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析

时间:2022-09-22 05:26:49

县域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析

[摘要]为了解十堰市农村环境质量状况,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十堰市农村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17年十堰市农村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均为“优”,2015~2017年各县域农村环境状况指数、农村环境生态指数以及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变化情况均较稳定。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环境;综合评价;十堰市农村环境

作为以农民聚居地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1]。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直接影响农村的发展状况。从2009年开始,我国就大力开展“以奖促治”村庄环境试点监测,从2010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村环境监测试点工作[2],为农村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依据。

1研究概况

1.1研究区域概况。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市从2013年开始对农村环境进行试点监测,目前全市农村环境监测面已覆盖除城区以外的所有县域。本文选取郧阳区、丹江口市、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6个占十堰市行政区面积95.0%的典型县域作为研究对象,对近年来十堰市农村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1.2评价方法。本研究采用的评价方法为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RQI)法,它主要是将农村环境状况指数和农村生态状况指数进行加权。其中权重系数采用专家评估法即德尔菲法,是经验估计法与意义推求法的综合,即由一定数量的专家直接根据经验并考虑反映特定评价观点后定出权重值[3-5]。RQI=Cenv×Ienv+Ceco×Ieco式中:Cenv为农村环境状况指数权重,取值0.6;Ienv为农村环境状况指数;Ceco为农村生态状况指数权重,取值0.4;Ieco为农村生态状况指数。根据历年县域农村环境综合指数,计算农村环境综合指数变化幅度(△RQI),进而对县域农村环境变化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变化值的大小,将农村环境质量变化程度分为无明显变化、明显变好、明显变差、显著变好以及显著变差5个等级。

2结果评价与讨论

2.1农村环境状况评价。2017年十堰市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情况和评价结果见表1。总的来看,2017年十堰市农村环境状况较好。房县农村环境状况为“良”,其它县域均达到“优”。从2015~2017年十堰市农村环境状况变化情况(图1)来看,十堰市6个县域农村环境状况总体为优。其中丹江口市、竹溪县、郧阳区连续三年农村环境状况指数保持在90以上;郧西县2015~2016年农村环境状况为87左右,在6个县域中农村环境质量状况稍差,2017年农村环境质量有所上升;房县农村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2.2农村生态状况评价。2017年全市生态状况监测和评价结果显示,郧阳区农村生态状况为“良”,其余5个县域农村生态状况均为“优”。总的来说,十堰市县域农村生态环境状况较好。2015~2017年十堰市各县域农村生态状况相对较稳定,农村生态状况指数较上年变化幅度在-3.62%~2.13%之间。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农村生态状况指数2015~2017年均保持在75以上,等级达到“优”;丹江口市农村生态状况指数2015年、2017年达到“优”,2016年为“良”;郧阳区农村生态状况指数2015年达到“优”,2016~2017年下降至“良”。2.3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2017年十堰市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RQI)结果显示,6个县域农村环境质量均为“优”,表明十堰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良好。图2显示,2015~2017年各县域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变化情况均较稳定,变化|△RQI|均小于5。除房县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外,其它县域均无明显变化趋势。自2010年起,十堰市先后被纳入国家两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支持范围,全市整治覆盖面达到83.7%。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全面实施,使丹江口库区周边的郧阳区、郧西县和丹江口市等县域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同时,在房县、竹溪县等农治项目未完全覆盖的区域,农村环境质量状况出现了一定的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房县秋冬季节环境空气质量受外来输入性污染影响较大,同时也和秸秆燃烧、燃煤、扬尘等本地污染物积累有较大关联。此外,房县部分村庄饮用水源地水质和马栏河等县域地表水水质情况近年来多次出现波动,水环境保护工作仍需进一步提升。

3结论和建议

3.1结论。采用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法,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市典型县域农村环境质量进行评价,2017年6个县域农村环境质量现状均为“优”,环境质量状况较好。根据2015~2017年农村环境质量各项指数变化情况来看,逐年变化幅度均较小,6个县域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相对稳定,均在“良”以上水平。其中,郧阳区、郧西县有变好趋势,房县、竹溪县有变差趋势。3.2建议。(1)进一步推进丹江口库区全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增加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投入,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消除农业及农村环境面源污染问题,推动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进一步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科学设置生态环境保护的督办考核机制,坚持依法治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消除环境风险隐患。(3)进一步深入宣传普及生态环保理念,鼓励村民开展垃圾分类、秸秆还田,减少散煤等高污染燃料燃烧,减少农药化肥和一次性农用地膜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培根,薛纪渝,王华东.环境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2]环办[2009]150号.全国农村环境监测工作指导意见.

[3]张铁亮,刘凤枝,李玉浸,等.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6):1-4.

[4]马广文,何立环,王晓斐,等.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及典型区应用[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5):10-15.

[5]邵云,李斌,赵光明.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0:73-76.

作者:陈珍 赵桂芳 吴昊 杨玺 单位:1.汉江师范学院 2.十堰市环境宣传教育信息中心 3.十堰市环境保护监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