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发展论文6篇

时间:2022-06-12 08:16:43

高校体育发展论文6篇

第一篇

一、体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是德育建设和智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实现全面教育、培养健康型人才的必要途径,在整个教育教学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也同样对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一次强调了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根据学生自身的差异,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体育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大体模式。学校体育是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奠定个人终身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和整个教育过程的一大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在教育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教育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和指导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渐次提高的需求,学校体育教育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因此,体育教学必须改变以往“只看眼前,不看未来”的眼光局限,并要冲破以培养学生健康体魄为单一目标的片面性,提高个人全面素质和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以此作为长远发展目标。同时,还要站在教书育人的高度,将品德教育、能力教育、审美教育等寓于整个素质体育教学体系之中,从指导学生参与健康有益的活动,发展到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和实施活动,加强学生健康意识和认识水平的培养。我们所处的当今时代,社会经济发达,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和终身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这也对体育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即未来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立足长远,注重终身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身心健康、适应力强的新型人才。而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职业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的好坏和教育任务实现与否。同时,教师的道德品行、文化修养以及教育方法等都是影响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良好品格塑造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的意识局限,体育在我国一直处于不愠不火的状态,人们普遍对体育不够重视。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大力推动体育教育建设,需要体育从业者和体育教育者们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和能力,从而树立起全新的形象,在实践中让人们重新定位对体育的认识,并热爱和参与体育活动。

三、当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完善。当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主要问题是在年龄结构上,存在着明显不合理的现象,呈现出两边大、中间少局面。很多学校青年教师和老年教师占大多数,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且精力充沛的中年教师则相对较少。特别是在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由于这些高校在国家政策和待遇等方面还不是很理想,很多大学毕业生或优秀青年教师不愿意去任教。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招聘更是异常困难。从其他公办院校和事业单位招聘兼职教师、退休教师就成为很多民办高校引进体育教师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一现象使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队伍建设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2.师资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历低、职称低是我国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的现象,高学历人才比重不足,普通学历或技能型人才居多。很多高校甚至严重缺少硕士、博士学历体育教师,并普遍存在本科生教本科生、专科生教专科生,甚至专科生教本科生的现象。虽然有些高校拥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人数不少,但多半是兼职或者是退休离职人员,由于这一群体的观念落后、体力不足等原因,很难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样也很难与学生形成有效的沟通,不但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同时,也给高校教育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3.师资队伍师德建设水平欠缺。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建设水平和教育理念。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办学者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盲目地扩大招生,随意降低教师的薪资,造成师生比例失衡的严重局面,给在职教师的工作带来很大的负担。同时又没有良好的理念来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此外,出于利益成本方面的考虑,对青年教师和后进教师也不能按期进行培养。再者,很多民办高校由于生源少,师资配置和办学条件都不具备优势,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知名度,往往采取强行分派任务的方式,加重体育教师的工作强度,却不重视教师业务和素质的培养提高。加之教师流动性比较大的实际,部分教师自身对本职工作和专业修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很多高校无法如期实施培训,致使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方面的缺失,这对于高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严重的后患。

四、建设和发展体育师资队伍的对策

在高校发展中,体育教师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石,它的投入和建设直接关乎教育是否可持续发展,是否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给予有力的保证。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重在结构的合理,让其有效有序地各展其才,同时大力培养崇高的师德,其体育教师品德修养也将对整个学校的体育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一个良好的、合理有序的师资队伍必定能够从整体上提高高校教育素质,从而不断适应和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素质需求。所以,我们在注重高校自身长远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本人认为,要抓好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该从下面几点加以把握:

1.严格规范体育教师招聘,不断完善教师梯队结构建设。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学科建设发展快速,连续性扩大招生形成生源增多,教师总量不足的困局,使得教师梯队结构不够合理,师资队伍配置难以得到优化。当务之急,各大高校必须认识到自身体育师资队伍现状,以现代社会对体育教育要求为准则,规划合理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步骤,建立专家型、技能型、双师型梯队式师资队伍结构,并在有效地保障骨干层稳定的同时,不断引进新人,为之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形成新老互补、交替有序的格局,使体育师资队伍在流动中得到优化。同时,规范引进新人才标准,把体育理论、体育教学能力、道德品质和体育技能作为考核青年教师的标准,并尽量以双师型人才优先选择。当然,体育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专家型教师和学科资深权威的高等人才,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奉献意识育人意识和责任感,这样的人才应是招聘的重点和首选。要知道全能优秀的教师很多都是入职后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产生的,所以,各高校应按期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素质培训,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不断地吸收营养,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全面带动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2.重视师德教育,综合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受教程度,但如果没有崇高的师德来育人,必定使教育事业前功尽弃,付诸东流。可见,师德的教育不容忽视,它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对招聘来的教师,入校之初就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其开展师德理论培训,严格通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渐渐培养起他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同时,还应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倡导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严格要求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合理竞争的激励体制及监督部门的考核监督体制等,让他们正确把握教书育人的基本教学原则,走进学生的内心,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综合提高教师素质,定期组织教师座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使体育教师真正成为德才并重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一所高校中体育教师如果多被长期闲置,或不能按能力安排适合岗位,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高校资源浪费。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愈加紧密,要想使体育教师各尽其能,必须开展流动有序的人才输入,合理有效地配置不同层次的人才,完善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将教师薪资与劳动效果挂钩。表扬先进,批评后进,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方法。因此,适当地采用一些有效的激励手段,而且在赞扬和鼓励的同时,要考虑到不同教师个人所长,区别对待具有不同特点和能力的人才,对各个岗位采用招聘制引进适合人才,做到人尽其才,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挖掘其最大的教研潜力和特长,也可以激励后进者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文化素质。同时,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并用的措施,尽可能地消除教职人员消极情绪,强化安全意识和满意程度,为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师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最大化地稳定师资队伍建设,使其更有效地服务于体育教育。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大融合的今天,教育也已走向了国际舞台,而体育教师作为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社会所需人才的实施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体育教育不能仅仅将目光停留在教育学生基本知识技能和强身健体的浅层次,必须向更深层次迈进,转向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远大目标发展。也正因为如此,完善和优化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已不仅仅是高校自身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体系和全社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大命题。未来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合理规划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有用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李婷婷工作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体育教学部

第二篇

1高校体育社团研究现状扫描

1.1发表数量

截止2013年9月8日,通过中国知网以“高校体育社团”为篇名进行检索(不限发表时间),共检索到141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8篇,占发表总数的5.67%;单个刊物刊载量最多的是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0篇,占发表总数的7.09%。

1.2发表时间与数量关系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得知,第1篇有关高校体育社团的文章,是朱廉之1995年发表在贵州体育科技第3期上的《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社团》。该文的发表正值《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此后,第2篇有关高校体育社团的文章发表在2001年。从2005年起发表量呈逐年上升,至2010年达到最高峰(2005年2篇,2006年10篇,2007年12篇,2008年14篇,2009年20篇,2010年25篇),此期间的发表总数为83篇,占发表总量的58.87%。2011至2013年间继续保持较高的发表数量(2011年20篇,2012年17篇,截止2013年9月8日15篇),合计52篇,占36.88%。

1.3主要研究内容概要

数量最多的是高校(某地区高校和某个高校)体育社团的现状、趋势(或困惑)与对策研究。其他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特征、功能、地位与作用、管理、组织建设;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包括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动机和体育行为的影响、对心理健康干预效果的评价、体育社团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等);高校体育社团产生的背景;高校体育社团与构建和谐校园;高校体育社团对社会化的影响与性别差异;以及国外高校体育社团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等。

2高校体育社团研究的成绩与问题

2.1取得的成绩

2.1.1高校体育社团研究开始受到重视

截止2013年9月8日,以“体育社团”为篇名进行检索(不限发表时间),共检索到587篇文章,即高校体育社团研究(141篇)占体育社团研究总量的近1/4(24.02%),而且自2005年起,发表数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表明高校体育社团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并成为体育社团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为其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2.1.2为了解当前高校体育社团的状况提供了参考

141篇文章所涉及到的内容,为人们了解现阶段高校体育社团的状况提供了参考,研究中提出的一些对策建议,将有利于引起对高校对体育社团的重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社团的内外部管理,有利于高校体育社团的开拓创新和发展壮大。

2.1.3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一些研究揭示了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对改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的促进作用;对身体素质和机能改善的促进作用;对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中的交往焦虑、交流恐惧、社会回避等的明显改善作用,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3][4][5][6][7]。

2.2存在的问题

2.2.1研究数量较少,质量不高

高校体育社团研究的114篇文章,相对于同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882篇文章,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师研究的1392篇文章,乃至相对于学校体育研究的7518篇文章,显然数量较少。在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上的发表量,是衡量单位或个人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按照文章发表时该刊物是否是核心期刊统计,发表在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上的只有8篇,占发表总数的5.67%。此外,鲜见将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置于当今国内社会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大背景下颇具深度的研究,反映出高校体育社团的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亟待提高。

2.2.2现状调查的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雷同

经费不足、场地设施滞后(或不固定)、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单一、缺乏指导者、管理松散、规章制度不健全、人员流失大等高校体育社团存在问题雷同现象严重,对策或建议虽然都言之有理,但多数“似曾相识”,有简单化、重复化之嫌,缺乏更深刻的现状剖析和颇富远见的创意[8][9][10][11][12][13][14]。

2.2.3基本理论研究严重滞后

高校体育社团的性质、定义、构成条件、基本特征、分类与功能等的基本理论严重滞后。以高校体育社团的定义为例,尚无专门研究自不必说,在文章中出现的对高校体育社团的界定,并未严格遵照逻辑学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严谨性的缺失。

2.2.4缺少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由英文casestudy翻译过来的。国外最新出版的一本《现代社会学词典》对个案研究的定义是:“一种通过对一个单独个案进行详细分析来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个案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事件、一个过程、一个社会或社会生活的任一其他单位。这种方法依赖于所研究的个案得出的假设具有同事物的代表性,所以通过详尽的分析能够得出普遍性的东西使用于同类的其他个案。个案研究有双重目的,一为对个案做一广泛且深人的考察,一为发展一般性理论,以概括说明社会结构与过程”[15]。然而,遗憾的是现有高校体育社团研究中的个案研究偏少,这与整个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尚未对个案研究引起足够重视不无关系。高校体育社团研究者应避免“崇尚高谈阔论,热心‘宏大叙事’不从实际体育活动中汲取素材”的倾向,融入体育社团,运用参与观察和个案研究,对高校体育社团进行广泛深入的考察,揭示其活动的意义以及隐藏在背后的社会机制。

3几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3.1高校体育社团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当代汉语词典》对“背景”的解释之一是:“对人物的言行或事件的发生发展等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虽不可断然分割,但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社会环境(以下简称“背景”)是处于变迁之中的,故不能完全以发展过程中的背景作为其发生的背景。而且,在其发生的背景因素中必然有一种因素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高校体育社团产生背景的主导因素,不是大学生个人需要的结果[16],也不是全民健身影响的结果[17],更不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现象”[18],而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产物。参照高校体育社团研究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在同一时期的发表数量,也可看出高校体育社团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间的密切关联。以下的数据可为佐证:前述之高校体育社团研究发表量从2005年起逐年上升,至2010年达到最高峰25篇,此阶段合计83篇,占发表总量的58.87%。而同期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为篇名进行检索(不限发表时间),共检索到882篇文章,其中2005-2010年发表288篇,占表总量的32.65%,是在1990以前(21篇占2.38%)、1990-1999(131篇占14.85%)、2000-2004(270篇占30.61%)、2005-2010(288篇占32.65%)、2011-2013(172占19.5%)等几个历史阶段中发表数量最多的阶段。

3.2如何定义高校体育社团

3.2.1既有的高校体育社团定义

限于纸面的关系,这里仅举三例。姜科等认为:“高校体育社团是指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基于对某项体育运动的共同爱好和兴趣自愿组成,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为促进成员个体发展、实现成员共同愿望、经批准成立、登记注册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19]。张美玲认为:“大学生体育社团是具有相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并经过学校有关部门批准的群众性业余团体,它是以共同的观念、追求目标为基础,以体育运动为活动内容,以多种形式开展活动的学生自愿参加的组织”[20]。常颖认为,“高校体育社团是指在高校范围内,由大学生自发组织的、自主参与的、以特定体育活动为载体的群众性体育组织”[21]。以上的界定,对进一步探讨高校体育社团的定义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3.2.2高校体育社团的位置

(1)在现有体育社团大分类中的位置。所谓体制内体育社团,是指经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法核准登记成立,并由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体育社团。体制外体育社团则相反。依据1998年9月25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条之“下列团体不属于本条例规定登记的范围”之第三款“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在本单位内部活动的团体”。在校园内活动的高校体育社团可不必在民政部门登记,也不需要体育行政部门作为其业务主管单位。(2)双重上位概念的形成。从概念间的关系来看,“体育社团”这一概念是将“高校体育社团”的外延完全包含在自己的外延之中,“高校体育社团”仅仅是“体育社团”外延的一部分,所以二者间是真包含关系,即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关系。同理,高校学生社团与高校体育社团也是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关系。或者说“体育社团”和“高校学生社团”均是上位概念,“高校体育社团”则是下位概念。高校体育社团的位置奠定了对其界定的前提条件。

3.2.3本文对高校体育社团界定的尝试

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对高校体育社团定义如下:高校体育社团(指称大学生体育社团),既是体育社团的一个类别,也是高校学生社团的一个类别,它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它是由高校学生自发组织、自愿参加、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并在校园范围内活动的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在这个定义中,首先把“高校体育社团”放在它的属概念“体育社团”和“高校学生社团”之中,放在校园生活这一广阔的背景中。定义中“它是由高校学生自发组织、自愿参加、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作为属性种差,揭示了高校体育社团参加者的自愿性和同类相聚的属性;“以育人为根本目标”作为功能种差,揭示了高校体育社团的宗旨及其作用;“在校园范围内活动”是依据法的规定(《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对其活动范围的限定;“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是对高校体育社团外延的表记。

3.3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及其走向社会的合法性困惑

3.3.1关于高校体育社团发展方向的思考

高校体育社团作为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初始的主要改革动机是培养大学生对某一体育运动项目产生兴趣,并随着技能的提高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奠定其终身体育的基础,从而形成了“千校一面”的以单一体育运动项目为主体的高校体育社团格局。伴随着社会改革的进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探讨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认为,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只是高校体育社团的目标之一,但不是根本目标,其根本目标在于育人,在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双重(社会与个人)培养目标。为此,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不能仅局限在管理、场地、经费、指导和提高运动技能等方面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要发挥体育特有的功能,着眼于健全人格,优良品德、人文素质和在步入社会后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培养(强烈的竞争意识、向既定目标不断攀进的能力、组织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使大学生的精神和品格得到升华。在这一宗旨下,有必要考虑打破高校体育社团以单一体育运动项目为主体的格局,逐步形成组织形式多元化、活动形式多样化、活动目标育人化、活动内容社会化、生活化的格局,使高校体育社团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乐园和育人的熔炉。

3.3.2高校体育社团走向社会的合法性困惑

在探讨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方向时,一些研究者提出,高校体育社团可立足校园,走向社会,寻求与企业的合作,获取经费支持,以及开展服务项目,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的主张,而且,有些高校体育社团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却面临着合法性的困惑。高丙中先生指出,社团在理论上拥有四个获得合法性的场域,分别是社会合法性、行政合法性、政治合法性和法律合法性[22]。社团必须在政府相关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才能取得法律的认可,成为合法组织。虽然,高校体育社团的自发性和自愿性具备了社会合法性,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成立又具备了行政合法性与政治合法性,但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其活动范围被限定在校园内。如果走向社会,就面临着法律合法性的问题。因此,高校体育社团要不要走向社会,应不应该走向社会,或者即便走向社会,其法律合法性的问题如何解决等,将是留给高校体育社团研究者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议题。

4结语

高校体育社团是改革时代的产物,是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是育人的熔炉,是实现高等教育社会与个人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目前的社会改革与社会建设及高等教育改革、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等,都会对高校体育社团的改革与发展波及影响。这预示着今后高校体育社团的研究应放大视野,将其置身于一个更加广阔的背景下进行宏观思考,并特别注重从实践中汲取素材,对高校体育社团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此外,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的高校社团(包括体育社团)历史悠久,在育人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应进一步开拓这方面的研究,汲取有益的参考。

作者:向静工作单位:东莞理工学院体育系

第三篇

1、高校体育馆营销管理概况

当前,高校体育馆的经营模式正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很多的制度正在不断发展当中,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有向民营化发展的趋势,随着其发展,将会出现差额管理、全额管理以及经营承包责任制等多种的方式。高校体育馆的经营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企业专业化的管理、在体育馆下设立后勤部门的管理和场馆中心的管理等。目前,各个高校的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虽然都有所不同,但是在实质上的差别不是很大,距离真正市场化的管理差距还是很大的。主要是因为其营销的方式还比较的单一,管理的理念也比较的落后,很少会为体育馆做经营策略分析来扩大其市场的影响力,即便是有些高校采取了一些经营手段,但是其方式方法也是很有限的,根本就没有形成多形式、多种渠道与多层次的系统进行高效益的运营。在高校的体育馆中,提供专业的服务形式是很少的,比如:没有一些专业的健身指导教练等,这样就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就达不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高校体育馆的营销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以满足现今社会的需要。

2、高校体育馆社会化服务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受到的教育也在不断的加强,文化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身体的健康已经成为了一个关注的重点问题,而体育运动可以有效的使人们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人们现今已经很愿意在体育运动上进行消费。现今,已有的社会体育设施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们的日常需求,所以高校体育管的开放,对于现今紧张的体育设施的供应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同样也可以增加学校的收益,这样一举两得。虽然,高校体育馆的开放可以更好的为广大的人们服务,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问题要考虑。首先,体育场馆的开放必然会吸引大量的人民群众来进行运动,这样就会加快体育设施的消耗、老化,会增加学校在体育设施上的资金投入。其次,高校体育馆对外开放,导致人流量的增加,这将会影响的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同样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另外,中国在开放式体育设施政策上还缺乏刚性,这样高校体育馆的开放式服务在施行上就更加的困难。第四,高校体育场馆提供的有偿服务的形式比较的单一,这样就导致消费者的数量不足。第五,高校体育场馆向人民群众提供有偿的体育服务,但是现今的管理水平还不是很健全,相对来说管理的水平不是很高。社会的参与性不是很充足,从而导致了学校体育场馆经营模式固步自封,一成不变。高校体育场馆一般都是由体育教学单位的后勤人员进行兼管,并没有受过专门专业的培训,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经营的落后。第六,当前高校体育馆开放服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还比较低,满足不了现今时代的发展。现今,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依然是靠客户上门探询或者是电话询问的方式进行场地的预定,这种低水平的被动服务和当前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已经不相适应了,这样不仅会导致高校体育场馆流失了一部分客户,而且也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服务的需求。经过研究表明,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的程度与高校体育场馆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是有一定的联系的,而开放的程度和有关部门对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性质的认识有一定的关联。高校体育场馆是服务于学校体育教学的,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体育活动的场所,高校的设立是以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为主的,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而高校体育场馆的设备都是由国家提供的,这样就可以确定高校体育场馆所提供的服务不是私人产品。当下,许多的社会企业、社区都希望组织形式多样并且内容丰富的体育比赛,从而丰富职工和居民的文化生活。此外,社会上的体育场馆设施,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日常的需求,所以,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服务是非常必要的。高校具有充足的体育设备和良好的师资力量,体育的锻炼需要相关的体育场所,也需要讲究科学的训练的方式。高校拥有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又具有先进、专业的体育设备和体育场馆。高校体育场馆的场地器材资源和人才资源为全民健身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高校体育资源进入市场和服务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避免了高校体育资源的浪费,也为高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的作用。

3、高校体育馆品牌营销模式

3.1、高校体育馆品牌营销实行收益管理模式

收益管理的模式是在不同的时间进行价格合理定位的一种策略,在价格定位的时候,要先进行市场的调研,根据调查的结果来确定市场的行情,然后根据自身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服务,在针对不同服务的不同时间段的需求来进行价格合理的定位,从而实现最大化的收益,当前,此种管理模式已经被运用在各种服务性行业当中。在高校体育馆的经营过程中,其内在的条件很适合使用收益管理的模式,其自身的条件有:首先,场馆具有相对稳定的容量,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划分;另外,在消费者使用场馆的时候,可以提前进行预约;还有高校的体育馆具有固定投入的成本比较高,而运行变动的所需花费比较低的特点;再者,体育场馆的需求时间不是很稳定,在使用的高峰期,可以根据情实际情况适当的提高价格,以此提升其收益,在使用的空闲期,可以低价的出租,这样也可以起到吸引顾客的作用。当前,高校体育馆在经营的过程中,已经逐渐的向着收益管理的模式进行发展,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高校体育馆在面向社会实行收益管理的模式时,要针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需求,进行精确的统计、预测,通过科学的方法有效的确定市场的动态,以便于管理的控制。其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服务,来确保收益的平衡,这样比较新颖的管理模式在高校体育馆的运用,将会使高校体育馆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更加的迅速。

3.2、高校体育馆品牌营销的市场定位采取以包厢运作为主的模式

包厢运作模式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体育竞赛表演中收入的主要的来源之一,包厢模式简单的来说就是一种有主题的包间,比如:篮球包厢,在里面可以打篮球,也可以看相关的篮球比赛,针对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包厢服务。当下,我国的体育市场还不是非常的成熟,体育场馆的管理者对于实践操作还不是很注意,另外服务方面还比较的单一,市场的定位也不够明确,这样就导致包厢很难的发挥其作用。在高校体育馆的运营当中,可以引进这种包厢模式,实际应用中注意避免上述的不足,这对于高校体育馆的经营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其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开阔体育场馆的收入的渠道,并且还可以满足一些高端客户的需求。在高校体育场馆进行包厢模式运用时也要同时的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其服务的内容上要进行合理的设置,组合的方式也要灵活,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其次,在市场的定位上,不要只是局限在体育的赛事上面,也可以进行一些文化演出等,促进其多方位的发展;另外,高校体育馆包厢的营销要有超前的理念,要注重专业化的服务理念,这样才可能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包厢服务的附加的产值,进行捆绑销售的包厢服务,激发包厢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产生更高的经济收益,提升包厢经营的价值。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要针对客户的需求,设计出个性化的包厢服务,实施包厢运作的专业化,还要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建立会员制,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行消费,并且要积极的承办一些体育的赛事、承包一些大型的活动,提高其收益。

3.3、高校体育馆品牌营销战略要以发展为核心

高校体育馆品牌的核心就是其竞争力,只有其本身的竞争力高了,才能够使更多的消费者来参与消费,其社会化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对服务对象、财务、创新学习以及内部业务流程的发展上。高校体育馆社会化服务最主要的目标是在保障学生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之外,以最好的经营管理模式来创造最大化的收益,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制定考核的指标,看其财务的状况是否亏损,服务的对象是否满意等,分为长期和短期的指标进行实施,并且要遵循可达到、可持续的标准,合理的制定考核的指标。保障其考核的指标和高校体育馆的发展战略保持基本的一致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使其发展。始终将其发展的战略放在核心的地位,贯彻落实以教育学生为主,面向社会进行服务的自主化的经营方式,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3.4、高校体育馆品牌营销策略进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高校体育场馆一般空闲的时间多集中在节假日、寒暑假以及晚间,在此的基础上来制定相关营销策略,高校体育馆服务的对象一般是学校周边的居民,在开放场馆方面,要根据周边居民运动的特点,开放一些比较受欢迎的馆室,比如:乒乓球、篮球、羽毛球、健身等,最大化的实现盈利的目的。高校还应该引进一批专门的管理人员和场馆的维护人员,并且要成立关门的管理机构对体育馆进行科学的管理。有针对的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采取先进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服务管理,促使高校体育馆的效益实现最大化。在体育市场的开发过程中,要引进专门的体育经纪人进行体育市场的联络工作,加快交易进行的速度,提高市场交易的效率,使交易的程序得到简化,更加的方便管理,以此来优化高校体育品牌的管理工作。还可以在内部的管理上成立或者引入专业的品牌物业管理公司,来优化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提高其收益,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4、总结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各个高校选择管理模式的时候,不是要机械化的、主观的进行照搬,而是要从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体育体制以及学校的特点和场馆自身的特点出发,选择最适合的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发挥出高校体育场馆的效用。

作者:徐晓燕工作单位: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

1前言

国内学者在国家政策的有效引导与明确要求下,关于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方面的研究已经从管理模式、开放对策、运营现状和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大量调查与分析,但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场馆自身条件、学校领导的认识、国家政策的支持、学校的对外宣传以及社会人群的自身因素等诸多方面。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对于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影响因素的总结并不统一,分析不够深入,且有相关因素重复出现等问题。因此,本论文以辽宁省41所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法对30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选取贡献率最高的5个因子(F1信息因子、F2认知因子、F3功能因子、F4管理因子和F5群众因子)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找出影响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有效开放的重要因子,为辽宁省乃至全国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工作的有效实施获取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论文以辽宁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41所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法对30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学校体育、体育管理、社会学、体育消费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国家关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体育场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文件,并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与高校体育场馆影响因素以及高校体育改革等方面的有关文章200篇,全面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前沿,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归纳,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的支撑。

2.2.2数理统计法

数理统计法是指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众多个体相同性状的数据测定,进行分析处理,找出某一性状的遗传规律和外显度及其不同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19.0录入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处理和因子分析。

2.2.3逻辑分析法

逻辑方法是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对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定性分析以获得定性、定量结论的方法。体育科研中运用的逻辑方法很多,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法,把一些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比较,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并用综合分析法对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

3研究过程与结论

3.1研究过程

3.1.1变量的确定

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场馆自身条件、学校领导的认识、国家政策的支持、学校的对外宣传以及社会人群的自身因素等诸多方面。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对于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影响因素的总结并不统一,分析不够深入,且有相关因素重复出现等问题。因此,本论文对现有文献所总结的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和整理,选出以下30个变量,分别为:X1;X2;X3……X30。进行因子分析的重要前提就是原变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为了检验所设计的变量的相关性,本文采用了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tletttestsphericity),检验结果显示:相伴概率P=0.000<0.01,KMO=0.889,大于0.6,非常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

3.1.2分析过程

本文采用主成分法对30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按特征值>1的原则,本文选取了5个因子(F1;F2;F3;F4;F5),其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9.614%,反应了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根据选取的因子,采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旋转后的各类因子载荷非常清晰。根据表16对各类因子的特征进行分析,并为每个因子命名,分别为:F1信息因子、F2认知因子、F3功能因子、F4管理因子和F5群众因子。

3.2研究结论

3.2.1信息因子

从表2可以看出,F1因子在影响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因素中影响极其突出,其贡献率达到了38.847%。在F1因子中载荷较高的指标有5个,分别是宣传方法不当、宣传渠道匮乏、场地无法得到保障、对高校不够了解和无法获取场馆开放信息等,这5个指标集中反映的是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信息及宣传等方面的因素,故将其命名为信息因子。再优质的产品,再好的品牌,亦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与营销策略和手段,来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份额,获取经济效益。国内外知名品牌无不是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来获取良好效益的,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何尝不是这个道理。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只有5所高校采取过对外宣传的措施,其他高校并没有采取任何的宣传措施,在开放过程中处于等“米”下锅的被动状态。而采取宣传措施的两所高校所采用的也是发放传单,在校园张贴海报等简单的宣传手段,没有高校选择在电视、报纸上面刊登广告,或者利用网络进行对外宣传。这说明虽然少部分学校采取了一些简单的宣传手段,但是其宣传的方式和内容还是十分有限的,并没有起到将高校体育场馆推向社会的作用。所以在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宣传力度和宣传手段的不足是导致高校体育场馆不能完全向社会开放的一个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在社会人群中有很多体育爱好者对高校并不了解,有的甚至还不知道高校体育场馆可以向社会开放,对于其开放形式、开放项目、开放时间和开放价格等信息一无所知。而且大部分健身者反应,到高校参加体育锻炼经常会遇到场地人满为患的情况,锻炼场地得不到保障。通过访谈得知,大部分体育场馆管理者表示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由于开放的信息不能及时,健身者不能及时获取场馆开放的信息,导致体育场馆经常出现人满为患或者空无一人的情况。而高校领导不赞成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宣传作用是因为过多的对外宣传有偿服务可能会对学校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多数高校并未采取任何宣传手段,导致高校体育场馆开放信息的堵塞,严重地影响了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针对以上问题,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将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项目、时间、价格等信息及时出去,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获取开放的信息,便于人们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运动计划,还能激发广大消费者潜在的需求。由此可见,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宣传和推广是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重要因素。

3.2.2认知因子

从表2可以看出,F2因子在影响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因素中影响也较为突出,其贡献率达到了21.316%。在F2因子中载荷较高的指标有6个,分别是国家缺乏执行类政策、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学校领导缺乏经营意识和理念、为了保障教学工作和师生活动、影响校园秩序和存在安全隐患等,这6个指标集中反映的是高校领导在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中的态度、认识和顾虑以及各部门的支持程度等方面的因素,故将其命名为认知因子。高校体育设施资源一般都较为丰富,体育设施的条件也要好于一般的社区健身场所。开放高校体育场馆不仅能满足广大师生的运动需求还能满足广大社会群众的健身需求。在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高校领导的态度占据了主导的作用。从对辽宁省41所高校领导以及体育场馆管理者的访谈中发现,校领导对于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基本持有4种态度,分别是:完全支持、中立、质疑和坚决反对。没有对社会开放或者很少对社会开放的高校领导大都认为:首先,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单位的体育设施也应该是用于正常的教学工作和师生的课外活动,不宜进行盈利性或非盈利性的对外开放。而且,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会占用学生部分运动空间,干扰了学生的正常生活;第二,大量的社会人群进入高校参与体育锻炼会给学校的体育设施带来巨大的压力,增加体育器材的损耗,使体育器材的维护成本有所增加,甚至有可能给场地设施带来不可修复的损伤;第三,社会人群大量涌入学校会使学校的秩序变得混乱,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开放控制不当的话还可能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而且社会人的大声喧哗和吸烟等现象还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第四,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在场馆的管理上也需要大量精力的投入,部分高校领导认为,高校的主要职责是教学,与其花费精力在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上还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管理上;第五,高校领导对于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另一顾虑就是开放过程中所带来的安全隐患,高校并不是专门营利性的健身机构,并没有健全的保险机制,一旦健身者在进入高校参加锻炼的过程中出现危险事故,事故的责任分配就很难解决,所以多数领导为了避免场馆对外开放所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会选择放弃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综上所述,通过访谈得知,大部分高校领导都认为开放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对学校都是一件好事,但是为了避免对外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多数领导选择了逃避,导致高校大量体育场馆资源的浪费。因此,高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充分利用体育场馆的资源,挖掘其潜在价值,实现“以体为主,多元经营”的模式。此外,政府部门要和学校相互协调合作,多颁发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执行类政策,以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的进一步开放。

3.2.3功能因子

从表2可以看出,F3因子在影响辽宁省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因素中影响也较为突出,其贡献率达到了16.353%。在F3因子中载荷较高的指标有4个,分别是学校地理位置偏、开放项目少、缺乏体育俱乐部和缺乏健身指导等,这4个指标集中反映的是高校体育场馆自身设施的条件、功能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的因素,故将其命名为功能因子。在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中,经常会受到自身条件多方面的限制。第一是高校的规模:通过调查得知,在辽宁省有偿开放的高校中,盈利状况与所在学校的规模呈正比关系,学校规模越大,盈利状况越好,学校规模越小,盈利状况越差。第二是高校的地理位置:通过调查得知,位于城市中心或是人口较为密集地区的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情况要明显好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高校。一个城市的中心往往是这个城市的金融贸易中心,是各种商家的聚集地,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因此,建在城市中心地区的高校拥有着相对固定的巨大的流动人群,对外开放的效果也相对较好。但是目前我国的趋势是新建的高校多数都在城市的郊区或较为偏远的地区,也有些城市将所有高校集中到某一地区,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市中心只有一些高校的旧校区依然存在,相对于新建的校区而言,老校区设施陈旧,更不利于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而新校区体育资源丰富却又建在较为偏远的郊区,这就给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带来了很大的阻力。第三是体育场馆功能过于单一:辽宁省高校中有很多结构较为简单的旧场馆,这些场馆功能单一,不利于充分利用,只能针对某一项目进行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利用,由于这些场馆建设较早,功能过于简单且结构不够合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学校教学工作和群众的健身工作对体育场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备,这就需要对原有的旧场馆进行更新和重建。但是,重建这些场馆又需要大量的资金,高校自身很难出这么大一笔钱来建设场馆,就导致了大量陈旧体育场馆资源的浪费。第四是缺乏健身指导和体育俱乐部: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有相当一部分人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是这其中大部分人都没有接受过任何体育专项的练习和指导,尤其是刚刚加入到体育锻炼当中的人群,他们迫切希望有人能够在健身过程中对自己进行指导,来调动起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激发体育锻炼的热情。然而,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都没有配备专门的健身指导,高校拥有的体育界众多专家、教授,专项运动的教练员等资源都没有被充分的利用起来,导致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也降低了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调查显示,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针对于社会个人没有任何方面的组织,缺乏正规的体育俱乐部,导致人们在健身过程中的兴趣不断降低,这也是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因素之一。

3.2.4管理因子

表2可以看出,在F4因子中载荷较高的指标有4个,分别是管理模式不合理、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服务态度差和开放价格过高等因素,其贡献率为9.065%,这4个指标集中反映的是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因素,故将其命名为管理因子。高校体育资源是我国各高校的重要产业,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如何充分挖掘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广大师生和群众服务是每一位高校体育工作者的使命。虽然大多数高校领导在体育场馆经营方面己经有了一定的市场意识,采取了有偿服务的手段,但对于高校体育产业的全面开发还只是“冰山一角”。“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还没有彻底发挥出高校体育设施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市场操作方式,使得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改善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率是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调查显示,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学校自主管理、体育院(系、部)管理和承包商管理三种模式,在调查的41所高校中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前两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问题就是管理人才的严重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的滞后。这些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办法一般由学校自己制定,制度不够规范,更缺乏法律的支持和保护,基本处于较低效率的运行状态。而且这些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者大多是本校的干部或教师,以兼职的形式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由于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所以在体育场馆的管理方面必然要收到一定的影响,这就影响了体育资源的开发,从而影响了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而采用对外承包管理模式的高校是将体育场馆经营权承包给单位或个人,学校收取一定的费用。这种承包形式的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经营权在承包商手里,而商人则过多的看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在管理制度和开放宗旨上也不能与学校达成统一,造成了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局限性。其次,通过调查得知,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的价格制定上基本采用的都是校内外不同价格的策略,对于本校师生有优惠,但是对于社会人群来说价格还是偏高。社会人群之所以进入高校参与体育运动的原因之一就是高校的价格一般都低于社会上其他健身场所,但是在人口密集地区的高校体育场馆的价格还是偏高,已经接近市场的平均价格,这就使部分想健身的人望“价”生畏。因此,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应该以服务社会为目标,通过低廉的价格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会更加提升高校自身的社会效益。再次,通过访谈得知,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过程中并没有配备专门的服务人员,多数学校采用的是本校学生兼职,由于他们并没有经过专业的服务培训,缺乏服务意识,这就会影响人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满意度,导致人们对体育兴趣的下降。

3.2.5群众因子

表2可以看出,在F5因子中载荷较高的指标有2个,分别是居民的基本素质差和缺乏体育消费意识等因素,其贡献率为4.033%,占影响因素中很小的一部分,这2个指标集中反映的是群众个人素质等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因素,故将其命名为群众因子。有人指出体育消费是指对体育活动的经济支出,适当的体育消费是体育活动得以维持和进行的基本前提。体育消费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观赏型体育消费、参与型体育消费和实物性型消费。而意识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心理活动中发挥着控制、调节和指导的作用,它具有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特征。社会单位或个人进入体育场馆参与锻炼都是一种体育消费,但是消费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人们的收入状况以及体育消费意识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也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访谈和调查发现,有23%的人认为群众的体育消费意识影响着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而群众的体育消费意识差也是部分高校不向社会开放的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花钱买健康”的方式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也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空闲时间来进行体育消费,但实际上却并不理想。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提高了,但是行动力较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另外,高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过多的校外人士进入到高校中就会扰乱学生学习的环境,吸烟、喧哗等不良行为也会对学生造成恶劣的影响。此外,体育场馆的维护和保养本来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任务,但是部分素质差的锻炼者不但不遵守体育场馆的使用规定,而且还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给场馆的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有部分健身者在健身过程中不注意对体育设施的保护,给场馆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和居民的基本素质也是影响辽宁省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原因之一。

4总结

从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因素中,信息因子所涵盖的(宣传方法不当、宣传渠道匮乏、场地无法得到保障、对高校不够了解和无法获取场馆开放信息等)指标其贡献率最高,达到了38.847%,而认知因子、功能因子、管理因子、群众因子的指标总和也达到了50.767%。所以,要想使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各高校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除了要加强广告宣传外,还应使得广告信息传播平台多元化,建立体育场馆开放服务信息体系。同时还要转变高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的思想观念,调整学校及场馆结构功能,改善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提高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和居民的基本素质。

作者:包莺孙柏林王金章工作单位:大连大学体育学院

第五篇

1WSR系统方法论原理

东方传统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是人、事、物的统一体,具有丰富的整体论观点和系统论思想。在此基础上,我国著名系统科学家顾基发教授与朱志昌博士于1995年初首次提出并阐释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简称“WSR”方法论。它既是一种系统方法论,又是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其基本内容见表1。物理主要涉及物质运动的机理,通常用到自然科学的知识,主要回答“物”是什么的问题,需要的是真实性。事理是做事的道理,主要解决如何去安排这些物,通常用到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主要回答怎样去做的问题。人理是做人的道理,处理任何事物都离不开人去做,以及由人来判断这些事和物是否得当,通常要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主要回答应当如何做的问题。实际中处理任何事和物都离不开人去做,而判断这些事和物是否得当也由人来完成,所以系统实践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即主要研究相关利益主体之间主观上的相互关系问题。WSR方法论的一般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七步,即理解意图、制定目标、调查分析、构造策略、选择方案、协调关系、实现构想。在此工作中协调关系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协调关系不仅仅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而实际上协调关系可以是协调每一步实践中物理、事理和人理的关系;协调意图、目标、现实、策略、方案、构想间的关系;协调系统实践的投入、产出与成效的关系。这些协调都是由人完成,着眼点与手段应根据协调的对象而有所不同。

2WSR应用与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的可行性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由多个因素构成,如人、场地、器材、资金、组织、制度和信息等要素之间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从高校体育文化的形成过程发现,体育场馆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因体育项目的分类不同,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情况及作用也存在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有场馆的数量、开放时间、容纳量、器材设备的更新、是否收费、资金的投入、维修及管理等,在实际的运行及管理过程中,政策、制度及组织形式等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作为参与活动的主体,年龄的构成、文化素养、项目选择、技术水平、活动人数等因素与以上相关因素存在着交互作用,如学校的体育场馆能否满足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之间,体育场馆的修建与国家的政策及学校的管理制度等之间都存在着密切联系。高校体育文化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各种因素不断变化的产物,随着环境的变化也逐渐形成了各个高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7]可以发现,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如果只是注意对其中一个环节或系统的要素进行分析,最后所得出的结论就十分有限。例如,欲对篮球运动对高校体育文化形成的影响进行研究,我们应该首先对篮球运动有关的因素系统,包括相关知识、相关技术方法、相关体育意识、相关活动时间、相关参与人数、相关障碍、相关文化素养、相关体育传统、相关赛事、相关环境支持、相关政策条件支持等进行分析,抓住其中的主导因素进行重点研究,同时对其他辅助条件进行全面性分析,这样的分析过程会比较系统,有利于形成客观的分析结果。总之,高校体育文化构建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衰退、不断更新与不断生长的过程。这一特征是由高校体育文化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组成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因素特征决定的,因此决定了对它的构建需要一种全面与系统的构建工程形式。从这一点来看,“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同样可以应用与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本文结合系统工程的理论思想,运用WSR方法论对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的物理、事理、人理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3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的WSR三维分析模型

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由人参与的复杂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物、事、人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如果只强调某一方面会造成对高校体育文化认识的局限性,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构建体系。高校体育文化在“物理—事理—人理”(WSR)理论的指导下,有机地协调物、事、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地发挥系统各部件的作用,进而构建既符合社会体育文化又符合校园文化的高校体育文化。[8]在高校体育文化形成过程中,体育建筑、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壁画、体育图书音像资料、体育活动专项资金费用、高校体育社团、政府组织机构等,可以看成物理。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高校体育管理政策、高校体育组织机构准则、高校体育规章制度、各种体育文化活动、健身方法指南等,就是事理。考虑到对物理、事理的理解和实施都需要人的参与,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这就是人理,如高校体育参与主体(团体、个人)的体育观、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情感、体育道德、体育理想、体育行为习惯;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沟通交流、观念培育等。在研究过程中既要考虑物理、事理还要考虑到人理的因素,同时突出强调人理是以物理与事理为基础。图1为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的WSR三维分析模型。

4基于WSR的高校体育文化构建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与现代体育两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既是社会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打开大学校园的窗口,拓展体育教育的功能,推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体育文化是发生在高校范围以内的与体育有关的文化现象,是指以校园为空间,学校师生员工所采取的体育精神、实践活动方式及其创造出的体育精神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张岱年)它不仅包括体育场馆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表象内容,也包括体育价值观,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行为风尚等。从WSR方法论的视角,将这些影响因素归纳为物理维度因素、事理维度因素、人理维度因素三类(表2)。

4.1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物理维度影响因素分析

物理是WSP方法论中3个基本概念之一,是指涉及某项系统项目或问题处理过程人们面对的客观存在。包括三个要素,即物资、设备和资金。[9]强调物质客观性,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就高校体育文化构建而言,物理因素主要是指构成高校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的物质基础以及客观存在的组织结构,如体育场(馆)、活动场所、体育雕塑、体育壁画、社会环境等,这些物质条件是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的基础和物质保障。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中规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重视和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建设和配备工作,在学校建设规划中予以重视,在财力、物力上予以保证。2003年8月起施行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要求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特别是体育场地建设。城市和社区的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青少年体育锻炼设施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基本的设施和条件。丰富的场馆器材是高校体育活动开展的载体,体育雕塑、壁画以及音像制品是高校体育活动的物理记忆符号,学生的体育兴趣往往来自于对场地器材的满足,简单的奔跑和机械的重复已难以满足大学生的体育欲望,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激增,加上土地资源的限制及经费投入的不足,我国许多高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显得相对滞后,已满足不了时代的发展和学校体育的需求。[10]目前,虽然部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较低,以致许多体育物质设施形同虚设。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离开场地器材的体育运动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探析物理维度影响因素之于高校体育文化构建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4.2高校体育文化构建事理维度影响因素分析

事理是WSR方法论中3个基本概念之一,是指涉及某项系统项目或问题处理过程中人们面对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时介入的机理,主要体现在“人—物”界面上,主要解决如何配置所有的场馆、设备、器材和师资等,要解决“怎样去做”的问题。高校体育文化事理维度因素主要涉及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高校体育管理政策、高校体育组织机构准则、高校体育规章制度及各种体育文化活动等,目的是促进高校体育活动有序开展,提高管理服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增强学生体质,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的高校体育文化。从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到2002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再到2007年“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启动。完善的、强而有力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和健全规范的体育规章制度是高校体育文化建立和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是高校体育文化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关键,是一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准则,因此,要加强高校体育文化事理的建设。为了更好的促进这方面的构建,需要责任到人,梳理职责任务,发挥高校体育文化部门职能。在学校内部对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管理或协助管理部门有体育教学部、学校行政部门、校医院、后勤部门、学工部、校团委、宣传部、校工会、学生体育协会等等,庞大的管理部门体系和不清晰的职能界定,限制了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过程。在对高校体育文化构建引起重视的同时,应该做出总体的发展设计,据各部门的职责进行分工,分别指导与落实。通过培养骨干队伍,促进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定期组织形式多样校园体育节,培养各院系自己的校园体育明星,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通过社团组织的活动促进大学生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协同有效地建设好高校体育文化。

4.3高校体育文化构建人理维度影响因素分析

人理是WSR方法论中3个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指涉及某项系统项目或问题处理过程中的所有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过程,通过研究和理顺这种关系,促进人们能按照可接受的事理去实现项目或问题的预定目标。主要解决“应该怎样做”和“最好怎么做”的问题。高校体育文化构建人理维度因素主要是指高校体育参与主体(团体、个人)的体育观、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情感、体育道德、体育理想、体育行为习惯;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沟通交流、观念培育等方面。参与主体自身的文化修养、体育意识、体育生活方式是影响他们对高校体育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参与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宣传教育,经常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推广普及体育健身知识文化,提高“参与主体”的认知水平,促进高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同时形成了重要的高校体育文化传播途径。此外,在高校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参与主体之间利益是否合理分配或是否适当协调等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形成影响很大。学校领导、体育场馆管理人员、体育教师及社团指导教练等通过合理沟通,促进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化对高校体育文化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加强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行为习惯。作为高校体育活动与主体的团体或个人,应该积极投身到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发展地域体育特色及各高校体育优势,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和社会体育资源,积极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活动,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高校体育活动的主体是“人”,忽视“人”的因素既不科学也不合理,而且会严重阻碍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因此,在高校体育组织管理与开展中,只有重视人理维度因素的重要作用,建立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促进高校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高校体育文化。通过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影响人们对于高校体育的态度,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形成积极向上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与高校的德育,美育及智育相互促进,形成每个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

5结论

本文以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文化构建多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客观现状为研究背景,以构建能够呼应、解释并解决这些问题的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系统为研究目的,立足系统工程学科特色,通过WSR方法论分析了“物理—事理—人理”维度影响因素,构成了一个有机的“W-S-R”系统。物理维度因素是高校体育文化构建过程正常开展的前提与基础;事理维度因素则是物理因素得以合理运用的具体方法与手段,为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人理因素始终贯穿于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的整个过程之中,通过协调相关主体的利益冲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物与事等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基于WSR方法论的高校体育文化构建要求将物理、事理、人理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系统的总体分析、总体设计和总体协调,使之有机结合、和谐统一,实现最优化的构建方案,提高高校体育教学和课程改革,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完善高校体育规章制度,促进和谐校园的健康发展。

作者:李康工作单位: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

第六篇

1文献计量分析的数据搜集及研究方法

1.1文献检索系统的选择与检索

本研究选取CNKI中国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检索系统,其在影响力、内容覆盖面、规范性和检索途径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且文献量最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此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的结果基本能够反映国内高校体育场馆的研究状况。为了尽可能全面地了解高校体育场馆领域的研究状况,文献的检索采用主题检索方式,以2010~2013年为时间范围,以“体育场馆”或“体育馆”为主题进行检索,并选取“高校”为检索词,进行二次主题检索,共检索到976条记录。经过仔细筛选,剔除与本研究主题相关度不大的文献以及文摘、会议述评、通知等文献,在不同期刊重复发表的文献只算一篇,最后选取了507篇文献,作为计量分析的原始数据。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和共词分析法等文献计量学方法。文献计量学是对各种类型文献的数量、品质、结构和运用上的研究与分析,是研究学科结构、预测学科发展趋势最有效的理论方法之一。文献计量法是采用数量统计学方法来定量描述、评价和预测学科性质、规律、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是图书情报学研究的一个分支;[3]内容分析法是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分析的一种基于定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其目的是透过内容揭示出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或趋势;[4]共词分析法是用高频词聚类来分析过去和现在学科领域的热点,并通过低频词聚类来预测未来学科的研究热点,是一种定量和定性共有的分析方法。[5]在统计过程中,用EXCEL2003和CiteSpaceⅡ软件对检索数据进行处理。

2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研究现状分析

根据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构,本文主要从文献数量分布、期刊分布、研究机构分布等三方面,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领域的研究成果、研究进展和研究现状进行客观总结和分析,以使相关研究者从整体上认识该领域的发展动态。

2.1文献数量分布

近13年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研究文献的发表年代分布图(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近13年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研究领域发展迅速,尤其在2006~2010年发展最快。在数据搜集时,文献时间截止为2013年4月,因此2013年文献量骤减;但从总体上来看,论文总量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说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研究的发展相对稳定且具有活力,研究队伍也不断壮大。此外,虽然该领域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增长较快,但总量依然偏少,文献量最高的2010年也仅有97篇。这表明,我国关于高校体育场馆的研究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离相对稳定的成熟期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可以推测,今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相关研究文献数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2.2发表期刊分布

经统计发现,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研究的507篇论文共涉及216种期刊,其中18种期刊属于核心期刊,其总载文量为55篇。以上数据一方面可以反映出高校体育场馆研究已经得到国内学术界较为广泛的关注,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有关高校体育场馆的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论文质量也有待提高。图2为载文量大于等于6篇的期刊分布图。通过图2可以看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文化导刊》以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等期刊的文献被引频次及文献被引总数与文献量的比值均较高,反映出这些期刊所刊载的文献质量较高,在该领域研究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同时在统计过程中还发现,载文量小于6篇的期刊累积发文比达55.2%,说明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关注高校体育场馆的相关研究。但是,高校体育场馆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体育类和大学学报类期刊,其他学科的期刊分布很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校体育场馆的多学科研究较弱,有待加强。

2.3研究机构分布

合并重复出现情况,如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场馆处、北京体育大学基建处合并为北京大学,共有305个来源单位。其中发文量大于等于4篇的研究机构有24个(如表1所示),占总机构数的7.9%,其发文总量达120篇,占总文献量的23.7%,因此这些研究单位可以看作高校体育场馆研究的核心机构。同时从表1可以看出,24个核心研究机构均为高等院校,说明各高校及其体育部为该领域研究的主要阵地。

3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研究

热点分析将2000~2013年发表的507篇文献的题录数据,包括标题、关键词、摘要和参考文献等,输入CiteSpace软件中,网络节点设定为关键词,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共词网络进行处理分析。某一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中心度越高,说明该关键词在该领域研究中的权重越大,其所反映的问题也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对同义但不同名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如“高校”、“普通高校”与“高等院校”合并为“高校”,“经营”与“运营”合并为“运营”。同时,除去一些不利于主题分析的高频次关键词,如“对策”、“现状”、“理念”等。经整理,生成频次大于等于7的关键词频次表。除出频次和中心度均较高的“体育场馆”、“高校”、“高校体育场馆”等用于检索的关键词外,结合文献内容,对剩余的17项高频关键词作进一步分析,可概括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研究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1)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与管理

通过“运营管理”、“管理模式”、“产业化”、“市场化”、“运营模式”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以及中心度,可以看出该主题是高校体育场馆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对该主题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借鉴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行与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如王红雨和杨毅运用平衡计分卡从服务对象、内部业务流程、财务、创新与学习成才等四个方面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进行了设计;[6]任丽萍从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作为准公共产品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行管理的特点进行讨论,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7]刘孝兰等利用委托理论,对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学校直接经营管理模式是较理想的选择。[8]

(2)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服务

与该主题相关的“对外开放”、“有偿开放”、“社会效益”、“社会化服务”、“社会共享”、“经济效益”等关键词虽然出现频次较高,但中心度相对不高,因此该主题为高校体育场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该主题的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少数学者采用了定量分析方法。如吴碧红等学者在综合运用文献查阅、调查访谈、实证研究、数理统计等方法的基础上,对福建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基本现状及向社会开放的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指出开放意识、管理层次、维护经费、安全保障记忆场馆自身功能等因素制约了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全面开放;[9]杨震等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依据和服务性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了规模与成本、产权与指导、目标与效益等因素对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制约;[10]黄艳和曹勇臻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实践中的不同主体进行了讨论和分类,并对不同类别主体与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的关系和价值进行分析,从而构建了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的价值体系。[11]

(3)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配置与利用

在数据统计过程中发现,与该主题相关的“资源配置”、“资源利用”等高频关键词,从2000年至今其总频次总体稳步增长,说明该主题一直是高校体育场馆研究的一个热点。该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配置方法、配置与利用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分析,如刘雪松等采用问卷调查、对比分析和调查等方法,利用相关者理论分析了四川省6所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情况,认为政府、学校和公众三者的利益关系是导致场馆资源利用不足的根本原因,并从政府、学校与公众的利益诉求整合的角度提出了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益平衡的发展机制;[12]张宝钰等通过对西安35所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和经营情况的系统调查,指出高校体育场馆应积极向社会融资以弥补场馆建设投资的不足。[13]

4结论

以上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在过去的13年中,学界关于高校体育场馆的研究不断升温,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升。该领域的研究正成为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各类成果产出越来越丰富,为今后高校体育场馆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4.1实证研究亟待加强

国内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研究大多是理论探讨,缺乏现实案例和实证数据的支持。同时,对于相关现象的分析,基本停留在问题描述和对策探讨层面上,缺少经验证据的支持,致使相应对策和建议较为宏观且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国内学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根据高校体育场馆不同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高校体育场馆营运、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现状,并运用统计分析法和经济计量方法对高校体育场馆内部营运及对外开放的机制、发展模式、影响因素、资源优势等理论问题进行实证检验,为进一步剖析和解决问题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相关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4.2交叉研究仍需拓展

目前,国内高校体育场馆相关研究的学者主要来自于高校体育部,而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开放和建设涉及到营销、管理、经济、法律等多个不同领域。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学者不仅应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还要注重与其他领域学者的合作,从多个领域的视角对高校体育场馆进行全方位的讨论,增强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为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和发展实践提供更有益更实际的帮助。

作者:杨新生工作单位:江苏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