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0篇

时间:2022-03-31 02:32:42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0篇

第一篇: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对策思考

习曾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必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民族创造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可见“,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已经达到国家战略高度的重要概念。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是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国内高等教育发展不断深入并初见成效。但是,多数高校没有将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置于人才培养和自身发展的高度上展开,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典型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是认识上的不足。高校领导层对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重专业而轻文化,且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各部门职责的划分过于清楚,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被认为是分管领导及另外少部分人的职责,各自为政的问题严重。同时,很多高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文体活动,对校园文化内涵把握不准确,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是物质支持欠缺。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撑,但当前大多数高校提供的物质支持远不能满足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客观需要。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着物质层面的严峻考验。最后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者与大学生缺少互动、位置固化;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品位,与专业课程难以贴合,不能实现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同时,缺少人人参与、人人建设的氛围,为数不多的建设人员大多未经过系统培训,致使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价值取向与注意要点

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影响重大,同时也是衡量高校精神风貌的重要方面。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思想的发展培育产生潜在影响,具体有稳定性、长期性,好的校园文化会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大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使他们在情感上更加成熟,在学识上更加渊博。首先,要在理念上争取大学生对校园文化软实力及其建设的认同,并以此促进校园文化有效发展。高校想要提升人才素质,加快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理念的认同与统一是开展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高校要强化“三校”“三风”建设,突出校训、校徽、校歌的育人作用,优化校风、学风、教风,引导全体师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风貌,凝炼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其次,要注意情感上的亲和。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必须正视和尊重学生在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文化活动、文化设施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营造和谐进取的文化氛围。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主人,用心推动校园文化发展,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切实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战胜困难,引导学生培养自立自助、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最后,要注意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齐抓并进。校园文化应突出个性化特色,高校不但要从硬件上支持教学发展,更要在教学场景中渗透健康的校园文化。大学生不但需要理论教学,也需要实地演练,从而达到有效综合素质的目的。所以,应当把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的师资配备、课程研发结合起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营造浓厚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使之贴近社会、企业和学生实际,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引领作用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是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目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建设校园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对提升师生文化鉴赏力影响重大。首先,要坚持全方位规划。校园文化既包括各类种文体活动,也包含教育活动,好的校园文化涉及环境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等众多方面。高校应从人才培养和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正视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制度措施,为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升创造条件。其次,要坚持规范化教育。高校应结合时事热点和学生思想动态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充分利用党校、团校等教育阵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讨论氛围,以校园文化活动引导人、感染人、鼓舞人,并最终达到塑造人的目的。最后,要坚持实践探索。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的必要条件,它能够为大学生潜在活力的激发提供优质的氛围。高校应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和实践优质校园文化,用先进的理念打动人,以优质的环境感染人,不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弘扬校本精神,加快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

校本精神是高校师生群体意识的生动映现,是文化凝聚力的重要来源。高校应重视校本精神的发扬工作,深入挖掘本校文化,总结办学经验和发展成果,促进办学特色和办学品牌的形成。此外,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理想信念教育,以艺术节、社团节等活动增强学生素质,扩大校本精神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时,要树立改革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校园文化活动的新方式,努力创建适合未来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运行机制。加强针对性教育,拓展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规划、有目的地展开教风、学风教育,将校园文化融入高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加强实践性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企业和社会实践,将校园文化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积极开发校内外实践资源,激励学生求新求变、刻苦钻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升。最后,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把服务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和关心教师的工作,为他们创造学习培训的机会。增加资金投入,帮助教师提升学历,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改善教师队伍的专业、年龄和学历结构。同时积极服务学生,开展爱心捐助,搞好后勤服务,尽量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和精神困惑,确保每名学生顺利毕业。在培养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的同时加大德育工作力度,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发展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着力建设高雅的校园人文环境,合理规划校园布局,突出不同功能区的设计特色,让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都能最大程度地服务学生;在各学习区、生活区张贴校训、警句,鼓励自强自立、严谨治学、清白做人的文化主题;加强“四化”建设,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工作,在优美的环境中孕育人,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全体师生的审美情操。其次,加强制度建设,优化校园活动。着力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将条理清楚、内容明确的制度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做到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在高校中树立起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内部文化,营造积极、公正、透明的校风。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勤学、尊师、敬老、护幼的行为习惯。积极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和文体艺术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研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力推广各类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培植学习土壤,营造和谐、文明的学术氛围,促进环境和文化的双重和谐。最后,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优化办学理念,积极开展校风建设,培养进取、和谐、自强的校园精神。一是以校歌、校训、校徽为载体,凝聚人心,开拓创新,增强全体师生的使命感;二是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优化办学方针,突出人文精神,将优质的校风、学风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三是以各类文化、管理活动为平台,深化党纪党风建设,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政意识,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四是加强校企合作,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突出对大学生培养目标的考虑,走校企结合之路,建设能够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的校园文化。对此,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互动,建设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大学生全面接触工作岗位。同时在校园文化中植入优秀的企业文化、实行“订单培养”,缩短大学生与企业的距离。

(四)统筹兼顾,科学处理建设矛盾

一要处理好软硬件间的矛盾。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大多到位,校舍造型优美、布局讲究,现代教学设施不断普及,校园美化水平也日趋提升。但在办学理念、治学方法上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离现代教育的要求仍相距甚远。应着力协调软硬件发展上的矛盾,大力发展艺术教育、实践教育,将软实力建设落到实处。二要处理好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间的矛盾。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应当大力弘扬。但教育不能没有现代意识,所以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发挥时代精神,吸纳先进文化,用文化来培育人、影响人。三要处理好企业文化、地域文化、公寓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别间的关系,建立高校新形象,突出高校特色,推行积极向上、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统筹兼顾,不断提升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

作者:刘晔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第二篇: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的实现途径

摘要:高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其自身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选择都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教育发展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发展的统一体,良好的校园文化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环境,而教育的推进又使得校园文化能够被更好地建设并服务于学生。本文将从分析大学文化育人的功能出发,进一步探究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与推进学校育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补充。一方面,校园文化为学校育人提供了有益环境和有力载体;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的开展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味。高校要想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就需要将培校园文化培育与提升学校教育水平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

校园文化是物质实体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一方面,校园文化包含了校园内的建筑设计、校园景观规划等物质形态;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也包含了校园学风、校风、历史传统、精神文化等精神层面的意识形态内容。学生长期在校园文化中生活,自然也会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简单来说,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坚定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信念;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启发学生的智慧,获取新的认知以及开拓学生的胸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等方面。

二、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的实现途径

(一)全部参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大有裨益。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环境与物质环境的统一体,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进来。首先,学校通过开展多种有益的活动,如诗歌比赛、文学鉴赏大赛、主持人风采大赛等,能够让学生的能力从各个方面得到锻炼。在这样的氛围中,其他学生也能受到感染,积极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能力的全面提升,综合发展。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校园文化促进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对于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次,学校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感召,在英雄事迹建设中汲取营养,以先进事迹和英雄人物为行为指南,激励师生共同进取,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后,学校通过学风,教风整治,促进教师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形成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的学风的同时,利用“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加强校园硬件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硬件建设为校园文化育人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足点。而校园文化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小到学校的标语告示,绿化板报,大到校园的校风校史,精神价值追求都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品格得以塑造,思想水平得以提高。因此,要关注到校园文化硬件建设与文化育人之间的重要的联系,让校园硬件建设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要关注到校园的标语告示,校园的绿化景观设计,以及楼宇设计,教育设备的更新与引进等诸多方面,进一步提升学校硬件水平,促进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要求。同时,通过校风建设,学风建设,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学生能够更正自己思想观念中的错误,落后观念,这对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大有裨益。

(三)创新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实现校园文化育人新途径

客观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就是教师与学生,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将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情况,因此,构建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实现校园文化育人的新途径。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到学生的情感诉求,心理问题,真诚的关爱学生,深层了解学生。并适时进入学生的寝室,与学生进行亲切的交流,构建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纽带。其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在一定的载体下开展,在网络信息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需要构建起以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校园文化网站。发挥新媒体交互性,开放性的特点,学生能够在这个网站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让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再次,还要关注到学生社团建设。社团是发展学生能力,丰富大学文化的重要阵地。在进行学生社团建设时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模式,完善校园社团的监督与管理;另一方面,学校也需要给予社团一定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最后,还需要在寝室中营造和谐融洽,互帮互助的氛围,优化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结束语:在新的时期要积极发展校园文化对于学校育人的积极作用,以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以校园硬件、社团活动、和谐师生关系构建为载体,推动校园文化与学校教育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探究新时期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

作者:马富科 单位:西安思院学院

第三篇: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实证研究

随着我国高校越来越多新校区建设的展开,校区分散、新校区难以承载老校区的文化底蕴,文化同质性构建愈加困难。S大学新校区于2010年投入使用,距市区主校区20公里,机构设置多为主校区派出机构,并设有分教务处、分团委对学生进行管理。如何使大学校园文化在不同校区实现同质构建,是新校区面临的且迫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研究方法

本文以S大学新校区为调研点,调查范围和对象为在校大一至大四本科生,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文科类102份,理工类98份。在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基础上,采用较为客观的衡量方法、问卷调查、访谈与观察获得一手资料,运用文献分析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针对调查中获得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尝试对S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分析解释。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该校新校区规定,本科生大一、大二两年级除乘校车至主校区外,不得通过其他途径出校。文科学院本科已将全部教学任务转移至新校区,但学院党委、团委及教育科研办仍留在主校区。在学生管理方面,大二全部文科学院本科生及部分理工科本科生不再回迁主校区,新校区未设教师住宅区,各院系辅导员平均3日工作日在新校区,2日在主校区办公。

2.1教学与科研层面

高校教学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实际载体,更是校风、学风的现实载体,具象于高校办学理念、教师教学方法、学生风貌等方面。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多数新校区校园文化由于建校时间短,难以传承历史文化底蕴。高校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一定程度反映了师生关系是否能够相互信任,这也成为学生能否高效学习、提升创新能力及挖掘科研潜能的基础。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少,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加困难,62%的学生与任课教师在课外几乎没有交流,75%的同学表示未参与老师所组织的科研项目。对于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内容方面,关于学习问题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学校、生活和交际问题,还有少数同学与教师交流心理问题。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促使教师教学水平难提升,还会影响教育质量。学生解决学习难题途径的调研数据显示,首选查阅资料的有58%,选择求助同学的有26%,选择请教老师的仅有16%,一定程度反映出在新校区老师发挥的重要作用有所减弱。

2.2文化活动层面

高校搬至新校区的过程中,校园文化“移植”难度较大,新老校区精神文化互动难度增强。高校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及师生员工的价值准则等均精神文化的传承应是贯穿于高校育人始终的。

2.2.1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参与情况

跨院系开展联谊活动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方式,不仅能够促进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尽管高校在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出台相关举措,举办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但半数学生对所在学院与其他学院联谊交流活动的举办并不熟知,学术、科研、文体活动的交流与沟通在院系互动层面较少,呈现出新校区校园内部跨系、跨学科文化交流氛围不足的问题。高校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学习生活已成为传承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知识竞赛、体育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已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但实施情况并不理想,能够经常参与的学生仅15%,51%的学生很少参加。活动宣传力度不足、交通不便使得校区间联谊困难、活动申请审批流程复杂、形式主义严重、主题不明确都是校园文化活动现存问题。宣传不足使得部分学生对活动的了解程度较低,降低参与度。

2.2.2学生成长成才

校园历史文化作为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的源泉,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和引导作用。(1)高校学生对校园历史的了解途径。据调查,S大学主页的官方介绍是学生了解校史的主要途径,也是较为全面和直接的方式,同时学校举办的相关报告或宣讲、校史馆和历史景观从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学生对校史的了解程度,但通过学生活动对体现校史、校风的程度较低。(2)学生对校园历史的了解内容。据调查,S大学对校园历史文化的育人功能未充分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形式多样化较为薄弱。学生对学校的建校过程和校办刊物的了解程度较低,学生对校园历史了解的方面如图1。(3)校园历史文化建筑的建设情况。学生对校园历史文化的了解不全面,新校区建成、运作时间短,本应呈现深厚文化积淀的校园景观的设置少,教学楼、图书馆等缺少文化底蕴,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育人功能有一定的削弱作用。新生由于接受高校特色的文化底蕴的熏陶,很难形成文化认同,从而在新校区学习中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就学生对学校历史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强烈程度,71%的同学认为一般或不强烈。据调查,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最看重的是图书馆资源、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周围学习风气,如图2,认为校园文化已经体现在校园环境、建筑风格、历史沉淀、学生活动所占比率最高,但学生学风、教师教风并未明显体现。

3结论与建议

校园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根基与灵魂,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也应基于对老校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创新,根据老校区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所积淀的浓厚的人文底蕴、育人方针与精神风尚,形成对全体师生员工具有一定的感染、引领、激励的作用。对拥有崭新的物质环境、全新的人文环境的新校区,进一步改进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融合及学生适应的途径与方法,提出以下建议。

(1)突出高校制度文化重要地位,积极发挥高校服务师生作用。高校应具备一个统一的校园文化理念,并根据这个理念,各校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高校新校区在投入使用前,应对原有制度进行整合,根据已有相对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预先制定好适合新校区管理模式、符合高校发展规律的一整套制度文化,包括高校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引导师生及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

(2)提升教师文化育人意识,切实促进多校区文化交流。新校区由于交通等因素限制,存在较多的教师“走教”现象,师生间交流机会少,使师生缺乏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高校应当从教师的职业追求和学校发展目标出发,通过加强教师职业修养的再教育,激发教师教学育人、文化育人的热情,建立师生间沟通交流,建立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形成良好的师生文化氛围。

(3)加强校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学生认同感。高校新校区初建成时,师生特别重视校园的建筑风格,因而,高校新校区应依托校园建筑风格与景观,使师生一进入新校区便能感受到与老校区相同的亲切感,从而形成对新校区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为学生讲解高校发展历程、建校及校友励志故事,编排校史剧,借助包括优化的建筑、先进的教学设备在内“有形文化”与老校区沉淀多年的文化底蕴移植的“无形文化”相结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到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来,将其逐步纳入到自身日常学习生活和思想行为中,最终成为自己价值判断的标准和做事的方式。

(4)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发挥“新媒体”载体促进作用。高校新校区应突出学生组织、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功能,根据特长发挥其创造力,开展为学生所感兴趣、活动内容新颖、涉及面广、质量高的活动,诸如文化娱乐晚会、电影专场、公益服务、学术讲座、体育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群体对象,开展校级、院级、党团、班级、宿舍文化活动,建立新老校区学生间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跨校区活动,移植老校区校园品牌活动。拓展新媒体阵地,开辟学院官方微博、微信公共平台、学院网页及时更新等形式对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将教育、学习的职能融入其中,实现寓教于网。

作者:游莅荟 单位: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档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档案是记载高职院校历史沿革和学校发展的宝贵物质载体和精神财富,它是高职院校在学校创立和发展过程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真实地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它在学校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等管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高职档案可以为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信息佐证和素材,对于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促进高职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高职院校档案与校园文化之间有共性也有区别。学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同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两者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其共性主要体现两者都是以学校为依托,以知识传播、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宗旨;都是要引导学生发奋学习,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真正实现人生的有效价值。其区别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属性区别,学校档案体现深厚的历史特征,而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二是内容区别,学校档案是以档案中的学校沿革、历史传统、教学管理经验、科研成果等为主要内容,而校园文化以开展各种具有教育意义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内容。三是表现形式区别。学校档案以提供档案资源利用为平台,而校园文化是以开展多元化的活动为平台。学校档案工作能够促进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两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所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高职档案工作之间有很多可互相借力之处,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档案为校园文化服务的优势,对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档案工作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1.高职档案的自身属性适于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首先,高职档案具有厚重的信息性和文化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它非常适合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档案是一种最为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源,具有信息属性。档案资源只有扩充和传递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高职档案中包含了许多校园文化建设所需的信息,例如,学校办学历程,历史沿革,师生员工的先进教学、求学事迹,专业设置数目的递增,校园环境的改进等。高职档案信息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得到充分地扩充、传递和延伸,从而充分体现出高职档案信息资源的自身价值。因此,高职院校的档案信息特性决定了高职档案必然要参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更好地体现高职档案的价值。其次,高职档案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这一特性决定了高职档案必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高职档案不仅记录了学校历史,还通过不断积累与传递将高职院校的文化进行传播。高职档案的内容多种多样,收藏了大量的优秀手稿和典型事迹等,生动形象地给利用者展示出高职档案的文化魅力。高职档案的这种文化属性,表明高职档案不仅可以贮存高职文化,而且可以传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文化源泉。高职档案中记录的各种精神和活动成果,是维系和促进校园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基石,成为高职院校先进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不竭源泉。2.高职院校档案工作创新需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档案工作要保持旺盛活力,必须把创新作为档案工作发展的主旋律。但实际上,从目前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看,高职院校档案利用的效率并不高,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源闲置,没能充分发挥出高职档案信息资源应有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教授指出:“档案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可以从档案中吸取历史文化的精髓,作用于社会意识形态,形成新的文化价值判断,也表现为人类可以在借鉴已有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新的文化。”因此,高职院校档案部门可以根据本校的历史特色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形成特色档案信息产品,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传承性”形象地体现出来。例如,记载学校发展历史和取得成果等各方面的档案都是开发校园文化的生动素材,组织沿革、大事记、档案史料汇编等都是档案信息产品的具体形式,它们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作用。

二、高职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高职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查考凭据。高职档案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查考凭据,这是档案的基本价值——凭证价值决定的。档案的凭证价值,是学校档案区别于和优于其他资料的基本特点。首先,从档案形成的过程及其结果来看,它是从当时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直接使用或产生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并非事后为使用而另行编制的。其次,从档案本身的物质形态上看,文件保留着真切的历史标记。有些文件材料的全文,原是当事人的亲笔手稿;不少文件上留有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亲笔签署或批示;还有些其他记录方式和载体的文件材料,则是原来形象的照片、录像和录音,所以档案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因此,学校档案可以成为查考、研究、争辩和处理问题的依凭,学校档案可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查考凭据。

(二)高职档案为校园文化研究提供可靠资料。高职档案可以为校园文化研究提供可靠资料,是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决定了档案的唯一性而决定的。档案只有一份,非常珍贵,有些内容信息只在档案中才有的。尽管现在是信息社会,信息海量,但档案信息有其独特优势,学校档案往往只保存一份,是孤本。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研究,都必须详细地占有材料,才能据以潜心钻研,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档案可以从两个方面为校园文化研究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一方面,专门进行原始记录,可供现实的研究工作直接借鉴;另一方面,从记录的广泛事实和经验中,为各项研究活动提供大量的基础性材料。

(三)高职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生动素材。第一,高职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生动素材,是由档案内容丰富性决定的。高职档案涉及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生活等各个方面,翔实地记录了学校办学的足迹,反映学校的发展过程,每所学校都拥有一些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教师和一批优秀的学子,他们的成功无不闪耀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利用档案写回忆录、举办各种展览宣传教育活动,都富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档案所以成为宣传教育生动素材,因为它以历史性、直观性和原始性等特点见长。第二,学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生动素材,是学校档案载体的多样性决定的。学校档案有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音像档案等,能从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地再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活动情况,形象生动。综上,高职档案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紧密联系,高职档案可以助校园文化建设一臂之力,挖掘、整理学校档案中的思想精华,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高职档案工作要抓住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创新服务的形式,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学院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祝彩凤 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第五篇: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1.我国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基础性内涵

如今我国大学校园内开放的文化体系主要可以划分为物质、精神两类结构单元。其中前者具体包括校园生态人文环境、文化宣传保护设施等物质载体,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传统、校风学风、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等因素。校园文化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风貌,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产生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

2.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进行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过程的诸多挑战论述多元文化本身具有双重感知特性,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机遇方面:第一,如今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范围日渐扩大,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影响下,大学生群体已经开始主动摆脱地域限制,进行全新价值观念梳理,希望借此在特定岗位环境中应对不同突发状况。第二,多元文化传播媒介在校园亚文化传承推广期间,其数量种类不断增多,现代化应用手段日渐成熟,在如此宽阔的互动交流范围内,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规模也会同步扩大。挑战方面:第一,校园内部传统和现代价值观念开始正面交锋,尤其是在理性规范和地缘人情关系矛盾作用下,一些大学生开始经受不住外界诱惑,注重平时消遣,对于今后职业发展前景毫不上心。第二,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严重紊乱,文化碰撞过程中,部分高校学生开始迷失方向,失去原有的独立思考能力,盲目地推崇拜金、功利思想,爱国情感渐渐淡化。

3.今后强化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实效的策略内容解析

(1)想方设法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动性。强调高校内部师生开展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在这里生活、学习的学生和老师,必须要懂得观察判定自身文化价值地位,通过不断努力,为家庭、社会等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在进行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环节中,高校领导要适当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同时予以灵活创新改造,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能够得到传承和弘扬。在多元文化控制下,理性批判精神集中体现了大学校园文化价值。大学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全面继承并有效发扬优质传统文化理念,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体系中,努力成为社会文化的推动和引领者。(2)集中一切技术、经济力量培养健全的大学精神。归根结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目的,在于稳固塑造和大范围传播价值观念。这是大学在激烈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灵魂,其主张全面汲取优质主流和非主流文化要素,使传统特色和鲜明时代特色同步突显。所以说,大学今后要科学运用已有载体,进行特殊文化精神管理架构,鼓励学生崇尚民主自由,敢于与享乐、功利主义作斗争;在生活中开展各项公平、公正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营造出百家争鸣、开放进步的大学文化交流氛围;大幅度提高高校教师对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知水平;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专业发展前景相结合,并不断完善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以此提高高校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综上所述,在多元文化交流和竞争环境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形势也将更加严峻。高校内部领导和师生要自觉在学习、实践中协调各类文化要素,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最终成功构建优秀的校园特色文化体系。

作者:张洋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先进的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建设的发展步伐。我国是人口大国,其中高校在校生已突破了三千万,高校学生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群体,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加大对校园文化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网络已然成为时展的主流,高校学生是网络技术的追随者,网络世界鱼龙混杂,尽管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是也潜藏着无限的危机,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为高校学生群体营造和谐的文化建设环境,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1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衍生品,是大量网民通过计算机和接收信息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新表现[1]。网络文化是将虚拟的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宣传文化的同时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内涵。通常情况下,网络文化只流传于网络,但是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它逐渐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例如:网络流行歌曲的广泛流传,《最炫民族风》风靡了中国乃至世界,它本来只是一首在网络上传唱度很高的歌曲,随后带来了全新的民间文化——广场舞,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网络文化发展壮大的表现,是网络文化逐渐生活化的表现。校园文化是校园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的全体师生在管理、科研、教学、生活中发展的文化,是校园精神文明的象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的结合体,是指导高校师生在发展校园文化的同时,重视网络文化的发展,将两者结合起来,创建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形成新的文化理念,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旨在顺应我国文化建设发展的理念,顺应时展的要求,积极引导广大的高校学生群体,为我国文化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例如:现在很多学校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定期推送校园相关信息,包括文化活动、优秀学生介绍、学校建设等等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学校,形成独特的校园网络文化。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具体表现

2.1政治文化的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在我国价值体系中发挥着指导性和决定性作用[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政治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发展政治文化的关键步骤。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让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校园中形成强而有力的政治理论基础,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政治主义思想,指导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政治文化建设也需要校园网络文化的推广,通过网络加大师生群体的联系,开展政治教育宣传活动,引导师生理性、正确地看待我国的国情、社情和民情,跟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步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例如:前段时间,各高校开始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在师生交流的微信群和QQ群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分享学习心得,这是政治文化建设的具体表现,也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2行为规范的建立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制度的建设是为了规范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其自身的制度规范,我们应该重视舆论的规范作用。民,国之根本,社会舆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发挥舆论的规范作用,约束自身的行为。行为规范作为一种制度,约束着高校师生的日常行为,校园网络文化制度的建设是为了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促进网络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当前,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项规章制度不够健全,我们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逐步形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制度,以此维护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校园传媒作为校园网络文化推广的主要手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都有广播台和新闻中心,着力建设校园传媒,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指导,以校园传媒作为传播手段,大力推广网络文化,另一方面,以校园传媒作为舆论监督手段,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规范师生的日常行为。

2.3精神文化的建设

精神文化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的集合,不同于物质文化的可控性,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文化[3]。精神文化作为一种抽象的文化形式存在着,尽管它没有具体的管理条例和制度,却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我们把精神文化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观的精神观念,每个人心中持有的信念,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观念,另一种是客观的思想文化,它是以理论为基础,逐渐形象化的文化,例如:我们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传统文化、爱国思想,这是建立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精神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发展精神文化,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大力弘扬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引导全体师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鲜明的精神文化,维持校园网络文化的正常化发展。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3.1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先进的指导思想,帮助高校师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走向积极的网络文化建设之路[4]。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男生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无法自拔,女生沉醉于网剧和淘宝中,难以脱离,他们作为高校学生,拥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自制力,但是在网络风靡的今天,他们显然分不清现实和虚拟。网络是信息交流的载体,我们应该发挥它的优势,积极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建设和谐、有价值的网络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我们需要的指导思想,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抛开虚幻的违心思想,认识生活、体验生活,从实践中了解这个世界。校园网络文化不是恶魔,它不会吞噬我们的心,相反,它可以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认识世界、发现生活的美好。例如:在一些高校常常可以看到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标语和横幅,开展与之相关的演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2有利于大力开展网络教育

高校学生从网络上获取大量信息,接受网络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意识和独特的价值观念。但是网络世界真假难辨,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难免不被恶劣的网络环境所影响,极有可能产生大量不良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帮助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认识真正的自我,辨别真伪信息,养成道德自律意识,强化自身的道德观念,饯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全体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所以必要解决横亘在网络文化建设道路上的障碍,积极开展网络教育,净化网络环境。例如:今年,我国已经网络安全法草案,积极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

3.3有利于高校掌握网络文化的话语权

高校网络文化顾名思义是在高校中推行的网络文化建设,建设的主题是高校,那么高校应该在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掌握话语权。高校通过利用校园的资源,以网络为平台,管理校园建设以及校园文化的发展。网络文化的形成是高校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开创教学改革新模式,利用网络开展文化宣传与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但是大量网络语言的兴起,使得原本的网络文化出现不和谐因素,网络语言极大冲击了学校的思想教育体系,使校园网络文化的话语权遭受攻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着部分有文化修养的人,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些人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他们可以对网络文化环境实施监管,开展有效的评论,遏制不和谐的网络文化,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主动权。例如:高校建设网站,一方面是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实时信息,另一方面是设置监督管理平台,让学生自觉发挥监管作用,肃清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不和谐因素。

3.4有利于形成校园网络文化品牌

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时时刻刻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品牌效应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一个产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是对其吸引力的最好阐释。校园网络文化需要成为一种持续的有影响力的品牌,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高校着力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大力宣传健康的网络文化,还开设网络服务平台,从而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知名度,打造专属品牌。例如: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发展,高校开始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方便学生查询图书资料,开设无线网络服务广大学生,作为校园网络文化的推广举措,不仅方便了广大的在校生,还吸引了一些高中生,有利于来年招生推广工作的进行。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4.1创建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以保证持续稳定的发展[5]。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全校师生的协同配合,需要宣传正面的文化知识,提供优质的信息交流服务平台,以及日常的维护和打理,这些都需要在健全的制度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们树立了正确的发展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高校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理念建立管理制度。

4.2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宣传高校的网络文化,提升知名度。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号召全校师生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拓展知识,一方面增加开展活动的经验,丰富网络文化的内涵。

4.3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理念指导,要求我们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坚定的思想道德理论,指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学校可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课程教育、创办演讲比赛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4.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网络校园文化的建设立足于网络平台,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数量庞大,学生长期被这种网络环境影响,不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校园网络文化不应该仅仅立足于网络,还应该以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号召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乐趣,疏通学生的心理。将社会实践和网络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5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高校的国家,高校学生数量庞大,基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应该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致力于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顺应网络时展的潮流,培养新型的学生,让学生不仅学习传统的文化知识,还帮助他们适应时展的步伐,增强自身的能力,帮助他们重新认识网络世界,学习网络文化,同时,净化校园网络环境,还给学生一个清澈透明的网络世界。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更应该加大建设力度,促进社会文化的持续发展。尽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们应该坚信,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积极响应其号召,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作者:刘清华 刘向群 梁雷 陈金平 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部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党委

第七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

一、前言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灵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立足我国的基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进而引导高校校园和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充分认识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对高校的发展、思想的进步、社会的和谐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1.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校园文化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体现师生的价值和行为取向。它是师生集体精神风貌的体现,是维持高校师生生活的精神动力。校园文化更多体现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没有固定的形式,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的。校园文化主要通过讲授、校园广播、社团活动、基础设施等来体现,营造学习生活的氛围,从而形成实现对全校师生的渗透和影响,形成良好稳定的积极的校园文化,从而影响师生是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而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灌输的方式来实现,而更多的是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来体现,同时这种影响是深入持续的。教育者意识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不断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课堂讲授积极的思想、开展专家讲座、张贴宣传栏、校园网络等有形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更广泛的教育载体。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教育内容和多样的教育手段,也为尽早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方法。[1]

2.积极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样的影响是不断深入在思维中。在校园文化上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它为高校和谐发展提供价值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项制度不断完善,高校的发展策略也了一些变化。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部分,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各种文化交流和文化碰撞,使得大学生在选择上出现一定的偏差。盲目跟风现象不断涌现,更有许多学生为了显示“时尚和潮流”,摒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下,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在很多高校里,我们都可以看见信息栏,张贴着各种先进人物的事迹,旨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促进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校园文化提正确的供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已经给学生形成系统的行为指南和道德标准。从小学的思想品德到高中的思想政治,都已经处处给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了标准。而校园文化都要以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为指导,它是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各种活动都要体现其教育目的,进而使学生形成规范的标准。当然这个标准旨在,在日常的行为中规范人们。这种影响会更深入人心,更潜移默化。“雷锋精神”的大力倡导,是让人们学习他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不应被抛弃,而应该代代传承。之所为社会中出现各种道德缺失的行为,还是没有把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2.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创造、形成和发展的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就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提升和精炼等,都会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并在循环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升华。[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热情,同时鼓舞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明白什么地自己的任务,进而激发他们持续不断的学习。这样,就可以说明师生们在高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下,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丰富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

四、推动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对策

1.加强多种文化形式。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引导。具体的政策与方案却不尽相同,应该根据自己的基本情况而定,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论文化活动的形式是多么复杂和多样,主要的目的就是首先要宣传党的先进思想理念,从而营造良好积极的校园政治文化氛围,这样就可确保学校在各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都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

2.壮大互动队伍建设。在学校的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校各级党组织理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指导学校校园文化的开展,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大力选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当然校园文化建设时一项长期的、不断坚持的工作,从组织者到参与者,几乎涵盖了全校的师生,这就需要高校必须要从着手建设一支包括广大教职员、优秀的学生干部、党员、社团领导者等、共建一支全面优化的优秀队伍,保证高校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结论这就不难看出,高校校园文化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本省作为校园文化的特殊部分,需要在时间推移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构建一个积极的,有着浓郁氛围的高校校园文化,从而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为国家培养出有用的合格人才。[3]

作者:高彩霞 单位: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第八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实行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与社会产物。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现状很不理想,不能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高职思政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教育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政课教学缺乏高职特色。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凸显高职特色,不能完全照抄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缺乏针对性,不能体现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第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薄弱。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其自身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为了缩减教育经费,聘请的教师数量较少,一个教师需要承担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教师没有空余的时间进行科学题目的研究,也就无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这就直接导致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一味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性和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指导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三,教学内容脱离实际。21世纪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各种思想的盛行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政治局面。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从全新的信息中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而当前,高职院校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举例一成不变,经常拿一些已经过时的例子来进行课程的讲解,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脚步,不能将思政课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脱离时代的发展,与我国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不相符合,使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当前的思想政治局势,不能保持思想观念的先进性,不符合高职思政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

第一,充分开发华侨文化。华侨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高职院校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去侨乡进行学习,带领学生了解侨乡华侨文化,并通过对一些成功人物历史背景的讲解,让学生向华侨学习,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精神。此外,高职院校要经常举办以“华侨文化精神教育”为主题的思想政治交流会,增强学生的正义感和道德观念,在交流与沟通中提升道德水平。第二,开发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学生切实感受古人风范,培养不怕苦、不怕累、坚韧的性格,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我。红色资源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政教学的重要素材。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和人民建立新中国过程中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包括革命根据地、革命者故居、红色电影等。让学生置身于漫长而黑暗的地道中,使学生切实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坚韧,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使学生体会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感恩,并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报效祖国。第三,开发网络文化资源。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对某事物和某种思想的观点。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要充分开发并利用网络资源。实现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学校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网站的构建目标是使学生时刻了解并关注思想政治的变化,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建设集知识与趣味于一体的思政学习网站。学生可以通过网站向教师进行提问,在虚拟网络中,学生不必拘泥,可以大胆地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与教师进行讨论,在碰撞中进行自我升华。二是,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网络信息的甄别,避免学生被不良信息侵蚀,树立良好的网络学习风范。总之,高职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实现经济全球化有着关键作用,因此,要重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开发,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陈安琪 傅新文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第九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一、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

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位置,其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会造成最直接且重大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学校文化都表现出了无法替代的功能。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基本教育观,不管学校属于是什么类型,都有必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具有综合性,校园特色是校园文化不同普通的文化形态的主要标志①。校园文化概念正所谓众说纷纭,比较认同的说法是,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在校园环境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包含精神和财务两种财富的文化,主要涉及行为、精神、制度、物质四个层面,并且具备独特的校园特色。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性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进步过程中均发挥了关键作用。早于1980年之后,中国就已经以校园文化为对象开始了系统性专业化的研究,并逐渐将其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中国首次对校园文化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综合整理的书籍是《论校园文化》,该书是著名编辑方占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版,记录了有关校园文化历史、概念、未来发展、特点等等。

(二)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特殊成分,不仅仅具有各自的特点,在文化建设方面也是独具特色。针对校园文化的概念,贺继明将社会先进性作为高职校园文化的主要指导思路,主张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文化活动上,并且是由学校所有成员参与形成的,涉及学校环境、人文精神、以及师生互动多个层面。②郝敏,籍宇在《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说》一文中说,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师的摇篮。在长时间的发展,校园文化逐渐表现出独有的特色,也就是所说的职业技能的特征、精神、内涵集一体的文化。上述文献大部分是立足于普通高校的文化建设展开论述。但是立足于校园特色对校园文化展开的研究论述近期也非常多。很多界内专家针对高职的校园特色的特征、用途、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大范围的搜索研究,尤其是黄浩伶曾经在相关研究中提到,可以将相应的企业文化引入到高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尽量满足企业与校园文化交流与相互渗透。

二、校园文化认同概念的界定

  针对文化认同概念的规定,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郑晓云将文化认同定义为人类对于文化的认可和倾向性共识③。崔新建将文化认同定义为个人与个人之间或者个人与群体之间统一的文化确认④。姜华教授将文化认同定义为个体自我身份以及自我身份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对自己生活环境存在的必然性,对特有的思维模式、文化理念以及行为方式等的价值以及价值观的认同”⑤。以上概念虽从不同角度对文化认同作出界定,但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文化认同的结果都强调归属感。高职校园文化认同是以高职校园作为文化认同的特定载体,是对校园文化是具有价值观存在理解、接受、自信的一个过程,反映了同学们形成价值观的导向功能。

三、校园文化认同与校园文化建设

学者李文瑞认为,“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主要涉及4个方面的要求,分别是大学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其它相关的文化体系的认同,比如特色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等⑥。校园文化认同具备多方面的功能,它不仅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能力,还可以增强学校学生的凝聚力,另外对校园文化的进步或发展也有一定的好处。校园文化认同的程度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期刊网上输入“校园文化”,然后进行搜索就会出现很多相关论文。用“高职校园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也能得到上千篇论文,但是用“高职校园文化认同”能搜到的文章却很少。也就是说,在对校园文化的研究领域中。针对校园文化认同展开的研究还是有很大的不足,还需要相关专家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探索。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中国相关领域就已经着手针对高校的校园文化的情况及发展展开研究,并轰动了当时的整个校园文化研究领域,此后各学者针对校园文化的概念、特征、发展等情况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阐述,都提出了各自的代表观点。刘立忱和符庆明的《辽宁教育研究》与《关于一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文章中明确提出,人是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要素,要保证校园文化的独特性和完善性,必须将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极大程度地发挥,并对其是一保护和教育,着重注意人的创造价值的发挥和保护,从而进一步保证校园文化功能的实现。著名大家关成华在其著作《北京大学校园文化》中针对校园文化的内容做了详细的讨论和阐述,他指出一般情况下校园文化主要涉及文体、学术、道德、政治四个层面。另外由孟根龙和段建国共同编辑的《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立足于校园文化的构建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讨论,他们认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对老师学生以及其他员工进行指导时一定要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统一价值取向和理想,恪守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张宗新也曾经立足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层面,明确指出精神文化在建设中的重要性,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支柱和灵魂,能够指导其他文化元素,很大程度上对其它文化元素产生积极影响。李振英的《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比较与借鉴》,2005年4月;彭未名的“中西校园文化及其走向”,《教育与现代化》2002年第2期;靳珠的“中美校园文化比较及启示”,《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汪昌平、江立成的“中西校园文化比较研究”,《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5期)等主要从比较的角度对中外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比较探讨,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作用。高职院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与完善,每一院校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对其进行建设时,要以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着重注意自身特色的发展,注意将先进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欢融入到校园文化中,积极探究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进行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在长期的锻炼、积累和磨练中得到进步和完善。

五、校园文化认同与核心价值观

我们的国家需要大学生去建设和发展,他们的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方向和未来志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因素与祖国的前途走着密切的关系。高职的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代表着学校自身的创新精神和鲜明特色,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传承和促进的作用,而且它还以凝结和彰显的形式展现了社会先进文化的精髓。高职校园文化为学校的发展和生存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能量,它是学校对外竞争和内部进步的核心能力,它是学校的灵魂和根基。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观的认同,促进校园文化认同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关于此问题,已有相当多的成果。杨永新在其硕士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中非常系统地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从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现状分析为抓手,提出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措施都予以非常详细的介绍。⑦刘贝贝曾对学生价值观认同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明确提出,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主要表现出了下述3个问题:第一点就是认同的弱化;第二点是是教育方法的迟滞;第三点则认同的不平衡性以及片面性。同时她提出确保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措施:第一,发挥教育者的导向作用。第二,利用网络社会特点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第三.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与创业创新实践教育相结合。⑧

六、本课题研究概念界定

1.认同。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认同”的概念采用云南大学蒋红教授于2014年3月14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从增强人们的心理归属感、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上下功夫》一文中提到的,“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国家或自己所在的群体在心理上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并由这种归属感引发出责任以及主体意识。

2.文化认同。本研究中的文化认同采用姜华教授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认同的核心就是对自我的身份以及自我身份的合法性、正当性,对自己生活世界的必然性,对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等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是通过帮助校园个体和群体成为特定文化意义建构过程的参与者而体现出它本身的意义,价值观教育应该与文化认同联系起来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4.民办高职。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其中选取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为代表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选取云南工商学院、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对比的研究对象。

作者:许翠兰 单位: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第十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底蕴文化,是“一种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参与主体,以知识的广泛交流、传播及师生特有的行为方式、生活节奏和精神风貌为基本形态的群体文化”。[1]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校园文化更是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场域和辐射地。基于此,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中、环境塑造中、组织建设中和实践活动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深入大学生的心灵,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

一、以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凝聚力

价值导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之魂,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趋向科学合理是高校的重要工作,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风气建设中,进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凝聚力。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办学理念中

办学理念是校园文化的精神统领,是一个学校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影响着校园的环境塑造、组织建设和活动开展,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办学理念中,才能从根本上引领校园文化向正确方向发展。为此,高校党委要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发展目标和育人目标的方式方法,做好办学理念的顶层设计。首先,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学校文化发展的目标,促进健康向上、富有内涵和饱含创新的文化发展,形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格局,满足广大师生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其次,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校园环境,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鼓励、包容多元文化发展,处理好一元价值导向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治学、为学氛围。再次,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校园文化的崇高追求,引导师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人生态度、心理倾向、思维方式,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风建设中

校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对全校师生具有巨大、持久的影响力。校风主要包括政风、教风和学风,并且在校训、校徽和校旗上得以体现。政风是学校领导集体在领导、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作风;教风是全体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学风格,包括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研究水平、育人水平、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等;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方法,是一代代学生在长期的磨合中形成的比较稳固的学习氛围。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风建设中,首先,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民主管理,形成良好政风。高校要完善行政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形成按规则办事的风气,提高管理的协同性,充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其次,提高教育质量,形成良好的教风。建立和完善平等、公正的教学、学术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为教师严谨治学、提高师德水平提供良好的环境;营造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风气,打造有特色、有内涵的校园文化。再次,采取有效措施,培育优良学风。引导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严格要求大学生,加强对大学生学习必要的约束,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激发大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引导大学生广泛阅读;严肃考风考纪,打造诚信考场,建立诚信档案,对违纪大学生严肃处理。

二、以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塑造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平台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校园文化环境由全体师生共同营造,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大学生积极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物质环境建设中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在表现,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高校进行校园规划、校园建筑和景观设计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要借助校内的宣传栏和校园广播,以文、图、声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观地呈现,也可以融合整齐的规划、独特的标志、美丽的景观展示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风貌,从而激发校园主体的兴趣点,使校园主体在美的体验中不自觉地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习环境建设中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十分重要。大学要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离不开大学的心脏———图书馆建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充裕,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为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籍,那就还不算是学校”[3]。图书馆在一所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图书馆的文献收藏、服务理念、建筑设备与组织文化中。例如,可以通过丰富图书馆的藏书类型,促进纸质书籍与电子书籍共同发展;组织开展师生推荐经典作品、学术著作,并单独设置红色专柜或专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书目置于最为醒目的位置。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网络环境建设中

网络媒体是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具有巨大的传播影响力,网络媒体传播具有及时性、超时空性和丰富性等特征,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网络媒体使用的重要群体,网络媒体为大学生学习、交流、表达思想、娱乐、消费和创业等提供了便捷平台,深受大学生喜爱,但与此同时,网络中的多元和低品质信息也在误导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为此,高校要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克服网络媒体的弊端,净化高校网络传播环境。“高校应采取开放与融合、监督与疏导相结合的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导向,积极打造和建设校园品牌网站,以建设校园文化的新阵地。”[4]高校要建立、健全校园网络建设,提高校园网络的组织性和规范性,通过建立校园资讯平台、网络图书馆和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提高校园网络的吸引力,努力让校园网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校园网络无形地向大学生输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以高校校园文化的组织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与生活磨擦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5],教职工、大学生的工作生活组织是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加强组织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组织制度中

高校最大的组织就是其本身,一所高校要健康、有序地发展,实现育人目标,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高校校园制度是规范人行为的方法,给人以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提高人行为的有效性和方向性,减少盲目性和自发性。制度是否合理会影响校园主体对组织的认同,而任何制度的设立都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的,从价值的角度上看,价值实现的有力方式就是将其制度化。因此,高校要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制度建设中,以制度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首先,将“三个倡导”中的国家层面融入高校校园制度建设,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各项制度、规则和政策设置的直接价值尺度和标准。其次,将“三个倡导”中的社会层面融入高校校园制度建设,在制度中保障自由的思想、学术、文化活动的发展,让制度更平等、公正,形成按章办事、按规则办事的法治形态。再次,将“三个倡导”中的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入校园制度建设中,让道德修养的柔性与制度的刚性相结合,提高道德修养的约束力。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组织管理中

高校内含学院、班级、寝室、社团等诸多组织,这些组织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场所,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刻、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质量的组织管理能保障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首先,高校要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党员的党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各组织中的领导和榜样作用。其次,高校要提高组织管理者的管理素养。在制定完善的组织制度下,各组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道德修养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因素。高校要加强对广大教职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学习内容,让广大教职工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将其运用于工作中,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对大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和熏陶作用。再次,高校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要通过和谐宿舍、文明班级和先进个人的评比,激励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人际关系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际传播,校园组织人际包括教职工之间的人际交往、教职工与学生的人际交往、学生间的人际交往和人际传播等。高校要优化教职工的人际关系,通过塑造良好的职工关系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借助网络等途径加强与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培养教师意见领袖,发挥教师在与大学生交流中的影响力;高校要借助评选宿舍文明标兵、班级道德模范和校园人物等方式培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中坚力量,并以他们作为辐射源,让他们在与周边同学人际交往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以高校校园文化的实践活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转换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性、丰富性、娱乐性和艺术性等特征既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利于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和生活化,并最终落脚在自觉践行上。校园文化活动从组织的向度可以分为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自上而下”的活动、学生自发组织学校监督的“自下而上”的活动、由校内传播至校际和企业社会的“由内向外”的活动等,为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不同形式的活动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转换,提高校园活动的精神内涵。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自上而下”的活动组织中

教师是校园文化的引领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者。教师应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顶层设计,构建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能够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色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的设计中要结合大学生大学期间的成长和认识规律,体现校园活动的整体性;要继承学校优良传统活动,开发与时代相融合的活动,体现校园文化活动的继承性与发展性;要结合本地区区域文化与校园学生的特点设计活动,体现活动的独特性;要提高活动的设计质量,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发挥活动的实效性。例如,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和学术研究等活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征文、音乐、绘画和舞蹈活动;以传统文化为契机,借助地方红色资源、名人资源,通过举办纪念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等。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自下而上”的活动监督中

作为校园最庞大主体的大学生,正处于思维、行为最活跃的年龄,具有很强的创造力。由大学生自主设计、组织的高校活动往往更能反映大学生的思想、兴趣,更具有时代特征,对朋辈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但同时,大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也会存在盲目性、缺乏组织性的缺点,甚至出现泛娱乐化、内涵不足和导向错误的可能,因此需要学校层面予以监督和引导。高校要营造良好、宽松和自由的环境,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力,鼓励大学生创新发展校园活动,鼓励校园文化丰富发展。同时,高校要对大学生活动加强引导,支持、扩大优质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活动之中,让活动更加具有教育意义。例如,大学生自己成立的街舞俱乐部、吉他俱乐部、旅行团队等社交团体,大学生自发开展的公益活动等,这些团体、活动在大学生中自发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中的渗透力。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由内而外”的活动开展中

校园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不是一个时代的“世外桃源”,校园文化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因此校园文化活动也不应仅仅停留在校园这个狭小的空间中。高校之间可以通过文化活动的交流互相学习,培养校际间的友谊关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交流;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与企事业单位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自我修正,增强社会责任感;高校可以开展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益活动中提升奉献精神;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就业指导,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通过鼓励大学生服务欠发达地区提升爱国情怀。总之,高校通过“由内而外”的活动可以增加实践平台,让校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辐射源,扩大文化交流圈,加强文化融合,提高校园文化的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渗透和实践转化作用,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师生员工中的普及,也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作者:朱志明 魏宝珠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