅度减少,2005年共纳税414万元,仅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77%,降至近30年来的最低点。在其影响下,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171万元,比上年同期(未剔除农业特产税)下降7.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39万元,比上年同期(未剔除农业特产税)下降12.0%。全市财政支出1682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1%。财政收入逐年递减,自给能力下降。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97年的6138万元,降至2005年的4310万元,减少1828万元,年均递减4.32%。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从1997年的6669万元,猛增到2005年的16691万元,年均递增12.15%。财政自给率由1997年的92.04%下降到2005年的25.82%。

林区地方财政的困难使其财政风险急剧扩大。表现在:(1)财政收入减少,缺乏可靠的强有力的财源,财政收入风险凸现。(2)林业企业陷入困境,下岗失业人员迅速增加,政府财政支出规模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缺口扩大。根河市2005年纳入城镇最低保障线人数猛增到22561人,占总人口的12.53%,财政支出风险加大。(3)在财政收入风险和财政支出风险的双重作用下,财政债务风险及财政赤字风险也呈现累积效应。据不完全统计,至2005年末,根河市政府显性债务达1.35亿元,比上年增加约1160万元。

三、林业税费制度改革的总体框架

(一)林业税费制度改革的前提

1、林业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变森工企业事实上的“政企合一”状况,剥离其管理职能,完善其经营职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建立权责利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把森林资源管理职能从森工企业中剥离出来,由国有林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把目前由企业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分离出来,转由政府承担,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

2、林业分类经营。《决定》提出,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即在充分发挥森林多方面功能的前提下,按照主要用途的不同,将全国林业区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两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公益林业要按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以政府投资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业要按照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给予必要扶持。

3、形成较完备的林业生产要素、产品市场以及林地林木流转市场,林地权属稳定,有健全的林业法律法规和执法体系,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能得到有效保护,政府干预林业的重点从林业商品生产转向森林资源管理和森林生态与环境保护。

(二)林业税费制度改革的任务

一是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森林生态环境的优化;二是合理分配收入;三是筹集林业发展资金;四是引导和影响林业生产经营行为。

(三)林业税费制度改革的目标

可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三个层次。近期目标是薄税,减费,取消不合理收费;中期目标是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林业发展的资金渠道;远期目标是建立既增加政府收人,又能激励生产者采取可持续森林资源经营措施的以市场为基础的财政激励机制。从目前状况看,近期目标中的薄税已基本达到,要做的就是减费和取消不合理收费。在近期目标达到的基础上,向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努力。

(四)林业税费制度改革的具体举措

1、将林业税费制度纳入公共财政体系。我国公共财政框架在经历了自发改革、自为改革和自觉改革三个阶段后,已经基本构建起来。从行业的角度讲,我们可以认为林业是公共财政框架完善的攻坚地。也就是说,要在现有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为加快林业特别是公益林业的发展提供长期可靠的资金保障,为森林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供财政支撑。目前,林区的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都未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不少地方的林区乡村公路建设投入都由森工企业负责,其他公共设施,如通讯、电力、防洪工程等也存在类似问题。森工企业承担职工的社会保障职能,仍是传统体制下的“企业办社会”模式,企业负担重,政府社会保障职能缺位。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而生的,林业税费制度的改革也必须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原则,走市场化改革的道路。市场化改革要求赋予企业以独立自主地位,社会保障不能由企业承担,而应当由政府和财政来统筹进行。这也是我国财政制度向公共化方向转化的重大内容之一。将林业税费制度纳入公共财政体系,首先要求财政部门和林业部门明确分工。剥离林业企业的社会职能,将林业公检法、森警、子弟学校经费等从企业中划出,作为事业费和政府经费,改由政府预算支出。各级政府要明确财权和事权,接手林业部门难以负担的一些公益性项目,改变林业部门承担财政部门职责的现状。

2、将以费为主的林业税费制度改为以税为主的林业税费制度。公共性的政府收费与税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税收作为公共产品的价格,是从社会公众收取钱款来提供公共服务;而政府收费则是由于政府直接为私人或法人提供了服务,并相应地直接向受惠人收取的费用。公共财政的职能在于弥补市场失灵,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公共财政是以税为主的。对现行林业税费制度的调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开征林地税。林地税征税对象是商品林,按林地面积征税。林地税不按林产品产量征税,而按林地面积征税,税源范围相应扩大,且具有稳定性。有学者指出,其优点在于可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木材;奖勤罚懒,鼓励林主多投资、多造林;税收问题简化,透明度高;提供稳定的税收收入;有利于林业生产者采取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经营措施,促使其进行长期林业投资,是我国林业税费改革的可选方案之一。(2)开征生态环境补偿税。生态环境补偿税体现“谁保护,谁受益;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通过强化纳税人的行为,引导企业与个人放弃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同时筹集资金,用于林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开征生态环境补偿税有助于缩小我国税制与国际上已经建立起来的环保型税收体系的差距。应考虑不同地区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该税种设计成中央和地方共享的差别化比例税率,由国税局统一征收。(3)调整所得税、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对现行的众多减免项目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改进优惠方式,加强目标管理,使执行结果最大程度地接近优惠政策的最初目标,对于既不利于体现国家大政方针又有失量能负担、公平原则的刨花板、纤维板等列入林业产品初加工享受减免优惠项目,应进一步予以调整、取消。(4)取消与林地税和生态环境补偿税重合和内容相近的收费,如绿化费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权收费等,构筑以税为主的林业税费制度。

3、规范林业税费制度。总的原则是取消有悖公共财政原则、与林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税费,杜绝乱收费,力争做到简便易行,体现规范化,维护统一性和严肃性。在事权划分的基础上,明确地方政府和各级林业部门在林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取消省以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事权职责以外越权设立或批准的对林业的各项收费,如对木材经销商按计税收购价6%征收的地方税,对林业企业按木材销售额的0.06%~0.5%征收的防洪基金,按销售收入1%征收的价格调节基金及县教育基金等。取消各级林业部门的自主收费,包括市场管理费、植物检疫费、工本费、木材销售咨询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