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课后练习价值策略研究

时间:2022-01-02 10:38:06

教材课后练习价值策略研究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实现知能转换、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找出课后练习现实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二次开发的路径和策略,以期提高小学语文课后练习的利用率,弥补其在教学中处理的不足。

【关键词】教材课后练习; 二度开发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属于教材的助读系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与课文一样担负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对于教材课后练习的处理不够到位,上课较少讲解课后练习题,导致学生也往往忽略课后练习,更别提教师对教材课后练习进行二度开发了。课后习题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更是检验学生是否基本达标的重要工具。为了重申课后练习的地位与价值,弥补教师在教学中处理课后练习的不足,笔者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开展了对课后练习进行二度开发的研究。

一、教师处理教材课后练习的现状分析

在正式开展研究前,笔者就师生对于课后练习的认识、处理态度和依据等问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并选择泉州市实验小学、永安槐南中心小学以及晋江市中和小学三所学校一到六年级的部分语文教师进行问卷发放。这三所学校的师资队伍存在一定的差异,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问题。本次问卷发放通过网络填写与实地走访的形式展开,每所学校发放问卷15份,总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一)教师对课后练习的认识。在受访对象中,有87.5%的教师认为课后练习“符合学生实际,突出学生的自主性”;97.5%的人认为课后练习是“教学内容的延伸,有利巩固学生的知识”;85%的人认为课后练习“形式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被问及对课后练习开放性的看法时,57.5%的人持积极的观点,认为课后练习“开放性较强,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创造性地发挥使用”,但也有15%的人认为“开放性太强,不利于教师把握教材”。由此看出,教师对处理课后练习的意见不一,有的比较有信心,有的则认为难驾驭。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难易程度,有92.5%的教师认为“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仅有5%和2.5%的教师认为教材课后练习题目设置得“太深”和“太浅”。从这组数据可以分析出,课后练习还是有其利用价值的。(二)教师对课后练习处理的态度及方式。72.5%的教师表示,自己对于教材课后练习比较重视,一般情况下会认真进行讲解。不过也有25%的教师不够重视,甚至有2.5%的教师直接忽略。在对课后练习的处理中,40%的教师选择“在课文讲解后,按照课后习题的内容逐题讲解”或“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习题进行适当的讲解”。也就是说,即便是对课后练习进行讲解,处理的模式却大多固定,许多教师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对课后练习进行二度开发。22.5%的教师选择“在课堂讲解中,有选择性地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适时讲解”,这部分教师就对课后练习进行了取舍,并不完全以教材为权威,有自己的思考。(三)教师处理课后练习的依据。当被问及处理依据时,所有的调查对象均选择了“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教学经验”及“结合学生的理解程度”,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为关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四)教材课后练度开发的困难。调查对象中,有95%的人认为自己对课后练习“重视程度不够”,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对教材课后练习进行二度开发;65%的调查对象表示,他们愿意尝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是受自身能力限制,对如何挖掘教材练习的潜在价值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对教材课后练习进行二度开发的途径与策略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能简单地“教教材”。在认识教材课后练习价值的基础上,重视对教材课后练习的有效处理、二度开发非常有必要,而且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有效地对教材课后练习进行“二度开发”?笔者认为,应该引导教师用开放性、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教材,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课后练习,充分实施个性化教学。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一)添加。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有“重视培养学生良好语感”和“注重语言材料的积累”等特点。所以,在开发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有所“添加”。“添加”就是增加材料,它包括延伸与拓展两种形式。“延伸”指教师提供更多同类型的材料,是数量上的增加。例如:教材课后练习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这里,教师就可以适当地提高要求,在学生抄写课内材料的基础上,多准备些素材供学生选择。与“延伸”有所不同的是,“拓展”是指增加不同类型的材料,使内容更加丰富。例如,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教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面对课后练习题第三题“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窦老师扩展材料,增加了《胯下之辱》《狼和小羊》两则故事,通过不同人物的比较,突出晏子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晏子这个人。(二)删减。前面已提到,教材中有些课后练习题的设计不符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题目只是让学生进行机械训练,这就需要教师做大胆的取舍。“删减”相对于“添加”,包括数量的减少与难度的降低。它可以体现为不同的程度:可以是摒弃课后练习中的一个题目,可以是删减一篇课文课后练习的所有题目。数量上的减少,指的是直接减少课后练习的题量。有些课后练习题纯属机械训练,可以直接删除。例如,有的课后练习提出的问题是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这就可以直接舍弃。而难度降低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要理解编者设置题目的意图。例如,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课后练习的最后一题是:“举例说一说,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说明方法”这一知识点,学生很难自主完成该练习。对于这样的题目,教师完全可以降低难度,不必让学生深入了解,点到为止,甚至也可以舍弃。(三)修改。对教材课后练习的处理并不能总是进行“添加”“删减”之类简单的操作。作为一种技巧,“修改”可以分为“转换”与“重组”。“转换”主要是指对课后练习题的部分问题进行修改,使之更加符合教学设计。例如,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课后练习第一题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这道练习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深厚的情谊”。窦桂梅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对这道题目进行了建构改换,以“亲人”为主体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的亲人谈起,引出“英雄亲人”的话题,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对“亲人”有一个整体的、深刻的认识,那么学生在做课后练习题时就显得更亲切、更有话讲。“重组”主要是指把教材课后练习的题目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进行重新组合,借助引导学生解决重组后课后练习题来更好地达成教学的目标。(四)简化。严格地说,“简化”是“修改”的一种形式。在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题目表述冗长,提出的问题繁杂,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就可以对问题进行适当的简化,使之简明易懂。例如,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的课后练习题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提出自己质疑的地方,然后分小组解决问题。如果学生都没有提到原课后习题中举例提出的两个问题,教师再主动抛出这两个问题,再要求学生作答。(五)替换。“替换”就是把课后练习的题目由甲换成乙,改变原来的题目。例如: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的课后习题为:“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如果是在地处南方的学校,有的学生没去过北京,更不可能了解北京的春节,无法真正地对课文有所感悟。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对该题进行“替换”,以“家乡的春节”为主题展开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要求学生对北京和本地的春节习俗进行比较,加强对中国传统春节文化的认识。

作者:杨珊珊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