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探讨

时间:2022-12-06 10:27:4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政府监管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商业银行的健康运营关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和地区都特别注重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作为经营和管理风险的企业,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风险管理水平上。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开放,我国商业银行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商业银行所面对的风险有很多种,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其中,信用风险作为一项既古老又复杂多变的主要风险,更为商业银行和政府监管部门所特别关注。当前,由于金融体制不完善、社会信用环境不理想、法律和监管条件薄弱等原因,信用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过度集中,商业银行个体风险累积现象十分严重。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风险监管制度不健全

1.缺乏统一的信用评级法和信用评级监管机构。目前,虽然我国有很多法律法规涉及到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制度,但这些条文规定过于零散,缺乏整体性,影响评级结果的权威性。而且,我国没有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这就造成整个信用评级市场有些混乱,影响信用评级制度的发展。

2.商业银行内部人员控制问题比较严重,内部审核部门不独立。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实行行长负责制,而各级内部审核部门往往只是同级商业银行的一个职能机构,不但对上级审核部门负责,也对本行行长负责,缺乏明确的独立性。这就影响了审核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造成我国商业银行在制度的执行效果上大打折扣。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信息披露原则体系不完善。在我国的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应该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的原则,没有对重要性和及时性原则从法律上加以规定。这与国际通行的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还有差距。第二,信用风险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对披露内容的规定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全面,但是内容上比较笼统且不够具体。

(二)信用风险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

监管主体权责不明确,信用风险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在银行业监管主体方面,除了银监会独立行使监管银行业的职能外,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审计署、证监会和地方政府等也承担着对银行业的监管职责。但由于力量分散,且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多头监管,但都无力监管”的问题客观存在着。在金融系统,虽然“一行三会”共同承担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分别履行各自职能,对风险进行监管,但在现实中,对于防范系统性、多重因素引起的风险,效果并不理想。

(三)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的操作有效性不强

银行监管没有形成有效的银行风险监测、评价、预警和防范体系,特别是早期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操作有效性不强,监管信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风险防范工作忙于事后“救火”。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政府监管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信用风险监管环境

1.有序实施巴塞尔协议要求。有序实施巴塞尔协议要求,建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框架,应当结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实际情况和风险特征,按步骤、分阶段进行。由于国内评级市场发展水平低、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等原因,目前我国很多商业银行还不能适应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达不到新资本协议的标准。为此,我国需要加紧落实新资本协议的理念,坚持全面风险管理原则,采取措施,初步改进。

2.建立健全社会征信系统。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社会信用水平的高低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我国应该建立健全社会征信系统,以降低信用风险。首先是建立或明确具体的机构和部门用来收集、保存信用信息;其次是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对商业银行现有客户的信息联网,特别是要实现客户的不良信用记录在银行间公开;然后是培育和发展国内的信用评级组织,学习国际级信用评级机构的先进经验,确保评级结果的客观性、独立性和权威性;最后是培育全社会良好的信用文化,建立失信惩戒制度,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二)健全银行内部风控体系

创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过程化、网络化管理。分析和管理全行的业务活动,对银行的内部运营进行全面控制,覆盖业务流程的整个过程,并以网络的形式对整个过程进行动态化管理,提高效率;二是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整理和分析有关风险的数据和过程记录,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开展自我评价,采取应对办法;三是改善风险管理环境。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展开离不开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风险控制不仅仅是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还需在持续的经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使内部风险控制与所处内外部环境相匹配,提高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四是重视风险控制成本。风险控制也会产生相应的成本,要在风险控制成本与收益之间做好平衡。

(三)建立银行内外部风险监管协调机制

依照当前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要求来看,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监管,仅仅凭借银监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建立银行内外部风险监管各方的协调机制,使监管取得更好的效果。加强协调机制建设,最主要的是要加强风险监管信息交流与共享,消除信息不对称。这就要求对信息收集工作进行科学分工,避免监管信息出现重复或缺失,同时明确所采集的信息的共享责任,保证信息传导渠道畅通。在机构设置方面,监管部门设置的机构应该在监管内容、监管方法、监管频率上起互相补充的作用,充分协调,避免重复,以增加监管的效率。在制度上,各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协调。各监管部门监管的侧重点不同,如果不进行协调,可能会出现矛盾和冲突,从而带来风险。另外,当商业银行出现危机时,要建立紧急磋商机制,明确各部门在危机状态下对有关风险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危机状态下能够多部门配合,及时化解危机,防止因个别事件发生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造成金融危机。

作者:卢恒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张自力、马飞、欧阳敏:《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现实与改进》,载《华南金融研究》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