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15:28

扶贫范文篇1

一、“四类”人员基本情况

2015年脱贫9户21人,分别是凹腰山1户4人、洪水沟2户3人、冲头1户2人、新寨3户7人、磨石厂2户5人;2016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2017年通过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后,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家庭人口140人,由农业局工作人员挂钩联系;现有低保户21户,五保户1户;有C级危房农户2户,分别是老凹垤组白玉珍、栽垤组龙新明;有残疾户16户,是元江县甘庄街道办精准脱贫攻坚的“上甘岭”“硬骨头”。

二、存在问题

从2013年精准扶贫战略正式提出以来,通过一系列的精准扶贫措施,阿不都村委会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区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民生得到了明显改善,增收渠道明显得到拓宽,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扶贫模式实现创新。但是,通过调研可以得知,阿不都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依然存在问题与困难。(一)战略层面。一是产业扶贫顶层设计滞后,在精准脱贫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十分有限。缺乏支柱产业,产业发展程度较低,带动脱贫效应不明显。产业扶持与建档立卡贫困户联系不紧密,贫困户返贫的隐患较大。地方政府科学引导能力弱;二是生态效益与脱贫攻坚融合发展有一定的差距。生态补偿政策研究和使用还有较大空间,生态治理与产业化结合不紧密,生态扶贫效益不明显。人为破坏与破坏性开发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三是智力扶贫的精准度还需加强。教育基础薄弱,发展不均衡。“精准劳动就业”上有差距,村内就业渠道有限。人才队伍底子薄、总量不足、结构偏低,广大行政事业单位干部开放创新意识不强,带领山苏人民脱贫致富的办法不多,思路不宽。(二)技术层面。一是基础工作不够精准。建档立卡存在有失公开、公平、公正的问题,档案资料不够规范,“挂包帮”责任落实不到位;二是扶贫举措还不够精准。未完全做到因人因户施策,可持续脱贫的措施不足。因病、因学、因灾返贫现象存在。对贫困退出的标准和程序把握不准;三是项目资金管理还不够精准。项目资金安排存在主次不分、统筹不力、整合不到位的情况。个别项目建设进度缓慢,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造血”和“输血”双向驱动不够。

三、对策浅析

扶贫范文篇2

[关键词]十堰茅箭;精准扶贫;做法;困难;启示

十堰市茅箭区城乡发展极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比较明显,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东部主城区交通发达,产业基础雄厚,商贸经济繁荣;南部山区,山高坡陡,土地零星破碎、贫瘠瘦薄,农户居住分散,距离城区路途遥远,有农村贫困人口1.11万人。近年来,茅箭在南部山区22个村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攻坚计划,积极探索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工作机制,确保全区农村“四年基本脱贫、七年实现小康,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一、茅箭精准扶贫的基本模式和创新做法

把好四关,精准识别。为了把真正贫困需要帮助的群众识别出来,茅箭严把四关扎实推进贫困对象筛选工作。第一是宣传关。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精准扶贫工作的目的意义、识别标准、识别程序、结对帮扶等相关政策,把宣传工作做到每个行政村和每个农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第二是摸底关。户户上门、户户见面,通过调查问卷、调查表册和座谈交流等方式,细看、细问、细了解,逐户进行摸底调查,具体掌握每家每户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构成情况和发展意愿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第三是民主评议关。各村贫困户的初选必须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按照家庭收入、住房、教育、健康状况等进行逐个评议、逐户过关,体现公平公正。第四是公示公告关。对村民代表大会和乡镇审核的贫困对象进行逐级公示、逐级过关,确保贫困对象识别质量。三个一批,对症下药。分类制定扶持措施,实施“三个一批”工程,即产业致富脱贫一批、培训转移脱贫一批、集中供养脱贫一批。对头脑比较灵活、具有一定经济头脑的贫困户,大力扶持其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农家乐经营等,实现产业脱贫;对有劳动能力、愿意进城务工的贫困户,采取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培养就业致富能力,实现自主脱贫;对于病残鳏寡、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则采用集中供养的方式帮助他们一起过上好日子。一户一策,结对帮扶。实施区级领导干部包村、副科级以上干部包户的结对帮扶工程,按照“精准扶贫、一户一策”的要求,动员广大干部充分发挥自身视野宽、思路多、信息广等优势,为贫困户科学制订帮扶方案,明确时限,落实责任,确保不脱贫不脱钩。同时,改革以往单纯送钱送物的做法,要求干部重点帮助贫困户想法子、找路子、出点子,量体裁衣、量身定做脱贫致富项目。据统计,实行“精准扶贫”以来,茅箭区共为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390份,联系产业项目148个。建档立卡,动态管理。茅箭区结合工作队驻村帮扶和网格化建设,对本区农村贫困情况进行全面、系统调查摸底,实行“一表两卡”制度。“一表”为贫困农户基本情况登记表,记录贫困户家庭住房、土地、经济收入、人口等基本情况;“两卡”为贫困农户增收明白卡、干部帮联贫困户记录卡,前者记录贫困户发展需求、增收目标、增收渠道、年度增收项目,后者记录农户帮扶规划、帮扶措施、帮扶过程、帮扶成效等情况。同时,茅箭区还积极搭建结对帮扶网络平台,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情况和区直单位帮扶贫困村情况、副科级以上干部帮扶贫困户情况录入上网,及时更新有关信息,实施动态监管。包联干部与贫困户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沟通,帮扶措施和成效可以通过网络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形成结对帮扶“竞赛”效应。培训造血,拔断穷根。茅箭以强化“造血功能”作为精准扶贫着眼点,按照精准扶贫攻坚计划要求,针对“一户培训一个明白人”的目标,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旅游局等相关行业部门分别拟定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安排专项资金,大力开展农村技能技术培训,提高劳动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保证每位经过培训的劳动者掌握一至两项就业技能和致富本领,走脱贫致富路子。保护生态,绿色减贫。茅箭低收入贫困户往往集中在有着原生态自然环境的边远山区,茅箭注意立足于本地优势自然资源和人文民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田园式农业和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走低碳环保型生态发展道路,力争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目前生态茶园、高山蔬菜、天麻、核桃、猕猴桃、金银花等种植项目和大鲵、蜜蜂、土鸡、猪牛羊等生态养殖项目以及农家乐、农家旅馆等特色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大力发展,有效加快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二、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等靠要”思想严重,主体意识不强。精神贫乏比什么都可怕,很多贫困户之所以贫困,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一些农民认为扶贫工作是政府的事,是乡村干部的事,把脱贫的希望更多寄托在政府物质、金钱的帮助上,形成一种被动消极等待帮扶的惯性,自身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没有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改变贫困现状的主观意识;还有一些扶贫对象思想有惰性,观念保守,安于现状,满足于生活的一点小改善,不愿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缺乏吃苦实干的精神。资金整合力度不大,形成合力难。由于受各部门资金投入规定和工作程序所限,捆绑资金整合难,实际操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扶贫资金和农业开发项目资金难形成合力。中央财政每年投入农业开发项目大部分与扶贫开发项目接近,甚至类同,但由于管理办法、管理部门不同,难以形成合力,条块分割、资金分散导致了农业缺口项目、拼凑项目难以避免,极大地影响了农业投入资金整体效益的发挥。扶贫贴息贷款门槛高,难以惠及贫困户。扶贫贴息贷款作为重要的扶贫项目和惠民政策,旨在为贫困地区企业、农民发展生产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帮助他们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可实际上扶贫对象从金融机构很难贷到款。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贷款方式不合理,银行基本上都是采用担保或抵押,贫困农民很难符合申请资格;另一方面由于贫困人口偿还能力弱,部分申请到贷款的农民因无法及时偿还贷款,导致贫困农民群体信誉下降,金融部门不愿冒风险向他们放贷,导致绝对贫困农户的贷款比例低,国家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很难覆盖到真正的绝对贫困人口。传统农业居主导,农民增收渠道少。茅箭中高效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缓慢,传统农业仍居主导地位,农户生产规模较小、生产要素配置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和市场联系不密切,农民得不到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不知道该种什么、养什么,种出来的产品销售渠道狭窄,销售不畅。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装备难以推广,大部分生产作业靠人力,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多以外出务工为主,留在家里的人多以儿童、妇女和老弱病残为主,到了农忙季节,人手不够。生态旅游业发展层次低,难以吸引游客。一是缺乏品牌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南部山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整合,基本上停留在低层次开发的水平,局限于自主发展的“农家乐”乡村旅游范筹,缺乏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人文旅游,所以乡村旅游的开发还有很大的空间。二是经营理念落后,基础设施不足。目前,我区乡村旅游还是以突出“农家乐”为重点的“农家菜”上,只注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不重视特色、环境、服务等,经营者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接待设施方面严重不足,旅游高峰期的交通状况、停车位、洗手间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难以留住游客。政府主导强社会参与弱,扶贫合力没有形成。茅箭区扶贫对象规模很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严重滞后,贫困问题存在着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特征,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单项扶贫措施难以奏效,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促使扶贫力量多元化,扶贫方式多元化。

三、有效推进茅箭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和启示

创新精准扶贫沟通机制,促进农民参与。高效率的扶贫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而要实现农民的广泛参与,各扶贫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要加强政府扶贫部门与农民之间的沟通。扶贫工作坚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让农民有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以此获取广大群众的充分理解和信任,从而使他们全力支持、配合和投入扶贫工作。二要加强农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要树立典型,充分发挥种养大户对贫困农民的引导、示范和激励作用。重点培养一批有思想、有基础、有经营能力的种养大户,通过他们的带动辐射,使更多的贫困农民认识到自己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以及可能得到的实惠,从而增强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组建以脱贫为目标的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加强农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激发农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农民的自我管理和发展水平,最终使农民成为反贫困治理的主体力量。创新财政扶贫项目管理机制,提高扶贫资金利用效率。一方面按照“政府统筹、资源整合、资金捆绑、部门共建”的指导思想,分管领导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分层次捆绑各类涉农资金,通过编制规划,实现有效整合,采取项目跟着计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等措施,以扶贫开发项目为核心,捆绑使用各类涉农资金,解决过去部门资金分散,整体效果差的问题,充分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应。二是建立贫困户项目申报制。尊重贫困地区群众在脱贫致富中的主体地位,尊重贫困人口在社区发展、村民自治、项目建设等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农村社区扶贫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机制,充分考虑贫困人口的需要和诉求。凡是到户的产业开发、小额信贷、能力建设、农村公共服务等,都必须为贫困人口提供共建共享、公平发展机会。将各类扶持项目、优惠政策制作成“政策项目菜单”,直接提供给纳入当年扶持范围的贫困农户,由其在基层和帮扶干部指导下自主选择申报发展项目,有关部门和帮扶责任人进行跟踪服务。创新扶贫产业开发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是扶贫开发重中之重的工作,要培植特色支柱产业,把扶贫开发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着力培育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农业支柱产业。根据茅箭实际的状况,除了积极发展好现有的传统种养业以外,还应该积极探索开发茅箭南部山区独特的资源,南部山区有受国家保护的红豆杉、水青树、铁坚杉以及珙桐、银杏、白皮松等珍稀树种;有头顶一颗珠、江边一碗水、七叶一枝花、文王一支笔,、黄精、灵芝、金叉等独特珍稀药材;有大鲵、麋、獐、猕猴、野猪、花面狸、水貂、岩羊、长尾雉、锦鸡等珍稀动物。要依托这些资源,从中选取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项目,积极搭建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因地制宜开发珍稀树木和中草药种植园,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大力发展锦鸡、野猪、大鲵、水貂、蜜蜂等特色养殖项目。创新旅游开发机制,打造特色旅游景观。依托区域资源和空间条件,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营造串成线、连成片的全域景观。一方面政府免费为贫困户提供具有观赏价值、食用价值的苗木,美化农民庭院、坡地。比如菊花,优质品种的核桃树、樱桃树、桃树等,确保一年四季有花有果,游客随时能赏花品果,让山泉、花木、瓜果,甚至农村的一山一水等都成为开展特色“农家乐”旅游的有效资源和载体。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开发参与性的项目。如在桃花湖、桃花岛、紫薇岛等湖泊较多、水域较广的地区大面积种植荷花,开展“水乡农家乐”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划船、赏莲花,采莲蓬,摄影、野营、野餐和垂钓等;根据本地的自然气候条件还可以在“食用菊花”上大做旅游文章,培育既能观赏又能食用、药用的特色菊花品种,推出集“赏菊花、摘菊花、品菊花茶、吃菊花宴”为一体的菊花主题旅游项目。在大川建造规模化的农业园,开展农艺展示,让游客亲眼观看现代化农业栽培技术,亲自体验高科技生产手段,亲手收获绿色农产品,在休闲中得到享受。依托现有的公路、登山道路、景区步道,加以整合,形成各种不同强度的自游步道系统,组建越野健行俱乐部,组织策划不同等级和规模的户外运动、拓展训练。只要肯挖掘,“农家乐”旅游就一定能在特色和创新上取得更大成绩。创新扶贫贴息贷款机制,确保惠及贫困群体。首先,要用好抵押、质押,自然人担保、法人担保等多种传统的贷款担保形式;探索试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预期收益、宅基地使用权、住房等抵押贷款新业务;完善扶贫贴息政策和办法,开展利用扶贫资金建立担保基金的试点,解决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困难。其次,建立健全小额担保贷款评估监督机制。包联干部牵头组建小额担保贷款评估论证小组,对贫困户提出的贷款项目进行评估论证,经过可行性论证后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再次,积极探索试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减少小额担保贷款风险。鼓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扩大农业险种覆盖面,运用财政扶贫资金为贫困农户投保,探索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

扶贫范文篇3

关键词: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公司+合作社+农户”

1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的靶向目标

1.1建立扶贫效益到户机制,变“扶持到户”到“效益到户”。进行直接的打卡给钱给物具有一定的优点,但是因为中间环节的较少而不影响了公平性的发挥。但是该种方式存在的弊端也比较明显:第一,所扶贫的资金是否用于发展生产无人监管;第二,分散性质不能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第三,该种方式使摊到人头的财政资金有限,不利于长久的发展,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建立新的机制。1.2根据地区特点,精准选择扶贫产业。因为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进行产业规划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1]。一些地区依据自身发展的将分为不同的地区,即东、南、西、中四个扶贫区,之后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脱贫,此外,还可以在不同的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乡村旅游等。1.3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实现精准扶贫到户。因为传统的扶贫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即结果精准度不够。如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种粮大户获取的效益比较大,发展比较快,但是真正需要扶贫的对象没有发展自身的能力。因此,精准扶贫需要解决贫困户的实际需要,积极将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进行结合。同时还应该鼓励扶贫组织和贫困户之间建立紧密的连接机制,不断促进利益的共同发展,实现利益共享。

2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的实践模式

2.1“公司+农户”模式。基本内涵:在进行扶贫之前需要调查当地的企业,然后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帮扶的对象,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与支持,促进贫困户进行实现脱贫。而企业利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优势带动贫困户的发展,目的是保证合作关系的稳定。此外,还需要规定两者之间的义务和权利。企业为贫困户提供从生产到销售的服务,而农户需要按照规定完成任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基地和农户之间的产业链。效用:该种方式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将企业的优点带给千家万户,对生产规模小和分散的贫困户进行了弥补,不断促进了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之路。此外,龙头企业自身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实现了自身能力的提升。2.2“合作社+农户”模式。基本内涵:依据相关的法律建立合作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基层党组织创办领办合作社,二是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提供服务者自发联合成立。通过建立合作社来实现管理的合作化,对各方面的义务和权利进行规范,进入合作社的会员能够得到播种、管理、收割和销售的统一服务。效用:对内服务和对外经营,专业合作社够提升贫困户发展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积极应对市场竞争力和风险,实现成员利益的增加。2.3“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1)基本内涵:该种模式对上面两种模式的优化组合。合作社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其是贫困户和公司之间的链接,公司与合作社之间有合同,而合作社和贫困户之间有合作关系,三者之间进行配合实现共赢。2)效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效用明显。首先,合作社作为中间机构起到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公司组织农户的困难。其次,实现公司和贫困户的长远发展。再次,该种模式能够实现农业产业水平的提升,同时促进企业的规模化发发展。最后,各个部分之间协调和积极发展,真正实现三方面的共同发展。因此可以说该种模式是最适合的精准扶贫的发展模式。

3产业扶贫的经验探索与模式优化对策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是最佳的发展模式。因为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是必然的选择,专业化是促进产业做细做强的基础[2]。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推动产业发展的两个动力是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农户”具有很好的效用,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他两种模式的弊端,同时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贫困户的发展和脱贫。再次,在进行扶贫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贫困农户需要共同参与,该种方式符合共同治理的发展理念。在这种模式之下,不仅能够实现直接的帮扶,同时政府还能通过对公司和合作社的指导进行间接的帮扶,被帮扶对象还能够对向政府、公司和合作社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各个部分之间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通过共同参与进而达到利益共享。

4结束语

我国已经进入到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国家对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逐渐重视起来。在这个历史背景之下影响了产业扶贫的发展方向。在新的目标的带领下,一些产业扶贫进行了多种实践的探索。同时对过去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吸取其中的教训,为更好地实现精准扶贫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振光,向德平.参与式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的发展瓶颈及完善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4(4):99-107.

扶贫范文篇4

随着扶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河南省舞钢市为奏响脱贫攻坚好声音,凝聚脱贫攻坚正能量。2018年6月1日,舞钢市广播电台扶贫广播正式开播。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的扶贫广播村村响项目,是舞钢市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它充分利用广播的时效性,灵活性,针对性强,覆盖范围广,接受方便等优势,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致富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使贫困户通过广播及时的了解掌握扶贫政策、明确脱贫攻坚工作重点,以及相关致富信息、农业科技知识等各种政策信息,进一步拓展了全市扶贫宣传阵地,在应急、人防、公安、防汛、气象、环保、禁烧、乡村文明建设、城镇管理等重点工程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扶贫广播开设的专栏有:扶贫攻坚在行动、《扶贫政策解读》、《行业扶贫访谈录》、《扶贫在线》、《我脱贫我光荣》、《我的扶贫故事》、《扶贫健康知识》、《扶贫广播剧场》、《乡村梨园》、《曲艺天地》等栏目,每天不间断播放扶贫政策知识,扶贫先进经验,扶贫故事,扶贫文艺等节目。采编队伍,深入一线,走进基层,采用直播与录播的方式,对舞钢市的扶贫攻坚亮点工作,扶贫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帮扶企业等典型进行报道,解读政策,讲解知识,全方位呈现脱贫攻坚领域成效,营造了全市上下人人参与,共促脱贫的良好氛围,为舞钢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注入新动力,新活力。扶贫广播的开播,对大家来说是挑战,更是考验。每一个栏目,都要精心策划,细致包装。《扶贫广播剧场》应运而生。首先,娱乐元素是节目的主线。扶贫内容随扶贫广播的开播,迅速的在舞钢城乡传递。单一枯燥的政策宣讲,是扶贫广播内容的短板,如何让受众快速而愉悦的接受这些扶贫政策,娱乐的形式是首选。广播剧是更具广播特色的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这种形式对于农村受众的各个群体都适用。《扶贫广播剧场》就把这个形式作为栏目的主要内容,一周三期,突出原创,同时穿插其他相声、小品等语言类的扶贫文艺节目,每期节目30分钟,把政策揉和到娱乐中,在轻松中提高了节目的接受度,同时也增强了节目的可听性。其次,灵活多变的形式更具传播效果。

《扶贫广播剧场》中播出的内容有:原创广播剧,扶贫文艺演出节目、其他地区的优秀扶贫广播剧等。这些不同的形式,反映着同样的内容——扶贫,节目把古板的政策解读融于娱乐中。对农广播要有使农民乐于接受的节目形态、风格和节奏,以形成对农特色突出的形式,《扶贫广播剧场》所有播出的内容,除了内容上本土化外,语言风格上更具舞钢地方特色。每一期原创作品,都以舞钢地方方言为主,受众在熟悉的场景中,在没有收听负担中,轻松娱乐的领悟扶贫政策。再次,让扶贫内容更具体形象。扶贫内容所涉的行业多、项目内容多,如何让老百姓更直观、更直接的了解这些内容,扶贫广播剧就起到了这个作用。我们的原创广播剧作品《雨露润心田》,就是对扶贫项目雨露计划的很好的解读,原创广播剧《旧貌换新颜》就是对扶贫项目六改一增的演绎。几乎每一部广播剧,都是一个或者几个扶贫政策的解释说明。小品、快板等扶贫文艺节目,更是贴近扶贫第一现场。节目开播以来,通过民调显示,农民朋友对广播剧场中讲到的扶贫政策更清楚。我们通常把节目的终极目标定为有效传播,而强调有效传播时往往偏重传播内容是否符合受众群体的需要,甚至单方面地以宏观的大原则来选取内容,进行主管传授,很少从受众的接受方式上去考虑有效传播。虽然扶贫广播具有听香的作用,但让听觉感官愉悦,才是至关重要,这样才能使节目内容所传达的信息更有效。基于这样的考虑,《扶贫广播剧场》就以艺术元素打开了主动收听的通道,把心理注意力引向了节目,把节目内容融化到了主动认知中,实现了节目的有效传播。

对农广播节目在宣传党的对农方针政策、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农民受众和大家一样,排斥八股形式,农民受众被动收听的意识也是靠对某种形式的欣赏来改变的,农民受众最易受感染的也是艺术包装起来的形式,甚至,农民受众的参与也需要自己真实意思的表达,没有功利目的,但参与的前提是被吸引,在没有收听负担的前提下,农民接受新政策、新知识、新技术的效率才会高。因此,《扶贫广播剧场》与农民的文化、行为、习惯等吻合,这才让它在舞钢市的扶贫广播中华丽呈现。

作者:金小红 单位:河南省舞钢市广电总台

扶贫范文篇5

关键词:金融扶贫;精准扶贫;贫困问题

人口温饱问题,减缓并最终消除贫困是新世纪函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贫困也一直以来是桎梏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由于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发生的区域集中性以及容易返贫等特征,使得我国贫困问题受到各界学者和政府各部门的高度关注。我国早从建国起就开始了扶贫工作,对于扶贫开发政策就调整了3次,我国第一次大规模扶贫开发政策的调整始于1986年,而2001年起第三次调整将扶贫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在2012年,国务院扶贫办公布了我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分布名单,让我国的金融扶贫焦点集中在这些连片贫困地区,这也为之后提出精准扶贫奠定了一定基础。而2015年更是再次确定指出了“精准扶贫”的扶贫思想,使得扶贫攻坚战有了明确方法。目前,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断扶贫工作,我国贫困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据国家统计局1日数据,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16万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89万人;贫困发生率3.1%,比上年末下降1.4个百分点。但我国需要全面解决贫困问题,需要从根本上上继续努力,全面降低贫困比率。金融是众多产业的基础,金融的支持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金融扶贫作为扶贫攻坚战的基础,我国也一直致力于贫困地区的金融普及,从1979年开始我国国务院就批准农业银行开展农村金融业务,以期带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而目前各地农信社和农业借贷机构已经基本得到普及。目前,我国政府正在从试点逐步推开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通过金融渗入,来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授人以渔”使贫困问题得到源头上的根治,为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1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

1.1扶贫目标难以瞄准。精准扶贫中要求扶贫对象精准,但真正做到有效精准的识别保障对象有一定难度。首先,最大的难题是因为对于贫困户的认定暂时没有统一确定的标准,使得对于贫困人口的认证存在差异以及主观评断性。同时,贫困认证容易引发道德风险,部分人为了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故意隐瞒真实的经济状况和信贷条件,进一步加深的金融扶贫中的风险,并给扶贫工作带来负面影响。1.2金融扶贫风险较大。贫困地区人口本身就存在相当的信用风险,因为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下,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在贷款偿还方面风险较高。将资金贷款给贫困地区产业,将直接面对资金使用过程中“效率缺失”问题、资金回收过程中的“可持续性”问题等。目前在贫困地区的不良贷款率较高,使得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的投入违背了其盈利性的目标。而且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扮演角色特殊,一旦发生重大风险,对我国经济影响严重,甚至带来系统性风险。1.3政策支持有待完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本身具有盈利性,而对贫困地区进行金融支持却恰恰与其目标相悖,因此政府政策支持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扶贫工作涉及部门众多,不同省份地区政府各自为政。每个地方扶贫政策不同,对金融扶贫支持也千差万别,给金融扶贫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2促进金融与旅游结合发展建议

2.1坚定落实信贷支持政策。针对农村产业发展,金融业需要坚定落实对贫困地区产业的信贷支持,例如对贫困地区的种植业、畜牧业、旅游业等可提供一定的支持,比照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从拨备计提标准、风险容忍度、不良资产核销等监管要求方面对贫困地区有关产业进行一定的倾斜等。相应对金融业于贫困地区产业的信贷给予一定激励,通过金融对产业的引导作用合理改革贫困地区原有的产业模式,来全面提升当地产业的竞争力,从源头解决“返贫”问题。2.2加强金融产品创新。随着贫困攻坚战的进一步发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对金融所产生的支撑需求也更加多元化,除最原始的资本投资以加强贫困地区各产业部门的开发与建设外,还需要金融提供更为丰富的金融产品。通过对金融产品的创新,促进金融在次发达地区的渗入,满足金融多元化的潜在需求,既推动精准扶贫工作高效稳健的开展,也能够满足金融产品多元化、收益多元化等方面的需求。2.3加强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服务是金融在扶贫工作推展中的重要环节,由于部分贫困地区受教水平低下,对于贷款、存款等业务无法自行办理,金融业的前台服务的引导作用在扶贫工作组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虽对银行人员从业资格要求较高,但由于方言等语言问题,可能会容易对服务质量提升造成一定的障碍,但可通过培训当地劳动力从事基础金融服务来克服这一问题。其次在设备服务上,我国贫困地区对金融的需求尤为普遍尤其是正在进行产业扶贫的贫困地区,但便利的金融设备却不够普及,贫困人口在对金融的使用仍以现金进行消费为主,但现金本身就有易损性、低效性等特点,给村民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利,因此应尽快加强金融设备建设,切实让贫困地区人口感受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与便利。2.4建立完善的扶贫金融体系。扶贫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不仅会阻碍扶贫工作的进程,而且会给金融系统造成极大地风险。因为贫困地区本身信用水平低下,违约风险等较高,在没有完善体系记录其相关信息的话,很容易引发道德风险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在金融扶贫过程中设立实现金融扶贫良性循环的目标,严格控制其中风险,是很有必要的。金融业应该同时通过金融扶贫系统,为欠发达地区提供相关产业信息服务,使得扶贫工作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付李涛.我国连片贫困地区金融扶贫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2]张羽.我国农村金融扶贫体系问题探讨[D].东北财经大学,2010.

扶贫范文篇6

[关键词]精准扶贫;职教扶贫;“三联二扶一培养”

基于精准扶贫的“三联二扶一培养”职教扶贫模式指的是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联合开展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扶志扶智工作,联合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的职业教育扶贫模式。“三联”是指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联合开展职教扶贫工作,因为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联合才能做得更好,所以职教扶贫不能靠职业院校单打独斗,需要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联合才会收到最好的扶贫效果,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联合开展精神扶贫是根除贫困的有效路径;“二扶”是指开展以扶志和扶智为主的精神扶贫工作;“一培养”指的是培养致富带头人,培养致富带头人并扶持致富带头人走上富裕之路,然后在通过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村的贫困人口致富脱贫。

1三方联合开展扶志扶智工作

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1]在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联合开展针对贫困人口的扶志扶智工作中,政府方面的主要工作是贫困村村委会要做好精神脱贫宣传教育工作,着力解决“干部热、群众冷”的问题。要在村办公场所、交通要道、居住集中区域地区书写、悬挂、张贴脱贫攻坚标语,把“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和“脱贫必先自立,致富必先自强”的致富理念扎根贫困户的思想中。努力形成“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先扶志”“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很可耻”的舆论氛围,形成不因“财不如人”而自卑,而因理性对待社会救助、政府扶贫而自强,因率先脱贫摘帽而自豪,因依赖懒惰而自惭的公众氛围。各村积极开展致富能人评选活动,挖掘勤劳致富的典型事例,通过以“晒致富门路、比增收效果、比自身差距”,推出一批勤劳致富的模范人物,在评优评先、资金扶持、好人推荐等工作中向致富能人倾斜,引导村民以勤劳为荣,以懒惰为耻。[2]让贫困地区的人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拔除穷根的关键,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精准扶贫中职业院校方面的主要工作是把良好的职业教育送到贫困地区,要认真研究如何针对贫困人口大力开展扶志扶智教育。以钦州市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北职校的刘幸福老师针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专门开发和撰写了《素养抛引》和《商道启蒙》两本著作。《素养抛引》从心理学角度告诉人们为什么要勤劳,为什么要奋斗,并提出智慧是可以后天习得的理论。《商道启蒙》则从哲学角度分析经商的道理,书中既讲解了如何经商,又从利益分析角度告诉人们要仁义经商,不可取不义之财。三方联合扶志扶智工作中企业方的工作是通过优先把项目资金给那些有一定志向,不但自己想致富,还有带动全村致富的志向的贫困人口,扶持他们优先发展。在贫苦地区树立企业大力扶持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的人致富的氛围,进而为贫困人口树立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开展针对贫困人口的扶志扶智工作的精准问题主要是: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在联合开展扶志扶智工作时要把握两个精准。一是要精准找出那些因为懒惰和没有上进心而导致贫困的贫困人口对他们进行励志教育;二是要精准找出有理想志向的暂时贫困人口予以重点扶持,用树立典型和真实案例说服教育那些懒惰和不知上进的贫困人口。

2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培养致富带头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我国一个致富能手带动了全村致富的案例很多,这一点足以证明通过致富带头人扶贫的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致富带头人从哪里里?可以通过培养增加致富能手和带头人的数量。具体做法是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把培养致富带头人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精准挑选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贫困人口进行重点帮扶。职业院校方面的工作是对精准选出的致富带头人培养对象开展专项培训,除了开展的技能培训,让其掌握科学的种养殖技术使用致富技能,解决技术难题之外,还要重点进行创新与创业教育研究,研究如何培养致富能人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如何使他们具备带领贫困人口共同富裕的能力。以钦州市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北职校的刘幸福老师为了更好的开展职业教育扶贫工作,专门为职业院校开发了用于培养致富带头人的教学法———创新与创业教育模拟实践教学法,并撰写了著作《创新与创业教育模拟实践教学法》。政府方面的主要工作是精准识别筛选致富带头人培养对象,对精准选出的致富带头人予以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辅助他们早日致富。企业方面的主要工作是从项目、资金、生产、技术和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对致富带头人予以帮扶。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培养致富带头人工作的精准问题主要是致富带头人培养对象的选择要精准。致富带头人首先要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否则不但不能起到带头作用,还可能会制约扶贫工作;其次,致富带头人要头脑灵活有一定的商业头脑。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实践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不过,改革开放中富裕起来的人当中也有不少为富不仁的,而精准扶贫工作中是不允许培养出来的致富带头人为富不仁的,要靠他们富起来之后带动贫困人口致富的。所以,总体目标是要精准挑选德才兼备的人来培养。

3基于精准扶贫的“三联二扶一培养”职教扶贫模式的实施要点

3.1系统性原则。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职业院校不行,必须要有政府支持和企业的参与。系统性原则体现在政府搭台,职教唱戏,企业捧场。基于精准扶贫的“三联二扶一培养”职教扶贫模式中政府企业职业院校三方联合是关键,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是这一系统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3.2同步实施。扶志扶智工作和培养致富带头人是齐头并进同步实施的关系,扶志扶智工作是针对所有贫困人口的教育,包括选定的致富带头人,对致富带头人培养对象同样要大力开展扶志扶智教育。而针对于致富带头人的技能培训和创新与创业教育也不是致富带头人培养对象的专属,那些没被选中的贫困人口人可以自愿接受这些培养和教育,就像大学里的旁听生一样他们也可以自愿加入培养。扶志扶智工作和培养致富带头人工作同步实施,即在开展扶志扶智教育的同时也进行创业教育,鼓励所有贫困人口创新创业带头致富,要在贫困人口中掀起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高潮;在培养致富带头人的同时也要对这些致富带头人培养对象大力开展“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有”的励志教育,要培养她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把他们培养成有责任有担当的真正的扶贫路上致富带头人。3.3强调精准。职教扶贫也要强调精准,精准选择那些好吃懒做因懒惰和不思进取而贫困的人口大力开展精神扶贫,精准选择有担当德才兼备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作为致富带头人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

参考文献:

[1]胡光辉.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谈谈如何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J].今日海南,2017(2):8-9.

扶贫范文篇7

一、定点扶贫工作

上半年以来,省、市、县级定点扶贫工作,领导高度重视,继续加大对各重点村的帮扶力度,在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雨露计划、新农村建设和村级组织建设等各方面提供了支持和帮助。据统计,上半年“一把手”到点次数27人次,共派出厅级干部52人次,处级干部129人次,处级以下195人次;单位自筹资金132万元,争取扶持资金50余万元,各项捐赠折款34.5万元,帮助新上项目8个,其中共修公路8.3公里,共修水利农田受益面积972亩,修建学校1处,引进栽培育扶贫支柱产业6个;帮助培养“双带”型村干部11人,帮助建立村级工作利度78个,培训村干部4期39人次,实用技术培训6期,980人次。

在定点单位的帮扶下,各重点村认真做好当年项目的规划,对去年个别未完成项目进行扫尾,对今年项目启动做好前期准备。特别是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发杭白菊产业的号召,克服各种困难,落实种植计划。

存在的问题:县级定点单位帮扶力度不如省市单位大。

二、党员干部包扶工作

九开发(2012)3号《关于开展党员干部和农村致富能手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的通知》下达后,在定点帮扶的市直10个单位积极响应,纷纷

在本单位党员干部中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市直单位共计帮扶130户,户均帮扶1000余元;本县党员干部帮扶计划236户,户均帮扶30户贫困户创业就业,任务已下达各单位,正在按计划组织实施。

存在的问题:各单位党员干部亲身下村入户少,帮扶力度不大。

三、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扶贫

扶贫范文篇8

1、移民扶贫推进了城镇化建设

今年,省市分配给我县的移民搬迁计划是2298人。我县根据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和深山区地质灾区移民的不同经济状况以及搬迁意愿,实行镇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鼓励移民对象到县城或乡镇集中安置,经济贫困的移民户,允许在县城或镇购二手房分散安置。目前,已将移民搬迁计划落实到各有关乡(镇)、村、组,其中地质灾害避灾移民1630人,深山区、库区移民668人,落实集中安置1782人,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11个;移民建房完工932人,动工在建842人,尚未动工524人。

2、集中安置点建设规模效益突出

今年将新建的11个集中安置点中,有10个安置点建在镇拓展的规划区。以周田镇地质灾害移民安置点为例,在兴建安置点的同时,在点内建中学、小学、幼儿园,基础设施配套一应具全。在镇上建设集中安置点,镇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上了新的台阶,市场人气兴旺,不仅为移民户的后续脱贫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建设。

二、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目标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移民扶贫工作,在年初就把移民扶贫工作列入今年重点做好的十件惠民便民实事之一。县乡两级及时调整了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了乡(镇)长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扶贫专干集中精力抓。每个集中安置点有一个副职领导抓。工程监理员对移民建房质量全程抓。

2、搞好调查摸底和宣传发动工作

为积极稳妥地做好今年移民工作,准确掌握移民户的所思所想:一是深入搞好调查摸底工作。对居住在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的农户居住状况、居住人口、家庭经济状况、安置意向等情况进行摸底,对安置方式、安置点的接收能力和建设条件等开展调查。二是做好政策宣传发动工作。在开展调查摸底的同时,利用政策宣讲、开展咨询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移民搬迁扶贫政策,家喻户晓。在宣传发动上做到“四到户”:一是工作人员上门到户,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宣传资料发放到户;三是政策宣讲到户;四是群众疑虑解答到户。

3、坚持三条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安置方式

一是群众自愿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政府进行引导,实行自愿搬迁,自找安置地,自筹建房资金。二是整体搬迁原则。以自然村或居住点为基本搬迁单位实行整体搬迁。三是梯度安置原则。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梯度安置办法,对移民户采取了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新建集中安置点与购二手房、投亲靠友、进敬老院分散安置相结合等多种安置方式。在分散安置中,有在县城、镇购二手房的,有投亲靠友的,他们自己选择安置地,经移民办审定后,列入移民搬迁范围;在已迁出的条件较好的地方购买比较廉价但安全能用的房屋。以实现整体搬迁的目的。

4、整合移民资源,做好集中安置

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建设是移民扶贫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移民安置点的选择,是移民安置工作的关键。首先,在安置点的选址上,坚持“近水、近电、近路、近学校、近医”的原则,彻底改善移民生活环境。其次,在安置点的建设上,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内安排一部分移民建房或把移民集中安置点列为新农村建设点。三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在县城和镇边上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分户建房的要求,搞好安置点的建设工作。

5、加强了对移民搬迁的监督管理

一是制定了移民搬迁补助标准。符合移民搬迁政策的每人补助3500元。二是做到“三公开”。即补助标准和补助到户资金公开;各项优惠政策和安置方式公开;移民新村建设补助到户资金公开;三是坚持移民标准。严格按照赣市府发[2004]27号和会府发[2005]72号文件规定执行。认真审查每个移民条件,对移民对象全部实行乡村公示,乡镇审查,县移民扶贫办审查备案的操作程序,全部建档立卡,确保对象真实准确。四是严格兑现移民建房补助。做到省下拨的移民扶贫资金和市、县配套资金,统一划入县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实行集中管理,专款专用,由县移民扶贫领导小组审批,县财政、审计监督资金使用,移民补助除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外,其余全部通过“一卡通”直接补助到移民搬迁户手中。五是发挥理事会作用。每个移民安置点都成立了移民搬迁建房理事会,为确保移民建房质量,乡镇移民安置点选派能人代表监督移民建房的质量,监督配套资金的管理使用,让移民户的新房建的安心、住的放心。

三、下一步打算

1.加强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做好基础设施、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安置点生产生活环境。

2.加快移民搬迁建房进度,确保全县移民春节前搬迁入住。

扶贫范文篇9

关键词:精准扶贫;原则;审计重点;路径与方法

党和国家把精准扶贫全面脱贫工作提升为国家战略。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大、分布地域广、地理环境差异大、贫困原因多、群众诉求多样化,精准扶贫工作任务艰巨,地方政府制定的扶贫、脱贫政策措施多种多样。为促进扶贫政策落实到位、确保扶贫资金管理规范安全、使用高效,扶贫建设项目符合基本建设规定,发挥审计在扶贫领域的有效监督。

一、精准扶贫审计应把握的原则

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一要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的做出职业判断,在审计职业判断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客观求实,正确把握“三个区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是否符合中央决策布置和重大改革方针政策作为审计定性判断的标准,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将推进改革中摸着石头过河与明知故犯,把还无明确规定的创造性工作与明令禁止仍自做主张,把为推动改革和促进发展与谋取私利,这三种不同行为的失误和错误严格区分开来。在审计结论中,谨慎的作出评价、定性和处理处罚意见,并及时总结经验,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规范相关行为。2.坚持问题导向,对违法犯罪问题“零容忍”。在审计工作中,对损害国家和群众利益、环境污染和资源毁损、履职尽职不到位等违法乱纪问题,对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骗取套取扶贫及相关涉农资金、贪污受贿等违法犯罪问题“零容忍”,一定要做到定人、定责、定损失、定利益输送,追查到底。3.坚持鼓励创新,敢于为创新者保驾护航。在审计工作中,要保护利于扶贫政策落实、财政资金整合和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维护群众利益的创新举措,要坚决支持,做好总结宣传推广。4.坚持推动改革,剖析体制制度机制问题。关注影响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体制机制问题,对扶贫开发政策措施落实、简政放权、降低绩效等体制机制性阻碍问题,要及时反馈,积极推动制度完善和深化改革。5.坚持绩效审计,提高扶贫资金自然资源利用效益。通过精准扶贫审计关注政府部门履职尽责、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关注困难群众、自然资源、规划、扶贫资金及项目的有效结合,规划跟着自然条件资源群众意愿走、项目随着规划报、资金围着项目给,发挥扶贫资金与自然资源在精准扶贫脱贫中效益最大化。

二、精准扶贫审计重点

在精准扶贫审计中,根据“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目标,沿着政策、资金、项目、绩效这个主线,围绕‘十大工程’,‘六个精准’,‘五种渠道’,‘四个施策’”等精准扶贫内容,重点审计以下内容:1.扶贫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持续关注产业扶贫、生态保护扶贫等政策措施的进展和效果:一是查处责任不落实、机制不完善、方法不恰当,以及不作为等问题;二是查处应纳入的没纳入,不该纳的建档立卡等精准扶贫对象识别不准问题;三是查卫生扶贫、教育扶贫等17个精准扶贫项目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问题;四是查处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不及时,资金及项目使用不公平公开的问题;五是关注村级组织扶贫信息是否及时公开公示,导致群众无法监督的问题;六是反映困难群众收支不真实,被脱贫的问题。经过审计推动扶贫攻艰问题整改和问责,促进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到位和制度完善健全,达到以审促废改立和促落实。2.扶贫资金统筹整合情况。围绕国务院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措施和要求,检查扶贫资金统筹整合进展情况:一是检查是否及时制定并报备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具体方案;二是检查统筹整合是否存在流于形式,实际仍按原来的方式管理,造成资金闲置、交叉重复等问题;三是检查是否存在整合不及时,影响统筹整合使用的情况;四是检查是否存在不作为、慢作为,造成资金闲置的问题;五是关注将扶贫资金用于非扶贫领域的问题。通过审计检查揭示,推动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达到盘活资金提高使用绩效的目标。3.扶贫资金使用安全情况。在扶贫资金使用安全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严格按用途区分,对私吞侵占等行为“零容忍”。一是编造虚假申报资料获取扶贫资金用于非扶贫支出;二是扶贫资金被违规用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国务院“约法三章”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要求等挥霍浪费支出,或者被侵占挪用;三是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到楼堂馆所等领域;四是在扶贫资金安排使用上,超标准超范围等问题。五是挂上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的牌子,并没与贫困户建立增收利益机制,由干部或个别人控制,并享受国家扶持政策;六是违反政府采购政府或设计招投标等建设工程基本程序的行为;七是关注扶贫开发工作中损害群众利益的乱收费乱摊派问题。4.扶贫资金使用绩效情况。审计人员要将“绩效”审计理念贯穿扶贫审计工作全过程。一是关注是否真正将扶贫资金用到精准扶贫户身上;二是扶贫项目的安排是否结合农户的意愿和实际等,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使扶贫资金发挥效益;三是项目规划是否因地制宜,有无脱离自然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造成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四是是否存“垒大户”“造盆景”等把扶贫资金集中到龙头企业、能人大户身上,作为扶贫亮点等“形式主义”问题;五是扶贫项目规划设计不合理、管护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利用效率不高、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等问题;六是关注污染环境和破坏自然资源等问题。5.着力揭示和反映体制机制制度性问题。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阻碍扶贫开发方面的体制机制性问题,搞好相关调查,深入剖析产生原因,做出客观公证的评价,并有针对性提出操作性强建议,推动制度机制完善;搞好精准扶贫工作好的做法和经验总结,做好宣传推广运用;对审计问题整改的后序跟踪督查,确保整改到位。

三、实现路径与方法

1.加强计划管理。建立独立的审计计划部门对计划制定、落实、调整,审计项目的目标,审计重点的把握等进行调研,以提髙计划立项的统筹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编制中长期审计项目规划,并做到长短结合,秩序渐进稳步推动。2.强化项目统筹。把扶贫审计项目的具体内容和工作原则,统筹纳入到政策跟踪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各类具体审计项目中,作为相关审计项目的一个审计事项,确保扶贫审计落到实处。3.积极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构建审计数据集中分析团队,运用大数据审计技术方法,加强对扶贫对象、资金项目等跨行业、跨领域的信息数据与审计经验和业务思路结合关联分析,快速锁定疑点和问题,并进行延伸调查,迅速得出审计结论,提高工作效率。4.统筹安排扶贫审计工作。统筹使用审计力量,采取“1+N”模式,在开展扶贫项目审计工作基础上同步开展其他审计项目,或在开展其他项目审计时,加入扶贫项目审计内容,扩大审计影响,放大审计成果。通过精准扶贫审计工作的开展,揭示扶贫攻艰存在问题并促进整改,建立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促进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提高资金管理规范安全使用高效,保护创新创造,总结推广扶贫工作先进经验,为精准扶贫贡献审计力量。

作者:闫盛景 单位:四川省巴中市审计局

参考文献:

扶贫范文篇10

关键词:;“精准扶贫”;“六个精准”;“五个一批”

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中国历经几代领导人和全体国民的努力,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与此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困类型多样化等问题依旧突出,这急需我们提出新思想新方法,确保全民奔向小康的路上不落下一人。针对现实情况,总结实践基础,习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这对全面推进新时代的扶贫工作,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完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精准扶贫”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

一、“六个精准”

虽然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造成贫困的原因以及类型也愈加复杂多样,出现综合特征,扶贫工作难度向纵深发展。针对出现的问题,在贵州考察调研期间,提出“六个精准”作为“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丰富发展了“精准扶贫”思想,同时也为“精准扶贫”工作指明方向。“六个精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方面。(一)扶贫对象精准。“精准扶贫”首先要确保扶贫对象的精准,准确地找到需要帮扶的贫困家庭和人口。这有助于完善传统扶贫对象调查的方式方法,增强扶贫对象瞄准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公正性。2014年,中央经济会议上强调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针对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等,增强贫困人口自主发展能力,做到可持续发展,避免出现脱贫又返贫的现象。可以说“精准扶贫”思想是把贫困单位降到贫困家庭和贫困个人,不再是对贫困地区、贫困县和贫困村的大面积帮扶,而是更有针对性地运用扶贫资源来帮扶贫困对象。我国统计识别贫困人口主要通过大面积普查、民主评议等方式,可以从全局把握我国贫困状况,为中央决策部署提供数据支持。首先,这些方式仅是单方面从人口收入来定位贫困人口,确定贫困人口时缺失多维度的考察。比如,贫困人口的消费大于支出、教育贫困、灾害贫困等因素考虑较少,可能会导致对贫困人口定位的偏差,造成少部分贫困群众遗漏帮扶范围之外。其次,贫困人口的调查深入基层,需要考虑人为因素的存在,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乡镇村负责人的执行能力等,都会影响贫困人口的识别和定位。最后,个别地区为得到政府的帮扶资金,虚报夸大贫困事实,将资金挪作他用,存在贪官腐败的现象,这些都是在贫困对象识别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根据现阶段贫困人口识别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分析“精准扶贫”思想中扶贫对象精准的部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促进贫困人口识别工作的公平、公正,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彻底杜绝隐瞒欺诈行为;其次,多方面考虑致贫原因,全面、系统地对贫困人口进行有周期性的排查,适当扩大调查范围,特别是在识别贫困人口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二)项目安排精准。项目安排精准是在扶贫对象精准基础上,针对扶贫对象多样的贫困原因、贫困需求进行相应的项目安排,按照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精准施策。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以缺乏资金、技术、人力资源、教育和疾病为主。对于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贫困原因有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中最先发展,农村的人力资源大量涌入城市,为城市建设提供劳动力,导致农村缺乏适龄劳动人口,农业种植面积减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突出,造成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现象。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特殊,交通相对闭塞,人口密度稀疏,经济及城市建设较东部地区而言相对落后,由于地区地理位置的现实条件,高校教育建设速度相对较慢,产业项目缺乏资金、技术的支持,劳动人口就业率低。对于贫困个人而言,致贫原因复杂多样,可能存在多个致贫原因,包括内外部原因、短期长期原因等。这些致贫原因成为扶贫项目安排的重要因素。扶贫项目安排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个人的需求和实际能力进行,对于生产劳动力不足的家庭,可以将土地等资源承包或转让出去,请专门的公司、个人进行打理,定期收取分红,这样可以提高扶贫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在项目安排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消除产生贫困的因素,还有注意项目安排的具体实践、长期成效的可能性,项目安排要注重保障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将社会保障项目与产业扶贫项目相结合,加大社会企业项目的投入比重,确保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利用教育产业的发展,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自主可持续发展。长期项目和短期项目交叉进行,改善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丰富贫困地区产业数量。(三)资金使用精准。1.扶贫资金主要通过中央政府根据扶贫需求下放到各个贫困地区,但在地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有多重的限制和约束,资金管理缺乏灵活性,导致部分不符合规章制度的潜力项目因为没有资金支持而被搁置。这不仅会降低扶贫工作的效率,还会打消企业和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对“精准扶贫”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地方政府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调整下放资金的条件,灵活地运用扶贫资金,切实地为贫困人民扶持好项目。2.“精准扶贫”强调精准二字,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要根据具体项目的实施情况,有主次、有层次地分配资金,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同时要严厉监督相关工作人员的资金使用行为,防止贪污腐败现象出现。3.政府的各类扶贫资金在做到贫困全覆盖的同时,要避免资金的重复补助。我国扶贫资金种类多样,包括专项扶贫资金、地区扶贫资金、各部门扶贫资金等,要确保这些资金的数额及使用方向,各个部门定期整合沟通。防止过多资金流入同一贫困地区、家庭及个人,避免地区或个人偷取扶贫资金以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对帮扶资金过分依赖,对其自身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4.扶贫要做到以政府财政收入为主体、以社会帮扶资金为辅的综合帮扶投入,整合社会企业的力量,加大社会产业的竞标比重,在政策和制度上为信誉良好的企业设置便利条件。利用贫困地区的自身优势,寻找适合的企业产业,精准选择扶贫项目,运用企业资金精准发力,带动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困。(四)措施到户精准。措施到户精准是“精准扶贫”在实施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实现“精准扶贫”效果最大化的关键实施步骤。指出“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1],可见措施到户精准对于扶贫的重要意义。措施到户精准实际上是要确保贫困人口通过扶贫项目精确到户,家庭及个人积极参与到扶贫项目从而实现脱贫。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很多项目难以到户或者到户后收效不好的现象。造成这样后果的原因主要是配套措施不到位,比如,政府的项目安排精准较适合贫困户的个体需求,政府也补助了所需资金,但是在后续经营和管理中,贫困户因为缺乏市场信息、技术指导、经营管理、教育培训等,导致项目经营不善,难以脱贫甚至返贫。针对这种现象强调要“教会农牧民先进生产技术和市场经营方式,帮助农民增加收益”[2]。措施到户精准就要求政府及社会企业,在帮助贫困户落实项目的同时,要结合贫困户的发展阶段,提供持续的经营帮扶,提高长期生产效益,增强个体竞争力,促使贫困户真正地加入社会生产产业链中,并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要做到措施到户精准需要多方面的共同配合,政府、综合企业和社会福利组织联结力量,为贫困人口扶贫项目到户措施的实施提供长期、多重保障,逐步解决贫困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五)因村派人精准。因村派人是指在原有的村级领导组织的基础上,由中央向地区调派专门的扶贫工作人员,帮助“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实施。因村派人精准是“精准扶贫”顺利实施的领导保障,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就阐述过基层工作的重要性,他说:“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3]“精准扶贫”的实施重点在基层地区,由村级的领导负责组织实施,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地区领导事务繁忙,外界交流机会较少,特别是贫困村的村级领导年龄普遍偏大,思想老旧,文化程度低,这些都可能会导致“精准扶贫”在地方开展中障碍重重,这就需要在扶贫工作实施期间,向存在问题的村级组织调派相应的工作人员。首先,向贫困村输送书记及工作团队可以为贫困村带来新鲜血液,注入工作活力,增强基层组织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激发贫困人口的生活、生产热情,提高扶贫工作的运行效率。其次,配合原有村级单位人员,了解贫困村实际困难,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贫困成因,制订扶贫计划,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以及社会力量,培养贫困人口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促使扶贫项目协调顺利开展。最后,可以培养派出队伍的工作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为“精准扶贫”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做出贡献。因村派人精准首先要了解该村该地区的贫困原因、贫困人数、扶贫措施,然后在各个机关工作单位挑选合适的人才,确保帮扶村的需求与调派人员的条件相匹配。对于选派人员方面,指出:“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在人才选聘的工作中要秉持自愿原则,广开渠道,选派条件可以适当放开,给予调派人员一定的奖励措施和生活补偿,激发各机关单位有识之士的工作热情,为“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六)脱贫成效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是在“精准扶贫”措施实施完成后,对扶贫工作成效进行考核和评估,以及时有效地监督考察“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结果,促进贫困人口脱贫目标的实现。“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在于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目标是要到2020年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可缺少的是对“精准扶贫”后脱贫成效的考核和评估。考核和评估可以及时有效地查处扶贫工作中的虚假信息,并促使有关单位修改完善扶贫计划,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要完善扶贫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多维度的考核评价制度。评价主体要全面,包括受帮扶群众评议、地方政府评议、专家评议等,考核内容要覆盖贫困人口脱贫成效的多个方面,比如,贫困人口收入、贫困人口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可持续脱贫、绿色生态脱贫等。帮助扶贫工作单位及时修正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脱贫人口数量及质量,考核评价制度还要设定相应的奖惩条款,重在监督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激励扶贫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脱贫工作效率,实现脱贫成效的精准。“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作为“精准扶贫”的中心要义贯穿于“精准扶贫”过程始终,是“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实施的原则保障。“六个精准”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保证“精准”精神覆盖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全过程,促进“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二、“五个一批”

在充分考察贫困人口生活和扶贫政策的基础上,对贫困群众进行分层分批脱贫,提出“精准扶贫”的主要途径,即“五个一批”,主要包括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一)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在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对“五个一批”提出重要指示,针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指出,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4]。在贫困地区着力发展生产,提高地区整体经济水平,有利于吸纳贫困人口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促进贫困地区和谐稳定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致力于变革原有扶贫模式,强调重视扶贫效果的持续性,增强贫困人口自主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生产可以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增强其自身的脱贫能力,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发展生产要贯彻“精准扶贫”思想,重视产业的精准性,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资源,寻找和建立适合该地区的长期产业,拓宽思路,针对地区特色,创新发展特色产业,吸引客户实现增产创收。(二)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针对难以就地脱贫的贫困群众提出,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贫困人口居住地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交通闭塞,导致居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其次是这些地区生产规模小、销量低、收入少、贫困程度深。考虑到这些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提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的方案,可以彻底从生活环境方面解决贫困人口的后顾之忧,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充分体现我国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易地扶贫搬迁要充分做好事前调查工作,规划设计搬迁方案,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易地搬迁工作。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过程中,要落实“精准扶贫”思想,对于搬迁户精准定位,迁入地的精准帮扶,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精准规划迁入地区后续产业发展和迁入贫困群众就业增收问题。在思想上动员基础干部群众,严抓工程质量,帮扶资金使用,增强自身责任感,使命感。促进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打赢扶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三)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经济高速发展伴随对生态环境的加速掠夺,个别地区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承载力突破极限,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灾害的频发,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这一问题有过深刻阐述,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着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补偿脱贫方面,他强调指出,要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生态补偿脱贫既是对生态环境的修补,也是对贫困地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生态补偿脱贫可以通过政府政策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事业,促进贫困人口就业,资金方面切实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适当放宽政策,聘用贫困人口转成生态保护人员,在环境保护和扶贫过程中形成双赢局面。(四)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贫困人口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牵挂的问题。在宁德工作期间积累了大量扶贫实践经验,形成富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扶贫战略。其中在《摆脱贫困》中多次强调发展教育脱贫的重要性,他指出:“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5]在发展教育脱贫过程中,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发展教育脱贫实施中要运用“精准扶贫”思想,对于缺乏义务教育的儿童青少年,需要技术培训的青年,要精确定位,精准帮扶,制订适合的教育方案,采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种类全覆盖模式,扶贫资金向贫困人口教育倾斜,保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五)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根据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计划,指出:“基本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6]社会保障制度是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直接影响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指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问题时有发生,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扶持。”[7]对于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要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要对贫困人口倾斜。要高度重视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工作。社会保障兜底是保障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基本手段,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在社会保障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精准”思想,深入基层调查走访,确保社会保障兜底既不漏缺一名贫困人口,也不纵容虚报信息、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社会保障资金、政策向贫困地区、人口倾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国家、社会、个人等三方协同努力,共同致力于贫困人口就医、养老等群众重点关心问题。

参考文献:

[1][7]杜尚泽.考察安徽金寨: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EB/OL].人民网,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425/c1024-28300355-7.html.2016-04-25.

[2]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越来越美好———新疆考察纪实[EB/OL].中国共产党历史网,www.zgdsw.org.cn/n/2014/0504/c218988-24970700.html.2014-05-04.

[3][5].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60-161,174.

[4].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EB/OL].新华网,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28/c_1117292150.htm.2015-11-28.