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打好扶贫攻坚战

时间:2022-10-09 10:23:16

[摘要]近年来,茅箭在南部山区全面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实行一户一策、精准扶贫、销号脱贫,动员全区党员干部“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确保全区农村“四年基本脱贫、七年实现小康”,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关键词]十堰茅箭;精准扶贫;做法;困难;启示

十堰市茅箭区城乡发展极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比较明显,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东部主城区交通发达,产业基础雄厚,商贸经济繁荣;南部山区,山高坡陡,土地零星破碎、贫瘠瘦薄,农户居住分散,距离城区路途遥远,有农村贫困人口1.11万人。近年来,茅箭在南部山区22个村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攻坚计划,积极探索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工作机制,确保全区农村“四年基本脱贫、七年实现小康,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一、茅箭精准扶贫的基本模式和创新做法

把好四关,精准识别。为了把真正贫困需要帮助的群众识别出来,茅箭严把四关扎实推进贫困对象筛选工作。第一是宣传关。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精准扶贫工作的目的意义、识别标准、识别程序、结对帮扶等相关政策,把宣传工作做到每个行政村和每个农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第二是摸底关。户户上门、户户见面,通过调查问卷、调查表册和座谈交流等方式,细看、细问、细了解,逐户进行摸底调查,具体掌握每家每户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构成情况和发展意愿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第三是民主评议关。各村贫困户的初选必须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按照家庭收入、住房、教育、健康状况等进行逐个评议、逐户过关,体现公平公正。第四是公示公告关。对村民代表大会和乡镇审核的贫困对象进行逐级公示、逐级过关,确保贫困对象识别质量。三个一批,对症下药。分类制定扶持措施,实施“三个一批”工程,即产业致富脱贫一批、培训转移脱贫一批、集中供养脱贫一批。对头脑比较灵活、具有一定经济头脑的贫困户,大力扶持其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农家乐经营等,实现产业脱贫;对有劳动能力、愿意进城务工的贫困户,采取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培养就业致富能力,实现自主脱贫;对于病残鳏寡、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则采用集中供养的方式帮助他们一起过上好日子。一户一策,结对帮扶。实施区级领导干部包村、副科级以上干部包户的结对帮扶工程,按照“精准扶贫、一户一策”的要求,动员广大干部充分发挥自身视野宽、思路多、信息广等优势,为贫困户科学制订帮扶方案,明确时限,落实责任,确保不脱贫不脱钩。同时,改革以往单纯送钱送物的做法,要求干部重点帮助贫困户想法子、找路子、出点子,量体裁衣、量身定做脱贫致富项目。据统计,实行“精准扶贫”以来,茅箭区共为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390份,联系产业项目148个。建档立卡,动态管理。茅箭区结合工作队驻村帮扶和网格化建设,对本区农村贫困情况进行全面、系统调查摸底,实行“一表两卡”制度。“一表”为贫困农户基本情况登记表,记录贫困户家庭住房、土地、经济收入、人口等基本情况;“两卡”为贫困农户增收明白卡、干部帮联贫困户记录卡,前者记录贫困户发展需求、增收目标、增收渠道、年度增收项目,后者记录农户帮扶规划、帮扶措施、帮扶过程、帮扶成效等情况。同时,茅箭区还积极搭建结对帮扶网络平台,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情况和区直单位帮扶贫困村情况、副科级以上干部帮扶贫困户情况录入上网,及时更新有关信息,实施动态监管。包联干部与贫困户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沟通,帮扶措施和成效可以通过网络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形成结对帮扶“竞赛”效应。培训造血,拔断穷根。茅箭以强化“造血功能”作为精准扶贫着眼点,按照精准扶贫攻坚计划要求,针对“一户培训一个明白人”的目标,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旅游局等相关行业部门分别拟定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安排专项资金,大力开展农村技能技术培训,提高劳动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保证每位经过培训的劳动者掌握一至两项就业技能和致富本领,走脱贫致富路子。保护生态,绿色减贫。茅箭低收入贫困户往往集中在有着原生态自然环境的边远山区,茅箭注意立足于本地优势自然资源和人文民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田园式农业和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走低碳环保型生态发展道路,力争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目前生态茶园、高山蔬菜、天麻、核桃、猕猴桃、金银花等种植项目和大鲵、蜜蜂、土鸡、猪牛羊等生态养殖项目以及农家乐、农家旅馆等特色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大力发展,有效加快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二、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等靠要”思想严重,主体意识不强。精神贫乏比什么都可怕,很多贫困户之所以贫困,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一些农民认为扶贫工作是政府的事,是乡村干部的事,把脱贫的希望更多寄托在政府物质、金钱的帮助上,形成一种被动消极等待帮扶的惯性,自身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没有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改变贫困现状的主观意识;还有一些扶贫对象思想有惰性,观念保守,安于现状,满足于生活的一点小改善,不愿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缺乏吃苦实干的精神。资金整合力度不大,形成合力难。由于受各部门资金投入规定和工作程序所限,捆绑资金整合难,实际操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扶贫资金和农业开发项目资金难形成合力。中央财政每年投入农业开发项目大部分与扶贫开发项目接近,甚至类同,但由于管理办法、管理部门不同,难以形成合力,条块分割、资金分散导致了农业缺口项目、拼凑项目难以避免,极大地影响了农业投入资金整体效益的发挥。扶贫贴息贷款门槛高,难以惠及贫困户。扶贫贴息贷款作为重要的扶贫项目和惠民政策,旨在为贫困地区企业、农民发展生产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帮助他们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可实际上扶贫对象从金融机构很难贷到款。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贷款方式不合理,银行基本上都是采用担保或抵押,贫困农民很难符合申请资格;另一方面由于贫困人口偿还能力弱,部分申请到贷款的农民因无法及时偿还贷款,导致贫困农民群体信誉下降,金融部门不愿冒风险向他们放贷,导致绝对贫困农户的贷款比例低,国家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很难覆盖到真正的绝对贫困人口。传统农业居主导,农民增收渠道少。茅箭中高效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缓慢,传统农业仍居主导地位,农户生产规模较小、生产要素配置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和市场联系不密切,农民得不到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不知道该种什么、养什么,种出来的产品销售渠道狭窄,销售不畅。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难以推广,大部分生产作业靠人力,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多以外出务工为主,留在家里的人多以儿童、妇女和老弱病残为主,到了农忙季节,人手不够。生态旅游业发展层次低,难以吸引游客。一是缺乏品牌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南部山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整合,基本上停留在低层次开发的水平,局限于自主发展的“农家乐”乡村旅游范筹,缺乏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人文旅游,所以乡村旅游的开发还有很大的空间。二是经营理念落后,基础设施不足。目前,我区乡村旅游还是以突出“农家乐”为重点的“农家菜”上,只注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不重视特色、环境、服务等,经营者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接待设施方面严重不足,旅游高峰期的交通状况、停车位、洗手间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难以留住游客。政府主导强社会参与弱,扶贫合力没有形成。茅箭区扶贫对象规模很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严重滞后,贫困问题存在着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特征,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单项扶贫措施难以奏效,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促使扶贫力量多元化,扶贫方式多元化。

三、有效推进茅箭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和启示

创新精准扶贫沟通机制,促进农民参与。高效率的扶贫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而要实现农民的广泛参与,各扶贫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要加强政府扶贫部门与农民之间的沟通。扶贫工作坚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让农民有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以此获取广大群众的充分理解和信任,从而使他们全力支持、配合和投入扶贫工作。二要加强农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要树立典型,充分发挥种养大户对贫困农民的引导、示范和激励作用。重点培养一批有思想、有基础、有经营能力的种养大户,通过他们的带动辐射,使更多的贫困农民认识到自己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以及可能得到的实惠,从而增强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组建以脱贫为目标的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加强农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激发农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农民的自我管理和发展水平,最终使农民成为反贫困治理的主体力量。创新财政扶贫项目管理机制,提高扶贫资金利用效率。一方面按照“政府统筹、资源整合、资金捆绑、部门共建”的指导思想,分管领导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分层次捆绑各类涉农资金,通过编制规划,实现有效整合,采取项目跟着计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等措施,以扶贫开发项目为核心,捆绑使用各类涉农资金,解决过去部门资金分散,整体效果差的问题,充分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应。二是建立贫困户项目申报制。尊重贫困地区群众在脱贫致富中的主体地位,尊重贫困人口在社区发展、村民自治、项目建设等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农村社区扶贫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机制,充分考虑贫困人口的需要和诉求。凡是到户的产业开发、小额信贷、能力建设、农村公共服务等,都必须为贫困人口提供共建共享、公平发展机会。将各类扶持项目、优惠政策制作成“政策项目菜单”,直接提供给纳入当年扶持范围的贫困农户,由其在基层和帮扶干部指导下自主选择申报发展项目,有关部门和帮扶责任人进行跟踪服务。创新扶贫产业开发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是扶贫开发重中之重的工作,要培植特色支柱产业,把扶贫开发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着力培育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农业支柱产业。根据茅箭实际的状况,除了积极发展好现有的传统种养业以外,还应该积极探索开发茅箭南部山区独特的资源,南部山区有受国家保护的红豆杉、水青树、铁坚杉以及珙桐、银杏、白皮松等珍稀树种;有头顶一颗珠、江边一碗水、七叶一枝花、文王一支笔,、黄精、灵芝、金叉等独特珍稀药材;有大鲵、麋、獐、猕猴、野猪、花面狸、水貂、岩羊、长尾雉、锦鸡等珍稀动物。要依托这些资源,从中选取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项目,积极搭建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因地制宜开发珍稀树木和中草药种植园,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大力发展锦鸡、野猪、大鲵、水貂、蜜蜂等特色养殖项目。创新旅游开发机制,打造特色旅游景观。依托区域资源和空间条件,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营造串成线、连成片的全域景观。一方面政府免费为贫困户提供具有观赏价值、食用价值的苗木,美化农民庭院、坡地。比如菊花,优质品种的核桃树、樱桃树、桃树等,确保一年四季有花有果,游客随时能赏花品果,让山泉、花木、瓜果,甚至农村的一山一水等都成为开展特色“农家乐”旅游的有效资源和载体。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开发参与性的项目。如在桃花湖、桃花岛、紫薇岛等湖泊较多、水域较广的地区大面积种植荷花,开展“水乡农家乐”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划船、赏莲花,采莲蓬,摄影、野营、野餐和垂钓等;根据本地的自然气候条件还可以在“食用菊花”上大做旅游文章,培育既能观赏又能食用、药用的特色菊花品种,推出集“赏菊花、摘菊花、品菊花茶、吃菊花宴”为一体的菊花主题旅游项目。在大川建造规模化的农业园,开展农艺展示,让游客亲眼观看现代化农业栽培技术,亲自体验高科技生产手段,亲手收获绿色农产品,在休闲中得到享受。依托现有的公路、登山道路、景区步道,加以整合,形成各种不同强度的自游步道系统,组建越野健行俱乐部,组织策划不同等级和规模的户外运动、拓展训练。只要肯挖掘,“农家乐”旅游就一定能在特色和创新上取得更大成绩。创新扶贫贴息贷款机制,确保惠及贫困群体。首先,要用好抵押、质押,自然人担保、法人担保等多种传统的贷款担保形式;探索试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预期收益、宅基地使用权、住房等抵押贷款新业务;完善扶贫贴息政策和办法,开展利用扶贫资金建立担保基金的试点,解决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困难。其次,建立健全小额担保贷款评估监督机制。包联干部牵头组建小额担保贷款评估论证小组,对贫困户提出的贷款项目进行评估论证,经过可行性论证后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再次,积极探索试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减少小额担保贷款风险。鼓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扩大农业险种覆盖面,运用财政扶贫资金为贫困农户投保,探索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

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形成扶贫开发合力。扶贫开发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参与扶贫是扶贫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是要推进村企共建活动。找准企业与贫困地区双赢的结合点,使茅箭农业土地、环境资源与企业的资本、技术和生产经营要素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调动企业参与扶贫的积极性。政府部门要加强组织和引导,通过宣传、组织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让企业切实了解到,参与对口扶贫,不仅是服务社会的慈善活动,也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二是建立茅箭社会扶贫爱心信息平台,实现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意向与贫困户脱贫需求直接对接,建立有效协调、协作和监管机制,确保善款善物直接用于扶贫对象。三是建立长效机制把青少年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支援农村农业生产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引导他们走出校门,深入农村、深入农民、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增强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意识,锻造吃苦耐劳的品质。比如,茶叶和金银花的采摘可以组织茅箭辖区的中学生参加,有效缓解农村农忙季节劳动力缺乏,人手不够的问题;现代观光农业园和珍稀树木、珍稀草药种植园项目建设可以组织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加,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文化优势,将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三大功能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

作者:张筱雨 单位:中共十堰市茅箭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