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语文教学探究

时间:2022-06-10 03:38:36

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语文教学探究

摘要:本文从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建设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的有力抓手;改革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和考核方式,以适应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把大学语文作为有效载体,促进校企文化有机融合;整合补充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弘扬地域特色文化这四个方面,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供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大学语文

为了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创办了众多的高等职业院校。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也不例外,截至2019年,甘肃省共建立高等职业院校达27所之多,位于甘肃东部的平凉市也于2016年建立了平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的新生力量,而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路径之一,能够使高职教育更有活力、张力和底蕴。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在建校之初,就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院的工程设计、建筑施工、规划布局等,为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学院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成为平凉市不可多得的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但校园文化的软件建设有着积淀性及长期性的特点,急于求成或急功近利都可能会于事无补甚至事与愿违。如果没有合适的途径和恰当的抓手,校园文化建设常常会流于雷同化或同质化,无法取得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效。因此,探寻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至关重要,而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只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可以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一、发挥大学语文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人文和文化教育的主要学科,被许多高等院校列为基础课和必修课。它不仅对学生的人文文化知识的储备和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功能,而且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就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大学语文的人文和文化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和课本之中,而要发挥其潜移默化和触觉细腻的教育特点,潺潺渗透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当中,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人文和文化教育的缺失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缺少人文和文化精神的教育显然是不完整的教育。如果民众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质较低,必然阻碍国家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中,大学语文最能体现出文化和人文精神培养的要求。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及其他的文化活动,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培养人文情怀,继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以及现当代文化,借鉴国际优秀文化,让学生逐渐具备必要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质;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能促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顺利地开展,从而使二者良性互动,最终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学生在这种校园文化的影响之下,能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丰富自己的情感,以更客观的眼光看待社会和世界,进而逐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比如,师生可以走出课堂来到校园,系统地观赏校园的文化硬件建设。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建筑规划按照中国传统建筑轴对称设计,功能布局上分“三院六区”,道路网格分“三纵九横”,著名的“学院八景”点缀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参观学院的认知馆,了解学院文脉缘起于柳湖书院的100年历史文化传承。师生在观赏谈论中可以感受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文化和人文元素所熏陶、启发和教育。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

二、改革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和考核方式,适应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高职大学语文有必要根据新课改的相关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目前以教师为主体的陈旧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进来、活跃起来。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诸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设情境、说话练习、辩论活动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教师还应让大学语文的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实际生活和现实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当前的社会问题、热点人物、重大事件的探讨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关心和关注国家、社会、民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还要重视开放式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如把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教学相结合,使系统教学和专题讲座相配合等。比如,2019年国庆期间平凉市新建的博物馆开馆,吸引了社会各界数万群众参观。学校也可以分批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考察,感受新建博物馆建筑规模的宏大,文化氛围的浓厚,促使学生学习了解平凉历史文化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2019年11月,平凉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一带一路•2019中高职贯通培养论坛”,这既是一个讨论培养人才的论坛,也是一次适应新时代、响应国家号召的文化宣传活动。这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使其感受文化的魅力。又比如邀请社会学、人文学和文化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背景。还可不定期举办一些和人文文化相关的竞赛、比赛及活动,如征文比赛、辩论比赛、演讲竞赛、情景剧演出等,多方面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营造更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目前,许多高校的大学语文仍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实际上已对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形成了阻碍。因此,有必要对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高职大学语文的考核可以实行动态的考核评价方式,即考核重点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考核转变为对学生综合人文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考察。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在实践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文化,从而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素质的目标。比如,教师可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及参与各种校内外文化活动的情况记录下来,并结合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更能适应并能促进新时代校园文化的建设。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三、让高职大学语文成为有效载体,促进学校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

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性导向和职业化特点已成为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方向的重要风向标。有的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宿舍、教室、实验实训室等的管理上,有意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对校企文化融合进行了有效的尝试。有的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以推进学校企业文化融合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把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作为有效载体,把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教学作为主要阵地,着力促进学校和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把课程内容作为有效载体,主要指在大学语文教材编选中,可以编入适当篇幅与就业、创业、职业、职场相关的各类文化和文学作品,体裁上以小说、诗歌、哲理思辨性散文、影视戏剧片段等为主。这样,可以使学生感性地了解和认识未来的社会和职场。编进适量的相关应用文写作知识当然也是有益的。但是,有的高职院校把大学语文教材简单直接地划分成文学作品和应用文写作两个类别,其中还编进很多行政公文的写作内容。这样机械地把应用文掺入大学语文教材中,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大学语文艺术性、文学性和人文性的异化,同时,也是对其工具性的不适当强化。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不是员工、学校也不是职场,在很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使学生学习很多以后未必有用的应用文,或者不合实际的安排进很多行政公文写作内容,这种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式的教学不合适。这些不重情感重技能、不重艺术重技术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根本不属于大学语文的范畴,因此也无法实现大学语文应有的文化传承及创新的使命。这种弯路我们必须引以为戒,尽量避免。就平凉职业技术学院而言,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管理和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改革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探索,一方面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走出大学语文课堂、让企业人走进大学语文课堂,让学生与企业进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参观新世纪集团、宏达国盛集团等平凉著名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管理理念先进、文化氛围较浓厚,企业文化有特色。新世纪集团的内部刊物《新世纪》和宏达国盛集团的企业歌曲《宏达国盛梦》等值得学生们阅读和欣赏。也可以邀请这些企业文化有特色的企业人走进校园、走进大学语文课堂,讲解交流各自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成就。这样,既可让这些著名的大型企业了解学院“一机两翼八轮驱动”的专业建设体系,可能为将来学生们的就业提供帮助,也可使师生们直观地感受和学习企业文化的独特内容,促进学校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四、整合补充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弘扬高职校园地域特色文化

高等职业院校是地方性学校,弘扬地域文化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大学语文应该把弘扬和传播地域文化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理念。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把地域文化引入校园,不仅弘扬和传播了地域文化,而且丰富了高职校园文化。此外,高职院校本地学生人数占比较高,弘扬地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促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特色。因此,可以对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整合,精选补充地方历史文化的相关内容。以平凉地区为例,平凉有着较为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众多。许多历史文化名人都给我们留下了优秀的诗文。比如:西晋著名学者、医学家、中国针灸学鼻祖皇甫谧,安定朝那(今平凉市灵台县)人。可能很多人只了解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奠定了我国针灸学的基础,其实,其诗文也有很大的成就,如他编撰了《玄晏春秋》《逸士传》《高士传》《帝王世纪》等,皆重于当世。他在我国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有“诗仙”之誉的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其祖籍是陇西成纪,就是现在的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一说甘肃天水市秦安县,有争议),其作品收录在《李太白集》传世。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虽是河南荥阳人,却是平凉的女婿,在平凉生活期间,曾写下许多诗篇,如以平凉泾川为背景的著名诗作《安定城楼》等。与李商隐合称“温李”的著名诗人温庭筠也曾在平凉留下《回中作》等诗作。唐代著名诗人张籍也有关于平凉泾川的诗作《泾州塞》。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是土生土长的平凉人,其关于平凉的诗文更多,如《游崆峒记》《夜归仪州》《华亭雨雾》《平凉府志》等。还有红色历史人物,如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在长征途经平凉,南渡汭河时遭到国民党军的突然袭击,经过激烈战斗,最终(1935年8月21日)壮烈牺牲在泾川。有些当代文化名人的作品也有一定的影响。如: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当代诗人青桐居士(丁红宇)以学院校训“崇德、笃行、强技、创新”为韵,以学院校标中的崆峒山、泾河、玄鹤为背景意象,创作的《平凉职业技术学院赋》。全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教育部高职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课程建设研究院院长、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姜大源专为学院题撰的《学院赋》。由中国著名音乐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平凉人赵季平作曲,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周奉真作词的平凉形象歌曲《神仙留恋的好地方》(央视大型自然人文纪录片《西北望崆峒》主题歌曲)等。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和当代文化名人的故事和作品,经过精选之后编入大学语文课本,可以拉近学生与平凉历史文化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文化的自豪和亲近,也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对学校和家乡的感情。这样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和教学,大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如此,大学语文成为弘扬和传播地域文化、避免校园文化雷同化或同质化、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综上,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既要符合大学语文的学科标准,又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同时要使其在新时代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敏.大学语文教学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6(01).

[2]王馨.新时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创新[J].语文建设,2014(08).

[3]曹毓民.试论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特色办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9).

作者:戴军福 单位:平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