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1 17:21:47

企业融资管理

企业融资管理范文篇1

乌兰察布市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她位于京津冀、环渤海、呼包银榆三大经济圈结合处,东邻张家口、南连大同、西接呼和浩特、北延蒙古国,是进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圈和亚欧经济带的枢纽城市。大中企业都是政府引进扶持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方式单一、负债率较高以及负债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具体表现为:(一)缺乏统一的长远规划。目前企业大多还未建立中长期融资规划,特别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完整规划。企业融资计划多是按照年度经营预算安排实施,间接融资过于依赖短期银行借款,缺乏与中长期投资计划和经营发展规划相匹配的中长期融资计划。另外,企业的银行融资由财务部门负责,缺乏统筹协调。(二)银行信贷仍然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今年企业随着经济效益大幅增加,品牌认知度和市场地位逐步提高,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品种增多,但企业资本金比例偏低,除银行信贷外的其他融资渠道受政策或市场环境影响较大,市场容量小、波动性大、操作比较复杂、限制条件较多,难以满足企业对资金来源稳定性的要求。因此,在调研的企业当中主要资金来源仍然是银行信贷,而且仍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三)负债结构明显不合理。企业资本结构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偏高、流动比率偏低、长短期借款比例失调等问题,成为企业融资和资金使用的主要制约因素。企业总体资产负债率70.7%,有不少优质企业,资产负债率已接近甚至超过70%的警戒线。企业总体流动比率为0.95,资产流动性不足,债务偿付风险较大。受规模迅速扩张、投资强度较大影响,所调研企业也普遍存在着“短贷长用”的现象,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都比较高。(四)信息获取渠道匮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特别是在创新融资和直接融资当中,企业与金融中介机构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虽然目前大多数企业有专人、专门部门负责融资工作,但由于存在企业接触业内信息面窄、政策信息滞后、缺乏高层次专业研究机构等因素,致使企业不能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对金融中介机构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往往受到中介机构的误导,企业的融资成本难以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二、企业融资方式创新研究

(一)传统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具有市场透明度高、风险分散等特点,有利于金融稳定。在融资体系中占有主导性地位,而我国长期以来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缓慢。近年来,我国金融管理体制逐步转变,金融体制改革的动力从内生式变革压力逐渐变化为金融行业国际化的压力,金融管理体制不断调整,金融创新速度逐步加快。(二)传统间接融资。1.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指银行根据国家政策以一定的利率将资金贷放给资金需要者,并约定期限归还的一种经济行为。银行贷款的优点体现在:(1)操作简便;(2)偿还期限灵活;(3)与直接融资产品相比,进入门槛较低,无需达到直接融资产品所规定的信用评级、企业规模、经营业绩。银行贷款的缺点体现在:(1)融资成本高;(2)融资规模小。银行贷款是单一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的融资支持。(3)资金使用限制较为严格。贷款发放要采用受托支付方式,使企业在银行贷款申请、使用方面面临更大的障碍或更多的风险。2.票据融资票据融资又称融资性票据,是指票据持有人通过非贸易的方式取得商业汇票,并以该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套取资金,实现融资目的。票据贴现融资方式的优势之一是银行不按照企业的资产规模来放款,而是依据市场情况(销售合同)来贷款,企业收到票据至票据到期兑现之日,往往是少则几十天,多则300天,资金在这段时间处于闲置状态。票据融资所依赖的是商业活动产生的资金往来,因此这种融资方式在具有频繁经营结算的企业具有较好的适用性。3.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一种特殊的债务融资方式,即项目建设中如需要资金购买某设备,可以向某金融机构申请融资租赁。由该金融机构购入此设备,租借给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分期付给金融机构租借该设备的租金。融资租赁在购买飞机和轮船等资产抵押性融资中用得很普遍,在筹建大型电力项目中也较多采用融资租赁。4.项目公司融资项目公司融资在本质上不是一种外部融资产品,而是一种基于投融资安排、企业管理架构搭建、内部风险隔离、内外部融资结合的投融资模式。其主要运作方式是在构架单独的法人治理结构,投入一定的自有资金的基础上,再以外部间接融资为主筹措剩余资金来建设运营项目。项目公司融资具有结构简单、财务关系清晰的特点,它是目前项目融资实践中被最广泛采用的项目融资结构。(三)创新融资(境内)。1.保险资金融资保险资金泛指保险公司的资本金、准备金。合理引导保险资金的流向,确保保险资金充分、合理、安全的进入金融市场,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融资源泉。按照有关规定,保险资金运用限于下列形式:银行存款;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以及投资不动产等。保险资金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优点体现在:(1)资金规模大。(2)资金期限长。(3)利率较低。(4)没有融资总额上限。2.金融衍生品业务金融衍生品是从基础的金融工具衍生发展出来的新的金融产品,其价值由基础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动而决定。金融衍生品是和现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要包括期货、期权、掉期和互换等。对于企业而言,与期货等远期商品合约烫平商品市场价格波动一样,金融衍生品具有熨平融资成本波动的作用,是锁定融资成本,降低融资风险的有效工具。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一定不能抱有投机盈利心理,企业应从平衡融资成本,避免利率变动风险角度出发,将其作为融资业务的辅助手段,合理配置使用。3.供应链融资供应链融资与供应链管理紧密相关。如果说供应链管理是对核心企业角度而言的、针对其供应链网络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模式,那么供应链融资则是由核心企业与银行开展合作,对供应链各个节点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业务模式。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配套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配套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起长期战略协同关系,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供应链融资的主要运营思路是,先理顺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核心企业根据稳定、可监管的应收、应付账款信息及现金流,将银行或金融机构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进行信息整合;然后由银行或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业务服务。4.产业投资基金融资产业投资基金又称为风险投资基金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般是指募集资金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或准股权投资,并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期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值。产业投资基金的特点是投资对象主要为非上市企业,投资期通常为3年-7年,投资目的是基于被投资企业潜在价值,推动其发展,选择合适时机退出以实现资本增值收益。作为风投行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受到的限制较少,资金筹集也存在较少限制。因此企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然后通过产业投资基金募集资金投入企业使用,能够较好的解决传统融资资金期限短、资金限制多、缺乏稳定性等问题。(四)创新融资(境外)。1.境外直接上市融资直接上市是指国内企业直接向海外的证券交易所申请挂牌上市。包括发行B股在国内证券交易所上市;在海外直接发行股票并上市;H股;红筹股;利用存托凭证发行股票并上市等。国内企业海外直接上市需要经过中国证监会的审核才能向海外证券交易所申请挂牌上市。由于国有企业海外设立壳公司存在较多的法律障碍,而且红筹方式并不能为国有企业海外上市明显减少审批环节,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大都采取直接上市的方式。海外直接上市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自身实力,主要适用于经济实力强且具有海外拓展空间的大中型企业。2.间接上市融资由于直接上市程序繁复,成本高、时间长,为了避开国内复杂的审批程序,企业可以选择间接方式在海外上市融资:即国内企业境外注册公司,境外公司以收购、股权置换等方式取得国内资产的控制权,然后将境外公司拿到境外交易所上市。境内企业在境外收购壳公司,然后将境内资产或权益注入壳公司。这种收购方式在实践中大致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收购海外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公司(如海尔在香港收购中建数码);另外一种是收购OTCBB(场外柜台交易市场)、PinkSheets(粉板市场)等市场内的挂牌公司。海外间接上市主要适用于海外直接上市手续复杂、受审批约束度较高以及直接上市成本较高的大中型企业与难以满足海外直接上市条件的中小型企业。3.贸易融资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短期融资或信用便利。是企业在贸易过程中运用各种贸易手段和金融工具增加现金流量的融资方式。在国际贸易中,规范的金融工具为企业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方式有国际保理融资、福费廷、打包放款、出口押汇、进口押汇、提货担保、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等。4.境外人民币债券融资离岸人民币债券是指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由于融资成本较低,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成为国内大型企业的拓展融资渠道的焦点。5.内保外贷内保外贷业务是指企业在向境内银行出具无条件、不可撤销反担保的前提下,境内银行为该企业的境外子公司向境外银行开立保函或备用信用证,由境外银行向境外子公司提供融资的业务。企业开展内保外贷有利于解决境内外企业的融资难题,并且可以降低融资成本。

三、结论与建议

企业融资管理范文篇2

1、融资压力大。房地产业项目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融资压力大,不容易实现供求平衡。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环境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央行121文件,利率上涨,国六条国八条的出台,银行对房地产贷款的紧缩政策更加重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压力。

2、融资渠道单一。我国房地产企业内部融资主要包括自有资金和预收的购房定金或购房款。预收的购房定金或购房款不仅可以筹集到必要的建设资金,而且可以将部分市场风险转移给购房者。但是房地产企业单纯依靠内部融资是不能满足全部资金需求的,更多的资金需要通过外部融资获得。主要渠道有发行股票、股权投资、发行企业债券、银行贷款、房地产信托、利用外资、合作开发、产业基金等。

但目前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银行贷款。据统计,全国房地产开发资金中银行对开发商发放的贷款占23.86%,企业自筹占28.69%,定金及预收款占38.82%。而在定金及预收款中大部分又是银行对购房者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因此,房地产开发资金约有60%来源银行贷款,房地产开发资金对银行的依赖程度较大。

二、造成房地产业融资问题的主要原因

1、土地取得成本提高。土地招挂拍的市场化运作大大增加了房地产企业拿地的成本,占用了企业更多的资金,同时也使得原先能够通过土地的增值获取超额利润的房地产企业利润变薄,资金的自我积累能力下降。

2、房地产业可能进入调整期。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直线上升发展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波动周期一般为4-5年,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吻合。中国房地产市场从2000年以来已经持续五年快速增长,未来几年会不会进入一个实质性的调整期?一旦进入调整期,产品销售速度必然明显下降,资金回笼周期延长,所有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都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3、海外企业竞争加剧。近几年海外房地产企业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他们有着数十年的行业经验、成熟的项目运作模式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在未来以资金实力作为核心竞争能力的房地产行业,中国企业必须保证资金的供给,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趁目前大部分外资更多着眼于成熟项目的投资时机,快速壮大自身实力。

4、不重视自身资金的积累。作为一大投资热点,中国房地产业在持续走高,中国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海外资本、民间资本的大量涌入以及国外、港台地产商的强势进入,加快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进程,同时加剧了行业竞争。有些房地产企业在前几年一味依赖贷款盲目投资开发,不重视自身资金的积累和竞争力的增强,以至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5、房地产金融市场不发达。房地产金融市场不完善,住宅金融不配套,房地产信托、住房金融债券、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新的金融产品的推出,虽然都对整个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宏观政策的调控,和银行信贷对房地产业的紧缩,使得目前房地产业所需的资金不足,资金筹措渠道不畅,资金整体运行质量不高。

6、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有关房地产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仍未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体系,缺乏相互一致性与协调性,操作困难,直接影响房地产融资渠道的正常开展。

上述1、2、3直接加剧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压力,而4、5、6使得我国房地产业严重依赖间接融资尤其是银行贷款。比如信托融资相对银行贷款受政策限制少、灵活、创新空间大,但信托产品尚没有一个完善的二级市场,难于流通。再比如房地产投资基金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较好的直接融资方式,房地产证券化的概念也被大多数业内人士接受,但是最关键的法律条件处于真空状态,使金融创新面临无法可依的困境。

三、加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的主要途径

1、完善房地产业金融市场,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笔者认为当前完善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金融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国际惯例为参照,结合我国现有的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实际情况,突破重点,带动其他,分步到位,完善体系。所谓突破重点,指在结构体系上着重培育房地产信托业务和住宅抵押证券化业务等新型的金融业务,并以它们的发展推动其他市场的形成。同时在房地产金融政策方面则重在解禁,给房地产业制造一个宽松的金融环境,在房地产业金融管理方面,则要强调金融立法、经济杠杆和监管措施的协调配合,根据这一思路,目前应着手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1)根据房地产业的实际需要和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实际承载能力,积极推进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和房地产信托等金融工具的发展,激励金融产品创新,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融资市场的效率。

(2)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工具和操作手段,同时以发行B股、H股或外汇债券的形式,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资金筹措面,加速房地产金融的国际化进程。

(3)加快完善房地产金融立法,推动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房地产金融立法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修改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如《证券法》、《担保法》、《保险法》等不适应房地产金融发展与创新的地方;二是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产业基金法》及涉及全社会的信用立法等。房地产金融的创新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特别是在证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发育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房地产金融业的法制建设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2、积极寻求海外资金,建立多元化产权投资模式。对于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预期和人民币升值等利好因素,促使海外资本积极在中国市场寻找房地产投资项目。但是目前国外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中国独立运作项目的经验和条件尚不成熟,必然需要寻求中国的合作伙伴,因此与海外资本的联合就成为国内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一条良好渠道。同时这也是国内房地产开发企业与专业机构合作,提升自身开发品质的机会。

以笔者所在的上海永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在公司成立的十几年中,就成功的与新加坡的亮阁集团、DBS发展银行、香港菱电等企业合作,共同投资了6个较大规模的房地产项目,比如位于淮海中路的上海广场项目,位于上海新天地附近的丽景苑高级服务式公寓项目等。在几年前公司开始将融资对象转向海外投资机构,2003年7月,公司与摩根士丹利投资基金建立了共同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战略联盟,紧邻新天地的锦麟天地雅苑成为双方合作的第一个项目,该项目已全部售馨,外方取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目前由我集团控股,并与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这两家国际知名的投资基金联合开发的永业公寓二期项目也在9月份正式开盘,该项目目前的平均售价达到22000/平方米,且目前销售状况良好,也会为海外基金在中国的投资带来满意的投资回报,目前集团已累计吸收外资达100亿人民币,开发土地近100万平方米,应该说通过与国际金融资本的合作,为集团开拓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不断的壮大了公司的自身实力。

如何获得国外资本的认同呢?以笔者单位的经验:首先要作到诚实守信,外方作为跨地域的经营者,最看重的也是合作方是否诚实守信,往往在我们与外方洽谈合作事项之前,外方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我们企业的信用情况,而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我们也始终奉行诚实守信的原则,“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合作方的信任,才能与合作方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其次在处理问题时要奉行合作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即双赢的原则。在与外方的合作过程中要作到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与外方和谐共处,在维护中方利益的同时也要合理的维护外方的利益,使外方在中国境内的投资利益得到根本保障。

3、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如何加快开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周转,较小的资金流量推动较大的房地产项目的运转,笔者认为企业应注重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加快企业自身资金流转速度,从根本上降低融资需求。

(1)加快资金流转。针对许多房地产企业资金流转不是很畅通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程序化的资金管理流程,明确企业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的重要节点,同时应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以利于将整个资金管理流程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以笔者所在的公司为例,以往在商品房贷款资金回笼环节中,由于整个流程需要经过客户提供资料、银行预审、公证处公证、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预售合同登记、银行信贷部审批、放贷等多个环节。而各个部门之间缺乏联系,互相推诿从而造成占售房款绝大比例的贷款资金不能及时回笼,公司财务部在发现问题后立即明确了各个环节的重要时间节点,并指派专人负责,大大加快了贷款资金的回笼速度。

(2)减少企业过度预支。以借贷方式筹措开发经营资金,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企业不要过度预支资金,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是靠借贷维持生计,靠负债支撑着企业,一朝债务发生危机,就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应好大喜功,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进行举债,将债务控制在安全值以内,尽早处置闲置资产,如空置房地产、闲置设备、存货等。以笔者所在的集团为例,95年以后公司为完成政府的危、棚、简改造任务,向银行贷款3亿多人民币,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89%每天须向银行支付利息10万多人民币,再加上当时市场不景气,地价下跌,使大批资金套牢在空置的土地上无力自拔,资产运行状况急剧恶化,当时企业领导经过详细的分析和研究,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和调整措施,包括主动调低价格,尽快盘活商品房存量,土地存量,尽快全力的回笼资金,最终规避了由资金风险引起的财务危机,使企业走出了困境。

(3)严格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建立准确高效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要有严格的成本费用预决算和审批制度,每一笔开支都要遵循经济效益原则,防止铺张浪费。企业节约出来的每一分钱,实际上都是企业自己的利润。

【参考文献】

[1]高聚辉:房地产融资渠道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展望.中国房地产金融,2006,06

企业融资管理范文篇3

1、融资压力大。房地产业项目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融资压力大,不容易实现供求平衡。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环境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央行121文件,利率上涨,国六条国八条的出台,银行对房地产贷款的紧缩政策更加重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压力。

2、融资渠道单一。我国房地产企业内部融资主要包括自有资金和预收的购房定金或购房款。预收的购房定金或购房款不仅可以筹集到必要的建设资金,而且可以将部分市场风险转移给购房者。但是房地产企业单纯依靠内部融资是不能满足全部资金需求的,更多的资金需要通过外部融资获得。主要渠道有发行股票、股权投资、发行企业债券、银行贷款、房地产信托、利用外资、合作开发、产业基金等。

但目前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银行贷款。据统计,全国房地产开发资金中银行对开发商发放的贷款占23.86%,企业自筹占28.69%,定金及预收款占38.82%。而在定金及预收款中大部分又是银行对购房者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因此,房地产开发资金约有60%来源银行贷款,房地产开发资金对银行的依赖程度较大。

二、造成房地产业融资问题的主要原因

1、土地取得成本提高。土地招挂拍的市场化运作大大增加了房地产企业拿地的成本,占用了企业更多的资金,同时也使得原先能够通过土地的增值获取超额利润的房地产企业利润变薄,资金的自我积累能力下降。

2、房地产业可能进入调整期。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直线上升发展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波动周期一般为4-5年,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吻合。中国房地产市场从2000年以来已经持续五年快速增长,未来几年会不会进入一个实质性的调整期?一旦进入调整期,产品销售速度必然明显下降,资金回笼周期延长,所有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都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3、海外企业竞争加剧。近几年海外房地产企业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他们有着数十年的行业经验、成熟的项目运作模式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在未来以资金实力作为核心竞争能力的房地产行业,中国企业必须保证资金的供给,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趁目前大部分外资更多着眼于成熟项目的投资时机,快速壮大自身实力。

4、不重视自身资金的积累。作为一大投资热点,中国房地产业在持续走高,中国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海外资本、民间资本的大量涌入以及国外、港台地产商的强势进入,加快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进程,同时加剧了行业竞争。有些房地产企业在前几年一味依赖贷款盲目投资开发,不重视自身资金的积累和竞争力的增强,以至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5、房地产金融市场不发达。房地产金融市场不完善,住宅金融不配套,房地产信托、住房金融债券、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新的金融产品的推出,虽然都对整个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宏观政策的调控,和银行信贷对房地产业的紧缩,使得目前房地产业所需的资金不足,资金筹措渠道不畅,资金整体运行质量不高。

6、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有关房地产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仍未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体系,缺乏相互一致性与协调性,操作困难,直接影响房地产融资渠道的正常开展。

上述1、2、3直接加剧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压力,而4、5、6使得我国房地产业严重依赖间接融资尤其是银行贷款。比如信托融资相对银行贷款受政策限制少、灵活、创新空间大,但信托产品尚没有一个完善的二级市场,难于流通。再比如房地产投资基金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较好的直接融资方式,房地产证券化的概念也被大多数业内人士接受,但是最关键的法律条件处于真空状态,使金融创新面临无法可依的困境。

三、加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的主要途径

1、完善房地产业金融市场,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笔者认为当前完善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金融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国际惯例为参照,结合我国现有的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实际情况,突破重点,带动其他,分步到位,完善体系。所谓突破重点,指在结构体系上着重培育房地产信托业务和住宅抵押证券化业务等新型的金融业务,并以它们的发展推动其他市场的形成。同时在房地产金融政策方面则重在解禁,给房地产业制造一个宽松的金融环境,在房地产业金融管理方面,则要强调金融立法、经济杠杆和监管措施的协调配合,根据这一思路,目前应着手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1)根据房地产业的实际需要和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实际承载能力,积极推进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和房地产信托等金融工具的发展,激励金融产品创新,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融资市场的效率。

(2)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工具和操作手段,同时以发行B股、H股或外汇债券的形式,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资金筹措面,加速房地产金融的国际化进程。

(3)加快完善房地产金融立法,推动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房地产金融立法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修改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如《证券法》、《担保法》、《保险法》等不适应房地产金融发展与创新的地方;二是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产业基金法》及涉及全社会的信用立法等。房地产金融的创新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特别是在证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发育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房地产金融业的法制建设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2、积极寻求海外资金,建立多元化产权投资模式。对于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预期和人民币升值等利好因素,促使海外资本积极在中国市场寻找房地产投资项目。但是目前国外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中国独立运作项目的经验和条件尚不成熟,必然需要寻求中国的合作伙伴,因此与海外资本的联合就成为国内房地产企业融资的一条良好渠道。同时这也是国内房地产开发企业与专业机构合作,提升自身开发品质的机会。

以笔者所在的上海永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在公司成立的十几年中,就成功的与新加坡的亮阁集团、DBS发展银行、香港菱电等企业合作,共同投资了6个较大规模的房地产项目,比如位于淮海中路的上海广场项目,位于上海新天地附近的丽景苑高级服务式公寓项目等。在几年前公司开始将融资对象转向海外投资机构,2003年7月,公司与摩根士丹利投资基金建立了共同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战略联盟,紧邻新天地的锦麟天地雅苑成为双方合作的第一个项目,该项目已全部售馨,外方取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目前由我集团控股,并与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这两家国际知名的投资基金联合开发的永业公寓二期项目也在9月份正式开盘,该项目目前的平均售价达到22000元/平方米,且目前销售状况良好,也会为海外基金在中国的投资带来满意的投资回报,目前集团已累计吸收外资达100亿人民币,开发土地近100万平方米,应该说通过与国际金融资本的合作,为集团开拓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不断的壮大了公司的自身实力。

如何获得国外资本的认同呢?以笔者单位的经验:首先要作到诚实守信,外方作为跨地域的经营者,最看重的也是合作方是否诚实守信,往往在我们与外方洽谈合作事项之前,外方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我们企业的信用情况,而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我们也始终奉行诚实守信的原则,“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合作方的信任,才能与合作方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其次在处理问题时要奉行合作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即双赢的原则。在与外方的合作过程中要作到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与外方和谐共处,在维护中方利益的同时也要合理的维护外方的利益,使外方在中国境内的投资利益得到根本保障。

3、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如何加快开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周转,较小的资金流量推动较大的房地产项目的运转,笔者认为企业应注重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加快企业自身资金流转速度,从根本上降低融资需求。

(1)加快资金流转。针对许多房地产企业资金流转不是很畅通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程序化的资金管理流程,明确企业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的重要节点,同时应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以利于将整个资金管理流程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以笔者所在的公司为例,以往在商品房贷款资金回笼环节中,由于整个流程需要经过客户提供资料、银行预审、公证处公证、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预售合同登记、银行信贷部审批、放贷等多个环节。而各个部门之间缺乏联系,互相推诿从而造成占售房款绝大比例的贷款资金不能及时回笼,公司财务部在发现问题后立即明确了各个环节的重要时间节点,并指派专人负责,大大加快了贷款资金的回笼速度。

(2)减少企业过度预支。以借贷方式筹措开发经营资金,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企业不要过度预支资金,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是靠借贷维持生计,靠负债支撑着企业,一朝债务发生危机,就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应好大喜功,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进行举债,将债务控制在安全值以内,尽早处置闲置资产,如空置房地产、闲置设备、存货等。以笔者所在的集团为例,95年以后公司为完成政府的危、棚、简改造任务,向银行贷款3亿多人民币,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89%每天须向银行支付利息10万多人民币,再加上当时市场不景气,地价下跌,使大批资金套牢在空置的土地上无力自拔,资产运行状况急剧恶化,当时企业领导经过详细的分析和研究,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和调整措施,包括主动调低价格,尽快盘活商品房存量,土地存量,尽快全力的回笼资金,最终规避了由资金风险引起的财务危机,使企业走出了困境。

(3)严格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建立准确高效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要有严格的成本费用预决算和审批制度,每一笔开支都要遵循经济效益原则,防止铺张浪费。企业节约出来的每一分钱,实际上都是企业自己的利润。

【参考文献】

[1]高聚辉:房地产融资渠道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展望.中国房地产金融,2006,06

企业融资管理范文篇4

1.1资本市场发展迟滞,啄食顺序南橘北枳

啄食顺序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梅耶斯提出,他认为由于经营者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的融资活动应遵循内部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的顺序,这样才能最佳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和规避融资风险。然而,啄食顺序理论建立在美国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基础之上,我国有学者经过研究考察发现,由于股权融资成本较低,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等原因,中国企业的融资偏好为股权融资-内部融资-债务融资。而股权融资对企业控制权的稀释和改变容易引发企业经营管理风险,马云围绕阿里巴巴展开的控制权竞争就是股权融资后的遗留风险例证。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企业实现债券净融资1.80万亿元,占同期社会总体融资规模10.4%,比重偏低。即使是企业融资偏好较高的股权融资方式,也因为资本市场较高的准入门槛将许多工业企业拒之门外。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新增142家(A股、B股),而当年新增注册企业则达到955454家,大多数企业仍然无法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

1.2外部市场环境建设滞后,监管主体责任不清

GDP政绩观在很多时候使得政府的行政行为同市场行为绑架,混淆了政府作为市场监管主体的地位和职责,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冲动,从而对企业和实体经济形成权力挤出效应。2013年3月份,地方融资平台总体融资规模达到9.3万亿。据有学者估算,2013年上半年社会新增融资有近七成流入房地产行业和地方融资平台,对实体经济形成“挤出效应”。而地方融资平台融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规模的扩张一方面挤占了实体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资源,同时又造成市场上流动性过剩引发资本面严控,对实体工业企业造成了严厉沉重的打击。同时,证监会作为资本市场的监管主体,也经常混淆行政行为和市场行为,盲目越界用行政行为干预市场,在短期内确实因监管严格维护了投资者利益,但从长期看却因为行政干预过度而造成监管过严,一方面迫使不少企业转而取道境外上市,一方面造成境内上市企业过少引发投资者盲目追捧而形成股票泡沫,引发股市风险,最终损失的仍是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

2、改善工业企业融资的对策和建议

2.1工业企业应改善自身经营状况,提高融资能力建设

工业企业应健全产权制度,规范企业治理机构,建立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同时,企业应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健全风险评估与控制,规范企业财务活动,优化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产出和收益。工业企业应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调整经营战略,扩大市场范围,向国际市场进军,充分发挥出口融资作用。同时,深挖和经营自身资产价值,注重对企业知识产权、品牌等无形资产的建设。随着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商品化,其报酬收益率已经趋同于社会平均收益率,只有无形资产才是企业价值创造的真正核心来源。企业应强化对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的评估,拓宽企业可抵押资产内容和范围。如冶金企业可以抵押特许经营权获取融资。

2.2鼓励和发展金融中介,创新金融工具

首先,深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相对垄断性竞争优势,使得其在金融业务发展和创新中路径依赖化严重,业务创新动力不足,行政官僚作风浓厚。国有股权比重过大也使得高管权力失去制约,易引发高管金融腐败。因此,应通过股权多元化,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规范银行治理机构和权力监督体系,提高业务创新内在驱动力。其次,鼓励和发展民营银行和其他融资中介。统计数据显示,银行中小贷规模仅占信贷总额8%左右,银行的信贷支持显然无法满足中小企业。2012年中国民间融资超过3万亿元,推动民间融资合法化,鼓励和发展民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合理运用民间资本才是解决工业企业融资困境的科学举措。最后,探索金融工具创新设计。金融机构应加强同其他行业的对接和学习,创新金融工具,如供应链融资、租赁融资、物流银行、项目融资、无形资产抵押融资等,拓宽融资工具可承载内容,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2.3发展货币市场,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遵循的是“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发展思路,货币市场迟迟得不到有效推动和规范,金融市场一直呈瘸腿走路的发展态势。利率市场化和企业融资需求呼唤货币市场改革,应积极发展和规范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国库券市场、回购协议等,加强短期资金融通,强化政策传导。推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和融合,同时针对当前网络时代交易方式信息化、电子化而引起的巨额资金沉淀,应加强对这部份沉淀资金的金融创新和利用,如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据估算,当前余额宝规模在3000亿~4000亿左右,吸金能力可见一斑。同时,应着力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发展壮大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规范和完善新股发行、再融资、并购和资本退出机制,推动大公司做大做强。同时,注重“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和建设,鼓励园区企业到新三板市场上市融资,加强政策指引和规范扶持。此外,还应积极推进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建设,完善证券公司柜台交易市场,促进中小微型工业企业融资。

2.4明确行政主体权力界限,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政府和监管机构应明确行政主体权力界限,减少行政行为对市场行为的干预,提高资源市场配置自由化程度和效率。地方政府应明确合理的政绩观,减少通过短期大规模基建投资冲高GDP的经济冲动,转到为实体经济输血、造血赢得长期经济效益的合理经济行为上来。地方政府搭建的融资平台,应减少不必要的基建投资,通过成立中小企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强对企业融资的对接和支持。同时,地方政府应加紧配套出台和落实相关财税政策,促进银企对接,建设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给予工业企业发展支持。立法部门应加紧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3、结论

企业融资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建议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由中小企业内外部融资环境不完善所造成的。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渡过了创业的初级阶段,并进入了一个增长发展阶段,在此期间,企业融资结果直接决定着企业是否能持续发展壮大,因此如何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中小企业应加大内部改革力度,苦练内功,优化融资的内部环境

中小企业自身条件的不足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的内部环境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对国有中小企业实行积极的退出战略,走改制重组道路;对集体企业要进行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对私营企业要引导资本社会化,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吸收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要素。二是要找准产品的市场定位,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根据资金、设备、人才、技术、商品的不同,实行垂直分工或水平分工,把产品做精、做细、做专、做深,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要不断提高市场开拓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三是要约束盲目的投资扩张行为。中小企业在项目投资前应进行认真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多考虑不利的市场竞争局面,认真分析自己的竞争力,懂得节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四是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中小企业应按国家财会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能充分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制度,加强日常会计记录,定期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增加企业经营及财务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银行对企业的信用危机。五是要加强中小企业经营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中小企业高层领导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政策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内培和外引,真正建立起一支经营管理和技术力量雄厚的人才队伍,满足中小企业在经营方面多元化需求,确保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改革力度,强化银行竞争,促使现有商业银行逐步关注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一)改革现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及治理结构

银行改革相对于企业改革,已出现很大的滞后性,并已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造成不利影响。而银行改革的关键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改革。从改革过程“先易后能难”的原则出发,我们认为,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相对简单,对宏观面的冲击较小,可以优先进行。但国有大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中心和支撑,对其改革的政治阻力和风险都比较大,因此国有大银行的产权改革则可以相对滞后。

目前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思路应该是将发展民营银行和改革现有的中小金融机构结合起来,对现有的中小金融机构进行民营化改造,这是我国银行业产权渐进改革的切入点。对国有大银行应逐步进行股份制改革,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股权结构调整。适当分散股权,采取将现有国家部门统一所有改为政府分级监管,吸收各类社会保障基金入股,吸收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入股,公开发行个人股在境内外上市等方法将政府的绝对控股变为相对控股,将政府持有国家股为主的股权结构逐步变为以法人持股为主的包括个人股、外资股在内的多元化股权结构模式。真正按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二)改进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应改变以行政区域划分为总分行关系的组织模式,以价值链为核心,按不同客户对象进行划分,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机构,实现银行结构扁平化,使商业银行的服务更加贴近中小企业。

(三)健全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注重约束与激励机制的创新,我们认为目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独立审查人制度。主要依赖基层信贷经理掌握的各种“软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紧密型银企关系,在中小企业融资中推行客户经理制,并赋予客户经理相应的权限,对200万元以下贷款实行独立审查人制度,操作程序比照个人贷款。二是推行中小企业综合授信额度,允许企业在有效期和授信额度内循环使用,随借随还,加速资金周转。三是专门对中小企业贷款设定一定比例的风险损失率(如日本银行为3%左右),以盈利补亏,增加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原始动力。四是在现有基础上合理下放对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审批权限,下放全额存单质押贷款、全额保证金的承兑汇票签发权。五是合理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和审批环节。

(四)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监管体系

为了了解掌握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应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监管体系,增设中小企业监管部门,实行不同于大企业金融业务的监管。在合法与合理的范围内鼓励商业银行调整战略,根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五)积极鼓励成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民营小额信贷机构

民营小额信贷机构的成立,可以打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的银行业格局,促使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调整市场定位,增加金融市场竞争力,强化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促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改善。

(六)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及银企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

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广泛搜集企业各类信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综合全面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同时应建立银企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金融机构信息共享,较好地解决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企业实行较好的监控。三、政府部门应积极扶持与引导,营造一个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社会环境。

(一)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优化司法环境

从构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及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看,虽然目前有关部门已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担保法》等法规,但相配套的法律、政策缺失,整个政策法律体系显得原则而又单薄,执行时遇到了许多障碍和空白点。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进一步制定《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实施细则,解决中小企业整体重要性和个体弱势的矛盾。二是修改完善《担保法》,引入动产抵押担保制度,扩大动产担保物范围,允许应收账款和存货作为担保物,允许在普通债权上设立担保,引入浮动担保制度,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通过引入新的担保方式,如所有权保留、信托收据、债权担保,浮动抵押、让与担保、集合抵押等,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这些担保措施或担保品种,开拓业务,保障权利。同时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公示性动产担保权登记制度,低成本、高效率地保护动产担保权人以及信贷交易各方的利益,增强信贷人放贷积极性,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健康有序地进行。三是及时出台《担保公司条例》,规范担保公司行为。对担保运行等关键内容、担保公司的定位、准入退出、行业标准、担保人员的资质以及担保实施形式、担保比例、担保倍数、损失理赔等作出统一的规定。四是建立再担保制度,积极营造债权流动化的环境。再担保制度有利于分散担保结构的经营风险,从而激励信用担保机构更加主动地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五是修改或撤消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会计、统计、财政及税收等制度。

(二)构建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中小企业的先天不足,特别是其较高程度的不确定性,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以及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理念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这一矛盾阻碍了银行贷款这种融资方式的有效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能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有限度的政策性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且这种方式效果明显。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经验,我们认为目前我国政府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应成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有效实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一目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应在完成政府任务和目标的前提下,保证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最大化。二是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三是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建立政策性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政策性投资机构,应以财政出资为主,也可由现已成立的省地两级国资管理机构通过出售其拥有的国有资产而出资。四是建立法制化与制度化财政弥补机制。向信用担保机构及再担保机构提供资金援助,担保机构或再担保机构先可用其预提的风险准备金进行自我补偿每年的担保或再担保损失,不足部分由财政弥补。目前,需要考虑的是,要将财政弥补款列入每年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预算,设立风险有限补偿基金。

(三)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一是建立多层次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它主要应包括二板市场和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二板市场主要解决处于创业中后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则主要为达不到进入二板市场资格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更需要发展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二是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长期票据市场、租赁、典当等融资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服务。

(四)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征信系统

目前迫切需要国务院协调和整合各方信用资源系统,加强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建立一套全国性的、有别于大企业的中小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个人消费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信用信息共享,为各种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级提供基础条件。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办法,制定科学、切合实际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实事求是地界定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特别是要建立法人代表、控股大股东的信用等级评定,这是影响银行资金安全的关键。中小企业信用征信系统的建立,一方面可使信贷部门更加快速、便捷、高效地获取中小企业以及企业主的各种定性定量信息,进行准确有效的企业综合信用等级评估及贷款风险评估,降低贷款成本;同时可促使企业主和中小企业重视自身的信用积累,形成良好的企业信用文化。

(五)成立专门机构全面负责中小企业事务

目前履行该项职责的全国最高政府部门是发改委的中小企业司,这样的设置与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极不对称。建议成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部级单位,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相对独立于政府,有效行使其权限,并授权其监督其他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六)政府应加强对中小企业人才培养服务

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应加强以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能力为目的人才培养服务。地方政府可根据当地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委托高校对中小企业的高层领导、经营管理人员有目的地分期分批地组织培训学习,学习现代经营理念、经营策略、经济法规政策等。比如,最近浙江省人事厅在清华大学首次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培训基地,专门针对“草根浙商”量身定制培训课程,学费都有浙江省政府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政府对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可有效地扶持中小企业获得管理资源,使中小企业在管理现代化和合理化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也可解决中小企业人才培养资金和人力不足问题。

(七)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商业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应将一部分管理工作社会化,通过建立专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选择、管理咨询、财务分析、融资需求、人员流动等提供全方位的商业化服务。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致可包括以下几类服务机构:技术咨询和推广机构、创业服务机构、管理咨询和培训机构、信息服务机构、信用服务机构等。从目前来看,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采取政府兴办为主,动员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功能的方法联合共建,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新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朱琳。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思考[J]。企业科技开发。2005,(8)

企业融资管理范文篇6

融资是企业推动生产经营发展、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求所在。一方面,企业为扩大再生产、购置先进设备、加强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积极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增强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正是因为如此,企业在自身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维持正常的运营和规模拓展,则要通过融资来解决一定时期内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从财务角度来看融资有助于企业合理布局资本结构。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具备权益资本,也要有适量的债务资本。如果只有权益资本,企业会因总资本成本过高而影响利润最大化。而保持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科学配比,则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促进利润最大化的实现。

二、企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发展,企业可以选择的融资渠道增加,但企业也必须对融资过程中的风险给予充分的重视。

(一)偿债能力低于预期

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过高地估计未来的盈利能力,而在融资期限到来时,现金流量不足、资产变现能力不强,企业就会陷入危机。一旦企业不具备充足的偿债能力,还有可能导致破产或兼并的发生。

(二)企业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比重不合理

这种融资风险经常出现在从事中长期项目建设的企业,其特点是企业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规模大,虽然根据项目本身的用途、未来的前景等因素考虑,金融机构愿意为企业提供贷款,但是企业迫于贷款条件要求、长期利率等因素考虑,或是对项目建设周期中其他风险因素未能给予充分的预期,因而常选择短期贷款占据更大比重。如果企业未能在既定的项目周期内完成相应的建设任务,就无法用投资回报偿还短期债务。反之,短期建设选择长期贷款为主也会造成融资成本的不必要增加。

(三)市场因素影响

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利率上调、生产资料成本上升、汇率明显变动的情况,也将增加融资风险。贷款利率上涨时,企业需支付更多的利息成本。受汇率波动影响,企业从事贸易活动的成本也有可能上升。而近年来原材料、人力成本上涨的问题持续存在,不少从事规模生产或建设的企业,需要提前预定或储备大批材料、设备,企业按照融资时的市场价格制定采购计划,后续还要继续追加成本。

(四)融资权益受损

企业融资渠道虽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同时也不乏大量的风险充斥其中。例如当银行不能为企业提供贷款时,企业通过股权、债权融资的难度很大,因而有可能选择非银行金融机构,或是将目光投向民间资本,由此也造成诸多的权益损害,使风险随之增加。

三、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举措

为加强对融资风险的管理,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融资理念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行融资是必然的选择,对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利润率极为重要。但是融资本身应当是一种理性行为,即融资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融资规模过大,企业的偿债压力也更大,融资规模不足,又会给生产经营的持续、稳定带来影响。保持合理的权益与债务资本比例,才能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当对融资工作持审慎态度,要以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财务水平为依据,合理确定融资规模。

(二)选择适合的融资渠道

随着金融业的创新发展,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针对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提供服务,而且在知识产权抵押、信用贷款领域也涌现出很多新的产品。面对不同的融资选择,企业也要善于合理决策。不同融资渠道的侧重不同,成本不同,风险也有所区别。例如,企业从事稳定的扩大再生产建设,可以选择传统的银行贷款;参与BOT建设则可以选择项目融资;外贸进出口企业可选择贸易融资;而股权、债权、资本市场领域的融资则要更为谨慎,企业必须经过多方论证才能最终做出决策。

(三)实施前瞻性的风险管理

企业对于融资风险的管理并不是一种被动行为,即使企业认为所做出的融资选择是理性和科学的,也不能被动等待风险转变为现实再组织应对工作。因此,企业应聘请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针对企业融资活动,系统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以及管理效果评估工作。企业制定融资方案前,风险管理人员要对目标渠道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定的重大融资决策应获得董事会的批准方可执行,并且要严格对融资合同的审核,清晰界定违约责任。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应实行动态的风险评估,以便提前对风险做出预警。

(四)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企业融资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融资管理;有效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对于许多企业来说,要想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创造出非凡的成绩,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保持企业的活力。当然,作为影响一个企业发展的重大因素,融资管理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我们在改革的时候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融资管理方面的制度还是存在一定欠缺的,这些问题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严重阻碍了它们发展的脚步,所以,要想改变发展现状,应对更大的挑战,我们必须对企业的融资管理制度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

一、企业融资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的发展资本就是资金,这是我们无法否认和逃避的。所以,在进行企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保证资金的充足和流通,只有资金得到了保证,企业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所有企业都在面对新的挑战,如果企业的运作稍有不当,就会被无情的淘汰,我们必需跟随时代的潮流,根据我国金融改革的脚步来进行融资管理的建设和改革。

二、当前企业融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较为落后的现象。在资金建设方面,我们企业的融资管理就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简单来说影响了一个企业的运作和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它们积少成多,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企业的基础建设有待完善

在一个企业刚刚建设的初期,我们就应该注重它的基础管理,就像盖房子一样,地基打不好,即使楼层再高,它还是脆弱不堪一击。然而在现代的许多企业中都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妄想一步登天,从而忽视了基础的管理建设,以致于在以后的发展中问题频出。比如现在的企业中,很多都没有完善的奖惩制度,导致对工作人员的赏罚不够明确,从而引发职员们的不满心理,出现不和谐的情况,导致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二)企业的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像上文中提到的,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较为落后,这种落后表现在融资管理上,就是融资渠道过于狭窄单一。按照资金来源来分,融资渠道分为两种,一种是内源性融资,就是企业将自己内部的资金通过转化变为投资;另一种则是外源性融资,就是企业通过合法渠道向外界的金融机构或个体进行资金的获取。对于国外的大型企业来说,这两种融资渠道都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在我国的企业融资管理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内源性融资占绝对性的优势。这样单纯的在企业内部进行资金的流通周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贷危机的出现,但是却很难保证资金的充足,很容易拖慢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进程。

(三)企业的融资效率较为偏低

研究内源性融资过程中的资金流向,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融资方式效率低下,很难满足大中型企业的发展要求。而对于外源性融资来说,银行的贷款制度就成为了极大的影响因素。在我国目前的银行业发展进程中,多数银行都过于注重贷款的规模,从而使得一些中小型企业避开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对国家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同时,在企业管理人员过于追求短期目标的情况下,经常出现贷款资金流通不畅的现象,从而降低了融资效率。

三、新形势下企业融资管理的有效途径

在进行了上述的问题分析之后,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建议,希望能帮助企业在新形势下更好地进行融资管理,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一)完善企业的基础建设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切事物的发展都要从他的根本开始,企业的建设也是如此,没有完善的基础管理制度,再谈所有的高层建筑都是空谈。所以,要进行企业融资管理的改革首先要进行的就是企业基础建设的完善。比如,完善企业的奖惩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完善企业的财政建设,保证资金的流通;完善企业的监督制度,保证资金运营的透明合法等等。

(二)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在改革融资管理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到融资渠道的拓宽,首先还要做的就是改变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跟上时代的潮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深的今天,我国的经济开放程度也在不断加大,以往单一的融资渠道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经济的发展。这时候,我们只有打破传统的思维,不断探索新的渠道,寻找新的融资方式。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股票、债券、银行贷款等等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的单一选择,我们要明白,要想冲破挑战,实现新的突破,就要勇于尝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寻找出新的融资渠道。

(三)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

任何一个企业在进行融资选择时都会进行风险评估的工作,所以在探索企业融资管理的有效途径时我们还要注意的就是尽量的降低风险。而要降低企业的风险,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从根本上减少企业融资的风险。我们要加强企业资本的计算和管理,实现企业的生产效益最大化,同时我们在进行融资选择的时候还要根据企业的资产特点制定相应的融资策略。

四、结束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要认真的分析经济发展的趋势,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勇于创新,从而制定出适合市场、适合企业发展的融资策略。在这个制定策略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关注国家政策的调整,一方面还要注重对企业发展现状进行及时的评估,加强企业自身的各方面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孙志豪 单位:青岛海洋科技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汤哲.新形势下加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分析[J].财会学习,2015,(12):185-186

企业融资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企业融资;成本;风险控制管理

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必须要结合融资风险问题进行详细的探究,只有提升融资成本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的效率,才能够有效的规避各类融资风险,确保企业能够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企业在实际融资过程中,受到传统理念的制约,在企业的发展中,出现融资难、融资周期较长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只有使企业结合融资成本以及风险控制问题进行细致的思考,在降低当前的融资成本的基础上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才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一、融资成本的概述

企业要想在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不同的发展时期,在企业发展的初创期以及快速发展的时期,都会面临资金管理的问题,如果资金出现短缺的情况,就必须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企业融资,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使用融资资金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相应的融资成本。融资成本实际上是资金使用者为资金所有者提供的相应报酬,属于资金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产物,在企业的资金管理过程中,对于融资成本来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融资费,第二是资金使用费。融资费主要是指在企业筹集资金的实际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资金使用费是指企业在使用资金的过程中,向资金所有者提供的相关报酬。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说的融资成本主要是指企业融资过程中所产生的财务成本。除此之外,企业还存在着一定的隐性成本,隐性成本是指在资源的利用过程中,由于将资源用到某种特定的用途之上,在这一过程中放弃了其他的用途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在互斥项目的操作过程中,如果选择了一项方案,就意味着放弃另一项方案,所放弃的项目的预期收益就是被选择方案的隐性成本。

二、融资成本对于企业发展的实际影响

从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开展资本结构决策的过程中,主要目标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资本结构,对其中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以提升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融资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盈利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在资金方案的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选择更加合理的方案,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融资风险问题,所以在开展各项决策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资本偿还能力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融资成本在一定情况下还能够进行抵税,在企业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企业所产生的贷款利息的费用会降低企业的原本利益,从而使企业所得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企业会面临开展各项决策的状况,在融资的过程中便会产生较多的财务费用,但由于融资资金能够及时到位,在这种情况下,也会使相应的工程工期能够按时完成,从而能够使施工工作可以严格按照施工合同的标准正常运行。融资资金在市场环境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这种融资方式有利于推进企业的健康稳定运行,但如果通过融资资金获得的利润不能够弥补所产生的融资费率,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使企业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严重的情况下,也会使企业面临倒闭的情况。

三、我国企业融资成本及风险控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对融资成本风险缺乏正确的认知

企业通过融资的方法,为企业筹集更多的资金,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在融资的具体环节中,众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于资金收集的过度追求,将目光始终集中在融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忽略融资过程中的风险问题,意识不到成本风险控制的重要意义与实际作用。如果不能提升对融资风险的认识程度,也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就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更多的风险隐患。一方面,对于众多企业来讲,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也没有进行科学的指导,由于企业的管理者不具备的融资水平,相关工作人员也没有对风险控制进行相应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融资过程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增加融资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众多企业不具备融资风险意识,也没有对相关人员开展培训工作,缺乏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这也会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不能够对企业存在的融资风险进行及时的预判,准确地掌握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点,当实际风险出现时,就会缺乏较强的风险应对能力。

(二)融资方法相对单一

由于我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也逐渐意识到融资的重要作用与影响,但由于我国目前企业的融资方式相对单一,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开展融资的过程当中,便不能够及时的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融资方式,从而不利于提升融资成本以及风险控制的管理效率。除此之外,由于受到生产经营的制约,企业在开展融资过程中,一般会更加侧重于追求融资的高效性,在选择融资方式的过程中,也会将融资快、难度低作为选择的主要标准。在通过银行贷款实现融资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于各类风险隐患的分析,也会难以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相对单一,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问题,缩小融资方式的选择范围,从而提升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企业的融资压力,影响企业融资的健康有序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也会逐渐增加企业的融资风险。

(三)缺乏完善的内部资金管理组织体系

从当前情况来看,企业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资金管理体系,以提升当前资金管理的质量与水平。除此之外,也要提升员工的参与能力,增加工作人员的凝聚力,对企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更加科学的管理,才能够确保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推动资金管理执行力的有效提高。我国的众多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关的内部资金管理体系,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要想切实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改变传统的资金管理模式,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加强。由于目前众多的企业缺乏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在对资金进行管理的实际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联动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融资成本以及风险管理缺乏较高的效率。在企业缺乏资金管理能力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够对资金进行相应的统筹规划,无法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也不利于对资金进行相应的监督与管理。由于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一般通过财务部门负责,如果缺乏相关领导的指导与参与,与其他部门也没有及时地进行资源共享和业务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就难以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更加精确地掌握,从而降低企业资金的统筹规划能力。除此之外,由于财务部门在资金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权限,也没有根据企业的相关业务活动及时地进行资金对接,也会错过最佳的资金管理时期。

(四)缺乏有效的资金监管考核机制

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与资金监管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对企业的资金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才能够切实提升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及风险控制管理水平,但从我国众多企业的现状来看,依旧缺乏科学合理的资金监管考核机制,如果对资金做不到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就会直接影响企业资金的合理配置,不利于企业实现更加稳定的发展。企业只有具备足够的资金,才能够促进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但由于一些企业在开展融资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对资金管理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导致相关的考核机制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由于缺乏更加严格的资金监管标准,便难以对各项资金活动进行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大大降低企业资金的管理水平,增加融资过程的风险隐患,使风险控制失去原本的作用。虽然我国众多企业目前已经建立了相关的监督考核机制,但依旧流于表面形式,不能够对目前的监督制度进行有效的升级,也没有结合时展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完善,这便会导致具体的监管目标不明确,难以发挥监督考核机制的实际效果。

四、提升企业融资成本及风险控制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于融资成本风险的认识程度

对于企业来讲,要想切实提升融资成本以及风险控制的管理能力,首先应该转变原有的融资观念,提升相关的融资成本风险意识,加强对于融资成本风险的重视程度,从而对融资成本以及风险控制形成科学合理的认知。对于企业的领导者来讲,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提升对于融资成本以及风险控制的重视,树立正确的融资成本意识,通过加强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与综合水平,积极学习提升融资成本以及风险控制管理效率的相关知识,意识到融资风险隐患带来的严重问题,从而结合实际情况,使管理者的权限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养。企业应该定期对员工开展相关的培训,使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以提升自自身的融资成本以及风险控制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的管理水平朝着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向转变。

(二)拓宽当前的融资渠道

由于当前企业的融资方式相对单一,融资渠道较窄,在这种情况下,会直接影响企业融资成本以及风险控制管理水平的提升,所以说,要想切实提高融资成本以及风险控制管理的水平,必须要从融资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不断拓宽当前的融资渠道,增加目前的融资形式。首先,对地方政府来讲,应该积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搭建科学有效的融资平台,从宏观方面进行调控,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融资渠道,以此来提升企业对于资金管理的效率,保障企业融资平台能够充分发挥优势与作用。要想加强对融资平台资金的管理效率,政府也应该结合地方的经济需求,认清地方的市场变化情况,对企业的现金流进行合理有效地利用,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大的资金周转空间,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从而增加企业融资方式的多样性,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融资成本风险问题的出现。其次,也应该不断拓宽当前的融资渠道,紧跟时展的变化,顺应市场环境的需求,对市场的动态进行及时掌握,对当前的产品服务结构进行相应的完善,从而不断优化当前的产品服务结构,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力度,实现融资平台的健康稳定发展,提升融资平台的整体盈利效果。对于地方政府来讲,也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对影响市场变化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意识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从而发挥资本运作的实际效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可能会面临的经营风险,切实提升融资成本以及风险控制的管理质量。

(三)完善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组织体系

为了切实提升企业资金管理的能力,必须要对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体系进行相应的改进与完善,企业只有对内部资金管理体系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做好各个环节的规划,才能够提升资金管理水平与融资能力。首先,企业要以财务部门作为主导,通过其他部门进行相应的辅助,建立相应的联动机制,提升对于资金的统筹管理,并且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才能够完善当前的内部资金体系。除此之外,企业要对财务部门制定严格的标准与规定,不断拓宽当前的权限,使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各项业务的准确对接,加强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合作,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资金管理的整体效率,降低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其次,企业要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实现各类有效信息的共享,以保障企业的各项内部信息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企业只有对当前的资金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才能够全面地了解当前的资金状况,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有效地规避各类融资风险。

(四)完善企业的资金监管考核机制

企业必须结合当前发展的实际需求,完善目前的资金监管考核机制,为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及风险控制管理提供重要的保障,企业只有明确当前的经营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资金管理考核标准进行明确,针对具体的考核环节,不断地进行细化处理,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考核标准,才能够为后续的资金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方向,有效地规避各类融资风险。企业对只有对自身的经营状况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符合要求的考核指标,从企业的根本利益出发,并且具备较强的大局观,才能够提升资金监管考核的整体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重视企业的融资成本与风险控制管理,提升相应的管理能力与效率,从发展的眼光看待融资成本以及融资风险问题,提高企业对于融资风险的意识,不断对企业内部的资金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健全资金管理的监督体系,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融资的成本与风险,保障企业能够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毅,弓慧婷.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债务融资成本——基于内部控制审计与金融生态环境的调节效应[J].财会通讯,2021(17):48–52.

[2]张志强,黄诗雅,关杰伦,等.发挥金融资本赋能作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J].广东科技,2021(08):42–46.

企业融资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企业;融资;财务管理;相关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经济改革的步伐一直在不断加快,各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企业融资模式及流程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运营状况与发展质量。企业只有抓住快速发展这一历史契机,才能够更好的发展。从企业融资视域出发,财务管理模式及效果关系着企业融资的进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及板块,始终在企业融资中发挥着枢纽式作用。当前,我国企业融资过程中财务管理问题依然较多,且遭受多种因素的的干扰。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发展质量,确保企业融资的顺利开展,本文从财务管理对企业融资的作用出发,探讨财务管理在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对应的方法,助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财务管理对企业融资的作用

(一)促使企业合理融资

从企业长远发展视域出发,融资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必要手段,更是企业不断扩大规模的必定路径。一方面,企业加强财务管理能够为融资提供充足的依据与支撑,准确了解到企业发展的所需,规避融资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另外一个方面,可以通过财务管理的科学性的提高,合理挖掘财务数据,确定企业生产经营的融资需求。第三个方面,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财务部门提供的融资方案,选择优化债券,合理配置优化,选择低风险的融资方案,减少因资金问题而将企业陷入困境的情况的发生。

(二)促使企业规避融资风险

企业融资本质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命脉。企业融资既遭受客观因素的冲击,也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模式关系着企业的长久运营与发展,而企业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一方面能够对企业资金结构进行跟踪与预测,提高企业融资的安全性,规避融资风险。另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融资规模进行科学评估,充分的了解融资成本情况,合理规划企业资金,从而为企业融资的方案的制定提供支撑。因此,财务管理对企业融资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三)健全企业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企业需要强化财务管理意识,建立并维护良好的企业信用,同时,还需要健全财务架构,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有效管理财务基础信息,妥善保管相关凭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需要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健全企业的内控制度,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济活动。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情况,从而提高融资机构的信心。

二、财务管理在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决策受影响

企业因发展需求,需要融入资金,以突破瓶颈,进一步发展。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开展融资评估、决策等方面的活动,以进行研究分析。一般情况下,先由投资、管理部门等,一起研究融资时机、金额等,制定可行的方案,然后,将已经制定的融资方案作为参考依据或对象,以此投入到可执行方案的研究当中,最后对方案工作进行详细部署、安排。这一整套的流程貌似合理,实际上,对于财务部门而言,受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难以做到决策的独立性,最终获得的融资方案,往往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精细化管理不足

当前,我国一些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依然缺少对成本、效益的正确评估与分析,从而导致企业所获得的融资方案不够完善,且脱离企业发展实际需求,甚至不能够明确规定融资金额管理,在进行成本核算工作的时候粗糙,缺乏精细化管理,使得企业的融资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企业不重视内部控制情况,使得很多时候发生超额采办、浪费严重的情况,另外的方面则是无资金、难维持。企业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或者会计信息披露不全面,也使得企业自己管理存在风险。

(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金融市场方面,也有新的变革,企业也需要不断面对改革进行完善,不断进步,企业所面对的融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资本市场的快速变化,以及市场在融资渠道方面的不断改革,使得融资风险也不断增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仅需要专业的业务能力,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熟悉企业的不同战略需求。实际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参差不齐,难以较好的匹配当前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需求,在制定融资方案的时候,通过专业的角度进行评估,缺乏战略眼光,视野相对局限。

(四)约束监督机制不健全

企业融资,涉及和影响到的方面较多,对于不同的内部团体,也会有利益方面的影响。企业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在企业融资过程中涉及到多项的决策职能,然而,就目前阶段而言,我国很多企业约束监督机制依然不健全,使得一些管理人员不能够正确的意识到自身责任,并且也存在管理层利益模糊的情况。此外,企业也缺少对融入资金的监督,导致企业生产经营中很容易出现资金闲置、私自挪用资金等情况。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无疑加大了企业经营危机。

三、加强财务管理在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措施

(一)提高财务管理的决策效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融资力度,确保企业稳定运营,需要企业有效发挥出财务管理在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战略作用,真正的促进企业融资的高质量实施。首先,对于企业财务部门而言,需要相关管理者深入到各项经济政策的评估当中,要充分考虑到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例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等。其次,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的资本结构,结合企业发展需求与现状,制定详细的发展目标,促进企业稳定运营。最后,要将已制定的发展方案用作企业运营的参考与依据,科学选择融资渠道和融资规模,减少发生资金断裂等情况,陷入企业发展困境。

(二)成本效益理念要有效贯彻

企业进行融资,其主要目标是实现效益最大化。因此,企业进行融资时需要注重成本效益。作为财务部门管理人员,就需要全面掌握成本效益理念、概念,为企业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指导融资的管理。同时,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也应掌握到成本效益管理理念,并将成本效益理念贯穿到企业融资之中,从而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企业资金的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还需要根据相关的原则,设定合理的考核方案,重视闲置资金的利用,提高融入资金的利用率。

(三)对融入资金实施精细化管理

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资金的运转与备用情况,并实时跟踪企业经营状态,从而为资金的预测提供充足依据与参考。同时,相关人员要积极应用专业知识,准确评估在企业融入资金后,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寻找最优融资方案。这样处理后,既能够满足企业经营的资金需求,又可以减少企业成本,规避风险。待到企业融资成功后,还需要规范企业的常规资金管理工作,通过明确管理权限的方式等,提高资金利用和周转情况,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四)财务人员素质需整体提升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瞬息万变,市场环境错综复杂,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需要通过有效的手段,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一方面,作为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增强对于企业财务的重视度,另一方面,需要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相关技能;此外,企业在选择财务管理人员方面,要选择专业的和有经验的人员,提高对工作人员的考核,并建立建全奖惩机制,确保企业工作人员之间的公平竞争,从而提升财务人员的整体工作效率。同时,企业也应采取集体讨论等形式,广纳意见,从而更加有效的制定最为科学合理的企业融资方案。

(五)完善监督措施

在企业的融资过程中,存在管理者徇私舞弊、各种干涉等情况,需要强化财务监督工作。通过及时公开融资信息等,实现信息透明化、责任明确制等,使得全体人员积极参与,弱化个人对决策的影响和干扰,确保企业融资的顺利实施。

四、结束语

现阶段,经济环境变化快,宏观的正常不断改革,使得企业在融资方面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部分,优化融资方案,促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为企业选择优化的融资方案,突破企业发展瓶颈,发挥应有的价值。现阶段,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财务管理也存在不同的弊端,分析其不足和弊端,研究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下利于不败之地,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芬.国企在融资期间的财务管理问题与解决策略[J].科教导刊(下旬),2019(05):157-158+164.

[2]王雪峰.国企融资过程中财务管理的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9(10):10.

[3]吴荣萍.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及应对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9(15):151-152.

[4]杜晓安.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J].财会学习,2019(12):199-200.

企业融资管理范文篇10

任何企业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的选择都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背景下进行的。在特定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环境中,单个企业选择的具体融资方式可能不同,但是大多数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却具有某种共性,即经常以某种融资方式为主,如以银行贷款筹资为主或以发行证券筹资为主,这就是企业融资的模式问题。

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市场化程度不同特别是经济证券化程度不同,不同类型国家企业融资的模式是不同的。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为主导的模式,证券融资约占企业外部融资的55%以上;另一种是以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及德国为代表的以银行贷款融资为主导的模式,银行贷款融资约占企业外部融资的80%以上①。不过尽管日韩等东亚国家与德国的企业均以银行贷款融资为主,但东亚国家与德国在银企关系、企业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和市场约束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我们将对第二种融资模式再进行细分研究。为此,下面我们将对这几种融资模式分别进行探讨,并力图找出一些可供我国企业融资得以借鉴的经验。

1英美企业以证券为主导的融资模式

1.1英美企业融资的一般模式及其特点

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非常发达,企业行为也已高度的市场化。因此,英美企业主要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集长期资本,证券融资成为企业外源融资的主导形式。由于美国企业融资模式更具有代表性,我们着重从美国企业融资的实际来进行分析。

应该说,经过长期的演进和发展,美国的金融市场体系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企业制度也已非常完善,企业行为也非常的理性化。一般地,美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遵循的是所谓的“啄食顺序理论”②(ThePeckingorderTheory),即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先后顺序,换言之,企业先依靠内部融资(留利和折旧),然后再求助于外部融资,而在外部融资中,企业一般优先选择发行债券融资,资金不足时再发行股票融资。这一融资顺序的选择反映在企业资本结构中是内部融资占最重要地位,其次是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最后是发行新股筹资。

美国企业注重证券融资的特点可以从其历史的纵向比较中反映出来。

其一,美国企业内源融资比重高。例如,从1979年至1992年,美国企业内源融资占资金来源总额的比重,一直在65%以上,最高的1992年甚至达到97%,平均为71%;其二,美国企业在外源融资中优先选择债务融资,而股权融资则相对受到冷落,例如,整个80年代美国企业新股寥寥无几,多数年份新股发行为负值,这意味着许多企业通过举债来回购股票,从侧面反映了美国企业注重债务融资而相对忽视股权融资。

表1美国企业1979—1992年融资结构比较(%)年份资金来源

内源融资外源融资

新增债务融资新增股权融资

197979183

198065314

19816637-3

198280182

198374206

19847145-16

19858336-19

19867741-18

19877937-16

19888046-26

19897945-24

19907736-13

199197-14

19928695

资料来源:方晓霞,《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第8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再从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企业资金来源结构的横向对比中也可以发现证券融资在美国企业资金来源中的份量。

表2美、日、德三国企业资金来源结构对比(占融资总额的%)国别美国日本德国

内源资金753462

外源资金256626

得自金融市场1373

得自金融机构125923

其他0012

外源资金合计256638

注:美国为1944—1990年的平均数,日本和德国为1970—1985年的平均数。

资料来源:李扬,“我国资本市场的若干问题探讨”,载《中国证券报》1997.12.15。

从美、日、德三国企业融资结构对比表中可以看出,美国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内源融资,在其外源融资中,证券融资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与美国证券市场极为发达有着相关的原因;德国企业的内源融资比重较高,这与美国企业类似,但在其外源融资结构中,德国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日本企业外源融资的比重高达66%,而在其外源融资中,主要是来自银行的贷款,其证券融资的比重只有7%,银行贷款在企业总资金来源中占到了59%的份额。可见,从外部资金来源来看,美国企业主要依靠证券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也占了不小的比重,而日本和德国的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为银行贷款。

1.2美国企业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

从企业的股权结构来看,美国企业的持股主体经历了由个人股东完全持股到个人股东与法人股东共同持股的历史演进。这是因为,美国经济的主体是私有经济,这种经济是以个人产权制度为基础的,所以在美国自由市场经济的早期,美国的企业几乎全部是由个人股东持股的,但近二十年来,美国机构持股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在总量上约占美国全部上市公司股本的50%,其总资产已由1950年的1070亿美元增加到1990年的5.8万亿美元③,主要的机构投资者是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捐赠基金等。这些机构投资者把众多、分散的小额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分散风险的组合投资,应该说,机构投资者的快速发展,为美国个人投资于企业开辟了交易成本更低、风险更小的中介机制。尽管美国机构投资者快速发展,但由于这些机构都是实行分散投资,机构投资者投资于单个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比重并不高,因而使得美国企业的股权结构高度分散,许多企业往往有成千上万个股东,而且最大股东持有的股份多在5%以下。

高度分散化的企业股权结构对美国企业融资体制的形成及其运行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其一,明确清晰的资本所有权关系是实现现代公司资本有效配置的基础,因为不管企业是以个人持股为主还是以机构持股为主,企业的终极所有权或所有者始终是清晰可见的,所有者均有明确的产权份额以及追求相应权益的权利与承担一定风险的责任;其二,高度分散化的个人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资本市场得以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因为高度分散化的股权结构意味着作为企业所有权的供给者和需求者都很多,当股票的买卖者数量越多,股票的交投就越活跃,股票的转让就越容易,股市的规模发展就越快,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投融资就越便捷④。

这种股权结构对美国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是,投资者作为所有者(委托方)难以真正对企业经理人员(人)起到监督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占有股权微不足道的小股东有“搭便车”(freeriding)的倾向,他们既不关心、也无力左右企业经理人员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机构投资者并不是真正的所有者,而只是机构性的人,基金的受益人运作基金,他们是“被动的投资者”(passiveinvestor),主要关心企业能付给他们多少的红利,而不是企业经营的好坏和投资项目的运营情况,当机构投资者发现所持股票收益率下降时,就会立即抛出所持股票套现退出,而根本无意介入改组企业经理人员。因此,由于美国企业股权结构的高度分散,企业所有者无力、也不愿意采用投票选择的方式约束或改组企业的经理人员,换言之,通过“用手投票”机制来约束经理人员,借以改善企业治理结构的作用是很小的,对企业经理人员的约束主要来自于市场的力量和作用。

市场力量的作用包括股票市场、商品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多种形式。这些市场机制都能对企业经理人员施加影响,使其目标行为有利于所有者。这些市场力量中,数股票市场对经理人员的约束作用最强,也最直接。

股票市场对经理人员的约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脚投票”机制对经理人员的约束。由于美国股票市场非常发达,股票交易成本较低,当企业股东对企业经营状况不满意或对现任管理层不信任时,就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抛售所持的股票,股东在股票市场上大量抛售股票的结果,使得该企业股票价格下跌,而股价的大幅下跌往往会使企业面临一系列困难和危机,如企业形象不佳、产品销售受阻、市场份额下降、银行减少或停止贷款甚至提前收贷,财务状况恶化。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往往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等,通常,当企业股价大幅下跌时,董事会便会认为经理表现不佳,从而很可能直接将其撤换,这就是“用脚投票”对企业经理人的约束机制。二是兼并接管机制对企业经理人的约束。在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经营业绩下滑时,其股票价格将会随之下跌,当股票下跌到远远低于企业的资产价值以下时,由于股票价格较低,其多数股权极易被其他战略投资者收购,然后这些收购者凭借所掌握的股权,提议召开新的股东大会并接管了公司,将原来的经理层撤换,这就是兼并接管机制对企业经理人的约束,即企业经理人时时存在着被“恶意收购”的风险。企业经理人为了避免企业被接管以致于使自己失业,就会尽力经营好企业,使企业保持良好的业绩,这样就可以使企业股票价格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不易被收购。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企业兼并接管市场是美国企业治理的基本约束机制,尤其是80年代兴起的杠杆收购方式,使得美国企业出现恶意收购的狂潮,据统计,在接管活动达到高峰的1988年,美国企业接管交易的总价值达到3411亿元,为当年世界收购总额的70%以上⑤。

1.3法律对金融机构持有企业股份的限制

从法规和监管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法律一般禁止金融机构持有企业的股份。对于银行而言,1933年的格拉斯—斯廷格尔法几乎完全禁止银行拥有公司股份,例如,该法案不允许银行拥有任何一个单个公司5%以上的股份,就是持有少数的股份也不得参与股利分配,银行信托部门虽然可以代客户(受益人)持有股份,但是不能把其受托资金的10%以上投资于任意单个公司,并且有其它的法律鼓励信托机构持股进一步分散;除银行以外,其他金融机构在公司股份方面的投资也受到法律的限制,例如,纽约州保险法规定,任一人寿保险公司可以投资于其它公司股份的资产不得超过本公司总资产的20%,并且投资于单个公司的股份资产不得超过本公司资产的2%⑥;此外美国法律也限制非金融企业持有其它企业的股份。

2日本及东亚国家企业以银行贷款为主导的融资模式

2.1日本企业融资的一般模式与特点

相对于英美等国家以证券融资为主导的外源融资模式,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外部资金来源主要是从银行获取贷款。在这种融资模式中,以日本的主银行融资模式最为典型和突出。

据青木昌彦的研究,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包括三个相互补充的部分⑦:(1)银行与企业建立关系型契约;(2)银行之间形成相互委托监管的特殊关系;(3)监管当局采取一整套特别的监管手段,如市场准入管制、“金融约束”、存款担保及对市场融资的限制等。以主银行为首的信用贷款几乎成为日本企业唯一的外源融资渠道。日本主银行融资模式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战后,日本所需的重建资金主要来自银行,随着经济的增长,所需资金越来越多,来自银行资金的比例不断增长,相对应的是股权融资迅速减少,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不断提高。1957年到1974年间,在日本企业的资金构成中,内源融资(折旧和利润留成)所占的比重仅为25.6%—37.7%,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银行贷款所占的比例很高,一直在40%左右,而股票和债券融资所占的比重则从1957年—1959年的18.5%下降到1970年—1974年的8.3%⑧,呈下降趋势。正是在这种企业自我积累能力低,而证券市场又不发达的情况下,日本企业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模式。而且日本银行与企业的这种关系是比较稳定的,一旦结合就很难变动,这样,就逐渐地形?闪酥?nbsp;银行体制这种独特的融资模式。主银行体制融合了银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以及银行与监管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日本,几乎每一个企业都与某个银行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被称为系列(Keiretsu)⑨融资,包括长、短期贷款,但也涉及债券发行支持、股权投资、支付结算以及各种不同信息和管理方面的服务等。

值得注意的是,到70年代中后期,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终结,企业经营战略的转变和日本股票市场的发展,日本企业逐渐增加证券融资的比重,但以银行贷款为主导的融资格局并未改变。

2.2企业的股权结构及治理结构

从企业股权结构来看,与英美国家企业不同的是,日本的企业产权制度主要是以法人为基础的,即日本企业法人持股占有绝对的比重,据统计,1989年日本个人股东持有的股票只占22.6%,如果按股票时价金额计算只占20.5%⑩,而70%以上的股份是由各种法人机构即银行、保险公司和大企业所持有。与英美等国企业之间单向持股不同,日本的企业之间往往相互持股,若干相互持股的公司形成了一个较为密切的关系网,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形成了所谓的“企业集团”。产生这种持股结构可能有几个原因,其一可能是与日本1945年以前的财阀传统相关,其二是日本法律与英美等国的法律不同,对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几乎没有限制,其三同日本的东方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有一定关联,这种东方文化体现在企业控制机制方面,就是日本企业之间的兼并接管活动很少发生。

从企业的治理结构来看,由于企业股权结构的原因,日本企业之间的接管交易很少发生,类似于英美企业之间的恶性收购活动就更少了,因此,日本企业对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监督主要不是来自于股票市场,而是来自于银行体系。由于以主银行为首的银行贷款几乎成为日本企业资金来源的唯一渠道,且银行往往与企业之间相互持股,主银行就牵头对企业实施相互控制。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支付正常,则主要由各有关企业依相关持股关系进行,基本上是被动的监督;而一旦企业经营出现异常,财务危机显现出来,整个治理结构马上就转入由主银行牵头的积极干预状态。一般地,如果某个企业不能对其某一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就会将所拥有的债权转让给银行,由银行决定采用何种干预方式。当然,主银行体制与相关公司是一种动态的监督关系,对于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相机控制几乎毫无作用,但对出现财务危机的企业,控制权常常会落入主银行手中。需要指出的是,进入80年代以后,主银行的重要性已大大下降。

2.3法规对银行持股的限制和对非银行金融的约束

与英美国家不同的是,日本对金融机构持有其它企业股份管制较少,反垄断法可能是其唯一的约束。一般地,日本并不禁止商业银行持有公司股份,尽管这些银行受到反垄断监管,直到1987年,单个银行持有单个公司的股份才被限制到10%(后来为5%)。同样,保险公司持有单个公司的股份被约束在不超过10%。并且,日本对反垄断法的执行并不象美国那样的严厉。

但是,与英美等市场经济高度自由化的国家不同,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日本政府对非银行金融采取了严格压制的政策,日本直到80年代中期,法律和管制环境一直限制企业从银行以外的金融源融资,例如,直到80年代初期,日本企业仍然难以直接从外部金融市场筹资,国内债券市场只对少数政府拥有的公司或电力等公用事业开放,1987年以前,日本完全禁止企业发行商业票据,直到1987年政府才允许企业发行商业票据,对股票的交易虽然没有直接的限制,但对股票交易课以重税的情况一直延续到1988年;其二是政府的利率管制。在8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政府一直实行严厉的利率管制政策,政府以官定利率的形式人为地压低存贷款利率。通过保持低储蓄利率,银行可以以低市场利率贷出资金并仍然获利,这样就可以使非银行金融逐渐丧失竞争力。

韩国的企业融资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并辅助以政策性金融的融资模式,具体不再细述。

3德国企业的全能银行融资模式

3.1融资的一般模式与特点

德国企业的融资模式基本上与日本相同,都是以银行贷款融资为主,不过,德国实行的是一种全能银行融资体制。顾名思义,德国的全能银行是“全能的”,可以自主地从事从商业银行到投资银行的广泛业务,也就是说,银行既可以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业务,也可以直接进行证券投资;并且,全能银行可以持有任何非金融企业任何数量的股票。

与英美等国的融资模式相比,德国企业制度体现的是其社会市场经济精神。由于德国企业许多都是由家族企业转化而来的,许多家族思想对企业的影响一直很大。一个显著的影响就是德国企业普遍推崇追求长期价值,由此产生的融资方式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再投资和银行贷款。与日本相似,德国的证券市场不够发达,规模较小,可以说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相对最小的,例如11,1990年末整个德国市场资本化总额只有5610亿马克,而同期美国纽约交易所为3万亿美元;1988年,德国的股票交易量为84.5万股,而纽约证券交易所1989年的交易量为4100.7万股。从上市企业来看,德国的上市公司数量也较少,如1990年底上市公司不到德国股份公司总数的四分之一;从个人投资者来看,德国持有股票的家庭只有7%,而美国则高达30%以上。1989年,德国家庭的储蓄率为12.2%,而美国为5.6%,这反映了德美两国企业资金来源的差异。

3.2企业的股权结构及治理结构

从企业的股权结构来看,由于个人对企业的直接投资甚少,德国企业的持股结构多为法人持股,这与日本企业相类似。德国企业的所有权集中度很高,持股者主要为银行、创业家族、基金会、其他公司和政府等。虽然德国银行一般并不是企业的第一大股东,它持有的股份只占德国国内所有上市公司股份的9%,但是,银行除直接持有公司股票外,还能代表其所托管的许多个人股份参加每年召开的股东大会行使投票权,例如12,在1988年末,德国银行中储存的客户的股票就达到4115亿马克,约占国内股市总值的40%,再加上银行自己持有的股票,银行直接管理的股票就占到德国上市公司股票的50%,并且,一些全能大银行常常从债权人开始发展成为企业的大股东。这样,银行在许多公司监事会中占有席位,并直接影响着管理层,因此,德国的全能银行对企业具有很大的有效投票权利,德国银行已成为企业治理结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对企业的治理结构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3.3法规对银行持股的限制和对非银行金融的约束

德国对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持股没有严格的法律限制,如前文所说,德国实行全能银行制度,全能银行实质是一种垄断银行制度,银行既可以从事存贷款等一般的商业银行业务,又可以从事证券投资等投资银行业务,还可以从事信托业务等,并且,银行可以持有任何比例的公司股份,仅有许多谨慎的法规来限制银行对企业的持股,但是这些谨慎性的法规约束力并不太强,在持股的集中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限制。

但是,德国政府对非银行金融也采取了严格压制的政策,这一点也与日本相类似。一直到90年代以前,德国的非银行金融都受到政府的约束。德国政府对非银行金融的约束主要通过两个手段,一是严格而烦琐的发行审批制度,二是对证券交易课以重税。当局一般要求企业发行申请必须得到德国经济部的批准,这样,企业往往不能在所选择的最佳时间发行证券,及时得到所需的资本,因此,相对于银行贷款融资而言,发行债券的实际成本较高,并且,证券交易税还会给二级市场加上沉重的负担,由于这两个因素,德国企业发行商业票据和长期债券长期受到阻碍,股票的发行和交易同样受到各种税赋的制约,结果是,客观上使得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作为一种外部融资形式与银行贷款相比缺乏竞争力。

4国外模式的比较和借鉴:我国企业融资模式的现实选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社会历史文化和制度特别是企业制度等社会环境的不同,不同国家企业的融资模式是不一样的。从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两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融资模式:一种是以英美等国家为代表的以证券市场为主导的融资模式,也就是青木昌彦所说的保持距离型(arm''''slengthfinancing)的融资制度13,在这种融资模式下,企业所需要的外源资金,主要通过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证券来筹集,银行则处于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因此,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主要不是来自银行而是来自发达的证券市场,确切地说,是来自证券市场中的兼并与接管机制和“用脚投票”机制;另一种是以日、德等国家为代表的银行导向型的融资模式,在日本和德国分别称为“主银行制度”和“全能银行”融资制度,也就是青木昌彦所说的关系型融资(relationalfinancing)制度14,在这种融资模式中,银行与企业关系密切,一家企业一般都与自己的主办银行有着长期稳定的借贷关系,主银行几乎“包办了”这家企业所有的融资需求,但是,银行对于企业的监督与控制也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在企业财务?纯霾?nbsp;佳时更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国家的融资模式都是这两种模式中的一种或改良,例如,东亚国家的融资模式就类似于日本和德国的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模式,这包括亚洲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和泰国等,而中国的融资模式也有类似的性质,因为中国曾模仿日本要求国有企业建立主办银行制度的变革。

但这两种融资模式究竟哪一种更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应该说,这两种融资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因为它们都促进了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是所适用的环境不同而已。以证券为主导的融资模式要求有发达的证券市场、明晰的私有产权制度和完备的法律法规与之配套;而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模式则适应于庞大的银行体系以及政府对经济领域的较强干预。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银行导向型的融资模式有助于形成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大型企业集团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复苏和崛起的支柱,可以为政府实施“赶超型”的经济政策提供一个载体,有力地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地增长,如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均在战后较短的时期内实现了经济复苏和持续增长;而相比而言,英美的证券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模式难以形成长期而又稳定的银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但是,从经济与金融稳定的角度来看,日德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模式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而排斥了市场竞争,容易掩盖财务危机与各种矛盾,会导致金融风险的积聚和爆发,而以证券为主的融资模式能够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和法律监管的作用,证券市场又易于分散、释放和化解金融风险,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不会引起整个经济金融领域的动荡。例如,9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也暴露了企业过分依赖银行,政府通过大银行保护大企业,形成所谓保护舰队的后果,可以说,透明度低、制约力差和不良贷款加剧了经济泡沫和日本银行业的危机。

从我国过去的实践来看,实际上我国一直实行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15,八十年代初,在制定金融体制改革方案时,我国金融管理层学习和研究了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一种是欧美强化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的作用,另一种是日本强化银行和间接融资的作用。政府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更多地借鉴了日本的模式,注重银行贷款融资的作用,忽视并限制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作用。我国以银行贷款为核心的间接融资,在集中资金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是非常有效的,对我国实施“赶超”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连续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这主要表现在:(1)政府可以通过银行集中大量资金,投入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在增量方面进行经济结构调节;(2)银行贷款弥补了政府无力拨补国有企业资本金的不足;(3)政府通过控制贷款和货币发行,结合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速度快、效果明显16。但是,中国经过20多年的经济改革,单一的银行贷款式间接融资的弊端已充分暴露出来,这表现为,首先,透明度低,按照政府意图贷款,按照国有企业的需要贷款,政策性强,效益差,不良贷款有增无减?黄浯危际θ酰捎谕该鞫鹊停偌由瞎衅笠刀怨幸械摹按蠊埂惫叵担?nbsp;款的制约力差,人情关系在起作用,有的借款企业即使有钱也不想还贷,成了典型的关系型融资;最后,震动力大。政府通过变动贷款规模调控经济,速度快,一个命令下达后,全国立即可以收紧贷款或放松贷款,但往往“一刀切”,缺乏弹性,效益好的企业首先受到影响,效益差的企业已经占用了贷款,也归还不了,而且,不能通过市场随时进行微调,只能是到了问题严重时才发现,不得不从上到下用行政手段调控,对经济震动大,损失也大。

由于我国还是一个处于市场化改革初期的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很低,证券市场也不太发达,经济证券化的水平还不高,并且,我国政府实行的是一种渐进式推进的经济改革。因此,借鉴国外的做法,并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企业的融资模式的选择可以分两步走:一是近期过渡式的融资模式,二是未来目标融资模式。作为近期过渡模式,可以采取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融资格局,即日德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模式,但是并不是照办日本和德国的做法,而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度创新,要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观经济主体,实施国有银行商业化、股份化和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造,大力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机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努力提高证券融资的比重,同时,还要吸取东亚金融危机中日本和韩国的经验与教训,防止政府通过银行对企业的过度保护和政府对银行行为的过度干预。在此基础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成熟,我国企业的融资模式将逐步过渡到未来的目标模式。未来的过渡模式应是自行发展、平行定位的多元化融资模式,即证券融资与银行贷款并重、市场约束性强的融资模式。

注释:

①⑧参见小宁,“经济发达国家企业融资模式及启示”,载《国有资产管理》1999

②参见张维迎,“公司融资结构的理论契约:一个综述”,载《改革》1995.4

③④⑤⑥⑨⑩1112郑文平、罗中伟,“美日德企业金融体制比较及其借鉴”,《中国工业经济》1997.4

⑦1314见青木昌彦,丁克,“关系型融资制度及其在竞争中的可行性”,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