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10-09 17:09:26

精准医学技术

精准医学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精准医学;质量建设;医院建设;发展战略

继2015年1月美国精准医疗计划之后,我国于2016年3月召开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启动中国的精准医疗计划,着力于发展精准医学,推动健康中国建设[1]。精准医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真正进入精准医学时代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2]。当务之急应是主动思考如何迎接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准确把握精准医学给医疗服务带来的深刻变化,积极应对精准医学时代医院质量建设新的要求。

1精准医学与医院质量建设

1.1精准医学的概念。一般认为,精准医学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及诊断,制定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的医学模式[3]。与传统医学模式相比较,精准医学更注重大数据分析和个体信息采集,其“精准”体现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整个过程。治疗手段的精准化,只是精准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更全面的角度来理解精准医学,把握好精准医学时代的全景,才能更完整地理解精准医学时代医院质量建设的内涵,探讨精准医学时代的医院质量建设意义。1.2精准医学对医院质量建设的影响。美国“精准医疗计划”所涉及的医学领域比较局限,主要是极少部分疾病的基因诊断与靶向治疗[4]。但是美国“精准医疗计划”作为精准医学时代的一个开端,给医学将带来的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医疗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以及医院质量建设的内涵都将发生深刻变化。与当前更多的关注医疗服务的形式和方法不同,精准医学时代医院质量建设将更注重医疗服务的内涵,通过诊疗技术的变革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回归医院质量建设之本义。

2精准医学时代医院质量建设的发展趋势

2.1诊疗方案个体化。精准医学并不完全是个体化医疗,但它是在个体化医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或者说个体化医疗是精准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5]。精准医学是利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依据患者个体特征,为患者量身定制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诊疗方案。诊疗方案的个体化程度将成为评价医院质量建设水平最重要的评价指标。2.2诊疗技术精准化。目前对精准医学的理解主要偏向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疾病进行精确分类和精准诊断,而对精确治疗的关注较少,一般仅关注以精确分类和精准诊断为基础的靶向治疗[6]。实际上,在精准医学时代,不仅要实现诊断的精准化,除了肿瘤的靶向治疗,在各类疾病的治疗技术上都应向精准化的方向努力。例如,感染性疾病治疗要针对感染菌种实现精准用药,放射治疗要实现精确打击,外科要发展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等精准手术。2.3诊疗服务精细化。精准医学作为医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其内容将涵盖诊疗服务的全过程[7]。我们不仅要关注新的疾病分类体系、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也要利用先进的诊疗理念,优化当前比较成熟的诊疗技术,将诊疗服务精细化。诊疗服务精细化,不只是为病人提供更周到、贴心的诊疗服务,而是将诊断、治疗、康复整个服务过程更加精细、更加科学地组织起来。例如对病人的饮食、运动、生理指标等在诊疗的不同阶段都应采用不同的方案,以确保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2.4诊疗手段信息化。精准医学之所以能够倍受推崇,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的进步以及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出现[8]。在精准医学时代,生物医学分析将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医院的医疗服务将更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诊疗手段的信息化将成为精准医学时代医疗服务最显著的特征,如疾病的分类需要以大数据为基础,临床诊断需要对个体生物信息数据进行精准分析,治疗方案需要依据大数据和个体特征进行精准选择,治疗手段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精准控制。

3精准医学时代对医院质量建设的要求

3.1对医院管理机制提出新的要求。健康需求是人类的最基本需求,任何时代医疗服务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需求,也是任何社会经济条件下都难以完全满足的[9]。由于疾病轻重缓急各不相同,健康的需求也呈现多样性,这就要求对疾病的诊治必须分层、分级、分类实施。由于社会资源和医疗成本的原因,精准医学时代在诊疗实施过程中,如何分层分级分类展开,是国家层面在医疗体制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10]。就医院而言,必须遵照国家的医疗体制设计,建立新的医院管理机制和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和保障分层、分级、分类诊疗的实施。3.2对医院诊疗体系新的要求。当前医院的诊疗体系主要按照生物医学模式来设计,门诊、病房的设置主要以系统区分的传统划分方法。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这种诊疗体系将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精准医学发展首先带来的重大变革就是疾病分类体系的改变和医院诊疗体系的变化。基因检测、生物信息分析、数据挖掘将应运而生,并在日常医疗运行中越来越显得重要。门诊、病房单元的设置也将从按系统划分向按新的疾病分类体系划分转变。这种新的诊疗体系,将成为精准医学时代医院质量建设的基础。3.3对医务人员素质新的要求。生物医学模式建立在传统经验和循证的基础之上,主要依赖于医生对现代检查、检验技术的经验判断和成功案例、科学研究的证据支持。而精准医学是建立在生物信息分析的基础之上,要求医务人员或诊疗团队必须具备较强的生物信息分析能力。医务人员要不断地深化对疾病本质的认知,提高疾病的诊治技能。诊疗团队成员要各有所长、优势互补,以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方式为病人提供精准的诊疗服务。3.4对医疗信息安全新的要求。在美国“精准医学计划”2016财年预算中,国家卫生信息技术协调办公室获得500万美元支持,用于设立标准以确保数据共享不会侵犯个人隐私。这说明美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医疗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精准医学时代,生物信息的生成与处理将贯穿于诊疗的全过程,其内容将更全面、更具体,共享程度也更高,信息利用也更广。生物信息将成为病人最重要的健康资料,同时也是病人最核心的隐私,这对确保医疗信息安全、充分保护病人隐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4精准医学时代医院质量建设的应对策略

精准医学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精准医学

得益于近年来生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二代基因测序、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为代表的生物学前沿技术迅速浸入医学领域,由此催生不同于传统诊疗模式的精准医疗模式的出现。其主要特征在于海量的基因测序结果与患者临床资料相结合,在分子水平对患者疾病进行分析,精确寻找发病原因和治疗靶点,从而对不同遗传背景的患者提出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1]。这一全新的医疗模式代表着临床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精准医学正在各级医疗机构“自上而下”地推广与应用,但是临床医生对基因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分析等基本技能尚缺乏深入掌握,因而对高校现有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2,3]。医学遗传学主要在DNA水平研究疾病与基因的关系,既是医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桥梁学科,其理论和实践与精准医学有着天然的契合度。经典的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重点包括单基因病的遗传及单基因病介绍、染色体畸变及染色体病、群体遗传学等,为临床工作中遗传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咨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在精准医学适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内容与精准医疗的培养需求存在脱节,由此造成的弊端可能有:①学生工作后囿于传统诊疗模式,看不懂基因测序结果或者不能有效甄别基因测序结果的准确性;②钝化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敏感性,工作后可能忽略了对新发现基因型或表型的首创性研究[4]。为此,我们尝试以医学遗传学课程为切入点,在临床医学本科生教学中逐步引入精准医学的内容。目标在于通过将部分精准医学知识融入医学遗传学课程,提高临床本科生对精准医学知识的认识、运用和掌握,提升其在临床工作中对遗传病的识别、诊断能力,并加强临床工作中对遗传病的基础研究能力。

1实施对象

实施对象为我校2021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部分学生,在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学习医学遗传学课程,已修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课程。

2教学改革的内容

2.1调整部分课堂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临床专业本科生使用的医学遗传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我们将其中的课堂讲授内容进行小范围调整。例如,绪论部分第三节人类基因组内容和第2章基因突变与遗传多态性内容已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有所介绍,所以改为课前预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第4章单基因病的遗传内容与高中生物学内容存在部分重叠,我们精简其中的重复内容,将原来4学时压缩为2学时。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小幅调整,在不改变总学时的条件下,既保持了必要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点,也空出少量课时用于教学改革尝试。

2.2增加遗传数据库查询实践

与第六版教材相比,第七版教材的亮点是增加了“基于疾病的遗传学数据分析”并作为第一章内容以凸显其重要性。临床医师熟知常用遗传学数据库的适用范围,并且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将有助于遗传病的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和精准预防。在教学改革之前,我们通常以课堂演示的方法介绍常见数据库的使用,但是没有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环节,导致课后印象不深,教学效果不佳。为强化对遗传数据库的使用能力,我们在课堂重点介绍OMIM、HG-MD、Genecards三个数据库的介绍。其中OMIM的使用,有助于学生查找某类遗传病的临床特征、致病基因、诊断治疗、表型-基因型关系等信息[5];掌握HGMD和Genecards则有助于学生查找相关的突变数据和基因功能,为科研奠定基础[6,7]。为此,我们不仅在课堂上介绍以上常用网站,并且增加课后实操练习内容,指定遗传病和相关基因让学生进入数据库动手查询,并在下次课堂上公开讲解查询结果,有效地增强了教学效果,促进数据库查询功能的实际掌握。

2.3讲授基因测序报告解读方法

精准医学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基于基因测序的病因分析,因此需要临床医生(医学生)了解基因测序的基本原理,选择恰当的基因检测方法,准确理解测序分析结果。全外显子测序是目前较为成熟和流行的基因测序手段。为了增加医学生的基因测序报告解读能力,我们收集网络上公开的深圳华大基因测序公司、上海天昊医学检验实验室、北京安琪尔基因公司等的基因测序报告进行两个方面的讲解。首先,教师讲解来源于不同公司检测报告的生成流程,包括遗传数据库的选择、常用分析软件的选择、可疑位点的筛选标准等;其次,对报告内容进行解构分析,对基因名称、基因变异类型、基因变异导致氨基酸改变类型、遗传方式、变异位点致病性的证据(ACMG)进行解释,并对结果进行讨论。我们通过以上实例分析让学生早期接触基因测序报告,掌握解读报告的技巧,增加基因分析的能力,可减少从业后的知识盲点。

2.4努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在医学本科教育阶段引入精准医学的教学内容,对授课教师的相关知识储备和讲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未雨绸缪、提前布局,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促进教师的综合授课能力提升,包括选派优秀教师前往美国耶鲁大学遗传学系短期进修,参加临床医师临床遗传学基础知识与遗传病遗传咨询培训班以及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年会,邀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学术讲座等,积极向校外优秀专家汲取丰富的临床遗传学知识等。通过一系列的进修措施,授课教师的精准医学理论与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达到课程改革规定的基本要求。

2.5逐步建立与基因测序公司的交流与合作

基因测序公司的优势在于拥有数量众多的测序样本与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但是临床知识通常较为匮乏,对于复杂表型的候选基因也可能出现错误判断。医学遗传学教师的优势在于扎实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但数据处理能力相对较弱。教研室与基因测序公司建立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可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为此,我们与北京安琪尔基因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及时掌握基因测序技术的前沿动态,并将相关知识以讲座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快速更新精准医学的知识,促进理论与临床的紧密联合。此外,我们还利用测序公司丰富的报告资源,反复锻炼学生的候选基因分析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案例的水平,学以致用。

3结果与体会

3.1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对精准医学临床应用的提前认识

尽管精准医学概念早在2015年就已经提出,但是我校临床专业医学生对这一概念仍然较为模糊,大部分学生认为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仍限于科学研究需要,尚没有进入临床的实用。实际上,以全外显子测序为代表的二代测序已经广泛应用于罕见疾病及复杂疾病的诊断,适用范围也延伸至地区级、县级医院[8]。通过此次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临床本科生提前接触和掌握初级的精准医学知识,将有助于尽早建立精准医学思维,积累遗传学疾病知识,为进入临床工作铺垫基础。

3.2教学改革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典的医学遗传学授课内容较为抽像,部分内容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有过介绍,因此医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本次课程内容的改革,授课教师反馈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显著提升,参与课堂互动积极性增加。其主要原因可能为:基因测序、数据分析本身就代表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前沿,是课本以外的全新知识,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其次,数据库的使用,增加了学生动手能力;最后,实例分析法与临床诊疗相关联,学生参与其中的分析讨论,容易产生成就感。最为明显的例子是,部分学生积极主动要求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互联网+”大赛等。

3.3课程评价系统有待优化

目前期末考试试题仍以第七版教材里的内容为主要考点,考核形式仍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分析题为主。由于数据库检索和基因筛选的实操性未被列为纸质考核内容,我们无法以分数准确评价教学效果。结果显示,期末考试成绩在研究班和对照班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其中原因在于教学评价系统还不成熟,较难反映学生对知识系统掌握的程度,需要授课教师设计出新的符合教学改革要求的考核体系。

4展望

精准医学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精准医学;精准护理;护理专业;护理评估;症状管理;用药督导;健康教育;综述文献

精准医学是以组学技术、生物信息和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疗模式,强调以基因组学为主,通过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实现对疾病的精准诊疗[1]。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精准医学战略的30余年发展历程中,以分子生物特征解析为基础的精准医学正深刻地改变着现代医疗保健模式[2],而作为医疗保健供给的重要一环,精准理念也影响渗透着护理专业[3]。早在1988年,一小群有遗传学知识背景的护士在美国马里兰州成立了国际遗传学护士协会(InternationalSocietyofNursesinGenetics,ISONG),致力于提升护理学科在人类基因/基因组学领域的科学性和专业性[4]。2009年,《基因与基因组学护理精要:专业能力、课程指南和结局指标》[5]由基因/基因组护理能力共识小组,内容涵盖精准护理的护士能力要求、培训课程指南和结局评价指标,为精准护理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专业化标准。2012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组建了精准护理科学顾问团,旨在通过证据回顾、专家研讨和公众反馈的方式,识别出可通过护理专业解决的、关切公众健康的基因组问题,以构建精准护理科学的研究计划蓝图(theNursingGenomicScienceBlueprint)[6]。近年来,精准医学视域下的护理理念随之更新,相关护理研究和应用实践开始涌现。本文拟对精准医学视域下护理专业实践的变革进行综述,并分析精准护理的发展前景,以期为精准护理研究和实践的深入推进提供参考。

1精准护理内涵

精准医学为疾病的预防和诊疗思路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同时也催生了精准护理。Fu等[7]指出,精准护理是在精准医学和精准健康理念的指导下,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精确表型分析或表型深分析,在适当时间针对合适患者进行准确的护理实践,以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刘锁霞等[8]从人本底蕴出发,认为精准护理是依据个人基因、疾病型态、性别、微生物反应体质、生活型态、家庭、种族及社会文化因素等个别差异,提供最适配的护理处置。Santos等[9]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阐述了肿瘤的分子病理特征、药物基因组学和靶向疗法对肿瘤护理工作的影响,突显出加强护士精准医学相关知识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启发在临床实践中将基因/基因组学信息融入肿瘤防治护理的重要意义。就广义的护理实践而言,精准护理涉及范畴较宽,包括健康促进、疾病预防、症状管理、决策支持及康复随访等方面[6],并与精准医学相呼应,其目的在于精准优化护理效果,满足患者个体化需求,提高护理效益的同时降低医疗成本[3,10-11]。精准医学的蓬勃发展较大程度上丰富了护理专业的学科内涵,拓展了学科的精度和深度,同时也对护理人员的执业准入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多学科照护团队的重要成员,护士必须做好前瞻准备将相关知识整合于日常实践中[12]。

2精准护理实践

2.1融合精准理念的护理评估。有效的资料收集和评估对后续护理程序的实施至关重要。融合精准理念的评估是对传统护理评估的有效补充,鉴于NIH对精准医学的定义,精准护理评估主要包含个体基因差异、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三方面[13]。重视患者基因层面信息和生活动态监测数据有助于深入理解疾病的生物学机制,从而精确识别最佳获益人群,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Dai等[14]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与肺癌发病风险显著相关的19个遗传易感位点,以此构建了中国人群的肺癌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PolygenicRiskScore,PRS)-19,并将该评分用于一组超大型前瞻性队列数据的验证,结论支持PRS-19作为年龄和吸烟等因素之外的重要的肺癌预测指标。在护理临床实践中,理解和分析患者基因层面的相关信息,针对肺癌高危人群做好预警性筛选和保护性监测,对于推动我国肺癌精准预防的转化具有重要价值。作为猝死率高的遗传性心律失常,Bru-gada综合征目前已知致病基因19个[15],周建军等[16]对3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提取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发现了3种错义突变,护理团队除给予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护理外,注重分析关键的致病基因信息、确定与遗传易感相关的环境因素、明确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促进和阻碍因素、采集详细的患者既往史和家族史,并建议亲属配合进行基因检测和家系研究。通过以上评估和分析,筛选高风险的患病个体、识别部分可控的环境因素、强化健康促进的生活方式,可实现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精准照护。2.2基于精准医学的症状管理。症状管理科学是美国国立护理医学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NursingResearch,NINR)确立的创新研究议题之一[17]。基于精准医学的症状管理要求对复杂症状或症状群的潜在生物学机制进行解析,理解其对患者的影响及患者对干预反应的生物和行为学基础[18]。不良症状的有效管理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目前关注较多的症状有疼痛、疲乏、睡眠紊乱、呼吸困难及情绪障碍等[18]。Hollier等[19]通过分析多种心理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患儿腹痛严重程度的关联机制发现,躯体化症状和疼痛灾难化是患儿焦虑/抑郁情绪与腹痛程度的介导因素,提示躯体化症状和疼痛灾难化可作为疼痛管理的更佳干预目标[20]。Feng等[21]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识别癌症患者放疗后疲乏的基因特征及疲乏患者慢性炎症的潜在机制,发现T细胞中的mGluR5信号可能在导致疲乏的慢性炎症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引发个体对辐射的免疫应答差异。提示特定基因型的患者更易出现放疗后疲乏症状,这一结果可指导识别潜在疲乏风险较高的患者,有助于提供个性化的癌因性疲乏护理干预。睡眠研究方面,功能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涉及额叶和顶叶控制区、次级感觉处理区和丘脑区频繁性、进展性的认知缺陷是睡眠剥夺的重要标志,认知功能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临床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22],采用认知行为干预促进患者睡眠健康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护理手段[23]。以上结果提示,个体基因差异、生物标志物、影像学特征及特异的临床因素等,可用于识别特定的症状易感者,并基于疾病症状生物路径调节模式制定个体化的症状管理措施。此外,护理研究者正积极探寻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如应用程序、社交媒介、可穿戴设备等)实施数字化精准症状管理,并致力于将其与临床护理工作流程相衔接;同时,基于症状科学的疾病预测工具也正在被逐步验证推广[24-25]。2.3针对个体用药的精准督导。参与体内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各种编码基因的遗传差异是引起药物临床效应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之一[26]。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的检测结果表明,78%的患者至少携带一个活性药物基因,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响应[27];来自梅奥诊所的研究显示,这一数据更是高达99%[28]。利用基因和组学知识指导个体用药有助于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最大化疗效。药物治疗无效是患者依从性差的重要原因,例如,二甲双胍的降糖反应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多达三分之一的患者对其降糖反应不理想,而这种个体差异与遗传因素(如转运蛋白基因变异)具有重要关联[29]。此外,药物不良反应严重也是影响患者依从性的重要原因,华法林是经典的口服抗凝药,但其安全窗窄且个体差异大,精准剂量一直是临床照护面临的最大挑战。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PGx)研究发现,华法林在肝脏中经药酶CYP2C9代谢失活,该位点基因突变者,药物会在体内蓄积产生毒性作用,使用时应减少药量;而VKORC1为华法林的作用靶点,该位点上基因突变者敏感性增强,服用华法林时也应适当降低剂量[30]。华法林抗凝前筛查CYP2C9和VKORC1酶基因组学已推荐作为个体化给药的常规检测项目。由此看来,部分患者药效不理想或药物不良反应严重难以坚持用药,其原因在于个体特定的生物遗传机制,医护人员如果忽略个体基因层面的差异,就可能片面地认为是患者治疗依从性差。PGx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率先在临床实现日常化应用的精准医学领域,但其知识体量庞杂,医护人员难以有效掌握和运用。护士是患者个体化用药的实施者、监测者和督导者,精准医学视域下的用药护理将更加考验护理工作者的精细度和专业度,为了提供精准高效的用药护理,护士了解PGx相关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4基因信息助推的精准健康教育。基因和组学相关研究促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生物大数据时代,结合计算机与信息化技术可从本质上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遗传机制[2],为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个体化素材。护理研究者将探索和验证新的临床策略,致力于帮助患者和家庭易感人群理解基因检测的必要性及测序结果的含义,综合考虑患者遗传易感性、所处环境、生活方式、促进和阻碍健康行为的因素,为其量身定制健康教育方案。例如,BRCA1/2基因致病性突变将导致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高5倍、卵巢癌的风险增高10~30倍,而预防性乳房切除能降低其90%以上的风险,输卵管-卵巢切除术也可显著降低BRCA1/2突变携带者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31]。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推荐:BRCA1/2突变携带者可考虑选择上述手术以降低风险,术前需进行多学科咨询,充分知晓收益和风险[31]。可见,信息告知的相关性、真实性和充分性在极大程度上支撑着决策主体做出明智的选择,引导患者参与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的精准健康教育,也将有益于优化疗效[32]。此外,为了深化公众关于基因组学对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影响的认知,还需要对社区健康人群进行关于基因谱知识的通识教育。熟悉患者、家庭和社区的保健需求,了解基因组学的相关技术和信息及具备生物信息学基础知识的护理工作者,将是促进基因组学研究转化的重要推动者。随着精准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前“不熟悉、不常见、非典型”的致病位点将越来越少,更多疾病的分子学机制将被阐明,融合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健康教育将是未来的趋势。

3精准护理前景

精准医学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精准教学;分层教学;教学诊断与改进;教学模式

2017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1],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2]做了具体的部署和要求。在保证学校“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的基础上,以教学工作为重点建立健全诊改制度。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实施适合诊改的全新教学策略势在必行。2016年精准教育和分层教育逐渐应用到高等教育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对于精准分层教学法理论的研究。医学职业院校的教学属于快餐医学,教学应满足必须和够用,对于精准的要求则更高,有效的分层是精准实现的基础。精准分层教学策略的应用不仅应体现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中,更应体现在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即精准教学框架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3]。

1以学生专业发展为目标,变宽泛为精准

学生的专业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标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的设置。医学职业院校的学生专业的不同仅体现在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设置中,对于基础医学课程的设置则比较泛化,专业带头人一言堂的设置方式已经严重淡化了专业的区别性,表现为多个专业在同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中无论学时、课程内容选择、课程考核内容等都完全相同,精准的设置基础医学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时比例、课程标准,体现专业的差异性,精准的教学模式[4]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2以精准医疗服务为导向,变传统为现代

2015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在针对某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应实施精准医学计划。精准医学是一种在充分考虑个体间差异的前提下针对个人或特定人群疾病开展的诊断、治疗、预防及护理等的新模式[5]。精准医疗服务进入到具体的临床工作和医学疾病的研究中。而在医学教育中也逐渐变传统的诊疗方式为现代的精准诊断方式。传统的基础医学教学看似精确得符合专业的具体需求,实际已经相差较多,滞后于专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基础医学的发展要逐渐改变这种滞后性,从而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医学专业的发展。

3以临床具体病例为参考,变书本为实际

专业课程落后于具体的临床,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往往落后于临床教学,这已经成为医学职业教育中不争的事实。医学职业教育中的够用是满足临床目前专业教学的够用,必须是满足临床目前专业教学的最低,二者都在脱离临床的实际。因此,在基础医学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应该以具体的临床病例为依据,变经典书籍或教材中的知识为实际临床的知识,这是向精准有效迈进的最有利的步伐。这也是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6]的巨大进步。精准医学将是一段时间内医学发展的方向,而基于临床疾病的具体调查是精准在当下的具体体现。

4以学生实际能力为依据,变统一为分层

高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能力乃至发展的大致趋势,可以结合来校后的转向调查和考试摸底来对学生目前的层次进行划分,划分应在相同专业的学生中进行。学生选择的专业并没有改变,但所在的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程度不同,应体现在不同的层次的划分上,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而选择更多的不同,从而实现针对学生的教育。在基础医学课程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对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能力和成绩上差异较大,经过分层之后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对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相互适应。甚至一些学生可以改变学习的专业方向甚至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人都成才的目标。

5以学生分层结果为基础,变单一为多样

学生的考核是检验教育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既然对学生进行教学分层,考核分层就是必然的。以往考试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痛苦的时刻,一方面教师害怕层次比较差的学生不能通过考试,往往对学生进行学习范围的界定,尤其是对于刚来学校,刚刚接触基础医学学习的学生,每一门课程都有很大的难度。范围的缩小让学生之间再次出现了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学生在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中如不能通过考试,学生会情绪低落,会对医学课程的学习产生恐惧感和厌烦感。因此,变针对所有学生的单一考试的形式为多样化的考试形式或考核内容,这样在不同学生中容易建立学习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的信心,有利于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和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6以精准医疗理念为引领,变矛盾为和谐

医患矛盾近年来一直是饱受争议的话题之一,是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去面对的现实。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疾病的诊疗过程中精准的缺失,诊疗带来的不仅是高额的医疗费用,里面有更多的患者家属所付出的情感体验,这是不相关的个体无论如何也无法体验到的一种感受。因此,精准不仅应该体现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还应该体现在临床执业过程中从业者对患者及家属的情感的精准关注上。双重精准才是实现和谐诊疗的必要条件。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开展精准分层教学策略是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也为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课程开辟了道路和方向,更为医学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Z].

[3]丁旭,盛群力.有效教学新视域———“精准教学框架”述要[J],课程•教材•教法,2017,7,37(7):31-37.

[4]BINDERC,WATKINSCL.Precisionteachinganddirectinstruc-tion:measurablysuperiorinstructionaltechnologyinschools[J].Per-formanceimprovementquarterly,2013,26(2):73-115.

[5]郭小强,黄卫人,蔡志明.癌症精准医学[J].科学,2015,9,67(5):28-31.

精准医学技术范文篇5

精准医学(precisionmedicine),是一种以“个人”为单位的治疗或药物开发,透过环境、生活习惯、健康状态、基因等各种变因,建立各种人群子类型(subpopulation),在交互比对后用于提升诊断与治疗之精确性,乃至采取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以及药物研发的投入方向,包括保险同质风险人群界定在内之新医学发展趋势。2015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于国情咨文中明确宣布启动“精准医学计划”(PrecisionMedi-cineInitiative,PMI),〔1〕目的在于加速精准医学之发展,透过“精准医学世代研究计划”(PMICohortPro-gram,PMI-CP)〔2〕①之建置,作为扩展精准医学知识与方法的平台〔3〕。计划编制内的咨询单位业已做成完整建议报告(以下简称“完整报告”)。〔3〕2016年12月,《二十一世纪医疗法案》(以下简称“医疗法案”)〔4〕终获正式立法。医疗法案所涉议题广泛,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则是将包括PMI在内的众多生物医学研究预算直接逐年定额立法,而非前年度始行编列;同时,国会拨付PMI的预算逾14亿美元,且此种设立强制支出的专门基金不会取代或抵消原有的预算制度,诚可谓“锦上添花”。〔5〕综上,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全国性世代研究计划,除经费投入与技术精进值得高度关切外,更应观察背后安排、维系计划运作的法制架构与政策工具之设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将进一步说明精准医学发展的功能与趋势,并以完整报告之内容为经,《医疗法案》为纬②,透过对美国PMI的管制模型及实质议题的重点政策安排与法制架构建议的认知,提出综整的结语,以为未来发展精准医学、转译医学及大型人体生物数据库建置之借镜所在。

二、精准医学计划之监管与治理架构

1.精准医学计划之监管政策如前所述,参考国外政策运作端的“怎么做”就比技术产出端的“做什么”更为重要。精准医学的发展,其实仰赖社会各个层面的大规模参与。事实上,转译医学发展过程中即已凸显许多政策安排与法制建立的需要,而在未来推动精准医学的时候,亦已预见其必要性。综合以观,所涉及的重要面向至少有以下四点:(1)计划本身的管制模型;(2)各参与者的(信息)自主权;(3)数据库建置的运作;(4)信息安全及隐私保护。〔6-7〕2.精准医学计划之治理架构目前PMI主要以全民计划为执行平台,旗下分成四大项目:信息与研究中心、参与者科技中心、医疗服务提供组织及生物数据库〔8〕。国家卫生研究院另设两个独立的咨询单位,其一是国家卫生院下的“全民计划咨询小组”,小组的咨询建议呈报给国家卫生院做成关于全民计划的政策评估规划〔9〕;另一则是“咨询委员会附设精准医学工作团队”,于2015年9月做成完整报告,同年12月完成更新报告,目前已终止运作〔10〕。根据完整报告,鉴于PMI世代研究牵涉基因科学与复杂的挑战,其治理机制必须具备创新与问题解决之能力,善用最新生医科技,避免资安危害,并能实时应对研究参与者喜好及意愿的变化。为此,计划建置上应着重于如下三点:(1)计划主责人员。(2)指导委员会之组成。(3)独立伦理审查委员会之设置。〔6〕3.美国相关发展历程与借镜依(行为)经济学之聚焦理论(focalpointtheo-ry),由政府出面进行政策安排与设立法制架构之管制手段,能以公示且权威的方式,给予各方行动者明确可依循的路径,以形成整合平台,提升整合协作及效率,此特性已受法律学者所重视〔11〕。准此,如美国PMI此种结合一般民众、卫生医疗系统、生医研究者等多层面的大规模长期合作,法制介入之必要性已不再只是“正当化”的规范性要求,而是如同设置交通号志般的制度性基础建设,使扮演不同角色的各方行为主体能各司其职。当然,良好的治理模型与清楚的法制,也能降低研究计划推动过程中误伤人权、误触法网的法规风险。在具体管制框架部分,PMI的执行单位采取强调效率与责任的独任制,而非合议制的模型(例如委员会),并使计划主任必须对主管的政府单位(国家卫生研究院)负责。采取独任制的同时,完整报告仍须尽量呈现多元意见,故建议以指导委员会为咨询单位的方式设置、补充,并要求主任本身亦为该委员会的主席,以直接听取意见。报告也以建议的方式,例示未来可能需要协调的部会与单位,除了一般卫生健康单位,还包括民权办公室、退伍军人部及国防部,反映美国本身的特殊医疗政策需求〔6〕90;〔12〕。跨部门沟通能为PMI的推动提供实时咨询,并在交流中寻找可合作利用之资源〔6〕90。

三、核心议题之探讨

1.参与者的(信息)自主权保护议题当代民主法治国家中,基于保护人性尊严,此类由政府法规、预算所支持,且大规模搜集、研究个人健康信息之活动,势必强调参与者之自主权及(信息)隐私保护等人权及伦理之规范面向。单方面企求生医研究与治疗成果、忽略参与者自主性的做法,例如冰岛经验所引发的伦理争议,都是必须参考警惕的前车之鉴。〔13〕值得注意的是,完整报告并未抽象地诉诸“尊严(dignity)”的基本权概念,而是着重具体的执行面向,包括“建立伙伴关系”“建立并维持信任”“沟通”“同意”及“结果回报”等。完整报告建议建立伙伴关系的层级是包括“社群(communities)”集体层面的“公众信任(publictrust)”:透过“辨认并优先执行有效的参与策略及运作”为原则,将研究的潜在利益极大化、并力求收集分析大规模资料、共享的内在风险极小化,藉由教育训练及常态的权益保障措施,降低计划无意间破坏公众信任的风险。同时,仍需透过媒体及无直接隶属、合作关系的团体,将研究进行及成果有效传播给一般社会大众及潜在参与者。〔6〕39-42当然,若个别参与者的自主权保障失当,建立公众信任恐怕会难上加难。除了一般典型的参与者权益与机制外,因应当前精准医学研究之需要,结合民意调查结果,完整报告提出了有别传统的规04划与建议,更是值得注意。(1)同意方式与同意范围当代生医研究伦理十分着重“告知同意(in-formedconsent)”之议题。然而,告知应明确、特定的要求,在精准医学研究的脉络下不断受到可行性的挑战〔14〕。有鉴于此,完整报告提出“标准化、集中化的电子同意书”之目标外,更认为参与者同意之范围应包括“允许对参与者再联络”以及“允许未来研究使用”,并询问参与者是否愿意参加PMI相关的补充研究;同时,将“告知”化为一种“定期报告”的常态沟通任务〔6〕41-43。上述设计,均呼应白宫当初规画之愿景,建立“动态且实时的同意机制”,以强化研究计划之透明性与参与者之主动性。〔14〕完整报告亦顾及自主能力不足族群之保护问题:包括儿童、“欠缺自我决定能力之成年人”和“参与后始受监禁者”。完整报告考虑精准医学研究之完整性、避免“健康落差”,并未直接排除其参与,而建议进一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机制。〔6〕26-28(2)信息回馈与信息自主第二个与自主权有关的议题是精准医学的研究成果是否应公开、甚至回馈个别参与者?于兹容有疑虑者,在于参与者个人切身相关之个别结果(individualresults)之揭露问题,尤其是基因资料。面对此种困境,完整报告建议,首先,应赋予参与者实时且交互式的偏好设定,由参与者自由调整欲知悉的信息项目;其次,建制完善的基因信息说明机制是PMI的必要投资。而这些任务,需设置专责的小组委员会设计具体的执行方式、标准与平台〔6〕44-45。若完整报告直接建议编列预算支应,则说明(美国)民众十分看重对自身健康信息的掌握,也呼应完整报告小组一贯“拒却家父长主义”的保护立场。2.数据库建置的运作面向议题PMI的重要基础建设就是数据库,尤其是各种大型数据库,透过数据库间的比对串连,才能实现精准医学原始设定的研究方法。(1)协调中心之设置报告盘点了预期研究普遍所需的核心资料组资料以及研究特定子群始需要的数据。在各数据库间,完整报告建议设立“协调中心”,透过最有效率的辐射式系统(hub-and-spokemod-el)与个别研究的数据中心连结,并设置单一窗口作为使用平台。数据库间的链接也须注意标准化问题。完整报告建议应善用现存的国际标准,无须新创;即使创造新的数据标准,仍须以能在全国乃至国际间通用为目标。当然,在各方参与者加入研究计划伊始,就需要有标准化的基础检查与数据整理方式,将健康信息用统一的格式及分类标准进行系统性整理,以便串联数据库〔6〕68-71。同时,《医疗法案》亦简化部分数据库串连的程序,授权由国家卫生研究院资助的各研究,其研究资料在国家卫生研究院主任的要求下可彼此共通,加速研究者取得并实时运用相关资料。〔5〕(2)跨数据库串联之考虑然而,各种数据库显然无法完全由PMI独立从头设置,而需要与个别参与者以及其他既存的数据库合作———这再次涉及诱因,以及提供诱因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在参与者个人层次上,以不造成损失或伤害的前提下,对其提供的信息、及植基于该信息所产出符合临床实验室改良修正案的研究成果,应享有完整的近用权,并由研究者提供说明服务〔6〕64-67。同时,提供信息的合作方式,亦应注意一般参与者的行为偏好。〔6〕56-58相较之下,与大型数据库的合作状况较为复杂。完整报告一方面建议PMI应同时与个别参与者及机构数据库合作,互补其优缺点;另一方面提出“等价交换模式(quid-pro-quomodels)”:研究者透过质量管控与数据整理、诠释的步骤,增加从PMI世代研究取得临床数据之价值,并发展算法以辨认个体相关临床情形的所属群体,因此应要求研究者向协调中心回报,提供整理及诠释之数据复本24以及算法……。透过研究者对资料的加值,强化整体资源,而合作机构透过近用权,也能利用加值后的数据。至于数据库临床数据之分享,仍须倚赖同意机制予以正当化。〔6〕50-55,65(3)分享机制之建立在过去,HIPAA允许但并不强制各研究、医疗、保险或信息处理单位揭露“受保护的健康数据(pro-tectedhealthinformation,PHI)”;但《医疗法案》则可以在调查后对不合理的信息阻挡行为处以最高100万美元的罚款。然而HIPAA并未直接修改PHI原有的隐私保护规定与罚责〔15〕。可见,新法规定固然可能降低各单位藏私不分享相关信息的动机,却也让其进退维谷、误触侵犯隐私之虞;故未来两者间如何调和,有待实务运行后再来调适。〔16〕3.数据近用及隐私保护议题(1)数据近用之限制措施PMI在多种法规的节制下,势必要处理信息安全及隐私保护的议题。完整报告特别考虑PMI具备大规模敏感数据,故要求依循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的规定,考虑“数据敏感性”及“违反信息安全之后果严重性”,设计层级化保护机制;原则上应使用“去识别的个人资料”①,并设置奖励措施,持续找出系统的安全漏洞,并要求每季、每半年或遭受攻击后提交信息安全报告,持续在信息安全议题上对公众说明、负责。〔6〕71-73完整报告进一步将数据近用之管制依敏感度列为四级:①公开信息。②供公众登入查询的信息。③识别化的个人资料。④可识别身分的个人资料。不管使用哪一级数据,查询及存取的动作皆应限于协调中心所建立、而足以保障信息安全的环境下进行。〔6〕64-68(2)参与者之保护措施虽然并非局限或针对PMI,但《医疗法案》对保护研究参与者隐私之新措施,势必影响同为联邦层级、且高度倚赖数据分享的PMI。国家卫生研究院主任FrancisS.Collins称新法“采取了二十年来最进步的隐私保护措施”〔5〕。修法前,国家卫生研究院只会在部分情况下保密命令,保护研究参与者个人之可识别信息(及其他属于PHI之信息)免于公布;而即使有HIPAA的保护,这些个人资料在修法前仍多依信息公开法等规定,以诉讼管道取得。但《医疗法案》要求国家卫生研究院无条件对所有受联邦资助之研究保密命令,且可视情况对未受联邦资助之研究亦保密命令〔5〕〔16〕。为保护这些因研究取得之个人资料,《医疗法案》不但规定司法或行政程序中之使用须经个人同意,更扩大受保护信息之类型:若因技术发展而使其他敏感信息能被运用于建立个人识别,则即使其为低度风险,在新法中亦将之纳入保护范围。〔16〕

四、结语

精准医学技术范文篇6

一、什么是分子诊断学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别人说“这孩子长得像妈妈”或者“我随爸爸,单眼皮”,这是基因遗传的作用。不单单样貌会遗传,一些病症也会遗传。分子诊断是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去检测病人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者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一些专业准确的判断,这样的诊断学技术就是分子诊断。分子诊断在检验医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父母担心家族遗传病会遗传给孩子时,可以通过分子诊断技术来提前预测和预防,在孕妇生产前就可以进行检测和诊断。提到基因,大家对DNA一词不陌生了,分子诊断的材料就包含了DNA、RNA和蛋白质。

二、分子诊断学技术包含哪些内容

分子诊断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传染病的诊断、流行病的调查、食品卫生检查、肿瘤和遗传病的早期诊断及法医鉴定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基因测序技术、分子杂交技术、基因芯片技术。

三、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被应用在哪些方面

(一)遗传性疾病

众所周知,身体中遗传物质的变异会引发遗传性疾病,人类遗传性疾病可分为染色体疾病、基因组DNA的异常、单个位点或者等位基因变异引起的遗传基础是多个致病因素、线粒体环DNA异常、生殖细胞外的体细胞内的基因发生变异等。临床诊断多通过基因检测来确定结论。分子诊断学技术中的基因测序技术通过检测人体基因中的遗传基因物质来确定病人的具体情况,基因突变以及缺失所导致的遗传性疾病都能被准确检测和判断,即使一些病症无法得到确切的诊断,分子诊断学技术也能够佐证一部分原因。其他研究显示,精准确定病因类型也可以通过分子诊断技术来实现。通过分子诊断学技术在孕妇怀孕初期进行遗传性疾病筛查,观察幼胎的基因序列,如果存在高危因素,也能及时安排检查治疗,并采取相对应的策略,减少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如白化病、软骨病、畸形以及智力障碍和身体的残疾。

(二)感染性疾病

生物病原体进入身体会引发感染性疾病。当病人有感冒发烧等情况来到医院就诊的时候,医生会进行简单的检查或者进行血常规检测,确定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然后开一些抗生素药物,如果几天之内不见起色,再重新检查治疗,重新用药。目前的医疗手段很难就个人的病因做出一个精准的判断,而分子诊断技术就能准确诊断出是哪种细菌或是哪种病毒感染的,从而进行精准地治疗和用药。分子诊断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精准检测出病毒来源,查出病因,比如肝炎、性病、乙肝、肺感染性疾病等。

四、如何发挥分子诊断学在诊断医学中的优势

(一)从教育出发,提高教学质量

将分子诊断学技术细化于教学大纲,制订完善的教学体系,为医学事业培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调动学生在分子诊断领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也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创造更合适的学习环境,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分子诊断学这一学科。

(二)从技术和国情出发,加强创新的同时不断完善分子诊断监管体制

精准医学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精准治疗;肿瘤;药物敏感性

在我国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癌症都是导致人类因疾病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社会发展的巨大负担。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统计,2014年全国癌症新发病例数约为380.4万例(其中男性211.4万,女性169.0万),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肿瘤发病率为278.07/10万(男性为301.67/10万,女性为253.29/10万),中标率(中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结构)为190.63/10万,世标率(世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Segi's世界标准人口结构)为186.53/10万。根据2018年《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发表的《2018年癌症数据报告》,预计2018年美国。将有170余万新发癌症病例,死亡人数则在61万左右,这意味着每天平均将会有1700人因癌症去世。由此可见,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巨大杀手。

1精准医疗定义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刺激下,机体局部的任意细胞在基因层面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细胞异常增生就会形成肿瘤。其难治愈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肿瘤具有异质性,肿瘤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不同患者的肿瘤之间存在异质性。(2)同一患者体内不同恶性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差异,即肿瘤内部异质性。肿瘤内部异质性给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增加了难度,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进展,研究者对肿瘤治疗提出了精准化和个体化的要求。由于人类个体化差异,不同病人对于不同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因此采用精准治疗的方法,将有助于对不同病患、针对患者耐药性制定出适合的治疗方案。精准化和个体化医疗就是要求考虑患者本身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遗传背景,并且暴露于不同的环境因素中,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属于疾病不同亚型的病人,在治疗反应性上存在很大差异。精准医疗是一种全新的医疗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生物信息学、大数据科学及基因测序技术的优势,结合个体化医疗,以期把合适的药物给到合适的病人,给予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2精准医疗的发展历程

2013年,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接受了乳房切除术,这是因为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她未来罹患乳腺癌的概率高达80%。由此,基因检测技术也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关注。这则新闻也让大家对“精准医疗”一词有所了解。2011年,“精准医学”的概念在美国首次被提出。2015年,时任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精准医学计划”,这使得“精准医疗”成为覆盖全球的热门话题。精准医疗建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全世界蔓延开来,各国纷纷开始追逐相关概念和产业。英国推出了针对癌症和罕见病患者的“十万人基因组计划”。韩国启动了后基因组计划,以推动新型基因组技术的发展。2015年,我国成立了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并组织了首次精准医疗战略专家会议,决定在2030年前投入600亿元用于精准医疗。精准医疗已被纳入我国“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里程。精准化和个体化医疗在全球和国内均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3精准医疗相关技术

精准医疗是“分子水平的个性化医疗”。在治疗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也是多种多样的,在精准治疗的过程中,生物测序技术的发展为“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二代测序技术,成为了实现精准医疗的手段之一。因为肿瘤的发生是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可以检测到突变位点,为治疗提供更多信息。相对于一代测序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等其它生物学技术,二代测序具有高通量的优点,因此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要实现精准医疗的目的,基因测序仅仅是第一步,在后续的过程中,还需要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不同的实验研究,最终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在此过程中应用到的技术有细胞分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体内外药物敏感性测试技术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动物学技术。

4药敏测试细胞模型和功能检测方法

常规化学药物治疗和靶向药物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到2016年,全球各国批准上市的抗癌药物已达150-200种,用这些药物配制成的各种抗癌药物制剂有1500-1800种。由于人类个体化差异,不同病人对不同药物的耐受性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治疗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患者经治疗后可达到完全缓解,有的却表现为无效甚至促进病情进展。抗癌药物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有效性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种类型的肿瘤,其临床分期、病例类型、患者基本状态也不相同,不同的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及预后也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必须治疗药物个性化。在治疗前或治疗过程中进行治疗药物敏感性检测对于药物的选择和治疗策略的制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精准医疗过程中,药物敏感性测试一般包括两个部分: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测试与药物的体内敏感性测试。一般情况下,基于基因测序的结果,研究者可以筛选出部分有针对性的药物,但这个结果是不够充分的。要进一步对药物进行敏感性的测试后才能得到最终结果。PDTC(Patient-DerivedTumorCell,PDTC)是基于患者肿瘤细胞的药物实验,是最早得到应用的药物敏感性的测试方法。一般情况下,需要通过手术或者活检的方法,获得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在无菌条件下,通过酶消化,物理消化辅助的方式将新鲜肿瘤样本分离成分离为组织块、细胞团或单细胞悬液,加入待测试药物进行处理一定时间后,通过不同的方法评价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常用的一些体外评价方法包括克隆形成试验(HTCA),MTT,MTS,SRB药敏试验,差异染色细胞毒性检测(DiSC)等,其中HTCA实验是观察药物对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MTT,MTS,SRB等方法都是通过测定细胞的存活能力,来反映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病人源性肿瘤类器官模型(Pa-tient-DerivedTumorOrganoid,PDTO)是通过对由肿瘤病人原代细胞培育而来的类器官进行体外肿瘤药物敏感性检测的方案。类器官是一种与来源的组织器官高度相似的微型器官,能最大程度模拟体内器官,具有组织器官功能,能相对更加真实有效地反应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程度。最新的学术研究表明,通过PDTO模型预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时,总体敏感度达到了100%,特异性为93%,阳性预测准确率为88%,阴性预测准确率为100%。该方案具有检测周期较短、费用较低、相关性较好的特点,推荐用于一线或二线治疗药物或药物组合的排序。

5药敏测试的动物模型

精准医学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医学生;志愿服务;精准扶贫;质量提升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役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1-2]。现阶段,农村剩余的深度贫困人口脱贫难度不断加大[3],健康贫困是农村深度贫困人口脱贫的“拦路虎”[4],健康扶贫成为确保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牛鼻子”[5]。然而,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在供给和需求方面仍值得关注和探讨[6-7],基层医务人员总量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不高[8-10],仍然存在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有效使用率低、医疗服务与健康需求不匹配等突出问题[11-13],医联体分级诊疗、远程医疗诊断等模式还处于“初探”阶段[14-17],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是健康扶贫的主要任务[18-20]。医学生开展基层医疗志愿服务活动,天然具备承载高级医疗卫生人才、前沿医疗科技和专业医疗服务向基层输出的纽带功能[21-22]。那么,医学生参与基层医疗卫生志愿服务现状如何?医学生基层医疗卫生志愿服务在健康中国和精准扶贫战略进程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应该如何进一步增强医学生医疗卫生志愿服务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当前医学生健康扶贫基层志愿服务专项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医学生基层志愿服务质量提升等相关研究。

1医学生健康扶贫志愿服务实践现状

近年来,共青团中央、全国医药类高校共青团工作联盟积极组织大学生“健康扶贫”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取得斐然成绩。广大医学生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号召,紧扣健康扶贫社会实践主题和内容,在暑期以实际行动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之中。本文从全国范围内选取60份优秀“健康扶贫青春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成果报告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关键词检索,梳理出当前医学生医疗卫生基层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特征和成效。

1.1医学生基层志愿服务特征

从医学生基层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来看,活动组织者以学生培养和社会服务为主要目标,一方面是增加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培养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另一方面是相对缓解贫困地区的医学人才短缺问题,为健康扶贫做出一定贡献。此外,医药类高校均选择将贫困地区作为社会实践地点,实践团队根据组织单位的学科背景和专业优势选拔师生队伍,明确社会实践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活动主题,并结合“实践育人”和“服务社会”等要素制订出具体活动方案。其中,13%的高校组建了本、硕、博学生团队,17%的高校社会实践团队搭配了医院医生,87%的高校社会实践团队以本科生为主。从医学生基层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来看,医学生“健康扶贫”社会实践活动属于专项活动,但是,多数医药类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拘泥于这种“活动性质”的束缚,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以医疗卫生服务为主线,充分开发大学生在科技、文化、宣传教育等方面优势特长,全方位拓展实践育人覆盖面。调查样本中,67%的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义诊服务和社会现状调查,65%的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健康知识宣讲与培训,30%的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红色教育和物资捐赠活动,15%的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扶贫政策宣讲和文艺关爱活动,个别高校在社会实践中尝试与当地医疗资源结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延长志愿服务时间,并远程培养基层卫生人员。

1.2医学生基层志愿服务成效

通过开展医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让广大医学生切身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变化,他们不仅为国家扶贫脱贫工作做出了贡献,而且在社会实践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在社会服务中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调查样本中,全国医药类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前期策划、过程管理、成效总结和成果宣传等环节,并呈现出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特色化、多样化的特点。医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在以下几个方面育人效果突出:一是组织协调和宣传总结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二是艰苦奋斗精神和社会服务意识得到较大提升;三是深化对贫困地区基层医疗、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四是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对职业社会价值的认可度。

2医学生健康扶贫志愿服务存在的不足

总体来看,医学生“健康扶贫”社会实践在各地开展情况良好,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健康扶贫”社会实践时间短、覆盖面有限,距离推动“健康脱贫”的实践期望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仍有一定差距,进一步提升医学生“健康扶贫”社会实践实效,需要解决社会实践的精准性、整体性和连续性等一些问题。

2.1志愿服务的精准性有待提高

精准扶贫战略总目标在于消除绝对贫困,为国家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扶贫开发过程中,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根本路径和基础保障。医药类院校天然兼顾教育服务和医疗服务两大属性,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役过程中作用突出。现阶段,医药类高校普遍将医学生健康扶贫社会实践活动视为常规实践教学行为,未能充分认识到医学生参与扶贫实践在国家精准扶贫总体进程中的战略意义。活动组织者对医学生扶贫实践在缓解贫困地区医疗人才短缺、医疗教育资源稀缺等实际需求的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还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及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充分的政策保障。

2.2志愿服务的整体性有待完善

医学生健康扶贫专项社会实践对活动场地、医疗器械、学生团队专业组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等多项指标提出较高要求,有效开展医学生扶贫实践基层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做好物质筹备、组织协调、方案优化等工作。从调查样本来看,全国医药类高校主要以校团委、二级院系、学生社团为单位组建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团队组建单位较为单一,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与团队之间、校内各院系及行政单位部门之间、校际之间、学校与实践地的地方政府及扶贫开发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深度合作。此外,实践团队在实践地点选择上呈现出一定的随意性,能够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数量有限,实践育人指标体系存在不全面、不系统的问题。

2.3志愿服务的连续性有待增强

医学生在参与扶贫实践社会活动中,不断增强“扶贫意识”和“扶贫能力”,是保障医学生健康扶贫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所在。目前,全国医药类高校健康扶贫基层志愿服务社会活动团队以大学一、二年级本专科学生为主,大部分团队成员只能参加一次扶贫实践活动,且学生参与扶贫实践的地点存在不稳定性。因低年级大学生存在专业知识不系统、社会工作经验不足等问题,容易出现大学生服务内容与帮扶地实际需求不相符、学生实践团队社会服务能力得不到持续提升等现象,进而导致医学生健康扶贫实践育人内涵不够丰富,医学生健康扶贫项目实际效果不够明显。

3提升医学生健康扶贫志愿服务实效的建议

推进医学生“健康扶贫”社会实践有效开展,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注重党建在“健康扶贫”社会实践的引领作用[23-24],要重视医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建设,实现各种社会实践资本的整合优化,要不断丰富扶贫实践方式方法,扩大扶贫成果育人范围[25-27]。

3.1发挥党建引领扶贫作用,增强思想政治育人实效

在健康扶贫脱贫的实践中,医药类高校在医疗教育培训、医疗科技服务和医疗卫生人才输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生开展健康扶贫基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应提高政治站位,将学生培养、社会服务和精准扶贫总体战略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医学生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的统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役、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应有贡献。3.1.1坚持党建引领,将活动组织者的思想认识相统一医药类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将健康扶贫视为最大的政治责任,不断强化党建对医学生扶贫实践的思想引领和工作指导,为医学生健康扶贫形成整体合力奠定思想基础。3.1.2做好社会调研,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发展需求医学生健康扶贫基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既要做好贫困人口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调研,也要充分了解农村贫困人口签约服务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国家重大健康扶贫措施实施进程,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趋势。3.1.3加强红色文化和榜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扶贫情怀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结合实践地红色教育资源开展参观体验活动,对实践地致富带头人、扶贫驻村干部开展人物访谈等多种方式,提升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3.2重视学生实践平台建设,落实扶贫育人保障措施

健康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战略实践中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主抓、社会扶贫力量主帮、基层党员干部主干的治理格局。医药类高校作为健康扶贫社会帮扶力量的主力军,要将健康扶贫视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深刻理解大学生参与扶贫实践的历史意义,认真分析医学生参与扶贫实践的优势与不足,重视医学生健康扶贫实践活动项目开发的前瞻性和科学性。(1)做好顶层设计,形成稳定的大学生扶贫实践指挥系统。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下,高等院校普遍承担定点扶贫任务,成立扶贫专项领导小组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医药类高校应将大学生扶贫实践与学校定点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提升大学生扶贫实践活动内容的精准度。(2)优化实践平台,提升扶贫育人层级。在学校内部治理层面,要建立扶贫专职机构、团委、二级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之间的合作渠道。在学校外部合作方面,要积极搭建校企、校地党政战略合作平台。(3)出台鼓励政策,提升医学生健康扶贫实践创新能力。医药类高校可以开展扶贫优秀方案、团队、个人及典型案例等项目的评选工作,定期组织健康扶贫经验分享汇报活动,并从政治荣誉和资金支持两个角度做好政策保障。

3.3丰富扶贫实践方式方法,扩大扶贫成果育人范围

医学生培养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要素,基层医务人员引进和能力提升是健康扶贫战略的核心内容。医药类高校要将健康扶贫视为最大的发展机遇,从健康中国战略与健康扶贫战略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努力寻找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与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缺口的契合点,充分借助医学生健康扶贫实践活动等重要育人平台,实现学校和师生的发展与健康扶贫任务有机融合。3.3.1把握育人规律,帮助各层次大学生参与扶贫实践医药类高校要充分把握各年级层次大学生培养特征,低年级学生在扶贫实践中以疾病预防宣传和社会调查为主,高年级学生增加方案优化设计和理论政策研究。3.3.2提倡深度融合,帮助各类型大学生融入扶贫实践医药类高校要积极引导师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科学研究、创新创业训练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等方面与贫困地区相关机构展开合作,帮助师生与贫困地区形成利益协同和情感纽带。3.3.3重视新闻宣传,扩大扶贫育人在师生群体的覆盖面医药类高校各级党组织要重视大学生健康扶贫基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成果的收集提炼,整理出大学生好理解、想参与的新闻素材,多渠道多频次开展宣传动员,提升师生对健康扶贫的参与度。

4结语

精准医学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医院临床医学;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应用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给我国的医院医疗体系建设、医疗服务水平以及护理服务质量都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是较为前沿的交叉学科,通过计算机中的智能机器来模拟人脑处理相应的问题,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医院的临床医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极大的缓解临床医疗的压力以及工作负担,还能够大幅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推动临床医疗的发展,是我国医院临床医学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

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概念

人工智能技术,又称“AI”,是当前全球发展中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当下全球经济发展应用最为广泛的科学技术。AI技术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通过多年来不断的发展,现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取得了飞速的进步,无论是利用机器模仿人类语言,还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类思维方式都去了的显著的成就,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学科的研究当中。简而言之,人工智能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和机器人来实现机械人工智能操作,进而帮人类分担一部分工作或者参与一系列复杂的研究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医院临床医学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对推动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医疗行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医院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缓解临床医疗的工作压力。我国是人口大国,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医疗资源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稀缺资源,当前我国现有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并不能够完全满足我国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总体需求,特别是临床医疗的服务需求。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医院临床医学研究当中可以充分释放临床医疗工作者的工作压力,用人工智能代替人工服务进行一部分的临床医疗服务,在给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临床医疗服务同时,还能够缓解临床医疗和护理的工作负担,进而提升人工医疗服务的质量。(二)提升临床医学的稳定性和精准性。将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到医院临床医学当中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在硬件设备和软件设置参数允许的条件范围内,人工智能可以超负荷运转且有效避免手术过程中的操作问题,特别是在遇到突发情况下的手术过程中,人工智能设备能够进行标准化的精准操作,避免人为操作而产生的较大心理压力,进而确保手术的有序进行,提升临床手术的稳定性。此外,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精准程序性和定位性,使得人工智能在临床外科手术过程中可以应对更加复杂的手术,在整个过程中不产生任何偏差而迅速完成手术,大幅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三)实现临床医疗的高效性。人工智能可以借助DEA的评估方法,利用人工智能导航系统的机器人来完成更高质量的手术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医院临床医疗的整体效率,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在确保手术成功完成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可以将患者的手术创面缩到最小,有利于术后伤口的愈合,进而提升患者的术后康复质量,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三、人工智能技术在医院临床医学中的未来应用方向

(一)在外科手术方向的应用。外科手术一直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医院临床医学应用的主要方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外科手术应用的主要方向为微创心脏手术和骨科手术两个方向。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医生在进行微创心脏手术时不开胸即可实现手术操作,精准定位患者心脏状况,人工智能可辅助医生开展心脏成型、二尖瓣置换、心房隔缺损修补等高难度手术,患者术后具有伤口小、恢复快的优势,应用效果极其显著;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提升顾客手术的质量,人工智能技术既可以自动采集患者骨头的损伤信息,呈现动态图像,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模拟来实现对患者伤骨的矫正或牵引,最大限度降低对患者骨头的二次伤害,减少手术时的特同感。(二)在医疗康复方向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针对患者术后相关信息,借助各类辅助系统来为患者制定最佳的康复疗程,缩短患者康复周期,降低患者康复痛苦。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实现患者机体指标远程检测、远程康复训练等,提升临床医疗对患者康复的监测和服务。(三)在临床护理方向的应用。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医疗大数据来识别需进行临床护理患者的健康问题,发现患者容易产生疾病的风险,借助辅助护理设备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参与临床患者的护理治疗,主要体现在核查病人信息、智能配置静脉输液药物、健康护理音视频宣讲等,还可以进行远程临床护理监测,大幅提升临床护士工作效率,提升临床护理质量;第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辅助临床病人的日常生活,智能化调节温度、湿度、亮度等病人生活环境,辅助病人进行沐浴更衣、进食、运转以及传递物品等工作,大幅降低护理人员工作量的同时,还提升患者的服务质量,避免了患者因怕麻烦护士而产生的焦虑感。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院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且对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以及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医院临床医学要对人工智能技术引起足够的重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将临床医学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全面开展临床医学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研究,全面提升医院临床医学的服务质量,进而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高质量、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于观贞,刘西洋,张彦春等.人工智能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8,39(3):358-365.

精准医学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大数据;医学;特征;挑战;思路

1前言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信息科技促使人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生活随之更加便利,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大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丰富,潜在价值突出,大数据被美国政府誉为“未来的新石油”,等同于人力和物质资源的重要战略资源。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数据规模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体现国家的综合实力,有效运用数据可促进国家的稳定及发展。医学经历了传统医学及循证医学阶段,如今已发展至以生物学本质为出发点的精准医学时代,医学经历依赖经验、假设去发现和探索未知世界“无数据时代”,过渡至通过抽样数据和片面数据的“样本数据时代”后,最终开启重大的时代转型,即大数据时代。如何充分利用医学大数据,从中探索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为临床实践服务,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2认识大数据

2.1内涵。大数据可称之为海量资料或巨量资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实施处理和捕捉的数据集合,通过对数据合理分析,从而为企业经营和社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大数据不仅仅是数据的集合,也是信息资产的集合。2.2分类。2.2.1根据数字集合的结构状态。1)结构化数据,例如企业的财务系统和人事系统。2)半结构化数据,例如电子邮件和网页。3)非结构化数据,例如视频、移动终端等产生的数据。2.2.2根据数据的应用类型。可将大数据分为海量交易数据、海量交互数据和交易、交互数据糅合处理的海量处理数据。2.2.3依据数据来源。包括三大类:行政记录数据、商业记录数据和互联网及搜索引擎数据。2.3特点。2.3.1容量大。即数据的存储量巨大,大量数据通过互联网聚集,形成“大数据之海”。2.3.2多样性。指的是数据的内容及格式等方面丰富多样,除了图片、音频及文本外,也包括视频和模拟信号等等。

3大数据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3.1精准医疗。精准医疗突破传统的医疗技术,通过大量的临床数据分析,并结合患者身体状态,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如对癌症患者,可通过对其基因测序,了解致病基因,从而研发靶向药物,有效避免盲目的治疗方案,最终达到最优化治疗。3.2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是通过大数据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简单而智能的服务,人们可通过掌上智能设备随时了解身体状况,如可在家测血压、测心率、测体脂等多项检查,还可将自身情况输送至APP,后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健康风险评估,还可以根据数据结果给予对症改善方法,真正提供个性化服务。

4大数据应用于医学所面临的挑战

4.1黄种人的基因组学数据相对缺乏。全球基因组相关的研究大都由欧美国家承担,这些数据库信息对白种人和黄种人不具有同等价值。4.2缺乏大数据标准。数据质量直接决定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获得大数据需要大量个体集成,然而,缺乏统一标准,如测量工具、方法及时间不一致,致使收集数据时容易出现数据遗漏或者偏差,致使数据库出现错误,特别对于医院医疗大数据,由于人数众多,亟需统一的标准及检测手段,从而确保数据的准确可靠。

5大数据应用于医学的思路

5.1强化信息化管理。在大数据背景下,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得以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被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所存储得数据,不仅包括病人病例及医生医嘱,也包括所使用的药物记录及护理记录等等,从而形成庞大的数据群,这需要重视医学信息化管理,注重对数据的整合与存储,完善数据存储系统,为医疗提供详实的样本数据。5.2实现医学数据的共享。首先,搭建数据共享平台,该平台作为应用系统操作和信息共享的协同工作平台,实现数据间的交流与合作。其次,统一数据标准。医疗机构之间加强沟通,制定一致的医疗数据,实现数据信息共享。5.3培养医学信息化人才。首先,加强对综合类人才引入。除了懂医学外,还应该了解IT及管理等知识,从而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其次,加强与知名医疗机构的合作。通过交流,互通有无,针对难题进行专业合作,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与大数据时展相适应。再次,注重职业教育及继续教育。通过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提升信息化处理的观念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大数据应用能力。

6结束语

医学大数据数量庞大、结构复杂,针对应用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诸多挑战,作为医务工作者需不断提高认识,深入了解并科学运用,让其更高效的服务于社会大众,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作者简介:张琳,1988年生,女,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生物医学工程。

参考文献

[1]简云江.大数据在医学中的应用[J].云南医药,2015(6):656-659.

[2]朱天宇.大数据视野下医学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思路[J].行业分析,2015.23.

[3]王梦佳.浅谈大数据背景下医疗方式新变化[J].科技风,2016(24):189.

[4]李艳明,杨亚东.精准医学大数据的分析与共享[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5,7(6):45.

[5]杨秀丽.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医疗[J].安徽科技,2016(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