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在公共艺术教材的审美呈现

时间:2022-04-14 04:11:35

戏剧在公共艺术教材的审美呈现

摘要:当前,我国中职公共艺术教材中戏剧的呈现存在入选种类的有限与单一、内容呈现的程式化、意境创造的缺失与粗糙等问题。本文认为在兼顾戏剧审美特质与中职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戏剧进入中职公共艺术教材应遵循三个原则,即以综合形式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以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以文化载体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本文提出了戏剧进入中职公共艺术教材的编写建议,包括立足本土,海纳百川;学科综合,立体呈现;穿插活动,适当留白。

关键词:戏剧;中职公共艺术教材;艺术素养

一、戏剧进入中职公共艺术教材现状分析

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的《中职公共艺术教材•音乐篇》为对象进行分析。这三种中职公共艺术教材均涵盖了戏剧的内容,其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包括舞蹈和戏剧两项内容。并且,在这三个版本的教材中,均包含中国传统戏曲,可见,戏曲在其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因此,本文以戏曲为代表,详细分析当下中职公共艺术教材中戏剧的审美呈现问题。其一,入选种类的有限与单一。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戏曲剧种约有360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①一方面,在这360多种戏曲中,入选教材的戏曲种类非常少,数量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入选教材的剧种又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主要包括京剧、豫剧、川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粤剧等。并且,当下中职公共艺术教材中出现的这些戏曲内容也较多出现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中职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延续,教学内容应具有延续性和补充性,尽量避免重复。可见,目前入选中职公共艺术教材的戏曲种类有限且单一。其二,内容呈现的程式化。作为音乐欣赏课程,戏曲在中职公共艺术教材中大多以背景概述———曲目和知识点介绍———练习的方式呈现出来。笔者认为这样的呈现方式虽然约定俗成,但也使具有叙事性特点的戏曲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将感性的艺术机械剥离,实在可惜。另外,在相关练习中,大多要求学生模仿表演,而缺乏主动发现与创造。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在“微体验”一节中共设置了6道题,其中的4道都与模仿音乐片段、方言、神态动作有关,余下两题一为学唱,一为欣赏,均没有与主动创编有关的练习。其三,意境创造的缺失与粗糙。戏曲包含生动的故事、优美的演唱、灵动的身姿、多彩的服饰,内涵丰富,意味隽永,构成一幅美的画卷。然而,审视当下中职公共艺术教材,却很难感受到戏曲灵动、多彩之美。除缺乏叙事性外,其问题还在于配图和底色的粗糙。教材作为美的载体,除内容选取要与美相关外,其本身就应是美的,令人不忍释卷。如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除“京剧”中“欣赏与哼唱”一节配有一幅黑白卡通脸谱图画外,其余均无戏曲相关图片的展示,对青少年来说,无疑太过枯燥。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相对要生动一些,对每个戏曲种类都配有清晰且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但在页面的底色上却有所疏漏,所有页面的底色都带有五线谱谱号和音符,介绍戏曲这部分也不例外。这虽确保了整本教材的统一性,却也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化呈现。

二、戏剧进入中职公共艺术教材的编写原则

戏剧进入中职公共艺术教材,总体需把握两点:一是要真实、完整、立体地呈现戏剧的审美特质;二是要契合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以戏剧为载体,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笔者认为对中职学生而言,戏剧类课程不是专业化的赏析或培训,而是综合文化的学习与艺术素养的提升,教材编写需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以综合形式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融文学、美术、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由语言、动作、场景、道具等组合成为表现手段”,②在有限的时空里向学生展开一幅无限的文化图景,这恰恰契合提升中职学生艺术素养的需求。在《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中,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建立德智体美劳教育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③可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代人才的重要标识。中职学生较早进入分工细致的专业化培养模式,被置于能力单一化的状态。这种精细的专业模块训练体系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使其思维范式过早被局限在专业里。狭隘的视阈束缚了他们对人生丰富性、多元性和无限可能性的思考,理性枯燥的训练限制了他们对美的感知与表达。因此,可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前提下,通过戏剧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戏剧在中职公共艺术教材中的呈现需要体现一种综合性,但这种综合性并不是所有元素的简单拼凑,而是视觉装帧、文本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整体美。(二)以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戏剧是表演的艺术,具有多角色、多场景、多交流合作的特点,可以说,每个人都能在戏剧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隅,这为培养中职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提供了平台。戏剧赏析和表演中的审美体验是中职学生获得自我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与普通高中生相比,中职学生有其特殊性,他们的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学习能力不足,面对高强度的专业学习时往往力不从心,这些都易导致中职学生在自我认同上产生偏差,出现自我认识不清、角色定位混乱、挫败感强、情绪焦虑等问题。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曾说:“艺术的体验能够获得对人的主体意识的洞察,所以可以把艺术构想成自我理解的一个工具,使我们得以探索、澄清并把握我们对自己人性的感觉的一个途径……所有人都力图表示自我认识的人性化价值。没有什么价值比这更深刻。而艺术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实现这种价值的最有效的办法,或者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④因此,戏剧赏析和表演可为中职学生提供一种理解和表达自我的渠道。在对戏剧的体验式学习中,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和演绎,学生可在独立与换位思考中慢慢获得对人的主体意识的洞察,从而将自己的情绪与艺术表达相连接,获得发现、梳理和阐发自我情绪的渠道,促进自我精神的成长,获得对自我的正向认识,最终实现与他人、社会、生活的和谐共处。戏剧表演同样也能增强中职学生的创作力和想象力,这也是中职学生应具备的素养。中职学校的技术训练主要运用科学、理性的逻辑思维,会让人觉得与艺术无关,实则不然。学校的训练可使学生熟练使用劳动工具,掌握劳动技能,但人毕竟不是工具。康德曾说:“无论是你自己或别的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把他当作工具。”⑤任何工作若重复操作,一方面会日渐无趣且难以突破,另一方面也会使人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准,导致职业热情不高。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性思维不断改造和突破技术,这种聪明才智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往往源于新奇或爱好,这是一种带有艺术特质的遐想。可见,艺术素养是一种职业素养,可让学生获得创造力与想象力,奠定艺术表达的基础,从而保持职业热情,主动谋求职业发展。综上,戏剧在中职公共艺术教材中的呈现仅有程式化的故事是不够的,还应为学生提供一方舞台,演绎故事,感知他人,发现自我,充分想象,主动创造。(三)以文化载体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戏剧包含丰富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内容,追溯艺术长河中戏剧表现形式的变化、表现载体的发展、表现内容的变更,可以得到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包括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风俗礼仪的变化、伦理道德的演变等。因此,戏剧以丰富的形式将多元文化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可使学生既获得艺术的享受,又受到文化的浸润。同时,戏剧也向学生传达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如传统戏曲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表现中华传统美学,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富于艺术魅力。因此,中职公共艺术教材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呈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地域的戏曲,使学生在感受戏剧艺术之美的同时,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三、戏剧进入中职公共艺术教材的编写建议

其一,立足本土,海纳百川。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戏剧形式,其传承与发展有赖于学校教育,因此,戏剧教材的编写首先要立足本土。立足本土强调的是戏剧文化呈现的地域性特质,但在中职公共艺术教材中却很少看到这样的呈现。实际上,中职公共艺术教材在兼顾多元戏剧文化的基础上也可有地域性特点。中职公共艺术教材应呈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地域的戏剧,带领学生踏上一段多彩纷呈的文化之旅。然而,教材的容量毕竟有限,因此,可将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网络平台等相结合,纸质教材提供案例性的文本范式和导读,文本的详细解读与音像资料的查阅则存在于指南下的电子教材和网络平台大数据库中。这样,教材既以开放性的指南式文本出现,又可向学生直接传达一种包容、平等、理解的文化理念,同时也是一种音乐教育的课程模式。其二,学科综合,立体呈现。戏剧文化由语言、动作、场景、道具、音乐等共同建构,需要在一种立体叙事的环境中展开,因此,教材也需以图、文、声、谱的方式立体呈现音乐文化图景。在这幅文化图景中,无论底色还是配图,都应准确匹配相应的剧种及其艺术特点,配图要具有代表性、说明性,同时画面也要清晰生动,能准确阐释戏剧的内涵。图景中的“文”不是概念、背景、故事梗概、欣赏提示等的简单拼贴,而是具有可读性和叙事性的导读性文字,生动流畅,阐述戏剧艺术的文化内涵,将戏剧中的各种元素自然衔接起来,拓展读者的审美想象,拓宽作品的审美意境。图景中的“声”指的是音像资料的配备,应尽可能提供不同版本的音像资料,以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当然,也可连接网络平台。图景中的“谱”是指戏剧中相关音乐谱例的呈现,这是当前中职公共艺术教材的一大缺失。实际上,无论是戏剧欣赏还是表演,都离不开乐谱的呈现,通过分析乐谱,学生可以更详细地了解音乐,也更易学唱。其三,穿插活动,适当留白。在不影响理解的基础上,中职公共艺术教材中戏剧的呈现也需适当留白,从而让学生展开联想,主动创造,对后续故事内容进行扩充和延伸,自主设计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及背景音乐等。活动设计需难易适度,与专业性的创作有所区别,鼓励小组合作探究,允许成果呈现的多样化,不设立绝对的评判标准,主要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对戏剧艺术产生持久的兴趣,并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邓兰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