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背景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

时间:2022-01-20 04:35:14

扶贫开发背景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

摘要: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纲领,也是党中央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新农村建设的众多伟大决策与构想中,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与实施是重点。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文化建设以及体育建设也要紧随其后,才能增强农村发展的稳定性,为其他建设提供支撑。当前,我国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上依然存在不足,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落实,只有科学规划、健全体系与制度才能使基础服务落后的局面改善。本文将基于扶贫开发背景提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模型,实施经济兴体、因地制宜、权责清晰等发展路径,以更好带动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扶贫开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新农村

受城乡二元结构及典型培育与供给难易度因素影响,我国农村体育建设依然存在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问题,供给结构依然落实,进而出现“硬件设施优先”与“形象工程先行”的状况,显示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对基础设施与硬件支持有着较高重视度,但在文化宣传以及技术培训、信息反馈交流、文化产品输出与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不够重视。基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转型与健全极大推动了农村改革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本文从产品供给、政策引导以及健全机制等方面提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路径,基于服务体系模型提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对策。

1、经济兴体、实惠保供给,注重体育产品辐射功能发挥的发展路径与体系

当前,农村体育产品供给不均衡的现状得到广泛关注,并且体育发展离不开经济支持也是大家的共识。从外部客观环境上看,我国长期存在“以农代工,重城轻农”等思想,这是阻碍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出现二元化发展格局的重要推动力。体育参与农村文化与经济建设,与农村发展有着相关性。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潜力低,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就会相对落后,农民对参与体育活动热情度不高,农民收入低也使得农村整体经济发展速度变慢,对社会闲散资金与体育人才的吸引力不够。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大部分比重,只有农民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才能实现“全面运动”,才有机会建设中国特色的全民建设体系。由此可见,农村公共体育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是全民参与,体现出一种自觉性与主动性。但在时代文明与体制不断弱化趋势下,现代化城市生活对体育有着较大需求,但农村这种需求则不明显。农田中的各种劳作已经使农民有了参与运动的机会,也使得体育变得可有可无,体育观念消失,农民身体负担加重使内心对体育活动产生抗拒与抵触。由此,农村体育服务要想得到推行与认可就必须提高农村收入,使农户脱贫,才能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脱离出来,提高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使农户可以主动感受到体育发展带来的益处,享受到体育文化的乐趣,需从经济功能与产业价值两方面增强体育服务的吸引力。下图1表现了农村体育服务产品供给的影响因素,通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可使农民增收,从而实现经济产业化,社会融资比率提高。

2、强化农村文化发展,因地制宜,增强本土特色体育建设项目的开发

扶贫开发中,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以公共服务产品过剩或者短缺的情况严重,由此,需从农民增收层面将体育产品供给满足不了的情况解决,加快农业扶贫的力度;农村共同体育构建要想有足够的吸引力,得到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植本土特色文化,不能脱离差异性体育项目的开发。从文化发展角度上看,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诸多内容,是事物产生与发展的根基。在形式上,多开发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同时还要兼顾地域特色,比如,我国成都某农村开发的极具地域特色的“女子龙灯队”,南方人善于游泳,北方人善于滑雪,基于这些地域特征开发特色的体育文化资源,与当地的旅游、饮食等联系起来,促进农村特色文化体育建设。在内容上,需要充分将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出来,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体育竞赛、民俗表演等,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科学改造,构建体育项目竞赛制度,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激发出来。此外,还可以利用农村公路建设开发健身绿道—自行车旅游,也是一种新颖、特色化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同时又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不会使农民感到陌生,对于硬件设施好的村镇可以发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以文化为基础,可以提升农户的核心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跟进体育产品服务、体育制度的建设,发展特色运动健身项目。

3、改制度包协调、权责清晰,推进农村体育服务建设机制与体制的创新

政策支持与制度建设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发挥中引导与支持作用;仅有文化与经济基础的支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依然缺少保障,不能稳固推进。由此,在扶持农村经济建设,使农户脱贫、增收的同时还要加强宏观政策引导与调控。当前,政府对农村建设的扶持有着美好规划与构想,但是很多扶持工作没有落实到位,领会上级政策与贯彻力度不够,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政府虽然有资金投入的帮扶但是与体育投资政策缺少对应性,致使融资群体对农村公共体育投资与建设缺乏信心,出现了政府单一化投资的倾向,未能做到“政府政策调控,社会资金帮扶”的状态,“调控宏观制度政策,推进机制创新”是农村公共体育建设需要有的状态,为了使城乡一体化格局尽快实现,政府对经费扶持缺少关注,从而使农民公共体育建设缺乏富余资金支持。比如,农业税提留改革,成为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有力支撑,但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农业税使农民负担减轻,却使得政府资金紧张,缺少对农民体育运动项目建设的资金支持。在资金短缺的现状下,农民体育项目建设仅停留在宣传与号召上,未能真正落实。由此,将事权划分清晰是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均衡的关键。对公共产品合理配置,依据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区域性特征与收益原则对政府事权范围进行划分,从而将农村基层政府体育事权职责确定下来。组建并培育农村体育团体,将农民体育利益渠道扩宽,从而使各项值得得到完善,发展市场化、社会化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使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减少相互推诿的情况。其次,各级政府向农村提供体育公共产品的配套项目服务;构建社区范围内的体育公益事业,比如,健身、体育设施等;市场主要依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固有原则,仅提供成本低、私人化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比如,小型体育器材、体育教练员等。由非营利组织负责的项目政府不能提供,比如,市场不愿意提供的公共产品或者服务,偏远山区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等。

4、促进开放保需求,代民立言,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构建良性产品供给循环模式需要有经济支持,同时也要有政策支持,更需要有表达机制,几项内容之间相互促进、层层递进、相辅相成。构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将公共服务机构信息化水平提高,建设出农村体育公共资源供给与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使农村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中农民的地位提升。一方面,由全体农民投票表达自己对农村公共体育资源投入的意愿,使农民成为公共资源配置的主导者与受益者,同时也是监督与管理者。另外,需发挥行政组织与农民体育协会间的作用。农民体育协会是农村体育活动的有力支持,更是农民利益表达的一个途径。由此,政府通过利用各种条件,改造农民教育与培训形式,将体育信息接收能力提高,还能使农户了解体育权利的实现途径;与此同死,加快建设公共对话平台制度,使消费主体与服务单位间的有效互动。当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有成果也有不足,但与城市比较依然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资金、技术、观念上有较大差距。由此,需要加快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引入高科技人才,加快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与信息服务商的参与度,加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化建设,通过技术支持、培训、咨询等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增强。体育信息与体育文化传播与供给有很多方式,均是为农民提供体育服务的过程。比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可让农民随时获取体育知识与体育新闻、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相关政策、体育活动的相关知识、赛事等,为农户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便利与支持。

5、综合模型构建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出发点与基础。当前,体育产品供给不足与体育场闲置、体育器材不足等问题的存在使人们思考农村体育服务的可行性,将农村体育服务产品唯一供给量度指标设定为农民体育建设需求是否科学合理都是人们开始思考的问题。将体育产品供给与农村生活环境、农民增收、本体文化相联系,发展体育的同时增强农户经济收入,关心农民,从而将体育服务产品综合承载力提升,将体育现代化具备的诸多功能发挥出来,使农民真切感受到体育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与地位。依据前文的四个模型,从宏观上整合与完善,可以使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紧紧围绕“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中的“社会阶层”、“收益主体”、“农村乡镇”、“农民群体”关系发展,综合意识、行为、环境、经济、健康、和谐等内在联系要素。通过以上几个模型的共同作用,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模型构建目标,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相铺相成,体现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不是单纯的体育问题,涉及到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结束语:基于扶贫开发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农村经济发展、农户增收、政府资金支持以及制度机制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综合分析,才能使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更加符合农村发展现状。

作者:朱福军 单位: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爱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赵强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方堃.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4]薛明陆.新农村社区体育共生发展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5]张小林.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分析与创新[D].湖南农业大学,2010.

[6]文烨,唐炎.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路径及模型构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03.

[7]沈雪峰.江苏省苏北地区“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苏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