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资本管理效率提升论文

时间:2022-09-13 04:35:00

我国银行资本管理效率提升论文

一、引言

资本是商业银行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资本的数量和结构关系到银行的安全程度,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因此,监管当局会对商业银行进行严格的资本监管,即对资本充足率的规定、监督和调节,这属于银行资本的外部管理。为了达到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内源融资、外源融资等多种渠道补充资本金,同时达到优化资本结构的目的。从资本充足率水平看,巴塞尔资本协议确定了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标准,但实际上,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高于这一最低标准。90年代美国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13%,英国商业银行为12%-14%。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Alexander(2004)认为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8%的最低资本要求反映了监管当局对80年代商业银行过低资本充足率的担心,并未体现银行应该持有的社会最优资本水平,即8%的要求过低;二是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压力,驱动银行持有明显高于最低资本要求的水平。过去我国大部分银行都没达到8%的要求,而我国银行资本的最低标准又应是多少呢?从资本金结构看,与国外银行多元化的资本金来源渠道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结构显得过于单一。

对于现代商业银行来说,资本管理是质与量的统一,不仅是单一的资本充足性的外部管理,而且包括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部管理,即银行自身基于安全和盈利的需要而对资本实行的管理,风险的计量、经营业绩的衡量和资本成本的核算则构成资本内部管理的三大基石。为什么在现实中存在银行规模、利润相当而股东回报、银行市值差别很大的现象呢?资本管理效率低下是主要原因。

二、基于主要指标的银行资本管理效率的国际比较

(一)资本充足性的比较

截至2006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中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已有66家,比年初增加13家;达标银行数量占比达44.30%,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73.58%。但还有超过70%的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还低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的8%的最低标准。从整体来看我国与国外银行资本充足性上的差异表现在以下方面。

1.我国银行资本金的补充缺乏连续性。从九家上市银行2003~2006年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出(如图1),各银行资本充足率并没有得到持续较快地增长,始终在8%上下波动,最高水平基本都是一时的举动所致,如地方性中小银行利用政府的行政权力实行大规模的增资扩股"运动",上市银行利用上市的机会融资(交行、建行、中行无一例外)。随着资产业务的扩大,一旦不良贷款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资本充足率又会陷入不足的困境。

2.我国达标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仍很低。2006年国际几大银行一级资本比较,我国三大银行(中、建、工)也远低于一些国际大银行。

在英国《银行家》今年公布的世界前1000家银行资本充足率最低25家银行中,我国竟然占据了半壁江山,达11席之多。最后六名,我国居然占据五席,最后三名被我国银行包揽,这不能不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这有可能给我国银行稳定带来潜在隐患。

3.资本结构上的差异。国外先进银行资本筹集的债务化趋势明显,银行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债务方式筹集资本,很少采用股权方式,一些银行甚至通过回购股票来降低股东权益,以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相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完善的资本市场,银行资本的筹集偏重于股权筹资,主要通过私募或公开上市等方式解决资本不足问题。

4.由于较高的不良贷款率与不足的拨备覆盖率带来了我国银行补充资本的压力。衡量银行资本实力的指标主要是资本充足率,但是在没有计提充足拨备(拨备覆盖率是指银行所提贷款损失准备金与不良贷款的比率)情况下的资本充足率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偏高且拨备情况比较差。假如不良贷款被核销和做出足够的拨备,我国很多银行的资本金将被消耗殆尽。如果银行体系提足了足够的拨备,则整个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情况可能非常低。而且伴随资产的快速增长,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将进一步凸现。尽管自2003年以来,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双下降,到2006年9月末,不良贷款余额占贷款的比重降为7.33%(如图3)。但与国际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基本上控制在1%左右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显过高。

另外从7家上市银行2006年不良贷款率及拨备覆盖率情况看(如表1),所有上市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呈上升趋势,有三家银行拨备覆盖率超过100%,但大多数银行的专项拨备不足以弥补未来贷款可能出现的损失,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来保证计提充足的拨备,以提高银行抵御不良贷款风险的能力,并确保真实的利润基础。国际排名前100家大银行近10年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的平均水准约为100%。香港和新加坡银行的拨备水平也在80%左右。

(二)资产和收入结构差异比较

从2005年美、日、中三国商业银行主要资产项目构成(如表2)中看到,虽然三国银行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相差不大,但是,贷款的品种结构差异明显。美国主要以房地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为主(约占70%),其次是工商业贷款(约占18%)。我国银行业贷款集中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重工业等产业(约占85%),个人消费贷款约占15%,由于竞争及定价地位的差异,房地产及个人消费贷款可以带来更高的收益。其他资产方面,美国商业银行在基金、交易账户资产、保险、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占有的资产比重约占23%左右,远高于中国银行业13%左右的比重。

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资产配置较为单一,资金使用效率仍然不高,占比86%左右的债券投资及信贷资产,创造了90%的收入来源(利息收入),14%左右的其他资产仅创造了10%左右非利息收入来源。而美国银行业76%左右的债权投资及信贷资产创造的利息收入仅占总收入的55%左右,其余24%的资产则创造了45%左右的非利息收入。

资产和收入结构的多元化,无疑将有利于银行规避因个别业务萎缩而导致整体收入大幅下滑的风险,从而增强银行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国内银行单一的收入结构意味着其单一的盈利模式,这必将导致业内的恶性竞争,在短期内降低行业的盈利水平,增大经营风险。

(三)资本回报率的比较

从全球来看,中国银行业与世界大银行的规模差别并不大,但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依然较弱,尤其在人均指标上的差距更为明显。长期以来,全球银行业普遍采用股本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指标衡量盈利能力,这两大指标分别是利润占资本和资产的比重,实际上是相对化的利润指标。2005年英国《银行家》杂志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数据显示,亚太区银行的ROE以印度的银行平均值最高(32.8%),其次是新加坡(19.9%)、韩国(18.8%)的银行,都高于中国的银行平均值(16%)。2006年该杂志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一级资本回报率为18.46%,仍低于的全球平均水平22.7%。

2000年至2003年间,国内银行全行业ROA的平均值仅为0.15%,ROE平均值仅为3.2%;2004年中国整个银行业的ROA只有0.4%,(对于银行业来说,正常情况下资产回报率应该在1%以上),ROE为16%基本接近全球总体水平11%,但这只是因为国内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较低。2005年七家上市银行的平均资本收益率为13.77%,2006年上半年均比上年下降。

注重ROA和ROE,可以帮助银行家有效识别何种业务可以作为公司多元化业务中的核心业务,从而引导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但二者既没有将风险因素考虑在内又无法显现银行如何有效运用资本,从事最有利润的业务。所以当前银行业普遍采用RAROC(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来衡量银行业绩。

三、银行资本的有序开发

银行资本的有序开发就是确定合理的资本补充渠道和融资次序。通常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前者指通过提高自身盈利能力来补充资本,这是一项长期工程。此处主要探讨外源融资。鉴于股权资本、债务类工具、混合型权益等各外源资本工具在吸收风险、可支配程度、筹集返还的难易程度、融资成本等方面具有不同属性,银行必须根据自身的风险状况和经营情况,综合平衡各类资本工具的属性,选择适当的资本工具,确立合理的资本结构。

1.鼓励银行上市,补充一级资本。

股权融资方式除了软性的股息支付压力外,不会产生利息方式财务费用的硬性压力,但从中长期看会摊薄净资产收益率,并让渡部分公司控制权,稀释现有股东的控制权。但从我国现实来看,截至2006年底,在我国资本市场的1469家上市公司中,上市银行只有7家,只占总体数量的0.48%。上市银行总市值占上市公司总市值比例仅为22.2%,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所以我国商业银行拥有较大的上市空间。上市融资对银行资本提升作用明显。

由于市场分割,境内外各个资本市场之间存在同一企业股票定价差异现象,目前几种主要的股权融资方式在融资成本方面,呈现出以下序列,即国内A股市场首次公开上市>A股再融资>H股上市>法人股。

2.引入战略投资者。

在国内A股市场持续不景气的情况下,依靠国内市场融资面临很多困难时,外资参股国内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就意味着他们会直接拿出真金白银注入国内银行,对于资本金普遍不足的国内银行来说,如同雪中送炭。到目前为止,境外战略投资者已经和即将注入的资金达到了将近200亿美元之巨。事实上,上海银行、兴业银行等都是依靠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资本金注入,才能够在资产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资本充足率达标。

3.发行次级债券和资本混合债券。

债券融资和资本混合债券需要进行利息偿付,会增加经营成本,尤其是财务费用,但由于可以税前扣除,增加的费用会低于利息的名义值,其好处在于不会即期摊薄净资产收益率。理论上认为,通过发行次级债券可以增强对银行经营者的市场约束,因为如果所有的银行都发行同样类型的次级债券,那么监管者就可以很容易地比较每家银行的违约风险程度,并且由于次级债券的特殊地位,它的收益对风险的变化更为敏感,则市场的约束力也更强。目前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已经基本用足次级债限额,可以考虑发行混合资本债券筹资这一新渠道。公务员之家

四、银行资本的合理配置

在经过有序开发,筹集充足资本以后,如何对资本加以运用呢?有人认为一旦募集成功,就可以无限地使用;有人认为资本是非常有限的,应该谨慎再谨慎,以至于消极地对待业务和市场的开拓。此二者中前者忽视了股东回报率的最大化,而后者放弃了将资本作为资源实施主动性管理的工具,资本配置效率都非常低下。资本配置是指对已经确定的资本额在银行不同的业务领域、不同的层面甚至不同的客户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的过程。资本配置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与银行的总体风险战略和股东目标相一致的业务风险组合。

1.建立以经济资本分配为基础的RAROC管理体系。

RAROC是一个用来衡量赚取回报所承担风险的指标,是风险调整后报酬相对于风险资本的比率,其基本目的是为了确定银行进行经营所需要的股权资本数量。RAROC的计算公式如下:

RAROC=RAR(风险调整收益)/经济资本

其中:RAR=净收入-经营成本-预期损失

预期损失(EL)=违约率(PD)×违约损失率(LGD)×风险暴露(EAD)

经济资本=信用风险资本+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资本+其他风险资本

其中,经济资本计量是基础,是对银行非预期损失进行吸收和补偿的资本,经济资本在数额上与银行经营所承担的非预期损失相等。一方面,各部门、各机构和各种产品存在多少风险(非预期损失),就应分配等额的经济资本;另一方面,各部门、各机构和各种产品占用多少经济资本,就意味着承担了多少风险。因此,通过经济资本合理分配、监控和考核,可使经济资本成为银行有效的业务管理工具,实现银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RAROC指标不仅将风险带来的未来可预计的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直接对当期损益进行调整,并且考虑为可能的最大化风险做出资本储备,衡量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和资本的使用效益,使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直接挂钩,与银行最终的盈利目标相统一,为各个层面的业务决策、发展战略、目标设定和绩效考核等提供统一的标准。

2.通过RAROC指标的横向比较和纵向运用,促进银行业务结构、资产结构和资源的调整配置。

所谓横向比较,就是银行对各业务部门的投资收益率、资本结构以及风险成本等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将各业务各部门的RAROC计算出来,比较评价绩效,绩效好的单位可以分配更多的资本,以使它有更多的空间发展更多的业务,对不能达到目标的单位,收缩资本以限制甚至取消其发展。

所谓纵向比较,就是通过提高收益、降低风险和控制成本等战略和财务手段来提高RAROC。从风险角度看,资产越分散就越有利于降低风险,那么业务多元化是必要途径,但多元化经营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许多银行可能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主营业务还远远没有达到规模,却非要拿出资金从事其他新兴业务,造成资金的分散。非但新业务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影响主营业务的发展,造成公司内部资源配置的扭曲。所以业务多元化的同时还要进行优化,尽可能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减轻资本占用压力,保持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从收益角度看,根据"二八原则",只有抓住重点(如重点客户、重点行业、重点地区),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表明,抓住核心业务活动,逐步从非核心业务中退出资金正在成为主流。英国的Barclays和NatWest银行都从投资银行业务中收缩,从而专注于零售银行业务。LloydsTSB集团以集中服务来强化优势,该集团自20世纪90年代在英国市场上有选择地做零售和抵押业务以来,大约每3年股价增长2倍。从成本角度看,就是对经营成本和预期损失的控制。

五、结论

1.银行资本管理首先必须使其资本达到监管者资本充足率要求,同时优化资本结构。银行资本的构成包括外部资本来源和内部资本来源。资本组合中包括优先股和权益以及混合资本债券等各类资本创新工具。在资本总量决定后,对不同类型资本工具的相对成本进行考虑,确定多元化的最优资本组合。

2.在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得到实质性改善和提升以前,仅靠增加资本数量,提高资本充足率,强化资本观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资本问题。银行资本管理效率的提升重点还在于将资本作为资源实施主动性管理的工具,合理地配置资本,建立以RAROC为核心、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的管理体系。公务员之家

3.银行资本增值是通过银行的业务经营来实现的,即资本增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通过资产实现的,那么资产与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和优化直接关系到银行资本的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彭茂吾,康以同,刘军,等.西方银行资本管理--银行内部资本最佳资本配置方法[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2.MattenChris.银行资本管理:资本配置和绩效测评(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马蔚华.战略调整: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J].经济学家.2005.1

4.邓淑斌.中美证券公司资本效率比较[J].证券市场导报.2005.1.

5.巴曙松,王文强.次级债市场发展与中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结构调整[J].新金融.2005.1

6.蔡鄂生,王立彦,窦洪权.银行公司治理与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