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长道德失范防控对策探究论文

时间:2022-11-19 03:57:00

中学校长道德失范防控对策探究论文

摘要: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自编问卷对辽宁省大连、丹东、沈阳等地的112名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现状进行调查,以分析和谐社会背景下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的和谐状况。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当前中小学校长由于受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存在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本研究对此提出一些相应控制对策:完善道德制度建设;加强校长道德自律;推进教育体制变革;改善社会道德风尚。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和谐社会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的日益加深,构建和谐社会被日渐提上日程,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可以说道德是衡量社会和谐的价值标尺,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动力。而职业道德作为道德的一种,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对人们职业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当代社会最需要的是道德领导,学校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化机构,尤其如此。中小学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直接贯彻者、实施者,其必须德才兼备,凭借自己符合道德规范的工作才能成为学校的核心领导力量。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长作为一个独立性的专业群体,其具有专业性特征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这种明确职业道德引导的缺乏对中小学校长的教育管理活动和应有的社会地位都带来了不良影响。

基于这样一种研究现状和社会大背景,本研究力图结合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从新时期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控制对策,以期为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建设输入符合时展的内涵。

一、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现状本研究

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自编《关于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现状调查问卷》对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辽宁省大连、丹东、沈阳等地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回收有效率为93.3%。问卷分为四个维度,每个维度14道题,共56道题,其中1-14题为道德认知维度,15-28题为道德情感维度,29-42题为道德意志维度,道德行为维度越高代表与实际情况越相符。最后将所得有效数据资料录入到统计软件包SPSS15.0中进行数据整理与统计。

各个因素的总体分析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建构和谐社会背景下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号为:2009GH44。

表1知情意行四因素的平均数与标准差(n=112)根据对样本全体的调查结果,中小学校长在职业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方面的平均分都在4-5分之间,略高于4分,四项得分按由高到低依次为: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说明:从总体上看,当前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较高,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问题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行为方面。

从总体差异矩阵可以看出,20-35岁与36-49岁两个年龄段校长的职业道德差异显著(P=.028),而20-35岁与50岁以上两个年龄段差异(P=.090)、36-49岁与50岁以上岁两个年龄段差异(P=.125)则不显著。

二、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2.1校长自身因素

2.1.1道德意识淡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要求,更重要的是道德主体内在的职业道德观念意识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行为品质。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这说明从道德规范到道德意识,再到道德行为品质,道德主体的内化和践行是提高道德修养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前部分中小学校长自身职业道德意识较为淡薄,表现为没有真正认识和体会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不够重视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内控等,这些职业道德意识的欠缺会直接导致一些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可见,缺少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道德信念的意识是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引起中小学校长的高度重视。

不同职龄校长在职业道德意志方面存在差异,其中任职3年以下校长道德意志平均分最高为4.3571,任职4-6年校长平均分最低为4.0417。新任校长多数对事业抱有一腔热情,面对职业角色转变过程中一些工作上的新困难,多数校长能以坚定的意志去克服,较注重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和强化,而随着工作中问题的增多,其困惑可能也会随之增大,从而部分校长也就会出现意志动摇现象,任职4-6的校长可能更注重去基础教育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如升学率问题、学校资金问题,自身科研任务问题等等,从而弱化了职业道德中本该坚持的东西,因此,职业道德意识淡薄会成为校长职业道德失范的一个影响因素。

2.1.2道德观念偏失校长道德观念偏失主要指校长的价值观念、教育观念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观有失一致,从而造成道德失范行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观念越来越成为影响职业道德发展的制约因素。应试教育忽视人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势必造成校长以分取人、只关心学生的学习,不关心其他方面,注重效率忽视公平等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据统计报表4:小学校长和中学校长相比,小学校长职业道德行为平均分4.3746高于中学校长平均分4.1746,且二者差异显著,此外,小学校长职业道德总体平均分4.4111也高于中学校长平均分4.2964,且差异显著。这说明小学校长职业道德行为相对中学校长要好一些,其中传统教育观念下的升学率压力是造成这种现象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中学校长由于面临中、高考的升学率压力,往往较重视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而小学校长相对较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虽然也存在校际之间成绩的竞争,但小学更注重总体优势和特色优势的比较。

此外,在社会转型中,任何事物都呈现出变化性和瞬息性,价值观念亦如此。在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替代旧观念的过程中,旧观念的约束性逐渐减弱,新观念的约束力又不能一时被人们普遍接受而发生效应,这样就会导致衡量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或优劣尺度模糊不清,导致社会成员感到困惑和迷惘,出现价值观念多元化现象,因而在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为中,难免出现一些混乱、无序和失范状况。调查显示,部分中小学校长在校内理财道德、职业交往道德、学术道德方面得分较低,说明现实中存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掺杂物质因素的职业交往现象,为追逐地位、声望而不顾一切的学术造假现象以及在校内资金使用上的铺张浪费现象等等。在多种价值观并存的局面下,一些中小学校长追逐功利至上的价值目标,并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由此引发其道德观念与主流价值观的偏失是造成以上现象不可回避的原因之一。

2.1.3道德情感淡漠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动力系统,乐观、热情等积极情感是正动力,抑郁、冷漠等消极情感是负动力。情感是认识转化为行为的联接点,也是开启人的心扉教师职称的钥匙。中小学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导核心,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既要管理校内事务,又要协调同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因此工作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压力,比如:社会对校长期望值过高;工资待遇偏低;工作负担太重;学校管理不尽如人意;还有由于教育改革和社会转型带来了太多的不确定性,使得比较单纯的管理问题变得较为复杂等等。职业压力的情绪反应是焦虑、恐惧、愤怒、冷漠,而行为上则表现为:逃避、退化、无助、攻击等。以上职业压力带来的校长职业道德情感淡漠往往会导致校长在例行公事时出现职业道德偏颇,如校长在与上下级的交往中有失热情、平等,对待教职员工工作上的错误缺少容人所短的胸怀等。统计报表3-1显示,在职业道德情感方面,不同年龄段中小学校长存在显著差异,其中36-49岁校长职业道德情感平均分最高为4.5253,50岁以上校长次之,平均分为4.4757,20-35岁校长平均分较低为3.8095,且与前两个年龄段差异较大。分析其原因,年轻校长由于从业时间相对较短,经验不够丰厚,对职业压力缺乏有效的自身情感调节,对校长这一职业情感投入相对较少,因此道德情感淡漠是导致职业道德道德失范的主观因素。

2.2社会因素

2.2.1外在约束制度的缺陷校长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种,其存在问题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社会学家普遍认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体制混变和观念混变阶段。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基本控制力量--制度和体制的不完善、不健全,是导致社会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这种社会制度和体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制度,二是有制度,但不科学、不合理。体制的混变使校长在面临与解决特定问题时陷入无章可循、有章难依或随意择章的境地,结果产生职业道德失范行为。

2.2.2不良社会风气的诱惑一个社会制度化程度低,必然导致对外部环境反映的僵化,不能有效地迎接各种面临的挑战,不能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并容易为外界势力所左右。商品经济使人产生强烈的谋利动力,这种利益驱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进步的动因,但它的过分膨胀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导致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校长与不同阶层之间的交往较为经常地、普遍地表现为一种经济交往,情感、友谊的因素有所弱化。具体体现在职业行为上如:上下级之间收受贿赂、人事安排上徇私舞弊,校内资金使用上铺张浪费等等。正如迪尔凯姆指出: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也自然而然地使欲望迅速高等教育增长。繁荣愈盛,欲望愈烈。就在传统约束失去权威的同时,可望得到的报酬越厚,刺激越大脱缓野马般的激情就更加剧了这种无规则的混乱状况。道德失范正是这种混乱状态的必然产物。

2.2.3应试评价机制的牵制目前,虽然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校长功绩的现象还较为常见,这一点在中学体现的更为明显。应试教育形成了重业绩,轻品德的评价观,校长面对校际之间激烈的学业竞争,在学校管理中便会形成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观念,改变以培养全面协调发展的人为办学宗旨这一初衷,最终形成以分取人的学生评价观。

从统计报表4来看,小学校长职业道德行为平均分4.3746高于中学校长平均分4.1746,小学校长职业道德总体平均分4.4111也高于中学校长平均分4.2964,且二者差异显著。这说明小学校长职业道德总体上较中学校长高一些,受制于应试教育评价机制,小学校长在实际管理活动中更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而中学校长面临升学率压力,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应试教育的成分更多一些,应试教育评价机制导致中学校长职业道德总体上较小学校长低一些,这在育人、理财、交往等职业道德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

三、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失范的控制对策

3.1完善道德规范建设每个人的道德意志都有其薄弱的一面,尤其是在各种新旧道德观念并存、是非善恶界限模糊的社会转型期尤其如此。为强化那些尚不具备足够道德自觉性的个体在面对外部诱惑时的道德意志,社会需要揭示职业道德所蕴涵的公正、平等等意蕴,建立一整套明确的、稳定的、可操作的校长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告诉教育者什么行为是善的或恶的;什么行为是被鼓励的、允许的或被反对的、禁止的,以协助中小学校长建立明确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价值导向。通过职业道德规范的外在监控,提高中小学校长的道德认识,坚定其道德观念、道德意志,最终实现从他律走向自律。此外,任何规范都不是完满无缺的,总是存在着某种先天内在缺陷,同时规范本身也不是万能的,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激烈变更的时代,需要对道德规范本身加以调整和完善。

3.2加强校长道德自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的形成既需要外部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强制性的监督保障机制,更需要校长自身的职业道德内控。因为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道德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要靠自律,即依靠内心信念来约束自己,并逐步实现从他律向自律升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是道德自律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曾提出道德之第一目的,在养成品格。品格之养成,端在行为悉本诸道德律。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尔斯也提到过:人应当具有自觉不利用制度缺陷的义务,当人们具备了这种自律精神与义务感,那么,制度的缺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矫正。这些都强调道德自律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中小学校长在具体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实现道德自律应主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中小学校长应自觉提高道德认知水平,自主地、有选择地学习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要求,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使自己的道德符合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中小学校长应自觉实践职业道德准则,通过反省和检查自己履行义务与职责的情况,适时地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方向。如校长应克服自身无限制的物质欲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

3.3推进评价机制变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

评价机制是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校长的职业道德一方面受自身的工作、学习、生活状况影响而出现波动,另一方面受外界压力的影响也比较大,其中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就是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诱导因素之一。以应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体制,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教育评价观忽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导致教学任务单一化,即让学生掌握知识越多越好,这会使校长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育人单一化、职业交往淡漠化、功利化等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因此,必须对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这个大背景中的教育评价体制进行彻底变革,变单一的以成绩定功绩的校长评价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一教育理念,为校长的教育管理活动设立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使他们能够走出过分追求升学率压力的阴影,相对自由宽松的办学,这才是从根本上控制校长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良方。

3.4优化校园道德环境校长职业道德

作为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观念形态,必然要受到学校道德氛围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优化校园道德环境是完善校长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公正团体学校理论就着重强调了道德行动的环境,弗雷德纽曼也提出道德教育的社会行动模式,他把重点放在公民行动上,强调每个公民都有对公共事务施加影响的权利。这些环境影响道德理论指导我们应该积极优化校园道德环境,从根本上为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的完善创造一种积极健康的氛围。

首先,建设有校园特色的先进文化。校园文化是校长职业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因素,中小学校应该把握和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资源,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校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和育人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这样中小学校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学校文化氛围的渗透,随之调整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完善自身的职业道德。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和启迪全校师生正确观察世界,认识社会,选择人生,确立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如:通过组织学术科研活动,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通过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提高人文素养;通过民主管理与决策,增强师生使命感、责任感等。

其次,改善学校教职工成长的外部环境。职业道德作为一种一定社会关系下的观念形态,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前,由于一些本属于经济领域的运作方式和法则不适当地运用到学校这个文化知识的领域,致使校园伦理环境受到较大的冲击。因此,应该利用一切宣传工具统一思想、正面灌输、系统教育,坚持廉政建设,消除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腐败现象,此外,还应当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呼吁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育、尊重教师,使中小学校长在在承担工作压力的同时也能时刻感受到自身的价值,通过外部环境的渗透,时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总之,通过净化大环境来改善小环境的道德氛围也是完善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公务员之家

总体上看,中小学校长职业道德普遍较高,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行为上,这需要校长自身职业道德意识和修养的提高、外在道德规范的约束、应试教育评价机制的变革及校长生活的校园小环境的优化等多方面共同作用,这样中小学校长的行为才能更好地符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而成为职业道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杨金国,薛艳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透析及控制对策[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2]高兆明.社会失范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

[3]王海明,孙英.寻求新道德----科学的伦理学之建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6

[4]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5

[5]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王念泉等译道德教育模式[M].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5

[6]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84

[7]王铁军等.校长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9

[8]王海明.伦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