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时间:2022-04-15 04:15:12

书法学习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汉字简化后,社会各界出现了不同声音,关于中小学教育中汉字的繁简之争也此起彼伏。笔者幼时开始习书学画,多次参赛并获奖,秉持着对汉字书法1、汉语言文学及传统文化的热爱,近几年来不断通过专业讲座、史学书籍钻研学习,欲就此问题略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繁体字的演变及发展

195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定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自此,“繁体字”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时代潮流的不断推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小学已统一使用简体汉字教学,繁体字在青少年中的识别度大幅下降。事实上,繁体字距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直是世界各地华人通用的中文书写标准。《辞海》中这样给繁体字下定义:繁体字,简化字的对称。原来笔画较多,汉字简化后已有简化字代替的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的简化古已有之。从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到笔画繁杂的大篆小篆,到“隶变”的起源发展,再至笔走龙蛇的行草书,我国的汉字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但发展总趋势是由繁趋简的。“繁体”与“简体”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辩证的。就如殷商时的甲骨文之于隶书是繁体字,而隶书则之于章草是繁体字,汉字形态的繁简是一个相对关系。现在我们所称的“繁体字”则大约形成于唐代。

二、中小学生识别繁体字对书法学习的意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不可忽视的一个命题。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而书法作为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无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度大幅提高,“提笔忘字”时有发生,笔墨渐渐退出生活舞台。2013年2月,中国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书法教育被纳入了中小学教学体系。在的号召与带领下,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将“书法”列入考试科目,越来越多的家庭将“书法”选择为孩子的必修课程之一。2019年12月,8个新设立的孔子学院在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闭幕式上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被传播至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了解汉语、学习汉字、学写书法。(一)与古为徒,明辨是非。碑帖临摹是当代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古时还未有“简体字”出现,墨迹碑帖多为繁体。如何准确识别并分辨两者,成为不少书法初学者前进路上的“拦路虎”。同时在创作中,因一字多义等原因致使繁体字使用不当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对于书法初学者,尤其是青少年书法初学者而言,懂得识辨繁体字显得尤为重要。“书法不仅与个人生活密切关联,而且也是公共秩序和公共艺术的核心。”书法创作时使用繁体是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心照不宣的法则。但由于书法艺术创作推崇鼓励个人自由发展,并没有严格硬性规定诸如繁简体、格式等规章,故而现今的书法创作中,很多作品存在繁简混杂的现象。甚至创作者自身都无法分辨哪些使用了繁体字,哪些是简体。这更需要创作者具有识别繁体字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及时止损。(二)深入思考,避免歧义。汉字的简化形式多样,很多繁简字之间并非一对一的简单对应,更加激化了繁简混用、繁简错用。书法艺术美的实现前提不应是“错”,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务必充分思考,此字的含义是什么,词义及句意是什么,应使用哪种形态的繁体字,使其不生歧义。2014年10月,一张毕福剑为潘晓婷题字的照片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不少网友吐槽:“九球天后四个字,居然有两个都写对了!”照片中,毕福剑使用繁体字书写的“九球天后”,“九”和“后”的繁体使用不恰当,引发了网友热议。事实上,“玖”是九的汉字大写形式,一般用于账簿记账,而“后”用于“皇后”“皇天后土”时,也是没有繁体字的,“後”则表示方位,如“後面”“後來”。类似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历”的繁体可写作“歷”和“曆”,一般而言,与历史、经历有关的用“歷”,与岁月有关的则用“曆”。如“歷”可作“歷代”“經歷”“歷史”等“曆”可作“日曆”“挂曆”等。再如,干的繁体有“乾”“幹”,而当写作“干涉”“大动干戈”时没有繁体字;当表示物体没有水分或水分少时用“乾”,如“乾粮”“乾燥”;当表示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时用“幹”,如“幹部”“骨幹”等。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书法界也早已屡见不鲜。不可否认,识别繁体字对现今广泛使用简体字的大众来说确实颇有难度,但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可大意马虎。

三、中小学生识别繁体字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深入了解汉字的发展。我国汉字的形态自甲骨文开始,便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含义。纵然繁体字结体复杂,但象形的表达方式却更接近其本意,遵循着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原则。汉字由繁变简在方便识读书写的同时,也引发了问题。比如,部分汉字在不断演进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增补或减少了笔画,致使其丢失了原意,如“乐”;再如,如上文所述,部分汉字简化后采取了“同音合并”原则,从象形转变为以拼音为标准,将同音的不同字合并为同一个简体字。诸如此类的现象造成了现今古文阅读与翻译的种种不便,而若有相关知识的积累,则更加有利于中小学生感受汉字之美,欣赏语文学科的魅力。(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与简体字相比,存在时间更长、更接近本意的繁体字无疑更能弘扬中国文化之美,更能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能代表国人的精神气象。中小学生正处于塑造“三观”的重要时期,繁体字的简单识别学习,有利于学生增强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并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三)增进两岸交流,加强祖国统一。李钧先生说,语言是文化通约的基础。现如今,繁体字仍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侨中被广泛使用,极大的增强了海内外华人的民族凝聚力。联合国之前,联合国在1971年台湾当局退出前,中文文件均使用的繁体字;自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后,开始推行汉字简体;而直至2008年,才结束了繁简并用,仅使用简体字。而基于上文所述繁体字的独特性及众多优点,一些为繁体字申遗的声音也适时出现了。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席陈军代表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建议,“研究两岸携手就中文繁体字共同做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加强大陆的中文繁体字教育,使两岸中华儿女共同维护中华文化遗产。”加强对繁体字识别的重视,从中小学生教育做起,将有利于增进两岸交流,激发海内外同胞对国家的认同感,增进全民族的凝聚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学习识别繁体字的过程也是了解中国汉字发展史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又增强了其汉语学习能力。同时,对于中小学生书法的学有裨益,使繁体字学习能够学以致用,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以上仅为笔者之拙见,不妥之处与错误的地方,恳请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田松青.简体和繁体,“相看两不厌”[N].解放日报,2018-11-06(016).

[2]舒新城.辞海[W].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190.

[3]邱振中.书法与中国社会[W].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李钧.海峡两岸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多重障碍[J].粤海风,2015(04):62-67.

[5]李志晖.两岸应联手为中文繁体字“申遗”[J].中国人大,2009(23):31.

作者:赵逸宸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