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巧设导课,激发学习兴趣

时间:2022-03-16 03:55:00

探究如何巧设导课,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要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去思考。有必要在导课上做一些精心的设计。每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和方法都有不同,为了掌握所学的知识,应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特点,采用一些别开生面的形式导入新课。搞好这个环节,有助于学生提高对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我在设计导课时采用了多种方法:

一、巧用音乐,导入新课

在教《月光曲》(六年制第十二册)这篇课文时,一开始先放曲子,让学生静静地欣赏、细细地体会,然后伴着音乐开始朗读课文,随着音乐声学生很快就进入课文中。仿佛欣赏到美丽的月光洒在海面上,给人一种清幽的环境。时而感受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让人感悟出高昂、激越的情绪。通过音乐启发想象,使学生了解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和变化,进而体会音乐家博大的心怀和高尚的情怀。如:《王二小》这首歌表现了王二小的机智、勇敢。《让我们荡起双桨》表达了学生轻松、愉快的心情。运用音乐效果,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做到音乐与课文的结合。

二、巧用绘画,导入新课

《太阳》(六年制第八册)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说明文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特点,运用绘画导入新课。上新课时,我先让同学们画一幅太阳的画,一会儿同学们就把太阳画好了,然后从他们画中挑选一幅贴在黑板上作为板书课题。接着我说:“你们的太阳画得都很好,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现在还想知道有关太阳什么问题?”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我们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同学们可以从科普读物中了解;还有些需要大家长大后探索和研究的。接下来我们进入学习课文阶段,看看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中。

三、巧用试验,导入新课

《回声》(六年制第四册)为了让学生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我上课前端来一盆清水,加入几滴红墨水,等水面处于静止状态时,老师拿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水盆里,让学生仔细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时水面被小石子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碰到盆边又荡回中心;再仔细观察发现激起的粗波纹向盆边散开,荡回中心的波纹变细。接着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试验与课文有关吗?”让学生思考回声的原理。巧借水波比作声波,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听觉形象转化成看得见的视觉形象,提高了学习兴趣,帮助了学生理解课文。

四、巧用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在学习《小虫和大船》(六年制第六册)这篇课文时,我在板书课题上做了巧妙的安排,有意将“小虫”的“小”字写大,“大船”的“大”字写小。学生看到课题感到很奇怪,明明是“大船”大,“小虫”小。可老师为什么要把“小虫”的“小”写得那么大,“大船”的“大”字写得那么小?这时我开始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写吗?告诉你们答案就在课文里。”就利用这一对反义词给学生造成了悬念,让学生带着悬念开始从文中寻找答案,这一节课很快学生就学懂了小小的蛀虫能毁坏一条大船,说明小虫的危害大。从而直奔文章的中心进行教学。这种导课,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

五、巧用图片,导入新课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六年制第七册)这篇阅读课文是一首诗歌。利用当地的优先条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深圳的变化。在设计导课时,我请当地的同学找出当年父母、祖辈小时候的照片给予介绍;然后,请如今迁移深圳的同学找一些图片和照片与当年作为对照,并谈谈现在深圳发展的情况。鲜明的对比,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图片交流了解到深圳昨天的贫穷落后,今天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想象未来人民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导入新课的形式很多,如运用课题的标点符号“你们想错了”、用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提问、讨论等。在设计导课时,要注意根据课文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形式。导课要体现课文的一致性,紧扣课文的内容;导课要讲究生动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好奇心;导课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导课要把握好时间性,不宜占用过多教学时间。利用好导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让学生爱学、乐学,也提高了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