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22:01:10

就业指导论文

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篇1

2003年是国家实行招生制度改革,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68万人,达280万人。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长,给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面对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确保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是摆在各高校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家陆续出台了234条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的政策和措施,各高校也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因而对一线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就业工程的实施。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应以强烈的使命感认清形势,正确定位,发挥主观能动性,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此,笔者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从业人员的角色定位谈谈粗浅的看法。

政策法规的研究者和宣传者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熟知党和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对规范和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要履行好职责,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有关政策十分重要。近年来,中央和各省市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在自身学好弄清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及时向毕业生进行宣传,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给予指导,解决制约和妨碍毕业生就业的“瓶颈”问题。要提高运用政策指导学生就业的水平,就业指导人员的再学习和提高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看来,国内高校还没有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人员一般都是由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来担任,因而缺乏专业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业指导人员必须认真系统地学习《就业创业指导》、《市场营销策略》、《学生就业心理》等课程,有了专业知识的支持,学习掌握新的方针、政策就有了基础,指导学生就业就有了理论依据。闭门造车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因此,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从业人员一方面必须经常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专业培训、就业论坛及交流会,走访高校,及时了解最新就业政策、市场动态,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利用网络无形市场、熟悉各人才市场的网络系统,从中获取有用的就业信息,运用网络指导学生进行网上面试及就业。

就业市场的开拓者就业市场风云变幻难测,但是同时也总有阳光地带、七彩天空。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就业市场是等不来、靠不到的,毕业生的素质再高,也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了。要扩大市场份额、抢占就业先机,就必须懂得去跑市场,找市场。

如何去开拓市场?

1、要与有稳固供需关系的用人单位经常保持密切联系,以此为基础采取“滚雪球”的方式扩大成果。要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跟踪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为用人单位输送对路的毕业生,以便增进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了解与感情。

2、要潜心研究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通过网络在各地人才网上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行情,主动出击,有针对性地走访企业,宣传学校的专业特色,推荐适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使企业了解学校的情况、毕业生的情况,最终达到安排毕业生就业的目的,担当起学校与企业之间人才供需的桥梁。此外,要注意运用市场营销理论,实现由传统的被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转为主动开发未来人才市场的质的转变,如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运用高校产、学、研的优势与企业进行多方面合作等来主动引导学生的就业市场。

3、要着力拓展校园双选市场,校园双选会在就业工作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对学生就业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头戏。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要有组织好大、小型双选会的才能。要尽可能多地邀请用人单位来校参加双选会,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体现专业特色,做到大型双选会与专业专场双选会相结合,把企业请到学校,把学生从既耗资又无效的社会招聘会上拉回到学校双选会。实践证明,校园双选会的成功就业率要占总就业率的一半以上。

学生、企业真诚的服务者作为一个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者,在日常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要确立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意识。一方面为毕业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另一方面为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信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要做到以情动人、以真感人。对待学生,尤其是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要积极地为他们出谋划策,负责地为他们推荐用人单位,争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关注。对于一些一时找不准单位的毕业生,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状况,介绍适合的单位供他们选择,让他们明确先就业后择业的道理。在用人单位提出过高要求的时候,则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清除就业过程中的误区与障碍。在为用人单位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真心诚意,一是要准确及时地提供毕业生生源情况;二是要周密地安排好用人单位到校的选聘工作;三是要妥善解决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四是要做好就业学生的跟踪服务。这样就会在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的同时为建立长期稳固的协作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社会已越来越重视为高职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以科学合理的服务指导高职毕业生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占据高等教育半数学校数量。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相对其他院校起步较晚,就业指导体系过于薄弱,无法形成完整的机就业指导体系。高职院校虽已逐渐重视起告知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但基本上是对本科院校进行“照搬照抄”,缺乏针对自身特色优化。

一、当前高职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残酷的社会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各个高职院校重新重视就业指导教育这一学科教育,针对性组成师资队伍,以就业指导课为突破口,灵活应用学校和社会企业资源,寻求破解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目前在国内环境中,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是对各个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展现,也是高职院校对于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各个高职院校后续的招生计划于发展计划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各个高职院校都对就业工作进行了重点关注。而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不同阶段,都呈现出对就业方面关注的不同特点。大一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对于大学生活是茫然无知的,还未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对人生职业的规划还停留在“一张白纸”,可塑性极强;大二已经对学校周边环境基本熟悉,进行了部分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所选专业有基本认识和了解,没有明确就业目的性,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开始留意本专业相关的的就业咨询,;而大三直接面对了就业问题,这时应更注重的是调整就业心态,提高就业应试技巧。基本上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会将就业指导相关的内容及工作安排在大三,主要开展组织招聘会、招聘信息、开办就业相关讲座、传达就业政策等项目,而忽略了对可塑性更强的大一大二学生,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和对就业方向及理念的引导。各个行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性,这就造成了各个职业对高职毕业生心理素质、技能等方面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现在基本上所有的高职院校都采取了“一刀切”的就业指导,不重视对高职毕业生个性化指导,不参照具体行业进行全面分析,一昧的进行集体的观念灌输,造成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成果事倍功半。(一)就业指导缺少整体规划。而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不同阶段,都呈现出对就业方面关注的不同特点。大一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对于大学生活是茫然无知的,还未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对人生职业的规划还停留在“一张白纸”,可塑性极强,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只在新生入学时接受了对专业的一些介绍;当高职学生经过一年的高职学校生活,进入大二,已经对学校周边环境基本熟悉,进行了部分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所选专业有基本认识和了解,没有明确就业目的性,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开始留意本专业相关的的就业咨询,而接受就业指导的具体途径是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理论课程进行了解;而大三直接面对了就业问题,这时应更注重的是调整就业心态,提高就业应试技巧。基本上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会将就业指导相关的内容及工作安排在大三,主要开展组织招聘会、招聘信息、开办就业相关讲座、传达就业政策等项目,而忽略了对可塑性更强的大一大二学生,缺乏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系统性规划,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和对就业方向及理念的引导。各个行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性,这就造成了各个职业对高职毕业生心理素质、技能等方面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现在基本上所有的高职院校都采取了“一刀切”的就业指导,不重视对高职毕业生个性化指导,不参照具体行业进行全面分析,一昧的进行集体的观念灌输,造成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成果事倍功半。因此大多高职学生毕业时,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过硬,但综合素质不占优势,导致在就业中发展的后续缓慢无力。(二)就业指导停留在理论化阶段高职院校虽已逐渐重视起告知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但基本上是对本科院校进行“照搬照抄”,缺乏针对自身特色优化。课程多以理论为主,任课教师也多是“照本宣科”式进行授课,致使高职生难以与自身的就业问题产生共鸣,从中找到对自身就业问题有指导性的意见的点,课程收效甚微。(三)就业指导没有与实际就业情况相结合。目前高职的就业指导课程授课老师多由社会学院或是指导员兼任,而不是由专门研究此方面或是有关学科的持有相关资质证明的专业人士进行授课。导致就业指导课程与实际社会就业情况脱节。无法将社会和企业最新的相关信息告知学生,造成高职学生无法对所学专业进行明确定位,对就业情况缺乏准确认知,从而无法进行自我调适。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高职建立起的就业指导服务结构无法满足高职学生对毕业指导服务的需求,也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就业特征。高职学校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及职业特色来对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进行优化改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毕业生,对高职学生提供更好地就业指导服务。

二、高职学生就业特征

(一)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模式。在现在高职教育基本为三年制,相较普通本科院校少一年。两年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学习加一年的顶岗实习的模式或是两年半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学习外加半年预岗实习。而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完成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学习后在真实的相关工作岗位环境中,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的重要一环,对企业的生产环境、岗位等相关实际情况进行了解。顶岗实习期间,高职毕业生开始从“学生”向企业“员工身份”进行转变;通过顶岗实习,企业与学生双方能够相互了解,为最终达成就业意向打下基础。顶岗实习经历对高职学生选择就业具有至关重要的参照价值,大多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就成为了该高职生毕业时所选择的就业单位。(二)企业提早参与就业指导课程。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时,基本上对应聘人员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只依靠求职者的个人简历和短促的面试无法对应聘人员做出全面的分析。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可根据校方提供资料对应聘人有更深入的认识,而校方则可依据企业对人才的侧重性来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对双方都有利处,与高职院校提早合作,介入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规划工作,可根据企业自身需要,与学校进行沟通,对课程进行优化,以培养符合自身需求的毕业生,以更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

三、校企合作前提下构建高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建立点面结合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就业指导服务是建立高职生就业指导教育系统的核心内容。这需要双方齐头并进,一方面高职院校招聘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一方面还要邀请合作企业派遣人员从高职学生入学起就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教育,树立就业目标,了解目标职业岗位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相关待遇,来激励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并对企业所需岗位的职业素养有所了解,充分学习并完善自身以达到对目标职业岗位要求,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高职学校方面为高职学生介绍就业流程,并为其中如何制作简历,面试时需要注意的礼仪,求职流程等方面的重要环节提出建议,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更多的筹码以增强学生在竞争者中的竞争力,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根据院校职业特点和学生个性,针对学生个人提出建议,“量身定制”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因材施教的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来解决就业问题,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能力。(二)就业质量为重要标准的评价体系。构建以就业质量为重要标准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体系,用以敦促对各个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不断进行改良优化工作。高职院校需要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客观科学评估,依据相关调查情况和综合客观的评估结果来进一步的完善自身就业指导教育体系,针对性的对高职应届毕业生提出有效的就业指导方案,促使高职院校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从源头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组织团队根据高职就业质量度量指标制定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开展相关调查工作,依据调查情况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对高职毕业生的毕业就业跟踪调查要按照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进行分类调查,将相关调查数据提供给高职院校中的教学部门,教学部门参照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综合评估报告来对指导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工作做出具体的改革方案和规划。

四、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方面要求发严格。残酷的社会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各个高职院校重新重视就业指导教育这一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校企进行合作的前提下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了探讨和研究,而就业指导工作是需要多方协助的一项综合性活动,需要企业学校等多方面合作开展,在基于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更好的建设更加完善的高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高职学生更好的解决就业指导问题,提升高职院校自身就业率和办学质量,达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飞.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3(22).

[2]胡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探索[J].才智,2017(26):50.

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从学校的组织领导、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就业指导、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国家政策落实、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0引言

就业指导中心作为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职能部门,肩负着指导学生就业、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沟通平台的责任,我们要本着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千方百计服务好学生就业,力争使每位学生在就业中能适的其所,进而达到人尽其才,为社会做H{更多更大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人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将毕业生送人社会很好的就业,使我们的就业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和社会,是需要我们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我从事就业作的几年中,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组织机构,为学校就业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特别对初涉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如何,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我们必须要站在影响学校发展全局的高度看待就业工作,把它作为学校“生命线”工程来对待。为了保证学校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高校首先要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并将这种设置涵盖全校各个教学院系,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格局。例如我校除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专门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能部门外,各个教学院系都成立了实习就业科负责本院系就业工作,我们还制定了《河套大学院系就业:作实施细则》,并对就业科长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这样从组织上保证了学校就业工作畅通高效的进行,更好的体现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性。

2加强就业部门队伍建设,进一步凸显“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我们就业部门承担着对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实施,学生毕业报到证的办理及档案的邮寄,就业指导课的落实和讲授,就业市场的开拓,大小型招聘会的组织等工作,是联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和纽带,全校所有的学生和社会上所有用人单位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同时,我们还经常与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兄弟院校的对口部门打交道,是学校的“窗口”单位,我们.工作人员的素质如何,服务质量怎样,直接代表着学校的社会形象,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所以,必须要不断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要每一位人员都明白我们的工作就是服务,而且是具有重大责任的服务人员,不仅要细心,而且要有恒心、耐心: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及时了解有关就业的政策方针,充实闩己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工作中能更好服务于学生;另外要提高自己的公关能力,以便在开拓就业市场,对外进行业务交流中发挥史积极的作用。

3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做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将学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及课程设置与就业情况密切联系,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思路。首先要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全面认真分析,根据每年的毕业生数及经济发展情况形成对就业总体形势的了解,另外再结合我们学校的办学特点,对本校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有哪些有利因素,有哪些不利因素,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情况,扬长避短,使我们在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例如,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对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一些专业招生困难,而一些新的专业需求量在增加,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专业设置,使学校办学更贴近市场;再如,近年来,与我们毗邻的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迅速,对人才需求量大,待遇较高,而当地又没有大学,所以我们将就业市场重点放在该地区;有些学生在就业方面思想观念不正确,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我们对这类学生主要是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困难或心理因素导致就业困难,我们就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就业辅导和帮扶等。这样,我们在就业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就。

4加强就业指导课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做好就业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指导课作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的主要途径在大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从2009年新生起,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高等教育教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我们选派专门教师参加了上级组织的一系列课程培训,学校又对各院系的就业指导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对就业指导课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课时及分配都作了统一要求。教学形式上我们将课堂教学与讲座相结合,将参观学习与模拟实训相结合;教学安排上从学生人学到毕业,根据不同年级特点有侧重的进行全程式就业指导;内容上包括就业形势、就业观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及能力教育,创业培训等方面教育。真正发挥了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帮助学生理性、科学、可持续的择业、就业。例如,在思想教育方面,我们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摆正自己位置,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大学生出现就业难和就业紧张的情况,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学生就业观念比较滞后。因此,我们就业工作部门通过入学教育的就业形势分析,聘请专家校友及企业界人士作专题讲座等形式,教育大学生要领会“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经受磨炼,健康成长;转变唯外企、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的观念,选择到能够真正发挥自己才能的各类基层用人单位中就业的思想;树立创业思想,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5发挥就业工作部门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构建就业服务平台

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一是与企业进一步加强联系,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在学生与用们单位之间沟通对接的渠道;二是利用报刊、广播、网站等宣传手段和阵地,开辟大学生就业专栏,通报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宣传学生求职意向,在毕业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信息平台;三是做好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推介工作;四是进一步做好对毕业生就业后工作情况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反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形成长效机制。

6积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期,捷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毕业生角度来讲,根本的办法是加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高校就业作部门要坚持把服务青年成长成工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学校教学、管理等部门通力合作,全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估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着力培养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等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切入点,组织实施相血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团会、团课、报告会等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和促进各种专长的发展;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通过抓好与专业相关的社团组织建设和“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7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是就业的最高形式,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仪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神会经济的发展。引导毕业牛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既是就业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高校应把对创业人才的培养逐步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要通过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帮助获奖的大学生向社会推荐优秀作品和申请专利,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机会和奠定基础;通过组织实施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为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和机会;组织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对有意向、有备件的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和辅导;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多层次、多渠道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的办法,为大学毕业生创办企业提供支持。公务员之家:

8号召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篇4

论文摘要:本文从毕业生就业心态、就业观念、就业意识以及建设就业信息资源平台,加大就业服务力度等四个角度就独立学院辅导员如何做好本三层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论述。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探索。截至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和确认的独立学院有322所,独立学院规模迅速扩大,每年都有大量独立学院毕业生涌人就业市场,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成为检验独立学院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第一,从独立学院自身办学能力与社会认可度来看,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社会影响力较低,尚未形成品牌效应,而部分用人单位往往喜欢追求名校效应,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能力认识不足,存在一定的就业歧视,使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第二,从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环境和趋势来看,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向,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全国仅2009届毕业生就达610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这就进一步加大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辅导员作为高校中与大学生接触最频繁、关系最密切的老师,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时,相对高校中的其他工作人员,具有明显的优势。

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高校就业工作队伍的重要成员。充分调动和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认清自我、明确定位,分阶段培养积极的就业心态

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前置,将就业服务贯穿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思想特点、专业视野、发展定位等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并且注重毕业生就业的后续跟踪、反馈,已经在高校中形成普遍共识。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辅导员应分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教育。

大一阶段,新生人学伊始就应着重引导学生立足专业,制定四年学涯规划,提升自我的专业认知能力,确立发展目标,并有意识地将学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相衔接,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和积极的就业意识。大二、大三阶段,随着学生个体意识的不断成熟,对专业、对自我发展的认知不断完善,恰当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育有助于帮助他们逐步完善、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清自我,了解自己的特点、能力,另一方面必须时时告诫大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综合素质是学生就业之根本,唯有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练就过硬的技能本领,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此外,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取得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不断提高动手能力,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四阶段,学生直接面临就业求职的巨大压力,此时辅导员应通过各种就业动员、就业形势报告会、就业政策解读等帮助学生了解最新就业形势,明确本专业就业前景,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引导他们顺应形势,培养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期望值,理智择业。

二、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拓宽视野,树立科学、理性的就业观念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整个社会的就业心态与观念与高等教育发展相比却比较滞后,大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择业观念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的较高定位,认为上了大学就应该成为白领,坐办公室,领高薪。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的教育投人相对来说比其他普通高校大学生中更加高昂,家长更是希望高投人可以获得高回报。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一要注意加强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认清就业大环境;二要加强相关就业政策的解读,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鼓励大学生参与选聘村官、参军人伍,到基层、到中西部建功立业,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贡献祖国发展相结合,邀请已经走上基层工作岗位的往届毕业生给大家讲讲他们的经历和故事,告诉大家广大农村基层不仅有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还拥有更多自我提升的空间;三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四要鼓励学生立足专业谋求职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五要告诫他们眼光不能死盯着事业单位、国企,鼓励毕业生进人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

三、帮助学生树立诚信、健康的就业意识

辅导员在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时,要突出务实性,即根据所管理学生的具体专业、思想观念、就业心态等方面特点,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择业观教育,加强就业诚信教育、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敬业精神教育。

首先,应加强就业诚信意识、敬业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学生“毁约”、伪造简历、多头签约等现象在类似情况,有的学生通过了多家单位的考核,却迟迟不肯签约,“有业不就”,占据了大量资源,也占据了别人的机会。学生诚信意识淡薄,既让用人单位头疼,也让努力推荐毕业生就业的学校、老师寒心。诚信乃立人之本,在社会呼吁诚信回归的当下,辅导员应将诚信教育融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唤醒学生诚信意识,通过考试是否作弊、作业是否抄袭、是否旷课等多项量化指标衡量学生诚信度,探索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其次,就业心理疏导一刻不放松。独立学院学生本身在经历过高考失利后,在心理上存在一种自卑感,再加上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在招聘会现场常会出现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简历被拒之门外的现象,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求职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使其自信心倍受打击,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就业形势普遍严峻的当下,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压力更大,更容易出现恐慌、焦虑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及时的心理疏导对于引导大学生学会调适心态、自我解压、正确择业至关重要。有效的心理疏导应与就业的“个性化”指导紧密结合,辅导员只有在充分了解毕业生情况的前提下,才能针对不同个体开展不同的指导工作。比如有些学生缺乏目标,急功近利,盲目“海投”简历,代价很大,收效甚微;有些学生则希望能够“一步到位”,但现实往往难以如愿,因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有些人可能还会产生比较偏激的想法,辅导员必须通过与未就业、就业难的毕业生群体多作沟通,密切把握毕业生的心理动态,帮助他们适时调整心态,走出死胡同,提升抗挫能力、抗压能力,鼓励他们乐观面对既往的失败,通过明确目标,丰富材料,更加熟练地掌握求职技巧,提升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

四、抓好三大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确保

就业信息服务及时到位

第一,辅导员应始终以学生为本,积极主动地为毕业生收集信息、联系单位、拓展渠道;及时为毕业生解疑答问、尽心服务。

首先,辅导员应主动搜集、整理各类就业信息,同时有意识培养学生信息员队伍,广泛搜罗各大专业招聘网站及各地人才市场网络平台的招聘信息,充分利用学院的就业信息网络,如就业网站、《就业简报》、宣传橱窗、流动展板等,通过飞信、QQ、博客等网络平台,及时就业信息并动态更新,保证就业信息传递及时、畅通。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网上指导、在线交流等,开通就业咨询专线,做好毕业生就业“参谋”工作,切实为毕业生解决实际难题,实现就业指导的全面信息化,帮助毕业生及时把握求职机会。

其次,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督促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去获取相关就业信息,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避免因消极等待而错过宝贵的就业机遇。公务员之家:

第二,学生信息档案库、学生家庭信息库以及用人单位信息库三大信息资源平台的建立将是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根本,也是其有的放矢挖掘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的基础。

首先,建立学生信息档案库。辅导员应将毕业生按照不同情况进行归类,特别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且就业存在较大困难的毕业生群体建立“家庭经济困难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库”,做到每个学生情况了然于胸,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推荐和指导工作。此外,学生信息档案库还应充实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的结果:学生是否想继续深造?学生心中设定的就业区域是哪里?学生向往什么样的用人单位?学生希望具体从事何种工作?这些不仅对于有效开展就业推荐工作,对于了解和把握学生求职心态,帮助辅导员及时拿出应对措施等都大有裨益。其次,建立学生家庭信息库,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学生家长的关系网络,争取学生家长的渠道资源,为毕业生寻求就业机会。随着就业环境的日趋严峻,家长对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他们利用身边的各种人际关系网络为孩子寻找就业机会,甚至有些家长在孩子上大学前就已经找好了出路,他们丰富的社会资源极具挖掘潜力,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是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有力助推。

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随着**年以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大学教育业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同时,大学毕业生劳动就业体制也由“统一分配”转向“自主择业”。这使得过去“天之骄子”们的从容和优越逐渐被严峻的就业现实带来的焦虑和压力所取代。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消费观念也在逐渐由“人才高消费”向合理化转变,更使得大学毕业生求职难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局面对于社会未来的发展而言,或许是一种进步。但是,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说,则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这已经成为每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就业指导的目的是为指导学生获得一种就业能力、面向社会的生存能力,不仅局限于为毕业生实现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要为大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并使他们有能力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谋求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而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却影响着这一目的的实现。

1.就业指导理念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目标上。多数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停留在把毕业生送出校门,为学生安置工作,强调一次性就业率的状态,缺乏对就业指导和就业主体的深层思考。如此简单的目标和导向,自然把学生引人思路闭塞的怪圈:只要找到一份工作就算大功告成,至于对即将从事的职业是否适合自我的个性特质、是否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却不甚了解,造成了就业的盲目性,致使跳槽现象屡见不鲜,扰乱了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

2.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全程化服务意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获得更高的就业能力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一人校就在学校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目标的确立,并根据这一目标安排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和培养相应的素质、技能,进而在毕业时找到较为理想的职业。如何选择职业,如何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如何成就一番事业,这是大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就应密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可是当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仍停留在“阶段式”的就业指导层面,还属于“临阵磨枪”型,只是到大学四年级临毕业的时候踢出临门一脚,把教育对象仅仅锁定为应届毕业生,工作重点仅仅停留在毕业生的择业指导上,距离“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目前多数高校把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局限在解答毕业生有关就业合同的签订和就业政策的咨询上,即使开设就业指导课,其内容仅是就业形势的分析介绍、就业信息的通报,以及如何撰写求职报告,如何填写个人的求职简历,如何应对用人单位的笔试、面试等方面,信息量小,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而对如何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等带有根本性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力度。有些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仅停留在协议发放、回收、签字、盖章和罚款等行政任务的完成上,根本就谈不上就业指导。

4.就业指导专业队伍人员不足,人才匾乏。根据教育部规定,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与就业指导的专职队伍的人数比为500:1,但目前多数高校在安排就业指导专职工作人员方面尚无法达到这个比例。一方面,很多高校专业的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严重匾乏,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应急,从其他部门临时抽调一些行政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就业指导的效果难免会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即使是专职工作人员也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在质量上也不能完全适应在新的就业环境里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的要求。

二、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和现实惫义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历程。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明确规划者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对每个个体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发展道路所进行的设计和规划。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中,需要对个人的特质、职业环境进行探索,以逐渐发展个人的生涯认同,并建立生涯目标;在面对各种选择时,针对各种机会进行生涯评估,以形成生涯决定;进而投身到职业生涯当中,最终获得自我实现。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还能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筹划未来,定下事业大计,确定一生的发展方向。

应用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从自我认知开始,准确定位自我,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以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理性面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具体而言,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实现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对接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更早地接触职业世界和进人职业角色,激发学生进人职业角色的渴望,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主动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以职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来规划自己的学业与大学生活。从而实现大学生活“职业化”,实现学业与职业的无缝对接,最终实现“人职匹配”。

2.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准确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就是认识自我,只有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才能有针对性地明确职业方向,而不盲目化。大学四年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准备阶段,因此从适应社会用人要求的角度出发,大学生要培养一些必备的个性品质,只有了解这些,在大学期间才能按社会所规范的人才要求培养自己的个性品质,这是大学时期必修的人生课程。对自己认识越多,对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品质认识越深,大学生的自我塑造计划就越具有前瞻性。给自己定一个塑造个性的计划是让自己保持适度自尊、合理进行生涯设计的必要步骤。

3.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胜、目的性学分制使学生进人大学后选择课程更为自由,但是,如果没有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很难明确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大学期间学习目标存在盲目性,必然导致学习缺乏动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弱化。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大学生人学就开始培养、引导和训练,以便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有意义的帮助。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策略,建立学习的兴趣和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这些具体且可行性较强的行动方案会帮助毕业生一步步走向成功,实现目标。

4.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持续科学发展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成才教育,对大学生来说,适合自己职业潜能、性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决定其能否成才的关键。对事业的持恒热情、执著投人和高效工作是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保证,而其背后的主观决定性因素是能力、性向以及对所从事的职业的意义的认知及与该职业要求的适配性。当今择业者和从业者大概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确实知道自己适合和愿意做什么而选择了某种职业或工作;好像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而选择了什么;说不上适合和感兴趣做什么,只是在机会或条件的作用下被迫选择了某种职业或工作。在后两种情况下,成才的可能性低于第一种情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持续科学发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新途径、新方法,它贯穿大学生整个职业学习的全过程。高校运用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可以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科学性。高校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做好以下工作:

1.普及和推广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美国从小学生就开始进行生涯教育,而我国是在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之后,才逐渐开始关注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当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如何引导和支持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成了各高校应该关注的问题。首先,学校自身应该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发展、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帮助他们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且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来;再次,做好信息和经验交流工作,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应经常沟通,互相汲取经验,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新近引人的理论,因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这一理论比较陌生。只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才能做好其他相关工作,这是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必由之路。高校在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级个体的不同学习任务以及心理发展的不同,进行各有侧重的职业生涯辅导。一年级处于大学适应期,这一阶段可引导学生对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作初步了解。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处于对职业生涯目标的探索期,这一阶段应着重于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职业个性的优化、职业价值观的确立,从而帮助他们寻找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三年级学生的职业目标逐渐明晰,可助其为实现职业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优化心理素质。四年级就业的严峻形势就在眼前,要为求职准备好一切软件和硬件,为即将从事的工作积极搜集信息和材料,寻找所有可能的机会,参加面试,进行求职前的培训以及转变角色,适应社会。

3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保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应具备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的知识,指导人员应逐步专业化、专家化,只有这样,才能科学规范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一方面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外部职业世界,确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目标;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难题,同时结合职业世界不断变化的各种内容对学生进行集中讲座辅导,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规划需要。公务员之家:

4.引进与开发科学的职业测评体系

职业测评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手段,对人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测量。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提供其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高校应该充分认识职业测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一方面挑选、引进合适的科学的职业测评体系,另一方面发挥科研优势,积极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测评产品,增加测评的信度和效度,努力让所有大学生都能接受职业测评,真正地了解自己,正确地认识自我。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测评,才能树立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观念。学生把握了测量结果,就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消除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迷茫,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个较为科学、客观的参考。

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加之国内外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新的就业压力给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指导工作的思路,为提高就业指导水平,缓解就业压力,保证大毕业生充分就业发挥切实的功效。

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加快的现实背景下,面对新的就业压力,高校现行的就业指导措施能不能够满足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针对这个问题,反思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应急性指导,系统性和连续性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在职业规划方面,据统计,有30%的学生表示从大一时就开始规划了,有26.9%的学生从大二开始规划,有28.9%的学生是从大三时开始规划的,还有14.2%的学生竟然到了大四时才开始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面对就业指导的开始时间,有61.8%的学生希望“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只有39.2%的学生希望“平时多进行学习指导,毕业前集中进行就业指导”。在25所大学的就业指导方案中,学校开始就业指导的时问与学生实际开始职业规划的时间大致一致,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学生在职业规划上存在很大的被动性,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指导。学校在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就业前的应急措施上,如‘就业的形式与政策”、“面试的技巧”、“求职中的心理调适”和“就业信息”等方面,而对大学生长期职业规划的指导、人生规划的指导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

(二)各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多数都属于行政编制,这些教师往往是从学校行政岗位转岗而来,甚至是一批在计划经济下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他们最大的弱点是虽然拥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就业理论基础支持,或者虽具备一定就业理论经验,但没有就业实战经验,从而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很难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领域中专家和专业人才,一方面这些人往往要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很难为毕业生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而兼职的辅导员老师往往工作任务重,流动比较快,同时又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所以难以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专业能力。因此,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日益复杂,加强就业指导的工作者队伍建设,使就业指导实现专业化,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就业指导课程虽已开设,但未起到实效

虽然各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总体而言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实用性;二是从课程设置本身来看,就业指导课往往属于公选课,课时数少,并往往在大四以后才开设。具体而言:

1.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几乎全是理论,缺少切合实际的应用知识,与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少高校对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宣传指导是就业指导最主要的内容,更有甚者只是通过发放就业须知、就业指导手册等方式。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用”,学生们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大的不满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和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

2.很多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是从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始,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动员会、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就业指导对多数毕业生而言为时过晚,除了少数人校对自己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外,多数毕业生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未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能够在大学一年级就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服务的学校寥寥无几。

(四)就业率水分过重

在高校,“就业率”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网上有一份关于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统计表,表上出现的ll6所高校的历年就业率都在80%以上,最高的达到100%。其中就业率在90%以上的有96所,占总数的85.8%。然而另外一个材料却让人感到困惑: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到2008年的高校就业率目标时却只有70%。既然在2008年时教育部对就业率的追求目标都只有70%,为何上面那份统计表上所有的高校的就业率都超过了80%?有两份材料道出了这个数据的秘密:造假!一所就业率统计数据为96.26%的高校,据学生估计该校的实际就业率大概在20%左右。一位参加过就业工作的高校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学校制定了就业率指标,每个学院都要力争达到或超过这一指标。学校自有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各项经费与各学院的就业率挂钩具体的做法是:要求毕业生在完成其设计或论文之前必须将已经签约的协议或单位接收证明交给设计(论文)指导老师,再由指导老师交给院行政部门,否则不得允许其参加并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当然学校也不发给其毕业证和学位证。这一招相当有效。”在就业率统计上普遍造假,形成‘铍就业”的不良现象。

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细化教育内容,确保指导到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看它是否满足了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因此,全面细致地选择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考虑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需求,笔者认为,就业指导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当前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其内容包括诚信道德教育,如反对毕业生伪造成绩单和奖励证书等以达到个人目的行为等;勤奋、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如主张‘用个人品牌塑造职场人生”等。第二,就业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如依赖、盲从、焦虑、急躁、自卑等情绪和认知偏差,加强毕业生的心理辅导,促其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第三,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主要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以及各种就业制度,引导学生明晰就业形势及专业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以利于毕业生正确择业。第四,就业观教育。主要是教育毕业生要针对就业市场的变化,转变就业观念,克服“等、靠、要”的就业态度,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调整就业预期,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意识。第五,特殊群体教育。如针对女性毕业生相对于男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促其克服自卑,认识自我,主动参与就业竞争。第六,礼仪修养教育。主要是让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以及交际表达能力,使其在求职过程中能够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细化教育内容,能够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性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成功求职和就业,而且将使大学生受益终生。

(二)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全程教育

采用有效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给大学生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是促进大学生职业选择科学化的关键。借鉴国外及国内的一些成功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将职业指导纳入课程体系,结合职业指导专题讲座,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体系。如在一年级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着重讲授职业生涯的认知和规划,使学生初步明确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所属行业的特性;在二年级着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培养;在三年级开展个性化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规划实现就业目标;在四年级则侧重就业形式与政策的教育,以及求职技巧的指导与就业的服务等。第二,积极开展毕业生个性化职业指导。即通过人才测评,根据个体差异,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或小范围的个性化职业指导。第三,积极拓展毕业生的求职能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内外结合的形式开展职业指导。总之,就是要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队伍建设,保证服务质量

拥有充足的专兼职就业指导人员,是保证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从我国高校就业机构的人员配置的现状来看,人员配置严重不足是普遍现象,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很强,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的技术性工作,作为从业人员,仅仅掌握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是不够的,还应当具有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设,首先,必须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化就业指导队伍的结构,即选聘具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的人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并在人员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性格特征和年龄性别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其次,必须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外出进修和进行内部就业政策理论的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等敬业精神,使其能真正胜任就业指导工作,进而真正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再次,必须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把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到同样高度予以重视。要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激励考核机制引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中,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明确目标责任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步人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只有这样,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取得更大的成效。公务员之家:

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原本就脆弱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又蒙上了一层阴影。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和服务者,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力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辅导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探索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就业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毕业生连年增加。与往年不同的是,2009年应届生数量达到创纪录的610万人,加上之前未就业的近150万毕业生。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关系到上千万人。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金融海啸正席卷全球,更给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如何促进毕业生就业,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高校就业指导作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就显得极为重要。

目前,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具体工作是由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及辅导员共同完成,辅导员了解每个学生入校直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的情况,学生的个性、能力、家庭背景较为熟悉,在具体指导就业工作中,充当着重要角色,是学生就业指导最直接的老师,因此,研究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当前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辅导员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优势

1、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政治文化素养

随着高层次人才的逐年增多,高校在对辅导员选聘上严把质量关,多数辅导员是从国内知名大学选拔的党内先进分子和学生工作中的骨干力量,有着很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有着很强的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教育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引导他们遵守原则、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积极的拓宽知识范围,有针对性地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2、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可信度

辅导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工作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状况可以使师生之间更多地以“友”身份展开交往活动,从而使辅导员较易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赢得学生的信任。因此,辅导员的工作角色大大提高了就业指导的可信度,这也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辅导员是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

一方面,辅导员与学生相处几年下来,对学生的情况掌握得比较多,对各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推荐给相应的用人单位,这样不仅提高就业推荐的成功率,也是对学生和用人单位负责的具体表现,用人单位也往往会因此持续来要人。形成“良性循环”的系统。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录学生不可能随便签约,他们往往都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情况。从辅导员处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是许多单位招聘、录用毕业生之前的必经程序。就拿部队和公务员政审来说,都是要经过与辅导员谈话了解情况的,辅导员的意见在这种时候可以决定一个学生的命运。

4、辅导员是就业学生的心理“咨询师”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会导致情绪波动甚至产生心理障碍。辅导员掌握着学生的相关资料,比如学习情况、专业水平、tl,理素质、个性、爱好、特长、家庭情况包括就业意向等。辅导员本着关心和爱护的宗旨,用科学和负责的态度,利用掌握的有关资料与学生本人进行探讨,帮助学生进行就业分析,使学生能对自己有一个较为全面而又客观的评价,避免择业的盲目性,避免走“好高骛远”与“畏缩不前”的两个极端。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层次参差不齐

有的高校主要由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有的学校主要由一些工作较少的老师担任,大学生经常反映的:“开学见一面、期末见一面”就是这些“名不副实”的辅导员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表现。鉴于此,学校应该慎重考虑,把有能力有积极性的老师安排到辅导员工作上来,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素质。

2、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影响就业指导的开展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是千头万绪。学生工作永远有做不完的活,开不完的会,讲不完的话,辅导员整日陷入了事务性工作当中。加上辅导员一般都是学生干部出身,工作能力较强,经常被院系抓差。从而导致辅导员对本职工作,包括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不深人,只能凭借粗浅的理解,去解决在就业指导中的各种问题,影响其有效地给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

3、辅导员对就业指导工作认识不足,缺乏针对性

部分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过于肤浅、泛化,经常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为毕业班学生举办一两个内容宽泛的讲座,讲授就业形势和应试技巧,介绍个别成功人士,或者只是提供一些招聘信息,用人信息。这种不贴近市场实际,不符合毕业生个体状况的无针对性就业指导不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不同的个体,每个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有着不同个性,能力,价值取向,又受到不同的客体因素影响,如社会评价,机会制约,家庭状况,经济条件等。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停留在肤浅和泛化的层面,必须针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条件的高校毕业生,为他们提供包括就业形势、就业信息、就业法规、职业素质、应试技巧等全面的指导。

三、关于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1、辅导员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要做好就业工作,辅导员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同时还需要努力钻研与就业指导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学习先进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就业指导观念和方法以准确把握、正确分析、科学判断就业发展趋势。学会利用高科技手段,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从容应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变化,达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全程化,最终促成就业工作顺利完成。公务员之家

2、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意识

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辅导员应该增强全程化就业指导意识。很多人认为就业指导只是针对大四毕业生进行的,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辅导员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应当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应根据不同年级的任务和学生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如:一年级时,了解自我;二年级时,锁定感兴趣职业;三年级时,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时,初步完成由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使大学生从观念、心理,到知识、技能上都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这样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终身受益。

3、注重就业指导形式的多样化

在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前提下,还要求就业指导形式的多样化。如果只是生硬地说教,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运用案例分析、场景模拟等生动的组织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还要经常性地处理学生的反馈意见,可以采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在线交流。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不同,所以还要在进行团体辅导同时兼顾个体辅导,增强学生切身感受以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在具体的就业指导操作中,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同时多与外界沟通,学习借鉴其他高校在就业指导中的有效形式。

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三全育人”;就业指导;“五位一体”

2020年4月22日,教育部、中组部等八部门下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新时期做好高校就业工作,应依托于全员,重在全过程和全方位,根据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转变工作思维,建立健全“五位一体”导师制度,全员、全程、全方位投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构建中,才能把就业指导工作落实到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上,实现毕业生有效就业[1]。

一、工作思路和步骤和步骤

就业指导工作按照“建设一流班子,锤炼一流队伍,创造一流业绩”的工作思路,以“三创促三成”教育管理理念,切实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一是抓实“三全育人”的四个着力点,构建“五位一体”导师制度,强化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二是着力构建育人格局,开展好就业创业培训,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激活校企供需链,奋力打好组合拳;三是打造特色品牌,协同完善就业工作的综合评价体系,注重发展维度[2]。

二、具体措施方案

(一)以“三创”计划为纲,加强顶层设计

将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在顶层设计方面,学院领导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等方面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提出创新、创业、创优的“三创”理念,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完善实践育人模式,实施“一年一级一方案”的工作方案。1.全员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一是建立强力有效的全员化组织架构,成立“一把手工程”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义务,专门设立就业联系人,对接校内外就业工作;二是深化制度体系建设,积极落实国家和学校要求,立足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建立健全就业制度;三是建立精细化就业指导方案,建立良好家校沟通、校企合作渠道。在育人过程中,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进行优势互补,利用集体的力量弥补个体的不足,共同当好学生的引路人。2.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一是分年级抓好阶段性就业教育,低年级阶段以适应性教育和专业基础及规划教育为主,高年级则侧重职业能力培训、提升教育和就业实战教育,通过专业实习、见习、企业合作班等形式开展实践教育;二是分专业做好专业技能教育,依托专业协会,分专业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和各类专业大赛的组织筹备;三是分类别做好就业指导,根据学生需求和学院工作实际,对就业创业、考研、考公、征兵等进行分类别服务,由导师分门别类地做指导[3]。3.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平台就业工作网格化、体系化、精细化。一是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师通过理论宣讲、就业形势与政策分析、主题党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导和择业指导,引导学生算经济账、发展账和政治账。二是完善学院的就业服务机构,组建由“辅导员+校友+朋辈+专任老师+企业”为一体的就业指导队伍,开通就业咨询帮扶热线。三是完善学院的就业平台,包括信息化建设平台、专业学习平台、生涯规划服务平台、专业技能培训平台、就业推荐平台、就业实践、实习基地平台、就业帮扶平台、家校沟通平台等。

(二)以两大课堂为本,推进教学改革

以第一课堂为基础,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和实践、学科专业技能竞赛活动等多方面实践活动。教师从新生专业导论课入手,在每一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一是增设专业课导论课程,开启“专业导论课程”,开创“4位教师+8个模块”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在确立专业学习目标、制定专业学习计划及提升自立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效果。二是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形成“三层次、三模块”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引导。

(三)以队伍建设为基础,拓展育人渠道

学院注重带好“三支队伍”:一是带好党员队伍,在专业引领、品德修为、社会实践等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二是带好高层次人才队伍,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三是带好学生干部队伍,充分发挥“榜样效应”,形成“教管服同心同向,各尽其责合力育人”的局面。各系精心组织学业指导工作,开展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面试模拟大赛、易班精品专业课程等多样化活动,提高思政育人成效,在帮扶学生学业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四)以关键领域为路径,创新工作方式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采用“3+1”模式(3年在校课程学习+1年企业实践),通过开设卓越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实验班,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协作能力和综合工作能力,近年来先后与广西建工集团、中海物流(深圳)有限公司、广联达股份有限公司、融创中国广西分公司、南宁市勘察测绘地理信息院等4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

三、取得的成效分析

(一)已有的育人传统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将学生的成长成才纳入学院的内涵建设工程,并建立健全“五位一体”导师制度,即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学年论文指导、专业实习指导、毕业论文指导、就业指导五方面由指定专任教师全程指导,逐步走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协调发展的特色之路,形成了“一个领导主体(学院党委)—深入两个阵地(课堂、宿舍)—树立三个模范方阵(党员队伍、高层次人才队伍、学生干部队伍)”的育人传统。初步实现“创新促学生发展成才,创业促教师发展成名,创优促学院发展成功”的发展目标。

(二)已建设的载体平台

育人网络落实各方责任,充分发挥教育合力。学院目前已建立良好的育人网络,充分发挥教育合力。一是就业工作平台“专门化”,确定专门工作人员、专门工作经费、场地的实地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化建设平台。二是就业服务平台“立体化”,成立就业工作小组、任课教师以及专业协会组成的就业服务团队,通过“三大课堂”联动构建专业学习平台;通过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以及榜样引领构建学生生涯规划服务平台;通过教师指导学科竞赛和就业推荐搭建专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推荐平台;通过多家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搭建就业实践平台;通过协同学校招就处、心理咨询中心、学工部等构建就业帮扶平台。

(三)已构建的机制体制

制度构建保障落地,“四位一体”促进循环。学院制定了“管科大学堂”制度、“五位一体”导师制度、“学生综合测评”制度等,以制度构建保障落地生根,形成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外部专家“四位一体”共建、质量标准不断改善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积极建设专业特色一体化项目。形成“党政领导干部注重管理育人,专任教师注重教书育人,行政教辅注重服务育人”的育人机制。

四、经验启示

(一)立足学生实际,构建全员化的就业工作体系是基础

就业指导工作要充分融合教育管理、指导服务、调查研究多方面的内容,以学生的专业特色和素质能力为实际出发点,构建全员化的就业工作体系,依托组织建构、制度保障、体系建设和精细方案等方式构建全员化工作体系,形成一套学院做后盾、教师重引导、企业强支持、三创办推动、各支部参与、团委协调的运行模式。

(二)立足全面发展,构建全过程的就业工作体系是保障

就业指导工作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完善从低年级基础素质培养到高年级实践能力养成的顶层设计,从基础素质和职业素质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学生的就业指导要贯穿从入学到毕业始终,依据专业设置做好专业教育,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分类别做好就业指导,构建从专业技能、心理健康、生涯规划指导、创新创业指导、升学指导、就业法律普及、职场技能等方面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三)利用多方载体,打造全方位的就业工作体系是关键

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三全育人”理念是新时期做好高校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就业工作体系应包括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学院五个纵向层面,以及就业服务机构、就业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横向维度。准确理解和把握新形势下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最新政策,在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密切研判的基础上,以学校的就业方针为指导,及时完善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就业工作,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就业服务,拓宽就业平台。

参考文献:

[1]贺筱华,潘光堂.后疫情时代研究生就业工作“三全育人”机制构建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03):32-37.

[2]刘东平.“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重点维度协同育人策略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6):29-32.

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能否就业关键在于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高低。这就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要实施“全程化”指导,在学生进校后即开始有计划的指导,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贯穿全过程,根据不同时段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成长成才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采取大学四年全过程多方位的就业指导,分年级、按专业、分层次、看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以真正实现就业指导的深层次转变,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能否就业关键在于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高低。大学生综合能力要依赖大学期间各种能力的培养,包括对大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能力、择业技巧等“硬实力”和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软实力”。目前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停留在对学生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阶段,属于“季节性的快餐”。只重视择业问题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不少大学生为此抱怨,即将踏人职场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知识和能力需要“恶补”。因此,就业指导工作要重心前移,在学生进校后即开始有计划地实施.突破就业指导工作只在毕业生中开展的局限。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贯穿全过程,要实施“全程化”指导,要按照大学教育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根据不同时段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成长成才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变阶段单一式指导为大学四年全过程多方位的就业指导,要区分情况,分年级、按专业、分层次、看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以真正实现就业指导的深层次转变。

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有不同的目标和内容。下面对各阶段进行具体分析:

一、第一阶段就业指导的目标和内容

1.1第一阶段学生的特点

第一阶段即大学一年级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刚结束紧张的高中生活,迈人憧憬已久的大学校园.对大学生活的一切充满新鲜感和好奇感,积极上进.对大学的期望值高,渴望得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尤其是渴望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发展动态、就业状况、考研形势,课程设置等相关信息,得到更多的锻炼。提升综合能力,对社会活动表现出极大兴趣,关心集体,渴望与同学交流。存在问题:①有的学生学习目标迷失,误认为进入大学就进入了“保险箱”,放松要求,不能科学安排时间,每天变得无所事事,把大量时间浪费在休闲娱乐上,有的学生通宵上网、看电影,有的学生整天沉迷于舞厅、游戏厅等等,乃至荒废了学业。②学习的不适应。大学里多是上大课。没有固定教室,教学模式由高中阶段的以教师为主导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由于对专业课程设置的不了解,或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服从了父母或师长的意见。进入大学后.却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学习兴趣骤降,便产生了厌学、惧学甚至学习心理障碍。③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相当大一部分学生专业意识不牢固。部分同学因为专业调剂等原因对本专业表现冷淡。由于高中与大学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部分学生的不适应。④生活上的不适应。每年新生入学时,由家长护送报到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经常是家长代学生办理入学手续和安排好一切,而学生无所事事、无所适从,使学生从小形成的万事依赖家长的心理得到延续。但是当真正离开父母的庇护开始独立生活时.许多新生出现了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上大学的比重逐年增加,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人数的不断增加,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愈加突出,不得不引起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1.2就业指导的主要目标

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有关专家指出,高校应充分重视入学教育.帮助学生缩短适应期。高校要通过入学教育,使新生认清形势和要求,开设相关课程,组织讲座、报告会及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使新生认清形势和明确要求,热爱专业。帮助学生及时转变角色,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大学生活.积极地适应大学生活。

1.3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1.3.1入学教育通过刊物、讲座、座谈、参观等丰富多彩的方式,使新生了解学校、学院、专业,开展校史、院史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通过专业介绍、专业导论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动态及发展状况。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1-3l2就业教育通过迎新专刊、讲座、座谈会、报告会等介绍近年来学校各专业的专业需求及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去向.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反馈等。组织杰出校友成长历程事迹报告会,激发新生对成功的渴望和追求,坚定对专业的信心,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这样就可以使大一新生初步了解学校各专业发展方向和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情况。及早确立个人目标。

1.3_3交流选拔和组织高年级优秀学生与新生开展交流.通过高年级同学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激发其学习的自觉性,帮助新生少走弯路,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努力学习.奋发成才。

1.3.4讲座开展心理学知识讲座,在广大新生中普及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开展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试方法和途径的教育,使广大新生尽快度过“断奶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大学的学习生活。

二、第二阶段就业指导的目标和内容

2.1第二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

初步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这一阶段,课程多、学习压力较大,心理负担重,尤其是医学生更为明显:逐步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对未来有了更多思考,自我发展方向不明确,迫切想了解未来就业对自身素质的具体要求;部分学生因毕业尚远,对自我发展、就业方向等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对自身要求放松,在学习方面投入精力不足。

2.2第二阶段就业指导的主要目标

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学业指导,使大学生切实了解社会的要求,全面协调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为之持续努力;加强危机意识教育,促使学生尽快认识自我,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习和素质发展中

2.3第二阶段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2.3.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荐和介绍测评软件的使用.在学生中开展包括职业兴趣测评、职业性格测评、职业能力测评等工作,使学生清楚性格、素质、能力与择业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通过介绍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设计的知识。使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就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综合素质.并有意识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对学习生活做合理的安排并根据需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

2.3.2讲座、形势政策课通过讲座、形势政策课向广大学生介绍就业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对市场的发展及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的分析,对大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要求,及早加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诚实守信、加强道德修养,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提高自身在今后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而做准备。

2-3-3加强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配合学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通过学生活动、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通过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形式着力培养学生包括“就业观念”、“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在内的“就业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3.4开展专业知识竞赛通过开展各种专业知识竞赛,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热情,热爱专业,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勇于探索和思考专业知识的难点、热点。

三、第三阶段就业指导的目标和内容

3.1第三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

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逐步趋于成熟,自我意识强,学习目的明确,积极规划发展方向,为就业与考研的选择而苦恼,关心毕业班的就业和考研状况,渴望了解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情况.关心毕业去向、薪资水平等现实问题。

3.2第三阶段就业指导的主要目标

在继续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开展升学与就业指导,使学生正确处理考研和就业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现代医院、企业等用人标准,招聘流程,掌握一定的求职择业技巧,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班级导师的作用,通过讲座、在读研究生座谈会等形式指导考研同学如何科学合理地复习,并就学校、专业选择等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给予指导。

3_3第三阶段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3.3.1邀请成功校友通过讲座、校友交流会等等形式.对医院、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素质进行系统介绍.帮助毕业生了解医院、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相关企业的企业文化、用人制度及招聘工作的侧重点,开阔视野,对比自身的优势、劣势,明确择业目标并为之努力。

3_3.2举办考研与就业讲座针对学生对考研与就业问题的疑惑,帮助他们认清考研与就业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的一致性和能力培养方面的侧重点,帮助他们分析自己当前的学习状况、家庭的经济情况,使同学明确目标,摆正心态,扎扎实实走好大学生活的每一步。通过宣传、介绍我校近年考研和就业情况,邀请毕业班刚刚参加考研成绩突出的学生结合自己专业向同学介绍经验,帮助学生尽快明确目标,少走弯路。3-3-3举办求职、就业准备的讲座通过就业准备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求职的基本相关材料准备;求职的外在能力(语言表达、公关礼仪、形象气质、面试等)和求职的内在能力(外语毙力骨舅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刨新能力等)的准备。同时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劣势所在,以更有针对性地围绕求职做好内外兼修的锻炼,达到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又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3.3.4求职技巧与面试礼仪讲座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和讲解,帮助即将步人求职期的学生揭开求职、应聘的面纱.并督促其有意识地培养相关素质、提升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传授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的应聘技巧常见面试形式及面试时应注意的问题

3.3.5模拟招聘训练设计几组不同行业的招聘考试现场,由同学自发报名参加应聘。现场的同学可直观地看到招聘的效果。通过专业招聘人员和积极参与同学的现场演练,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不同行业,不同形式的招聘的特点和要求,更加清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和招聘的特点,做好求职应聘的心理准备。

3.3.6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学校结合本身专业实际,与部分单位加强合作。建立就业实习基地。选派即将进入毕业班的学生,利用暑期到部分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真正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初步认识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为毕业后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顺利转变做准备。

四、第四阶段就业指导的目标和内容

第四阶段主要指导大学四、五年级。

4.1第四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

关心毕业去向,积极努力,但部分学生心理调节不足,压力大,就业准备简单,期望值偏高,渴望得到求职方式技巧指导,就业易受挫折,承受力差,考研压力大。对社会认识不足,甚至极少部分学生对社会.尤其是对就业竞争充满恐惧感。临床类五年级学生则面临着临床实习与就业的双重压力。

4.2第四阶段就业指导的主要目标

通过宣传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学校就业工作流程,讲解获取信息的渠道、利用信息的方法,进一步强化就业心理指导、择业观指导和求职技巧指导及诚信教育、就业安全教育.使学生了解就业政策、认清就业形势,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积极参与就业竞争,诚信履约;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毕业教育、职业教育和事业观教育,使毕业生将个人志愿和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最大程度地结合起来,引导毕业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适应社会,立足基层,脚踏实地,服务人民,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同时,对学生报考公务员、出国留学等进行专项指导。对五年级需要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则注重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4.3第四阶段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4.3.1毕业生常见就业心理调试通过讲座和咨询等形式对毕业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介绍心理素质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如何才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介绍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使学生对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有正确的就业心态,及早克服就业心理上的问题和障碍,避免进入就业心理误区.树立进取、务实、竞争的就业心态。

4_3.2就业政策教育就业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有关的政策必须让毕业生熟悉和了解。掌握就业政策翻法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效矢,在豉笨龛诲范围内去联系单位;同时,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违约现象,实现顺利就业。要系统地宣传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方针和学校的有关规定和就业工作的各项程序,使学生掌握政策、了解规定和清楚义务。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在选择职业过程中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4.3-3对学生进行报考公务员的指导帮助毕业生了解如何报考公务员,公务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如何准备公务员考试、如何参加面试等。

4-3.4就业咨询通过集体咨询和一对一个体咨询等形式相结合,为毕业生答疑释惑。就业心理咨询是针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某些心理上的困惑而提供的一种服务.它不仅是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就业咨询工作,加强就业指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有助于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危机;有助于他们摆脱困境,走出择业的心理误区:有助于他们客观地认识所面临的困难,树立信心,从而顺利就业。

4.3.5座谈、征文通过座谈、征文等方式收集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整理汇编。并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毕业生。

4-3.6临床教学针对五年级医学临床实习生通过开展各类临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讲座和培训,开展各种临床类知识竞赛,提高他们的临床动手能力和实习能力。同时开展各类医德医风教育,宣传临床带教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医学生尽快适应临床实习工作。公务员之家:

就业指导论文范文篇10

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其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密切相关。对于刚刚进入一个具体专业学习的大学生来说,对这个专业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专业导论最一般的教学目标应是让学生明白,通过该专业学习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如何通过该专业学习成为专业人才,以及该专业人才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可能实现的自我价值。专业导论最一般的教学意义应是让学生实现对该专业的整体把握与全貌认知,以及产生为实现上述目标的一系列行为变化。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有助于上述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意义的体现。它既有专业介绍,也有思想教育。但其核心应该是,如何通过专业学习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普遍面临着专业学习的迷茫与困惑,导致缺乏学习目标与动力。甚至在经过几年的学习以后,不少学生依然对所学专业方向及其未来发展定位缺乏清晰、完整与系统的认识。像旅游管理这样的专业,学生更难对它有清晰、完整与系统的认识,因为它是一门专业,但不是一门学科(至少目前还不是)。它是多学科的综合,是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文化学等等的综合,而不像有的专业那样既是专业,又是学科,要对它有一个整体把握与全貌认知实属不易。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导论课的开设更有必要。专业导论,一是要让学生知晓专业学习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接受的基本训练,以及应该具备的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基本能力;二是要让学生知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理论素养与人文素质;三是要让学生知晓专业人才所能从事的职业(事业)、适应的岗位。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导论就应让学生知晓,该专业是以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旅游经营、旅游管理、旅游策划、旅游咨询、旅游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而只有当旅游管理专业导论课使学生产生了专业学习与成才的内在动机,并为此而付诸实际行动时,该课程教学才是有意义的。

二、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

(一)教学内容设置中的问题目前高校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上文述及,专业导论课都是侧重用来做专业介绍,或者也用来做思想教育。事实上,据笔者观察,不少专业导论课内容过于庞杂,不仅有专业介绍、思想教育,有的还包括道德教育,新生生理、心理、生活教育。涉及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环境、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建立大学人际关系、如何做职业规划等等方面,以致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专业导论课的学时是有限的,从现实条件来看,一般为8~16学时。内容庞杂加上有限的学时,就会分不清主次,抓不住专业认知这一重点,也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专业导论课也应有思想与道德教育,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与道德教育,而是专业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导论与“职业规划”关系密切,但专业导论不能替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专业的认知只是做好职业规划的基础。其它新生生理、心理、生活教育,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环境、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建立大学人际关系等等则是心理辅导讲座、《思想道德修养》课、主题班会等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教学内容的随意性。由于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加上教材建设的滞后,教师在上课时就不知道该讲什么,哪些为重点,讲课过程中讲到哪儿算哪儿。旅游管理专业是多学科的综合,而教师有不同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方向或不同专业的教师倾向于讲授自己熟悉的内容,从而存在教学内容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有的由一名教师来完成导论课教学,则容易出现教学内容单一、片面的问题。这都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使学生无法把该课程与以后的专业学习联系起来,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影响了教学效果,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再次是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专业导论课还存在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内容上重复的问题。专业导论也会涉及相关概念、原理与研究方法,但它应注重的是“面”的广度,而不是“点”的深度。这一尺度应把握好。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教师应该通俗易懂地讲解有关概念、原理与研究方法。这些讲解仅仅是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把握与全貌认知,而不能像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那样具体深入,否则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与理解上的障碍。如,现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导论教材中关于旅游需求与供给、恩格尔系数、效用理论、乘数效应等概念与原理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后续课程旅游经济学教学内容重复,且这些概念与原理需要具体深入地探讨。因此,这些教学内容导论课中大可不必安排。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

1.学科门类与专业发展概况专业导论中有关专业类别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知晓所学专业的性质与学科归属,为以后的学习确定方向。宏观上,我们习惯于把专业大致分为理工类、文史类、综合类等。旅游管理专业,它既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景观的利用与保护、旅游规划工程项目管理等理工专业内容,又包括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文史类专业内容。具有应用性、复合性的特点,应该说是不同专业的交叉渗透,可归入综合类专业。所以,招生上旅游管理专业一般文理兼招。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旅游管理为一级学科,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3个二级学科。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让学生明白这3个二级学科是相近学科,它们之间许多课程内容是可以替代互补的,从而引导学生拓展专业知识面,依兴趣确定发展方向。导论课这部分内容还应讲授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简史、本专业在高校中的开设情况、本专业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本专业领域知名学者以及本科生导师制、双学位、大类招生等专业发展概况,为学生将来在本专业领域的继续发展指明方向。

2.行业发展现状与专业适应岗位高等教育是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特定专业是要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合格专业人才。行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专业人才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所需的岗位与舞台。所以说,专业导论应向学生说明所学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概况、专业适应岗位与所能从事的职业(事业)等,以便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发展定位及所从事专业的努力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旅游管理专业则应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尤其是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特殊性。就专业适应岗位来说,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可到旅游公司、景区、会展中心、博物馆、科技馆、旅行社、宾馆饭店、度假村、旅游管理公司、旅游规划设计院、游客集散中心、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也可到旅游中职、高职高专学校与旅游培训中心从事旅游教育与培训工作。

3.专业课程结构与技能技术这一部分应该是专业导论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对专业培养规格,学时和学分以及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专业课程类型、结构,学时和学分的分布,了解课程教学的时序与进程等。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及理论框架,使其学习起来“心中有数”,并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对于应用型专业,这部分内容还要强调有关技能训练与技术掌握的重要性。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该强调导游技能、前厅与客房服务技能、餐厅服务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训练的重要性,以及网络信息、旅游统计数据获取与处理、旅游规划制图等技术的重要性。相应地,学生除能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之外,还应初步掌握如酒店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SPSS统计分析软件、MAPGIS或CORELDRAW制图软件等的使用。

4.角色的转换与专业学习方法中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进入大学以后,学习需要自主,大量的学习时间需要自己安排。大学与中学相比,课程内容多,教学时数少,辅导时间少;学生听完课后需要消化、理解所学内容,需要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在此情况下,承袭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即使再勤奋用功也可能难以获得较好成绩。一般来说,大一新生补考率偏高,越到高年级补考率越低。这里涉及一个学习习惯与方式适应、转变问题。这部分内容应从专业学习的角度,从方法层面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提出质疑,然后查阅有关文献,确定自修内容,并将自修内容表达出来与他人探讨。从一个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主动者。教师还应针对具体专业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如,旅游管理本科,教师应指导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尤其是理论课与模拟实训、野外考察、毕业实习之间的联系)、通过调查研究分析问题、通过训练掌握服务与管理技能技巧、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等,从而更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理论及技能技术,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5.专业素养与专业创新意识这部分内容应指导学生注意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专业创新意识。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能够朝着养成正确的专业思想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努力。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教师应引导学生为养成关注行业与专业发展的习惯,用专业思维考察行业与专业内发生的事件与现象的习惯而去付诸行动;应向学生提出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写出合格的专业调研报告与学术论文,并能形成一定的专业风格的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工作与生活态度。创新意识源于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含理性、执着、善于质疑等品质,承认“知识具有不确定性”。这是一个大学生应当具有的专业素养,而不是像中学阶段一样被动接受、服从与寻求标准答案。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为成为既广博又专深、既全面发展又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学习型人才而努力。使他们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在专业领域内不断开拓创新。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