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论文4篇

时间:2022-07-16 02:56:13

我国职业教育论文4篇

第一篇: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券建议

一、当前在我国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券的可行性

教育券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得以实践,有涉及到幼儿及学前教育领域的、初等教育领域的、高等教育领域的,其实践必将推广到职业教育领域,而我国即将实施的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将是教育券施展拳脚的理想领域。

(一)农村劳动力众多,对其进行转业就业的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可以通过培训券(亦即教育券)方式进行,其扩展及发展必将纳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国民教育体系

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农民工培训工作,政府补助资金通过培训券方式或培训机构降低收费标准方式直接让农民受益。[1]这里的培训券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券。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极强,所以,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费如果能以教育券的形式发放与使用,将极大地方便农民工的培训选择,既可以在家乡进行基本的就业技能培训,也可以选择在其打工的地方进行边工作边培训,十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与提升工作能力。

(二)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庞大,学校数量众多,学生基数大,充分竞争的中职教育市场具备实行中职教育券的基本前提

据统计,至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年招生规模达到810万人,在校生达到20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2]如此庞大的学校数量与学生基数,是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券的基本前提。实行中职教育券的最基本的前提是学生要能自由择校,而在当前这种充分竞争的中职教育市场环境下,学生基本上是想去哪里读书就能去哪里读书,想去什么学校读书就能去什么学校读书,当然,个别学位数量比较有限的专业及户籍限制严格的地方除外。从总体上来说,大致可以判断中职教育市场是一个完全充分竞争的自由择校市场,因此,具备了实行中职教育券的根本前提。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其将是国家逐步建立公共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来免费

提供的基本公共品之一应该说,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但是,这种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国家有经济实力,国家发展战略及当下形势也迫使政府必须把中等职业教育当作纯公共产品来提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国家及社会公众更有利。随着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的推进,政府负担的中职教育比例越来越高,甚至全部支付成本,还提供助学金、生活补助等,这时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成为了一种完全的公共产品。

(四)以教育券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方式的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当前,在我国以教育券形式来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1)中等职业教育券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社会效益;(2)保障弱势群体获得平等教育权,实现社会公平;(3)能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制度的创新;(4)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券具有一定的促进教育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

(五)中等职业教育券已在部分地区得以实践,且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在研究其可行性

教育券在中国许多地区已有所应用,如浙江长兴县,从2001年9月开始启动教育券项目,成都市也从2009年9月1日起,给每个学生发放1200元的中等职业教育券。而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提出:“各类中等学校还将采取设立专项资金、奖贷学金、发放教育券、减免学费以及鼓励社会资助等措施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券,以更加公平自由的、更具民主的财政制度确保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扩大了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面向人人办学的自主权,保障了校长、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权利。总之,当前应积极探索研究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券的可能性及具体的操作方案,进一步壮大发展巩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确保广大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权及自主、民主的择校权。[3]

二、教育券的试验:中央免学费补助金教育券

2009年,我国出台贫困学生家庭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政策,这为中等职业教育券在全国较大范围内实施开创了理想的条件。建议将该部分生均2000元的中央免学费补助,考虑试行以教育券的形式发放。如果按照中央与地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的财政补贴的分担比例来设计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券的话,可以将免费补贴分成十等分,其中,发行中央统一的教育券,发放对象为西部、中部生源及西藏、新疆等特殊边境民族地区的贫困家庭学生,其面值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标准的80%、60%及100%,以使西部、中部或西藏、新疆等特殊边境民族地区的贫困家庭学生无论是在西部、中部、还是东部上学,都可以享受到国家规定的中央财政补贴。这一以教育券形式发放资助金的建议,有其国家政策依据,即《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意见》中规定:“各地要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制度,可采用教育券、贷学金、助学金、奖学金等办法,对家庭贫困学生提供助学帮助。”[4]如此,首先从中等职业教育的助学金资金部分开始体制内增量改革,等到实施效果比较理想时,再对体制内的其他部分拨款加以改革创新,也以教育券的形式拨款,届时,全国范围内的中等职业教育券就实行开来了。

三、教育券的扩展:普通教育券与补助教育券

(一)普通教育券

考虑到国家将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可以弗里德曼的思想对全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发放一张全国统一面值的“普通教育券”(generalvoucher),其面值可以是全国各地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的平均值。如果刚开始不便于拿出这么多的资源来以教育券的形式配置,则可以将范围再缩小一点,以全国各地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均预算公用经费的平均值为第一张教育券的面值,待执行效果明显后再扩大到预算内生均事业经费的面值。这张普通教育券,可以将其定义为“非排富性教育券”,即只要是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这张普通教育券,以反映和保障每个中职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及其自由择校的权利。

(二)“西部教育券”等补助教育券

考虑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应再设计一类补助性质的教育券,即“补助教育券”(compen-soryvoucher)。这张补助教育券可以根据学生生源地及其家庭贫困的不同程度而进行差异化设计,如可以设计“西部补助券”、“中部补助券”、“深度贫困补助券”、“普通贫困补助券”,等等。只要生源地是西部地区的中职学生都能领取“西部补助券”,而生源地是中部地区的中职学生都能领取“中部补助券”;但西部地区生源不能领取“中部补助券”,中部地区生源也不能领取“西部补助券”;东部地区的学生可以根据其家庭经济贫困程度,与中西部地区的贫困生一样,分别领取“深度贫困补助券”和“普通贫困补助券”。另外,还可以根据国家鼓励和重点资助的不同艰苦行业和专业,专门设立“艰苦行业/专业补助券”,引导和鼓励学生选择此类专业,培养国家需要的特殊行业/专业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中等职业教育券的操作流程与配套措施

(一)中等职业教育券的操作流程

中等职业教育券的完整操作流程,具体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券种类的设计、不同类型中等职业教育券的发放、中等职业教育券的回收、中等职业教育券所需资金的兑换、不同类型中等职业教育券受资助者的甄别及中等职业教育券执行的监督。在设计环节上,中央政府根据上述学生的生源地及家庭经济状况,设计不同类型的生源地教育券及贫困补助教育券和专业补助教育券,设计时,不同类型教育券的张数可以印制得比当年中职在校生的规模多一些,具体以回收的有效教育券来兑换资助金额。

(二)中等职业教育券的配套措施这里,主要涉及到建立学生贫困状况的甄别系统,监督保障体系,以及学生信息系统。可由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与生源地具有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及户口信息的民政部门、地方派出所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共享的信息管理系统,就像铁路部门实行的动车组实名制售票的方法一样,在网上进行相关受助人员的信息查询,在不重复且核实准确后再予以发放。因为,教育券最终应该由中等职业学校(包括各级培训机构)和上级教育专管部门之间进行兑换,因此,执行者最终确定为各个中等职业学校及相关培训单位。学生从当地的派出所领取印有户口性质及姓名的教育券,持此教育券入学,交由学校备案,学校在相应时间与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教育券与教育资金的兑换和领取。相关补助券按照面值返还给学校。[5]这里,有必要特别强调一下对中职教育券的监督。因为总的印制的教育券比实际上缴的教育券要多,有的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可能存在虚报(夸大)学生数的情况,以骗取国家财政补贴。对于这种现象,要有相应的监督与处罚制度。目前,国家对这类行为是取消其来年申请国家资助的资格,今后应继续加大对此类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公众媒体及舆论要发挥好监督作用。要求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每年进行项目的政务、财务公开,并接受审计,接受大众的监督,对不公开的单位要予以处罚。可以通过家长举报、信件及网络匿名举报、媒体舆论监督等措施,保障教育券执行过程公开、透明、公正,使人人都得到与其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应的不同类型教育券的资助。

五、总结

如前所述,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普通教育券”,西部生源学生获得“西部教育券”,中部生源学生获得“中部教育券”,困难学生获得“普通贫困补助券”,特别困难学生获得“深度贫困补助券”,艰苦专业学生获得“艰苦专业补助券”,如果一个学生具有多种身份,则可以获得与之对应的多张教育券,算下来,一个困难学生上中职学校几乎不用花钱,经济状况不那么困难的学生上中职不用额外花太多钱,这样,将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最终达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相当的状况,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的协调发展,为“中国制造”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为“中国创造”打下制造工艺所需的人才基础。在中等教育券的执行过程中,建立好良好的学生信息甄别系统,再配以完善的舆论监督体系,先以中央财政中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各类助学金性质经费试行,以不同类型的中职教育券来发放,在操作过程公开、透明、公正的前提下,配以完善的舆论监督,在中央助学金类教育券实施效果明显后,再在更大经费范围内试行中职教育券,最终逐步将中职生均公用经费及事业经费都以教育券的形式发放,中央和地方按约定比例来分担各自的投入,因逐步免费的中等职业教育具有越来越明显的正外部性,越来越具有纯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总的原则应是中央投入部分应该进一步加大,进而带动地方的投入。而且,通过中职教育券可以实现公共教育资源与私人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诉求与效率诉求的统一。

作者:沈有禄工作单位:广西大学教育学院

第二篇:我国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完善

一、明确政府职责,更好地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

要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机制,政府部门的作用不容小视,政府应该保证我国职业教育院校都处在一个同样平等的环境中。现今社会中,职业教育院校有一个明显的不平等现象就是,职业教育中的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存在不平等的竞争关系,现今社会的各种机制,都明显偏向于公办院校,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下,不利于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建设。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推进职业教育向更加平等的方向发展,而且目前民办院校的办学资格和各种教学设施都明显优于公办院校,所以建立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对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有着一定的推进作用。

二、创新职业教育管理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随着各种法律制度的健全,公民的各种意识明显增强,尤其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之后,教育界也出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管理理念的风潮。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重视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却忽略了被管理者的意识,将人看做被管理的工具和任务,这就导致职业教育院校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我们,要重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需求,做到照顾个人的情绪和需要,并且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定的支持。教师方面,应该对教师提供相应的而服务,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另外,对学生方面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的照顾,做好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必要条件。

2.建立品牌意识

随着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品牌意识成为职业教育竞争力提高的表现。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上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没有特色的专业,所有设置都是盲目跟随市场需要,导致专业设置繁多,课程安排不尽合理,职业教育的管理上也容易出现漏洞。因此,要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必须建立起品牌意识,将专业做小做精,专注于某一个或者两个特色专业,防止出现专业上的平庸化,要重视特色专业的建设,保证管理机制能够运用到实处,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并且对这种特色专业进行相应的宣传,达到建力品牌意识的目的。完善职业教育的管理机制还应该建设起专业的教师和管理队伍,保证对学校内部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树立起完善的品牌形象。

3.注重各项教学内容的融合

完善职业教育的管理机制,应该做到对校内的各项学校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要重视办学理念和管理机制的融合。现代职业教育要取得成功,首先应该有着先进的办学理念,并且办学理念的设置上,应该与管理制度相适应,不能出现管理制度和办学理念相冲突的情况。好的管理制度应该适用于学校的方方面面,不仅能够体现学校的品牌形象还应该能够对内部的教学环境实现优化,学校管理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内部的管理层,对学校的情况有着明确的了解,改变学校内部的教学环境,实现管理机制和其他教学内容的结合。

三、构建配套管理机制

1.完善教师培养机制

职业教育中,师资力量的情况与学生学习的情况息息相关,因此职业教育应该进行教师的选择和培训。职业教育中的教师,首先,应该有专业的技能,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另外还应该有一定的素质,能够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教育。其次,学校应该建立起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帮助教师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职业教育学校还应该向社会招聘一批名师和专家,帮助校内教师了解更多专业知识,打造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提供条件,并且按照及时所教授的专业对教师进行严格要求,教师必须时常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尽量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种要求。教师具备了过硬的技术水平再加上学校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完善,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完善评价机制

教学质量的评定,不仅是对教师能力的评定,更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因此职业教育学校应该建立起专业的评价机制,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定。帮助教师根据评价内容进行反思,找出自身缺陷,进行更好的课堂教学。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差距,进行自主学习。学校对学生进行更好的评价机制管理,对学生和老师进行更好的评价管理,让学校在用一种有序的氛围下进行更好的发展。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完善的评价机制之下,学校的教育管理机制得到完善,才能进行更好的课堂教学。

四、结语

职业教育管理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共同推动非职业教育更好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专业人才。另外,我们应该明确,目前市场紧缺的就是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职业教育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力,因此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徐德军工作单位:辽宁省阜新市细河职业教育中心

第三篇:我国职业教育的SWOT分析

1优势(S)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办学条件较之过去,整体上大有改观;教学质量也有大幅度提高,目前,已建立了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00多所,高职1280多所,其中示范性28所;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呈现多样化;职业教育已形成初、中、高三职教体系,从整体上讲,我国职业教育优势并不明显。

2劣势(W)

2.1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观念落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一些人的观念中,职业教育仅仅是普通教育的一个补充,没有从全局的、战略的、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职业教育是为各行各业输送多层次的合格技术、技能人才,是兴办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唯一宗旨。

2.2教育质量不高,社会信誉低。职教发展的历史长,绝大多数的农村职业学校是由各县市的二三流的普通高中改制而成的,起点比较低,学生质量不高。另外教师队伍、管理水平都低,因而其教学质量一直没有得到明显提高。社会的发展,以前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成为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民国办职院兴起,成为末流的大学。

2.3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明显的存在着缺陷。①教育课程内容过多地关注了客观需要,忽视了人的发展。课程内容及目的单一地指向某专业、某工种应该达到的职业要求,以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执行,忽略了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②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应用性。教材中遍布“知识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从理论到理论的学科体系,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知识。③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呆板,可开发的空间较少。课程内容的设计没有预设的空间,教师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学生无法在体验中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专业教学和实践训练环节难以保证。

2.4传统的职业教育方式未改变,其管理体制、办学模式以及运行机制尚未与市场真正接轨,教育观念落后,办学形式封闭,缺乏市场意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需求脱节。

2.5职业教育内部结构层次偏低,主要局限于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教本科、职教研究生教育。这与市场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不对称。

2.6职业教育的财政能力不够,由于国家财政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较少,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单一。没有德国“双元制”运作模式,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之间联系松散,各自为阵,无法得到企业财力支持。职业教育学校很难提高办学的档次,扩大办学的规模。

2.7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已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质量、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瓶颈。尤其是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和教学结构,确实还存在很多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之处。

2.8职业教育学校布局、专业布局不合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加大。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的部门分割、行业分割,以及部门、行业与地方间的分割;中等职业学校的职高、技校、中专之间专业重复,资源不能融通、共享;农村职业中学办学方向出现偏差,农村职业教育与发展农村经济的实际需要有所脱轨;少数民族聚集的省区中等职教发展的模式不够清晰,缺乏特色,发展的力度不够。

3机遇(O)

3.1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①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加入WTO以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在全球市场条件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基地,将需要大量的掌握一些技能的制造业人才。虽然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很快,产品质量有一定的提高,有的产品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所需的高级技工人才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中国的制造业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制造业人才。②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广阔天地。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农业科技人才和培训的需求;2)农业产业化、商品化生产需要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3)迫切需要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职业教育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2加入WTO后的我国职业教育,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结构方面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

3.2.1职业教育需求将激增

①竞争和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外冲击将造成下岗、转岗职工增加,结构性失业增多,相应的转岗和再就业培训等继续职业教育需求也将激增。②企业和国内民营企业在数量上的迅速扩大,社会用人观念会悄然发生变化,使得高学历人才使用成本提高,企业会理性地计算每一笔用人成本,启用何种学历的人才最经济,是招用外部人才还是培养现有员工,都将从企业的成本和效益分析出发加以决定;企业人才需求将以普通技工以及他们的再培训为主。③外资企业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使企业获得持久竞争力的做法必然会影响国内企业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向,促进企业加大培训投资力度;这样,以提高职工素质和岗位技能为目的的企业教育将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的日常职能。

3.2.2终身教育观念使职业教育面临良好的外部环境

职业教育将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内化为个人内在的需求。加入WTO后,面对一个全新的市场规则和国际标准的现代管理模式,新的经营理念、方法和技能都有待熟悉和学习;竞争的加剧,不进即退的压力,使更多的人重视职业教育,重视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

3.2.3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将多元化、联合化

加入WTO后,我国继续职业教育市场将面临国外资本的介入,竞争将日趋激烈。由于成人的支付能力较高,国外教育集团的主要投资方向往往是继续职业教育,必然会吸引学校、科研院所、民间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等一切有条件从事继续教育活动的组织加盟,各种办学形式将纷纷出现。因此,实施职业教育的主体将形成多元化、联合化的格局,这种联合办学的形式有助于优势互补,有助于各种形式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态势,竞争必然促进优胜劣汰,促进继续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3.2.4职业教育的对象将更为广泛

随着各个领域的对外开放,终身教育观念的确立,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需要,为了适应多变的信息社会,接受继续职业教育的主体将从企业向社会各个领域延伸,并向纵深发展,职业教育的对象将不再局限于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和发展将贯穿人的一生。因此,需要提供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随着跨国银行、跨国公司、跨国人员入境的增多,继职业教育的对象趋于全球化,教育规模将不断扩大。

3.2.5职业教育的模式、手段和方法将不断更新

加入WTO后,职业教育将更为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将结合工作、生活来进行,按需施教,个别化教学模式和采用即时学习、即时教学,以及在人工模拟环境里的教学将大行其道。随着新的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网络教育的产生,继续职业教育将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所有这些均为个人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宽阔的途径。

4威胁机遇(T)

①社会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是造成职业教育发展滞缓最主要的因素。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不仅轻视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而且对近几年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持轻视的态度,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积极发展。②社会的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致使他们失去了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信心。当人们对职业教育缺乏兴趣的时候,职业教育必遭冷落。

5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选择

通过对职业教育整体情况的分析,站在职业教育办法主体的角度,因其自身资源不一样,按SWOT内、外要素构建二维因子得:SO;ST;WO;WT。得到相应的总体发展战略。①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发展职教主体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②弱点—机会(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职教主体改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③优势—威胁(ST)战略是指职教主体利用自身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④弱点—威胁(WT)战略是一种旨在减少职教主体内部弱点,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技术。对于职教主体最终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是由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相互作为用形成的,依赖于职教主体高层决策。

作者:卢建华工作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四篇: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评估制度

一、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评估制度的问题盘点

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评估制度是政府推行管理与评价分离、提升评价地位与作用的一次重要尝试。就专业建设与专业评估而言,政府由过去注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意见的出台与完善,进而关注专业评估标准、程序的制定与实施,使专业评估工作进入制度化进程,这是可喜的进步。比如,通过专业评估制度的实施,对专业进行合格、优秀的认定,指导、规范专业建设,但是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若干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专业评估的对象具有局限性目前,专业评估主要任务是完成对某个申报专业优秀或合格的认定,涉及的是学校的少数专业,而且评估时也不会对学校所有专业的情况进行严格复核,容易导致学校资源的畸形配置———评哪个专业、就向哪个专业在人力物力上重点倾斜,使得不同专业的条件装备、师资水平、直至办学质量等产生较大的差距,既不利于学校各专业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也不利于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专业评估的实施缺乏规范性专业评估工作的要求、程序、时间虽然有规范性设计,但是真正实施情况往往事倍功半,如专家组的组成往往为临时聘请,评估前的准备工作也不充分;获得评估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评估手段相对落后;评估时空受限,获得的有效信息也比较少,主要依赖学校的自查报告,评估结论的针对性、准确性、权威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专业评估的应用缺乏权威性专业评估容易出现剃头担子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往往出现这样的情绪:政府是“我要评”,学校是“要我评”。现象背后的问题是,专业评估的结论仅仅作为对学校工作的建议、要求,约束力不强,激励作用不明显。出现的问题由于没有复评估,也没有责任追究机制,往往不了了之,因此得不到学校充分重视。主要表现为对专业评估有厌烦应付情绪,做点台账应付一下检查,专业评估成为学校突击性工作、少数人的额外工作。

二、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评估制度的症结分析

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职业教育发展阶段性看,职业教育刚刚从恢复期、规模扩张期进入巩固发展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许多制度都要在实践探索中基于国情重新建构,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不可能脱离发展阶段的客观规律。制度的建设从无到有固然是一种进步,但是从主观上来说,制度的设计必须具有前瞻性,如果想要进一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把内涵质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那么,审视专业评估制度中的不足、分析原因,并进行本土化重新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对专业评估的作用缺乏准确认识

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评估制度实施以来,仍有个别地方政府和学校对其作用缺乏准确认识。实践证明,如果专业评估的价值取向趋向理性和科学性,则专业评估对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监测的准确性就会更高、作用会更加明显。从评估的结果看,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在一定区域内的差距与优势非常清晰,而且具体到某个专业的问题症结也可以找到答案,对质量的监控具有明显的成效。而只有政府、学校形成共识,切实把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声誉放到突出的地位,专业评估工作才能成为双方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对专业评估的制度缺乏整体设计

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评估已经有一些初步的评估标准和评估程序,但是在制度的整体设计方面还存在许多空白,比如,为了实现评估标准制定的意图,究竟运用哪些专业评估模式开展评估工作,如何进行数据采集的建模,采取哪些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评估结果如何验证,专业性人才队伍如何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厘清思路,进行完整设计。完整的专业评估制度应当包括评估模式的多样性、科学的评估标准和程序、明确的评估对象、基于信息技术的方法、专业性人才队伍的数量与质量、数据采集和挖掘模型、评估报告的规范格式和出具资格的可靠性和法定性,以及充足的经费支持。

(三)对专业评估的实施缺乏配套措施

再好的制度设计都需要一个很好的配套机制去实施,专业评估也需要一个专业化的独立第三方长期坚持去做。因为专业评估不仅仅需要现场观测,还需要日常数据的积累,需要与往年的评估情况进行比较。如何进行专业评估不仅是对某个专业建设水平的鉴定和监控问题,更关键的是涉及政府对职业教育管理方式的变革。政府如果继续集管理与评估于一身,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没有真正实现管理与评估的剥离,则难以实现专业评估的作用,也不利于厘清政府的工作职责。

(四)对专业评估的模式缺乏创新意识

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评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专业评估的模式过于单一,不能满足所有专业办学质量监控的过程性需求。目前,我们主要有合格专业评估、优秀(品牌)专业评估等,实质上属于认证评估、鉴定评估、事后评估,缺乏对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的连续性监控,等到发现质量问题为时已晚。即使发现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由于没有其它模式的配合,对学校改进行动没有追踪,专业评估的促进作用、规范作用也难以实现。

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专业评估制度的经验总结

从国际经验来看,专业评估作为政府保障、监控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已经在制度设计、评估实施、结果应用等方面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其经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制度设计:在政府主导下系统设计不断完善

美国专业评估在政府的主导下,已经形成认证标准的制定、认证学校自评与外部认证结果的处理与运用、认证的组织与职能、对认证机构的监督与认定等一整套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体系。[1]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完善的过程。从我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看,政府统筹制定专业评估制度是法律赋予的职责,我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政府统筹不仅有利于政策的衔接,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政策实施环境,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二)适用范围:对所有专业全面评估是必然趋势

加拿大职业教育专业评估采取内外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外部评估由各省成立所有专业的专业评审委员会,每个专业5-7年进行一次评估,内部评估由各高职院校自行成立的各专业的评估委员会,专门负责本专业的内部评估工作,各专业的内部评估每年组织一次。[2]在实行专业认证的国家和地区,专业认证是提供一种为同行所认可的资质认定的证明,没有获得认证资格的专业往往就被认为缺乏质量保证。[3]上述做法对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评估有较好的启发。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评估主要是合格评估和评优评估,参与评估的专业只占所有专业的一小部分,对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推进作用不明显,因此,参考上述做法,对所有专业全面评估、质量认证是必然趋势。

(三)结果应用:评估结果是职业教育绩效考核依据

我国学者从评估主体、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程序、评估结果五个方面分析美、英、日、加四国政府对职业教育专业评估的经验,认为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教育质量,决定学校能否获得政府经费的资助,以及获得多少经费,院校间的学分互认,认可院校毕业文凭及文凭持有者的学术背景。[4-6]上述经验表明,政府对每个专业在若干期限强制性评估一次、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且评估结果与学校领导与教师的考核、专业的调整和经费拨付挂钩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未来应当通过专业评估进一步规范专业设置的要求,优化专业结构,妥善处理薄弱专业的发展问题,并以评估结果为职业教育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制度实施:由独立第三方专业化实施专业评估工作

美国职业教育评估是由取得认证资格的全国性评估机构和地区性评估机构负责,他们均属于非政府组织;英国职业教育评估是由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的皇家督学与专职督学主持,教育标准办公室直接对教育大臣和国会负责,是英国政府实施教育管理与质量监控的独立部门;日本职业教育也是由日本技术者教育认定机构、大学基准协会、日本私立短期大学协会、高等专科学校协会、私立专门学校的评价研究机构等第三方评估机构负责。[2]独立第三方对优化专业评估制度的意义在于,虽然专业评估的功能没有任何改变,但专业评估会被做得更好,专业化程度会更高。政府花钱买专业评估结果,则社会组织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高效、准确、公平、公正的独立第三方评估才能成为未来趋势。在我国普遍新建专业评估独立第三方机构还不现实,那么今后一段时间由谁来负责评估需要制度创新。

(五)模式建构:认证评估与分等评估等模式有机配合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专业评估的主流模式有认证评估(对某一专业的合格或优秀、重点的认证)、分等评估(给出等级判断甚至给出精确的分数,也称水平评估)和审核评估(对学校内部评估制度与机制的评估)。虽然分等评估是对认证评估的发展,但是这两种模式不仅得到较好的运用,而且起到一定的互补作用。比如:有的国家已将分等评估和认证结合起来,学校通过认证后,每年都需要向认证机构提交一份年度自评报告,认证机构还可对学校进行不定期的视察。只有在评估中达到某个等级,才能申请更高一级的认证。[4]另外,审核评估有利于倒逼学校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完善内部评估机构和人员配备,形成运行良好的质量内部监控机制。

四、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评估制度建设的完善

专业评估是职业教育重要的质量保障机制,能够呼应所有相关主体的利益关切。一方面,对职业学校每一个专业的办学绩效进行定期全面诊断,可以促使学校审慎专业布局,防止资源畸形配置,切实提高每个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完善的专业评估制度也促进了政府管理的变革和效能提升,特别是能够提升政府财政投入的有效性。

(一)加强应用:在管理转型中完善办学质量保障机制

绩效要求的出现显著增强了学校改革的舆论氛围和影响力。[5]学习发达国家经验,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评估制度建设,不仅是促进学校前行的力量,也是政府教育管理方式变革的动力。根据嵌入理论,政府行使管理职责义不容辞,推动制度创新是政府有效管理的自觉行为。但是,政府不能做千手观音,政府管理职业教育的重心需要转移到宏观管理、透明管理上来,并通过专业评估制度的完善,来决定是否启动资助或引导机制。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评估必然是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应当逐步推动第三方独立评估,政府向独立的专业性认证机构购买评估服务。上海市已初步形成了这样的机制:学校自主强化专业质量控制,市教育评估院提供咨询服务与质量评估,教育部门宏观规划指导和监控的学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办学质量不合格的专业进行整改或者停办,并相应减少该校下一年度备案专业的数量。[6]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成立了教育科学(评估)院或职业教育教研机构,政府可以委托这些机构开展专业评估,这也是目前比较现实的解决办法。政府通过建立专业评估结果定期公布制度,向社会公布专业评估结果,倒逼职业院校改进专业建设,切实提高办学质量。

(二)完善模式:让专业评估的质量保障功能更加突显

当前,需要探索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国情的专业评估模式,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效配合。一方面,要继续发挥认证评估模式的作用,加强与地方重点产业相对接的骨干专业建设,同时,要大力推进分等评估,对一个地区所有专业进行水平评估,促进各地区、学校重视薄弱专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审核评估模式也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通过评估学校各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来间接评估教育质量,促进学校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的完善。这种做法在日常管理有所涉及,但相对于认证评估、分等评估来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张晓鹏认为,审核评估模式是以促进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为主要目标,关注从源头提高教学质量,最为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4]笔者认为,学习发达国家经验不能孤立地看待模式的运用,应当进一步创新不同模式之间的有效配合,比如,在政府的主导下,每隔一定年限,对一个地区所有职业学校的专业进行全面水平评估,按照学制类别公布各专业的得分与排名,并对得分低于一定标准的专业限期整改。逐步实现财政拨款与专业评估得分、办学规模和政府倡导的专业布局三个因素有机结合,通过拨款制度引导学校加强质量保障机制和内部质量监控机制建设,也通过拨款制度引导学校合理规划专业布局和设计招生规模。另外,对得分低于一定标准的专业,政府应当立即跟进审核评估,发现学校制度建设的缺陷,不能等到分等评估的复评,而是要主动查找学校内部质量监控机制的薄弱环节,及时帮助学校完善内部质量监控的目标方法、实施主体、工作计划和考核办法,并通过内部质量监控机制启动质量保障机制。去年,笔者所在城市出台《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标准》,对本地区初中后五年制和三年制所有专业进行了分等评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推动变革:围绕质量保障机制促进学校制度建设

专业评估制度的建设当然需要听取各方利益主体包括学校的意见,也必然要对学校提出相应的考核要求,特别是制度建设要求,这一点往往被制度设计者忽视。职业院校应主动应对专业评估的要求,加强理念引导和制度完善,充分认识专业评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要我评”真正走向“我要评”。要建立各专业的外部专业评估委员会,完善各专业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同时,学校各部门分工配合,各司其职:教务部门要统筹建立质量保障机制,督导部门完善内部质量监控机制。要通过管理平台对各专业进行实时质量保障追踪和质量监控,并实现不同部门的数据共享。对职业院校而言,必须有这样的认识:一个真正持久的教育质量机制应当建立在学校自我完善的基础上。[7]对寄希望政府长期大包大揽的做法要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发挥专业评估制度的作用,本质上要触动学校专业建设机制的变革,推进教育质量的提升。质量至上应当是学校自觉行动的准则,职业院校要用长远眼光谋划专业布局,在着力办好优势专业的同时,积极开发新的专业方向,并主动根据专业目录和评估标准,对没有发展前景的薄弱专业予以整合,切实改变专业设置贪多求全导致办学质量低下的局面。

作者:王中工作单位:常州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